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融资论文范例

投资融资论文

投资融资论文范文1

1、资产定价功能。

投资银行拥有卓越的专业研究分析能力,能够帮助投资主体对投资对象进行价值判断,并以此来帮助投资主体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资产定价功能是由投资银行的承销业务及一些融资服务和并购重组服务来实现的,其定价的准确性决定了投资的风险性,如果定价过高,投资银行很可能会面临包销风险;如果定价偏低,投资主体很可能会利益受损。在企业并购活动中,资产定价功能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价值发现功能,企业产权交易的背后,往往都基于价值的发现。

2、金融创新功能。

从华尔街的金融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投资银行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主体,在金融产品创造中衍生出了很多金融产品,这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体现的淋漓尽致,创新过度也是引发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发行的债券、股票,还是衍生的金融工具,无一例外,都是由投资银行创造出来的,这些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风险控制机制,只要将其规范化、标准化,就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

3、价值增值功能。

价值增值是现代金融中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备受现代金融中介理论重视,投资银行的价值增值功能是建立在资产定价和金融创新功能基础上的,投资银行通过创造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以及对资产的风险收益进行组合来实现价值增值。在现代金融体系中,投资主体所面对的财富主要表现为虚拟的资产形式,投资者拥有处置这种虚拟资产的权利,但是,由于这种虚拟资产具有不确定性,投资者的权利也就存在不稳定性,因此,投资者有必要对手中的虚拟资产进行评估,既要能够确保资产升值又要保证将风险降到最低。

二、金融资产价格泡沫

在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资产价格泡沫以及由资产价格泡沫引发的金融危机,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就属于资产价格泡沫危机,再往前推,还有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等,这些资产价格泡沫危机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由于市场预期狂热,导致资产价格被高估,而当市场相应地做出回调时,危机就发生了。泡沫是用来描述资产价格暴涨暴跌的现象,这也是资产价格波动中的必然现象。资产价格的波动是常态,只要资产价格不等于其基础价值就存在泡沫,资产价格泡沫有多种存在方式,如泡沫消失、泡沫破灭、泡沫被市场零容忍而继续存在等,如果资产价格严重偏离其基础价格,并且不断扩张,就很可能导致泡沫破灭,进而酿成危机,但在现实中,这种情况也很少见,泡沫破灭属于小概率事件。就我国当前股票市场的波动状况来看,沪深两大指数的波动趋势大体上保持一致,在金融危机之前,沪深两大股市上涨势头强劲,催生了较大幅度的股价泡沫,而在金融危机后,这些泡沫也得到了释放,在大规模的资金救市下,我国股市目前又重新恢复了生机。

三、投资银行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

投资银行在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投资银行功能的发挥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生成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此,我们将通过模型建构来分析一下投资银行功能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关系。

1、如果噪声交易者购买风险资产的比重较大

从投资银行得到的信息较多,且资产银行的资产定价不准确,风险资产价格明显偏离基础价值,这时,资产价格泡沫也就越大;反之,资产价格泡沫就会越小。

2、如果噪声交易者对投资银行比较信任

从投资银行得到的信息较多,且资产银行的资产定价比较准确,风险资产价格就会趋向基础价值,这时,资产价格泡沫很难出现。

3、如果投资银行向噪声交易者提供的信息不准确

噪声交易者就会失去对投资银行的信任,从而转向增加对其他渠道的信息获得,这时,噪声交易者的判断误差会更大,风险厌恶度也会增加,资产价格将持续低于基础价值,资产价格泡沫的危险将会越来越大。

4、如果投资银行向噪声交易者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

投资银行能够维持较为准确的资产定价和价值增值,为投资者降低风险,噪声交易者的投资行为也会更趋理性,风险厌恶度就会降低,这时,投资银行还可以进行合理、有效的金融创新,对资产价格的上升起到抑制作用,从而也降低了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危险。

5.如果基础价值发生变动

而投资银行有没能及时做出反映,噪声交易者就会失去价格引导,资产价格同样会偏离基础价值,这时投资银行的功能已经缺失,发生资产价格泡沫的危险更大。

四、结论

投资融资论文范文2

1.金融风险预算理论的形成。

造成投资风险的因素很多,包括头寸大小、市场波动、政策调整等等。其中,现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同时市场波动的随机性也相对较大,给金融风险投资增加了困难,因此在实际投资过程中,需要事先确定风险目标,同时利用相关的量化措施,降低实际风险与风险目标之间的差异。

2.金融风险预算内容。

通过风险预算,主要是为投资方案的确定提供有力依据,明确投资方能够接受的风险水平,并对风险进行合理的分配与管理。另外,风险预算并不是一层不变等,需要根据投资进程、实际情况等及时的进行调整。具体来说,风险投资预算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投资方可以承受风险的能力;(2)合理分配投资风险预算;(3)对风险预算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4)合理调节风险预算给投资带来的损失以及收益。相对于投资风险管理工作来说,可以将风险预算管理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首先确定投资方是否愿意以及有无能力承受风险,然后进行投资风险的分配,这两个环节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作为投资管理中重要的内容,投资风险预算工作对投资决策的正确性,投资成功与否等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做好投资风险预算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二、投资管理中金融预算理论的应用

金融预算理论在投资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测投资方案的风险程度。

对与投资风险程度测算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风险预算误差跟踪。在投资管理过程中,除了对风险进行跟踪管理外,还需要对投资业绩进行归因,同时加强全过程风险管理。从投资形式上,可以将金融投资分为主动式投资以及被动式指数投资。在被动式指数投资中,选择新的买进可标中的证券,为投资成本管理提供便利。但是由于这种证券买进方式不是复制,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导致风险预算与实际风险产生误差,由于这种误差形式主要以超额收益为主,所以也叫跟踪误差;如果投资形式为主动式,就应该实现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同时预期风险,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降低风险。同样的,在市场波动因素的影响下,也会产生跟踪误差,进行主动式投资,就是为了主动消除这种误差,保证投资的收益性。(2)VAR模型预测,其中VAR指的是在投资过程中某阶段的最大损失,但是由于市场波动的随意性以及不确定性,VAR值一般很难确定,这就穾利用参数法、历史法、蒙特拉罗模拟法、模型法等。(3)有时,针对具体的风险或事件,可以采用压力测试的方式,利用不同压力情境,亦或者是通过压力组合测试的方式,对不利事件影响进行测试以及预防。

2.风险配置。

对投资风险的配置涉及到投资者资产配置,资产配置是投资策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从风险管理方面来说,资产配置忽视了市场波动对投资环境带来的影响,而进行风险配置正好能够弥补资产配置的不足,从这一方面也可以将风险预算当做资产配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风险配置与资产配置采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目标却极为相似,风险配置主要采用的手段是将风险在资产、不同组合之间相互转换;资产配置是将资金在不同资产、组合间进行转换。

3.选择投资基准。

投资基准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投资的成败,具体的实施步骤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确定投资目标收益率;其次需要结合投资意向,选择一组意向资产,对其投资风险以及收益特征进行分析;再次,确定资产投资风险的边界;随后,根据确定的风险边界,选择最佳投资组合;最后,进行资产战略性转换,以与标的指数偏离的形式为佳。在具体的投资过程中,投资方也能够选择被动式指数投资,但是在投资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同时投资收益确定也相对困难,因此可以将投资基准作为投资风险管理的核心。当市场给投资带来负收益时,投资者应该对收益进行仔细的识别,并采用有效的套期策略,保证套期策略能够反映投资风险,这同样与风险投资基准有直接的关系。

4.风险分解。

在对投资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根据管理的形式能够将其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主动投资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主动偏离投资基准,目标是获取比市场平均收益水平更高的收益。但同样的偏离投资基准会给投资带来额外的风险,也被成为主动式风险;被动投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主动风险,但是与主动投资相比获得收益的机会相对较低。现在的金融投资活动中,就是研究如何利用被动管理中的稳定、风险低等优点,同时保留主动管理中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提高投资经济效益,同时实现对投资风险的有效规避。此外,作为投资方,无论是金融机构或个人,都需要具备误差跟踪以及业绩归因的意识,这样才能提高投资风险管理的水平与能力。同时,投资基金管理人员的素质对投资风险管理的作用也非常大,因此需要投资方在选择投资基金管理人前,根据投资方需要承担的风险、投资规模等等确定基金管理人员的数量、风险资产的分配等等。

三、结语

投资融资论文范文3

(一)模型选择及指标选取

本文选择了输出指标Y文化产业总产出,输入指标X1财政支出,X2员工人数,X3固定资产投资,X4项目支出,选取了全国25个省市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自各省及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后,删去X3。可以看出在10%显著性水平下,所选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数据进行White异方差检验,结果表明所选数据不存在异方差。综上所述,本文选择了文化产业产值作为输出指标,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从事文化产业的员工人数以及对文化产业的项目支出为输入指标来分析文化产业投融资效率。

(二)对文化产业投融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知,陕西省在四项指标中,文化产业产值643.40亿元及财政支出91.81亿元达到了全国的平均水平,员工人数6.8万人和项目支出6.64亿元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四项指标均与全国最大值有较大差距。Deap2.1软件分析之后,得到样本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效率评价表。

1、技术效率分析

2012年陕西省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技术效率既θ值为0.729,全国排名第八,超过全国平均值(0.414)。但是陕西省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效率与DEA有效仍有很大的差距,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输入指标存在投入冗余的问题。

2、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

2012年陕西省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纯技术效率θ值接近1,为0.949,在全国范围内为第12名,规模效率为0.769,在全国范围内为第8名。技术效率等于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则陕西省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融资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的影响。陕西省文化产业规模效率低下,即假定在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时,现阶段的投入也不能满足产出的需要。陕西省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过程中,应该增加投入,使文化产业的规模达到生产函数中的规模报酬不变点。

3、对投融资的投影分析

由表2可知,2012年陕西省文化产业的投入转化为产出效率较低,输入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2012年财政支出,员工人数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理想数值分别为:25.89亿元,6.45人和6.28亿元,分别有65.92亿元,0.34人和0.34亿元没有有效的转化为文化产业产值。结合上文分析可知,陕西省应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但现实中,投入指标出现投入冗余,投融资没有有效的转化成产值,投融资效率较低。

二、结论与对策

投资融资论文范文4

江河湖泊分布范围广泛,湿地类型多,面积大,西部和东部草原辽阔。除此以外,黑龙江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冰雪旅游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冰雪旅游开发最早的省份。在冰雪旅游方面有着优厚的地理资源,冬季降雪量大,雪期长达5个月之久。此外,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资源也十分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赫哲族鄂伦春族的生态文化资源,是目前为止现存的可供考察的原始渔猎文化形态的“活化石”。除了上述的自然资源以外,黑龙江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在黑龙江的历史上,建立了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所以说黑龙江省不仅具有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使得黑龙江省文化资源禀赋。这些文化都使黑龙江文化产业丰富,可开发资源比较多。

二、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主要资金渠道

在黑龙江文化产业改革之前,主要是依赖政府的拨款,所以资金渠道比较单一,难以发展扩大。为了保证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实施了文化体制改革。自从文化体制改革以后,黑龙江省不断的拓宽文化产业资金来源,不断的寻找各种各样的融资渠道。就目前来看,除了国家财政拨款以外,还增加了直接融资、外商投资、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从总体来看,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财政投资,第二部分是社会投资。具体如下:第一种是国家财政拨款,这也是黑龙江文化产业资金渠道的主要来源方式,随着发展步伐的不断增大,国家逐渐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也就随之加大。国家对黑龙江文化产业也越来越关注,对黑龙江文化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大,通过最近这几年的投入对比,发现每年国家对黑龙江文化产业的投入增长都在百分之十七以上。所以说国家对于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比于其他投资形式,国家投入的特点是投入大但是收益低,短期利益不明显,所以一般都是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第二种就是社会投资,也就是说通过市场直接进行融资。现如今,文化产业备受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类型公司上市了,形成了一个文化产业板块。文化产业类型的公司以盈利为目的,来促进文化产业的推广、宣传,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这种社会投资的方法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资金渠道的一个辅助渠道,而且社会投资的作用在不断的增强。

三、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融资的主要问题

虽然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多元化融资情况已经基本建成,但是仍然不能有效推动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在政府投资方面,政府投资力度较小。在社会投资方面,虽有各种各样的投资渠道,但是投资额度过小,难以满足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首先是国家财政拨款的问题,国家财政拨款在最近几年确实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需求。而且国家文化产业在我国财政支出所占的比例很小,没有超过百分之零点四,跟其他发达国家不能比较。就跟韩国相比,韩国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就很大,韩国在2000年,对于文化事业的投入不到百分之一,到十年以后,投入是2000年的十倍,而到2013年,韩国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又创新高。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会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也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主要问题。除了资金的支持以外,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因为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链,除了国家财政的投入以外,还需要其他社会环节的投入,所以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保证社会投入的权益,促进社会资金投入的加大,增进黑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速度。其次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融资中其他渠道的融资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融资难度大,资金投入小。譬如说企业的直接融资,第一就要面对的是如何在保证文化产业安全的情况下,利用已有的资本市场来获得发展的资金,这是现如今文化产业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第二就是目前的大部分文化产业企业并没有独立的自主权,大部分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无法独立决策,这也是现如今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企业缺乏创新理念,思想单一,就难以获得成功。综上所述,社会投资融资难度大,融资规模小,根本无法满足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需求,不能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这也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一直很难有大的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四、支持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所提到的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在此,提出几点对应的改进措施。首先,用国家财政拨款做好基础性工作。基础工作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基础工作做得好,后面的发展才会更加顺畅,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第一,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环境,规范黑龙江文化产业市场,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规范的黑龙江文化产业市场,这也是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二,加大文化产业产品的创新工作,文化产业是传承下来的,但是不能死守,应该在文化产业的精髓之上进行创新,变成更适合我们现在发展的文化产业,这样才能做到古为今用。再次,是加快文化产业的信息和资本的共享,尤其是政府、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应该建立一个文化产业信息共享的平台,保证各个单位都能及时得到消息,实现利益最大化。最后一点是政府应该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对重点的文化产业发型引导基金,从而引导社会个投资部门对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进行投资。其次,拓宽融资渠道。虽然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融资方式相比于几年前来说,已经丰富了很多,但是还存在着融资规模小的问题,所以就要拓宽融资渠道。在拓宽投融资渠道方面,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加文化产业市场,并且不断的进行创新,寻找适合文化企业发展的模式。为了拓宽融资渠道,应该适当的降低文化企业的门槛,引导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培养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有助于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国家应该给予社会其他渠道对于文化产业的融资,给予和国家企业一样的待遇、资金资助以及其他的政策支持。

五、结束语

投资融资论文范文5

首先,市场中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的。他们在面临不确定的境况时,受先天条件、知识储备、生活环境、获取信息渠道及处理信息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并不总是能够严格依照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有时投资者虽能获取准确充分的信息却无法做出正确决策,有时具备信息分析能力却苦于没有获得信息的渠道,种种因素都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使得投资者只具备有限理性。其次,市场有效假说认为投资者无法获得超额利润,但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发现“中期惯性”现象,DeBondt和R.Thaler(1985,1987)的研究发现“长期反转”现象,投资者基于上述现象采用合理的投资策略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最后,证券市场上价格波动异常。依据EMH理论,市场出现利空或利好消息时,证券价格随之上涨或下跌。但在市场交易中,会出现证券价格不明原因的上涨或下跌,例如现资(股票代码000900)于2011年12月28日到2011年12月30日期间,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格跌幅累计达到20%,而该公司不存在任何应披露未披露的重大事项。为了更好的解释、预测和研究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微观个体的决策行为,经济学家将心理学引入到金融学中,力求找到一种可以准确反映现实市场状况的方法。我国证券市场中散户投资者人数众多,这部分投资者受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策略制定、选择能力的限制,在进行投资理财活动中容易忽视风险选择回报均等风险较高的策略或厌恶损失选择风险均等回报较低的策略。以下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简要分析我国投资者在理财投资决策实施过程中极易发生的几种行为偏差。

(一)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在投资理财行为中赋予主观判断较大权重而低估客观实事的行为。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特别是具备一定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的年轻散户投资者及机构投资者,往往会过于依赖自己对某只证券收益率的预测,而低估产业周期、行业竞争、替代品、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策导向等等客观环境和因素的影响,有选择性的接受能够证实自己对未来收益预测的信息,忽视与预测相悖的信息,从而高估或低估证券价格,导致交易次数频繁、交易量增大,扰乱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刘善军(2009)上海和深圳两个市场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市场存在过度自信。

(二)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投资者将收益和损失放在两个心理账户里,当取得的收益与避免的损失相等时,投资者的心理满足程度不同,往往前者小于后者。在现实生活中,中小投资者在调整自己的证券组合时,为了实现盈利落袋为安避免证券价格回调造成的收益缩水而卖出赚钱的证券,同时否认证券价格下跌带来的潜在损失保留亏损的证券。损失厌恶使得投资者在熊市时深度套牢,牛市时只能获取少量收益。

(三)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是指在无法获取市场中所有信息的情况下,当投资者做出的判断或决策与市场中的大部分投资者不同时,会倾向于选择多数人采用的决策的行为。导致这种行为的动因是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过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投资者每天面对着大量的信息,很难筛选出真实有效的信息,即使可以也会耗用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为了降低做出错误决策的概率,投资者会收集市场中多数人的行为决策,并一次作为个人投资的基础。裴宝刚(2011)利用上海和香港两个股票市场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交易活跃程度相等的情况下大陆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要强于香港股票市场。

(四)过度反应

过度反应是指某一利好或利空消息时,投资者对于证券预期收益率的估计高于或低于证券价格应有的涨跌幅度,随后逐渐修正价格缩小背离程度。我国证券市场中散户投资者相较于机构投资者更容易产生过度反应行为。在证券价格上行阶段,投资者预期市场在一段时间内将保持上涨的趋势不变,此时利好消息的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证券价格超额上涨。反之,在证券价格下行阶段,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信心,认为此时投入资金发生亏损的概率要远远高于获得收益的概率,当市场出现利空消息时,尽管该重大事件与影响证券价格下跌的关系不大,投资者也会敏感的捕捉这一事件的影响,作为个人投资决策的基础,从而导致证券价格超额下跌。例如2007年5月,财政部出台规定将印花税率有0.1%上调至0.3%,A股市场连续5个交易日下跌,累积跌幅达到21.45%,后经多次修正达到正常水平。

二、投资策略

上述讨论的偏差在我国投资者决策行为中极易发生,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处于弱有效状态,意味着证券价格只反映历史信息。面对这一境况,投资者需要谨慎选择投资策略,合理利用行为金融学揭示的认知偏差,理性投资,以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反向投资策略

针对过度反应投资者可以应用反向投资策略。在理财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对于市场、行业或某家公司的近期数据会赋予较大权重,而对于远期历史数据给予较小权重,这会使得近期业绩较好的证券被过分高估,而业绩较差的证券过分低估。基于过度反应理论,这些证券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会被投资者反向修正,使得高估的证券下跌低估的证券上涨,逐渐回归到内在价值附近。利用这一原理,采用反向投资策略,即买入近期下跌的证券卖出上涨的证券。实际操作中,投资者应结合证券基本面分析和公司外部环境影响,找到价格与价值偏离的证券,密切关注市场变化趋势,在合理的价位买入或卖出证券,寻求获利机会。

(二)成本平均策略

当投资者无法精确把握合理的买入价格和买入时机时,为了降低风险,可以结合证券收益率波浪理论,在波浪的较低点,选择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分批次购入不同价格等级的证券,使证券投资成本平均化,这种投资策略被称为成本平均策略。这个策略比较适用于散户投资者,尽管会降低收益水平,但会在一定程度上修正损失厌恶变差,减少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适用成本平均策略时,要着重注意两方面内容:第一,有计划的分配资金,合理配置投资资金和留存资金。第二,事先明确投资价格区间的极值,避免证券价格持续下行过程中错误估计波段谷底导致的深度套牢现象。

(三)集中投资策略

与成本平均策略相反,集中投资策略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或具备丰富知识储备和投资经验的中小投资者。该策略也可称之为价值投资,即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少数证券并长期持有。该策略的投资对象一般为行业领头羊或具有潜在的长期发展趋势但现阶段被低估的证券。一旦投入,坚决持有,不会因短期证券价格的波动而频繁换手,投资风险相较于成本平均策略大,交易成本较小。投资者在实施这一策略前,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分析研究市场,选出具有投资价值的证券,抓准时机,迅速出手。应用该种策略需关注两方面问题:第一,止损点的设定,因为投资者只投资于有限的几种证券,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程度降低,一旦投资失败,损失是巨大的,为降低损失金额,应设定止损点并严格遵守。第二,使用集中投资策略构建的投资组合中证券种类较少,因此选取证券种类时,应选择不同领域、收益相关程度较低的证券,力求能最大化分散风险。

(四)时间分散化策略

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根据投资者的不同年龄阶段制定不同的资产结构,年轻时资金多用于风险大收益高的资产,年老时降低资产组合中高风险资产的比重,更倾向于投资债券等收益稳定的资产。这一策略基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制定,投资人在年轻时为了获取更多收益对风险的容忍程度较高,而依据历史数据,股票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债券的投资回报率,投资者会增加个人资产结构中股票的投资权重,力求赚取更多收益。投资人在年老时投资理财的目标主要是保值,他们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会选择债券等收益率低风险小的资产作为主要投资对象。

三、总结

投资融资论文范文6

(1)金融投资管理还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催化剂

能够不断完善我国企业的管理机制,是市场经济急速发展趋势,企业稳定运行的根基保障,首先企业领导应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够实现其长远发展,在企业所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来看,其目的和依据都必须要以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为前提,企业领导的决策事物,必然要给企业金融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设置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说,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以及风险意识应该首先得到提高。

(2)管理是为了规范企业行为

为企业做大限度争取利益,那么在尽心金融投资的时候,金融管理的目的也是如此,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管理人才的素质高低密不可分,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使其能够在管理工作中更加全面、冷静的分析问题,从而进行管理,为企业整取高额回报,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实施这些管理制度的同时,企业也会不断的进行环境的优化和创造,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比如,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投资,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的投资作出合理的规划、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案、提高投资的准确度,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气氛。

二、提高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措施

(1)完善金融管理制度,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融投资管理主要分五个步骤:明确投资计划、对投资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建立投资组合、修正投资组合、评估组合的业绩。其中明确投资计划是重点。投资计划是投资行为的指导,计划的正确性是这些行为正确性的保障,然而,投资决策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够制定,它不断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隐患,一旦决策失误,那么将会带来经济损失,设置是灭顶之灾。所以说,企业在制定金融管理计划的时候,首先要从企业整体局势出发,将获取利益作为目的,将市场情况作为前提,计划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同时兼具科学的决策性与指导性,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这样才能够提高管理效果。

(2)确定投资方向,加强投资队伍的建设。

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也是企业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才是企业的栋梁,企业不单单需要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得以发展,在人力资源方面也需要足够的实力。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企业内部的金融管理者必须要依靠多元化的方法和政策来提高企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还应该对内部分析人员进行业务投资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分析能力。这样才能为企业的投资发展明确方向,推动企业稳定的发展。

(3)对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进行规范。

在企业中预算活动对于企业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影响力,因此提高预算质量是必然的。首先应该明确财务主体定位,确定财务主体定位的时候,比如:在进行销售财务制定的时候,工作人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分工不同,销售财务也不尽相同,企业中的销售部门决定这企业的销售状况,与企业的经济收益有着密切联系。在建筑类企业中制定财务,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管理决策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另外,也有利于销售部门各种信息能够及时被分享,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更加紧密,信息共享也更加及时。其次,采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合理安排预算编制进程。预算编制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它所涉及的部门、人员等都比较广泛,所以要编制一个合理有效的预算就需要充足的时间,“零基预算”是比较科学有效的编制方法,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一切从零开始,能按照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计算,这样就能产生压缩经费开支,杜绝浪费的作用。加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深化考核机制。避免资金的浪费与超支的问题,最大限度实现资金优化配置。强化预算监督管理体制。

(4)加强企业金融投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设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是为了满足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完善、创新人才管理机制,首先就是要优化人才结构,发展复合型人才队伍,并与企业产业结构的调账紧密相连,为企业稳定、高校发展奠定基础。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规模,而保障企业规模的前提,就是要确保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数量,也就是新进人员的数量与离职人员的数量,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然后,就是要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管理人员与技能操作人员数量要正佳,这是为了扩大企业规模打基础,金融投资更是一个需要谨慎的行业,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三、结束语

投资融资论文范文7

(一)城镇化过程中投融资方式的市场化程度低

现行的城镇化投融资体制相对单一,致使融资渠道狭窄,与此同时,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服务也较为薄弱。又由于现行金融服务体系及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社会资本和国外资金较难进入到城镇化建设领域。于是出现了融资困难与资金闲臵并存的现象。一方面,社会资本相对充裕,但另一方面又出现部分社会资金找不到可靠投资渠道而低效运作或产生“闲臵”,在准公益性行业和部分经营性行业,社会资本竞争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使得城镇化过程中投融资方式的市场化程度低。

(二)事权与财力的不相匹配,财政运转困难

在目前事权划分的财税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融资冲动,又由于预算法的限制,地方政府往往通过设立投融资平台来进行融资。然而,地方政府这个资金使用主体与投融资平台这个债务主体又是脱节的,从而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清偿责任不清;同时,由于缺乏稳定的地方税收入,地方政府偿债来源主要依赖土地,容易造成过高的地价和高房价。土地经营权重复抵押等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公共设施建设主要靠政府、靠财政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打破,城镇化发展的市场化比重过低,市场化融资渠道不畅。由于事权与财力的不相匹配,从而使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运转困难,导致新型城镇化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要难以得到满足。

(三)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政策不足

目前,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服务和金融政策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中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对资金的需要。同时,传统的城镇化建设中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客观上来讲,其收益也不能调动社会资本的投入积极性,从而难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以致城镇化过程中融资十分困难,另一方面,金融服务民生,支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金融政策不足或缺乏,严重影响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解决民生问题既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加大对失业、医疗、教育、基本养老等方面所需的资金投入。而目前,金融服务政策的不到位、补偿机制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城镇化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城镇化投融资平台运转亟待完善

目前,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转存在以下主要风险:其一、政府投融资平台名义上是公司贷款,实际上其债务由政府隐性负担。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迅速增长,政府的隐性债务快速增加。二是政府投融资平台其公司治理结构有待完善。投融资平台运行缺乏有效的约束,市场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致使投融资决策往往出现失误。另外,地方政府的各种平台公司其外在监督也较为缺乏,致使部分地方政府融资金额巨大,有的大大超过其自身偿还能力,容易引起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

二、当前城镇化建设中投融资主要模式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城镇化过程中不同的投资需求特点,尝试了投资和融资方式的多样化。较为常见的投融资模式主要有:

(一)政府驱动型的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

通过政府建设公益性和基础设施项目,吸引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从而使开发性、生产性项目更多的由社会资本来建设。这种政府驱动型的城镇化投融资模式其明显缺陷是: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相对于巨大的城镇化资金需求,往往是杯水车薪,因此,这样的城镇化往往整体水平不高,配套也不健全。

(二)由企业为主参与的经营城市型投融资模式

由企业为主搭建的投融资平台来进行城镇化全过程的开发并“经营城市”。虽然该模式减少了政府的压力,创新了机制,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新模式。但这种模式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即这种城镇化的收益主要来自土地的开发,而企业搭建的平台公司其动机就是追求高额利润,于是这种模式下的城镇化所带来的大部分收益,自然也就归于了企业。同时,这种模式的城镇化水平,规模均依赖于企业的投资平台,因此,该模型的城镇化建设,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三)地方政府靠开发城镇土地的经营土地模式

东部沿海地区地方政府通过对土地的经营,把土地作为融资的工具来解决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资金问题,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当然,这种方式对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不一定很合适。因为欠发达地区土地资源虽丰富,但土地价格相对较低,相对于城镇建设的巨大投资来说,只不过杯水车薪。另外,土地经营,提高了土地价格,成本会转嫁到进入城镇的农民身上,从而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城镇化注定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四)国际上城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投融资的几种模式

目前国际上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方式的选择,虽然国家不同,但普遍还是与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系结构有关。通常有:一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当然,中央政府每年对地方政府债券总发行量,发行计划,债券的数额等进行严格控制。如战后日本各级地方政府为保障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资金需要,而采用发行地方政府公债的方式。二是发行市政债券融资模式。如美国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所需资金,通常连续发行几期市政债券,以有效缓解当地政府市政建设资金缺乏的困境。三是城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模式。即私人资本在各级政府的监督和扶持下,进行公用事业项目的开发与经营。如法国各级政府采用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模式即是如此。

三、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需要创新投融资模式,传统城镇化主要依靠政府,取决于财政的状况,因而是不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应注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以形成项目建设市场化、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型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新格局。

(一)注重城镇化过程中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

城镇化涉及到服务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工业、农业等各种行业,城镇化过程中可依托不同的产业组建不同的投融资平台,以承担城镇化建设投资人职能。具体可组建以下这些投融资平台:一类是为解决公园、广场、保障性住房等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问题而搭建的,以有政府背景的投融资公司而构成的投融资平台。一类是借助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园区建设来推动城镇化建设而设立的各类产业园区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有一类是依托与地方政府有密切联系的农业龙头企业而搭建的农业产业化投融资平台公司,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而促进农村城镇化。此外还有服务产业投融资平台。服务产业投融资平台公司以民间资本为主组建,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来。

(二)与城市经营相结合,推动城市整体功能开发

在进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参考不同的城镇化建设开发模式,并做到不同成本资金配合使用,高效运用城市资源并做到公平配置,在此基础上,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城市整体功能开发,有效地将城镇土地经营、开发,城市功能的运营以及招商平台公司的搭建等有机结合,以促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投融资机制的创新。鼓励运用特许经营授予、收费收入支持、财政补贴、政府回购等形式进行融资创新。

(三)加大城镇化过程中融资方式和模式的创新

新型城镇化正是社会资本大有作为的地方,因此,新型城镇化应大力吸引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大力开展城市建设项目的融资创新。比如:以项目周边土地开发运营来换取项目建设资金的融资模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规划一定地区,以该地区未来的地方政府收益甚至地方税收增量部分作为融资手段来解决该地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非经营性项目的资金困境问题。当然,对于城市经营性项目,采用的融资手段和方式就更多、更灵活。如:建造-移交、建造-运营-移交、移交-运营-移交以及产权转让、特许经营权转让等。

(四)完善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投资融资论文范文8

关键词:PPP模式;棚户区改造;文献;SWOT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65万套,基本建成205万套。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推出的一项惠民工程,但是棚户区改造又是一项准公共物品,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现阶段未改造的棚户区多为商业价值较低、实施难度较大的工程,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资金问题。近年来,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连续发文,鼓励支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工程(PPP模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从文献计量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通过SWOT分析法对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棚户区改造项目PPP融资模式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应用提供参考。

一、相关概念

(一)PPP模式。目前,关于PPP模式的起源,一般认为英国的PFI模式是现代PPP模式的发端。20世纪80年代,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在公路、水务、国防、教育等方面大规模推行私有化,通过政府与社会合作来共同经营提供公共服务。1992年,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拉蒙特将撒切尔夫人在公共服务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命名为私人融资计划(PFI),现代PPP模式由此萌芽。2015年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统一PPP模式的定义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即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贾康和孙洁根据人们对PPP的认识,并结合国内外机构和专家的观点,就PPP做出了一个新的定义: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并同时也为民营部门带来利益。

(二)棚户区改造。棚户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通常指建成区范围内平方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一般包括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含煤矿)棚户区、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等。棚户区改造是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兼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2008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棚户区改造纳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推进实施。根据国务院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的规定,要全面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加大政策力度支持,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加强组织领导,重点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及独立工矿棚户区、三线企业集中地区的棚户区改造。

二、基于文献计量层面分析

(一)文献来源。本文所研究的论文和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利用高级检索的方式,输入关键词“PPP模式”并含“棚户区改造”,以主题相关的方式进行搜索,查得论文为107篇,其中期刊论文61篇,硕士论文45篇,会议论文1篇。

(二)总体趋势分析。文献的总体趋势可以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度。从已有研究文献的整体趋势来看,国内关于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应用研究的发文量呈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自2011年起,我国学者从文献层面开始对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从2014年起对该领域的研究开始激增,发文数量呈陡坡式上升,于2017年达到了最多的31篇,并开始逐年减少;就参考文献而言,自2006起关于该研究领域的参考文献的引用出现波浪式的上升,引用2015年的参考文献数量最多;引证文献伴随着整体研究趋势的变化而变化,在2014年之后呈现陡坡式上升,目前呈下降趋势。总的来说,目前对于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的研究处于下降趋势。(图1)

(三)关键词分析。累计次数出现较高的关键词反映了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本文运用VOSviewer软件分析了2011~2021年所查到的107篇文献的关键词共现情况,绘制了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应用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该图谱有42个群集和629条连线,关键词分布较散。可见,107篇文献涉及研究内容较多,关注点较为分散。这107篇文献涉及的关键词主要集中于棚户区改造(词频为74)、PPP模式(词频为53)、PPP(词频为23)。去除“PPP模式”与“棚户区改造”这两个关键词和与其类似“PPP”“棚户区改造项目”等关键词后,笔者整理发现“融资模式”(8次)、“可行性”(5次)、“政府购买服务”(5次)、“物有所值”(5次)出现的次数较多,这说明学者们将注意力放在了棚户区改造的融资模式、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的可行性等研究热点上,表明该研究领域最核心的关注点仍是PPP模式是否能解决棚户区改造融资难的问题和应用于棚户区改造中是否可行的问题。(图2)

(四)论文引用频次分析。论文的引用频次通常会用来评估其学术价值,论文的引用频次越多,证明其越被学者认可,在同行中引起的反响越大,受到的关注也更高。本文选取了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篇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来观察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的关注点。高被引频次最多的年份是2015年和2016年,各3篇;其次是2011年、2013年、2017年和2018年,各1篇。在这10篇论文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由清华大学潘在怡和罗茜等共同撰写的“我国棚户区改造常用开发模式比较、建议及案例应用”一文,被引次数达到了62次,下载次数为1,838次,这篇论文于2016年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地方财政研究》上。这篇文章分析和比较了我国现有棚户区改造政策和常见开发模式及其问题,并通过具体的项目策划分析提出了商品房与棚改一体化开发、棚户区改造与文化地产结合的建议,对研究棚户区改造的相关论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在这10篇论文中,笔者认为清华大学的刘婧湜和王守清等的“狭义PPP模式下棚户区改造项目结构创新研究”一文中有一点可以供研究者参考,作者指出相对广义PPP,狭义PPP模式更强调政府的参与及在项目公司中占有的股份,政府与企业以狭义PPP模式有机结合有利于突破棚户区改造现有困境,推进项目进度。所以,研究者在研究棚户区改造的融资模式的时候,不应该只关注棚户区改造资金需求大的特点,还应该关注棚户区改造项目周期长、难度大等特点。

三、基于研究内容的角度分析

(一)棚户区改造应用

PPP模式的可行性与意义方面的研究。关于棚户区改造应用PPP模式的可行性与意义方面的研究,学者所站立场不同,研究的角度也有所不同。有学者从政府角度分析PPP模式的可行性,认为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应用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扩宽融资渠道,促进项目风险分担和转移。如,冯从敢认为在PPP融资模式下,由民营企业负责项目融资,可以减少政府对棚户区改造的投入资金,转移、减轻政府的投资风险,民营企业的专业性保证了更好地为棚户区居民提供服务。还有学者从建立模型和案例分析角度来分析棚户区改造应用PPP模式的可行性。如,梁玲霞和韩芳通过构建城镇棚户区改造PPP模式VFM定量评价模型,对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改造提升建设工程(A1项目包)PPP项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该项目通过物有所值定量评价,适合采用PPP模式。

(二)棚户区改造应用

PPP模式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由于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特殊性和PPP模式运作流程的复杂性,棚户区改造PPP项目风险管理难度较大,部分学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棚户区改造应用PPP模式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李文娟和金长宏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风险层次结构模型,对棚户区改造PPP模式融资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进而判断出影响项目的关键风险因素,对棚户区改造PPP模式风险管理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刁江月运用核检清单法、系统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构建起项目风险清单和风险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搭建起具有普适性的PPP模式棚户区改造项目风险管理框架。

(三)PPP模式下棚户区改

造融资方面的研究。随着我国棚户区改造进程的不断加快,融资问题成为当前棚改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关于棚户区改造融资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文章:余洋结合棚户区改造对政府购买服务模式、PPP模式的内涵和流程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影响这两种融资模式选择的因素,并建议结合具体的影响因素采用最适合的融资模式。欧阳炯指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PPP模式的重中之重,资金是该模式的核心环节,按照长远发展趋势,PPP模式将是棚户区改造融资的重要方式。

四、棚户区改造采用PPP模式SWOT分析

笔者结合文献分析得到的优点和问题,对棚户区改造采用PPP模式进行SWOT分析。SWOT分析法是一种可以将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的态势分析法,其中SWOT四个英文字母是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的缩写,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项目,目前我国在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进程,但是棚户区改造涉及众多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仅靠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远远不够。政府采用PPP模式,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入,为项目带来资金支持,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同时政府可以将资金投入到更多的民生工程中,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促进经济发展。2、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和服务质量。政府公共部门包办公共基础建设低效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采用PPP模式将引入竞争机制到棚改工作中,为了达到签约合同和盈利的目的,民营企业必须提出更高效和更优质的方案,同时民营企业相对在知识、管理和技术等方面更强,政府也可以摆脱繁重的事务,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供者转变为监管者,从而提高项目的建设效率和服务质量。3、有利于风险转移与分担。棚改项目中应用PPP模式,在项目初期就可以引入社会资金,这样可以有效地分担政府部门独立承担棚改资金问题带来的违约和赤字风险,也能为民营企业的投资贷款分担相应的风险。同时,因为PPP模式是政府公共部门和民营企业合作的方式,风险共同承担,当项目发生亏损时,政府和民营企业共同承担损失,实现了风险的转移和分担。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投资面临风险,私有资本难以加入。棚户区改造项目是惠民工程,其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项目的合同期限较长,初期投资金额巨大,仅靠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收入能否收回成本尚不确定,项目投资面临较大风险。而且,目前棚改项目大多由政府指定的国有企业实施,其他私有企业很难进入棚改项目,项目社会资金加入方式单一。2、建设周期长,征收难度大。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棚改项目建设一般包括立项、招投标、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结算等阶段,整个建设周期一般3~5年。征收难也一直是棚改项目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棚户区改造是为了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但是仍有部分人不同意房子被征收,存在故土情节;还有一部分“钉子户”漫天要价,对拆迁补偿金额期望值过高,抱有超额赔偿的幻想,加大了征收的难度;棚改政策宣传不到位,媒体的舆论引导和部分低收入人员的安置不到位等也是造成征收难的因素。

(三)机会(opportunity)分析

1、相关政策支持。自2008年中共中央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并将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内容以来,政府对棚户区改造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有关棚户区改造的政策也不断深入。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为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中提供了政策支持。2015年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鼓励支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2、资金需求大。随着前几轮的改造,目前剩下的基本是商业开发价值低、改造难度大的“硬骨头”,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土地紧张,棚改出现向城市和边缘扩展的趋势,新建、改造老旧基础配套设施的资金需求巨大。以江西为例,根据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下达2022年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2022年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江西棚户区改造63,202万元,江西2022年度棚户区改造开工目标为7.91万套,棚户区改造一般为60~80平方米的中小户型,按照60平方米/套计算,7.91万套棚户区改造仅建安成本(3,000元/平方米)就超过1,423,800万元,资金缺口巨大。3、运作基础良好。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PPP模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PPP模式已经应用于多个领域,并且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等,相关的政策也在不断出台。目前全国也有多个成功的棚改PPP模式案例,如吉林省哈达湾棚户区改造和湖南津市棚户区改造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和评价,这些成功的案例和相关的鼓励政策为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领域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运作基础。

(四)威胁(threat)分析

1、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PPP模式本质上是以合同为基础,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会牵扯许多权利与义务的分配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解决。但是,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在针对PPP模式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国家还没有制定专门适用于PPP模式的法律法规,只是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意见,缺少国家立法的支持将会影响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2、缺乏专业人才。我国对PPP模式的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相关专业人员比较少,尤其是大部分管理人员对PPP模式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而棚户区应用PPP模式会涉及到金融、法律、建设、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一定要有专业的人员在项目决策、招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实施至运营整个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管理,因此专业人才的缺乏正成为推广PPP模式的一大障碍。

(五)对策和建议

1、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扩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棚改项目投资面临很大的风险,项目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投资回收期长等情况使得棚户区改造应用PPP模式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对棚改PPP项目涉及的环节和参与主体,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合理公正地进行风险分担,把不同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参与方。同时,政府应该扩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提供政策支持,提高私有资本参与的积极性。2、依法征收,合理安置。政府应制订科学的规划方案,对征收方案进行充分的调研,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民众的参与度,严格执法守法,保证征收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对于“漫天要价”“蛮不讲理”的钉子户,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处理,依法实施强制拆迁。同时,政府应针对民众实际需求,合理制定实物安置和货币安置计划,落实安居工程,加大棚户区改造宣传力度,正确引导舆论走向。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目前PPP项目缺乏法律保障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政府应尽快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PPP模式的法律法规,打破现有法律对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融资方面的约束,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依法而行。同时也要注意参考国际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通用的法律法规接轨,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性。4、培养专业人才。目前,我国PPP模式相关专业人才短缺,需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政府应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PPP模式相关内容进行教育。同时,我们可以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来培养中国式PPP专业人才。

五、结语

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现有文献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较丰富,但研究深度有待加强,目前定性研究较多,以后的学者可以加强定量研究,增强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棚户区改造是国家住房保障的重点工程,对改善民众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形象有重大意义,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可以有效解决棚改融资难的问题,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和服务质量,政府也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培养专业人才、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来保障棚改PPP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运营。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22.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Z].国办发[2015]42号,2015.

[3]贾康,孙洁.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概念、起源与功能[J].中国政府采购,2014.(06).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Z].国发〔2013〕25号,2013.

[5]潘在怡,罗茜,王守清.我国棚户区改造常用开发模式比较、建议及案例应用[J].地方财政研究,2016(04).

[6]刘婧湜,王守清,冯珂,伍迪.狭义PPP模式下棚户区改造项目结构创新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5(08).

[7]冯从敢.利用PPP融资模式参与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2).

[8]梁玲霞,韩芳.城镇棚户区改造PPP模式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06).

[9]李文娟,金长宏.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棚户区改造PPP模式融资风险分析[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6.24(02).

[10]刁江月.PPP模式棚户区改造项目风险管理机制研究———以Y市棚户区改造项目为例[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0.

[11]余洋.新常态下棚户区改造融资模式简析[J].时代金融,2016(21).

[12]欧阳炯.浅谈棚户区改造项目的PPP融资模式[J].建材与装饰,2017(33).

[13]陈广丽.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