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困境与策略

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困境与策略

摘要:

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兴起和新时代各种媒体的发展壮大,《中国古代文学》这门历史悠久的课程目前面临着巨大挑战,课时缩减、兴趣欠缺、教学方法落后是目前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而改变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

古代文学;困境;革新;教学方法

作为高校中文系的必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须性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在职业教育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社会中各种新型媒体又迅速发展,这门古老的课程却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难题。本文将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谈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所面对的困境和解决办法。

一、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主修的基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文学流派、文学作品,理清文学史的脉络,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水平。目前《中国古代文学》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一)课时缩减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目前古代文学课程开设分成四段:先秦两汉文学、六朝隋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一共分四个学期讲授。第一学期的课时为每周3课时,第二学期为每周3课时,第三、四学期的课时为每周2课时,总的课时量是180。而以前古代文学课程则为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第二学期每周3课时,第三学期每周3课时,第四学期每周4课时,总课时量为252。通过这两组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古代文学课程总课时进行了较大的压缩。表面看来,一门课程可以上足四个学期,应该是时间充裕,而事实上,由于古代文学课程的特殊性,目前的180个课时根本不够。中国古代文学时间跨度长达五千年,作家数量庞大,至于文学作品更是多不胜数。在这门课程里若把所有的作家作品讲完,是绝不可能的,即使教师想把中国古代的主流作家作品在规定学期内讲完也是非常勉强。而随着时展,高校不断提倡职业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成为学习主流,因此古代文学这门历史悠久、文化含量很高,但是短期见效却不大的课程就成为缩减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所有内容成为我们古代文学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学生兴趣锐减

笔者所在的院校是一所高专院校,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与本科院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甚至于在学习兴趣上也有一段距离。在如今网络化迅速发展的社会,手机、电脑成为学生的必备,网络小说、新型影视作品、流行歌曲是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而原文原著则是图书馆里被束之高阁的摆设。根据本人在课堂上的调查,以四大名著为例,读过原著的同学在整个年级学生人数(注:约五百人)里还不到百分之十,而看过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的,稍稍可以占到总数的一半。学生普遍反映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很难对它产生兴趣。首先是文言文语句艰涩难懂,尤其是先秦部分连基本的字词都很难理解。其次是古代人的生活距今太远,实在是难以产生共鸣。最后是作家作品太多,难以记忆。基于这三个因素,学生对这门课产生畏难情绪,乃至于最后对古代文学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三)教学模式陈旧

古代文学课程由于内容相对稳定,作家作品几乎是固定不变的,所以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固定性。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是按照作家生平、作家创作思想、作品赏析、总结作家特点这几个步骤进行的。在课堂上也是教师挑大梁,唱主角儿,一节课45分钟进行满堂灌的方式来讲授。然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网络化的阅读理解,用流行语概括就是“有图有真相”,他们更乐于接受语言通俗,图像逼真,不时还能插科打诨的更直观的阅读方式。所以像古代文学这种语言深奥,趣味欠缺,无图无真相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很难得到他们的喜欢。这也是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陈旧的体现。

(四)课程价值体现不明确

大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然而尴尬的是,古代文学课程自身价值却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古典文学大家庄子曾经就价值做过论述,即有用和无用。而如今的学生也在学习中进行有用和无用的划分。如学习外语是要拿四六级证书,学习计算机不仅是可以拿证书,还可以为以后工作提供方便,甚至于学生认为去学习驾照、做兼职都比在大学里学习某些课程更有趣更有用,如此等等。这种思想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思想,只看眼前效益,不看未来价值显现。诚然,学习古代文学是一时之间看不出成效,但是这门课程的影响却贯穿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认真学习古代文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助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可是,部分学生依然还是认为学习古代文学毫无价值可言。当然学生这种心理并不能仅仅归因于他们自身,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义务教育体制决定。目前整个社会趋向于急功近利,心浮气燥的势态,大学生身处其中也难免沾染上功利的色彩,所以古代文学的课程的价值也很难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古代文学教学的革新

(一)改变课程设置

经过笔者所在院校的探索,古代文学课程的设置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古代文学课程在绝大多数的高校里都已经被删减课时,所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讲授完是很困难的,基于这种情况,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比如以本人所在的学校为例,在开设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同时,配套开设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小说赏析》两门辅助课程,甚至还针对目前国学热开设了《蒙学经典解读》这门新型课程。这些选修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古代文学课时不足的问题,使学生可以较多了解古代的作家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其次,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还是要以作品讲解作为重点,文学史为辅。一直以来,古代文学都是以讲授古代文学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为主要内容,比如各种文体在古代如何演变,某位作家在文学史上的主张、地位和影响,或者某类文学题材的演变等等。而由于时间所限,对作品的解读往往是比较笼统的。学生虽然能说出作家属于某个流派,风格如何,成就多大,但是再追究到具体的作品体现,学生就很难回答了。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古代文学教师还是应以作品讲解为主,文学史为辅。毕竟作家的写作特点还是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之中,什么风格刚劲、境界开阔或者语言清新、意境深幽这些总结性的语言还是要融入具体的作品里体会。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充教学方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有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可供教师选择运用。比如高校里的多媒体设备,这个可以极大解决教师板书的问题。以往用传统的粉笔板书,在教学里非常耗费时间,而课件的使用则可以有效节约时间。另外,在课件中还可以加入一些声情并茂的图片或者视频。如讲解古代诗歌时,教师便可以适当地播放一些诗歌配乐朗诵,讲解小说时则可以播放一些小说改编的电影来观看,图片和视频的使用正好符合了现代学生喜欢直观感受的学习特点,而这些新方式的运用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伴随着手机、电脑使用的普遍化,微博微信的无处不在,网络信息的无所不能,在古代文学的教学里还可以加入这些新媒体的运用。比如上课前的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上网查好相关资料,对所讲内容有一个预先的认知。下课后的练习,可以设置问题在微博上互动,这些都摆脱了以往教师挑大梁,学生当听众的模式,使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变得更加有趣,同时也让学生能最大程度上发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

(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使用

古代文学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讲授法,但实际上教学里还有诵读法、比较法、联想法、体验法、讨论法等。如果我们一节课就使用讲授法从头到尾地讲课,学生肯定是听得昏昏欲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融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讲课,比如讲宋代词人苏轼的时候,就可以先用讨论法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认识,再用诵读法让学生朗诵苏轼的作品,在讲解作品时还可以使用比较法把苏轼和柳永等人对比,或者还能使用体验法让学生模拟场景体会诗词意境,如此等等。像这样在一节课里贯穿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利用科研带动教学

古代文学教师不能够仅仅满足于上完自己书本上的规定内容就行了,还必须要积极探索,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了解古代文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自我的科研水平。比如在讲解《金瓶梅》时,潘金莲这个女性形象一直都是被人痛恨的负面形象,她内心歹毒,用砒霜害死了武大郎,用非人的手段害死了官哥,人们对她绝无好感。但是经过一些学者的探讨,认为潘金莲身上也具有女性解放的信息,是争取女权的代表。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把这些不同的研究成果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人物形象,自然也会对这门课程产生新的兴趣。

总之,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等都是我们每一个老师要探讨的问题,我们也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发现,需寻求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法,使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可以永远地传承下去。

作者:杨慧 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雷斌慧.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与革新【J】.安康学院学报.2014.4第2期.

[2]郑平.论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