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培训范例

小学阅读培训

小学阅读培训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语文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而《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了阅读教学在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功能和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进一步探索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从而实现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实践,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1]。所以说,阅读是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解构而获得独特体验和感悟的一个过程,阅读教学的效果对于小学生整体语文学习情况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其整体水平在不断提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同时,针对过去以应试为目的的模板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在阅读课堂上开始实践应用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活动取代了这种以学生背诵记忆模板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更有利于小学生阅读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意识到,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而言,问题仍然存在。首先,从教学改革以及创新的角度来说,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其必要性,但是在具体的认知以及实践上却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中,形式化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过度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反而忽略了阅读教学核心的教育目标,使得阅读教学整体效果受到影响。其次,教师与学生本身的能力与新的教学模式、方法之间存在差距。这也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无法满足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使得这种教学形式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效果,反而造成了阅读课堂教学效果更加不尽如人意。而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不足也使得其无法达成新的课堂模式的要求,进而造成课堂学习效率的下降。在这些问题现实存在的情况下,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共同关注和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提升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置阅读课堂目标

不可否认,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创新与改革是一个核心的话题,也是社会、学校等方面对于语文教师所提出的现实要求。但是在关注教学的创新与改革的同时,课堂教学的核心目的不应该被忽视。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而言,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原因。如果教师过度关注课堂的创新性、趣味性等因素而忽视了其教学性,那么可谓是舍本逐末,自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在设计和开展阅读教学时,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在科学、合理地设置阅读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追求课堂形式的创新,如此才能够实现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教师在制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时,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包括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阅读的水平,了解大部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2]。也就是说,基于学生本身的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目标科学性、合理性的首要前提。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不仅要考虑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小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在将二者相结合的同时,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将目标设置得太高,否则班级内的学生无法有效掌握基于这一目标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而产生挫败心理,影响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当然,也不能将教学目标设置得太低,否则在阅读课堂上,学生会因为教学任务缺乏挑战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降低课堂学习的专注度,影响教学的效果。其次,在当前的素质教育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设置还要考虑其全面性。也就是说,与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相比,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不仅要关注与阅读相关的教学任务以及目标的设置,还需要关注与小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相关的目标设置。要想实现德育教育目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就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这一点,并确定相关的教学目标,进而围绕目标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与安排。而这种能够影响到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化以及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都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要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科学合理全面地设置教学目标是前提。

(二)实现趣味教学,提升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取信息、提升能力、丰富认知、获得发展的主要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写作、交流、表达等素养塑造的基础与根本。而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育人导向而言,实现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浓厚阅读兴趣激发、丰富知识储备强化,既是重点,又是关键,而且成为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好发展的必然保证[3]。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最为基础的目标和要求。大部分小学生在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只有在兴趣的推动和引导下,才能够自主地、长时间地专注于课堂学习。因此,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而言,开展趣味性阅读教学,增强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关键性的任务之一。就其具体的过程而言,教师可以从两种思路出发来实现这一目标。思路一是,教师可以从贴合小学生阅读兴趣的角度出发,进行阅读内容以及课堂活动的创新。要想使阅读课堂对于小学生具备吸引力,教师就需要充分了解班级内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选择贴合小学生兴趣和日常生活的阅读文章作为主题阅读的课外拓展和延伸。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阅读的基础知识讲解环节采用游戏、竞赛等能够刺激小学生参与兴趣的形式,降低教学内容的枯燥感。思路二是,教师可以从转变阅读教学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开展。在进行阅读导入时,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文字性导入转化为多媒体视频或者是舞台短剧,以此来增强导入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另外,教师也可以在阅读的基础知识、方法讲解环节中采用微课的形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总之,只有保证阅读课堂的趣味性,才能够增强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开展自主教学,引导学生适应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4]。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当得到有效的尊重。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在充分尊重小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前提下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但与此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小学生在思维和能力上的不足也使得他们很难迅速适应这样的课堂模式,反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所以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开展主题探究的自主课堂,通过探究任务来引导小学生阅读思维的形成以及阅读能力的强化提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确定阅读课堂整体的模式,也就是基于阅读主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之下,教师可以按照三个板块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首先是自主探究课堂的准备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师生双方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要做的准备,其重点在于教师。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参与游戏或者阅读活动,让小学生形成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和习惯,为后续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使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其次是课堂上的自主探究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将准备好的课件以及任务通过智慧平板或者是学生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课件中的任务和要求进行文章背景知识的学习以及文章的自主阅读与小组讨论。在学生完成对阅读文章的自主探究之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整体讨论,共同回顾总结阅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对学生存在的阅读问题进行解答。只有在这种自主探究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小学生才能够有效形成主动学习意识,同时逐渐具备自主完成阅读学习的能力。而小学生阅读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正是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表现。

(四)开展教师培训,强化教师群体教学能力

除了受小学生本身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因素制约之外,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以及本身的专业教学能力也是影响阅读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即便是在当前的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承担知识教授的任务,还要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5]。因此,教师不仅仅是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还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保护者。在语文课堂上,只有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才能够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保证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能够充分理解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任务和要求,深入理解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并且将其应用到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但是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我们要看到,仍然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学理念和手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要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还需要针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一方面,学校可以针对教学改革的概念,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创新理念、方式进行集体性的课程培训或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这种集体性的教师培训活动来强化教师对新的教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强化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同时,这种集体参与的培训活动也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竞争,激发小学语文教师群体自我能力提升的积极性,从而使培训活动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学校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寻求其他地区优秀教师的帮助,让本校教师对优秀的创新实验课程进行观摩和解读,以此来加深教师对于阅读教学创新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并且开展模拟教学活动来增强教师对于新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利用学校提供的培训机会以及网络上的资源来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以便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在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整个过程中,只有教师自主参与其中,并具备一定的内驱力,才能够在培训活动中真正有所提升。而互联网为教师的自我提升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中的资源,通过观摩、学习优秀公开课,参与小学语文阅读的慕课等方式来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掌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途径与方法,进而实现自身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小学生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情况下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只有具备过硬的语文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才能够对小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指导,给予他们更大的帮助。而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开展专业性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语

小学阅读培训范文2

关键词:拓展阅读;微课;信息素养;中小学英语教师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逐步实现与现代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要素之一。2019年3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1]。教学生态的重建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广大中小学教师迫切希望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信息素养与拓展阅读微课信息素养

这一概念于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其定义为“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信息解答的技术和技能”[2]。“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信息素养是指基于信息素养内涵,结合教师职业特性,要求教师具备合理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开展有效教育活动的一种综合素质[3]。国内一些学者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展开了相关研究:曹传东等调查了新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状况[4];马欣研等基于对500多位中小学教师的调研提出了一体化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体系[5];陈敏等构建了一套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6]。但是当前研究对于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了解还不充分,尚不能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策略。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教授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而且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升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应用英语打好基础。拓展阅读以课内阅读为依托,以课内文本为生发点,延伸到相关作品的阅读。它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能够拓展阅读的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互比较,相互融合,形成整体,促进学生知识的立体型与综合性[7]。英语教师选取适恰的拓展阅读材料,巧妙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和使用拓展阅读微课,将课内与课外有效链接,为学生的阅读搭建脚手架,有助于学生走向“学用一体、以文载道”[8]。制作拓展阅读微课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技术素养,还需要教师将信息素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另外,教师的信息素养还体现在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不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参与制作拓展阅读微课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调研,分析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切实有效的提升建议,以期实现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深入发展。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有参与制作拓展阅读微课经历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共356位,覆盖江苏、湖北、广东、内蒙古、山东、四川、浙江、上海、辽宁、河南和江西等地。调研对象中,26~45岁的中青年教师(占比90.16%)是制作拓展阅读微课的主力军,他们拥有较强的信息意识,愿意跟上时展的步伐,更新教学理念,推动教学改革。46岁及以上的教师(占比5.34%)和25岁及以下的教师(占比4.49%)也都努力参与其中。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者(占比87.36%)高于本科学历者(占比12.08%)和专科学历者(占比0.56%)。大部分教师拥有计算机等级证书(占比92.42%),他们已经储备了较充足的信息知识并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小学教师(占比49.72%)和初中教师(占比46.35%)积极参与制作拓展阅读微课,但是高中教师的参与度暂时相对较低(占比3.93%)。部分教师(占比38.20%)刚完成拓展阅读微课的制作,还没有进入到使用阶段。

(二)问卷设计

为了了解拓展阅读微课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本研究结合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9]编制调查问卷。在开展正式调查之前,为确保问卷质量,研究者在研究小组内进行了讨论和小范围的预调查,并根据反馈做了修改和调整,形成了最终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用于收集关于年龄、最高学历、所教学段等个人信息,共5题。第二部分采用必答选择题形式,旨在调研参与制作拓展阅读微课的教师对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自我评价,共25题,分为5个维度——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和学习与发展,均采用“五点李克特量表”,其中5分为最高分(表示完全符合),1分为最低分(表示完全不符合)。第三部分为非必答主观题,共2题,主要收集调研对象对提高信息素养的培训需求。

四、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面向404位参与制作拓展阅读微课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发放问卷,于2021年8月收回356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88.12%。教师对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各维度的自我评价都在中位数(3)以上(结果见表1),其中技术素养方面的整体自我评价最高(平均值=4.03),评估与诊断的自我评价相对较低(平均值=3.86)。随后研究者对数据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参与制作拓展阅读微课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等5个维度都出现了两两显著相关。从整体上看,教师已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教师在教学的计划准备环节、组织管理环节、评估诊断环节所展现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其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学习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之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相关性最高的是计划与准备维度和组织与管理维度(r=0.895,P=0.000),其次是计划与准备维度和评估与诊断维度(r=0.855,P=0.000),组织与管理维度和评估与诊断维度(r=0.848,P=0.000)紧随其后,说明教师在材料准备、教学设计时所具有的信息素养能够正面地影响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时的信息素养。相关性相对较低的分别是技术素养维度和评估与诊断维度(r=0.720,P=0.000),技术素养维度和组织与管理维度(r=0.752,P=0.000),技术素养维度和学习与发展维度(r=0.754,P=0.000),说明教师的技术素养不能很好地支持其进行教学并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尤其要在评估诊断和组织管理环节学习并实践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学情分析,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等。

五、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建议

处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其专业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信息素养[10]。基于以上分析和讨论,本文从更新教学观念、参与微课实践、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和发挥高校引领作用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以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日常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当前参与拓展阅读微课制作的英语教师中,26~45岁的中青年教师、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者、拥有计算机等级证书者、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占了绝大多数。调查发现,他们已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因此,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将信息技术有机融于日常教学和师生交流等各个环节,如教学的计划准备、组织管理、评估诊断等过程中。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可根据学情结合单元主题广泛搜索网络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使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并制作成PPT或微课。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安排,使用不同的信息化工具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教学质量。在课后巩固拓展环节,教师可使用网络平台或者App布置作业,检测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在使用电脑、平板或者手机等信息化工具时,教师应充分预见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订应对方案,使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并对学习活动进行及时指导和适当干预,灵活处理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发生的意外状况。

(二)参加相关项目及赛事参加相关项目及赛事,增强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对于中小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调研对象在回答问卷的主观题中提到:希望参加更多的拓展阅读项目,如拓展阅读微课制作项目和拓展阅读微课赛课活动,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近年来,很多中小学英语教师积极参加“外教社杯•强国外语金牌微课”大赛以及“黑猫英语分级读物”“黑布林英语阅读”“儿童英语阅读魔盒”等拓展阅读微课的制作。相对于日常教学,基于项目或赛事的英语微课制作是一种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够鼓励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专注专业信息素养的发展,引导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准备、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正视自我、激励自我、突破自我,实现教师信息素养的自我学习和发展。

(三)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实现教师信息素养合作式发展

中小学英语教师以工作室、教研组等形式进行常态化学习、交流和研讨,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如将拥有较强信息素养的教师和拥有较弱信息素养的教师结成对子。针对调查中发现的教师技术素养不能很好地支持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评估诊断的现象,笔者建议将具有较强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教师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结成对子,使他们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在拓展阅读微课的设计阶段,团队成员定期磨课,不断思考、查阅资料,反复修改,可以做到聚焦问题,展示精华。在拓展阅读微课的制作阶段,团队成员相互间取长补短,在教学内容选择、英语语言表达以及信息技术使用等方面进行讨论,实现教师信息素养的合作式发展。

(四)发挥高校引领作用发挥高校引领作用,优化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内容

小学阅读培训范文3

摘要:信息化时代,公共图书馆面临转型发展,建议从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出发,利用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优势,延伸服务触角,深化对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及阅读推广的服务指导,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走出公共图书馆读者细化服务的新路子。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中小学;阅读;支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向,深化服务内容的需求,不仅仅在于开展阵地服务,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更要将服务送出馆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群体开展服务。所谓细化服务群体,可以以年龄划分服务对象包括婴幼儿、学生、中青年、老年;又或者对不同行业、区域,例如银行金融业,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等,本文之所以选择针对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开展讨论,出于以下几点因素:一是中小学普遍有图书馆或图书室,有开展建设、服务的比较好的阅读硬件基础,二是根据中国知网的查询,截止到2019年3月,搜索公共图书馆对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支持方面的论文只有3篇,三是,中小学是开展阅读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孩子从辅助阅读发展到自主阅读,是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科学的指导对阅读习惯的养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从中小学生的阅读背景和阅读特点出发,对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及阅读服务和指导提出一些建议。

一、目前中小学学生阅读背景

(一)国家大力提倡阅读

政府在提倡阅读上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如在城市中,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并新建改扩建一大批公共图书馆,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延伸学习、休闲交流的场所;在农村里,建立了一大批“农村书屋”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在全社会营造阅读学习的大环境,推广全民阅读。正如同李克强总理所说:“充分的利用起这些设施,发挥其作用”。虽然国家一直倡导提高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国情限制,人口比例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许多学校以分数为导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强调课堂、课本知识的积累,忽视了课外阅读对孩子性格和心理健康的塑造;强调统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这种模式导致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在学生升入大学之后的内在驱动的自我成长阶段,就显现出劣势,青年的竞争力不足,而且心理问题会渐渐凸显,轻者缺乏面对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勇气,重者甚至导致轻生等悲剧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国家的中小学已经开始反思,立足自身,在教育模式和招生模式上不断改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联动及协调。但是相比改进教育模式而言,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则相对容易,而且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开拓视野上效果会比较显著。因此争取学校与家庭等多方面的社会公共资源的支持,努力做好阅读指导工作,使学生们从繁杂、枯燥的学习中脱离出来,深深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使得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深化思想建设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中小学图书馆(室)成为学生阅读的重要渠道

现在的中小学建设都有一套完善的建设和验收标准,中小学图书馆(室)是中小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研服务的机构,向学生推荐和提供各种书刊文献资料,满足师生阅读需求,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此外,孩子从小学开始在学校的时间逐渐增多,图书馆也逐渐变成学生提升自己的一个重要场所。

二、中小学生图书阅读的特点

(一)遭遇新媒体数字阅读的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阅读受到了数字阅读的极大挑战,数字化阅读是充满个性的阅读、也是声色俱全的阅读、还是互动式的阅读,它结合文字以外的声音、影像、气味、触感,让人类重归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全观认知经验[1]。1.新媒体阅读资源的优势。携带方便,新媒体网络时代,图书资源的存储变得更加容易;内容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尽在掌握;查阅方便,调阅和获取极其方便,随时随地能根据需要浏览、查找,而且展示方式更加多元,文字、影像融合,这些都是传统阅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2.数字媒体的负面影响。数字阅读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是智能客户端的使用的时间太长对孩子视力、性格、专注力、深度思考等有不利影响,但是在这个时代完全隔离数字产品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的转换和把握存在指导上的缺失,而且家长对二者的优劣也没有一个标准可以掌握,要么一刀切,要么完全杜绝数字产品,因此这个方面更需要一些专业的指导建议。

(二)阅读方式的互动性、立体性

当代科技发展,学生也融入了现代科技之中,因此阅读不再是个体行为,有了更多的地域互动、同龄互动等多种互动模式。阅读过程中,有机会及时和作者互动,而且读者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此外阅读也呈现出一种立体性的特点,给学生形象的感受,形成多元而且深刻的阅读体验。成为一种能将娱乐与知识学习结合、文字和图片阅读相结合、动静结合的立体化阅读,这种新型的寓读于乐、寓学于乐的立体化阅读模式势必会成为阅读的主流。

(三)中小学阅读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1.阅读目的模糊。随着现代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家长都会想方设法地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但是阅读并不单单只是孩子的事情,更多的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和人生体验,同时在孩子低年级的亲子阅读会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加强与孩子的心灵沟通,更理解孩子。许多学生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开展阅读,但也有部分学生则完全凭兴趣,浏览随意,遇到什么看什么,借到什么看什么。多以课外消遣阅读为主,没有特定的阅读目的,缺乏方向性、系统性和指导性。2.书籍挑选随意。一方面是学习负担过重,使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力去挑选课外读物,只能阅读有关课堂学习方面的资料。另一方面是没有选择鉴别课外读物的能力,由于当前的图书市场鱼龙混杂,笔者的孩子从学校借了一本书名叫《木头人小姑娘》,乍一看绘画很可爱,但是内容里附带的审美观不能苟同,男主角仅仅因为小姑娘的美貌才决定是否娶她,整篇作品对孩子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不仅没有帮助,还起着相反的作用。3.阅读方法欠缺。许多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大,阅读热情也很高,但是由于他们贪快求多,没有计划,又不注重阅读方法,只想尽快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结果是书读得很多,囫囵吞枣,却收效甚微。

三、安徽省图书馆对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建议

(一)安徽省图书馆目前在中小学阅读上的主要活动

安徽省图书馆目前以打造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品牌为主要建设方向,其中面向少年儿童的常规活动有“少儿假期主题阅读活动”、“安图少儿英语沙龙”、“助困爱心一日捐”、“优秀书刊漂流阅读”、“馆员妈妈讲故事”等活动,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公益化、均等化的特点,通过安徽省图书馆的社会效应,利用馆内外各类资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引导小读者走进图书馆,走近知识,爱上阅读,提高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并在阅读中传授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中小学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时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同时缺乏鉴别力和理解力,但我们又会看到,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可以因势利导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阅读,健康成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里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学校的教学大纲再好,也不能给儿童必备的全部知识,必须不断地用课外阅读加以补充。”而中小学图书馆单纯的保存和借阅功能已经跟不上学生的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安徽省图书馆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除了开展图书借阅之外,进行阅读推广活动,发挥公共文化职能,加强对大众的阅读引导外,在对不能类型的图书馆指导的具体性上需要有更为细化的意见,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对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指导工作:

(二)确立服务指导原则

1.实事求是。服务指导一定要根据目前中小学家庭最关注的问题出发,现在大多数中小学家庭中存在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家长阅读重要性的意识不断提高与阅读实践操作缺失之间的矛盾:家长家长基本上都以老师的阅读任务布置为导向,在寒暑假或者学期开始,按照老师的书单为孩子制定阅读计划,在寒暑假开始结束,新学期开始,是办证和图书借还的高峰期。笔者曾经在图书馆办证处工作一年,而且孩子在2018年开始就读小学一年级,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亲身经历了这个需求的过山车似的变化。绝大部分的学校的在同样的年级,开具的书单也都很类似,不知道这个书单是从哪里得来,但是其中不少书,要么平时无人问津,要么在假期刚开始被反复致电咨询,再大的图书馆,某一种图书文献的副本也就几本,根本无法应对突然而来的借阅需求,而且有的书,仅仅是因为老师要求而借,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读,由于某些原因,不感兴趣的书并非第一时间去还掉供其他读者借阅,感兴趣的同学却不一定在第一时间内借到,资源的错位也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短短的假期的高需求和流通的低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可以在假期开始和结束时建议老师在书单的开具上更具灵活性,提前跟省、市、区图书馆进行沟通,及时准备或购入书籍副本。2.传统阅读与现代媒体的融合。新媒体时代,数字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重要方向,在开展阅读支持工作时,可以充分利用数字阅读的优势,因势利导,将数字阅读的与传统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在中小学图书馆的阅读指导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利用新媒体的多样性,做好阅读的敲门砖,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3.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指导。由于学生读者数量庞大,结构复杂,泛泛的指导难以取得切实的效果,因而必须在研究和区分读者的墓础上,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点,进行阅读指导。根据他们不同性别,不同的阅读需要阅读兴趣和文献需求等具体特征来选定指导其阅读的特定内容和方法,可以避免盲目臆断,以便有效地开展阅读指导活动。对于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实行一般服务与重点服务相结合,把重点读者和一般读者区别开来,可以更有助于中小学图书馆开展读者工作。从阅读时间、阅读范圈、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阅读的方法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使他们能够充分满足自己的阅读需要。4.健全法律意识。加强法律意识教育,维护知识产权阅读正版文献。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要反复举例强调作者创作的艰辛和努力,这些经典优秀的作品是呕心沥血打磨出来的,现在的阅读材料虽然易得,但也要心存敬畏,尊重作者,无论是实体书还是数字作品,都要从正规途径获取。在平时的教育中,要贯穿优秀作品产生的不易,例如普鲁斯特1908年开始动笔,直到直到1922年逝世前夕,十余载的专心创作才完成伟大的作品《追忆似水年华》;歌德《浮士德》1768年开始创作,历时64年,直至逝世前夕才完成;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只创作了一部作品,我们用短短几个小时,几天就阅读了他人毕生的创作结晶,因此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反对盗版,我们教育孩子学会阅读,也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会阅读正版图书。

(三)资源支持

1.硬件资源支持。安徽省图书馆作为安徽省最大的文献收藏单位,不仅拥有大量畅销书,还拥有丰富的古籍资源,数字资源,这些专业化的文献资源可以为学校开展课程提供很大的帮助,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深入研究不同学科提供文献支持。公共图书馆要想全面开发利用馆藏的文献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借阅需求,就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服务,将馆藏资源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公开,积极和学校联系,根据学习进度,主动了解他们的阅读需求,组织推荐相关图书。尤其针对上文出现的书籍内容不适合学生阅读的情况,在资源采购时建议学校不能仅仅根据封面,不能看起来可爱的,卡通的就适合孩子,更要翻阅内容,内容要利于优秀价值观的塑造。2.软件资源支持。这主要包括专业图书人员的工作内容、阅读方法的交流和指导以及图书馆运行中相关培训的支持。图书馆可以在对学校图书馆(室)的资源支持上,在图书馆外出采购馆藏资源的同时,邀请学校图书馆(室)的负责人参与相关资源建设采购会,加强交流。此外,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涵盖了更多的专业,进入图书馆后也在不断的进修、深造,开展课题研究,因此在图书馆工作开展上的心得体会上会更丰富,可以给予学校图书馆更多的建议以供参考。为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工作人员提供参加图书馆建设或者阅读服务推广方面的培训,相比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与其他发达地区图书馆的联系更加频繁,相关培训更多,可以开展调研,针对不同学校图书馆的建设需求,在一些专业建设培训上发出邀请参加培训,例如数字图书馆建设,图书修复,阅读推广活动等,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开拓视野。

(四)阅读活动支持

将安徽省图书馆的服务品牌建设与学生的学习及阅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邀请学校与家长积极参与图书馆的活动,同时与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图书馆也要积极利用数字媒体的便捷性和及时性,预先活动预告,或者开展调研,登记阅读活动需求,有的放矢,加强和学校、学生家庭的沟通和互动。1.与学校、家长、社会一起开展的。联合学校图书馆开设家长学校,举办阅读专题讲座,邀请儿童教育专家、作家、知名教师等,交流阅读经验,汲取他人的长处,以供老师、家长们综合考量,借鉴使用。组成阅读指导宣讲团,周期性地定期开办讲座,向家长们普及专业的阅读指导内容,鼓励家长们用科学规范的方式指导孩子进行阅读,尤其是数字媒体阅读方面,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易被社会培训机构的宣传误导,在图书选择、阅读方式上没法根据孩子年龄进行实际操作,既花费了大量时间、金钱,但又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社会培训机构良莠不齐,但也不乏优秀机构,公共图书馆可以与知名培训机构开展联系,进行调研,建立档案,向学校、家长推荐优秀合格的阅读辅导机构,让他们走进学校图书馆,与学校合作,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多选择。利用安徽省公共图书馆在图书情报专业上的优势,联系学校,将阅读指导或阅读推广列为授课开发课题,面向学校、社会征集好的建议,集思广益,共同合作研究出既适合课程改革要求,又能提高少年儿童阅读能力的教学及阅读模式。2.与学生一起开展的活动。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文献采购的机会,与图书供货商合作邀请人气作家走进学校图书馆开展见面会,让学生见到心目中的作家,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开设阅读课,采用专人讲授,系统介绍阅读知识。同时组织各种读书报告会、演讲会、故事会等读书经验交流活动,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自发主动地交流读书方法。除了利用传统的橱窗、专栏、黑板报等方式定期宣传,可以积极利用数字媒体,加强交流互动,定期“推荐书目”,帮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和新书动态。同时可考虑围绕教材开展阅读活动;举办各种读书竟赛、征文活动,邀请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读写结合,不断提高阅读效果。让阅读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贴近学生学习实际。邀请学校的文学社和各种兴趣小组参与到公共图书馆举办的活动中来,定期交流图书馆建设建议。不仅仅是理论交流,或者参与活动,还可以变客为主,主动策划活动,活动不仅可以面向学校内部,还可以面向其他学校甚至社会,以阅读为载体,以阅读为根本,但又有所提升,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

结语

总之,在当下时代阅读成为一种新常态。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与专业优势,利用好数字媒体,实事求是,加强合作,制定出适合中小学生的阅读活动,同时要引导形成正确的阅读意识,提高阅读的能力,让阅读服务于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感受阅读之美,让文字的美妆点孩子们的人生。

作者:张伟丽 单位:安徽省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校合作篇2

2018年1月,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这项法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保障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做到有法可依。而在法律中明文规定,公共图书馆要为青少年儿童设置专门的阅读区域及阅读指导。在当前,图书馆事业处于一个发展转型期,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为了保证全民阅读政策的有效实施以及图书馆事业能够得到一个长久有效发展,就必须做到创新服务内容,开拓服务市场,加强图书馆与中小学校的合作,让阅读事业深入每家每户,充分发挥出图书馆的社会作用。

一、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对于中小学生的价值分析

信息时代的到来,彻底颠覆了人们以往的阅读模式与习惯,弱化了以前图书馆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对图书馆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网络阅读相较于实体阅读更具有时效性以及便利性,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掌握到第一手的信息资源,但同样过于杂乱的信息碎片让人们的阅读追求变得越来越肤浅,阅读仿佛变成吃快餐一样,毫无“营养”。尤其是对于目前正处在信息化时代的青少年,他们还没有自己成熟的思想,很容易被当前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左右,没法正确分辨网络信息中正确与错误的价值观,而且如果长期进行这种肤浅的阅读,会导致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得不到训练。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利用,才能使其大大便利我们生活。因此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传统的公共服务项目,不但不应该被互联网时代抛弃,反而应该做到更加优质的服务,带动起全民阅读的新风潮,尤其是对于与中小学校的合作中,图书馆应该凭借自身的硬件优势,组织学校进行校外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阅读与实体阅读的关系。

二、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校合作的双向意义探索

(一)为中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事业提供资源支持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中的知识储存平台,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是肩负着公共教育的社会机构。所以公共图书馆应该借助于自身丰富的知识资源以及多样的活动形式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相应的阅读帮助与信息服务。中小学生是公共图书馆的重点服务群体,为中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事业提供资源支持与保障是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中应尽的责任。

(二)有助于提升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

相对于针对成年人的阅读服务来说,中小学生的阅读特点要更复杂,他们没有自己对于文章的准确判断能力,阅读行为充满了随意性,这时对于服务人员的技能要求就更高一些,要求服务人员对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基础了解,熟知青少年感兴趣的一些领域知识,从而可以在工作中更好地为儿童进行服务。此外,为中小学生进行服务,还可以有效锻炼服务人员的耐心,从而在以后的服务中能够更好地展现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员的风貌。

(三)实现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虽然一般的中小学校园里都有自己的图书馆,但是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的性质是不同的,不同的责任划分与管理部门就导致了当前我国的中小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交流较少,而馆内藏书类型与服务内容也不尽相同。中小学图书馆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资金、人力、管理、硬件等各个方面,都较公共图书馆有所欠缺,所以中小学校与公共图书馆进行合作可以将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与学校图书馆进行整合,让公共图书馆为学校图书馆提供一个成熟的技术帮助,利用公共图书馆庞大的资源关系为学校图书馆丰富藏书资源。通过良好的互动,实现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提升学校图书馆的整体实力,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总之,中小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虽然所属单位不同,但是在服务面上却是一个互补的关系,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资源更多的是针对校内知识,为学生的课业进行辅导,为教师的课程提供帮助,而公共图书馆则满足了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需求。

三、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建立合作的具体措施

公共图书馆有着其特有的特色与优势,因此可以尝试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助力教学,下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索其具体的合作措施。

(一)宏观方面

1.阅读环境的合作共建与网络信息杂乱无章的情况相比,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是经过工作人员的精挑细选,进行了规整的分类与整理形成的一套完整的阅读体系,知识来源与质量相对有保障,且种类齐全,包含着图书、期刊、报纸等资源,既有中小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阅读资源,也有各个学科的课堂参考资料,能够做到一馆多用。而且相对于网络阅读来说,图书馆可以配合学校开展一些阅读活动,或者开设一些中小学阅读专区,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专人引导,学生在公共图书馆的阅读中还可以培养自己正确的阅读习惯与方法。同时,公共图书馆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到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资源服务。2.丰富资源的合作共建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集中地,公共图书馆有着绝佳的资源优势。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兴起,公共图书馆可以有效推广自己的阅读活动,做到与文学界、教育界、学校、组织、个人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公共图书馆就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与中小学校园进行密切合作,开展包括线上线下的全方位活动,让学校教书育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3.文化空间的合作共建公共图书馆因为具有天然的场地优势,所以除去传统的阅读活动外,还可以举办各种文学讲座、艺术展览、聚会等等。进行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校的有效合作,除了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阅读条件以外,还能有更多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将图书馆打造成为未成年人学习思考的乐园。总之,这种文化空间的合作共建可以让中小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拓宽自身的文化空间和知识维度。

(二)微观方面

1.围绕教学大纲共建特色课程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校建立阅读活动较为普遍,但是为学校设计专门的教学活动却很少,学校如何抓住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将公共图书馆的特有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形成本校的特色资源课程,成为令所有教育从业者深思的问题。例如围绕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大纲,选取公共图书馆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材料,编写出一套本校特有的传统文化课程,在课程中既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讲解,也有对于图书馆的提及,实现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校园进行合作的双赢,既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同时也对图书馆的影响力提供了不小的帮助。2.对于中小学生阅读的共同指导正如前文所说,信息化发展在对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潜在的威胁,尤其是在中小学这个年龄段,对于新兴事物接受能力极强,如果在这个时候让学生接触到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及习惯的信息,就会对学生以后的阅读学习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所以这个时候,公共图书馆内的服务人员可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纠正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阅读观念,努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帮助学生在对新兴事物的了解中筛选出反面例子进行舍弃,与教师共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新兴产物与技术。3.灵活运用大数据进行共享阅读大数据是当前社会热议的一个话题,是用来针对当前社会中信息量暴涨的一个名词,对一个行业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分析这个行业当前的发展态势,图书馆也是如此。针对读者借阅的书籍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让图书馆有效展开对客户兴趣的研究,为后续的服务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改进,在与中小学的合作中,图书馆就可以借此技术对某些学生的阅读喜好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对学生提供分析报告,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阅读偏好,同时学校也可以进行定期的问卷调查,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上报,让图书馆安排专业人员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整理,并制订短期或长期的阅读计划等等。

四、结语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全民阅读活动产生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上发挥着自己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合作的过程中,做到对传统阅读推广手段的借鉴,对面向中小学生的阅读推广活动进行一定的优化,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与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根据学校教学内容需要,对图书馆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特色资源课程,形成一套成熟的校馆合作模式,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史君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校合作篇3

201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这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也是图书馆界多年的期盼,标志着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开启了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新篇章。《公共图书馆法》中第三十四条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当设置少年儿童阅览区域,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开展面向少年儿童的阅读指导和社会教育活动,并为学校开展有关课外活动提供支持”[1]可以说,《公共图书馆法》的实施对公共图书馆的未成年人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图书馆事业正处在发展转型的新时代,为了推进全民阅读和图书馆事业的长远发展,必须明确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校的联动,将图书馆服务深入社区、校园和家庭,以阅读推广促进资源共享,发挥公共图书馆应有的社会职能。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打破了人们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认识,对图书馆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时效性和易获取性等优势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过于碎片化和零散化的网络信息导致人们养成了浅阅读的习惯,逻辑性的深阅读逐渐被功利性的阅读代替。经过精简凝练的碎片化信息,容易导致信息内容的失真。对于缺少辨析和判断能力的未成年人而言,很难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快速准确地选取有价值的部分,这些片面的信息也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误导。长期进行快餐式浅阅读,还可能钝化未成年人的思维能力,弱化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新体验的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要带动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更应加强面向未成年人的阅读指导特别是与中小学校的馆校合作,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设施,围绕教学需要开展校外阅读活动,指导中小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信息素养。

1公共图书馆参与中小学校馆校合作的必要性

1.1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存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是人们平等享受阅读自由的公共场所,也是传承文化和公共教育的社会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社会公共服务和文化信息的枢纽,公共图书馆应该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样的文化活动为社会各类群体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与信息支持。中小学师生是公共图书馆的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体,也是重点服务对象,公共图书馆有职责也有义务中小学生的阅读活动甚至是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1.2馆员的阅读协助能力

英国著儿童文学作家、前英国学校图书馆协会主席艾登·钱伯斯(AidanChambers)认为儿童的阅读遵循着一定的循环过程(见图1)。这个循环过程需要“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帮助儿童实现“选书”、“阅读”和“回应”这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彼此关联,在阅读循环中,开始即为结果,结果又成为另一个开端。同时三个环节又分别与“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建立互动。这样一个阅读环境和阅读关系的建构,使得作为家长、教师和馆员的大人,成为推进儿童阅读的核心力量。做这样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并非易事。相对成人的阅读服务,中小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本就有所不同,他们对文献的选择和判断又不够成熟准确,其阅读行为往往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协助阅读的成年人需要对心理学、文学、教育学、语言教育等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熟悉儿童喜闻乐见的各种文献类型及特点,以便更好地与儿童展开对话,充分掌握他们的个性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引导。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作为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内容,公共图书馆非常重视阅读指导和推广,经常举办各类阅读活动,为中小学生推荐感兴趣的优秀书目,开展阅读分享或交流讨论,引导儿童感悟阅读的乐趣所在,提升儿童对图书馆的信赖度和使用率。

1.3中小学校需要公共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和阅读指导方面的支持

公共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虽然同为图书馆事业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不同性质的图书馆隶属不同的行政部门这一独特形式,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间的交流合作相对较少,在馆藏建设、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方面也各不相同。笔者通过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阅读推广进校园项目走访了北京地区的几所学校,了解到当前的中小学校非常重视图书馆建设,但是受制于馆舍面积、财力和人力等因素的制约,中小学图书馆在软件、硬件和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建设都有所欠缺,图书馆的利用率较低。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社会资源带入校园,积极参与中小学校的课外阅读指导,将图书馆的服务与学校的教学需求相融合,通过挖掘馆藏资源和整合社会力量,主动为中小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提供建议和指导,针对各个学科的教学需要推荐相关课外阅读书单,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支持。通过与中小学校的良性互动,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和延伸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提升公共图书馆的信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1.4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合作伙伴

中小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虽然隶属于不同系统,在服务功能上却相互补充,是重要的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关系。学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为学生的课业学习辅导、课外阅读活动和综合素质培养以及教师的学科教学提供服务和支持。公共图书馆则满足了广大中小学生更广泛的文化信息需求,是集学习、交流、娱乐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场所。

2公共图书馆参与中小学校馆校合作的优势

2.1公共图书馆提供的资源是有序化的知识体系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也要适应时展寻求突破与创新,从传统的资源建设向用户需求转型,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开发移动终端技术,丰富馆藏类型和资源形式,力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资源服务。与网络信息资源在组织上的整体无序性相比,图书馆馆藏资源是经过了选择、整理、分类、加工等环节形成的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有可靠来源和质量保证,学科齐全,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电子资源、数据库、视听资料等多样化的资源形式,既有适合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也为各个学科的教学提供全面的参考资料。此外,图书馆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经典书目配合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不但可以获取知识、享受阅读乐趣,还能在馆员的正确指导下逐渐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2.2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

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枢纽,图书馆具备与社会文化资源开展合作的绝佳优势。随着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地如火如荼,与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数字阅读机构以及阅读推广人、家长等机构和个人建立了良好地合作关系。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现有的活动形式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学生、家长及教师的全方位阅读指导,利用新媒体技术和馆藏数字资源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发挥图书馆的文化育人作用。

2.3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空间价值

公共图书馆是社区中最重要的免费公共文化生活空间,除了借阅图书以外,图书馆还举办各种讲座、展览、聚会及社交活动,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和信息中心[2]。图书馆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信息技术于一身,不仅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场所,更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平等、开放、自由、舒适的人文关怀。因此,图书馆的“场馆”作用应该被多加利用,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构建合理的馆舍布局,重视开展阅读活动,将图书馆打造成未成年人学习、思考、沟通、交流的精神乐园。

3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校的馆校合作策略

3.1围绕学科知识开展特色资源课程建设

公共图书馆和中小学校图书馆都会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但图书馆专门为学校设计的活动并不多,如何利用公共图书馆作为资源单位的优势,发挥第二课堂的社会功能助力学校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如国家图书馆2017年与所在学区管理中心合作研发了一套区域资源课程[3],围绕相关学科知识,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馆藏资源编制而成的一套以实践为主的学习课程。其中既有对图书馆的讲解也穿插了对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是公共图书馆参与基础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综合素养的一次创新性探索。这种方式很值得借鉴,公共图书馆将丰富的资源转变成教学课程,实现了图书馆与学校的资源共建,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拓展眼界,又能够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辐射范围。

3.2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嵌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环节,安排专业的学科馆员面向教师开展一对一服务,提供与学科知识联系密切的馆藏资源,围绕课外阅读推荐个性化的阅读书目,在学校设立图书专架,配合教学需要举办讲座、培训、实验等形式的阅读体验活动,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师备课和教学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支持与服务。此外,面向学生,应重视体现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文化空间的特质,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便于交流讨论和自我学习的场所,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在馆员的指导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习善用图书馆资源,提升对图书馆的依赖度。

3.3加强对中小学生新技术的应用指导

如前文所述,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阅读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而过于碎片化的信息资源往往不利于中小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建立良好的阅读行为和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就要对新技术进行抵制,恰恰相反,图书馆更应重视新技术在阅读服务中的应用,为中小学生提供接触和体验新技术的机会,通过讲座、培训和实践活动等方式,了解新技术的特点以及在图书馆的应用情况,引导中小学生把正确使用新技术。

3.4运用大数据分析跟踪中小学生的阅读行为

大数据是近年来各界热议的一个话题,是对信息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的一种描述,也预示着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各个行业的重视。大数据和云计算,移动互联带给图书馆的是“一切皆数据”“一切皆服务”“一切皆读者”的新思维[4]。图书馆的日常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书目数据、检索数据、借阅数据、网站及数字资源利用数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图书馆可以开展用户研究,了解用户偏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用户服务。在面向学校开展阅读合作中,公共图书馆应该为中小学生建立阅读档案,根据学校的课外阅读需要为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并开列阅读书单,同时在馆区内设立阅览专架或为学校提供外借服务,方便中小学随时借阅图书。阅读档案不仅是对学生的阅读偏好和阅读行为的记录与追踪,也是一种激励措施,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自主性。通过跟踪分析学生的阅读情况,公共图书馆定期向学校提供学生的阅读分析报告,与学生建立互动联系,定期沟通阅读进度及阅读反馈,以便调整阅读计划。同时安排专业的馆员针对学期计划安排,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跟踪服务和文献推送宣传服务等。

4结语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发展和推进下,书香社会建设与全民阅读的成效显著。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可以借鉴传统阅读推广服务的经验,优化面向中小学生的阅读推广服务,以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规范阅读行为习惯为目标,针对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需要,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挖掘,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研制与学校的阅读推广品牌,逐渐形成一套馆校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社会第二课堂的功能,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EB/OL].2017-11-4..

[2]任一鸣.公共文化空间:美国波士顿、剑桥公共图书馆个案研究[M].叶辛,蒯大申.2006-2007年:上海文化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9.〗

[3]【学区动态】先睹为快!紫竹院学区区域资源课程教材上线[EB/OL].2017-04-17.

小学阅读培训范文4

(一)建立富有人文性的管理体系

1、专业的管理团队。

组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团队,首先要考虑的是在研修内容、指导实习、后勤保障、沟通协调、摄影摄像等方面具有一定能力、基本能独当一面的老师,这样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参训教师班级管理上,管理团队要及时和专家沟通,设计好课程方案,并及时反馈参训教师的建议,保证活动的成效

2、敬业的班组团队。

在管理上,要充分发挥参训教师和师范生的优势,以达成自我管理和共管的目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组班一定要打破地域的界限,把不同地域的学员分到同一小组,小组成员以5-10个为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参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在理念、方法、习惯等产生互动、形成碰撞,最终擦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二)选择富有人文性的管理内容

1、学业管理。

学业管理的要求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参训教师研修及学生顶岗的效果。首先,应开设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急需的课程,如留守儿童心理、农村教师心理调适等,这样才能使培训更切合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使培训效果最大化。其次,还要妥善解决好专家的研究领域与课程方案不一致的问题,例如,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和考试中占的分量比较重,不少一线的小学语文专家都对阅读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在选择培训课程时基本趋同讲授阅读教学相关的课程。

2.学习成果的管理。

不管是参训教师还是顶岗学生,管理团队都会提出一些具体的任务和要求,这些任务和要求通过作业的形式来物化,以形成学习成果。学习成果不但要求提交纸质版,同时要求学员和学生充分利用QQ、音像等现代媒体技术平台,部分作业要求在QQ群上完成,部分作业要求提高音像材料,这样便于成果的交流和保存。

(三)采取加强人文性的管理策略

1、专业敬业。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要取得成效,对管理团队的要求必须是在人文性的基础上做到“专业、敬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团队的“专业”,一是要求管理团队成员在管理上的专业,二是要求管理团队成员在研修项目上的专业。因为项目涉及到的单位和人员较多、较复杂,而项目的时间又较短,这就对管理团队提出了高要求,必须具备比较专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每个成员都必须能独立展开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以“学”为本。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应努力做到以“学”为本,才能确保项目得以有效实施。“以学为本”,其中的“学”包括学习、参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参训教师还是顶岗学生,其最终的目标都是通过培训学习,获得专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项目的关键是培训学习方案和顶岗实习方案的制定,这些方案制定科学、合理,才能使培训和顶岗收到实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尊重参训教师和顶岗学生,以他们为本,实施人性化的管理,灵活处理各项管理事务,这样才能确保项目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结语

小学阅读培训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制高点,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也是学生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因此教师和学校要予以重视。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要放到第一步,工作重心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评价能力、欣赏能力、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来展开,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1]。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一思维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从学生的能力入手,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

一、拓展阅读途径,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课本阅读知识的教学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途径。学生的阅读教学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拓展不同的阅读形式,拓展不同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阅读的积累中沉淀阅读的能力,感受不同文章带来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积累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和各种形式的表达方法,从而从不同的方向掌握阅读理解能力,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阅读途径,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对课外阅读内容的加入、讲解,带领学生了解教材之外的阅读,同时还要利用互联网、电子书籍、话剧、影视作品等的展现带领学生通过不同的感官了解不同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2];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有选择、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经常会采用讲解和分析的方法进行阅读的教学,将阅读材料逐字逐句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实际的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这种形式抹杀了阅读内容的情感美和对学生思想的深层次影响,将阅读转化成了浅薄的识文断字和断章取义,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不利的[3]。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改变这种手把手教学的习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引导和启发下形成对阅读的多方面理解和灵活的感知。教师要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首先,教师要挖掘以演绎为手段的阅读形式,对于学生来讲,任何一种阅读教学都比不上学生的主动阅读和研究,因此教师可以将阅读的形式和课堂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在进行阅读引导时,为学生布置表演的任务,让学生在课下有足够的兴趣详细阅读相关内容,并且在课堂表演后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评价和分析中。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作者及作品人物的介绍和视频呈现等,引起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并将相关内容融入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与自己的亲近感,从而进行理解性阅读。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十分有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长期的良好习惯引导下形成阅读综合素养[4]。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制定长期的阅读计划,为每一位学生制作一个阅读计划,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在教师给定的阅读书目中选择阅读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每周设置一节阅读交流课,供学生将自己这一段时间的阅读心得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分享,然后进行自由讨论,之后学生根据讨论的收获写一篇读书心得,长此以往,学生定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其次,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参加社会上举行的阅读活动、读书会等,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下形成阅读的多方面情感和感知[5]。总之,一个班级里有很多学生,而学生在语文阅读上的兴趣和长处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的安排。当需要朗诵时,让喜欢朗诵的学生积极发言、踊跃参与,其他学生也要进行学习,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学生就会在阅读的其他方面下功夫。长此以往,会形成以不同兴趣点为中心的多方面的阅读教学,形成全面和重点兼顾的阅读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田春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6):160-161.

[2]刘俊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生成策略:基于对甘肃省W中学的问卷调查与课堂观察[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3):40-43.

[3]朱建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2):250.

[4]夏志娟.基于陶行知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1):76.

小学阅读培训范文6

【关键词】读写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读写结合的应用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且这两者之间是不同的,阅读是一种从外向内的吸收,而写作是由内向外的思想的表达,这两种心理过程虽然不同,并且感觉是两种相反的心理过程,但是这两种心理过程之间是可以相互沟通的。这是语文教学心理方面的研究结果。没有阅读过的写作是没有灵魂的、是不能完美的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所想的;没有写作的纯阅读是没有意义的,仅仅吸取前人的直接经验,对于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微效。阅读是吸收,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倾吐,是升华,两者必须相辅相成。写作实际上是一种运用语言以及文字的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的劳动过程。一般情况下,写作是小学语文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一项作业或者说任务。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自我学习的意识,玩心重,学生正处于一个建立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习惯的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兴趣的培养以及知识系统的建立都极具可塑性,小学生的好奇心最强。如果不可以的提醒他们阅读的重要性,他们可能会对阅读这一“技能”产生放弃的念头,被其他更有趣的事情所吸引,但是如果我们告诉他们阅读对于写作文这一作业的重要性,他们会有更强的动力去阅读,而阅读的过程正是学生词汇量积累的过程以及写作方法接触的好时机,如果他们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感兴趣的内容,更能帮助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这样有了词汇量、有了优美句子以及好的表达方式的积累,写作文对他们来说也会变得比较容易一点,写出的作品的质量也会更高一点,我们的阅读写作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当下读写结合的应用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探究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者——小学语文老师对于读写结合在学生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够重视,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正是导致老师的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其次,是我国大多数学校的语文教学都将阅读和写作分开进行教学,甚至单独设立写作以及阅读的课程。这种情况可能也是因为阅读如果和写作放到同一课程的话,教师教学的时间不够,一节45分钟的课,仅仅让学生写作就已经很仓促了,如果再加上相关阅读材料的积累,时间一定不够充裕。最后,课程设置的另一方面原因可能也是由于语文老师没有相关的将两者结合的教学经验,由于自己教学水平的限制,无法在正式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专业的教学知识来实现读写结合的教学。

三、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应用的教学模式以及策略方法探究

针对小学语文在教学中意识方面的问题,必须通过各种有效合适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提醒或培训,让教师认识到阅读对于写作的必要性以及写作对于阅读的重要性。针对学生,小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各种各样好玩的事情发生,写日记是他们记录自己生活中的乐趣以及分享生活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有效方式。除了写日记,每周或者每月的读书笔记不仅可以帮助它们锻炼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总之,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对学生有极大的积极意义,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运用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以及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大薇.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8,(36):13.

[2]李杰.谈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51.

小学阅读培训范文7

〔关键词〕阅读疗法;教育方式;高中

一、阅读疗法的内涵与分类

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读书多的人比不读书的人有显著的生存优势[1]。“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一词源于希腊语,是“图书”与“治疗”两词的组合,原意为在医生指导下,有计划、有引导、有控制地阅读图书和其他文献资料,借以辅助医治疾病,特别是情绪、情感方面的紊乱病症。《阅读疗法》一书中对阅读疗法的定义如此表述: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阅读疗法是一种传统而现代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读者与读物内容发生心灵碰撞,人格与文献互动的过程。中西方关于阅读疗法的分类林林总总,最有影响的是二分法,主要分为临床阅读疗法(治已病的阅读疗法)和发展阅读疗法(治未病的阅读疗法)。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育没有定型,善于接受新观念,是发展阅读疗法的最适宜人群。教师和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发展阅读疗法帮助学生建立自尊、完善性格、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把文献作为一种工具,帮助解决他们在这个年龄段所遇到的比较重要的问题——自我认同、独立、自尊。及时地向个人提供合适的读物,改善其人格,调养其精神,帮助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2]。

二、阅读疗法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基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现状的分析。当前,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备受关注,但是普遍存在的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的现状,却一直未能明显改善,实际上也很难得以全面解决。根据对本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数据的调查和掌握,了解到本地区当前只有部分重点中小学按照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的要求配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规模较大的学校(指学生人数1000人及以上的中学、1200人及以上的小学)中有很多还是远远达不到1∶1000的师生比例,众多中小学是由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非心理学科班出身的学科教师,因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在开展心育工作中也往往缺乏自信,面对学生心理方面的疑难杂症无计可施。

(二)基于阅读疗法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分析。阅读疗法具有灵活性、宽泛性、保密性及无偿性等特点,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便于保护学生的隐私;具备经济、简便、及时、易于接受和推广的优点。阅读疗法具有治疗、预防和发展三项心理功能,是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并举,与中小学发展性目标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相吻合的[3]。阅读疗法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阅读疗法能引起中学生的情感共鸣,净化思想,缓解焦虑,消除不良情绪;阅读疗法能给中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其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阅读疗法能给中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经验和处理问题的方法[4]。对于较其他人群还算喜欢阅读,且接受过师范教育,学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群体来说,通过学习掌握阅读疗法,引领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是可以实现的。像这样准入门槛不高而适用性广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正好可以弥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不足。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愿意学习阅读疗法的学科教师,完全可预期他们在接受培训学习之后,掌握阅读疗法应用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三)基于校园心理导读服务需求的分析。事实上,“阅读疗法”藏匿于图书馆和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日常工作中,图书馆在做阅读推广和阅读导读工作、心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也会做一些相关书籍的阅读推荐,但有时比较受限于馆员及教师的个人学识范畴和阅读经验,不够系统化和规范化。近期在我校开展的一项对高中生阅读倾向的问卷调查当中,数据结果显示:有65%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偶尔或经常性的心理困扰;有30%的学生日常会通过阅读来释放心理压力;有一半的学生期待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另有40%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有65%以上的学生比较希望学校图书馆开设心理导读服务区,向他们推荐心理成长类书籍。由此可见,学校过半的学生存在心理导读服务需求,以阅读为手段进行文化育人,将是学校图书馆积极参与素质人才培养、拓展创新服务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图书馆深化服务发展的前进方向,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内全面渗透的重要渠道之一。

三、阅读疗法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重提传统的阅读推广,结合阅读疗法的技术,融合新颖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能为我们开辟出一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通过促成阅读疗法在学校的开展,使其广泛地服务于高中学校图书馆导读工作和高中生心理辅导工作,拓宽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和覆盖面,可把阅读疗法有效创建成学校的心育特色、促成构建健康和谐校园。

(二)有助于扩充心育师资队伍和提升队伍专业素养。指导更多的图书馆员和教师通过学习掌握阅读疗法技术去帮助广大师生解决心理困扰,提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以弥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不足。

(三)有助于提升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既可提升创新学校图书馆导读服务功能,构建校园阅读之风,又能指导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符合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而实施阅读疗法的教师将可以充分发挥其课堂以外的知识魅力、个性吸引力和情感价值,对学生人格成长和解决心理困惑具有无可替代的指导功能,也提升了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和职业幸福感。

四、阅读疗法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

(一)组建阅读疗法研究团队和师资队伍。首先,选择合适的人选,培养和建立一支既有阅读疗法理论素养,又具备阅读疗法实践经验的阅读疗法师队伍是推广阅读疗法的核心与关键环节[5]。在高中,这个核心研究团队可以由自身喜欢阅读、对阅读疗法感兴趣和愿意为之投入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的教师、图书馆馆员、语文组教师、艺术组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组成,充分调动不同部门和学科领域的师资人才进行协同合作,开发阅读疗法书单和相关主题活动,也有助于利用各自的课堂进行阅读疗法推广和心育渗透。

(二)编制高中生心理成长类导读书单。开展心理导读工作的重难点,首先是“心理导读书单”的整理和编制,这是实施阅读疗法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书单的编制,可以根据高中生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参考高校的阅读疗法书单,结合学校图书馆馆藏及高中生阅读特点,重视人文社科类经典著作,形成以心理成长主题分类的“心理导读书单”。当然,“心理导读书单”的编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调整和完善。

(三)在高中图书馆开设心理悦读区和导读服务。在图书馆合理规划和设置心理成长类书籍的阅读区,并由经过阅读疗法培训的图书馆馆员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导读服务,掌握询问技巧,依据书单上对应主题的书目向学生进行阅读推荐和跟踪反馈。

(四)在高中个体心理辅导中应用阅读疗法。阅读疗法书单开发后,心理教师可以根据咨询个案的具体情况,适时地采用阅读疗法,依据书单,对症下药地提供书籍给来访者,把阅读疗法作为学生心理咨询后的自我调适和效果巩固。

(五)开展融合阅读疗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结合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方法,选取相应心理课堂主题的图书代表作,作为学生课堂教学的课前学习材料或课后拓展学习资料,也可以很好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启迪学生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指导学生探索自我性格的高一心理活动课当中,引用了乐嘉撰写的《性格色彩》一书,有趣的理论和书中生动形象的配图,让学生们更快更容易地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会分析和理解身边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接纳自我性格和懂得与不同性格类型人物沟通交往的方法技巧。

(六)开展融合阅读疗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以学校图书馆和心理辅导中心为主要活动阵地,定期开展适宜主题的心理类书展、读书分享会、真人图书馆、电影赏析、书剧或心理剧表演、心理漫画或心理小说创作比赛等;开发利用网络传播途径,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书籍推荐、征文、书展预告、活动报名和亲子阅读宣传等,从而达到5+2家校共育,全方位的立体化心育渗透。

五、结语

小学阅读培训范文8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朗读的应用现状

为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朗读的有效性做出探究,本次研究首先在全市范围内挑选了 10 所小学,以这 10 所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情感朗读的应用状况进行研究。该 10 所小学共有学生30000 名、语文教师 51 名,经调查与汇总,在这 10 所小学中,情感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如表1 所示。经统计得知,在作为研究对象的 10 所小学中,在语文阅读中应用了情感朗读的学校有 3 所,共有学生9118 名;未在语文阅读中应用情感朗读的学校有 7 所,共有学生 20882 名。以此数据为基础,将普遍应用情感朗读的小学作为 A组,将较少应用情感朗读的小学作为 B组,分别对两组学生的语文阅读测验成绩、对语文阅读的感兴趣人数进行统计与计算,经过 SPSS 22.0 软件 t检验可得,A 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2.14±1.09) 分;B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为(71.88±1.12)分,两组数据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足以说明情感朗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成绩。经过 SPSS 22.0 软件χ2检验可得,A 组学生中对语文阅读感兴趣的比例为85.67%,B 组则是 50.11%,A 组远高于 B 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情感朗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随后对教师对情感朗读的态度进行研究,在总共 51 名教师中,A 组小学共有语文教师 18名,B 组共有语文教师 7 名,A 组小学中认为情感朗读能够取得显著效果的教师有 9 名(50.00%),B 组小学中认为情感朗读能够取得显著效果的教师有 7 名(21.21%)。通过此次小学、学生调查数据足以分析出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朗读的应用现状———情感朗读的应用不足,经过确定变量,发现 A 组学校与 B 组学校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不存在其余较大影响的变量,因此可以确定情感阅读的确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但即便如此,情感朗读却依旧未得到广泛应用,其个中原因通过数据分析并不难得知。

二、在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朗读无法发挥效能的原因

经过数据分析与详细调查,在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朗读无法发挥其应有效能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

(一)教师对情感朗读认知不足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逻辑性兼备的学科,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积累,但当今的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误解了“积累”的含义,认为利用课上时间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素材便是“对”,对情感朗读等阅读方法的教学反而不重视,这显然是教师对情感朗读认知不足的最根本体现[4]。事实上,阅读本身便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教师固然能够帮助学生一时,但却无法帮助学生一世,因此与其帮助学生积累,不如传授学生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二)教学方式的单一化

目前,新课改已落实多年,但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仍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加之教师对情感朗读认知不足,往往错将普通朗读当作情感朗读,教学过程缺乏教师特色,更不遵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缺乏创新性[5]。久而久之,学生不仅未能通过情感朗读激发阅读兴趣,甚至还致使语文阅读的兴趣降低。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应用情感朗读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情感朗读情境

情境创设法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教学方法,随着新课标的引导,该教学法已然广泛应用至教学中[6]。虽已是老生常谈,但情境创设法依旧是当今与情感朗读最契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运用多媒体工具或语言创设与文本相符的意境,通过氛围的营造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举例而言,当教师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进行教学时便可以创设情境,由于该文本所表达的是庄严、肃穆的情感,因此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播放音色较为沉重的音乐,以此感染学生,伴随音乐进行情感朗读,为情感的把握奠定基础。

(二)知情共同参与朗读

情感朗读虽以“情感”为名,但在实际教学时却不能只注重“情感”,情感的把握需要以文本认知为基础,归根结底,“认知”与“情感”本身是相互依存的关系[7]。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当逐字逐句地为学生解析深层情感内涵,让学生对文本形成深刻的认知,随后以此为基础开展情感朗读。举例而言,当教师对《钓鱼的启示》一文进行教学时,教师便可以针对文本中对父子钓鱼进行描述的词句进行重点讲解,讲解内容主要包括国外的背景、风俗、习惯等,令学生理解其中的浪漫,继而形成情感认知,而形成认知后,要在情感朗读中表达情感自然就容易许多。

(三)培养学生情感朗读的兴趣

情感朗读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阅读方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方面,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工具,使文本更直观,以此实现对学生情感朗读兴趣的培养[8]。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因此在进行情感朗读时往往对文本的情感把握程度也不同。针对此类状况,教师应当尽量采取鼓励手段,以此确保学生保持对情感朗读的兴趣。

(四)实施教师自我培训

为了使教师适应情感朗读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等方式实现自我培训,其内容应当包括但并不仅限于对情感朗读的认知、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等。

四、情感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有效性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