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一对一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工智能一对一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工智能一对一培训

人工智能一对一培训范文1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工程应用;高职;实训课程体系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职专业,在2016年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更名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建设行业和企业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水平提供保障,从而为建设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一、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守类型、稳规模、强内涵、调结构、促合作、探贯通、办特色”的办学思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重在培养面向建筑和工程领域,从事智能建筑系统和工业控制相关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设备安装、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管理、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维护与改造、系统报价和招投标、工程管理、绘图和资料管理、工程监理、产品销售等岗位。

二、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课程内容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单项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且多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容易使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缺乏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从而无法完成系统化的工作。(二)实训教学方法陈旧对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多学科交叉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有些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训教学,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感到课堂沉闷,从听不懂进而过渡到提不起兴趣,很难理解、掌握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实训课程内容,难以形成工程应用能力。

三、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一)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

在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可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项目教学法。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每学期都要进行实训,然后将实际工程做成项目单,并根据企业标准检查项目结果。第二,任务驱动法。将大型的工程项目分解成各个小项目,全班共同完成,这样,不但积累了学生的工作经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建立多样性的实训实践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教师将部分小系统、小项目直接制作成任务,学生自主选择去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样,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在不占用总课时的条件下又增加了更多的系统和项目。第四,不断扩充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每个假期,高职院校都安排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假期实习,建立多个长效的假期实习基地。

(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

第一,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培养模式,研究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探索培养模式目标和培养环节,制定实训课程教学计划,研究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激发培养模式的内在动力,建立高效的培养机制。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取对图纸和系统进行深化设计的方法以及既接近实际工程又符合实训基地培养模式的系统工程。第二,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课程体系,针对培养模式的要求,开发相应的模块课程,确定本专业的实训模块,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其他院校课程和实际工作技能要求以及最新的先进技术,探讨适合本产业结构的实训课程体系。另外,还要注重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链接问题;保证实训培训模块课程的课时,合理解决核心专业模块课程过重的问题。第三,构建基于工程应用实训基地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基于实际工程的基地,合理利用校外实习实践环节,建立高效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提出了要从实训教学方法和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两方面加强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进而为建筑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的现代化人才,充分满足市场对建筑人才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正松.论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13(2):36-37.

人工智能一对一培训范文2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raining base and guarantee of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ining base as an example,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basis, construction goals and ideas, construction measures and effect were discussed.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onstrcucted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high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base and service training platform,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in teaching, training, occupation skill appraisal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ical service, exploring the new mod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Key words: vocation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ining base;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technical service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应用与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和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并能彰显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特色[1]。截止到2013年,开设有智能交通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有42所,在校生4万5千余人,因此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于提高智能交通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探索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新途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建设依据

1.1 符合国家政策

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作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智能交通、卫星导航是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一,未来获得的支持力度将会很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也为智能交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2 符合广东产业发展要求

广东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建设相对全国其它省份起步较早,到2012年底,全省开通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车道超过450条,粤通卡全年用户保有总量突破170万,数量全国第一,是第二名省份用户总数的近三倍。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机动车和驾驶人员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并在城市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智能公交调度、城市交通智能控制、高速公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所有这些为广东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巨量的人才需求。智能交通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懂交通安全法规、掌握交通工程基础知识及行业标准、具有智能交通设备及系统使用与维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从事智能交通设备安装与调试、信号检测与控制、智能交通网络建设与维护等工作岗位、具备“软硬(件)兼施”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智能交通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交通职业教育应切实担负起技能型人才培训的重任,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

1.3 GPS北斗系列智能交通监控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用人需求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民用及产业化,卫星导航产业将井喷式增长,预计到2015年,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将达到500多亿元的规模;交通运输部规定“长途运营车辆2013年6月1日后,凡未按规定安装北斗导航的车辆,不予核发或审验道路运输证”,卫星导航设备的安装与维护高技能人才有着巨大的缺口。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作为国内唯一的行业省级协会,横向整合卫星应用产业链的技术提供商、设备生产商、电子地图商、网络运营商、通信服务商、系统工程商、产品器材配套供应商以及相关联企业,纵向链接政府、学校、交通运输、测绘、军队国防、城市规划等资源和行业应用领域,有会员单位300余家。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卫星应用协会会员单位,同时是协会在高职院校设立的唯一“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单位,承担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GPS北斗系列车载交通监控系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重任和学院智能交通专业学生“GPS原理与应用”相关课程教学的任务。

1.4 广东省交通运输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需要

根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学院作为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交通系统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院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承担全省交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监控系统集成与维护”、“公路收费系统集成与维护”两门课程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2 建设目标与思路

为满足建立开放的现代广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粤港澳交通一体化对交通安全和智能管理的要求,校企共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涵盖智能交通岗位群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实施“厂中校”建设。力争将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成广东省乃至全国领先的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应用推广中心。按照“统筹规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共享、注重效益”的原则,在现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改善校内实习实训环境和条件,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实习实训要求,实现教学环境企业化,打造“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

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等联手改建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分层次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着优势互补、校企双赢的原则,在3年期间新建1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拓展实习基地类型,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完成教师实践锻炼、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内容,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建立长效的企业培训与用人机制,形成稳固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为教师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双向交流搭建平台,并与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依托 “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道路交通控制科技服务团队”和“智能交通教学团队”,将实训基地打造为既是教学培训基地、又是生产和服务基地;既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又可以进行技术推广和培训。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3 主要举措

打造生产和研发相结合的校内“交通安全与综合监中心”校中厂,完善智能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扩建“GPS与网络通讯实训室”,打造“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将智能交通的行业企业标准引入实训室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环境。

3.1 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学校提供场地、师资等,与广东新粤交通投资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智能交通指挥中心等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打造“交通安全与综合监控中心”校中厂。校企合作实现对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考试中心、新粤交通ETC收费系统等实训场地进行整合。该中心由监控系统、交通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网络维护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在校园道路安装线圈检测器、超声波检测器、视频检测器实时监控进出校园的各种车辆,流量、车型、车速等交通信息及校园各关键点的安全信息等可以实时传递到监控中心屏幕上。中心实现对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机动车教练员、校园安全的监控与管理,新粤ETC收费系统测试,校园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等功能,既能满足学生对交通信息采集、交通检测器安装、监控系统操作与维护实训的需要,又能完成校园道路及楼宇监控、安防联动和车辆管理等任务;同时为专业教师提供校企合作进行技术改造的平台。新粤将派5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承担《高速公路通讯系统》、《收费系统操作实务》2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并有计划地组织专业学生分批参与到新粤公司施工的公路机电系统项目,开展工地现场教学;实训基地除了考虑在校学生的专业训练需要外,还注重考虑向行业,特别是广东省的相关交通单位提供职工培训服务,如开展对新粤员工、实习学生的培训和交通机电系统技工、维护员、工程师的企业岗位资格认证。

3.2 智能交通服务与培训平台建设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与推广。与广州运星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制定“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的建设方案。申报并立项学院首批“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在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发布、ETC收费、GPS监控与导航系统应用等领域,与企业联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技术革新与成果推广与行业企业共同解决应用性技术难题,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近3年技术服务与推广项目总经费187.3万元,申请专利3项。

3.3 产教一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

建设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厂中校”的“多岗位轮换车间课堂”。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把“厂中校”的智能交通产品生产制作、智能交通产品检测、交通工程方案设计与投标、智能交通产品工程安装与调试、智能交通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多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专项技能训练、顶岗实习4个实训环节中,使学生在各个车间课堂中实现多岗位轮换,如图2所示。

3.4 发挥基地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推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的“四个融合”人才培养。在校内智能交通实训基地,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利用省职业资格鉴定所的优势,开展双证教育,将“公路收费与监控员”、“AUTO CAD工程师”资格证书纳入智能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丰富校内实训基地内涵,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依托校外基地,让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培养,提供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图3所示。

3.5 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按照科学化、标准化、结构化、动态化的原则,校企共建智能交通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优质课程视频录像、原创视频动画、虚拟交互实验等原创特色课程资源250余项,整理收集资源2 800余项,形成了6个基本库、6个特色库的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中心。智能交通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共享型教与学、继续教育与培训、就业服务与管理、技术交流推广等四大功能,最终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在岗人员素质提升提供优质服务。

(1)共享型教与学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专业最新教改成果、实践研究课题、教学课件、授课教案等教学资料,为开设智能交通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专业教学资讯交流、优质教学资源分享、教学改革实践的窗口,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大量实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可看性、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在线学习的动力[3]。

(2)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

可以为数以万计的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智能交通行业知识补充、智能交通职业技能训练、最新智能交通行业信息获取、行业从业资格考证辅导等在线服务,且贯穿于其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

(3)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

整合智能交通行业企业总体介绍、前景介绍、主要产品、新闻动态、招聘信息、公司主页链接等最新资讯,为广大学生或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信息。

(4)技术交流推广平台

为广大智能交通技术人员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和技术解决方案,并设置在线留言、讨论等功能,便于智能交通技术人员针对相关技术问题展开讨论[4]。

4 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4.1 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智能交通专业群教学质量保持高水平状态,人才培养质量行业、社会的认可度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一系列国家和省级大学生竞赛中获奖10余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100%,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率达8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良好,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4.2 满足职业资格鉴定和对外社会培训的需要

利用设备齐全的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对专业学生、校外企业员工提供职业资格鉴定和继续教育培训。开展“公路收费及监控员”、“广东省卫星应用GIS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工程师”等培训项目,2010年至2013年5月对外培训累计3 859人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4 200余人次。

4.3 满足对外科技服务的需要

依托智能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成立了学院“智能交通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道路交通控制与信息采集科技服务团队”,与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合作建立“广东省卫星应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内高职唯一一家)。团队近3年承担省级科技项目4项、厅级科技项目6项、行业科技服务项目3项,合同总金额200余万元。

人工智能一对一培训范文3

智能变电站概念

所谓智能变电站,也即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实现与相邻变电站、电网调度等互动的变电站。

智能变电站实训基地简介

为方便教学培训,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从2012年初开始在校内构思筹建110kV智能变电站实训基地,并于2013年年底通过项目验收。考虑到该基地教学用途以及校内场地、项目资金的局限,该智能站结构设计较简单。

实训基地本着同步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选取110kVSF6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电压互感器、氧化锌、避雷器母线等设备建设一个出线间隔和一个电压互感器间隔。在此基础上,引入智能电气二次组件及后台系统。后台控制室主要布置交直流电源屏、控制屏、监控后台及工器具、仪表柜等。其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110kV采用智能终端+常规一次设备方式实现一次设备智能化,智能终端就地安装在各间隔智能组件柜内。

(2)110kV采用常规互感器,通过合并单元输出数字量采样信号。互感器的输出模拟信号经合并单元A/D转换后,通过IEC61850-9-2或IEC60044-8协议送至各IED。

(3)操作控制方式。变电站监控系统按无人值班要求,操作控制功能按站控层、间隔层、设备级的分层操作原则考虑。操作权限由站控层、间隔层、设备级的顺序层层下放。

(4)系统网络结构。鉴于基地线路结构简单,为节约成本,此处系统站控层与间隔层直接经过站控层网络连接,未设置过程层网络。将保护设备直接融合在一次设备场内的智能终端柜中。同时为满足学员对比观测常规站与智能站,该实训基地智能终端柜做了特殊处理。

职前职后双模式教学探讨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院师资力量,更有助于职前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开拓发展职后培训特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充实学院工作双赢的目的。

职前教学改革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有着60年办学历史的职业高校,数年来为电力系统培养了无数人才。其主打系部电力工程系,始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优质毕业生。学生多数从事电力相关行业:电力系统、企业、能源、建筑单位等。故对于电力设备的基本认知和动手能力必须具备。变电站作为电力行业中的至关重要一环,其了解必不可少。为此,学校每年都会开展校企合作或组织学生到不同的变电站、发电厂等站点参观实习。

职后培训特色

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同时,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也隶属湖北省电力公司,自2012年正式挂名为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技术培训中心。为此,学院专门成立培训部门,将重心由职前变为职前职后两手抓,双模式教学。不仅仅承接省公司部署的培训任务,更要积极主动开拓培训课程,紧随时代和职业需求,对系统员工开展新技术普及、实操训练、技能比武等工作。

实训基地建设对教学的意义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既是高职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训练、全面提高职业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也是学院开展职工培训、技能鉴定、教学改革、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就业指导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实训基地建设是改进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可使学生掌握的书本知识变成应用技能,也是训练职后学员职业岗位技能的基础平台。

(2)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职前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职后人员工作适应期的根本保证。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提前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职员通过电力行业新技术的培训,熟练掌握新设备、新工艺,巩固职业技能,尽快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人工智能一对一培训范文4

智能化变革 从人才战略开始

《培训》:对于未来企业发展而言,人工智能等技术至关重要。在未来,企业可以更成熟地运用跨界科学技术来培训人才。您对于这一趋势的看法是什么?

王殿平:未来社会智能无处不在,到2029年,机器智能可以跟人类智能相匹敌;到2030年,人类可能跟人工智能结合,变成一种混血儿;到2045年,人与机器深度融合,奇点来临。未来,人工智能会延伸出四大层面:首先是基础智能,较为普遍,类似于智能终端、智能物理;其次是计算智能,它通过智慧终端获取一些大数据,根据大数据的应用做计算分析,如购物APP;然后是感知智能,起到辅助增强的作用,甚至可以替代人类的视听觉能力,这一智能目前正在成熟,它将实现让机器围绕人,并且融入人的感知系统;最后是认知智能,主要辅助人类做出业务等方面的决策,机器通过深度学习逐步具备推理和决断的能力。在认知智能层面,机器将具备学习和推理的能力。

关于运用跨界科学技术培养人才,中兴通讯提倡的智慧学习目前正处在基础智能和计算智能两大层面。最初,学习基于机器终端,学员通过多媒体学习所需内容。随着移动学习逐渐发展,学习内容可存放在移动终端,学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现在我们的智慧教室和智慧学习平台还在计算层面,机器具备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决策能力,它会把现场教学最精彩、最关键的部分捕捉下来,自动形成课件,还可以根据学员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作出推荐。智慧学习系统也会根据学员的岗位特性组合学习内容,高度关注学员体验。

《培训》:您之前提到:“未来社会智能无处不在,人与机器将深度融合。”针对这一趋势,中兴通讯对人才发展战略做了哪些调整?

王殿平:人才战略须跟公司发展战略一脉相承,中兴通讯近期了M-ICT2.0战略,我们的人才战略也在据此调整。整体上,我们认为M-ICT2.0战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虚拟、开放、智能、云化以及万物互联,简称VOICE。该战略是针对万物移动互联而提出,以前我们比较关注人跟人的连接和无线连接,未来人跟物、物跟物的连接更丰富,且这种连接会逐渐数字化和虚拟化。

V指virtuality(虚拟化)。未来是大视频、虚拟现实的时代,我们的学习将不再需要很密集的场面,而是通过扫二维码或佩戴高科技眼镜就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到讲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和热情。

O是openness(开放、开源、共享生态圈)。未来产业结构、形态、甚至企业竞争模式将更加开放,形成协同、开源的外部生态环境,逐渐模糊企业内外部的培训边界。

I表示intelligence(智能化、人工智能、泛在智能)。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学员对智能化的体验将越来越深刻,学习会更加便捷。

C为cloudification(云计算、管道加速)。虽然现在手机和电脑上的资源都可以共享,但若没有网络或数据线,这些就是纸上谈兵。然而,未来可以将这些资源进行云化处理,学员就可以无后顾之忧,直接下载使用客户端资源。

E指internet of everything(万物互联)。万物和移动互联,资源广泛协同。

创造共享的学习体验

《培训》:M-ICT2.0战略倡导了开放、开源和协作的时代。根据这一战略,中兴通讯有哪些推动人才培养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探索?

王殿平:伴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加速涌现,单靠一家企业创新人才发展很难领跑未来,因此我们始终保持着开放与分享的心态。为适应大趋势发展,运用新兴科技进行人才培养时需特别注意三点,即开源、生态圈和共享。

开源是将企业内部的课程、平台的开发对外开放。早期,我们视培训为非常专业的项目,大量的员工、讲师、开发团队都为课程的开发和交付而服务。企业将大量精力投入培训中,产出结果却不尽人意。随后,企业逐渐培养来自一线的导师。他们既有较强的业务素养,又有很强的授课能力,兼职做培训的课程、项目开发,使整个团队呈现轻量化,并逐步形成专业的能力中心。现在,我们的培训从内部走向公司外部,通过合作的方式广泛汲取外部优秀讲师、精品课程,以及高校优质资源,依托移动学习平台对所有员工开放。

生态圈是将线上线下的供应商、合作伙伴的资源连接起来,形成协同,确保资源的优势互补。

共享,主要是指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资源经验分享。比如在国际化过程中,我们早期走出去的企业付出了大量“学费”,这些宝贵的市场经验、管理经验都可以分享给国际化新秀,同行业内还可以共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认证标准。人才、技术的分享也会促成大量业务的合作,有力促进行业的发展。例如,我们的线上学习系统推出了1000多门免费课,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几万学员注册。

《培训》:运用新兴科技培养人才时,中兴通讯在学习产品的设计方面有哪些特别之处?

王殿平:中兴通讯对学习产品设计方面,会严格遵循三项原则。

原则一,易学,我们做的课程、平台首先要非常简单实用。如果讲师开发的课件或课程非常晦涩难懂,实际就是将学员拒于千里之外。很多培训人课程开发量十分巨大,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课程往往点击率低,鲜有人学,因此收效甚微。所以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做到易学,无论线上线下的课程,都应符合大多数学员的认知能力。

原则二,尚学,工作当中的场景学习一定要接地气和实用。无论是“学以致用”,亦或是“用以致学”,讲师提供的(培训)产品对用户、学员应具有价值和实用性。

原则三,乐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未来学习要增加学员学习的粘性,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培训》:中兴通讯还尝试了哪些比较新颖的举措,以适应智能化时代的人才培养?

王殿平:未来将呈现VOICE趋势,即虚拟化、智能化的趋势,为适应这种时代的发展,中兴通讯设计了智慧教室进行人才培养。智慧教室类似于当下的网红经济,以“互联网+智慧”为核心,是一种建立在传统教室之上的网络直播室。传统的教室以讲师为中心,而智慧教室以学员为中心。智慧教室直播系统有五机位自动跟踪课堂焦点,不管是讲师、PPT还是板书,学员在远端可以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互动的过程,自己也可以实时与教室中的讲师、学员进行语音或文字互动,从而拉近主教室和远程学习端的距离,贴近线下课堂的学习体验。智慧教室的智能录播系统,可在现场授课的同时,自动生成讲师授课的课程视频,包括讲师讲授、板书书写的过程和课件等。智能录播系统会把录播的学习内容上传到电脑、手机等智能科技产品,方便学员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学习。点击率和点赞率越高,就基本可以证明课件越受欢迎。

当然,智慧教室的发展也有一定局限性,它的运行会受到网络的限制,网络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国内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在国内运用智慧教室,会比较顺利地展开人才培训。但覆盖海外国家时,由于网络带宽限制,智慧教室就不能较好地给学员带来便利。随着网络的发展,未来中兴通讯希望通过VR/AR更进一步提高智慧教室的学习体验,甚至把教室搬回学员的家中或办公室。

迎接技术挑战 储备高新人才

《培训》:基于对行业变革趋势的理解和判断,您认为未来企业的人才培训面临哪些技术上的挑战?

王殿平:移动互联网的趋势,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我个人认为,培训要求常态化,未来的培训在技术应用上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要不断地向轻量和智能化发展。以前培训主要是靠公司的管理者,或靠一些行政命令驱动员工接受培训和学习,未来应该是靠低门槛、便捷和智能化的学习产品、学习平台,为员工培训提供服务。

第二,学习虚拟化,它会极大提高员工的学习效率。原先的学习是依赖优秀讲师开发出的精品课程,随着数字化、虚拟化时代到来,虚拟化技术会拓展员工培训外延,以及扩充更多学习内容。

第三,把单一、灌入式学习方式转变为与社交娱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员深刻感受到学习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人工智能一对一培训范文5

【关键词】培训管理 指标模型 智能分析 自动匹配 决策支持

1 引言

组织和实施传统培训,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时间、物力和财力进行准备,但是很难有完整培训记录和档案。传统培训管理模式基本采用人工比较、筛选和匹配的方式对干部培训班和培训学员进行管理。培训管理人员要翻阅历次培训方案及归档资料中的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再确定新的培训班方案,同时还需根据各种要求及条件人工筛选合适的学员。由于需翻阅的各类文档资料数据量大,且经常会有缺失和不全的情况,因此会造成培训管理人员工作量繁重,并且有出错的风险。

为改变传统培训管理模式效率低下且易出错的现状,本文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将培训班和培训学员的管理智能化,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对培训班和培训学员信息的分析、筛选、优化组合与自动匹配,不仅能有效提升培训管理人员工作效率,还能为培训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上的决策支持。

2 系统架构及原理

系统采用流行的B/S结构,以为开发平台,以SQL Server2008为数据库作为支撑。设计高效、可重用性强且方便数据控制的类库。

在具体实现上,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即应用系统层、应用服务层、综合数据层,系统架构见图1所示。

2.1 应用系统层

构架一个人机交互平台,对系统功能的调用都在此进行。如:培训班综合查询、学员综合查询、方案生成与查询、数据维护等。

2.2 应用服务层

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服务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本系统表现为:课程分析与优化组合、学员吻合度分析与匹配、数据综合处理服务等。

2.3 综合数据层

由多个数据库组成,按照数据的内容分为:课程池数据库、学员信息库、指标模型库、培训班档案库等。

本系统的技术关键点为设计指标模型对培训课程各种指标进行智能分析和优化组合;对培训班和学员信息进行吻合度分析,实现自动匹配。

(1)课程指标智能筛选:对比课程池中的所有课程,综合师资、费用、课程满意度等指标,优化组合后生成最优培训班方案。

(2)学员信息智能匹配:通过对学员背景与培训班信息进行匹配分析,筛选出适合培训班的学员信息。

3 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可协助培训管理人员快速地分析、筛选、形成最优培训班方案并安排合适的学员进行学习,为培训管理人员对于干部培训班及培训人员的综合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系统设计3个功能模块:

(1)课程池管理。

(2)培训班管理。

(3)培训学员管理。

各功能模块可实现功能如下。

3.1 课程池管理

用于对培训课程进行维护和管理。对历次培训课程的师资、费用、满意度等信息进行维护,对多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排序。

3.2 培训班管理

根据培训班的基本情况,在课程池中对所有的课程师资、费用、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和筛选,形成一套最优的培训班方案;对历次培训班相关内容进行管理,如培训总结、学员手册、培训评估试题、培训照片等。

3.3 培训学员管理

根据培训班方案中的培训内容,与学员背景信息进行匹配,筛选出合适的培训学员;对所有培训学员相关信息进行管理,如学员基本信息、考勤情况、学员作业、培训考试成绩等。

4 结语

本软件已在人资部干部管理科部署及应用,软件可对所有的培训档案进行电子化,实现全量数据库存储管理,具备对培训班课程及学员管理及分析功能,可实现管理智能化,能够将培训管理员从以前繁重的资料收集、整理、翻阅、归档等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不仅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还能降低工作中出错的风险。

该软件的综合分析与智能匹配功能可助培训管理人员快速地分析、筛选、形成最优培训班方案并安排合适的学员进行学习,并可对学员培训成效进行管理和评价,为人资部对于干部培训班及培训人员的综合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健,谢旭,牛四清,江长明,张哲,张文斌.电网调控仿真培训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13:127-131.

[2]孙震.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系统建设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1:137-140.

[3]李雪玲.干部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6,02:55-57.

[4]周翔宇.基于J2EE架构的远程培训系统设计与实现[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59-63.

作者单位

人工智能一对一培训范文6

1船舶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1.1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很多船舶企业的决策者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处于被动应对局面,因此安全教育培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存在培训经费不够、培训时间得不到保证、培训内容走过场等现象。1.2培训内容简化,形式单一。船舶企业的安全培训主要针对新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即公司级、车间级和班组级安全教育。其他如岗位安全培训、特殊工种安全培训、专职(项)安全培训和日常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则较少。培训结构不合理,培训种类单一,覆盖范围有限。培训方式以课堂灌输式为主,缺少实践操作环节,因此安全培训工作效率较低。1.3对外包工安全操作技能培训力度不够。现代船舶企业的外包工占60%~80%,由于招工难,外包工基本就是农民工,文化水平偏低,年龄结构偏大,法律法规意识差,要在短短几个课时让其掌握岗位安全操作技能确实很难,为了赶工期,往往只对外包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就上岗单独操作,导致违章事故频频发生。1.4缺乏有效的安全培训评估、考核与激励机制。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船舶企业的安全培训大都有计划有实施,很少有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缺少有效的评估和岗位责任制考核,不能有效调动广大职工参与安全生产知识技能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经验探索

目前,随着我国船舶行业不断进入欧洲市场,在实现从量到质飞跃的同时,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有效的智力投资———安全教育资本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地方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在船厂设备硬件更新换代后,针对员工安全技术素质的提高进行了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智力投资”,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初步建立了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安全教育培训方法,形成了企业新一代智力技术资源,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成果。2.1加大企业的安全智力投资,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早在2003年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改制开始时,新的领导班子就意识到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公司领导多次在工作会议上强调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并明确表示:企业的安全智力投资在企业智力投资中应排在首位,把安全教育培训明确列入企业智力投资项目中,组织安全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安全技术培训部,逐年加大安全操作技能培训投入。首先,对电焊工进行岗前和岗中技能培训,在一大批年轻焊工取得CCS三类焊工资格、部分焊工取得高级焊工资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焊工的安全操作技能水平。在“GL”(德国劳氏船级社)对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焊工抽检时,任意抽查6名焊工现场进行板对板焊接和管对管焊接,焊接质量和安全操作标准化两项指标全部合格。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对各岗位技术人员素质水平的总体配置,得到“GL”(德国劳氏船级社)的确认,并较快取得万吨船的建造资格。其次,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建造万吨船的过程中,加大专业技能、工艺安全操作流程的智力投资,在边实践边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固化工艺安全操作流程,通过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培训,消除和减少了安全风险,提高了生产效益。经过多年努力,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现已基本完成钢板下料、喷涂,NC切割下料、管系加工和安装等全系列16个工种的安全技能培训。最后,为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层和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培训体系:如中层以上干部安全培训、班组长安全培训、专职安全员安全培训、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全员安全教育、变换工种安全教育、复岗工人安全教育、四新安全教育,等等。这种全方位、全覆盖的安全培训立体网络的建立和实施,有效提高了各岗位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另外,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设置了安全技术培训部,选拔实战经验与技能丰富的企业内训师作为培训讲师,这在集团系统中是首创做法,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做法同步。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将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善和推进安全培训工作。2.2聘请高质量的教师,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提高安全技能培训质量。近年来,随着安全技能智力投资水平的提高,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安全技能培训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从省内外聘请同行专家到企业执教,聘请日本和韩国造船专家长期驻企业指导,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师资人才。众所周知,高效的产品质量与安全操作技能是分不开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长期以来,日本和韩国专家为企业生产质量和安全管理把脉诊断,订目标促整改,向国外先进船舶企业管理模式学习,在培训方面开设“电焊培训班”“转模培训班”“管路焊接专项工艺指导班”“内训师技能培训班”等,这些培训班的开设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安全培训工作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内部培训走向外部培训,借鉴外部先进的安全培训方法与经验,在企业内部进行消化和运用。近几年,企业多次组织班组长以上干部到国内管理较为先进的船厂进行安全学习培训;在企业内部不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安全技能有奖竞赛活动,同时积极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安全生产活动,并多次获得厦门市“安康杯”和海沧区安全月活动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多元化的安全培训有效调动了广大职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企业职工正在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2.3紧密结合生产实践,避免“纸上谈兵”式的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培训必须深入生产实践,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促进生产效益的提高。例如氧气、二氧化碳贮罐的投入使用,对上岗操作人员的培训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根据国家制定GB9448-88“电焊与气割安全规定”进行必要防火防爆教育;第二,到现场进行管道汇流系统检漏、安全设备和场地规范教育,并让操作者提出整改意见;第三,新设备供气试运行模拟培训;第四,制定“汇流排使用安全操作规程”,作为全厂性管理文件执行。这样,教育培训始终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直至正常运行后才能结束。安全教育培训深入生产现场,避免了“纸上谈兵”式的教育培训,还建立培训后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与职工薪酬管理挂钩,运用物质激励、岗位激励、精神激励和发展激励等来调动广大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3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研究

3.1安全就是效益。企业的安全培训投资是企业智力投资之一,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而不是一种短期效益行为。因此,企业的决策者要高瞻远瞩,转变思维观念,从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逐步加大安全智力投资。如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企业安全与技能培训部,不仅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岗位新能手,还得到了厦门市认证培训机构的认可,成为社会办学力量———焊工专业技能鉴定站,这是企业安全技能智力投资的一种体现。3.2安全培训重在安全思想教育。学以思为贵,安全思想教育与安全知识教育应是统一的整体。安全思想教育为安全知识教育奠定了基础,安全思想教育是一种安全观念的转变过程,首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安全思想教育转变职工的思想观念;其次要加大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技能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筑牢安全屏障,才能使安全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安全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贵在持之以恒。要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学习氛围,并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健全长效教育培训管理机制。3.3安全培训要重视企业管理者的安全教育。加强安全教育,首先要抓各级领导的安全教育,对一个单位来讲,一把手和主管领导安全意识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因为领导具有相对权威性及组织协调能力,任何一项工作,只要领导重视了,组织、经费和人员就都有了保证,很多事情都将由可能变为现实。其次是抓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一个单位仅抓各级领导的安全教育只是抓住了关键,但安全生产的具体管理环节要靠安全管理人员去实施、去管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安全管理队伍,就有什么样的安全管理水平。因此,要注重对他们进行理论性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管理素质,提高其对事故的分析、预测和控制能力。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超前教育的目的在于,一般职工还要靠他们去培训、去教育,他们的安全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所以,要把抓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当作重点来抓,只有这样,一个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3.4安全培训要抓好全员安全教育。要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深入人心,真正实现每位职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就要通过安全知识、安全道德、安全法规的教育,使全体职工都具备现代企业所要求的个体安全素质,具备正确的安全价值观、高尚的安全道德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安全行为准则的习惯,从而使全体职工更完美、更充分地发挥安全生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3.5船舶企业在安全培训资本投入的同时,要实现有偿培训和责任制考核。新职工的培训可以以互动合同的形式来进行,经培训后离司职工未履行合同规定条款的则应按规定索赔培训投资费用;同时可跟踪统计职工安全操作遵守率来实行安全培训责任制考核。

总之,要将安全培训投资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益。

作者:杜育明 单位: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胡光耀,牟永才,洪金盛.企业安全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2]马小明.企业安全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