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范例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范文1

1医院健康教育工作领域

1.1制定健康政策

建立以职工、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居民的健康为中心的管理政策。

1.2创造支持性环境

有益于员工、患者及家属的健康与安全的工作与诊疗环境。

1.3强化社区行动

院内外联合共同促进患者及其家属以及社区居民健康,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1.4发展个人技能

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不断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和职工的健康相关能力,以个人带动家庭、邻居、朋友、周边社区居民的健康相关能力。

1.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以患者及其家属、居民、职工为起点,以预防为主、以健康为导向。

2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任务

将健康促进融入医院管理政策;建立与完善健康促进组织管理体系,开展职工能力建设培训与动员[2];构建和谐的诊疗环境提高患者、家属和社区居民及医护人员健康知识与技能;开展特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3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3.1院内健康教育

3.1.1门诊健康教育是指对门诊患者及其家属在门诊导医、候诊、诊疗过程等进行的教育。由于人员流量及流动性大,病种复杂,环境噪杂,与患者接触时间短。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开始,抓住患者的关注点,利用有限的时间,激发患者的学习兴趣,比如季节性传染病,老年病、多发病的宣传和教育。门诊教育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健康教育处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患者易于接受,对人们的行为和生活形式给予指导,便于保存阅读。②候诊教育:有口头讲解、宣传栏、宣传折页、视频播放,电子显示屏等。③门诊咨询教育;也是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方法,主要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简短解释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提出的和本次就诊相关的问题,并提出此次相关疾病一些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

3.1.2住院患者健康教育

由入院教育、住院期间教育和出院教育三部分组成。①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有关患者入院时应注意事项的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病区环境、作息时间、提供的服务内容、患者的权利与义务、医院的规章制度、宣传禁止吸烟等。②住院期间床位医生会向家属解释患者的病情、诊疗计划,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口头教育是入院教育的主要方式,可以对有吸烟史的住院患者进行简短的戒烟干预;可以对同类患者及家属进行专题讲座,例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饮食、锻炼等内容的讲解。③患者出院后通过出院随访进行伤口、用药、营养及饮食、康复锻炼及注意休息等方面的指导。

3.1.3特色健康教育

①努力改善患者诊疗与就医环境;积极开展“最美病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等活动。②在电梯口设置通俗易懂的健康小贴士,倡导健康生活方式。③医院在体检科专门设置健康“加油站”;配备有全自动电子血压计、身高体重计、腰围尺和大量的健康生活方式相关宣传材料,方便职工随时监测血压和体重状况,让职工免费为健康加加油。

3.2健康教育阵地建设

健康园地、视频播放、健教处方栏、健教咨询室等。

3.3面向社会的大众传播

开展天使科普进校园、急救知识进工地、急救培训进企业、阳光义工走访独居老人等不同形式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医疗专家大型巡回义诊活动,走进多地开展义诊,为当地居民送健康。

3.4职工健康教育

每年开展职工健康体检和健康评估,掌握职工健康水平,并根据职工主要健康问题,分析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方案及干预措施;医院投入专项资金,购买跑步机、健身自行车、健步机、健腹机等健身器材,为职工提供充足的健身活动场所;要着力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活跃职工业余生活,提高身心健康。医院要有系统开展健康促进工作的政策,并将其作为全院整体医护质量管理系统的重点内容之一,该政策应明确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患者、患者亲属、社区居民和医护人员自身的健康,改善健康相关行为。医护人员要定期接受人文医学、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健康咨询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培训,注重医院人文环境和医院环境的建设与改善,加强医院健康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赵芳.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0(29):121.

健康教育范文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7年9~11月在本科室住院的孕产妇399例为观察组,年龄19~40岁,平均(25.0±5.5)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63例,中专或高中126例,初中及以下110例。选择2006年9~11月在本科室住院的孕产妇386例为对照组,年龄20~40岁,平均(24.0±5.0)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60例,中专或高中123例,初中及以下103例。2组孕产妇在年龄、文化程度等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健康教育小组成员由本科室年资较高的护师担任。设组长1名,组员3~5名。要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具有较强的沟通及口头表达能力,熟悉本专业的健康教育知识及行为方法,并热爱本专业,富有爱心及耐心的护理人员;并要求组长定期组织成员进行知识更新和培训学习。

1.2.2健康教育小组工作方法对照组的健康教育由责任护士全程负责。观察组在责任护士完成孕产妇的资料收集、评估、计划和实施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协助责任护士完成全科室孕产妇及陪伴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对病房中所出现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加以重点指导及帮助。健康教育小组成员每天上午利用8:00~10:00医生查房时间组织病房内所有家属陪护进行集中的讲座,特别对当日新住院、手术、分娩的孕产妇的家属,主要讲解查房陪伴制度的重要性,病房的空气消毒及安全管理,新生儿异常情况的识别,费用查询等家属最关心的问题。上午10:00医生查房后,小组成员到病房评价每位孕产妇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剖宫产术后第1d,评价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的方法及新生儿护理的方法,评价其能否按需哺乳,是否掌握腹部伤口自护办法等,如孕产妇对健康教育的内容掌握不全或不到位,孕产妇小组成员将结果反馈给责任护士,责任护士给予个别指导;小组成员在完成每位孕产妇的健康教育评价后,填写健康教育反馈卡,并插入孕产妇床头卡上,使责任护士能随时了解此孕产妇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下午小组成员针对孕产妇及家属所存在的不足或特别需求,进行集体讲座或组织孕产妇进行小范围沟通、示范、交流,如开展新生儿抚触的指导、新生儿游泳的好处及方法演示、新生儿换尿裤的技巧、产妇挤奶的方法、产后健身操等和进行产妇饮食制作方法的交流,或者组织孕产妇进行心得和经验交流等。

1.2.3评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及孕产妇满意度调查表,调查2组孕产妇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的内容包括孕产妇对住院须知、产前产后相关护理知识、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护理知识、产后恢复运动、避孕知识、伤口护理、饮食护理、复诊知识和乳房护理10项等内容的掌握情况,每项分别为10分,根据总分得分情况,分好(>90分)、一般(>80分)、差(>60分)3个等级。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水平、病房管理、沟通能力4项,每项分别为25分,根据总分得分情况,分满意(>95分)、基本满意(>85分)、不满意(<75分)3个等级。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2.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

2结果

2.12组孕产妇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比较2组孕产妇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比较,Z=-8.3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2组孕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2组孕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见表2。从表2可见,2组孕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χ2=61.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成立健康教育小组的必要性健康教育是一项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性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实行病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而病人家属教育尤显重要,且自我护理正成为一种发展趋势[2]。以往产科病房的健康教育是以责任护士为主的针对孕产妇实施的健康教育,由于产科病房住院天数短、周转快、陪伴家属多,且更换频繁,仅靠责任护士个人的健康教育及指导易使计划落实不到位,家属和陪护不良的健康习惯极易影响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效果。只有建立整个家庭成员的健康意识,才能保证孕产妇及婴儿的健康行为。因此,仅靠责任护士个人的力量远远达不到这些要求,由于产妇住院天数较短,要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产妇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和不能保证效果,健康教育小组的成立为孕产妇及家属共同参与健康教育创造了平台,在提高孕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建立健康行为,尽快恢复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

3.2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可促进护士间的协作精神传统的责任护士负责制是责任护士个人独立完成孕产妇的评估、计划、实施及评价,有时自我评价欠客观,使健康教育效果不能保证。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后,通过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对责任护士的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使结果客观真实,从而促使责任护士不断改进健康教育的方法,促进了护士间的交流和协作,提高护理团队精神。

3.3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高了护理质量本调查结果显示,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后,观察组孕产妇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这是因为,通过健康教育小组成员的参与,减轻了责任护士的工作量,有效地保证了护士与孕产妇的沟通和护理时间,同时可以通过家属的督促,保证孕产妇的遵医行为和健康教育内容的落实,使孕产妇掌握知识更全面准确,保证了健康教育效果,从而提高了产科的护理质量[3]。#p#分页标题#e#

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流感防控;健康教育

0引言

禽流感为禽流行性感冒,该疾病则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导致的禽类传染病,主要分为三类,的非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高致病性禽流感。该疾病不仅对禽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对人类自身健康也造成了持续威胁,对社会造成一定恐慌,从而影响家禽养殖和消费。因此,本文将对流感防控中健康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有效预防禽流感疾病[1]。

1禽流感病原学特征

禽流感病毒属于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呈现球形,是典型的病毒粒子,该粒子直径为80-120mm,平均直径为100mm。首次分离的部分为毒株,呈现长短不同的丝状,经过鸡胚连续传代培养或是细胞培养物可以转变成球形。此病毒有囊膜,单股负链RNA分节段病毒组成基因组,并由8个片片段组成,依次为NS、M、NA、NP、HA、PA、PBI、PB2基因片段,这些基因片段可以编码成11种病毒蛋白。其中神经氨酸酶(NA)与血凝素(HA)是两种主要的表面抗原糖蛋白。两种糖蛋白存在抗原性差异,可将其分为9种NA亚型以及16种HA亚型。流感病毒因为具有特殊的基因组结构,使其在复制及组装过程中,会发生“错误”,造成变异[2]。

2流感病毒

2.1西班牙流感

西班牙曾爆发过一次很大的流感,一年内死亡人数达到2000多万人,仅仅美国便死亡70万人,死亡人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十倍。该病毒在美国开始流行,然后由于士兵的转移,病毒传染至欧洲、日本,甚至中国等各个国家及地区。一年期间,全世界感染人数达到两亿人,特别是强壮的青年。该病毒起源于美国,但是死亡人数多为西班牙人,因此将病毒称为西班牙流感[3]。

2.2亚洲流感

我国贵州曾发生H2N2流感,随后便传染至中国各个地区以及香港、新加坡,然后感染传遍世界。有关专家研究发现,此病毒的NA、HA、PB1基因全部来自于禽类病毒,并且该病毒逐渐替代了以往流行的H1N1亚型病毒。

2.3香港流感

香港曾感染H3N2亚型流感病毒,并且该病毒从华南快速传遍东南亚以及全世界,造成第三次大规模流感。研究表明,HA与PB1基因均来自禽流感,为禽与人的杂交病毒。

3禽流感对人类的危害

我国近几年感染禽流感人数不断增多,主要包括H5N6亚型、H10N8亚型以及H7N9亚型三种病毒。H5N6病毒感染首次发生在云南,病例感染临床表现为咳痰、发热、双肺炎变、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与循环衰竭导致死亡;患者与野禽有一定的接触,并在云南当地活禽市场存在广泛的病毒感染。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为全新的病毒,主要爆发在我国华东地区。该病毒相比较于H5N1亚型禽流感,对人类具有更强更快的传播速度,自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我国感染N7N9总人数为1533例,死亡人数为592例,病死率占38.62%,全球广泛关注此次病毒感染[4]。

4禽流感防控

禽流感对于我国养禽业而言,主要表现为家禽感染死亡以及禽流感公共卫生的相关影响,由于不当宣传,导致消费低迷两方面内容。因此,作为养殖业以及相关人员,要加大开展禽流感防控健康教育工作,做好知识宣传,避免发生大规模流感。

4.1利用大众媒体进行防控健康教育

近几年,以全球化为背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爆发次数持续增多,并且危害不断扩大。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想多元化,社会发展及变革极易造成危机。因此,大众媒体要合理报道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当前,经济迅速发展,对各行业人员所具备的专业化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对本专业外的知识了解极少。并且,当下宣传缺少有效的知识以及一些不良媒体不进行如实报道,对行业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造成极大损害。如“速生鸡”事件,媒体在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过程中,因为缺少专业的家禽产业知识,将利用遗传育种工作培育而出的高产肉食鸡,称为“速生鸡”,使其称为一种“怪物化”现象。《人民日报》属于中央级党报,在报道H7N9禽流感中,及时有关疫情的信息,使公众具有知情权,并承担了传播健康知识的责任,向公众普及传播了有关医学健康知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减少公众恐慌,从而实现社会情绪的稳定[5]。

4.2向患者宣传健康教育内容

①避免接近传染源。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去活禽市场或是摊档,不喂养以及自行宰杀活禽,不应接触禽类以及粪便,购买冰鲜禽类食品要清楚是否经过检疫,严格注意饮食卫生。②健康生活。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多呼吸室外新鲜空气。增加体育锻炼,保证患者睡眠充足,使其均衡营养。③及时就诊。一旦出现早期感冒症状,要及时就诊。④理智看待疫情。禽流感可以防控,可以治愈,医护人员要加强提升居民对禽流感知识的知晓率,使居民可以正确做好自我防护等工作。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避免产生不良情绪。⑤出院指导。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及锻炼方案,增加患者免疫力,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另外,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回访,清楚患者的实际情况,避免患者出现再次感染现象,提醒患者谨遵医嘱使用药物。

4.3宣传形式

针对当前禽流感发展趋势,对居民进行宣传,根据居民特点,利用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进行宣传。①社区宣教。通过传统方式为群众营造健康教育氛围,设置宣传栏、利用多媒体播放、设立咨询点、复印小册子等。②特定场地宣传。集中群众开展宣传活动,针对人群主要为退休人员及家庭妇女,该类人群与肉菜市场接触较多,将作为重点宣传对象,告知其接触活禽存在的危险性。③自媒体宣传。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平台,向更多的人传播流感防控知识,建立健康互动平台,使群众可以与专家进行交流。

5讨论

对我县禽流感患者进行流感防控健康教育,患者流感防控知识得到明显提升,并且通过对社会人群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扩大了宣传范围,使更多的人清楚禽流感对人类的危害,从而提升自身的防控意识。综上所述,对患者进行流感防控知识宣传,有效丰富患者及群众的流感防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流感感染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诚,张维,王蕾.流感防控中的健康教育与新闻宣传实践和体会[J].中国健康教育,2018,34(07):666-668.

[2]郑红英,李美霞,陆剑云,等.广州市社区居民人禽流感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医学动物防制,2018,34(06):589-591.

[3]杨泉生.武警山西总队扎实做好冬季流感防控工作[J].武警医学,2018,29(01):107.

[4]赵翔,陈先亮,刘东.探究当前禽流感的新危害与防控要点[J].中国动物保健,2017,19(09):72-75.

健康教育范文4

1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对包括我科患者在内的广大住院门诊患者、家属以及所在社区内的居民普遍进行健康教育,教育方式包括发放资料、专家面授、专栏板报、建立健康档案、跟踪随访等,大约共发放各类传单10000余张、资料手册2000余册。每月定时请心脑血管、内分泌等相关科室专家进行专题讲座1次,提前通知,尽可能召集在院患者、陪护人员、门诊患者及社区居民参加学习,并鼓励患者积极互动,现场提问。现场免费进行身高、体重、血压的测量,自愿建立健康档案。结合季节因素,每月围绕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更新板报内容2次,宣教群众普遍关心的知识。对出院患者和已经建立了健康档案者,予以电话随访,每月1~2次。尤其是男性和低学历群体,因其对自身关注度和相关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应予适当重视和监督,提高其依从性[1]。

2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定期体检,监测高危

全面施行脑卒中风险初筛评估,对40岁以上健康人群,建议每月进行1次身高、体重、血压的测量,条件许可时每年体检1次,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体检项目至少包括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有条件的可做颈动脉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血管功能。脑卒中风险初筛评估包括以下8项: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房颤和心脏瓣膜病;吸烟;糖尿病;日常体育活动少;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m2);血脂异常;有脑卒中家族史,每一项1分。重点评估对象为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或40岁以上、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对以上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干预。

2.2合理用药,走出误区

2.2.1脑卒中的主要患病人群为中、老年人,临床资料显示2/3以上的脑卒中首次发病者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年轻人也不能掉以轻心。现在脑卒中已经开始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也可能存在引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嗜烟、酗酒、生活不规律、饮食无节制,还可能有高血压、代谢异常(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病、心脏疾病、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因此,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青年人远离脑卒中的关键。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肥胖者易患脑卒中,这些的确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我们绝对不可以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人身上,血压正常或血压偏低及体型较瘦的人也可能出现动脉硬化、血脂紊乱,虽然发病概率较前者低,但也不能忽视。

2.2.2很多慢性病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较差,在服用降压、降糖、降脂药的过程中,往往吃吃停停,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自我感觉良好就自行停药。分析原因除了少部分是未加重视,造成漏服外,大多数患者,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中老年患者,认为身体无自觉不适,继续用药是一种浪费,住院期间可以遵医嘱用药,出院后一旦自觉症状好转,便自行调整药量甚至停药。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要进行针对性的解释和宣教,强调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间断和无规律的治疗不但会造成血压、血糖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会加重动脉硬化和对心脏、脑、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指导其遵从医嘱,坚持服药,同时学会自我监测,发现波动较大时及时随诊。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患者,应明确告知其该药物剂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常规二级预防剂量为75~150mg/d,若每日剂量低于75mg,则不能达到有效预防血栓的目的;而每日超过150mg,不但不能预防血栓形成,反而会增加其毒副作用。通过针对性的宣教,使患者明白今天的小投入,换来的是脑卒中的迟发病或不发病,那就是大回报。

2.3调整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

2.3.1合理膳食

饮食结构中注意增加蔬菜水果,减少热量、脂肪、盐的摄入,保持清淡饮食。既要进食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又要搭配粗纤维,避免精细食物和饮食过饱。不吃泡面、咸菜和油炸食物等不健康食品。一日三餐,食量营养都要均衡。尤其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要避免早饭不吃,晚饭食量过多,营养过剩。适当少吃晚餐,不仅促进睡眠,而且利于减肥,同时可以减少动脉硬化和糖尿病的发生[2]。

2.3.2适度运动

尤其脑力劳动者,要主动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既可和谐家庭,又可以锻炼身体。情况允许时可以步行上下班,也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以消耗体内过多脂肪和热量。活动要循序渐进,以不喘不累为宜,不走极端,持之以恒。

2.3.3心态平和,健康起居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保持心态平和,戒烟限酒,劳逸结合,起居正常[3]。切忌大喜大怒、疲劳过度。气温大幅变化时,做好防暑或保暖,以防患病。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尤其脑血管病患者,一旦出现便秘应及时行通便处理(如润滑性泻剂开塞露)或就医,切忌不可屏气用力。肥胖者要通过坚持节食和运动等来有效控制体重。

2.4监测早期症状,及时就医

学会自我监测和管理,随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指导家属学会简单的观察和急救处理知识。脑卒中常见的各种预兆,特别强调“突然”二字,如若患者突然自感头痛、眩晕、视物模糊、手脚麻木不灵活、讲话不清楚,或者家人发现患者口眼歪斜、步态举止异常,应该保持冷静,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切不可在家自行观察,以免延误病情。

3讨论

脑卒中的健康教育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在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需要向社区延伸,在健康宣教过程中,充分考虑年龄结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经济情况等诸多因素,以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长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健康宣教,使广大群众普遍形成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念。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或已经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指导其保持良好心态,必须遵从医嘱用药,建立健康饮食起居习惯,掌握病情自我监测,达到脑卒中不发病或迟发病,降低其再住院率。同时不可忽视非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积极干预其不良生活习惯,灌输防病意识,提高疾病与健康知识的知晓率,逐步形成健康行为习惯,使其远离脑卒中。

作者:张晓丽 单位:偏关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晓蕾.脑卒中高危人群重点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9(11):1089-1091.

健康教育范文5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120例哮喘患者资料,男56例,女64例,年龄16~75岁,病程1~24年;其中合并糖尿病19例,高血压24例;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经肺功能和胸部X线检查确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予以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同时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严格按照医院规定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开展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

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需要长期坚持,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得随意停药、减少剂量。所以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其心理状态,通过心理抚慰和鼓励,增强患者自信心,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一方面,护理人员应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患者病史、病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另一方面,需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消除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发病后易变得暴躁、悲观,甚至有孤独感,护理人员应予以其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耐心做好每一项工作,保持微笑,令患者产生依赖和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才能顺利地进行下一步健康教育工作。

1.2.2健康宣教

稳定患者情绪后,护理人员可通过发放哮喘预防手册、播放相关视频、集中讲解等方式,将哮喘的病因、症状、危害及治疗方法、治疗现状等基本信息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使患者出现胸闷、咳嗽、气憋、流涕等症状时,可及时作出判断,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同时告知患者生活中应避免该病发生的原因,其与空气污染、长期抽烟、遗传、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并使患者意识到该病不能根治,但能够控制病情,而吸入治疗属于局部用药,服用剂量、时间、方法都应符合医师要求;使其掌握吸入糖皮质激素时,如何调整呼吸、掌握要领、避免禁忌事项。定期邀请权威专家举办讲座,介绍哮喘疾病治疗药物的最新研究成果,使患者熟悉服用药物后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等。同时,指导患者掌握峰流速仪的使用、记录数值等知识,明白红区、绿区、黄区的意义,学会自我护理和自我检查。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之间多交流,并嘱家属对患者进行监督和健康教育,出院后能按照住院标准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帮助其更好地恢复。

1.3观察指标

①知识知晓率:主要包括哮喘发病原因、常规治疗方法、激素吸入种类、治疗禁忌、自我护理措施等。②症状积分改善:包括日间和夜间症状,日间症状积分:无症状0分,偶尔出现1分,频繁出现2分,持续出现,生活明显受影响3分,病情较重4分;夜间症状积分:无症状0分,憋醒1次1分,睡眠质量开始下降2分,严重影响睡眠3分,无法入睡4分。③治疗依从性:观察患者是否严格遵照医护人员叮嘱,进行服药、休息。总依从性(%)=(完全依从例数+不完全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均消失,肺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肺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显效47例,有效8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7%(55/60);对照组患者显效38例,有效6例,无效1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3.3%(44/60);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哮喘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健康教育前,观察组患者了解哮喘相关知识19例,占31.7%(19/60),对照组20例,占33.3%(20/60),两组患者的哮喘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观察组57例,占95.0%(57/60),对照组45例,占75.0%(45/60),观察组患者的哮喘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日间、夜间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的日间、夜间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4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完全依从46例,不完全依从10例,不依从4例,总依从性为93.3%(56/60);对照组患者完全依从33例,不完全依从12例,不依从15例,总依从性为75.0%(45/6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与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性疾病,多与气道高反应性有关,发病率较高,给患者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其防治关键在于消除气道炎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吸入激素法进行治疗,糖皮质激素与其受体相结合,可发挥较强的抗感染和免疫抑制功能,以缓解患者病情,预防哮喘发作。但此方法治疗哮喘需长期、规范、持续地吸入糖皮质激素,否则治疗效果会明显降低,所以对患者的依从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实际临床治疗中,患者学历不同、性格各异,很多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或不信任现代医学水平,不能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以致虽然长期服药,但最终效果却并不理想。患者依从性较差的原因:①个人心理障碍,认为哮喘不能根治而自暴自弃;对护理人员服务不满,存有抵抗心理;②患者及家属对疾病了解较少,对药物认识不足,担心吸入糖皮质激素会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在治疗过程中一旦患者病情缓解,就立即停止用药;③宣传力度不够。因此,为提高患者吸入表面激素治疗的依从性,必须在护理工作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令患者了解疾病及药物使用知识,学会自我护理和治疗,注意禁忌,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同时还应积极调整心理状态,保持身心健康。

4结语

健康教育范文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处方在减少我院妇产科药物静脉滴注渗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6-11月我院妇产科住院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在药物静脉滴注中按照日常操作中的口头健康教育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在药物静脉滴注治疗牌上附带一张静脉滴注健康教育处方,方便患者及家属查阅;护士每天在患者输液过程中按照处方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临床药师陪同主治医师查房,进行健康教育抽查。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处方内容知晓率、治疗满意率及硫酸镁注射液、注射用五水头孢唑啉钠滴注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静脉滴注渗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健康教育处方内容知晓率为94.0%,治疗满意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3%、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硫酸镁注射液滴注速率≤40滴/min占比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注射用头孢唑啉钠滴注速率≤60滴/min占比为9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渗漏率为5.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处方可明显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减少静脉滴注中的不良反应和渗漏情况。

关键词

健康教育处方;静脉滴注;渗漏率;不良反应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过程与行为指导[1]。静脉滴注是将大量无菌溶液和药物直接滴入静脉的方法,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静脉滴注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给药方法,在多途径治疗中占有不容置疑的首要位置,,也是治疗重症疾病及抢救危重患者的首用治疗方法[2]。但是由于该项治疗手段流程较长、环节较多,在临床上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滥用和不合理使用静脉滴注疗法,常可引起滴注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3-4]。因此,做好患者静脉滴注的相关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但由于传统的口头健康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护士宣教时内容不固定、患者容易遗忘等缺点,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针对以上问题,我院临床药师制作了静脉滴注健康教育处方,附于输注治疗牌上,以方便患者及家属查阅,以及临床药师和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选择2015年6-11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且意识清醒的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28~79岁;妇科83例,产科67例;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120例,高中及以上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8~79岁;妇科84例,产科66例;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118例,高中及以上32例。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静脉滴注健康教育处方的制作

处方包括:①科室常用药物的说明,包括药物名称、主要作用、输注速度、常见不良反应;②静脉滴注(钢针和留置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护理要点,如:注意输注瓶中液体量和状态、告知输液时肢体随意动造成的影响、可能导致微粒污染的因素等。将该处方粘贴于输注治疗牌上,并持续悬挂于病房输液架上。

1.2.2健康教育处方的使用方法

对照组按照日常操作中的口头健康教育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输注治疗牌上附带一张静脉滴注健康教育处方,方便患者及家属查阅,同时医护人员每天在患者输注过程中按照处方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直至患者出院。本科室常用滴注药物:缩宫素注射液(安徽宏业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4022980,规格:1mL∶5单位)、硫酸镁注射液(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3021961,规格:10mL∶2.5g)、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1023159,规格:100mL∶替硝唑0.4g与葡萄糖5g)、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深圳华润九新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244,规格:1.0g(按头孢唑林计)]。其中硫酸镁注射液、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因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及患者呼叫医护人员的次数相对较多,是科室重点监测的药品。

1.3评价方法

(1)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滴注健康教育处方内容知晓率、满意率、静脉滴注患者的渗漏率。静脉滴注健康教育处方内容知晓率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输注通道的选择、输注中的注意事项、拔针后的正确按压方法、自我护理的小技巧。对回收问卷按回答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分,每份问卷有8个有关健康教育知识方面的问题,分为知晓、不知晓;知晓率=知晓例数/总例数×100%。满意率调查表主要是就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满意率=满意例数/总例数×100%。静脉滴注渗漏率的调查:由责任护士每天登记静脉滴注患者总数,以及发生静脉滴注渗漏的人数;渗漏率=渗漏例数/总例数×100%。(2)分析科室常规监测药品硫酸镁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液输注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A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处方知晓率、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知晓率为94.0%、满意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3%、8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硫酸镁注射液输注速率和不良反应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硫酸镁注射液滴注速率≤40滴/min占比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输注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注射用头孢唑啉钠滴注速率<60滴/min占比为9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患者静脉滴注渗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渗漏率为5.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国内对临床药师的工作逐渐重视,并开始组建临床药师队伍,开展临床药学和临床药学教育工作。医院药学服务团队中,临床药师主要负责查房及患者监护、药物重整、用药咨询与药品管理[5],但由于开展临床药学的时间较短,很多医院对临床药师的工作职责划分并不明显,大部分被任命为临床药师的药学工作者都是从药剂科中选出。临床药师对健康教育处方的参与对降低护士的学习难度和工作难度有积极的作用,而通过临床药师对健康教育处方的制作,协同查房中对健康教育处方的讲解,可以获得更多的患者信息和反馈,可为医院合理用药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参考[6]。

3.1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率

缩宫素注射液、硫酸镁注射液、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是科室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品。缩宫素注射液已有文献提及使用定量静脉微泵进行给药,对于产程和不良反应的控制更好[7]。硫酸镁注射液用于治疗早产、安胎、解痉,滴注速度保持在30~35滴/min为宜;本品输注时间较长,有可能引起潮红、出汗、口干等症状,输液过快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心慌、头晕等。注射用头孢唑林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如子宫感染、盆腔和乳房脓肿,也用于手术后抗菌治疗,滴注速度在60滴/min为宜;青霉素过敏或过敏体质者应慎用,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皮疹、瘙痒等。使用了健康教育处方后,观察组患者硫酸镁注射液、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降低静脉滴注渗漏率

对于静脉滴注患者,由于其静脉血管及治疗方案不同,应指导患者配合最佳静脉通道,以保证输注顺利进行[8]。健康教育处方的应用可以使医护人员在静脉滴注操作时更加规范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避免了口头宣教时的随意性而导致遗漏宣教或重复宣教,提高了健康宣教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患者输液过程中的配合度[9],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了医护人员的责任心,降低了患者静脉滴注的渗漏率。

3.3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医护人员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静脉滴注健康教育处方向患者讲解静脉滴注的注意事项、自我护理的方法,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的需求[10]。使用静脉滴注健康教育处方,方便患者及家属阅读,提高了知晓度,同时降低了静脉滴注渗漏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减少了医疗纠纷。健康教育处方能强化医护人员对患者健康教育的积极性,降低少了医护人员对医嘱、注意事项的理解难度;并且我院规范了临床药师的工作要求,在医护人员繁忙时由临床药师向患者或患者家属介绍健康教育处方内容多能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谅解。

综上所述,相较于口头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提高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增加了互动和信任,明显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可有效减少静脉滴注中的不良反应和渗漏情况。

作者:周英文 周玉福 安玉琳 单位:重庆市北碚区妇幼保健院药剂科 重庆市北碚区妇幼保健院院办公室 重庆市北碚区妇幼保健院院医务科

参考文献

[1]陈丽娥.健康教育在静脉输注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1):1207-1028.

[2]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3.

[3]郑行林.静脉输注现状与药学服务[J].中国药房,2010,21(38):3639-3640.

[4]齐菲,袁婧,黄莹,等.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与护理差错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4):344-348.

[5]MichaelF.Powell,张伶俐,全淑燕,等.美国医院药学教育与实践[J].中国药房,2015,26(13):1729-1735.

[6]陈蓉,刘皋林,李晓宇.临床药师在消化科开展药学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药房,2015,26(17):2417-2420.

[7]李芳茹.缩宫素静脉微泵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6):1018-1021.

[8]徐映会.静脉输液健康教育提示卡在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3,11(10):244-245.

健康教育范文7

1.1方法

①孕期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进行各项健康检查,医护人员应态度温和,给产妇以安全感,取得其信任与配合。评估相应的医疗程序,以评估结果为依据来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做好分娩前准备。坚持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缓解产妇的紧张心理。②产前健康教育:进行生理护理的同时,给予产妇心理上的支持,排除干扰分娩的各种外界因素,稳定其家属情绪,指导产妇学会自我监护,耐心讲解相关的分娩知识,介绍产中呼吸技巧。③临产时健康教育:全程陪伴产妇分娩,选择有经验母亲医师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分娩过程中,助产护士指导减轻痛苦的方法,关注产妇的变化,采取措施分散孕妇疼痛的注意力。④产后健康教育:监测产妇生命体征,注意出血、伤口敷料污染等情况,一经发现及时处理。待产妇恢复体力,向其讲解育儿知识,介绍育儿方法。其中母乳喂养知识、胎儿护理方法以及母婴保健知识均为讲解的重点内容,与此同时应制定健康饮食计划。产妇出院时要指导其合理进食、注意休息,督促其定期来院进行产后检查,给予产妇避孕指导,告之婴儿具体的接种时间和地点。

1.2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对患者进行观察的指标包括营养水平、药物知识水平、计划生育水平、新生儿护理水平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并发症包括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肌肉疼痛、产后尿潴留。

1.3评价标准

以问卷形式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调查问卷由本院专家参考相关文献制定,共20个问题,每题5分,满分为100,其中>80分为满意,50~80分为比较满意,<50分为不满意,其中>50分为总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使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相关水平的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水平、药物知识水平、计划生育水平、新生儿护理水平,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患者满意度的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9.0%显著优于对照组85.5%,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肌肉疼痛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5%显著低于对照组36.0%,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健康教育是适应新医疗模式的护理服务,在妇产科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开展健康教育,不仅可以降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可有效减少难产以及产后出血等情况发生。健康教育增加护患之间的信任。在护理的过程中,护士对患者进行生理到心理上的健康教育,设身处地在为患者解决问题,因此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依赖和信任。健康教育也丰富了患者的疾病知识,使其满意度提升。本组实验中,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9.0%显著优于对照组85.5%,与时红梅,时丽在健康教育在产科实施的体会中所得满意度97.2%基本吻合。在此也可证实前人结论的可靠性。

在孕妇住院期健康知识需求的调查中提及,健康教育指导可有效的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理论为本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指导患者掌握疾病知识可缓解医护工作压力,本组实验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健康教育,在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肌肉疼痛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5%显著低于对照组36.0%,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就诊的过程中,经过医生的诊治和护士的指导,患者掌握了大量知识,从而提高了健康水平。本组实验中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水平、药物知识水平、计划生育水平、新生儿护理水平,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新问题能主动学习、研究,因此其知识面得到了拓展,整体素质相应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也大幅度提升。

健康教育范文8

摘要:自古以来,“健康第一”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因此保护幼儿健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何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可见,健康已不再是过去那种“无病既健康”的旧观念了。一个真正健康的儿童,不仅指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正常能力。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幼儿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幼儿阶段,是孩子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其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行为习惯、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在这一阶段,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已不再仅仅是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与保育、及生长指标的达标。如何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成了首要任务。我园对在园幼儿做了一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49份。家长反馈中有心理健康隐患的幼儿占17%。反映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性格情绪问题占65%、社会行为方面占15%、人际交往问题占14%、认识方面的占6%,突出表现为自私、任性、胆怯、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孤僻、攻击性行为、多动、情绪障碍等等。另有数据显示,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中,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幼儿的这种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如不加以重视、解决,将可能成为他们今后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负性情绪潜藏于内心,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可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下面就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谈一谈我自己的见解。

一、幼教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素质

1.教师要树立明确的思想观念: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蒙台梭利曾说过: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幼教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教工作中。

2.幼儿教师在掌握一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幼儿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老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老师心理不健康或举止不当,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做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二、把爱、尊重与严格要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我们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我们用爱为幼儿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情感氛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如: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们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

2.我们要给予孩子尊重,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多说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我们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要非常注意与孩子们保持平等的关系。我们在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认真倾听孩子们的争论,通过争论,让幼儿认清自己错在哪里,今后应该如何改正,引导幼儿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友好交往和团结友爱,不断培养孩子们优秀的性格。一次,我在与孩子们一起活动的时候不小心碰倒了一个孩子,我立刻给这个孩子道歉并微笑着把他扶了起来。一句“对不起”,让这个孩子高兴了一整天。下午妈妈来接她的时候,这个孩子高兴的告诉妈妈:“今天老师把我碰倒了,还给我道歉了……”老师的一句“对不起”,就让孩子们有了这么愉快的情绪,足以证明教师对幼儿施以爱与尊重的教育是多么重要。

3.在爱与尊重的教育过程中增加“适度”的严格要求,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喜欢“慈”而害怕“严”,正因为“严格”二字令人畏惧,所以,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才显出“严格”的重要。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从不因为喜欢哪个孩子而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也从不因为哪个孩子小而迁就他的不良行为。在爱、尊重与严格要求中,使孩子们懂得了为什么要遵守集体规则?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通过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的有机结合,使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就是在爱他们,就是在尊重他们。我们班有个孩子刚来幼儿园时非常任性,一不高兴就抓别的小朋友,在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引导她与同伴的交往中要克制、忍耐,与同伴合作,好东西要分享……在接受批评的过程中提高自尊水平,逐渐规范了她的行为。家长感动得逢人便说:“我们的孩子送到幼儿园变化真大,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孩子懂事多了……”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1.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可以萌发幼儿喜欢集体生活的情感,老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例如:幼儿喜欢玩玩具,可在玩中学习交往、合作,不断提高幼儿之间的交往能力和分享合作的愉快;通过班级自然角培育植物,在孩子们每天为植物浇水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和求知欲;通过鼓励幼儿饲养小动物,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热爱小动物的情感;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孩子们在看“柳树姑姑的长辫子”,听“小鸟欢快的歌唱”,学“蜗牛慢慢地走路”的快乐中学习;在炎热的夏季,孩子们捕蝴蝶,观看雨后的彩虹等;在寒冷的冬季,孩子们在寒冷的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体验着什么是克服困难?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的意志……满足了孩子们好奇心的同时,建立了幼儿做事的自信心,激励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性格。

2.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还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当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情,来创编幼儿能理解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及儿童歌曲等,用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去教育幼儿。如:唱完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之后,许多孩子都想做一个勤快、爱劳动的好孩子。又如:在歌曲《真能干》(自编)教完之后,家长普遍反映孩子们喜欢自己做事了。能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手绢、洗袜子,有时还帮家长做事呢。孩子有时高兴的跑到老师跟前说:妈妈夸我真可爱,爸爸夸我棒宝宝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优秀的儿童歌曲,使幼儿摒弃了不良的习惯,养成了良好的行为,增长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提高了自信,学会了交往,更为幼儿模仿美好的事物提供了平台。

四、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家园共育,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巩固,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出现“两面性”的倾向,这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此,我采取以下做法:(1)向家长宣传“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克服溺爱孩子的心理,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应保持一致,教育方法要得当,以促进孩子的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2)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引导家长不强迫孩子去做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事情,重视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3)真诚指导家长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增强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和检查孩子言行方面的作用;(4)通过校讯通、微信平台互相反馈孩子的“表现”,加强对幼儿家、园一致性培养的作用,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5)引导家长多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家园一致的良好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维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

第二篇:有效开展幼儿健康教育初探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应重视健康教育的开展,并在幼儿园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课程,就能为幼儿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思想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

一、幼儿思想的健康教育

思想问题是一切问题的首要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出现了问题,那他的言行必定显得乖张悖逆,与常规的道德准则相抵触。那么,其后果就是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与健康文明的社会格格不入,经常发生不和谐音。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应把幼儿的思想健康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切切实实地上好思想品德这门课,不能流于形式。我们要教育幼儿,大的方面要爱国家爱民族,小的方面要和社会和谐,日常生活中要和同学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友爱,说文明语言,做文明事情,真正做一个有情操的社会人。在家庭中,幼儿的思想健康教育更不能忽视。很多家长对这点非常的漠视,总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尽到了父母的责任,至于孩子想什么不去过问。也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学校的事,家长没有必要参与其中。这种错误的观点应当马上纠正。家校要形成合力,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担,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思想,健康的心理。

二、幼儿心理的健康教育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我认为标准就是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就是健康的。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幼儿,就要对幼儿的思想进行引导,引导他们在阳光下学习生活,教育他们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来看待社会生活,看待人生路上所发生的一切。在校园里,我们经常会看见悄悄话信箱、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之家等,还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来疏导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生活中所遇到的烦恼事。下面,我就近年来所谓的“问题幼儿”,着重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现在的幼儿大多数独生子女,但很多父母去外地打工了,家里只留下老人在做饭照顾幼儿上学。但很多老人没有文化,思想守旧,仅供给幼儿一日三餐,至于幼儿的学习、思想波动什么的不去过问,久而久之,问题幼儿就多了。有的幼儿显得十分的叛逆,不听大人的话,在家里唯我独尊。也有很多幼儿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不能自拔,等等。幼儿一旦心理发生了变态,那么他的言行就显得与大家的生活格格不入。但是,问题幼儿不一定都是社会的累赘,他们将来也有大有作为的人。所以,我们应当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科学合理。对“问题幼儿”的思想教育,我们就要遵循陶行知老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思想去探寻。身为教育者,我们只有捧出爱心,献出真情,才能赢得幼儿的信任,才能重塑幼儿的心灵,培养出心理健康的社会人。

三、幼儿身体的健康教育

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什么都干不了,你的所有的理想信念抱负都归于零。一般来说,幼儿的身体健康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有的幼儿天生就是身体弱,进一步讲在好的身体如果不加强锻炼也会变得很差的。所以,身体健康教育,打小就要抓起。学校里除了开好体育课外,更要给幼儿一个终生锻炼的理念,锻炼的方法。现在安全教育每天都在提,但安全事故不可避免,对教师的问责也是相当的严格,吓得教师不敢放手训练幼儿了,唯恐出了什么差错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就让幼儿坐在教室里不让动,幼儿也不知道怎么去活动,久而久之幼儿的身体素质就下降了,一遇天气有变就伤风感冒,全班性的得病。是幼儿的身体素质不行了,还是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跟不上?我想还是我们把幼儿的身体健康忽视了。有关这方面的途径措施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

四、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们的社会生活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由家庭、学校、社会组成。那么,幼儿的健康教育的途径也就从这三个方面谈一谈。生活中,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对文化课的重视远远大于对身体健康的教育,有的时候拿健康在换所谓的排名和分数,拿孩子的健康去换所谓的弹琴画画等课外补习,拿孩子的健康去换所谓的全面发展,这是个很严重的失误。所以,我们要加大宣传,倡导积极健康的家庭体育锻炼的氛围,给幼儿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学校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上好体育课,灌输给幼儿健康的思想,让幼儿自己知道健康的好处,让他们自觉参加体育健康活动中来。从社会的角度讲,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问题。我们国家对幼儿的健康问题非常重视。三个力量合成一股力,我想健康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总之,通过开展各种阳光健康教育活动,就能使全校师生深深地体会到“拥有健康才能拥有明天才是热爱生命”,就能树立全民体育、天天锻炼、终身锻炼的意识,为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莉.浅议幼儿园如何有效开展健康教育[J].新课程:中旬,2014(10).

[2]汪江.幼儿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8).

第三篇: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健康是作为一个人活着的最基本要求,而究竟何谓健康,众说风云。有人认为健康就是身体健壮,平时没病。其实这种观念有失片面。正是因为这种观念导致在幼儿的健康教育过程中,过分的把精力集中在幼儿的身体保健上,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却缺少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怎样克服这种片面的健康观念,将幼儿的健康教育科学性、全面性,是当今社会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

幼儿心理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在性格方面,有的孩子性格偏执,脾气暴躁,性情反复无常,心理胆怯,有的因为学习和家庭经济不好而导致不爱学习,厌学,而导致自闭,自卑等。其次在情绪方面,过度焦虑而引起神经式的多虑,敏感,害怕,烦躁,太过依赖他们的老师和父母或者玩伴,有的甚至和同龄的小伙伴相处不和谐,时常发生矛盾等。还有的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尤其是跟自己的父母唱反调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引起社会尤其是广大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二、对出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分析:

(一)没有引起教育界足够的重视

早在70年代专家就提出了健康应该是人的生理和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也就是说心理与社会适应是健康的基本要素。而在一些幼儿园中,学校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幼儿的身体上,普遍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而轻心理保健的现象。导致这种原因主要是对学校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欠缺,没有意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把孩子的一些异常现象看成自然现象,不去多加关心。

(二)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也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在很多幼儿园中工作的教师,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一些专家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都多数人还是把理论与实践脱离了。搞研究的人没有深入到幼儿园中去实际体验,而幼儿园的老师只能在一些表面现象进行教育。两者不能统一,导致问题的难以深入解决。

(三)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目前在国内只是有少量的幼儿心理方面的书籍,还没有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专著;在一些有关幼儿教育的高职或高校中开设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很少,甚至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在一些学校里虽然也有些教师提到了有关幼儿心理保健方面的工作,但都不是很系统性。

(四)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缺乏

教育的好坏,孩子是否能够健康的成长成才,关键要看教育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和完善的人格魅力。而在我们的师范教育体系,尤其是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中,知识的变更还没有完全跟上时展的要求,导致我们的幼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没有好的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的成长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当前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老师迫在眉睫,编制一本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事关孩子的未来,因此,幼儿教育的专家们任重道远。

(五)日常工作中的非科学性

1、孩子出现打架时。幼儿出现打人或者打架行为,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对于这种行为的矫正,我们说应当以正面教育为主,要不树立榜样的作用,要不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把孩子分别分开,慢慢不在一起一会就没事了。但有些幼儿教师却恰恰相反,他们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要不对孩子进行体罚,让他自我醒悟,这就进一步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时间长了孩子的胆识就小了;一些教师采取帮助一方责怪另一方,一般孩子吵架双面都有原因的,所以不能单方面帮助哪一方。

2、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不同步。幼儿在幼儿园的老师教育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健康引导,但幼儿园的老师往往忽视了与家庭的良好沟通,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这就要求家长要经常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

3、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幼儿说谎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较为常见的,不存在什么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一些教师就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孩子那么小怎么就知道所谓的道德呢?

4、把孩子当做大人来教育。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把幼儿当作大人一样来教育,动不动就跟孩子讲大道理,尤其是一些家长或者老师,从小就给孩子以金钱来衡量一个的标准。孩子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心理,所以导致对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三、心理健康的孩子的特点及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心理健康孩子的特点一般有以下几点

1、智力健全,求知欲强;2、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能够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3、能学会与同学和朋友正常的交往,学会分享与合作、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4、有一定的兴趣爱好,自我欣赏能力;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比较健全的人格。

(二)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要时刻渗透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孩子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到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教育方式,把“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等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从一滴一滴做起,坚持不懈,一定能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全、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2、要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要依靠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

3、一切的一切都要以“幼儿为本”。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过程中要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注,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时候,一定记住“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种“尊重”与“平等”,只有做到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四、结束语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教育在不断的改革,孩子也在不断的成长,良好的幼苗,经过健康的培育,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也是摆在每个幼儿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我们应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如何去独立思考、如何去学会动手、如何去寻求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完善的道德品质,这也是我们给予孩子的最珍贵的财富。作为教师要有一份大爱,用我们的大爱去关注每一位孩子,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大爱无疆。(作者单位:南昌职业学院)

第四篇: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

摘要:心理健康对幼儿成长有很大影响,注重幼儿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养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可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作者主要针对幼儿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几点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希望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幼儿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幼儿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为好动、易焦虑、自私、攻击性强等。下面对几个主要的心理问题做具体分析。

(一)好动。

幼儿处于一个好奇心特别浓厚的时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主要特征。很多小朋友在教学活动中十分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教学活动成效不高。而且,幼儿的自制力较差,不能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完成需要的学习任务。好动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情绪波动大,情绪变幻莫测,幼儿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这对于他们心理成长极为不利。

(二)自私。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所以他们大多数不懂得分享和合作。研究表明,自私是普遍存在于幼儿中的心理问题。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对于零食和玩具不懂得分享,受到委屈就只会指责别人,这些都是幼儿常见的自私表现。如果不对幼儿的自私心理进行纠正,他们就会逐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进而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三)攻击。

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有些幼儿会用攻击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这种心理问题在男生中较为普遍,攻击性较强的小男生经常会发生打架事件,有些攻击心理很强的学生甚至会不服教师的管教,有时还会攻击老师。攻击心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爱搞破坏,破坏玩具、课本等,用恶作剧欺负同学……如果不对幼儿的这种攻击心理进行校正,他们就会逐渐养成易暴躁的坏习惯,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在攻击心理的影响下越走越远,严重的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幼儿的心理与遗传有很大关联。人的情绪受基因影响,基因决定了人是外向还是内向、情绪波动大还是小、行为退缩还是攻击……遗传因素决定了幼儿心理,教师在分析幼儿心理时,要对遗传因素给予足够重视。结合遗传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心理。

(二)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心理状况与家庭环境有关,家庭环境和睦,幼儿心理问题就出现得相对少一点。如果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攻击的心理,人际关系也很有可能处理不好,孩子以后的生活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三)幼儿园环境。

人们的心理健康受到环境影响,尤其对幼儿而言,仍处于懵懂时期,极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果幼儿园中教师和蔼可亲、孩子们相处融洽,幼儿在其中就容易形成健康的心理。反之,幼儿间关系不好,教师不负责任,幼儿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三、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幼儿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于会动的事物和一些色彩鲜艳的物体,他们会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短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可用多媒体展示多种教学资源,包括动态的和静态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他们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让他们克服好动的毛病,学会全神贯注地完成一件事,养成良好习惯。

(二)巧用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

学生的自私心理可以通过团队合作进行纠正。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体育活动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克服学生的自私心理,一举多得。举行小型的拔河比赛、多人跳绳比赛,通过这些需要团队协作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懂得分享和合作,克服自私的心理,理智面对竞争和合作,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与他人有效合作。

(三)建立与家长的良好沟通

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与学生家长一起研究良好的教学方法。家庭中出现问题,学生的心理会受到波动,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对不正常的学生进行必要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探讨学生心理问题,鼓励家长参与进来,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很好解决。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建立与家长的良好沟通,必要时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与家长一起出谋划策,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

心理健康对于幼儿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可以让幼儿在良好心理的指引下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循循善诱,投入耐心,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与家长一起,寻求良好的解决措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纠正心理问题,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赫崇波.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J].华章,2011(31).

[2]杨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9).

第五篇: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健康教育探究

摘要:民间体育游戏有助于幼儿均衡性与协调性的培养。民间体育游戏应当与班级具体情况相适应,与幼儿生理、心理特征相适应。倡导课程游戏化,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应有的体育锻炼,达到健康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民间体育游戏;健康教育;适宜性;课程游戏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应该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能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梯,能身体平稳地双脚连续向前跳,分散跑时能躲避他人的碰撞,能双手向上抛球等。但是,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幼儿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往往还很欠缺。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民间体育游戏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健康教育的发展呢?

一、民间体育游戏与班级具体情况的适宜性

对于传统体育游戏,幼儿刚开始时都无从下手,在教师进行示范后还是不知道怎么玩,或者是在游戏中得不到预期应该达到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对民间体育游戏进行改进和调整。“丢手绢”这种游戏适宜小班孩子玩耍,教师要预先制作丢手绢的Flash和教幼儿唱《丢手绢》的歌曲,并示范讲解。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往往一开始很顺利,所有幼儿围坐成圈,小朋友兴趣高涨。但过了一段时间,坐在圈圈上的部分小朋友就会不耐烦起来,各自走动或是游离于游戏之外。教师应该意识到“丢手绢”只能锻炼一部分小朋友腿部的肌肉,很多小朋友一次站起来跑动的机会都没有。班员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就要多准备几个游戏进行筛选。“老狼老狼几点了”跟“丢手绢”一样,有助于锻炼幼儿腿部突然发力能力和发展幼儿腿部肌肉群;“小和尚挑水”能够有效地锻炼幼儿手臂肌肉和腿部肌肉群,更能提高幼儿平衡能力。而且,更多的孩子能同时投入到游戏当中。所以,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很关键,一定要根据班级具体情况来安排和及时调整游戏,让幼儿能在游戏中得到应有的体育锻炼,以达到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民间体育游戏与幼儿的适宜性

对于刚入幼儿园的儿童来说,一切都很新奇,他们对体育游戏更多地追求游戏中玩具的颜色和造型。经过一段适应期之后,各项体育活动才能正常开展。在户外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玩圆形轮胎的跨走、半圆形轮胎跨走、平衡木、S平衡木等游戏,幼儿完成得都很不错。这时候,可以将这些器械进行组合,对幼儿进行感统训练。通过动静结合等方式,组合成平衡木-梅花桩-半圆轮胎-圆形轮胎-S平衡木-钻圈。但是,在游戏进行过程中,会逐渐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前面各个环节小朋友很快就通过,可到了最后的钻圈环节,很多小朋友都在那儿等待。等待过程中,小朋友会把玩具器具弄乱,教师整理好之后,没过多久又乱了。这时,教师就要进行思考:钻圈对于幼儿比较难,所以孩子们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等待的时间太长了,后面的小朋友自然会在等待过程中失去耐性。于是,教师就要想办法进行调整,把最后环节的钻圈移到前面:钻圈-平衡木-梅花桩-半圆轮胎-圆形轮胎-S平衡木。如此一来,等待的时间虽然一样,但只需等待一次,并且是在游戏开始前等待,效果就会不一样。因此,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必须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要与幼儿生理、心理特征相适应,才能对幼儿更有吸引力,提高幼儿参与兴趣。

三、民间体育游戏及器具在课程游戏化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在课程游戏化精神指导下,幼儿园都会准备很多原生态的民间游戏器具,其中有大型器具,也有中小型器具。这些玩具虽然没有鲜艳的颜色,但因为还原了玩具的本质,好玩、一物多玩、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所以深得幼儿的喜爱。比如,幼儿比较喜欢的是匍匐前进,在麻绳网上面进行爬行。很多幼儿对于鲜艳的大型滑梯都不愿意多看一眼,反而更愿意去玩这个。他们还自己发明了很多玩法,带来了很多乐趣,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隔段时间,幼儿就会对熟悉的游戏和器具开始失去兴趣,这时,教师就需要将游戏组合和器具进行适当的改变与调整。例如,可以增加爬海绵垫和走半圆轮胎(不平整路面)的练习。不过,很多幼儿在走不平整的半圆轮胎时都借助了手,他们不敢松开手。这时,教师就要鼓励幼儿,如果幼儿还是不敢,教师可以去扶幼儿,这样幼儿才会松开手,用脚走。其实,教师在扶住幼儿时,并没有用多大的力,只是解除幼儿心理上的害怕。由此,还可以再做出调整:将两个半圆轮胎并排放,让两个幼儿一起走,增进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协调,很快他们便可以自如地行走了。可见,民间体育游戏和器具在对于促进幼儿健康教育和课程游戏化中均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

有些家长反映说:“我觉得现在的小孩子童年都不知道玩了什么,不像我们当年都能说出来,虽然那时候物质贫乏,但我们对童年会有段美好的回忆。”针对这样的问题,就要求幼儿园和教师多用心,多动脑,多实践。比如定期召开运动会,在运动会中可以安排一些亲子的民间体育游戏,家长们也会积极参与其中,与幼儿一起开心地玩耍,见证孩子的快乐童年和成长过程。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要更多地利用民间体育游戏对幼儿进行健康方面的教育,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凯珍,周志雄,桑凤英,等.北京市3~6岁幼儿家庭亲子体育游戏的现状[J].体育学刊,2010(10).

[2]曹中平.民间体育游戏应用于幼儿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第六篇:浅谈在健康教育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为幼教战线的师生指出了一条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在《纲要》中健康教育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幼儿园必须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才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前提。下面就自己多年工作的经验,结合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谈谈健康教育中应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儿耐心讲解必要的安全常识是必要的。过去,我们只知道给孩子定下种种清规戒律,虽然孩子的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却不给这些限制做进一步解释说明,所以孩子不理解成人限制的理由,认识不到不让他们做这件事的危险性,反倒觉得好奇,越是有这样的心理,他们就越是想尝试去做一些受限制的事,从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受伤事故。例如:有一位教师,工作很认真,责任心也很强,她在上课时反复告诫幼儿不要把纸团往鼻孔、耳朵里塞,但由于没有讲清事情的要害,结果发现有个幼儿还是将纸团塞进了另外一个幼儿的耳朵里,还好这位老师发现的及时,没有造成不良的后果,这时她对幼儿进行了"再教育"。我认为与其事后教育,不如防患于未然,我们在对孩子提出安全要求的同时,耐心讲解原因,幼儿明白了如果这样做了的危险后果,理解了成人限制是处于对自己的爱护,也就不会去贸然尝试了。

1.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理能力

在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的同时,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使孩子学会自立、自主、自理。比如:感觉衣服的不舒服会自己整理、会系鞋带、会整理自己的玩具和图书,平时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什么都包办代替。另一方面要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机会让幼儿独立地处理问题,对于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我们不要急于干预,应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有一次我们带孩子去郊游,途中遇到一条小河沟,就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并和老师进行讨论,用什么办法过小河好。孩子们争抢着说出自己的办法,什么跨过、绕过、撑木板等,最后确定了一个最佳的方法。这样做虽然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了提高和认可,以后遇到类似事情,如果身边没有成人,他自己也会自觉的很自信的想办法来解决。因此成人平时应注意有意识的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困难,不要事无巨细,事事赶在孩子面前为他扫除一切障碍,以免形成孩子依赖心理,对孩子成长有弊无利。

2.培养幼儿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救技能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与非、美与丑、善和恶是并存的,(有人认为应该保持孩子的童趣和纯真,尽量不让孩子接触社会的阴暗面,对此观点,我们向来持有不同看法:孩子们终究要长大成人,终究要面对外面的世界,如果终日让孩子生活在我们的庇护下,怕这个,怕那个,那么孩子就难以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同时对某些事情缺乏应有的戒备心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看图书、讲故事、谈话、看电视等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经常地持续向孩子说明周围社会的复杂性,让孩子了解社会,正确地面对现实生活。知与行是有一定距离的,孩子知道了一定的安全方面的常识,但遇到有危险的事情不一定有能力去处理,这就需要成人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能力。在这方面我们课题组在园里进行了实验课题研究。在假设的场景中与幼儿共同演习,引导孩子提出种种自救的方法,如:在做饭时不小心将手划破或者遇到陌生人怎么办?这种活动既是游戏,又是模拟练习,孩子非常喜欢,印象自然深刻,同时培养了孩子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