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范例

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范文1

体育课程的设计关系到体育教学的实施,能够讲求设计的理念和技巧,有效的实现了教学质量的飞跃。积极的发展体育课程多样性,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节点,保证增强体育教学的素质,对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设定具体的教学课程,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保证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体育课程;体育教学;若干关系

传统教学的关键比较落后,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足,影响了体育课程的设计,并且失去了对学生体能锻炼的意义。现代教学改革随着新课程政策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完善,实现了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的重新明确。传统的体育教学体系受到影响,支持创新的体育教学得到进一步的理顺,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概念区分开来。传统教学重视的是教案本身,忽视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没有关注到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本文针对体育课堂和体育教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找到实施教学目的的方法,完善当下我国的体育专业教育体系。

1体育课程概述

体育学科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包含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具有个性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保证体育课程的质量设计,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稳定发展。当下我国社会的体育教学工作在不断进步,通过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实现了良好的师生互动,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实施教学课程设计和安排,能够保证与体育教学相互干预和促进。新课程理论的深入,促使两个完全独立存在的理论成为合作的团队,在融合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的成功导向性。当下的体育教学内容要求体育课程的内容设计,在参与阶段实现与教学课程结合,保证了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要求。体育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在严格的管理氛围下学习,并且按照科学的训练体系进行巩固,加深学生技能记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够保证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教学课堂的内容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进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社会发展状态,注意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实现对学生能力和身体机能的培养。在学生学习阶段的体育课程设置,应该包含社会的发展状态,综合学生年龄接受能力,进一步满足教学内容的丰富工作[1]。科学规范的体育课堂设计,才能够适应当下学生学习生活的发展,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课堂设置,才能够锻炼学生的身心,保证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理念融合。体育课堂是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环节,通过锻炼让学生得到健康的身体,保证能支持文化课业的学习和研究。教育机构在拓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满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增设全面的体育课程内容,坚持以科学技术为发展根基.

2体育教学概述

现阶段,体育课程在校园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学习内容,因此体育课也是学校课程中的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体育课程中,教学内容主要在师生共同努力和参与的基础上完成,并且在完成教学内容过程中还需要利用一些比较系统的教学模式和结构体系,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是老师在学生的配合下,利用比较合理、科学性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手段才能够使学生掌握和体育相关的知识,以及基础的技能,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党中央、国务院逐渐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所以不遗余力的加强中学生体育能力,并全面落实到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以此来增强中学生的体育能力。众所周知,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人格,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目前,在我国的中学教育教学发展中,体育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现今我国推行素质化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对于学生来讲,只学好文化课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全面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体育教育教学,才能推动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体育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否提高,运动技能是否增强,健康状况是否得到改善等方面。而传统的体育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是否掌握、身体素质是否提高、体育成绩是否进步。前者是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标,关注的是学习的全过程;后者是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体育需要强调人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中考体育贯彻落实的最终目的。而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就需要通过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来给予有效的促进。对于学生来讲,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新的体育教学手段则更能促进学生爱上体育课程,同时能够大幅度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发展体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

3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

3.1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3.1.1体育课程过程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普及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讲解规范动作时,采取的方式往往是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如在讲解我国第八套广播体操时,对于每一个动作要领教师都会采取分解示范的方式来保证每一个学生认识清楚。最后采取整体示范来保证学生能够完整体会动作要领。在调查中,体育教师整体示范的应用率为90%以上,而分解示范则达到了95%以上[4]。

3.1.2体育课程过程当中体育教学的执行标准情况

在体育教师讲解体育动作时,往往会通过不同角度来展现每一个动作细节,如散打教学中,对于直拳的讲解,教师会根据出拳、速度、力度等多方面来展现直拳的动作特征,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掌握直拳。在调查中,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方法的执行标准较高,达到了90%以上。

3.1.3体育课程过程当中体育教学方法的效果情况分析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调查中,也会发现,很多学生非常喜欢体育教学方法的教学,而且,就调查结果而言,体育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也非常显著,能够保证学生学有所得。

3.1.4综合统计分析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课程当中的总体效果

目前,尤其是在体育动作教学过程中,对于示范教学法的应用,从整体上来说,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换句话说,就是能够从整体上保证体育教学方法教学能够把动作教学中的各个动作要领准确的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出每一个动作的真实含义与动作,进而保证学生在独立做动作时,能够标准。体育教学方法在现代体育教学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方法是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替代的,它能够是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学习并掌握技术动作。教师在示范动作过程中,也要注意到示范动作的目的性,准确性,合理性和多样性,这样才能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提升示范教学的效果。

3.2在体育课程中应用体育教学的优点

3.2.1更具有科学性

在现代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学的示范动作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技术动作要选择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师的体育教学的示范动作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体育教学的示范动作是使学生利用感觉器官,注意到教师的体育教学的示范动作,达到强化学生对动作的记忆的目的。生理学认为,体育教学的示范动作能够加强大脑对动作的认识和理解,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行为意识习惯。

3.2.2更具有针对性

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学的示范针对性遵循的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活动中学生的主导地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技术动作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的阶段性特点,选择恰当的体育教学示范方式,并着重强调不同的体育教学的示范动作环节,采用整体示范和分解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很好地掌握技术动作要领。

3.2.3更具有实效性

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学的示范教学实效性能够使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示范动作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例如,学生在实践技术动作时,发生了意外情况,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练习,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恐惧心理,而教师及时的补充体育教学的示范,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实践的自信心。体育教学的示范动作的实效性有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提高技术动作的实践质量[5]。

4体育教学在体育课程中实践的应用

体育课程涵盖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方法,而良好的体育教学方法会促进体育课程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在体育课程的编排过程中实施有效的体育教学方式,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实践的形式满足教学相长的目的。

4.1体育语言教学方式在体育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在体育课堂中实施体育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语言教学方法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成长心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充分的掌握教师的指导思想,提升学生体育实践活动能力。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安排相关的体育能力提升知识讲解。讲解的过程中要涉及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比如,可以通过基础体能比赛了解学生的基础体能情况,然后,要求教师能够以标准的普通话形式向学生介绍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就是要求通过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意义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拥有良好的体能可以支持长期文化课学习的充沛体力,强健学生体魄。教师在介绍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过程中,可以自己设计相关的口诀,便于学生的理解。在体育课程中讲求体育教学的实践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能训练和体能提升,有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全面培养。使用语言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师语言的明确性,关注到对学生的启发作用。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到时机性,当学生正在进行危险性较高动作的时候,尽量减少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讲解,侧重对安全性的提醒比较科学。

4.2示范型体育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示范型的体育教学方式在体育课程中的实践应用作用比较明显,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教学方式的效率提升意义。通过教师身体力行的展示体育运动的方法和要领,让学生了解到实际工作的运动规范。更加准确的进行体能训练活动,更有利于学生身体机能的提升,也能够满足教学效果的质量提升。在教师示范运动行为的过程中,一般采取的演示行为是整体的示范,和慢动作的示范。整体示范主要是为了体现动作的完整性,让学生对此项体育运动有基础的了解。在实施慢动作示范的过程中,主要是向学生分解运动细节,让学生能够观察到细致的节点,更有助于运动实施的准确性,不会对学生身体机能造成损伤。再者,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位置和身体方位向学生演示运动细节。其中包括正面的示范,和侧面、背面的演示操作。全方位的示范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细致的观察到运动练习的每个环节,进而保证学生运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3体育教学中完整方式和分解方式在体育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体育课程要想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体育教学的帮助,可以说体育教学附属于体育课程,同时又是体育课程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实施手段。将体育教学实际的应用在体育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完整教学方式以及分解教学方式两种方式来具体实践。而所谓的完整教学方式主要是指通过将某个动作进行连续的完整的教学演练进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该种教学方式注重要的特点在于同一个技术的涉及的技术环节均没有进行分割。而这种完整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促进学生进行完整的身体练习,而其缺点则在于不利于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中相关练习难点以及重点的掌握;而所谓的分解教学方式则是指通过将某个动作进行不同练习环节的有效分解,进而按分解部分逐一进行联系,最终掌握所有技术要点的一种教学方式。该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促进学生对于重点技术以及难点技术的良好掌握,同时也促进了高难度技术的简便化,学生通过该种学习方式更加容易学会。而其缺点则在于不利于学生对于整个的完整动作的良好连接,从而影响到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中完整技术知识的整体性掌握。总体来讲将体育教学实际的应用在体育课程中需要具体实践完整教学方式以及分解教学方式。

4.4体育教学练习法在体育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在体育课堂中采取练习法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并且验收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一般的体育教学练习方式,存在3种方法。首先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操作课堂学习的具体内容,保证对实际体育活动的充分掌握。其次,需要教师在原本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体能和运动方式的转变,将原本单一的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乐于操作。教师再采取循环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体育课堂的规划,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学习印象,在固定的周期内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和重复训练,促进学生从身体机能和身体记忆上,实现对教学任务的复习,满足体育课堂教学需求。但是循环练习的方式需要消耗教师和学生的大量体能,所以在体育教学方式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量学生个人身体素质和体能特征进行操作,满足学生练习需求的同时,也避免对学生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5结论

文章内容主要是探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正确地认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提升学生体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明确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是拓展教学效果的关键性方法,保证体育课堂和体育教学的充分融合,能够促进两者相互影响和干预。提升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是新课程政策实施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全新规划,能够保证教学目的的实施,是为社会培养全面性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保证学生稳定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根基力量。

作者:张晨玉 单位: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石宝华.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辨证关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2).

[2]蒋新国,李竹青.论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4(6).

[3]谷茂恒.论体育教学学术反思与体育课程意识培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5(2).

体育课程范文2

(一)生活化趋势

生活质量越高的家庭和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就越强烈。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体育已逐渐呈现出它的多种功能和属性,生活化、时尚化的体育运动逐渐伴随人们走入家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娱乐化趋势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单纯的高强度体育运动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忙碌的都市人。于是,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应运而生,它集运动性、娱乐性于一身,使人们在运动中摆脱重压,在娱乐中调节情绪,成为业余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终身化趋势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工作方式的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工种从业者严重缺乏运动。长此以往,因机体缺乏运动导致的各类职业病,如颈椎病、腰椎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病人群日趋年轻化。随着问题的出现,人们的疾病预防意识普遍开始增强,终身化的体育锻炼,防治文明病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不利于与社会体育接轨

近年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武术、太极拳、健美操、游泳、滑冰等新增课程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但从目前整体状况来看这些新增课程所占比例仍然较低,传统的教学内容仍占主导地位,且新增课程主要以选修课形式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不利于体现体育课程的趣味性,更不利于社会体育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不够先进,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体育课程因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区别于文化类课程。故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有许多创新空间。但就我国目前教学改革进程来看,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仍未摆脱传统的灌输式,课堂讲授法和演示法仍然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性没有改变,授课过程缺少师生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社会体育终身化趋势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严重抑制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考核方式不够科学,无法体现教学效果

考核是课程效果评价的主要途径,科学的考核过程是检验教学成果最为重要的环节。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在考核评价体系上没有明显进步,以规定任务的完成作为检验学生成绩的标准仍然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提高幅度和专项能力,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真正体现教学效果。

三、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建议

通过对社会体育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结合我国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准确定位课程性质

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的意义不在于课程本身,而在于其在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因此,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为基础来定位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才能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前所述,社会体育的本质是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定位也应以此为主要目标,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完善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身体素质储备。具体来说,高校体育课程的任务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通过课内外的活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为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应职应岗能力和今后生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二)合理规划课程体系

体育课程设置应遵循体育教育规律,立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校优势,建立有特色、有个性、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模式。要丰富基础课程的内容,创新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增加保健类课程。体育课程是所有大、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在学生进入大学时大多已掌握了一定的传统体育项目知识,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基础内容的重复,从而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另外,应当通过充分的调研活动掌握学生对某类课程的兴趣度,从而不断调整基础课程。针对个别体能较弱或因患有疾病无法参与正常体育课程的学生要建立专门的保健课程班,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有针对性的组织康复、保健体育教学,教育学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增强体质、早日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社会体育更多的是以个人为主导的体育运动。由于目前家庭教育意识的提高,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掌握了一定程度的体育专项运动技能,如街舞、武术、健美操、国标舞等等。而高校体育教学忽略学生的特长,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灌输式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与社会体育的衔接均不适应。因此,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体育锻炼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学生充当教师的环节,使有某方面体育特长的学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临时充当一定课时的体育教师,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四)不断完善考核体系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与体育课程最终考核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体育锻炼,达到体育课程的真正目的。同时,要以鼓励学生专项特长的发展为目标,将专项特长作为加分项目,结合学生的出勤和课堂表现等最终确定总成绩。

四、总结

体育课程范文3

关键词:医疗体育;高校体育;课程设计

1943年9月,脊椎神经科医生路德维希•古特曼在英国成立“脊椎损伤医疗中心”,为战争中庞大的伤残军人提供救治。众所周知,脊椎是人身体运动的重要枢纽,脊椎受伤往往会使人产生残疾和“不良于行”的消极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状态。体医融合是全民健身工作的技术核心,是体育科学为健康服务关键[1],而“运动是良药”理念迅速传播[2],已成为体医融合的强力推手。多年来的医疗事实证明,正如古特曼所言,体育运动在医疗中的地位首屈一指。由此,在全国乃至于世界范围内推广医疗体育、着重提高人们的医疗体育意识便成为在医疗和体育这两个维度都不可忽视的环节。毫无疑问,要使医疗体育意识能普及并深入人心,作为集体有效学习的教育手段当仁不让,在高校体育专业开设医疗体育课程更是显得尤为必要。这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使学生获得良好且平等的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习得医疗性体育的学生作用于社会,学生在生活或工作中将医疗体育再次推广,促使大多数人参与医疗体育锻炼,最终实现全民运动。科学的运动是使人通往健康的最佳途径[3]。由此,在高校开展医疗体育,可以说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一个发端或导火索,可谓肩负重任。

1医疗体育的发展现状

医疗体育,简称“体疗”,是一种医疗性质的体育活动,是医学和体育的有机统一。医疗体育曾被定义为是一种专门预防或治疗慢性疾病或常见疾病的康复性体育锻炼。这样的定义无可厚非,医疗体育的确有这样的功效。与普通的医疗方法不同,医疗体育不必借助任何药物,只需利用体育手段,通过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按摩、保健操等动作轻缓且运动量较小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从而实现祛除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医疗体育也确实因其“协调全身、安全有效”而在健康界备受重视。但是,医疗体育的作用广泛,益处甚多,仅仅只是把医疗体育看成一种用于康复的体育运动,未免限制了它的发挥和效果。事实上,医疗体育不仅可以作为康复性体育运动用以治疗疾病,还可以作为保健性运动用以强身健体。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医疗体育既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又因其保健作用,如今已被广泛应用到体育运动中。

1.1医疗体育的发展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医疗体育的国家,医疗体育的应用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便提到了运气、养气对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战国后期的《行气玉佩铭》讲究通过练气功来改进并增强真气在体内的运行状态,以达到祛病保健的目的。南朝《后汉书》记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创编“五禽戏”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可谓是将医疗体育发扬光大。此后如隋唐时期的《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书,都从多方面详细地记载了医疗体育。展望新时代,体育与医疗融合能够促进合力汇聚健康,成为解决全民健身的技术核心、体育科学服务健康的关键环节[4]。发展至今,医疗体育为现代临床医学建立了不朽功勋,医疗体育康复中心、医院医疗体育门诊等如雨后春笋,遍布世界各地。

1.2医疗体育的作用

医疗体育之所以能够对人的身体健康起作用,与人本身的身体构造有关。其对人体的作用从3个方面体现。1)医疗性体育可以刺激人的大脑皮层,从而产生链条反应。人的大脑皮层可以调节全身的器官,并受到来自各器官的刺激,由此产生一定的紧张度,维护正常的身体机能。医疗体育实际上就是通过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实现提高防治疾病的目标。2)医疗性体育运动可以直接增强人的身体机能。通过增强心肌能力加速血液循环,通过增加肺活量改善身体摄氧能力,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降低高血糖,通过增进食欲和消化能力促进新陈代谢。3)医疗性体育可以对如身体截肢、器官摘除等丧失的功能发挥代偿作用。医疗体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作用不仅限于某一类型的人,而是全部人群。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医疗体育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于患病的人来说,程度轻者可以治疗疾病,恢复身体机能,程度重者可以延缓病情恶化甚至使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好转,还可以预防因原有病情而引发的其他病症等。慢性疾病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促进疾病的治愈、病后的身体恢复乃至心理健康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医疗体育可以帮助病人恢复五脏六腑的功能,增强肌肉活动能力,有效预防肌肉和身体器官的萎缩、挛缩。这些作用正是医疗体育之所以被重视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它是任何药物都不可代替的。

1.3开展医疗体育的意义

人们长期以来都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只有疾病才是健康的杀手。事实上,不健康的饮食和起居习惯以及缺乏运动才是人身体健康的最大威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会竞争的激烈,高热量的饮食、酒桌上的应酬、不规律的生活、无休止的加班等,都会成为健康隐患。在生活作息健康的情况下,还是会有特定的职业病,如教师的气管炎、咽喉炎,办公室白领的颈椎病,都是常见的症状。我国现在确诊的慢性病患者近3亿人,治疗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70%以上,而且城乡居民处于超重、肥胖和中心型肥胖的高发期[5]。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机构研究中心称,到2018年世界新增患癌症人数高达1810万人,死亡人数高达960万,其中亚洲地区占据56.2%。这些数据可谓骇人听闻。然而,这些令人闻之色变的病症大多都源于运动的缺乏,任何病症,无论低龄化的脊椎病还是逐渐增加的癌症,都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得以改善。但运动需要一定的方法和度,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运动对健康有利,否则适得其反。这种缺乏保健意识而透支身体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因此,要转变“运动即能健身”的错误认识,打破“重医轻体”的桎梏观念,把科学健身作为健康促进的有效策略,变“被动健康”为“主动健康”,由“以医疗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转变,把科学运动贯穿于促进健康、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的全生命周期过程[6]。要落实这一策略,首先要从教育入手,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贯彻医疗体育教育。

2高校体育专业开展医疗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与历史悠久的医疗体育相比,医疗体育课程就显得格外稚嫩。长期以来,医疗体育仅只作为体育或医学中的一部分,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为救治大量的伤残士兵,医疗体育作为一门新医学应运而生,但此时这一门新兴的学科体系并不完善,它为人所知的程度也仅限一隅,只处于一种萌芽状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医疗体育逐渐为各国重视,并在战争结束后,引入体育课堂。因此,我国虽然是最早流传医疗体育的国家,但医疗体育课程却是一件“舶来品”。现行的医疗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我国传统医疗体育的内容有所出入,一方面保留了传统医疗体育中的五禽戏、八段锦、气功等我国独有的体育特色和精华,另一方面又引入了现代医学和现代体育中需要借助现代体育器械的运动。但是,纵向与自身比较,我国医疗体育课程目前的开展和普及力度,远远无法发挥出自古流传的古典医疗保健的作用,横向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医疗体育课程也与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相差甚远。譬如美国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民的体医融合协同治理之路,加之医疗体育教育的长期普及,人们医疗体育意识高,日常体育锻炼和病后康复常识普及,可谓全民运动。而在我国,虽然人们的医疗体育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却存在盲目性,不知道如何正确进行医疗体育,只能依赖于专业指导人员。然而我国目前的医疗体育专业人员并不多,在医疗体育专业能够做到对相关知识了如指掌并深入浅出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目前国内在医疗体育方面所能提供的助力还有待发展。

2.1医疗体育的内容

将古往今来继承下来并广为流传的医疗体育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不难发现,医疗体育内容庞杂,包含了人类生活运动的方方面面。细分下来,不同的医疗体育方式应对不同的患者,也有着不同的功效。医疗体操。医疗体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为防治某种疾病因运而生的,是一种为达到预防、治疗以及康复的目的而专门编制的体操运动及功能练习,对损伤、术后、瘫痪等病人运动器官的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作用。医疗体操因目的明确,方法多样,运动量适中,有助于提高情绪,因此被称为医疗体育中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医疗体操是传统的拳、操,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保健操。医疗性运动。与医疗体操不同,医疗性运动更加适合那些体力相对较好的人,它的运动量要比医疗体操大一些。根据不同的运动方式,医疗性运动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氧训练,一种是器械运动,这两种的重点都是提高心肺功能。医疗性运动中经常采用的项目有走路、慢跑、跳绳、登山、游泳、爬楼梯、骑自行车以及各种球类运动等。按摩、牵引和悬挂。早在公元前8世纪,这一方式就已在我国问世。其中,按摩最广为流传,是指用手或按摩器在人体上通过揉、捏、锤、推等方法以缓解人的疲劳并且预防疾病的方法。牵引是指通过牵引带牵拉人体部位,从而牵伸关节和软组织,最终达到治疗目的。悬挂是指不慎受伤或难以独立行动的肢体通过吊带的辅助而悬空,通常适用于骨折、瘫痪等。劳动治疗。该方式具有局部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常年运动量少的人而言,通过简单的、机械性的动手操作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操作运动量小且行为简单,如园艺、编织、甚至包括为中老年妇女所喜爱的广场舞等。这一方式主要是使得运动量小的人能够保持身体的基本运动机能。自然因素锻炼。即生活中常提到的日光浴、空气浴、水浴,又称三浴。三浴锻炼使人直接接触自然,既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又可以提高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但三浴锻炼一般不会作为独立的运动项目单独进行,往往会与其他医疗体育方法相结合。

2.2医疗体育的特点

医疗体育之所以能够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出现,并流传数千年,自然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它一方面具有作为体育运动而固有的特征,另一方面还具有一些医学和养身保健的特性。根据研究和实际经验,可将医疗体育的特点总结为5点。其一,医疗体育是功能疗法。心肺等功能是人体的重要功能,维持着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关节肌肉活动的功能则是一个健全人保持正常生活的重要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或损坏。医疗体育可以使人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器官中已经衰退的功能可以得到恢复并增强,而缺陷功能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这是任何药物治疗都不能代替的。换而言之,药物只能解燃眉之急,是治标不治本的,而医疗体育可以通过技术供给使人身体的不良症状得到缓解,继而通过灵活运用于养身、强身、强心等生命周期,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其二,医疗体育是一种全身疗法。不同于普通医学中惯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医疗体育并非单纯地考虑局部的治疗,而是着眼于全身。它通过改善或增强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运动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的效果[7]。”其三,医疗体育是一种主动疗法。这种主动性是从人身体本身的角度出发的。无论医疗体育的患者是否自愿参与医疗体育,但只要进行运动,就是身体由内而外的治疗和改变,而不是通过外界的药物或手术等方法被迫改变身体状态。此外,患者如果积极参与医疗体育,则更是用自己身体活动方式来积极自主地进行康复训练。一方面,运动本身可以为患者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利于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另一方面,还有利于避免普通的医疗方法中因大量或长期服用药物而导致身体产生抗药性以及服用药物引起的身体不适。其四,医疗体育是一种公平性疗法。医疗体育通过人体的自然活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这种自然活动面对患者都一视同仁。举凡运动,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胖瘦,都可以运用,且医疗体育并非一定依赖于特定的器械和物资。这就不会使各个群体面临能否参与的问题,尤其不会产生普通医疗中因治疗费用而导致普通患者难以承担甚至难以继续治疗的问题。只要采取医疗体育法,患者在锻炼得当的情况下都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其五,医疗体育是一种便捷性疗法。医疗体育可以不需要特殊的场地设备,也不会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在任何安全、不会造成强烈干扰的地方都可以进行。器械齐备的医疗所和健身房,空气清新的公园和运动场,甚至家里都可以成为医疗体育的场地。这样的便捷性是医疗体育的推广和普及的一大助力。

2.3开展医疗体育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如果人们的运动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就有50%的几率避免乳腺癌、60%的几率避免大肠癌的发生。英国慈善组织漫步者协会和麦克米伦癌症援助中心也曾经提出,如果每天能够坚持花20min的时间步行1.6km,那将对前列腺癌、乳腺癌、肠癌的治疗都有明显益处,最高可降低50%死亡风险[8]。在生活中,通过运动与疾病抗衡乃至与令人闻之而变色的癌症抗衡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医疗体育既有如此魅力,能够实现先进的科学医疗技术都难以实现的治疗效果,高校体育专业开展医疗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是唯一一种可以面向大规模人群,进行广泛、深入且有力度的普及的手段。医疗体育作为保持并改善人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必须通过教育得到推广和普及。不可否认,随着体育对社会的影响不断增加,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逐渐增强,医疗体育也广为人知,一些负面因素也会由此而生。轻则有人道听途说,采取错误甚至偏激的医疗体育方法,非但不能养生保健,还会危害健康,重则甚至有不法之徒借“医疗体育”之名行骗。医疗体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避免这样的情况,使医疗体育免入“歧途”。通过高校普及的医疗体育更为科学,更有利于医疗体育参与者的健康发展,也更有利于医疗体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高校体育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必须是符合社会建设多方面需要的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具备自我锻炼能力和强身健体的能力,还要具备指导他人开展体育锻炼和提高健康水平的能力,由己及人,指导全民健康[9]。

3医疗体育课程的设计

如今我国高校中开展的医疗体育课程,无论从教学模式来看还是从教学方法来看,都是借鉴西方的教学体系。西方的医疗体育课程自然有其优越之处,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其中的特长,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定的弊端。目前我国医疗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的被动性较大,学生少有人进行积极主动的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多重视学生的集体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的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由于过分注意教学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建设。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本当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医疗体育教学方式和内容,西方的教育理念不可全盘应用到中国学生头上。为此,医疗体育课程的教学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

3.1课程教育要与时俱进

在经济和科技都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个变化万千的信息化时代,医疗体育的教育绝对不能泥古不化,更不能闭门造车。及时接触外界的变化、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更新体育教育理念成为医疗体育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医疗体育知识体系和扎实的医疗体育专业技能,能力特长具有社会适应性和多向性的人才,使他们学有所需、学有所用,能将所学知识共同作用于实践,胜任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为全民健身服务。这是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3.2加强基础理论知识

基础理论知识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任何学科如果没有逻辑严密的理论作为支撑,就很难维持自身的体系,想要普遍推广就难上加难了。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中,课程安排上更多偏向技术,理论教学偏少。这样使得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而且对接受新的知识体系极为不利。在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的情况下,一旦接触到新的知识体系,就会使得原有的知识体系因受到冲击而混乱。因此,在高校医疗体育教学的课程中,要注重传授基础理论知识。通过传授学生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康复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懂得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逐渐掌握体医结合、医体渗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10]。此外,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心理学的知识,结合实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并增强对医疗体育的认可度,促进学生进行自我主动积极的学习训练。如此才是健康的学习方法,才能促进学生有效且合理地学习医疗体育,而不只是把所修的体疗课程当做枯燥无味的课程、甚至只当成不得不完成的学业。

3.3加强社会实践

早年的体育教学都是在教室按部就班的接受理论,或在校园内进行定量的体育运动的训练,使得学生的体育学习脱离社会,变成一种“自我修行”。如今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医疗体育教育也应该运用到实践中。首先要运用到学生自身,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医疗体育的功效,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医疗体育的效果心服口服,并主动进行学习推广。加大学生深入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习实践力度,培养集体育运动和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11]。譬如通过社区中的居民指导健身过程中,给予运动风险评估、制定运动处方以及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并进行跟踪服务,记录下实际遇到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同时,医疗体育的教育也不能局限于社区和校园,还应该鼓励甚至要求学生进入俱乐部、广大社区、中小学校甚至进入企事业单位等,将所学的医疗体育知识运用的生活中。所谓学以致用,学习到医疗体育知识后,及时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得到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鼓舞学生继续自主学习医疗体育,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了解自己需要加强和改变的地方以便请教老师,完善自己。3.4医疗体育非朝夕之功在医疗体育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白一点,医疗体育的理论可以在短期内学会,医疗体育的内容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习得,但医疗体育的效果却不是立竿见影的。相反,高强度的理论有助于短期掌握医疗体育的理论系统,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非但不能改善身体状况,还会破坏健康,适得其反。因此必须明确知道,身体素质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采用医疗体育方式强身健体、缓解疾病一定要有耐心。这要求学生在学习医疗体育时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此外,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推广医疗体育时,要注意调动对方的积极的情绪,激发身体各器官的自我调节能力。当然,医疗体育并非万能药,如果是想要通过医疗体育来缓解疾病,并不排斥在必要的时候配合临床医学。

4小结

体育课程范文4

大学教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所接受的最后教育,是学生人格、精神、道德逐步定型的关键时期,是学生顺利进入社会、融入社会的最后准备阶段。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更高层次的体育教育,肩负着促进学生以健康的身心向社会化过渡的使命。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就是要强化思想引领,将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协调发展,达到强健体质、健全人格、坚定意志的育人效果[2]。这就要求大学体育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拥有健康强劲的体魄,更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掘和利用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把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结合,在学生中弘扬塑造体育精神,增进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学生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的树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对大学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探析

(一)规则性元素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在体育运动中处处体现着规则性,例如时间规则、竞赛规则等,它为参与者限定了一个具有体育特征的相对独立的空间,规定了参与者必须做什么、允许做什么等。参与者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必须遵守规则,并接受规则的约束,同时也要承担违反规则所受到的处罚。规则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程教学有目的地引入规则性教育,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纠正学生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并进一步延伸到对社会生活各项规则的遵守,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合作性元素

合作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目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长期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导致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更倾向于以自我为主体,缺乏对外界的关心和关注,合作意识淡漠,甚至会对合作产生抵触心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很难通过讲授的形式进行,它需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人与人之间语言、行为和情感的交流,以实现共同的愿景或完成共同的任务为目标,建立起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关系。体育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发生频繁的合作,例如足球比赛、拔河、接力跑等等。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入合作性教育,培养并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敢于合作、善于合作,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通过与他人之间的默契合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出每个人的优势,能够形成1+1>2的效果。

(三)竞争性元素

竞争是个体或群体间在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或群体利益,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绝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就享受着家庭所提供的衣、食、住、行等全部资源,作为资源的唯一供应对象,导致其缺乏良性的竞争意识和优良的竞争品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活中更多地充满了竞争,竞争意识的缺失将会使人失去前进的动力。竞争是体育的固有属性,体育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其具有强烈的竞争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教育。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为学生创造竞争的环境和氛围,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引导和激发学生开展良性的竞争,让学生认识到竞争与合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没有合作的竞争,竞争将缺乏潜力;没有竞争的合作,合作将缺乏动力[3]。

(四)公平性元素

公平是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它体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倡导的“Fairplay”意指公平竞争,它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体育运动的灵魂。体育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为参与者提供公平的环境、公平的规则、公平的权利和公平的裁决等方面,按照体育活动进行的时序可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阶段。在体育课程中处处彰显着公平性,例如体育教学机会的公平、体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体育结果评价的公平等等。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公平性教育,对树立学生的公平意识,培养学生维护公平、坚守正义的优良品质至关重要[4]。

三、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路径

(一)增进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执行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融入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1]。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提高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发掘思政元素的敏感性和运用思政元素的主动性。因此,高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开展对课程思政内涵和意义的学习和培训,并将课程思政纳入到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促进教师以身立教、以德为范,在全校范围内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二)用“课程思政”理念引领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学组织的设计、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结果的评价,更多地侧重于对学生个体运动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个体身体素质提升的检验,很少关注到体育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和思想所能够产生的积极影响。用“课程思政”理念引领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计划、有目的地融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教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在行为、情感和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公平意识,提升学生良性的竞争能力与合作能力。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教育的影响和熏陶。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教学,就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学情的研究和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点,转变学生“唯成绩论”、“唯及格论”的实用性、功利性的学习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通过开展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将对体育知识的运用同思想政治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正确学习观的养成和课程思政理念的树立。

四、结束语

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大学体育课程中,就要发挥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分析、提炼课程中显性和隐性的思政元素,将这些思政元素犹如“如春在花、如盐化水”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予以体现和拓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尚品德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徐娆娆.大思政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0):536-540.

[3]张新华.体育教学中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2(5):95-96.

体育课程范文5

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高校

社会体育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体育,是为了达到有效的身心健康,提高娱乐方式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形式多样,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体育锻炼受到更好的认识。我国的社会体育相比西方较为落后,高校需要顺应社会体育的发展,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加强体育课程的准确设置,合理的分析社会体育发展的水平。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需要明确社会体育发展的标准水平,分析我国体育课程设置标准,从传统教学出发,合理的分析改善现有改革的办法,不断适应社会的体育发展需求,深化社会体育建设,构建完善的社会体育课程改革方案。

1我国体育社会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

我国社会体育主要以生活体育为主,贴近生活,注重锻炼的作用,具体来说,我国的社会体育主要呈现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体育锻炼形式层出不穷,人们可以利用多样的器械进行多种体育锻炼,改变传统单一的锻炼办法,更加重视体育建设。例如,开展网球、游泳、滑雪、登山、现代舞、高尔夫球等,多种体育活动方式不再受体育产地和条件高低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自身锻炼的需求和目标采用合理的锻炼方式,更好地实现专业化的体育运动锻炼。

1.1社会体育生活化的综合发展趋势

社会体育是全民运动,更加重视生活化的发展,通过良好的生活化精神发展需求,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发展氛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于体育的有效需求和发展水平提高,实现全面的社会发展,不断提升社会多样化、多功能水平的建设,体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习惯。

1.2娱乐休闲的发展趋势

生活节奏快,生活不规律,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压力大,睡眠不好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传统的体育休闲方式强度大,需要的条件高,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人们,而采用娱乐与锻炼相互结合的方式,是更好的体育发展趋势,让人们摆脱束缚,在娱乐过程中实现身心锻炼,在锻炼过程中更好地享受体育带给我们的快乐。这就是休闲体育的重要意义。

1.3长效的体育建设发展趋势

按照信息化的发展建设水平,逐步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才可以达到健身强体的作用。以体育锻炼作为保健方式,不断提高人们锻炼健身的知识水平,加强有效的防治,针对可能出现的职业病进行体育锻炼,满足不同人们的需求,提高全面化的健身体育锻炼意识,而不单单是为了锻炼而锻炼,更重要的是强身健体,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1高校的教学内容更新慢,与社会实际的体育发展相差甚远

体育教学改革中,首先需要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顺应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引进现有的、主要的、流行的体育课程方式,以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主导思路分析,增设新课程,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原有的体育教学课程发展水平,减少体育课程的不足和缺乏性。而现有的体育课程没有与社会体育的实际发展相互适应,缺乏有效的趣味性,没有良好的更新发展,这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建设。

2.2教学方式不足,无法提升体育课程的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陈旧、无新意、无法吸引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课堂上往往是以演示教学为主,教师是主导地位,对于学生实际的需求没有深入的分析,缺乏有效的课程互动,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地抑制学生对于体育的运动兴趣,无法实现课程的快速发展。

2.3考核模式不够完善,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

考核主要是以实际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缺乏有效的科学考核方式。目前,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上没有有效的评价价值标准,教师主导教学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考核无法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体育无兴趣,认为只是一种课程,而不会真正的从兴趣出发,主动地进行体育课程锻炼。

3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方案

3.1建立完整的课程体位管理制度

按照高校课程学生的需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互配合,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以学生为主导思维意识,借鉴社会体育的整体发展规模,针对不同区域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社会体育主要以锻炼、强体、治病为主,高校体育课程需要更加重视实际的锻炼发展意识,达到有效增强体质的目标,不断完善学生的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以健康为体育课程引导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课程不单是上课,更多的是增强自身体质,培养多样体育技能和兴趣的过程,让学生以更加自主的意识进行锻炼,按照这种思路设置的课程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服务学生,提高学生体育课程的教学发展水平。

3.2合理地规划课程体系的设置

体育课程设置需要遵循有效的规律标准,建立完善的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分析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点和需求,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建立有特色的、有个性化的、多样模式的课程,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以丰富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课程教学发展模式,增设合理的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课程教学,增强课程的阶梯型设置,这有利于学生阶梯形式的发展,避免可能出现因困难,造成对课程丧失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对每一节课进行不同情况的设置,对于学生身体不适等情况,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方案,树立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方法,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

3.3有效地改革教学办法

体育锻炼过程中还是需要以个人的兴趣出发,以主导思维进行教学。体育课程设置中可以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正,激发学生自身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掘学生的锻炼主动性和创造力,增强学生对于体育方面的能动性,有效地激发教学改革发展,增强体育课程的多样性,实现学生主导的课堂教学方案。

3.4完善教学考核管理体系的建设

通过有效的评价分析,对实际的学生发展需求进行判断,逐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测定,将体育课程与实际的考核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日常生活中体育意识的提升,从而达到体育课程真正建设的目标。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以有效的锻炼身体为目标,将专项特长预制结合起来,达到有效加分的积极作用,结合学生出勤、课堂表现等,最终确定教学考核的体检课程标准。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需要以有效的社会服务为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课程的完整性,培养学生的体育主导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质量,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教育水平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学忠,郝招,石高慧.试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4-88.

[2]栾丽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5(4):72-74.

体育课程范文6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

当前,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大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身体耐力较差、心理的抗压能力较弱、抗挫能力也不强等众多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绝大部分大学生不重视参与体育锻炼,睡眠不足、压力大,精神过于紧张造成的。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广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起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课程发展模式。

1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分析

1.1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教学模式,长期坚持沿用,虽然有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但实践上很可能会限制体育教师的思维,安于现状,不再追求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体育学习,不仅不能提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满足现代大学体育教学要求。

1.2传统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当代大学生是在优越的生长环境成长起来的,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极易产生兴趣,追求个性发展和自由,他们很多人喜欢上体育课,但是又不愿意参与剧烈运动,也可以说不愿意参与难度较大的体育运动,对那些约束性较强的体育运动也提不起兴趣,这就给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无形中给体育教学划定了一定的约束界限,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1.3体育教学中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教师的课堂地位则变为次要位置。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主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在传统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最直接的实施活动对象就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往往对体育教学具有绝对的权威,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式,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安排来学习、来锻炼,学生没有丝毫的学习自由,不能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的措施分析

2.1注重体育课程教学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高校要重视本校体育课程教育改革工作。高校可以依据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增加体育课堂教学的课时,不仅有利于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教师适当地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体育时间,满足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让他们在运动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体育知识,更好地领会体育运动的魅力。高校注重体育课程教学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体育的理念,提升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

2.2实施阳光体育,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家号召开展阳光体育,各大高校纷纷加入改革的行列,向着阳光体育的方法不断努力。所谓的阳光体育,主要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阳光和大自然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体育锻炼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能够充分释放出青年一代的青春和活力。在阳光体育的开展,能够带领学生真正进入大自然,缓解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和紧张情绪,使得他们得到必要的放松和休息。

2.3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执教能力

高校要重视学校的体育教学发展,并适当加大对体育教学方面的投入。与此同时,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综合素质和综合执教能力的提升,建立起本校的体育研究队伍,积极开展体育相关教学研究活动的研究工作,指导和帮助本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2.4在体育课程设计上要突出地方特色

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全国的高校遍布全国各地,各地区的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地域特征,开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课程,例如,北方的滑冰和滑雪运动、南方的游泳和跳水运动等,实现智育和体育教学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推动地方特色体育项目的发展。

2.5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当设置体育教学内容

当前,在我国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往往会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而忽略了自身体制和综合素质的发展需要,这将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针对这种学习现象,高校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例如,不再允许学生选择某一单项运动项目上课,而要求学生只能选取某一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学习,例如同场竞技型、隔网对抗型等。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运动技能形成原理、传授方法的学习,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统一,摆脱重实践,轻理论学习的观念认识,发挥大学的多学科优势、资源互补,开设一些交叉学科的体育课程,并增加健身体育、体育文化、生活体育、乡土体育等内容的教学,丰富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自身身体素质,还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学习和就业压力,放松心情,释放紧张情绪,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学校和教师要引起重视,并努力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潞然.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194-195.

[2]潘丽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41(6):73-77.

[3]徐扬.阳光体育背景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农家参谋,2019(22):255.

体育课程范文7

课程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校对教学工作实施管理,从而完成教学计划、大纲规定的教育任务。正确解读有关“三级课程”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对校本课程管理概念的理解。在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中,国家、地方、学校各司其职。国家制定总体规划;地方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制定地方需要的课程指导纲要,开发与选用;而学校则在国家、地方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因此,校本课程的管理必须首先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其次,每所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地开发和组织校本课程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主管理权,开发多样性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以尊重师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等。基于以上的认识,可以将校本课程管理定义为是指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学生需要,而对课程进行的安排、实施、开发和评价等一系列的自主管理活动。体育是学校各类课程当中最能反映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之一。

由于体育课程教学环境、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这对地方和学校来说,各自的地域特征、体育传统等,都是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积极施行国家制订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应因地制宜进行体育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所谓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和学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方案。由此可见,体育校本课程不仅指学校体育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课程,也包括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再创造得到的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在我国,关于体育课程的理解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因此,本文结合以上论述,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定义为:体育校本课程管理就是对体育类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

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贝塔朗菲曾说,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而各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系统,强调的是整体性。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每个要素在系统中起着一定的特定作用,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否则,脱离整体,各要素将失去要素的作用。管理就是对于系统的管理,而体育管理就是对体育系统的管理,是以系统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体育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部署,进而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学校体育管理的组织。而方法体系则是以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作为学校体育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实践方法。根据学校体育管理系统的特点,综合运用系统技术方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且层次分明的方法体系,以实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

2.后现代主义哲学

所谓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形成,是同现代西方哲学中各个流派的升降沉浮密切相关,并随后结构主义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提倡多维视角和多元方法,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为基本特征,它表现出反本质主义倾向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冲击。目前,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要求实施校本课程管理,培养创新意识。为此,在我国课程改革中,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为学校课程改革实现了质的飞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鼓励人们怀疑一切现有的知识权威,这对于教育理念的嬗变是一种触动。同时,后现代思想家倡导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平等关系,鼓励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对话来建构他们自己的课程,教师是学习情境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除此之外,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倡导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和多元主义方法论,提倡以多种方式探究课程知识,强调个体自由和自主。

3.教育未来学理论

教育未来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以未来学及其相关科学为依托,探索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从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到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手段以及教育管理等都属于这门学科范围,从中探讨学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新趋势,以适应社会的变革步伐。因此,面向未来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学校体育校本的研究者来说,应该以适应未来需要为突破口,力争把未来体育教育引入到现在的教育,从而为实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做好铺垫和准备。

三、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价值体系

弄清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价值是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校本体育课程管理的价值追求应该包括健康性、创造性和专业性三个方面。首先,健康性。“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把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体育教育必须围绕五个领域目标展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并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其次,创造性。所谓校本体育课程所追求的创造性是指参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体育工作管理者的创造性主要包括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管理方式等;体育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过程中,充分做好实现者、组织者、探索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断地修正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而作为学生,要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学习,使体育学习达到最优化效果。再次,专业性。主要强调的是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扎根于教学,要积累、观察、记录并通过对教学材料的研究,使体育课程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实质性功能。

2.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以学生发展为原则。体育校本课程管理要求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主动地可持续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决策中要让学生参与。同时,体育校本课程要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张扬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学生的差异及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教育。其次,自主性原则。依照课程管理中的权责分配,体育部门要积极地组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权职的统一。并根据自身的实际,确保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再次,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学生有权对所学的课程项目提出建议。可见,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校体育课程管理体系,需要学校各方面人员的广泛参与。

3.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机构与内容

就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来看,需要构建有效的管理运用机制。而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组织与设计,就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机构主要包括建立“体育校本课程评议委员会”、设置专门的体育校本课程管、成立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组等。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课程管理计划,对课程定期诊断、评价、修改和校正,使课程系统最大限度地接近课程目标。在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内容方面,要紧扣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第一,体育校本课程计划管理;第二,体育校本课程标准管理;第三,体育校本课程编制管理;第四,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管理;第五,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如教学设施配备、保管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等。除此之外,对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指导纲要、教学大纲、课程开发等。

4.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模式

学校的课程管理模式是在实践中发展,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主要有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模式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管理模式。其中,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模式对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模式的学校把学校看作是社会文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充分重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管理模式是把整个课程管理、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进行劳动分工,不同等级的课程管理者角色有很大差异。这种等级制结构和缺乏弹性的规章制度限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忽视了学校中人际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新一轮教育课程教育需要全新的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模式。而全新的模式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最大化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课程管理手段上,尽可能地满足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关注教师理性和非理性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同时,现代模式的学校课程管理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能够让相关人士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管理,创造性地进行学校课程管理。

体育课程范文8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整合

近年来,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体育与世界体育的交流互动愈加频繁和广泛的发展,在我国高校体育课堂中引进国外具有时代特性的街舞、健美操、攀岩、跆拳道、空手道等体育项目。在此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和发展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特性

1.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区域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悠久的文化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重要部分。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域分布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例如东北地区气温寒冷、冰雪覆盖,民族体育项目主要包括滑雪、画饼、冰上陀螺等。西北地区因为草原辽阔,民族体育项目则是基于放牧生活发展的骑马、骑射等项目。江南地区因为河流江水众多,民族体育活动多为游泳、赛龙舟为主的水上运动。总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我国民族地域分布有着紧密的关系。

1.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遍性与独立性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传承中分为“器物实践化”与“精神抽象化”两个体系,有着普遍性和独立性的特点。体育文化一方面是身体运动的动作、姿态、技巧等组合形成的一种对于实践参与的交流语言,另一方面体育文化是人自身的基本品质、精神内涵及文化特质,对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塑造和表达具有积极向上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是人们借助身体运动的肢体语言来实践参与,并借此表达内心的方式。在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非物质遗产,被后人当成一种技艺来传承与发扬。

2.高校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之间的关系

2.1民族传统体育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提供资源价值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娱乐性、观赏性的功能特点,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发挥着积极健康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意义,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很强的趣味性,不管是体能,还是技能,都能满足国人强身健体的需求。其次,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适合高校学生学习,并传承和发扬。每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来于该民族的生活习惯或者生产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的民族自豪感,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最后,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体育器材的要求简单又兼具实用竞技性。当前,伴随高校的生源扩招,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高校体育器材设备和设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且在短期内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2.2高校体育教学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中,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教育使命。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使命责任感,在高校大学生和各界力量的努力下,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普及。其次,遍及全国各地的高校,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地理优势,便于优秀人才和地域资源优势的利用。高校体育可结合地域特色、学生兴趣,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拔河、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最后,高校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术研究提供助力。在我国,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的研究体系,应用理论研究薄弱。对此高校担负着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重任,积极改变传统观念,结合自身教育和学术资源,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术研究。

3.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文化意识认知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受到西方体育的冲击影响,在多数比赛中体育项目多以西方竞技比赛为主,潜移默化中导致人们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符合现代竞技特性,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识缺乏认知,增加了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难度。

3.2师资薄弱

高校体育教学中,受师资力量薄弱、培养机制不成熟等多重因素影响,专门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校数量少。很多体育院校师资数量和质量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体系。

3.3缺乏经验

长久以来受内容竞技的影响,高校缺乏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的经验,课堂中体育教师无法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课堂器材互换或者实现兼容,课外没有利用运动会、运动周等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意识,从而导致学生缺少认识、没有兴趣。

3.4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利用率低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是各民族在劳动生活和生产中形成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民族文化体系。高校体育教学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过于关注竞技特性,忽略娱乐特性,导致教学中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利用率低。

4.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整合的对策

4.1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建设

首先,高校教师结合当地区域民族特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中,增加教材的选择性和趣味性。其次,根据新课程标准,收集、整理、筛选一系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编入现行的体育教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教材。此外,高校也可利用当下优良的师资力量与信息技术,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类,筛选优质项目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最终推进建设全民体育教育资源。

4.2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传承与发扬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由此,建设健全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对此,各个高校应增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聘请民间专家来任教,通过培训班、学习班和研讨会的形式,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提高高校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另外,积极创设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协同发展。

4.3以学生为本推进体育课程改革

在积极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时,还要不断整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整合发展。当前世界多数国家学校体育教学事业发展,将本土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重要内容来发展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起步晚,对此,更应该积极改革高校体育教学,以担负发扬优良传统体育文化的责任使命。

4.4高校大学生要勇于肩负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使命

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大学生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由此,高校学生应接受和积极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当前的体育教材中渗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加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对外积极宣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使其的传播更广泛。总之,高校大学生应积极主动的承担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使命,将其融入世界体育文化中。

5.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立性和普及性的特点,在传承和发扬过程中受到地域环境和传承方式的限制。对此,应积极利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其资源进行整合。本文通过介绍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特性,指出两者的关系和分析两者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进行资源整合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实现技术和学术的融合,拓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实现高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一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2):136-137

[2]邓小兰.高校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4):51-53.

[3]韩琪,吴伟.高校体育课程引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探索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37-138.

[4]李晴云,成庆栋,庞杜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大学体育教育的应用研究[J].运动.2014,(11):62-63.

[5]陆晶晶.西部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化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7,(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