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范例6篇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范文1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

 

1.形势政策教育现状与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目的在于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趋势,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最有效地对大学生政治思维和社会品质进行培育和塑造,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得以不断延续和发展。它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自身价值和未来发展的关注,尽早定位,把握机会,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我们“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并且指出应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充分说明了加强和改进形势政策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目前各高校的形势政策课程实践中,尽管有成功经验,但同时暴露出诸多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照本宣科,不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要求,缺乏时代性。

(2)“热点追踪”式讲座为主,缺乏深入性和系统性。

(3)与大学生个人成长、职业发展结合度不高,教学成效甚微。

(4)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导向。。

目前,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政治素养和情怀、提升人格品质和情操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学会用多元思维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上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浙江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工科院校,本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在重视专业课教育的同时,明确形势政策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品格养成的重要性。在形势政策教育实践中,针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热点,有选择、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政治形势教育和经济形势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为毕业后的择业和创业补充知识、拓展视野。在近两年的教学中,课程结合学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主旋律,努力将形势政策课打造成为学校另一个创新创业文化传播基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丰富思政教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声誉。但我们看到,形势政策教育中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结合程度仍然不高。大多数情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游离在传统课程教学的边缘,成为单独的课程单元,这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持续稳定地推进和发展。

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指出在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的同时,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即要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越来越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让劳动者“主动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全社会正掀起创新创业热潮,创业类课程和培训得以迅速普及并延伸。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推动支持下,在高校各部门和层面的积极参与和协同努力下,创业教育在大学校园内也在迅速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紧跟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时政教育课程如何凸显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成为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大学校园作为社会先进思想的主要传播阵地,担负着帮助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理解国家政党方针政策的严肃使命。形势与政策教育更需要结合当前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为大学生引航指路,从根本上塑造大学生勤奋坚韧、服务社会、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大处着眼,小处找手,把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行动落实到实处,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构建以“两创”教育为基础的形势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有力的拓展和补充。大学创业教育分为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其中对创业的正确认知和定位、以及作为创业者需要培养和塑造的品质素质可作为创业理论教育的基础经由“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普及和加强。。本文关键研究如何从实践教学中探索出能够提升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行为的积极评价和热情参与的方法;如何塑造大学生成为成功创业者的潜质和素质;如何将参与式的创业培训教学方式应用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当中,提高教学互动性和学生参与性等。

3.1开发和探索提高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可度和参与性的方法途径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创业活动意义和价值,转变“非公不娶”、“非公不嫁”的就业观念,明确自主创业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意义,在树立自身创业价值观的同时带动周边人群的创业激情,探索出一条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创业为荣的方法和途径。

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普遍特性发生了微妙变化,他们充满理想抱负、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思维更加感性,充满了激情。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倾向于将实现个人社会价值与事业创造的成功与否相互关联,更容易受到来自身边的成功典范的榜样引领作用。据此,形式政策教育可适时组织、安排初创成功的创业典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现场案例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成功创业的可能性,积极引导更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3.2开发和塑造大学生成为成功创业者的潜质和品质

成功的创业者各有各的成功之道,但是必定具备了普遍意义上的个性特征和能力水平。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理念和思维的培育不但有助于学生发现自我、开发自我,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和培养人才,为推动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同时,通过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发掘和塑造,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理智对待就业创业选择,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顺应社会改革发展形势,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优势,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形式政策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情操、品质素质的塑造教育课程,完全可以担当起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品质的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在不同形式的教学中发现自身价值、发掘潜质、开发新能力,为毕业创业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丰富了形式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增加特色性和专业性。

3.3开发和探索创业教育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中的应用

依据成人学习原理,结合创业教育参与式培训方式,利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小组活动、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环节,改革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开发与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增强课程教学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实现教学空间最大化、教学时间无限化、教学效益最大化。同时,通过广泛而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与能力,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社会化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四个自信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 改革研究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开设,是要帮助高校学生能准确把握、正确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提高大学生群体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上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要坚持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全面巩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阵地作用。

1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但由于该门课程学时和学分相对较少,没能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重视,该门课程有逐渐边缘化趋势。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主要存在“四个自信”教育不明显、教学方法落后、考核方式单一、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1.1“四个自信”融入教学内容不明显

“四个自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要全方位融入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内容一般是国内外热点问题,如何将“四个自信”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是需要教师去深入思考的。一些教师对于“四个自信”的教学往往是做简单的描述,融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也不全面。也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四个自信”教学显得穿凿附会、生搬硬套,将毫无相关的内容联系上“四个自信”,其效果不明显。如果不能将“四个自信”教育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内容有机衔接起来,不但教师授课底气不足,而学生对教学内容也难以理解和接受。

1.2教学方法落后、考核方式单一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要通过教学来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形势发展变化,全面及深入了解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通过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如果教师仅仅是通过灌输式的教学,就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学时偏少,考核评估也不严格,教师对该门课程缺乏重视,一些教师仅仅是对国内外热点问题进行平铺直述式的解读,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变成了新闻阅读课。问题在于这些“新闻”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获取,再加上课程内容陈旧,学生普遍缺乏兴趣。

1.3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队伍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同时,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道德品质及理想信念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首先,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面向高校所有专业、所有年级学生,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思政理论课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其他思政理论课上,大部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往往由政治辅导员或其他行政人员来担任,该门课有逐渐边缘化趋势。高校辅导员队伍来自不同专业,一些辅导员老师未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系统和全面的掌握。此外,大部分教师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讲授也是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2“四个自信”视角下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改革途径

2.1开展“四个自信”主题教育

(1)将“四个自信”主题教育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结合起来。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但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而且要通过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理论彻底”就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课要能说服学生,就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教育引导学生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四个自信”主题教育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高校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原则。教师最好能结合学生背景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给经管类学生上课就可以着重选择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内容,如给理工类学生上课,就可以贴合“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展示我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所取得成就以及发展趋势,同时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刻苦学习,努力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及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3)“四个自信”主题教育要提高针对性。近年来,社会上存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抹黑中国的现象,特别是网络上出现了“呲必中国”的“网络喷子”,他们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视而不见,他们不择手段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因此,“四个自信”主题教育就是要主动澄清事实,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喷子”的错误导向。教师也可以布置作业,指导学生去查找客观数据,引导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以正视听。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民生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大规模的沧桑巨变在已知的人类历史而言,是绝无仅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既要讲道理,更要摆事实,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及抵抗“杂音”、“噪音”干扰的能力。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信息的互通,而且经过“头脑风暴”也便于集思广益、达成共识。高校可以在开学之初召开形势与政策教育课集体备课会,就本学期将要讲授的内容、形式及办法开展广泛讨论。如此,每一位教师都能就改良教学效果等问题充分发言及建言建策,既w现教师队伍的主导性,也能增强教师队伍的责任感。

(2)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团队。专职教师团队成员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师组成,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体力量。兼职教师团队主要由政治辅导员组成,政治辅导员相比思政理论课教师更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他们是高校最前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职教师偏重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理论研究,兼职教师则注重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与授课信心。为人师者,既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自己讲授的内容充满自信,课堂之上才能理直气壮。讲好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授课老师首先要坚定“四个自信”,对那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过反复检验的真理,要信心满满地讲,对那些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要敢于理直气壮地辨。“面对当下生机勃勃的中国道路,优越先进的中国制度,与时俱进的中国理论,厚重智慧的中国文化,深谙于此的老师们实在没有理由不自信”。教师只有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授课才会有底气,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2.3优化课程设计与考核形式

(1)增强教学内容的政治性与时效性。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接纳新事物、新知识能力较强,而政治上不一定成熟,价值观也未完全确立,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很有必要强化政治性。课程内容上要紧扣“四个自信”,帮助大学生客观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时代责任及历史使命。

(2)注重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马克思曾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正确性。理论的灌输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形式,但如果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得采取理论灌输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育的一种检验与映射,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利用“易班”网络平台,完善学生考核测评办法。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对学生的考核测评主要是采取考查的形式,一般是交个小论文或作业。这种考核方法虽比较省事,但会造成学生对待该门课程比较随意,他们的作业或论文也往往是网上抄袭、拼凑而成,考核难有实际效果。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一般都是大班授课,授课教师批阅作业的工作量较大,也未必都会认真去细看每一份作业。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考核可以采取更加灵活便捷的方式,可以利用“易班”网络平台进行在线考试,教师也可以在“易班”网络平台上传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学习资料供学生下载或在线学习。另外,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考核测评也应包括社会实践情况,这一部分应占取一定比例,或计入平时成绩。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范文3

摘要:通过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作用及现状分析,总结了目前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五个矛盾,分析了五个矛盾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合理、有效的解决方式,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各高校都开设了形势与政策教学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以及客观、正确认识国内外现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急待解决。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作用

1形势与政策课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活跃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身处在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从客观方面看,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同时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必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脚踏实地、情系人民,这必然要求大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需要高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真正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客观、正确理解国家方针、政策,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德育工作,即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思想。

3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当今社会,面对竞争、压力和各种复杂环境,以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挑战,很多大学生都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惊慌失措,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对专业知识了理解,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即增强了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关注,也通过对国内国际形势的理论,正确、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紧迫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能把自身的专业知识等在此过程中并得到锻炼,提出自身的独特见解,增强了能力,提高了政治敏感度,发散思维,也侧面地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与深入的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根据本年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指导体系,自身探索和总结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这些内容准备从客观上讲缺乏深入的理论体系作为依据,特别是以科学发展的角度来深入的总结和分析;从主观上讲,由于自身缺乏对于理论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对于热点事件本身存在的历史和背景以及相联系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等方面的没有广泛的认识。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内容必须融会集体智慧,加深对于文体的分析。

2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环节与相关培训制度之间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程突出一个“新”和“热”,对于这两个突出的特点,随着时间变化在不断的推陈出新,这将意味着必须有新的分析手段和方法来提炼出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关键点,然而对于普通高等学校而言,知识渊博的时事专家和理论大家相对缺乏,这必然导致问题分析不够深入和自身对于形势与政策理解的片面性,那么相关的培训制度变的尤为重要。

3课程设置与青年学生特点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对正确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怀有极高的期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一些学校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没有全面理解,因而没有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给予重视,而使教学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进课程表、没有专职的教师队伍、没有考核,甚至作为必须课但不计学分或在教学、考核中轻描淡写。常常作为非课堂教学环节设置,最终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根木不能起到应用的作用,不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兴趣和关心。

4师资水平与研究层次之间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被认为是,副课中的副课,往往由“两课”教师或学校行政工作人员“捎带”着兼任,由于地位上不受重视、教师精力上的局限及资料上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枯燥,这样的课学生当然不会喜欢。

5时势复杂变化与教育途径单一之间的矛盾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而且时时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复杂的环境里正确认识形势,使他们无论而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还是社会思潮涌动,都能够知行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门大学问,难度非常大。但从应对复杂局势的措施来看,力度明显不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中主要是课堂教学,但教学方式单一,内容不够广,课堂不活跃j在教学的过程中,基本停留在教师讲解这一模式上,没有形成多渠道教学,而且常常是有学时无学分或者有学分缺学时,缺乏考核和质量评估体系。从而使得学生上课没有主动性,几乎全部都怀着一种“老师讲什么就做什么”的思想,老

师和学生的互动不够。同时,一部分教师也存在讲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不强的情况,拿着书本和报纸杂志资料照本宣科,也就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可言,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甚至在一些院校仅仅是通过几个讲座、几场时事报告会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既缺乏针对性,又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效果可想而知。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1理论学习与建立灵活的培训机制相结合原则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及教师普遍存在三个现象:一是教师非专职现象;二是教师非专业现象;三是形势与政策课非正式现象。这就给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带来了几个弊端:一是对于理论分析不够深入,不能有效的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内外环境,师生的学习仅限于书本,知识处于“夹生”状态;二是由于非专业的限制,使课堂教学缺乏广泛的知识性,使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处于良好的互动状态,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三是由于对于课程认识不够深入,致使学生对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了教学双方的效果。应当紧紧围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有重点,有中心,不要海阔天空,没有范围,其中心目的是更好的服务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鉴于此,组织日常的理论学习和长效的培训机制,锻炼和培养一批专兼结合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是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本。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形势与政策课涉及面广,应用理论较多,特别是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军事等等理论,而这些理论知识又是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手段和方法。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性、针对性又非常强,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中,必须紧紧围绕“新”和“热”结合实践及重要文件精神来讲,针对“形势热点”进行教育,坚持教育的时效性。一些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重要时事热点问题也需要上升到理论上去分析和认识,也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体现在结合上,也就是说讲理论要通过实践检验,讲实践是从理论升华而来,理论知识中融入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贯穿理论知识。实践主反映在形势方面,而理论则主要反映在政策方面。理论和实际随着时事的变化而不断深入发展。

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注重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对于形势与政策课而言,由于其内容涉及广泛,知识性强,理论分析性强,涉及学科门类多,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必然使大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新信息、新知识、新科技的感染力。知识科技的魅力。而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课,在知识的传授中还应十分注意思想政治的灌输,在充分讲授知识、讲授形势后,将落脚点归结到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针策上。形势为政策服务,政策指导形势发展。知识传授是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本,寓知识、趣味、娱乐、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较好地处理了知识性与政治性的关系问题,强调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注意知识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结合,讲形势是入门,政治是落脚点,使形势与政策课始终充满青春活力,同时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用事实、用数字说明问题,增强其吸引力,形势与政策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才会真正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P],2004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P],2004

[3]

孙志华,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6

[4]

李宪海,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6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范文4

内容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资源。本文先是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出发,简述了竞争优势内生论,从竞争优势内生论讨论了企业文化能够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原因所在,最后提出了企业文化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之处。

关键词: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内生论 核心竞争力

竞争优势的内生论

竞争优势的概念最早是英国经济学家张伯伦(e.chamberlin)在1939年提出的,后来霍菲和申德尔(hofer&schendel)把它引入战略管理领域。霍菲和申德尔认为,竞争优势是组织通过其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的相对其竞争对手的独特性市场位势。巴尼指出,当企业能够实施某种价值创造性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不能同时实施时,就可以说该企业拥有竞争优势。波特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有效的“可竞争市场”上向消费者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超越或胜过其他竞争对手,并且能够在一定时期之内创造市场主导权和超额利润或高于所在产业平均水平盈利率的属性或能力。

竞争优势内生论以企业的内部资源为根基,采用资源战略的原则使企业通过对异质的、不完全流动的资源的积累与配置来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观可追溯到潘罗斯(penrose)的贡献,他在其经典著作《公司成长理论》(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中认为,一个企业能否获得高于平均收益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内部特点。理查德•鲁梅特(richard rumelt)在1982年的实证研究中也发现,最重要的超额利润源泉是企业内部资源的特殊性。1984年,伯格•沃纳菲尔特(birger wernerflet)《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企业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阶段。1995年,美国管理学者巴尼(barney)在他之前提出的“企业资源是异质的”和“这些异质资源是不可流动的”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分析框架,即企业要想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其资源必须具备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可模仿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等四个特性。

价值性。资源可以帮助企业抓住环境中的机遇,同时当环境中存在威胁时,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回避甚至抵消威胁,如果能做到上述情况,则这项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具有了价值。资源的价值性是产生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它无法确保竞争优势的持续性。

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从侧面来理解,它强调了资源的稀有性,是少数企业特有的资源,如果一类资源为行业的大部分企业所有,则这种有价值的资源给本行业的大部分企业带来了利润,这样不能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是竞争均势。

不完全可模仿性。它直接关于竞争对手能否通过购买或累计而获取的资源与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目标资源具有同样特征的资源。当有价值和稀缺的资源具有不完全可模仿性的时候,才能使企业长期获得超额利润。

不完全可替代性。它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对手是否能获得另外的、并且同样可以使它们实施特定企业的成功战略的资源,这种资源与特定企业的资源构成了替代关系。资源的不完全可模仿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使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企业文化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资源

国外学者倾向于把企业文化看成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在企业文化众多的定义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schein教授在组织文化与领导一书当中的定义。schein认为,企业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融合过程当中独创、发现和发展而来的思维方式。它包含了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更深层次的基本假设和信念。它们无意识地产生作用,并且用一种基本的“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方式来解释组织自身的目的和环境。这些假设和信念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是对团队在外部环境中的生存问题和内部融合问题的反应。因此,schein将企业文化定义为:组织文化是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由某个团体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适应和内部融合问题的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如果这个模式运行良好,可以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即成为新成员在认识、思考和和感受问题时必须掌握的正确方向。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以上对企业文化的解释和定义,以及国资委对企业文化的解释,笔者认为,国资委将企业文化定位为新资源,即企业文化是除了资金、人才、技术之外的第四种资源,是对各种定义、界定的提升。企业文化与资金、技术、人才一起组成企业的资源,在形成竞争优势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具有不完全替代性

企业文化通常是在一定的生产经营环境中,为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首先由少数人倡导和实践,经过较长时间的传播和规范管理而逐步形成的。企业文化一般都要经过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一种新的思想观念需要不断实践,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修正,逐步趋向明确和完善。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说明企业文化具有异质性,不同企业由于其面临的经营环境、所处行业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差异,其企业文化必然不同,一个企业所形成的特定文化一定具有本企业的特色,对其它企业不一定实用。所以说企业文化具有不完全替代性。

(二)企业文化具有不易模仿性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一种战略资产,这种战略资产的开发具有相当的难度。一方面,从企业文化形成的时间上来讲,由于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仿制者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从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上来看,对于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来说,其创造的产品一经问世便可能取得市场领先地位并获取丰厚的利润。而对于仿制者而言,即便仿制成功,新产品也很可能已进入饱和期,不得不面临价格劣势。因此,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企业文化具有严格的企业独占性特征。

(三)企业文化具有不可交易性

任何产品都可以通过市场来进行交易,产生其价值。而文化作为企业固有的东西,它是不能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资源具有不可交易性。一个企业的优秀文化,只能去借鉴和学习,不能相互交易。因此,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谁能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谁就能抢占市场,获得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优势。

企业文化能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之处

(一)核心价值观修炼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价值观的体现,是企业的经营理念。deal和kennedy指出,“强势文化几乎总是美国企业持续成功的驱动因素”。强势文化论认为,强势文化有助于保持企业目标的一致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提供必要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因而有利于企业减少对官僚机制的依赖,提高企业的活力和变革能力。一个企业若有强势的企业文化,被员工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员工就会精神饱满、管理规范、生产紧张有序;反之若企业文化没有能够达成共识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员工便会无精打采、人浮于事。企业文化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对改变员工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才会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文化一定要有强有力的核心价值观,对员工形成激励,进而提升效率,塑造核心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

(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凝聚力强的企业往往能创造出比技术创新、流程再造更高的效率。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住人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留住人就要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建立团队式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领导作风,良好的企业道德,良好的企业风气和企业精神,这样有利于促进生产经营活动,获得较好的效益,又以雄厚的物质基础来改善员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并可以持久地维持下去,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竞争优势的一种路径。

(三)提升企业的学习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决定了一个组织竞争优势的大小。加强组织学习,培养学习型组织,提高组织学习能力,是许多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和优化组织的体系,是组织保持可持续生存及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学习型组织是指组织成员能够有意识、系统和持续地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和优化组织的体系,从而在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的和谐发展。显然,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中的基本要求,一个组织只有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保证创新的持续发生,才能具备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才能形成竞争优势,也才能实现企业和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共同利益。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学习气氛,充分发挥企业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而建立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够持续发展的”组织形式,其核心是培养和提高组织学习能力。组织学习能力是指组织成员作为一个不断地获取知识、改善自身行为和优化组织的体系,从而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使组织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能力。

企业要发展和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企业成员在知识增长的环境下改善和更新知识结构以获得竞争优势,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形成组织学习的良好氛围;其次,组成企业系统的所有成员通过过程学习和培训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组织效能的最优化;第三,制定鼓励学习和创新的制度,使创新成为企业成员的自觉行动和组织行为的准则;第四,构建合理的企业远景,实现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融合,使企业团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形成学习和知识创造的共享意识和自觉行动。

(四)提升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管理创新是创造一种更新、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程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管理创新的目的是激发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织全面实现主体目标而协同努力。现代的管理方式和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文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管理创新能力也是企业文化竞争优势的基础,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管理能力、流程再造能力、组织创新能力、企业信息化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实施管理创新就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放弃旧的传统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式,创造一种更新、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最终形成一套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管理机制。企业通过企业文化这种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管理创新,从而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忠理.企业文化竞争力提升路径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2.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郭庆海.民营企业文化竞争力构成要素及提高途径[j].时代经贸,2007,2

4.黎志成,何载福.企业文化竞争力要素及其提高的途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5.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6

6.沈仰东.基于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7.唐志文.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8.温善文,董丽娟.第四种资源—企业文化[j].有色金属工业,2005(10)

9.谢里,罗能生.企业文化竞争力的综合测评[j].统计与决策,2008,14

10.袁新华.论企业文化力的核心作用[j].经济师,2002

11.耿帅.基于资源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6(11)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内容选择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C-0063-03

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各高校应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必修课。根据国家统一安排,所有高校从2006级新生开始,全面实施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形势与政策”课作为“05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有关文件明确要求各层次各科类高等学校都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10多年来,高职院校对高职生开展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取得了较好成绩,比如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中作了积极探索。

一、高度重视,不断加强课程建设

第一,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成立了“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组建“二人班级教学团队”(注:每个班级由2名老师共同任课)。据统计,2015年担任该课程的老师就有12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7人,担任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11人,且均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科班出身,具有较深的资历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这为做好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教研室定期组织任课老师开展教研活动,探讨国内国际形势,分享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每个学期开课前,教研室都组织任课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对课程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及课件的制作,进行交流、沟通,避免课题的重复教学。同时对“二人班级教学团队”的教学内容作出明确分工,一人专门教国内形势,另一人专门教国际形势,使课程建设更加专业化。

第三,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坚持每个学期深入课堂开讲“开学第一课”,着重给高职生上“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学院领导从党委书记到院长、再到中层管理干部都带头深入课堂与学生亲密接触,互动交流,在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已形成常态化,且坚持了10年。这充分体现了学院党委对课程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学院党委进一步贯彻落实中组部、、教育部《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有力举措,这既是对师生的鼓励也是鞭策,有助于学院领导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不断完善工作措施,更好地推进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学院领导深入了解实情,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需求,促使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有助于学院领导发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和推广,从而全面深化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

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建设中,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凡是上级各部门组织举办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培训班或研讨班,无论何时何地,学院都不间断地选派老师参加,强调老师外出学习,要注重收集最新信息,吸取最新知识,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此外,学院还经常邀请各级领导来校给师生作形势与政策报告,以增强师生对时事形势与政策的认识。

然而,在与同行的老师们交流中,大家都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在教学领域、教学层次、教学难度等方面有诸多不同,其特点和问题较为突出。一是教学内容涉及的领域宽广。如形势可分为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区域形势等方面;政策也涉及多个领域,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国防、外交、国际关系等领域。各项政策既有纵向关系也有横向关系,且经常发生变化,总有看不完的信息和学不完的知识。二是教学对象涉及多层次学生。高职学生从入学第一学期开始到毕业就业,每个年级、每个专业、每一学期都开设有这门功课,而每个时期或各个年级专业的学生要求各不相同,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多端,但其本质则是万变不离其宗,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深入研究。三是教材建设普遍滞后且版本不一。近几年来,理论局、教育部社科司投入大量精力,积极组织理论工作者不断编辑出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考资料”,供高校教学参考,全国各类高等院校结合实际,也都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和出版了大量的地方性教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但这些教材的内容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时效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科技不断进步,发展迅速,每天新闻层出不穷,信息量大普及快。虽然教材阐述的理论观点或基本原则一般都不会过期,但对高职学生而言缺乏新意,有的内容学生早有所闻或已理解。为了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重复性,让学生一直处在课堂教学的新奇中,保持新鲜感,使他们感到参加听课学习有所值,受到教育,有收获,因此,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已成为“形势与政策”课老师每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坚持原则,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要使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使课程永远具有生命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起着关键性作用。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体系中,尤其是在选择适合高职学生课堂教学内容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一)坚持导向性原则,选择党和国家正在实施的重大战略决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重大时事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社会热点问题剖析等,而在这些庞大的内容中,如何设计课程,如何选择教学内容,主要讲些什么,既不能贪大求全,更不能面面俱到,或蜻蜓点水,只能精确选择,精准讲解,真正体现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如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主要选择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实施精准扶贫”“两学一做”“红军长征精神”等专题,要求老师围绕党的理论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向学生认真宣讲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引导大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二)坚持针对性原则,选择学生最为关注的国际国内重大时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点选择当前国内外大事,以及人们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党内反腐倡廉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高职生的历史使命”“中美俄关系问题”“中国与东盟”“台湾问题”等专题。这些专题都是现实生活中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的实际问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直接的针对性,需要老师从全局的高度,用全面的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阐述,从而培养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使青年学生从对现实政治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不断增强他们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三)坚持知识性原则,选择有助于影响学生成长成才亮点问题。“形势与政策”课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坚持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真正体现课程的务实管用,让学生认可,课后有获得感。这方面主要选择有“当代高科技的发展与科教兴国战略”“飞跃发展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推进城镇化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专题。这就需要老师从党和国家出台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出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精确阐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实际,对大学生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以增加他们的信息量,从而获取更多的正能量,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使青年学生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个人价值和国家未来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入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

三、与时俱进,创新改进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要做到与时俱进,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任课老师不仅要选择好教学内容,更需要创新思维方式和改进教学方法。

(一)树立互联网思维方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如今的社会,早已有不少人习惯地坐在家里通过电脑处理事务或进行办公,利用手机看书看报,了解国际国内新闻,甚至办理银行业务,或订票、点餐、打车、挂号、网购、缴费……与“互联网+”相关的新模式、新业态已持续快速兴起。高校作为最新知识的传授者,尤其是“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和最新信息,更需要创新传授知识的最新思维和最新方式。因为以往学生用纸记筆记已被电脑记录或手机拍照所代替;教师的板书也早已被课件所代替。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的第四次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不断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学不能停滞在原来的思维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思维方式要在“互联网+”时代起着引领作用。比如允许学生将手机带进课堂,积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利用手机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或搜索最新知识,储存各类资料或信息,建立起自己的大数据,利用手机在课堂上拍照下老师讲课的要点。同时,要特别注意纠正个别同学上课玩手机或打游戏的不良行为。为了检验学生利用手机学习知识的效果,老师还专门拟订思考题,请学生根据题目要求上网查阅资料,然后通过综合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思路,最后以课堂发言或课件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交流心得体会,与同学们共同分享。

(二)增强形势与政策意识,激发“形势与政策”课的活力。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形势意识、政策意识,学会科学的分析形势,了解形势,把握机遇,更好地利用政策促进社会进步,从而现实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既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起点,也是终点。树立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利于激励学生认识形势,学习政策的自觉性,积极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活动,增强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还可以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为检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提供评估标准。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接受新生事物快,但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因此,在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时,一方面,要注意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启示他们对时事激情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由手机迷变成关注形势与政策瘾,从而养成天天主动关注“头条新闻”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他们努力拼搏的创新精神,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基本功练好,练得扎实,为创新创业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由此彰显“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活力。

(三)拓展形势与政策功能,使学生成为政策的践行者。高职院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不能只停止在课堂上或口头上,要见之于行动。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培养学生成为政策的践行者,首先从课堂纪律抓起,从第一节课抓起,强调学生上课不要迟到、早退,同时深入浅出地告诉他们这就是政策,就是学校的课堂纪律。上课迟到、早退既是违反课堂纪律也是违反学校政策。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纪律,好好利用学习时间,老师还时常用手机拍下学生的课堂听课情况,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其次,用经典理论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用毛泽东关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等精辟论断来阐明当代大学生——国家未来的栋梁对掌握政策、运用政策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强化他们的政策意识。再次,以各个历史时期成功人士为案例,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引导,教育他们深刻懂得:凡是成功者大都离不开对形势(机遇)的把握和对政策的利用。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知识分子,更需要加强对政策与未来事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对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更不能粗心大意。老师要教育他们不应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作为一种负担,而应把它作为把握未来命运的重要基石,学习形势与政策应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

【参考文献】 

[1]郑玉美.探析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选择[J].职业技术,2014(6)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形势与政策教学;规律性;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亟待落实的一项重要任务。搞好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政治素质、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当前这门课程教育教学的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科学性,才能把握规律性,加强针对性,促进主动性,从而提高实效性。

一、认真审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认识规律性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已经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料建设和拓展教育渠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日益全球化的历史趋向,高校形势政策教育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高职院校在这一课程的进展中面临的困难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对广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许多领导同志亲自深入高校为大学生作形势报告。而有的学校的领导却重视不够,少数人对这门课的有效性有不同看法,授课教师也存在将形势政策课简单化的倾向,认识不到位。二是队伍问题。该门课程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缺乏系统的教学研究。另外,课程设置及管理也存在不够严格和规范的现象。三是教材问题。这门课的性质决定了其政策性、时效性、权威性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性,因此,应该有统一、权威的教材,而且形势政策教育还应该有最新的资料,以解决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四是教学效果问题。由于认识不到位、课程的管理不规范,教材不统一等多方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理性审视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中的这种困境,原因在于不能准确把握这一课程的特性。一个阶段以来,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性定位存有分歧,即对究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属于价值理性的问题还是科学理性的问题,是实践理性问题还是理论理性问题等方面认识模糊,这才导致部分学校重视不够,落实不力,投入不足等问题的产生。实际上,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形势与政策教育属于价值认识的范畴,而不是科学认识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认识理论,具有较强的阶级性、政治性和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性。根据价值认识的特点,形势政策教育不仅强调我们想教什么,同时必须要研究接受主体的特点、需要等,这样才能使主体性与客体性较好地统一,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不少同志对这个问题缺少认识,甚至将价值认识的问题当作科学认识的问题来处理,于是至少产生了两个误区:一方面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简单化,把它变成一厢情愿的事情,缺乏对价值教育特点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夸大了形势政策教育的作用,夸大了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体作用。这显然是不合实际的。再说,从实践的角度看,形势与政策教育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而不是理论理性的范畴。通过形势政策教育,我们希望传导社会主义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但能否被学生认同、接受,不是概念和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形势政策教育的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有关领导包括实际工作者,就需要调整认识,把握规律,转变过去偏重理论说教,特别是自话自说的观念,从而推动这一课程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实效性。

二、准确把握高职学生思想实际,加强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当代大学生,并进而懂得欣赏和鼓励当代大学生,是使当前的形势政策教育具有针对性的前提。根据近年来对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滚动调查,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可以概括为“五强无弱”:即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其群体的文化素质、学习环境以及高校层次等方面的弱势地位,使得他们在具备当代大学生某些共性的同时,在思想性格方面又呈现出某种独特性。如:外表上更为强烈的自尊,思想上更加贴近社会实际,更感性,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并为其左右,更具逆反心理,有更强的参与意识。此外,高职学生的人文底蕴、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相对逊于本科生。因此,从静态上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有很明显的不足甚至缺点,但总体上看是积极的、向上的、可信赖的。从动态上看,这些学生很难发生大规模显在性事件,但对发生零散的、个别性的、私密性的事件还是要预防的。因此,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就不仅要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出发,还要立足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实事求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知其所思、所想、所求,让形势与政策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紧紧抓住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通过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分析、讨论、思考,力求达到统一思想,消除疑惑。

三、努力调整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繁杂,有限的教学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具体教学中只有围绕重点,突出热点,找准焦点,才能不断加大课堂容量,增强专题讲座的吸引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结合内容特点,突出动态性和灵活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个方面。形势是国际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不断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必须以形势的发展为客观依据,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而进行必要的调整。又由于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因而形势发展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可变性,有时是不可预料的。所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推出和调整,这都决定了形势与政策必然处于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动态过程中。因此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具有动态性、灵活性。作为形势与政策课也必须根据形势与政策的动态发展以及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及时利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进行有效的教育,不能拘泥于教材和计划而不与实际结合。要及时地将教材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形势的可变性、时效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满足学生及时了解形势与政策的需要。

(二)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突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职业性与应用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是职业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传授学生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也应突出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职业性。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联系学生未来的劳动岗位实际,有针对性地展开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敬业、爱岗教育,培养教育学生吃苦耐劳、献身于工作事业的精神。让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成才,怎样才能成才,怎样才能做到对人民、对社会更有用。当然对不同类别和专业的学生来说还要有所侧重。如对财务会计、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就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工作严谨、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和“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意识;对师范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就要激发学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和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职业品德。通过教育和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学好职业技术、立志岗位成才的价值取向。

四、大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主动性

(一)改革教学方式,实现由“单一呆板”向“灵活多样”转变

根据教学需要和高职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灵活、生动的讲授要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大力推进互动式教学(如师生课堂讨论、学生讲课教师点评)、实践式教学(参观调查、实践活动)、研究式教学(以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案例讨论分析、学生写作论文)等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论哪种形式,教师都要留出一定时间与学生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平等、教学相长。

(二)改革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形势与政策课要产生吸引力,要改变传统的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张嘴的教学手段,做到多渠道、宽领域、信息化。要抓住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技术的信息化这一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现代化传媒手段和教学手段努力实现课程建设网络化、课堂讲授电教化、课外指导信息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视实践环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高,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强,他们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教学实践。要利用假期,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等社会实践,并通过学生社会实践论文评比、观感交流等活动加深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解决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机,挖掘教育资源,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引导大学生到社会大课堂去体会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感受党的政策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变,让学生从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