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工作论文范例

体育工作论文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1

实现高质量、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世界性课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许多国家对教师的需求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对教师素质的关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特点。很多国家都把教师培养模式作为提升教师质量的必由之路,并基本形成了以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以及中小学为实施主体的三种模式。以英国为例,英国主要由大学实施“教育学士学位”(BachelorofEducation,简称为BED)课程和“研究生教育证书”(PostgraduateCertificateofEducation,简称为PGCE)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职前教师教育。并以学校为基地,通过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合作开展教育实习的模式进行教师教育。这一时期,以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为代表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成为引人注目的新动态。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参与式管理和协同决策小组是最普遍的结构,它用来建立民主的关系,使教师与管理层能够更好地进行对话、沟通,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文化。日本在面临学生学习能力下降的状况时也进行了教师教育制度改革。在加强教师职业科目教学的同时,设立教职研究生院,并通过教师资格证书更新制度等方式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先后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师资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建立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师范教育基本经历着两个转型:一是由“三级”师范教育体系(中师、大专、本科)转向“二级”师范教育体系(大专、本科);二是教师教育由“封闭”转向“开放”,逐步形成了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有开放性特点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体制的探索和改革,对于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教师教育模式探索方面,首都师范大学王长纯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了师范大学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育发展服务区的研究,并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作为建设服务区的重心,形成了师范大学、中小学校合作的教师培养模式。这是我国教师教育模式探索的成功案例,成为“转型期”师范大学、中小学校双方合作教师教育共同体探索的最初形态。

二、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作用机制

(一)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总理曾多次强调: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国家的兴衰在教育,教育的好坏在教师,师范教育可以兴邦。研究与创新教师教育体系,一方面可以为基础教育补充高素质的教师,另一方面能够切实促进在职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这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和保障,也是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共同的职责。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部门的调控较多。在此时代背景下,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方合作建构教师教育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成为推动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引领教师教育文化发展、提升教师教育成效、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共同体”以“整合”的教师教育为指导理念,充分实现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师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将优质的教师教育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课程资源等进行多维“整合”,一方面形成了三方教师教育合力,能够将零散的、割裂的教师教育状况建立有效衔接,使教师教育的主体凸显职能,并扩充了各主体作用的弹性空间,进而促进教师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另一方面,“共同体”三方遵循共同的发展目标,彼此各司其职、各取所需、协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教师教育稳定、长效发展的保障体系,推动了教师教育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二)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作用机制

在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方合作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实践运行过程中,师范大学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办学使命,凭借其固有的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和师资队伍,负责“共同体”运行的理念引领、智力支持、技术指导和人力资源保障;通过优质学科的建设、特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教师培养资源能够促进优秀科研成果在中小学校转化,为中小学校提供在职教师培训等相关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与实施、教育经费管理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能够为“共同体”的高效运行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协助师范大学选定师范生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实践场域,为师范大学师生的教育实习提供条件、环境等多方面保障。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积极组织中小学在职教师进行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为中小学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创造空间,开辟途径。中小学校作为师范大学的服务对象,在“共同体”运行过程中为师范大学提供教育实习平台、教育实验场域,开展调查研究,反馈基础教育现实问题和发展需要,并与师范大学分享科研成果,在教育实践中与师范大学共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基础教育优质、高效、均衡发展之路。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三方协同合作、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主体职能,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了多样化、全方位的教师教育保障体系。

三、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坚持育人为本,构建创新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建立教师教育新的体制与机制,能够解决教师教育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脱节、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相脱离的重大问题,进而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共同体”以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为合作主体,逐步实现了师范人才培养、教师在岗培训、教育课题研究、教育资源建设协同发展,改善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传统弊病。通过三方主体的团结合作,为卓越型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共同体”自身在运行过程中也形成了稳固的理论基础与发展理念。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观

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提出并非是简单的、机械的,它旨在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教师教育现状,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师范大学与地方中小学校相脱节的壁垒。以往的师范大学、中小学校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却显现出一定不足。其中,师范大学为中小学校提供教师在职培训,中小学校成为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场所,这种组合缺乏一致的目标和多元化、全方位的建设机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低效结合,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合作效能不高。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能够凸显政府职能,扩大目标建设维度,实行多位主体协同合作,紧密团结三方力量,直面教育现实需求,高效产出研究成果,及时服务基础教育;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了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的有效衔接。

(二)团结协作的创新发展观

团结是力量的源泉,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以往的教师教育模式形成了以大学为主体,中小学校参与合作的运行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体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大学与中小学校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教师教育模式一体化程度较低。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以团结合作、创新发展为主调,在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主体职能,形成集三方于一体的联动机制。这是对原有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实现了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的高度结合与密切协作,促进了教师培养与科研的一体化、一贯性产出与发展,并有利于资源整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三方主体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团结一致,提高了创新型教师培养的质量和规模,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卓越教师的价值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民族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区域建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已成为新时代的召唤。同时,也对人才的培养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素质、专业化、卓越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符合时展的师资队伍才能培育出符合时展的一流人才。为此,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以培养卓越型教师,建设符合时展的教师队伍为价值本位。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方主体抱定宗旨、开拓创新,在教师职前培养、教师职后培训、教师教育资源整合、教师教育制度保障、政策和资金支持、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合力。力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迈进。

(四)“博雅兼上”的育人观

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要做到“知行合一”,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同时还要更新并发扬“博雅兼上”的育人观念。“博雅兼上”要求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修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博雅兼上”的育人观念才能培养出知识广博、道德高尚的学生。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在运行过程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愿景作为培养重点,建设一支素质高尚的教师队伍,为素质教育实施和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构建体现了新时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对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和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转型期”构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实践价值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教师教育创新和质量提升的三大难题:学科教育与教育能力的相互融合、理论教育与教育实践的有效衔接、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现阶段,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使命上,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肩负着共同的责任。构建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方合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成为当前破解教师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改善教育实习环境,提高教育实习质量

构建三方合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能够建立师范大学与基础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进而为师范大学实习生的教育实习提供有力保障。现如今,在各级学校“升学”压力的制约下,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已经成为中小学校的一个“负担”,多数学校不愿接收实习学生已然成为“潜在”的事实。通过构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中小学校能够为师范生教育实习提供良好的场域和平台,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控下积极改善教育实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优选学科教学指导教师及班主任对师范生进行实习指导和班主任工作培养,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实习质量。同时,师范大学也会根据现实需求选派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一道融入中小学校,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完成教师实习指导工作。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师范生教育实习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实习环境得以改善,实习质量也得到不断提升。

(二)凸显教育行政部门主体职能,强化教师职后教育

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职后教育是教师获取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通过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之间的有效合作,中小学校教师不仅可以在师范生教育实习期间与师范大学选派的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合作,同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组织下,中小学校在职教师在师范生实习期间可以通过“岗位置换”的方式到师范大学接受在职培训,师范生可以进行“顶岗实习”,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在职教师到师范大学进行集中培训与研修。此外,师范大学可根据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选派相应的专家、学者等深入一线教育开展专业讲座、学术报告等培训工作。这不仅能够克服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教师在职培训难的问题,也使得教师职后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更为灵活、多样、有效,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在职教师的教育成本,对于更新在职教师教育理念、完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能

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学校三方合作能够有效促进多方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师范大学拥有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人力资源、信息化资源、财力资源、图书、报刊、设备等相关资源,这些资源优势是中小学校所不及的。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政策资源、财力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并能对政策、财力等资源起到直接的支配作用。中小学校拥有其学校特色资源、文化资源、教育实践、教师与学生等资源,这些资源正是师范大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现实支撑。服务基础教育是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终极使命。同时,中小学校也理应成为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所拥有的资源的直接受益者。三方合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能够在“整合”的理念引领下,充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改变各个合作主体教育资源的单一状况,发挥优质资源的教育价值,提高资源利用效能,有效地减少教师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四)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2

合作性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使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合作性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1]。根据合作时间的长短,合作学习分为非正式合作学习、正式合作学习和基层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的方式分为同位交流方法、小组研究方法和师生共同讨论方法。

二、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

九十年代末,国家对技校的招生全部放开后,职教类学校的生源大战异常激烈,在此过程中招生规模无限制膨胀,招生质量的无限制放宽,在一些成绩优秀学生选择报考技工学校的同时,有一些生源质量出现问题。

(一)成绩不理想但品行良好的学生

很多人认为到技校是来混日子的,技校学生普遍素质都比较差,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其实很多技校生有爱心、有正气、有凝聚力。他们尊敬老师,待人处世稳重,班级工作认真负责。虽然他们成绩不理想,但心态成熟,明白自己的不足与优点。他们目标很明确,就是好好学一门技术,以便将来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二)来自特殊家庭的特殊生

特殊家庭,指的就是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变故,成为孤儿,或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一般由奶奶爷爷或亲戚照顾。他们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在缺失爱的环境中生活,所以他们往往会变得倔强、暴躁、自卑,不相信别人,独来独往。

(三)成绩、品行都欠缺的学生

这类学生往往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他们通过违反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与老师对着干的方式去吸引大家的关注。很多学生还存在抽烟、、打架等不良行为。

在进行体育合作性学习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比如一部分技工学校学生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强,但不乐于接收枯燥的动作要领讲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变的动作要领讲解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和参加的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过分地强调自我而忽视了他人,缺乏合作意识,所以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合作意识,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

三、技工学校体育合作性学习的教学程序

以“三步上篮”为实例的合作性学习教学程序

(一)明确教学目的

合作学习必须以个体学习为基础,而且它的合作效果必须通过个体学习而起作用。怎样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发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明确目的可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的目的就是三步上篮。

(二)老师示范,激发兴趣

老师要讲解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技巧及在实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以结合亲身示范或通过观看三步上篮教学图及分解动作,边示范(观看),边讲解,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竞技性与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分组

合作小组要求小组的成员要具有异质性,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学生性别、兴趣爱好、能力、身体素质等综合因素,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时选好小组长。

(四)进行活动与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徒手三步练习、接同伴球三步上篮练习、自己运一次球三步上篮练习和从三分线外自己运球三步上篮练习。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讨论练习的动作要领及技巧,可以讲自己的体会。练的好的,掌握快的学生可以指导差的学生,共同进步,分享成功。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效果展示。在合作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1)怎样倾听: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丰富自己的见解;(2)怎样发言: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表达完整,语言简炼且突出重点;(3)怎样交流: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体会他人情感。小组内成员之间友好、互助、协调,共同感受在合作学习中的进步和乐趣。

(五)评价与交流

效果展示完后,先小组内部进行自我评价,最后老师做统一评价,而作为成长中的群体,适当的评价肯定,可以增强其情感体验,促使他们更加愉悦地参与学习。之后学生根据老师的评价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成功,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兴趣高,积极性强,掌握动作要领快,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在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团结协作,分享成功,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意见,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技工学校体育合作性学习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监控小组活动,做观察记录,及时对小组活动进行反馈,针对学生争持不下或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老师必须介入,及时点拨,排除思维障碍;同时要教育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有礼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

四、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合作性学习的优点与不足

(一)合作性学习的优点

1、有利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影响学生思维技巧获得的主要因素有:学生讨论、明确强调解决问题的步骤、把方法和策略语言化以鼓励后天认知的发展。尤其是小组讨论,比讲座更有效地促进思维和问题的解决。学生参与、老师鼓励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都与促进批判性思维有积极联系。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对于那些讲授的学生,为了能够讲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

2、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对学科积极态度的形成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从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合作性学习比竞争和个人化学习更能促进对学科领域和教学经验的积极态度,以及对所学学科更持久的热情。

3、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形成凝聚力

在组织对话和操练中,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水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相互合作,才能很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合作学习中同学间积极地关系会产生以下效果:减少旷课;增加学习的承诺;加强承担困难任务的意愿;增强学习的动机和毅力;增强满意度和士气;增加忍受痛苦的意愿与成功的迫切感;增强学员之间合作能力形成较强的团体凝聚力.

4、加深对同伴重要性的认识及对老师更为积极地评价

在与同伴相互作用时,可以从对方身上直接学到一些从成人身上学不到的态度、价值观、技巧及信息,学会以正确的观点,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和问题。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性学习的手段时,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然后继而讨论。这样比讲授和全班讨论能产生更多的个人的、非正式的师生间的相互作用。

5、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心理调节和心理状况

合作精神与大量的心理健康指标有正相关。如情感的成熟、调节良好的社会关系、强烈的个人身份、对人的基本信任和乐观精神。

(二)合作性学习的不足

(1)在小组活动合作学习中,有时因为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意见,大家都不想让,最后导致意见不一致、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休,造成内耗。

(2)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生在小组成员之间,这样容易忽略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竞争,这种竞争有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影响学生之间的感情。

(3)合作性学习把不同学生组织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此来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但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优秀的学生在小组中处于主要地位,他们成为小组中最活跃的分子,从而导致其他成员处在从属地位,失去交流学习的表现机会。

五、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实际运用合作性学习

(一)做好课前设计与分组

老师在课前要根据上课要教授的知识与动作技巧,要进行合理的课前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相应的方案,同时应征求学生的意见,然后确定出合理的方案。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组内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利用教学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要让学生明确运用合作学习时,必须确定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不同成员之间团结合作,承担不同的责任,才能很好的完成小组任务。

(三)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

加强指导与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开展教学之前,要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如小组负责人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小组不同成员应该承担哪些不同的责任,成员之间如何交流等。因此,体育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在合作学习中,体育教师既是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体育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

(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技能

教师要在教学中把合作性学习的理念传授给学生,使之首先树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掌握合作技能的重要性,训练学生接受他人见解和接受他人帮助的技能,培养学生帮助他人的技巧和能力。使他们具有实现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小组成员也会发生变化,体育教师要利用学生合作的机会,教育和引导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使学生通过体育课教学,既掌握了体育的知识和技术,又从中得到了与人合作的教育与启示。

(五)把握好集中与自主

教学时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老师统一、集中教学的同时,也要充分给学生自主开放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有学习空间和分配时间的自由[6]。通过合作性学习培养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合作学习教学中老师要把握好集中与自主。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3

一、开题报告与学位论文写作的基础性工作

1.选题方向与题目

论文选题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基础、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所选的研究课题一般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具有重要性。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定要是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而又要必须解决的问题,即能解决理论问题以推动学科发展,能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多种效益,这样的问题当然就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具有创新性。学位论文课题应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产生的新问题,以及前人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推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因此,论文选题可以是完善或创新理论与方法,也可以是拓展现有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三是具有学术性。论文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是一个学术问题,才有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四是具有可行性。论文选题要求在科学上成立并可以探究,符合发展趋势,并有一定宽度,可分解,能循序渐进,可以深入研究。在选题方向确定后,拟定具体的题目就非常重要了。论文题目是文章的题眼,可谓“千言万语第一句话”。拟定题目时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体现专业性,符合本学科专业的学术要求和规范。二是要有问题意识,有针对性,从题目表述就可以看出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三是题目大小要适度,表述简洁、无歧义。一般采取中性表达,文题相对。字数一般在25个字左右,最好不要超过30个字。

2.文献选择与阅读

围绕研究方向领域或关键词选择文献,所选文献要尽量权威和前沿,特别是近五年的同类研究文献,要尽量“一网打尽”。与此同时,要对文献进行编排处理,并严格按文献著录格式标明文献出处。文献选定后就要认真阅读,通过阅读文献,熟悉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主流期刊最新的研究成果。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四个问题。一是论文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是否重要?为什么重要?二是论文中用到哪些研究手段?这些研究手段足以解决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吗?三是论文中是否有创新的思想?是否使用了新的研究手段?四是论文产生了新的结论或概念吗?论文的数据是否能够支持这些结论或概念?在此基础上,尽量整理出系统的文献综述,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以实现“更加熟悉前沿研究、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和形成物化成果”等多种目的。同时,通过多看文献来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和精炼的语言词汇。文献阅读一般包括精读(基础文献、经典文献)和泛读(知识点、跨学科文献)两个层面。对重点文献、经典文献要精读,而且要进行解释、评论和分析。

3.研究内容与提纲

第一,与专业相关。这是研究生论文选题和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通过毕业答辩的基本前提。第二,与兴趣相关。论文选题既要与兴趣相关,也要与自己未来的发展相关。“题对一生荣”。如果今后从事学术研究,就要选定较为长远的研究领域,深入持久地做下去,持之以恒,逐步培养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兴趣。第三,适当跨学科研究。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或方法来研究本学科专业的问题,常常能产生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不仅体现了创新,而且会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要注重学术交流,请教不同专业的同行,善于从多角度来思考所研究的问题。

4.研究思路与方法

在开题报告与论文撰写前,要在充分查阅和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权威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对象,尽可能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事实上,任何理论的创新归根结底都是方法的创新。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要尽可能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定性和规范分析,确定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特点与本质。在此基础上,借助数理工具,建立分析模型,推演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深化对所要研究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就要努力去构建一个创新的研究思路,设计一个创新的技术路线,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一些改进或借用,就有可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找到课题的创新点。

二、开题报告的文本格式与报告重点

《开题报告》有相对规范的文本格式,要表述的主要内容有:一是论文选题的背景、理由及研究的意义;二是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三是本人的研究工作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或特色、拟采取的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等;四是论文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五是研究基础与论文撰写的进度安排;六是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包括中英文文献。在进行开题报告时,要重点报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题价值与意义,重点讲你要研究和讨论的学术问题是什么;二是研究内容与方法,重点讲你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方法、重点与创新点是什么;三是研究基础与困难,重点讲你的研究准备工作情况和存在的困难与疑惑有哪些,希望得到参加开题报告评议专家的哪些指导。

三、学位论文的写作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特别强调和突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重点谈一下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学术纪律要求。

1.基本要求

第一,观点明确。观点明确是学位论文写作成功的基础。学位论文一般运用演绎法,先提出(归纳)创新点(或观点或结论),然后演绎分析。虽然不特别强调观点“正确”,但在观点的描述上应力求做到条理清楚,语言简单、平实、明确、直接,容易理解,能正确、准确地使用语言。第二,论证充分。论证充分是学位论文写作成功的前提。所谓论证充分,就是论文所采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要具有说服力。胡适先生有两句名言,第一句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第二句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如果能做到这两句话,你的论证就是严谨的、科学的。第三,逻辑清晰。逻辑清晰是学位论文成功的保障。要求论文的框架结构体系比较完整,逻辑清晰。在写作前,要根据论文的研究框架和体系仔细推敲论文的二级大纲,在正式写作时要细化论文的三级提纲,确保论文的逻辑框架与研究思路保持一致。第四,行文规范。行文规范是学位论文写作成功的底线。注重学术规范,讲究行文格式,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要做到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4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质量

一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基本情况

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事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定位,特殊教育专业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兼顾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要求,加强了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学科综合交叉,力求拓宽专业口径,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按照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2008、2012、2016三次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论文设计均按照4学分设计,折合64课时。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从开办起共产生186篇论文,优秀论文6篇,优良论文36篇,合格论文144篇。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学习成果的重要支撑材料,也是各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并通过毕业论文,才能授予学士学位。可见,毕业论文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选题是写作毕业论文的开端,是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形成论文的起始环节,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就是根据特殊教育专业的要求,在特殊教育研究领域内,确定研究项目、明晰研究问题的过程。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历届毕业论文选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调查法对毕业论文选题按照选题领域、难度、可行性、创新型和应用型等维度展开研究。在选题领域方面,把特殊教育作为综合领域进行选题的有39篇,占论文总数的21%,主要涉及地区、县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涉及师资、资源配置、政策支持、医教结合等方面的内容;按照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学科分类进行选题的28篇,占论文总数的15%;按照体育专项来划分,教育管理突出体育特色和项目的37篇,占论文总数20%,做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的49篇,占论文总数26%。可以看出,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突出体育特色和课程设计特色。在选题难度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和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巡视诊断的要求,在抽取论文时,将难度分为:较大、合适和容易。难度较大指的是超出了本科生的学习能力,本人无法完成的选题,容易的是选题的理论水准没有达到专业课上课基本要求的标准。特殊教育专业本科论文选题较难的达到33篇,适中的占到26篇,容易的18篇。在可行性方面,在论文选题中,论文在范围和研究对象中,是不是能支持研究的主题,研究对象选择是不是能够满足研究条件,在抽样80篇文章选题中论文选题可行性较高34篇,一般27篇,较差8篇,无法判断1篇。在创新性方面,随着创新教育进课堂活动的深入,创新型选题在特殊教育专业中也越来越多,学校也出台了创业创新活动替代毕业论文的相关政策。在七届学生中,有两位同学运用此项政策完成了毕业论文,获得了学位。在抽样80篇文章选题的创新性较高的20篇,一般9篇,创新性不强的20篇,无法判断的31篇。在应用性方面,按照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作为应用型论文选题,应该和自己实习、甚至就业结合起来: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事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抽样80篇文章选题中,应用型较强的13篇,一般的38篇,较差11篇。

二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在选题领域方面存在的问题。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要求必须符合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要求,因此,特殊教育对象中残疾儿童、问题儿童和超常儿童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都可以作为选题,但是正是由于对象的特殊性,学生在选题过程中,特别是和自己专项结合过程中,突破了这个限制,在37篇和专项结合的论文中,3个选题和特殊教育专业结合不紧,属于问题选题。在选题难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西安体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本科毕业论文的领域范围尽可能和自己的就业和实习领域一致,一般只能探讨一个问题,写作过程要求论点正确、论证严密、结论自然,如果选择两个和两个以上问题,本科生就驾驭不了,由于范围过大而造成难度加大。例如,2010届:聋生进行早期职业规划教育的分析与建议、我国特殊教育经费的管理现状与筹措;2011届: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舞蹈心理治疗的研究策略、论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与社会关注度之关系;2012届:自闭症儿童的情商教育;2014届:8-10岁中度听障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设计及研究;2015届:感统训练对7-8岁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康复效果研究、小学三年级班干部对听障儿童自信心培养的个案研究;2016届:农村轻度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探索研究、心理训练对散打专业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发展的研究;2017届:网球球感和手感训练内容及其方法、绍兴市聋哑学校学生对体育课需求及其教学设计研究。在选题可行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可行性是指完成论文题目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主要是作者的基本知识和素养能不能完成本题目。客观条件是除去主观条件以外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范围和领域、特殊教育对象作为论文研究对象时的稳定性和符合性,实验条件和实验控制水平,资料的前沿性和经费的保障条件等等,有些同学的选题有着强烈的特殊教育情节,选题也很高大上,但是不具备研究的客观条件,造成论文无法完成。在论文创新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性是指首次出现或者具备新颖性的特点,创新性是学生论文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识记和背诵,较少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造成7届论文186篇中,和往届题目高度相似且没有创新的题目13篇,有2013届学生选题和往届同学雷同。在选题应用型方面存在的问题。应用型指所选择的论文题目是当前特殊教育领域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况且是运用自己理论能够解决的问题,是自己所学理论在现实中中的应用。但是在7届论文中有17篇没有对毕业论文题目研究的历史沿革和国内外现状进行调查,轻易确定选题,导致选题缺乏必要的应用型。如果盲目地选择已经被理论与实践所检验形成定论的论题和一些既无现实需要又无理论深化价值的论题,在论文写作的初始阶段就已经决定了论文质量的低下。

三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原因

首先,招生规模增长过快学生太多,资源配置跟不上是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的社会原因。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是西北地区设立最早的特殊教育专业,但是自从2006年开始举办以来师资问题始终是瓶颈问题,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和一线特殊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太少,一直没有达到合理的师生比。加上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专业教研室,和教师的教学任务重等原因影响了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其次,实验和实习条件有限是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的客观原因。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共用评估诊断实验室,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论文的要求,申请的感统训练室、行为观察室等试验实习场所因空间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加上试验耗材控制严格,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因此,以实验为主的论文选题不可能完场。最后,学生写作论文的态度问题是论文存在问题的客观原因。学生对论文写作上存在着很大的认知偏差。个别学生认为反正往届学生都毕业了,到我们这一级肯定能毕业,老师不会难为他们,对选题这一环节不够重视,根据自己对本专业某一问题的感性的粗浅认识,不经过周密的资料查阅和分析,就轻易定题,所定的选题自然也就存在很多问题。

四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路径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度,毕业论文是本科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要制定从形式到内容的规范,要强化过程性管理,明确指导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度。专业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应当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高度负责,专业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要经常沟通,引导学生在适当的领域选择和自己能力匹配的论文选题,建立命题审查制度,让不合适的选题及时更正。第二,加强毕业论文指导的有效性。西安体育学院十分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工作,每年组织和举办多种形式的毕业论文工作会议,重点讨论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要求。特别是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考虑到毕业生在就业和考研方面存在的问题,应提前做好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尽早为学生安排指导教师。为了引导教师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和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学生能够理解和熟悉研究课题,为毕业论文的实验研究做理论准备。第二,控制每位教师的毕业生人数。目前,高校教师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势必对毕业论文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来,西安体育学院加快了教师队伍建设步伐,严格控制了每位教师的毕业生人数。第三,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西安体育学院加强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和教师研究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先后和西安启智学校、西安市盲哑学校、西安市聋哑学校建立实习基地。第四,重视学生兴趣,根据学生兴趣学则论文题目。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兴趣。此外,在选择主题时,学生应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方向,因为如果没有兴趣,写作就没有主动性。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在某些课程中,或者他们在课程内容的发展方面有了新的发现,或者他们对课程内容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有独特的见解。然后根据选题的原则和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文献,最后通过系统归纳和分析,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体现专业特色;为培养专门人才,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开设了多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所提供的课程是不同的。这些方向包括视力障碍儿童教育、听力障碍儿童教育、智力障碍教育、自闭症儿童教育等方向,这些方向的设立,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提供了明确的边界和范围。总之、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是学生写好毕业论文的前提,学生选题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引导是关键,学生的态度是关键,学校的条件和制度是做好选题的保障。只有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才能完成稿质量的毕业论文选题。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

[2]《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涵[2018]8号).

[3]孔翠英.本科生导师制对提高财经类毕业论文质量的作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8,21(04):56-60+96.

[4]姜东,倪晓宇,熊立奇,等.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的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04):113-117.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5

关键词:网络首发;体育类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中国知网;期刊出版

为了促进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规模化转型升级,中国知网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网络首发平台,顺应了“互联网+”发展的趋势,这一战略举措被认为是中国学术期刊迈向新时代、展现新思路、谋求新发展、开启新纪元的标志性起点。CAJ-N是英文ChineseAcademicJournal(Net-workEdition)的简称,中文全称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主管单位为教育部,主办单位为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出版单位为中国知网。网络首发(OnlineFirstPublish)是指先将论文网络出版,按出版网址和时间确认论文首发权,之后将论文全部或其根文献在期刊印刷版出版的出版方式[1]。截至2020年11月1日,加入知网网络首发的期刊已经达到1895种[2]。网络首发的相关研究[3-9]阐述了其实践情况、对期刊发展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等,不可否认其在时效性和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帮助编辑部吸引更多优质稿源,最大限度地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对推进我国科研论文的传播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中文体育类学术期刊加入网络首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以加入网络首发的13种中文体育类学术期刊为例,整理这些期刊网络首发的具体情况,研究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对策,以期为提高体育类学术期刊论文的传播效率和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完善网络首发的相关内容提供借鉴。

1体育类学术期刊知网网络首发的现状

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首发出版系统[2]公布的网络首发期刊统计得出,目前只有13种体育类期刊加入了网络首发,而这些期刊都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通过网站调查与统计得出这13种体育类期刊的网络首发及相关情况(见表1)。

1.1出版周期。13种体育类期刊中有9种是双月刊,4种为月刊。其中,《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由原来的双月刊改为月刊,《中国体育科技》2019年由原来的双月刊改为月刊。

1.2DOI格式。13种期刊除了《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外都有DOI,多数期刊DOI的后缀都是出版年(4位).出版期(2位).论文目录中的排序(3位);《体育科学》DOI的后缀是把中间的“.”去掉,其他同上;《中国体育科技》DOI的后缀是7位稿件录用编号;《体育学刊》《体育学研究》采用了两种DOI著录格式,整期汇编定稿文章的DOI后缀和多数期刊一样,录用定稿和排版定稿DOI的后缀是出版年月日(8位).序号(3位)。另外,《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和第2期DOI的后缀是出版年(4位).出版期(2位).论文目录中的排序(2位)(DOI不是中国知网申请的页面不显示),从2020年第3期开始DOI的后缀改为8位稿件编号)。

1.3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平台除了《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外各刊都有,其中《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微信公众平台在“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公众号下,《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同在“体育总局科研所书刊部”公众号下。笔者关注并跟踪了各个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发现多数期刊正式出版时都会发消息及时提醒读者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尤其《体育与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研究》等除了目次的推送外,基本每期都有个别文章的单独推送。有些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了出版信息,但是在中国知网上却查不到文章,也就是说网络首发滞后于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的。

1.4首发时间。首发时间多数都是月中,《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是双月月底,《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的首发时间是单月月初。另外表1中的“随时”表示该期刊实现了录用定稿和排版定稿的单篇首发,尤其是只标注“随时”的《体育学研究》《中国体育科技》,这两个期刊的单篇首发数量较多。总的来说,虽然13种体育类学术期刊都加入了网络首发,但多数都是整期汇编定稿后的电子版提前上传而已(网站统计显示《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是近期加入知网网络首发的,还没有文章首发)。经调查统计:只有《体育学刊》《体育学研究》《体育与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和《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的部分文章实现了录用定稿和排版定稿的单篇首发,但多数也只是寥寥几篇文章,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网络首发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2体育类学术期刊网络首发的影响因素

2.1期刊办刊自主权的部分缺失与自身重视不足。据统计中文体育类学术期刊有40多种[10],仅有13种加入了网络首发,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从办刊质量和影响力等方面来看,这13种期刊都是北大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除了《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研究》,其他9种刊又都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南大核心)。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中国知网对于网络首发期刊设置了一定的准入条件,另一方面也说明这13种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以及期刊主任或者相关负责人为了期刊自身的发展,非常重视网络首发,积极探索并尝试新的出版模式。体育类学术期刊多数都隶属于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办刊自主权难免受限,期刊各环节相关工作的变动情况要向上级主管主办单位层层汇报,再经过讨论同意后方可实施,这大大降低了编辑部(期刊社)的工作效率,从而导致一些期刊的主动变革与创新推行较慢,尤其是对新技术的应用。如果主管主办单位领导对网络首发这一新生的出版形式不认可或者认识不足,那么期刊自身也就对这类新技术无法实施与推行。办刊自主权的部分缺失是导致期刊自身重视不足的主要原因,另外,部分期刊编辑的求新动力不强,执行力较弱,也使得网络首发难以推行。

2.2DOI的录入格式不适用网络首发。统计显示,12种期刊都加入了DOI,但从DOI的录入格式可知,有7种期刊是论文必须确定了年卷期和页码后才能出现DOI号。这种DOI录入格式是录用定稿和排版定稿不能完成的,只有整期汇编定稿才能分配DOI号,所以这7种刊的网络首发都是整期定稿后的电子版提前上传。《体育学刊》《体育学研究》《体育与科学》这3种期刊采用了两种DOI录入格式,就是为了实现录用定稿和排版定稿的单篇首发;《沈·29·阳体育学院学报》为了实现录用定稿以及排版定稿的单篇首发,2020年第3期修改了DOI录入格式;《中国体育科技》的DOI录入格式2019年修改后也不影响录用定稿以及排版定稿的单篇首发。从调查结果看,有超过半数的期刊受限于DOI录入格式而不能真正实现网络首发。

2.3录用定稿网络首发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据统计网络首发论文质量问题约占30%左右[9]。论文质量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为了抢首发权,文章的编辑和校对比较粗浅,文字以及格式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同时,如果审稿专家把关不严,编辑在校对审读前也没有把关的话,一些没有创新的论文也可能会优先发表。其次,对于急需的作者来说,他们认为网络首发是一条捷径,也会间接造成论文质量下降。对于期刊来说,如果盲目追求首发而不控制数量和质量的话,就可能造成首发文章1年后还没有见刊的局面。中国知网规定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论文最长1年内在期刊印刷出版,超过期限之后中国知网将作撤稿处理。撤稿可能带来如影响作者的职称评定、课题结项以及博硕士毕业等后续问题。撤稿后的倒查机制如何顺利实施?如何规避此类现象的发生?此类问题的存在是许多期刊网络首发录用定稿和排版定稿少、整期汇编定稿多的原因之一。

2.4编辑部人员配置缺乏以及首发环节繁琐。经过对13种期刊编辑部的调查得知:编辑部编辑人员最多的仅有4人,人手紧缺是普遍现象,很难配置专门人员来负责网络首发这项工作。网络首发文章上传后进入“审核”环节,知网一般3个工作日审核结束。没有问题的文章直接上网,而存在各类问题的文章会出现在“错误列表”中,这就需要负责人及时关注首发系统,下载审核意见,修改后重新上传再次接受“审核”。另外,提交文稿有录用定稿、排版定稿和整期汇编定稿,如果首发论文是录用定稿或者排版定稿,这些“审核”过的文章后续如果修改只能通过“勘误”或者“撤回”环节才能处理。这两个环节都需要编辑部提交申请、经过中国知网审核处理后才能完成,这些环节走完流程有可能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过程的繁琐让编辑部疲于应对。

3体育类学术期刊网络首发的对策

3.1完善期刊管理制度。学术期刊是否受重视,多数取决于其等级或者排名情况,尤其是期刊的等级,是南大核心、北大核心还是省级,学校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11]。期刊若想受重视,就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等级或者排名,不断创新求发展。期刊需完善自身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工作落实。编辑部或者期刊社要建立完整的工作规范,细分编辑出版工作和编务工作,责任落实到岗到人。编辑部或者期刊社要创造条件,畅通编辑职称晋升通道;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编辑人员参加业务培训,以提高编辑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政治素养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12-13]。

3.2积极探索新的DOI录入格式为了实现录用定稿或排版定稿的单篇网络首发,《沈阳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修改后的DOI录入格式值得借鉴。虽然《体育学刊》《体育学研究》《体育与科学》为了录用定稿或排版定稿的单篇网络首发,采用了两种DOI录入格式,但是笔者认为两种录入格式同时使用不如一种格式规范。所以建议各个期刊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一种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DOI录入格式。

3.3坚持保障首发论文质量的原则。体育类学术期刊要坚持首发论文质量第一的原则,主编、主任、编辑等要对论文严格把关,对首发论文也要实行主编终审制度。体育类学术期刊还需要从自身的出版流程和管理上查找不足,不能为了论文首发速度而求快,要坚持“三审三校一读”制度,保证稿件质量;确保各种基本信息与印刷纸质版保持一致,避免基本信息(尤其是论文的题目和作者信息)的更改[14];坚持“对优秀稿件实行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原则,杜绝各种情况的撤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首发。另外,中国知网规定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论文最长1年内在期刊印刷出版,笔者认为1年时间过长,建议缩短二者的时间差为6个月。

3.4优化首发操作环节。多数编辑部没有专职人员负责网络首发工作,如果网络首发的各个环节要求过高或者烦琐,势必会影响正常的编辑工作,所以网络首发的上传稿件或者修改环节应该简单易操作为宜。建议在“稿件状态”环节增加“重新提交”之类的选项,这样如果稿件还有相关完善内容,可以重新提交,操作起来更方便。目前的环节一旦提交后只有审核结束后才能通过“撤回”环节实现重新提交。网络首发还是新兴事物,有些操作环节和相关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4结语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6

1网络传播影响力已成为评价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

在我国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衡量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在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和武汉大学版《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评价(RCCSE)》中均有所体现。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中,web即年下载率、web总下载量是体现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2个指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6]的A刊评价报告中主要从吸引力、管理力与影响力3个一级指标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在综合评价的3个一级指标中,均包含关于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开放获取、下载量、网站建设、线上投稿系统、微信公众号、网络显示度等三级指标可体现学术期刊网络传播情况。武汉大学版的《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评价(RCCSE)》也已将Web即年下载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由此可见,网络传播影响力已成为评价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见表1。由表1可见,随着学术期刊信息化建设,学术期刊出版和传播方式的数字化程度日益加深,媒介融合发展渐成学术期刊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体现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已被部分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先后采用,作为衡量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和信息化建设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

2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和互联网传播现状

在体育学术期刊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和网络传播的过程中,随着体育学术期刊信息化程度加深,作者的投稿方式、体育学术期刊审稿方式、读者检索和阅读文献的方式在转变,体育学术期刊通过数字化出版和网络传播、自主型网站建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实现了纸本期刊出版与网络传播的融合发展,形成了融媒体网络传播模式。

2.1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建设

在自主型网站建设方面,多数的体育学术期刊经历了从创建链接网页到自主型网站建设的发展过程。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例,2002年该编辑部在中国知网上开设网站,但因是只具有宣传和推介作用的单一功能网页,不具有编辑与作者进行线上互动的功能,因此,《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网页浏览量十分有限,被关注程度不高。同时,由于当时的互联网普及程度不足及部分体育学术期刊沿袭以往的邮箱投稿,许多作者囿于当时的互联网不够便捷及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不高,从而导致中国知网上开设的学术期刊网站多处于闲置状态。部分体育学术期刊鉴于办刊宗旨、期刊发展目标及顺应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为了实现与作者的线上交互,建立了自主型门户网站,并与专业的信息技术企业合作,采用了网络投稿系统。例如《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是较早建立门户网站的体育学术期刊,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方面具有示范作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等也陆续建立了门户网站,采用了网络投稿系统,搭建了作者线上投稿、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部线上审稿的互动网络平台。网络投稿系统较早显示出来的优势之一便是加快了审稿进度;优势之二是快捷的线上投稿及快速的审稿反馈速度,激发了作者的投稿积极性,进而吸引了更多的自由投稿,从而扩大了稿源;优势之三是网络投稿的无纸化,为体育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体育学术期刊互联网传播现状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的中文体育核心期刊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作者QQ群的运用是学术期刊网络传播渠道的又一革新[7]。部分体育学术期刊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和作者QQ群进行网络传播。在建立作者QQ群方面,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将作者QQ群作为建设作者队伍的重要方式,有个别体育学术期刊建有1个或多个QQ群与作者建立线上联系。在微博建设方面,单独开通微博的体育学术期刊并不多,大多附属于主办单位的微博页面中,非定期地有关体育学术期刊的组稿方向、所获奖项、召开学术会议等动态信息。例如,2015年7月27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开通新浪微博,成为体育学术期刊中少数开通微博的期刊之一。但目前因无专人管理和运行,信息和受关注度都不足。在微信公众号建设方面,《体育与科学》是体育学术期刊中开通且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各项功能的期刊之一。《体育与科学》微信公众号不仅具有稿件查询、重点文章推介、科研方法等学术信息的功能,且开设了“作者自白”、创刊四十年专号“我和《体育与科学》”等栏目,且从2016年3月起,微信公众号中陆续视频文件,向用户推送期刊组织的学术工作坊和主题沙龙等活动信息,开启了体育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视频文件的先河。再如《中国学校体育》也通过微信公众号,播放了许多校园体育赛事视频。目前,体育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多已设置网站链接,读者可在手机上登录所链接的网站;有关学术会议通知、重点推介文章等。从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多数体育学术期刊已实现了媒介融合发展。在互联网出版模式背景下,体育学术期刊还需进一步加强自主型网站信息更新,并要在作者QQ群中建立及时互动,设专人负责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更新,发挥融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

3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现状

在体育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网络传播影响力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已越来越引起文献计量学研究者和体育学术期刊相关负责人的关注。目前,体现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主要有2个部分:中国知网的引证报告中的数据,期刊自主型网站的统计数据。前者根据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来源期刊的主题词词频、网站主页及学术期刊的引证报告等的统计数据;后者从各体育学术期刊网站收集相关数据。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的相关数据主要通过期刊网站链接、引用频次统计得出。

3.1基于中国知网的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评价

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统计分析平台”的传播趋势分析可体现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情况,评价指标主要有:web即年下载率、web总下载量、浏览量、各地下载量、各单位下载量、各学科下载量、文献访问量分区分布等。

3.1.1web即年下载率与web总下载量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每年的各学科期刊的年度学术影响力指标中,web即年下载率和web总下载量是评价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2个主要指标。web即年下载率是指某个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统计年发文的当年全文下载总篇次与该期刊当年发文总数之比,某学术期刊的web即年下载率能够体现该学术期刊发文当年的论文被下载的情况。web总下载量指某个被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在统计年被全文下载的总篇次。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8]可知,在web即年下载率指标中,《体育科学》居首位;在web总下载量指标中,《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为49万3800次、《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23万4800次,分别列于第3位和第4位。

3.1.2浏览量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统计分析平台”的传播趋势分析明细表中可知,论文下载日期、下载量(次)、下载比例、浏览量(次)、浏览比例、论文信息。其中,由读者地区分布分析可知文献下载量、浏览量在各个地区的分布情况,有助于了解论文传播较为充分的地区和欠缺的地区,以及论文在国外传播的情况。例如,从2005年1月至2016年9月,《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浏览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2008—2009年间达到一个高峰,之后略有下降,至2016年再次达到新高。2008—2009年论文下载量则相对平衡,保持在15000~25000之间。由读者所属单位分析可知论文下载量、浏览量在各个单位的分布情况,这有助于了解学术期刊的目标读者、潜在读者分布情况。例如《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论文下载单位中,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的下载量最多,达到9万3422次,占所有下载单位下载论文总数的7.34%;浏览量为6万9236次,占所有浏览单位浏览论文总篇数的6.33%。由《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论文下载单位分布可知,目前,专业性体育院校、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及其图书馆是体育学术期刊论文主要的阅读单位和下载单位,这与数字文献资源的订阅方式和使用现状息息相关。由被访文献所属学科分析可知论文按学科归类后的被下载情况和浏览情况,这有助于了解学术期刊网络传播中的凸显学科。体育学术期刊可以依托这些学科创新栏目和选题。例如《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被社会科学Ⅱ辑中的学科下载的次数最多,占比为92.44%,可见,这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开设的教育部名栏“体育人文社会学”有关。由文献访问量分布可知论文按被访问次数归类后的文献分布情况,这有助于了解学术期刊发文中最受用户关注的论文情况,此类论文具有较大的被引用可能。例如《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发文浏览量大于100次的有5211篇,占发文量的68.92%,发文从未被浏览过的有99篇,占发文量1.31%。下载量大于100的文献有5120篇,占所有可下载论文总数的67.72%,但也有99篇论文从未被下载过,其他约30%的论文下载量介于10~100次。由文献海外访问量分区段分析可知论文按被访问次数归类后的分布情况,这有助于了解学术期刊发文中最受用户关注的论文情况,此类论文也具有较大的被引用可能。例如《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发文的海外访问量分布中,下载量大于100次的仅3篇论文,占总发文量的0.04%。而占总发文量29.51%的2231篇论文从未在海外被访问与浏览,大多数论文的下载量介于10~50次。

3.2基于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的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评价

3.2.1点击量和下载量

点击量和下载量可体现论文被关注和使用的情况,是体现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建设和学术论文网络传播影响力的主要评价指标。目前,从多数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门户网站可收集到摘要点击排行和全文下载排行2个指标的数据。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网站为例,某一年内发文的摘要点击最多为603次,位列前十的论文摘要点击次数介于182~603次,全文下载排行中下载量最多为3509次,位列前十的论文下载次数介于2440~3509次。

3.2.2浏览量

在浏览量方面,部分体育学术期刊的自主型门户网站可显示总访问量、今日访问量和网络在线人数。截至2019年4月29日下午4点16分,《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网站总访问量为266万5257次,4月29日访问177次,由网络投稿系统可知网络在线人数4人。《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2刊网站的总访问量为133万零195次。《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的总访问量为181万3976次。《体育学刊》总访问量为1700万2796次。

3.3微信公众号浏览量

由于多数体育学术期刊没有单独开通微博,在此不作分析。在微信公众号使用方面,《体育与科学》浏览量均在1000+,“作者自白”等栏目的篇均浏览量均在2000+。《体育学研究》的“新刊速览”栏目的浏览量均在2000+,《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创刊60载之学术服务”栏目的篇均浏览量均在1000+。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可通过查询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统计分析平台”获知:web即年下载率与总下载量、浏览量等指标值。可通过体育学术期刊的自主型网站获知点击量或浏览量、下载量等指标值。可通过体育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获知浏览量等指标值。但是,因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尚未建立自主型网站,或是没有开设微信公众号,因此,本文基于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的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仅对建立了自主型网站和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的部分体育学术期刊进行评价。

4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提升的主要困境

通过分析体现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相关指标发现,部分体育学术期刊还未建立自主型门户网站,并且仍然采用邮箱投稿的方式,因此,本文统计的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指标的数据存在缺失。对于多数建立了自主型门户网站和微博或微信公众号的体育学术期刊来说,由于缺乏专职的网络信息人员,网站数字化建设还不充分,微信公众号信息更新间隔时间长,这一状况亟待改善。

4.1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有待完善

笔者从2009年针对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调查中发现,部分体育学术期刊网站的网页打开速度较慢、网站的交互性不强、网站信息更新和建设不够、网站内容单一及缺乏特色,这与体育学术期刊的重视程度有关[9]。时隔十年,即2019年,各体育学术期刊采用了网络投稿系统,例如“玛格泰克”“勤云”“三才”开发的网络采编系统,此类网络采编系统运行较为稳定,自主型门户网站主页中内容丰富,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的普及,很多体育学术期刊顺势而为,先后开通“两微一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拓展了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途径。笔者经前期的调查发现,目前,在40余种体育学术期刊中,仅有11种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而其中大多数为核心期刊[10]。这体现出在发挥新媒体网络传播功能方面,核心体育学术期刊在转变思维,但是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又存在长时间不更新微信公众号信息的状态,一方面说明体育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说明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受到了微信公众号没有专职信息更新与制作人员的掣肘。

4.2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有待加强

如前所述,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部分评价指标值来自各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在体育学术期刊评价中,体现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主要由评价单位从各体育学术期刊网站按年度采集有关评价指标的信息和数据,例如下载量、网站建设程度、网络投稿系统、微信公众号、网络显示度等,因此,体育学术期刊需加强自主型网站的数字化建设。目前,多数建立了自主型门户网站的体育学术期刊实现了论文免费下载和阅读,但部分体育学术期刊过刊回溯还不全面,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对日均下载篇数有所限制,这对读者的阅读体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多数建立了自主型网站的体育学术期刊会设置与其他体育学术期刊网站的链接,但有的网站链接无法打开,有的网站链接稳定性不足,因此,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设置的其他体育学术期刊的链接应确保有效。还有一些体育学术期刊的自主型网站的内容建设仍有待加强,除了具有网络投稿与采编的基本功能外,还应设置点击量、下载量、浏览量等网络显示度的即时数据和年度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功能。在移动互联网传播方面,有的体育学术期刊虽然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但是对于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处于信息更新间隔时间较长的状况。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公众号在网络传播方面的优势,定期体育学术期刊载文和投稿有关的信息,吸引读者和作者,扩大体育学术期刊稿源覆盖面,提高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显示度。

4.3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信息更新与制作岗位配置不足

据笔者的调查资料可知,目前,各体育学术期刊的自主型网站多已开通了网络投稿系统,实现了当期和过刊的开放存取。而对“两微一端”的信息模式主要分为3种:第1种是由专职编辑制作,例如《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研究与教育》《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等;第2种是由外聘实习生制作,例如《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第3种是未建立“两微一端”,例如《体育科学研究》等。由此可见,体育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多数没有设置网络信息更新工作岗位,多数编辑在承担审稿、编校等编辑出版工作的基础上,同时承担网络信息更新的工作。笔者认为,设置网络编辑岗位是各体育学术期刊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方面的侧重点。

5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提升策略

5.1加强网络出版和重点论文的“两微一端”推送

体育学术期刊不仅要重视自主型网站主页内容的建设,而且要加强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主页内容的“两微”化,加强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主页内容在“两微一端”的二次创作。目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中的指标数据主要是由中国知网和国家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出具。例如web下载总量和web即年下载率是体现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较为客观的评价指标。因此,体育学术期刊要提升网络传播影响力就要加强数字出版和重点内容的移动互联网传播,例如强化自主型网站主页信息更新和在相关数据库中的优先出版、加强“两微一端”的重点论文推送。

5.2充分发挥融媒体的网络传播作用

体育学术期刊在由传统的纸本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过程中,并不是由新媒介取代传统媒介,而是多媒介融合的长期共存,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状态。目前,体育学术期刊要在自主型门户网站与“两微一端”的建设上加大力度,在体育学术期刊发文内容的网络传播方面整合多种媒介资源,充分发挥融媒体在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提升中的作用。此外,如果能够建立体育学术期刊联盟,建设我国的体育学术期刊联盟门户网站[11],在体育学术期刊网络投稿系统、体育学术期刊发文数据等方面进行整合,对各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5.3完善数字文献的开放存取途径

有研究者对5种开放存取的农学期刊从优先出版和印刷后出版的文献计量指标与其他农学期刊作了对比,发现开放存取的农学期刊的web下载总频次、web影响因子、web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6项指标均明显高于非开放存取的农学期刊,说明农学期刊的开放存取是提升农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手段[12]。目前,采用了网络采编系统的体育学术期刊多已实现了开放存取,例如《体育学刊》《天津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是较早实现期刊全文开放存取的期刊。论文免费下载和阅读实现了体育学术期刊网络资源的共享[13],可提高体育学术期刊发文的网络可见度与可获取性,对于提升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及对体育科研成果的网络具有重要作用。

5.4借鉴国外体育学术期刊的有益经验

从国外的体育期刊网站来看,国外的部分体育期刊在网站栏目设置、开放存取程度、网站信息更新速度等方面有值得借鉴之处。其中,超过90%的体育期刊建有网站,网站导航界面友好,开放存取程度较高,且单篇论文网络出版成为了一种新的现象[14]。国外的体育期刊普遍以DOI号作为数字学术论文资源的标识符[15]。网络出版是国外体育学术期刊扩大网络传播影响力的重要出版方式,也是在国际体育学术交流背景下[16],值得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界思考的一个问题。由国外的体育学术期刊的经验可见,我国的体育学术期刊要顺应网络出版潮流,全面提升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7

 

面对着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体育界也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科教兴体”这一符合历史潮流和体育实践发展需要的工作方针。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体育无形资产评估的进一步合理化等无不体现了科学研究工作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极大促进作用。   但是,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的确存在着某些现象,令人深思,令人忧虑。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质量上就一定优于非核心期刊所刊出的论文呢?   现象一:多数科研成果在低水平徘徊   由于受着现实职称评审制度和评审方法的影响,致使体育界的部分科研人员和教师,只重视论文的发表,不注重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个别人靠着剪刀和浆糊,东拉西套去拼凑文章。更有甚者对自己发表过的文章稍加“美容”或者大篇幅的抄袭就投到其它刊物之中,以备在职称评定之时去凑数量,蒙混过关。另外,在职称评定过程中,评委有时对作者所属刊物过于注重,却没能认真去研究其论文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事实上,谁又能充分地肯定   现象二:仕而优则学   以常人看来,学术界本应该是一片净土,学者们是值得人尊敬的正人君子。孰不知,近年来学术界也被“污染”了。硕士、博士点的建点、重点学科的评估、成果评奖、课题的获取、导师遴选、职称评定、“千百十工程”重点人员的选拔等尚未开始,背后的非学术活动便悄然而动,有权有势,什么都可以搞掂,导致一些学者往官场挤。个别人为了申报课题及课题评奖找门路、送礼品,这样的课题有多少学术价值。长此以往,学术水平不滑坡才怪!一些在潜心研究的学者的积极性何以存在。   现象三:“传、帮、带”尉然成风   传、帮、带本来是体育科学技术得以不断发展的一种正常的行为和良好的行为规范。然而,这行为一旦被扭曲,就会变成另外一种含义。出现了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父传子、下属带上司的现象。若非亲非故,作品就不会那么容易出手了,若有需要,得出钱去买,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相互受利。这种现象在某些地方还形成一个隐形市场,和包发表所体现的价格是不同的,且包发表的论文也可根据发表刊物的不同等级去体现不同的法码。   现象四:“八股风”卷土重来   同志曾批评过的“八股风”这种不良的文风,今天又降到了体育科研领域,且洋八股、土八股双管齐下。有作者对于外来的词语、统计数字等在没有理会其精神实质的时候,生拉硬套在文章之中,用来点缀文中的“色彩”。“八股风”再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为了方法而方法,故弄玄虚,研究方法本来是为研究目的服务的,而现今的一些论文作者总喜欢搞点花样,本来常规统计分析可以说明问题,却一定要复杂化,如果数据不理想还可以动一动,更有甚者干脆编数据,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出来的结果可靠吗?提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以上所例举的并非体育研究领域的主流,但却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去窥视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问题。社会学也正是把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才能够在促进社会良性运作协调发展过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们不但善于发现问题,更应善于解决问题,以便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因此,职称评定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必须严把职称评定关。近年来,一些体育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增大了职称评定工作的透明度,如有的单位要求申报者张贴自己的工作业绩和科研成果。但此种方法容易流于形式。若要真正体现职称评定工作真实性、可靠性,还需要评委端正态度,了解实际,有效的行使人民赋予的使命。在方法上可采取让职称申报者,尤其是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或研究人员就评委会所抽取其所撰写的任意一篇论文进行答辩,并把答辩结果记录在案。另外,对代表作的送审过程要严格保密、认真负责。   引进竞争机制,取消职称终身制自从恢复职称评定制度以来,造就了许多专家学者,充分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但现阶段的确存在着职称和业务水平不相称的现象,有些人评(聘)上教授以后,学术水平也就停止不前了。由于各单位的高级职称受着比例的限制,导致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难以走上相应的岗位,挫伤了他们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因此,采取有效的评价尺度,打破职称终身制,实行研究生导师和教授遴选制度已势在必行。在学术成果评价上,多注重其理论性与应用性,加大能够在体育时间中发挥作用和理论上有所突破的研究成果的比重。少注重刊物的类别属性。   完善考核制度考核是劣汰的一种手段,也是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在一些体育院校和科研机构,对于业务人员的考核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政治思想表现、教学或科研工作量、科研成果及其它因素。就科研成果一项而言,有些单位在考核过程中,只要求正式发表的论文,却只需年发表一篇就达到满分了,难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建议此项应把承担的课题、所获的专利等因素综合地考虑进去,且分数不要封顶,按高低顺序排列。在分数计算时,根据成果的不同特点,应考虑到第二、第三作者等的作用。现代的科研攻关项目,需要众多学科的参与,不是一两个人或学科所能解决的。   加强舆论监督,使学术腐败无处遁形各体育院、校及科研机构应把学术道德纳人到政治思想建设之中,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逐步完善监督机制,做到奖惩分明,对学术上弄虚作假的现象,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以提高体育科学的整体水平。   结束语   #p#分页标题#e# 现代社会的发展呼唤着体育,而发展着的体育所存在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去研究。随着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体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必将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体育工作论文范文8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现状研究;文献综述

1前言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以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实现体育强国,并强调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在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各省市加大了对全民健身的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党政政策频出,不仅为全民健身指明了发展方向,还提供了政策保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使命。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1994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CNKI数据库中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论文3337篇。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1994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这26年之间查阅CNKI数据库,以“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服务”“公益体育”等作为关键词和主题共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3337篇,其中核心期刊325篇,博硕论文646篇,期刊论文1703篇,会议报纸663篇。2.2.2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运用SPSS25.0中文版和Excel2016软件对搜集到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归档、分类、统计,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为该文章提供研究数据。2.2.3逻辑分析法。采用归纳、演绎、推断、论证等方法进行逻辑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我国体育指导员的科研论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逻辑分析和推理,以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其发展趋势,探其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3.1研究成果的数量及年代分布分析

论文数量反映着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重视程度。通过调查研究,从1994-2020年这二十六年间,一共发表了3337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仅有325篇,平均每年只有12篇。由此可知,从1994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颁布开始,学术界对其探讨逐渐增加,2002年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标准》,从此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走上职业化道路,慢慢变得更加科学正规化,学者们也由此加大了对这个职业的研究,但这种研究的趋势并没有延续下去。从1994年以来文献数量跌宕起伏,从长远来看也呈现着逐步上升趋势,分析其原因,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政策、体育运动以及人民健康健身意识在这期间的发展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一现象的出现和我国颁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2014年-2020年,试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工作方案》、《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有关,但这种积极研究的趋势并未持续多长时间,从2015年到现在呈现直线下降趋势。

3.2研究成果的文献来源分布

对检索到的3337篇文献进行分析,其中《中国体育报》、《当代体育科技》、《体育科技文献通报》占据前三甲位置,其中核心期刊分别有:《北京体育大学》43篇;《体育学刊》26篇;《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3篇;《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3篇;《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2篇;《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8篇;《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2篇。从这儿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较为薄弱,发文量与其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3.3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分析

根据对3337篇主管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文献综述,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专家访谈,比较分析,实验和视频分析是近年来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其中,文献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在所有研究方法中位居前茅,究其原因,第一是因为作者们认可前辈所研究得出的经验和知识;第二是现下大部分的作者缺乏创新和渴望探究的精神;第三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数虽然很大,级别层次也清晰,但下基层为人民服务的大部分指导员学历并不高,且年龄较大,可能并不擅长于论文研究和撰写,下基层且有能力撰写文章的指导员相对来说屈指可数,因此便导致了研究方法的局限。从统计结果来看,我国指导员们采用的科研方法单一且缺乏创新性,多数论文是基于理论研究和经验的,基于理论的实证研究并不多。

3.4研究成果的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该文通过对CNKI数据库的检索后进行归类,发现国内学者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现状(分布情况)、作用、制度(管理与组织)、服务与培训四个方面,其中发展现状的研究最多,且多是基于前辈的研究之上再根据现状进行完善,制度中对于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奖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的研究极少。由于我国指导员数目大,但是实际下到群众中为民服务,提高身体锻炼、传播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员并不多,同时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许多人拿了指导员证,却没有从事指导员的工作。因此今后研究应加大对奖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的研究,推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更规范、往更好的方向发展。3.4.1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状况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中国大多数学者认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目前处于对群众体育活动的辅助和促进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队伍整体比较薄弱;平均文化素质不高,中小学学历占65%以上,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指导员是社区指导服务的主力军。1999年李树怡[1]首次对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状况进行排摸,分析总结。在此之后,2019年武振海[3]等作者的文章从实证、质化、量化等不同的角度,全面揭示了不同时期中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情况,(包括对不同时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在各地的分布情况、年龄结构、学历构成与专业特长、工作场所等方面的调研分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管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有很多学者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为宏观研究学者提供了文献支持。3.4.2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的研究。2002年,谭延敏[4]、2012年全彦秀[5]等文章从宏观的角度基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发展状况在全民健身事业、社会体育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中的作用加以研究,根据《部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资料中的培训总结来看: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组织的引导下积极开展群众健身活动,给群众进行现代体育观念的传播和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这些举动不但逐步提高了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从而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并且直接促进群众的体质健康,帮助群众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3.4.3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与培训方面的研究。1996年冯张昌[7]写的文章是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服务与培训最早的探讨。2011年,籍玉新[8]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建议:要加强“外部激励机制”,在培训时,要有针对性的加强指导员技术内容,包括在提高体能、健身知识方面;加强指导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反应;提高指导员在医学上得急救知识的掌握;构建以群众为主体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之后,不断地有学者对培训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和看法。总结以上,中国学术界对此的研究涵盖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从国家到地区再到省和市。纵观我国在不同时期所的社会指导员政策规章,要使得指导员如何适应新时期我国的的社会需求,仍需要学者们探索。

4社会体育指导员研究评价

4.1现状类研究较多,理论研究类较少

通过文献的分析研究可知,我国现下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现状类的研究非常浅表,没有更深入的探究,多是根据前辈撰写研究的基础,缺乏理论依据,如往后可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另外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来展开探讨,如从群众的角度来看体育指导员;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等。

4.2培养方面研究较多,制度保障方面研究较少

科学的培养方式是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文献中学者是分别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来源、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这些文献里来看,绝大多数的学者只是单纯研究培训内容和考核规则,对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的研究鲜少,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和奖励机制。从而导致我国指导员上岗率及低,太多人持证却不愿上岗,另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老年人居多,学历文化低且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凭着自己累计的经验进行教学,科学性较低,可能在遇到突发情况不能严谨有效的处理,因此对于这类年纪较大的指导员也应探讨出一个合适的培训内容,使其易接受易掌握。

4.3整体性研究较多,单个组织研究较少

整体性研究较多,当下大部分的研究内容都是针对指导员这个整体而言,缺少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进行研究,缺少实地考察和对群众对指导员的调查。对整体的研究只能得出整体情况,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但每个地区每个协会都有他们自己的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就像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组织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个体的研究,分析个体存在的问题,就会分析出不同的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并能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如此以来对其他地区也有借鉴意义。

4.4单一性研究较多,协同发展研究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