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中少数民族文化失语研究

高校教学中少数民族文化失语研究

内容摘要:基于我国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中“少数民族文化失语”这一议题,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从“少数民族文化失语”的表征和“少数民族文化失语”的出路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学英语;“少数民族文化失语”;少数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和精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1]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目前,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很少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少数民族文化失语”这一问题。因此,本文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基于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学中“少数民族文化失语”这一议题,从“少数民族文化失语”的表征和”少数民族文化失语”的出路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少数民族文化失语”的表征

我国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中“少数民族文化失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少数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和少数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

(一)缺乏少数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众多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很少融入少数民族优良文化,使得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缺乏少数民族文化语言表达能力,这一问题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尤为突出。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来自恩施地区的湖北民族大学(简称湖北民大)的80名大学生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恩施职院)的80名大学生做了如下民族特色词汉译英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湖北民大的80名学生在翻译“龙船调”、“梭布垭石林”、“腾龙洞”、“恩施大峡谷”等词汇时正确人次超过了40,在翻译“女儿会”、“摆手舞”、“土司城”等词汇时,答对人次仅22-40之间,其他词汇的翻译均处于20人次以下;而恩施职院的80名学生基本没有哪个词汇的翻译人次超过了40,诸多词汇的答对人次均为0,如“板凳龙”、“合渣”、“渣辣椒”等。本次问卷仅由15个有关恩施土家特色的文化词汇构成,而湖北民大和恩施职院两所高校的学生答对人次百分比均低于60%,部分词汇如“西兰卡普”两所高校均没有学生翻译正确。总的来说湖北民大的学生答题情况要优于恩施职院的学生,但是两所高校大学生的翻译做对个数均集中于“3个及以下”和“4-7”个这两个分段,而位于“7-9个”,“10-12个”和“13个及以上”这三个分段的人次均普遍偏低,其中“13个及以上”这一分段,仅湖北民大2位学生,揭示了恩施民族地区大学生少数民族文化英语翻译能力薄弱的现象。另外,笔者也就“土家文化知多少”这一主题对以上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经过资料的整合,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诸如土家文化中的“哭嫁”、“跳丧舞”、“土司”等文化词汇的内涵一知半解,只有极少数同学对这些文化元素有些许了解。部分大学生从小生活在民族文化真空中,对有关恩施少数民族文化全然不知。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目标语文化可以侃侃而谈,而一旦涉及到有关自身本土文化知识的时候,跨文化交际便戛然而止。这种跨文化交际中的尴尬局面不仅阻碍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输出,也削弱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软实力。

(二)缺乏少数民族文化自信

缺乏少数民族文化自信是我国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失语”的又一个重要表征。“‘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文化主体在进行对自身文化体认的同时,产生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可和总体肯定,从而产生出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坚定信念。”[2]同时,“文化自信”能使相应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价值产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3]。由于我国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一直以来都注重目的语文化的融入,很少有把自己的母语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贯穿其中。加之我国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处于西方文化和中华传统主流文化的裹挟中,使得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少数民族文化自卑情绪,怯于谈起本族文化,缺乏“文化平等意识”[4],从而导致少数民族文化自信严重缺失。这对于恩施地区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众多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强烈的本土文化意识淡薄,对土家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文化自卑感挥之不去。

二.从民族文化失语到民族文化自信———“少数民族文化失语”的出路

2017年教育部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日程,强调大学英语课程应“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5]所以,在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符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而要改变我国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学中“少数民族文化失语”的现状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课堂渗透和网络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建立少数民族文化校园以及研发ESP教程等方面的努力培养大学生少数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秉持民族文化平等意识、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民族地区大英课堂从民族文化失语到民族文化自信的转变。

(一)培养少数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大学生少数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国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走出“少数民族文化失语”的基本保障。这不仅需要课堂渗透少数民族文化、网上宣传少数民族文化以及研发融入少数民族文化的ESP教材,而且也离不开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首先,课堂渗透是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阵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传递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和了解西方文化之外,还应该加大力度把民族文化精髓引入课堂,使大学生在掌握语言基本技能、吸收西方文化精髓的同时,与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来一次浪漫的邂逅。恩施土家文化底蕴深厚,是巴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土家文化走出恩施、走向世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大有裨益。通过课堂融入文化内容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掌握土家文化元素,提高他们在跨文化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传承土家文化,使大学生担负起把土家文化弘扬出去的使命。其次,网络宣传是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形态。生活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在课堂上有效地融入文化元素之外,民族地区各大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特别是各种信息化教学平台,大力宣传少数民族文化,让土家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努力实现民族文化线上线下双重渗透。再次,校园文化是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力补充。“校园文化是提高校园群体素质的主要教育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力是纯粹理论教育所不可比拟的。”[6]少数民族文化校园氛围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受益匪浅,还可以赋予少数民族文化永恒的生命。例如,组织具有恩施民族文化特色的英语角,让学生充分感受大学校园文化洗礼的同时,还将土家文化植根于广大学生的心中,也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文化课内课外双重渗透。同时,研发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ESP大学英语教材是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载体。比如针对恩施职院旅游管理学院和湖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及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研发一套富于恩施旅游管理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旅游英语教材是有必要的。这不仅可以给他们未来的就业夯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帮助恩施土家文化走向世界。

(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自信

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自信是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走出“少数民族文化失语”的又一抓手。它是建立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感、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最强有力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实现大学英语学科思政的有力推手。首先,少数民族文化自信源于少数民族文化自觉。这就要求恩施地区的高校在大学英语教育中重视恩施土家文化的传承,提升大学生土家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少数民族文化自觉。其次,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大力宣传土家文化,强化少数民族文化凝聚力。这就要求恩施地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确保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7]。此外,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创新能力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使命。增强大学生的少数民族文化创新能力是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命力,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不竭动力。

三.结论

“少数民族文化失语”一直是我国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少数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自信是我国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走出“少数民族文化失语”的必经之路。长久以来,学者们对本论题的关注仍然不够,所以希望本研究能够抛砖引玉,为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推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学科思政等方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敏,解华.高晓茜: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成因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5):28.

[2]戴志,张京州,张慧玲.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贵州民族研究[J],2018(5):224.

[3]熊晓梅.文化自觉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向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27-28.

[4]向士旭.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1):115.

[5]王静,赵雪琴.“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范式与内容之反思(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5.

[6]徐振鲁.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内涵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3):184.

[7]鲁全信,颜俊儒.文化自觉: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的有效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5(5):4.

作者:黄涛 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