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教育理念已发生重大转变。将信息技术融入传统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首先对“雨课堂”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共性问题。同时将依据“雨课堂”的主要优势,提出完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雨课堂”;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引言

信息技术将数据作为知识传输的主要载体,传输效率大幅提高。基于新变化,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将逐渐发生改变。“雨课堂”是立足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信息技术而研发的课后学习软件。深入挖掘该软件的应用价值,可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有鉴于此,本文将围绕“雨课堂”的基本功能,提出该软件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范围。

一、“雨课堂”概述

“雨课堂”是由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终端学习软件,其主要功能可被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雨课堂”的主要诉求,是帮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雨课堂”的课程栏中设置了班级课程及公开课这两部分功能。学生可在加入班级课程后,接收教师上传的预习资料,从而完成课前预习。其二,“雨课堂”可丰富课堂教学手段。“雨课堂”可为学生提供远程授课,借助这一功能,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其三,“雨课堂”可扩展教学内容。借助“雨课堂”中的课件库,教师可为学生上传课堂中无法播放的教学视频,部分抽象的教学内容将得到清晰展现。其四,“雨课堂”可帮助学生完成课后复习。“雨课堂”中的试题库,可及时接收教师上传的复习资料或练习题。通过这部分材料,学生的复习效率将得到提升。

二、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前预习不充分

课前预习不充分,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共性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的方面。首先,大学生通常会将专业课程视为学习重点,并将主要精力分配至此类课程中。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并非高校的主干课程,因此学生开展预习的积极性稍显不足。其次,中国古文教材中所引例证的涵盖范围较为狭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扩展教学内容。而学生无法通过现有资料掌握这部分内容,因此课前预习难以有效开展。课前预习需要以预习资料为依据,以便对接课堂教学。因此学生在开展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应同步掌握课堂教学资料。

(二)教学手段不丰富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堂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教师通常会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在当代教育体系中,知识输出被视为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为了维护知识输出量,部分教师会将维护课堂纪律,视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工作。而可引发纪律问题的新型教学手段,将难以在课堂中得到应用。例如,在高校的教学课堂中,通常会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部分新型的教学手段,会将手机作为教学工具,并鼓励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这样的教学理念显然与传统观念相冲突,先进的教学手段难以得到应用。

(三)文学美感难以体现

中国古文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但我国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却极少涉及此类内容,学生的知识结构将愈发狭窄。当代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接社会生产体系,因此社会生产体系的常规标准成了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经过社会筛选,具备应用价值的教学内容得到积累,而艺术等难以确定考试标准且应用性不强的知识类别,被逐渐淘汰出教学体系。受此影响,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会在相关知识中归纳出知识点,并参考考试要求,进一步提炼出关键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得到提升,但艺术理解力无法获得培养。

(四)课后练习效率低下

课后练习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较大,学生需要借助课后练习巩固相关知识。同时参考课后练习所反馈出的信息,教师将寻找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弥补。但高校的教学机制,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相脱离,教师极少参与学生课后练习。这一教学机制的本意,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以便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学习规划。但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并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机制。部分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的学生会放松学习要求。同时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需要学生主动扩展知识面。例如,学生可阅读不同时期的古代文章,或开展古诗文练习等。但在缺乏教师引导的情况下,类似的练习活动难以开展。

三、借助“雨课堂”改革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

(一)依托“雨课堂”优化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不充分,将对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利用“雨课堂”为学生提供预习资料,以提升预习质量。例如,教师可将教学中涉及的主要知识点,上传至“雨课堂”课程栏中的班级课程。学生可在“雨课堂”中接收这部分资料。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到下一阶段教学的重点内容。之后,教师可为学生制作统一的预习表格。该表格应包括知识点提炼、知识拓展、疑难问题等内容。将该表格上传至“雨课堂”课件库,学生可依据自身需求随时下载该表格。预习表格会对学生形成刚性约束,为了完成预习要求,学生必然会主动填写该表格,预习质量将因此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预习到的内容缩减传统知识点的教学时间,而节省出的时间可用于解答学生的疑问或扩展知识面。

(二)借助“雨课堂”丰富教学手段

“雨课堂”可利用移动终端,为学生提供连贯的知识输出。借助“雨课堂”,教师可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仅能邀请少数学生回答问题,而其他学生的参与感将因此降低。借助“雨课堂”,教师可将某问题上传至试题库,并引导学生同时完成该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使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感得到加强。同时,“雨课堂”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借助该功能,教师可引入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例如,在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后,教师可邀请部分学生在讲台上讲解相关知识点。而台下的学生可在讲解结束后作出补充发言。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将转变为教学主体,教学效率可得到提升。综合分析,“雨课堂”可改变知识输出方式,学生将在提前了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参与到新型教学模式中。

(三)透过“雨课堂”表现文学美感

中国各时期的古文均具有独特美感,例如,唐代的古诗文充满人文情怀,宋代的表达方式则更为含蓄。帮助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会对学生的文学创作带来帮助。但蕴藏于文字中的艺术美感较为抽象,学生需要运用联想构建出与文字对应的场景,从而体会到其中深意。但课堂教学侧重于文字及语言输出,文字中蕴藏的艺术美感将以极为抽象的形态展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已适应直接获取答案的学习方式,因此难以提炼出需要依靠品读获得的艺术感悟。“雨课堂”可传输视频、音频,教师可将文字艺术转化为具体形态,从而使学生的艺术感悟力得到加强。例如,教师在讲解宋代诗词的过程中,可制作与该诗词对应的动态水墨画并配以古典音乐。学生在观看此类视频的过程中,可更为直接地了解到古文字中的艺术内涵。

(四)通过“雨课堂”提升课后练习效率

课后练习可巩固课堂教学知识,但高校教师极少参与学生的课后练习,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因此受到影响。在改进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雨课堂”将课后练习题上传至试题库,学生的课后学习将得到有效引导。课后习题在中学阶段的应用范围较广,通过完成课后练习,课堂知识将得到强化。中国古文的学习脉络较为统一,教师可将这一脉络融入课后练习题中。在完成课后习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规划将与学习脉络相融合,学习效率可得到提升。综合分析,“雨课堂”的试题库可帮助教师对接学生的课后学习,其学习规划将得到教师引导。

四、结语

在借助“雨课堂”改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利用“雨课堂”,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其次,教师应将“雨课堂”作为传输知识的主要渠道,并在其中融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再有,教师应利用“雨课堂”引导学生感悟古代文学的艺术美感。最后,教师可利用“雨课堂”的试题库上传课后习题,从而使课后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国培.论“互联网+”背景下的雨课堂与高校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7(19):94-96.

[2]卢伟,贾梓祎,李伟红,宝东艳.雨课堂对高校教学产生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9):7-9.

[3]张晓云,郑辉昌.基于雨课堂教学平台的高校智慧教学活动组织之探究[J].高教论坛,2018(10):48-51.

[4]张兆延.“雨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以“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课堂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9(2):173-174,172.

[5]胡明顺,董守华,潘冬明,杨磊.基于雨课堂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中国矿业大学“透视地球”课程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2):80-82.

作者:于向辉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