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调查报告范例

食品调查报告

食品调查报告范文1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围绕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的目标,通过健全监管体系、开展专项整治、加大“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创建、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行准出准入制度等多种措施,提升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市政府在市农业局单独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在镇乡(园区)农技站挂牌增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所,配备了人员和监测仪器设备;组建了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和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检员队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基本构建。

二是专项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组建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组,牵头相关执法部门先后开展了蔬菜水果禁限用高毒农药、农资打假、“瘦肉精”等多个专项整治,不断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2012年,共出动执法人员500多人次,检查了600个经营单位,处罚各类违法违规案件14起。

三是农产品基地和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市政府组织制定农产品标准10项、生产技术规程65个,创建标准化示范区5个,推广适用新农业标准140多项。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436个,产地面积72.42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80.34%,绿色食品57个,省市名牌农产品3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

四是农产品准出准入机制不断健全。市政府通过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制”等多种措施,不断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工作机制。目前,全市已创建市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26个,全市蔬菜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7.6%以上,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100%,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对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监管合力尚未形成。一是统筹协调力度不大。市级层面尚未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法律赋予各部门的管理权限较为分散,监管环节和责任难以分清,监管不到位、缺位和多头监管的现象同时存在。二是工作考核力度不大。镇乡(园区)农业基本现代化考核中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为0.5分,与其重要性不相匹配。三是基层推进力度不大。目前镇乡(园区)一级重视程度还不够,工作上缺少责任感和紧迫感,监管职责尚未落到实处。

(二)监管体系较为薄弱。一是监管力量不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目前仅有工作人员2名,疲于应付各项事务性工作,很难抽出时间有效履行监管职能。镇乡(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所人员都由农技站人员兼职、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由村干部兼职,人员不固定、职责不明确,基层农产品监管队伍“有名而无实”。二是工作经费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每年仅7万元,且多年没有增长,难以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验室运行经费近十年没有增长,每年仅14万元。随着检测面的扩大、耗材成本的上涨、认证费用的增长,实验室正常的运转经费至少需50万元,缺口较大。三是检测能力不足。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场地偏小,仅有350平方米(吴江区检测中心面积有1200平方米,溧阳在建的检测中心面积也在1000平方米以上);检测仪器大多购置于2003年以前,使用年限较长、故障频率较高、检测参数较少,既不能对省农委下达的检测任务进行全参数检测,也不能对畜禽产品和水产品进行定量检测,基本以蔬菜检测为主;中心检测人员大多“半路出家”,专业不对口、高学历(硕士及以上)人才缺乏,致使中心一台最先进的检测设备由于无人能够使用,仍处于闲置状态。

(三)工作实效尚需提升。一是社会氛围有待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培训教育比较少,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提高。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有待改善。三是农资农药管理有待加强。全市共有农资经营户779户,网点数量多,实力小,分布散,监管难度大,难以确保农资市场安全。高毒农药虽然实行了定点经营,但一部分无销售资格的农资店仍在暗地违规销售高毒农药;部分种植户为追求治虫效果,在蔬菜种植中违规使用高毒农药情况依然存在。四是农业园区建设水平有待提升。软件方面,一些园区还没有检测设备,无法对农产品实行自检;部分园区虽然建成了检测室,但检测人员大多兼职,自检意识不强,检测项目单一,农产品质量把关不严。硬件方面,部分园区的道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与现代园区的标准仍有一定差距。

三、几点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我委建议如下:

(一)加强领导,形成监管合力。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建立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同时建立健全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和例会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及时发现并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合力推进监管工作。二要加强政策指导。市政府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尽快出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监管工作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三要加强考核引导。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引导基层重视和加强该项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实增强监管合力。

食品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流通,目前业界尚无统一的定义,普遍地理解为,食品流通是对食品、相关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田间到餐桌的有效率、有效益地流动。食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属于商品流通的组成部分。食品流通领域具体包、括食品的采购、储存、运输、销售(批发和零售)等环节。食品流通领域是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关键场所,也是生产和流通环节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集中爆发场所。消费者往往是食用购买食品后发生隐形或显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而相较于食品生产领域,食品流通领域具有相对的集中性和公开性,更易于发现与查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流通领域不失为食品安全管控的一道关键防线,可以反作用于生产环节加强食品安全。

一、我国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

近年,流通领域的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违法使用非食品添加物三聚氰胺(乳制品、鸡蛋等)、氯霉素(水产品)、甲醛(螃蟹、银鱼)、注胶(虾)、瘦肉精和抗生素(肉产品)、孔雀石绿(多宝鱼)、硝基呋喃代谢物(大闸蟹)、苏丹红(鸭蛋)、色素和亚硝酸盐(熟食品)、吊白块(面食和豆制品)、甲醛、福尔马林(蔬菜)、硫磺(姜)以及农残超标、假冒伪劣(用鼠肉、鸭肉、狐狸肉等充当牛羊肉)等。客观而言,流通领域作为食品进入消费者手中的重要环节,其食品安全问题涵盖了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所有食品安全问题,包括生产者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经营者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生产者和经营者共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从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方来看,有来自生产者的责任,比如: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不安全因素,有来自存储、运输者的责任,因错误的存储、运输方式导致的食品腐烂、变质等,有来自销售者的责任,比如:食品过期、变质,或者为保鲜、增加色泽而添加甲醛等不安全物质。单就流通领域而言,从流通环节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在采购、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从食品的种类来看,我国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生鲜食品、加工食品两大类。从食品包装类型来看,我国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包装食品(食品包装问题)、散装食品、裸装食品。流通领域往往对食品采取形式监管,比如:生产日期、QS认证、保管等方面有明确规定,但缺乏实质监管,比如:缺乏品质检测等。我国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呈现为:(1)食品安全问题的零散性。经营者众多,食品种类繁杂,不安全因素呈现零散化分布;(2)食品安全问题的多样性。食品种类的繁多及违法手段的千奇百怪导致食品不安全问题呈现多样性特点;(3)食品安全问题来源的复杂性。食品安全问题或来自单一的生产者或经营者,或由多个生产者和(或)多个经营者的共同行为导致;(4)食品安全问题的不可见性。卫生部2003年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指出,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正经历着由“看得见”向“不可见”(需要借助工具检测)的方向发展变化;(5)网络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性。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店、网上超市等食品流通形式日益兴盛,网购食品现象普遍,但是网络法律规范严重滞后,网络食品监管空白,网络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6)食品安全问题的可预防性。流通领域是食品进入消费者之前国家把控食品安全的最后环节,可以通过预防不安全食品流通,从而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

我国从食品卫生法实施以来就确立了政府对食品流通领域进行监管的职责和权力。政府自1985年设立卫生部,到1995年颁布食品卫生法,直至2009年颁布并于2015年修改的食品安全法,监管机构对食品均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因此,公众普遍认为食品安全的监管只是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责,生产者和经营者只要做到自律,消费者也只能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通过维权的方式对食品安全起到一点微薄的监督作用。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管主体为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监管者为国家监管机关,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包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农业部门等;被监管者为流通领域掌控食品安全的主体——食品经营者、市场经营者,主要包括: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便利店、展销会、摊贩、小作坊、小食品店等实体,以及伴随网络经济应运而生的网店、网上超市等虚拟经济体。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消费者直接面对的是超市、农贸市场,认定其为当然的销售者,但严格而言,超市、农贸市场、展销会并非商品的实际销售者(自营商品除外)。为了与实际销售者区别开来,本文将超市、农贸市场等提供销售场所的情形界定为“市场经营者”,销售自制商品时仍为销售者。市场经营者对在场食品销售者有监督管理的责任,销售者对生产者的食品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而从行政监管而言,流通领域中,市场经营者和销售者为被监管者。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特点主要有:(1)监管相对集中;市场经营者的出现,将众多食品集中销售,形成现代的主要销售形式。(2)监管的复杂性。生产和流通领域食品不安全因素的多样性使得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呈现复杂性;(3)监管机构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偶然性。面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问题的零散性和多样性,源于抽检的监管制度本身的特性,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难以摆脱“食品安全问题泛滥—打击—食品安全问题暂时缓解—再度猖狂—再打击”的怪圈。抽检到的概率很低,导致违法成本低,商贩必然会产生侥幸心理。突击的方式、打探消息的方式、真假参杂的方式等,使得监管流于形式。目前我国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薄弱,面临诸多困境:(1)监管机构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人力不足。面对浩如烟海的食品,监管机构要做到逐一监管,其有限的人力、物力可谓“杯水车薪”,无能为力。(2)监管的持续性和全面性不足。商务部《2008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要求是“零”风险而不是“可接受风险”,监管的持续性和全面性需求愈加强烈;(3)监管机构的监管执行力不足。刑法增加食品监管渎职罪来督促食品监管机关加强监管力,然而该罪为结果犯,针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情形。并不能解决人力不足与监管的全面性需求的矛盾。(4)监管的技术性水平不足。随着导致食品不安全成份的非法添加物等朝化工或医药等需要科技辨识的方向发展,对网络食品安全监管还需要网络技术,然而监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能满足需求。(5)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参与性不足。食品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部门履行各自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监管形式单一,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6)对超市、农贸市场、小作坊等的监管责任及其监管不善的法律制裁仍处于法律盲区。目前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问题多采取事后追究和制裁,导致实践中监管机构对各被监管主体的监管制裁不力、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不少被监管企业(如沃尔玛超市等)出现屡失诚信,食品不安全问题屡犯不止,屡罚不改的畸形现象。(7)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分级制度,对规模较大企业的监管更加严格。然而,实践中并没有区别。消费者在规模大的企业购买的食品与在小作坊等购买的食品的质量相比,并没有格外的保证。没有起到因监管严格产生的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的引导作用。任何流通组织销售的食品都没有食品安全的保证,消费者对任何的流通组织都是不信任的态度。

三、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进路

面对我国流通领域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困境,需要明确的是,监管的目的是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制裁。政府可以通过法治等综合手段,着力培育绿色食品市场,为百姓努力营造放心安心食品购物场所。

1.监管机构监管不能、能力不足、监管的持续性和全面性要求以及对技术性要求高的问题,只能通过流通企业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监管来解决,否则,这永远是一个不可解的难题。

2.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超市等不再为固定场所经营,而小作坊等更为隐蔽,网络食品监管难度更大。在规范网络食品安全的同时,应加强对网络食品安全监管。

3.调动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参与性,严密布局,形成食品安全防范的社会体系。实践中,商务部《2007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市场经营者逐渐自觉成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

4.经营者分为两类:固定性经营和流动性经营。超市、商场、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展销会为固定性经营,摊贩、小作坊等都属于流动性经营。前者主要为销售者提供集中经营的场所,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经营方式,后者多身兼生产者和销售者于一身。比较而言,加强对前两种形式的经营场所的监管显得更为重要。在全社会树立食品安全的正确观念和形象,引导消费者进入集中经营场所购买安全食品。

5.对小作坊的监管,是《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盲区,因其分散性经营的特点使得对小作坊的监管难度很大,但是对我国目前大量存在的小作坊进行监管,又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若对小作坊进行单独的监管,势必导致监管不能以及对小作坊的要求过高。由此,可以改换路径,将小作坊的管理纳入流通领域的整体监管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首先,加大对超市、农贸市场等主导主体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消费者逐渐认可和导向正规市场主体,从而自动远离小作坊;其次,将小作坊监管与超市、农贸市场等主体的监管相结合。由于小作坊与超市、农贸市场存在依赖关系,超市、农贸市场的不少食品安全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小作坊,如: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加强超市、农贸市场对小作坊进货的监管,也就起到了监管小作坊的作用;再次,加强对超市、农贸市场等的主体监管的法律规制,也是间接地利用市场规律,逐渐淘汰不符合食品安全的小作坊。超市、农贸市场等不敢接纳食品安全不达标的小作坊,小作坊只能在其他区域独自经营,成本、客源等因素使得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小作坊无法立足而被市场淘汰。最后,加强超市、农贸市场自身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责任和规制,减轻行政监管机构对超市、农贸市场的监管责任和压力,转而有能力应对小作坊、摊贩的监管。

6.流通领域仅赋予行政监管机构以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而被监管者(销售者)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缺乏合理分担。执法机关以少量的人力物力面对数量庞大的商品和众多的超市,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使其不可能对全部食品实现有效监管。由此,应分清行政监管机构和超市、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监管责任层层分配,使行政监管机构有能力和精力对食品安全实行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1]李洪生.食品流通安全监督管理与实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

[2]刘录民.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年版.

食品调查报告范文3

1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分析

1.1促进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在进入到新世纪之后三农问题就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多次把这一问题写入每年的红头一号文件中。而畜牧业的发展可以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便利与推动作用,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发展奠定作用。同时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危机。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具备投资小、受自然因素影响小等特点。所以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积极有效地推动作用,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亮点,让农村经济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

1.2有利于农业结构优化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极力追求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发展由于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使农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国家制定并大力推行各种措施后,农业已处于供需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农业发展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畜牧业如果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对农业结构的改进起到推动作用,让三元结构发展的速度得到提升。与此同时,畜牧业的发展还可以使农村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之间的相关转化关系变得更加明朗,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2畜牧业相关理论研究及作品评价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有更多地学者关注畜牧业发展的状态和实践情况,在充分调研、开展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不少研究成果。其中由邓蓉、阎晓军、陈跃雪等编著的《畜牧业经济与发展》选择2011~2012年的数据,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1作品结构构成

《畜牧业经济与发展》主要是结合实际案例开展分析,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探讨分析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发展情况;第二,提出关于生猪生产及稳定猪肉价格的几点看法;第三,北京市昌平区奶牛产业需求调研报告;第四,山西省清徐县养猪业生产情况调查;第五,挖掘高校培训农民工潜力促进畜牧经济发展的建议;第六,讨论我国乡村休闲农业发展中的猪文化挖掘方法;第七,试论中国农耕文化中的牛文化挖掘方法;第八,浅析中国乡村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第九,“人世”以来我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十,我国奶业生产、加工和消费现状分析;第十一,财政对畜牧业补贴的机理分析;第十二,辽宁省生猪生产发展分析;第十三,北京市密云县生猪市场销售情况调研报告;第十四,河南省邓州市十林镇猪肉消费调查报告;第十五,解读有关猪肉涨价原因的不同观点;第十六,浅析畜牧业结构调整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第十七,论畜产品贸易缩减对高校培训农民工的启示;第十八,基于循环经济条件下的我国畜牧业经济发展探讨;第十九,猪肉价格上涨原因探讨;第二十,中国肉牛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整本书中包含20章节,涉及具体调查报告和实际案例的内容占比较多,这些具体数据和案例让书中相关结论变得更具说服力。

2.2作者主要观点

食品调查报告范文4

实验教学是卫生检验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是卫生检验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基于实际问题的一种认识活动。学院从2005年起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把科学探究贯穿实验教学始终,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不仅获得了卫生检验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增进了对“卫生检验”学科的理解[1]。本次改革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卫生检验实验教学要突出探究活动的主题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实验的学习由“照方抓药”式向“探究式”转变,实验教学首先应该注意选题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要突出探究活动的主题设计,并尽可能地以科学探究的方式来组织和呈现内容,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卫生检验专业知识。在这里,教师应注意必须放弃话语霸权,不能限定过死,更不能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猜想,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如,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设计“大运河污染现状调查”、“纸质食品包装的利与弊”等课题,要求学生独立搜集相关信息,走向市场做调研,确定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案。又如,在学习氟的测定时,教师可以结合氟在生活中的存在,设计“饮用水中氟测定”、“牙膏中氟的测定”等,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样品前处理方法。在这些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会必要的技能和技巧,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卫生检验实验教学要设计好探究的水平层次

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设计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当学生的探究水平较低,或探究活动难度较大,就离不开教师引导,随着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渐增强,教师过多的参与又可能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降低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分析学生现有探究水平,正确处理好学生的独立程度和教师的调控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科学探究划分为5级水平,供教师把握学生科学探究自主性水平时参考。

1级水平是最低层次,确定课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都由教师完成,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由学生做,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提出优缺点,然后由学生补充。显然,这种水平的探究活动,教师的引导起主要作用,学生的自主性不强。2到4级水平,学生自主性逐渐增强,教师逐渐成为合作者和参谋。5级水平完全由学生独立进行探究,属于最高水平。在卫生检验实验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从1级到5级逐渐放手,最后到完全开放实验,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长科研和实践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常用的科研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3卫生检验实验教学要重视科学探究的方法教育

食品调查报告范文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入,重视发展老年教育,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成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要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教育部等九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将老年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点任务,要求改善基层社区老年人的学习环境,完善老年人社区学习网络,建设一批在本区域发挥示范作用的乡镇(街道)老年人学习场所和老年大学。国务院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对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扩大老年教育供给,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江宁的老年教育起步于1992年,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中国老年教育协会等的关心指导下,2001年江宁区委、区政府成立了老年教育协会,组织、协调、服务、督促全区老年教育,江宁老年教育步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逐步走在全国前列,满足老年人求知、求乐、求健康等需求的老年教育三级办学率先实现了全覆盖。老年教育越来越成为社区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江宁的老年教育有三种办学形式,一是东山模式,即老年大学和社区教育中心分开独立办学,有自己独立的校园和管理模式;二是湖熟模式,即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兼办老年教育,老年教育完全纳入社区教育行列;三是汤山模式,即老年大学和社区教育中心在一个校园内,有2套班子,合作办学。多年来,汤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实现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有效融合,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2017年,汤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积极开展了《社区教育中心开展老年教育的实验》的项目研究,该实验项目于2017年6月获批为江宁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

二、社区教育中心开展老年教育实验的具体做法

“社区教育中心开展老年教育的实验”项目研究目前已进入中期研究阶段,该实验项目研究实施一年来,我校实验项目研究小组能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更新观念,创新实践,认真制定和实施实验项目研究计划,强化过程管理,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研究实践工作。1.成立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研究小组,中心主任亲任组长,成员包括社区教育中心及老年大学教师,分工协作,开展研究。2.网上查阅大量老年教育文献,编辑“老年教育有关论述”,形成实验项目研究理论基础,供研究小组人员参阅借鉴。3.组织开展《汤山街道社区居民学习状况及需求情况》问卷调查,了解汤山街道老年居民的学习状况和切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为实验项目研究提供准确的研究依据,进而为老年教育实验工作探索有效方法。4.积极组织开展各项社区老年教育培训活动,满足辖区老年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推进实验项目研究的开展。一年来,我们组织大型老年教育活动六场,普通中小型培训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如“整合各方资源,努力办好居民满意的社区教育”,“喜迎,书写家乡美”书法笔会,“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区级开幕式,“汤山街道老年大学第四届文化艺术节”等,深受老年居民喜爱,参与人数众多,内容丰富,“南京晨报”“江宁电视台”曾报道宣传我校举办的几项活动。另外,我校还积极组织老年学员参加省市级的多项比赛,如书画大赛、“赞歌献给党,喜颂”歌咏大赛等,荣获多项大奖,以此激励老年学员参与终身学习的热情,为探索老年教育的新途径提供依据。5.积极探索,实现社区老年学校与居民学校的有机融合。协调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社区老年学校与居民学校形成一套领导班子,统一教育目标,统一教育活动阵地。围绕实验项目的研究,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和“送科技下乡”活动。走进社区居民学校,开展老年教育,为社区老年居民送上“健康养生”、“时事政治”、“文明素养”、“农业科技”、“农产品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促进社区居民学校与老年学校办学教育机制的不断融合。2018年4月27日,成功举办“江宁区社区老年学校教学管理现场交流促进会”,展示汤山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管理现况成果。6.创新形式,实现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与老年大学在老年教育方面的深度融合。积极整合双方的教育资源、教学课程、师资配备、软硬件设施、教育培训活动、教科研、新闻宣传等,实现互助合作,资源共享。围绕实验项目的研究,开展社区教育中心老年教育课程的研究。2017年开始,根据汤山老年教育的需求,我校开设了太极养生、声乐、广场舞等21门课程,拥有30个培训教学班级,及时了解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校又于12月开办了“新型摄影班”,竭力满足老年学员的终身学习需求。创新思维,推进实验项目研究的开展。7.结合实验项目的研究,开展实验调查、研究、总结等工作,写出多篇高质量的论文、案例和研究报告,形成老年教育方面的实验研究成果,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内涵、特色发展。8.创新工作思路,谋划新的发展。积极创新探索课堂教学、社会教学和远程教学、教医养结合等多种教学形式,加强社区老年教育阵地建设,凸显社区教育办学名片、品牌和特色。9.通过实验研究,继续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坚持“扩容”、“延伸”、“创新”的教育办学思路。办好让社区居民满意的老年教育。10.以本实验项目研究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我校社区教育品牌“清泉书画”,进一步培塑“免费电脑培训”这一市级农村特色培训项目,促进汤山社区教育工作的内涵发展。

三、“实验项目”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效

1.及时总结社区教育中心开展老年教育的工作实践心得、经验,组织项目研究小组人员撰写老年教育方面的论文、案例等。近一年来,项目研究组成员写出5篇研究论文,其中《创新,汤山老年教育生命力所在》、《汤山采取新举措,全力打造现代化老年大学》、《坚持老年教育办学宗旨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篇论文在《实践与探索》杂志发表,论文《目前农村基层社区老年教育的瓶颈所在及其对策》在《中国农村教育》杂志发表。项目研究小组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研究,撰写形成了《汤山街道社区居民学习状况及需求情况问卷调查报告》等;郭军、唐国江撰写的论文《实现乡村社区老年教育全覆盖的做法和思考》已报送中国老年教育协会,有望获奖;汤山街道古泉社区老年教育的“教养医体文结合”实践被写入全国《五个十工程.社区老年教育全覆盖县(市)区项目》成果,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研究的开展。2.实验项目研究小组还能以本实验项目研究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我校社区教育品牌“清泉书画”,进一步培塑“免费电脑培训”这一市级农村特色培训项目,促进汤山社区教育工作内涵发展。3.汤山各社区居民学校与老年学校,在社区教育中心的引领协助下,已逐步走向融合,教育活动完全统一,社区教育活动宣传统一归到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中心的5位教师,分别有自己负责结对的社区居民学校,每月开展送教下乡或指导调研工作,中心设有教师“讲座菜单”,提供给各社区,社区校可根据居民需求随时点讲座,社区一有需求,教师必及时认真做好讲座的一切工作,2018年上半年,我校教师已下社区开设讲座近10场,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四、“实验项目”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食品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案例教学;食品标准与法规;应用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政府、企业、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适应国家对食品质量安全人才的需求,天津农学院2006年建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并招收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1]。《食品标准与法规》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及时代性都很强,是从事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及研发必须遵守的准则,也是监督、管理的依据,是食品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该课程的设立就是为了培养了解国内外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的食品安全人才[2]。但是随着信息的发展以及我们国家食品标准和法规的快速更新,传统的授课方式及食品标准与法规教材内容限制了学生随机应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课程教学目标不相吻合,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脱轨,难以在整个教学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作用[3],所以天津农学院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较大的创新,自2012年开始实施案例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我们的教改方法作一总结,以供参考。

一、食品标准与法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食品标准和法规内容更新快

自2009年《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食品相关的标准法规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2009年颁布实施了我们国家的第一部食品方面的法律《食品安全法》,并于2015年修订,其更新间隔相对较短[4]。截止到2017年底,国家卫计委清理整合近5000项食品标准,把以前滞后、缺少或矛盾的整合成新的食品安全标准,492项国家标准,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规范、标签、相关产品、添加剂、检验方法,基础标准调整11260多项指标;我国标准框架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和主要发达国家标准基本一致,部分类别标准已经走在世界前列。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工作标准化管理的技术法规,也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定依据,是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消费者保护自身利益的有力武器,是食品进入市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食品生产经营、检验、进出口、监督管理应当依照执行的技术性法规,是世界各国政府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对保证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以及维护食品的正常贸易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教材从编写到出版时间一般在1年以上,所以目前食品标准与法规方面的教材内容滞后于标准与法规的实际变化,无法适应教学需求,学生应掌握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动态。

(二)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及实践性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中法律法规条文语言严谨,但比较对枯燥,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如果死记硬背,没有实际案例,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该课程也缺乏实践性,学生学习后不能灵活运用,不能解释食品安全问题,比如不能编写食品企业产品标准,不知标准中存在问题,遇到食品安全事件没有正确的观点等,学习效果比较差。因此,在进行该课程教学时,教师结合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提出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5,6]。

(三)考核方式及内容与实践不符

目前的考核内容与教学模式相一致,从简单的概念以及理论为主,真正的案例考核偏少。考核的内容局限于课堂讲授的理论,部分题型往往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案例分析等,其中案例分析也是比较简单的法律法规的解释和注释。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效果,闭卷考试学生以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平时上课不认真听,到了期末搞突击,虽然这能使学生在对于食品安全标准及法规的知识以及理论掌握到位,但欠缺解决实际生活中涉及到的法律理论问题。而开卷考试学生通常是胡乱的抄写,没有领会到其中考试的真正含义。这样的考核模式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更不能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教学方法在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中的应用

天津农学院自2012年开始实施案例教学,并不断完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课程总学时30学时,案例教学19学时,主要案例建设如下。

(一)“标准化与食品标准制定(5学时)”部分案例建设

建立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案例库,收集有问题的食品企业标准10个以上,分别针对不同标准案例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自己找出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学生对标准编写的理解。案例内容上,体现出学生能针对分类后的食品,查找完整的相关的标准。在编写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考核中体现,如果学生还在引用已经作废的标准,说明没有对标准进行查新。学生编写企业标准:要求每位同学编写某一产品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1个,产品由学生自由选择,标准编写模板由老师制定后发电子版给学生,每位同学通过标准编写的课堂学习及相关标准查阅,编写符合要求、书写规范、严于国家标准(若有相关国家标准)的某一企业产品标准,并把参考的标准与自己修改的内容用红色表示出来。该部分考核在标准内容讲解后布置,3周后上交电子版,直接发给老师邮箱。这样可锻炼学生从资料查找、标准编写的能力,同时还可避免学生抄袭。

(二)“中国食品标准(5学时)”部分案例建设

食品标准是食品标准与法规较难的内容,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食品有不同的标准,在销售食品过程中,食品的包装标签还有相应的法规和标准如《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通则》(GB7718)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7]。因此,在实践中,对于食品分类以及由此适用的标准的把握,是重点和难点。在案例实践调查、口头答辩和期末考核中体现。案例调查:学生通过企业实地调查,了解企业标准的执行、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写出具体案例调查报告。学生可自行联系企业,也可由老师提供,调查可采用多种形式:实地考察、电话采访、邮件联系等多种渠道。比如学生可结合某一食品标签中的标示的标准号,熟悉标准内容,并联系厂家了解标准适用的相关情况。中国食品标准典型案例收集和讲解:学生要掌握对相关标准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为典型的标准案例进行讲解。食品标准运用的案例:为将标准问题学以致用,案例要体现生产可能用到的食品相关标准。案例:美国大杏仁和巴旦木,根据《坚果炒货食品分类》(SB/T106712),尽管美国大杏仁是中国对巴旦木的俗称,但它是扁桃仁,而不是杏仁,在生产巴旦木的过程中,如果使用了错误的学名,有可能因此导致企业陷入法律困境。此类问题的讲授不但使学生增长知识,还使得学生对于标准的学习热情提高。

(三)“中国食品法律法规(5学时)”案例建设

为使学生掌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条文的理解,讲授内容要把法律条文与法律实践结合,充分利用案例题解决。典型案例讲解:针对国内某大型乳品企业产品净含量不足,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产品质量法》获得经济赔偿的案例,通过该案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举报、调解和获得赔偿的整个过程以及该如何处理,并说明法律依据。小组案例讨论:主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利用食品法律法规分析问题的能力,该部分主要由老师提供相关知识点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本知识点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来完成案例讨论,熟悉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加团结协作的内涵。每组同学4—6人,提前三周布置任务,每组同学自己决定讲解形式,可以采用做幻灯片、演讲、情景剧、相声等形式,课堂讲解时间每组8—10分钟,每组至少有一个讲解项目,专门有两次课进行小组展示,每位同学都要给展示讲解的同学打分,然后取平均分就是该组同学的得分。

(四)“食品标准与法规文献检索(4学时)”案例建设

为使学生掌握食品标准与法规文献检索的能力,与时俱进,拥有终身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食品标准与法规文献检索采用案例形式,利用食品伙伴网“bbs.foodmate.net”等网站,结合具体标准(如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与法规讲解检索方法,充分利用已有数据库,可以添加剂名称或食品名称进行讲解,可使学生快速掌握相关查询方法。

(五)考核内容及方式的相应变化

建立课堂内外的考核系统:为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结合案例教学,改革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分为课堂考核和课外考核两部分。课堂考核(占总成绩60%):主要包括口头答辩(10%)、小组案例讲解(20%)和期末考核(30%)三部分。课外考核(40%):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法案例PPT制作(15%)、实践调查(10%)、编写食品安全企业标准(15%)三部分。优化考试内容:针对目前食品标准与法规变化快的特点,及时补充与优化考试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考试内容的针对性,每年考核的案例更新率在50%以上。注重总结反馈:关注成绩背后反映出来的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用试卷分析、现场问卷的形式对实施考核方式的效果做调查评估,落实教师或学生反映的问题并积极完善整改。

三、结语

针对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食品法律和法规的专业人才,天津农学院在5年多的食品标准与法规教学中,不断完善案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生出勤率在98%以上,作业提交率100%;案例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知识领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独立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满意率在95%以上。部分毕业学生反馈,案例教学印象深刻,尤其是同学们自己讲解的部分,该课程的学习对毕业后从事食品研发、标准制定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今后,教师要继续总结存在的问题,借鉴同行相关经验,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力求使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希,杨婧娟,赵声兰,等.《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4(26):133-134.

[2]崔丽伟,胡平.多元化教学在“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2016,(7):74-75,78.

[3]王芳,刘玲,仝其根,等.《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125-126.

[4]田燕楠,钟耀广,杜杰,等.“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农产品加工,2016,(6):79-80,84.

[5]高路.“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中的应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5,33(4):563-566.

[6]陈绍成,高职高专食品类专业食品标准与法规教学内容创新与案例教学的实践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6(24):51-53.

食品调查报告范文7

一、精心设疑,促进学生对问题深入探究

学贵有疑。只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增加探究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精心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与驱动下,激发探究欲望。例如,在讲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并且播放大自然中的风声、雨声。最后设置情境问题:“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学习《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教师首先将一个鸡蛋沉到盛水的杯里,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杯子里的鸡蛋浮起来呢?”并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各种沉在水里的物体,让学生探究怎样才能让这些物体浮出水面。这样,学生就了解并掌握了使物体浮出水面的方法,开阔了思路,享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二、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教学中必须贯彻这一理念,多给学生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实现由知识灌输者向学生学习的点拨者转变,不能越俎代庖,剥夺学生主体活动的地位。例如,教学《我们吃什么》,在学习本节之前,教师让学生从家里把各种食物带到课堂,学生带来的食物种类很多,有花生、牛奶、馒头、大米等等。一上课教师就问:同学们带来这么多的食品,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们发现食物的种类太多;有的学生说食物颜色非常多;还有学生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很多,主要有蛋白质、钙、铁、碳水化合物等。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我们能利用已有的器材检验一下各种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吗?各组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几乎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材料是学生自己搜集,营养成分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的,验证是学生根据教材提示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引导与点拨,学生在亲手实验中发现规律,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三、引入游戏,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游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将游戏引入课堂,活跃课堂,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例如《物体会导电吗》涉及到人体导电这一知识点,这时教师可以引入游戏环节,让各个小组成员用多节小电池连接成电路,接下来用手连接线路进行实验。可以看到线路上的小灯发亮,把手松开后观察小灯泡是否还亮。再如,在讲解磁铁时,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整合,将教材内容设置成游戏形式,这样课堂教学中就不必刻板地让学生进行磁铁的性质的理解与记忆,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生活的常识,磁铁的性质必然得以掌握。在动手实践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动手,“研发”磁力玩具,如磁力小汽车、磁力船只等。这样,教学融入游戏,学生乐于接受,探究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培养。

四、注重实践,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必须具备科学意识,才能按科学的思路去观察与探究问题,进而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科学实践活动与氛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可以创办“科技手抄报”,小报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确定与搜集,栏目由学生自主拟定。内容可以是科学家的故事,可以是科技信息,可以是技术小论文或者科学小实验;可以在教室及校园设立科学角,开辟《你知道吗》《智慧迷宫》《标本展览》等科学栏目,并定期更换内容,这些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开展科学周、科学月等活动,使学生置身在广阔的科技空间和浓厚的科技氛围中;在学生中开展小制作、小种植、小饲养等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探究能力。

五、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科学自主探究能力,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动手操作,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享受自主探究带来的成功感。同时,要开辟科学教育园地,使学生有广阔的科学实践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作者:戴月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科学学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一、充分发挥学科趣味性,不要被课本所束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程进行授课。往往把很多就在身边的科学现象或自然规律套进了教材的框架中,这样就把一些直观易懂的问题反而变得变得抽象,概念化。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甚至说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不但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把学生用定式的枷锁禁锢。我认为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现象提出问题。比如,水的蒸发、雪糕会“冒烟”等就是孩子们身边的事情,可以让孩子们大胆地提问。三四年级的孩子,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提问就是学习的开始,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证明他们感兴趣。利用小学科学的学科特殊性帮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养成善于提问的良好习惯,对今后的学习必然起到促进作用。

二、重视演示实验,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学生第一次接触演示实验的学科就是小学科学。小学生想要独立完成实验是存在很大困难的。所以,我强调的并不是学生动手能力,而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对于演示实验学生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时我们教师应该更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不要让学生只知道“凑热闹”看个大概,而不知道用心去观察。观察能力也是需要逐渐培养出来的。为什么教师不能抓住学生对演示实验的好奇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在兴趣的推动下来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一定会事半功倍。观察能力对将来的学习也会起到基础性作用。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可以说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更是为我们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无论是兴趣教学以人为本,还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小学学段的主要任务还是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最终表现,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才是我们小学教师的根本目标。

作者:崔鹏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中心小学校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学生科学素养培养

1运用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观察是现代许多学科最常用的科研方法之一,如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观察植物的种子”要求观察种子的结构、准备材料用具(浸软的菜豆或者大豆、蚕豆、花生、玉米,刀片、放大镜、滴管、碘液等)设计观察步骤,记录、讨论。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无论是材料的准备,实验方案的设计(观察记录),还是最后的检验设计(讨论结论),都需要学生有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品质。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需要仔细观察。最后分析归纳会有一个科学正确的结论。又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五年级上第一单元第4课蚯蚓与环境)可以让学生观察蚯蚓对土地的作用,对农作物生长的贡献,进而思考能否培养蚯蚓来改良土壤,可以试做这样的实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样可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每天观察自己家乡饲养场、矿山、生活垃圾对环境、空气、饮用水源、河流的影响。特别是可以比较农家肥、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学会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品质。通过对我们生活环境的长期的观察也培养了他们持之以恒的意志。

2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是需要学生动手去做,去探究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如五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虽然学生知道一些物体在水中沉浮,但是没有认真仔细去探究物体的沉浮,不知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要搞清楚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首先要考虑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都在同时影响它们的沉浮,设计一套实施方案,最后小组讨论方案的可行性,修改方案。通过实验,学生发现体积大小一样的不同物体重的下沉、轻的上浮。相同重的物体,体积大的物体上浮,体积小的物体下沉。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从方案的设计、修改到实施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修订方案,到实验成功。整个过程的观察、记录、交流无一不需要学生细致、严谨。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

3因地制宜开展调查、实验,培养学生环保理念

农村小学条件有限,有的实验是无法开展,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开展实验,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小爱科学,对真理不懈追求,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我们生活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我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低,我们的生存受到威胁。对此,通过科学课的学习,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如我们每天都在买菜,都在倾倒垃圾,就自己家庭使用垃圾袋的情况展开调查,从一个家庭到一个社区,到一个集镇一年使用消费多少垃圾袋,一个垃圾袋的分解需要三十五年以上。如六年级下册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第一课“一天的垃圾”统计一家一天产生多少垃圾,推到一个学校、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一天产生多少垃圾,这样去观察、调查统计,学生就知道环保无处不在,环保不是一句口号,需要从我做起,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家里每天都在淘菜、洗衣服、做清洁需要消费大量的水,水资源越来越匮乏,需要节约用水,所以可以让学生就“如何节约用水”展开调查,并且对水的循环利用展开实验,写出调查报告。我们生活的地方灰尘越来越多,空气越来越不清洁,可以让学生就上学路上,校园里的树木花草在吸尘、净化空气方面进行观察、实验,统计出准确数据。从而给城市的绿化、环境的净化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

4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

食品调查报告范文8

关键词:城郊学校;预防教育;策略

虽然当今社会的蔓延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城郊因地缘的复杂性,近年来已成为流入的重灾区。有些青少年好奇心强,自律能力弱,若因交友不慎或者好奇心驱使染上,那无疑就预示着人生的枯竭。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应勇于承担责任,做好预防宣传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远离,健康成长。

一、追根究源,城郊学校地域的特殊性造就德育教育的复杂性

1.地域独特。城市近郊地域,各种价值观充斥,社会不良行为暗流涌动。加之我区近年来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脚步,近郊农民因拆迁补偿到了数量可观的钱款,也使得社会不法分子闻风而来。2.生源构成特殊。城郊生源(以我校为例)大多为省内外进城务工或近郊农民子女。家长平日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有质量地陪伴孩子。这样使得城郊学生家庭管理及德育明显缺失,学校成了青少年道德与法制教育的主阵地。3.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堪忧。一些学习成绩薄弱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自卑,缺乏自信,性格固执等心理问题。叛逆年龄受好奇心驱使,易受外界干扰和诱惑,有可能会选择不当方式发泄心中的压抑,于是为社会不法分子引诱、哄骗青少年误入歧途提供了便利。4.涉毒花样不断翻新,新型伪装更强。最令人忧虑的是大量新瞄准了青少年的生活。一些不法食品店、迪厅、网吧和网上购物将其包装成五颜六色的“糖粒”,迷惑青少年。

二、制度先行,青少年预防教育从完备的制度建设着手

学校应成立禁毒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先走访区禁毒办、社区禁毒专干了解我区流入情况,然后部署班主任对学生家庭情况深入摸底,登记有吸毒史的学生家长信息并对信息保密,以防影响学生校园生活产生自卑感。之后,将来自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再制定出学校预防教育工作规划,把具体工作布置到人,并将其纳入年度工作业绩考核。学校还应制定校园教师、学生涉毒事件处置预案,实施年度禁毒工作专项述职制度。只有各类工作制度完备才能有力保障我校禁毒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三、精心开展禁毒大课堂,预防专题教育“五到位”

全国青少年禁毒预防教育三年规划要求学校要做到“计划、大纲、课时、师资、教材”五到位。具体来说,学校应做到以下几点。1.抓落实。禁毒专题课是禁毒教育的主课堂,因此,学校每学期应开设两节禁毒专题课,由道德与法制教师承担。授课者务必备课详尽,准备充分,授课记载表中需有清晰呈现。教案要由政教处负责人的审核确认。禁毒专题课应为公开课,禁毒工作小组成员需现场听课,参与评课,跟踪授课质量,促进学习效果。2.促融合。即将禁毒元素融入语文、历史、化学、生物等课程中。学校应鼓励各学科设计融入禁毒教育的特色教案,鼓励教师上好展示课,鼓励教师观摩,从而积极发挥各学科预防教育教学渗透作用。3.拓视野。公益课堂应成为专题课堂的有效补充。如学校可聘请校外辅导员警官给全体学生上一堂生动的预防教育课。4.手拉手。即让家长课堂成为禁毒预防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可邀请有能力的家长准备课件、教案,经学校审核后每学期授一堂家长禁毒教育宣传课。5.勤自学。如青骄第二课堂可成为禁毒预防教育自学补充。学生全员注册,同步网上学习,并完成网上考试与竞赛。这样,学生的预防教育知识学习情况可以数据形式时时被学校检测与掌握。这样,教师、警官、家长、网课多元化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倍感新鲜。学生领略不一样的视角,也拓展了视野。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结合,预防工作才有效力。

四、巧妙利用教育契机,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1.利用精彩纷呈的班会课激活学生的拒毒心灵。如班会主题《诱惑来临》的情景剧表演,“人人有责,拒绝”的禁毒手势语学习,禁毒宣传语现场赛等活泼的班会模式,可以吸引学生纷纷参与其中。2.观看禁毒影片,浏览中国禁毒网上数字馆。如师生同看讲述青少年禁毒教育的《凤凰花开》等,布置观看心得征文,将禁毒行动内化于心。3.举办比赛,激励学生学以致用。如举办手抄报大赛,并将优秀的国际禁毒日手抄报在学校大规模展出,吸引了众多学生驻足浏览。总之,青少年的预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保障学生零涉毒,同时带动禁毒教育进家庭,学校各部门有必要坚守以“师生共同参与禁毒,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通过师生的集体智慧,创设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禁毒预防意识,提升学生的分辨能力,保障全体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胡爱华,赵婧夷.禁毒预防教育面向青少年[J].人民公安,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