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科德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科德育

学科德育范文1

(一)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

1.教学管理队伍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教学管理队伍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队伍担负着学科建设日常工作的各项开展,对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优势并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认为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而且由于学生就业压力所带来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思想,致使教学管理队伍的人员只关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忽略学科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计划制定、优秀教师评比、教学成果奖评比等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涉及学科德育的内容很少,学科德育被弱化和边缘化。

2.教师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但是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是认为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承担的工作。虽有一部分教师知道要开展“育人”工作,但是由于自身意识和水平不高,对在学科中如何开展德育工作认识有限,也无法在教材中挖掘出德育内容,致使广大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技能传授上,使学科德育工作“被”忽略。

(二)评价标准缺少德育因素

教学管理部门每学期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但评价的指标大多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听课情况、是否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指标为主,与德育相关的指标一般是与教师的道德行为有关,明确将学科德育作为评价标准的少之又少。由于评价标准中缺少学科德育的指标,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忽略掉这方面的内容。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会组织评选学校的优秀教师或者是教学名师。评选的指标多以教师完成的课时量和教师承担的科研工作量为主。甚至很多学校都是“唯科研论”。承担课题多、多、课题所获资金多的教师在评选中占的优势非常大,也让别人看起来“有面子”。由于评选条件中缺少学科德育指标,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很少关注学科德育。

(三)缺少学科德育沟通平台

由于对学科德育的认识不足,虽然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天职,但是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缺少搭建各学科之间德育沟通的平台,单纯地认为只要是与德育相关的工作都应是学工部门完成。因此,学科内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教师很少针对学科德育的内容进行研讨。交流的缺少导致在教师教学意识中学科德育意识的弱化,久而久之在教师的教学体系中学科德育的内容将“缺失”。

二、对策研究

(一)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学科德育意识

有什么样的意识决定有什么样的行为。要广大教师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科德育,必须先提高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制度形式规定每学期教师必须接受相应学时的在岗培训以此提高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接受培训的学时可作为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中的继续教育学时,以此提高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培训可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学习结束要求教师递交学习心得或学习论文。通过培训和学习论文的思考,目的是让广大教师时刻清楚且意识到各学科和每门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每一位学科的教师有肩负育人的职责。通过培训可使广大教师以更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做到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培训可使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学科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传授学业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德育修养。

(二)构建学科德育平台

学科德育的发展较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除了队伍人员意识淡薄之外,缺少各类学科德育发展的平台也成为影响学科德育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就学科德育的发展构建各类发展平台,以此促进学科德育的进一步发展。

1.构建各学科教师沟通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属于显性教育,其他学科的德育知识不可能生搬硬套到该门课程中,需要教师挖掘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德育知识才能呈现,属于隐性教育。由于教师自身水平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一教师都能很好地从学科中完全挖掘出德育知识。此时需要学科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沟通,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德育知识方面的敏感性相对一般教师要高。两个学科的教师沟通有助于专业学科教师从专业知识点中挖掘出德育知识。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为各学科教师构建多种沟通平台。如:建立学科德育发展论坛,让广大教师就学科德育的发展在论坛中讨论,也可以就某一方面的学科德育知识进行探讨;或者建立学科德育之家,给各学科教师提供一定的场地和设施,让各学科教师有机会面对面交流探讨学科德育问题。国内知名的大学都建立教师发展中心,虽然教师发展中心涵盖的内容很多,覆盖面比较广,但很多教师发展中心都有教学咨询服务职能,由学科专业专家组成的团队为学科教师解答问题。一旦教师有了学科德育意识,针对这方面的咨询必定会增加,建立教师发展中的模式对学科德育的发展很有帮助,值得推广。

2.构建学科德育教学平台。上好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德育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效果更有效。教学管理部门可建立学科德育教学网站,网站可由文件精神、学科教师教案、教师上课视频、学科德育教学讨论区等模块组成。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专家组对有代表性的学科和教案进行网上点评,重点突出学科德育方面的特色和不足。教学管理部门还可安排专家随堂听课,安排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人员现场录制学科教师上课情况,然后由专家组进行点评,并将点评意见上传到网站上。专家组的点评除专业点评外,应针对学科德育方面进行重点点评。通过构建网站沟通平台,使广大学科教师吸收专家的点评意见,学习如何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内容,从而提高学科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构建学科德育科研平台。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辅助,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必须辅以科研工作,没有深入的学科研究是不可能上好学科课程或提高学科课程的“层次”。教学管理部门应鼓励广大教师申报以学科德育为课题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特别是专业学科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共同申报的项目。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严格考核,督促教师实实在在地研究学科德育,对学科德育项目的优秀成果予以广泛宣传,让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并对优秀成果大力奖励,激励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学管理部门还应与科研部门沟通,在科研课题申报指南中有意识地指导非思政科教师申报学科德育课题,对于学科德育课题未结题的项目允许教师再以主持人的身份主持其他课题的科研项目。在学校中形成教师积极申报学科德育课题项目的氛围,以此达到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完善学科德育制度

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关制度维护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对学校的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性,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科德育的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1.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应体现学科德育要求。专业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它让师生都清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在审核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时应有意识地对制定目标的学科教师给予学科德育方面的导向,以便于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科德育内容。

2.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应体现学科德育要求。各门学科教育由具体的各门课程所构成,当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科德育内容后,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相应增加学科德育知识,这样才能更加细化该门学科的德育内容,更有利于提高学科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可通过入学教育、班会等方式接受本学科德育教育,上《网络安全》课程时,教学大纲辅以网络诚信教育、网络“黑客”法制教育、网络侵权行为教育等,则更有利于提高该门学科的德育教育,也有利于对该门学科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3.完善管理制度中的学科德育标准。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会有一些常规的评比活动,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学期教学质量检查、教学成果奖评比、教学名师评比等活动。教学管理部门对这些活动进行评比时应该加重学科德育的标准,检查考核时多关注学科教学是否挖掘学科德育内容,教师上课是否有学科德育内容,教师学科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教师是否有科研成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评选教学名师时更应以师德为首要评选条件。通过在管理制度中完善学科德育的标准,以此来鞭策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学科德育,更应在行动上践行学科德育。

(四)通过竞赛践行学科德育

学科德育范文2

关键词:数学文化;学科德育;策略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1](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了《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指南》中给出德育实施的六个基本途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其中课程育人是首要的育人途径,课堂是实施学科德育的主要渠道。《指南》中还对数学学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数学学科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方法、精神、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2]数学文化不仅包括数学史、数学家故事、数学美、数学教育,还包括数学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数学与社会、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数学文化是寓学科德育于数学课堂的重要载体,是学科德育的落脚点。本文仅从数学家故事、数学史和数学诗词这三个视角阐述渗透学科德育的方法,希望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思考,积极探索落实学科德育的新路径。

一、借助数学家故事渗透德育

数学家的奋斗史及取得的辉煌成就,能够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家的非凡毅力和刻苦精神,培养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从而从小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教师通过介绍数学家故事,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学家在数学领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也将爱国主义教育转化为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我国数学家在数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成就对数学的发展、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例如,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祖冲之第一个将π的精确度提高到小数点后七位,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介绍祖冲之、杨辉、华罗庚、陈景润、吴文俊、苏步青等数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在数学领域的贡献,让学生明白数学家科学研究的艰难,治学态度的严谨,感受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感受数学家献身数学、不畏艰辛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借助数学史渗透德育

一部数学发展史,是人类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我国古代、现代数学的研究硕果累累,取得的数学成就对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时代的发展。教材中有很多数学史料,教师可以适时结合教材,深入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数学史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今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国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负数知识时,通过介绍西方、印度引入负数的时间,与中国做以对比;在学习圆的知识时,介绍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首创的“割圆术”的历史;通过中西方有关勾股定理证明在数学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数学与古希腊数学的区别,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层出不穷,如《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周髀算经》等,其中以《九章算术》最为经典,是东方数学思想之源。元李冶云:“术数虽若六艺之末,而施之人事,则最为切务,故古之博雅君子马郑之流,未有不精于此者也。其撰著成此书者,无虑百家,然皆以‘九章’为祖。”它极大地推动了古代数学的发展,直到今天,其影响依然存在。《孙子算经》约成书于四五世纪,是一部关于乘除运算、求面积和体积、处理分数及开平方和立方的著作,以“物不知数”问题最为知名。《周髀算经》的内容分别完成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不同时期,是中国古代纯粹的数理天文理论著作。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从著作中选取经典问题,例如,“鸡兔同笼”“物不知数”等,并适时介绍中国古代数学辉煌的历史及其影响力,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借助互联网查阅数学史、数学著作等相关资料,相互交流分享,感受作品蕴含的数学魅力,渗透爱国情感。

三、借助数学诗词渗透德育

数学诗词是反映数量关系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一种新颖的表达形式[3]。我国古代、现代一些数学家把数学名题、算法以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编成朗朗上口的诗词,启迪学生的心智,传递数形的信息,使得晦涩难懂的数学题变得通俗易懂,诗味十足。这种转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和推理。古算诗词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孙子算经》记载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鸡兔同笼”,其内容是:“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增删算法统综》中有如下一道题:“直田七亩半,忘了长和短。记得立契时,长阔争一半。今特问高明,此法如何算?”这些古算诗词蕴含着方程等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等数学精髓。再如,“东升西落照苍穹,影短影长角不同。昼夜循环潮起伏,冬春更替草枯荣”。这首诗的前两句说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太阳光线对于地面的倾斜角不断变化,地面上物体的高度不变,但影子的长短随着太阳光线的倾斜角的变化而变化;后两句给出了自然界周期现象的四个例子:昼夜循环,海潮起落,四季更替,草枯草荣,感悟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以诗词形式呈现数学题,陶冶学生的性情,寓教于诗词,体会诗词带来的别样精彩。数学学科德育渗透不同于语文或者其他学科,教师要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理性思维中,融入文字、符号和图形语言的表达中,融入概念、法则、定理等新知识的发生发展中,融入教学过程的设计、作业设计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评价中,加入以古代问题为背景的试题内容,既考查了所学基本知识,又考查了中国传统文化。当然,并不是每一节数学课都有通过数学文化渗透德育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找到恰当的渗透点,顺其自然地落实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用微课、历史剧等多种形式。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必须紧握“数学文化”这个抓手,充分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因素,通过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引导学生感悟所蕴含的德育要素,有效实施学科德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Z].(2017-08-22)[2022-05-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0.

学科德育范文3

调查方法

调查使用自编的“大学生职业道德及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利用课余时间发放到随机选取班级施测。施测之前,向被测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告知是无记名调查,请被测者按照自己的真实观点填写。问卷现场发放,现场作答,当场收回,保证了答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访谈则采取座谈、个别访谈和走访用人单位等形式进行,并事先制定了访谈大纲,对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作了辅助研究。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学生职业认知情况;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情况;学生职业道德行为情况;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情况。从这四方面结果与数据总结分析当前承德市高校旅游类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是专业教育,缺乏专业教育的保障,职业道德教育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调查显示,有49%的学生报考本专业是因为对专业感兴趣,23%的人是因为专业热门、容易就业,另外28%的学生或是由于亲戚朋友推荐、或是由于别无选择。经过入学专业教育和课程学习,40%的学生由不喜欢变得慢慢喜欢上了本专业,可以看出入学教育和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和效果。对于毕业后的去向,48%的学生表示会从事旅游行业,14%的学生表示肯定不会从事旅游行业,其余38%的学生表示现在还确定不了。在问到“如果有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一次专业,你还会选择现在所学专业吗?”有34%的学生表示会的,32%的学生表示不会,其余34%的学生表示不确定。以上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热爱本专业,尤其是经过入学教育和专业学习后,学生对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也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不能确定毕业后会从事旅游行业;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有66%的学生不确定仍旧选择本专业。你为什么报考本专业?A.专业热门,容易就业B.对本专业感兴趣C.亲戚朋友推荐D.别无选择

调查显示,大部分旅游专业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规范了解甚少,在问到“你对旅游行业所需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程度”时,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分别占8%和31%,不到一半;51%的学生不知道1996年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关于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完整系统地明确了旅游行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学生若不了解旅游职业道德规范,更不可能在实际行动中加以遵守和践行。

由于长期受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正面教育,绝大部分学生的道德观日益提升,而其职业道德水平也逐步提升。调查显示,83%的学生认为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十分重要,41%的学生认为高尚的职业道德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最重要。51%的学生认为现在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状况一般,72%的学生反对在旅游景区乱扔果皮、纸屑,在旅游景点内的建筑或者植物上乱刻字、随意涂画等行为。可见,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重利思想越来越严重,大学生自然也免不了受到侵蚀。这就使当前旅游专业大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上存在偏差。通过校园调查访谈,可以发现,旅游专业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认知和职业道德行为脱节,具体表现为:学生职业道德观念认识不足,精神文明素质不高。如在校内公共场所中,经常有学生随地吐痰,穿着拖鞋进入教学办公区域;在宿舍内吸烟酗酒打闹,宿舍环境脏乱差。在访谈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旅游行业中的拿回扣现象表达充满期待,并认为能捞外快,就得捞。当问到“在旅游景区看到乱扔果皮、纸屑,在旅游景点内的建筑或者植物上乱刻字、随意涂画等行为,你会怎么办?”14%的同学回答会视而不见、不理会、也不好意思提醒等。62%的表示虽然看不惯,但不好意思提醒,只有24%的学生会挺身而出并制止。这些调查表明相当部分学生在职业道德的认知上,仅仅停留于观念和口头层次上,而要形成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则尚须加大教育力度。

在当前高职院校连续扩招、就业压力大、生源质量下降的形势下,迫于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双重压力,很多高校都把教育重点聚焦在新的知识和技术上,大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往往将德育扔在一边,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只有37%的学生表示每学期专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在6学时以上,其余或是课时很少,或是干脆没有;目前各学校没有专门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有限的课程一般由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在授课时有所涉及;教师在讲授职业道德教育课时,大部分都是案例展示、讲授教材,而课堂讨论只占17%,情景表演只占2%;对于职业道德教育老师的专业素质,认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分别占26%和43%。只有4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过几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活动(如主题班会、辩论等)。你所在学校(或院系)每学期专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有多少?A.在6学时以上B.4-6学时之间C.2~4学时之间D.基本上或完全没有一般来说,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培养集中在一、二年级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部分职业道德教育,而且课时很少,也就难以达到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教育和引导。专业课老师则认为道德或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事,他们只传授专业课知识或教给学生技能就行了。在学生即将走进职场的毕业前夕。辅导员及德育工作者也因忙于日常性事务,而大多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致使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所适从。

学科德育范文4

关键词:初中物理;德育;学科教学;中学生

进入初中以后,学科教学内容增加,教师常常会侧重学科知识点进行教学,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物理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有共通之处,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包括物理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还包括学科思维、能力、思想、精神品质等,而德育重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塑造,二者在培养目标上有着共同之处。在物理学科教学时,要紧紧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不断切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团结合作中学会真诚谦让和友好交流。

一、树立德育渗透意识

教师在思想意识上要树立渗透德育的意识,这样才会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的德育,要认识到德育渗透的重要性,认识到物理学科与德育的关联性。教育的根本是培养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有才无德,不但于社会无益,还会造成危害,因此在任何学科的教育中,都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立德在前,树人在后。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坚定学生的政治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目标;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不断钻研探究的学科精神,科学严谨的学科态度等。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科间的知识相互融合,使得知识体系越来越立体完善,有利于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二、明确德育渗透目标

教学目标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指引,教师树立渗透德育的意识后,还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制订明确详细的德育渗透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的学情,制订出具体翔实、切实可行的渗透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表现出三个维度,首先是基础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目标,实现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其次是思维能力目标,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是德育渗透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学科态度和情感,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思想道德。比如,在教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教学内容主要是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笔者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后,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能源消耗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掌握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掌握收集信息、搜索资料的技能。思维能力目标:可以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当地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依据收集的资料信息,提出对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观点,并利用资料信息,作为有力的论据支撑。德育渗透目标:通过了解能源消耗产生的负面影响,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树立利用科学知识,服务人类社会的理想,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地球家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挖掘德育渗透点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师要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灵活地进行渗透,不能过于生硬牵强,要深入挖掘教材与德育的切入点,自然而然地融入德育渗透的形式,要灵活多样,确保渗透的有效性。物理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学科方法态度培养的内容、行为习惯及良好品德培养内容,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进行渗透教育。在物理教材中会涉及很多物理知识的小故事、物理学家(如牛顿、爱迪生、钱学森、阿基米德、帕斯卡、富兰克林)的故事,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使学生学习物理学家坚持科学探究的精神品质等;我国优秀的物理成就(日晷、地动仪、敦煌星图、航天技术、导弹技术、原子弹的试验成功)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很多物理定理(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阿基米德原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并进行实验验证时,既可以培养他们崇尚科学的学习态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等。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物理教学中要树立渗透的意识,制订具体的目标,并找到切入点,灵活地进行渗透融入,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实验等多种方式保证渗透的实效性,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志继.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物理德育渗透[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0(12).

学科德育范文5

(一)、政治学科教学中德育片面发展

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还存在一些片面发展,表现在:第一,偏重智育,轻视德育。以高考为指挥棒,以应试教育为核心,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有才无德的学生也被认为是好学生;第二,过分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第三,只管学生在校的表现,不管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第四,重视所谓“优生”,漠视所谓“差生”[1]。政治学科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表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政治课教师不注重思想观念的革新,德育方法因循守旧

有些政治课教师不参加培训进修,拒绝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理论与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中只能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不能把传授理论知识同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结合起来,不能用恰当的理论阐明具体的事实,不能用生动的事例来感悟、激励学生理解知识。而德育方法单一,依旧是集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的观念与德育方法很难使学生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教材单一,未整合其他德育资源

目前的政治课本大部分都是人教版的,过于单一,未立足于本校实际,没有乡土性教材,这样在教学中势必会与学生的实际脱离,致使教育的实效性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学中也没有充分整合特殊的节日资源,例如,一些传统的节日、法定节日、历史人物的诞辰、历史事件纪念日等节日资源,这些资源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德育也应该与家庭教育、社会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政治课德育的功能。

(四)、政治课德育实践面临困惑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道德实践严重脱节。本来应当是充满生机的德育变成了没有主体能动性、枯燥乏味、令人厌烦的说教,这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教育行为的排斥,也收不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人类在利用科技时,丢失了自我价值与精神,导致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这些负面结果给政治课的德育实践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二、立足现状,优化政治学科德育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通过政治学科对学生进行的德育遇到了上文提到的一些问题与困惑,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作者在总结多年政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学校德育资源现状,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立足现状,以学生为本,优化政治课德育目标

课堂教学是政治学科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在进行德育时,要使德育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政治知识内容体系相一致,不能使德育与政治理论知识失衡。要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优势,把政治理论知识教学与德育结合在一起。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制定德育目标,例如在进行价值观教学时,既要依据教材,使学生树立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的德育目标,还要以学生之需为本,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道德教育。充分挖掘教材德育潜力,依据教学计划确定行之有效的德育内容与目标。

(二)、提高教师素质,运用灵活的德育方法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使命感,还要善于吸纳新知识。为人师表,通情达理,为学生树立正面榜样。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识别和抵制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和方式的运用,切忌空泛、虚假、唱高调。要将理融于情中,使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可感、可亲、可信[2]。

(三)、理论联系“热点”,加强德育的实效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既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生机、活力,也冲击了部分人们的传统观念。因此,在政治教学中,要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社会的“热点”、“敏感点”联系起来进行讲授,能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并增强良好的德育意识,反之会使学生产生逆学心理。

(四)、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良好的德育方法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教育、自我教育的习惯。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有规律性的,都要经过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德育实效性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以下是创新的德育方法的例子:

1、事例结合法。

就是在讲某一知识点时,为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并进行德育教育,而与有关的事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最重要的是选取的事例是可以引发德育思考的事例,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教学达到智育与德育的目标。例如:在讲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的特征时,可以结合当今贸易保护主义的例子进行教学,使学生既理解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还加强了道德建设。

2、社会实践法。

学生由于不太了解生活,致使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因此教学中让有条件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去接近生活,了解生活,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社会调查法。在讲到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时,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因此让学生去进行社会调查,在社会上寻找真实的例子,以此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进而为下一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教学铺路架桥。

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有以上两种德育方法,还有故事导入分析法、远行德育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等。

(五)、把德育寓于政治教学各个环节,做到德育系列化

政治课教学是由备课、上课、辅导、考试等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要加强政治课的德育实效必须把德育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德育做到经常化、系列化。备课,要结合教材内容确定德育要求和德育方法。课堂教学。要把知识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去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课外辅导和考试。在课外辅导中把德育寓于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中,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3]。

学科德育范文6

由于有些科任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科德育的“内隐性”,在进行学科德育时,存在动机外显、方法单一、生硬灌输等着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与学科德育缺乏学科自身的个性、缺乏学科德育特色有关。学科德育缺乏艺术性。

学科德育不仅要讲求教学的科学性,而且要讲求教育的艺术性。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牵强附会、式呆板单调,难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德育的内涵所在。中职学校学科德育产生局限性的原因由于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对学科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科任教师的育人工作,导致学科德育没有真正发挥德育功能,究其原因主要有:缺乏实施学科德育的管理机制。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招生,轻培养”的思想,教学管理流于形式,没有建立起必要的学科德育考核制度。

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时,只重视教学课时数量,不重视其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因此,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科任教师的育人积极性不高。有些教师教师认为育人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的工作,在教学中没有履行育人的职责;有些教师工作中不愿意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对学生德育工作缺乏统一的认识;甚至有个别教师没有熟练掌握教材,无法发现教材中的德育内涵,更谈不上学科德育。

科任教师不能有效掌握学科德育的方法。有些教师不注重自身德育知识的充实和更新,不注重德育方法的改进和提高,不注重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研究,习惯以命令方式教育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则,结果是学科德育收效甚微。科任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深入。由于中职学校长期以来把学科德育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附属品,学科德育只注重一些形式而已,科任教师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学科德育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结果是学科德育苍白无力。缺乏让学生对学科德育进行亲身体验。有些教师仍然固守学科本位教学方法,把生动的学科德育活动局限在模式化的框架之中,不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结果,说教代替实践,学生缺乏亲身的德育体验,学生品德生成能力薄弱。解决学科德育局限性的基本思路德育要融入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知识,而且要提升学生的生活情操,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德育因素的影响。因此,中职学校必须积极营造学科德育的氛围,完善开展学科德育的制度体系,保证学科德育工作常规化、规范化。创新学科德育的管理机制。首先是将学科德育纳入教学计划,其次是制定教师教书育人的岗位职责,再次是制定考核教师学科教学与学科德育指标体系,促使科任教师把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学科德育资源库。

为了保证各科任教师在教学中随时有“鲜活”的德育资料可以利用:一方面,不断开发、收集以历史人物、社会焦点人物、时事政策、法律法规等为题材的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分别制作成可直接使用的文字、图表、音像、视频等材料。不断改进学科德育的方法。

开展教学工作时,尽可能做到善于分析、精于归纳、深入浅出,使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个性感染力,同时想办法创设和利用学科知识所具有的教育意义的情景,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要求,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在动情、动容、动心的状态下,从而达到内化教育的目的。不断提升学科德育的实效性。

学科德育范文7

关键词:乡镇;高中数学;德育

素质与道德在教学过程和人的发展中是相通的.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起支架作用的可以说是人的道德品性.在数学教学中寻找智育与德育的结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尝试点,是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重新定位.

一、挖掘数学学科德育功能

教育部对育人提出的要求是以人为本,以德育为主,加强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教育部提出的育人要求,教师应该将道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进而实现学科德育.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以及心理发展.在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有一些关于德育的描写,如形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一种坚忍的学习态度.因为高考的存在,使素质教育并没有真正实现,德育教育也不是主流,教师对学科德育所发挥的功能还没有认识清楚,进而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就没有达到预期水平.教师应该将育人作为教学的核心,并对学科德育功能进行探索研究.教师还可以参加一些学科德育功能的经验交流会,主动挖掘学科德育功能,不断提高对学科德育功能的认识,并将学科德育功能应用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1.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

观念是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看法和理解.教师的数学教学观也就是教师对数学或者数学知识、教学方法所持有的态度.教师对数学的这种看法和态度决定教师会选择哪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及在教学时所关注的重点.一旦教师没有正确的教学观,就会对课程有错误的解析,进而引导学生走向错误的道路.因此,在有正确教学观的前提下,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这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充分挖掘数学学科德育功能.比如,在给学生介绍数学发展中的一些成就时,教师不能只看到其中积极的一面,还要知道在取得这些成就的时候还存在一些不足.教师的这种理性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客观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的教学观也会影响到教师在备课、讲课中数学学科德育功能的发挥.比如,教师在黑板中写下一个式子,然后带着一种兴奋的感情说:“快看,这个式子好美啊!”教师这样说之后,虽然学生当时可能感受不到那种美,但是在后面的数学学习中,学生终会发现数学中存在的这种美,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得到提高.学生对数学所具有的美感能够有所理解,都是源自教师正确的教学观的引导.

2.发挥数学学科德育功能的有效环节———教学

(1)备课.在新课标的课程体系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讲者变为引导者、合作者,新课标对教学的内容和顺序也不再明确规定.新课标课程的这种多样性,为教师活用教材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个教案使用很多年的现象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面对的学生是具有动态性的群体,学生的观念和思维都在发生变化.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动态,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观,进而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质.只有教师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在备课时才能在考虑授课对象的心理、年龄以及学习状况的基础上研究教材,设置好教学目标,进而将数学学科中所蕴涵的德育素材充分展示出来,将数学智育与德育相结合,在教学中利用正确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教师只有在对人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备好课,进而在课堂中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智育与德育的最优效果.(2)组织形式.教育应该在顺其自然中完成,而不是在强力灌输中完成.在教育时教师要结合实际进行引导,使数学学科的德育功能自然实现育人的作用.数学学科所具有的这种德育功能应该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在教学中展示出来是很重要的事情.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科德育功能的再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所具有德育功能的素材,发挥数学学科的德育功能.比如,在讲函数的表示形式时,教师可以展示教材中的实例:用曲线图表示近年大气层中臭氧减少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个实例展示函数的同时,能够告诉学生臭氧层空洞所引起的后果,进而提高学生对地球的保护意识.教师还可以设置练习题的方式实现数学学科德育功能.比如,在学习各类函数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将我国现今人口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展示出来.在2004年,我国的人口已经达到13亿,如果按照每年1%的增长率增长,那么到2050年人口数将达到多少?学生根据函数公式可以求得13(1+x%)46≈20.54亿.这样,让学生知道人口增长速度之外,了解到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只要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和数学知识,就能实现数学学科德育功能.(3)课外实践.新课程还关注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设置一些课外作业,如数学活动课等,是实现数学学科德育功能的关键地方.在高中数学教材概率与统计章节后面有一个课外作业:对班级中每一个学生家庭中每个月每个人的用水量进行调查,首先调查一个月份内每家的用水量,之后再求每人这个月的用水量,之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这是一个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题目.在通过实践调查用水量的同时,学生还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进行计算.通过这个题目,能够告诉学生水的珍贵,提醒学生在平时应该节约用水,进而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完美融合.在做这个课外作业时,学生自动组成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个题目进行讨论交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每一个人负责自己比较擅长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与人交流的方式,知道处理问题的正确态度.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获得数据,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些课外作业中所展示出来的一些操作以及细节是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展示给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注重第二课堂的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此外,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其他活动实施数学学科德育功能.比如,课后组织一些专题活动,如数学知识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利用这些课外活动将数学学科中蕴涵的德育功能展示出来,将一些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展示出来的数学学科德育功能挖掘出来,将智育与德育完美结合.

二、优化教学评价

1.对教师的评价

新课程改变传统教学中知识传授的倾向.新课程目标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实现全面发展.新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是学生,所以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再适合,需要教师的教学评价进行重新的规划设计.根据调查可知,学校中有一半的教师不关注数学学科德育功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对学科德育功能不重视,二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导致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等可以量化的指标.针对这两个原因,学校应该重视学科德育功能,还应该将学科教师的德育素质和教师的评价体系相结合,将德育工作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内容,激励教师实现数学学科德育功能.

2.对学生的评价

因为教育体制的原因,使学生的学习评价都是以成绩作为指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和个性都被忽略了.相关研究表明,对学生正面的评价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发生变化,进而会产生学习动力.新课程体系中将学生评价变得多元化,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能够将数学学科德育功能充分展现.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主动到黑板上做练习题,有两个学生主动来到讲台上,最终两个学生一个做对,一个做错,做错了的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时感到很尴尬.这时教师表扬了这两个学生的勇气,不仅使做错题的学生感到舒服,全班学生也感到老师的体谅.之后,学生就会对数学课程充满喜欢,而且上课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再遇到上黑板回答问题的情况,学生都会争先恐后,非常活跃.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教师没有关注学生做题的结果,而是对学生的勇气进行评价.这时候收获到的效果要比批评学生答错题的效果好得多.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课堂状态适当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智育和德育共同发展.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

学科德育范文8

1、1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高中政治课通过把理性的理论知识常识化、通俗化,再加上教师通俗易懂地讲解,使高中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理论知识,并逐步地克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抵制一切外来腐朽文化的侵扰,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高中政治课是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也为学生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指明了方向,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求我们在现实社会中要辩证的去看待事物、问题,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事物向好的一面发展。因此学好政治课的方法论知识,会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事半功倍,受益无穷。

1、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当前高中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偏低,思想教育的难度大,见效慢。由于年龄、生理等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社会阅历等原因,高中生思想变化大,可塑性强,情感体验不断丰富。而高中政治课遵循高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规律,从形式到内容,从讲授到训练,力求在高中生原有道德认知基础上,积极创设各种道德认知情境和问题,促使学生的认知失调,产生认知矛盾,再采取各种措施对矛盾进行平衡和协调,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就可能有更大的提高,向着概括化、全面化和独立化的方向不断发展[1]。因此,政治课具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优势。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中生对国家机构构成、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不是很了解。政治学科对这些知识进行了简略的介绍,学生通过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可以在生活学习中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的团结,反对封建迷信与邪教,意识到我国在当今世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养。

1、3增强学生们的民主、法制意识

政治学科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有着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例如:法制、纪律、行为规范、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在“依法治国”理念的指导下,政治课教学也充分体现出一种民主的思想,可以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1、4不断促使政治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是与当前社会现实动态紧密相连的,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素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满足当前高中生的求知欲望。在政治学科中实施德育,就要要求教师不断地挖掘教材潜力,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动态结合起来,多给学生正面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此,政治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养也是德育教育在政治学科中实施的一大优势。

2、发挥政治学科优势,不断渗透德育教育

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虽然其他各科都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没有像政治学科那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着力于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如何在此基础上,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优势,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呢?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2、1变换教育模式,加强政治学科德育主渠道作用

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是学校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政治学科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育模式,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主渠道作用。首先是灌输教育模式。这里所说的“灌输教育模式”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而是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依据国家教育的目的、性质及任务,有外界向受教育者积极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德育教育知识,还有可能促使学生将德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其次是辩论会模式。辩论会模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开拓创造性思维,也比较容易使学生渗透对德育的领悟能力。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有很好的渗透作用。还可以通过寓教于活动、讲座模式等教学模式不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2、2紧扣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点”、“时”、“度”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既要遵循学生认识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遵循它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推进,一方面要把握好“渗透时机”,另一方面又要正确处理好“渗透点”与“渗透时机”二者的关系。如果渗透“透”得不够,效果不佳,即过了“度”这就会改变学科的性质。因此只有将“点”、“时”、“度”把握和处理好,才能使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又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2]。

2、3挖掘德育内容,结合社会热点

为了不使学生在学习政治课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这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德育教育的内容,深入钻研教材及教学大纲,而且还要结合德育资源,充分挖掘德育内容,结合社会热点举例,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例如:在讲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中的开放性时,可以结合地方保护主义的例子(特别是看看有没有本地的真实例子)来结合进行教育,让我们在加强法制建设(杜绝行政违法现象)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持政令畅通)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让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达到适应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的目的。

2、4大力加强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德育渗透意识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各门学科功能的发挥程度,因此,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政治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要求不断加强政治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增强其德育渗透能力。政治教师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改变传统的思想,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观念与理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政治课是一门知识面广泛的综合性课程,政治教师要在不断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教师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手段意识,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