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新论

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新论

摘要:高校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知识传播,提升高校学术期刊的影响力。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实现了从一元出版到多元出版、从及时出版到即时出版、从分散无序出版到精准有序出版的转变。高校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探索经历了早期的磁盘出版、依托第三方平台、期刊自建网站、集约化发展以及与新媒体平台融合等形式。这些探索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过于依赖第三方平台、自身平台运行低效等困境。提升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水平可以从转变出版理念、积极拓展数字出版渠道、加强自身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媒体融合

当前,数字技术已经嵌入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接收知识的重要途径。面对数字化浪潮,学术期刊必须调整传统的出版模式。学界对包括高校学术期刊在内的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保持了极大的关注度。张晓雪(2015)认为,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是当前期刊出版的一种主流形态,包括高校学术期刊在内的学术期刊在数字出版方面的生产力水平和集团化水平较低,营销手段落后,与未来学术期刊发展很不匹配。周杨等(2018)认为,当前我国包括高校学术期刊在内的学术期刊转型存在意识不够、动力不足、体制限制、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付志华等(2020)认为,在新时代,应该着力进行学术期刊的多元化、集约化出版,打造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和以“知识服务”为旨趣的智能终端。一些研究专门探讨了高校学术期刊转型的必要性及转型路径。钟秋波(2018)认为,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学术期刊走向数字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数字化转型是学术期刊未来的改革方向。晏小敏(2019)认为,高校学术期刊应该构建“数据驱动”的学报内容多源采集与分析系统,打造“内容为王”的高质量期刊全过程管理平台、“用户至上”的服务生态网络。张雁影(2019)认为,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转型之路应该以全媒体融合为特色,以微信公众号推动为传播主体、以微博互动交流为传播载体、以客户端应用共享为传播目标。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侧重于宏观层面的分析,所提出的问题与对策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对策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对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内涵、特征以及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现实探索缺乏系统的梳理归纳,而这些问题是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

一、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内涵及特征

1.内涵解读。关于数字出版,目前并无明确的界定,有的概念侧重介质和技术,有的概念侧重网络,还有的概念侧重流程与产业链。从对事物下定义的“属+种差”方式来看,数字出版可以被定义为:基于数字化技术进行的内容编制、传播、服务。基于此定义,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内涵可以被定义为:高校学术期刊基于数字技术,实现传统出版方式与数字出版方式的深度融合,实现出版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出版形式的多元化、便捷化,服务对象的精准化、有序化,从而更好地推动学术知识的传播与获取,彰显学术期刊知识生产、知识管理、知识服务的本质属性。通过上述界定可以发现,数字化是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重要方式,即时化、多元化、便捷化、精准化、有序化是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重要特征,促进学术知识的传播与服务是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重要目标。

2.特征分析。一是从一元出版到多元出版。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方式主要是纸质出版,期刊制作完成后送达期刊行政主管部门、图书馆、同行、作者以及期刊订阅群体等,出版方式单一,受众也非常有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单一的纸质出版方式开始改变,期刊网站、数字化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都成为高校学术期刊的出版平台,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多元出版,且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将线上期刊作为主要出版方式。一些高校科技期刊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直接采取开放获取(OA)的出版方式;一些高校学术期刊则停止了纸质出版,只专注于数字出版,如《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二是从及时出版到即时出版。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一般是根据期刊的页码,按照一定的周期实行期刊的整期编辑、出版,周期性出版是纸本时代期刊的基本特征。期刊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学术期刊出版的要求之一是及时出版,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这种出版的及时性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也就意味着学术知识得不到及时的传播。随着线上出版的逐渐完善,学术期刊的出版完全可以做到审完、编完即出版,通过分配文章DOI实现文章的传播检索。单篇文章即时出版,保障了关于热点、前沿研究的学术成果能够在第一时间得以呈现。三是从分散无序出版到精准有序出版。除了专业性期刊以外,多数高校学术期刊为综合性期刊,面临“全、小、弱、散”的困境,各个学科的内容被组装在一起呈现给读者,是一种大拼盘式、泛内容化、分散无序的出版,读者、学术共同体通过期刊往往找不到其所需要的学术知识。高校学术期刊虽然不能完全改变其综合性特征,但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内容按照“专题”“专域”集中有序出版,再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数字平台精准推送给读者,让读者和学术共同体在浩如烟海的学术成果中发现其所需要的学术知识,从而实现学术知识的有序、精准传播。

二、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现实探索

1.早期的数字出版。我国对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由清华大学牵头研制的《中国高等院校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CUJA)面世并成功编制《中国大学学报缩微平片》(CUJM),成为我国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最早探索。1989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发了《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成为第一个光盘版数据库。1995年中国知网出版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成为我国第一个大规模的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由于数字技术的限制,在早期的探索中,数字出版普遍规模较小,专业用途过于单一,没有被推广开来,高校学术期刊对数字出版的意义认识不够,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尝试,开发出来的磁带、光盘等数字化工具收录的高校学术期刊非常少,因而只是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雏形。

2.借助第三方平台的数字出版。2000年前后,随着网络的普及,第三方平台的数字化期刊网络系统相继开通。1999年,中国知网开通“中国期刊网”;2000年,维普公司建立了“维普资讯网”;2000年,万方数据公司成立。这些第三方平台通过与包括高校学术期刊在内的学术期刊合作,将高校学术期刊进行数字化加工后投放于期刊网络系统中,广大读者也逐渐习惯于通过第三方平台的数字化期刊网络系统检索、阅读期刊文献。随着数字理念的不断发展,这些第三方平台不断推出特色化数字出版服务:中国知网、维普等第三方平台从2010年开始推出“优先数字出版”;超星公司于2017年提出新型数字出版概念,将出版内容按照专题、专域等形式进行“域出版”;中国知网于2017年启动学术期刊网络首发平台。目前,第三方平台不断缩短期刊上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新论2020.6网的时间,以获得出版优势,增加平台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高校学术期刊将自己的纸质出版内容上传到第三方平台,实现了比传统纸质出版时代更快、更广的传播。尤其在注重期刊影响因子的当下,期刊通过优先出版、网络首发等形式能够更迅速地被读者所获知,进而产生引用的可能。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学术期刊将自己的数字版权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第三方平台,所获得的经济收益极为有限。广大读者通过数据库检索文献,导致出现“见文不见刊”的现象。相比专业期刊,高校学术期刊大多为综合性期刊,栏目设置为“拼盘式”,这种综合性的栏目设置在数据库中无法得到有效的显示,从而消减了期刊为栏目策划、特色办刊所做出的努力,消减了期刊的品牌力。第三方平台收录的大量主题相似的文章,虽然方便了读者检索,但一些高校学术期刊的文章由于质量、检索呈现顺序等,往往被淹没在“浩瀚文海”之中。

3.高校学术期刊网络数字出版。随着“三才”“勤云”“腾云”“玛格泰克”“仁和”等数字化采编系统的研制和推广,高校学术期刊将建立网站作为数字出版的重要尝试,通过网站实现作者投稿、专家审稿、出版发行、读者查阅等流程的数字化。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已经基于各自学校网络平台开通了网站。虽然高校学术期刊建立了网站,通过网站实现了数字化出版,但是这些网站内容信息单一、部分功能形同虚设,数字出版效果并不理想。多数高校学术期刊推送的文章与纸质版一样,没有根据数字阅读的需要进行二次加工,影响了读者的检索与使用;部分期刊网站在线阅读的内容存在不完整现象;期刊的维护运营较差,部分期刊的投稿、审稿功能虚设,作者投稿未见任何回复。

4.集约数字出版。高校学术期刊受限于管理体制,往往都是单打独斗式或小规模发展,已经不能适应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学术期刊开始尝试进行集约数字出版。高校学术期刊集约数字出版的方式主要有:一是主办单位的集约化。例如,上海大学期刊社将11种期刊进行集约化管理,建立期刊门户网站,并尝试进行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双模式出版、按需出版等;首都医科大学将24种医院期刊组成期刊联盟,搭建数字化平台,共享资源。二是跨主办单位的尝试。例如,多家高校文科学报依托中国知网,对期刊出版内容进行二次加工,组建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三是依托行业协会,通过加盟合作的形式实现集约化发展。例如,中国地质学会组建了中国地学期刊网,《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等高校学术期刊加盟其中。通过上述形式,部分高校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但应该认识到,多数高校的学术期刊数量较少,一般为2~4本,集约数字出版作用有限,而跨校的集约数字化发展由于体制、管理等原因,很难持续发展。以“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为例,其在刚开始组建时被期刊界寄予厚望,被认为是能改变高校文科学报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年其发展几乎停滞。依托行业协会实现集约数字出版的期刊多为高校主办的专业性期刊或者学科特色显著的期刊,对于大多数综合性高校学术期刊来说,这种集约化很难实现。

5.新媒体融合的数字出版。近年来,以微信、微博、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人们日常阅读的重要载体。高校学术期刊也认识到了新媒体平台的重要性,选择与新媒体平台进行融合,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数字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高校学术期刊开通了微博账号,进行微博数字出版。更多的高校学术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期刊的数字出版。关于高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数量,目前尚没有完整的统计。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的统计,CSSCI(2019-2020)来源期刊的70家高校学报中已有62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扩展版来源期刊的22家高校学报中已有17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由此可见,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高校学术期刊进行新媒体融合数字出版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通过与新媒体融合,高校学术期刊可以实现传播速度、广度及精准度的提升,改变以往单向度的传播方式,实现期刊与读者的良性互动与有序传播。但当下高校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还存在难度,融得不深入,还停留在“浅出版”层面。高校学术期刊没有完全掌握新媒体思维,新媒体平台仅仅是期刊数字化平台的一种方式,是期刊纸质出版的一种简单延伸;高校学术期刊新媒体人才缺乏,没有专职编辑负责新媒体平台的运营;高校学术期刊新媒体平台的运行情况普遍低效,表现为平台活跃度低、推送内容简单、平台设置同质化、平台受众规模较小,未能有效发挥新媒体的数字出版优势。

三、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路径

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探索,受行政部门的政策供给、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程度、广大读者的数字阅读及检索习惯等因素影响。目前,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已经呈现出依托第三方平台、期刊网站、期刊新媒体平台“三足鼎立”的局面,但高校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发展依然不尽如人意,总体来看表现为外部渠道过窄,过于依赖第三方平台,一些公益性的数字出版平台受到冷落;高校学术期刊自身的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建设不够完善,缺少运营人才和保障机制;等等。在未来,推进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向纵深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进一步努力。

1.转变出版理念。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与传统纸质出版相比,虽然出版内容相同,但在出版形式、出版风格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数字出版并不是对传统出版内容的复制。高校学术期刊要转变传统的出版理念,接受数字出版思维尤其是“互联网+”出版思维,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出版对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性,善于利用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让学术期刊出版内容更生动、形象地呈现给读者。与此同时,高校学术期刊还要转变“生产者”出版理念,树立“服务者”出版理念,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分析读者的需要和偏好,进行定制化数字出版。

2.积极拓展期刊数字出版渠道。多数高校学术期刊是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的,经营压力较小,因此更应该彰显公益性,积极对接行政部门、学术科研机构组建的公益化数字出版平台,提高数字出版平台的收录数量和影响力,打破期刊数据公司的垄断。对于行业协会数字出版平台来说,应该积极吸纳综合性高校学术期刊,按照学科、专题进行分类收录,从而壮大平台规模。对于其他公益性数字出版平台来说,在做好收录工作的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会议宣讲、树立标杆等方式扩大平台的辐射力、影响力、便捷度,引导读者转变阅读检索习惯,增加平台的人气。

3.加强自身数字出版平台建设。一是加强数字出版平台的保障。通过招录新媒体人才、对原有人员进行培训等方式,转变编辑的出版理念,拓展编辑的数字出版视野,提升编辑的数字出版技能。出台相关政策,认可从事数字出版人员的工作绩效,激励编辑从事数字出版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对数据服务器、软件等数字出版外部条件的保障,提升期刊数字出版水平。二是加强期刊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建设。要改变期刊网站和新媒体平台设置同质化、功能单一、活跃度低的现状。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精准定位,例如,科技类高校学术期刊的网站和新媒体出版平台要彰显科技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类高校学术期刊的网站和新媒体出版平台要彰显人文特色。在契合学术期刊特色的基础上,发挥新媒体轻松活泼的特性,在菜单栏的设置和命名上花心思,对数字出版内容进行适度包装,以具有吸引力的标题或图片来提高读者的阅读欲望。高校学术期刊除了在其网站和新媒体平台推送期刊内容外,还可以定期推送学术会议、讲座、最新科研动态等学术信息,进而提升读者对期刊网站和新媒体出版平台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