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人工智能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统的人工操作被智能化生产所替代,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变化格局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分析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如何转型,以应对大数据信息化挑战,为中国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人工智能;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转型

21世纪的今天,科技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对数字化和网络信息的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人工智能这门新兴技术科学,通过模仿或延展人类智能活动规律,编排出与人脑相仿的系统,通过智能化生产逐步取代传统的人工操作。机器“抢”走了行业中原本由人承担的工作,这是对劳动力最直接简单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演进,这种替代的范围与影响程度势必日益扩大,最终的后期效应是增加了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大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趋势,对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应对设计技术和运营方式变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只有主动抢抓机遇进行变革,调整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方向,才能培养出适应人工智能背景下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一、人工智能对环境艺术设计市场的影响

数据经济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首先,最早需要大量人工手工制图、修图的工作被各种绘图软件所取代,电脑辅助设计,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需求。其次,设计形式逐步由三维转向四维,由固态图纸展示转向动态虚拟空间体验,设计师不再需要绘制多张平面图、效果图来表达设计想法,也不必等到真正建造出实体建筑或空间才能让用户获得使用感受,而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制造仿真的三维立体环境,辅助设定空间游历路线,结合成熟的多媒体表现技术,让客户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可以近乎现实地了解设计空间的结构与布局。再次,设计沟通过程实现无纸化、即时化。以往,当客户不满意设计方案,设计师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体力来修改设计构思,重新绘图表达。在当今大数据背景下,只要设计师提供足够的信息共享,输入关键的技术参数,短时间内,多个不同的设计方案得到呈现,客户可以与设计师一起做更具个性化的设计,实现了设计展现的即时可变性,极大地减轻了设计师的工作量,也缩短了设计周期,为客户带来便捷与效率。最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内设计、施工、维修等项目分别承包、实施与管理的业态逐渐减少,整体打包一体化装修、装配式施工、定制联盟等新设计形态呈高需求趋势,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提高装饰装修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的整体把控。当然,这种需要整合资源、共同开发、合作共建的操作模式,对设计人员管理整个项目过程提出更高的要求。[1]产业运作方式的转变导致人才市场需求也开始发生转型。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主要呈现两极分化:一级是低端的重复性设计,靠较低设计价格来争取推广量的人才,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方式、大数据资源平台所取代;另一极是高端业内精英设计,靠创新创意拼理念的人才,他们提供的设计多为个性化的私人定制,很难被人工智能取代,但随着信息获取越来越便捷,人们的艺术审美和对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一级设计人才需要具备更高的审美、全面沟通、统筹管理等综合素质。[2]

二、人工智能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挑战

智能化时代各种新的变化,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

(一)培养目标较为单一。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多注重工艺训练,以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融合较少,专业通识性不够。另外,在信息化、智能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互联网”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普及十分缺乏。从专业理论素养方面来看,多数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够重视,学生对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艺术性的思维与审美能力不足,能够在后期一线施工、设计更改、交流沟通的能力也比较欠缺。(二)教师团队建设薄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普遍表现为理论知识水平较强,从事实践项目的能力较弱。高职院校对教师学历要求较高,基本为硕士研究生水平及以上,很多还具备海外留学经验,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系统。但是教师在校内任教一段时间后,因缺乏参与设计实践运作的机会,导致对环境艺术设计前沿技术了解敏感度下降。尽管部分老师会参加相关技能的培训,也会有短暂的下企业实习经历,但是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控不够,对新思想、新技术如何传授给学生,还缺少具体的操作能力。这种较传统的教师队伍及能力结构与高速发展的智能化技能需求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

(三)教学资源、技术应用相对滞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材相对比较落后,很多现行教材内容都是传统理论知识的产物,能够涉及当下的智能技术的专业内容不多,且更新较慢,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难以应用,缺乏最新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此外,学校内实训体系也不够完善,数字经济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软件应用教学一直紧跟企业应用所需,但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也有较大差距。企业因为效益驱使,会紧紧把握设计最前沿的技术来完善自身的企业运作,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学校实训室的硬件与软件安装在这方面往往操作相对迟缓,整体反应与优化不够及时,出现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与技术应用滞后现象。

(四)校企合作协同发展不够完善。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对口人才,其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从实际出发,应该定位于为区域发展服务,因此,校企协同育人是教学关键。虽然很多院校都在推进合作,但协同的内涵不够深入,双方没有找到真正的切入点,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1)企业层面,首先,学生到企业实习需要企业相关设计人员亲自指导,这不仅占用企业人员的工作时间,也会降低设计业务的工作效率,影响项目正常运作;其次,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业务不熟悉,有可能会增加设计绘图的出错率;最后,部分企业在合作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但学生存在学会技能后并不到该企业就业的可能,企业担心承担人力、物力成本、泄露商业运营信息等风险。(2)学校层面,企业设计师虽然被学校聘为学校导师,但是归属感不够,不能很好地转换设计师与教师的角色,他们在课堂上虽有大量实际案例讲解,但是理论系统性不强,缺乏内容升华;另外,企业导师将公司实际项目引入校内,受学校固定教学计划的安排,设计工期无法与课程对接,进度不一致,实际教学效果不强。[3]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面对挑战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人工智能基础学科教学,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社会上所需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不仅是只会单一职业技能操作的人员,还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智能化、信息化,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广泛调研各类环境艺术设计企业新技术使用的基础上,建议专业教学中开设“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思维”等基础学科课程,让学生能够掌握实时智能技术,有创新创业意识,顺应时展的潮流。另外,还应着重开展教育学生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通识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为基本原则,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通识课程,这类课程可以关注文化传承、社会科学、艺术创作、审美体验、创新创业等多元化内容,既可拓宽学生非专业的课程体系,又为学生后期继续学习和多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情况,从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社会用人需求出发,通过结合项目化课程、国家技能大赛、“1+X”证书开发等形式不断丰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只有将专业的技术能力、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前沿科技发展的应用等多方面相融合,才能为学生全面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健全师资队伍继续教育的制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水平的提升是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既有现代设计的创新意识,又有专业艺术修养,还具备实践教学经验和最新软件熟练操作等综合能力是师资队伍继续教育的目标,可推行“定时走出去,互换引进来”的策略。“定时走出去”,是指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安排教师走出校门下企业参加顶岗实践,要求固定每隔2或3年下企业半年,在丰富实际项目操作经验的同时,教师可了解行业最新动态,返校后与在校教师交流分享,以促进团队提升教学水平,强化双师素质。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互换引进来”的方式,固定几个企业建立互换合作机制,行业能工巧匠变教师,教师转换角色成为企业设计师,在有限的互换时间内发挥他们各自的专业特长。校内,企业导师协助教师完善专业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工作中的高科技应用与校内专业教学相结合,保证学生所学是当下社会企业所需要的技能,企业导师也会通过工匠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在校教师的实操能力;校外,教师可以带领公司员工提升设计理论水平、示范设计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另外,高职院校可通过组织师资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方式,多激励年轻老师参赛,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运用最新专业技术和行业知识的能力,以点带面,引发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融合新技术应用来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现代数字经济社会可将各种类型的艺术设计作品转化为数据文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环境艺术专业设计具有更多的感知性与交互性,利于设计后期的沟通。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在抓稳基础知识教育的环节外,针对教学中广泛成熟的技术进行有目标、有系统的优化。目前,多数高校课堂教学采用以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师的语言表述为主。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只有采用新的教学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才会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如AR、VR、MR等虚拟现实的出现,打开了新的教学方式局面。教师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相结合,如“创意空间设计”“住宅设计”等课程案例可通过三维模型全方位的进行展示、表达,学生可以清楚地知晓空间的详细结构与布局,如同自己身处现场一般,充分调动、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环境得到了优化。目前,特殊时期大量出现的远程教育、MOOC、网络在线教学等各种虚拟教学模式也拓宽了学生学习的广度,使学生突破学习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可以更自由地开展自我学习。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沟通不再仅限于课堂面对面,可以通过云端,课程平台在线如“超星学习通”“云班课”“钉钉课堂”等。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随时随地学习,上传自己的设计作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作品进行及时、全面的整体评价。经教学网络运行后台系统处理,大数据统计学生的所学情况,分析出各种参考数据与图表,给出针对性教学指导建议,真正实现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学生作品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同学间的互相观摩学习,邀请企业专家进行点评,整体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给教学模式的优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未来,情景式、无接触式的设计营销是行业发展方向,多家企业已经开始联手,从设计、营销、施工、服务及终端进行资源整合。故此,设计人才全面统筹规划能力培养是关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BIM、躺平设计家、酷家乐等定制类的设计平台技术培训也显得尤为重要。[4]

(四)主动变革,校企协同培养满足未来需求的人才。市场是检验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航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将市场经济发展作为专业改革的重点靶向,将学生的就业情况作为教学指引,将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助力,形成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辅相成的格局,保证人才“供给侧”平衡。学校可组织企业、行业共建产、学、研、用委员会,邀请企业领导或者技术主管根据企业的实际用人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专业课堂教学内容与改革的策略。高校也可以专门针对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定制化”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例如,对高职院校三个年级的学生推行渐进式的“实践营训练”活动,与企业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利用学生的假期时间,根据年级的递增,有层次、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一年级认识实习,以了解企业的文化为主;二年级见习实习,可安排学生从事企业相关的较为简单设计工作;步入三年级,学生对企业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公司的运转过程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可以进行深入的顶岗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匹配的实习企业保持不变,三年的学习与交流,企业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待毕业之时,学生选择在该企业就业的几率大大提高,企业也通过渐进式的培养找到了真正适合企业使用的人才。开展冠名班“订单式”人才培养也是校企深入联合培养的一种形式,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设立企业冠名班级,该班的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共同商定,企业顶尖设计师作为特聘导师定期入校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公司的管理模式,将课堂作为公司,将学生作为员工,布置的教学任务作为工作量,将考试成绩作为绩效成果,按照老师给出的评价作为薪酬评定,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前感受到职业的氛围,增强学生对行业的直观认识,促进学生对先进技术、行业需求的理解。另外,邀请企业每年组织不同主题的设计竞赛,设立奖学金,组织学生参赛。这种以赛促教、企业评比的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参赛积极性,也可以引导学生的专业设计发展方向,同时,企业在竞赛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多个最佳创意成果,满足公司设计创新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只有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真正深入协同育人,服务地方优势产业,适应产业转型需求,才能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好人才供给的对口链接。[5]

四、小结

事物发展具有两面性,人工智能犹如一把“双刃剑”,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又提出了很多挑战。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用性、技能性很强的复杂学科,更多层面是脑力输出,强调个性化的凸显。因此,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只有充分了解社会、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培养“双师型”的雄厚师资队伍,优化教学与实训的技术应用,建立真正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等,才能把握好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教育的根本,培养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睿文.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J].职业,2018(8):45-46.

[2]曾文妮.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J].建筑教育,2019(10):163-164.

[3]万兵.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8):32-38.

[4]白雨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虚拟课堂教学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12):192-193.

[5]彭艺.关于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与改革的探究[J].建材与装饰,2020(3):150-151.

作者:何锐 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