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路径

高校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路径

内容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探讨了高校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实现路径。通过加强古代文学类课程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校外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等多种渠道实现高校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古代文学;实现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17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已经摆到了“重大战略任务”的地位,显示出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作为培养文化传承和创新主体的高校,应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古代文学类课程是与传统文化有直接关系的课程,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

一.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对高校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积累和传承,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古典诗词、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书法等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对于高校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之一,饱含丰富的社会、人生底蕴,具备丰富的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其二,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帮助当代大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审美能力。自觉学习古代文学中的优秀文化,诸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传统美德、道德修养等。这些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多年历史发展所沉淀下来的瑰宝,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及前贤往哲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价值观。

二.加强古代文学类课程建设以助推高校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高校古代文学类课程要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使用教学方法,为推动高校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与弘扬作出应有的贡献。其一,教学目标上,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要从文化视野的角度来看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在教学目标上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的。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比如,中国古代流传下很多优秀的爱国主义篇章:屈原《离骚》、曹植《白马篇》、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等等,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在讲解这些篇目时可以适当地联系作家生平、作品感情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其二,教学内容上,做到传统与现实紧密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它曾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进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时代价值。在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应综合现代、当代的文化热点问题,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探究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努力做到传统与现实紧密结合,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其学有所用。如《大学语文》课程在讲授《诗经•关雎》表现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感情有节制的爱情观时,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讲授《论语》中“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的交友之道时,引导学生在交友方面,若与正直、诚实、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必然受益。这些古代的文学作品均具有现实意义。其三,教学方式上,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努力形成“互联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型教育体系。首先,教学手段应体现科学化。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师应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四者结合起来,制作出课程课件,以便直观而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方便学生课余自学。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将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作品转化成图片、歌曲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比如,学习《大学语文》之汉乐府《上邪》时,让学生聆听由琼瑶作词、动力火车演唱的歌曲《当》,感受现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继承与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新时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高校应积极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立体化网络传承体系,形成“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为了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我们应该积极构建网络平台,随时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建设中,逐步建立起适合学生作业与课外阅读以及教师备课的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逐步完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原著选读、图片资料、视频资源等资源库。这样,学生既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沟通,在线答疑。

三.古代文学类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相结合,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落到实处

古代文学类课程主要目标是对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偏重于理论方面。而如何将学到的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中,这就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方面做好工作,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在古代文学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该包括一些课外活动和实践环节。为实现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落到实处的目标,具体应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开展弘扬传统文化校园活动。探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首先,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以“传统文化节日”“古今历史人物赏析”等为不同的模块切入,筹建高水平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长廊,以潜移默化的活动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比如高校应抓住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不再是简单的拉横幅,而是开展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主题演讲、文化论坛、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大学生从中体会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其次,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可以结合央视文化类节目“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栏目,开展相应的活动;可以配合相关部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此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画比赛、征文比赛、历史话剧大赛等活动也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自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度。最后,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校园读书月的方式,积极倡导大学生阅读经典文化书目,增强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大学阶段的学生要“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2]理解原著,把握精髓,是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的要求。为帮助大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重要典籍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参加读书会活动的方式,交流传统文化学习心得,增进师生的传统文化涵养。其二,建立并完善高校传统文化实践基地,激发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高校应该积极依托校外文化遗产丰富之地筹建文化基地,将民俗文化馆、名人故居、省属博物馆等一体化,针对不同专业,筹建不同的校外实践基地。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出游,参观当地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历史文化古迹遗址等,聘请专家实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调研报告、采访手记等加深对于当地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志愿者形式参与到当地传统文化活动当中。将大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知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结语

高校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任高道远。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的主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好优秀传统文化,还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发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作用,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06).

[2]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003).

作者:刘红红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