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研究范例

动物科学研究

动物科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能力

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所对应的实验,但在实际的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普遍有师生重理论轻实验问题。大学物理实验是连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桥梁,在目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主要问题为:普遍存在实验课的教学时数少,在实验课上,教师用较长时间对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就会抑制学生自主学习和减少动手实验练习时间。随着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加,有些高校师资不够、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都会对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把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相结合,经过长期实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物理学实验也包含力热光电四方面的内容。目前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实验内容是重复和验证性内容,对综合设计性实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缺乏兴趣、感到枯燥,没有挑战性等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问题:首先,是老师在实验理论知识的讲述过程中很少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其次,很多学生做实验之前,没有进行认真预习,不清楚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以及实验原理。在做实验过程中思路混乱,因此很难如期完成实验。再次,学生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给的模板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这样会导致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创新能力丧失,而基本的数据处理也存在较多问题。如何调动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这是目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迫切需解决的问题,浅谈作者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效引入课堂,并取得较好效果。

二、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属于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一种,老师将新的学习内容分为一个或多个任务,组织学生对任务进行理解分析,然后引导学生最终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任务的完成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实施步骤具体包括:设计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本文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碰撞实验来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了解非完全弹性碰撞与完全非弹性碰撞的特点。其次明确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已学习了系统的动量守恒定律以及应用,特别是对心碰撞的分类以及各自的特点。授课对象是将16级光电本科,36名同学每9人一组,共分四组,分组原则是:综合学习水平基本一致,每个组同学之间有团结协作的精神,适合进行分组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就学生们的实际情况,选取任务:1.实验目的;2.实验仪器及用具;3.实验原理;4.实验内容及步骤:(1)调平气轨:检查滑块碰撞弹簧,保证对心碰撞;(2)非完全弹性碰撞;(3)完全非弹性碰撞;(4)计算结果与分析:①非完全弹性碰撞,碰撞后前的动量之比(求出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②非完全弹性碰撞时的恢复系数(求出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③非完全弹性碰撞,碰撞前后的动能损失;④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前的动量之比(求出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⑤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前后的动能损失;⑥对实验结果作分析和评价。各组同学先选出本组组长,组织本组和记录本组的学习情况。小组在完成各自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适当的交流与讨论。待每个小组任务都完成之后,由四个小组再一起进行讨论学习,最后将已完成任务综合起来。学习效果由小组的自我评价、组间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共同决定。任务完成之后,由各个小组分别讲解各组的实验结果,并且由小组成员对自己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之间相互评价、认真听完其他小组的实验汇报。针对其实验结果提出相应问题,小组或老师应对问题进行及时解答。最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实验情况以及整体的实验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并结合本次任务,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和理论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通过对该任务的完成,加深了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和碰撞特点等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们了解了这些定律的实验验证和应用。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需注意的问题

从学生的实验习惯、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能力等方面可以看出,结果表明任务驱动探究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总结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对于我们二类本科学校的学生来说现在使用的课程教材起点较高,内容较深,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结合本校学生特点,需尽快编写出合适的实验教材。2.在任务驱动探究教学法实施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布置的实验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讲授、灌输知识,转变为组织、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知识,用布置任务给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去探究。3.任务驱动探究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探究能力,但是实际中学生来源复杂,基础能力差别较大,这样就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4.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尽量贴近实际生活,具有趣味性,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其次,实验任务设计要难易适中,太难学生会失去信心,太易学生会失去兴趣。任务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学生自身能力要求,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

四、结论

大学物理实验是将理论和实践连接起来的中间桥梁,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实验进行认真设计,对实验难点、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数据处理进行明确,而且要关注学生对任务的学习情况和实施情况的反馈,以便对后面的实验任务进行改善和调整,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很好改善,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交流协作等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对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利。

参考文献:

[1]叶伏秋,邬云文.新编大学物理实验[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

[2]吴永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1.

[3]涂亚芳,吴铁山.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物理实验,2013,24(2):142-144.

[4]李玉香,周艳红,谷春玲.应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0,16(15):156-157.

[5]王春岩.任务型学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6):54-56.

动物科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翻转课堂;案例任务驱动;PDCA循环;《管理沟通》课程

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以MOOC为代表的开放式课程的兴起,传统工业化时代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和课堂体系已难以适应国家及教育部所提出的“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需求[1]。为此,较多高校及教师都在寻求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造,翻转课堂应运而生[2]。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源自于美国,自2011年可汗学院对其广泛推广后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3]。美国迈尔密大学通过对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总结了构建有效翻转课堂的四原则(师生互动、学生写作、主动学习和个性化思考)[2]。本文首先以案例任务为驱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对现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以《管理沟通》课程为例,重点讨论翻转课堂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梳理PDCA循环视角下案例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教学实施中所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及特征

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课堂教学传授知识转移至学生课前自习完成,而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后内化知识转移至教师与学生课上讨论[3]。翻转课堂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动研究者,需课前学习基础知识并带着疑惑在课堂中进行探究,教师承担着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辅助角色,通过解答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交流反思和协作讨论。

二、翻转课堂在《管理沟通》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沟通》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实践导向较强的课程,通过案例教学的实施,在具体情境下,培养磨炼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沟通能力,开设意义重大[9]。《管理沟通》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所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素材,故选取《管理沟通》课程在翻转课堂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4]作以下论述:首先,翻转课堂寄希望于学生主动利用课前时间通过教材、MOOC等驱动完成知识传递后,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答疑和讨论来实现知识内化。这一过程对于学生主动性和知识结构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常常会导致同一个班级中主动程度高和知识结构相对完善的学生吸引了教师的主要精力和时间,而无暇兼顾主动性相对较差、知识结构相对不完善的学生,导致班级内呈现学习效果的两极分化,陷入“马太效应”的漩涡。其次,过于强调内容创新,追求学生盲目创造与实践,忽视了课程内容与基础知识。课堂内容被各项课堂展示所填充,学习“会议沟通”时要求组织筹备召开会议;学习“演讲”时要求小组成员共同进行演讲;学习“危机沟通”时分角色扮演突发事件中的人物角色,在没有巩固和内化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各项课堂活动缺乏管理沟通理论知识的融入,实际意义较小。最后,过度追求形式感,强调工具创新,脱离了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在课后《管理沟通》课程作业布置时,教师过于强调录制短视频或录屏的形式,偏离了翻转课堂的初衷,降低了教学的知识传递效率。

三、PDCA循环下的课堂过程管理

PDCA循环与教学质量管理所强调的全面设计、组织实施和检查分析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可以利用PDCA循环,对翻转课堂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造与完善,以确保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6]。就教师工作而言,其计划环节不仅包括依据国家、学校及课程培养目标对课程计划、方案等进行整体设计,还包括细分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按照所列举的教学计划进行执行,检查并及时处理偏离计划的教学过程等。然而,这一过程并不能确保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也无法规避掉传统翻转课堂所存在的弊端。因此,必须在PDCA循环中引入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为此,本文尝试将案例教学法融入到翻转课堂之中,同样仍以《管理沟通》课程为例,利用PDCA循环进行课程设计。

四、融入案例教学法的《管理沟通》翻转课堂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softeaching)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案例讨论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7]。案例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以翻转课堂的形式为基础,仍旧延续了翻转课堂的基本逻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与记忆,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差别之处在于,案例的引入,让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翻转有了依托[8]。以案例任务为逻辑链条链接起翻转课堂的前、中、后。(1)课前教学活动是案例驱动式翻转课堂的基础。只有确保学生充分参与课前教学活动,才能够确保在课中讨论的有效性。在课前,教师必须完成以下任务:①在充分了解课程内容结构与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解构课程知识体系并形成知识网络;②遵循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教学重难点、教学微视频、案例资料和知识点测试题等;③利用在校课程平台(如课堂派、雨课堂等)提前学习任务和案例资料,并积极收集学生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前的主要任务在于:①主动学习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料并思考案例任务;②进行在线测试并及时与教师反馈自学中的疑惑与不解。(2)课中教学活动是解答学生知识传递过程中的疑惑,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资料开展以小组为基础的讨论以完成知识内化。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这么做:①针对学生反馈的普遍性疑惑与不解进行解惑答疑,补充细节知识;②明确案例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与方案确定,比如在《管理沟通》课上,让学生根据学校发展情况,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实际,撰写建议书;③主动制造不同小组所提出的案例解决方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引导学生以辩论的方式深入讨论;④营造轻松课堂氛围和奖励机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性;⑤总结分析案例任务的最终解决方案,并布置课后反思任务及下节课的案例任务。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中要这么做:①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积极提出针对案例任务的建设性意见和观点;②积极参与组间讨论,勇于宣导小组所提方案的同时,敢于承认方案不足并进行修正。(3)课后教学活动也是案例驱动式翻转课堂的必要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应以课前、课中学生学习情况和表现状况布置相应作业,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学生应结合自身情况以及教师所公布的课后作业对自身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并及时与教师就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整体而言,案例任务驱动式翻转课堂是以全方位的师生互动为前提,以案例任务为切入点和牵引点,促进教师知识传递和学生知识内化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郭力嘉.高职课堂:互联网支撑下“翻转”的新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45-49.

[2]郭凌军,蒋红芸.基于案例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商业会计,2019(08):118-120.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04):46-51.

[4]蒋立兵.文科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33(01):104-111+131.

[5]谢舒潇,吴芸,谢雨萌,等.在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特征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06):23-27.

[6]李波.PDCA循环理论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0(05):51-53.

[7]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7):36-41.

[8]徐国胜,郭达,张丛.翻转课堂+任务驱动:实训教学的融合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0):86-90.

动物科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伦理学;动物实验;课程思政

0引言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物医疗、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食品医药[1]等领域都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科研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实验动物的“功劳”。动物实验在药品研发、疾病的病理、生理及机理研究等方面发挥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在现实的动物实验中,存在动物实验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动物的伦理问题,成为学界争议的热点。一门医学课程,只是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则很难培养出德高望重、技艺超群的高素质医药人才[2-3]。医学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在当今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中都离不开实验动物,不可避免遇到各种动物伦理学问题[4]。有文献报道,每年欧盟用于实验的动物有1200万只,而我国在此方面的数字达2000万只,美国达到2200万只。[5]巨大的实验动物使用量引发了我们对实验动物伦理问题的关注,生命伦理学原则在这种大环境下诞生。因此,在动物实验中,如何优化实验,利用“3R”原则,是每个生命科学工作者必须探索的问题。

1动物实验与实验动物是支撑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桥梁与枢纽

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动物(Animals)、设备(Equipment)、信息(Information)、试剂(Reagents),简称为AEIR[6]。动物排在首位,证明其地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中具有不同寻常的位置。实验动物在教学、科研中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由于人类疾病发生的机制十分复杂,为进一步探索机理的秘密,我们不可能在人体上进行相关的实验,因而实验动物成为人类的受难者。人类通过利用动物实验,可以深入探索疾病发生的自然法则,从而进行预防与治疗措施。比如,肿瘤、易传播的传染病等在临床上发病率较低,存在潜伏期长等特征,人类可以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深入观察探讨,并对临床用药的剂量及安全性开展试验,最终提高人类存活率,保障生活质量。

2动物伦理学与“3R”原则

19世纪,英国学者Hughs提出“动物福利”的新思想,即在农场饲养的动物应该与它所处的环境协调一致,精神与生理处于完全健康的状态[7]。实验动物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它们具有情感,同时也有感知高兴、伤心、恐惧和死亡的能力,它们也应享有基本的生存、心理需求的权利[8]。1992年英国农场动物福利委员会提出动物的“五项自由”的基本福利:动物在饮食方面的自由、生活环境舒适度的自由、免受身体残害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心理健康的自由[9]。动物伦理学阐述的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伦理信念、道德态度、行为规范等理论体系的一门学说;并且是一门传授价值与权利,展现人与动物和谐、人性尊严及生命真谛的新理论[10]。动物伦理包涵两个方面:动物福利与动物权利。动物福利,即动物在作为人类食物、工具或者用于医学研究时需要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在这种环境状态下,动物的心理或者生理获得满足,且伤害值达到最小,简单而言,即安乐死。动物权利也称动物解放,是一种保护动物的思想解放运动,其目的是法律与精神层面获得受仁慈对待权及与人类享有相同的权利,而不是仅仅充当财产与工具[11],应全面贯彻落实“3R”原则,即代替(Replacement)原则、减少(Reduction)原则、优化(Refinement)原则。Replacement(代替):制定实验方案,用无知的材料代替活体的方法。包括:低级动物代替高级动物、小动物代替大动物;用组织学实验代替整体动物实验;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代替动物实验;人工合成材料代替动物实验;利用计算机构建程序和模拟动物各种生理反应代替动物实验。例如:在进行模拟人体心血管实验中,可以用家兔代替。Reduction(减少):指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通过选择优质动物、改进实验方法、规范操作程序等,尽可能使动物使用数量最少化。例如:在药理学实验中检测药物IC50值,可以减少组别,实验中通过合并实验组,减少动物实验的数量。Refinement(优化):以减少动物所受到的痛苦和伤害为目的,使用其他手段取代动物实验。例如:在微生物实验中需要使用鸡血做实验,可以使用仿真虚拟软件进行验证性模拟动物实验。由此可见,“3R”原则并不是要求不用动物,而是希望实验人员最优化设计好实验,改进实验设计和规范实验操作。动物和人一样,有大脑思维、有喜怒哀乐、有疼痛感、有恐惧感,大自然给予它们同等的生存权利。在实验动物的使用和研究中坚持“3R”原则,要善待活体动物,减少痛苦和死亡率。例如:动物的居住环境、饲料、水源应该达到舒适、营养、清洁的程度;在动物受到伤害前期,应给予必要的镇静剂、麻醉剂;保证动物的情绪温和稳定、死亡前减少应激、实施安乐死等人道主义措施。

3我国关于实验动物福利的现状及立法

当前,西方医学与生命科学研究在实验动物福利领域的法规较完善,我国在对动物福利的法规进程化方面要落后于欧美国家。1988年我国最早出台第一部野生动物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之后陆续出台的法规有:《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这些文件中都倡导关注动物福利与动物伦理问题,并指出要逐步增强对实验动物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配套[12]等内容的制定。2000年我国才开始引用动物福利的新概念并将它纳入法律条文的范围,2002年举行了有关“生命科学中涉及伦理内容”的国际会议,2006年国家科委在深入研究和听取广泛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2014年国家药监局出台了与动物实验相关的修订版法规,文件中提出要改善实验动物的生存条件,并将“3R”概念引入并作为原则性指导方针[13]。

4实验教学中实验动物的调查问卷及分析

4.1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以我校医学技术学院2019级、2020级学生为主体,首先通过调研、查阅资料、听取教研室相关教师的建议,并利用微信APP和问卷星APP小程序收集资料。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23份,回收调查问卷223份,合计有效信息223条。

4.2调查的内容

调查主要涉及实验动物伦理教学、动物伦理知识和如何对待实验动物的做法等客观题,主要从这三方面汇总,进行相关调查和分析。

4.3调查结果

(1)如何评价动物实验(2)动物伦理学相关知识(3)实验中动物的处理方式

4.4动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措施

在如何评价动物实验的调查中,根据图1,有90.58%的学生选择“为人类的科学进步,可以理解”;有2.69%的学生选择“动物有生命,不认同”;选择“动物实验收获不多,可以取消”或“其他”的学生分别占3.59%、3.14%,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同科技的进步,认同科技发展是为人类造福。在学生对动物理论学相关知识了解的调查中,根据图2可知,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动物伦理学观念方面存在认知滞后、缺失等问题,其中包括对实验动物的福利、“3R”原则和相关法律的认识严重缺乏,比例分别为75.34%、82.51%、67.71%。鉴于上述调查结果,学校应该将动物伦理学设置为必考项目学科,课程设置2~6学时为宜,在进行实验动物教学前适当增加1~2学时的实验动物伦理学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实验动物的相关法律法规,倡导学生建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课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和论坛让学生熟知“3R”原则,使学生随时知晓国内外伦理学的最新研究与应用现状,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遵循“3R”原则,促进医德医风的建设,这在推进医学研究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医疗事业发展迅猛,医学实验动物成为实验的主要组成部分,动物实验也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环节,常规机能实验包括气管插管、颈部解剖动脉结扎、灌胃、注射及各种病理模型的建立均会使用实验动物,实验会使动物遭受巨大的痛苦甚至为此失去生命[14]。在实验中,有学生出现了极端行为,在实验过程中不顾实验动物的痛苦,滥用实验动物及虐待实验动物,非正规手段处置动物等。例如:在家兔药物试药实验中,待家兔实验结束后,在实验动物仍然存活的情况下,有的学生以注射空气的方式处死实验动物,家兔在死亡前会发出惨叫声,全身抽搐最终死亡;在实验动物RNA提取实验中,需进行昆明小鼠颈椎脱臼操作,有的学生第一次没成功,就将动物直接摔死,导致小鼠内脏破裂,七窍流血[15]或是尾巴被拉扯断。要解决部分学生出现的对待实验动物的粗暴行为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教师在课前,强化让学生认真预习实验的相关内容,可上网去查阅、浏览相关动物实验的动物捉拿技能,增加仿真教学课程的频率,避免实验动物处理悲剧的发生。二是在各实验室显眼的位置,可添加实验动物的宣传栏,制定相关使用实验动物的行为准则,详细列出被禁止的操作及相关处罚条例,促使实验动物的“3R”原则和相关福利及法律制度落到实处。三是学校动物伦理委员对实验动物实行严格审批制度,减少动物使用量,避免实验动物的不必要牺牲,唤起学生对动物生命的尊重[16]。四是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该言传身教,重视动物伦理学教育。

5“动物伦理学”课程中植入思政元素

根据图3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实验动物处理方式上表现出:“关爱,仁爱”的精神。但是,还有少量学生存在伤害或虐待动物的行为(占0.9%)。在实验教学中融入动物伦理学教育,有利于学生建立动物伦理学观念,提高对动物权利的认知,增强对实验动物的保护意识。现阶段,“动物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的研究偏薄弱。“课程思政”是2014年之后出现的概念,源于上海市部分高校的相关探索,其目的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尤其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实际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其方式是开发利用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目前的文献而言,“动物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对于“动物伦理学”兼具医学专业课、人文素质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独特性和跨学科性理解得不够透彻,往往只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泛泛而论,而从动物伦理学课程中具体问题出发进行深度探索的文章则较为少见。近年来,医学教育体系中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开始出现。如尹素改等[17]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运用》指出“设计适合医学免疫学教学的思政案例,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指引’齐头并进,收到了良好效果”;谭斯品[18]等的《病理生理学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指出“通过线上慕课的案例讲解,线下教学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问题的讨论,建立起一种思政教学的新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卢盛娟[19]等的《思政元素融入内科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结论》得出“融入思政元素的内科学课程教学不仅是内科学课程的教学之魂,也体现了当代医学类高校‘德医交融’育人模式的改革”的结论;还有刘晓霞的《生理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初探》,杨志刚等的《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等。由此可见,医学类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发展迅速、成果丰富,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泛泛而谈的多,结合学科或专业实践的少,讨论不够深入;二是研究大都围绕高等教育领域如高职、大学的课程展开,研究范围有些局限;三是课程思政研究取得成果的机构偏少,这与我国巨大的高等院校数量有落差。文献显示,医学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不成规模,而且低水平重复较多。“动物伦理学”课程应是通过对伦理学理论体系和案例分析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提炼医学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伦理道德问题的能力,并能对这些问题进行辩证分析。课程将对动物实验实践和价值领域中大量似是而非和错误的观念进行分析和批判,让学生初步理解批判性思维和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能对社会生活和医学实践进行反思,能初步做到明辨是非,追求良善生活,增进实践智慧,承担社会责任和具备美好品德。

6结语

实验是生物学科形成和发展的“港湾”,同时是探索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手段[20]。动物也是生命体,动物实验中应该有伦理的要求,实验动物为医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医学生应在实验动物前及过程中充分尊重实验动物,正确认识和对待实验动物的生命,尊重生命而不是亵渎生命。因此,在动物实验中融入伦理学教育非常重要。虽然,我国在动物伦理学方面的实践要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近些年来科学研究领域普遍开始关注动物伦理问题,呼吁推动发展动物伦理的号召越发高涨,总体发展的趋势在不断改进中。医学类高校应在教学、科研中合理设置伦理学教育,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教育、科研效率,促使实验动物更好地为人类做贡献。医学生和医务人员职业的独特性需要他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高校医学生是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医务人员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体系中,把思想政治课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实践”涵养为培育医学生追求职业道德理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医学生和未来医务人员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助力他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尤为深远。生命值得敬畏。从文明地理解动物实验,最终指向以伦理学视角理解动物实验,建立起真正的“动物实验师人格性”。未来,我们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物伦理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动物伦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良善生活和行为原则的相关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着强烈现实关怀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指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动物伦理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中,将强有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物伦理学体系建设,从而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洁,喻婷,刘武,等.对我国科学研究中实验动物伦理问题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06):22-24.

[2]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J].医学与哲学,2003(03):7-8.

[3]黄先菊.医学伦理学教育与药理学专业的结合[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01):38-39.

[4]李振良,李肖峰,史宝林.身心合一:试述当代医学人道主义原则的构建[J].医学与哲学(A),2012,33(07):20-22+76.

[5]张茜,肖新华.实验动物伦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的探讨[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22,32(03):87-90.

[6]邢华,张汤杰.试论动物实验与动物伦理[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7):88-90.

[7]梅志强,王琼,邓莉.动物福利在研究生实验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2,22(03):76-78.

[8]马雪,张慧楠,贾敏,等.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实验动物伦理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04):539-542.

[9]顾为望,于娟.国内外动物福利的比较与伦理学思考[C].亚洲实验动物学会联合会(AFLAS)第三次会议暨中国实验动物学会(CALAS)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2008.

[10]金玫蕾.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带来的动物伦理及福利问题[J].生命科学,2012,24(11):1325-1329.

[11]张雯雯.儒家动物伦理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12]荣瑞章.我国实验动物的法制管理是动物福利的保障[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3(S1):45-51.

[13]王向云.国内实验动物伦理研究综述[J].西部皮革,2016,38(06):286-287.

[14]王强芬,陈列萍,胡君燕,等.一封写给实验动物的信[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02):80-81.

[15]周艳星,李江滨,张华,等.实验动物伦理教育应用于医学基础实验课的思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0):78-79.

[16]李贤玉,孙敏,吴胜英,等.医学实验及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动物伦理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02):231-235.

[17]尹素改,张小莉,梅雪,等.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3):33-35.

[18]谭斯品,肖子辉,王慷慨,等.病理生理学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112-114.

[19]卢盛娟,彭鹏,黄杰安,等.思政元素融入《内科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1):44-47.

动物科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点

动物防疫工作作为针对动物实施的疫情控制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一方面动物是人类肉食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饲养宠物的现象越来越多导致人类与动物关系更加密切,使得动物传染疫病给人类的概率越来越大。因此,动物防疫工作是稳定社会治安以及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国的防疫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使得防疫工作存在着很多不足。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基层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经验对目前我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进行具体的论述,希望可以提高我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整体水平。

1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

1.1疾病预防与控制

作为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加强对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视。首先应对当地养殖市场以及可能流行的疫病做好充分的调查工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将疫情出现的可能降至最低;另一方面,如果已经发生了疫情,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妥善处理,以防止疫情扩散,确保动物的安全。

1.2监管巡查

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工作区域内的动物及规模养殖场进行监管巡查以便掌握动物的健康状况。

1.3科学研究

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当前所在地区各种畜牧兽医的研究热点以及有可能发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进行细致研究,从而保证将来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1]。

1.4基础设施建设

应完善基层兽医站的各项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保证防疫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1.5技术人员配置

基层兽医站必须配备有足够的技术人员,注意引进高素质人才进行储备。在日常的工作中,还应积极开展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其工作技能,确保其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2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养殖户对目前的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着抵触情绪,缺乏对防疫工作的正确认识,认为防疫工作没有必要;其次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在思想上对防疫工作也存在着轻视,在日常的工作中缺乏积极性。

2.2人员配置不足

目前我国基层动物防疫部门普遍存在着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同时,技术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无法满足其工作需要,难以应付复杂的防疫形式。

2.3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基层动物防疫部门普遍存在着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缺乏检测设备以及专业的检测人员,使得防疫检测工作准确性较低。

2.4资金不足

目前我国各个地区动物防疫工作中可以利用的资金十分有限,使得其药品配备,科研工作等无法满足需求,整个基层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3加强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相关措施

3.1转变思想认识

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不仅可以保证相关肉类食品的安全,还对我们国家的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一方面需要转变养殖户的观念,让他们意识到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积极配合防疫工作人员的工作;另一方面,需要转变防疫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意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从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保证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

3.2配备足够的技术人员

基层动物防疫部门要注意加强人才建设工作,为动物防疫工作储备人才力量。同时,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养,从而提高基层防疫工作的整体防疫水平。

3.3提高技术手段

基层动物防疫部门要注意加强技术装备的配置。与此同时,应当设置专职的检测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疫病的检测工作,提高基层防疫工作的整体水平。

3.4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部门应当结合基层动物防疫部门的需求为其提供相关的资金保障。加大疫病监测的资金投入,扩大国家强制免疫的范围;与此同时,对于防疫工作的科学研究应做到充分,加大其科学研究投入,提高防疫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调动其工作热情,保证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4结语

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稳定社会治安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作为一名动物防疫工作人员,需要把握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的情况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从而保证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汉强,石国海,陈畅.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J].北京农业,2014,(6):264-265.

[2]丁明义,张中海,瞿瑜萍,等.做好基层防疫工作的若干体会[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3,(5):76-77.

动物科学研究范文5

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件,一度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畜产品安全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畜禽安全生产,特别是特色畜牧业安全养殖、畜产品药残、疫病等检测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加强诚信教育,务必引导学生构筑道德底线,提高畜牧业行业自律意识,做到诚信生产,为畜产品安全提供最基础最有力的保障。动物科学学院应努力营造诚信育人的校园环境,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特别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将科学道德教育纳入学生阶段的必修课,帮助学生领悟科学道德与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从而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科研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将科研诚信、学术诚信付诸于平时的学习及课题研究中,保证实验态度端正,实验数据真实,学术论文正当引用。更重要的是,动物科学类学生将来直接参与畜牧业养殖生产中,学生的德育素养,特别是科研、学术诚信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果的真实性,进而涉及到动物健康养殖、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

2加强动物科学类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2.1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重视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生手册中增加学术诚信和科研诚信等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实行为做出详细的处罚规定。注重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思想教育,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宣讲活动、畜牧业企业精英专题讲座、观看诚信教育纪录片等多种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宣扬诚信教育。南开大学在2013级研究生入学时,新生会领到一份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材料,新生阅读后,要签署一份学术诚信承诺书,针对不作假、不抄袭、遵守学术道德等多项道德规定做出承诺,这份承诺书将直接由学校永久保留。在新生入学时提出警示,学术诚信是严肃认真的事情,对学生将来参与企业发展、科学研究时起到鞭策作用。因此将诚信教育作为动物科学类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不仅强调了学术道德方面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告诫学生要诚信生产,诚信做人。从入学开始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引起学生对诚信品质的高度重视。将学生不讲诚信的行为,或是诚信楷模行为记录在档案里,进行相应的教育惩罚或表彰,鞭策并激励学生坚守诚信。同时,学生诚信档案直接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最直接的评价依据。学生诚信档案也能激励他们将诚信的优良品质从学校延伸到工作及生活中,让学生因诚信而受益终身。

2.2思想政治、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多维度开展诚信教育

抓住现行大学生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开展适合学生学习、科研和生活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明确科学道德的定义、范畴,向学生普及畜牧安全生产、知识产权教育,提醒学生在学习、科研中如何做到坚守科研道德,并告知学生哪些行为属于触犯科学诚信的行为。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诚信思想教育,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且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企业安全生产,联系学生对诚信的现实想法和生活实际,结合诚信履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教学,力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道理讲透,使学生理解。除此之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业课的渗透作用和启发效果开展学术诚信教育,使学术诚信教育与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相互交融,同时将诚信法制意识教育作为学生的选修科目,帮助学生建立诚信法律法规意识。充分利用“两课”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内容。既要使教育内容不失我国传统诚信的优秀元素,还要代表时代特征,使诚信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在讲授过程中,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以召开讲座、座谈会的形式,通过明德楷模、案例警示等多种方式,结合诚信理论教学向学生系统灌输诚信道德知识。重视学生诚信的引导,加大诚信宣传,发挥舆论导向,通过校内媒体如校内电台广播、饭堂电视视频宣传、校园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多维度渲染诚信的教育气氛,促使学生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2.3将诚信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考核标准

评奖评优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它与学生年度综合素质测评紧密结合,既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学校、家长、社会提供评价学生在校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对学生的诚信考核缺乏规范化、程序化、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评价往往会带有浓厚的主观意识。但也有部分高校尝试制定专门的学生诚信考核评价制度,不过具体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实施起来比较麻烦。评奖评优要对学生德育进行评分,进一步完善学院评奖评优的细则,取消把学术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硬性指标,避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动物科学学院2014年制定了《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暂行办法》,针对诚实守信提出了要求,其中评选基本条件的第三条:诚实守信,品学兼优;并规定若经查实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隐瞒事实或有虚假内容的不予以申请。但是文件没有针对诚实守信列出详细的考核指标。是否将助学贷款信用记录、学费缴纳、奖惩情况、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科研态度等方面直接纳入诚信考核指标,再设计具体的评分细则。评奖评优将科研论文的发表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优秀得奖等级最重要的是看论文点数。在评奖评优等优秀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有关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力度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详细的诚信奖惩机制,及时公开表扬、奖励遵守诚信规范等诚信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时通过取消申请助学贷款的资格、撤销干部职务、取消评奖评优资格等方式,公开公正批评、处罚违反诚信的学生,绝不姑息恶劣行为,督促学生坚守诚信。

2.4充分发扬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用

目前来看,动物科学学院学生群体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个人修养不成熟放松自身要求,一定程度上表现自我,个性化强,思想活跃。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机取巧,不尊重科学,肆意妄为。部分学生在实验实习过程中,随意改动实验或调查数据,有学者调查显示学生在遇到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有差别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重做实验或分析数据错误原因,并反复做实验。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懒惰不愿意费时费力进行重复实验或多次调查,会选择满足实验预期结果要求的数据,私自舍弃不符合要求的数据,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更有个别学生不愿费时费力搞调查,做实验,为了能顺利毕业,又限于毕业时间、经费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只好选择篡改或编造数据。动物科学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采用“导师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要发挥育人功能,在学生指导过程中,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学术诚信道德教育。加强对导师学术道德的考核,建立学生问责制度,学生出现学术问题,导师负连带责任。在导师遴选环节中,加入严格的学术诚信考核标准,要求导师必须思想道德、科研学术诚信素质优良。对于口碑不好,存在诚信问题的人,经费再多也不能评聘为导师。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承担育人的主体,导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因此,建立学生导师问责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同时明确导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可以通过建立导师诚信育人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学生导师带领学生进行认真诚实的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展多项实践活动,将德育特别是诚信教育得到具体的塑造。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效地促进了优良教风和学风建设。除此之外,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利于帮助研究生端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分析个人现实和职业现实,正确对待就业和择业的区别,才能坦然的面对就业困难。

3结语

动物科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重点;建议

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饲养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然而,人与动物的接触愈加频繁,一些动物疾病感染人类的概率也变大了。由此可知,高效地完成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对社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减少社会危机,使人们生活更加安全。

1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

1.1疾病预防与控制

基层人员应该认清防疫工作的重点,从而保护畜牧业的发展。在平常的条件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给动物打防疫针,或者在动物养殖场所喷洒灭虫剂和消毒剂,及时将威胁消灭在源头。首先,必须认真做好调查工作,掌握基层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分析时下可能发生的一些疫病,然后做好充分的应对措施[1]。一旦发生了疫情,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对染病严重的动物进行扑杀处理,然后再进行后续的处理工作,争取将疫情的危害降到最低。

1.2监管巡查

负责基层动物防疫的工作人员要履行自身的职责,做好防疫监管工作,每隔一段时间要在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进行巡查,及时地了解动物的健康状况以及饲养场地的卫生状况。通过监管和巡查来保证防疫工作的稳定。

1.3科学研究

防疫人员有必要做好科学研究工作,可以查看当地畜牧业之前的档案,了解过去发生过的疫情,以及疫情发生的程度。防疫工作人员也要研究实际情况和实时的研究热点,对可能发生的疫情进行细致的研究,整理出一些防疫档案,以备后续的需要。

1.4基础设施建设

防疫工作的建设十分重要,至少要提供基础的设施,使防疫人员的工作能够正常开展。有了最基本的设施之后,防疫工作会更加顺利。

1.5技术人员配置

基层动物防疫场所应该配置足够的专业技术人才,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加高效地解决疫病问题。在日常的工作中。技术人员应该注重提升自己,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参加一些基层人员的先进知识培训,使自身的防疫工作技能得到提升。动物防疫工作的素养提升了,那么往后对于各种问题的处理才能游刃有余。

2强化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建议

2.1完善动物防疫工作条件

检查疫情需要用到各种检测设备和仪器,所以有关部门要为检疫站提供齐全的检测仪器,满足监管动物疫病的工作需要。检测疫情的人员操作应该十分熟练,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的源头。检疫人员应该掌握先进的防疫技术,通过先进的技术来攻克难关,以保证动物防疫工作能快速、高效完成,同时还能最大限度降低失误率,保证检测结果可靠性[2]。有关部门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建立与运作动物防疫检测室,以及检测仪器,对于设备要定期维护、保养。如果发生了检测仪器损坏或者失灵的情况,应该及时更换设备,并将损坏的设备交给维修人员。基层防疫人员要坚持天天学习,来提升自己的防疫能力,及时学习更加先进、科学的动物防疫技术,为基层畜牧兽医防疫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需要保证当地应急消毒物质储备。一些畜牧养殖场也应该履行自身的职责,为动物做好防治疫情的安全措施,应该常备消毒物资,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养殖场地的消毒工作,及时处理死亡的动物。养殖场内的粪便应该每天清理,否则会滋生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对养殖场来说,保持一个安全和卫生的环境,可以有效地预防动物疫病,减少一半以上的问题发生[3]。

2.2壮大动物防疫工作队伍

在伟大的动物防疫工作中,基层人员要同多种多样的动物疫病作斗争,有些引起疫病的病毒和细菌十分强大和顽固,需要与之进行持久战,对防疫人员的心理和身体都构成压力。在具体防治疫情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神经是时刻紧绷的,一旦有些许松懈,疫情可能就会卷土重来,那么之前的工作就会白费了。因此,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设备的研发投放,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增加工作积极性。

3结语

总而言之,动物防疫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应该通过有效的探究,改变基层工作的状况。要壮大防疫人员的队伍,从根本上对动物疫病进行预防和控制,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监管巡查工作,仔细研究现有的疫情状况,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和工作条件。

参考文献:

[1]朱珍,徐丽芳,李金辉,等.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J].北京农业,2017(6):55~56.

[2]岑蓝,毛一宁,陈东方,等.做好基层防疫工作的若干体会[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6(5):13~14.

动物科学研究范文7

新课标指出旧课标中的三大课程理念实为生物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尤其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强调科学研究不仅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此外,新课标在设计思路上凸显了植物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日益凸显”。由此可见,新课标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注重情感的体验和渗透生命的意义。

二、新推行的课程标准的新目标

1.新旧课标中“科学研究”的比较

新课标对于科学研究的内容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在亲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价值,同时促进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形成。理解的层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几个重要概念,包括科学研究的内涵,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等,这一观点在旧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新课标在理解科学探究方面更积极,清晰提出科学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这样获得的研究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还强调多方式呈现证据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判断。

2.新旧课标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比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课程内容是初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重头戏,是学生率先接触初中生物学知识的统领章节,关系到是否能给学生建立夯实的学科分析能力和知识基础。在这部分内容中,旧课表没有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驱动,使得教学实践起来比较困难,这样新课标应运而生,明确告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六大重要概念,包括细胞是基本单位以及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让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对初中生物学中涉及细胞的内容有深刻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3.新旧课标中“生物与环境”的比较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生物与环境主题下,指导学生某一个生态环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促进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这部分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包括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性和影响性,生态系统所包含的成分及作用,生产者的定义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新课标要求学生既是学习者、探究者同时也是生物与环境中的参与者和活动者,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新旧课标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比较

新旧课标在这部分的知识内容、教学活动建议方面没有太大差别,但跟前面一级主题一样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五个重要概念。这些重要概念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绿色植物自身生存的条件需求,了解植物的繁殖周期,同时理解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初步了解细胞分解糖类物质的简单过程。新课标指出学习绿色植物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关爱生活、关爱身边花花草草的情感,更关键的是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5.新旧课标中“生物圈中的人”的比较

新课标将这部分需要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按照总—分—总的形式罗列,对应于第二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强调了功能层次,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和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简明扼要地将“生物圈中的人”主题下最重要的知识点讲清,最核心的还是将人作为生物圈中非常重要而整体的动物来研究,指出人的组织、器官和系统高度有机组合完成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同时调节与周围环境的活动。

6.新旧课标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比较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部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本质特征很重要。动物的行为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密切,所以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很多日常生活问题。这部分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包括:动物的各种行为是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动物适应环境;动物的行为有先天的也有后天形成的。

7.新旧课标中“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之间的比较

我们知道,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通过这三种行为维持种族的延续,人类也是一样。新旧课标都指出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增进学生认识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这部分知识的理论性强,知识面广,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新课标相对于旧课标更注重学科本质知识的准确性和传授的有效性。这样给一线的教学带来方便,同时也表明了这部分知识的精华。

8.新旧课标中“生物的多样性”的比较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关系,新课标强调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对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对这部分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根据生物间的不同特征对地球上的不同生物进行分类;分类单位的划分;各种生物在生物圈发挥的不同作用;生物进化的原因;为进化提供证据。生物多样性跟现今的很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构建并形成重要概念,不仅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还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9.新旧课标中“生物技术”的比较

生物技术每天都在更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生物技术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如何引起学生对发展的生物技术的敏感度以及了解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价值是新课标一直思考的方向。在教学中,新课标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发酵技术的原理和产品;现代生物技术已被用于生产新的产品,并对个人、社会和环境具有影响。新课标更注重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体验,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学知识,同时利用生活实例理解和学习生物学技术原理。

10.新旧课标中“健康地生活”的比较

新课标中对健康的内涵做了新的释义:健康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健康对生活的重要意义。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青春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疾病的分类;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个人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基本的急救程序和方法。

三、新课程标准的崭新内容

动物科学研究范文8

科学研究的目的总的来讲是发现自然现象、阐明科学规律以及通过理论向应用的转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学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部分.既服从于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其特殊性在于它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的应用目标是人体。因此,强调医学研究中基础与临床的密切结合.在于从源头抓起,通过创新的研究,最终解决临床的难题和服务于病人。如何搞好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涉及到认识和方法学的问题,从我们自己的实践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处理好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从临床的实践中发现需要基础研究解决的难题

强调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的密切结合,其首要因素是发现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过去许多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人往往把自己与临床隔离开来,仅仅局限在实验室搞科研.完全不了解临床的需求。与此同时,有些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在面对治疗中出现的一些涉及需要利用基础手段来解决的难题时,往往又十分茫然,感到难度很大。这种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隔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之间的脱节。实际上从科学研究的流程来看,没有临床需求的研究往往是空想的研究,而没有基础研究的深人和对临床的支撑,便很难有临床治疗的创新和进一步发展。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只有从临床发现问题来进行基础研究,才能找到科研的出路,才能在获得理论创新的同时又能够显著促进临床治疗进步。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上有关生长因子的研究猛然兴起。而与此同时,创烧伤创面治疗仍然停留在以传统的手术治疗为主的阶段,有些创面通过手术往往还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迫切需要建立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在这个时候我们敏锐地注意到,如果把生长因子生物学特性研究与它的临床应用结合起来,可能正是我们通过基础研究解决临床问题的途径和必由之路。因此,我们抓住了这一机会,一方面把我们有关生长因子基础研究的成果与国内基因制药的高新生物技术企业结合起来,解决了他们在研发用于创伤治疗的生长因子基因工程药物中遇到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此同时,又与临床的治疗需求密切结合,阐明了在人体创面应用生长因子促愈合的量效关系以及安全性评价等。通过这种从临床需求出发发现问题以及与生产企业的密切结合,使我们国家有关用于创伤治疗的基因工程药物研究较国外同类研究缩短了近一半的时间。目前,这一大类基因工程药物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造福于患者同时,企业通过这种研发的结合也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2、处理好动物实验与利用临床标本和病例进行研究的关系,以辩证的思维去认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之间的联系

如上所述,医学科学研究与其他研究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涉及到人.因而更加复杂和在决策时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一般来讲,人类的许多疾病都可以利用各种动物模型来进行再现.许多治疗疾病的药物或方法均可以利用动物来进行评价。但是也应当看到,从动物到人毕竟还有一个很大的距离。近年来人们注意到在利用动物进行医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一方面是在治疗药物和方法的评价中.许多在动物身上疗效十分明显的药物,当移植到人身上,特别是在大样本和多中心的试验中其疗效便不十分理想。如最近国外报道的抗艾滋病疫苗以及在创伤治疗中的抗体治疗等另外.也有一些特殊的临床现象在动物身上很难再现在人体的临床特征。以创烧伤研究为例,人们利用大鼠、兔以及小型猪等动物,可以比较方便地模拟出各种程度的烧(烫)伤和各种由于机械或力的传递所造成的创伤.但是却很难模拟出在我们人体发生的各种慢性难愈合创面(俗称溃疡)以及严重烧伤后的瘫痕疙瘩和增生性瘫痕(尽管有一些类似模型,但与实际在人体发生的损伤还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医学研究中怎样看待动物实验结果的价值.怎样用好动物模型和现实的人体资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考虑的问题。近年来,循证医学的兴起,使人们对大宗病例的分析和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也提示我们基础研究中主要利用动物为研究对象和临床研究中以大宗的病例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用辩证的思维去认识和判断在动物实验所获得的结果。与此同时,从大宗病例研究中找出了问题再通过动物实验去加以验证和解决。这种循环往复式的过程也正是一个从基础到临床有机结合的过程。

3处理好利用传统治疗方法和建立新的治疗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实用的技术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