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培训范例

文化教育培训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1

一是从校企合作模式上提升了职教集团总体经济效益,特别是政府在推进职教集团化实践中,结合行业发展需求,鼓励企业参与到职教集团建设中,并从职业院校学科建设与校企合作机制上,深入挖掘产教联合的潜力和优势,优化产业实训基地建设、帮助企业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提升职业院校自身办学软硬件水平上,还能够整合职教集团的科研合力,推进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二是借助于资源共享机制来优化了职教集团的发展活力,在高职教育集团化实践中,以兴办实训基地为代表的股份合作机制,将职教资源与企业资源建立整合,特别是通过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以校企深化共享机制来发挥各机构的资源优势,紧密了集团内部的联系,有利于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实现稳定融合,促进了职教集团整体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三是高职教育集团化能够从资源共享与互补中发挥学科优势,彰显办学特色,从高职教育集团化企业与学校资源的整合上,利用集团化教学与生产优势,强化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在企业中的深入应用,并从校企科研中推进合作,强化项目研发水平,尤其是在集团化校校师资互聘互访中,以学科专业技术交流来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企业专家与技术能手在高职师资队伍中的深入融合,共享科研成果。

二、职教集团化平台下师资合作机制构建

高职教育集团化下将校企合作作为深化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的有力途径,并从改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优化办学方向、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思路,将行业、企业经济与专业特色与职业教育进行重构,促进企业在职教师资队伍中的重要合作作用,调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活力。

1.优化校企人力资源合作顶层制度,促进企业在职教师资队伍中的互补作用

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中,明确企业在职教集团中的积极地位,特别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上来保障职教集团化校企合作的深入。如在职教师资队伍准入制度上、师资培养标准上,参与企业岗位实践上、兼职任教与利益补偿上等,要从可操作性和制度上加以约束,增强企业在职教师资队伍中的保障作用,推进校企合作下职教师资“双师型”队伍教学能力的养成。要从企业申请、企业认定、资格考察复审等环节进行规范,并从企业在职教师资培养及培训中的诸多细节进行明确;从就业准入及职业资格评定上,要从职教师资的配置与调整上来融入到企业产业结构升级中,管理职教师资参与到企业岗位实践,并从健全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制度上保障职教师资队伍的竞争力。

2.强化对职教集团化专业特色建设,提升企业参与能动性

职教集团化专业建设要以职业院校为载体,鼓励专业技能人才与品牌专业的协作,吸引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从职教办学特色上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职教集团化师资队伍合作交流上,要从产业结构升级与企业转型上来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交流,鼓励企业从产学研上整合教育资源、专业优势,发挥职教师资在教学与行业发展中的合作能动性。如职教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通过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专业建设需要,从企业、行业、地区经济发展中来重组师资队伍,突出校企双方在人才需求、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师资融合等方面的合作。职教集团化办学重在深化产教融合,突出优势资源的共享与共建。职教集团化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从产业链的需求及发展上,全面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促进企业技能型人才对职教师资的实践能力的补充;另一方面要从职教人才组合及运行机制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专业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

3.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共建

职教集团化以职教院校和企业为合作的两大主题,从教育资源和行业、产业全面合作上实现对接与融合。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在校企沟通机制上,要从多部门间的协调联动中,构建校企联席会议制度,优化职教教育方针,强化对各方力量的协同,发挥职教院校在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中与企业资源的合作优势;对于企业生产人才来说,职教院校具有知识、人才、信息等资源和政策优势,企业可以从职教工作中实现人才互动与渗透。

三、结语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2

小班化教育是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则是小班化教育的执行者,小班化教育能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发展,都要依赖于教师。所以,教师的培训问题就尤为重要。教师需要转变理念和具备一些教学能力,才能保证小班化教育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小班化教育;教师培训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

要想推行小班化教育,教育理念的转变必须先行。同时,在小班化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理念也会不断得到创新。在我国推行小班化教育以来,一些地区和学校也普遍意识到教育教育理念的重要性。班级坐位的调整、班额的改变,只是为改革提供最基础的条件,最根本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过去的教育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小班化教育的情境,如果教师不能摒弃旧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就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转变小班化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加强其对小班化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是开展小班化教育首要也是关键的一步。从教育理念来看,小班化教育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如科学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评价观等指导下,教育内容、方式、过程都要发生新的变化。只有经过更新改造了的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小班化教育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小班化教育”。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

小班化教育下,教师需要掌握两种教学能力,一种是教学组织能力,另一种是课堂调控能力。教学组织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组织学生掌握教材的外部组织框架。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教学组织处于重要的地位。由于小班化教学的教学条件、班额人数、座位编排都发生的了很大变化。教师就必须要以小班化的特点为主,使教学组织形式合理且有效的服务于教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始终都要依靠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得以发挥其作用。且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建立不同于以往的相互作用的方式,也一定要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实现。所谓课堂掌控力是教师对课堂上学习情境的创设控制,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对达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使用,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应用,课堂掌控意味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可预见性、渐进性、限时性的把握。小班化教育是人本教育的诉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位,在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展现“主人翁”角色,课堂掌控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至关重要的能力,是教学要求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能力。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才能够让课堂组织严密、卓有成效地运行起来。

三、针对某小学的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关于小班化教育教师培训的几点思考

1、培训要重在对教师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每一个行动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思想在指挥,一种信念在支撑,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所以,更新观念是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们需要时刻明白,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主动发展,学生必须具备怎么样的素质才能更好的应对未来的挑战。因此,转变小班化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加强其对小班化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是开展小班化教育首要也是关键的一步。

2、要重视对教师的激励

从传统的大班教学到小班化教学,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实践去适应这种变革,而变革是困难的,适应了旧环境,就不习惯于变革。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措施,小班化教育在学校一线的实施情况很可能是“新瓶装老酒”,空有新形式,而无实际内容。此外,学校的管理者也应该指导:“小班化”教育的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应对各种变化的发生,比如,学生初期成绩的下降、来自于家长的压力,千万不要按照旧有的评价标准,在班级成绩不好的时候,给教师增加额外的压力,否则,很有可能让这些老师自觉的转向传统的大班化教育的方式方法中去。因此,要提高培训的质量,就必须做到健全管理体系,落实保障机制。

3、改变小班化教育教师的培训方式

小班化教育的培训要注重实效性,贴近教师的教学实践且培养必须进行创新,让教师不光参与的热情要高涨,学习气氛浓厚,而且最后的效果要让从事小班化教学的教师尝到培训带来的益处,能尽快的落实到他们自己的课堂上。

4、专家引领与“自我反思与交流”相结合

小班化教育教师培训要发挥专家讲座的优势,更要积极倡导培训教育的“自我反思”,以及要有意识的教会老师们之间的“自由交流”。专家在讲相关理论、观念和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引导培训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反思,为其提供自我反思、自由交流的机会。

5、名师示范与研讨相结合

从小班化教学实践出发,以特级教师的示范课、专家的点评课等为载体,使培训教师通过观察专家上课,对他人和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总结与反思,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小班化教育的优秀教师。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和形式,总之,要加强和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因为教师的持续的职业发展培训使小班化渴望获得长期的、整体的和有效的教学效果的必要保障。

作者:郭嘉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邵光华.仲建维.徐建平.优质公平视阈下的小班化教育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9.

[2]和学新.小班化教育:意义解读与推进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3).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3

作为皖浙两省合作项目的凤台电厂为此成立了企业大讲堂。大讲堂成立以来,企业领导登上讲台,针对素质提升与全人教育以及以企业变成一个大学校为主旨进行讲课。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理念,大讲堂不定期邀请外部讲师、行业内专家来讲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着企业文化。凤台电厂的培训始终围绕“博纳、和谐、活力、创新”、“企业以人为本,发展以人为先”的理念,结合企业多元文化背景,以创业、创造、创新的“三创”文化为根本,以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的“三心”文化为取向,以朝气、正气、大气的“三气”文化为引领,努力打造人文校园、和谐家园、平安乐园和建企即建校、建企即建家、建企即树人的“三园三建”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以团队学习打造企业文化的特色

善于学习的组织才能创造和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发展出超出成员才能总和的集体智慧和能力。基于此,企业文化建设应通过团队学习展现特色,企业组织的持续培训工作正是学习型团队建设的有力保障,这种培训应贯穿于企业管理和生产实践的全过程。要加强组织上的培训,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在决策层的规划引导下,主要依托企业中层和管理骨干去实施。这部分人的执行力如何是学习型团队得以形成的关键环节。中层和管理骨干是团队学习的关键,选用哪种培训内容有利于学习型企业建设?根据几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做好企业标准化工作是抓手。标准化是高效组织的行为特征,一个卓越的管理团队,没有高效统一的标准是不可想象的。标准化建设、宣贯、实施的培训过程,可以作为团队学习建设的有效途径。凤台电厂自2011年提出“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目标以来,始终把企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强化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始终坚持“标准领先,效率优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日固日进,持续改进”的工作方针,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网络人员;加强宣贯培训、提高思想认识;规范体系运作、夯实基础工作;牢抓标准实施、坚持监督检查。目前,已全面建成了符合企业实际、体现自身特色,并融合“三标一体”管理体系,科学、合理的企业标准体系。此外,还研发投运了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的企业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标准三稿定标及标准修改建议提起、审批、的全过程网络化管理,实现了标准、法律法规、统一表式等信息快速查询、检索、汇总统计功能,满足了企业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需求。通过标准化建设以及全员、多维参与的培训工作,为凤台电厂建设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企业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三、员工全面进步的文化是培训的出发点

优秀而富有远见的企业文化,应以员工的全面进步为出发点。每个企业各有不同的特点,反映在文化上各有特色,在人才开发与培养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规模、人员结构、地域、股权治理结构等特点,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全面开展人文教育、人格教育和人才教育活动,不断促进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秉持培训是员工自身价值不断得以实现的必由路径,是企业发展目标得以达成的切实保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员工的全面进步为出发点,要求个人素质能力必须适应企业的发展,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通过制度进行压力传达,在具体工作中,以文化的视角设计培训计划、明确培训任务、开展培训工作、完善培训评估。在选贤任能上,通过健全的培训架构和完善的评估平台,积极推行公开、公正、公平的遴选标准,使企业的压力变为职工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始终通过培训来提升,最终成为员工的发展机遇。凤台电厂以建标杆,创卓越为目标,以“全人教育”为培养方向,促进员工的全面进步,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形成了厚植、共享、全人、卓越为底色的培训文化。为促进员工的全面进步,可以系统设计企业全员职业素养提升工程中长期规划,以全面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全方位、分层、分级、系统打造全体员工职业素养提升工程。配合此类规划,企业应编制员工多层多要素行为评价指标,完善职工多渠道发展通道,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将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四、文化融合以知识共享为纽带

企业文化要融合,知识的交流、共享是纽带。企业内部应积极培养内训师队伍,倡导员工是主体,人人上讲台的培训氛围。凤台电厂每月通过公开的信息渠道(OA、教培网)公布各部门的内部讲课计划,包括讲课人、内容、时间、地点,内部课堂面向全厂公开,对课堂内容感兴趣的员工都可以参与。内部课堂学习形式多样,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鼓励员工相互之间无私传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凤台电厂的内部课堂在生产部门、管理部门都开展的有声有色,对于授课人和听讲人都有非常大的收益。部分课程根据员工要求会安排循环讲课,由员工自主安排听课时间。员工的学习热情很高,讲课室内往往座无虚席。讲课过程中,组织者不时地结合实际进行提问,引发员工们深入思考,也时常有员工积极地提出问题,不断探讨,力求学懂、学精。讲课人的课件在课后将由教培专职上传到培训网络,并定期组织对授课效果的评比打分,根据评比情况予以奖励。浓厚的学风已经深深影响着该厂还在见习期的新员工,他们不但传承了老员工工作一丝不苟的好传统,还在专业学习中互帮互助、共促进步,充当着“小培训员”的角色。在完成部门规定学习任务的同时,主动根据各自专业学习进程,互相出题摸考,互相批阅并展开讨论。这正是企业文化通过培训这个桥梁传递融合的例证。

五、创新培训手段引领班组文化

班组是企业最小的行政单元,在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指导下也会形成班组文化。提高基层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增强内部凝聚力,应以班组工作的核心——班员岗位技能的掌握和提升为切入点。提升岗位技能应创新培训手段,激发职工兴趣,让班组职工从培训中不断提升素质,赢得自身的成长。要结合日常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岗位练兵、案例教育、观摩学习、分析讨论、预案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做到寓教于乐,使员工有新鲜感。为激发学习热情,巩固培训效果,班组内可不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劳动竞赛、知识竞赛和技术比武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处处体现企业文化,拉近彼此的距离,完成阶段培养目标,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风气。在班组中,老员工与新员工的协作开始于师傅与徒弟的授艺跟班学习、理论实践的传授。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否,都与老师傅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培训对文化的传达,应采用体现企业文化的师徒合同,然后对师带徒培训效果从职业素养到技能掌握,多维正向考核激励。师傅要认真履行带徒义务,徒弟考试测评不合格,师傅负连带责任。每次考试成绩测评结果既是新员工定岗的依据,也是师傅进行评先推优和绩效评定的依据之一。

六、教培信息化建设要体现企业文化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4

1.1遏制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安全教育培训的实质是对企业员工的思想与行为形成安全规范和习惯养成,有了这些要素企业防止事故发生、遏制事故隐患就有了基础,形成企业安全的文化氛围,整体上消除企业生产与运行过程里的各类安全风险,做到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

1.2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全面认知

安全教育培训通过普遍性的培养和针对性的教育可以促进企业全体人员安全意识和理念的形成,以安全教育培训为基础可以在领导和管理层面建立起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可以在执行和生产层面建立起安全生产的自觉性,通过全面而正确的企业安全生产认知来控制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与扩大。

1.3建设企业安全生产的团队

安全教育培训是通过系统性的组织结构进行的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活动,安全教育培训倡导团队建设,以集体的力量来实现企业生产的安全。以扎实的安全教育培训可以重塑企业生产的团队和组织,做到对企业生产安全目标、效益目标的有力维护,达到对现代化企业团队建设的全面支撑与保障。

2安全教育培训引入标准化管理的方法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保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安全教育培训小组通过设立组长、副组长的层级机构将标准化管理引入到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之中,安全教育培训小组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的载体,遵循四个三的教育模式,就是严厉、严谨、严格的安全管理,适量、适度、适情的安全奖惩,能干、能会、能知的安全培训,还有利用柔情、爱情、亲情进行安全教育。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在小组标准化管理的有事下可以把握四项基本教育内容,即对有关安全法律法规的教育、对有关安全操作技能的教育、对安全形势的教育及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和教育。

3标准化企业安全教育管理促进安全生产的措施和要点

3.1制定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计划是系统性、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关键性第一步,用该从企业安全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和组织形式制定出适于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指导和引领。

3.2做好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实施

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中应该做好如下几个环节,一是要做好教育培训登记,建立起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档案,在促进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规范化的同时,确保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二是要做好教育培训的组织与教学工作,应该结合企业生产的特点,确定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重点,以此来确保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培养出适于企业安全生产目标达成的高素质员工。三是要做好教育培训的考核工作,建立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的机制,严格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质量进行考察,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顺利开展获得即时而真实的反馈信息,更好地指导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继续开展。

3.3强化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落实

应该加强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教学方面的管理,应该根据工种和生产环节的不同将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和水平,有针对性地落实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教学的重点,建立起适于员工发展的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模式。应该强化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教学环节,突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重点,激发员工在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中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教学质量。应该针对企业的特点进行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思路的不断创新,敢于打破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传统,实施现代化的网络教学、学分制体系、反馈系统,针对不同的需求和基础建立起新的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做到对学员差异性发展需要的满足。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应该采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细节、重点,既做到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现代化管理。

4结语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5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人文教育;医患关系;住院医师;医学人文;医学教育

医学模式是人们研究医学问题和实践过程中遵循的总原则和主要方式,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的哲学观点。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再到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的综合医学模式和5P医学(个体化、可预测、可预防、可参与、精神—认知/精准医学)[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优秀医生[2]。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规培医生更好的适应临床工作,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至关重要。

1规范化培训人文教育现状和必要性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起源于德国,经美国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推向世界。2009年我国首次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2013年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强调培训内容要涵盖医疗法规政策和医患沟通等内容[3]。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要求到2020年所有新进医疗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疗道德作风、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医疗政策法规等[4]。其中,人文医学职业技能是医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教育,使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未来的工作中对患者进行更好的人文关怀[5]。目前,规培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内容,但由于学生只是学习了理论知识,在临床与患者亲身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较少,对知识的理解不能深入,并且学生更注重的是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成绩,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而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开设课程与临床实践脱节、教学种类不当、教学形式单一、工作繁重影响人文教学、师资质量、人文知识所占比例较少、重视程度不足等等[6-7]。在人文教育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有些规培的住院医师不是本专业学生,在科室学习时间较短,学生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进来。规范化培训是学生从学校的理论学习到将来参加临床工作的一个过渡阶段,是为了规培医生能够更好的胜任未来的工作,这就要求他们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还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提供让患者满意的服务、获得患者信任的能力。目前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临床技能与学习医患沟通技能同样重要,并且对沟通技能的自评不高[8]。所以,规范化培训中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

2疼痛科的特点和对医生的基本要求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ain,IASP)将疼痛定义为由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对此损伤的描述,所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疼痛是继呼吸、血压、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2004年IASP将慢性疼痛确定为一种疾病,而疼痛科主要是对慢性疼痛的诊疗。疼痛科患者长期经受慢性疼痛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劳动力下降、药物滥用甚至抑郁和自杀。疼痛科大部分是老年患者和肿瘤患者,这两类患者均有特殊的心理需求。老年患者由于子女忙碌不能贴身照顾,部分老年患者独身一人更加有孤独感和无助感。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伴有其他慢性基础疾病、理解力和认知能力下降等种种因素,导致老年患者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包容[9]。疼痛是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肿瘤患者承受疼痛的同时,还承受着身体虚弱、放化疗副作用、发热等痛苦,抑郁症等心理问题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10]。疼痛科医生在治疗肿瘤患者疼痛的同时,应该将肿瘤患者个体与其家庭、单位、乃至社会群体相结合,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11]。而且有些肿瘤患者不知病情,期待治疗效果,迫切期望恢复健康,导致对医生的治疗出现不满情绪。面对疼痛科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疼痛科规范化培训医生需要具备诊疗常见疾病的能力和基本临床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3规范化培训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3.1理论培训

所有规培学生入科时进行入科培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采用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学方法。CBL教学方法是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时教学,围绕经典病例提出相关问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12-13]。具体实施方法为:每3~4名学生一个小组,老师编写疼痛科经典临床案例并提出问题和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后制作幻灯片。课堂上由小组代表汇报幻灯片,学生一起讨论,老师在旁指导辅助,讨论结束后老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疼痛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而且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14]。

3.2言传身教和亲身实践

疼痛科每周有至少3次上级医师查房,针对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和辅助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在查房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教师与患者的沟通方法、问诊技巧以及疾病的诊疗过程。比如,遇到三叉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等长期剧烈疼痛的患者时,告诉患者医生理解他们的痛苦,并且有好的治疗方法能够去除疼痛,给予患者关心和信心。每个月科内有两次教学查房,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汇报病史、查体、诊疗等,教师纠正学生的不足和进行正确的指导。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患者沟通交流技巧。临床工作中,每名学生都亲身收治患者,患者入院时询问病史、查体,每天床旁看患者,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报给上级医生,将上级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患者,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提高自身的素质。

3.3意见反馈

学生经过临床实践后,定期组织讨论,收集学生在与患者接触时遇到的问题,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引。如遇到癌痛患者追问“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而家属要求隐瞒病情时,医生应该和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在合适的时间以最佳的方式告诉患者病情。老师将反馈意见收集整理出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将这些问题加入到以后的入科培训中,逐渐完善培训内容。

4小结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6

一、红色文化融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具体实践

循化县红光村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指战员在当地开展革命斗争的史实为主线,通过瞻仰革命遗址、参观革命纪念馆、学习革命先烈事迹的方式,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的鲜活事例,作为扎实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新时期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质增效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多元化融合的新思路、新内容、新形式。

(一)红光村的红色历史与红色资源。1939年至1946年,424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指战员被押解至循化县查汗都斯乡赞卜乎村,沿黄河南岸从事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苦役,其间,他们共开垦荒地1700多亩,修建巨型水车5架、住宅围墙60多处、学校1所、清真寺1座、水磨2盘、油坊5处。他们在身陷囹圄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以各种方式与敌人进行机智顽强的斗争,巧妙地将五角星、镰刀、斧头、锤头等象征革命的图案雕刻在门扣、房屋瓦当和木质家具上,展现出无比坚定的革命理想、革命信念和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87年4月,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军精神,青海省人民政府将赞卜乎村更名为红光村,赞卜乎村清真寺更名为红光清真寺,并修建了刻有“红军精神光照千秋”的纪念碑。时至今日,红光村中仍保留着当年红军修建的房屋、红军战士使用过的桌椅、磨盘以及全国唯一一座由红军修建的红光清真寺。2009年4月,红光村群众自筹资金修建了全国首座民间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馆内以实物陈列、场景复原、设置宣传展板的方式,将平面场景和立体场景融为一体,使参观者以多维度沉浸式体验,深入了解红军指战员在红光村开展革命斗争的英雄事迹,充分彰显了撒拉族群众对红军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二)红光村是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大课堂。循化县红光村以红色遗迹多、红色文化浓、红色底蕴深为切入点,以红军指战员开展革命斗争的遗物、遗迹、遗址等历史遗存和新中国成立后陆续修建的红军纪念碑、红军纪念馆等场所作为传承红色基因、汇聚复兴伟力的有效载体,将独具特色的优势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及红军指战员开展革命斗争彰显的精神力量与时代价值相结合,增强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拓展了红色文化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视野,使其成为新时期开展党性教育、党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进一步深入发掘红光村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深刻研究红光村红色文化的理论价值,深度阐释红光村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对推动以红色文化引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色文化在当前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目标任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红光村的红色文化融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党员干部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和现实中为什么“是”、为什么“能”等重大理论问题,而且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提供了新观察、新思考、新举措。

(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红色文化是传承红色基因和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载体与宝贵精神财富。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立足现实环境依托红光村红军纪念馆、纪念碑、红军小学、红光清真寺和红军文化广场等载体,讲述了红军指战员与撒拉族群众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追忆了红军指战员在逆境中坚持同敌人作斗争的英勇事迹,展现了红军指战员对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着追求,充分彰显出红军是一支拥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和铁一般担当的人民军队。

(二)实现教育培训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通过有形的红色遗迹、珍贵文物与无形的红军精神、红色基因相结合,把教育培训与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有效推动了党员干部将学习成果用以深化认知、改造思想和指导实践。受教育者在真实的故事、鲜活的场景、振奋的精神中,不断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实现历史与现实对接,有效推动将红色文化震撼人、影响人、塑造人的功效转化为党员干部“见贤思齐”的内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而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围绕工作生活中存在的精神困境与价值困惑,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不断发现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整改措施。

(三)促进红色文化精神濡染转化为具体实践。心理认同反映和制约着党员干部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和行为,也体现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专注性、倾向性和关注性。实际上,党员干部的心理认同不仅是传承红色文化的起点,更是传承红色文化的目标驱动力。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通过寓理于史、寓理于情、情理交融的教育培训方式,将红光村中每一处红色资源作为承载着伟大红军精神的载体,把抽象化转变为日常生活化的创新实践,增强了党员干部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对学习内容的心服首肯,激发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提升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而推动党员干部将红色文化蕴涵的精神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红色文化在当前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价值体现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经验的历史积淀,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坚定的理想信念,彰显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决心。新时期深入挖掘红光村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追忆红军指战员忠诚守初心、奋斗担使命的革命风范,深刻感悟面对党性考验时的生死抉择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对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丰富党史知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一方面,循化县红光村立足青海地方党史,将红色优势资源转化为红色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着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胜利之“钥”,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开辟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径和新载体。另一方面,循化县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将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好理想信念内化、深化和强化的问题,并且把理想信念的理论引导与实践路径有效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和启发党员干部在坚定信念、锤炼党性的同时认真对照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事迹寻找差距、狠抓落实,从而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投身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业中。

(二)提升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循化县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以红光村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红色资源作为开展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把静止的、平面的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立体的教学内容,有效促进了党员干部情感、理性和党性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机融合,从而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红军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铸入灵魂,落实到自己思想、学习和工作的实际行动中,作为求学之基、立业之本、为人之道。同时,循化县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在历史发生地讲述历史、点评历史、反思历史的方式,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深刻感悟坚决维护和捍卫党的利益与宗旨,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光荣传统和先进性,就是新时期对革命前辈事业与时俱进的延续,进而真正实现党性修养从“组织自觉”到“个体自觉”的升华转型。

(三)丰富了党员干部的党史知识。党史教育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新时期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正确认识党史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的基本要求。通过循化县红光村优质红色文化资源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作用,达到激发情感、启发思考、引导践行的目标,进而推动党史知识入情入理、入脑入心。同时,将党史作为营养剂和清醒剂激发党员干部在新时期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使广大党员干部从党史中汲取精神之钙、理论之魂、奋进之力和浩然之气,促进党史知识向价值力量转化,不断推动党员干部在以党史印证现实、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实践中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7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模式

网络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当前我国“互联网+”与各个行业有效融合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模式,这也使网络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从总体上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对网络文化教育工作给予了一定的重视,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个别高校在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导致网络文化教育人才比较短缺,这已经成为制约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功能和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瓶颈,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努力为高校更好地开展网络文化教育工作奠定人才基础。

一、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的作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校在开展网络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想使其更具有成效,必须有一大批专业化的网络文化工作人才。通过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有利于推动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工作改革和创新,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网络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开展网络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只有拥有一大批专业化的高校网络文化教育人才,才能为推动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有利于提升高新网络文化工作人才整体素质,进而提高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工作水平。

二、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网络文化工作人才短缺

从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基本上能够满足需要,但仍然有很多高校存在网络文化工作人才短缺的问题,导致网络文化工作的开展缺乏实效性。某地宣传部门对10所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的整体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有8所高校网络文化工作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最高的达到70%以上,直接导致网络文化工作的开展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甚至对网络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制约。深入分析网络文化工作人才短缺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一些高校还没有深刻认识到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因而在开展网络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兼职的问题比较突出,必然会制约网络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引起重视。

2.教育培训工作不够到位

开展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提升网络文化工作人才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因而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但从当前一些高校开展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教育培训工作还比较薄弱,很多高校都没有对网络文化工作人才进行专业化、系统化、职业化的教育和培训,网络文化教育工作人才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信息素养、沟通能力、教育水平还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还有一些高校尽管也开展了一些网络文化工作人才教育培训,但教育培训内容比较传统,还没有与新形势、新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融合;教育培训模式缺乏创新,理论培训相对较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体系还没有形成。

3.激励机制相对比较薄弱

健全和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促进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于促进网络文化工作人才推动工作创新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从当前高校来看,在开展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激励机制相对比较薄弱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网络文化工作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的对策

1.加大网络文化工作人才培养力度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想做好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工作,必须打造高素质的网络教育工作人才队伍。高校应当将网络文化工作人才培养工作上升到战略层面,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地解决网络文化工作人才短缺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对这项工作作出科学的设计和系统的安排,特别是要从推动网络文化教育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上台阶的角度,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高校可以制定《网络文化工作人才发展规划(2019—2029)》,通过十年的努力,培养一支具有较强专业化、职业化和综合素质的网络文化工作人才队伍,为推动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加强网络文化工作人才教育培训

高校在开展网络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要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努力提升网络文化工作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加强对网络文化教育工作人才的理论教育,也要加强对他们的实践锻炼,使网络文化教育工作人才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要高度重视培养网络文化工作人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可以引导网络文化工作人才领办“网络文化教育课题”,强化他们的调查研究能力,并且能够为高校更好地开展网络文化教育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高校还应当加大对网络文化工作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使网络文化工作人才之间能够经常开展研讨、座谈等活动,同时还要开展相应的经验交流等活动。

3.完善网络文化工作人才激励机制

对于高校来说,在开展网络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人才的激励和引导,使他们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与发挥。这就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网络文化工作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卓有成效的激励措施,不断提升网络文化工作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比如可以通过任务激励的方式,引导网络文化工作人才带着任务开展工作,并且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要高度重视对网络文化工作人才的物质激励,对于特别优秀的网络文化工作人才,可以采取“聘任制”的方式,根据其作用发挥情况给予一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要高度重视对网络文化工作人才的多元化激励体系建设,构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模式,比如高校每年可以开展一些网络文化工作评比表彰活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开展相关活动,以此激励网络文化工作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综上所述,在我国“互联网+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开展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从当前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工作的整体开展情况来看,尽管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且与过去比也有了一定进步,但按照较高的标准和要求来看,仍然存在很多不到位的方面,特别是一些高校不重视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导致网络文化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效能性。这就要求高校在未来开展网络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在加大网络文化工作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网络文化工作人才教育培训、完善网络文化工作人才激励机制等诸多方面狠下工夫,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史欣卉.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20):80-81.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8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困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党员干部思想教育问题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高度关注。对普通人民来说党员干部是他们的领头羊,党员干部领导经济社会建设、实施国家基本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党校一直以来都在贯彻党中央的指导思想,用先进的科学知识不断的丰富党员干部的培训内容。同时党校还需要通过开展活动进行党员培训,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意识。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它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传承性。在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工作当中,党校教师可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精髓。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成熟,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需要积极贯彻党中央的政策和路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党校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方法来提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高素质有责任心的党员干部。各地党校纷纷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党员干部吸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用部分。比如说:济宁市完善了乡村儒学普及推广网络,并建立将近4000多家的儒家学堂。在2019年,山东省济宁市利用孔孟故乡独有的文化资源,把儒家特有的文化思想融入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工作中。

二、我国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工作现状

(一)党员干部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情况

自古以来为民是国家头等大事,党员干部要始终将人民群众的一枝一叶作为工作之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人骚客、政治家留下许多关心百姓生活疾苦、为民的文章,其中不乏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诗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思想内涵,做为民之事,是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的新追求、新作为。党员干部传统文化教学是近几年开始兴起的,在课程环节设计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虽然很多党校都开设了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但是课程内容设置比较简单并没有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导致了传统文化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其次,很多党校缺少比较专业的传统文化思想教育专业教师,很多培训教师的资质专业不对口、阅历比较少。虽然在培训中会邀请一些专家学者,但是因为这些专家并没有深度的了解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因此在融合传统文化内容时显得有些枯燥无趣。

(二)党员干部对传统文化教学的态度

从当前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多数党员干部对传统文化教学态度不够明确。主要原因是他们本身没有树立正确的认知态度,对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处于一种敷衍了事的心态。虽然大多数党员干部都选择传统的教育培训课程,但是并没有很用心的学习。虽然党和国家意志在强调党员干部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是各地的宣传工作做得并不是很到位,大多数地区都是敷衍了事。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措施

(一)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念

党校在设置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工作时,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为国为民”的准则和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治国、利民的好文章和好方法,因此教师在设置培训课程内容时可以结合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现状,把传统文化和思想教育培训实践工作结合到一起。党员干部需要具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邓稼先被称为是中国优秀文化孕育出的最具奉献价值的中华儿女,因为他的身上具有朴实、奉献、爱国爱党的精神。《大学》中有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所指的就是修身养性,在生活中要自我反省。党员干部需要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因此他们需要具有一定的自身修养。其次“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要除去不该有的思想,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增强自己的德行,才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因此,党员干部需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国为民”的精彩论述,领悟其中的经典论据,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并且在学习中总结“为民”经验,把“为民”工作落到实处。党员干部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应该把学习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必修课,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承担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二)构建党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机制

党校和政府部门需要了解党员干部的基础情况,根据党员干部的实际情况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创建文化教育机制。从而了解培训中还存在着哪些不足之处,并且及时改正,从而促进党员干部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2018年以来,山东省曲阜市探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乐和家园为载体的“四位一体”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村级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传统文化素养,激发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的活力,提升了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三)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了很多道德理论知识。在党员培训中可以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论知识,对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培训工作中,是党校培训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党员干部的精神旗帜,弘扬传统文化是党员干部不可推卸的责任。党员干部在工作中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为民为党”的智慧,创新工作理念服务好群众。2019年江苏省委网信办分两批组织党员干部赴山东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和沂蒙革命老区开展政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参训党员干部在理论讲座、现场教学、实景感受、交流分享中学思践悟,经历了一次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因此在党校传统文化培训中可以采用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教育培训期间可以在当地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场所现场教学。通过培训,党员干部会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政德修养。孔子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过关于“仁德、爱民”相关的道德观,党员干部在学习中可以深刻的了解,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需要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对人民群众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党员干部需要有良好的德行才能让人民群众信服,才能让自己具有一定号召力。以德服人是儒家思想的一贯主张政策,也是作为党员干部需要具有的基本道德。

(四)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治国、修身、养性、为民”等方面的道德理论。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民族责任感,始终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党员干部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基础开展党员干部工作。虽然各地党校都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但是得到的结果并不是很乐观,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党校还需要开展活动积极宣传。比如说当地的宣传文化系统的党员干部可以在党的生日和国庆节期间组织一场“传统文化教育”专题研讨会,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坚定理想的信念。在七月一日可以“党的生日”为主题开展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以及志愿者去当地参观历史纪念博物馆等。党员干部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不一样的感想和教育,所以在参观学习之后可以召开一个学习研讨会。在会上要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在日后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通过这样的宣传活动党员干部在日后的工作中,会严格要求自己增强党的悟性,在日常工作中要时时刻刻贯彻党的指导方针、牢记党的使命。党校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以及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养党员干部爱国主义精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党员干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践行者和传播者。目前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提高培训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其次还需要创新工作方法,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并且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熊群红.新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科技风,2019(30).

[2]孔秋苹.学习传统文化是党员干部修身养德的重要途径[J].青年时代,2018(21):47-48.

[3]王春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启示——以中医文化为例[J].河南农业,2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