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专业范例

人工智能专业

人工智能专业范文1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在当前智能化的浪潮下,各大财务机构纷纷加快研发和推出财务机器人。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人工智能由单一的领域延伸到各个领域,在各行各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用。从“德勤机器人”的出现与运用中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对传统会计的冲击已经初见端倪,而且随着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深入运用,它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目前,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能够高效、准确地开展会计核算,对基础会计人员岗位需求造成冲击,但它不能满足企业财务预测、分析、决策等拓展需求。未来智能化环境下的会计人才培养与教育更加侧重企业财务预测、分析、决策的智能会计、管理会计人才,会计人员接纳并利用财务机器人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向管理型、复合型人才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在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带动下,现代会计人才培养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智能会计趋向。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下的会计人才培养侧重企业财务预测、分析、决策等内容,并向管理型、复合型、技术型财务高级管理人才过渡和发展,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转型才能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大潮。

二、人工智能理论概述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早在1956年的夏季,麦卡塞、罗切斯特、明斯基以及申农等年轻的科学家们就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经过几十年的漫长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成为了一门具有强烈渗透性、延伸性以及交叉性的前沿学科。简单地说,人工智能概念的目的是使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

(二)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近些年,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人工智能的崛起,人工智能正在悄然无息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正不断地往各个行业中渗透着。例如,缤果盒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24小时无人超市的经营,京东的智能配送机器人也已经正式上路了。会计行业也不例外,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和KiraSystems联手在2016年3月正式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了会计、税务和审计等各方面的工作之中。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财务机器人正是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产物。现阶段,财务机器人已经能够替代财务人员完成整理票据、黏贴单据、审核并报销费用等比较基础的工作,还能协助财务部门完成会计核算、统计、生成会计报表等各方面的工作,甚至还可以实现跨岗位的操作。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财务人员和财务部门提供便利,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财力、人力和物力,为企业节省了不少的运营成本,使企业及其管理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受到了国内外不少企业的关注及青睐。

三、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转型的必要性

(一)新技术的推动作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技术,引起了会计人员工作职能的迅速转变。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人员必须主动接受新技术,促进信息化发展,转换思维,才能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给会计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就目前人工智能发展趋势而言,对会计人员岗位的影响暂时并不会很明显,但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会承担大部分财会人员的基础核算工作,会计人员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但是,只要会计人员及时认清并适应发展趋势,通过会计教育的转型改革,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使自己成为具有综合管理素质的会计人才,就能坦然面对人工智能给会计行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二)新的政策制度保障财务转型升级。利用人工智能完成基础的会计工作,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模式,还解放了基础会计人员的双手,促使他们往高级会计人员的方向转型。在党的中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人工智能应用和普及的背景下,基础核算人员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正被市场逐步淘汰;相反,复合型人才由于数量稀少,人工智能也还暂时未能取代,成为了企业争抢的对象,复合型人才显得十分珍贵。传统会计和智能会计形式不同,具有各自特点,因此要求不同,传统会计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这可以促进财务转型升级。

(三)会计重心工作的转移。以往传统的会计工作重心更多的是在数据信息资料的分析与核算以及工作过程中的监督上。与此相反,在人工智能时代,市场上各种类型的智能化财会软件的推广应用,将会使得企业整个会计工作中重要的核算过程展现出了极强的自动智能化特征。所以,与以往传统会计工作重心不同,当下的人工智能会计软件工作重心更多地侧重于对数据信息资料的分析判断,以及相应的决策管理,并期望借助智能化领域的影响逐渐实现业务、财务以及会计核算的一体化,甚至不断拓宽会计核算的外延直至向管理会计方面延伸。

(四)企业经营发展的客观需要。事实上,企业需要信息,也需要具备高级分析、决策技能的专业人士给出专业报告,指导企业怎么获得竞争优势和更大的利润回报。比如,一些企业用财务机器人进行作业,通过使用财务机器人,建立了关于财务方面的共享中心,商业银行将业务流程向数字化转变,也是通过使用财务机器人才得以实现的。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转型与实践———以湛江科技学院为例

(一)高校会计教育嵌入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会计就是机器智能会计,是对人为构建的模仿人类思维和意识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研究并实现,从而用来完善以前由人完成的会计工作。人工智能已进入高校课堂,湛江科技学院会计学院已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增设人工智能会计、大数据等课程。尤其是人工智能会计课程,旨在培养一批既掌握基础计算机技术,能够与专业人工智能编程开发人员在业务处理层面上无障碍交流,又掌握基本会计处理流程,能够了解会计处理的痛点,并恰当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处理的复合型人工智能会计人才。高校会计教育嵌入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能够较好地促进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将培养出一批人工智能化背景下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管理会计人才。

(二)构建智能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1、实施“专创融合”。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专创融合、一体多元”的实践教学体系正在建设中。按照国家标准规定: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实训、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共成一体,称为“一体多元”;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的融合称为“专创融合”。构建智能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创新,智能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是指为满足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打破传统模式,融入新技术元素,培养复合型人工智能会计人才。2、实现“产教融合”。学校可以借鉴国外“3+1”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综合教育与为期1年的实习教育,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参考企业对智能会计人才的需求标准,调整会计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企业会计岗位的实习机会,以此企业的业绩评价、会计管理、纳税申报与筹划、国际会计等业务培养本科会计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完善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机制

1、培养懂财务、审计、税务等知识的多元化会计人才。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提升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也带来机会。这个机会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部分的财务人员都是基础会计,几乎每天都在处理简单的基础工作,再加上他们安于现状,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一直停留在基础会计的层面,而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基础会计有了危机感。当前,作为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只懂得财务核算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审计、税务、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管理等其他与财务息息相关的知识也是同样重要的。财务人员要想避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危机,就应该不断学习审计、税务、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实现多元化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

2、培养财务分析、决策、内部控制等管理会计人才。众所周知,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就目前的会计行业现状和社会状态而言,国内会计行业从业者在1,000万人以上,而大部分的从业者都是从事基础的核算岗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财务机器人能够替代财务人员处理简单的核算工作,由此可见财务人员岗位的核算职能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正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财务人员要想从容地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就需专注于人工智能暂时无法取代的方面,如财务分析、财务决策、内部控制等财务管理方面,使自己成为一名能够进行财务分析、决策、内部控制的管理会计人才。

(四)建立管理会计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建立管理会计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利用人工智能高效完成基础的会计工作。整理票据、粘贴单据、审核并报销费用等比较基础的工作对于基础会计人员来说,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还是一项单一的、需要不断重复的工作。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普及,大量的重复性高、单一的基础工作被人工智能接手了,会计行业也不例外。人工智能的加入,改变了传统财务工作的重复性、单一性和机械性,还能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基础的会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人工智能在完成整理票据、粘贴单据等基础会计工作的基础上,还能对企业的信息、数据进行整合、统计,这提高了财务人员对账的效率。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前景展望

人工智能专业范文2

关键词:人工智能;会计学;人才培养;提升

现如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20年2月1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检测分析、百度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这为人工智能在未来各行业的发展指明了应用的方向。因此,研究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工智能在会计方面应用分析

在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会计信息系统不但在企事业单位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而且对于整个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已代替会计人员完成工作岗位中的基本核算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核算工作中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企业也实现了精简化、标准化的会计核算工作,企业的财务工作效率显著提高。然而,智能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前者在某些方面依然显露出不可忽视的弊端:其一,人工智能技术机械化的运作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财务机器人无法与高管、客户或其他相关人员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缺乏主观性的思维交流能力。对于财务工作中的信息内容质量法规,例如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必要性等法规,财务机器人缺乏对这些质量法规之间必要的协调能力。相比之下,财务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要优于人工智能技术。其二,智能系统的使用对财务信息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由于互联网的虚构性和存储性,许多财务信息已经被数字化。虽然搜索信息内容更加便捷、全面,但是如果信息内容被犯罪分子使用或泄露出去,则会给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尽管纸质信息的内容非常复杂,但是相对较安全。再者,财务人员会面临失业的风险。随着智能系统的迅猛发展趋势,财务人员的竞争力逐渐缺乏后劲,行业活力不足,因此在使用人工智能系统软件进行财务核算的公司中,公司会计人员不仅必须具有基本的技术专长和扎实的操作技能,还必须掌握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更多的数字技术,积极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数据处理,不断地提高分析工作内容和使用合理数据进行信息转换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日益迅猛发展的趋势下,面对会计学领域不断更迭改革的现状,大部分财经院校仍以学习会计理论知识为主,我们不得不考虑应如何正确看待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

二、传统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不足之处

(一)传统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新时展的需要。在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下,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由核算逐渐向预测和管理转移,企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而传统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理论知识,缺乏实践,难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没有将信息化的会计人才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没有适应新时展的需要。

(二)传统会计学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落后。会计学专业是一门传统的学科,许多高校关于理论知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课时较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过于狭隘,内容重复,授课形式也较为传统。再者,有关实践操作的会计课程开设较少,忽略了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且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财务工作中的部分工作已经被计算机取代,而目前的课程设置仍然没有做出相应的改进,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大部分高校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学生很难把财务会计、审计、税务、电算化等知识融合在一起,而实际工作中,这些往往都是相互掺杂的。

(三)传统会计学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考评机制单一、传统。众多高校以重理论、轻实践为主要的考评机制。以铜陵学院为例,历年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试卷考核为主、平时考勤成绩为辅,而且期末考试内容仅限于课本知识,内容单一传统。这样的考评机制很有可能会导致“高分低能”的情况,难以选拔出创新型的人才。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问卷设计,发放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以铜陵学院会计学院的学生和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1、对于学生,我们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请问你的性别是:男/女;(2)您的年级是:2017/2018/2019/2020;(3)您的专业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4)对于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非常热爱/一般热爱/不热爱;(5)对于学校开设的学习使用财务软件的课程,您的掌握程度如何?很熟练/基本掌握/不熟练/完全不会;(6)在平时学习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您会去了解一些常用的会计软件吗?经常浏览学习,有一定操作能力/偶尔看看,没有系统地接触过/很少了解,从来不看;(7)在人工智能将会淘汰大量重复性会计岗位的情况下,您认为会计学专业就业容易吗?太难了/还可以/只要学得好,就业就不难。2、对于老师,我们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相较从前,您认为现在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对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大吗?非常大/有一些影响/没有影响;(2)您认为现在的会计专业教学与课程开设需要调整吗?从哪些方面调整?(主观题,自由表达);(3)在信息技术大放异彩的新时代背景下,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您会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提出哪些指导性建议?(主观题,自由表达)。

(二)数据整理与分析1、数据整理(1)对于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面向会计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一共收取了56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26份。结果如下:①参与调查的男生占比23%,女生占比77%;②参与调查的2017级学生占比14.3%,2018级学生占比44.8%,2019级学生占比26.2%,2020级学生占比14.7%;③参与调查的学生会计学专业占比52.8%,财务管理专业占比25.4%,审计学专业占比21.8%;④参与调查的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非常热爱”占比25.9%,“一般热爱”占比40.5%,“不热爱”占比33.6%;⑤对于学校开设课程中财务软件的掌握程度,“很熟练”的占比16.7%,“基本掌握”占比40.1%,“不熟练”占比24.3%,“完全不会”占比17.9%;⑥对于课后是否了解会计财务软件方面,“经常浏览且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占比8.6%,“偶尔看看,没有系统接触过”的占比34.4%,“不了解,从来不看”的占比57.0%;⑦对于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当下,所调查的学生认为会计学专业就业的情况中,认为“太难了”占比57.3%,认为“还可以”的占比24.6%,认为“只要学得好,就业就不难”的占比18.1%。(2)对于老师的问卷调查,我们面向会计学院的教师进行了随机调查,一共收取了3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4份,结果如下:针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影响,认为“影响非常大”的占比63.4%,认为“有一定影响”的占比31.8%,认为“没有影响”的占比4.8%。2、数据分析(1)针对会计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发现会计学专业女生较多的情况在铜陵学院会计学院亦是如此。(2)对于本次调查过程中,高年级的学生参与较多,可见年级较高的同学对于会计环境的变化接触较多,在后续的调查问题中,高年级学生对于会计财务操作软件的熟悉程度也更高。(3)在对于所学会计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上,从调查结果可知,我们发现十分热爱本专业的同学很少,参与调查的学生普遍对于本专业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没有找到所学专业知识的热情点。但在高年级学生所提交的结果中,他们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较高。随着就业选择的迫近,高年级学生通过实习或兼职使得他们对于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了更多地重视和理解。(4)会计学专业的老师对于技术环境的变化,普遍认为其对于会计学学生就业是有重大影响以及一些影响的,且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增加有关管财务管理、预测、分析等相关课程,并结合用友、金蝶等智能系统进行综合教育。(5)会计学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会计学就业较难,现在低端会计人才趋近饱和,并且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得众多基础性会计岗位人员被淘汰,而每年的会计学毕业生的供给量远远超过岗位需求量。

(三)调研结论1、学校应加强学生教育。一方面学校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优化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丰富其理论知识贮备;另一方面学校要开设智能系统应用学科,提高学生在会计业务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努力实现“毕业即就业”这一目标。2、学生应强化个人能力。会计学专业学生不仅要强化个人对于会计知识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要注重其对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时刻关注现代社会财会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发展趋势。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分析

(一)建立科技赋能的新时代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早在2015年,中兴通讯成为第一家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SSC)的居民企业,继2017年会计证的取消以及初级会计职称的变革,人工智能与财务会计的有机结合愈演愈烈,科技化、智能化会计方兴未艾。在科技赋能的前提下,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了相应的更新,财务机器人的运用必是大势所趋。作为会计学专业学生,应密切了解财务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明确财务人员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这为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指导方向。新时代的会计知识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多的是与人工智能科技挂钩。我们应对财务机器人给予充分的了解,明确其对于会计人才未来职业生涯产生的影响。财务机器人通过集中处理已尽可能放入系统中的财务工作,提高电子报账系统在财务工作中的运用率,省去传统的手工登记账簿这一步骤,这也意味着像发票报销、费用收支等基础性的财会工作岗位会被其取代。所以,培养会计专业人才不再以培养基础性会计人才为最低目标,而是应该注重更高层次的技能提升,结合智能化的系统技术,加大对会计实操技能培养力度,提高学习要求的标准。

(二)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下健全的会计学课程体系。鉴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标准的改变,需要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下健全的会计学课程体系。传统的会计课程结构体系已不适用于当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传统会计课程的结构不合理,课程划分过于琐杂,比如《成本会计学》与《管理会计学》之间存在内容重合的情况。此外,应增加财务软件应用方面的课程,如用友、金蝶、4Fang、华夏云等智能系统,逐步形成理论基础和实操经验以及IT技术等多重维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诚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嵌入智能化的会计课程体系,也应顺应人工智能化浪潮进行调整。以铜陵学院为例,笔者认为可采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学生可在线上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丰富的系统知识,教师可通过线上直播答疑的方式解决学生们的问题,在线下组织学生举行课程学习报告会和研讨交流会等。由学生自主进行汇报课程学习情况和展开学术性问题的探讨研究,教师对此进行教导指正,一改“直输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汲取知识,充分展示对知识的认知理解。

(三)设置科学、合理的会计学专业学生考评机制。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财务会计人才需求总体上偏重于实务,应增加实操课程方面的考核比重,注重学生财务实操能力,如可采取理论和实务各占一半的考核标准。因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张试卷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还需要调整课程期末考核的形式和比重,防止学生考前突击、作弊等其他因素对总体成绩的公正性及客观性造成影响。在财务工作智能化发展的前提下,一位优秀的高级财务会计人才不应当仅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在实操工作、企业营运决策以及预算分析等方面样样精通。所以,在人工智能日益繁荣发展的背景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亟待解决。

五、结语

人工智能专业范文3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在当前智能化的浪潮下,各大财务机构纷纷加快研发和推出财务机器人。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人工智能由单一的领域延伸到各个领域,在各行各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用。从“德勤机器人”的出现与运用中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对传统会计的冲击已经初见端倪,而且随着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深入运用,它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目前,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能够高效、准确地开展会计核算,对基础会计人员岗位需求造成冲击,但它不能满足企业财务预测、分析、决策等拓展需求。未来智能化环境下的会计人才培养与教育更加侧重企业财务预测、分析、决策的智能会计、管理会计人才,会计人员接纳并利用财务机器人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向管理型、复合型人才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在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带动下,现代会计人才培养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智能会计趋向。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下的会计人才培养侧重企业财务预测、分析、决策等内容,并向管理型、复合型、技术型财务高级管理人才过渡和发展,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转型才能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大潮。

二、人工智能理论概述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早在1956年的夏季,麦卡塞、罗切斯特、明斯基以及申农等年轻的科学家们就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经过几十年的漫长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成为了一门具有强烈渗透性、延伸性以及交叉性的前沿学科。简单地说,人工智能概念的目的是使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

(二)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近些年,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人工智能的崛起,人工智能正在悄然无息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正不断地往各个行业中渗透着。例如,缤果盒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24小时无人超市的经营,京东的智能配送机器人也已经正式上路了。会计行业也不例外,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和KiraSystems联手在2016年3月正式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了会计、税务和审计等各方面的工作之中。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财务机器人正是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产物。现阶段,财务机器人已经能够替代财务人员完成整理票据、黏贴单据、审核并报销费用等比较基础的工作,还能协助财务部门完成会计核算、统计、生成会计报表等各方面的工作,甚至还可以实现跨岗位的操作。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财务人员和财务部门提供便利,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财力、人力和物力,为企业节省了不少的运营成本,使企业及其管理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受到了国内外不少企业的关注及青睐。

三、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转型的必要性

(一)新技术的推动作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技术,引起了会计人员工作职能的迅速转变。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人员必须主动接受新技术,促进信息化发展,转换思维,才能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给会计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就目前人工智能发展趋势而言,对会计人员岗位的影响暂时并不会很明显,但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会承担大部分财会人员的基础核算工作,会计人员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但是,只要会计人员及时认清并适应发展趋势,通过会计教育的转型改革,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使自己成为具有综合管理素质的会计人才,就能坦然面对人工智能给会计行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二)新的政策制度保障财务转型升级。利用人工智能完成基础的会计工作,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模式,还解放了基础会计人员的双手,促使他们往高级会计人员的方向转型。在党的中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人工智能应用和普及的背景下,基础核算人员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正被市场逐步淘汰;相反,复合型人才由于数量稀少,人工智能也还暂时未能取代,成为了企业争抢的对象,复合型人才显得十分珍贵。传统会计和智能会计形式不同,具有各自特点,因此要求不同,传统会计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这可以促进财务转型升级。

(三)会计重心工作的转移。以往传统的会计工作重心更多的是在数据信息资料的分析与核算以及工作过程中的监督上。与此相反,在人工智能时代,市场上各种类型的智能化财会软件的推广应用,将会使得企业整个会计工作中重要的核算过程展现出了极强的自动智能化特征。所以,与以往传统会计工作重心不同,当下的人工智能会计软件工作重心更多地侧重于对数据信息资料的分析判断,以及相应的决策管理,并期望借助智能化领域的影响逐渐实现业务、财务以及会计核算的一体化,甚至不断拓宽会计核算的外延直至向管理会计方面延伸。

(四)企业经营发展的客观需要。事实上,企业需要信息,也需要具备高级分析、决策技能的专业人士给出专业报告,指导企业怎么获得竞争优势和更大的利润回报。比如,一些企业用财务机器人进行作业,通过使用财务机器人,建立了关于财务方面的共享中心,商业银行将业务流程向数字化转变,也是通过使用财务机器人才得以实现的。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转型与实践———以湛江科技学院为例

(一)高校会计教育嵌入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会计就是机器智能会计,是对人为构建的模仿人类思维和意识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研究并实现,从而用来完善以前由人完成的会计工作。人工智能已进入高校课堂,湛江科技学院会计学院已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增设人工智能会计、大数据等课程。尤其是人工智能会计课程,旨在培养一批既掌握基础计算机技术,能够与专业人工智能编程开发人员在业务处理层面上无障碍交流,又掌握基本会计处理流程,能够了解会计处理的痛点,并恰当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处理的复合型人工智能会计人才。高校会计教育嵌入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能够较好地促进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将培养出一批人工智能化背景下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管理会计人才。

(二)构建智能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1、实施“专创融合”。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专创融合、一体多元”的实践教学体系正在建设中。按照国家标准规定: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实训、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共成一体,称为“一体多元”;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的融合称为“专创融合”。构建智能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创新,智能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是指为满足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打破传统模式,融入新技术元素,培养复合型人工智能会计人才。

2、实现“产教融合”。学校可以借鉴国外“3+1”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综合教育与为期1年的实习教育,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参考企业对智能会计人才的需求标准,调整会计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企业会计岗位的实习机会,以此企业的业绩评价、会计管理、纳税申报与筹划、国际会计等业务培养本科会计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完善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机制

1、培养懂财务、审计、税务等知识的多元化会计人才。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提升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也带来机会。这个机会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部分的财务人员都是基础会计,几乎每天都在处理简单的基础工作,再加上他们安于现状,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一直停留在基础会计的层面,而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基础会计有了危机感。当前,作为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只懂得财务核算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审计、税务、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管理等其他与财务息息相关的知识也是同样重要的。财务人员要想避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危机,就应该不断学习审计、税务、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实现多元化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

2、培养财务分析、决策、内部控制等管理会计人才。众所周知,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就目前的会计行业现状和社会状态而言,国内会计行业从业者在1,000万人以上,而大部分的从业者都是从事基础的核算岗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财务机器人能够替代财务人员处理简单的核算工作,由此可见财务人员岗位的核算职能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正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财务人员要想从容地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就需专注于人工智能暂时无法取代的方面,如财务分析、财务决策、内部控制等财务管理方面,使自己成为一名能够进行财务分析、决策、内部控制的管理会计人才。

(四)建立管理会计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建立管理会计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利用人工智能高效完成基础的会计工作。整理票据、粘贴单据、审核并报销费用等比较基础的工作对于基础会计人员来说,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还是一项单一的、需要不断重复的工作。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普及,大量的重复性高、单一的基础工作被人工智能接手了,会计行业也不例外。人工智能的加入,改变了传统财务工作的重复性、单一性和机械性,还能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基础的会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人工智能在完成整理票据、粘贴单据等基础会计工作的基础上,还能对企业的信息、数据进行整合、统计,这提高了财务人员对账的效率。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前景展望

人工智能专业范文4

关键词:人工智能;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引言

在中职院校的实际人才培养教育之中,较为注重关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一般的在进行专业的中职人才教育培养之后,都会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操作能力。中职院校对于培养人才的模式有着诸多的探索,比如学徒制度,学徒制度属于流传较为广泛,并且历史悠久的一项制度,现代的学徒制度已经成了很多中职院校教育体系之中培养学生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中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而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对于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使得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人才的整体素质会有全面的提高,中职院校的学生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更加的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使得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有着更高的就业率。

一、关于人工智能相关内容的概述

人工智能的含义主要是,模仿人类大脑工作的形式,运用计算机编制的程序来完成相似于人类的智能模式的呈现,其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于人类的智力进行延伸,人工智能不仅继承了计算机技术对于数据分析的高速运行模式,还具备了人类的“学习”“记忆”方式,因此其能够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研究前景[2]。当前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密不可分,计算机技术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基础,而人工智能又可以反过来提升计算机技术的运行灵敏化,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人工智能对于会计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人工智能下会计机器人的出现,这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的强大学习能力,德勤开发出的会计机器人工作效率非常高,一个机器人能够与一到五个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相当,同时会计机器人能够全天候、全年时间进行工作[3]。其实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能力的体现,首先是将会计相关模型、方法进行程序化的处理,这样在进行对应工作的时候,不仅可以减少人为方面的失误,而且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把数据处理的能力进行优化,那么会计工作的相关主要内容就会逐步地转向对于会计数据的挖掘、分析等有着较高附加值的工作之中,使得原来那些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同时有着很强重复性的手工作业,能够使用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进行实现[4]。第二个方面是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使得新时代下衍生出了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虚拟化商业内容盛行,也就是在网络之上ACCOUNTING LEARNING135进行购物,这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也为会计行业带来了挑战;电子化工具以及内容也同时获得了流行,电子发票与各种网络支付工具大行其道,人们逐步摆脱了现金的束缚等等[5]。第三个方面是会计行业利用人工智能模式开发出的应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确保了会计记录与报告的规范、结构统一,而且因为不用在企业集团的每一个公司和办事处设立会计,这样就在最大的程度上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节省了系统成本投入[6]。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对于人工智能背景下中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来说,需要从三个部分进行相应的表述,首先的一个部分就是其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不同的专业技术群体来说,有着不同的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力,这既包括理论知识方面的,也包括技术操作能力方面的[7]。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中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中职院校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生再通过实习工的身份在企业之中对于所学知识进行印证,两相结合之下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了最大程度上的提高,在实际的感知之中自主的完善了知识的框架,不仅使得其学习的兴趣在最大的程度上有了提升,而且还使得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8]。其次的一个部分是给予了学生一个在岗位上进行实习的机会,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中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运用中,企业会由专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师徒结对”带领学生进行岗位的工作实习,这样就使得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带领学生的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自己企业的会计培养计划的施行,或者可以在课堂之中进行专业会计知识技能的讲解,又或者进行工作之中的实际操作练习,对于学生的培养灵活多变,提高了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9]。最后的一个部分是使得社会人才资源有了充分的流动,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中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运行之中,不仅仅有着对于学生的高强度的会计实训项目,也还会有着更为专业的知识理论教学,这之中会有大量的专业人才的加入。一些基于工作实践内容进行的教学,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学习会更加的具体,最终培养的人才进入企业,使得社会人才资源有了充分的流动[10]。

三、对于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产教融合需要进一步地加深

对于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来说,要注重实际的用人需要,把服务地方、产业作为人才输出的基础,应该进一步加深产教融合,校企协作培养人才。现阶段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时,主要是院校的相关人员进行单方面的考察、调研,并且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企业的参与程度较低,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无法达到企业实际要求的素质能力,致使人才培养的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团队急需补充,师资力量有所欠缺

对于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来说,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队伍整体的水平提升,当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团队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较为缺乏,优秀教师资源流失严重,这主要表现在拥有较深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数量非常少,新加入的教师知识、技能不够纯熟,这就使得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很难获得提高,教师团队急需补充。而且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中职院校会计专业之中的教师,其教学的观念还是较为陈旧,对现代会计行业没有深入的了解、认识,那么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提升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最为主要的一点是缺少实训教师,技能型教师的短缺使得实训课程的教育流于表面,学生很难学习到具有实用价值的会计技术能力。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探究

(一)强化教师团队水平建设,引进有能力、有经验的师资力量

要想提升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强化教师团队水平建设,引进有能力、经验的师资力量。首先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教师团队建设规划,对于已经存在于教师团队之中的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术能力,可以指定知识、技能、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水平有所欠缺的教师进行学习。其次要注重对于有能力、有经验的师资力量的引进,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在进行教师引入时要严格把关,确保选拔出有能力、有知识、有技能的教师,补充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师资力量。

(二)在课程体系方面的创新构建

首先来说中职院校应该强化市场的调查,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课程设置标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应该考虑到对于学生的单项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技术岗位能力的培养课程等。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依据“由简到繁,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保证中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符合企业的要求。课程设置需要注重企业会计 ERP 管理内容,ERP 所提供的新的工作平台是接续人工智能的一个方面,它能全盘掌握企业信息,并能清晰地提供决策所需资料的数据处理系统。ERP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将帮助企业的财务领导在理念、技术、方法的运用等多方面进行革新。同时注重企业财务共享管理模式内容,企业财务共享管理模式以企业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以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规范财务管理流程、提升财务管理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或创造价值为目的,以市场视角为企业内外部财务关系人提供专业化财务管理服务的分布式财务管理模式,其对于会计专业非常重要。

(三)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利用 1+X 证书制度

中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是人工智能背景下中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有充分的重视。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其主要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迎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要强化校企合作,创新相关的融合机制,让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培养中来,这样就会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输出专门的人才,进而就使得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有了具体的支撑,可以顺利地进行会计行业人才的培养。而且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也为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找到了实习的路径,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岗位进行实习,企业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会计工作,为学生日后进入企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1+X 证书制度是我国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在职业教育体系之中的地位是同等的,有效利用 1+X 证书制度,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进一步强化。

(四)建设具有时代创新意味的“云课堂”教学模式

“云课堂”引进虚拟现实技术,依托人机交互等技术和感知设备,创设了仿真教学环境,云端课堂教学解决教师创设真实情境、精准研判学情的难题,为会计专业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平台。还原真实企业工作场景与岗位流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体验,促进知识迁移,实现人与机器、人与环境、角色与岗位深度融合,建成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实现会计专业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融合,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堂,突出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利用云教学将课堂多维延伸,“线上线下双课堂”同时具有线上录播和线下面授的优势,教师在线下授课的同时,也同步训练了线上教学的临场感,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了新的信息化手段。“云课堂”的三维目标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云课堂”的教学更加关注学习习惯的养成,“云课堂”更加强化课外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实现人才教育“1+1>2”的培养效果。在由教师、学生、环境、资源等生态元素有机整合与协调运动而生成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场所中,呈现出自由地、幸福地、理想地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样态的课堂。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核心,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

结语

总的来说,对于人工智能背景下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有助于中职会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相关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工智能专业范文5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汽车专业;教学应用

0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指以人类智能相关理论的研究为依据,进行相关理论的模拟、延伸和扩张的一种技术,人工智能也称机器智能。人工智能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跨越了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心理学、感知学等学科,从而形成一个综合性学科。当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为了让计算机具备人类的智能,拥有自主计算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同时能够柔性地、智能的完成一些危险、复杂的任务。在汽车专业中,专业内容涉及到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处理以及智能机器人等相关研究领域,因此导入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必要性。

1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1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实现汽车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

汽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展开实践教学活动。针对于当前职业教育活动中汽车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相互隔离的情况,要求能够导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实训操作平台,在实训中总结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而导入人工智能技术,正好能够为学生创设信息化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系统平台,给学生提供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这一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平台,导入发动机模型,展开工作原理概述。同时为每一个学生配备教育机器人,由教育机器人指导学生展开发动机运行原理的精细化的实践练习活动。

1.2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帮助汽车专业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汽车专业教学面临着理论知识复杂、实践活动操作难度大等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对于汽车专业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的探索性不高。导入智能导师技术,可以基于学生的汽车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的智能化分析,由此制定起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如,对于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但是理论知识学习动力不强的学生,导入智能导师技术,由智能导师将理论知识逐一分解到实践实训活动中,让学生在汽车发动机的维修养护中,把握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各个零部件的性能作用。可以说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汽车专业教学中树立起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展开高质量的学习活动。

1.3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培养汽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育市场化发展背景下,汽车专业学生要求能够拥有创新探索性意识和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支持下,汽车专业学生难以形成自主性,在教学中仅仅是僵化的跟着课堂内容走,无法导入自己的自主意识,展开理论深究和实践探索。而当前导入人工智能技术,则有助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支持学生汽车专业学生教学活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打造个性化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展开对汽车的各种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的学习,由此不断地挖掘出更加精进的理论知识,展开对汽车各个零部件理论的统筹应用。在一对一的教学中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2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1智能导师系统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导师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下所形成的一种智能化信息化的教学资源。通过领域模型、导师模型和学习者模式,搭建起一个计算机教学平台。领域模式中完成对汽车专业各种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利用层次结构、语义网络等规则来重新塑造纸质版的汽车专业教材内容。如,在汽车专业教学中,有汽车故障维修课程、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制造课程。这些专业课程内容都是息息相关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容易将这几个课程独立开教学。在智能导师系统中,其能够对汽车专业的所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的塑造规划。然后根据导师模型展开对学习者的学习水平的测评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和教学策略。而学习者模型则是对于学生认知风格、能力水平的情况收集和处理的模块。可以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下所搭建的智能导师系统,实现了对汽车专业教学活动的信息化发展。

2.2自动化测评系统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如果说智能导师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那么在汽车专业教学中,还需要导入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如此才能够确保学生所展开的汽车专业学习的高效性和高质量。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一般是采用单一化的人工评价体系,其可能存在评价主观性等问题。而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能够搭建起自动化测评系统,这是一种高效、客观的测评系统,能够提供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反馈和监督,并且形成各种形式的测评数据结果,极大地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为教学计划制定提供真实可靠的支持。当前自动化测评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是基于ICT技能所实现的,ICT技能下搭建起信息模型获取的平台,展开知识推理和综合评价,动态跟踪学生在智能导师系统中的各种学习轨迹,并且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展开评价反馈。如,汽车专业学生会根据自己职业规划和兴趣,对汽车装配、汽车机电维修和汽车涂装等模块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学习的重点,此时自动测评系统就可以跟踪该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计划,然后展开课前预习测评、课堂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测评以及课后的练习巩固策略。在课后练习的测评中,人工智能技术中的自动批改作业功能得到广泛应用。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的进步发展下,汽车专业教学中的课后作业不仅仅涉及到各种语言表达,还涉及到多种读图、绘图等知识。当前正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这一自动批改作业的功能,将汽车故障维修专业的课后练习题目拍照上传到系统中,可以显示出该题目的解题思路,以及对于学生的解题情况展开评分,将评分结果纳入到学生的学习测评系统中。

2.3个性化的教育机器人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机器人具有多学科性质,其能够为汽车专业学习活动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汽车专业的相关知识。一方面学生可以基于教育机器人展开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汽车发动机等设计开发中涉及到多种复杂的原理,需要学生拥有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理论知识进行分解应用。而教育机器人正是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素质能力、思维能力。另外在教育机器人的帮助下,每一个学生不论是汽车专业的理论知识还是汽车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都能够在一个一对一的教学指导环境下展开。教育机器人会根据学生在汽车专业学习中的测评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实践实训机会。

3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趋势

3.1提升汽车专业教师队伍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发挥着类似传统教师的教学角色,但是事实上在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是不可能取代教师存在的。一方面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要基于教师的信息技术理念和信息技术专业能力才能够展开。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还不成熟,缺少足够的柔性化无法应对汽车专业教学中所面临着复杂的多样的发展特点。对此当前要想切实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应,其必须能够提升汽车专业教师队伍的教育素质能力、信息水平等。如,教师拥有人工智能技术专业知识,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导入人工智能技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汽车专业知识学习兴趣,支持学生展开汽车专业知识的探索创新思考和应用。

3.2建设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基础设施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全社会各行业中得到融合应用发展,但是基于当前社会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特殊性等可以发现,汽车专业教学活动中导入人工智能技术是需要进行相关系统平台的开发、建设和维护的。对此要求职业院校能够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专业中的应用重要性,为汽车专业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开发出汽车专业智能导师系统、实现自动化测评系统的个性化发展。

4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各个教育环节都展开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探索实践。由此掀起教育改革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在汽车专业教学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当务之急就是要求能够改变汽车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能力,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在汽车专业课堂教学中的高效应用。

参考文献:

[1]侯志华.行为引导式教学法在汽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07):69-70.

[2]卫江,王胜.模块化任务型教学在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2020,11:236-237.

[3]周定武.VR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63):109-110.

[4]史群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5,36:148.

人工智能专业范文6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在会计工作领域,众多人工智能软件设备使原有的会计账目工作变得简单,甚至有些会计岗位正逐渐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飞速变化的现状对会计行业也提出越来越高的挑战,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应积极调整教学方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一、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学生综合竞争能力差。我国高校众多,且会计专业在多高校中普遍设立,其中不乏985、211高校。与本科院校甚至是名牌高校相比,高等专科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竞争力差。再者,在这专科院校的学生,只学习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学习通识课,技能较为单一。另外,高职院校所受到的社会资源比本科院校少,例如,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机会少,缺少实践经验,社会经验缺乏。这也是告知学生综合竞争力差的一个原因。

2、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低。我国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低的问题,尤其是在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存在关起门来教学的现象。教学资源共享往往只局限于本校专业之间,缺乏与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所谓的共享只是教学科目同一、考试内容统一,或者同专业教师之间零散的交流。但校内教学资源的共享更多的在于教学方法、优质线上微课、优秀教学案例等的共享。更高层次的教学资源共享是院校之间资源的共享和社会资源的共享。院校之间交流可以共享更广泛的优质教学资源,互相借鉴教学经验,接触到更先进的教学模式。而共享社会资源的目的在于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岗位,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为将来就业增添竞争优势。

3、人工智能全面影响会计行业。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人工智能不断进入各行各业。在会计行业,人工智能涉及计算机制作财务报表、网银结算、制定成本预算计划等。这一系列的内容都需要借助计算机完成,甚至账目核算、工资发放等内容,已经完全直接由编制的人工智能程序完成。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是原本的对账、复核、结算工作变得简单高效。同时,会计人员也面临着更高的挑战,会计人员不仅仅需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更需要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人工智能设备的操作技术。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策略

1、完善资源共享标准。共享的教学资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审核的程序是怎样的,这些都是资源共享共建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不是任何教学资源都值得共享,只有具有普遍性且教学效果明显的优质资源材质的共享。总而言之,资源共享共建需要一个合理科学的标准,这个标准用来衡量共享资源的质量,还用来规范资源共享的流程。完善资源共享共建的标准较为复杂,涉及共享资源的质量审核、共享流程、资源分类、评价等等。这一些列的工作需要专门的老师或学校部门负责,从而成系统的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另外,建立资源共享标准时,要多方争取意见,不能一意孤行。因为我国高职院校众多,要想建立高效广阔的资源共享平台,就要综合各高校的教育资源。可以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牵头,征求各高职院校的建议,综合不同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建立共享标准。

2、定期开展校内研讨会。会计专业的资源共享共建需要每个高职院校都贡献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模式方法,共同出谋划策。定期开展校内研讨会,能够及时收集本校会计专业近期的优质教学成果,及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并传至会计专业资源共享平台,确保教学资源的实时性。校内研讨会的内容可大体分为三方面,一是近期的教学成果展示,二是与其他高校的资源共享情况,三是对会计专业资源共享共建的意见建议。在教学成果展示方面,向资源共享平台输送本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是每个高校在资源共享共建方面应该做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老师可以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近期的教学成果,比如,可以按主干课程分为会计基础、企业财务会计、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等。其中,会计信息化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是人工智能全面驻会计行业背景下,应重点探讨的课程内容。

3、加强“校——校”联合。“校——校”联合就是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前文提到,高效的资源共享共建需要各高校共同参与。因此,资源共享共建要集各校之力。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学校联谊发展,讨论校内研讨会上提出的关于资源共享共建的意见建议。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又不仅局限于高职院校,更应纳入本科院校。众所周知,本科院校实力比高职院校雄厚,教学资源也相对丰富。不少本科院校也设有会计专业,且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多,实践课时多。尤其是在实习实训方面,本科高校更具优势。例如,在会计信息软件应用方面,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学生会学习会计方向的Linux运行操作和ERP沙盘模拟演练等实训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实训报告。这些都是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专业学生急需学习应用的,而本科高校在这些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会计资源共享共建,应将目光放长远,尽可能多的纳入教学资源。

4、建立校企合作。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专业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应注重其实用操作性,即将理论知识熟练高效地应用到今后工作中。在资源共享共建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社会企业。企业具有完整全面的会计工作,也具有相应的人工智能计算机设备,而且基本上每个企业都设有会计岗位,因此,建立校企合作,让高职学生到企业中真正应用在学校学到的课程知识,将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企业的实践经历也能反过来促进学校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完善。另外,建立校企合作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打算。社会企业所含有的实践资源极为丰富。各高职院校可以与优质的企业进行洽谈,建立长期的会计学生实训合作,吸引企业的目光,为学生就业提前做打算。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帮助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三、结束语

共建共享会计专业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会计人才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提高自身竞争力。但当今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仍存在较多问题,且起步较晚,发展程度欠缺,实用性较低。因此共建共享教学资源需要多方长期努力。学校、教师应与学生积极沟通,听取学生建议,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水平,借鉴专业人士的意见建议,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前途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姚耕宏,刘正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问题探讨[J].科技风,2020(30):19-20.

[2]张玥.“智能财务”视阙下会计专业群网络教学实证研究——以成都市高职学校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30):112-113.

人工智能专业范文7

[关键词]人工智能;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转型

21世纪的今天,科技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对数字化和网络信息的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人工智能这门新兴技术科学,通过模仿或延展人类智能活动规律,编排出与人脑相仿的系统,通过智能化生产逐步取代传统的人工操作。机器“抢”走了行业中原本由人承担的工作,这是对劳动力最直接简单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演进,这种替代的范围与影响程度势必日益扩大,最终的后期效应是增加了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大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趋势,对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应对设计技术和运营方式变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只有主动抢抓机遇进行变革,调整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方向,才能培养出适应人工智能背景下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一、人工智能对环境艺术设计市场的影响

数据经济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首先,最早需要大量人工手工制图、修图的工作被各种绘图软件所取代,电脑辅助设计,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需求。其次,设计形式逐步由三维转向四维,由固态图纸展示转向动态虚拟空间体验,设计师不再需要绘制多张平面图、效果图来表达设计想法,也不必等到真正建造出实体建筑或空间才能让用户获得使用感受,而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制造仿真的三维立体环境,辅助设定空间游历路线,结合成熟的多媒体表现技术,让客户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可以近乎现实地了解设计空间的结构与布局。再次,设计沟通过程实现无纸化、即时化。以往,当客户不满意设计方案,设计师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体力来修改设计构思,重新绘图表达。在当今大数据背景下,只要设计师提供足够的信息共享,输入关键的技术参数,短时间内,多个不同的设计方案得到呈现,客户可以与设计师一起做更具个性化的设计,实现了设计展现的即时可变性,极大地减轻了设计师的工作量,也缩短了设计周期,为客户带来便捷与效率。最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内设计、施工、维修等项目分别承包、实施与管理的业态逐渐减少,整体打包一体化装修、装配式施工、定制联盟等新设计形态呈高需求趋势,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提高装饰装修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的整体把控。当然,这种需要整合资源、共同开发、合作共建的操作模式,对设计人员管理整个项目过程提出更高的要求。[1]产业运作方式的转变导致人才市场需求也开始发生转型。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主要呈现两极分化:一级是低端的重复性设计,靠较低设计价格来争取推广量的人才,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方式、大数据资源平台所取代;另一极是高端业内精英设计,靠创新创意拼理念的人才,他们提供的设计多为个性化的私人定制,很难被人工智能取代,但随着信息获取越来越便捷,人们的艺术审美和对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一级设计人才需要具备更高的审美、全面沟通、统筹管理等综合素质。[2]

二、人工智能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挑战

智能化时代各种新的变化,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

(一)培养目标较为单一。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多注重工艺训练,以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融合较少,专业通识性不够。另外,在信息化、智能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互联网”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普及十分缺乏。从专业理论素养方面来看,多数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够重视,学生对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艺术性的思维与审美能力不足,能够在后期一线施工、设计更改、交流沟通的能力也比较欠缺。(二)教师团队建设薄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普遍表现为理论知识水平较强,从事实践项目的能力较弱。高职院校对教师学历要求较高,基本为硕士研究生水平及以上,很多还具备海外留学经验,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系统。但是教师在校内任教一段时间后,因缺乏参与设计实践运作的机会,导致对环境艺术设计前沿技术了解敏感度下降。尽管部分老师会参加相关技能的培训,也会有短暂的下企业实习经历,但是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控不够,对新思想、新技术如何传授给学生,还缺少具体的操作能力。这种较传统的教师队伍及能力结构与高速发展的智能化技能需求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

(三)教学资源、技术应用相对滞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材相对比较落后,很多现行教材内容都是传统理论知识的产物,能够涉及当下的智能技术的专业内容不多,且更新较慢,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难以应用,缺乏最新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此外,学校内实训体系也不够完善,数字经济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软件应用教学一直紧跟企业应用所需,但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也有较大差距。企业因为效益驱使,会紧紧把握设计最前沿的技术来完善自身的企业运作,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学校实训室的硬件与软件安装在这方面往往操作相对迟缓,整体反应与优化不够及时,出现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与技术应用滞后现象。

(四)校企合作协同发展不够完善。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对口人才,其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从实际出发,应该定位于为区域发展服务,因此,校企协同育人是教学关键。虽然很多院校都在推进合作,但协同的内涵不够深入,双方没有找到真正的切入点,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1)企业层面,首先,学生到企业实习需要企业相关设计人员亲自指导,这不仅占用企业人员的工作时间,也会降低设计业务的工作效率,影响项目正常运作;其次,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业务不熟悉,有可能会增加设计绘图的出错率;最后,部分企业在合作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但学生存在学会技能后并不到该企业就业的可能,企业担心承担人力、物力成本、泄露商业运营信息等风险。(2)学校层面,企业设计师虽然被学校聘为学校导师,但是归属感不够,不能很好地转换设计师与教师的角色,他们在课堂上虽有大量实际案例讲解,但是理论系统性不强,缺乏内容升华;另外,企业导师将公司实际项目引入校内,受学校固定教学计划的安排,设计工期无法与课程对接,进度不一致,实际教学效果不强。[3]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面对挑战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人工智能基础学科教学,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社会上所需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不仅是只会单一职业技能操作的人员,还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智能化、信息化,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广泛调研各类环境艺术设计企业新技术使用的基础上,建议专业教学中开设“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思维”等基础学科课程,让学生能够掌握实时智能技术,有创新创业意识,顺应时展的潮流。另外,还应着重开展教育学生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通识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为基本原则,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通识课程,这类课程可以关注文化传承、社会科学、艺术创作、审美体验、创新创业等多元化内容,既可拓宽学生非专业的课程体系,又为学生后期继续学习和多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情况,从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社会用人需求出发,通过结合项目化课程、国家技能大赛、“1+X”证书开发等形式不断丰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只有将专业的技术能力、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前沿科技发展的应用等多方面相融合,才能为学生全面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健全师资队伍继续教育的制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水平的提升是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既有现代设计的创新意识,又有专业艺术修养,还具备实践教学经验和最新软件熟练操作等综合能力是师资队伍继续教育的目标,可推行“定时走出去,互换引进来”的策略。“定时走出去”,是指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安排教师走出校门下企业参加顶岗实践,要求固定每隔2或3年下企业半年,在丰富实际项目操作经验的同时,教师可了解行业最新动态,返校后与在校教师交流分享,以促进团队提升教学水平,强化双师素质。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互换引进来”的方式,固定几个企业建立互换合作机制,行业能工巧匠变教师,教师转换角色成为企业设计师,在有限的互换时间内发挥他们各自的专业特长。校内,企业导师协助教师完善专业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工作中的高科技应用与校内专业教学相结合,保证学生所学是当下社会企业所需要的技能,企业导师也会通过工匠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在校教师的实操能力;校外,教师可以带领公司员工提升设计理论水平、示范设计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另外,高职院校可通过组织师资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及信息化教学竞赛等方式,多激励年轻老师参赛,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运用最新专业技术和行业知识的能力,以点带面,引发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融合新技术应用来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现代数字经济社会可将各种类型的艺术设计作品转化为数据文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环境艺术专业设计具有更多的感知性与交互性,利于设计后期的沟通。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在抓稳基础知识教育的环节外,针对教学中广泛成熟的技术进行有目标、有系统的优化。目前,多数高校课堂教学采用以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师的语言表述为主。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只有采用新的教学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才会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如AR、VR、MR等虚拟现实的出现,打开了新的教学方式局面。教师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相结合,如“创意空间设计”“住宅设计”等课程案例可通过三维模型全方位的进行展示、表达,学生可以清楚地知晓空间的详细结构与布局,如同自己身处现场一般,充分调动、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环境得到了优化。目前,特殊时期大量出现的远程教育、MOOC、网络在线教学等各种虚拟教学模式也拓宽了学生学习的广度,使学生突破学习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可以更自由地开展自我学习。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沟通不再仅限于课堂面对面,可以通过云端,课程平台在线如“超星学习通”“云班课”“钉钉课堂”等。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随时随地学习,上传自己的设计作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作品进行及时、全面的整体评价。经教学网络运行后台系统处理,大数据统计学生的所学情况,分析出各种参考数据与图表,给出针对性教学指导建议,真正实现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学生作品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同学间的互相观摩学习,邀请企业专家进行点评,整体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给教学模式的优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未来,情景式、无接触式的设计营销是行业发展方向,多家企业已经开始联手,从设计、营销、施工、服务及终端进行资源整合。故此,设计人才全面统筹规划能力培养是关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BIM、躺平设计家、酷家乐等定制类的设计平台技术培训也显得尤为重要。[4]

(四)主动变革,校企协同培养满足未来需求的人才。市场是检验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航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将市场经济发展作为专业改革的重点靶向,将学生的就业情况作为教学指引,将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助力,形成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辅相成的格局,保证人才“供给侧”平衡。学校可组织企业、行业共建产、学、研、用委员会,邀请企业领导或者技术主管根据企业的实际用人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专业课堂教学内容与改革的策略。高校也可以专门针对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定制化”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例如,对高职院校三个年级的学生推行渐进式的“实践营训练”活动,与企业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利用学生的假期时间,根据年级的递增,有层次、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一年级认识实习,以了解企业的文化为主;二年级见习实习,可安排学生从事企业相关的较为简单设计工作;步入三年级,学生对企业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公司的运转过程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可以进行深入的顶岗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匹配的实习企业保持不变,三年的学习与交流,企业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待毕业之时,学生选择在该企业就业的几率大大提高,企业也通过渐进式的培养找到了真正适合企业使用的人才。开展冠名班“订单式”人才培养也是校企深入联合培养的一种形式,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设立企业冠名班级,该班的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共同商定,企业顶尖设计师作为特聘导师定期入校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公司的管理模式,将课堂作为公司,将学生作为员工,布置的教学任务作为工作量,将考试成绩作为绩效成果,按照老师给出的评价作为薪酬评定,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前感受到职业的氛围,增强学生对行业的直观认识,促进学生对先进技术、行业需求的理解。另外,邀请企业每年组织不同主题的设计竞赛,设立奖学金,组织学生参赛。这种以赛促教、企业评比的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参赛积极性,也可以引导学生的专业设计发展方向,同时,企业在竞赛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多个最佳创意成果,满足公司设计创新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只有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真正深入协同育人,服务地方优势产业,适应产业转型需求,才能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好人才供给的对口链接。[5]

四、小结

事物发展具有两面性,人工智能犹如一把“双刃剑”,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又提出了很多挑战。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用性、技能性很强的复杂学科,更多层面是脑力输出,强调个性化的凸显。因此,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只有充分了解社会、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培养“双师型”的雄厚师资队伍,优化教学与实训的技术应用,建立真正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等,才能把握好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教育的根本,培养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睿文.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J].职业,2018(8):45-46.

[2]曾文妮.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J].建筑教育,2019(10):163-164.

[3]万兵.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8):32-38.

[4]白雨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虚拟课堂教学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12):192-193.

人工智能专业范文8

关键词:人工智能;纳税计算与申报;高职会计专业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在迅速推广。在当前高职院校针对会计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在高职院校进行该课程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会计核算以及税务处理。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该课程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就是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和实务性。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网络上学习资料丰富多样,再加上今年疫情原因,越来越多的课堂都搬到了网上。学习数据的不断提升积累,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人工智能也开始步入课堂,逐步实现个性化学习。因此,在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人工智能和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改革相结合,从而达到迅速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目的,这是当前进行课程改革的最终需求。

一、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特点

(一)时效性。对于国家发展来说,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工具,但是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的税收政策也应该针对经济形势进行及时的改革。因此对于国家宏观调控来说,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的开展和内容设置也应该随着我国税收政策的不断改变来进行及时调整。这就要求进行教学的教师需要针对我国税法动态实时关注,并且具有最新的知识储备,从而可以保证在教师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符合国家最新的经济形势,确保教学中的内容时效性。

(二)实用性。纳税计算与申报对于一名专业的会计人才来说,是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其中会计核算作为会计人员自身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是保证在其进行具体工作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完成税务核算以及纳税申报等业务。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针对学生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相对于涉税业务方面的会计处理能力,从而使其可以加强对于账簿、发票以及税款方面的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税务核算以及纳税申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力。

(三)实践性。现阶段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开展过程中的教程内容相对于传统教学内容来说,已经不仅仅包含对于税收管理以及纳税计算等基础内容的教授,同时更加注重在当前信息技术速发展的阶段下企业涉税业务的实践。比如对于企业的账簿发票以及税款的处理能力需要增强,并且通过相关软件来完成企业在进行涉税业务方面的工作。这就需要在高职会计专业进行该课程教授过程中更要结合人工智能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具体学习,除了可以得到基础的理论知识提升,还可以学到一些具有专业的实践型的知识和技能。

二、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内容较多。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具有相对较多的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同时这一方面也并不符合高职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往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针对一些税收条文的列举,另外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会对一些税收条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并附加上一些真实的案例,可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会感到稍微的无趣,进一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学习的乐趣。在当前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在进行该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税法涉及的行业较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进行税收类课程的教学时所涉及的税收范围相对较广,但是针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制造业以及商业企业税收情况就比较难以掌握,如果再涉及到建筑业以及服务业等等相关行业的税收服务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过程中的难度加大,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时产生疲惫和懈怠的心理,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税法的核算内容复杂。对于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来说,税收种类是非常多的,主要包括流转税收和所得税收两大类,但是这两大类中的内容非常复杂。比如在进行企业所得税方面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课程要求就是让学生可以将这些固定的公式背诵,并且可以对于这些核算方法和计算方式实现灵活运用。如果学生在进行运算过程中,对于业务内容自身所具备的逻辑关系不能良好的处理就会导致计算错误的出现。这主要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其针对企业所得税的计算能力相对较差。

三、人工智能下的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教学改革

(一)用人工智能实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一直是人类的教育理想,它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资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取长补短。但是具体实施起来是非常困难的,除非给每个学生配备一位导师,但这不太现实。然而,人工智能使我们有机会实现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自我管理。例如学生用手机拍摄教材内容,通过人工智能系统进分析,然后向学生显示该内容的要点、难点、先修知识。然后提供在线课堂、知识链接。向学生推送老师上传的针对性的学习视频及PPT,从而与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相匹配,实现更针对性地传递知识。每次考试以后,人工智能可以根据试卷内容,分析出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再相应地布置个性化的作业。老师根据人工智能所分析的整个班级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对于大多数同学都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老师就只要在课堂上做简略讲解,而集中时间去讲解那些掌握得不够的地方。所以在当前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在进行纳税计算与分析课程教授过程中,可以结合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人工智能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利用人工智能来完成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的系统化处理,可以让其更具有条理性,从而解决税法涉及行业较多的问题。在进行课程安排过程中需要依赖于其他的相关工作项目结果,这就使得在实施教学时,如果没有具体的前置项目基础就会出现在后续项目的空中楼阁问题。所以在进行具体项目的办税业务处理过程中,需要针对纳税人、征税范围以及相应的经济业务进行综合判断。因此,在进行具体的纳税计算与申报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针对实际工作的需求来完成实际工作步骤的设定,首先需要对于经济业务完成判断,并且进行具体的核算归纳,最终才能得到纳税申报表,同时综合利用当前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针对各个行业的税收条件进行综合统计和具体分析,从而便于学生的学习。

(三)用人工智能解决税法核算的复杂。税法核算复杂,这个可以借助当前人工智能的便利来对学生这方面知识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具体统计。并且针对统计结果来设定相关的课程推送及习题推送,便于学生对于自身所缺乏的知识进行细致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的纳税实践能力。

(四)人工智能需要与教师相互结合。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教师需要和人工智能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发挥出在纳税计算与申报课程教学上的创新。人工智能只能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上的不足,错题中的逻辑归因。他没有情感,无法与学生感同身受,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感到学习压力,产生学习倦怠时,人工智能无法给予学生关爱。而教育需要对学生用心育心,给学生温暖,给予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适当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同时现下思政需要走进课堂,德育需要融入课程,德育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意识活动,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会随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发生变化,也会随着变化而发展,这些是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这就需要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来进行传授。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