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

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

摘要:通过对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开发出了新的教学结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构可将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科的教学中。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各门课程内容恰当地结合,并使先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充分融合,借助互联网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课程学习,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建构

21世纪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的进步,高校作为人才培训的基地更要站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前沿。高校学生是最新科技产品使用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各种新型的科技产品。所以,在大学课堂上,更需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第一,大学校园以学生为主体,适合新事物的发展和成长。第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引进先进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符合国家培养人才的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高校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的重新整合,是与时俱进的好方法,也是时代的需求,更是高校进行改革创新,适应时展的必然之举。

1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各门课程内容恰当地结合

高校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授课和培养人才。高校的教育主体是学生,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变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也早已发展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就意味着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好恶、性情、思考力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并展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要求学校要将学生处于主体位置,教师处于辅助位置,教学活动过程重在启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的主体思考,引导学生认识所学的知识和内容,并且重在体验所学的内容,使其成为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领悟和体验,要求学生能看得见,即通过视觉体验进行教学,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启示作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与教学课程的结合,可以投学生之所好,以学生所喜爱的方式,生动地传授所学的知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领悟。

2先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充分融合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展示课程的内容,要求教师能够充分理解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特性,熟练而恰当地掌握其信息技术的精髓并加以科学的运用。如果教师对先进的信息技术不够理解,就不能很好地与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一方面可能造成先进的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致使学生一味地关注信息技术,并将主要的精力用在信息技术的掌控上,反而耽误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学生们对课程内容的生疏与不理解,或潦草对付学业要求的课程内容。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各门课程的实际内容。由于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地位,不在处于教学的主体位置。因此,先进的信息技术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成为传输的载体,知识成为介质化的教学传播形式,不能够随着教师的口语化和生动的语言进行传达,主要是通过平面的文字来传达。如果对先进的信息技术使用不当,将造成学生一味地抄笔记,而对学业失去兴趣,其知识的传达也将大打折扣。对此,要求教师深刻地理解先进信息技术的特性,有效地利用先进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借助互联网与先进信息技术的结合进行课程学习

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教师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组织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必须以开放性的思维来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普适性。可以邀请学生一起组织课程的部分内容材料,或对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设计,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式和开放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组织自学能力,为提高他们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奠定基础。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按照各组不同的任务,即教学活动的不同需求分配任务,小组内可以进行激烈探讨,共同备课,也可以给学生分配相同的任务,使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展示出有特色的部分课程内容,使学生们在同一团体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来交流同一个问题,丰富所学的知识,深化对课题的认识,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更新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同时,对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注重挖掘信息技术的特色和性能,真正理解信息技术的特色,正确地定位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课程学习的形式,将其恰当地应用于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机械的组合,而是高度的融合,使信息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又能够充分展示课程内容。一方面,要注意避免炫耀技能技术,导致只注重技术的掌握,而忽视对学习内容的把控。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信息技术功能的开发,做到灵活运用,恰如其分地为课程内容所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忘记信息技术只能用于呈现相关的课程内容,而不是用来代替教师的讲解。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将心血和精力集中在课程内容上,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地展示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避免本末倒置,使教学内容被忽略,导致理论教学的失败。

参考文献:

[1]张廷萍,周翔.论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C]//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2008.

[2]管强.信息技术与综合课程整合中的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3]樊勤攀.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C]//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2006.

[4]黄建明,陈敬.构建校外教育的信息化舞台[C]//普适计算及其软件新技术—第三届长三角计算机科技论坛文集,2006.

[5]李萍,袁庆海.在信息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高校多媒体教学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149-150.

[6]谢玉林.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环境和教师地位[C]//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会论文集,2004.

[7]赵国安,刘兴淼,宁帆.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虚拟教学[C]//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8]张明凯.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2007.

[9]马仕海,王晓文,杨志辉.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在《二次回路》课程中的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36-138.

[10]李春鹏,张新奎,李为民.信息化课堂教学“三原则”解析[C]//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会论文集,2004.

作者:樊兰兰 单位: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