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学科竞赛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一、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与内容

学科竞赛作为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已逐渐被社会和高校认同,而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竞赛层出不穷,名目繁多。按竞赛的主办单位可分为教育主管部门主办、企事业单位主办、行业协会主办以及几个部门联合主办的竞赛等;按照组织规模分为国际级、部级、省部级、市级竞赛;按内容可分为单科类、专业类、综合类竞赛等。其中,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主办的学科竞赛举办时间稳定、规模大、覆盖面广;针对全球范围展开征集的国际性设计竞赛参赛周期长,对创新性要求高,获奖难度高;企事业单位的设计竞赛征集在时间上则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比赛目标单一,对实用性要求高。学科竞赛的评选标准也各不相同。因此,艺术设计专业要以学科竞赛的参赛要求、参赛时间、评选标准等为依据,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将学科竞赛有效融入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根据实践教学课程的特点合理选择学科竞赛

目前,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训、课程设计、快题设计、专业考察、毕业设计几大模块组成。实训类实践来自“理论+实训”授课模式的专业课程,主要解决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因此不太适合对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竞赛。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教学安排提前找好合适的设计竞赛资源。企事业单位主办的设计竞赛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之一,这类竞赛属于典型的商业设计行为,主题明确,对实用性要求较高,非常适合常规的课程教学。如标志设计课程的实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选择在时间和课程上较为同步的企业标志征集作为课程作业。课程设计、快题设计、毕业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用于实践的综合能力,突出对学生的创新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其中,毕业设计的周期较长,通常在12周以上,课程设计和快题设计是集中式短期教学,通常为2到4个教学周,且上课时间安排的自由度较大,适合参赛周期长、综合能力要求高的学科竞赛,如,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以及一些国际性赛事等。这类竞赛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较多。将这类学科竞赛与课程设计、快题设计有机融合,能更好地达到赛训结合的目的。

2.将周期制课程设计改为学期制课程设计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主办的部级、国际级学科竞赛参赛周期长,从赛事信息到赛事结束有的长达几个月,周期制的课程只有几周,有的课程只有短短的两周,时间上难以协调。另一方面,优秀的设计作品从创意构思到最后的制作完成,确实也需要付出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心血,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和沉淀。因此,打破以往的集中周期式的课程设计,采用学期任务制的教学模式,以学科竞赛的设计主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项目来源,学生和教师可以预约时间见面交流;以工作室和实验室为依托,便于教师进行跟踪式的辅导,发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学期制的课程设计在前期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一周见一次,甚至两周见一次,让学生做好资料查阅和市场调研工作,到后期其他课程快结束的时候,采用较为集中的指导和交流。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充分实践和深入开展课程设计,并可根据教学进度循序渐进地完成课程设计各阶段的内容。

3.以学科竞赛深化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由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设计项目的资源有限,毕业设计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机会较少,通常以学生自拟的模拟项目居多,毕业设计选题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这时教师往往成为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的主体,但是“很多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得项目设计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最终毕业设计作品没有达到应有的设计水平和高度。而赛事级别较高的学科竞赛的选题和评审标准极具学科前沿性,充满人文关怀。如,靳埭强设计奖全球华人设计大赛近几年的参赛主题“水”“相生”“闲”等。再如,由世界包装组织(WPO)为世界各地的高校致力于包装设计及研究的在校学生设立的“世界学生之星”包装设计奖,是该设计领域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奖项,其评选标准主要参照以下六个方面:创新程度,销售外观效果及平面设计,包装适用性,环保性,易于加工制造,整体印象。指导教师可以将这些比赛的要求、评审标准以及历届的获奖作品作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指导参考和依据,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从而避免选题水平不高、研究意义不大的问题。

二、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越来越重视教学与市场的接轨,以校企合作推动实践教学。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部分院校的校企合作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甚至流于形式的状态,一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足。然而诸多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竞赛的获奖作品,很多都是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如,获得2015年德国iF设计大奖的AppleWatch智能手表、锤子手机等。一些企业对设计重要性的忽略使得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设计学科领域的设计竞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以此推动校企合作的力度,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1.优选合作企业

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可以多层次、多维度进行,从课程设计延伸到毕业设计,从课堂教学延伸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尤其是不少级别较高的学科竞赛要求参赛作品必须是完成的或投入生产的实际项目,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无疑是最好的平台。一方面,校企合作教学能够在技术和工艺上提出专业意见,有利于设计作品的制作与实现。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进行得顺利,一旦企业有了好的设计项目资源,指导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团队参与设计过程,并将设计项目成果直接投稿参加学科竞赛。因此,校企双方需要就研究领域、价值追求、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学校要选择合适的有实力的企业合作,企业也要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是校企合作的前提。

2.完善合作机制和保障

第一,建立合作分工的管理制度。在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完成实际设计项目的过程中,企业导师负责指导设计项目工艺与技术上的制作与完成;专业导师要负责梳理名目繁多的学科竞赛的要求与特点,筛选适合设计项目投稿的学科竞赛,这样避免为了竞赛而竞赛,正常的实践教学没有受到干扰。第二,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大量实践表明,导致校企合作成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的缺失。校企合作设计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如果能够获得好的成绩,尤其是在德国红点设计大奖、IAI亚太室内设计双年大奖赛等国际性的知名学科竞赛中获得好成绩,对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无疑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设计项目获奖的共同署名、奖金的合理分配、专利权的归属、设计作品的大力宣传等,使校企双方能够真正地在校企合作中构建利益共同体。

作者:明兰 单位: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