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课程建设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打造优质“金课”成为本科教学改革重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高校课堂的需要,问题引导式、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探索“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途径。研究教学改革推进过程,推进引导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移动通信”课程中的实现,提升“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质量,实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标。

【关键词】一流本科课程;PBL问题引导式;教学改革

0引言

电子通信类专业教学中,“移动通信”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移动通信”理论知识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能力。“移动通信”课程特点突出:①基础理论知识高度抽象、知识点繁多;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需要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理解工程应用。大量的专业理论复杂难懂,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教学难度大[1]。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移动通信”现代课堂的需要,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助力学生投入课程积极思考[2-3]。为解决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改善教学效果,迫切需要面向一流本科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升课程教学改革质量。

1“移动通信”教学现状

(1)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主动寻找答案、获取知识、独立思考的需要,引导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是笔者所在课题组的重点改革方向。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法,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低[4]。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去寻找答案、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6]。课题组认为,教学是可以被设计的。通过不同的设计思路,可以呈现完全不同的教学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课题组选择以PBL基于问题的引导式方法为课程设计的精髓。

(2)采用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法,需要扩大课程教学的课时量。以PBL基于问题引导式方法完成课程设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学生的互动参与过程,而目前的课时安排未能与课程容量相匹配。在本科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包含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涉及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较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除了向学生讲解新系统级的概念和原理,还要引导学生回顾前期的基础课程知识,不断将“移动通信”课程中的零碎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师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不同移动通信系统的原理、工作过程等。然而,“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在移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未能有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与课程教学内容量不匹配,导致“移动通信”教学出现课时分配难以满足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很难详细深入地讲解移动通信技术要点,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过程中,学生过于表面化地了解课程内容,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7]。

(3)“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方式不够多样,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然运用传统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方式,或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授课。由于移动通信系统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的内容较为复杂,如果依然运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学习。教师在运用网络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开展教学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

(4)传统教学班级人数过多,而且通常合班教学,教学班人数达到60~100人,难以开展个性化互动式教学。结合“移动通信”课程特点,采用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法,经常需要以PBL分组的形式讨论设计,所以在课程教学的班级人数规模上需要缩小。尽量小班化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开展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活动。

2“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从“教师讲出来”到“学生说出来”,是课程与教学改革要实现的目标。传统的讲授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直接给出知识点,学生记忆。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但是省略了学生思考环节。而引导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是用问题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展开讨论,寻找答案,最后自行总结出知识点。PBL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8]。在使用PBL教学方法的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PBL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思维培养的手段。就像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所说,“教育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而思想和学习是人用来适应生活要求的工具”。教育方法和生活哲学本来就不可分。课题组希望通过“移动通信”课程,能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有益方法[9]。让学生说出来的问题引导式学习需要学生全过程参与,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完成教师的课前任务,分组搜集材料、展开讨论,整理结论上传线上超星教学平台PBL教学板块。课中将课前分组讨论结果在全班分享,展开课堂讨论。课堂环节可开展上台展示、头脑风暴等教学活动。课后,在线上超星教学平台上传该堂课知识点相关扩展视频、扩展阅读,扩展知识,完成课后章节小测试。整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引入全过程评价机制,保证教学效果。

3“移动通信”课程改革实施

(1)PBL教学方法的引入。开展对PBL教学方法的讨论和学习,将自由探索的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引入课堂。在学校的支持下,2018年课题组负责人赴荷兰进行PBL教学方法的学习。本次学习活动以教学与创新为主题,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学习期间,课题组负责人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与荷兰高校学者深度交流,围绕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回国后将PBL教学方法引入课堂。PBL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因此课题组每次课前给学生抛出问题,学生以驱动问题展开探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寻找答案、总结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自由探索。

(2)职业生涯引导的加入。2019年,课题组参加高校生涯课程培训,帮助课题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引导。

(3)BOPPPS教学模式的导入。2020年,课题组在ISW教学技能工作坊高级研修班学习了BOPPPS教学模式。进一步在教学设计中导入BOPPPS教学模式,逐步落实教学设计6个要素: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与总结。BOPPPS教学模式帮助课题组围绕学习目标,增加了课程设计的完整性。

(4)课程思政的教学融入。2021年,课题组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将课程思政逐步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实践,“移动通信”课程逐步形成了问题引导式、学生参与式的教学风格,以PBL教学方法为精髓、以BOPPPS模式为骨架的课程设计风格。

4“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特点

4.1创新教学方法

在“移动通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中,教师需要创新课程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需求,为学生引入问题引导教学方法,同时辅以案例分析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在课后扩展阅读、扩展视频,了解行业动态,加深实用的理解。在案例分析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可以结合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有关的实际教学案例。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设计学习的项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规模和难度的项目,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团队学习意识。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中,为学生增加“移动通信”课程教学的教学视频,增加相关知识点,开阔视频,扩展文献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知识点。“移动通信”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直观地学习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实践方法,才能提升课堂学习质量。

4.2合理安排课程组织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深入浅出的原则讲授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理论推导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知识探索和学习空间。注重理论知识教学,重点强调移动通信基本特点、关键技术,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移动通信”课程知识,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课堂中组织开展PBL教学活动,需要大量的课内外时间。在课堂教学内容上要进行重点优化,高效且合理地组织开展PBL教学活动,使课前、课中、课后时间有效结合,活动内容合理分配。同时,“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应该紧跟时展趋势,教师要积极分析目前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不能脱离实际工程,以实际课堂教学为指引,构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可以通过理论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优化,提升“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质量。

5“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评价体系与提升

5.1注重过程评价

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整个环节形成闭环管理,引入全过程评价机制,保证教学效果[10]。过程评价占总成绩6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40%。过程评价包含实践环节的实验成绩30%和覆盖全过程的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在学习通中进行实时记录。学习通记录过程评价成绩组成,如图1所示。

5.2评教结果

学生学习方式有了显著变化,评教情况逐年上升。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学生参与度得到提高,学生满意度得到提升,教师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有显著提升。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反馈良好,评教情况逐年上升。

6结语

在面向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移动通信”教学中,课题组以学生为中心安排教学活动,合理组织课程教学活动,达到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PBL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很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丰富了过程评价。实践表明。问题引导式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改革目标的有效手段。

作者:赵静 胡庆 喻娜 单位:成都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