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范例

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范文1

【关键词】人工智能;媒介素养;新闻业

自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业以来,其对新闻业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2018年初,应用了人工智能的媒体平台不断出现伦理失范、价值误导等问题,特别是2018年4月初,今日头条、凤凰网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因出现该类问题被相关部门暂时叫停,人们开始反思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业的利弊。笔者认为,就人工智能在新闻业引发的种种问题来看,市场治理固然重要,但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也非常重要。

一、人工智能时代对公众媒介素养的新要求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评能力以及将媒介信息应用于个人生活、社会发展的能力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造就具有较强批判能力、能独立思考媒介信息的优质公民。传统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基本围绕新闻的获取、辨识和使用等内容展开,人工智能时代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时代的公众应有更强的新闻判断、认识和选择能力。

1.对新闻判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出于好奇、休闲等原因,娱乐八卦、色情暴力相关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在传统新闻采编环境中,由于有严格的把关机制,进入人们视野的新闻在价值观上不会过于偏离社会发展方向。但在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新闻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把关机制,人们阅读少量含有低俗、庸俗、媚俗内容的新闻后,就会基于算法推荐技术被源源不断地推送类似新闻,导致人们只能不断提高新闻判断能力以辨别这些新闻的真伪。人工智能在新闻内容生产环节中作用的发挥,首先,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词汇、语义等检索系统,其次,通过新闻从业者对新闻内容倾向性语句的设定来筛选新闻内容。总体来说,对新闻内容的判断、筛选和标准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素养,人工智能可以设定词汇和语义,但无法代替新闻从业者对内容生产进行主观思考。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时代,公众包括新闻从业者的新闻判断能力仍是关键因素。

2.对新闻认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用户需求至上理念导致一些人工智能平台为了迎合用户需求放宽限制,不从技术层面把关新闻内容,致使新闻报道的价值导向偏离正轨。在如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媒体平台应始终以主流价值为导向,而一些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媒体平台在这方面是存在缺陷的。当算法推荐不断将同一类信息推送给用户后,会导致用户观点片面化,引起“网络意见群体极化”现象。因此,人们在使用人工智能类型的媒体平台时,应具有较强的新闻认识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让人们了解人工智能的机理和内容生产背景,进而削弱技术的影响力,让人们主动寻找多元化的信息与观点,摒弃偏见和刻板印象,对新闻事件形成更加客观、全面的认知。人工智能给新闻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它提升了新闻业的生产效率,扩大了新闻业的覆盖范围和品种内容;另一方面,新闻的爆炸式发展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容易让人们淹没在新闻浪潮中,无法甄别新闻的真伪,同时自身的思想和观点也容易被新闻媒体干扰和影响。新闻影响舆论,而人工智能使得这种影响力被放大了,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研究者提出希望能以人工智能技术打击虚假新闻,规避传统新闻业发展的弊端,以真相和事实引导社会舆情的走向。

3.对新闻选择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为人工智能在新闻报道中的典型运用方式,算法推荐把同一类信息与观点集中推送给用户,用户长期接收该类信息,会在信息获取上出现“信息茧房”现象,即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内容越来越狭隘。“信息茧房”导致用户误以为世界每天发生的新闻主要就是推送的这些内容,并由此对外部产生了狭隘的认识,这也使得新闻媒体难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价值[1]。算法推荐环境下,公众似乎无法对接收的新闻内容做出选择,但事实并非如此,公众可以在新闻选择能力上下功夫。前人工智能时代,新闻选择几乎是媒体的事,公众所接收的信息是已经经过选择的信息,人工智能时代,新闻选择的能力转移到公众身上。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使其意识到算法推荐产生的“信息茧房”问题,从而学会如何多渠道地、有选择性地阅读新闻。人工智能给新闻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人们面对多样性的新闻,做选择时越来越犹豫,这表面上看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新闻内容的爆炸式增长,但深层次的原因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多重过滤,所以当人们接收到这些经过多重过滤的新闻信息时,会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到底哪些新闻是真实的、重要的、符合自身需求的,这就牵涉到科技伦理问题。首先,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信息传播的责任归属。当人工智能技术依据人们的喜好、宗教、种族、国家等因素来进行分类和推送新闻时,如何筛选对公众有益、有用的新闻内容,当人工智能推送敏感或带有偏见的新闻时,责任如何界定?针对这些问题,业内相关人士指出,可通过法律的完善来确定新闻信息传播的责任归属。其次,人工智能环境下能否实现新闻制造、传递的无限自由与个人隐私之间的平衡。当人们表现出对某则新闻的喜好时,他的个人资料已经暴露,因此,人们对于新闻的选择,是否需要以牺牲个人隐私来交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二、媒介素养对迎接人工智能挑战的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对新闻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公众需要提升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提升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公众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价值挑战和认知挑战,可以让媒体、技术、价值、公众之间的关系实现平衡。

1.有助于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

在技术中立的背景下,一些新兴媒体平台放弃了对伦理问题的把关,不断放宽对色情、虚假、媚俗内容的限制,挑战新闻伦理底线,甚至触碰法律红线。随着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类新闻客户端爆发伦理危机被暂时下架等事件的发生,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新闻伦理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对新闻业发展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一方面,新闻平台作为新闻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肩负着传递真实新闻的社会责任,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价值观引导都对社会和个人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机遇,给新闻业的行业价值伦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精准地判断大众的新闻偏好和新闻选择,当新闻媒体掌握了新闻传播的主动权,新闻就可能变得完全商业化和无序化,这势必会造成社会和个人在价值导向上的困惑。因此,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业应做到严格的行业自律,国家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发挥监督作用,正确引导社会、个人和新闻业的价值导向。如何应对新的伦理挑战,方式是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在治理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伦理失范问题上,众多研究者把目光聚焦在管理部门的法律措施和治理规范,或者行业内的自我约束和技术提升上。笔者认为,媒介素养强调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引导用户对违背伦理的现象进行批评和监督,这对解决伦理失范问题而言非常重要。

2.有助于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价值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价值观混乱与价值判断错位是当前频繁出现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人工智能生产或推荐生成的新闻中,非主流话语和反主流话语不断出现,这些话语在算法推荐技术的作用下被不断推送给用户,长此以往,会导致主流话语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面临边缘化危机。在新闻传播和接收过程中,一条八卦新闻一旦为某一用户关注,该用户就会在算法推荐技术的作用下不断接收到大量类似的八卦新闻,而一条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新闻,一旦为某一用户拒绝,算法推荐技术就会据此推断该用户的喜好,之后不再为该用户推送包含这类主流价值观的新闻,久而久之,会造成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因此,加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必需的。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公众客观地看待所接收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媒介素养可以增强公众对非主流价值观、反主流价值观的批判能力。总的来说,公众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要求新闻业、社会和个人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人工智能技术会增加新闻种类,丰富新闻内容,扩大新闻的覆盖和影响范围,但这只是改变新闻内容和新闻传播的介质,不会改变新闻的本质。因此,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首先要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其次要敦促新闻业从业人员加强自律,再次要开展新闻业和社会范围内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公众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判断新闻的表象与本质,进而引导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3.有助于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认知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公众的认知带来了诸多挑战。首先是对价值观的认识。人工智能尤其是算法推荐,使人们容易陷入非主流价值观中无法自拔。其次是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人工智能使得人们的认知局限于某一类新闻和信息中,从而对世界的认知变得单一。再次是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人工智能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单方面的新闻事件信息或观点,从而加剧了网络舆论的偏激倾向。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在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只有重视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用户对所接收信息的判断能力,使用户能够正确认识其所接收信息在信息海洋中的定位,才能摆脱人工智能提供信息带来的片面性和简单化的影响。其次,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往往缺乏感情色彩和人文关怀,而媒介素养教育对培养用户的人文关怀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介素养教育要求新闻业、社会和个人正视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的本质,以及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人工智能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使命

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动力的同时,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挑战,如何把挑战化为机遇,是新闻业和新闻教育需要研究的课题。作为一项面向公众的教育事业,媒介素养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要承担起应有的使命与责任。

1.普及新闻伦理,提高对违背伦理行为的批评能力

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伦理,一般指向的是新闻从业者,新闻教育也把新闻伦理作为核心教学内容之一。但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伦理不仅与新闻从业者有关,还与平台提供者、技术开发者、用户等密切相关。对人工智能新闻而言,公众新闻伦理意识的提高,意味着其批判能力的相应提升,进而反向对人工智能类型的媒体平台发挥监督作用。笔者认为,应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普及新闻伦理常识,使新闻的一些基本规范深入人心。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公众获取与辨别信息。面对新兴媒体带来的各种违背伦理的现象,公众只有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才能在复杂、海量的信息环境中做出正确选择,对违背伦理的现象进行批评,并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由此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可有效解决因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的新伦理问题,应不断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2.弘扬理性意识,提升对多元化观点的辨别能力

新媒体给社会提供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环境,平等、开放、自由等特点使得网民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表达观点,在匿名的环境中,这些意见和观点大多数时候显得情绪化和非理性化。特别是新媒体的“圈子化”“群体化”等现象,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信息茧房”现象,使得网民容易受到圈子文化的感染,产生极端情绪。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不理性和极端化现象,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提高公众对网络新媒体和人工智能新闻的全面认识及理性意识,同时培养公众理性讨论、理性参与的意识,让公众面对多元观点时,能够辨别观点正误及其背后的利益关系。总体来说,人工智能时代不仅对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媒介素养的内涵拓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开阔新闻视野,提升对算法推荐新闻的认识能力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的新媒体平台,新闻报道也因此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尽管这意味着公众可以通过更多的平台获取新闻,但并不代表公众一定会通过更多的平台获取新闻。也就是说,在日常的新闻活动中,人们还是通过少数几个媒体平台获取新闻。因此,这些媒体平台的新闻选择与呈现对公众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应加强自律,优化人工智能技术,正确引导公众的价值导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多,促使公众进一步拓宽视野,同时,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向公众普及新闻获取渠道及算法新闻,增强公众对新媒体平台的了解,那么,当新媒体平台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人们才有可能更好地利用这些平台,使其能够真正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丁晓蔚,王雪莹,胡菡菡.论“信息茧房”矫治——兼及大数据人工智能2.0和“探索—开发”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2]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3]吴淑娟.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途径——联合国“媒介信息素养”的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6(3).

[4]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J].新闻与写作,2017(11).

[5]靖鸣,娄翠.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中伦理失范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8(1).

人工智能教育范文2

关键词:人工智能;法学;素养教育;融合教学;教学方向

法学专业存在的基础是培养法律人才,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降低甚至消解该功能,所以法学教育应该提前做好改革的准备以适应因第四次产业革命可能导致的变化。法学教育能否应对社会的变化,能否融合大学其他专业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将直接关系到今后是否能够维持法学本科教育的专业性,是否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关键。

一、人工智能促进法学教育改革的动因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例如,指纹签到技术,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摆脱过去只能由人进行签到的困境,方便用人单位的日常管理。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不仅为人们的工作提供便利,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社会效益。麦肯锡在人工智能的利用中就有“现在50%的工作活动都可以使用当前演示的技术进行自动化”的论述,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各个方面应用具有较高的前景。

(一)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产生大量新的工作岗位

因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使得现有工作岗位大量消失,新的工作岗位也随之产生,新的岗位主要产生于工科领域,而大量的事务管理和制造业有可能消失。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人们的欲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未来可能会出现现阶段被忽视或不易想象的新岗位,所以不必过分担心工作岗位的减少。但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传统工作岗位的急剧减少及传统工作岗位减少和新的工作岗位出现期间产生的“时间迟延”。预测65%左右的现在低年级小学生将在现阶段不存在的新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另外,终身职场的概念也逐渐消失,现在的儿童们在一生中可能平均8次左右变更职业。未来在某一个领域通用的知识和技术其寿命将越来越短。因此,教育也面临着如何从传授在产业社会通用的传统的知识向培养能够融合各种技术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新价值的能力的转变。

(二)人工智能的应用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产生重大影响

法学领域的职业也将因人工智能的发达而受较大影响。2016年5月,IBM人工智能机器人罗丝(Ross)入职拥有1000名以上律师的律师事务所Baker&Hostetler,Ross进入这家公司的破产业务部门,主要负责协助处理企业破产相关事务。韩国也正在开发提供法律服务的人工智能I-LIS。也就是说,在一些国家,法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司法实践,成为司法程序中的“执行者”。法律作为一种规范,是严格按照三段论演绎推理模式进行的,而人工智能也是按照严格的程序设定、信息分析进行运作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合性。这就表明,法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司法实践工作,从而节省司法资源和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法律这一行业主要还是人来参与,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也只是应用在非核心部分,例如数字化办公体系中,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司法审判相结合后,打造“电子诉讼”,可以提高法院系统的办案效——体现为民办事的初衷。又如人工智能在商事法律领域的应用,合同的合法合规审查系统、公司章程制定系统,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便于人们不用依赖律师等法律专家,能够解决日常或商业活动中的商事法律问题,其社会效益显而易见。人工智能的应用在给法学教学注入新元素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智能系统,可能会导致对司法从业者的需求数量相对减少,这对法律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影响。[1]相关领域的数据表明,由于法律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法律从业者的需求上呈现了下降趋势。这就要求法学教育应当培养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人才。目前为止,还没有太多人认为今后人工智能全面替代律师业务,但是多数人却认为,文书制作、资料检索及分析、典型案件处理及咨询、简单的意见书或答辩书的制作等原来法律助理负责的业务有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二、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应当加强实践性教育

目前我国本科法学教育强调的是,在大学期间通过学习形成法律思维能力,通过自身努力掌握现场工作中所必要的知识。但在以法律独特见解为必要的新领域,很多问题不能以当前的法律体系为基础的法律思维来分析,而是需要以创新为基础的新的法律思维才能解决。机器人或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有可能动摇作为法律主体的人类的概念,所以出现了预测并探索脱人类中心的法学的可能性的观点。[2]如因自驾车产生的责任承担问题,所以责任的概念及其操作结构等都有可能要经历根本性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新的领域在其内部形成具体规范体系之前将可能已经渗透我们的生活,导致这些领域不再属于统一适用基本概念、原理、教义、操作方式的法律体系。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发现并贯通各个领域的原理,是法学的课题之一。但问题是这种学术上的研究很可能与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产生滞后。从这一点来看,追求实践性培养的教育,与其将其价值放在系统掌握及适用积累的知识上,不如放在“适时性”上。这个问题对于因培养众多具备法律知识的人才,并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作用而做出贡献感到自豪的法学教育部门来讲,是一个很难接受的课题。大学当前的结构及特性因其制约因素很难机智地作出反映。[3]但是拥有相应法律需要资源的地方就是大学的法学教育,这是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开发融合专业

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对法学本科教育的需求,开发并加以利用融合专业是一种可行的对策。之所以法学领域之间产生分隔,是因为相关领域的生活关系以不同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殊的内容或方式工作。为了使法学教育适应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必须不断融合各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近年来,整个教育系统都在强调融合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当前的社会正在进入超联系社会,并且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判断资质的标准。但唯独法学领域更强调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忽视了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融合教育,我们不应该将对融合教育的辅修任由学生自己决定,而应积极地鼓励或引导学生才更有利于法学教育的长期发展。

(二)开设具有融合性质的课程

在法学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上,应从结合不同领域的综合视角出发,开设一些以解决最新社会问题为目标的具有融合性质的科目。这类性质的课程教学,如果由精通这些领域的专任教师授课自然是最好的,但如果不具备条件,应当积极鼓励采取与该领域专家授课。[4]特别是这些课程的先进性是其存在的根本,所以应该构建定期评价其是否必要而决定其应修改还是废除的制度。这个制度也可以应用到是否维持融合专业上。先进性的维持之所以重要,并不限于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受到社会最新变化及经历法律为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的作用并如何联系到其他学科的实践。通过这些科目的学习,培养学生一生中可能接触的未知领域以及直面挑战的勇气,法学教育应培养适应融合时代的能力。

(三)倡导法学终身教育

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法学教育应该做好准备向终身教育或社会教育体制的转换。终身教育虽然超越了本科法学教育的范畴,但也与之相联系。终身教育面对的问题除了在未来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短暂的知识寿命之外,还应该适应社会从大量规模化生产体制转换为少量适量型生产社会的转变。随着这股潮流的发展,教育应当根据教育接受者的需求提供知识。[5]从这一点来看,法律教育也应该考虑发展为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提供教育或以因职业变化而产生的法学教育需求者为对象提供少量适量型教育模式。同时,法学本科教育的方向调整当然应该伴随着法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法学教育过程应当重新构成由最基本的内容组成的法律教育。当然,哪些属于基本内容应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完善,以公民应具备的法律知识为培养目标和以培养掌握实用型法律知识为目标,其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当然有所不同。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根据接受教育的目标而适当地进行调整。

三、结语

人工智能教育范文3

[关键词]人工智能;会计教育;信息技术

近年来,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及应用越来越深入,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已经深切融入到了全社会的各个产业链上,这也给财务会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2017年,在针对各个典型专业在未来不可或缺的概率进行深入研究后,英国广播公司公布最终结果,会计以2.4%的概率位居倒数第三。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从事基础性和高重复性工作的会计职业将会被逐渐淘汰。如何抓住时展的脉搏,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这是高校教育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各产业链上的应用,目前的人力市场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冲击会越来越迅猛,很多行业从业者都有被人工智能替代而失业的风险。目前大量的基础性算账工作和业务处理工作将逐渐由信息系统或人工智能程序取代,而相应的会计人员会将精力更多投放在对财会数据的挖掘利用。因此,高校教育领域不能闭门造车,需要紧紧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速度,利用学术优势,积极参与到人工智能在各相关专业的研究中,深入分析研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术对专业人才培养及教育的影响,针对部分已经不适合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思路要及时转变,因材施教,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做到“所教即所用”。

1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在德勤之后,普华永道也推出了财务机器人,可以完成银行对账、月末入库按体型、进销项差额提醒、增值税验证等工作。除了上述这类财务机器人,财务云、电子发票、移动支付、数据挖掘、数字签名、电子档案、在线审计等各类信息技术也逐渐在财务人员的工作中得到普及,给财务人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财政部分别在2014年、2016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从国家层面充分明确了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了整个会计行业的变革。随着财务机器人和各类财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耗时重复的传统财务手工操作逐步被替代已经是大势所趋,会计从业人员也应该与时俱进,无需执着在人工智能的强势领域与其竞争,而是应该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增强自身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及决策的能力,提升自身技能层级,将人工智能看做可供利用的工作工具,而非竞争对手。这样,整个会计行业就可以充分利用会计人员的分析决策能力及人工智能的高效准确优势,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效果最优化。

2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举措

目前,国内众多高职院校开设的会计专业课程,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偏多、轻实践等不足,并且对影响会计人员的各类信息技术的引入及介绍较少,教学重点倾向传统会计知识及技能,未能充分跟随社会发展情况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培养了大批从事基础性和高重复性会计工作的人才,而当这批毕业生踏入社会后,又会面临社会实际工作需求与自身知识及技能体系不一致的挑战,加大了企业用人培训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职场竞争力。针对新形势下的会计学教育,高职院校要站在时展的制高点,顺应人工智能发展的要求,从社会对会计从业人才的真正需求出发,及时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对各类会计数据的分析整理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基本功扎实、专业化程度高、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2.1完善课程体系

结合学生自身能力、社会需求以及会计学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着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共同发展,并且及时补充添加新技术、新技能的相关课程,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增加自己的竞争力的观念。增加会计类信息技术课程。高职院校可以对财务云、电子发票、移动支付、数据挖掘、数字签名、电子档案、在线审计、区块链发票、移动互联网以及财务专家系统进行系统性授课讲解,让学生对这些与会计相关的信息技术有充分的了解及认识。增加数据分析课程。众所周知,Python在数据分析方面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不再是程序员的专属技能了,很多大型公司在招聘要求里都写上了“熟悉Python编程”。高职院校可以针对会计人员工作所需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开设Python爬虫与数据挖掘课程。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在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信息对安全及真实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备职业道德,培养绝不弄虚作假的底线意识。

2.2创新教学模式

在清晰的培养目标和完善的课程体系之上,教学模式也要同步进行创新,推动会计学教育的发展。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融合到一起,突破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固有的认知边界和岗位限制,顺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会计工作带来的现实挑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目标即让他们可以分析以后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做出相应决策。针对部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将AR增强现实技术引入到会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便于理解,如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对企业发生的各类事项进行展现,提供人工智能情境下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加深记忆,养成会计思维。考虑到学生在毕业后的实际应聘情况,如目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招聘要求的会计资格证书,教师在讲授具体课程时可以结合资格证书的知识进行讲授(财务会计结合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结合初级经济法等),在课件中加入真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考取证书,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毕业后在人才市场的职场竞争力。

2.3升级教师团队

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是完成学业后就进校授课,相对比较缺乏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对行业最新信息技术的了解及应用也较少。在人工智能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后续可以针对性地招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作为各课程的实训课教师,同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充分了解、学习新的技术实践,提升自身知识结构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度,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讲授新的信息技术和传授实践经验。

3结语

基于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体系应及时跟踪社会发展情况,顺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会计工作带来的挑战,积极探索,及时转变教学思路,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升级教师团队等方式,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达到学校、学生及用人单位的三赢。

【参考文献】

[1]黄柳苍.人工智能发展对会计工作的挑战与应对[J].教育财会研究,2017(2).

[2]覃勤.人工智能环境下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

[3]王加灿,苏阳.人工智能与会计模式变革[J].财会通讯,2017(22).

人工智能教育范文4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文教育;职业教育

0引言

自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在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以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1997年,IBM超级电脑“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16年,由Google旗下的深度学习公司DeepMind开发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这件事轰动了全世界[1]。随后有关人工智能的热点应用不断推出,比如无人驾驶、智能医生、语音与人脸识别等,让我们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应用已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2017年高考期间,机器人艾达挑战高考数学,10分钟就答完,获得134分,激发了教育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巨大热情,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忧虑与反思[2]。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在2030年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先后从国家层面人工智能政策规划,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国际竞争的新动力[1]。

1人工智能定义和发展阶段

人工智能的英文是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人工智能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说法认为[3]:人工智能是关于人造物的智能行为,主要包括知觉、推理、学习、交流和在复杂环境中的行为。人工智能的长期目标是发明出可以像人类一样或能更好地完成以上行为的机器,短期目标是理解这种智能行为是否存在于机器、人类或其他动物中,所以它包含了科学和工程双重目标。根据其功能强弱,人工智能分为三类,即“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还有超级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主要以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知识表达和启发式搜索算法为代表;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提出了专家系统,同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研究发展迅猛,伴随着半导体技术计算硬件能力的逐步提高,人工智能逐渐开始突破;第三阶段是自20世纪末以来,尤其是2006年开始进入了大数据和自主学习的认知智能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也开始增多,特别是深度学习算法在语音和视觉识别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4,5]。人工智能的技术体系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即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以及人机交互等。当今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AlphaGO主要应用了机器学习中的“深度学习”算法。

2人工智能应用状况与反思

2017年,阿里的“无人超市”落地杭州,进店、挑选商品、付款支付一气呵成,消费者几乎在完全自主的状态下完成购物。与此类似,昆山富士康公司裁员6万名工人,全用机器人代替。京东、淘宝引入的智能机器人替代了原来的仓库管理、人工客服等岗位。因此有学者悲观地断言:在人工智能时代,因为很多职业岗位或技能将被智能机器人所代替,职业院校毕业生很有可能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窘境。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重蹈历史上英国制定的限制汽车推广使用的《红旗法案》的悲剧。正是这个在今天看来毫无道理的,但却持续了三十年的法案让德国和美国的汽车工业完全赶上来,最终远超英国。人工智能应用必将淘汰或替代很多现有就业岗位,但同时又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这是一个伴随着产业智能升级的、长期的艰难过程,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3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为了更积极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除了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和政策、经费支持之外,建议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规划。

3.1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与制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提出,人工智能走向2.0阶段的真正原因是世界正从原来由人类社会与物理空间构成的二元空间,向着由物理空间、人类社会与信息空间构成的新三元空间演变[6]。因此,职业教育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入人工智能等相关理念和技术,同时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内容、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比如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中,信息技术类课程课时偏少,数据处理、编程类或人工智能课程几乎没有,这样的安排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适当减少将来可被人工智能应用替代的技能课程的课时,比如电算会计、环境监测等。

3.2善用人工智能,提升教学与管理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们现有的重复性工作和大量数据积淀的教学任务,比如批改作业或阅卷或课堂考勤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因此,教师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更充分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更精确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教师也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评价方式,补充教学资源,减少备课重复性工作,提升教学效率,真正地做得“因材施教”,同时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将不同程度地得到重构,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在线学习平台大量出现,不同的学校、学科及专业课程不再封闭,学习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碎片化与个性化学习将日益普遍。教师能完整地跟踪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比如学生上课是否睡觉、是否玩手机、是否在教室里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等,都能够根据监测数据进行智能解析,有利于更有效、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大部分课程考试将全部自动化,考生资格审查利用人脸识别、监考与阅卷都由智能机器来完成。上述人工智能给教学带来的这些变化既需要网络硬件设施和相关软件系统来支撑,更需要职业教育的教师们继续提升信息技能、深化和加强信息素养。

3.3深化产教融合、优化实训筑牢就业

在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应与相关行业统筹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拓宽企业参与的途径,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就业与企业招工无缝衔接。比如职业教育将出现“新师徒制”,行业领域的行家里手将通过“互联网”以VR或者AR技术言传身教的方式,带领规模庞大的徒弟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与实践。

3.4完善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入推广,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所掌握的技能如果不及时进行“充电”升级,中低端的重复性强的工作将面临被智能机器人不同程度进行替代的危险。所以对于不少技能岗位,“守着一门技术吃一辈子老本”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因此,职业教育要继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学生的“充电”升级铺就一条“纵深”的通道。

3.5人文教育为“道”,智能教育为“用”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将被机器替代,人们将从重复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转去从事更具有创造性、创新性或者更具有情感类的工作,这些工作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因此,职业教育更需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做人之道,在此基础之上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促进跨界思维的形成,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时代的相关职业岗位知识和相应的智能技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曾说:“完全人工智能的研发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Tesla汽车和SpaceX公司创始人马斯克说:“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人工智能。如果必须预测我们面临的最大现实威胁,恐怕就是人工智能了”[7]。一群没有良好道德水平的,但掌握了智能技术或设备的人们是危险的,所以职业教育应该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热爱社会、热爱生活、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只有这样,人工智能应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人们、造福社会。

4结论

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又深刻地改变我们的教学、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职业教育在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时,须要从国家政策、理念与制度、教学管理、产教融合、终身学习等方面做好应对,切实地把握人文教育之道对智能教育之用的统领原则,培养能很好地掌控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谢青松.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转型和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8(8):50-56.

[2]苏令.人工智能来了,教育当未雨绸缪[EB/OL].[2018-05-15].

[3]NilsJ.Nilsson.人工智能[M].郑扣根,庄越挺,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王璐菲.美国制定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J].防务视点,2017(3):59-61.

[5]贺倩.人工智能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的应用[J].电信网技术,2017(2):1-4.

[6]车明朝.智慧无界赢领未来:人工智能2.0时代下的教育发展——第三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观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0):5-14.

人工智能教育范文5

关键词:教师教育培训;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信息素养

一、研究背景

2017年底,笔者有幸参与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应的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两本书——《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和《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4):人工智能初步》中,负责编写前者的第四章《走进智能时代》和后者的第四章《人工智能发展》。这两部分内容都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此前,本人一直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工作,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学了解不多,但关注后发现,该领域内容的研究和推广非常重要,但教材中受篇幅所限,仅写了一些基本原则。《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的第四章虽也讲到了信息安全和社会责任,但讲得还不够。该部分内容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发展很快,内容变化也比较大,因此笔者通过本文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人工智能伦理学的研究,特别应加强对中学教师的相关教育和培训,以便相关内容能有效传递给学生。2018年,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研究和建立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头雁”效应,对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注重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学习。但因其具有内容新、变化快的特点,唯有先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培训,才能将相关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笔者为中学教师做过培训,但培训涉及的技术内容较多,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内容较少,因此应加大、加强后者的培训工作,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使用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树立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对学生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教育恰恰体现了课程思政,即教导学生如何在信息社会中做一个正直的人、担当起社会责任。

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挑战和教育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工智能技术也不例外。技术就是双刃剑,不能正确使用,就有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的工具。目前,人工智能在隐私、安全和伦理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挑战,值得深思和研究。

1.隐私的挑战与教育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以大数据驱动为主导模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使用大数据资源时,必然涉及对用户隐私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显示等。隐私被侵犯主要出现在数据应用的三个环节:数据采集中的隐私侵犯、数据存储和传输中的隐私侵犯、数据分析中的隐私侵犯。教师应先学习如何面对隐私挑战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应教导学生知道何谓隐私数据,当智能系统采集涉及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密码、指纹、声纹、虹膜、步态和心跳等数据时,学生应产生高度警惕并正确处理。此外,应教导学生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遇到问题找警方处理,以尽量减少个人隐私泄露所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2.安全的挑战与教育

人工智能的安全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家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家安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可能会带来影响国家安全的风险。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军事、信息和经济三大方面,特别是在国防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涉密系统等领域中,由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影响巨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导学生正确看待数据,因为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学生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或多或少接触到数据,学生应从小树立数据安全意识,不要因为无意间的数据泄露给国家造成安全隐患,要有安全保密的意识。

(2)社会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社会安全风险是多层面的。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制造业,替代了大量以体力和重复劳动为主的工人,导致市场对该类劳动力的需求大幅下降,失业人员增加,影响了社会安定。教师应教导学生关注和了解新技术发展的趋势,为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准备。

(3)网络安全风险

网络安全风险主要指网络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例如,黑客常使用一些技术攻击或窃取服务器上的数据。网络安全风险还包括对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和应用进行恶意攻击;利用干扰技术使计算机在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欺骗;利用数据欺诈等手段远程控制网络设备,使设备发生故障或停止工作等。教师应在教学中教导学生保障网络安全的一些技术和方法,更要教导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不能成为黑客这样危害社会的人。

(4)人身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在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安全造成一定风险。随着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与智能产品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一旦这些智能产品(如智能医疗设备、自动驾驶汽车等)出现故障,就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教师应教导学生在使用一些可穿戴的智能产品时,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懂得做安全测试,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3.伦理的挑战与教育

人类的思考和行动受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以及法律法规的约束。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希望机器能像人一样理性地思考和行动,因此,让机器也能像人一样遵守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以及法律法规,成为当前学者热议和研究的一大问题。如何采取措施保障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智能产品和智能系统与现有的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一致,确定人工智能产品或系统的法律主体、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的伦理问题和挑战。其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人”问题的新挑战;对以往伦理关系的新挑战;对原有社会秩序的新挑战;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新挑战。该内容可探讨的内容很多,在此不赘述。本文只讨论与青少年关系较大的两个问题。第一,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采集用户的日常行为信息,结合大数据分析,进行用户数据画像、信用评估并产生信用报告。信用报告在找工作、买房、买车、办信用卡等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个人诚信信息也会记录到个人信用体系中,因此要教导学生诚信使用网络,自觉遵守信息社会的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否则会给社会和自己今后的生活造成隐患。第二,有些青少年终日沉迷于各种智能终端体验而不能自控,他们认为虚拟世界才是真实、亲切的,对虚拟对象产生过分的眷恋和依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打乱了正常的伦理关系,这个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学校应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安全感和价值感。对已经陷入虚拟世界的学生,学校和教师要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专家咨询组的《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指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当遵循的原则:一是人类利益原则,即人工智能技术应以实现人类利益为终极目标;二是责任原则,即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两方面都要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以便可以在技术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人员或部门问责,在应用层面建立合理的责任和赔偿体系。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动力,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好地利用其为人类社会服务,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了伦理及安全方面的很多挑战,教师应知道如何面对挑战和应对挑战,并要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并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相应的能力。

三、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教育和培训的一些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的科技伦理与法律问题,有关研究正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并已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2017年,国务院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即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可见,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内容是动态变化的,如果等写进教材、进入学校再讲授给学生,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教育和培训尤为重要,这是给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应研究团队

各省市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上述内容,建议在相关教研室建立研究团队,首先关注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搜集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其纳入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其次强化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人工智能伦理学教师队伍建设,为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提供师资保障。最后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人工智能伦理学专业素养,成立科研小组,加强学术交流,确保教师能够用专业知识对学生开展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

2.定期组织教师的相关培训

现代社会技术和信息发展非常快,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一方面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定期参与一些培训,才能不断提高,跟上时代的发展。在信息社会,终身学习者必须具备信息素养。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新时代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笔者曾参与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的教师教育教学新技术培训工作,十几年间一直利用寒暑假给教师进行慕课、微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培训,但大多侧重技术,几乎没有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笔者认为,今后一方面应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力度。未来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如果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受到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定期组织教师的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让教师能接触到最新知识,并在教育教学中及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从小就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将来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3.利用相关网站或平台进行相应宣传

人工智能教育范文6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计算思维;算法编程;最大效益

1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连接未来的教育,面向中小学进行普及,很大程度上带来的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当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各类资源纷纷涌现: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校内教育活动、相关学科竞赛活动、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的相关教育活动等。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各类教学内容五花八门。信息技术教师要认真解读国务院颁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1]。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理解人工智能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编程教育与智能机器人教育的区别。探索通过选择合理的AI编程语言和设计AI活动情境,有效地实施人工智能教学,培育人工智能素养。展开计算与推理,模拟与拓展人类的认知和思维的人工智能科普活动,包括信息学、创意编程、智能设计、智能机器人项目。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各学段相关课程存在的形态。构建基础教育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框架和知识体系。

2人工智能核心概念

2.1人工智能教育。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做研究,而是要让他们对人工智能产生兴趣,进而确立职业目标,成长为AI技术领域人才。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中,要关注的不应只是提供很多的硬件,而是应该关注给青少年培育人工智能的核心素养。从感知、认知、创新三个层次构建在教学中的学习任务和效果达成。从经历认识带来对人工智能特征识别等方面的了解,帮助学生识别和分辨人工智能应用、体验、理解、设计这一过程;从体验带来对人工智能真实场景的了解,帮助学生内化成为意识;从理解带来概念、原理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层理解,从而学会主动选择人工智能;从设计带来学生动手实践的真实应用,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这样可以达成从不同层面对人工智能的能力素养培养。

2.2计算思维培养模式。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是计算思维。目前人工智能研究五个方面: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专家系统以及智能机器人。计算与推理、机器学习、传感与控制都与算法编程密不可分。算法编程是计算思维赋能的重要平台。理解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概念,清晰计算思维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问题求解能力,达到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以此带动信息学竞赛、创意编程、创新AI作品、智能机器人的“四翼”蓬勃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有创意、能创新、勇创业的新时代科技苗子。

3AI活动课程建设

3.1AI课程的灵魂。人工智能课程的灵魂是计算思维。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的前沿科学,始终以计算机产生人的智能、学习超过人的智能为目标。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应以逐步提升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导入项目活动任务,从“情境导入、建构项目任务、分治小问题、优化问题解决的算法”等方面逐步展开课程实施。计算思维的创新发展必将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的蓬勃发展。

3.2算法编程的普及。在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要渗透编程教育,鼓励用算法编程提优提质智能机器人、创意电脑作品、益智游戏活动水平,从而在活动过程中理解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概念,清晰计算思维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问题求解能力,达到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要注重普及性,围绕计算机算法、图形化编程和Python等核心内容,研究图形化编程\Python\C++在不同学段(年龄)的适用性,使学生通过需求分析、构思算法、设计流程、编写程序和调试验证等过程来加深理解编程思维的方法与步骤。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动态学习中,逐步提升认知、决策与创新能力。算法语言的讲授要考虑普及性和接受性,要浅显易懂,操作简单明了,循序渐进。通过降低教师的授课难度推进算法语言课程的发展速度。

3.3分学段推进。算法语言教学目标是分学段实现的。推动算法语言普及,力求做到“一马平川”。小学低年级阶段可以认识图形化编程、图形化的指令积木搭建程序,从兴趣出发,认识人工智能,辅以体验机器学习、人脸识别、图像识别人机交互和无人机等技术。三年级开始可以逐步掌握图形化编程,辅以掌握基本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智能翻译和手势识别等图形化编程工具。五、六年级可以初步掌握Python这种跨平台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融入计算机算法促进Python的学习。适当增加语文阅读与表达、数学游戏化学习、英语分级阅读等方面的智能应用。七、八年级可通过问题导向进行项目式学习,初步学会应用Python代码驱动智能机器人行为,提升AI创意编程、智能设计、智能机器人的竞技水平。各阶段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C++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深化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参与信息学竞赛。通过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学习,提高学生参与人工智能科普活动创新源动力和学习人工智能学习的兴趣。

4教学实施策略

4.1从娃娃做起。邓小平提出的“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为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发展铺垫了道路。在智能时代的今天,要培养智能时代的合格公民。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广泛搜集国内外人工智能教育及国家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方式,在中小学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模式,从娃娃开始培养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人才。4.2编程学习生态链盖茨说过:“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编程,这与学习语言一样重要,它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性新方法,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从人工智能认知、人工智能科普、人工智能赋能编程教育三方面来探讨人工智能生态下如何构建编程学习生态链,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设计思维、工程思维,培育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2]。在线学习教育开展计算思维教育,平衡教育资源,把创造性学习螺旋和游戏化教学理念融合到开展人工智能启蒙教育中,让学生运用算法抽象模型,进行一些自主探究实践。

4.3一核四翼展开教学。以“一核四翼”展开实效性研究,在计算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开展计算思维培养与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探索。4.3.1算法编程优先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机器学习算法正是其它算法的延伸。通过算法编程,才能模拟或拓展人类的认知和思维的机器学习。中小学开展的信息学竞赛、AI创意编程、智能设计、智能机器人项目等人工智能活动都是以算法编程为基础。4.3.2四翼为载体“四翼”为载体,展开计算或推理,模拟或拓展人类的认知和思维的AI活动。理解传感、运动、控制知识,并能够用于人工智能科普实践;理解人工智能算法基础,能用数学建模、算法编程工具等体验人工智能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工程思维[3]。

4.4教学技艺。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算法教学是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是算法教学的必要的延续。4.4.1浅入深出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一种数学建模。教师在程序教学中要遵循浅入深出原则,通过问题分析理解简单特例的解决,减轻对算法的畏难感,渐渐深入、步步推算、数学归纳形成算法。让学生对算法和程序设计有一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经历,以降低学习的难度。例如,解决“一猴子登台阶,一步上一阶,也可以一步上二阶。登完N级台阶共有多少种不同走法?”该问题的算法,从简单规模入手:n=1时,有1种走法;n=2时,有2种走法;n=3呢?朴素的枚举有3种走法;n=k呢?让学生发现规律(f(k)=f(k−1)+f(k−2)),进而激发学生建立算法的兴趣。经历了实验、尝试、归纳证明等阶段逐渐形成建立在简单的数据结构上的算法(重复执行:a=a+b,b=a+b),并用程序去实现(见图1),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4.4.2融合数学知识计算机算法和数学算法是有区别的,但又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出发,进行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从解决“反向输出三位数”这个问题的算法可以看出,因为学生有数学基础,所以容易写出如下算法Python代码:m=int(input("输入一个三位数:"))a=m//100;#求百位数ab=(m%100)//10;#求十位数bc=(m%100)%10;#求个位数cprint("%d%d%d"%(c,b,a))但从计算机算法角度考虑,优选以下的算法:m=int(input("输入一个三位数:"))a=m%10#分离个位数am=m//10#右移一位求新的mb=m%10#分离个位数bm=m//10#右移一位求新的mc=m%10#分离个位数cm=m//10#右移一位求新的m=0print("%d%d%d"%(a,b,c))分析该算法第2第3行的语句,基本上是重复写了三遍。最大优点是:逐位分离数字,容易移植到循环体中。通过“n=n*10+a”逐步收集分离数a,最终反向输出多位数。这充分体现了算法的严谨性、多样性、优劣性。4.4.3引导自主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算法与编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动手动脑,探索对知识的理解[4],寻找客观规律,建构算法,自始至终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并对已解决的问题寻求新的算法,不断发展创新能力。例如,对于图2几何图案,引导学生囿于二重循环for(图3),不断创新算法以解决一类问题。4.4.4合作学习教师在算法设计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完成的目标任务,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5]。例如,图2(3)的菱形图案的算法建立,可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共同挖掘现有数学知识,探讨基于图3算法框架的数学模型。坐标法:在菱形中心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4所示。这样很容易引发出算法参考代码:foriinrange(-k,k+1):forjinrange(20+abs(i)):print('',end='')forjinrange(n-2*abs(i)):print('*',end='')print()对学生来说,也可以引导他们应用解析法来共同完成该任务的新算法。算法的探究无止境,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不断应用知识迁移、不断进行创新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6]。教师不仅是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能力的引导者和领路人。

5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的价值在于: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应用方向以及实现原理;理解计算机编程知识,能够使用编程语言提升人工智能科普活动的品质。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形态支撑计算思维培养的目标;探索人工智能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编程教育、智能机器人教育、STEM教育、创客教育的关系;探索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各学段相关课程应该以怎样的形态存在;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顺晔,王宁,刘大勇,冯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1):15-18

[2]居晓波.智能生态下开展编程创新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2):21-25

[3]中国的“AI+教育”进击之路,走到哪了?.

[4]费燕.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10(10):55-61

[5]龚娟丽.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方式.新课程学习(下),2011(02):155

人工智能教育范文7

[关键词]人工智能;幼儿园;教育活动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存方式。2017年7月,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首次将人工智能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意味着我国对人工智能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我国长期以来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中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1]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随着国家对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视,幼儿园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活动之中,不仅有助于促进教育发展战略的落实,更有助于促进幼儿信息素养的提高。

一、人工智能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适切性

人工智能(ArificialIntelligence)是指能够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2]人工智能的最突出特征是与人类行为智能的相似性,具体包括推理、学习、寻求目标、解决问题和适应性等要素[3]。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全方位冲击。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在此形势下,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育模式的变革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成为世界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与挑战。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国务院于2017年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旨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完善。目前,人工智能走进高校与中小学课堂的现象已屡见不鲜,然而学前教育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应用还较少见。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必对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基于二者之间的契合性,本文主要有以下两点思考。

(一)培养目标的新转向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科学,其宗旨是尝试模拟甚至超越人类的思考和工作方式。人工智能不仅给人类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福利,而且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人类究竟何去何从成为世界性议题。从知识层面而言,传统教育模式以硬性知识学习为主,而这些硬性知识正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基础,人工智能技术下的产物很容易替代人类完成这部分内容。因此,人工智能使人才培养目标发生新的转向,即不仅追求人才的硬性知识水平,而且更加关注人才的软性知识程度,如信息搜索与加工、问题发现与解决、技术完善与创新等。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国家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无论我国还是发达国家,都已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出台诸多政策法规,改进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全新价值观和知识技能的人。“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培养情况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奠基时期。什么样的儿童才能符合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具体指向来看,我们要培养具有好奇心和主动探索能力的儿童,培养具有软性知识和能力的儿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儿童,培养具有思考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儿童。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正在让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悄然无息地发生变化。

(二)培养方法的新变化

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方法也造成巨大的冲击。人工智能时代更加强调开放、多元、个性化的学习体系,一对一学习指导、个性化自主学习和社会化交流协作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而传统的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采用标准化、规范化学习体系,学生的知识获得以“传递—接受”模式为主。受人工智能的影响,当今时代的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地实现深度变革。因此,人才培养方法也应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转变,强调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分享、交流、讨论与合作。《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4]。儿童的学习不是单一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是在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动手操作等过程中获得相关早期经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主要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决定的。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蕴含着独特的内在精神实质,蕴含着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而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个体发展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多机会与平台。从幼儿园教育活动自身的逻辑特点出发,教育活动本身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而人工智能需要严谨的思维逻辑和科学的操作方法。从一定层面来看,二者具有较强的适切性与吻合性。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应用人工智能需遵循的原则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幼儿园教学的独特性。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如何有效运用与创新成为新的议题。很多学校甚至幼儿园为了迎合时展趋势,盲目追求现代化设备设施,这与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应该更理性、更客观。具体而言,幼儿园教育活动应用人工智能需要遵循以下三点基本原则。

(一)以幼儿的发展为前提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人工智能与教育更好地融合俨然成为未来课程改革的热点。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学前教育抓起。而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学前教育阶段的课程具有自身特点,其“生活化”比较鲜明。游戏作为学前教育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儿童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总目标。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深度融合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动态过程。无论人工智能是否以及如何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教师都要在应用和创新过程中牢固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灵活应用与创新人工智能教学方法,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与完善。

(二)以幼儿的需求为根本

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为人类提供了快速便捷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受教育者能够通过人工智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而不再被局限于固定的空间和时间之中。3~6岁的儿童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满足个体差异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人工智能可以为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提供帮助,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但幼儿园教育活动及幼儿本身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差异较大,因此,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应以幼儿的实际需求为准,切忌盲目追求“高科技”“高智能”。儿童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主动选择、加工、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三)以幼儿的体验为基础

学前教育活动的开展要与真实生活相联系,把真实、有意义的生活内容纳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之中。“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学,而是以直观的图片和形象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5]。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幼儿早期经验的建构是在实际感知、真实操作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3-6岁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通过亲身感受、体验、操作、探究,不断发展对自我、他人以及环境的理解与认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因此,教师要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及嘴巴,给予幼儿更多探索和感知世界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活动中多看、多听、多说。幼儿园要创造时间和机会,让幼儿在操作和体验中感受人工智能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与影响。这种有意义经验的获得,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发展幼儿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精神。

三、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已经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了重要影响,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是与人工智能更好地进行深度融合或改革创新。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和谐发展。而学前教育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石,对个体的塑造具有奠基作用。借助人工智能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实现改革与创新,是未来学前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朱巍,陈慧慧.人工智能:从科技梦到新蓝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1):5.

[3]柳现民,张昊,郭利明,等.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难题与突破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3):30.

[4]蔡迎旗,沈立明.当前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还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1998(2):11.

[5]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56.

人工智能教育范文8

关键词:大学教育;人工智能;方略

随着人工智能理念的不断普及,为避免在大学教育过程当中违背教学理念,忽略教学本身的现象,在当前改进过程当中,要把握人工智能对大学教育带来的技术变革,从大学教育的本质出发,科学运用人工智能的同时,还要积极地采取应对策略,时刻秉持大学教育的初心。那么,针对人工智能对于大学教育带来的冲击,应当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呢?

一、丰富教育项目

在大学教育开展过程当中,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机器带来的变化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技术,在线搜索工具等方式,实现在网络上课在家学习。单个院校的概念消失,学期教育模式也被全年学习逐渐取代。为此,要重点强调合作的关系,要不断地对教育项目进行开发,在节省经济成本的基础上,以学生就业方向为主,融入更加灵活的教育项目。在满足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同时,更加便利学生学习方式[1]。

二、加强国际合作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下,也逐渐地延伸了全球课堂,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跨国学科的开展,为学生将来更好地接受教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为更好地就业提供基础。例如,在新加坡院校改进过程当中,政府采用了未来技术项目,通过明确建立两个发展指标,为学生培育提供一定的渠道。通过发挥学生适应性的学习技能,来对国际当中的气候变化、金融等国际性问题进行探讨,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强化学生认知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

三、落实资金支持

在当前教育模式当中,文科面临的困境日益显著。部分传统名校逆势而行,增加了对人文学科的支持力度,加大了对文科的资金支持,借助实际行动来表明哲学、人文、音乐、艺术在大学教育当中的重要性。从哲学的角度出发,阅读、思考以及辩论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学生的参与,为研究领域提供背景的同时,让毕业生能够获得终身受益的哲学理念。文科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决策者,在文科的有力支持下,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基于全球化的发展理念,大学的成功并不来源于“赶时髦”,而是通过学生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不断地提升在文科方面的专业技能,集合在线课程以及传统课程的优点,而促使学生在新领域当中不断地探索和发展。

四、结合技术以及文化

受人工智能的影响,文科的地位也逐渐提升,具体主要通过文学、宗教、音乐、历史语言等形式,来将我们对世界和社会的体验进行记录。在感受纽带意识的同时,选择有利可图的职业。从营销的角度出发,在定性分析时,不仅仅只是依靠数据,还遵照人性的本能,从动机和需求出发,来对相应物品进行营销。此间,文化能力的提升在算法时代的基础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优势,能够深入到人性问题当中,对问题进行分析。因此,在应对人工智能的过程当中,要拓展教育,延伸到兴趣、哲学探索以及技术领域当中,来向成功的方向迈进。将与就业有关的技术以及文化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也是当前院校首要的发展方向[3]。在文化以及技术两种能力具备的基础上,使学生思维变得灵活。根据具体的工作场景来进行自我调整,在良好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力的应用下,深入对其他文化的理解,落实技术与人文艺术的结合。

五、实行裸教教学

裸教教学的理念来自于股撤院校院长乔斯•安东尼•伯温,他认为,在高等教育开展的过程当中,要从课内外技术实用出发,创造新工具。学生获得的知识不一定多,就能提出好的问题,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主要在于学生们有能力进行改变,从中获得新的数据信息,对虚假信息进行辨认,拓展思维[4]。在大学教育的过程当中,智慧来源于相互学习,从而带动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学会接受、共存以及竞争。从总体的角度而言,针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作为大学教育机构,要合理地进行区分,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贯彻到其中,秉持着未雨绸缪的发展理念,才能在应对过程当中获得一定的主动性。

六、结语

受人工智能的影响,大学教育的普化程度越来越高,降低了学术标准,而且也相继导致学位和证书膨胀贬值。学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当中,已经逐渐发展成一个新自由主义机构,把知识以及课本当作投资,把学生作为了经济的来源,导致整个大学教育沦为商业化产物。官僚机构扩张,国家资助少,市场价值观逐渐向垄断地位发展,人工智能的冲击,使得大学已经出现了生存危机的问题。为此,针对当前的发展局势,在改进大学教育的过程当中,要不断地丰富教育项目、加强国际合作、落实资金支持、通过把技术以及文化结合起来等方式,来应对人工智能对大学教育产生的影响,推进大学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赵慧臣,张娜钰,闫克乐,梁梦.高中人工智能教材的特征、反思与改进[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1):12-18.

[2]胡沛然,李远亮,周毅,等.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功能定位———以上海交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11):67-72.

[3]竟成.“计算思维培养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召开[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Z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