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顺应新时期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潮流,是应对社会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当前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着诸如高校创新意识淡薄、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落后、研究生导师学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浓厚的学术交流环境等问题。面对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教育模式、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等途径来提高体育经济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我国从1978年开始对体育专业的研究生进行大量招收,仅仅在2008年一年,我国的体育专业研究生达到了3000人,博士研究生达到了300人[1]。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专业除了在数量上能够与之匹敌之外,在专业划分门类上也更加具体化,出现了体育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体育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经济学和体育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是通过经济学的知识服务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解决体育经济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虽然体育学科在研究生数量和规模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仍然举步维艰,尤其是新兴学科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1.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创新意识淡薄,培养模式单一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应试教育,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这种一板一眼、“填鸭式”教学方式缺乏启发性和创新性,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缺少素质教育的直接体验。另一方面,我国从1978年开始招收体育专业的研究生,对体育经济学这一新兴专业的学科认识尚浅、发展水平较低、重视力度欠缺。高校对这一新兴专业在学习网络资料建设和相关教学设施配备上投入较少,可供使用的教学和学习资源不足。课题研究是提高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较为有效的途径,但是高校对这一专业具有针对性的科研项目、课题研究、实证性研究较少,所划拨的科研经费不足。在培养模式中,很多高校将毕业论文作为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但是,大多数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对相关论题的文献资料的复制粘贴,多停留于理论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的辅导模式沿用了传统的导师负责制的形式,这种形式会使学生只能受到导师的影响,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2研究生课程设置落后,缺乏灵活性

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落后,缺乏灵活性是阻碍其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分配比例失衡。体育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选修课程,开设的选修课程很多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要求不相符合,这就会导致学生在选修课上出现睡觉、玩手机、不认真听讲的现象。二是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相差无几,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与本科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有较多重合之处,教师对这些知识的讲解还是按照本科阶段的方式进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三是课程设置脱离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体育经济学专业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兴学科,其发展时间较晚,高校对这一专业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会出现理论课多于实践课、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少的情况。

1.3研究生导师学术水平参差不齐

在研究生阶段,导师的学识、人格魅力、学术素养会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着学生,导师是研究生在自我提高和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带领者和指路人,因此导师的学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样地,体育经济学专业导师的学术水平也会在无形中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过,很多体育经济学专业的导师的知识结构陈旧,学术素养较低,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观点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格格不入,这就会导致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单纯地传授课本知识忽视社会实践内容,最终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处理学生和教师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导师会将自身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忽视了学生也是课堂中的主体位置,没有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此外,近年来,高校对体育专业的研究生招收规模和数量上都大大增加,这就会出现导师少学生多的尴尬境地。导师由于自身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这就会使某些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体育经济学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配备方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有些导师出于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只能被迫从原来的专业转入到该学科。

1.4缺乏浓厚的学术交流环境

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研究该学科和领域的学者和专家本身并不多,这就会导致举办一些大型的学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不多,一些关于体育专业这个学科的学术问题也得不到及时地讨论与解决。体育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学科建设还未完善,这就会使学界对这一学科的重视力度不足,导致缺乏浓厚的学术交流气氛。这一新兴专业沿袭了大多数专业的形式即导师制,这种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研究生与其他导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机会。

2.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2.1高校增强创新意识,改革教育模式

高校要把培养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贯彻到教育方针和教育方案中,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和未来社会的需求给予学生不同的教学方案。同时,开展一些体育经济学专业的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投入一定的科研资金,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为学生提供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将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容相融合、相交叉,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这个专业的前沿动态。在改革教育模式上,高校打破原来的毕业论文一对一导师指导的方式转变为导师指导小组的方式,让不同导师之间的思想进行交流与沟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2]。此外,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并结合自身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取其精华。

2.2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其重要的考量因素。第一,要重视学生的体育基础理论课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由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熟练性对于今后在学习其他知识时能否有效进行知识迁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基础理论重在传授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同时,体育经济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相对较强的专业,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第二,要加大体育经济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比例,增加一些跨学科、新兴学科的门类,让学生对这一专业的发展前沿动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开设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涉及到本科阶段学习过的知识时,教师要增加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2.3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一,由于高校近年来对体育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扩大了招收规模和数量,容易产生导师少学生多的情况,因此高校要严格注意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导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让每位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都可以得到发展。第二,高校在对导师进行遴选工作时,除了要考察导师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等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导师的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前沿性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第三,高校可以将导师对人才培养的成效纳入到对导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中,这种激励机制可以帮助导师加强对自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旦部分导师没有通过考核标准,可以将其进行淘汰,让导师加强对自身学术素养的提升。第四,高校在对毕业生优秀论文进行评选时,可以适当引入奖励项目,将论文的创新性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这样可以加强导师和学生对论文质量的严格把控,从而增强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

2.4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术交流环境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自身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敏锐的思维能力之外还有学校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这一大环境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自由的学术交流氛围,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要营造和谐、平等的学术氛围。由于体育经济学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对这一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加之,体育专业招收研究生的历史较短,起步较晚,对这一领域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比较少,因此学术交流会、研讨会等会议召开也会较少。面对这种情况,高校之间要加强联系和沟通,定期召开和举行一些学术交流会,让学生了解到当前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沿动态的趋势,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疑问得到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激发灵感,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吸收、消化,进而融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高校要为体育经济学专业提供一些发展平台和实践平台。体育经济学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这就需要高校与一些从事体育方面事业的企业进行校企联合,让学生在企业中得到锻炼,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此外,高校之间也可以进行联合,举办一些与体育经济学相关的比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比赛中得到经验、增长才干。

3.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一日之功。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改革教育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营造融洽的学术氛围,才能为其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满江虹.从圈羊到放羊: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范式转向[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5-10.

[2]江金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4(9):84-85.

作者:尹金玲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