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程论文范例

声乐课程论文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1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声乐教学法”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开始实施案例教学法,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其削弱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反而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的自学引领方向。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教学方针。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授学生更多的音乐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快地适应日后的音乐工作。

二、现阶段“声乐教学法”课程中案例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案例教学应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其问题主要存在于:首先,教师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仍然沿袭落后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对声乐教学的兴趣,缺乏活跃的教学气氛,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教学状态中,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难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并且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后,教师并未充分掌握案例教学的实质内容,所选择的案例不够合理,从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

三、提高案例教学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案例

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和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可针对声音训练和演唱训练两个部分来进行案例教学。这种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简化教学内容,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声乐课堂的模拟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进行模拟教学的时候,要做好备课工作,可选出一个学生作为单人模拟教学的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药重视对学生声乐知识水平的提升,要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演唱机会,以使其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重视案例教学的教学评价

在“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过去的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全新的、更合适的评价方式,以使其更为客观,做好教学反馈工作。在完成案例教学之后,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进行评分。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分组讨论状况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模拟效果进行评定。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通过分数等级的形式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有效解决。另外,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声乐技能,声乐训练思路和训练方法等内容的评价,要将其作为评价重点,以帮助学生抓住声乐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四、结语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2

文章主要介绍了,辽宁科技大学声乐表演专业钢琴教学的目前状况,以及可发展的方向。找出目前在本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哪些现状、哪些问题,哪些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文章内容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存在问题以及可发展方向的方式进行分析介绍,也展望了多科性大学音乐类学科的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声乐表演专业;钢琴教学;存在问题

辽宁科技大学是一所多科性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迄今成立11年,声乐表演平稳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多科性大学的声乐表演专业学科,有其存在优势,如增添工科院校的艺术氛围、音乐文化修养等。同时也存在着相比专业的艺术院校或师范院校不足的方面。专业艺术院校、师范类院校或是综合类大学的声乐表演专业,大部分都设置钢琴课程,作为音乐类专业的基础学科。但是根据各个高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的差异、现有的教学条件等等原因,钢琴课程的教学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下面来介绍一下辽宁科技大学声乐表演专业钢琴教学的一些具体情况: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

声乐表演专业的钢琴课程共为四学期课程。钢琴课教学大纲内容第一学期完成《拜尔》、《车尔尼599》前期以及相同程度的作品;第二学期完成《车尔尼599》后期、《车尔尼849》前期以及相同程度的作品;第三学期完成《车尔尼849》后期及相同程度作品;第四学期完成《车尔尼299》前中期及相同程度作品。从目前教学的形式来看,以数码钢琴小组课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钢琴小组课的分班,按照入学摸底观摩,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进行等级划分,并分组进行钢琴小组课教学。每个年级的声乐表演专业学生为30人左右,二个年级学生约为60人左右,大致分成7-8个小组,由4-6位钢琴教师进行分班教学,每班人数约为6-8人。

二、钢琴教学课程内容及考试形式

1、选择教材及具体内容

钢琴小组课的授课教材为本院教师收集整理的内部使用教材,类似内部讲义的教材内容,主要是针对我们学院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具体水平、能力、收集整理的。相对于一些专业艺术类院校的声乐表演专业或是师范院校的声乐表演专业的教材比较,更简单、易懂,容易被大多数零基础或浅基础的学生所应用。由于是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的钢琴课程,怎样处理声乐伴奏乐谱弹奏的问题,对于这类学生更为实用一些,更能为演唱专业的提高做辅助。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教师会融入一些声乐钢琴艺术指导需要的弹奏中较基础的要求,让声乐学生来体会钢琴辅助声乐演唱中出现的一些技术理论。

2、钢琴课程的考试形式

期末考试的形式按照近两年的学院钢琴教学改革的要求,是这样规定的。第一学期完成简单曲目的四首联弹乐曲,提高学生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第二学期完成相关论文写作项目。第三学期为视奏,目前视奏以简单短小的钢琴练习曲做考试曲目,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学生视奏的水平不同。第四学期主要以汇报音乐会形式进行。汇报音乐会大部分都是程度相对较好的学生,演奏的形式有钢琴独奏、四手联弹、声乐原谱伴奏、流行作品等多种形式。

三、教学中的反应及存在问题

1、生源现象

我校声乐表演专业学生招生生源分为校考和统考,在高考艺术类加试这方面,参加我校声乐表演专业校考的考试分为初复试二首声乐作品,视唱练耳考试,暂时没有钢琴加试。因此在招生这一环节中,无法对学生的钢琴基础进行了解。

2、按等级分班制度

一个年级由一个或多个教师承担钢琴小组课的任务,这就存在了,同一个等级的多个分班,由不同的钢琴教师来进行教学,教学进度会产生差异。同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同一个年级,如零基础的班级的学生经过几个月或1-2个学期的钢琴课学习,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练习情况不同,很快出现了等级的差别。如需要多久调换一次不同程度的学生为适宜;重新调整分配的学生在新的小组里,是否会影响原来的教学进度;教师如何进行调整教学内容;能顾忌到整体小组的教学,出现了水平差异如何应对等等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

3、师资匮乏与教学任务繁杂

目前以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的现状来看,存在着钢琴教师师资匮乏与教学任务种类繁杂等问题。我校的钢琴教师除了承担和一些师范院校、音乐院校类似的理论基础课程之外,还有其他任务。我校有舞蹈表演专业,需要钢琴伴奏教师随堂上课。再者就是我校的声乐表演专业设有声乐艺术指导课程,授课的形式是声乐课程的后半节课程,需要钢琴教师进入声乐课堂,与声乐教师同时进行声乐作品的艺术指导授课。因此,解决或研究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

4、学科融合

钢琴课程作为声乐表演专业的基础课,学生较难与其他音乐理论基础学科相互融合。音乐的基础理论都需要钢琴课程的技术支持,明确乐谱上的音符标记,熟悉乐谱中的音符织体,才能了解其它基础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一定的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引导教学,但是由于上课时间较短,在完成钢琴教学的基础上在进行的引导,明显体现了学科融入的教学存在的不足了。没有整体的,系统的音乐基础理论思维概念,也滞后了钢琴的教学进度。辽宁科技大学为工科院校,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与音乐学院、师范院校或是其他综合类大学相比,都是存在着基础较差的问题,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可利用的条件下,提高这类学生不论是钢琴教学整体水平或是其他音乐相关理论的素养,都有待研究。

作者:姜华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此论文为:辽宁省教育厅2016科技项目《千山佛道教音乐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课题编号:FRPY11成果论文)

参考文献

[1]胡学增.现代课程纲要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地方民歌;凤阳民歌

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需求变化和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高校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挑战。高校声乐教学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主干课程和重点学科。目前继续延续国内专业音乐学院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地方音乐人才的需要,并且将会在地方高校声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上出现问题。要想做出改变,不仅要在教学模式上做出改变,还要突出地方特色,建立地方特色课程,将地方音乐引入声乐课程,在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革新等方面做出改变。凤阳民歌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笔者是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师,也是凤阳民歌市级传承人。在声乐教学中,选择了凤阳民歌的优秀曲目整理后引入高校的声乐课堂,在声乐教学、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地方民歌进入高校课堂并成为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深刻思考。现对“地方民歌进入高校声乐教学”从历史性、艺术性、现实性三个方面做如下阐述。

一、地方民歌进入高校声乐教学的历史性要素

地方民歌进入高校声乐教学课堂,是历史机遇、历史传承、历史联系的综合体现。从声乐教学模式的转变看,地方民歌进入高校课堂是历史机遇。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把打造、增强中华音乐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复兴和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人长期不懈的奋斗目标。地方高校的声乐教育,从一开始就沿用了著名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以培养“高、精、尖”歌唱演员为教学目标,以艺术歌曲、咏叹调、“青歌赛”创作歌曲、经典民歌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确实培养出了一批声乐演唱能力较高的学生,频频在全国的声乐比赛中获奖,并在毕业后进入知名度高的歌舞团、歌剧院工作。但是这类学生比较少,相当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师和基层文化工作。这就迫使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培养方向发生改变。“2000年《音乐周报》关于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分类科学性的讨论,引发对中国声乐教育的全面反思以及未来民族声乐教学道路的探索。”[1]国家教育部适时颁布了《全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必修课程指导纲要》,其中声乐课程内容有四个部分:声乐基础理论与知识、声乐艺术审美与表现、声乐基本技能与方法、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声乐课程教学内容选编的原则也有四条,其中第3、4条强调:“重视选择富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教学内容与乡土教材。”“面向基础教育,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精选在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高的声乐作品作为教学曲目。”[2]高校教学需要富有地方特色的声乐曲目,凤阳民歌符合“应用价值较高”的要点,所以凤阳民歌的一些优秀曲目被选入声乐专业课程教材,把握住了地方民歌进入高校课堂这一历史机遇。从声乐教学选用的曲目看,地方民歌进入高校声乐课堂是历史传承。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民歌犹如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从古代《易经》的卦辞、卜辞,到第一部乐歌总集周代的《诗经》,元代和明代民歌与戏曲、曲艺相互吸收和影响,直至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歌都是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精神寄托。“民歌是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反映,它是音乐最初的萌芽。一切音乐作品(包括民间音乐的其他类别如器乐、曲艺、戏曲等)都离不开它。”[3]高校声乐教材中有《沂蒙山小调》(山东)、《兰花花》(陕西)、《小白菜》(河北)、《绣荷包》(山西)、《槐花几时开》(四川)、《牧歌》(内蒙古)、《孟姜女》(江苏)等这些由音乐工作者从各地优秀民歌中挑选出来的民歌精品,还有《人说山西好风光》(乔羽词、张棣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瞿琮词、施光南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火华词、阿拉腾奥勒曲)、《青藏高原》(张千一词曲)等音乐家吸取各个民族民歌音乐特色创作的声乐作品。沿着这些前辈走过的足迹,采集整理地方民歌,使之成为进入高校声乐课堂是一件重要的工作。为进一步发展地方高校的特色声乐课程,笔者编写了有地方特色的凤阳民歌声乐教材。入选高校声乐教材的民歌,是从现存的凤阳民歌中精选出来的。凤阳民歌有多少首呢?目前收录凤阳民歌数量最多的是笔者主编的《凤阳花鼓全书•词曲卷》一书,共收录凤阳民歌小调214首。选入教材的是其中的精华,如《凤阳歌》《鲜花调》《孟姜女》《十把小扇》《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等,这些小调都是从中国历史文化深处走来的知名曲目,有的几十年历史,有的数百年历史。如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品牌的《鲜花调》,又名《茉莉花》,最早出现在清代钱德苍增删修订的《缀白裘》中,该书第六集卷一《花鼓》的第三曲为《花鼓曲》,又名《鲜花调》[4]。我们在高校声乐教学课堂上教唱这些曲目,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延续,又是对音乐艺术的传承。从一首民歌的不同变体中可以看到民歌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具有的历史联系。在教学《凤阳歌》的过程中,我查找与其相近的曲调及运用其曲调的艺术种类,发现除西藏、新疆等少数省份外,绝大多数省份都有《凤阳歌》或其变体存在。《凤阳歌》流传各地后,融入当地的方言特色和艺术形式,有的甚至更改了曲名。但《凤阳歌》的神韵未变,如河南的阳调、苏南的春调、徐州琴书的四句腔、榆林小曲的叮当调等。真正是《凤阳歌》唱遍神州大地,“说凤阳”闻名五湖四海。从中探索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相互联系交融的基本途径和基本规律,对学生把握音乐艺术的流变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通过学习一个地区的民间歌曲,了解这些流传全国的“同宗民歌”的特点,把握一首民歌在不同艺术种类中的表现,可以横向考察音乐艺术发展流变的基本规律。

二、地方民歌丰富高校声乐教学的艺术性要素

凤阳民歌是部级非遗,其艺术魅力可想而知。我们在声乐教学实践中与其亲密接触,对把握声乐艺术要素,对提升声乐艺术水平,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一)地方民歌的独特方言,丰富了声乐音调艺术教学

习俗和方言是民歌产生的母体,独特的区域、民族、方言、情怀是区分不同民歌的重要标志。北方民歌豪放粗犷,南方民歌委婉细腻。地处江淮的凤阳民歌,兼有南北民歌的特点。其方言属中原官话信蚌片。“凤阳话有4个声调,阴平(调值212)、阳平(调值55)、上声(调值24)、去声(调值53)。凤阳方言中保留了古入声字。与普通话相比,凤阳话发音短而促、平而直,凡是高平调的字音(55)一律降为低平调的字音(11)。”[5]在民歌演唱中若不这样发音就会发生“倒”字。把握这些方言用语的特殊发音,努力在咬字、吐字上下功夫,在掌握方言音韵上下功夫,可以使凤阳民歌演唱的地域音乐特色更加鲜明,演唱效果更加突出。

(二)地方民歌的民族唱法,丰富了声乐唱法的艺术教学

数千年灿烂文化和历史的积淀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6]要想唱好民族唱法,向中国民间歌曲学习是必要条件。在教学《王三姐赶集》这一曲目时,重点介绍民族唱法。这种唱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讲究“以情带声”“以字带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其音色纯正、嘹亮、高亢,亲切感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用民族唱法演唱《王三姐赶集》,先认真研究其曲式结构、旋律特色,进而认真解读其歌词含义、时代背景,体验在20世纪50年代,刚解放时期的中国农村姑娘质朴、能干,对新生活充满向往的思想感情。认真领会其情感要求和演唱效果,特别是处理好唱词中的道白对话,营造出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音乐场景,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民族唱法的兴趣。近年来,笔者尝试将凤阳民歌《大姐门口一棵槐》和《八段景》两个曲目整理以后,由四个女生演唱,加进二胡、琵琶伴奏,在2016年5月的“滁州学院第七届艺术周”上演出,收到良好效果。

(三)地方民歌的不同变体,深化了声乐体裁艺术教学

体裁是指文艺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声乐体裁是指声乐作品的不同种类和样式。凤阳民歌中的优秀曲目被音乐家们改编创作出了多种声乐体裁,丰富了声乐教学的内容和深度。其中最著名的是《王三姐赶集》这首民歌。《王三姐赶集》改编于凤阳民歌《王三姐卖鞋》,在1955年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中一举成名,风靡全国。此后成为中国经典民歌。不同表演形式的《王三姐赶集》不断出现,使学生深化了对不同声乐艺术体裁的认识,近几年我在声乐课堂中教学了女声独唱、男女声二重唱、表演唱和无伴奏合唱的《王三姐赶集》。在教学女声独唱时,注意把握叙事性歌曲的特点,注意把握力度与速度的变化,注意用高位置来演唱高音,注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淳朴音乐风格,尽可能完美地树立起王三姐的典型音乐形象。在教学男女声二重唱时,充分发挥男女声的音色特点,兼顾戏剧性的感情抒发。在教学表演唱时,突出音乐情境的营造、人物对白的处理和形体动作的设计等方面,尤其注重音乐表演风格的提炼。在教学无伴奏合唱时,首先注意音准的训练,以解决无伴奏的难题;其次注意各声部音色的统一、声部间的音量均衡。最后注意音色、音高、音量和音乐风格的融合,塑造活泼、充满生机的音乐艺术形象。通过具体的演出活动,把这些不同表演形式的《王三姐赶集》搬上舞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既是对不同音乐体裁艺术的深化理解,也是对不同音乐体裁进行比较教学方法的充分肯定。

三、地方民歌进入高校声乐课堂的现实性要素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民歌生存的社会基础面临着消失危险。娱乐形式的多样化,民歌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亟待改变。”[7]地方民歌进高校,既丰富了声乐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声乐学术能力,又突出了民歌非遗保护,拓展了声乐学术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民歌进课堂,促使高校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中国音乐学院的谢嘉辛先生提出“让每个学生都会唱家乡的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方音乐的兴趣、对地方民歌的热爱,采用多样、生动、丰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把凤阳民歌引入高校课堂,在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已历时多年,取得了诸多成果。笔者在致力于凤阳民歌教学的实践中,首先感觉到学生艺术素质的明显提高,比较突出的主要表现在田野调查和论文写作两个方面:田野调查的能力明显提升。笔者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凤阳民歌采风。先从阅读相关文史资料、观看相关演出视频入手,丰富知识储备;再到农村登门拜访民间艺人,聆听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曲目,增强感性认识;同时注重现场录音、录像以及对艺人生平、业绩、艺术风格的记录;回来再认真整理、记词、记谱,形成完整的资料。通过多次实践,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田野调查任务。论文写作的能力明显提升。声乐专业学生的论文写作原来比较弱。本人在引入民歌教学、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首先丰富其专业知识。开出书单,让其认真阅读并做读书笔记。授课时注重基本原理、经典曲目、音乐名家、音乐流派和风格特色的介绍。其次提升其观察能力。从同学之间的相互听唱入手,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弄懂这是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欣赏名家的音像作品,研究音乐发展的有关问题。在对比、考察、分析、研究中提出问题,明确自己的学术研究重点和论文写作课题。写论文要从写好观点开始,从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出要求,对于演唱的曲目写一两点体会。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文章观点越来越明晰,论述越来越翔实,逻辑与结构都比较严谨,能撰写有独创性的学术论文,学术能力明显提高。

(二)地方民歌进课堂,促使高校老师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多

在凤阳民歌进课堂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进行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教学设计,精选优秀曲目,编写声乐教材。根据凤阳民歌曲目和音调特点,精选出有代表性的进行曲调改编和创作。一方面凤阳民歌的曲目来自民间,内容上也良莠不齐。对曲目的选择要去粗取精,内容不健康的要舍弃,内容健康、主题鲜明、旋律优美动听的曲目才可以选入教材。另一方面按声乐教学技能训练的要求来选择,巧妙地将适合换声区、扩展音域、呼吸训练等声乐技巧训练的曲目挑选出来,改编成练声曲和歌曲。在把握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基础上开发凤阳民歌特色音乐,将演唱技巧融入其中。凤阳民歌被引入课堂教学,使与其相关的教学研究、学术研究不断发展,相关的教学任务、研究课题和学术成果显著增多。本人整理了多首凤阳民歌曲目,进入声乐课堂教学。挖掘、整理了明清时期流传日本、至今保存在“日本清曲”中的《凤阳歌》。2015年结合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教唱了《抗战中的新凤阳歌》,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并被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七集电视片《花鼓纪》收入。围绕凤阳民歌,笔者撰写了《论凤阳民歌的非遗特质和保护传承———以〈王三姐赶集〉为例》《中国经典民歌〈王三姐赶集〉考述》等论文,主持了校级课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民歌研究”、滁州市社科联课题“明代凤阳民歌传播中的官府行为研究”、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皖东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民歌’为例”等课题立项,还参加了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举办的“中国明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明史研究会举办的“第十六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参编了《凤阳民歌》一书。

(三)地方民歌进课堂,促使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力度明显加大

技能教学、职业教育是地方高校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必由之路。滁州学院对教学方向的调整启动比较早,成效也比较好,毕业生就业率处于全国的先进行列。音乐学院教学改革的力度也很大,成立了与滁州本土文化密切联系的研究机构,如凤阳花鼓研究所、凤阳花鼓艺术团等。2015年滁州学院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和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挂牌,2016年被命名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平时注重对学生强化本土文化教育,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其在毕业后能够胜任基层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工作。综上所述,本文以凤阳民歌为例,从教学、科研、社会传承相统一的角度,探讨地方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现实性要素,强化其在学生声腔音调训练、情感技巧把握和学术论文撰写中的主要作用。对推进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发挥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婷.高校声乐教学的地域化特色建构———以安徽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2]杨瑞.高师声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39.

[3]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钱德苍.缀白裘(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裘新江,周熙婷.凤阳花鼓戏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09):23.

[6]赵炜民.探索新形势下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途径[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02).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4

从文化的宏观角度对声乐教育教学的思考和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学术论文、专著及学术会议。经本人收集和整理,可供借鉴的论文有郭克俭《传统声乐文化特质及其当下意义》,文章从声乐背后的文化语境谈到我国的民族声乐应该在智慧地吸收西方科学声音技术的基础上发扬具备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声乐,而没有提到具体解决措施。张晓农《人文传统背景与中西声乐文化差异之比较》,文章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从图腾意识、宗教观念、学者主体、审美传统、理论基础五个方面比较中西方声乐文化之差异,而笔者是从我国文化的视角谈到我国声乐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李泉《中国声乐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文章以声乐不是技术是文化这一声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线索,论证了专业技术与音乐文化相依相伴的关系,提出了声乐教育要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要从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基础理论建设做起。笔者则从沉淀声乐文化、提升综合素质、提倡创新氛围三方面谈到的解决对策。专著有郭建民著《声乐文化学》,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本声乐文化理论研究的专著,文化的视角则是贯穿《声乐文化学》研究的第一要素,本书具备宽泛的学术视野,主要涉及声乐文化理论概述。邢延青著《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研究》,作者运用边缘学科类比的研究方法,有比较地将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相关部分纳入对民族声乐的研究之中。学术会议则仅有辽宁师范大学于2005年9月举办的首届《全国高师音乐学院办学特色与声乐文化学学术研讨会》,王耀华先生、余笃刚教授、郭建民教授肯定了从大文化的角度审视声乐文化的积极作用。

二、文化与声乐教学的关系

1.文化是声乐教学的底蕴和基础

一定时期的声乐艺术现象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联系紧密。从历史上看,“五四”运动时期,民主、科学、进步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其文化启蒙作用极大地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辐射到了我国的声乐教学领域,留美的黄自,留德的青主、赵元任等,这批留学回国的音乐志士,不再满足于填词的学堂乐歌或单旋律的歌曲创作,开始运用和声及作曲技法,并将中国文人的浪漫气质融入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40年代末到新中国解放后,我国的声乐教育领域,开始思索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探索具备本民族声乐特点的声乐教学,采集和改编了大量优秀的民间歌曲,如丁善德的《玛依拉》、黎英海的《嘎俄丽泰》;根据民族音调创作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都是我国民族风格歌曲中的佳作,这些歌曲至今仍然广泛使用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在“”的特殊年代里,“样板戏”代替了歌唱艺术,衡量声乐艺术的标准不再是优美和抒情,“宽、厚、亮”是唯一的强制性的审美标准。这种违背科学的标准扼杀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人才,使我国刚刚有所成就的声乐艺术教育惨遭摧残,也使开始繁荣的民族声乐艺术事业落入深渊低谷。

2.文化与声乐作品

纵观我国古代史、近代史,一定时期的声乐知名作品无不是当时文化的综合体现。以《秦王破阵乐》为例,此作品反映的就是初唐时期,秦王李世民率军击败叛将刘武周使得唐朝政权转危为安后,人们在凯旋庆功时演唱的歌曲。《松花江上》,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使国内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军阀割据的局面暂告段落,国难当头,民族矛盾迅速激化,抗日救亡的呼声响彻大地,《松花江上》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而《乡恋》则是改革开放之初,经过“主张墨守成规”和“提倡解放思想”两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下,后者最终战胜了前者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从文化角度审视我国声乐教学现状

1.文化整体环境浮躁、校园学习氛围淡薄

目前,各类声乐比赛、选秀活动充斥着各大媒体,诚然,这种形式给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但很多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型期,容易抱有急功近利、一夜成名的心态;并且即使因天时地利的原因一时成名,但是由于缺乏扎实的音乐技能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很难在艺术道路上走稳、走远。而由于社会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上流行着权钱至上的价值理念,有象牙塔之称的学校,同样也受其一定的影响,艺术院校的声乐学生耳濡目染社会及身边的各种观念和事物,很难端正学习态度,扎实掌握知识,苦练声乐基本功。

2.声乐学生重技术轻文化、重文凭轻学习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于音乐的偏见以及目前一切向经济和短期时效看的人文氛围,声乐教学领域普遍存在重技术、轻文化;重高音、轻基本功;重演唱、轻理论;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发展的问题,声乐学生因为招生考试文化门槛低,导致没有全面的文化素质,声乐学习过程中浮躁,有的光想在演唱技术上一步登天、有的抱有速成成名的功利心态,缺乏踏实治学的态度、有的因文凭和未来出路学习声乐、殊不知提高声乐水平需要耐得住寂寞,苦练声乐基本功,加强文化修养,去除内心的浮躁,慢慢积累生活感悟,循序渐进才能得到厚积薄发。

3.声乐创新环境欠缺、成果凤毛麟角

2005年,钱学森先生曾对前去看望他的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个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在声乐教学领域,存在着师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现象,因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对社会的长期影响,人们的创造力和活力受到了一定的遏制,声乐领域里,师生普遍缺乏把习得知识和时代结合再创造的能力,教师往往习惯了照本宣科,而学生总是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加上长期以来教师为主导权威地位的教育模式,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自然不高,“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在目前的中国大学和中国社会很难成为主流的、被鼓励与提倡的对象。

四、找到文化定位,提高声乐教育教学质量

1.沉淀文化底蕴,优化学习氛围

我国目前文化环境浮躁、各大媒体为了收视率,制作各类声乐娱乐选秀节目,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生活方式以快速、便捷为主,读报刊、看书这种传统的精神熏陶方式被用手机浏览新闻、听歌、看视频替代,一味地追求速度、效率、数量导致声乐文化成果质量不高。在声乐教育领域,应该大力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价值观,在宣传教育方面重塑人们的精神家园,倡导读书、读报,多弘扬声乐领域的正能量人物和事物,创造起优良的声乐学习氛围,激发声乐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事业观。

2.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提升其综合素质

声乐教师要抓好声乐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具有一个正确的声乐是非观、声乐学习观、声乐事业观,逐渐改善学生对声乐学科的不全面认识,在提高声音技术的同时,加强文化修养,摈弃浮躁的求艺心态,教育部门要提高声乐学生文化课入学门槛,提升艺术院校的文化氛围,创造优良的声乐学习环境,多和人文院校沟通合作,加强和人文学科生的相互影响和交叉,加强学生的声乐实践能力和理论修养,开设声乐文化史、声乐赏析课,声乐论文写作等,注重声乐学生的兴趣,增添声乐理论课的趣味性。

3.提倡声乐创新,重视社会实践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创造重视知识,鼓励创新的氛围,声乐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其创新并参加社会实践,再看我国的声乐作品及其表演:例如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就是在京剧的基础上所做的独特创新;被大家称为神曲的《忐忑》,也是龚琳娜借助扎实的民族声乐专业基础和技巧,整合、重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创新的作品;而流行音乐界的代表作品,诸如陶?的《苏三说》、周杰伦的《菊花台》、小虫的《龙文》,均是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意境美并在演唱方式及作曲技法上有创新的作品。同时,我国的声乐教育应该多建立成人教育、在职培训、社会教育中心等机构,给社会各行各业人员提供再学习、再深造的平台,大学教师通过教授社会声乐课程,了解社会需要,社会人员通过学习高校声乐课程,能提高音乐修养,掌握发声技巧,提高声乐鉴赏能力,同时声乐教师应当端正观念,多进行社会实践和舞台实践,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更新鲜的知识,而高校,应定期请社会名人多回校讲学、讲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结论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5

在幼儿师范专科院校中,音乐学科作用明显,其中,声乐教学对于音乐教学的全面开展也同样重要。学生自从进入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开始,就等于进入了“幼儿教师加工厂”。幼儿园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占据重要地位,为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幼必须要注重专声乐教学的作用。众所周知,现在的幼专学生在音乐素质、专业基础、嗓音条件、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都较差,加上教师少、教学硬件不达标等因素,难以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更谈不上符合社会需求。通过对近年来毕业生的跟踪与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声乐知识以及工作能力都严重匮乏,不能很快胜任幼儿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严重脱离社会需求,而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没有深入认知师范性的特点,因此,不了解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培养的目标。因此,幼专的声乐课教学从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各方面都要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充分彰显幼专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征。

关键词:

师范性;声乐课;范唱;师范教育

在突出幼专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上,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课程安排上要做到

1、保留每周一节歌唱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曲演唱能力。

2、设置声乐理论课,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提高学生对声乐的鉴赏水平。

3、设置幼儿歌曲学唱课,使学生的声乐学习结合实际需要,提升学生做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4、每学期安排一至两次实践课,让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实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差距,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二从教学方法上要讲究

1、教师示范教学法。学生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入门,所以,引路人导向的作用十分重要。为此,一定要站在优秀教师角度对学生提出要求。最关键的就是要不断丰富个人知识,不应仅局限在教材内容中,还要将重点放在音乐知识广度与深入方面。不管是乐理还是视唱,学生都必须要正确认知“一缸水与一杯水”关系与道理。为此,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吸取先进的经验,不断丰富教学多样性,实现教学的全面创新。与此同时,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示范课的机会,在讲解技能技巧的过程中,积极为学生示范并讲解。对于幼儿师范院校来讲,音乐学科应当构成其中的重要部分。幼专院校开设声乐学科的基本目标就在于培育学员的声乐思维。学员在入学后,应当逐步掌握幼儿教育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在这其中就应当包含声乐演唱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幼专院校中的声乐教学应当占据核心性与基础性的位置。然而从目前来看,很多院校并没有为在校学员提供必需的声乐训练条件,与此同时也无法达到必要的硬件条件与师资条件。这种状态下,幼专院校毕业的学员将会很难提升自身具备的声乐素养,以至于在嗓音条件、声乐学科基础与音乐素养上都表现为较低的整体水准。

2.环境熏陶教学法。校园环境的作用十分重要,所以,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在教室内部悬挂与音乐家相关的名言与图片。优美的琴声、悠扬的歌声,到处充满着艺术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无不感受着艺术的熏陶与教育。除此之外,音乐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专业知识要丰富,具备专业技能,进而给予学生现实性教育与熏陶。基于此,应当在课余时间合理安排更加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合唱训练或者是演唱等,也可以举办文艺晚会,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学习环境。对于幼专学校而言,声乐教学应当突显师范院校的基本特征,在此前提下才能确立培育学员的宗旨和目标。为了改进现状,幼专院校有必要密切结合学员自身的特征,全面创新现阶段的声乐教学流程、课堂模式与具体形式等。只有从综合的角度入手加以改进,才能突显声乐教学具备的师范性特征。例如:对于各项基本声乐技巧在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学员都能透彻理解基础性的声乐技巧,在此前提下还要灵活运用于幼儿教育中。在条件允许时,幼专学校还应当为学员提供必需的实训基地,让学员走进幼儿园与孩子们密切接触,进而迅速融入岗位实践的真实环境中。

3.锻炼实习教学法。在传授技能技巧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再现机会,而这正是幼专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特点。在毕业以后,学生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幼儿园教学工作,最关键的在于其知识储备。幼专声乐教学,更不能闭门造车,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幼儿园等实习基地,去深入学习,从而得到锻炼和提高。此外,通过课堂提问与小组练唱的方式,亦或是在课余时间上下年级相互交流与沟通等多种方式,都能够保证学生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个人专业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单项与多项等方式,选择优秀学生参与到社会节日汇演当中,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查找差距,学习先进,弥补不足,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还可以使学生的音乐水平得到提高。还可以安排学生分期分批地到幼儿园见习、实习,既实践了综合知识,又锻炼了演唱技能,可谓一举多得。

4.考试多样教学法。学生的毕业考试是综合能力考试。在声乐课程考试的时候,具体的内容与形式,甚至是评分标准都影响了教与学的效果,所以,在考试中,应当通过理论和实践两种途径完成考核。理论考试可以分为乐理考试和论文两种形式。乐理以试卷形式进行笔答,在论文方面则要求学生仅仅围绕某一专题,科学系统地论述个人想法与观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实践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两方面,特别要考虑考试方式、内容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可以采取独唱或自弹自唱的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演唱水平或弹唱水平给出专业技能成绩,然后再加上实习成绩,实习成绩作为教学技能成绩。这样高标准严要求,才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同时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从教学形式上要注重

1.声乐个别课。根据幼儿教师的要求,应确保学生构建正确声乐概念,且对于正确发生方法进行训练,以保证学生具备必备的范唱并对幼儿延长辅导的能力,而这同样也是幼专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2.声乐小组课。根据学生对声乐知识了解的程度,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教学,这属于个人与集体组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对不同的声部、嗓音条件以及专业水平声乐训练的方法进行深入地了解,对声乐问题予以及时解决。基于此,还可以通过欣赏其他同学延长的方式,对不同类型与风格的声乐曲目及处理艺术进行深入学习。由此可见,声乐小组课程教学设置在幼专声乐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3.声乐理论课。对于学生知识结构而言,其声乐理论知识并不丰富。特别是在幼专声乐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声乐理论缺乏则会在培养其教学能力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幼专声乐教学一定要确保学生熟练地掌握声乐理论知识,提升自身声乐理论水平,这对于学生从事教育工作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4.声乐辅导课。声乐艺术的操作性特点十分明显,能够彰显其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的提升效果。所以,一定要确保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与多样化,在艺术实践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声乐辅导课的设置目的则是在理论至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予以指导,以保证其实际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5.模拟实习课。要想打造合格的幼儿音乐教师,还要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实际的教学能力,声乐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幼儿园教学,然后再进行点评。通过点评,使学生找到成功与不足之处,以保证学生自身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将幼专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充分彰显出来,对于促进幼专声乐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要大胆创新与探索,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园音乐教师,进而适应时展的需求。

作者:郑巧玲 单位: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丁宁.声乐教育专业与声乐表演专业培养模式之比较[J].艺术教育.2011(04).

[2]周波.声乐集体课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08).

[3]王军辉.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诞生及其发展脉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李兴.高等幼儿师范教育中课程、教学不适应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学前教育;声乐技能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期,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目前,我国学龄儿童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繁荣态势,学前教育将面临新的需求高峰。作为中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重要的声乐技能课,是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后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课”①,同时,也是学生面对高考升学的重要基础性课程。传统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的高考升学考试和目前幼儿园相应课程的教学需要,而且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校之前,普遍较少接受音乐的熏陶,很多人没有声乐及器乐基础,加之声乐学习专业术语较为抽象、不易理解,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因此,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践性、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是当务之急。笔者意图以提高课程改革的实践性为核心,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途径,激发职业艺术学校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歌唱潜能,使学生能由被动学唱变为主动积极演唱,成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一)根据学生自身声音条件因材施教

在学习声乐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嗓音条件、演唱方法、心理特征、艺术修养、综合素质和个性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并准确判断、分析每一名学生的歌唱条件,为其选择适合演唱的曲目和发声练习方法。“教师只有从自然声区起步,打好中声区基础,过好换声区关,从而发展高声区,最后达到统一声区。”②

1.自然声区、中声区

“自然声区、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基础必须打得扎实。”③针对只存在自然声区、中声区,同时又有音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从基础开始,帮助学生解决音准跑调问题。如可让学生多听多唱音阶或听琴模唱,逐步解决音准,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其练习的发声曲,再融入歌唱方法,将喉咙打开并运用气息做支撑,以中等强度音量去歌唱,使声音流畅、自如。针对歌唱声音小的学生,要先让其放松心情,在无任何心理压力的状态下放声歌唱。教师应走入学生内心,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从心里辅导开始,循序渐进。

2.高声区

学生在唱高声区时容易出现抬下巴,毫无方法地向上用力找高音、喊高音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高声区的发声和演唱教学时,从调整学生歌唱状态入手,讲解、告知学生唱高音时应向下用劲。“有力的声音通常是由咬字吐字的较强力度,较快速度和较强的气息流动共同造成的。”④教师还要多次示范,帮助学生调整歌唱姿态,笑肌抬起、收下巴、喉头不可随音高向上移,运用相对平稳的气息做支撑去打开声音通道,使声音坚实有力。

(二)根据学生毕业去向制定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毕业多为就业与升学两类去向。对于高考升学的学生,可以侧重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以声乐演唱、表演技巧能力为主,以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辅,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高考演唱的曲目。对于就业方向的学生,要侧重培养其幼儿声乐教学的综合能力,以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主,以声乐演唱、表演技巧能力为辅,多指导学生儿童歌曲弹唱的练习。

二、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材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而且是教学的重要依据。过去传统声乐教材中的声乐作品已不能完全激发学生歌唱、演唱的兴趣,教师应在传统声乐教学作品的基础上,加大实用性较强的声乐作品比例,可以是现今电视、广播中广为传唱的作品。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音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根据学生毕业去向,区分教学内容

1.高考升学的学生

对于高考升学类的学生,教师要侧重培养其歌唱技巧能力,以声乐演唱、表演技巧能力为主,以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辅。如演唱《江河万古流》《醉了千古爱》《爱在天地间》等声乐作品。

2.就业方向学生

对于就业方向的学生,教师则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学前声乐教学综合能力,以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主,以声乐演唱、表演技巧能力为辅。比如,演唱《茉莉花》《幸福在哪里》《牧童》等声乐作品。

(二)根据学生的特征,选择适应的歌曲

1.根据学生自身嗓音条件区分

嗓音圆润甜美、咬字吐字清晰的学生可选择适合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继续学习,如《醉了千古爱》《天路》《在那东山顶上》等;嗓音浑厚、明亮,具有宽广音域的学生,可选择美声唱法的声乐作品进行学习,如《江河万古流》《我和我的祖国》《故乡的小路》等作品。

2.根据学生歌唱演唱的能力区分

对于歌唱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选择一些曲调平缓、音域较窄的歌曲进行教学,如《花非花》《大海啊故乡》《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对于具有一定歌唱基础的学生,教师可选择一些民族风格性较强或音域跨度大、情感表达丰富的歌曲教学。

3.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区分

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初步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掌握基础的歌唱技能为主,可选择一些旋律平直、曲调平缓的歌曲进行教学,如《送别》《西风的话》《红河谷》等;而高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发声和歌唱技巧,具有了一定的演唱水平,能够理解歌曲内涵,并在演唱时抒发情感和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体现歌唱技能技巧的歌曲进行教学,如《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我和我的祖国》《梧桐树》等。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声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体现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多样性。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心理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新媒体辅助法,坚持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此体现中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的特色。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歌唱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声乐作品内涵,并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就在于激发学生演唱的欲望以及体现出歌唱中的情感。

(二)心理教学法

“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有演唱心理,同样声乐教学也有教和学的心理,作为声乐教师应该学习教学心理学。”⑥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内心,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领悟能力都有不同,教师需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健康的歌唱心态,同时,要为学生提供表现歌唱才能的机会。教师可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的接受情况,全方位、多角度地授课,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三)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是“教师通过示范演唱,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要求,声音的审美观有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⑦。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运用示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发声技巧,理解正确的声音共鸣,领悟演唱声乐作品的要领。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将示范教学法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紧密结合,注重歌唱中的语言、咬字、发音,为学生演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新媒体辅助法

以数字技术、网络等新媒体为媒介,将课程录制成微课,进行线上传播,有助于使学生随时复习课堂上歌唱的内容,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方便辐射推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真正实现对歌曲演唱的表现由心而发、随情而动,进而提高声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教学成果展示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展示声乐课教学成果。首先,通过声乐技能课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优化教学效果,构建更科学、更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歌唱曲目,建立适合不同年级学生演唱曲目的资料库,使声乐作品富有新颖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声乐技能课的兴趣,树立敢于歌唱、勇于演唱的自信。其次,以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为例,可通过学校技能大赛等实践教学成果,及实践基地教学等成果的展示,更新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育观念,使更多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升学率和就业质量,帮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最后,通过实践成果展示,总结经验,发表学术论文,提升研究成果,进一步指导和促进课程建设,并将其在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声乐技能课的教学实践中应用。通过教学研讨和论文等形式宣传和交流相关理论,使更多学生受益。

五、结语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7

关键词:慕课;教学模式;声乐教学;改革

引言

在“互联网+”的战略发展政策指导下,声乐教学也投入到创新发展的浪潮之中。慕课的教学模式可以提供任何时间地点的无限信息资源,声乐教学也从原生地流通到世界各地。但是互联网的教育对于声乐教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教育工作者需要平衡网络和现实教学之间的差距,发挥两者的最大优势形成缺陷的互补。本文从慕课教学背景下的声乐教学的改变开始分析,从教学模式、应用领域和优势三个方面分析当下声乐教学的现状;其次,以“互联网+”背景下手机APP和微信为载体,说明慕课教学模式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最后,针对现有慕课使用情况和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化策略,让慕课的教学模式更加方便声乐教学。

一、慕课教学模式下声乐教学分析

1、慕课背景下声乐教学的主要方式

网络教育近些年一直被教育部大力引进,当前我国许多的机构甚至是师范院校都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学习网站。据笔者所知,中央音乐学院的远程教育就是以网络学校的形式展开,教师在网络上利用课件上课、答疑、考试等,慕课受到了不少学生和音乐教育家的喜爱。专业的音乐家、声乐家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和范唱都是权威性和可靠性的,在传统教育中,名师只能在面对面有限的空间里面给现场的同学讲授,时间和地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对于声乐爱好者来说很可惜。而如今慕课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上课地点和时间没有规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观看大量国内外知名声乐家、歌唱家的讲解和演唱视频,吸取不同声乐家身上的优秀风格,跟着名师学习发声技巧和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也能调动学习兴趣[1]。此外,慕课结束之后,可以去相关的音乐论坛,比如:古典音乐网、背景音乐教育网、中国艺术教育网等,和世界各地的爱好声乐的同学、老师讨论学习经验、困惑等。

2、慕课模式下声乐教学的应用领域

慕课教学模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征。第一、慕课通过在线视频授课,信息传播速度快;第二、网络开放自由,传播范围广;第三、在线视频观看双向交流,互动性强;第四、多媒体技术功能强大,学生反馈更加及时;第五、在线视频信息容量巨大,而且可检索可保存,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慕课功能强大,应用领域也广。首先,适用于声乐专业理论知识的授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理论讲解主要是示范法和教学法,教师在讲解的同时还要进行示范,教学过程需要严格遵守教材规范。但是通过媒体工具,可以在在线视频的过程中提供更多图片、音频、视频资料,课程会变得生动风趣,此外网络信息丰富,信息代谢快,声乐名家们可以即使将最新理论知识通过慕课分享给学生,提升学生对声乐的兴趣。其次,在慕课过程中,播放国内外知名高校大师的课堂实录或者知名人士的演奏现场,讲解大师身上不同的特色和闪光点,从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课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在线视频,直观感受音乐魅力。此外各种音乐辅助教学软件和联系软件能够让学生在慕课之前预习课堂内容,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2]。最后,慕课模式可以增强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为面对面课堂时间和学生人数都受到限制,学生大多数课外时间只能自己依靠记忆摸索。通过慕课,学生可以在将课堂疑问总结,通过邮件或者其他交流软件将问题反馈给教师,虽然没有传统课堂形式的严谨和规范,但是灵活自由,老师还可以在慕课时对学生的问题统一回答,做出总结,避免了面对面时学生的害羞和紧张。

3、慕课模式在声乐教学中的优势

慕课的优势相比于传统教学很明显,高效自主,方便学生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课程安排。首先,虽然现在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始扩招,尤其是艺术类,但是师资力量并没有快速跟上,以往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变成一对多,学生的基础和音乐素养参差不齐,通过名师的声乐慕课,网络资源可以更好的自主学习,自行选择难度和学习进度,随时随地的学习。其次,声乐教学不同于文理科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发声的知识和训练都是比较抽象,通关反复的网络教学视频观看,可以自行进行对比,加强自身发声状态和感觉的领悟,真正理解正确的声音要求。此外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声乐学习者的自身条件不同,在离开课堂之后,学生不知如何继续练习,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在慕课中利用网络,开展论坛等多种在线互动交流,学生可以最大程度汲取专业知识和一对一的专业辅导,同时还能得到来自同辈的经验帮助,通过视频语音直接学习讨论这对于优秀声乐资源的共享也极为重要,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又能激发起学习者的潜能。

二、慕课对声乐教学新模式中案例分析

1、“互联网+”手机端APP声乐教学案例分析

手机是改变我们日常生活方式最重要的工具,不仅是通信设备,也是我们了解社会的高科技产物,各种APP层出不穷,丰富我们的学习工作和娱乐生活。在手机的应用下载中搜索声乐学习,就会有多种功能的APP出现,比如:天天学唱歌、教你学唱歌等等。其中胡彦斌团队在2015年推出的“牛班”最具有代表性,在音乐教育领域影响力大,其中《Don`tbreakmyheart》单集演唱课程在一天半的时间内就有百万学子观看。胡彦斌等发起者率领自组团队研究设计,集明星音乐教学、超强辅助以及系统配套练习于一体,包括了音乐学系的整个过程,为声乐、器乐爱好者带来最专业的娱乐学习体验,团队负责整个系统化的教育梳理的有20个人之多。随后联合优酷一起推出了《牛班-明星音乐教室》,节目开始就有巨大的播放量,引来音乐、教育、互联网、财经等行业的广泛热议,众多有实力的歌手、乐手来亲自传授,质量高、制作精良,使音乐教育节目引发了圈内人的关注。“牛班”后期具备一定的资金基础和群众基础,开始结合线下音乐教育,目前已经在上海和北京开设了“牛班”同名音乐学校,未来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线上和线下教育双管齐下[3]。牛班的课程由歌手围绕一首声乐作品来解析,伴有钢琴伴奏或者吉他伴奏15分钟的课程中有对歌曲的情绪解析、分段的讲解范唱、高潮部分过渡的技巧处理、一些声乐技巧的发声原理及运用等。在牛班成功之后也有越来越多的同类型APP出现,学习者可以结合使用,多平台交流。

2、慕课背景下微信声乐教学案例分析

微信因为其简单便捷,而且安全性和信誉都高,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而且微信功能强大,集合了多种APP于一体,在微信小程序中就可以搜索想要的APP。另外微信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语音或者视频聊天,然后将聊天室的ID和教学安排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宣传,大家可以在同一的时间进入聊天室进行在线学习。2015年中国青年歌唱家协会秘书长马晨光最初开始组建了中国声乐艺术交流群,而如今中国声乐艺术交流群分为一群、二群和三群,从最初的40多人激增到现在的1500多人。名家通过微信语音和视频的形式在微信群里对大家进行声乐演唱技巧方面与声乐表演等教授。其中的教学方式比较多样。比如学生可以录制自己的演唱过程,将小视频发到微信群里,老师通过观看练习,评判其进步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教师同样用小视频将信息反馈给学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同时能对比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进度,这种移动课堂的方式在学生之间也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微信群还可以安排声乐教师讲座,群主将计划发到群里进行公布,学生依据自身时间和需求来选择是否参与,45分钟的讲座完毕后,群成员还可以通过音频设备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师直接在线进行现场解答[4]。微信讲座成为了声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同时降低了学校声乐教学的成本。

三、慕课在声乐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优化策略

1、授人以鱼改变为授人以渔

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演唱的观念至关重要,才能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是真正的授之以渔。首先,学习热情和兴趣是第一步。慕课声乐教学新模式的出现,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和训练的实际情况出发,调整上课状态。此外学生有了自主选择上课内容的权利,积极主动的开始学习声乐,使得课堂学习效果得到了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声乐的习惯和意识[5]。在声乐慕课中,教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只局限在自己的课堂内容中,沿着自己的思路走,而要积极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着重培养学生对声乐作品的解读和再创造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体的音乐素养,让学生的声乐知识和演唱经验日积月累。

2、从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到深度融合

慕课教学新模式最大程度延伸了声乐学习的知识面、打破了学生的固有思维,提升学生整体的素养。声乐教师充分利用慕课声乐教学新模式的主观能动性,借鉴国内外名师的教学经验与内容,调整教学内容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达到效率最大化,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此外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声乐爱好者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力量,搜索自己所感兴趣的网络声乐学习资源,掌握最新的声乐知识动态,丰富专业知识储备,才能不在日新月异的声乐新潮流中被淘汰。因此不论是声乐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积极自我更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将声乐教学或者学习与之相结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3、基于市场需求建立适宜的教学模式

不管是过去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的慕课教学,教师、学生和资源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所以任何教学模式都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要学会自我更新,适应新技术的潮流。声乐教学中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因此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声乐教学的真正意义[6]。模式在设立安排式要考虑专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只是单纯的声乐素质培养,从而让声乐教学与社会脱轨。慕课的声乐教学新模式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理念与前沿的思维的声乐人才。

四、总结

依据以上论文的总结,慕课的教学模式已经渗透到了声乐教学的日常中,并且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凭借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声乐教学模式,尤其是本论文提到的手机APP和微信,突破了传统声乐教学模式,提升了声乐教学质量。但是新模式下出现了新问题,慕课的教学缺乏面对面沟通、录音失真、资源管理混乱等问题,本文提出一些实际中可行的解决方案,但这还远远不够,这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着力改善这一问题,让慕课的模式更好的服务学生群体。

参考文献:

【1】陈宇.“互联网+”背景下声乐教学新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7.

【2】曹青.从慕课制作传播谈声乐教学创新[J].大众文艺,2017(04):245.

【3】于贵祥.网络声乐慕课意义几何[J].歌唱艺术,2016(09):17-21.

【4】王健.高校《声乐》慕课开设的可行性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2(06):184-185+192.

声乐课程论文范文8

一、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1.高校音乐教育依然运用传统教育模式,缺乏教育模式的创新。

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虽然推行模式改革已经很多年了,但在很多高校当中却依然运用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没有太大的变化。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性,所以对于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力度不大的高校,一定要坚决抛弃陈旧的音乐教育模式,大力提倡教育模式的创新,这种现象的实现一定能够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2.高校的音乐教育资源过少,致使教育模式改革不能顺利进行。

我国高校当中的音乐教育虽然非常普遍,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音乐教育资源的现象。条件较好的高校,拥有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源,但一半以上的高校普遍缺乏音乐教育资源。由于缺乏大量的音乐教育资源,所以很大程度地阻碍了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使高校的音乐教育难于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要想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必然要求丰富高校音乐教育资源。

3.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改革与实际的教学设置不相适应,致使模式改革不能落到实处。

在大力推行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形势下,很多高校的教学设置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进行,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急需创新发展,但实际的教学设置与之不相适应,依然按照传统固定模式,这种情况使得两者之间不能兼容,两者相互抵触现象的存在,制约了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策略

通过上面的论述能够看出,在肯定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成绩的基础上,也要重视改革当中存在的众多问题。所以,要想顺利推行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工作,就一定要从多方面入手,根据出现的实际情况,制订操作性强的方针政策,才能保证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稳定推进。根据上面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在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过程中,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及时更新高校音乐教学理念,大力引进创新型音乐教师人才。

针对高校当中存在的教育观念落后的现象,要在高校当中大力推行教学理念的创新,不断引进年轻人才,提高音乐教师队伍的创新性和创造能力,打造新型音乐教师队伍,才能适应时展,促进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的稳步推进,才能不断提高高校音乐教学质量。

2.优化课程设置,增加音乐实践课程的时间。

对高校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音乐知识的能力,所以,也要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开设音乐实践课,通过音乐实践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因此,改革课程设置,开设充足的音乐实践课,才能保证学生不断提高音乐技能。

3.运用新型教育模式,加强音乐教育模式针对性改革。

对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实际上就是创新现有教育模式,运用新型音乐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有,对于高校音乐教育当中一些落后的模式也要进行创新,才能保证音乐教育模式的全面改革和发展。

4.加强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的投资,保证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缺乏音乐教育资源,对于这种情况,要精诚团结,不怕艰难,努力争取多方面支持,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在教育资源方面增加投资,不断丰富高校音乐教育资源,保证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顺利发展。

5.实现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与实际教学设置的协调性发展。

在高校的音乐教学模式改革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实际教学设置的重要性,要保证教学设置与教学模式改革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使二者同时获得稳定发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三、总结

因此,在推行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中,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要争取获得多方面支持与理解,积极听取多方面意见和建议,努力创造条件,才能不断推进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

作者:王立峰 单位: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高职音乐中流行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行音乐教学内容选择不当

由于流行音乐源于人民大众,所以其风格以及表达方式都与古典音乐完全不同。古典音乐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当音乐确定了基本情感内容之后,其表达风格都必须是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不同的演唱者在诠释同一首经典名曲的时候都必须是正确的按照歌曲的创作要求的,不可以随意的更改作品的风格;但是流行音乐就完全不一样了,一首流行音乐作品一旦创作出来,虽然其有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但是演唱者的诠释方式和风格可以有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一首经典的流行歌曲甚至可以拥有几十种不同的版本,这也是流行音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每个人都可以将其与自己的个性相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所以,学生在诠释流行音乐时可能因个人风格不同之间会有不同的差异,或者因为演唱时间地点不同也会发生风格上的变化。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教授流行音乐的过程中会将其与古典音乐相混淆,从而照搬传统声乐的表演方式,使流行歌曲也被演绎得呆板统一。符合标准固然是需要反复不断的练习,但是流行音乐更需要的是教师给予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根据学生不同的演唱风格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演方式。

(二)采用传统声乐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

我国传统的高职声乐教育因为各个高职院校的声乐专业以及其他单纯的音乐学校都面临着声乐教师与学生比例不平衡的问题,所以每个课堂至少都有十几个学生,甚至几百个学生同时参与,虽然也有根据不同学生风格进行大概的班级分配,但是其分类仍然很受师资力量不足的影响。但是在流行音乐教育方面,这种方法不再适合坚持下去。因为流行音乐的灵魂就是每个演唱者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如果不能再课堂上将学生的个性培养出来,对于以后的事业也不会有良好的发展,教学的目的无法达到。

(三)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

当前我国的高职声乐教育中流行音乐教育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传统声乐教育背景中出来的,之前接受的教育或是美声,或是民族,其拥有的教学经验固然会对流行音乐的教育有所帮助,有利于学生打牢声乐基础。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流行音乐是独立于传统音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音乐形式,对其音乐内涵的理解需要真正懂得流行音乐的人才能领悟到。而当前很多教师都仍然在用传统音乐的眼光看待流行音乐,无法正确领会到其真谛,从而无法将流行音乐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另外,这也表现在对流行音乐教学的评价上,我国高职流行音乐教学缺乏专门针对流行音乐教学的评价方法,仅仅依靠其他音乐形式的教学评价方法不利于高职流行音乐的教学以及长远的发展。

二、高职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教学的策略

(一)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合理明确的目标是任何一件事情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的指明灯。在流行音乐声乐教育方面,由于现阶段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制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就更显得重要了。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传统音乐教育相区分开来,然后根据目标再逐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等。一般来说,流行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拥有以下几个能力:第一,各种不同演唱风格的自由运用转换能力。这是由流行音乐的多变风格的特点决定的,学生需要在坚实的演唱技巧基础上,学会如何根据不同音乐的特点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歌曲表演形式。在几个目标中,这个是最重要的之一。第二,除了表演方面之外,流行音乐教育也需要拥有自己的理论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理论研究运用的能力,为以后其在音乐事业中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不仅仅是表现音乐,更重要的是如何将音乐的真谛传授给更多的人。具体来说,学生需要掌握的包括正确的演唱技巧以及扎实的声乐基础。第三,音乐也离不开硬件的支持,所以流行音乐专业的学生还需要掌握最基本的音乐硬件使用知识,如音频剪辑制作,音响调试等。音响是关系到演唱水平的重要硬件条件,所以懂得如何操作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音频的制作不仅仅是从事演唱事业的人需要的素质,对于从事学生教育方面也很有益处。

(二)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各大高职学校音乐课程设置参差不齐,音乐系列教材运用的差别很大,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体系和统一的课程设计。这非常不利于流行音乐教学持久快速的发展。所以,流行音乐教育的教材编写任务就显得异常的重要和紧急。在声乐教育中,歌曲就是教材的内容,因此在选择歌曲时,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的特点来精心挑选,循序渐进的增强难度。例如,一二年级的时候,选择的歌曲难度不能太大,音域始终,感情起伏不大,节奏变换简单;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对于声音的控制能力加强,音域也会变宽,同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歌曲的情感变化,这个时候可以选择难度加大的歌曲,如音域加宽,情绪起伏加大,节奏变换增强的不同风格的作品让学生来练习。到了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对于舞台表现力的各方面都能够很熟练地掌握,演唱技巧扎实,台风自然有张力,声音的表现能力增强,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情感丰富,极具表现力的歌曲作品,如音乐剧等。

(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结合目前高职音乐教育的实际资源和条件,笔者认为高职音乐教育中可采用小班制的方式开展流行音乐教学。小班制就是指一个课堂上不超过5个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小班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加强,对于个人问题的反应也会变得迅速,最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做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流行歌曲的演唱需要大量的联系,而小班的方法,学生以个人或组合的形式可以拥有更多时间去练习演唱技巧,得到老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培养演唱中的合作技巧,和声技巧以及舞蹈技巧等。同时,通过小班上课,学生可以更好的观察他人的表现,从而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技巧,为流行音乐的教育打下理论基础。

(四)制定有效的评价目标和方法

我国高职流行音乐教育的评价系统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人或组织),评价客体也称评价对象——针对什么来进行评价,以及评价方法。想要进行明确有效的评价,首先我们要设定一个评价目标,即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个评价,这有明确了目标之后,我们的评价才会找到合适的方向和途径,然后才可以勾画出评价思路和模型。作者认为高职音乐教育的评价模式应该主要包括评价框架、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数据等方面。其中评价框架的构造需要充分的将高职教育的每一方面考虑进去。评价模式的创建需要平衡几个方面的关系:高职教育的短期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激励与评价的关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或其群体内的关系,学习专业知识与知识的灵活运用表现的关系等。通过合理完整的评价模式,我国高职流行音乐的教育的效率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和更加有效的应对今后不断变化的机遇与挑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在高职音乐中非常有必要引入流行音乐的教学,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流行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和建议和解决方案,希望能够为我国今后专业化的流行音乐教育贡献出一份力量,也为我国高职流行音乐教育的后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促进我国高职流行音乐教育事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作者:王麒宇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

一、转变原有音乐教育观念

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体现的是一种包容的、开放性的观念,在类似情形的驱使下,人们对世界上不同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研究已经成为了人们音乐生活的一项内容和获取自身发展的意图,这种以开放性的姿态面对世界音乐文化,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音乐文化教育,提供了珍贵的发展思路和理论依据。

在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中国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以其自身的文化结构、语言特点,构成了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们因打破一切陈旧观念的束缚,在文化与音乐教育相关联的条件下,努力寻求该地区自身的潜质,来组建符合该地域的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学科体系和理论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本族语言或和汉语语言的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高校音乐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这也对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对汉族音乐和文化的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民族传统的文化渐渐的失去了她赖于生存的土壤,许多宝贵的音乐文化资源逐渐消失,此刻,高校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思想为区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变迁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二、教学资源以及师资力量与储备

在当前的教学队伍中,高校的音乐教师几乎都是音乐专业院校毕业出来的以西方音乐体系训练为主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以及对音乐的操作能力都已深深打上了西方音乐学体系的烙印,因此,他们缺少了必要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视野。要培养和建构我国高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模式和体系,就需要教师们有实地的研究学习经验,深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调整和更新思想观念,将其哲学思潮、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争取做到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来对其音乐进行教学和研究。以上可看出,教师的培养和师资结构的建构对高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领导者应该注重教师队伍在整个教学中的合理布局,紧密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有目的和有计划地提供教师去研究和学习所需专业的时间和机会,以此来适应新形势下的多元音乐教学新局面。

再此,高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不能脱离本身的生态环境。任何事物的发展若离开了自身的生态环境,它将会面临消失的危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也一样。高校音乐文化的多元教育模式和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特点,决定了音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校园,而应有目的、计划性的安排教师和学生走出校门,到广阔的民间去感受和学习体验各民族民间的音乐事项。同时,学校要不间断的聘请专家和学者以及民间艺人来校举行讲座或教学,同时,不断举办与本土音乐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采用民间实地课堂与学校学习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经验时再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音乐实践要比音乐理论更为重要。到民间学习和体验本土音乐文化,感受音乐创造的非程序化和非正统性,这种带有互动的交流、偶然中的必然的音乐创作行为,会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充满激情,从而也使音乐回归到其本身。这种学习模式,使我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不只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索知识的过程。

这就会使我们的教学中避免出现“唯一答案”和“最好、最佳答案”的模式。最后,高校多元音乐文化中德育的渗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自身教育实践中,很注重研究人的道德发展与音乐教育的关系,他认为,恰当的音乐教育,可以使人们的性情得以调和、心情得以陶冶。我国的荀子在其论著中也提到了音乐的“广教化、正身行、美风俗”的功用。由此可看出音乐中德育价值的体现。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就是既立足国内又面向世界、批判的继承音乐文化传统,同时又展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貌。

三、总结

因此,我们必须更多关注音乐教育中的人文内涵,做到教育、兴趣、陶冶、文化相结合,才能使高校音乐教育成为多元文化中涵盖深厚民族意蕴的表达方式。人们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能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不断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获得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塑造出良好的人格尊严和思想品德,进而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从而共享人类的音乐文化,以此提升了民族自尊心以及获得了文化认同感。笔者认为,只有从上述四方面不断的进程理论深化和艺术实践,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才能落到实处,进而才能不断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和才能,在多元音乐文化的背景下获得心灵的洗涤和升华。

作者:胡玲玲 单位:四川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第四篇

一、新形势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

(一)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特色与培养方式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面向中专、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队伍,其教学特色在于培养音乐教学师资,具有师范性的功能。从广义上讲,音乐教育的教学,是从感性上感悟体验,从理论上去认识把握音乐的本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与非师范性音乐教育不同的是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传承,即学到手、用得好、传下去,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一项学习。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是影响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血脉,也是从根本上改变本民族的国民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和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力量。音乐教育改革以来,众多高等师范院校为弘扬民族文化,地方师范院校引入本土音乐资源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从而突出强调国民音乐教育、业余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发展促进作用日渐突出,促进群众文化繁荣,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现阶段群众声乐文化已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文化多元、艺术多样的发展趋势。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归根结底要靠音乐文化人的队伍建设,依靠大众喜爱的、有影响力的、有高素质文化艺术修养的文艺工作者来组织建设,这就给高师声乐培养人才的要求带来更大的挑战。就业形势的严峻也给高师声乐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带来了考验,高素质的声乐教育工作者既要懂得声乐专业技术,又能进行声乐艺术实践操作,毕业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市场岗位的竞争。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

(一)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

我国声乐艺术在古代就有很高的成就,如韩娥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礼记•月记》中关于歌唱气息的运用、行腔、吐字以及情感抒发的记载;《诗经》将民歌汇集;屈原的《楚辞》;中国说唱音乐鼻祖《荀子•成相篇》等。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在不断改革,声乐教学不仅停留上个世纪20年代受欧洲文化影响,以美声方法演唱风格占据主要院校优势,洋为中用。声乐教学更好地借鉴了西方融合多元素的民族唱法,更多地融入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成多元共生的状态。声乐教学以独特的个性跟国际接轨,声乐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使之更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声乐艺术虽不能通过具体的概念言语来形容,但可以结合听觉,是用声音与语言来表现音乐的形式。音乐教育是感性透过理性的认识,有意义且科学地传递给他人,从而得到体会的学习过程。声乐教学也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思考

音乐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四部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教育学、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法规等课程,约占总课时的33%;专业必修课包括14门课程,其中师范必修声乐、师范必修钢琴、师范选修主科、学校音乐教学论与教材教法、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名作赏析、和声、曲式等10门课程为核心课程(或称为学位课程),课时约占总课时的44%;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7%;公共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术素养类四个系列。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0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约占总课时的5%,文科学生至少应选修2学分自然科学系列的课程,其他学分可以任选课程修读,如意大利语、歌曲写作、音乐课件制作、教师技能、形体、论文写作等,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1%;实践环节构成主要包括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为必修学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6%。

其一,公共课门类多,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觉得枯燥,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其二,占据了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专业必修的设置虽然丰富,但是由于课程独立性强,学生很难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纵向贯通,比如曲式、和声、复调的学习为歌曲分析、声乐演唱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很难去将这些学科之间进行横向联系。其三,音乐教育的理论课程更多的是对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学法的导论,提出的是教育的共性问题,并没有对声乐艺术的个性问题进行理论教育,如声乐教学法、声乐艺术史、声乐作品分析、声乐心理学、声乐美学的开设,理论基础课程的缺乏,学生毕业后只会弹、唱,却不懂如何教。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打破学科分割状态,注重学科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师声乐教学不单单是教唱,更注重歌唱技巧的理论性指导,声乐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够范唱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的能力,还要有声乐教学的能力以及根据音乐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娱乐实践发挥特性的能力。必须掌握大量的声乐理论知识与教学方法,还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实力。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堂上的几点思考

1.课堂发声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课堂大都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发声,二是歌曲演唱。声乐是一门长期积累、不断练习的一个过程,考验培养学习者的耐心与毅力。发声对于初学声乐非常重要,有助于训练巩固发声肌体。由于现在高校低年级都是小组课,学生多,课堂练声时间匆忙,忽略了学生的发声时间,更侧重的是学生歌唱作品的完成,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好的歌唱习惯来源于基础,通过练声可以使发声的各个器官不断调节使之协调,更好地为歌唱奠定基础。

2.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歌唱气息可以调节喉头的稳定,以更好地打开喉咙建立良好的声音位置。初学者更多的是靠教师的听觉感受及经验,巩固自己的声音位置,通过长期的学习可以自我总结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

3.教师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歌唱是对演唱作品的二度创作。声乐艺术的魅力在于有很强的表现力,一种情感的抒发,体现人类精神、文化、情感的丰富世界。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具备范唱能力,而且要具备对歌曲乐谱的演奏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音乐教育声乐专业的钢琴伴奏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考试或参加比赛时大都为学生相互伴奏,有利的是学生可以加强钢琴伴奏能力,但毕竟学生的弹奏能力参差不齐,对歌曲的理解能力、演唱技法程度也不如专业声乐教师,所以课堂上教师的演奏可以带动学生歌唱的情绪,因此音乐教育系声乐教师培养钢琴伴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运用高科技手段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要适应科技化发展,运用数字化手段辅助声乐教学,数字化就是把电脑、投影、录像机、摄影机投入到教学课堂中,使原本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更加科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歌唱原理的本质,还能运用软件对歌唱作品分析数据,对完整的歌曲演唱进行数据分析,能够使歌唱完美化,加强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5.培养适应实践的重要性

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检测方式,注重理论技能实践。在原有声乐考核的基础上增设小组唱、二重唱、表演唱、小型四声部合唱歌曲的能力考核标准,完善教育实习的规划体系,增加实习量,有针对性地建立自我实习档案。

(四)高等师范音乐教师所具备的能力

在当今高师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对高校声乐教师有新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学科基础技能、自身专业修养、良好的师风师德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勤于参加社会实践跟上国家整体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等师范乐声乐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根据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储备,掌握声乐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国内前沿问题,加强自身艺术修养,与时俱进,以适应高师声乐艺术教育改革和培养新时期艺术教学人才的需求。

三、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声乐教学的发展要突出学科知识、技能技巧、相关文化的整合与融合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以器乐、声音为在校主修必修科目之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但是有个师范特色问题,师范类的声乐教学除发声,演唱训练外,还需有一定的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如声乐发声基础原理或者歌曲的音乐分析等,这样才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性。

(二)声乐教学的题材要丰富,内容要具有全面性,侧重体现本土音乐文化学生在接触演唱曲目上,不要像非师范声乐专业那样有严格的声部划分、音色划分,着重演唱某种风格的歌曲。要多听、多唱、多积累声乐作品,增强范唱能力。同时,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素材,接触各种风格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各有侧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学生不仅在独唱中唱好,合唱中也要唱好。加强合唱、合奏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合唱中的一员,要如何组织进行训练,如何带动整体,同时学到指挥技巧、排练方法等,开拓思维,有创造力,更好地运用于社会及毕业后工作岗位的自我发挥。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