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声乐教育中问题及对策

普通高校声乐教育中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课程教育改革政策推进下,普通高校专业化教育逐渐向综合化、素质化教育层面转变。声乐教育专业的开设为教育多元化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保障,依托艺术情操的培养,营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环境,加大高校教育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对接度。基于此,以声乐教育在高校开展中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分析目前普通高校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普通高校;声乐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办法

0引言

人文素质教育的布局与推进在我国高等院校体系内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成效,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全面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声乐教学模块在素质教育中具有较高的地位,通过情感、语言、音乐为融合点的教学设定,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但现阶段,声乐教育的实际开展形式受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此,必须从多个角度制定教学计划,深度落实人文素质教育战略,提高声乐课程的实际教育效用。

1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开展的重要性

1.1健全人格,培养审美情操

音乐作为情感抒发的重要载体,在不同音乐场景的建构下,可增强美育的实效性。西方学者认为,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可渗透人们的内心,引导人们的情感,进而达到心灵净化的作用。高校声乐教育工作的开展,可强化学生在情感层面的认知,增强学生的艺术洞察力,通过不同音乐层面的领悟,使学生真正了解自身情感所能衍生出的艺术价值,弥补学生艺术素养的缺失,为完善学生素养、健全学生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1]。

1.2认知升华,锻炼创新思维

声乐教育与学生思维具有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的特性,在相关教学内容的设定下,可为艺术与科学提供融合路径,为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打下坚实基础。从教育的实现目标来看,真理作为音乐体系的一项重要教育指标,通过唯物主义的论证,使音乐教育充分发挥出高等教育的本位价值,发散学生的思维。以课程教学为主体的教学设定,可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对艺术本身形成多维度的观察视角,经过不同的教育延伸,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辨证能力,长此以往,可拓展学生艺术思维。

2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个性化教学内容的匮乏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下,声乐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但从教学目标设定形式来看,声乐教学体系在最初建构时受市场化教育的影响,整体教学目标无法与当下素质教育的拓展形成精准对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为普通高校体系之间的教学设定过于同质化,跟风复制的教学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与地区教学特色相贴合,一旦教学理念不具备普适性特点,必然导致实际教育工作的落实与课程教学规划产生断层,无法真实通过教学内容反映出声乐教学目标。此外,从目前社会市场的需求角度来看,多元化人才在市场中的占比较为匮乏,高校如未能针对多元人才结构设定具有针对属性的个性化教学内容,则极易产生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

2.2单一化教学形式的约束导致教学导向不科学

课堂作为声乐教学工作开展的场所,通过有序的知识教导,可最大限度地解决知识传输不对称的问题。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局限,声乐教育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特点,主要表现为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化。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工作单一化、机械化,“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无法为课程教学的科学配比提供有效支撑,导致教学工作失衡。学生长期接受单一化的理论知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降低学习声乐课程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2.3理实化教学权重的失衡导致教学内容不具体

声乐教育具有较高的实践性,除了教授理论知识,学生还需通过实际演唱了解不同演唱模式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以此提升演唱技巧。从现阶段教育开展形式来看,大部分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导比例高于实践教导比例,部分理论知识甚至不具备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际演唱缺乏理论支撑,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演唱技巧。教学层面的不对称必然导致学生对知识只能进行表面化解读,逐渐加大了学生理论技能与实践技能之间的差距,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声乐类教育的拓展,无法更好地践行艺术素质教育,进而降低教育工作的实效性[3]。

2.4针对化教学评价的缺乏导致教学监督不规范

教学评价是衡量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指标,通过逻辑性的指标判定,可精准查证出声乐教学内容是否全部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诉求中,进一步通过评价数据落实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然而,从现阶段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评价模式来看,多数教学任务的设定只是对学生的演唱功底进行考察,而缺少对其他教学方面的监督,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单一化的教学评价,把学生局限在某一种学习思维内,与多元化教学形式相悖,进而导致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锐减。

3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工作的开展途径

3.1创办特色化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声乐教育工作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多元性,专业、系统的教学整合,为声乐课程的设定提供了理论支撑。为进一步增强声乐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结合教学资源与学生学习行为呈现出的对接属性,界定出不同教学范畴下,课程内容是否能够全面落实到学习体系中。与此同时,应摒弃固定化、同质化的教学模板,立足于高校声乐专业的办学初衷,建构出特色化的教学体系,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可进一步服务学生群体,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以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满足声乐专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市场提供持续性的人才供给。例如,利用高校现有的资源,开展具有特色的声乐演出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突破自我,强化心理素养,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提高音乐素养。

3.2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体系设定过程中,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必须结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界定出不同教学层面之间,课程资源配置的针对性。考虑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单一化弊端,在落实相关教学策略时,应进一步查证出不同操控视域下教学资源与学生学习诉求之间呈现出的针对性,在原有教学目标上辅以乐曲赏析、艺术赏析等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塑造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特性,增强学生艺术素养。同时,高校声乐教学可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注重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之间的对接,确保每一项课程教学都具备理论与实践的支撑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固有课程模式的限制,对教学内容进行自由化学习,激发学习兴趣[4]。

3.3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

声乐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单纯理论化的教学体系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引导声乐实践教学,学生在自我完善过程中可实现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高校应强化原有的师资团队,特别是在当前教学压力逐渐加大的情况下,应针对教学课程的设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执教需求。基于双师型的双素质教学团队,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理论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同等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此,高校可针对目前的教学任务聘请声乐演唱专家进行在校培训,积极探究声乐理论与声乐实践之间的关联,通过声乐教师之间的互通,增强教师的职业素养,使教师在声乐课程教学中将知识内容全部贯穿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增强实际教学效用。

3.4建设维度化测评机制,增强教学的监督效能

教学评价体系的设定是对当前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反馈,然后通过设定相应教学目标,分析当前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高校必须建立全面的教学测评机制,从专业理论、实践能力、艺术素养等方面对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表现进行全方位测评,对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教学监督,为学生塑造一个规范化的教学环境。例如,通过课堂表现、专业成绩、声乐演唱成绩等,了解学生在当前学习环境中的不足之处,然后制定针对化的教学目标,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层面、艺术素养层面的塑造,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声乐教学质量。

4结束语

普通高校声乐专业课程的开设可提升学生素养,满足国家推进素质化教育的新要求。在开展声乐教学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声乐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校园声乐专业的开设目标、现有教育资源等,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规范教导,提高实际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晓舰.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北方音乐,2020(21):173-175.

[2]于芳.探究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方向[J].北方音乐,2020(19):196-198.

[3]张倩.“翻转课堂”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儿歌表演唱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9):119-121.

[4]邝静.“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构建研究[A].河北华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多学科融合教育促进复合型人才核心素养发展学术论文集[C].河北华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河北华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3.

作者:卢军 单位: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