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一流建设与学术期刊融合发展

高校双一流建设与学术期刊融合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新时代,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而且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顺应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顶层设计“双一流”蓝图,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高校“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从总体要求、建设目标、实施步骤、保障措施做了具体规定[1]。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将科技期刊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由此可见,高校“双一流”建设和世界一流期刊培育由此拉开序幕。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嵌入一流学术期刊建设的内容,探究其融合发展机制和实现路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高校学术期刊作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阵地,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毋容置疑。高校学术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引领并服务于学科建设,在此基础上培育出新兴学科;另一方面,有益于人才培养,借助期刊平台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人才成长。基于此,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现有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创新视角,高校学术期刊要立足于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的层面进行分析。如张文[2]提出应扎根于学科建设,弘扬人文精神,宣传学术道德,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张广萌等[3]认为科技期刊应创设特色栏目,形成品牌优势。金一超[4]提出高校学报应当更加自觉地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提升自我。二是协同发展视角,探讨学科建设与学报之间的内在融合机制。如田江[5]研究分析了高校的科学研究与学报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制约了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与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协同发展;高生文[6]则认为学报与学科存在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关系,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应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双一流"建设;张文娟等[7]得出高校、高校期刊以及编辑三方通力合作,有助于组建专业技能和学术技能并举的高素质梯度型编辑队伍,实现高校编辑素质的整体提升。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成果和方法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对二者关系的探讨,少有学者探究高校“双一流”建设与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机制及实现路径。基于此,我们构思将高校一流学术期刊建设纳入“双一流”建设轨道的理念,把握“双一流”建设的契机,设计两者融合发展的路径,为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和学术期刊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高校“双一流”建设与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困境

长期以来,高校学术期刊秉承学术至上、服务高校师生为己任,在高校学术成果的推介、优秀人才的培养方面功不可没。从功能定位看,高校学术期刊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也是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交流平台,也是展示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直接关系到高校软实力甚至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然而从目前公布的高校“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来看,高校学术期刊这枚至关重要的“棋子”却被各高校所忽视,高校学术期刊服务“双一流”建设的作用未被重视。因此,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应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统领学校改革发展全局来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术期刊应主动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并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借“双一流”建设的“东风”谋求自身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虽然很多,然而,能在国际期刊界掌握期刊话语权的刊物少之又少。高校学术期刊发展到今天,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平台薄弱、体制落后、编辑队伍不稳定等,这些问题既阻碍了高校学术期刊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其在“双一流”建设中应有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双一流”建设的意识不强

高校“双一流”建设需要整合学校所有资源,高校学术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的角色是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是其最基本的职能[8],是融合发展的内在基础。学术期刊编辑的服务意识表现在其为作者或学校发展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愿望和观念,它是发自学术期刊编辑的内心。学术期刊编辑是一份“甘为人梯”的职业,服务作者、读者是其本职所在,学术期刊编辑服务全校师生及学校发展亦是分内之事。然而编辑工作的强脑力性以及枯燥性,再加上自身的职业发展诉求得不到合理的解决,难免对于工作产生职业倦怠。在此种状态的诱导下,编辑的创新精神难以发挥,导致不能及时跟进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对本校的优势学科不甚了解甚至不愿了解,不能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因此在服务“双一流”建设中,服务意识的欠缺导致编辑很难开创有价值的栏目,难以做好服务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双一流”建设服务工作。

(二)办刊机制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由于办刊体制机制等原因,刊物的发展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校期刊单位在各高校都属于教辅部门,人、财、物的配置都受制于各高校,“边缘化”程度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许多高校学术期刊都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各自为重,对期刊的发展未能从长远考虑。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学术期刊在办刊模式、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相似度高,同质化严重,形成了“千刊一面”的现象,造成了高校学术期刊“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端。再者由于大部分高校学术期刊都是综合性学术期刊,不具有专业性期刊的专业集聚效应,为了照顾到本校所有专业,因此在栏目设置上不惜追求大而全。多种因素的存在使得目前的高校学术期刊处于优质稿源少、影响力有限的尴尬境地。在我国“双一流”建设下,高校学术期刊如果不主动适应新时代,不对接建设任务,就不可能做大做强,在中国高等教育千年未遇之变局中将会再次被“边缘化”。

(三)学术评价主导权欠缺,学术成果平台地位不突出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性导致科研成果加速向发达国家学术期刊集中,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科研人员将高水平论文投向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9],经常出现国内学者出资购买其他国内学者在国际期刊的尴尬局面,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期刊人深思。国内期刊与一流的国际期刊相比存在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我国科研评价体制存在问题。很多高校以在国际一流期刊和行业性专业期刊所刊论文作为衡量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唯一标尺,导致本校的优势学科老师都不愿将优秀稿件投向本校学术期刊,很多高校学术期刊只能眼看着优秀稿源外流而无计可施。长此以往,高校学术期刊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掌握不了学术评价主导权与学术成果的首发权,近水楼台却不得“月”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不可忽视的是,在大部分师生的印象中,高校学术期刊被当成自己“拿学位”“评职称”“结课题”而的一个阵地,在某种程度上造成高校学术期刊高水平论文一稿难求、学术质量低劣论文拥挤的尴尬局面。

(四)专业出版人才欠缺,新媒体思维滞后

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徐徐拉开,但由于制度管理的惯性导致高校期刊部门缺乏激烈的竞争机制,使得内部管理相对松散[10]。编辑人员的个人发展空间有限,在人才引进的力度上远不如教学人员,与教学单位相比,待遇也不高,导致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不愿为此付出。编辑每天重复机械性的工作,不能及时跟踪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不能介入相关学科的课题组中去,更不能酝酿出有价值的选题,因此很难全心全意将期刊做大、做强。此外,在当前信息全球化的大数据时代,在新媒体以及人工智能的运用方面远不及专业性期刊和图书出版单位。高校学术期刊不仅缺少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专业编辑人才,更缺少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视野专业出版人才,说到底就是缺乏把握期刊发展方向进行顶层设计的领军人才。

二、高校学术期刊与“双一流”建设融合发展路径

高校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主体,就开展“双一流”建设都相继召开了协调会,也出台了自身关于“双一流”建设的红头文件。很多高校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抓手,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一中心,统领学校改革发展全局。高校学术期刊作为高校创建“双一流”的重要一枚“棋子”,应该牢记高校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主动服务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助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

(一)精准定位期刊发展方向

随着各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的陆续出台,“双一流”建设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建设方案对于高校自身来说是一份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文件,各高校都把“双一流”建设的目光瞄准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诸如博士点的建设、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高端人才的引进等。在学校“双一流”建设框架下,培育一流学术期刊对接高校“双一流”建设,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紧迫要求,如何借“双一流”建设的东风实现自身发展的蜕变,规划定位期刊发展很重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实施的是分类办学,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性。相应地,由各高校所主办的学术期刊在办刊目标、期刊特色等方面也有不同,在服务国家“双一流”建设时也应根据自身的现状而发展,制定好期刊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作为已入围“双一流”建设的大学的学术期刊,因其本身的办刊起点较高,办刊基础雄厚,所以这类学术期刊发展的重点在于刊发国家层面的重大科研成果,进一步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争取在国际期刊界掌握一定的话语权。而作为承担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要使命的地方性高校、行业高校、应用技术型高校学术期刊,则要紧扣学校“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重点关注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学科建设,在谋求特色发展的同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带动学术期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努力使学术期刊成为人才培养、学科服务、学术交流、文化传承的平台。高校学术期刊与校外期刊相比,拥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高校学术期刊可以依托高校的科研人才聚集优势、学科建设发展优势,为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特色服务。然而,笔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各高校在制定各自的“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中,没有把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纳入“双一流”建设的规划之中,也很少或鲜有提及高校学术期刊对“双一流”建设的支撑作用,鉴于此,学术期刊应主动对接学校的“双一流”建设,结合学校实际设计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积极争取学校的支持,融入到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规划之中。

(二)“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水平服务团队

高校学术期刊服务水平的高低与其服务团队建设密切相关,只有优秀的编辑团队才能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优质服务。首先,编辑队伍的高素质是期刊出精品的重要保障。高素质的编辑队伍,不仅体现在编辑业务水平上,也体现在编辑的服务水平上。高水平的编辑服务团队,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能准确把握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及当前的热点问题,全面了解不同学科发展的动态和现状,为学科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改变期刊只发表成果的单一功能,集信息与积累、成果的评价与推介、科研的维护与推动、内容的策划与经营等功能融于一体[11]。其次,编辑要有工匠精神。高校学术期刊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具有文化积累、文明传承和知识传播的功能。学术期刊编辑在日常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应该具有“匠心”,追求精益求精,以严谨不苟的职业态度、耐心执著的敬业精神投入到编辑工作中,尽最大努力把期刊办成学术水平高、出版质量优、社会效益佳的精品学术期刊。再次,编辑要具有运用新媒体和大数据的思维。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大数据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便利。编辑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约稿组稿、编辑校对、出版发行,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编辑凭借拥有海量信息数据的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知识,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分析,探究影响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筛选出与学术期刊发展紧密关联的重要作者、重点学科和重要专家,并为之提供精准服务。

(三)服务高校人才培养,构建优势学科栏目

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出版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12]。这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和“一流期刊”培育找到了契合点。高校学术期刊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人才培养。高校学术期刊通过培育高素质的作者群,为学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实践证明,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作者队伍,高校学术期刊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作者群,对高校和高校学术期刊而言至关重要。首先,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聚集一大批优秀作者。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作者群,特别是在国内国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作者。其次,中青年作者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群体,他们是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术期刊的核心作者群。高校学术期刊要创新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为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破除为中青年作者群人为设置的障碍。学术期刊要善于利用新媒体优势,从大数据中发现规律,及时发现和跟踪具有良好科研素质的青年作者,有针对性地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其科研工作得以良性开展。在做好服务工作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适时掌握学校的优势学科以及新批学位点建设情况,利用互联网平台筛选作者队伍,将优秀分子及时纳入期刊作者群,在此基础上,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作者梯队,从而为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稳定的作者群。支持学科发展是高校学术期刊的核心功能之二。学科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也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基础。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科的建设,学术期刊的发展同样也需要学科予以支撑。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充分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及时捕捉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和学术研究前沿,为学校学科规划和发展提供支撑。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科发展,如借助特约稿件、专栏专题等形式刊发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及领军人物的介绍,通过学术期刊这个平台得到更集中、充分的展示,扩大学校学科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高校学术期刊还要利用综合性的办刊模式,打破各学科之间的专业壁垒,有意识地组建、刊发具有专业交叉、融合性的研究成果,促进新学科的产生。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只有依托学校特色或优势学科发展路径,以增加期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才能引领和推动学科的学术理论创新,实现学校和学术期刊发展的双赢。

(四)空间多元管理,精推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空间资源是高校学术期刊转型升级的新潜能。技术进步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互联网和移动端的普及,显著地降低了受众对纸质期刊的依赖,同时信息的传播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24小时全球收送。信息传播从单一媒体传播转向多媒体传播,涵盖微信、APP、微博等移动社交平台,交流的频率和范围远胜传统纸质期刊,使得学术期刊从一维服务模式转向多维服务模式。互联网时代,空间资源获取、空间服务体系构建、空间支撑平台搭载为学术期刊变革带来了压力和机遇。新空间、新业务和新服务正在对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功能延伸丰富了编辑视野,学术期刊编辑通过选题策划、设置专栏和专题建设等,围绕学校的优势学科遴选和组织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或根据自己的职业敏感性提出某学科领域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促进高校学科的发展。创新是编辑判断和选择优质稿件的主要依据。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往往能产生出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学科。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其在科研力量、研究水平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学术论文较难在专业性强的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校学术期刊多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在学科融合方面相比专业性刊物更具有优势。不同学科利用高校学术期刊这个平台融合发展,容易提出共同的研究问题,形成共同的研究主题。高校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建模,科学分析学科演变趋势,提炼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积极扶持新学科发展,在“双一流”建设中催生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引领新学科发展方向的重要园地。

(五)拓展新型智库功能,精准服务学校需求

高校“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的战略决策,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具体部署,加强高校智库建设,为高校本身发展提供经验支持的同时,也可以为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国际舞台话语权的争夺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出台了具有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指导意义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就全面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做了总体安排和布局,将智库建设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中,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显性指标。而学术期刊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孵化作用、促进作用和平台作用在智库功能拓展中得到升华。智库是基于数据、信息和知识基础上的一种决策服务。高校学术期刊要发挥智库型专业服务,有赖于广大编辑弘扬工匠精神,对编辑场域堆积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和加工[13],提炼出“肉眼看不到”的信息,以此拓展高校学术期刊智库型服务功能,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一是要拓宽服务内容。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高素质的作者群,为学校发展储备智库人才。同时通过举办期刊研讨会的形式组织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为学校发展提供新的“智力源”。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与服务实效,使学校的特色学科不断壮大,促进学校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公之于众。三是以弘扬人文精神和宣传学术道德抓手,引领科研方向、交流科研信息和培育科研诚信等方面彰显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地位。

(六)聚焦中国特色,创建特色期刊

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是在考察北京大学时的殷切寄语。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国情丰富,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办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国有一批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的学科,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医学、中药学等学科,这些学科为我国高校或科研院所所独有。我国的高等教育或科研院所应该发挥这些学科的优势,“涵育学术,激活思想”,从中国实际、中国问题出发,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高校学术期刊作为高校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应该有意识地在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上予以引导,加强选题策划,维护这些特色学科的成果首发权,掌握这些学科发展的话语权,在支持特色学科发展中谋求自身的特色化发展。

三、结语

高校“双一流”建设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世界一流期刊”建设也是国家一项重要政策,两者并不矛盾。“双一流”建设和“世界一流期刊”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中央对新时代高等教育规律演变的准确把握,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各高校要厘清学校发展内涵,将学术期刊纳入“双一流”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既可以为“双一流”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提供平台支撑,也有利于彰显学科特色,提升实力。因此,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所有高校都应积极谋划,在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时将学术期刊建设纳入其中,努力让自己在新一轮的高校学科建设大潮中抢占先机。“双一流”建设应以一流学术期刊为支撑,一流学术期刊建设应以“双一流”建设为载体,实现学科建设与学术期刊建设良性互动,人才培养与学术期刊建设相互促进,助力所属高校相关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或区域一流,在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的同时彰显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