文化旅游论文范例

文化旅游论文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1

(一)东湖的特色休闲活动

2006年以来,每年推出“春节民俗艺术游园会”、“梅花节”、“屈原暨端午文化节”、“七夕相亲文化节”等10多个文化活动。2014年元宵节也是西方情人节,主办方以灯为媒,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灯会,让广大游客既体验到节庆活动的欢乐,又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东湖现在的休闲氛围

东湖的休闲氛围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景区中常有一些由退休人员组成的业余兴趣爱好团队演绎歌曲、戏剧、音乐等,或者进行体育锻炼,如陀螺、空竹等。这体现了人们对休闲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休闲方式在逐渐的创新。骑自行车环东湖游玩也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尤其在青年游客群体中是最方便最廉价也是性价比最高的游览方式。景区内的几大草坪也成了沐浴阳光和野餐的好地方。磨山和落雁景区适合大学生团体出行,在学生群体中也形成了一定的休闲氛围。

二、武汉东湖休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观念没有深入人心

首先,大众还未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念。随着休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人们已经基本上改变了把休闲看成吃喝玩乐甚至游手好闲的陈旧看法,但是大众的休闲活动仍然没有转变过来,还是更多的停留在麻将、看电视、购物等上面。休闲文化品位不高,知识含量低,难以提升城市的休闲形象。其次,休闲活动单一,休闲还未能进入大众的视野。汉口江滩、东湖、江汉路、光谷等是武汉市休闲娱乐的主要地区,然能够吸引市民踊跃参加的大众型活动则很少。武汉市休闲文化建设起步晚,各类休闲娱乐设施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也弱,休闲产业并未占据主要地位,因而武汉市民的休闲观念还比较浅显。

(二)各种休闲活动之间协调性弱

东湖景区现存的休闲活动有许多,诸如自行车观光、游船湖面观光、垂钓、沙滩浴场等,但这些休闲活动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抢客、拉客、宰客等现象时常发生。各个经营主体团结性弱,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和信息传递。由于大部分娱乐活动是私家个体经营户,各自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且这些经营者的知识水平普遍低下,法制观念不强,也没有团结一致的意识,对景区管理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严重损害了景区的外界形象。

(三)景区宣传技术和力度不足

武汉市的传统旅游宣传总是围绕“一楼、一湖、一寺”为中心展开,未有大的创新,对于东湖的宣传就少之又少了。东湖在武汉市对外的旅游宣传中并不占据主要位置,这座拥有丰厚旅游资源的中国最大城中湖未能吸引大众的眼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名气远不如被古人称颂不绝的黄鹤楼。历年来东湖的文化挖掘定位于楚文化,殊不知东湖在历史上未留下什么痕迹,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不深厚,这些强加的文化反而给人一种衣不合体的感觉。

三、武汉东湖休闲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市民休闲观念

加大宣传教育,引导正确的休闲观念。树立积极向上的休闲观,良好的自身文化修养和心态,是获得高质量休闲生活的关键。不仅如此,人们能否创造性地用自己满意的方式来度过休闲时光,还取决于必要的休闲技能、掌握休闲技巧、培养休闲鉴赏力等,这些休闲素质的培养需要居民日常休闲理论知识的积累、休闲文化知识的充实来实现。可以举办公开的休闲知识演讲比赛宣传正确的休闲观念;在一些公共场所可以张贴文明休闲生活的标语;利用媒体做公益广告。根据武汉的休闲文化特征,进一步深入开展旅游、艺术、体育、购物等多领域的休闲文化活动,同时推进大众化休闲活动的普及,开发一些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活动。

(二)提高休闲活动的功能

对娱乐活动分类统一管理。首先,要在所区分各个景区的基础上再进行娱乐活动分类统一管理。例如,听涛景区内多种类型的游船,可分别按照游船性质的不同分别制定统一的价格,统一购票使用。集合多个小经营个体统一管理,限定他们的载客数量,公平的为其安排次序,这样不仅出游有规律,而且收入也平均,不会出现相互之间不合理的争夺战争。其次,要制定服务标准。质量往往是衡量价格的重要指标。若制定服务标准,督促各个经营者严格遵守标准提供产品,不仅便于景区的管理,而且也更容易使这些休闲活动扎根于游客的印象中。景区及其周边休闲区域的资源整合。首先,各休闲区域之间的交通必须便捷。在东湖及其周边有特色的景区景点之间形成高效的交通网络。其次,突出有特色的精品休闲产品,开发一系列的休闲旅游路线。再次,加强各休闲区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创新产品,从而加深休闲文化的内涵。政府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休闲事业的发展形成大众休闲文化,从而创新休闲业,引领休闲产业步入正轨。首先,政府需要根据市民的需求合理规划休闲设施空间结构,提供足够的公共休闲设施,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其次,政府需要调动市民的休闲积极性,为其搭建多样的舞台,创造各色各样的娱乐休闲活动。再次,政府需要对市场进行监督管制,为企业提供一个具有良好竞争秩序的市场。

(三)提高景区的宣传技术和力度

联合东湖周边的休闲区。要想打造东湖的休闲文化,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仅凭东湖自身来形成这种文化也是不可取的。这些围绕东湖而建的休闲中心间接的提升了东湖的休闲功能。在宣传中应联合多方力量,宣传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又不失东湖这个重点。联合宣传不仅成本低,而且范围更广,效果也更明显。此外,这种合作能够充分的开拓休闲市场,赢得更多消费群体的青睐。利用节事旅游来扩大影响。节事旅游活动不仅可以塑造地区的城市形象、完善基础设施、优城市环境,还带动当地其他旅游景点的发展,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武汉东湖景区可以举办有影响力的大型休闲旅游活动塑造自己的休闲形象,例如,中国环东湖自行车大赛,不仅能够吸引广大的青年群体的加入,还能塑造景区的休闲形象。

四、结语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2

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旅游是文化传播的平台和载体”,对一个地方来说,旅游不仅仅是一项经济事业,它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地方文化性质,因此,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成为现代旅游业越来越重视的资源。首先,借民族风情搭建旅游文化平台。在国内旅游文化建设格局中,云南素以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发展中独具特色。罗平旅游文化建设要走出省内,也需要借助民族风情,“以美丽的自然环境为载体;以独特的民俗民趣为形态;以鲜明的民族气质为核心;以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为见证。”展示自己独到的区域民族特色,吸引省内外游客。所以,通过开发民族民俗、节庆文化等资源,如西双版纳傣家泼水节那样,可以打造精品旅游文化平台,以带动整个区域旅游文化的建设,其次,以民族文化形成旅游文化品牌。民族地区各民族有着自己丰富的民俗风情,在区域差异性中形成民族文化的异质性。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情韵,以丰富多姿的风俗民情与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对游客产生吸引力,从而形成旅游文化品牌。如昆明的民族村、楚雄的彝人古镇,以及云南印象、丽水金沙等,都是通过民族文化独特性而打造的旅游文化品牌,在旅游事业中形成影响力。再次,以民族旅游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中体现着本民族的特色服饰、饮食、生产工艺用品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元素,为开发旅游商品提供了文化内涵,是形成旅游产业链的源泉。民族旅游商品不仅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还能将民族文化元素借助旅游商品得以保存,这种民族文化含量越高,旅游产品越具有吸引力,越能使其产业链增值,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加明显。随着互联网发展,以及人们出行方式多样化,那种以“看”的旅游资源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旅游的需求目的。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已经摆脱了单纯的自然、人文景观观赏,逐渐向文化体验转型。因此,民族文化丰富的文化意蕴转化为旅游资源,人们不是能够通过“看”就能感受其魅力的,只有亲自参与其中,才能真正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民族文化的旅游,既能满足人 们旅游中新奇的体验,又能展示民族文化风貌,对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了解,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罗平旅游文化建设中的民族文化资源

罗平境内,居住着占总人口13%的布依、彝、回、苗等少数民族,相对于云南其他民族地区,罗平的民族文化资源并不具有太强的优势,但在滇东依然有着它的独到之处。罗平各民族服饰、节庆活动、民族舞蹈等民族文化元素,为罗平的旅游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资源。

1.多样化的民族节庆活动文化。

节庆活动是每个民族的民俗与文化集中表现形式,带有浓郁的区域和人文特色。罗平除了汉族传统节日外,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文化。如布依族的对歌节、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祭山节,苗族的踩山花节等,无不体现着群体的参与性,又呈现着差异性,以及狂欢性,表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因此,“节庆的组合与协作是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的良好方式”,开发民俗节庆旅游,不但能丰富区域旅游资源,还能从文化内涵上传播当地形象。

2.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罗平在饮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首先,罗平独到的地理与气候条件,盛产黄姜、白果等“三白三黄”特产;其次,形成一些有特色菜肴,如白果炖猪脚、百合水晶球、云腿水晶靓白薯等;第三,地方小吃风味浓郁,如卷粉、凉粉、面蒿粑粑等,也为罗平的旅游文化建设提供了旅游产业开发资源。旅游目的包括了休闲、娱乐、度假,为此,良好的食宿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打造出独具特色、物美价廉的风味佳肴,将进一步丰富着罗平民族文化旅游的韵味。

3.丰富的民族音乐舞蹈。

罗平民间有着花灯等艺术形态,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大量的民族音乐舞蹈。如,布依族的蚂螂舞、竹竿舞等,彝族的山歌小调、“跳把式”、“箩箩舞”、“摆马”舞,苗族芦笙舞等。每逢节庆、婚嫁、丧葬、祭祀等活动,各族男女盛装云集,或对歌,或舞蹈,体现出别具风味的民俗传统,对开发旅游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4.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

“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载体,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服饰就是形象的史书”,罗平的彝族、布依族、苗族等民族服饰也是一种民族文化景观,也是一种形象的史书。在民族服饰文化中,布依族的蜡染,布依族和苗族的手工刺绣,体现了各民族的审美与精湛技法,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经济效益,有利于开发为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所以,民族文化既是人类最普遍的文化形态,也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在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罗平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罗平县委政府、旅游文化部门注重开发民族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先后举办了油菜花节、开发了多依河布依族文化景区,建设了布依族风情园等,在旅游业发展与旅游文化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罗平成为滇东的旅游精品与代表。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罗平旅游文化建设在深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民族文化旅游精品不多。目前,罗平布依族文化旅游已初具成形,多依河景区已较成熟,进入景区品质转型升级阶段,但布依风情园还未展现旅游功能,长底乡还需要开发打造。同时,旧屋基、鲁布革等地彝族、苗族文化资源也需要开发打造。因此,民族文化旅游显现得过于单一,大大制约了民族文化旅游特色的彰显。其次,民族文化体验、参与性项目太少。罗平旅游总体上仍偏向于自然生态观赏,文化旅游形态较为单一,加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散,资源挖掘深度和整合利用不够,文化体验、文化休闲娱乐项目极少。再次,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规划布局与整合发展滞后。随着经济观念的转化,一些民族村落自发开发了许多旅游、休闲项目以发展经济。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加之利己观念意识主导,忽略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导致旅游项目重复建设,特色不突出。同时,民情风情旅游,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旅游品牌效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大打折扣。第四,民族文化旅游工艺产品水平不高。虽然布依族制作了竹制风车、水桶、水车等民族工艺品,但由于文化意蕴挖掘打造还不足,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等因素,整体上罗平的民族特色文化商品和旅游工艺纪念品水平不高,缺乏观赏性、收藏性的文化旅游工艺产品。

四、罗平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推进民族文化的研究与挖掘

民族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逐步枯竭和消亡。因此,罗平应建立相应的文化政策与机制,全面推进民族文化的研究与挖掘。只有盘清家底,为旅游规划部门提供现实依据,才能确定哪些需要拯救和保护,哪些可以开发、如何开发。

(二)准确定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取向

旅游业在开发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时,也会给民族文化带来负面影响,如满足游客“猎奇心理”而交易化,过度“文化表演”而庸俗化,甚至因经济需求而导致民族文化的退化。因此,准确定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取向,才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旅游发展需要。罗平的民族文化基础不厚,生态脆弱,如果急功近利、过度包装,则会颠覆民族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改变其文化结构与生态环境,那么,要打造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就会力不从心。所以,罗平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定位为休闲、体验的生态文化,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民族村落休闲项目,让旅游者更多地滞留罗平,引导游客参与、体验罗平民族文化的魅力。

(三)加速民族地区旅游规划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罗平的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受制于山区交通,因此,改善民族地区旅游交通设施是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条件。首先,做好整体规划。一是结合罗平区域位置条件,联通昆明、广西、贵州交通,拓展旅游辐射空间;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整合师宗五龙民族乡,连贯罗平八大河、多依河、鲁布革、旧屋基,再到板桥、长底、九龙的旅游路线,形成乡镇村落“小而精”的旅游品格,提高旅行通畅性,缩短旅行时空,延伸游玩时空。其次,科学规划,结合地方经济实力,逐步推进基础建设。再次,给予政策支持,吸引民间资金投入,以旅游项目方式推进基础建设,从旅游效益中产生回报。最后,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纳入地方政绩考核而形成保障。

(四)加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

罗平的民族文化传统,目前更多地处于“待在深闺人未识”,因此,在组织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加大罗平加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要借助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罗平民族文化旅游特色;也可借助文化节庆活动中,以民族文化专题的文学、摄影、绘画展示罗平民族文化旅游特色;甚至开展专题旅游广告,以印刷、广播、影视、户外等广告形式,强化罗平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宣传,以整合的宣传阵势推销罗平民族文化旅游特色,从而获得旅游者最大程度的认同,推进罗平民族文化旅游。

(五)强化监督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3

不同于其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T恤穿着功能是首位的,其次是创意图案的载体。旅游文化产品中,最接地气的也就算文化T恤了。它老少皆宜,方便携带,实用性强,如果从业者同时注重图案设计和T恤质量开发的产品就一定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产品才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旅游文化T恤市场的消费者大多是事业有成的有闲阶层,他们大多具有鉴赏力,且消费理性。

从业者如果采取自主设计开发图案,被动让消费者选择为主的营销模式,想以自己的喜好设计出图案引导消费是比较难的,故旅游文化T恤图案设计是文化T恤设计领域最难把握的。图案开发一定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笔者曾经尝试过街头调研,将设计好的图形、选择的颜色、T恤的款式和尺码做成问卷,让来西安旅游的外国人进行打分、评价,从而获得最佳的方案,把大多数消费者喜爱的方案作为主推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绝不可以闭门造车。

三、好的创意图案,首先应该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和赞赏,应该是畅销产品,有较长时间的生命力。

“攀达”T恤在1999年设计推广了兵马俑跪立射组合图案,此图案从2000年至今,除2003年非典造成的入境游客急剧下降外,每年都保持在2000件以上的销量。此图案超过15年的生命力,超乎了预料。

四、从业者在制作工艺上还需要不断改进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4

(一)旅游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由于落后地区交通不便利,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生态环境中的植被自由生长,加上不受当地人们的破坏式的开发,这就使得当地的环境优化,民族文化保存的十分完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富集地。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落后地区有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4处、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个等等。同时,落后地区往往森林面积较广、森林储蓄量较大,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包括一些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民俗、传统工艺等都是我国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为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国家政策优势

众所周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偏远、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当不发达,这种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严重抑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我国一向比较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西部开发初期,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落后地区扶持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口扶贫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一条条铁路、公路等应运而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根据我国西部开发工作部署,必须大力发展落后地区的旅游、文化等特色优势产业,这为我国落后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传统工艺优势

落后地区往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但是里面流传着诸多的民间工艺,如竹编、剪纸、刺绣、蜡染、乐趣等各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艺。这些工艺往往都是手艺活,蕴藏着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地世代相传、经久不衰。这种取之于自然、实用性和价值性高的民间工艺品,吸收了各种民间技艺并与现代化社会元素相融合,这在当地旅游文化的集群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创新能力,逐渐形成了旅游文化商品“经济租”,从而走出落后地区,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二、落后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一)公司集团集群发展模式

旅游公司或者集团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辅助下,利用公司品牌、网络、资金、信誉等优势,借助工业、服务业、房地产等产业优势,带动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比如云南的康辉旅游集团、贵州的青酒集团等。近年来,多数落后地区为尽快摆脱贫穷,逐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除了旅游公司和集团外,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公司、服务业等不断将触角伸入旅游产业。公司集团集群发展模式主要的特点有三个,首先是以公司和集团为核心层,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在当地民俗、民风、历史个性中融入国际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旅游服务设施。其次是旅游产业业务范围较大,能抵御较强的发展风险。第三是这种发展模式对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

(二)综合型集群发展模式

综合型集群模式主要是以古镇或者城市为依托,通过大型旅游文化集团、旅游景区企业、当地娱乐、商品服务等,构建比较完善的旅游服务辅助和供应系统。往往分布在行政级别较高的旅游地区,其旅游资源文化十分丰富、综合性强,且当地民族文化产业、工业、农业等发展十分迅速,比如桂林、大理、凤凰等地区都属于该集群发展模式。综合型集群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充分利用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尽可能使得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风险降低,从而促进集群发展生产力的提升。第二是通过“行、食、住、购、娱”等旅游要素,在面向城镇居民的同时,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样有利于推动落后地区城镇化发展。第三是以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核心,融合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并将古镇作为发展载体。第四,通过综合型旅游文化集群发展,为各行业发展创造安全的投资环境,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结构和方式和创新与转变。

(三)特色产业带动型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特色文化产业为出发点,在旅游公司、集团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不断扩展民族文化、景区房地产、购物、娱乐、餐饮等要素层。同时当地农业、工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也能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发展。比如西部某落后地区广泛栽植金银花,其总量突破全面总产量的4/5,为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可以结合金银花广泛种植的特点,开展金银花产业观摩、花瑶民俗风情游等内容,不仅将当地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还能通过特色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点,开展相关旅游文化活动,从而带动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变,实现农业、工业、旅游业多赢的局面。

三、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旅游文化营销

为进一步促进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就需要大力发展当地旅游影响。首先必须根据落后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特色,结合不同客源选择有针对性的细化客源,比如沿海地区的游客,旅游主要为探险赏奇景为主,能给人以浓厚的幽、奇、险、秀等风景气味。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西部落后地区,他们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独特的传统风俗,因此这就成为了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突破点。其次是要不断创新旅游营销途径,通过电视、网络、广播、宣传栏等媒介,生动形象、快速高效的宣传。同时举办各种旅游交易会,如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旅游文化说明会等,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以此来销售当地的服务与产品。比如拉萨的暖冬特色就比较有创意,拉萨在市场上推出有创造性的“18℃西藏”,为各种旅游以及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一条摄影路线,充分体现了当地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促进了拉萨旅游业的发展。再者是不断开发富有新意的旅游商品,落后地区的民风民俗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旅游部门应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将民族文化特色与现代化社会元素相融合,大力发展富有新意的旅游商品,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购物需求,从而促进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二)集群机制建设

旅游文化产业涉及范围广、产业链较长,由于落后地区历史和区位因素影响,使得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普遍偏低,大多素企业难以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求,大大降低了集群发展的效率。因此旅游企业应积极联络餐饮、宾馆、产品销售等企业,建立起上下游分工协作网络,往外积极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提高各行业服务质量,从而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同时,积极引导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协会、大学、科研机构等相关合作,鼓励大学生和科研人员承担旅游业集群研究项目,从而为旅游公司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建议。当然,在发展落后地区的旅游产业时,应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区域文化环境,鼓励各领域企业不断创新,树立诚信制度,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站稳脚跟,加强企业间的信息、技术以及资金交流,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进步,实现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健康、长效发展。

(三)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只有技术硬、水平高、素质好的综合型人才才能促进旅游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发展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可以与当地大学、科研机构等合作,各类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增强其对旅游、历史、文化等知识。同时加大与当地旅游企业合作力度,结合实际情况来开展学生的实际活动,提高学生旅游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为今后走上旅游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另外,加强在岗旅游工作人员的针对性培训,健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完善人才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文化人才队伍,促进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四、总结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5

国外类似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又被称之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遗产旅游(Heritagetourism)是以文物、古迹等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物质遗存作为体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形式。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遗产旅游在欧美出现及盛行,推动了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在西方开展。九十年代以来文化遗产地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由此成为研究的中心议题。国外学者主要从旅游管理、社区参与和市场供需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遗产旅游的市场研究。Bronwyn,J.[2](2004)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在旅游形象设计和产品体验方面的作用,Yaniv,P.[3](2003)探讨了文化遗产认同感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2)利用其他旅游形式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如Janiskeef'[4](1996)研究了节日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的作用。(3)参与文化遗产旅游的各主体利益差异研究。Heidi,D.[5](2001)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在面对旅游业发展提供机会时,遗产地社区各参与主体的不平等地位:Teo,Peggy[6](1997)和Cheungl'[7](1999)则研究了文化遗产相对不同参与主体的不同意义。(4)文化遗产旅游社区参与问题研究。如Natan,V.[8](2002)分析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性。(5)旅游对文化遗产的诊释。如Grufudd,P.[9](1999)研究了“凯尔特”主题表述在威尔士文化遗产旅游中的作用[10]。(6)如何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研究。Myra,S.E[11]以马里世界文化遗产地PaysDogon在旅游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变迁为例探讨了旅游对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影响:Halewood[12](2001)以“维京遗产”旅游为例研究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持续升温,国内学者也开始侧重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形象策略、空间整合和市场营销的研究。而目前作为我国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有:(1)古村落(古镇)旅游产品设计研究。冯淑华[13](2002)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原则。吴文智[14](2003)则系统阐述了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方法和途径。(2)古村落(古镇)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文化旅游策划的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地区古村落的典范和代表,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包括:(1)多数学者侧重于从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现状分析入手,研究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李丽雅[15]12003;孙明泉,2001;王莉[16],2003;雄侠仙[17],2002;江五七[18],2003:阳建强[19],2001)(2)有学者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视角,探讨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竞争合作模式。(陶伟[20],2002)(3)有学者通过对旅游地意象空间进行的分析,提出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建议。(蒋志杰,(4)有学者通过具体分析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研究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阮仪三,1996[22],1998[23],2001[24];陆志钢[25],2001

三、西塘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古镇文化旅游策划开发现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经过十余年发展,以江南六大古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是华东区域旅游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江南水乡风貌为背景的文化旅游与本区域城市旅游相得益彰。如2001年“五一黄金周”周庄旅游接待人数仅次于北京八达岭长城和故宫,名列全国第三。

2)一些江南水乡古镇通过挖掘本地区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策划的文化旅游产品,不仅促进了江南水乡古镇历史环境的保护,使当地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也使旅游者从中感受到了浓郁的江南民俗,并处处体验着典型的江南人文和自然环境。如2001年至今乌镇先后成功举办香市、花车巡游、烟花大会等节日活动,集中展示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引起海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

3)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开展带动了其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西塘传统产业的展示性表演极大促进了当地销售地方特色商品的旅游商业的发展。于江南水乡旅游产品而言,其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传统集合。这些元素通过整合从诸多方面反映出水乡传统的内涵。虽然从旅游的6要素层面来讲,西塘旅游产品可以是具备多重核心传统的旅游产品,但从文化旅游资源角度来分析,传统只具有一个核心。差异化构成旅游传统。

2.文化差异化就构成文化旅游资源。

1)民居文化

江南水乡古镇与其他地区的地理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水乡民居文化的独特化。这一独特化不仅体现在单体的房间或宅院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水乡古镇的整体建筑格局上。民居正面朝路,四周均有邻里,水、陆平行,呈棋盘状格局。西塘古镇民居的文化特色就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来的。西塘的长廊是江南水乡给人的最初映像,水乡古镇是在这一格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江南水乡在文化层面产生差异,进而产生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与根源。正是通过在民居文化这一层面上的差异,才衍生出了江南水乡古镇在其他层面上的差异[26]。

2)建筑文化

从其文化层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些文化类型中,它与核心文化旅游资源最为密切。无论是单栋的民居还是古镇的民居总格局,都会联系到各类的建筑。以桥为例,每个古镇都有桥梁,且各时代都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桥梁是水乡生活的必要设施,所以游客在旅游时强化桥梁的观光,就形成了江南水乡古镇各类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当然还存在如弄堂(西塘石皮弄等)、各类商铺(万盛米行等)等其它各类建筑。这类建筑与民居文化有相似之处,所以它们是给游客的最初感官映像。

3)饮食文化

造成这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继承性的原因有三个:

1.江南水乡的饮食习惯拥有浓厚的地域性,尤以河鲜为特色。对于非水乡地区的游客依然具有一定的传统。

2.从历史上来看,西塘古镇都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超过1000年。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当地风俗习惯的区别,产生了形式相同但名称相异的饮食文化,其最具传统的部分是这些食品的文化内涵。

3.饮食是旅游的六要素之一,通常会起到吸引二次游客和以休闲为目的游客的作用。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6

企业行为文化与学生行为准则的建设对接,有助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个人行为方式的改善,便于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旅游工作岗位,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首先,中职旅游专业要在班级内部加强实践文化的培养,充分利用实训、实习等契机,让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走进旅游企业、深入旅游市场,在实践中对旅游服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整合、旅游纠纷解决等问题进行切身感受或模拟训练,让班级内部的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逐渐加深对职业岗位的感情认知和理性认识,并最终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其次,中职旅游专业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加深对旅游行业的整体认识,以及旅游行业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之间的关系。例如,中职旅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近走进旅游景区,组织旅游区生态环境调研或垃圾清理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边实践,一边加深对“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等理论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旅游观念,实现学生行为准则与当前旅游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再次,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要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中提高对团队文化培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多样化班级团队文化的建设,提高班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旅游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和学生职业精神的同步培养,从而使班级环境建设与企业环境的不断对接,让班级学生在近似企业的环境下不断改进个人的行为方式。

二、企业制度文化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对接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健全中等职业规范、强化素质教育,教育部在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中等职业教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这对中职学校的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向作用,将有助于中职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同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但是,校企文化的建设对接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工作量大,只有将中职学校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与企业的制度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政府部门、学校、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加强协调配合,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对接效果。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牵头引导作用,制定鼓励旅游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办法,并鼓励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及时熟悉企业的制度文化,汲取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精华,并应用到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另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和中职学校的双方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立校,文化治校,将旅游企业的制度文化逐步内化为班级规章制度,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制度文化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上的逐步渗透,往往能够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企业精神文化与班级价值观念文化的建设对接

在班级的“软文化”建设活动中,学生共同价值观念的建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还要发自内心的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由此产生相应的旅游事业奉献精神。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旅游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旅游市场意识和专业能力,还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价值观,在旅游工作岗位上要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积极为中国的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当前很多旅行社企业却因为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相应的不诚信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消极思想对中职旅游班级的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而中国的生态旅游建设,不能过分强调短缺经济效益,而是要着眼于中国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因此,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或授课教师可以以优秀旅游企业的精神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旅游意识和职业道德精神为主导,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这对学生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并实现良好发展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结语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7

(一)开设该课程的目的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种茶、制茶、泡茶、品茶都被认为是高超的技艺。现在,从中国人开设,将与茶相关的技艺统称为茶艺。因此,茶与其他艺术紧紧相连。比如茶与文学,我国著名的诗人白居易留下的千古绝句中和茶有关的诗歌就有六十首,而且本人也是品茶的行家;“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这是北宋苏轼在月明的夜晚取活江水烹茶的情景。茶的艺术还和书法、绘画、音乐等相辅相成,成为我国茶文化的精髓而源远流长。然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茶道艺术主要指的是学生掌握各种茶类的冲泡技艺,从而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茶文化及茶道艺术,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自身的艺术品位,更为他们在专业特长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培养,更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该课程不仅注重茶文化的理论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茶道技术,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培养成为茶艺师。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选课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对茶艺方面的特殊要求,通过对课程设置中的茶艺实践学习,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开设该课程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追溯到茶的起源已有几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我国的茶文化悠久历史,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茶都是人们眼里的好东西。《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茶的品质不同,喝茶的方式各异。该课程的设置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要熟知各地茶叶品牌、种类、喝茶习惯、方法等。高校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和茶道艺术课程,不仅能够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还能够为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专业人才,因此,高校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设置的思考

(一)培养模式

《茶文化和茶道艺术》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学科特点采取学校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茶艺实践教学课程的学习实践和茶文化基础理论学习的时间比例应该是1:1。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开始学习冲茶、泡茶的技巧。我国的茶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区性外,还具有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人文相融合,演变成了其他国家的茶文化。但是,对于茶道艺术的表演和创新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朵奇葩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绽放。

(二)课程内容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茶文化悠久的历史、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茶饮及茶道等几个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和茶道艺术的学习。我国的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现代旅游重要的可利用资源。我国茶文化主要是指制茶和饮茶的文化。单从品种来说,茶的品种主要有绿茶、红茶、花茶、白茶、黄茶等等。茶具有其他产品没有的神奇功效。名山名寺出名茶,这是颠簸不破的事实。在环境优雅、风光怡人的自然环境熏陶中,茶文化也在这些地方生根发芽。在我国的很多名山大川的旅游胜地都有茶文化的渗透。人们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旅游,闲暇之余到茶馆喝茶,看看茶道表演不但宣传了当地的茶文化,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还促进了旅游景点的大力发展。一方水土培育一方茶叶,尤其是在我国的南方很多地方,气候怡人,出产丰富,适合发展茶叶事业。比如安徽黄山的“黄山毛峰”,江苏洞庭山的“碧螺春”,四川峨眉山的“雪芽”都是享誉中外的特产。作为将来从事旅游专业的学生,对我国名山大川的了解中融入茶文化,在茶文化中进一步走进各地特色风情,为进入旅游行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比如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桂林的丽江、杭州的西湖等旅游胜景中的茶园,多数是海拔较高、植被保护好,茶园中到处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尤其是到了出暖花开的时候,漫山遍野的茶色绿芽,无不令人陶醉。因此,学校在教学茶文化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风景名胜与茶文化的融合,才能更好的为将来的事业做好创新性的服务。饮茶的习惯始于我国上古时代,在现代气息中被冠以很多文化气质在其中。比如品茶与人生,茶道与人道,茶品与人品等,茶叶已经和人们的生命息息相关,还和人们的道德水平息息相关。的确如此,中国人在泡茶的过程中细腻的情感流露是其他国家的人们所没有的。人们从煮沸的清水中看到茶叶在其中上升下沉,那是对生命的敬畏。中国的茶道植根于悠久的华夏文明,有着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茶文化的精髓,也是茶文化的灵魂。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茶道,对于他们进入旅游业是很有必要的。因此,要充分给他们操作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带着学生到旅游景点进行见习。

(三)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法与实践操作法相结合是本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学校开设一定的专业课程,让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基础知识。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几千年的传统。客人来访,一杯清茶是对客人的尊重。但是,在饮茶的过程中还是很有讲究的,主人在陪着客人喝茶的时候要随时注意客人杯的茶水的残留量。如果用茶杯泡茶,客人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目的是让茶水浓郁的程度基本保持前后一样,水温要合适。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待客技巧之后,在景区的服务过程中就能给做到运用自如,在接待客人的过程中不至于犯一些低级错误。游客在轻松的环境中也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基本的茶文化和饮茶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茶文化的种类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板块。比如茶的历史、茶叶的种类、茶的冲泡等等。每个板块再分成多个教学点,教学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开展创新性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学校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操作环节才能游刃有余的运用。学校还可以和旅游景点达成协议,让学生有实习的基地和机会,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条件,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四)教学手段

该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强,涉及面广泛的课程,在教学手段的选取中多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比如在教学茶文化的历史时,就可以通过大容量的课件制作囊括更多的知识;在教学茶道的时候还可以与音乐文件相结合,以达到良好的视听效果。同时,还应该注重其他文化的结合,比如美术、舞蹈等文化融合,让茶文化得到最大限度的渗透。

(五)考核方式

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考量学习情况,学生的作业可以是一次现场茶艺表演,也可以是一篇学习心得,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次茶话会、茶艺比赛等。具体来说,学生在学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各种检测进行考察,但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需要在操作中进行。因此,对于学生的考核学校可以考虑采取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各占一定比例的方式来进行考核。比如理论知识采用试卷测评的方式进行,所得分数的百分比纳入该课程的总分,实践操作环节的考核可以设置评茶、选茶、泡茶、茶道、茶艺等内容,每个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比例设置,充分考察学生是否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说说茶艺表演,各大类茶的冲泡技巧不一样,茶艺的表演也有所区别。比如绿茶的茶艺表演过程中,每一步动作都包含了深深的茶道。比如第一步“洗杯”——冰心去凡尘。意思是茶是至清至洁的,所以冲泡的玻璃杯也必须是一尘不染的。第二步“投茶”——清宫迎佳人。“戏做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苏轼的诗,他把茶叶比作绝代佳人,非常具有意义......每个环节都应该是给分点,考察学生对茶艺的掌握程度,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茶文化的熏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从而创造美。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获得成功,通过成功就能更加创新,让茶艺持续稳定发展。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的就业拓宽道路。

三、结语

文化旅游论文范文8

藏族是一个注重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录的民族,从公元七世纪吞米•桑布扎创立藏文开始,西藏拉开了档案与档案工作的序幕。到十三世纪西藏被纳入祖国的版图之后,藏族地区出现了历史研究的热潮,作为史料之一的藏族档案信息的编纂开发工作亦蓬勃发展,如历史文献汇编《贤者喜宴》、《吐蕃档案》、《旧唐书•吐蕃传》、《元史•释老传》等。近半个世纪以来,藏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更是长盛不衰,各相关部门编纂出版的档案文献达百部以上,并积极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档案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整体上看,藏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基本属于公益性开发,比较侧重于严肃的学术性和政治性需求,信息开发成果的受众面较小,传播范围有限,而更为亲民、更能体现档案休闲功能的旅游价值开发力度却相对比较薄弱,与西藏旅游相关的档案文化产品较少问世。早在2000年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就提出了“档案信息在休闲社会中的利用”这一议题,明确了档案信息在休闲、旅游、文化等领域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旅游得到了大众的普遍青睐,特别是近些年,深层次的文化旅游方兴未艾,档案信息资源在深层次旅游中的资源效用日益显现。在当前的西藏旅游热潮中,主动开发服务于旅游需求的藏族档案信息产品,既有助于提升旅游资源的本真性,又有利于树立档案机构积极的文化形象,提高其社会知名度,确是双赢之举。

二、藏族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开发的途径与举措

1.举办档案展览,展示真实的藏族历史文化

藏族档案以独特的方式延续着藏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藏族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记录与标志,沉淀着历史文化的精华和特色。档案展览风格活泼、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受众体验好,是展示、传播藏族历史文化的较好形式。西藏档案部门不仅在馆内设置有固定的陈列展,通过精选的档案向人们昭示西藏与祖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还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西藏档案精品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较好地实现了档案的宣传、教育、传播功能。但与美国国家档案馆成为旅游景点、名列《首都地区旅游指南》作重点介绍不同,我国尚没有将档案馆开辟为旅游景点的先例,因此设于馆内的档案陈列展会受制于场地的非公共性而大大影响了其参观者的范围,在内地城市的巡回展览虽然社会影响面大但成本也相应提高。面对蜂涌而至的外来旅游者,在西藏本地的公共场合或各大旅游景点设置档案展览既降低了成本,又不影响传播范围,利用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与真实性又较好地实现了旅游者的本真性体验。因此,在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开发工作中,选择能够彰显藏族文化底蕴或与某些景点有关的主题,对馆藏相关档案进行汇总复制、设计制作,通过图文并茂的档案展览能够系统、生动、真实地展示特定主题的档案内容,还原历史文化的本来面貌。档案展览形式非常灵活,时间可长可短,规模可大可小,地点既可固定于城市中心的公共场所,也可以在各主要旅游景点巡回。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除了传统的实体展览外,利用网络开展网上展览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甚至可以制作成三维立体效果,图、文、声并茂,动静结合,其形象性、生动性、体验性更佳,更易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

2.编纂档案文献,提供旅游景点背后的故事

藏族档案有着悠久的编纂历史和良好的编纂传统,积累下来数量浩繁、形式各异的档案文献为西藏政治稳定、宗教发展、学术繁荣发挥了信息辅助作用。近年来西藏旅游业的大发展又为档案编纂题材提供了更大的拓展空间,深入挖掘馆藏档案,寻找与各旅游客体相关的档案信息,进行整理汇集或融合提炼,可形成不同体裁的档案文献,宏观的如景观简介、旅游手册、老照片集锦,微观的如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档案的汇总概括,也可与旅游部门合作为景点宣传资料加入档案元素,形式上可以是画册、书籍、小册子、折页、多媒体光盘等等,力求体裁及形式多样化,借助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与可信度进一步增强旅行者对西藏旅游的本真性体验。以往的藏族档案信息编纂大多集中于政治、学术类的档案开发,而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开发属于商业性开发,面对的是对西藏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的普通旅游者,他们渴望了解西藏文化但又追求阅读体验,因此在档案编纂中应特别注重档案文献形式的新颖性、内容的可读性、风格的通俗性,尽可能贴近生活,喜闻乐见。

3.制作档案复制件及延伸产品,留下西藏旅游的永久印记

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往往会购买一些纪念品,作为个人收藏或馈赠亲朋。西藏旅游纪念品主要集中于药材、珠宝、工艺品等,如果将档案制作成形式各异、贴近生活并具有收藏价值的复制品及文化创意小商品,将进一步丰富赴藏旅游纪念品的种类,也为游客的藏地之旅留下永远的历史印证,同时为档案信息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传播创造了可能。对档案进行的这种商业性开发在国外早已有之。美国国家档案馆在其展厅出口处设有专门的档案纪念品商店,还在其网站上开辟有在线商城,提供馆藏档案的仿真复制服务,出售相关书籍、影像制品以及根据档案制作的创意小商品,如水杯、挂饰等。国内也不乏先例,如上海市档案馆将馆藏的上海老照片印制在明信片、杯子、衣服、镜子等上面向市民及游客销售。这些都是开发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的成功尝试。藏族档案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其中珍贵的档案更是比比皆是,如1761年清乾隆皇帝赐给布达拉宫的御笔匾额“涌莲初地”;1951年5月签订的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以及一些珍贵的老照片等,它们或有宣传教育意义、或有历史收藏价值,将它们制作成复制件及其它文化创意产品,或者与其它部门合作制作发行纪念邮票、明信片、纪念封等,能够固化西藏历史文化,调动旅游者对西藏和谐发展的关注、认同,强化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并借助旅行者的文化桥梁作用将一这理念传播出去,可以想见其社会效益将远远大于经济效益。

4.加强档案资源与旅游者的互动,提升社会档案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