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本科论文范例

体育本科论文

体育本科论文范文1

1.专业实践实习能力是学生今后能否顺利进入工作角色的根本,是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对于学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增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教学能力、课间活动组织能力、竞技比赛的组织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加强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也是学校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学校能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方案,从而培养一批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避免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

2.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做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加强对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对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不够重视

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而轻技能的弊端。而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必须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更好的运动技术水平。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就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学校对学生实习环节的忽视或走过场,会导致学生知识僵化,不能学以致用。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践较为薄弱

部分学校存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管理较松懈、实习考核评分不严等问题,造成多数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实习积极性带动不起来,不能达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还有很多学校将见习和实习都安排在大四进行,在这一阶段里大多数学生都在准备毕业论文和找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来好好地完成教育实践和实习,严重影响了教育实践的效果、实习的质量。

3.课堂实践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只起到理论灌输的作用,以学生基本掌握所学内容为目标,忽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的结合,不追求精益求精,容易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影响学生实践的质量,有大部分学生的实践与理论不能融会贯通。而在一些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又将专业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放在首位,忽略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技术与理论知识相脱节,导致部分学生只懂技术,而讲解不到位,更有部分学生只讲解不做示范。

4.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比较浅

现在许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并没有对实习给予高度的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作用,使他们在体验学生这一角色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教师所担负的责任,但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实习质量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的目的和任务不清晰,实习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指导不全面,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学生不把实习放在自己的规划之中,所以导致现在大学生的实习工作没办法顺利完成,很多大学生的实习都是由学校强制约束完成的,而并不是自愿完成的。

三、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途径

1.优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和考核体系,从制度上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课的时间和上课次数,给予学生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学习时间上的保障,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只有大量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要优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的考核体系,将书面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相结合,明确实践能力考核在学生成绩中的重要性,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学实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2.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就个性张扬、不拘小节,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是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把握住学生的特长以及个性,便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促使学生更喜欢体育活动。

3.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对于他们的学习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是一项身体和心理相结合的运动,大多数活动不仅仅讲究的是体力,更需要智力的配合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理论技术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积极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督促学生们不断努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消极被动的思想状况却会使大学生迷茫、彷徨、消沉,最后导致学生没有自信心,一事无成。

4.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工作,并尽快确定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方法

体育本科论文范文2

在该研究中主要涉及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课程设置”两个主要的概念,因此,为了对研究有一个明晰、科学的认识,文章首先对着两个概念进行了简要的概念界定。首先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际上最初称为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2007年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关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阐述如下,即: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并具有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2012年,教育部为了更好的明确该专业的专业性质,将其改为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且在同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重新界定了社会体育指导与专利专业的培养目标,紧接着,在接下来进行的全国各大本专科高校在2012年下半年的招生中,也相应的将社会体育专业改为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而且各个高校还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本校的办学特点、办学特色和地域特色,对人才培养目标也各自进行了完善,使得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办学特征。其次是课程设置。课程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最基本的一个单元,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与此相对应的,课程设置也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关键性内容,是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和专业建设工作的基础。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了优化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来说,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两个关键点。其中,合理的课程结构,实际上指的就是所设置的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应科学合理,如: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应科学、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应合理等等。而合理的课程内容,指的则是课程的内容安排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要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以及学科发展的动态与趋势。只有这样的课程设置才是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

2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现状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课程的体系结构层面来说,基本是一致的,普遍是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综合实践教育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大多都是围绕着《专业目录》规定的“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三大主干学科,而课程也普遍是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任意必修课四大类为主。其中,专业教育是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部分,不同的学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基本上都是以“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课程,加上体育技术类课程,再加上方向课程”这三个部分来构成的,也有个别院校并没有设置方向课程。如果从培养方向的层面来研究和区分,有的院校侧重于社会体育的经营管理,有的院校侧重于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却均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目前多数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四川省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实际上仍然是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内容的简单增加或是减少,仍然没有突破体育教育的课程构成模式。

3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现存的问题

概况来说,目前,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培养目标的定位过于宽泛。

在2012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专业改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之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目标也重新界定为:培养具备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但是,教育部关于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实际上所规定的只是专业的一个大方向,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四川省高师院校,还分别对此专业的培养领域和课程设置进行了设定,虽然各个院校的培养方案彰显了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多元化,但是也突出反映了培养目标的定位过于宽泛这一问题。

(2)课程设置缺乏对学生需求的有效分析。

在我国,目前所进行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中,由于对需求分析所具有的应用价值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目前,多数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四川省高师院校所开展的课程设置与教学需求分析的研究,也多集中于社会需求分析的层面上,而却很少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分析,以至于所设置的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实际,影响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3)专业方向的设置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部分高师院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没有明晰的方向划分,而即使部分学校进行了明晰的专业划分,但是其中部分方向的设定也常常存在于社会体育职业教育不存在紧密联系的问题,例如:社会人文方向或是运动科学方向,设置中小学体育教育训练方向等等,存在明显的与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设置相混淆的问题。

4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的对策

针对目前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的现状及现存的问题,特提出了以下几点课程设置与实践的对策。

(1)应重视专业方向的科学定位。

要确保专业方向定位的科学性,要注意与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与其就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考察和分析学生的就业渠道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例如:通过考察和分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可知,体育教育方向、运动科学方向等不属于该专业的范畴,应剔除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2)应重视学生的需求分析。

也就是说,在开展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工作时,应在注意满足社会体育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需求分析。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地平衡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和学生双方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准确把握社会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

(3)应重视以专业方向为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的强化。

体育本科论文范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本科教学;教学质量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提高教学质量被列入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主题。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保证。课堂教学是非常关键的,不仅传授知识,也培养个人思维方式和能力,是其他教学环节向外拓展的基础。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从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入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高等院校课堂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作为大学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纷纷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如针对老师的管理、备课制度,针对学生的考勤、查课制度等。这都反映了当今高校对课堂教学的高度重视。为了解现在本科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笔者随机抽取H大学大一到大四的四十多名学生进行访谈,分别从老师和学生来了解当今的本科课堂教学。

1.老师授课情况

目前我国本科老师队伍非常庞大,为了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在高校任教的老师至少要拥有博士学位,这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师资队伍的水平。笔者访谈时发现,很多学生都对老师的授课方式、内容存在不满,比如,学生认为老师讲课学术味过重,使得知识变得晦涩难懂,逐渐对课程失去兴趣;还有学生认为很多老师依赖多媒体教学,存在照ppt读的现象。

2.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学生在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明显地感受到大学课堂更为自由,氛围更加轻松,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这为他们的独立自主、个性发展创造了不少优势条件。但在大学课堂轻松、灵活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问题,学生课上玩手机、打游戏、逃课的现象频发;部分学生由于习惯了高中时老师包办一切的学习方式,上大学后,一切都要靠自己,反而让学生变得迷茫起来,因此有的学生目标明确,可以很快地走出迷茫期,而有的学生适应性很差,久久难以习惯新的学习方式,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访谈时还有几个较普遍的现象,随着年级增长,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逐渐降低,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而期末找老师划重点的学生却比比皆是,这都显示出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教育的本质价值,主动去学习,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第一,教学方面。部分老师存在教学懈怠问题: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知识接受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普遍偏低,安徽师范大学的调查得出:高达83.13%的学生认为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用多媒体课件去讲。第二,老师个人方面。学校里有部分老师存在着不尊重学生的行为,这可能是老师的理想信念模糊、师德方面有所欠缺。因此,老师的综合素质急需加强。

2.师生间缺乏互动沟通

从老师的讲课方式来说,多数老师讲课时都存在着自顾自讲,没有与学生互动的习惯,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在访谈中曾多次有学生反映,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讲,不与学生沟通,他们会降低这门课程的热情。从课堂教学内容来说,本科课堂的教学内容多且难度大,极其考验老师的综合实力。访谈中,学生反映最多的恰巧也是这一点。

3.学生厌学

学生厌学表现为不喜欢、不想听某门课,其原因可能是老师授课缺乏魅力、学习难度大等。还有一种原因可能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再加上课程设置上存在不足,例如没有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这都会导致学生厌学。

4.学生专注力不够

访谈中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时常难以集中注意力。原因可能是:第一,高中与大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学生从高考那种紧张、激烈的氛围中进入大学这种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多年积攒的压力终于得到释放,学习心态一时难以调整过来;第二,课堂授课内容对其吸引力不足,学生表示,在刚进入大学时他们学习都很认真,还会课前预习,后来随着对老师、对课程的熟悉程度加深,认真程度也逐渐降低,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如果老师讲课内容丰富有趣,听讲的情况就会好很多;第三,外界干扰太多,学生注意力被分散,一部功能强大的手机就能把学生从老师手中抢夺过去。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提升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个体,会受到社会对其极大的制约,对自身成长也会形成一定的障碍。高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心理生理日益成熟,是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的。但在访谈中笔者却发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消极,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人的一生中,靠别人传授知识的时间是短暂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要靠自己自主学习,才能取得成果。

三、问题解决的对策

1.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不仅仅担任着传授知识的角色,更担任着育人的角色,所以老师的工作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还包括引导、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就要求老师自身必须具有极强的教学能力、道德情操等综合素质;必须认可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以学生为中心,提供给学生最专业的知识与指引,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树立并践行终身学习观,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人。

2.加强师生互动

如课堂上只有老师传递知识的声音,没有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的交流,就会使课堂变的沉闷,师生互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自主、变接收为参与,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才能使得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因此,授课过程一定要增加师生互动,给学生思考时间、与学生交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影像教学、课堂游戏等。在老师主动地打开师生交流沟通的渠道后,应及时给予学生引导与支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促进师生互动常态化。

3.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不爱听讲是觉得知识难、无趣。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能动性活动,老师作为引导者,首先必须在授课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接受能力,反复斟酌自己所讲的内容,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再制定讲解内容。其次,老师要考虑采取哪种讲解方式才能更吸引学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是否要通过相关视频辅助教学。再次,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是否是最近发生的新闻,是否可以通过对实事的讨论去引入知识点,要善于采用提问技巧让学生了解到自身在知识上的不足,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4.提升学生专注力

学生专注力不足的一个原因是学习内容枯燥。比如,像《围城》这种内容情节引人入胜的小说远比《追忆似水年华》这种晦涩难懂的小说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生动有趣的课堂就像围城,一旦引起注意,学生便不自觉地进入了由老师渊博知识所构筑的围城。所以,提升学生专注力,一是去教授他感兴趣的知识,二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专注力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外部干扰太多。外部干扰不会消失,学生能做的就是增强自身的抗干扰能力,明确学习目标,脚踏实地去努力。

5.激发学生的主动成长

学生学习茫然、厌学、专注力低,究其根本是因为其内生主动性不足。想要促进其成长,必须找到促进其成长的内部动因,帮助其主动地、自觉地成长,这才是根本所在。不难发现,那些真正发生改变、获得成长的人都是具有主动性的个体,他们往往愿意付诸行动、愿意改变、愿意积极与外界进行互动交流。所以,作为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主动性的培养。比如,设置多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逐渐让学生习惯课堂活动。在日常生活里,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主动去了解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师生间是平等的,建设朋友型师生关系。同时,这种自由、平等的关系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自我主动成长。

四、小结

在高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永恒的话题,对老师而言,其风采与智慧要通过课堂这个舞台来展示,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需要这个舞台来实现。因此,保证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非常重要,老师需要不断去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学生需要配合老师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最终促使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韩芳.高等院校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2]周琴,徐能雄,杨甘生,吕建国,周辉峰,王生辉.基于大学课堂教学特点的教学督导评教机制[J].中国地质教育,2018(3).

体育本科论文范文4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各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实际使用率与资源发挥作用的大小,反映了中学体育校本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是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来源,是学校体育进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人、财、物的支持。根据学校学体育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来说,有形资源是硬件条件是可以通过经济的投入得以改善的,这些有形资源也是体育课程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基础和条件。无形资源就是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素质,这种无形资源的能动性和可塑性较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密不可分,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这两种资源的多寡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一个中学体育课程的质量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潜能如何。当然有形资产也是无形资产得到有效发挥其最大能量的基础。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果要使得有形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就需要无形资产的关键人去组织、管理和操作与利用,才能更好的发挥有形资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的作用。其次,无形资源的效益发挥无疑是依附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应。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资源的保障,所以在确保有形资产为教学的基本环境提供便利的前提下,作为无形资产的主体———人可以通过自身在教学中能量的释放,更有效的运用于校本课程教学的进程中。因此,这两种资源之间的形态可以相互磨合和利用,使得有形资源的效益发挥到最佳,使之成为教学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资源保证。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

体育课程与课程资源关系十分密切,没有体育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体育课程必须有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持,才能实现体育课程改革。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是指社会(国家政府、社会部门、工矿企业、私人资助者等)、教育的受益者和家庭对中学体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首先中学的体育资源是根据不同区域和学校的调控,学校的布局,等方面来进行的。其次,就是在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已经配备的情况下,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资源的管理来提高场馆、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为此,从宏观层次上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它的目标就是在于提高中学体育校本资源的利用率,使之在投入有限的资源下发挥其最大效能。从微观就是使无形资产如何发挥他们更大的优势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投入的有形资源能被利用发挥出最大效益。

三、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体育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所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宏观层次的分配。根据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来看,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同样有计划方式、市场方式和计划与市场的协调结合。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这几种资源的配置计划方式都是依据教育整体利益和发展的要求,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体育教学中的。这些资源配备的主体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由他们统筹安排分配到一定的地方去。另外,最重要的是计划方式虽然配置的时候信息准确并且完备,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的分配不当,使得资源使用效能偏低等一些弊病。市场方式是中学体育与市场经济互动的规律,有时候中学的体育资源可以凭借市场的调节将体育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其效益和最适宜的地方。中学校本课程的配置在市场的调节机制作用下,对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是单单靠挖掘自身资源来调节中学体育教学的供求,而是在除了校本资源以外的校外资源的数量、资源结构的调整和安排上,都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的需求。另外,学校领导要重视并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确保场地、器材满足课程及体育活动的需求。因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涉及的是整个中学体育资源的优劣,并具有特定的资源使用范围,须通过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堂的教学来体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其效能的展现。这种表现形式就如同体育教学质量是否真正体现校本课程,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其二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微观层次的使用和再分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这个活动的结果是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被利用整合到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活动中,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的交互作用中对这些人群发生作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相关的机构统一计划配置后,通过与社会等资源的互补和利用,最终把这种资源的服务于学生,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运动设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如校园足球的开发、新兴项目的引入、各项小型比赛、举办校园体育节等。另外,通过企业、个体及有关部门会为中学体育提供赞助,增加运动设施,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上更加优化。为此,任何一种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都要从资源的计划经过运行,再到其使用的条件和基础。由于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不一样,计划方式强调“最重要”和“最适宜”,所以这种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的是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发挥能量,这样的资源配置显然最关键的是要使得中学体育课程内容上的“有板有眼”必须要解决好教育资源的有限和教学需求的无限这一对矛盾。现在随着我国城乡大搞基础建设,部分中学体育用地面积缩水,不能满足大部分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开发体育课程,合理利用有限的中学体育资源,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办出学校特色,将是近些年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追求的目标。

四、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资源配置的原则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资源配置的相互协调是为了避免中学体育资源的浪费,保持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得有形资源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良好的教学硬件基础,更能促使无形资源为推动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发挥更大的能量。

1.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开发有形资源,拓宽体育资源来源渠道,拓展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就是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发现,首先要制定出适合本区或本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总体方案,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质。二是重视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把兴趣、爱好作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驱动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把体育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之一,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还要保持诸如保护环境、低碳课堂的内容设计、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等,应强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和本学科领域的课程建设,与终身体育意识挂钩。开发有形资源,提高中学体育设施场馆的利用率,利用节假日期间的体育场馆有偿经营,举办体育竞赛,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拓展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应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过程中,增强应用探究的实用性,并对体育资源的供给渠道通过加强校园建设和投入,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和宣传体育文化的机会在节约型学校建设的同时,拓展实用性强的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有效性,提高办学效益。

2.提高无形资源的潜能,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有的放矢

体育本科论文范文5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质量

一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基本情况

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事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定位,特殊教育专业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兼顾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要求,加强了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学科综合交叉,力求拓宽专业口径,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按照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2008、2012、2016三次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论文设计均按照4学分设计,折合64课时。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从开办起共产生186篇论文,优秀论文6篇,优良论文36篇,合格论文144篇。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学习成果的重要支撑材料,也是各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并通过毕业论文,才能授予学士学位。可见,毕业论文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选题是写作毕业论文的开端,是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形成论文的起始环节,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就是根据特殊教育专业的要求,在特殊教育研究领域内,确定研究项目、明晰研究问题的过程。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是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历届毕业论文选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调查法对毕业论文选题按照选题领域、难度、可行性、创新型和应用型等维度展开研究。在选题领域方面,把特殊教育作为综合领域进行选题的有39篇,占论文总数的21%,主要涉及地区、县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涉及师资、资源配置、政策支持、医教结合等方面的内容;按照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学科分类进行选题的28篇,占论文总数的15%;按照体育专项来划分,教育管理突出体育特色和项目的37篇,占论文总数20%,做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的49篇,占论文总数26%。可以看出,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突出体育特色和课程设计特色。在选题难度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和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巡视诊断的要求,在抽取论文时,将难度分为:较大、合适和容易。难度较大指的是超出了本科生的学习能力,本人无法完成的选题,容易的是选题的理论水准没有达到专业课上课基本要求的标准。特殊教育专业本科论文选题较难的达到33篇,适中的占到26篇,容易的18篇。在可行性方面,在论文选题中,论文在范围和研究对象中,是不是能支持研究的主题,研究对象选择是不是能够满足研究条件,在抽样80篇文章选题中论文选题可行性较高34篇,一般27篇,较差8篇,无法判断1篇。在创新性方面,随着创新教育进课堂活动的深入,创新型选题在特殊教育专业中也越来越多,学校也出台了创业创新活动替代毕业论文的相关政策。在七届学生中,有两位同学运用此项政策完成了毕业论文,获得了学位。在抽样80篇文章选题的创新性较高的20篇,一般9篇,创新性不强的20篇,无法判断的31篇。在应用性方面,按照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作为应用型论文选题,应该和自己实习、甚至就业结合起来: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事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抽样80篇文章选题中,应用型较强的13篇,一般的38篇,较差11篇。

二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在选题领域方面存在的问题。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要求必须符合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要求,因此,特殊教育对象中残疾儿童、问题儿童和超常儿童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都可以作为选题,但是正是由于对象的特殊性,学生在选题过程中,特别是和自己专项结合过程中,突破了这个限制,在37篇和专项结合的论文中,3个选题和特殊教育专业结合不紧,属于问题选题。在选题难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西安体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本科毕业论文的领域范围尽可能和自己的就业和实习领域一致,一般只能探讨一个问题,写作过程要求论点正确、论证严密、结论自然,如果选择两个和两个以上问题,本科生就驾驭不了,由于范围过大而造成难度加大。例如,2010届:聋生进行早期职业规划教育的分析与建议、我国特殊教育经费的管理现状与筹措;2011届: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舞蹈心理治疗的研究策略、论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与社会关注度之关系;2012届:自闭症儿童的情商教育;2014届:8-10岁中度听障儿童体育游戏教学的设计及研究;2015届:感统训练对7-8岁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康复效果研究、小学三年级班干部对听障儿童自信心培养的个案研究;2016届:农村轻度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探索研究、心理训练对散打专业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发展的研究;2017届:网球球感和手感训练内容及其方法、绍兴市聋哑学校学生对体育课需求及其教学设计研究。在选题可行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可行性是指完成论文题目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主要是作者的基本知识和素养能不能完成本题目。客观条件是除去主观条件以外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范围和领域、特殊教育对象作为论文研究对象时的稳定性和符合性,实验条件和实验控制水平,资料的前沿性和经费的保障条件等等,有些同学的选题有着强烈的特殊教育情节,选题也很高大上,但是不具备研究的客观条件,造成论文无法完成。在论文创新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性是指首次出现或者具备新颖性的特点,创新性是学生论文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识记和背诵,较少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造成7届论文186篇中,和往届题目高度相似且没有创新的题目13篇,有2013届学生选题和往届同学雷同。在选题应用型方面存在的问题。应用型指所选择的论文题目是当前特殊教育领域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况且是运用自己理论能够解决的问题,是自己所学理论在现实中中的应用。但是在7届论文中有17篇没有对毕业论文题目研究的历史沿革和国内外现状进行调查,轻易确定选题,导致选题缺乏必要的应用型。如果盲目地选择已经被理论与实践所检验形成定论的论题和一些既无现实需要又无理论深化价值的论题,在论文写作的初始阶段就已经决定了论文质量的低下。

三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原因

首先,招生规模增长过快学生太多,资源配置跟不上是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的社会原因。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是西北地区设立最早的特殊教育专业,但是自从2006年开始举办以来师资问题始终是瓶颈问题,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和一线特殊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太少,一直没有达到合理的师生比。加上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专业教研室,和教师的教学任务重等原因影响了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其次,实验和实习条件有限是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的客观原因。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共用评估诊断实验室,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论文的要求,申请的感统训练室、行为观察室等试验实习场所因空间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加上试验耗材控制严格,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因此,以实验为主的论文选题不可能完场。最后,学生写作论文的态度问题是论文存在问题的客观原因。学生对论文写作上存在着很大的认知偏差。个别学生认为反正往届学生都毕业了,到我们这一级肯定能毕业,老师不会难为他们,对选题这一环节不够重视,根据自己对本专业某一问题的感性的粗浅认识,不经过周密的资料查阅和分析,就轻易定题,所定的选题自然也就存在很多问题。

四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路径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度,毕业论文是本科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要制定从形式到内容的规范,要强化过程性管理,明确指导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度。专业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应当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高度负责,专业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要经常沟通,引导学生在适当的领域选择和自己能力匹配的论文选题,建立命题审查制度,让不合适的选题及时更正。第二,加强毕业论文指导的有效性。西安体育学院十分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工作,每年组织和举办多种形式的毕业论文工作会议,重点讨论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要求。特别是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考虑到毕业生在就业和考研方面存在的问题,应提前做好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尽早为学生安排指导教师。为了引导教师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和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学生能够理解和熟悉研究课题,为毕业论文的实验研究做理论准备。第二,控制每位教师的毕业生人数。目前,高校教师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势必对毕业论文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来,西安体育学院加快了教师队伍建设步伐,严格控制了每位教师的毕业生人数。第三,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西安体育学院加强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和教师研究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先后和西安启智学校、西安市盲哑学校、西安市聋哑学校建立实习基地。第四,重视学生兴趣,根据学生兴趣学则论文题目。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兴趣。此外,在选择主题时,学生应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方向,因为如果没有兴趣,写作就没有主动性。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在某些课程中,或者他们在课程内容的发展方面有了新的发现,或者他们对课程内容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有独特的见解。然后根据选题的原则和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文献,最后通过系统归纳和分析,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体现专业特色;为培养专门人才,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开设了多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所提供的课程是不同的。这些方向包括视力障碍儿童教育、听力障碍儿童教育、智力障碍教育、自闭症儿童教育等方向,这些方向的设立,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提供了明确的边界和范围。总之、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是学生写好毕业论文的前提,学生选题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引导是关键,学生的态度是关键,学校的条件和制度是做好选题的保障。只有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才能完成稿质量的毕业论文选题。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

[2]《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涵[2018]8号).

[3]孔翠英.本科生导师制对提高财经类毕业论文质量的作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8,21(04):56-60+96.

[4]姜东,倪晓宇,熊立奇,等.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的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04):113-117.

体育本科论文范文6

 

1体育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架构   1.1将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体现人本主义因素   发展性评价强调尊重体育教师的人格和多样化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对体育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将有力地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及其与高校要求的进一步耦合。奖惩性评价则将薪酬等与体育教师直接相关的利益与体育教师的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并作为年终考评、人事变动和职称评定等工作的依据和参考。单纯依靠发展性体育教师评价,则无法将对体育教师的奖惩具体量化,难以起到奖勤罚懒的激励作用;;仅仅依靠奖惩性评价,容易造成对体育教师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的忽视,不利于体育教师未来的发展及其找到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契合点。要想更好地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使命感,重视绩效评价并从绩效考评中受益,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体育教师的工作业绩和成果,在现有的终结性体育教师评价体系中融入更多人本主义因素,引导体育教师考虑和设计其职业未来发展,不断挖掘体育教师潜能,通过对其业绩的肯定促进体育教师个人的成长,并帮助体育教师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这种方式将有助于建立重视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体育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优化各项评价指标及权重。   在对体育教师业务素质能力的评价中,应坚持将教学与科研结合,不宜偏颇。注重对体育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包括政治理论水平、师德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心理与人格素质等。换言之,对一个体育教师的考核应该是全面的。在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中,强调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工作质量并重;在教学改革中鼓励教学改革方法的实施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一方面,应当肯定体育教师为提高知识水平而不断学习的潜在劳动,对包括认真备课、承担教学改革及应用在内的工作量进行考核评价;另一方面,鼓励体育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技术,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改善提高教学方法,以满足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级人才的需要。在对体育教师科研业绩的评价中,应将科研项目的最终成果与之前几年所做的基础性研究结合起来,对科研项目的基础研究工作部分予以肯定,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应用意义,考核学术生产力潜在创造性贡献。在论文与著作的评价中,还应考虑引用率和作者排名情况,从而使群体性劳动成果有相应的评估。   1.2将体育教师潜在劳动与实际业绩相结合,实现动态发展和提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改善提高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技术,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水平人才,满足教学需要。体育教师在为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断学习、认真备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课堂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是很难用物化劳动来衡量的,因而都属于潜在劳动。因此,不能仅将体育教师在教学业绩方面的评价局限于教学工作量的考核,还必须增加教学改革或考虑细化对于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评价。换言之,在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业绩评价时,除了考察实际工作量外,还应尽可能地对体育教师的潜在劳动予以肯定,避免形成鼓励体育教师不认真备课、不努力学习,进而导致教学质量和效果下降的负面激励效应。此外,在科研绩效评价方面,为避免出现对从事基础性、创造性研究的体育教师在成果形成的前几年业绩较少甚至没有业绩的情况形成不公正的评价,应针对某些科研成果形成需要的周期较长的特点,将之前几年所做的基础性研究与科研项目的最终成果结合起来。除了出量外,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上还应考虑成果转化方面的情况,从而鼓励体育教师提高科学研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3及时反馈体育教师考评结果,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体作用   除了对体育教师工作绩效的好坏进行评价以外,体育教师考核评价工作的另一重要职能在于使体育教师考评结果真正对体育教师本人有所触动并产生激励效应,发掘其内在潜能,促进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加其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绩效。在上述过程中,直接影响到整个考评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在于是否能够及时而妥善地将考评结果反馈给体育教师。通过反馈和交流,评价者可以更为充分地了解体育教师对评价的意见和看法,分析影响体育教师行为或其他方面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掌握体育教师应被满足的多方面需要、体育教师在工作中遭遇的困惑、问题以及对评价的希望等。因此,在考评结果出来之后,学校相关部门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体育教师本人,并和他们一起讨论今后的发展目标。根据考评结果,对体育教师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予以表扬,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工作热情;更重要的是,指出体育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帮助他们采用适当的方式加以改正和克服。   为了促进高校与体育教师的和谐发展,还应对体育教师的发展性提高提出建议并作出评估。如果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业绩经常得到相关部门的评价和适时的反馈,体育教师会认为管理者熟悉他们的工作情况,并认为评价结果具有更大的可接受性,体育教师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自我评价,并积极根据相关部门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个人的教学和科研计划。   由于沟通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保证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共同努力,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因此考评反馈的最佳方式是与体育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面谈是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单向说服式面谈、双向交流式面谈、解决问题式面谈和混合面谈等四种形式,良好的考评沟通有利于及时排除障碍,最大限度地提高考核的作用和意义。无论采用哪一种面谈形式,主要目标都是两个:一是把体育教师的考核情况反馈给他们,使其了解自身的教学、科研状况与学校要求之间存在的距离;二是促进体育教师构建未来的规划,并确定他们下一步应该达到的考核目标。只有依照上述过程和方式才能达到反馈的目的,帮助体育教师扬长避短,体现绩效评价的真正意义。   2构建体育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要求,采用关键绩效指标,将高校体育教师的岗位职责与标准,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分解并建立相应的三级指标体系。#p#分页标题#e#   2.1思想道德与业务素质   思想道德与业务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能力2个二级指标。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包括师德素养、政治理论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3个三级指标;“业务素质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4个三级指标。   2.2教学   教学包括教学层次、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和教学获奖5个二级指标。其中,“教学层次”包括承担本科教学任务1个三级指标;“教学工作量”包括课堂教学和指导毕业论文2个三级指标;“教学效果”包括学生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学院领导评价;“教学改革”包括承担校级以上教研课题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2个三级指标;“教学获奖”包括教学质量、竞赛以及校级以上优秀体育教师奖、指导学生竞赛获奖和教材获奖3个三级指标。   2.3科研   科研包括科研项目及其工作基础、论文、著作、获奖和成果转化5个二级指标。其中,“科研项目及其工作基础”包括作为负责人承担部级项目、作为负责人承担省级项目和作为负责人完成省级以上项目3个三级指标;“论文”包括独立完成论文篇数、独立完成部级论文和论文被转载和引用次数;“著作”包括三年内完成著作数量、独立完成著作和著作被转载和引用次数3个三级指标;“获奖”包括独立获得部级奖励、独立里获得省级政府奖、独立获得其他奖励3个三级指标;“成果转化”包括政策建议被采纳或被批示1个三级指标。   2.4学生培养   学生培养包括指导博士生(含博士后)、指导硕士生(含进修体育教师)和指导本科生3个二级指标。在上述3个二级指标下分别设置指导学生人数、所指导的毕业生答辩优秀率、所指导的学生一次性通过率以及开设专题学术讲座4个三级指标。   2.5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包括学科发展、学术交流和课程建设3个二级指标。其中,“学科发展”包括部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2个三级指标;学术交流包括承办国际会议、参加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出国进修10个月及以上和国内进修4个三级指标;“课程建设”包括部级精品课程、校级以上精品课程、教材出版和实验教学建设4个三级指标。   2.6服务与兼职   服务与兼职包括校内服务、校外服务2个二级指标。其中,“校内服务”包括担任班主任或本科生导师和其他公益服务性工作2个三级指标;“校外服务”包括省级以上学会、学术团体兼职和学术期刊编委2个二级指标。

体育本科论文范文7

关键词: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我国从1978年开始对体育专业的研究生进行大量招收,仅仅在2008年一年,我国的体育专业研究生达到了3000人,博士研究生达到了300人[1]。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专业除了在数量上能够与之匹敌之外,在专业划分门类上也更加具体化,出现了体育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体育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经济学和体育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是通过经济学的知识服务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解决体育经济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虽然体育学科在研究生数量和规模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仍然举步维艰,尤其是新兴学科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1.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创新意识淡薄,培养模式单一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应试教育,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这种一板一眼、“填鸭式”教学方式缺乏启发性和创新性,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缺少素质教育的直接体验。另一方面,我国从1978年开始招收体育专业的研究生,对体育经济学这一新兴专业的学科认识尚浅、发展水平较低、重视力度欠缺。高校对这一新兴专业在学习网络资料建设和相关教学设施配备上投入较少,可供使用的教学和学习资源不足。课题研究是提高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较为有效的途径,但是高校对这一专业具有针对性的科研项目、课题研究、实证性研究较少,所划拨的科研经费不足。在培养模式中,很多高校将毕业论文作为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但是,大多数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对相关论题的文献资料的复制粘贴,多停留于理论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的辅导模式沿用了传统的导师负责制的形式,这种形式会使学生只能受到导师的影响,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2研究生课程设置落后,缺乏灵活性

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落后,缺乏灵活性是阻碍其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分配比例失衡。体育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选修课程,开设的选修课程很多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要求不相符合,这就会导致学生在选修课上出现睡觉、玩手机、不认真听讲的现象。二是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相差无几,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与本科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有较多重合之处,教师对这些知识的讲解还是按照本科阶段的方式进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三是课程设置脱离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体育经济学专业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兴学科,其发展时间较晚,高校对这一专业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会出现理论课多于实践课、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少的情况。

1.3研究生导师学术水平参差不齐

在研究生阶段,导师的学识、人格魅力、学术素养会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着学生,导师是研究生在自我提高和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带领者和指路人,因此导师的学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样地,体育经济学专业导师的学术水平也会在无形中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过,很多体育经济学专业的导师的知识结构陈旧,学术素养较低,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观点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格格不入,这就会导致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单纯地传授课本知识忽视社会实践内容,最终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处理学生和教师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导师会将自身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忽视了学生也是课堂中的主体位置,没有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此外,近年来,高校对体育专业的研究生招收规模和数量上都大大增加,这就会出现导师少学生多的尴尬境地。导师由于自身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这就会使某些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体育经济学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配备方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有些导师出于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只能被迫从原来的专业转入到该学科。

1.4缺乏浓厚的学术交流环境

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研究该学科和领域的学者和专家本身并不多,这就会导致举办一些大型的学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不多,一些关于体育专业这个学科的学术问题也得不到及时地讨论与解决。体育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学科建设还未完善,这就会使学界对这一学科的重视力度不足,导致缺乏浓厚的学术交流气氛。这一新兴专业沿袭了大多数专业的形式即导师制,这种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研究生与其他导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机会。

2.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2.1高校增强创新意识,改革教育模式

高校要把培养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贯彻到教育方针和教育方案中,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和未来社会的需求给予学生不同的教学方案。同时,开展一些体育经济学专业的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投入一定的科研资金,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为学生提供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将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容相融合、相交叉,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这个专业的前沿动态。在改革教育模式上,高校打破原来的毕业论文一对一导师指导的方式转变为导师指导小组的方式,让不同导师之间的思想进行交流与沟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2]。此外,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并结合自身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取其精华。

2.2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其重要的考量因素。第一,要重视学生的体育基础理论课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由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熟练性对于今后在学习其他知识时能否有效进行知识迁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基础理论重在传授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同时,体育经济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相对较强的专业,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第二,要加大体育经济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比例,增加一些跨学科、新兴学科的门类,让学生对这一专业的发展前沿动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开设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涉及到本科阶段学习过的知识时,教师要增加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2.3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一,由于高校近年来对体育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扩大了招收规模和数量,容易产生导师少学生多的情况,因此高校要严格注意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导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让每位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都可以得到发展。第二,高校在对导师进行遴选工作时,除了要考察导师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等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导师的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前沿性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第三,高校可以将导师对人才培养的成效纳入到对导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中,这种激励机制可以帮助导师加强对自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旦部分导师没有通过考核标准,可以将其进行淘汰,让导师加强对自身学术素养的提升。第四,高校在对毕业生优秀论文进行评选时,可以适当引入奖励项目,将论文的创新性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这样可以加强导师和学生对论文质量的严格把控,从而增强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

2.4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术交流环境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自身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敏锐的思维能力之外还有学校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这一大环境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自由的学术交流氛围,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要营造和谐、平等的学术氛围。由于体育经济学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对这一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加之,体育专业招收研究生的历史较短,起步较晚,对这一领域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比较少,因此学术交流会、研讨会等会议召开也会较少。面对这种情况,高校之间要加强联系和沟通,定期召开和举行一些学术交流会,让学生了解到当前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沿动态的趋势,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疑问得到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激发灵感,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吸收、消化,进而融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高校要为体育经济学专业提供一些发展平台和实践平台。体育经济学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这就需要高校与一些从事体育方面事业的企业进行校企联合,让学生在企业中得到锻炼,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此外,高校之间也可以进行联合,举办一些与体育经济学相关的比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比赛中得到经验、增长才干。

3.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一日之功。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改革教育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营造融洽的学术氛围,才能为其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满江虹.从圈羊到放羊: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范式转向[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5-10.

体育本科论文范文8

1.1研究对象

主要针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各年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以“基本功技能大赛”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查询,将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问卷调查法。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填写、回收的方式。共发放450份,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88.8%,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数理统计法。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将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借助计算机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有效的数据信息。专家访谈法。笔者走访调查宁夏的大学负责基本功技能大赛考核的老师及相关专家,针对宁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中期考核”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结果与分析

2.1宁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近3年中期考核现状分析

2.1.1宁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近3年中期考核完成情况

调查显示,每年的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体育教学论学科学生们得完成情况相对较好,运动技能的完成情况相对于理论考试来说相对较弱,学生们的基本身体素质完成情况相对较弱。综合评定靠近合格线人数较多,并且每年综合评定不合格的人数都在逐渐增加。原因在临近基本功技能大赛的同时同学们都积极准备着各类考试而运动人体科学里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教学论里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又是事业编、特岗教师、考研等考试科目里的重头戏所以在该考核内容中体育教学论和运动人体科学的完成情况相对较好。运动技能的完成情况相对于理论考试来说相对较弱,据了解大多是因为大二过后就再无其他课,只有一周两节课的专业选修课。学生们的基本身体素质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导致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所以完成情况相对较弱。通过表1反应了我校近三年中期选拔考评机制的完成情况督促我们发现问题,并警示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

2.1.2中期考核内容、形式、目标符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需求状况

从内容上看,中期考核涉及到教学技能、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等。对学生未来走向体育教师的岗位奠定基础,但考核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四年级第二学期,通过对400名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许多学生在二年级结束体育技术课程后,很少进行体能训练,大多数四年级学生体能下降,几乎无法应对高强度的技术考试,必须提前复习和恢复体能。并且对四年级学生来讲,中期考核会占用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应对考研、公务员、特岗教师等考试,对学生未来就业和身体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从考核形式看,中期考核要求学生通过试卷和技能方面的测试,但学生将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的应用能力没有过多的要求,使得学生考核仍然只浮于表面;从培养目标看,中期考核的目标在于培养合格优秀的体育教师,但是中期考核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将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入考核项目中,例如对学生说课能力进行考核,教案制定的考核等。

2.1.3中期考核考评机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宁夏大学调查分析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当前中期考核出现的问题。

(1)目的不明确。

四年级学生在结束理论课程并完成学位论文的开题后,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位论文研究,在进入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对四年级体育教育本科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使学院单位和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使考试合格的同学顺利拿到学位证并对考试不合格的同学给予惩罚。但是,目前的现状令人担忧,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中期考核目的并不清楚。宁夏大学体育学院虽然针对每一届毕业生都制定了中期考核相关规定,但四年级学生没有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相当一部分人是一片茫然,不知中期考核的具体目的是什么。

(2)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一般来说,四年级学生对学位论文的开题、学位评审以及答辩工作相当重视,但是对中期考核工作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认为是走走过场,随意应付。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应该省略了中期考核这一环节,认为中期考核工作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不利于学生未来就业。

(3)学生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大学招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培养方式的多样化,生源能力参差不齐,加上学生通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缺乏自控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得部分学生在就读期间浪费时间,荒废学业,体能也在逐年下降。更多学生只是在考试前几天将精力放在考试的几门课程上,而耽误了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自身能力的培养。

(4)考核方式僵化。

笔者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负责中期考核的老师进行咨询,发现中期考核方式僵化、简单化,缺乏灵活性。一般中期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这种考核虽然看似涉及理论与技术,但考核内容还是显得单一、枯燥,不仅没有涉及对学生教师技能的考核,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系统的学习体育类各方面知识。

2.2对中期考核改革的结果与分析

2.2.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考核时间调整的看法

通过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同意中期教改的学生和教师进一步调查,对中期考核在时间上的调整,有75%的学生赞同考核时间调整到三年级举行,另有25%的学生认为中期考核没必要进行,认为此种考核无意义,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对30名不同专业的教师运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得知,有24名教师同意中期考核应当进行改革,不仅在时间上调整,内容和形式也应与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就业目标相结合做相应的调整;16名教师认为中期考核时间无需改变,三年级进行中期考核时间过早,到毕业体能、技术等方面会受到影响,建议应当在四年级第二学期举行,只在考核内容方面添加相应的教师技能的考核,对分值进行调整。

2.2.2对考核内容与形式改革的分析

内容形式改革:从本届各参赛学生对项目内容设置及评价指标统计结果来看,有60%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内容的设置认可;有70%学生对技术技能类内容设置较认可,认为符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际。但同时有40%的学生认为专业技术项目内容设置不合理整体缺乏技能要素,重“技”轻“能”的竞技化痕迹明显,单纯地以技术水平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与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形成错位,不符合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目前中期考核内容过多,难以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掌握。中期考核的形式、内容、方法应该是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终身体育”这一理念,让学生毕业后能掌握1~2项、2~3项运动项目和运动技能。中期考核的内容要着重体现科学性、实效性,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比较多样、实用的考核内容,并结合各校现实情况和物质条件,合理安排,不从理论上照搬,也不从过程中去硬套。既要考虑体育教育的终身性、锻炼的健身性、休闲的娱乐性,还要考虑体育文化的传播及对人的个性全而发展的塑造。更新后的考核内容,能让学生在考核中系统地掌握综合能力,并通过课外体育俱乐部进消化和吸收,进而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一体化”模式。评价方式改革:把中期考核作为必修课程、争取优胜、提高中期考核影响力,固然能够使学生们非常重视中期考核。但作为体育改革发展与专业建设而言,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短期效应”。我们仅用考核的成绩作为孰优孰劣的评价标准,无疑与学校举办中期考核的目的和考核价值相背离,所以优化和改评价指标体系是使考核从“短期功利化”向“长期效益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考核标准可以根据考核内容检测的重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2.2.3根据中期考核方案对体育专业本科课程进行调整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调查,若中期考核在时间、内容、形式上进行改革,那么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也应当做相应的调整。从考核时间调整的角度讲,中期考核的时间如果调整到三年级的第二学期,体育教育专业的基本课程安排应当在一年级到二年级期间完成,三年级第一学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复习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恢复体能,为第二学期的中期考核做准备。从考核内容调整方面讲,中期考核应当针对公务员、特岗教师面试等技能进行考量,其中若添加说课和教案制定等考核,那么应当在三年级加入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等理论和实践课程。从考核形式调整的角度讲,中期考核不应是一个时间点,而应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整个阶段。因此将一年级到二年级部分分科考试成绩与三年级最终的中期考核成绩相结合,在成绩的比重上更多倾向于中期考核的成绩,这样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教学实践有机的联系起来,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对学生和老师都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2.4根据中期考核方案制定奖惩措施

为提高学生对中期考核的重视程度,中期考核结束应当将最终成绩与学位证挂钩,通过学院教师中期考核专题小组讨论研究,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规定综合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将无法取得学位证书,成绩优异的学生有资格参加学院的评奖评助等活动。

3结语

针对上述学生中期考核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调查问卷的信息,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明确中期考核目的

只有让同学自身重视起来,才能真正使中期考核做到实处。长久下去,必有实效。对学生而言,应当在思想上重视中期考核的重要性,积极做好复习工作。对于老师而言,应做好全面指导工作。中期考核各个考核内容的负责导师应亲自审阅,提前布置。培养单位应该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配备足够的专业的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让学生明确中期考核的重大意义,从而在思想上得到重视。

3.2提高中期考核主体——学生的能力

作为中期考核主体的本科生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是基本要求。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一些如社会风气、经济问题和就业压力等客观因素,导致一些学生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这就更需要导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加强学生教育,使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上。

3.3改革考核方式、丰富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