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意为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对开展的实践活动有组织和计划的影响,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能够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得到顺利开展。忽视社会实践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缺乏价值导向,从而导致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得不到有效、持久地开展。

关键词: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目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由实践与认知的关系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同时作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是进行各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忽视社会实践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缺乏价值导向,从而导致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得不到有效、持久地开展[1]。因此,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目前,学术界给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定义是高校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理论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实践、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并保障和推动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2]。

1.思想导向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错误和不足。一是实践中缺乏科学的理论学习和指导。二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以点代面”。从实践的时间和范围来看,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是对社会局部范围的“抽样调查”。目前,各高校有着明确的目的去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不可否认,因为缺乏正确的认识、目标和态度,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完全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部分学生带着“玩”的态度参与其中,导致学生自身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还给实践单位留下不良印象,影响高校声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导向作用,既涵盖对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正确认识,也包括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导向。

阅读全文

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模式探究

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当前,在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下,各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也逐步重视。与此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出现了学生和教师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过于局限、社会实践活动浮于形式、社会实践渠道趋于狭窄、社会实践总结不够到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明确社会实践目标,确定社会实践具体内容,形成完整的社会实践活动闭环,达到校院两级协同管理,从而梳理出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模式,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及各项工作要求。[1]2016年5月30日,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由此可见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社会实践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对参考文献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以山东华宇工学院为例,从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现状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通过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探索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模式。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研究的现状

学界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上,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题进行检索,目前能收集到的学术期刊有4241部,学术论文149篇,报纸369期,图书5部。当前研究主要针对工作理念、工作模式,从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符合学生的“四三二一”的工作理念[2];结合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要求、内容要求,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三融通”模式等[3],这种模式也得到了多位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应用。综合来看,目前国内外有关大学社会实践管理的研究较为丰富,而且各院校和专家都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培养的关键一环。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阅读全文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关系

摘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两大重要手段,共同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二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为既存在差异,又存在内在联系。二者之间虽然在课程的性质、内涵、目标、内容、范围、实施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交叉性,这就为二者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1]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将实践育人的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板块,它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只有切实抓好思政课实践育人教学环节,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从而破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点,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有效开展,实现二者融合发展、优势互补,进而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2]。而要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融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首先必须弄清楚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之间的差异

(一)课程性质的差异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政治、思想、道德等要素的社会传递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个体对这些要素的体验过程;从本质而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社会传递与个体体验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具有特定的思想政治目标、科学的课程结构、系统的实施路径、严格的组织体系、规范的考核管理办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通常情况下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通过组织大学生有计划地融入社会生活,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个体独立的思维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之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学生在学校相关部门的组织下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为了完成规定教学任务并获得一定学分,而利用重要节假日、寒暑假等课外时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劳动锻炼、生产实习,通过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服务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从而进一步认识基本国情、了解民情民意,有效融入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服务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二)课程内涵的差异

阅读全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检验理论知识水平,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根据市场要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高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用生动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大学生加深对党的重要思想的理解,又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育学生系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个性化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可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理,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分析判断和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夯实知识基础,提升综合能力。

(三)帮助大学生巩固知识实现自我

阅读全文

民办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现阶段的教育事业强调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需要重视全面性,既要落实专业教学,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也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其劳动意识。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了解劳动的价值,并促使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实践中,为个人发展助力的同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由此可见,民办高校落实劳动教育是重要且必要的。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

民办高校落实劳动教育,必然会引导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这一过程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由于社会是由群体构成的,人文性极强,涵盖着多元化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学生只通过课本教材或者视频图片难以全面认识社会,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接触到人文社会的深层含义,促使学生不断强化对社会行为准则的认识,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更加优秀的人格品质。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才培养活动,其通过组织和计划明确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合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全方位推进学生各个层面的素养培养与发展,使学生成为新时代所需的人才。在具体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有目的地劳动,将学校教育所学的知识技能落实到劳动教育中,丰富劳动的内涵和形式,实现对知识技能的真实检验,是提升学生创造力、创新力的有效途径。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阅读全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一、有利于有理想有担当品质的培养

在大学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主要形式包括实践教学(主要大四下学期进行)、社会考察(寒暑假的三下乡活动)、科技文化服务(支教支农支医等)、勤工助学、志愿者活动、学校社团协会活动以及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活动。同志曾多次在高校座谈会中强调让学生到艰苦的地方去社会实践,去吃苦,去锻炼。独生子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犹如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就无法真正成材,因此特别需要通过大学生实践活动这个形式磨砺大学生的意志,让大学生在奉献中展示才华,提升自我价值,培养担当能力和追求远大的理想。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了解社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对大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自我塑造等多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团中央鼓励大学生从事志愿活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服务、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的志愿者服务、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等大型活动工作中,我国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展现出了勇担社会责任,富有激情与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体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这些大型活动中大学生更深入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对大学生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勤工助学活动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通过大学生勤工助学如家教、兼职助理以及从事一些计时计件的劳务性质的工作不仅缓解了经济上的困难,同时,这些实践活动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树立勤俭节约的风尚,并增强自强自立的信心,为将来就业创业、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也看到少数大学生怕吃苦,不愿意埋头苦干,做事儿“三分钟热血”,有的大学生在支农支医支教的下基层活动中趾高气扬,存在自己是“天之骄子”、“高人一等”的思想,不能真正融入基层生活,没有真正体验社会生活,更谈不上服务社会了。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进行教育和引导,让他们以积极心态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有利于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首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进行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业生学习更多的党的理论知识,高校在选拔实践活动队伍的队员上一直都很注重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一般都会要求党员带队,并在各种活动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一般来讲在社会实践活动之前队员们都要系统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有关的一系列理论知识和团中央关于年内开展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的通知精神,让队员们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进行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更直接深入地理解党的相关政策。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会对党的相关政策、路线、方针也有了更深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进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尤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们能深刻地感受到改革开放我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并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减少对非主流价值观和敌对势力进行了的各种形式渗透的盲从。了解改革和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克服偏激急躁情绪,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其次,促进大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是很严重的,从课程设置至教师的教授内容上与社会需要和市场经济有着很大的距离,如何拉近这个距离,主要的方法是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很好地将教学内容和实践衔接起来,弥补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的不足。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难点问题,会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践教学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感觉到所学与所用距离是如此近,所学是非常有现实价值的。而且丰富有效的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兴趣会促使学生对学科进行研究性的学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他们很好地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的能力。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也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大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大部分大学生大学四年基本是三点(寝室、教室、食堂)一线的生活,课堂上学习了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知识,但没有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可以将大学生所学应用于现实的机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检验所学是否到位,所学是否与实践相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的力量,懂得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了解自己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确立多学习知识,多掌握本领的目标。同时更进一步接近社会现实,避免“纸上谈兵“的尴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自我。目前的教育体制度下,高考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经历小学、中学而直接升入高校的,很少有亲身接触社会的机会。大学生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再加上现在的学校教育所传授的书本知识很多脱离实际,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学生在一个较为封闭的圈子里生活,导致他们对社会现实缺乏理性的认识,对中国的国情了解不透彻。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远离社会现实的大学生很容易被网络所传播的并不客观甚至有些别有用心的宣传所迷惑,有的甚至做出了违反社会主义道德、法律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了解社会现实,通过亲身的体验生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经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在与广大人民民众的接触中增加智慧、在现实的活生生的事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从而进一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为更好地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四、有利于就业和创业途径的拓宽

阅读全文

促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举措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及意义

1.社会实践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深化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一种学习性实践。在校期间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尝试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为其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提供机会;也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所欠缺的知识点,自觉补充、完善专业理论知识,进而促进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所获感性知识的紧密结合。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进一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调查得知,若在校期间能够跟随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工程实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后能较快地熟悉工作、胜任社会实际工作要求。

2.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一种人才成长性实践。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顺利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包括组织协调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活动的主体。作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将被充分调动起来,使社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另外,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社会,有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往往可以打破固有思维定势,提出一些有效的、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思路或措施,并付诸实际工作予以检验,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实践能力。

3.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一种社会化过程性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处在相对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面临的困难及所遇到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要独立面对各种问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更多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生活,从而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为进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做好准备。

阅读全文

全方位育人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摘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开展,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导主体的理念,以此实现全员性、过程连贯性、全方位性的育人教育。对此,本文以全方位育人理念为指导,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效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以期能够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提供有力帮助。

[关键词]全方位育人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引言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全方位育人理念分析

1.过程连续性

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规范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此过程应具备一定的连续性。基于全方位育人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跟踪分析,遵循学生思想发展的特性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既能明确教育侧重点,又能帮助学生克服思想问题,从而全身心投入学习,实现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