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收入管理范例

税收收入管理

税收收入管理范文1

关键词:税收筹划;战略管理体系

1税收筹划的基本步骤

第一,搜集有关信息信息是企业发展经营选择的根本,必须在完全掌握有关信息的条件上,才会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和策略。信息的搜集一般包含政策信息与经济信息。第二,确定筹划目的目前大多认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降低税负。另外,还包括有财务、生产运作和经济效益等多种目的。根据企业所处不同的发展阶段,税收筹划的目的也是同企业的发展相关的。所以,如何选择税收筹划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税收筹划目的需要的不同导致筹划决策的不同,会给企业的运作活动造成不同的影响。第三,做备选方案和对比评估当税收筹划目的明确时,企业须要根据目的和信息,设计出一系列税收筹划的执行方案。通过对执行方案的研究提出备选方案,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确定最优的筹划方案。第四,方案的实施在完成备选方案的对比评估和确定最优筹划方案的条件上,施行这一最优方案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的日常运作过程中。

2税收筹划的战略管理体系

在自由市场和税收政策鱼龙混杂的大环境中,由于企业的经营理念体系逐渐完善,把战略管理体系融入税收筹划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把战略管理体系融入企业税收筹划活动,其根本上是为了给企业全局、长远的发展和动态管理提供帮助,另外把企业的筹划行为限制在一个特定的框架中,保障它的执行力度,减少风险,提升筹划效益。战略管理体系同基本的税收筹划步骤对比,战略管理体系能够给企业的税收筹划提供长期稳定的发展方向,使得企业有系统的筹划和明确的目标;能够把企业税收筹划的大方向转变为企业各个部门的细小目标,进而完善税收筹划总目的与不同阶段目的的相互联系;运用制定筹划战略的方法,把税收筹划活动通过管理学方法进行调控,并有效地执行和运用所抉择的筹划战略;以评估企业的筹划结果来选用有效的措施,能够让企业依据本身的运作情况、周围环境、新思维和机会,改变企业的筹划战略发展要求、目的和执行。在可行性方面,把战略管理体系融入税收筹划是十分现实和可行的,因为税收筹划是战略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内容。虽然作为战略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内容,税收筹划包含的范围比企业战略要狭窄一些,相关的主题也较比较单一,但税收筹划在很多方面都是含有企业战略的基本特征。以本质来说,税收筹划最终取决于企业的战略,企业的税收筹划须要参照企业的总体战略需求。所以,尽管战略管理体系中各步骤可能在税收筹划中产生变化,但战略管理的根本思路对税收筹划却是一直适用的。

3如何制定企业税收筹划战略管理体系

3.1企业战略分析

在此阶段,企业须要对信息资料的综合分析,给税收筹划战略管理体系的制定打下坚实基础。税收筹划的周围环境一般区分为间接环境和直接环境。税收筹划的间接环境是通过全局潜移默化的对企业的资金流动造成影响;税收筹划直接环境主要是通过某一因素在一定领域中产生的影响,进而对企业今后的税额造成直接影响。税收筹划的自身条件一般是指对企业税收筹划造成影响的自身条件,是税收筹划制定的基本根据和执行基础。另外由于企业间的基础不同,自身条件也会不同,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特点。以税收筹划自身条件来说,自身条件是税收筹划重要决定因素,假如缺少必要的企业自身条件,一个优秀的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度与实行是不存在的。

3.2企业战略选择

(1)适用性方面通过这一方面来评估筹划方案与企业大环境的融洽程度。筹划方案一般是通过对企业大环境的综合分析而制度的,然而其方案是不一定合适在现实环境运用,即尽管备选方案同目前环境是相融洽的,但不一定会产生相关的环境变化。所以运用适用性标准来评估备选方案十分重要的。(2)可行性方面尽管制定筹划方案在设计上最优的,但也要想到它现实的可行性和企业及利益者的承受能力:假如制定筹划方案与企业目前的实际相差太大或严重超出了有关利益者的接受能力,此方案也是不可取的。(3)可接受性方面可接受性标准是同有关利益者的期望息息相关的。因为有关利益者一般都具有不相同的期望,他们有着自己的喜好和评估方法,所以期望的筹划方案一般都是不同的。企业所运用的筹划方案是否能够被满意的执行是与此筹划方案能满足谁的期望密不可分的。

3.3企业战略实施和效果评价

企业战略实施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则:适度合理原则、灵活性原则、统一领导原则。其中适度合理原则,由于筹划方案执行过程中很有可能某些项目或条款会发生变化,但总的来说只要不妨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是合理的;灵活性原则是说企业须要及时关注国家方针政策,特别是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的动态变化,另外也要小心谨慎解决企业的重大事项,运用储备备用筹划方案、及时更改原方案内容等办法来适宜大环境的变化;统一领导原则是指筹划方案的执行须要通过高层领导人员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下进行。效果评估阶段由于税收筹划是战略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且税收筹划的评估是向税收筹划提供帮助的,所以,税收筹划方案的评估须要考虑整体,从全局出发,最终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于洪丽.浅议如何构建企业全面税收筹划管理体系[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7).

税收收入管理范文2

关键词:税收优惠政策;利弊分析;霍尔果斯现象

一、霍尔果斯现象的由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也呈现出不断加速发展的态势。为应对中小企业健康长久之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较为有名的就是霍尔果斯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之初,霍尔果斯地区吸引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此注册公司,尤其是吸引大量影视公司在此地注册。这些影视公司说白了就是空壳公司,既没有办公场所,也没有任何的员工在此地办公。这些企业正是利用了霍尔果斯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漏洞,进行偷税漏税。眼下由于霍尔果斯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收紧,这些从未真正在霍尔果斯地区经营过的空壳公司正在逃离。由于霍尔果斯地区注册公司审查不严格以及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偷税漏税等现象时有发生。大量影视公司由于霍尔果斯地区税收优惠政策收紧后发生的资本撤离事件,这一事件在本文中我们称之为霍尔果斯现象,这就是霍尔果斯现象的由来。

二、以霍尔果斯现象为例对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利弊进行分析

(一)以霍尔果斯现象为例对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利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我国制定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那些绿色、可持续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不仅可以享受“三免三减半”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享受免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这种做法使得我国企业开始转变经营理念以及生产理念,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如采用新型的、绿色的原料来进行生产以及销售,节约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而霍尔果斯就是实行了“五减五免”政策,在霍尔果斯新设立的符合条件的企业,最高可以获得50%的抵免额度。因此,我国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改善了霍尔果斯地区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现象,而且也对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有了一定的转变。另一方面,霍尔果斯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金的流入,对霍尔果斯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契机,以影视行业在霍尔果斯地区大量注册公司最为显著,这一现象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针对霍尔果斯地区制定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为当地带来了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和资本流入。因此,我国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可以借鉴霍尔果斯地区设立的税收优惠政策中的减免政策,以此来带动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区域不平衡现象。我国对于在霍尔果斯地区设立的税收优惠减免政策,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我国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想在其他地区达到短期成效,需要借鉴这一有利方面。

(二)以霍尔果斯现象为例对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弊端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霍尔果斯地区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的角度上来讲,并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首先,霍尔果斯地区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不同地区的税收征管模式不同,即同一个地区内税负不同,这种措施实则造成了税收的不公平,导致了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缓慢。其次,让渡财政利益吸引投资,霍尔果斯逐渐成为“税收洼地”,但是这种财政利益让渡,最明显的负面效果就是不利于税收公平,会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由于霍尔果斯地区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人才的涌入以及资本的流入,这种现象会造成其他地区的税基侵蚀。因此,我国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要注意到税收公平以及税基完整方面。另一方面,近年来霍尔果斯地区逐渐成为影视公司宠儿,大量影视公司注册在霍尔果斯地区。究其原因,与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密切相关,霍尔果斯地区的税收每年占比很低。从霍尔果斯地区上缴税收的角度上来看,大量影视公司在霍尔果斯地区注册,其上缴税收收入并没有随着注册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细究之后发现,大量影视公司在霍尔果斯地区注册,实则是为了偷税漏税,把税收优惠政策当作是避税工具,导致霍尔果斯地区的税收收入的减少,经济的外流,造成税收收入的流失,最终造成了我国在霍尔果斯地区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其结果与原本的目标背道而驰,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我国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要切实考虑到如何不造成我国税收收入的流失问题。综上所述,霍尔果斯现象会造成我国不同地区的税收竞相减免的现象发生,霍尔果斯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局限性愈发明显,长此以往,也会造成我国税收收入来源大量流失。因此我国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时,要避免霍尔果斯现象再次发生。

三、基于霍尔果斯现象对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建议

(一)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适时调整税收优惠政策规定。针对霍尔果斯现象对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弊端方面分析,要想使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的市场不公平竞争,进一步缩小,区域不平衡问题得到改善,并且使得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到最大限度,那么必须完善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首先,从源头入手,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立法规范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最为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有效途径。要整合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对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项目、范围、内容方法、审批程序,以及享有税收优惠政策的权利与义务等进行具体整合调整,以此来发挥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最大限度。因此,必须要从源头入手,健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其次,税收优惠的制定,要在中央的统一指挥下,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赋予地方一定的权利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真正做到发挥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最大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效率及水平。最后,我国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应该扶持并鼓励中小企业在明确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且根据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大方向适时做出及时调整,强化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的导向性,适当减轻绿色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税收,减轻此类企业的税收负担,防止霍尔果斯现象再次发生,避免造成我国税收收入的进一步流失。

(二)提高税收征收水平,强化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霍尔果斯地区制定的税收减免政策,难以使得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真正发挥作用,对霍尔果斯经济特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也是造成霍尔果斯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应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管理,避免霍尔果斯现象再次发生。首先,霍尔果斯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成为其吸引外来资本流入的招牌,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包含了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关税等税种。其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行所带来的直接成本,就是税收收入的减少,并且由于霍尔果斯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偷税漏税的空间也随之加大,提高我国税收收入的征管水平、强化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能够降低税收收入的损失,让霍尔果斯现象不再发生,使得我国霍尔果斯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真正发挥其优势作用,而不是当成企业的避税工具。其次,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要进一步扩大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加计扣除的范围,加大国家对新办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直接优惠力度,丰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手段。应该重视间接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企业进行合理的避税,而不是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不缴或者少缴税款这一不合理行为,应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最后,针对霍尔果斯地区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人才的战略,积极引进核心人才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减免税以及财政补贴,鼓励各类中小企业吸引人才。对于企业真正做到“引进来”和“留得住”,而不是税收优惠政策一旦不再进行优惠,大量企业就纷纷开始了“注销狂潮”,应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建立税收优惠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由于霍尔果斯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种类较多,从长期发展来看,为了避免霍尔果斯现象再次发生,建立长久有效的税收监督管理机制是有必要的。如果缺乏相应的税收优惠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不利于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建立税收优惠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有助于加强我国对霍尔果斯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监督和管理。首先,对已经存在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分析评估,通过成本效益原则来进行取舍,对不利于经济建设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及时摒弃,对于有利于经济建设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当更好地完善并且发挥其效益。其次,借鉴国内和国外相关的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建立起高效的税收优惠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更好地为税收优惠政策的发展而服务。最后,针对影视公司大规模从霍尔果斯地区撤离这一现象,要加大对于偷税漏税以及骗税行为的企业的惩治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缩小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差异,减轻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进一步发生。因此,建立税收优惠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总之,霍尔果斯地区由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了企业的公平竞争,导致其税收优惠政策严重背离了初衷,霍尔果斯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本文以霍尔果斯现象为例,对我国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利弊分析并给出意见建议,主要包括完善我国税收优惠政策,适时调整税收优惠政策规定、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管理、建立税收优惠绩效评估和考核等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赵玉敏.浅析企业税收优惠制度改革及借鉴研究[J].商,2015(42):192.

[2]林家庆.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社会效应分析[J].中国商论,2016(02):27-29.

税收收入管理范文3

关键词:财税政策;民营企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

一、引言

推进民营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因此,合理的财税结构是促进地方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随着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等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的出台,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契机。然而,统计数据显示,虽然企业的实际税负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普遍存在“税”降但“负”未降的现象,企业的减税获得感并不乐观(联办财经研究院,2018)。为此,本文以享誉全国的温州民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财税结构性调整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作为财税政策的两大工具———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政策,在温州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效果如何?如何构建适合温州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地区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发挥其产业导向作用,对于实现温州经济的新一轮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以财税结构的不均衡为切入点,结合温州实际,从信息不对称视角考察本轮减税降费的实施效果,能够更好地发挥财税政策的调控作用,有效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财税政策与产业效应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研究综述

从理论研究看,由于我国当前实施的财税改革是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供给学派的主要思想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中供给学派最具代表的是ArthurLaffer(1983)提出的“LafferCurve”。拉弗曲线一般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税累进性(Holter&Krueger,2014)。Holter&Krueger(2014)指出,如果财税收入主要用于居民收入分配,拉弗曲线会趋于平缓,财税累进性会降低,即政府的总收入会变少;当财税收入用于偿还债务时,拉弗曲线会变得陡峭,财税累进性会增加,此时有利于减少债务水平。国内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学者亦持有类似观点,认为产业结构转型中存在“拉弗效应”,如果减税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一致,可实现财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双赢局面,进而实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孔令池等,2017;杨灿明,2017)。从实证研究看,已经有不少文献对财税政策的产业效应展开了研究。Alam和Waheed(2006)采用VAR模型分析财税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证明财税政策存在非对称的产业效应。任红梅(2018)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的直接效应和联动累积效应。姚林香(2018)则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两者之间的激励效应和作用机理差异明显,对不同行业的激励效应也不尽相同。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从现有文献研究来看,国内关于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以企业内部管理因素的研究居多。耿伟(2015)通过经验回归分析发现,出口扩张明显抑制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有研发投入强度的增加、高新产品的增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张大鹏(2017)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实证研究组织创新战略导向与领导风格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并得出结论二者均对企业转型升级起显著作用。从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整理可以看出,虽然已有学者对过去年间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但是少有学者关注财税政策波动的作用效果,也较少有学者从信息不对称视角对财税结构性调整进行研究。为此,本文以财税结构的不均衡为切入点,以“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效果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财税政策波动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进而完善此方面的文献研究。

三、民营企业财税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的联动关系

温州作为全国民营企业的集聚地,充分发挥减税降费政策的成效,切实释放政策红利。自2019年减税降费新政颁布以来已将近一年,其实施效果已初步显现,后续成效还在不断的发酵之中。据税务局的数据显示,全市全年各类税费减免近200亿元,充分赋能民营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从表1中可知,自税制改革以来,温州市总体财政收支运行较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一般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228.4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578.97亿元,十年间财政收入增长了2.26倍,年平均增速为10.98%,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增长,财政收入质量较好。此外,财政支出也同比上涨,一般预算支出由2010年的310.78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084.12亿元,十年间财政支出增长了3.48倍,年平均增速为15%。教育、一般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主要三大板块,其中,2019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79.4%,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增长,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其中,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虽然2019年财政支出增速仍在不断加快,但是2019年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下滑,出现近十年间的最低点5.73%,远低于年均增速10.98%,说明温州市减税降费政策的成效已得到较好体现(如表2所示)。此外,随着财政结构的不断优化,温州的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从表1中可知,随着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温州市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水平得到逐步提升,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也随之变化,二三产业的结构比重不断提升。其中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自2014年达到50%以上并在后续期间持续保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温州的产业结构已由原先的二一三转变为三二一,但在2019年受减税降费政策的作用影响,第二产业比重出现攀升趋势,说明此次以深化增值税改革为重点的减税降费新政策已开始发挥作用,有利于振兴实体经济。由此可以看出,随着财政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伴随而来的产业结构升级,温州三大产业占比出现二三产业的比重逐年提高的趋势变化,这意味着财政结构与产业结发展存在着动态的联动关系。

四、财税政策对民营企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财税政策作为政府干预的主要手段,对民营经济发展、地方产业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选择式(1)的模型对财税政策及产业升级进行研究分析。indit=αi+β1expit+β2dtit+β3idtit++β4nontaxit+εi(1)其中,i=第i个产业,ind代表产业结构优化,因此indit代表第i个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本文采用第i个产业产值占全省总产值比重表示;dt代表直接税负,idt代表间接税负,用V来反映不同税种的影响力;nontax表示非税收入,用来衡量财税结构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大小。系数β用来衡量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力,ε为随机扰动项。

(二)实证结果。表3列示了财政结构对温州三大产业结构发展的作用效果。检验结果表明,三大产业结构模型下的整体模型拟合结果佳,调整R2值均超过了80%。从第一产业结构模型回归结果中可以判断出,除财政支出外,其余指标对于温州市第一产业升级均无显著影响。这说明第一产业结构发展对财税政策调整不敏感,本轮减税降费的着力点不在第一产业。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支出指标的回归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且小于零,系数值为-0.916,表明温州财政支出每缩小1个单位,第一产业发展水平提高0.916。这说明由于地方财政支出具有生产效应和研发效应,其主要功效是对温州第二三产业的结构发展发挥作用。除此之外,模型拟合反映出财政结构及税负制度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由表中第二产业结构模型检验结果可知,间接税税负对第二产业结构优化起到明显促进作用。其系数为负且在5%水平下显著说明,间接税对第二产业升级偏离度产生负向显著影响,即随着间接税负的降低,温州市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提高。从作用效果看,温州市间接税税负对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乘数为-1.587,即间接税税收每减少1个单位,第二产业发展水平提高1.587。然而,直接税负对温州市第二产业升级未产生显著性影响。这一结果表明本轮减税降负对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是增值税减税政策因素在起作用,进一步验证了增值税减税政策的实施效果。此外,非税收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在5%置信水平上显著,作用乘数为-8.477,即财政收入每减少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发展水平提升8.477个百分点。这说明非税收收入对温州市第二产业的发展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启发我们,要想进一步优化温州市第二产业结构,其着力点应放在间接税税负和非税收收入的调整上。相对而言,虽然第三产业结构模型的拟合效果佳,但检验结果表明,除非税收收入指标外,其他指标均未对第三产业发展产生显著性影响。非税收收入对温州第三产业的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即非税收收入指标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变动约8.562个百分点。这与我们以往的直接感受有所不同,研究中我们也并未找到由于非税收收入增加导致温州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的证据。

五、民营企业财税结构优化的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税收收入管理范文4

 

作者:“SNA 的修订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课题组   中国的政府收入分类和国民经济核算关于政府收入的处理   根据财政部制定的《2012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政府收入分类包括四个层级,分别是类、款、项和目。最高层级的类有六个类,分别是:税收收入(代码101)、社会保障基金收入(代码102)、非税收入(代码103)、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代码104)、债务收入(代码105)和转移性收入(代码110)。   (一)税收收入   1.税收收入的分类。我国的税收收入分为21款。其中,05款“企业所得税退税”实质上是收入的负项,反映财政部门按“先征后退”政策审批退库的企业所得税。08款“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目前已暂停征收。税收收入分类如表1所示③。2.我国的税收科目与SNA有关税收分类的对应关系。2008年SNA对于“生产和进口税”项下的分类项目,并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更多的是一种阐述性的说明。“生产和进口税”由“产品税”和“其他生产税”两部分组成。关于“生产和进口税”的分类。产品税是指:对生产、销售、转移、出租或交付货物或服务而征收的税;或者对以自身消费或资本形成为目的使用货物或服务而证收的税①。其他生产税,主要针对生产中用到的土地、房屋或其他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而征收的税;或者针对雇拥劳动力或支付雇员报酬而征收的税。通过以上对各税收科目的介绍,结合2008年SNA中关于生产税和进口税、经常税等的定义,表3列出了我国税收科目与2008年SNA有关税收分类的对应关系。明确这种对应关系,有助于分析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所采用的价格和2008年SNA价格的差异,对于理清收入的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中的问题有也帮助。3.部分科目的说明。(1)资源税。资源税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各种应税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征税范围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7大类。资源税采用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的方法征收。2008年SNA中的财产收入项下,包括了地租(其中一种是地下资产地租)。地下资产的所有者(无论是私人单位还是政府单位)都可以与其他机构单位签订租约,允许它们在特定时期内开采储量,自己则获得作为回报的地租支付。这些支付通常被称为特许权使用费,但在本质上仍是所有者将资产交由其他机构单位在特定时期内处置所得的回报———即地租,2008年SNA也将其处理为地租。该类地租可以采用定期支付固定数额的缴纳形式,也可以根据对资产储量开采数量或体积来确定。因此资源税界定为财产收入比较合适。(2)房产税。我国目前除了少数试点地区之外,房产税的征收范围仅限于城镇的经营性房屋,这部分的房产税属于其他生产税。试点的房产税,属于资本经常税项下的土地和房屋经常税。指土地或房屋所有者(包括自有住宅者)因使用或拥有土地或房屋而定期(多数情况下为每年)应缴纳的税①。(3)印花税。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使用的应税经济凭证所征收的一种税。企业缴纳或的印花税属于其他生产税。个人缴纳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属于产品税中的“金融和资本交易税②”。这个要区别于所得税项下的资本收益税,它是指对个人(或公司)的资本收益(SNA称之为持有收益)征收的、在当前核算期内到期应付的税,它与收益产生的时期无关③。(4)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是指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以转让所取得的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实物收入和其他收入为计税依据向国家缴纳的一种税赋,不包括以继承、赠与方式无偿转让房地产的行为。这种税属于产品税中的“金融和资本交易税”,它有别于2008年SNA中提到的资本税中的“改善性征税”,也就是由于政府规划允许为商业或住宅目的开发土地而对农用土地增值所征收的税(段落10.207a)。(5)车辆购置税。车辆购置税对购置汽车、摩托车、电车、挂车、农用运输车等应税车辆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车辆购置税实行从价定率的方法计算应纳税额。企业以及住户由于生产活动购置车辆而缴纳的车辆购置税,属于其他生产税。住户由于非生产活动目的购置车辆,而缴纳的车辆购置税属于“所得税、财产税等经常税”项下的“经常税杂项”。(6)耕地占用税。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依其占用耕地的面积一次性征收。这是由于在生产过程(建房或其他非农建设)中使用了土地而应缴纳的税,属于其他生产税的范围。(7)烟叶税。烟叶税对在我国境内收购烟叶(包括晾晒烟叶和烤烟叶)的单位,按照收购烟叶的金额征收。属于“除增值税、进出口税以外的产品税”项下的“一般销售税或流转税”。   (二)非税收入   1.非税收入的分类。如上文所述,我国政府收入的分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项目是非税收入。非税收入(103)包括了7个款,分别是01款:政府性基金收入;02款:专项收入;04款: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05款:罚没收入;06款:国有资本经营收入;07款: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99款:其他收入。表4是非税收入分类。2.非税收入的一些特点。在非税收入的款项中,01款:“政府性基金收入”是比较特殊的。它不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因此不包含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科目”的非税收入之下。它的主要构成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02款:“专项收入”下的项目,有部分项目可以理解为政府的税收,例如:水资源费、教育费附加、草原植被恢复费等。部分项目实际上是资产销售的收入,例如:铀产品出售收入、国家留成油上缴收入。04款:“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包括的项目众多。需要根据SNA的原则来判断区分。例如“法院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项下的“诉讼费”和“外交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项下的“签证费”等,应认定为是对服务的支付。“工商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项下的“企业注册登记费”和“出版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项下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费”等,应该归入到政府税收的范畴、3.非税收入中重要的项目:政府性基金收入。财政部有关资料指出:“2011年全国非税收入情况: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14136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363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3166亿元①。可见,非税收入中,政府性基金虽然不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但近几年来,其数额远超过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部分。而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主要部分就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007年之前,土地出让收入先纳入预算外专户管理,再将扣除征地补偿和拆迁费用以及土地开发支出等成本性支出后的余额缴入地方国库,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从2007年开始,国家对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全部土地出让收入缴入地方国库,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与公共财政预算分开核算,专款专用。土地出让收入缴入国库后,市县财政部门先分别按规定比例计提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余下的部分统称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②。由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数额巨大,因此有必要明确对它的处理。土地是一种非生产资产,我国的土地转让只是针对使用权的转让,并未改变土地的所有权。目前土地批租或者使用权市场上的拍卖交易可以认为是投资公司或房地产公司,对于一项无形非生产资产(土地使用许可)的购买,而不是对于土地本身的购买。由于这部分的资金收入并不是经过生产或经营活动产生的,仅是一种由国有资产的实物量转化为价值量的政府行为,因此不能作为当期GDP的组成部分,但是这种变化会在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p#分页标题#e#   (三)政府收入的其他部分   我国的政府收入,除了上述的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外,还包括了其他几个部分。社会保障基金收入(代码102),包括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等10款。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代码104),包括了国内贷款回收本金收入、国外贷款回收本金收入、国内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国外转贷回收本金收入4款。债务收入(代码105)包括国内债务收入和国外债务收入2款。转移性收入(代码110),包括返还性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等9款。限于篇幅,本文不对这些类别下的款项进行详细讨论。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相对而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对于税费的处理过于简化。一方面是由于基础统计报表中缺少详细的税费项目;另一方面也缺少对于税费项目对应的标准。这造成了部分项目处理相对简单,个别可能还有疏漏或错误。   (一)工业成本费用调查   在工业成本费用调查中,其他制造费用、其他销售费用等包含的其中项“支付给个人和上交给政府部分”,都作为增加值来处理,也就是说,认为上交给政府部分都作为税收来处理。实际上,“上交给政府部分”有一部分可能是对政府服务的支付,属于中间投入的部分;还有可能是交纳的罚款等,属于经常转移的范围。   (二)排污费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排污费是按生产税处理。2008年SNA推荐的排污费处理,远比这种简单处理要复杂。2008年SNA认为,各国政府正越来越多地将排污许可授权作为控制总排污水平的一种方法。这些许可不涉及自然资产的使用(大气并未被赋予价值,因此它不能作为一项资产),所以要归为税收。   从概念上讲,该项许可中内含了可交易性,由此会存在一个活跃的市场,所以该许可构成了资产,应该以其出售的市场价格评估其价值。如果对污水排放的支付是一种意在杜绝排放的罚款,则该支付应作为一种罚款处理,应该属于经常转移。如果签发的许可数量有限,且其意在限制排放,则该支付应作为税收处理(前提是污水所进入的介质在SNA中不被视为一项资产)。如果该介质是一项资产,且排放许可中约定的必要条件得到了满足,则对许可的支付应以与上文提到的移动电话无线电频谱使用许可付费的相同方式处理(资产的购买或租赁)。如果收费与补救活动相联系,则该费用是对一项服务的支付,除非征收的金额与随后的水处理成本完全不成比例(在此情形下应作为一项税收处理)。   (三)绿化费   绿化费是政府非税收入下的“林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按照中间使用处理。按照规定,收取的绿化费按计划专项用于绿化造林,对于交纳绿化费的企业而言,不存在交纳绿化费后直接享用了某种政府服务,更类似于享受的国防或公共安全服务,因此按税收处理更为合适。   总体而言,由于政府收入中涉及的项目多样,情况复杂。本文主要梳理了税收项目的一些对应情况。更多的非税收入,例如政府性基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的梳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税收收入管理范文5

一、积极税收政策成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

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于1月8日在北京举行,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国家交出怎样的税收“成绩单”?增减之间如何确保实体经济“实打实”受益?“十四五”新开局,税收工作将带来哪些新实惠?据了解,此次会议不仅“晒”出了2020年减税降费的“成绩单”,还对去年的税收工作进行了总结。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叠加世界经济衰退,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令实体经济面临空前挑战,面对这种形势,全国税务机关迎难而上,通过艰辛努力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会议上说,2020年,各级税务部门聚焦“优惠政策落实要给力、‘非接触式’办税要添力、数据服务大局要加力、疫情防控工作要尽力”的“四力”要求抗疫情促发展,确保了减税降费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此外,个税首次汇算平稳实施。开发应用个税手机APP,推出申报表数据预填单服务,积极推动免除部分中低收入者汇算义务的政策落地,确保了个税三步改革在稳慎推进中圆满完成,有力促进了消费增长和调节收入分配。据有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过7.6万亿元;新办涉税市场主体5745万户,较“十二五”时期增长83%。同时连年完成预算收入任务,累计组织税收收入(扣除出口退税)65.7万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我们知道,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和重要保障,是政府执行经济社会政策的主要手段。为确保税收增长,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还要大幅减税降费的情况下,为如期完成年度税收任务,2020年各级税务部门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大考”,税费收入预算任务圆满完成,全年组织税收收入(扣除出口退税)13.68万亿元,同比下降2.6%,比财政预算安排的目标高0.8个百分点,及时准确办理出口退税1.45万亿元,组织社保费收入3.81万亿元,非税收入6316亿元,为抗击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在疫情之下,为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各级税务机关在服务中积极开启“非接触式”办税模式,2020年,全国大力推行“非接触式”不见面办税缴费。国家税务总局在疫情发生后迅速“非接触式”网上办税缴费清单,明确了近200个可在网上办理的涉税缴费事项。目前全国已实现90%的涉税事项、99%的纳税申报业务可以网上办、线上办、掌上办。不仅如此,“十三五”期间,全国税务系统连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税务总局集成推出了108项279条服务举措,联合12个部门推出16项办税缴费便利化改革措施。而在税收服务专业化方面,有些地方所焕发的活力更是令人感叹!例如去年9月,深圳市南山区建成了5G网络信号覆盖税务大厅,首推“超高清+实时直播”学税、“AI互动+中英双语”问税、“电子填单台+VR实况”导税、“高速终端+智能柜台”办税等全链条“智慧税务”,办税大厅无需值守,服务却无处不在。在这背后,是税管理念与模式的转型,即从固定管户转向专业化管事管户,从无差别管理转向立体化风险管理,从税务部门“单兵作战”转向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另外,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片区率先推行的“信用放、信用服、信用管、信用控”一体化,为“双A”(纳税信用、社会信用均为A级)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三星电机(深圳)有限公司办税人员李青感慨:“我们公司涉税业务比较复杂,入选第一批‘双A’企业后,税务人员和企业人员一对一全程对接,相当于‘管家式’办税!”随着“智税”模式的不断升级,深圳营商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市场主体的活力也在持续迸发。据了解,深圳市2019年税收规模8247亿元,2020年上半年实现税收收入3735.8亿元,纳税人在申报阶段的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二、减税降费为经济恢复“保驾护航”

2020年减税降费措施取得的最显著成效,是“十三五”的税收工作圆满收官。一方面,税务部门全年完成的组织税收收入比财政预算安排的目标高出0.8个百分点,这集中反映了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的巨大成效;另一方面,2020年全年组织的税收收入同比上年下降2.6%,表明2020年国家减税降费效果是实实在在的,为经济恢复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与此同时,2020年应对疫情的减税政策出台快速、高效,对于支撑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关键行业和环节,支持防护救治、保障物资供应、鼓励公益捐赠、支持复工复产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续政策的延续执行,以及更多减税降费政策惠及企业和居民,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也有助于拉动生产、促进消费和就业,激发市场和经济活力,对经济稳定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有业内人士指出,2020年减税降费成效显著,最为给力的是服务于“六稳”“六保”大局,支撑了我国经济增长率率实现了正增长。伴随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的持续实施、税收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叠加累积效应越来越明显,更深层次的减税红利正在显现。可以说,“减税降费”成为近年来我国财税政策的核心关键词之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过7.6万亿元,累计办理出口退税7.07万亿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新办涉税市场主体5745万户,较“十二五”时期增长83%,为稳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全国各地情况看,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帮助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减轻负担,留住了青山。例如,广州市万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财务部部长詹技术介绍说:“我公司的1218万元出口退(免)税款及时到账,再加上2020年上半年阶段性减免社保费700万元,真金白银有效缓解资金压力,让我们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内销市场更有底气。”湖南省盐津铺子食品公司财务人员李玲也算了一笔账:2019年集团共享受各项税费减免3691万元,2020年共享受各项税费减免4988万元。如此之大的税费优惠政策力度,让企业资金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智能升级进程加快、信心更足。据介绍,该公司2020年前11月公司各项研发投入已超过3000万元。尽管2020年年初产品销售受到一定冲击,但从4月开始实现正增长,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刷新了最佳年度成绩单。上述两例,只是享受到减税红利的亿万市场主体的一个缩影。不少企业反映,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减税降费“及时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克服疫情影响、逆势前行以创新转型开辟出新的市场。事实上,减税降费作为逆周期调节政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去年疫情大考背景下,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而2020年减税降费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背景下,及时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新动能成长以及服务中小企业的有关税费减免政策,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保住了就业,并且有效促进了社会稳定及经济恢复。有业内人士指出,去年,我国各级税务机关大力推进非接触式办税、个人所得税手机APP自动汇算、专用发票电子化改革等多项便民措施,解决了疫情期间纳税人的燃眉之急,提高了办税效能。运用现代化的税收治理理念和大数据分析,服务于宏观经济决策及地方经济建设,充分检验了我国在“十三五”期间现管改革的成效,为“十四五”时期在税收治理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税收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新的一年开启新局面,高质量推进税收现代化

税收收入管理范文6

开辟财源,壮大财政实力,既是支持和保持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财政建设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税收工作实际和吉林市财政状况谈谈税收支持地方财政建设的一些看法。

一、吉林市财政建设的特点

近几年来,吉林市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培育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税收总量从2001年的36.57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2.6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4.27%。从总体上看,吉林市财政经济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改善,税收占GDP比重稳步提高2001年全市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8.19%,2005年提高到9.95%。

(二)股份制经济迅速崛起,成为税收增收的主要来源2001年全市股份制经济共实现税收3.75亿元,2002年达到4.45亿元,2003年7.85亿元,平均增速为47.5%;2004年继续稳步增长,达到8.16亿元。股份制经济的迅猛增长,主要得益于吉林市改革改制、资产重组等工作的加快推进以及对股份制经济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

(三)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税收增长的新亮点随着全民创业活动深入开展,吉林市共新增私营企业2102户,增长17.9%;新增个体商户16929户,增长54.2%;新增民营注册资本27.11亿元,增长76.5%。目前,全市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000多家。个体和私营经济上缴的税款,2001年至2003年平均增速达72%;2004年上缴税收3.83亿元,增长45.6%,高于全市税收收入年均增幅的14个百分点。

(四)涉外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税收贡献能力逐步增强近几年,在吉林市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的推动下,涉外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自2001年以来,全市招商引资项目中有1661个项目已经投产开业,其中外商投资项目120个,投资规模达到5.96亿美元;内资项目1541个,投资规模达到120.3亿元。2004年,涉外经济缴纳的税收达到3.49亿元,比上年增长34.5%。

(五)国有集体经济相对萎缩,提供的税收收入不断下降与股份制经济、民营经济、涉外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比,国有集体经济由于改革改制的推进以及包袱沉重等原因不断萎缩,提供的税收收入逐年减少,由2001年的8.9亿元下降到2004年的4.44亿元。

二、财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有效投入不足从投入总量及增幅来看,吉林市固定资产的总量偏小、增速较慢。2004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6.3亿元。2001~2004年,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为18.4%。从投入产出比率来看,吉林市投入产出水平较低。

(二)县域经济较为薄弱吉林市所辖外五县(市)虽然人口占全市的86%,土地面积占全市的88%,但GDP仅占全市的54.1%,税收收入占全市的30.7%,GDP税负率仅4.04%,低于全市水平3.07个百分点。而且税收收入增长不快,农业税比重过高。1999~2003年四县税收收入占全市的31%。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县域税收将受到很大影响。近年来,由于吉林市委、市政府县域经济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各县的奋力赶追,县域经济出现加速发展的态势,2004年,四县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增速高于全市增幅12个百分点以上。

(三)总体运行质量不高一是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偏低。2005年全市税收总量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9.95%,较吉林省12.23%的平均水平低2.28个百分点;二是所得税占整个税收的比重偏低。2005年吉林市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量的比重达25.20%。

三、通过税收促进地方财政建设的建议

(一)从产业投入的角度,要大力招商引资,抓好已批项目建设,积极开发和拓展新税源

1.进一步转变招商机制。由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企业唱主角,由全民招商转向专业化招商。各部门、各单位要相对固定一批招商人员,加强培训,提高水平,力争招商引资取得新的突破。

2.突出重大项目吸引。要集中力量,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开发和包装,加大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业带动强的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千方百计促成有规模性、长效性的项目落户。

3.要抓好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机遇,加大对接力度,引进一批项目和企业。

4.要抓好在建项目的推进工作。要坚持分类推进,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和跟踪服务,加快推进项目,促进项目尽快投产见效。

(二)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要强化工业的主体地位,做大做强服务业,夯实税源基础

1.大力扶持支柱产业,不断增强其贡献税收的能力。要督促骨干企业强化管理,创新机制。加强对化工、化纤、炭素、铁合金等龙头企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尽快做大做强医药、化工、机械、电子、食品、能源等支柱产业。

2.要发展壮大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发挥区域、交通优势,立足于满足本地、服务周边,努力培育特色市场,以大市场带动大流通。同时,注重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培育和扶持。

3.要坚持市场取向,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吉林农业大省的优势,对农业企业要提高管理质量,保持农业特色,创名牌争市场。利用农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基地,培植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税收收入管理范文7

关键词:税收;规模性收入;分配;调节问题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加大,税收作为国家分配活动,对生产、流通等各个方面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税收分配运行中涉及纳税人利益分配问题,所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是其本质所在,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我国税收对规模性收入分配调节问题

(一)税收收入超速增加拉大收入差距。从我国实施税制改革以来,税收收入逐年增长,无论是居民收入还是政府入库税收(不包含关税等)都是呈上涨趋势。但从整体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还是落后于税收增长速度。我国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大部分都是因增值税、营业税等税种收入提升造成的。而这部分税种都是收入分配调节职能弱化的间接税,所以即便是税收收入增多也并未使收入分配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国民收入稳定的条件下,当政府获取的多,那居民收入就会变少。从某种程度看,已有的税收机制对公平分配的调节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反而增加了分配的不公平性。

(二)现有税制结构削弱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增值税、营业税的中性特征比较突出,所发挥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也是很受限的;流转税实质上是提高效率的,它调控经济的根本目的使促使资源的科学配置。我国现在实施的依然是以流转税为核心的税制结构。税收收入大部分源自于增值税等一些流转税。比如,“十五”期间,流转税所得税收入占整体收入的7%左右,占GDP比例不足1%,份额很小。但现在税收收入中调节作用弱的流转税占比超过60%,而收入调节作用相对强的个人所得税等税种占比不足15%,这样就加大了税收对收入分配调节的累退性,且流转税极易转嫁,比重大,所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也会变大,就会逆向调节收入分配。

(三)具体税种设计存在缺陷使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功能被弱化。第一,流转税。现在理论界大多数学者认为,除消费税通过调节消费品价格来控制高消费收入外,流转税在首次分配中的中性作用不可忽视,其不具备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工具作用。消费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但我国消费税在此方面的职能存在缺失。因消费税只是增值税配套税种,所以征收范围比较小,无法对高消费、高收入进行调节。尽管经过多次调节,依然还有很多奢侈消费品未被纳入征税范围内,比如说高档居住区等,使消费税的收入调节作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二,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进行收入调控、促进公平分配的主要税种,它利用累进税、法定免税能够将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作用凸显出来,在我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将其应用的作用体现出来。首先,个人所得税税基很窄,这就让再分配功能变得很有限。其次,我国实施的是分类个人所得税,无法将公平税负、科学负担的原则体现出来,更无法对高收入进行科学调节。最后,税率结构不科学。最明显的就是工薪薪资所得采用的是超额累进税率,能够重税,对于资本财产所得实施比例税率,反倒会减轻税负。这一税率结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无法将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体现出来。第三,财产税。财产税主要是补充所得税的再分配功能。现在的财产税制并不健全,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已有的房产税只可向经营性、出租性房产进行征税,对自住房无法征税。该做法也增加了贫富差距,一方面让高档房产这类高消费品免征税;另一方面因对自身住房不征税,给房产投机提供了条件,让投机者获得暴利,而真正要买房的人必须要高价购买或者是没有经济实力去购买。第四,资源税。我国已有的资源税制的计划经济色彩比较强烈,大多是面向国有大型资源类企业实施从量计征,这种征收形式既不满足开采行业所有制要求,也不能根据资源市场价格的改变去调节采矿收入。因税制缺陷,使现有的资源税收入减少,无法有效地将自身的收入差距调节作用发挥出来。

(四)税收征管不严格影响税收收入分配功能的发挥。税收征管是有效执行税收制度的保障。但我国税收征管水平提升慢的趋势并未扭转。我国现在对税务机关考核的参考指标之一就是税收任务与计划。税收任务一般都是采用基数加增长的方式来确定的。在具体的税收征管中根据“计划任务”进行征税,“基数”“任务”让经济水平好、收入高的区域税负变轻,因工资薪金所得征收采用的是代扣代缴的方式,征收过程简单,征收也更加彻底。相反,基于高收入人员收入来源广的特征,针对一些实质性收入不能有效征税,这样就让高收入者的具体税负变轻,也就是税收征管不足,使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功能被削弱。

二、我国税收对规模性收入分配的调节原则

(一)税收公平原则。国民收入分配涵盖的内容很多,是由多个分配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而税收公平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及伦理公平三个方面。第一,税收的横向公平要和市场经济目标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本身就属于有效率的经济制度,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市场经济效率和公平是内在需求,收入差距是在经济公平竞争环境中出现的。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越能够促进经济公平,也越能够造成社会不公平。税收分配要坚持市场经济效率原则,紧跟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关于流转税的征收要有效依据税收中性原则,让具备一样负担能力的纳税人税收一致,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税收的横向公平,还能够加快经济增长。第二,税收的纵向公平,依据公平原则采用有效手段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收入分配差异除了是市场效率的体现外,更是提升市场效率的动力所在。但收入分配差距太大,既不利于社会公平,还会使市场经济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环境。市场经济能有效处理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效率问题,而针对收入分配差距这一结果,市场经济是难以发挥作用的,需要由政府来调节,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发生。税收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之一,需要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发挥着作用。实行所得税等税收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利用、财富的累积等加以全面调节,让不同经济水平的纳税人可以更科学负担税收,即促进税收的纵向公平。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对收入分配差距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对相关税收政策的应用要系统考虑,对收入差距的界限加以科学把控,以防止绝对化问题的出现。第三,在经济活动范围,实行税收豁免政策,以实现社会伦理公平。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伦理原则是必须要遵循的,也就是基于伦理公平原则,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慈善。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分配行为,其与再分配相似,都是基于经济活动领域外的分配,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在该分配环节,社会是主体,税收分配针对一些出于伦理性自愿捐赠的实施税收豁免政策,促进税收的伦理公平。

(二)税收效率原则。所谓税收效率,指的是在实行税收分配时所出现的影响与结果的集中体现。税收效率是税收质量、成果的直观体现,它涉及税收社会效率、经济效率等内容。这里所说的经济效率指的是实施税收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与税收经济公平是联系起来的;社会效率也就是实行税收政策对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与社会公平、伦理公平联系十分密切。政府通过征税使经济活动受到影响,其本质是效率、公平的选择问题。所以,税收调节的质量,关键在于怎样去处理经济公平、社会公平等之间的关系,找到它们的融合点。因为政府征税使收入分配结构得到了改善,使纳税人的经济选择遭受影响,出现了额外负担。此外,征税也能够提升社会的整体效益,如能够解决收入差距太大的问题。

(三)税收有限应用与调节原则。税收的有限应用指的是税收调节作用的发挥有局限,要科学考虑后再应用。虽然税收在收入分配调节中占据核心位置,但是税收的优势也是有限制的。一方面税收政策的制定、各种税种的设定等都需要满足市场要求,为劳动者等各群体创建一个好的竞争环境,不可以因征税而扭曲初次分配;另一方面税收面临转嫁问题,要判断某种特定税收对各收入层次人群的影响是怎样的,还需要知道是谁真正承担了税收,一些税种是具备累退性的。

三、我国税收对规模性收入分配调节的对策

利用税收手段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国务院也针对该类问题做出了指示。比如,对个人所得税调节层面,可以构建综合、分类融合的个税制度,优化高收入人群的个税征收、管理等制度和措施,将有关收入都纳入到征收范围中,构建完善的个人收入双向申报制度等,具体如下:

(一)革新、优化房地产税。健全房产保有、交易过程的税收制度,不断地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范围,对住房交易差别化税收政策加以科学划分,做好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开征房产税,是有效进行收入分配调节的主要手段之一。因为现有的房产人用比较低的成本投入占据了很多房产以获取更多的增值,提高房价,让很多的普通老百姓面对高额房价望而却步,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必定会加大社会矛盾,产生社会分化,出现动乱。开征房产税,可以加大“房姐”“房婶”们保有房产的成本投入,降低了他们大规模投资房产的积极性,而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实体经济,这样会让房地产市场价格回归稳定,进一步刺激消费。但要注意的是,房产税与土地使用税要合并起来设定并征收,房产不能离开土地单独存在。

(二)对非税收入进行严格控制。依据正税清费原则,持续进行费改税,对各类行政事业型收入等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将不合规、不科学的收费项目取缔,适当减少收费标准。同时,还要构建完善的政府费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税收,将税收对收入分配调节功能发挥出来。

(三)完善各项税制。第一,开征社会保险税。我国可对社会保险缴费制进行优化调整,变为社会保险税,并开征社会保险税,科学对税收要素进行设定。这样可以强化社会保险的强制性、资金的稳定性,还能够将社会保险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体现出来。第二,开征遗产或赠与税。随着财产差异在收入分配重点优势的体现,财产税通过对居民财产差异的调节,对居民收入情况产生了间接影响,也具备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在我国,个人财产转让过程中面临着比较突出的税种缺失问题,因而开征遗产税或者是赠与税,能够优化财产税体系内容。我国需要不断地去吸收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综合对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考虑,适当地进行相关税的开征。第三,其他税制的优化。除了上述税的革新外,其他税制的设定、革新也需要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考虑。比如,在革新增值税时,除了要将其在税收中的中性功能发挥出来外,还要考虑对居民收入的调节功能。总而言之,税收在我国收入分配调节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调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现有的税制结构削弱了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等,这就需要对我国税收对规模性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革新、优化房地产税;对非税收入进行严格控制;完善各项税制,以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科学性、合理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段炳德.我国高收入群体税负:现状、问题与对策[J].发展研究,2016(11).

[2]李华琴.我国个人所得税对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研究[J].发展研究,2015(10).

[3]王婷.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与遵从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4]李绍荣,耿莹.中国的税收结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2005(05).

[5]宋倚君.收入分配改革视角下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创新[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6]杨蕾.我国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及税制优化[J].中国商论,2013(4X).

[7]庞博蕾.从再分配体制中的税收制度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D].成都:四川大学,2017.

[8]朋丽诗.我国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8.

税收收入管理范文8

关键词:税负;中小企业;影响

1引言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卓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有超出9成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系社会稳定和谐。当今的经济形势并不稳定,金融危机、政治形势带来的经济形势紧张等情形时有出现。在经济全球化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艰难:融资难、税负高、成本高、技术难题等,一个小小政策的出台都有可能影响到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重点分析税负影响,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税收主要构成了我国财政收入,政府可以运用财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反过来,经济发展的好,税收收入才高,国家财政才更能施展到国民经济运行中。通过税收调节来稳定经济发展,对于中小企业发展和规模拓展影响巨大。随着经济局势的好转,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地方和国家GDP和税收收入的增长,我国针对税收政策多次进行调整,进一步完善税收体系,有很多地区的地方税收增长速度赶超GDP增速。根据有关专家的推断,当前我国的税收水平是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有少数地区GDP增速跟不上税收收入的增速,但从趋势上来看,两者之间的差距正逐渐拉近。在目前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如货币政策、就业政策、物价调整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规模扩大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以中小企业的税负情况为研究对象,探析其对中小企业产生的影响,税负之于企业经济发展有其两面性。本文在分析了正反两方面影响后,对其不利影响给出减负对策,促进其发展,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探析税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帮助政府更好地开展指导工作和企业自身更好的完善不足,增强自身综合实力。

2中小企业税负的现状

税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实际应纳税额的现状出发,分析现在我国存在的主要税的类型,它们对中小企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在此情况下企业的应对之策。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据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在企业纳税的比例中,利税的比例十分重要,比重占据税收的一半之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税收的贡献程度。我国这几年的税收的现状和中小企业在其中的比例情况可以详见下表1。在上面的关于税的表述之中,我国各项税收收入总和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相应的税种金额也在变化,早在1994年国务院下发征收消费税的规定,中小企业每年应纳税额由此开始加重。到了1997年,国务院开始加强对企业账务处理的管理,加强行政监督,避免出现假账,因此,中小企业应纳税额较之上年增长许多。观察发现,我国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应纳税额占企业税收比重均超过了52%。总体来说,国家会在制定宏观政策时,对税收有所提升,企业的各种相应微观的税收也会水涨船高。但是问题的重点是,如果企业的税变多了,企业的负担可能也会变重,企业原有的资金也可能会变得紧张,企业的运营可能会出现风险,在有关税收的体制机制比较成熟条件之下,企业税负增加了,它的实际盈利额度并不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实际上,恰恰相反,企业的利润会得到提升,税收的稳定性也会相应地得到提升。综上所述,国家制定的大政策环境下的税收体制机制,在比较稳定的环境条件下,企业的税负有所增加,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良好、市场条件完善的完美体现,这样的政策,可以让企业和国家政府部门实现双赢的局面。企业税负提高了,企业的利益没有明显的改变,然而国家的实力却大大提升了。国家的利益提高了,能够获得既得利润大蛋糕的人群和组织就变多了。在我国非国有制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由于资源占有率小,导致其生产的产品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因此在面临赋税比较多的情况下,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出现,只有让企业的负税变轻,让中小企业得到国家政策上的照顾,才能让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来。

3税负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3.1积极影响

(1)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工具。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可以调用财力,让财政支出能够正常运转。税收的来源有许多途径。而且课税制度可以说是多渠道、多类型、多角度。这样才能够保证财政收入稳定持续,维持国家正常运转。(2)税收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与税收直接挂钩。经济与税收直接挂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税种的制定是国家举全国之力商讨的结果,只有通过增减税的方式,才能实现社会公平,合理分配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通过税收整合资源配置,乃至调节市场资源配置,从而让社会经济进入健康发展轨道。(3)税收能够让国家政权更加稳定。财政收入的多少主要依靠的就是税收,可以说税收是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稳定的社会才有稳定的税收。税收不是公益性质的,它具有法治强制力,只有依法分配税收,才能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权益,让国家长治久安。(4)拥有了足够的税收,才能够维护国家最根本的权益。即使是在国际市场上,本国也对自己管辖范围拥有对国外公司征收税的权力。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国际纳税的制度可以增加国家税收收入,还可以促进国际贸易。让国际贸易更加公平合理,同时也保护了国际与国内企业的合法权益。(5)税收能够让自身进行伸缩变化,税收是国家制定法律法规的重要依靠,不断进行税收标准制度的调整,是国家依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方式,更是大的方针政策。目的就是加强管理,让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让企业职工获得福利,让国家的经济向着更好的方向去运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让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合理调整国家需求,才能让国家经济稳步持续发展。(6)依照国际经济发展规律,灵活调整税率,依照中国国情,有的放矢,保护中小企业经济的发展,才能让更多的产品出售到国外,增加创收,提升我国经济的总体实力。

3.2消极影响

(1)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国家根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针政策,针对中小微企业进行了税收的减免,让更多企业享受经济红利。虽然能够享受税收优惠条件的企业数量不多,加之经济形势的转变、物价持续上涨,中小企业生存环境不乐观。尽管国家每年都花费大量资金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受益者却不多,且税收增幅远高于经营成本的增长。(2)应对税负变化的方法贫乏。民间呼吁减少企业税负的呼声水涨船高,虽然国家政策在改革,但通过分析企业应对税负的方法发现:部分企业应对税负的方式跟不上税收政策的变化,方法单一被动,企业只能杀鸡取卵,减少自己的收入来迎合变化,没有较强的实力与竞争力来应对日新月异的变革。(3)让企业压力重重的地方性费用较多。“哪项需要缴纳的税收或者费用对企业来说负担最重”这个问题让更多的企业选择了地方费用。地方费用是国家收入的重头戏,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却是相当沉重的负担。地方性费用的增加,往往只是依据地方性的文件来执行,税务部门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征收,这就让企业对地方性税产生了负面印象,他们不是很愿意进行主动缴纳。(4)税收政策影响中小企业的资金运转。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新的中小企业,只能是刚刚拥有纳税人资质的。这些中小企业往往只能拥有很小的权力,例如发票的额度只能在万元左右,而且发票的数量单次领取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同时增资税的专用发票也需要缴纳一定的税额,发票只有经过反复核对后才能在下个月被缴纳。总之,这些政策让中小企业比实际要缴纳更多的税款,中心企业往往不得不从盈利中抽出很大比例资金来缴纳税,这就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3.3案例分析

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在美国拥有企业,他说到,中国的制造业比美国收税的金额要高很多,美国无论土地,还是能源,用电,成本都非常小。尤其是天然气的价格,更是只有中国的20%,而国内的原材料、劳动力税负,都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创业之路变得十分艰辛,而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们如同冉冉升起的新星,吸引着国际国内众多企业前来投资。娃哈哈董事长宗庆也和记者进行诉苦,税负的逐渐提高,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对实体经济感到恐惧。实体经济对我们国家至关重要,实体经济可以兴邦。企业家曹德旺的想法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也同样代表了不少企业家的心声。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深层次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房价越来越高、税负过重、各种生产成本很大、产能过剩等问题,都是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这都是政府、企业、个人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够让我国经济发展得越好快。制造业发展确实存在成本上涨问题,但成本上涨产业价格也会跟着上涨,而成本中有一个是规范经营成本,也就是企业依法做事的成本。所以,归根到底还是从制造业出发,以产品作为载体去发展。企业家大都具有冒险精神,本不是前怕狼后怕虎之辈。但是,从现实来看,一些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甚至还要猛于虎。年年谈税负重,年年也有意见认为是“误导公众”,最后的结果除了一摊口水和一地鸡毛,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对于市场流行的“死亡税率”之说,有专家指其“严重误导了社会公众”。但无论如何,税负高低最有话语权的是企业,希望有关部门多一些谦卑和反思。应该看到,在降低企业成本的问题上,中央已经意识到了严重性。而增强企业家们的信心,不是靠唱高调,更在于推进改革的务实行动。在中央正把减税降费作为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抓手的当下,在曹德旺作为一线业界再次把制造业税负带到公共讨论领域之时,这其实是厘清税负问题的最好时机。近几年,国内企业利润增长乏力,利润率能做到10%以上,已经相当惹人艳羡。但历经国家几次减税,仍然有诸多企业叫苦不迭。国内企业的税负主要来自哪里?除了25%的企业所得税,还有高达百分之十几的增值税,更别提印花税、车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费等其他税种、费用。曹德旺说,美国对企业征收的所得税是35%,加地方税、保险费其他5个百分点共40%,而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务比美国高35%。对此,相关专家给出看法: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给出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非常大的负担就是宏观税负率太高。1995年,宏观税负率只有16.5%,2000年也只有21%,2005年26%,2010年一下子到了36%了,2015年企业的宏观税负率已将近37%;天津财经大学教授李炜光测算,我国企业综合税负达到50%以上,在21个亚太经合组织国家中排名第四。其观点更为激进:中国的税率让企业老老实实交税,基本上处于死亡的边缘,这就是“死亡税率”。通过整理过去十年的税收收入增速与GDP增速,趋势大体一致。但在绝大多数年份,税收增速都远高于GDP增速。例如,2010年后的5年,经济增速下滑,下行压力增大,企业也遭遇了成本升高、利润下降的现实困境,然而除了税收收入增速依然高于GDP增速,直到去年,随着大量企业盈利能力继续下降、经济“脱实向虚”的问题更为严重,税收收入增速才略低于后者0.3个百分点。由此,即使各方数据由于口径、测算方式不同,但大家的基本判断一致:目前企业的税负成本的确居高不下。更现实的问题是,在企业税负普遍较重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常常处于更不利的地位。对于国有企业,国家经常给予返税。一些垄断型央企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环节,税负主要转嫁给了中下游企业和消费者;若剔除企业规模和业务类型特殊的央企,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率,明显高于地方和部委所属国企。

4降低中小企业压力的建议

4.1加大中小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

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都是以文件形式下发,属于解决过渡时期的临时性文件,未明确列入税法,中小企业的权益未受到广泛保障。因此,政府可针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适宜的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发展。调高所得税等税项的起征点,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这样中小企业纳税才更有积极性。制定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例如,对中小企业新购固定资产进行扶持,鼓励其进行加速折旧,可将中小企业用于研发的购进的商品和服务包含的增值税抵免应纳税额等。放宽增值税的抵扣范围,按照不同行业给出参考。如船舶运输行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可进行增值税抵扣的内容较少,而为了减轻税负,可将一些成本较高的费用支出列入增值税抵扣范围。例如,服务行业,人工成本开支较大,可将此部分列入抵减范围。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可酌情适当降低部分行业的税率。

4.2增强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对财务管理进行改革

目前,企业已全面推行营改增,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必须要熟悉改革内容、政策变动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企业需对财务人员就相关方面的政策变动带来的影响等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帮助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改革。企业财务人员需要对其专业的财务知识熟悉,还要熟知税法方面的知识,从而进行相应的纳税筹划,帮助企业节税,减少开支。例如,增值税规定、营改增试点实施办法中有关于增值税销项税金视同销售行为的规定的执行,同时还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企业员工需严格按照税法规定执行,不偷税漏税,避免抗税带来的行政处罚。对于税务流程需要熟知,关于发票领用、增值税抵扣等流程需熟知。企业只有自身熟知相应的财务和税务知识,通过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合理调度企业资金进行相应的投资生产等活动,帮助企业减负,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4.3加快税费改革步伐,抵制不合理收费

税收是财政的主要来源,中小企业因其数量庞大,财政贡献巨大,所以往往成为平衡财政收支的工具,其身上肩负的经济和社会责任巨大。一些地方政府除了征收相关的税收外,还会向当地的中小企业征收其他地方性费用来缓解财政支出的紧张。除法定应交税费外,中小企业还需承担一定比例的地方性费用,与税费合计占到其年销售收入的3%左右,税负压力巨大,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所以,需严令禁止乱收费现象,对于一些需要向中小企业征收的费用,可列入税法,以税收的名义征收。

4.4完善增值税标准的制定,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

合理制定针对中小企业的税率。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率一般在3%,因此,可酌情将税率降为1%或1.5%。放宽纳税人认定范围。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一些刚成立的小企业,在一般纳税人认定条件上可适当放宽,如取消核准企业年销售额这一硬性指标。如果企业被认证为一般纳税人,那么其无论是在经营还是税项抵扣上都有一定的优势。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当前中小企业的税负现状,进而分析税负对中小企业产生的影响,主要有所得税影响大、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少、应对税收手段单一、地方性费用大、出口退税地位不平等等影响。通过分析出现这些影响的原因有所得税征收方式不尽合理、行政性收费过重、税制结构不合理,根据影响提出如下减负建议:调整所得税税制、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素养、清理不合理收费、完善收税制度、给予中小企业平等的地位,以此来促进中小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江苏泰兴地区中小企业税负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界,2016(4).

[2]章和.两岸中小企业税负的现状、比较及对大陆的启示[J].台湾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