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努力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创新工作内容、方法与途径,努力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就业关乎民生,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进入一个急剧增加的阶段,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而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师范专业就业市场已成为理工、综合院校竞相抢占的目标,种种因素导致这一市场的竞争口趋激烈。在新的形势,如何让毕业生沉着从容地选择一份相对理想的工作,真正实现“毕业了就基本就业”,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而又回避不了的问题,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站在“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源”这一高度来思考就业指导工作,以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创新工作内容、方法与途径,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充分认识和克服就业指导工作的误区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注重信息提供,忽视教育引导;重视技巧指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择业观教育、择业心理调适和引导、创业教育、职业规划、艰苦奋斗教育、诚信教育、爱岗敬业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明显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和创业精神,个人主义和享乐观念仍很严重;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缺少专业的职业顾问等误区或问题,从而难以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形象设计、面试模拟等手段的作用,而且应注意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建立一支专门从事有关大学生职业、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咨询、教育、管理、研究和服务作的就业指导队伍,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使就业指导能够真正受大学生欢迎,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二、深入开展全过程就业指导,分阶段落实就业理想

我国大多数高校是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职业生涯设计的高度来重视,没有树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前移并贯穿大学四年教育始终的观念。

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职业规划活动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就业竞争力。。不能仅仅局限在毕业班,如果只是在临近毕业时才把现实问题交待给学生,恐怕他们一时就难以接受,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我们应把工作做在前面,前置到新生刚入校,实施在全过程,构建以职业生涯辅导和学习职业角色技能为主线的就业指导模式。

1.从新生一人学就实施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成才教育。抓住新生刚刚进入高校成才意识强,而对专业知识肤浅、就业观念模糊的特点,教导他们认识到成才与就业、创业的道路必须从现在开始,引导他们从就业和职业的角度思考如何成才,从而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培养自我塑造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正确理解在大学期间需要做哪些素质准备,才能在毕业时取得理想的职业,把成才理想和就业观念结合起来。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上,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与任务,分阶段、分任务逐级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针对性。一方面,应针对某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在测评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技能、爱好、社会需要和专业,进行差异性的就业咨询辅导,使每一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都不同于他人。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以及职业分析,使其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知,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促进学生对职业、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寻求与其自身特征相一致的职业适应范围,进行人职匹配的自我评价,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制定短、中、长期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各项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如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对文化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2.大二、大三时,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使学生在稳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扩大与就业相联系的知识面,明确就业方向,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职业角色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指导学生参与多种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肴贡培养科研和实践教学方而的能力,实行考研和就业学生的人体分流,使之以良好的心态,确处理社会要与个人职业选择的关系。

此时,应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在大学生的教育实习中,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敬业爱岗的精神,强化岗位角色训练;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聘请校外在岗人士作职业素质相关的系列报告;利用专业实习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职业要求,拓宽职业专业知识。总之,通过各种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掌握面试、笔试的技巧以及实践技能的考核方法,使大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优良品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大四时,应对学生加强就业政策的指导和求职技巧的训练,把重点放在招聘的模拟训练和角色的转变上,使其完成从一个“校园人”向“职业人”的心理转变,为尽快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愉快地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应根据毕业生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和心理等方面的具体实战指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择业定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就业的自主性。在指导方法和手段上,可通过集体辅导、分类辅导、个别咨询、模拟讲座、演练实习、技能实践、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各种适合自己大学的职业模拟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指导

(一)深入分析就业形势,加强就业形势的指导

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和指导可以使每一位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认真分析自己所具备的素质和基本能力,有意识地找准适合自己的岗位,避免就业选择时的盲目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就业机遇总是青睐于职业素质高的人才。据对找到工作的学生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毕业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综合能力以及素质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对是否担任过学生卜部和是否党员也有一定的要求。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最重要因素是“专业水平”(26%);其次是反映一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面试的第一印象(19%);再次是“社会实践经历(14%)此外,“外语水平"(13%)和“计算机水平”(9%)也是用人单位较为看重的,而这两项也可以视作专业能力。显然,专业水平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它是大学生所有就业能力的基础。

(二)强化就业观念指导,树立就业信心

就业观是学生选择职业的前提,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就业观念指导应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评价体系,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的意识;在全面、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

1一帮助毕业生转变“四个就业观念”,即转变“铁饭碗”的旧观念,鼓励他们到私立民办教育单位就业;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一招技术吃一辈子”的旧观念,鼓励他们先生存后发展;转变“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价值观念,鼓励他们到真正伸展自己手脚,发挥专业优势的地方去工作,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转变“我最向往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的幼稚观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准确估量自身条件,去找“最适合我的工作”,不好大喜功。要努力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自我实现观和“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培养正确的义利观,鼓励他们到中西部和基层单位去发展。近几年我系就有相当比例的毕生到山东西部、河南中西部、河北和苏北等地区的中学任教,有的毕业生在这些学校担任了非本专业的英语、生物甚至宿舍管理员等教育教学几作,实现了就业,赢得了社会的承认。

2.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择业态度和自信心,树立自我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念。要使学生首先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再就是自尊自信,它是就业应聘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还得谦虚有度;谦虚过度,给人以缺乏自信的感觉,自信过度,又让人感到狂妄;在应聘中还要积极主动,勇几推销自己,勇于竞争,变被动的就业为主动的创业,充分发挥潜能,实现美好的人生。

(三)做好就业心理指导

毕业生在求知择业过程中,由于主观上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加客观上的诸多制约因素以及就业压力和困惑,容易在择业时产生矛盾心理,如:急躁焦虑、临阵怯场;患得患失,难以抉择;缺乏自信,自卑自弃等;同时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几种心态:一是以经济实惠为条件的急功近利心态;二是对大城市的追求和对基层及厂矿艰苦条件的冷漠心态;三是担心不正之风冲击平等竞争的忧虑心态;四是好高鹜远,“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攀比心态;五是自己的社会背景和自身条件都比较优越而引发的依赖心态等。

针对以上矛盾心理、心态,就业心理指导要因势利导,努力帮助毕业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提高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应帮助毕业生从自我素质方面做客观评价,帮助他们分析客观社会环境和他们将要从事工作的有利条件,教会他们如何控制应试心理和技巧,消除不适应的行为,学会各种正常的反应方式;同时对落选的毕业生要引导他门重新评价自己,分析落聘的原因,重新振作起来,重新树立信心。

(四)做好择业技巧的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就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以及辅导员如何发挥在就业指导中的角色作用等问题作了相应阐述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推进.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就业制度的改革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途径和机遇:同时.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新形势.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准确了解自身的前提下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辅导员作为大学教师的特殊群体.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任务,他们熟悉学生的情况,与学生易于沟通且关系密切,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诸多有利条件.理应在当前的就业指导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一)对就业指导的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大多数辅导员都能够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认为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班的事,一些低年级辅导员对就业工作甚至不关心。即使有的辅导员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也缺乏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思考,把提高就业率看作唯一目标,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满足于一般的就业信息服务、求职技巧等,而忽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如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如何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就业期望值;如何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等。

(二)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但目前高校辅导员由于其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大部分都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不能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辅导员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较为简单。

当前,大多数辅导员都会开展就业指导,但随意性大,缺乏系统的指导。形式和内容比较分散、单一、针对性差;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协助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工作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接近学生.广泛收集第一手学生就业动态的优势,不能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培养就业能力,进行生涯规划和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四)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全程化意识薄弱。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纷繁复杂,很难有大量时间花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面,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集中在对毕业班学生的指导.所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只能“临阵磨枪”.没有形成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诚然,出现以上现象与辅导员事务繁杂的工作性质和辅导员队伍年轻、缺乏经验等自身特性不无关系,然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不明晰、认识不到位。如果说整个高等学校就业工作是一个有机系统网络的话.那么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就是这个系统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找准结点、准确定位是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一)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就业道德的引导者。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亟待转变,职业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有了新要求,就业所引发的道德问题日益凸现这些都需要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明确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择业过程中求“满意解”而非“最优解”,避免选择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他们的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这样一旦机会来临,学生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并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其次,指导学生了解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对个人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并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专业能力。另外,辅导员应强调就业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教育学生在就业中避免违约、毁约、伪造材料等不诚信现象。

(二)就业形势、政策的宣传者。

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每年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服务办法和程序,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信息等也需要毕业生们及时地了解和遵循,如有疏忽,将会给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差错。辅导员是学校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一线直接责任人,应该做好有关学生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办法、措施,以及其他信息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学生一进入大学,辅导员就应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辅导员可从日常教育服务管理的工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职业梦想,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

(四)就业心理问题的疏导者

近年来,由于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涉世不深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引发焦虑、自卑、抑郁、嫉妒等心理问题。辅导员应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惑的疏导者,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完善自我。

(五)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者。

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工作,包括: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以便用人单位了解情况时及时调阅: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其他相关渠道为学生采集有用的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学生本人的有效沟通:为毕业生做好个人自荐和集体推荐的材料:帮助学生策划面试:开展模拟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活动。等等。做好这些服务工作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辅导员如何发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作用

(一)增强主动学习意识,丰富就业指导知识

辅导员要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必须丰富自身的就业指导知识.包括就业形势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和就业方向、求职择业技巧及相关心理知识等。要做到这些,就应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建立健全学习机制,努力做到以下“三多”:一是多培训,即多听取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开设的辅导报告和专题讲座,有计划、有步骤地参加就业指导相关培训,特别是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并争取取得资格证书:二是多实践,即把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的同时检验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三是多思考,要把思考贯穿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通过认真地思考找出在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和理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再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树立全程化意识,突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辅导员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大一应侧重于指导学生适应和规划大学生活。教育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概念,培养职业意识。大二应侧重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塑造和完善自己,激发专业兴趣,建立合理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大三应侧重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状况,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特点来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挥特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大四应侧重择业技巧指导,调整就业心理,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教育学生把个人成才同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三)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多渠道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在综合考察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改进目前我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方法,希望能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的就业指导。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大高校已经把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研究的重点课题。由于我国的这项工作起步晚,无论在就业指导的理念、内容、方法上,还是在人员构成、组织结构上,都与国外存在距离。分析研究其他国家此项工作的特点、内容和措施,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丰富我们就业指导内容,改进我们的方法,建立高效的就业指导运行机制,使我们的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一、国内大学生职业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教育正稳步发展,但是在通过市场调节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要求方面,学校教育工作滞后于现实的需要。总体上讲,国内各高校都划拔一定的经费,建立了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机构,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并开设职业指导课、就业信息、组织双向选择等活动;同时,政府重视并倡导社会参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但与有效帮助大学生充分就业、实现职业发展仍有一定的距离,指导对象多半是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很少得到就业方面的指导;指导地点局限在校内,很少在校外进行;指导内容多半是就业政策、业信息和就业技巧等,而有关职业发展需要等很少涉及;指导形式多半是就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而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的很少;指导人员多半是学生辅导员和就业处工作人员,专业教师参与的很少,虽然有时也邀请一些社会人士参与,但一般也只是做些报告或讲座而已;关心学生就业数量的多,考虑学生就业质量的少。

二、国外职业指导的特点和内容

很多国家都认为大学生职业指导不仅是选择职业的一时行为,而是发展、培养人的过程,他们的就业指导扩展到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职业指导师帮助大学生不断发展自我形象,在未来的工作中,通过满足社会需求来展示自我,求得自我的发展和完善,由原来关注的某一特定职业现状转向分析、预测、研究整个职业世界。这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职学校业指导的具体内容如下:

1.政府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且大量投人

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等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主要是在政府宏观管理和协调下,各部门积极行动协调工作;同时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机构比较完备,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及一些社会中介组织机构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建立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如:美国有很多非赢利性就业中介组织,它们提供人力资源信息,吸纳高校和用人单位作为会员,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帮助用人单位制定有效的招聘计划并为之提供优秀人选,对就业市场的现状、职业发展前景、求职和招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为毕业生提职业发展服务。而且美国劳工部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未来十年的业环境和各行业需求的信息,分析各行业的需求形式,每两年微调一次,并结集出版,成为美国大学生人手一册的就业“圣经”。又如日本在全国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学生职业中心,作为政府和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办事机构,这些机构根据毕业生本人的特点和要求,为之介绍符合条件的职业;大学生如若在一定时间内还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中心就为其组织培训并安排各种实习活动,再对其进行求职面试技巧和适应性训练,以增强他们推销自己的能力和就业的信心。此外,还有如日本的雇佣信息中心、雇佣开发协会、人才介绍事业协会、人才派遣协会等众多的就业咨询服务中介机构,不但解决了学校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也让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及职业界的要求紧密结合。

2.注重职业指导策略的个性化

国外学校很注重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内在需求相结合,除了常规的专业和学科分类外,更多的是按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特点、条件等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工作。在德国,从人学起,就业指导人员通过开展性向测评(personalitytest)、一对一面谈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职业适应等个性特点,建立学生特性档案,帮助他们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并结合学生职业意向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重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指导人员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进行指导,如果对职业要求高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职业行情和职业发展动态、前景和趋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定位;对重视工资待遇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各行业的薪酬情况,引导学生合理“报价”,并面授谈判技巧;对有自卑感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学会心理调适,化解心理危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正确评价自我,培养健康心理和优良的个性品质。

3.注重职业指导策略的科学化

首先,国外的职业指导主要针对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用数据来说话。在进行职业诊断时候很多国家采用方法有:测量法,生理—医学诊断法、观察—调查与积累记录法、学业—能力评估法等;提前开展测评服务,测试与职业相关的数据,用数据来说话,引导学生自我分析,明确自己,正确估价自己,而后自我启发和自我成长。根据性格特征分析自己的信心、人际关系、应变能力等。

其次,注重对职业前景的科学预测和分析,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前瞻预测,帮助学生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从而使大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定向和选择岗位。

4.校内职业指导与教学结合紧密

国外大学指导课程,从人学开始就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给学生以帮助,体现在通过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征、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和预期的职业。整个大学期间,学校有很多教学组织方式:单元教学、教学模拟、主题设计等,将学科、课程建设与职业指导相互渗透;就业指导内容涉及职业的性质、发展前途、经济收人、就业难易程度、学生职业兴趣测定与调查、择业技巧和准则等。就业指导形式有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心理测试等。毕业后,毕业生仍可以回到母校接受公众职业指导和培训教育,接受学校延续不断的服务和帮助。学校还注重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的跟踪调查分析,并以此作为下一步改革的参考。

5.开展创业教育

国外就业指导中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他们邀请知名企业家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学生深度交谈,培养学生自我创造意识和企业家精神,而且还把产品设计技术、质量管理、销售、资金筹措、人际关系、商业法规、事业策划、事业管理和政府的相关法律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他们认为:独立创业对未来劳动力市场很重要,大学生创办企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促进经济发展。

三、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建议

1.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须进行职业指导业务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指导与咨询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具备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而且具有相应的职业测评能力。

2.结合专业教育的全程进行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如:建立实习基地,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邀请人力资源主管定期进行咨询、模拟面试等;同时应充分利用中介机构。

就业指导应该贯穿学生学校学习的全过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教育;对中年级学生开展个性心理测评和职业适应性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能力,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对高年级学生就可以引导其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创业设计,培养毕业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能力,并且开展择业技巧、礼仪、心理调适的训练。

3.进行心理指导

通过心理测量和其他手段,帮助学生更充分了解自己,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需求,即各种职业需要什么特长和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4.开展职业市场研究

开展行业的人才预测和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素质的研究,并且以此作为改善和完备就业指导工作的参照,使高校的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且及时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和本专业扩展的空间可能、专业知识的相关性、专业发展的前景、专业适应性、专业现状和趋势,对人才的要求等等。

5.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大学、企业和社会都要承担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各高校在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渠道的同时,注意加强与其他高校以及社会机构(劳动中介组织、职业中介组织和人才中心等)之间的联系。例如,建立大学生社会实习基地,开展社会实践课。学校、社会的各种机构系统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进行指导,形成系统的就业指导网络,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就业指导。:

6.加强中介组织参与

力求利用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注重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第三方作用和行业协会的自律约束作用,调动中介机构的积极性,形成高校主导、政府引导,中介参与、协会约束的就业服务格局。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4

就业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平.增强责任意识.全方位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2]金晓明.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4).

[3]袁贵仁.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23).

[4]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http://zepc.edu.cn/bys/renzheng/rz_Show.asp?id=216,2007-11-13.

[5]孙英浩.欧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6]周济.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就业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1]林友照,吴昌标.高职生就业取向与就业心理研究[J].职业,2007,(21).

[2]管军.浙江省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8).

[3]覃干超.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

[4]邱勇强.我院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1).

[5]王耀华,叶青.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7,(20).

[6]王君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J].教书育人,2007,(3).转

就业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1]周妍.浅谈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9):142-143.

[2]刘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46-50.

[3]朱永平.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1.

[4]朱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解读与思考[J].就业与创业,2009(7):33-35.

[5]王正斌,李春雷.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与发展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6):50-54.

[6]刘海斌.新时期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0,20:175-176.

[7]孙立民,刘丽彤.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01:71-73.

[8]丁力轩.“多管齐下”做好高职院校的就業指导[J].中华建设,2013,09:130-131.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5

论文摘 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文化发展共存于校园之中,它们彼此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容,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推进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良好融合对于校园文化、就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学生自身素质建设等方面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社会用人需求不适应引起的。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并不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深受校园文化中的理想主义的影响,就业期望值过高,亦是造成大学生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这必然要求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校园就业文化的发展,培养大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责任感、事业心、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延伸与拓展,在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职业发展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受到就业文化发展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可能。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内涵与联系

(一)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生长发展在高校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创造的,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核心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高校校园文化既在提高大学生知识内涵、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推动作用,又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风格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它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学生的内在品格,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其独特的育人作用。

(二)就业文化

就业文化,指的是高校内部形成的一种激发学生求职欲望,提升学生就业力的氛围和环境,利用整体的优势对在校大学生就业意识、能力和技巧等产生影响的一系列价值取向和行为观念,它属于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它不同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有别于一般文化形态,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它们属于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其次校园就业文化区别于一般的就业意识,并不是说一所院校的在校学生都有求职意识就可以称作就业文化,它是一种理念的组合,涵盖了就业意识、技能、判断力等多种因素,就业文化包含就业意识。

(三)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密切联系

尽管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建设有着各自的内涵、特点,但两者客观地存在于高等院校共同体中,相互间的联系密不可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一致方面:一是作用对象的一致。校园文化是本着 “以人为本”的原则,即以校园人尤其是大学生为建设之本。而就业文化面向的的对象是人,是大学生,它着力于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等的形成、变化、发展产生影响以及对其职业意识、观念等进行指引和渗透。因此,二者的作用对象中有着同一主体即大学生,即具有作用对象的一致性。二是目的宗旨的一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丰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就业文化发展的的根本任务则是实现个体的职业发展、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二者的目标任务都指向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其全面发展。三是引导效果的一致。虽然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与就业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方式不同,但都是在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事物,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二者的引导效果是一致的。

二、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认识

(一)构建和谐高校的现实需要

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的繁荣则与就业文化的健康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构建高校和谐就业文化对于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至关重要。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汇聚而成的精神文化,是学校中集体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它不止于认知层面的表现,而是内化于人的认知和共同理想。在新形势下高校需要积极出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教育作用,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特别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高校更亟需探索实践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融合的途径,以促进以就业为主题的就业文化的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文化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勤奋、创新的新风气,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内化为自觉行动,积极地迎接任何挑战。

(二)校园文化与发展就业文化的重要形式

高校在发展教育过程中盲目追求“就业率”的现象仍有存在,真正涉及职业意识、理念、价值观引导与培养的就业文化并没有很好的建设与发展。高校就业文化建设最根本的工作是引导大学生发现有意义的、有远见的需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然而,职业观作为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只有在文化的传递和渗透中才能实现,这也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所在。

(三)良好育人环境与文化氛围的有利保障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和作风的综合体现,客观地营造了一个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学生生活在一个融洽和谐的校园氛围中,就业文化的内容和要求就容易被其接受。高校就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受到推动和感染,而就业文化的积极上进、和谐有序必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因此,二者的相互融合,有利于营造高校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文化氛围。

三、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建设融合途径的探索实践

(一)规划校园文化发展,系统开展就业文化建设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大高校应当顺应时代要求,科学规划校园文化发展,在高校中系统开展就业文化建设,使促进就业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要从行政上明确认识就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就业文化建设纳人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提出考核标准,明确学校相关部门在高校就业文化建设中的责任,使之逐步走向日常化、制度化。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使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互融互通,共同繁荣发展。

(二)校园文化主导作用,推动就业文化繁荣发展

高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就业主题:一是建设宣传阵地,营造氛围。通过学校的各种媒介,如校报、电台、网站等开辟就业指导专题,针对各不同职业生涯规阶段的学生设立有针对性的专题、专版,大力宣传务实就业理念,使学生潜移默化受教育。二是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形成常态。学校以及各学院可以在日常就业指导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就业指导宣传月”活动,集中举办各类就业文化活动,如就业指导论坛、就业指导讲座、简历竞赛、面试竞赛、公务员模拟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创业大赛、考研考公务员经验交流会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三是完善职业测评,增强实效。高校及各学院的相应就业指导机构要全方位、多形式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约谈服务,培训专门人员为学生开展职业测评,推进测评结果在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和工作生活中的应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客观地认识自我,解决自身择业的盲目性,并充分发挥和拓展自身的素质,真正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为就业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学生社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拓展、自我完善的重要营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各类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创造着健康活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校园就业文化的重要渠道。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融合交流不能忽略学生社团的载体作用,可以通过学生社团,举办各式各样的就业创业指导活动,在社团文化中融入就业文化,娱乐其身心、提高其素质,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培育就业成才意识,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就业导向氛围,为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融合创造良好环境。

(四)实现融合

学校在建设自身的同时离不开对外的沟通交流,要充分采取文化“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广泛开展与地方用人单位和其他院校的校园文化、就业文化交流活动。如有组织学生参与往届毕业生信息反馈调查、优秀校友访谈等,创造机会让他们走出校园,主动联系社会,借鉴成功校友的择业经验,锻炼胆识和交际能力,拓展视野,增强就业力。另外,还可以聘请外校或者企业的相关人员来校进行就业指导和学术交流,在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中实现融合。

四、结语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建设的结合,不仅扩展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强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就业目标,同时也很好的提高了就业文化的底蕴,使其内涵更具有渗透力。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有效融合,不仅需要具体操作部门的通力合作,而且要求学校以制度的形式进行统筹和规划。诚然,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融合是一项综合工程.其理论尚待继续探索,实践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健康和谐的高校文化体系,必将有利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必将对高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将使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加健康有序。

参考文献

[1]蒋毅.高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生就业[J].理论月刊,2005,(12):181.

[2]郑楠.浅析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就业创业[J].科教文汇,2012,(04):196.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范文6

一、安徽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做法

各高校都制定了相关制度,部分高校还确定了集体备课制度,任课教师在教案、PPT制作上能够精心准备;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联系制度,加强业务沟通,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部分专科院校还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合作办学机制,将实操教学直接搬到用人单位,既增强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又增加了学生与用人单位相互了解以及单位直接选人用人的机率;部分高校于每年毕业季,组织聘请企业负责人或人力资源部门(HR)专家及优秀毕业生进校园举办讲座,提高学生对职业、职场和社会的感性认识;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求职简历制作竞赛和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认识和职场求职的应变能力;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院校,常年在校内为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及招聘场所,为供需双方搭建直接交流平台;各校根据相关规定,按1.5%的比例从学生学费中提取就业指导工作经费,用于支持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部分高校还开辟校园创业园区,为学生创业提供孵化基本条件的同时,为有相关需求的学生提供观摩、交流和社会服务。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偏低,且队伍不稳定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中,大多数是由党务或专职辅导员兼任,相当部分人员没有取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且不少任课教师没有就业指导课程方面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安徽省职业指导师国家职业资格目前尚未列入职称序列,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学人员的各项待遇(如课时费标准、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等等)无法落实,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学习意愿(包括考取国家职业指导人员资格证书)和钻研业务积极性,对稳定人员队伍影响较大。就业指导课程中缺少对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的教学内容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普遍缺少对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教学内容的安排。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我国目前的“就业方针”,选择“了解”的仅有24人,占总数的约7.79%。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国家就业方针不甚了解,在座谈时,大多数教师也不知道国家的就业方针。对“三法”(即:《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是否了解的三个选项中,选择“了解”选项的有51人,约占16.56%;选择“不了解”的有75人,约占24.35%,而“了解,但说不清”的占59.09%

三、进一步做好安徽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多措并举,加快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的建设建议各高校按规定比例足额提取就业工作经费;积极加大对本校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建议适当扩大高校就业指导队伍专职人员比例,确保稳定的师资队伍;要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地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合作,帮助和鼓励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参加培训、在岗实践和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考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要组织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参加全国高级职业指导师年会等交流活动,推荐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参加申报职业指导成果和优秀职业指导论文征集活动,提高安徽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整体水平。注重效果,引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向专业化发展建议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上更加灵活,在教材选择上内容更加丰富,在就业指导课程授课中加强互动交流;建议高校注重学生在就业创业意识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制定适合个体的就业创业培训规划;高校要采取集中授课与个别辅导结合并重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结合自身职业素质寻求就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增强其在今后进入社会就业过程中的自信心;建议高校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相互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对接工作。

加强沟通,促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与高校在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相互支持和配合建议人社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与高校建立正常、完善的交流合作机制。要从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在开展进校园职业指导活动的支持,鼓励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等方式,帮助高校弥补相关知识讲授的不足,逐步解决就业指导教学课程中的“短板”问题;帮助高校引导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专家进校园,举办讲座和招聘活动,让高校毕业生尽早了解用人单位情况,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开辟更多的实习、见习岗位;为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提供就业实践活动机会和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解读,进一步促进高校和地方相互了解和工作交流,促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利用“互联网+”模式,通过网络、手机等平台,将就业信息第一时间通知离校未就业大学生,使其尽快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