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历史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科历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科历史论文

学科历史论文范文1

近年来,江苏卷较重视各种史观,近几年高考试卷里都有体现,迫切需要我们师生一起重视各种史观概念。最基本的史观,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史观的基本内涵。其次,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史观来研究历史问题,使其能准确、熟练、科学地运用各种史观来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第22题的第2问:“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此题是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的亮点之一,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尤其体现在对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此题要求学生对“王韬课士的近代性”进行论证,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学科素养。比如:历史诠释和论证能力。解答时,学生需要分析题目,然后从考试选拔的形式、命题内容、考试结果和导向等角度将“王韬课士”与“古代课士”进行比较,进而论证出“王韬课士”所具有的中西并存和顺应时代及世界发展潮流的近代性特征。驾驭这道题的要素之一,就是能真正掌握近代化史观的内涵,不是简单地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等三个角度来诠释“近代化”史观的内涵。

二、夯实基础,不断提升———能力的提升

著名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即是史料学。”西方兰克学派认同“: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胡适曾讲过:研究历史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新课改以来,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在选择题的命制上多以各类历史图片、文物、学者观点、漫画、表格、社会生活场景等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20道选择题都是采用材料来创设新情境。如选择题第6题社会生活场景、第11题历史图片、第15题表格题、第17题是学者观点等,几乎没有一题不是通过新情境来创设新问题考查学生。学生对此类选择题既感觉有新鲜感,但又有感觉到有难度。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解答此类题目的准确率呢?笔者认为需要在历史课堂上增加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增大对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力度。

三、力染课堂,感知升华———情感的渗透

学科历史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培养策略

为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并吸收借鉴其他国家课程改革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旨在确定历史史实,这不仅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性素养,更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必备的关键品质。然而,在应试教育和高中历史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获取的过程和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忽视了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提升自己的史料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帮学生树立史证意识,多选择以学生为主的史料研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方式,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下面,笔者便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利用史料资源,提升问题意识

历史虽是过去时生的事,但部分史实和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对于今天的生活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掌握历史研究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才是学习历史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史料资源,发现并感悟其中的学习价值。首先,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精心编选的史料,我们的城市、家庭等生活环境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历史史料。鉴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史料,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和研究,之后便可使学生通过询问教师、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阅读相关历史书籍等方式解读问题,验证自身看法,从而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学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时,学生除了可以根据课本上出示的《人民日报》文章和“”时期夸张的宣传画,来体会当时人们进行经济生产的精神面貌和片面追求数量、忽视客观事实的行为,还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寻找是否有当年保留下的遗址。在学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学生可通过家中保留下的粮票和老人的讲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带着问题进行资料查找,自行归纳总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巩固历史知识,提升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考证史料内容,培养解读能力

史料解读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史料信息进行提取、概括、阅读和理解等。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时,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史料,让学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通过对关键信息的解读找出课本中对应的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解读能力和对课本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宋明理学”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和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中有关宋明理学的论述,并对学生提出“以宋明理学为例,谈一谈你对中国文化包容性和创造力的理解”等相关问题,让学生从史料中提炼出中国文化融合发展的相关信息,并联系课本中宋明理学思想内容和特点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这种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史料解读和分析能力,扩充学生知识面。

三、撰写历史论文,学习论从史出

历史教学需要培养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人,历史论文的学习和写作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意识,有助于使学生深入探究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提升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同时,历史论文的写作能向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程度。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历史论文时,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选题,题目最好从细节处着手,以小见大;其次,引导学生在论文写作时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应运用大量历史史实来佐证观点,不应一味写空泛的语言,使自己的观点不具有说服力;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历史问题出发,与当今时代问题或社会热点相联系,以古鉴今,提升论文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学习“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时,教师便可以“浅谈中国古代商业的经营管理思想”为题目让学生尝试进行历史论文的写作,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了解古代的著名商业家,如白圭、范蠡等,并对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有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体会古代商业思想对今天的指导意义,指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层层论证、论从史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史料资源、考证史料内容、撰写历史论文等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其史料解读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任重道远,是否存在其他途径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积淀和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还需要在未来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戴世峰.基于史料的历史证据意识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2016(01).

学科历史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判断力;核心素养;历史语境

在全球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当下,面对海量的媒体报道、纷繁复杂的文化评论,人们需要借助一定的知识体系,对信息和观点进行事实判断或者价值判断。这种判断力是21世纪世界公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个人的判断力受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也受到个人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判断力养成的关键时期,但现实中,人们往往习惯“碎片化”的短文本阅读,脱离语境去理解文本信息,缺乏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辨析、质疑意识。因此,学科教育在个人判断力养成方面应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为了对当下高中生基于历史学科的“判断力”真实水平有一定了解,笔者主持的“凸显‘判断力’养成的高中历史语境建设的实践研宄”课题组在2018年及2019年对参与课题研宄的学生进行了课题开展前后的数据调研,来自5个区近2000名学生参与问卷调研。调研数据的结果呈现了凸显“判断力”养成的高中历史语境建设实施的效果。

一、课题实施后学生具备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现状

为评估“凸显‘判断力’养成的高中历史语境建设的实践研宄”的实施效果,笔者在连贯性实施教学探宄的一所F校进行了学生问卷调研。以F校2021届高二全体学生(440人)、2020届高三等级班学生(94人)为样本进行数据调研,并把这部分学生在2018年被调研的数据与之进行对比分析。在同一群体(2020届、2021届)中进行两次与判断力有密切关系的历史核心素养获得能力的调研(百分比得分率),发现无论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还是历史解释,学生获得这些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同时也发现,不同学科核心素养呈现的进步幅度有很大不同,而且2020届和2021届群体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020届的进步幅度明显高于2021届。其中原因,除了样本数据的量有大小可能导致数据差异性大外,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2021届经历等级考分科后,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把历史学科作为合格考科目,这对学生认真投入历史学科的学习,尤其利用课外时间来进行历史阅读与写作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即便如此,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探宄还是体现一定效果,2021届全体学生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取得了进步。

1.时空观念

从时空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来看,2020届学生所取得的进步指数(72.66%—78.37%)明显高于2021届的学生(64.03%—65.53%),群体差异性导致数据差异的原因不再赘述。从时空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进步率来看,两个群体的进步率不高,都没有达到10%。这说明与时空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历史时间轴、地域地理空间等知识技能对学生来说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就其中的原因来分析,可能一方面是课题实践的时间短效果还不够明显,另一方面是课题组成员习惯性地认为这是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史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髙中生的时空观念的培养相对比较弱。

2.史料实证

从史料实证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来看,2020届学生所取得的进步指数(73.61%—83.40%)显著高于2021届的学生(64.05%—71.50%)。两届学生各自在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养成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尤其是2020届几乎达到10%的进步率。这说明课题组成员在通过长文本阅读,指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们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在对文本本身的真实性、对作者所持观点的逻辑判断、对历史事件的历史逻辑推演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但同时数据也显示了学生在运用史料过程中,对史料背后深层信息的挖掘,运用己有史料作为论据去架构自己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能力还比较弱。这种基于文本和围绕文本阅读的能力需要更多时间来积累。

3.历史解释

从历史解释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来看,两届学生都取得明显进步,两届学生进步率超过或者接近20%,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21届所取得的进步指数(23%)高于2020届的学生(19%)。这主要的原因在于2021届原来的基数远小于2020届,从绝对值看,第二次调研显示,2020届等级考班级的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还是远高于2021届的全体学生的。但2021届学生的进步还是令人欣喜的。历史解释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与判断力养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需要学生运用记忆、演绎、预知、推理、判断等能力对问题进行梳理、阐释,提出解决问题或者对历史史实判定的观点、论据,可以说学生在对文本的分析、理解、判断上有了很大的能力提升。2021届学生进步突出的原因,可能与初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方式、史学意识培养方面有差异,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即使是不选历史等级考的学生,通过课题组的教学实践活动,也部分克服了大部分学生不选历史学科带来对历史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上有了比较大的进步,这正显示了课题组研究的成果所在。

二、课题实施的成效

1.选择历史等级考的学生比例上升

从学生选科角度看,2020届等级考学生对于选择历史的态度基本上没有变化,而2021届学生经过一年的课题组指导下的历史学习,略微有上升,近一百个学生选择历史等级考,这在我校以理化为重要等级考选科的学校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这个选考人数在全上海同类型的学校中也是名列前茅的。这个数据一定程度反映课题组成员的教学取得一定成效,让学生从更多喜欢的视角来选择历史学科为等级考科目。

2.学生的学科能力有一定程度提高

从数据来看,我们不可忽视历史小说、影视剧等媒介对学生历史认识形成的影响,但历史课堂的占比还是最高的,这说明不管是从基础教育学科设置,还是从课题开展的角度看,上好历史课,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认识是最关键的。这也证明课题的开展是有扎实的学生基础,也获得了学生一定的认可。从数据来看,经过培养,学生普遍能够认同史料实证的重要性,对史料实证这一历史素养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作为多选题,有超过3/4的学生选择超过三个选项,超过2/3的学生选择了四个选项,说明绝大部分学生都认同历史认识和历史解释的复杂性,知道多角度去获取历史信息,去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3.学生参与历史研究的动力有所提升

课题组积极组织高一、高二学生全员参与上海市“博学杯”高中生历史人文素养展示活动,参与历史论文写作的锻炼。课题组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之前,开设史学研究讲座,讲解历史论文撰写的基本过程和学术规范。在论文形成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论文的选题、史料的搜集等事宜,并对他们的初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通过几轮的修改,基本形成比较合格的历史论文,再从中选出比较优秀的论文,由大学、研宄院的专家学者进行双盲评选,最终产生优秀的历史论文。从“博学杯”活动过程来看,能够获奖的论文是极少数的,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更多是一种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过程,从中熟悉历史研究过程,习得历史学术研究的方法。通过“博学杯”活动,学生对于各种历史语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文本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内涵,包括文本作者自己有意或无意地渗透在文本字里行间、反映文本作者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立场、身份等信息,有了更加精准的把握。因为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也是利用文本的构建去自圆其说的一种思维锻炼。这种综合性训练的效果,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

4.教师教研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

课题组成员开创性地探索了将判断力融于学科核心素养之中进行培育的教学尝试,建构了历史学科中的判断力养成的基本教学路径,重点通过单元主题教学、学生课题研宄、主题实践活动三大路径,并形成了围绕判断力与历史语境为评估对象的评价指标,积累了在历史学科中培养高中生判断力的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师曼,刘晟,刘霞,等.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学科历史论文范文4

一、现代教育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单一,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历史学科中,核心素养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历史的方法。传统教学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确实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从宏观方面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满足教学需求,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普遍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掌握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正确方法,无法通过自主思考去分析历史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很多高中生都认为学好历史就是能够将教科书中的知识背诵下来,在枯燥乏味的背书中,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近些年来,虽然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引入为教学活动注入了一些新鲜血液,但还有一些教师由于受落后教学理念的影响,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仅仅将多媒体课件当成代替板书的教具,教学手段变化不大,依然以灌输式为主,学生的学习体验基本没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方面使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却享受着不用再写板书所带来的便捷,从而导致一些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逐渐弱化了自身的基本教学技能,甚至产生了不用多媒体课件就无法教学的现象,不利于教学相长,也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教学实践活动较少,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但是,在现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少开展实践活动,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搜集史料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历史解释能力。此外,由于教师很少甚至从不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因此导致学生总是处于封闭的教学空间内,思维与视野容易受到禁锢,这对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教学评价方法单一,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阶段,我国的教学评价方法还较为单一,依然是以考试答卷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但近些年的高中历史问答题开放程度较高,已经不局限于考核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学生对历史事件给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依然以试卷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忽略了对学生历史思维、历史素养的培养与考核,难以掌握学生的真实学情。在这种情况下,当学生遇到开放性历史问题时,将很难给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论文的写作或者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调查、撰写历史调查报告,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2]。

二、现代教育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开放教学思想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在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历史开放教学的先决条件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意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始终铭记增强学生核心素养这个教学目标。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加强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学习,并与时俱进地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手段,从而将灌输式教学模式变成引导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表达自我意识,完成对自我的突破。而一些开放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历史专业基础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教学活动中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突出历史学科的重要特性,并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以保障历史开放教学有序开展[3]。其次,学生应该转变学习态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较为机械化,缺乏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采用了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然而,随着历史高考题越来越趋于灵活,这种学习方式显然难以满足答题需求。因此,在开放教学模式中,学生应突破思维局限性,养成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以及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二)突破教学局限,开放教学内容

教师应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充分挖掘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包含内容甚广,除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外,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也都是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因此,历史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学科,具有跨学科特性。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普遍局限于历史教科书,没有与其他学科产生联系,缺乏开放性。而近些年来,历史高考题目正在逐渐变得丰富,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将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合理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3”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这一节时,其中涉及了孔子“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以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主张。教师可以将其与《论语》以及《孟子》进行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够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与认识。

(三)丰富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手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制,教师的教学资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以课本为主,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现如今,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的。以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准确区分分封制与郡县制、宰相制与内阁制、内阁与军机处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然而,这些制度的相同点较多,容易造成学生的记忆混乱,导致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吃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应用软件中的“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梳理。在思维导图中,各制度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能够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开放历史教学形式,利用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感悟历史情怀。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历史遗迹进行课外学习,使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气息;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进行参观,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知,增强学生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视野下,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习效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相应的策略:转变教学理念,开放教学思想;突破教学局限,开放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手段等。文中提到的几点策略,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与效率,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戴晓萍.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以统编高中《中外历史纲要》内容为例[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3):4-6.

[2]陶裕,何睦.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思想史教学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2):36-40.

学科历史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校;世界近代史;课堂教学方法

世界近代史是人类突破长久以来闭塞、孤立、隔绝状态开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历史阶段.世界近代史教学,旨在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世界近代史发展的主线、了解近代历史分期及分期依据,以全球史观系统完整了解世界近代史的本质、矛盾、规律;正确理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好世界近代史不仅是提升专业素养和培养学术研究兴趣的需要,也会为学生未来从事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由于高校历史专业学生以往知识的积累不足、专业内涵认识的局限及学生个性差异的不同,特别是在当前应用型教学思维下,高校世界近代史课堂教学中存在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差,历史思维不活跃,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不善于从全局性、深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等现象.如何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特点及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已成为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为此,本文拟对世界近代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富有逻辑、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思考,形成开放式、互动式课堂教育,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强化训练与指导并用的方法,来有效提升学生对世界近代史专业学习的兴趣、专业内涵的认识及专业理论素养,达到教与学知行统一的目标进行分析和探讨.

1讲求技巧的个性化教学

多年来,传统教学一直是我国的大多数院校教育的主要方式,认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就是根据教学任务和大纲要求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规定任务就万事大吉了.而学生只是教学对象,他对这门课程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完全掌握课程内容,有没有就课程内容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关注的不多,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这种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如果再加上教师教学语言的死板、无趣,整个课堂氛围会显得沉闷、无趣、低效.而改变这样一种现状,营造生动活跃、有趣高效又能引发思考的课堂氛围是每一个教师既要认真面对又要着力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简单易懂的教学语言,以逻辑清晰、声情并茂、个性化鲜明的教学手法像讲故事一样展开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或启发或演示,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并引发他们的思考.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也是人类从分散隔绝状态日益紧密的连接为一个整体的历史.革命、改革、战争既推动了近代历史的进步也丰富了近代历史的内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所涉及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过程、结果和事件的性质、意义(作用)等讲清楚,还要分析各国革命、改革、战争中的共性和特殊性.更要引申介绍史学界对相关热点问题的研究状况和不同观点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背课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吃透教学内容,按着大纲要求,充实完善教学内容,认真组织教学语言,不能照本宣课.要注意使用具有生动形象、诙谐流畅的课堂表述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一些事件可以通过演示的方法,还原历史场景,如用PPT课件插入FLASH软件播放历史影视资材等等,把课程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传统讲授法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克服了教师一个人满堂灌且枯燥无味的缺点,为教学活动增添了活力.有趣的教学语言,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的教学演示是支撑教师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有趣的课堂”更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有效方式.其次,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有趣的课堂”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合作,相互呼应.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把一些重点问题或难点问题以提问的方式或课后作业等方式抛给学生,引导他们正确回答问题以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认识理解,也可以根据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来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训练学生搜集阅读整合历史资料进行史学论文的写作能力等等.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传授过程的参与者.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会被充分调动.例如,在讲到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美国革命爆发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背景这节课程之前,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什么是美国式的民主,为什么说《独立宣言》的发表是美国成立的标志,对美国革命的性质、意义、局限性以及美国独立对世界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等.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答疑解惑,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开放式课堂教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了探索知识的兴趣和创新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求知态度和学习习惯.

2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教学

课堂教学应当常讲常新,教学手段更要多样和形象化.随着多媒体技术、PPT课件在课堂的应用,世界近代史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形象、立体.把投影仪及教学用的电子白板等科技教学器材用在课堂,为教学效果增添了色彩.我们都知道,活动的画面更吸引人,尤其是交互动画,更让人倍感亲切和助于记忆.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现代教育的优势,在课件中应用动画、图片、图表插入FLASH软件播放历史影视资材、历史纪录片等,往往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活泼、更有趣.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教学手段,而且也将各种历史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内容,用生动活泼的画面让学生摆脱了单一的历史教材带来的枯燥与泛味.由于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思维习惯,学生们主动搜集、整理、阅读原始资料变得更加方便、积极,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求证的主动性大大提升.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原始资料,以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针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或以PPT课件进行演示,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学术沙龙、演讨会、读书会、撰写小论文,必要时可以开设课堂辩论会,以此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打牢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为日后学生从事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创造条件.

3尊重学生需要的人性化教学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是高校教育的使命.在具体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性格、了解学生意愿,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特性展开针对性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针对性调整,甚至对个别学生单独交流,个别辅导.教育的意义是使知识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孩子,而大众化通用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要牢记自己教书育人的使命,用眼、用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以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人性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解答学习中的困惑,构筑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具体到世界近代史教学,因所涉及的内容错综复杂,涉及领域比较广泛,战争、改革、革命、民族解放战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相互交织,历史画面丰富多彩.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动态,针对学生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产生兴趣的情况,要及时指导学生开展求证,积极与之交流沟通,引导与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深入思考问题,激发思维活力,并指导学生运用原始资料去求证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近代史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历史是昨天的故事也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牢记人类成长的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和历史的经验教训,目的在于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因此,历史与现实不能分割.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一切现实问题都能找到历史根源,今天的现实问题就是明天的历史问题.因此,在讲授历史知识,强化历史记忆的同时,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观察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客观、全面认识评价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发散性思维,不能唯历史而历史,唯现实而现实.总之,搞好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学,探讨生动、有趣、高效的教学方法,打造“有趣的课堂”,牢牢吸引学生,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打牢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形成宏观历史思维,具备熟练的史料搜集、整理能力和历史论文的写作能力及胜任相关工作要求的现代化史学人才是每一个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永恒课题,也是完成教学育人双重使命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史新恒.大学历史教学改革及检讨[J].学习月刊,2012(18).

学科历史论文范文6

13世纪的蒙元王朝为世人留下了一部千古奇书─—《蒙古秘史》。它是以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兴衰过程为中心,记述蒙古族从神话传说起源到13世纪40年代五百多年历史演进的一部“敕修”官方史书,同时也是一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永久价值的文学经典。它虽然以一定的史实为依据,但糅入了一些神话传说来解释英雄人物的诞生和历史事件的关系,同时在写作和叙事方式上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因此可以说,《蒙古秘史》在对蒙古帝国创业史的记述中表现出很强的文学传说和历史色彩,是一部历史文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化典籍。杨义在《〈蒙古秘史〉:七百六十年祭》一文中称赞此书“不仅在蒙古族文学史、而且在整个中华文学史上是一部掷地有声的奇书”①,此誉绝不为过。从内容来讲,《蒙古秘史》包罗万象,涉及13世纪中叶前蒙古族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珍贵材料,堪称反映古代蒙古民族生活的百科全书。就文本而言,《蒙古秘史》的畏吾体蒙文原文早佚,流传至今的最早形态是14世纪末出自明朝翰林院的汉字音写本,即以当时的汉字拼写原书蒙古文发音并附有旁译和总译的一个特殊读本,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价值。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魅力和价值,《蒙古秘史》引起了中外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六百多年来,它的流传和研究遍及多种文字。目前,关于《蒙古秘史》的研究甚至引发造就了一门风靡世界的专门学科———“秘史学”。不言而喻,在《蒙古秘史》走向国际的过程中,翻译尤其是英译(有鉴于英语作为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国际交流语地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国内翻译界对于有关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更没有联系到典籍翻译和翻译学的建设进行专门研究。另一方面,长久以来,我国民族学界对这部民族文史经典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史学、文学和蒙古文献学领域,对于其翻译研究价值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秘史》的英译研究更是从未有人问津。考虑到秘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所要求的扎实框架和这当中英译研究的空白现状,本文拟对《蒙古秘史》的英译史进行纵向梳理,对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柯立甫译本展开微观评析,并对其英译的总体趋势进行分析和评判,以期从民族文学外翻的角度为秘史学甚而整个民族文学、翻译学建设提供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视角。

一、《蒙古秘史》及其英译史

1、《蒙古秘史》简介

《蒙古秘史》(Mongqol-unniucatobcaan),意即“蒙古的秘密历史”,是蒙古文人史官记载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黄金家族出身和家谱的古书。多数学者认为其原文为畏兀体蒙古文,约成书于13世纪,成书地点在蒙古高原的克鲁伦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流域,作者佚名。《蒙古秘史》成书后,身为统治者的黄金家族将之视作“祖传家训”秘籍,“事关外禁,非可令外人传写”②。直到元亡明兴,此书落入朱明王朝手中,明太祖朱元璋为培养通达蒙古民情、军情之人以扫除漠北残余的北元势力,命翰林编修火原洁和马沙亦黑等以汉字音写其蒙古文并附有旁译、总译,以供学习蒙语蒙文之用,世人才有幸一睹它的奇书概貌。然而,遗憾的是,这部奇书其后只有汉字音写本传世,蒙文原本自汉译后迄今下落不明。也正由于此,《蒙古秘史》成为一部充满悬疑的“谜”书,有关的众多问题,如成书年代、原文形式、书名作者等,一直困扰和吸引着众多的蒙古族专家和文史学者。由于《蒙古秘史》的畏吾体蒙文原本早佚,“现存的《元朝秘史》,则是以六百余年前河北地域的汉字方音,译写《蒙古秘史》原文(当时尚存)的古蒙古语音而成者。”③换言之,目前对我们而言,《蒙古秘史》的存在源头就是一个包含了音译以及简单意译的汉译本,它在文献学上的地位堪比原著,其价值不言而喻。这个汉译本大约在明朝洪武初年(约1382年左右,有争议)形成,后有12卷本(正文十卷,续集二卷)和15卷本(明永乐年间收入《永乐大典》)分别传世。这两种本子在内容上完全相同,只是分卷有差别。

目前行世的主要有三种版本:15卷《永乐大典》本、12卷顾广圻本和12卷叶氏观古堂刻本。学术界研究和译注一般都是以错误相对较少的12卷“顾广圻本”或“叶德辉本”为底本的。1980年,额而登泰、乌云达赉两位《蒙古秘史》专家以上述三种版本中错讹较少的顾广圻本为底本,参照另两种本子进行校勘,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蒙古秘史校勘本》,这是目前比较权威的一个通行版本。现存的《秘史》由三部分组成:正文、旁译和总译。正文大字是用汉字音写的蒙语原文;旁译是附在正文每个词语旁的逐词训沽解释;总译则是指正文后面直译大义的汉译文。学术界为了研究方便,将明译正文段落(不一定是蒙文原文的自然段落)顺编序号,约定俗成,遂有了《蒙古秘史》共有282节之说。需要指出的是,《蒙古秘史》因翻译而衍生出了《元朝秘史》之名。《蒙古秘史》是原书名,而《元朝秘史》则是明廷译官在翻译后加上的题名。本文一般使用前者,只有在尊重史料引述原貌时,才采用后者。

2、《蒙古秘史》英译史

作为一部稀世奇书,《蒙古秘史》很早就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注意。自从1866年帕拉基•卡法罗夫主教(Palladiǐ.I.Kafarov)第一次向西方译介《蒙古秘史》起,它的俄译本、日译本、德译本、法译本和其他语言译本迅速涌现,很快形成了《秘史》译介和传播的高潮。然而,在《蒙古秘史》的多个语种对外翻译中,最为典型的还是它的英语翻译和研究。虽然起步稍晚,但英译本数量众多,近些年来更是成果显著。从上世纪50年代起,《蒙古秘史》的英文译本先后涌现,逐渐成为该著作译本最多的西方语种。早期的《秘史》翻译主要属于节译和改写。最早出版的英译本就是由印度的孙维贵(WeiKweiSun)于1957年节译完成的。它未参照蒙文,是针对汉语总译(除第278节外)的一个全译本,起初发表在《中世纪印度季刊》上,后由印度阿利加尔(Aligarh)大学历史系出版成书。另外,美国的包国义(ünensecen)也在1965年发表于《乌拉尔———阿尔泰丛书》第58卷的《〈蒙古秘史〉研究》一文中对《秘史》卷九进行了拉丁转写和英译。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节译改写本是阿瑟•韦利(ArthurWaley)的译本。韦利是著名的翻译家和汉学家,曾经英译过《诗经》等许多中国典籍。1963年,他根据汉语总译翻译了《蒙古秘史》的故事部分,并将译文收入《蒙古秘史及其他》(TheSecretHistoryoftheMongolsandOtherPieces)一书,由GeorgeAllen&Vnwin出版社出版。韦利文学修养很高,加之将译文读者定位为普通读者(manywhodonothaveaccesstolearnedpublications④),故译文流畅简单,故事性强。罗依果先生在谈到其译文时称“就汉语总译的翻译而言……韦利的译本毫无疑问是最具可读性的”⑤。这个译本全文除用方括号标出必要解释外无任何脚注,基本上属于改写。#p#分页标题#e#

作为一部蒙古民族古代的文史巨著,《蒙古秘史》的翻译要求译者具备极高的文学、史学、历史语文学等多方面学术素养,这种基础显然非短期积累可成,因此《秘史》的英译以节译和改写开始既在情理之中,又符合典籍译介由简到繁的自然过程和目的与读者由浅入深的认知期待。但在节译的同时,英文全译的工作也逐渐展开了。就全译本而言,最早的当属柯立甫(F.W.Cleaves)译本了。该译本虽然由于某些原因一直耽搁至1982年才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但早在1956年即已完成,1957年已附印。而且据保罗•卡恩研究,“尽管其出版推迟了几个世纪,但早在20世纪40年代,柯立甫译本的抄本就已经在诸如H•戴斯蒙德•马丁和约翰•A•鲍埃勒等多个东方学家和历史学家中流传并被引为出处”⑥。这是一个纯学术性译本。七八十年代是全译本相继问世的时期。1971至1985年,澳大利亚的蒙古学家罗依果(IgordeRachewiltz)在澳洲的学术期刊“远东历史论文”(PapersonFarEasternHistory)上陆续发表了散韵结合的《蒙古秘史》英译文。这个译文已在修订后于2004年由Brill出版社最新出版,名为《蒙古秘史:13世纪的蒙古史诗编年史》(TheSecretHistoryoftheMongols:AMongolianEpicChronicleoftheThirteenthCentury)。1990年,俄岗各•奥侬(UrgungeOnon)也编译了他的《成吉思汗的历史和生活(蒙古秘史)》(TheHistoryandLifeofChinggisKhan(TheSecretHistoryoftheMongols))一书,由Leidon出版社出版。该译本在经过修订后题名为《蒙古秘史:成吉思汗的生活和时代》(TheSecretHistoryoftheMongols:TheLifeandTimesofChinggisKhan),于2001年由Curzon出版社再次出版。这是较新的一个译本,应进一步受到关注。

二、柯立甫译本评析

在《秘史》的众多英译本中,目前为止最有影响、最值得关注的是哈佛大学出版的柯立甫译本。柯立甫是美国资深蒙古学家,他的这个译本以学术性见长,富含了大量的注释、脚注和评论,不仅是翻译而且也是一部珍贵的学术专著,对《秘史》的翻译和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罗依果所言,“田清波和柯立甫的心血之作(按:柯立甫在翻译过程中曾接受了田清波大量指导性建议)为所有目前和将来的译作奠定了基础,是一部具有永恒价值的里程碑式巨作,所有1982年后有关这部蒙古史诗性编年史的译本和版本都极大地受惠于它。”⑦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经典译本给予重点关照,以下试就其总体特点做综合评析。

1.纯粹学术性译本的认知定位

柯立甫译本原计划包含两卷,卷一为翻译,卷二为评论;但实际上只有卷一译本问世。译本包括有发音列表、序言、导言、正文(12章282节)和两个索引。

1)长篇学术导言

柯立甫译本在正文之前包含了一篇长达近50页的导言,回顾了《秘史》在中国经孙承泽、万光泰、钱大昕等学者之手的流传和研究情况以及西方学者的早期研究,列出了《蒙古秘史》的各种流传版本,同时对秘史学研究中诸多富有争论的问题都有涉及或自己观点的提出,如《蒙古秘史》的汉译时间、成书年代、《蒙古秘史》与《华夷译语》的关系等,不啻为一篇史论结合的学术论文,极具参考价值。可以说,这个长篇导言在译本的开篇即设定了其以追求学术高度为目标的基调。学术上的认识与研究渗透到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当中,使得译本具有浓厚的认知特征。

2)学术注释和索引

由于意识到“如果不给出一些评论以作为即时的导引,许多东西不仅注定不能为普通读者所理解,而且也会令专家不解”⑧,柯立甫译本在导言和译文中都广泛使用了脚注,其中导言注释381条,正文注释116条。区别于一般译本注释主要补充解释译文对原文无法对等的非足额翻译,该译本脚注范围很广,既包括对文中个别词句的语文学溯源和解释,也涵盖了内容上的互文见义,同时还有参考文献的拓展延伸等,可以说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即便如此,柯氏仍然认为其不过是介于无注释和专家所要求的尽可能多的翻译注释两个极端之间的一种妥协,详细解释按原计划需见诸卷二更为丰富的评论,然而卷二始终未出也将不再出版。因为在1992年1月27日写给罗依果的一封信中,译者柯立甫明确表示“我实际上已经决定不再竭力去完成我的《秘史》翻译的第二卷……有太多的材料要处理─—我手头有数十个关于已出版材料的文件夹,因此要花费的时间远多于我所能腾出的时间。”⑨具有详尽材料和说明的柯立甫译本卷二因隔时多年大量新出现材料不好整理和作者学术时间紧迫而不得问世了,我们因此对很多学术性的讨论和柯立甫对译文内容的一些解释将无缘得见,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柯氏译本最后附有两个索引─—名称索引和短语索引。名称索引标注了该名称出现的章节和在该章节中出现的次数,同时给出了称谓、称号和表诸自然特征的术语的英文翻译,对其中人名进行了简单的身份认定。短语索引则以同样方式对所有文中保留原文音译形式未进行英译的词汇短语标注出现的章节和在该章节中出现的次数,同时附有各词条中文旁译训诂的英译文。这两个索引皆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不仅方法科学便于读者查询,而且也充分反映出英译本建立在译者对原文详尽细致的研究基础之上,更添译著的学术性分量。

2.以忠实为要义的翻译策略

柯立甫在自序的一开始即点明了泰特勒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并以之为自己的翻译标准。这三原则即:一、译作应完整地再现原作的思想;二、译作的风格与笔调应具有与原作同样的特征;三、译作的行文应和原作一样流畅自然。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柯立甫在译文中诉诸于不同的翻译方法。

1)字比句次的严格对译

为了尽可能完整地再现原作的思想,柯立甫遵循严格的对译。一方面,他用方括号将所有添加之词(冠词、第三人称代词、表示所有格的介词以及may、might、shall等各助动词除外)标出,力求与原文相比一字不可多。另一方面,柯氏在英译文中力图保留原蒙语句式句序。“蒙语句子成分的一般配列程序,主要成分表现为‘Su[主语]—O[宾语]—V[谓语]’格局,次要成分定语置于主语和宾语之前,状语处于谓语之前。”⑩为了保留这种蒙语句构特征,柯立甫在翻译中往往舍弃英语常用的句式,尽可能地保留原语的句型和句序。对比原文与译文,明显可以看出,除英语和蒙语中动词位置差距太大无法保留外,译者基本上完全沿用了原文的句型和顺序。正如保罗•卡恩所言,“为了尽可能地直译,他(柯立甫)牺牲了常用的英文句法,重构了蒙语原文的语法结构。”○11字对字的翻译久为译界诟病。译者过于刻板的对译确实使译文在很多地方表现出了不堪卒读和令人费解的必然后果。然而,考虑到《秘史》作为一部文史巨著的特殊存在形式和史学价值,我们应该承认译者本着学术译本观力图精确再现其原貌的良苦用心和实际效果。#p#分页标题#e#

2)古体风格的有争议再现

柯立甫在序言中表明“由于意识到‘译作的风格与笔调应具有与原作同样的特征’并有意保持原文的古味,除拼字法以外,在自己看来可行的范围内,我都使译文参照《钦定本圣经》的语言模式,因为我认为它的词汇和风格是唯一与蒙语原文一致相符的”○12。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柯氏译文表现出诸多的钦定圣经式语体风格:①古雅词汇和习惯用法的使用。如you的主格选用古体单复数形式ye和thou,you的宾格、与格和属格则用thy、thee、thine,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动词变位以th结尾(cometh,drinkth,departeth等),动词过去式变化根据古英语而非现代英语习惯(spake而非spoke,brake而非broke等)……②连接词“and”和介词的广泛使用,使译文产生庄重典雅的古典风味。③平行对仗结构多见,句式匀称,节奏感强,一如《钦定本圣经》般凸现对句法结构的重视。④否定式采用动词原形加not的古用法,不用现代英语助动词加not的形式。问题在于,《蒙古秘史》的语言风格可否和《钦定圣经本》进行类比?后者的语体行文方式是否契合《秘史》的风格?《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源出于希伯来犹太文化;而《蒙古秘史》作为蒙古民族的创业史“洋溢着浩瀚博大的狩猎游牧民族文化精神”○13,二者从文化起源和精神气质上是迥然不同的。另一方面,《钦定本圣经》是1611年在英王詹姆士一世治下由47名学者联手译成,以古朴庄严而著称。而《蒙古秘史》虽在1240年成书,古则古矣,语言风格上则更多地以纯朴自然、浑然天成为特征。正如郑振铎所说,其“天真自然的叙述,不知要高出恹恹无生气的古文多少倍!我们如果拿《元史太祖本纪》等叙同一的事迹的几段来对读,便立刻可以看出这浑朴天真的白话文是如何地漂亮而且能够真实地传达出这游牧的蒙古人的本色来了”。○13从这个意义上对比来说,《钦定本圣经》的语体文风与《秘史》还是有差距的,因而以其语言模式来再现《秘史》的古味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实际上,评论界对柯氏译本的批评也主要集中在此。柯立甫因此在1990年12月18日给罗依果的一封信中抱怨道:“你一定已经注意到,几篇评论中没有一篇是肯定的,它们中没有任何一篇从整体上对我在文中所处理的无数问题给予些微注意,而只是一味痛惜我仅仅因为原文语言本身古老就选用了一种有些古老的英文来作为翻译载体。”○14

3)流畅度、可读性的欠缺

虽然有泰特勒关于流畅自然的翻译原则指导,然而柯氏为追求再现原文语法句法所采取的字比句次对译必然导致译文在流畅度和可读性上大大受损,“很多时候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甚至困难到晦涩难解的程度”○14。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从精确再现的学术追求角度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其过度操作也在某些时候导致了译文的不可解颐。事实上,作为对柯氏译本古奥难懂的反拨与补偿,1984年保罗•卡恩(PaulKahn)以柯氏译本为底本进行了改写,改写后的语言通俗流畅,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受到普遍欢迎。

3.民族文化解释的残缺不足

作为“蒙古族这个狩猎游牧民族的‘创世纪’”○15,《蒙古秘史》的民族文化特色是鲜明的。作为蒙古学专家,柯立甫对这种文化特征的基本把握是准确的。比如“腾格里”一词,在原文里指“天神”、“上天”、“苍天”,但若随意将其译作God或Lord,必然造成民族宗教概念的偏离,因为这两个词源出于基督教的救世主,而古代蒙古族信仰的是崇拜自然的萨满教,这种替换会造成宗教概念的混淆不清。因此柯立甫选用了兼具自然和神含义的“Heaven”一词,这样的处理是极其到位的。然而,遗憾的是,对于原文中更多反映民族文化的民俗、民谚等词条,柯立甫或以只言片语简单脚注或者干脆不予注释,造成民族文化解释力度的不足。度其原因,可能有二:柯氏作为蒙古学的大家,对许多蒙古文化特征早已引为当然、不以为异,且作为对定位为学术性译本的读者预想亦认为无需过多解释,此其一;柯立甫译本原计划出二卷,详细解释及评论均欲归入卷二,惜终不面世,成为不完整的译本,注释亦残缺,此其二。总观柯立甫译本,作为一个学术型译本基本实现了译者严格准确再现原貌的翻译目的,译者所采取的一些翻译策略因此应当视为服务于目的的有效途径,但译本在风格上有所偏离原作,文化性、可读性有待加强。

三、《蒙古秘史》的英译趋势

作为一部旷世奇书,《蒙古秘史》本身的复杂情况决定了随着研究的深入新译本的不断涌现成为必然。继柯立甫之后,又分别有罗依果、奥侬两人先后对全文进行了英译。同柯氏译本相比,历时地看,他们的译文逐渐表现出以下趋势来:

1、通俗化

不同于柯译本的学术定位,罗依果在其译文前言的一开始即言明“我进行此项翻译的原因,就是要在F.W.柯立甫的巨著出版之前(按:柯立甫译本1956年即已完成付梓,却迟至1982年才出版面世),为学生和非专业读者提供一个现代英语译本”○16。基于此,罗依果译文摒弃了柯氏的16世纪《圣经》语汇,改用浅近易懂的现代语言;同时,也不再固守原文的语法语序,而是按照现代英语习惯重新整合组织语言,添加部分不用方括号改用斜体,从而使得译文减少阅读阻碍感,更加通俗流畅。另一方面,罗氏译文保留了脚注形式,给出了必要的直译和歧义解释,体现了译者的学术严谨。更为难得的是,译文后附有宏富的评论,从语文学和历史学角度展开阐释,篇幅占到整个译本的三分之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因此,可以说罗依果译本是一个介于学术和通俗之间的中间译本,充分体现了译者在这两方面的着力和用心。及至奥侬的译本,这种通俗化的倾向表现得更为明晰。译者采用了松散的意译法,除不得以外很少用方括号标出添加成分,而且拓展和释意直接以译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出现,保证译本的流畅易懂。总体看来,《秘史》英译所表现出的这种通俗化倾向恐怕与《蒙古秘史》传播推广的客观趋势以及译本越来越针对大众的交际要求不无关系。

2、文化化

作为一部少数民族典籍,《蒙古秘史》所富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极其深广,内容涉及宗教、民俗、民谚、制度等方方面面。因此,在翻译中文化内容的准确传递和适当解释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柯立甫的不完整译本无疑是薄弱的,其后的罗依果译本虽然文化解释有所增强但仍显不足,这种情况直至奥侬译本才有了显著改善。这一方面与译者主体(作为不同于以往的达斡尔蒙古人)民族文化意识大大增强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与“秘史学”的研究进展相关─—奥侬教授在翻译中就大量参考了我国和蒙古国学者如额尔登泰、乌云达赉、阿萨拉图、策•达木丁苏荣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表现形式上,奥侬译本的前言除对《秘史》的成书年代、作者、翻译中的问题等学术问题进行探讨外,最主要的是在开篇即回顾了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带领下的勃兴史,并把成吉思汗称之为与释迦牟尼、孔子并列的“东方三大伟人”之一。译本正文后的附录则是别出心裁的“成吉思汗战争艺术”,罗列了成吉思汗的十六大军事策略。这样从译本的总体定位上即凸现出其民族文化读本的基调来。在正文中,奥侬教授用大量脚注对当时的婚俗(如第18节“娶寡嫂制”)、狩猎(如第13节“猎物被放上马之前别人有权提出分享”)、宗教(如第43节的“主格黎”仪式)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进行解释,从而使得这个译本的文化价值、文化意义大大加强。而《蒙古秘史》作为一部少数民族典籍的性质也必将使其文化化倾向在未来的译本中会得以传承和发扬。对于这部“谜”一般的典籍,它的英译工作不可能停留止步于现有阶段,新的译文会随着“秘史学”的研究进展而层出不穷,这是因为诚如柯立甫教授所言“由于它(《秘史》)作为一个早期文本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在数代学者致力于对它的研究之前,不可能有确定的译文出现”○17。随着译者主体的变化和诠释角度的丰富,《秘史》的英译势必呈现更为开放多元的局面。#p#分页标题#e#

学科历史论文范文7

在初中教育阶段,历史学科是基础课程之一,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在于了解过去、展望未来,对于当代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很多初中历史知识内容本身就具备故事性,不少历史事件都转化为后人美谈的微故事。笔者针对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一些有效对策,帮助广大教师运用到具体教学中。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运用微故事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不过,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是初次系统性地接触和学习历史知识,教师在选择和使用历史微故事时,难度不能过大,并尽量突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一、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历史微故事的现实意义

第一,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点,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微故事与教材内容相比更具趣味性和生动性。处于初中生来说,教师运用历史微故事配合教学活动,能加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符合其心理发展特点。第二,将复杂变清晰,抽象变具体,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历史微故事的讲解,能促使学生将一些不易掌握的地点、时间等与故事内容相结合,降低理解难度,而且还能够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第三,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历史微故事是一个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很多历史微故事不仅囊括事件的发生过程,还体现着后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总结评价以及经验教训,而且不少历史微故事的综合性与广泛性较强,可帮助学生全面学习历史知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微故事的具体运用

(一)合理处理构建历史微故事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一个历史微故事对学生来说是否存在较强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历史微故事的合理处理和构建能力,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初中生来说更为重要。在通常情况下,初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历史微故事教学方式时,在讲述故事开始阶段时,吸引力需足够强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教师在讲解历史微故事的具体情节和内容过程中,不能太过空洞,应保证故事内容完整,情节丰满,逐层展开,并注重节奏,由于是历史微故事,应详略得当,不能过多的占用课堂时间。同时,教师讲述的历史微故事应首尾前后照应,或者为学生留下疑惑与悬念,或者起到良好的画龙点睛作用。因此,教师对历史微故事应足够把握和了解,不能脱离真实性,合理处理与构建微故事的情节。

(二)讲授微故事选择恰当时机

一节完整的初中历史课堂由多个环节组合而成,对于教师来说有多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运用历史微故事时,把握好讲授时机十分重要,选择好恰当的讲授时机,才能真正发挥历史微故事的教学作用与效果,千万不能将其纯粹作为帮助学生提神片面使用。初中历史教师可选择在新课导入环节运用历史微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或者在课堂结尾时,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还能有效调节他们的注意力和情绪。例如,在进行《华夏之祖》教学时,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为学生讲解“涿鹿之战”这一历史微故事,以此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堂开始阶段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了解“炎黄子孙”的起源,加深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注重历史微故事表述技巧

初中历史教师在讲授历史微故事过程中,语言运用策略和表述技巧相当关键,能够直接决定这一历史微故事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学生会怎么反应。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历史微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自身应具有较强的故事表达技巧与能力。其一,教师的历史文化知识底蕴应十分深厚,充分了解与熟悉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恰当的历史微故事,与教学内容相呼应,做到挥洒自如。其二,教师在表述历史微故事时,语言要尽量简练,用语准确,不能出现错误,以免引起学生的误解,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历史微故事表述清楚。其三,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历史微故事时,应赋予情感,语言直观生动,描绘故事情境,并简单阐述历史微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或意义,全面发挥其教学价值。

(四)通过微故事解决教学难点

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不少教学难点,仅靠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这部分内容,影响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此时,初中历史教师可通过历史微故事解决教学难点,针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或内容,运用历史微故事来说明,以此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在学习文化类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文化名人的历史微故事,调节课堂氛围。例如,在进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时,针对“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概念,不少学生都难以理解,教师可讲解《醒世恒言》中施复夫妇发家的历史微故事,将这一概念由抽象化变得具体化,教学难点自然迎刃而解,而且学生还能够了解到当时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微故事,不仅符合历史课程教学的自身需求,还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合理运用历史微故事辅助教学,全面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作者:徐丽娟 单位:章丘市辛寨镇辛锐中学

第二篇: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探究

【内容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已经不能够满足能力发展的需求,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本文在分析初中历史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自主建构

一、初中历史传统教学方法分析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教学新内容主要是教师借助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完成系统化的解读,然后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完成教学设计,讲解给学生听。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一个根本任务是认真听讲,将教师讲解内容的重点进行记录,借助教师的思路完成对新内容的理解,并进行记录。这样的课堂呈现出三个特征:一,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的状态。在课堂中学生对新内容的思考是跟随者教师的解读进行吸收的,没有自己关于问题的自主思考,没有知识的自主建构;二,学生处于无声状态。课堂中大多数的时间放在了教师的讲解上,教师讲解的是否清晰成为好课堂的标准,而没有人关心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思想是否活跃,课堂有没有思想的碰撞;三,师生互动为单一的问答。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互动是双向的,是思想的碰撞和交锋,但是在这样的课堂中,只有教师问——学生答,没有学生对于疑难的提出,没有学生自主思考的表达,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学生主体课堂

在传统教学法中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教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足够丰富,讲解过程是不是足够的清晰,而没有关注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积极地吸取知识,思维是否处于主动的状态,学生的是否在进行意义建构。初中历史要想创新教学方法就是要肯定学生的价值,将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来。例如,在《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中,教师将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学生活动中,学生首先通过“汉武大帝”的视频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的他是谁,为什么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入新内容的学习中;然后通过导学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以提纲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新内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探索汉武帝实行了哪些政策,为什么实施这些政策,这些政策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并借助小组展示引导学生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结合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新课程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发展学生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讲授法的支持,只是需要采用更加多元的教学方法,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首先,课前需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独自的学习。例如,在《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座南方城市,然后思考这个地区是否经历过这次开发,有什么历史痕迹?这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学生不断地搜集资料结合已经学习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自主学习;其次,教师将新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研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例如,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读江南地区开发图,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并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以及历史意义,在这个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合作法、探究法、互动交流等方法;再次,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难点,给于适当的讲解,进行点拨。

3.恰当使用教学方法,完成课程的延伸

新课程提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主动的学习,树立自己的个性,进行更广阔的学习。例如,在《对外友好关系》的小组研究过程中,学生在分析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关系,友好往来的历史事迹后,学生对这些对外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兴趣,教师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建立学习研究课题小组,引导学生自主地搜集相关资料,进行中分析和整理,建立自己课题的分析角度,建立框架体系,书写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才用了网络互动交流的方法,及时地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于即使的指导,并引导学生定期将搜集到的资料上传至网络,实现共享,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最后借助展示法给于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方法受到冲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学生主体课堂;结合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恰当使用教学方法,完成课程的延伸,促进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作者:孙维昭 单位:甘肃庆阳环县毛井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马勇波.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

[3]杨碧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华夏教师,2015(11).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

摘要:

新课程教学实施以后,在对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本文指出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问题;改进措施

近几年教育部门虽然对初中历史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次改革,每一次改革的目标都更加明确,更加贴近学生,给初中历史的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遭受了重重阻碍,并暴露了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当前教学现状认真思考,按照新课改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从而全面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科观念问题

在初中教学课程中,许多人都对历史学科存有偏见,他们认为历史学科和语文数学学科相比并不重要,因此忽略了历史学科的真正价值,这种观念不仅会影响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同时还会给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改革带来影响。初中历史教师本身也没有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他们在教学课堂中大部分都会以应试为导向,把历史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易考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完全忽略了历史学科会给学生带来的重要影响,在这种状态下阻碍了学生认识历史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不仅降低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随之减退。

(1)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

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不仅是主要学科,同时也是中考的必考科目。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教师都会以课本内容为主进行讲解,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没有真正认识到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意义。因历史学科在初中考试阶段所占的分值并不高,所以,教师与学生都会对历史存有偏见,认为历史不是主要科目,并不会对其予以重视。

(2)教学脱离实际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它不单讲古代历史的人和事,它也会涉及许多现代历史内容,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可以了解并掌握许多解决事情的方法,并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反之则会影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他们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学好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高分,因此只要牢记书本内容足矣,所以学生对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并不深刻,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就是历史教学脱离生活实际本身。

2.教学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人们对历史教学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另外,初中历史教材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变得更加合理与科学,同时也给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带来了巨大影响。但是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受到限制,要想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较大难度。比如,教师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时,一定要让学生具备自我建构的能力,为历史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像历史资料、准备时间等等,但是目前有许多初中学校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这些准备活动,从而阻碍了这种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实施,而历史教师也很难在此种教学模式上加以创新。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并不相同,所以教师要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来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过大部分的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模式都较为单一,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都会利用课堂的时间让学生完成高强度记忆,以此来掌握教材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仅是为了应付阶段性考试,却没有认识到历史学科的真正价值,忽略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再加上在课程设置上对历史课程时间安排相对较少,教师却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这种状态很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教学主体存在问题

从目前的初中学校来看,历史教师十分匮乏,这也是影响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初中学校的历史教师都是由其它学科的教师来兼任,即使在初中有专门的历史教师他们的教学水平也不是特别专业,这主要是因为初中学校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所以也并不注重对历史教师的培养,使得初中历史教师无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这无形当中就会打消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热情。除此之外,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就是应对中考,在这样的状态下初中学生更加不会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仅是机械的背诵历史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对于和自己成长息息相关的历史知识重视程度普遍偏低,这样就很难让学生具有科学的历史价值观念。现阶段有许多初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这种模式完全忽略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很难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改进措施

在以上我们分析的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中可以了解到,要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初中历史教师就一定要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而初中学校要不断对初中历史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并完善对该学科体系的建设,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价值观,达到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目的。

1.转变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学科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我国的历史史实,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让学生把历史任务转化成自己的情感,从更深层面上来讲,初中历史学科也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与表达能力,让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2.完善历史学科体系

在新课改的作用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以考试为目的的传统教学观念,要用科学、合理的历史教学观,构建并完善初中历史学科体系。我们所说的构建历史学科体系并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外部环境进行构建,而是说要不断完善初中历史评价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部建设。主要原因在于以往过于落后的评价体系已经阻碍了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如果不针对这种现状加以改变,那么就无法激发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初中历史教师如果想把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就必须要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和语文、地理等有关学科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把历史教学深入的融合到我国的素质教育体系中。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讲解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并创新教学理念。取消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学习历史的主要评价体系,让学生在掌握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在教学中发挥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作用

从初中历史教师的角度上来看,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而作为初中学校,要最大限度的在资源上支持外部环境的建设,为历史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并运用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师培养与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积极性,总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从初中学生的角度上来看,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以往初中历史教学中把考试作为对学生历史成绩好坏的评定标准,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要注重学生是否掌握历史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力。除此之外,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融入到这种教学模式中,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另外,教师还可以把历史教学与现代技术结合在一起,增强教学情境的真实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各种创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孙胜利 单位:延吉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凤香.谈初中历史教学法[J].教苑荟萃,2010(26):45.

[2]陈修良.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中旬),2013(9):23.

[3]唐瑜?.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建议[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2):23.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策略初探

摘要:

创新教育要求初中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品质,而在教学中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则是其中关键。创新思维的产生不可能由教师讲述产生,学生必须进行历史探究。教师在授课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热情;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通过史料观察、思考,引导学生的历史思维;通过体验、辨析、感悟,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初中历史;情感;认知;行为意向;创新思维

从心理学分析,创新思维是由情感、认知、行为意向三部分构成的。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体验;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意义的了解和评价;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笔者希望通过对初中历史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的探索实践,从“情、知、行”三个方面谈谈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设置问题情境,点燃创新思维情感

1.情境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知识点转移及时间的推移而削弱,这就需要激发新的兴趣,把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情境要蕴涵矛盾和疑惑,使学生产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如讲述《明朝君权加强》时,丞相自秦朝设置,古往今来那么多名臣辅佐皇帝取得盖世之功,怎么要废除呢?提供史料“内官传旨,必须复奏,复得旨而后行”,也就是说圣旨要先经过丞相把关,要是封驳,再次下圣旨还得经过丞相同意才能实行。启发学生在原有认知上的思维碰撞,顺理成章地引导其研究相权和君权的矛盾。情境的设计与呈现可以是丰富多样的,让历史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学生喜闻乐见,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问题要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善于在常规中发现问题,通过问题的探索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如讲授《三国鼎立》时,设疑: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奸雄?引起学生争鸣,然后提问:“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如何建功立业?”在学生充分发言以后,提供史料:“借机发兵洛阳,把汉献帝和文武大臣一起劫持到许昌”,“唯才是举”“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许昌附近屯田”。分析曹操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措施。其后回到统一的大主题,引导学生对曹操客观评价。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原型启发,激发创新思维认知

“原型启发”是利用储备在学习者认知机构中的类似事物,促进学习者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认知策略。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经验通过史料观察、类比、迁移,得出新的认知,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航标。回归现实思考,寻求内在规律。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当历史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灵感。例如,讲到“经济危机”时,以超市物价变动为生活背景,欧债危机为原型,引出危机爆发原因的思考,主要原因是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继续启发,如今新兴市场出现的经济危机原因何在,同样表现为这样的矛盾,未来我国如何避免经济危机,启发学生思考历史规律。延伸史观教学,开拓发散思维。史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结果具有唯一性,因时代、立场、方法、社会经验的差异而呈现异彩纷呈的现象。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多种史学观点,以此为思维的模型,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如讲授《鸦片战争》时,评价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学生讨论后形成三个观点:给中国带来了危害,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动开启近代化;鸦片战争促使中国进步,早来比晚来好。前一个是革命史观,中间一个是发展史观、全球史观,后一个必须用唯物史观加以纠正,不能为侵略唱赞歌。不是唯一性的解读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在科学史观的指导下,学生探索历史知识,进而使思维向多维的指向发展,逐渐形成创新思维的认知。

三、搭建对话平台,构筑创新行为意向

历史教学是各个主体或各种教学因素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合理的和共同的作用,在学生体验探究以后,就有可能内化为学生内在的思维逻辑或者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创新思维行为意向。

1.设计有效探究。针对初中生逐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转变特点,以及活泼好动、勇于尝试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发现规律,提高能力。实践中笔者设计五分钟历史讲演活动,分小组合作完成,推荐优秀作品展演。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被调动起来,讲演内容和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如相声秦始皇—我想再活五百年;历史剧高冷皇帝乾隆爷拒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利用陶艺课自制历史教具战国钱币;唐朝筒车等;利用美术课制作中国史前人类漫画,二战欧洲战场地图等。学生的历史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培养,发展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注重发展评价。创新思维往往带有个人独特的印记,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有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想法,让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撰写历史论文,设计历史思维导图,参观博物馆的游记等个性化的发展,展现他们独特的创新思维成果,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根据问题创设动态的析出点,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创造潜能、陶冶创造素质,如此,中学历史教学一定会焕发出夺目光彩。

作者:王东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国忠.教师的“假性成长”与问题意识的丢失[J].中国教师,2006,(1).

[2]李其斌.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05,(10).

[3]许中华.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策略琐谈[J].教育科学研究,2005,(7).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地方历史人物研究

【摘要】

“名相管仲”引导学生探究齐桓公首霸诸侯的原因。“神童甘罗”告诉学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吴下阿蒙”引出“三国鼎立”。“战斗英雄王克勤”向学生讲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艰苦斗争。

【关键词】

历史;教学;管仲

历史人物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将地方史教学与中国史教学融合在一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以让阜阳历史人物走进初中历史教学为例来谈。阜阳人杰地灵,自古就“土风备于南北,人物堆于古今”(苏轼《到任谢表》),曾经涌现出许多闻名遐迩的历史人物,许多历史名人也荟萃于此,建功立业。管仲,被称为管子,颍上人。他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齐桓公授权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管仲认为“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齐国通过管仲改革很快强大起来,齐桓公得以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孔子评价管仲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管仲走进“春秋战国”,说“管鲍之交”的故事,播放《管仲拜相》视频,引导学生探究其改革的作用及齐桓公首霸诸侯的原因,教学效益会大大提升。甘罗,战国末期下蔡(颍上)人。据《史记•甘罗列传》记载,甘罗12岁作为秦的特使出使赵国而使秦国得到五座城池。明代,颍上县建“二贤祠”,纪念甘茂、甘罗祖孙。

让甘罗走进“战国七雄”,融入有关他的有关史料和故事以及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宰相小甘罗》片段,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位少年英雄的喜爱之情和学习欲望,还可以告诉学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变革时代。吕蒙,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阜南)人。让吕蒙走进“三国鼎立”,融入吕蒙夺荆州的故事和“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成语,一方面可以教育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唐高宗永徽年间,颍州(阜阳)刺史柳保积在汝阴县主修凿椒陂塘,引润水灌溉田地二百顷。(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让柳保积走进“开元盛世”,多媒体展示椒陂塘有关史料,融入柳保积在颍州的政绩,可以为唐代“盛世经济的繁荣”提供佐证,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张纶,字公信,北宋汝阴(阜阳)人。“疏五渠,导太湖入于海,复租米六十万……命兼权知泰州,卒成堰,复逋户二千六百,州民利之,为立生祠”(《宋史•张纶传》)。让张纶走进“经济重心的南移”,融入他的事迹,用多媒体展示太湖和泰州海堰图片,可以引导学生有效探究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欧阳修,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北宋名臣,一代文宗。欧阳修先后八次来到颍州,晚年归隐颍州且终老在颍州,与颍州结下了一世不解之缘。欧阳修在颍州留下了很多不朽诗篇,例如,“焦陂八月新酒熟,秋水鱼肥脍如玉”(《忆焦陂》),等等。苏轼,眉州眉山(四川眉山)人,北宋大文豪。元?六年(1091年),苏轼知颍州,他修治颍州城西南的清河,引汝水补给水源,筑陂塘蓄水,沿岸60里的农田同获灌溉之利。另外,苏轼吟诵颍州的诗词佳句更为后人所传诵,例如,“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等等。由欧阳修、苏轼在颍州的政绩、故事、诗词以及会老堂等图片导出宋朝历史特别是宋词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生产发展、文化昌盛等方面探究宋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刘?,两宋之交德顺军(甘肃静宁)人。“三千里地无知己,十万军中挂印来”(刘?《鹧鸪天》)。绍兴十年(1140年)五到六月,东京副留守刘?率领顺昌(阜阳)军民军数万人,出奇制胜,以少胜多,大败10万金军,取得了著名的“顺昌大捷”。让刘?走进“金和南宋的对峙”,可以有利于引出、拓展岳飞抗金的事迹,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探究宋金对峙与冲突历史的欲望。

刘福通,元朝颍州(今界首)人,他领导了红巾军反元大起义,“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让刘福通走进“明朝君权的加强”,融入刘福通反元事迹,可以使学生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背景,为新课教学做了铺垫。赵世相,明朝河北临城人。万历二年(1574年),他任颍州知州时发动民工重修颍州城,建城角楼,东南曰“奎星楼”(又名望霍楼)。让赵世相走进“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奎星楼”图片,有利于导入新课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明代建筑的特点。孙超群,阜南人,新中国开国少将。1940年,他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在晋西北地区反“扫荡”中创造了向敌人“挤地盘”的经验,开辟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让孙超群走进“血肉筑长城”,利用多媒体展示孙超群与日伪军血战的事迹材料,使学生对百团大战等内容能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让学生回顾了抗日战争中家乡英雄的事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也让学生更加认识到日本法西斯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王克勤,阜阳县人,解放战争时期创造了“思想互助、生活互助、技术互助”三大互助运动而闻名全军,是著名的战斗英雄。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王克勤随军进发。7月10日,王克勤受命担任定陶北门的攻坚任务,不幸在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王克勤走进“挺进大别山”,向学生讲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让学生感悟到阜阳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帮助学生理解“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意义,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人民解放军不断取得胜利的原因。让地方历史人物走进初中历史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当然,这需要考虑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不能冲谈教学重点,要具有可操作性。

作者:韩文景 单位:颍上县江口镇中心学校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实践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广进行,对于当前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以及教师需要逐渐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采用新型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出现及应用有效的改善了当前教育教学的现状,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探究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情境教学;初中历史;应用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教师需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引入先进的教育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情境教学的出现及应用,为初中历史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逐步改善了原有的教育弊端,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情境教学主要指的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带有情绪性色彩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以便于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的创设教学情境,使得教学情境能够符合教学的需求,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在新时期的背景之下,新课改的实施对于初中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之下,初中历史教育工作不仅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教材学习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的有效应用,逐步养成良好的历史素质。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使得初中历史课堂充满趣味性,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历史。

(二)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模式,使得情境成为了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材知识点进行合理的设计,增加一些教学的知识情境,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性,以便于能够确保学生积极融入到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当中,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并通过高效率的课堂学习,逐步提升学生的历史修养。

(三)有利于解决知识的重难点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情境教学能够改变以往教师抽象化教学的特点,在讲解历史知识重难点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的体会,发现自身知识掌握的不足,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掌握。

三、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情境的导入

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用情境教学之时,最为关键性的一步就是导入教学情境,这一步也是确保情境教学得到顺利开展的基础性一环。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由于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不合理,使得课堂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从而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地提高,而教师要想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就必须把教材所讲的内容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的感受,加深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这也是影响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更好进行的关键问题。而情境教学这一模式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教师通过情境的导入,让教材中比较死板的知识点形象化,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之中。

(二)联系生活实际

历史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中的事件都被改变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些故事也逐渐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因此,初中历史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融入到生活实际当中,感悟生活中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就是进行情境教学中的绝好素材。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从某一个故事着手,进而联系这一故事发生的背景,向学生介绍这一故事背景之下所发生的历史情境,从而使得历史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结构,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情境教学的应用过程当中,问题情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之时,需要将历史事件以问题的形式交给学生,使得学生自主的去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结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大泽乡起义”这一环节之时,其主要讲的是以陈胜、吴广等人为代表的戍卒,因不满秦朝的暴政而在大泽乡起义的故事,教师可以问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之时的做法,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思考,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作出解答。同时教师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接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实施,初中历史教学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加强对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视,而情境教学作为一种较为基础性的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情境教学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做好情境的导入,使得学生能够明确教材知识点,并熟练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初中历史的教育教学目标,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张瑞霞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段秀云.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6):167.

[2]李秀梅,刘翔.论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78.

[3]邵秀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法之我见[J].科教导刊,2012,(2):118-119.

[4]刘惠凤.开展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策略[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5,(5):120-121.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品质培养

一、总结理解理性历史概念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更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提升初中生的学习品质,让初中生能在未来的学习中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成为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历史概念是一种对事物比较抽象的描述,很大程度的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程度,对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也让学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让初中生能够准确地回顾浩瀚和辉煌的历史。历史教师首先应该将比较分散的抽象的历史概念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再将这些概念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深层次的扩充。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再将历史知识全面性的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将这些历史概念编制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而形成一种系统性的知识理论。例如在学习两汉经济发展课程的时候,首先就应该对两汉时的商业繁荣的历史概念进行教学,还应该对历史内容进行扩充,让学生能够理解两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和汉代炒钢的定义,从而让学生对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全面性、系统性的认识。

二、分析理解历史事件原因

如今初中历史教材中没有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缘由进行全面的解析,所以不容易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原因。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讲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层次地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从而才能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的时候,首先应该将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霸王和战国七雄的名称进行讲解,再让学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情况,就能够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能够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同时,也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兴靠治,而人才是兴国的关键。所以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这种全面性的历史事件教学,让学生们能够形成全面思考的学习能力,从而才能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透过历史现象揭示本质

学生能够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认识到内在的本质,能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能够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深刻地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课程的时候,历史教师就应该在讲授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时候,将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深层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本质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对这些问题的谈论,让学生们能够培养起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讨论完成之后,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提问,让学生们对历史事件的本质原因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在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能够让人智慧,所以通过这样的本质探究方法还能够让学生的历史感悟更加深刻,也让其思想品德得到提升。

四、通过史实解释内在规律

历史这门学科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国家的历史能够充分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初中历史教材中,很多的史实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的很多史实都存在着深刻的规律和联系。所以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将这些史实之间的深刻联系进行解析。例如在进行唐玄宗开元盛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其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进行联系,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为唐玄宗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并且通过政治上的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也让开元盛世能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得到了辉煌的发展。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有一些史实的教学比较枯燥,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来讲解比较枯燥的史实,这样就能够充分的引起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才能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创设一个历史的环境,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对历史史实的理解来进行固定情节的表演。通过自身对于历史事件的演绎,认识到历史史实与史实之间的深刻联系,从而养成联系的思维,运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这种学习的方法不仅有利于未来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其他所有学科的学习。

五、充分挖掘历史德育功能

历史虽然讲述的都是过去发生过的事件和事实,但是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够让初中生们深刻地总结历史经验,从而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想要完成让初中生能够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能够深刻地了解到他们承载的历史重担,就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积极的思想理念,通过历史知识的讲授,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例如历史教师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地讲述我国著名的历史事迹和历史人物,比如在近代中想要用思想拯救中国的鲁迅先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积极抗战的张学良等等人物,让学生们能够将这些历史名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质,从而致力于我国未来的建设当中,成为国家的栋梁。

总之,初中的历史教学还处于一种基础教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该不断地创新自身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们能够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形成一种联系的思维,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意志品质。

作者:卫武锁 单位:灵台县中庆九年制学校

第八篇:初中历史教学史料研究

摘要:

史料,顾名思义就是历史资料或材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痕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史料的运用,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了解并重新构建历史过程。然后经过教师引导,使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运用方法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借助史料促进历史教学,因为初中史料的内容非常丰富,蕴含文字、口述、碑刻、墓志、家谱等多种史料。而这些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合理使用,可以丰富历史教学细节,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真实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本文就如何有效借助史料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适当补充教材相关史料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国教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初中历史教材,基本由大篇幅的文字构成,而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材,精简了文字部分,添加了实物图片、原始文献等,同时在部分课文中增添了思考与讨论的设置。虽然内容丰富,但是由于受篇幅与课时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到初中历史人教版《伐无道,诛暴秦》中“秦的暴政”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还相对有限,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情况相对有限。而教材主要是从徭役重、赋税重、刑法残酷三个方面总体讲述秦的暴政,内容较为抽象,且描述得不够具体。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采用灵活适当的教学方式,可以适当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在介绍秦朝刑罚残酷的时候,可以从秦朝的连坐刑、生命刑和身体刑三种刑罚出发,为学生列举这些刑罚相关的历史实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实例相关的图片视频,让学生在实例中了解秦朝的暴政。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及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通过适当补充史料的教学方式,将历史事件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加深学生对历实的理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时常遇到学生对教材中结论式的评价不能很好地理解。针对这一现象,经分析可以发现,教材中部分结论与内容逻辑性较强,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而部分初中生还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因此,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进而逐渐失去对这些结论式评价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善于借助史料,搭建结论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史实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俄国十月革命》这一教学内容时,教材中介绍了改革的两项内容,简单评价了改革的作用。但是由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不易理解废除奴隶制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深刻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做出适当补充,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深化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如:在讲到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农奴与干涉其生活时,教师可以借助史料加深对学生的理解:“1861年改革后,俄国的工人数量大幅度上升(1865年工人的数量为38.1万人,在1890年工人的数量上升为162万,而在1898年的时候工人的数量高达300万)。”通过这一则史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改革内容与改革后不断增加的工人的数量相联系并进行分析,学生很快就知道在废除奴隶制后,由于工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史实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借助史料培养学生的思维

随着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生能力的发展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教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等,然后利用已掌握知识进行整理与分析,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借助史料促进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历史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历史事件、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例如,教师在讲到《鸦片战争》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借助史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如:首先让学生站在一名中国公民的角度分析,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史料《炮子谣》:“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炮子谣》所讲述的内容,让学生意识到鸦片对我国的危害,如: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制,加剧中国的贫穷等。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一名英国商人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教师可以同样通过为学生引入相关史料,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让学生意识到鸦片流入中国以后,对英国的好处。如:打开中国的市场,许多白银流入英国,为西方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精神与能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借助史料促进历史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教材中涉及的材料,然后借助史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借助史料向学生展示历史的客观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作者:潘丹 单位:昆山国际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珊珊.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J].考试与评价,2016,01:84.

[2]邵静.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价值[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4,Z1:36-39.

[3]王亚琴.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有效运用[J].读书文摘,2015,08:210-211.

第九篇:初中历史教学互动模式

摘要: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互动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和学生的互动上,包括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这些都需要投入足够的注意力。互动教学的使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需要充分发挥出来。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对如何使用互动教学进行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

初中历史;互动教学;教学方式

在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让学生成为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主人,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尽量增进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变得更融洽,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推进教学内容。互动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历史学习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并且很主动地进行深入探究,互动过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一、重视实际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历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要倡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课堂教学,能够主动地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中的主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其他历史课堂中看看,汲取其他教师的优点,并且观看一些和互动教学相关的视频,取长补短,将它应用到日常历史教学中,这样才能一步步地提升互动教学水平,让学生在更高效的环境下学习,这是当下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但是在日常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会给学生讲述大量知识点,错误地将自己进行了定位,会将自己当做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忽视学生能否跟上历史教学的速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都是有限的,这实质上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会慢慢地失去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效果,不能流于形式。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秦朝的统一》这个章节教学的时候,我会在网上先截取一些关于秦始皇的视频,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然后让学生对视频中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点评,在这样的一堂课结束之后,我会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到什么,但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大多数会很茫然,这时候我再提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主要改革是什么,并且秦朝灭亡的原因。学生因为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很迷茫,这时候学习时非常认真和努力,并且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加,互动性得到提高。在他们问题回答的环节,我会增加和他们的互动,弥补他们的不足,这样对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作用。互动教学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相应的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二、活跃教学气氛

历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因为涉及的内容都是先前的事件,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觉得无聊和枯燥,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重视调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互动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课堂是一个给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舞台,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要求是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课堂。因此,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好地培养出相应的团队精神。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历史的深入探究,要理性地对待学生,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例如我在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章节的教学时,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述相应的重要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先阅读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并且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接着让学生讲述对于这个历史事件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自我展示,也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这样教学不仅很好地展示互动的特性,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鼓励学生提问

初中学生还处于一个心智发展的阶段,对于学习的概念还没有完成形成,因此,教师在这样的阶段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初中课堂中,学生往往会认为教师讲的知识点就是准确的,很少会对教师进行质疑,实际上教师也不是没有差错的,很多时候因为知识点过于繁琐,也会在讲课过程中出现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发现,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在发现教师讲错知识点时,及时提出来,学会质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质疑的习惯,而且学习时减少错误,这时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利,也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在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互动教学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互动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使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并且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谊会因为互动教学变得更融洽。互动教学的使用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王海安 单位:舟曲县峰迭新区中学

参考文献:

[1]袁小荣.试论初中历史师生互动教学的策略[J].教师,2011.

[2]吴丽云.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11.

第十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下的社会要求。而今,教育的主题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且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坚持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的动力。因此,在当今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和创新能力成为教师不可忽视的任务。

关键词:

历史教学;创新意识;自主学习;兴趣培养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扩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的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单单是指某一学科,而是指全面的,综合的创新教育,本文将联系初中历史教学从四个方面来探究初中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通过范例创新,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是一门强化记忆的学科,教师教给学生的大多是现成的结论,并不要求学生知道所学结论是如何分析而得到的。本文所倡导的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求突出教学思维和灵活性,使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通过教师的教育,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不是仅仅知道所学的知识内容。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器,比起教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成果,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其他科目教学中所用的的范例创新也同样适用于历史教学。所谓范例创新,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典型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掌握这一类知识的普遍性和共性内容,并掌握其最规律最本质的知识。掌握典型事件后,学习同一类型的知识就比较容易。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会在对典型认知的基础之上,得出这一类知识的知识结构,使学习内容变的典型化、系列化。由此一来,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大大提高其学习效率。例如初中历史中的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学习,一方面是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另一方面是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史。前者的学习应着重于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华战争,对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结果及其影响要做到全面了解,这也是学习最基本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总结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而后者的学习,着重点应在于中国各个阶级在与西方列强抗争中的抗战形式。从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到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再到资产阶级的和辛亥革命,再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最终新中国成立。把整个中国近代史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不仅容易理解还方便记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能力在此基础上也会有一定发展。

2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成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很关键。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让学生爱学习、想学习,教师要做的就是改变死板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想象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抓住青少年爱冒险、敢于向权威挑战、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在教课过程中积极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从而达到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设计的课堂教学结构和问题应该立足于中学生的基础,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及历史教学规律,尽可能地使历史教学结构合理化。设计问题应该在依据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之上具有启发性,能够让学生在以往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理解、解答问题。提问要有一定的分量,应该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掌握情况,过难或过易都起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必要时可以互相讨论,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谈论后畅所欲言,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并加以纠正和总结。如此一来,既提高了学生历史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学习中,可以将课本内容分成几部分,学完一部分后组织一次历史知识竞赛,鼓励学生积极设问、踊跃回答。知识竞赛的内容可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划分,初中历史知识就可以分为三次科技革命、古今中外的改革、中国抗战中重要战役和关键会议等等。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模块的内容,课下搜集资料、组织6材料设计与模块相关的问题。小组准备好问题后,教师给以指导修整,选定一节课开展活动,各个小组按照顺序提问,最后答对问题最多的小组胜出,教师给以一定的鼓励。设置的问题可以是课本中的知识点,比如: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是?什么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条约?也可以是由所学内容延伸出来的知识点,例如:播放一段战争视频,让同学观察属于哪一次战役;在多媒体上播放不同时代的服饰,提问同学这些服侍分别属于哪个时代等等。无论是课下学生组织材料,还是课堂上学生参与竞赛,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锻炼思维的机会。

4作业的布置要注重学生的整合历史知识能力的培养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培养一种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平时的训练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课堂上的学习很重要,课下作业的布置对能力的养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课下作业不宜过多,重在提高布置作业的质量,例如每学完一课,可以让学生写写本节课的历史知识框架;学完一个朝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写出这个朝代的历史进程,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图等。课后习题是为是为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服务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所以,教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注重质量,切不可应付了事。

总而言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给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历史学习变得条理化、系统化,变得灵活多变。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把创新能力意识和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作者:何苗 单位:江苏省宿豫区实验初级中 学

参考文献:

学科历史论文范文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为了让学生对历史课更有兴趣,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从学习中体会到历史课的趣味性,广大初中历史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对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改变教师自身角色,提高学生的互动性

在学生的传统认知当中,历史课是枯燥无味的,大多数学生难以对其提起兴趣,使得学生们总是被动地去接受这些知识,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自身角色,不仅仅对知识进行传播,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当学生真正对历史课产生兴趣了,才能使他们的创新力得以展现,使得教学效率大幅提高,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先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进行概述,让学生们课下观看相关的影像资料,等到下节课的时候让同学们自主发言,说出自己的相关见解,在此期间,教师可以询问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林则徐、关天培等民族英雄为了维护民族利益所作出的壮举和他们的伟大,让同学们自己讨论19世纪上半期的世界形势,引导他们认识到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同时引导学生组建关于《鸦片战争》这一章节的知识框架,让他们对课文从整体上有一个把握,使他们更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更轻松的学习知识点。

二、带动学生积极性,设置相符情景

为了使枯燥的历史课变得更加有趣、更有吸引力,教师可以设置相关场景,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传授他们知识后,让他们自己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并且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丰富学习的想象力,而且还能让他们对当时所发生的历史场景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得他们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让学习效果更佳。在设置课堂情景时,教师要因材施教,让一些想象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对历史场景进行形象的想象,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和理解。在学习《内战烽火》这一章节时,学生很难对当时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些历史情形进行具体形象的想象,可能只是单纯的对这段历史进行生硬的记忆,这样就会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历史的枯燥,这是不利于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这时,教师就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当时的图片以及相关的电影,让学生们观看之后,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等人留在陕北有什么积极意义”等问题,让他们通过发表见解,了解到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认识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以“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为例,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的场景,让学生们通过话剧的形式将这段历史演出来,帮助学生对这段史实更加深刻的理解,让他们认识到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对于牵制国民党军队,缓解解放区军事压力,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的重要意义,同时利用下载下来的图文,引出对挺近大别山相关知识的考察,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

三、丰富活动形式,拓展学生知识面

作用一名历史教师,不能把传授学生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等能力,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肩负起培养社会新型人才的任务。教师不断地丰富课堂形式,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多去一些古城进行游览,增加阅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让学生走出课堂,不被书本所束缚,让他们真正做到知学、乐学。在学习《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卢沟桥事变的史实,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下卢沟桥,让学生在这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上,想象当时的情景,帮助学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可以在现场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问“为什么说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当时抗击日军的有哪些爱国将领”、“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对官兵下达了怎样的命令”等问题,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到卢沟桥事变的背景。还可以采用歌谣的方法增加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如“1937年七月七日,宛平城里鏖战激。鲜血染红卢沟桥,中日矛盾更加剧。全国抗战从此起,统一战线终建立。”这首歌谣可以作为一条“线”帮助学生贯穿全文,达到对文章总体进行理解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开展互动教学的重要性,要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是时代的需求,对于培养全面型人才是有帮助的。我们要摒弃传统的观念,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自身角色,消除学生对于历史课的传统认知,让他们提起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激情。通过互动式教学法,使学生全方面得到提高,达到历史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王芳 单位:江苏建湖县汇文实验初级中学

第二篇:初中趣味化历史教学思考

【摘要】

历史这门课程是我们对过去的研究和探索,通过了解历史从而推断未来,而在初中的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历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枯燥的历史内容也许并不能提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如何提高历史趣味化教学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与探索了,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研究,然后提出几点提高历史教学趣味性的建议。

【关键词】

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建议;思考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实际教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还需要全面的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多角度的教学,才能够充分的发挥教育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思想、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趣教学才是关键,教学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寻找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

一、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到现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寻找新方法。

(1)教师的认识偏差,很多老师授课只是在不断讲述课本知识,把历史课本当作是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授课完全按照教育大纲来,从课前预习到划重点,再到学生死记硬背,没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言,这样也造成了学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学的效率并不是很高[1]。

(2)老师教学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在目前我国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是以老师为主体,一节课都是以老师的思维贯穿,从开始到结束,基本都是老师在讲,在划重点,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样就会造成限制学生们的思维,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充分的自我思考与探索。

(3)老师教学过分依赖多媒体,很多老师上课就是利用多媒体不断地给学生利放一些图片,历史资料,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而老师也一味地去寻找资料却忽略了对历史知识的教学与把握。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趣味化策略

(1)情景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们对古代的历史小故事,往往很感兴趣,因此老师就可以针对这一点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小故事通过多媒体结合,让历史小故事情景再现展示给学生,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情景设定,历史教学的关键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不是对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初中是学习历史的起步也是基础,因此培养思维能力才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提炼有效的信息,充分认识历史材料,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设定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学生们要想演好就必须去自己探索自己的历史人物,让学生在表演中更深一步的了解这部分历史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同学们充分的探索,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

(3)扩大老师的知识面,从而做到串联历史内容,老师在对于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中通过一些历史小故事来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历史小故事也可以做到有效的串联历史,拓宽学生们对历史的了解。因此老师要积极准备,针对教学内容寻找一些具有趣味性、生动、形象的故事题材,将这样的小故事穿插在知识点的讲解中,既可以提高课堂趣味性也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点的记忆。

(4)组织课堂辩论,课堂辩论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促进学生们的思维能了,以及创新能力。根据实践教学老师教学的模式也要大胆的创新,老师可以改变原本死板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组织课堂辩论,学生大胆发言,学生可以提出质疑,让思想发生碰撞,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与思结合。比如老师在讲“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时,当老师讲述完知识点之后就可以充分的组织学生讨论,王安石变法成功吗?他对当时宋朝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辩论让学生对于问题进行思考,同学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也可以做到相互的交流,拓宽学生们的知识层面、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3]。

(5)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活泼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课堂趣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取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历史知识,与一些历史小故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导语,引领学生进入课堂,在欢乐的笑声中提高学生的们精神注意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趣味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对于提高历史教学趣味性至关重要。提高课堂趣味性是历史课堂教学以及整个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需要广大的教育者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要把握教育改革的关键,不断地思考,从而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

作者:热依汗古·依马木 单位:新疆克州一中

参考文献:

[1]胡维云.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13(04):116.

[2]庞建华.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4(19):132.

[3]黄飞.初中历史的趣味化教学方法探析[J].考试周刊,2014(27):131~132.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思维策略初探

摘要:

创新教育要求初中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品质,而在教学中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则是其中关键。创新思维的产生不可能由教师讲述产生,学生必须进行历史探究。教师在授课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热情;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通过史料观察、思考,引导学生的历史思维;通过体验、辨析、感悟,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初中历史;情感;认知;行为意向;创新思维

从心理学分析,创新思维是由情感、认知、行为意向三部分构成的。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体验;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意义的了解和评价;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笔者希望通过对初中历史创新思维培养途径的探索实践,从“情、知、行”三个方面谈谈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设置问题情境,点燃创新思维情感

1.情境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知识点转移及时间的推移而削弱,这就需要激发新的兴趣,把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情境要蕴涵矛盾和疑惑,使学生产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如讲述《明朝君权加强》时,丞相自秦朝设置,古往今来那么多名臣辅佐皇帝取得盖世之功,怎么要废除呢?提供史料“内官传旨,必须复奏,复得旨而后行”,也就是说圣旨要先经过丞相把关,要是封驳,再次下圣旨还得经过丞相同意才能实行。启发学生在原有认知上的思维碰撞,顺理成章地引导其研究相权和君权的矛盾。情境的设计与呈现可以是丰富多样的,让历史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学生喜闻乐见,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问题要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善于在常规中发现问题,通过问题的探索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如讲授《三国鼎立》时,设疑: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奸雄?引起学生争鸣,然后提问:“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如何建功立业?”在学生充分发言以后,提供史料:“借机发兵洛阳,把汉献帝和文武大臣一起劫持到许昌”,“唯才是举”“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许昌附近屯田”。分析曹操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措施。其后回到统一的大主题,引导学生对曹操客观评价。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原型启发,激发创新思维认知

“原型启发”是利用储备在学习者认知机构中的类似事物,促进学习者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认知策略。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经验通过史料观察、类比、迁移,得出新的认知,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航标。回归现实思考,寻求内在规律。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当历史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灵感。例如,讲到“经济危机”时,以超市物价变动为生活背景,欧债危机为原型,引出危机爆发原因的思考,主要原因是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继续启发,如今新兴市场出现的经济危机原因何在,同样表现为这样的矛盾,未来我国如何避免经济危机,启发学生思考历史规律。延伸史观教学,开拓发散思维。史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结果具有唯一性,因时代、立场、方法、社会经验的差异而呈现异彩纷呈的现象。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多种史学观点,以此为思维的模型,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如讲授《鸦片战争》时,评价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学生讨论后形成三个观点:给中国带来了危害,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动开启近代化;鸦片战争促使中国进步,早来比晚来好。前一个是革命史观,中间一个是发展史观、全球史观,后一个必须用唯物史观加以纠正,不能为侵略唱赞歌。不是唯一性的解读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在科学史观的指导下,学生探索历史知识,进而使思维向多维的指向发展,逐渐形成创新思维的认知。

三、搭建对话平台,构筑创新行为意向

历史教学是各个主体或各种教学因素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合理的和共同的作用,在学生体验探究以后,就有可能内化为学生内在的思维逻辑或者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创新思维行为意向。

1.设计有效探究。

针对初中生逐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转变特点,以及活泼好动、勇于尝试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发现规律,提高能力。实践中笔者设计五分钟历史讲演活动,分小组合作完成,推荐优秀作品展演。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被调动起来,讲演内容和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如相声秦始皇—我想再活五百年;历史剧高冷皇帝乾隆爷拒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利用陶艺课自制历史教具战国钱币;唐朝筒车等;利用美术课制作中国史前人类漫画,二战欧洲战场地图等。学生的历史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培养,发展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注重发展评价。

创新思维往往带有个人独特的印记,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有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想法,让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撰写历史论文,设计历史思维导图,参观博物馆的游记等个性化的发展,展现他们独特的创新思维成果,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根据问题创设动态的析出点,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创造潜能、陶冶创造素质,如此,中学历史教学一定会焕发出夺目光彩。

作者:王东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国忠.教师的“假性成长”与问题意识的丢失[J].中国教师,2006,(1).

[2]李其斌.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05,(10).

[3]许中华.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策略琐谈[J].教育科学研究,2005,(7).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品质培养

一、总结理解理性历史概念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更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提升初中生的学习品质,让初中生能在未来的学习中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成为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历史概念是一种对事物比较抽象的描述,很大程度的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程度,对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也让学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让初中生能够准确地回顾浩瀚和辉煌的历史。历史教师首先应该将比较分散的抽象的历史概念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再将这些概念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深层次的扩充。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再将历史知识全面性的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将这些历史概念编制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而形成一种系统性的知识理论。例如在学习两汉经济发展课程的时候,首先就应该对两汉时的商业繁荣的历史概念进行教学,还应该对历史内容进行扩充,让学生能够理解两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和汉代炒钢的定义,从而让学生对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全面性、系统性的认识。

二、分析理解历史事件原因

如今初中历史教材中没有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缘由进行全面的解析,所以不容易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原因。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讲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层次地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从而才能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的时候,首先应该将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霸王和战国七雄的名称进行讲解,再让学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情况,就能够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能够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同时,也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兴靠治,而人才是兴国的关键。所以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这种全面性的历史事件教学,让学生们能够形成全面思考的学习能力,从而才能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透过历史现象揭示本质

学生能够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认识到内在的本质,能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能够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深刻地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课程的时候,历史教师就应该在讲授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时候,将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深层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本质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对这些问题的谈论,让学生们能够培养起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讨论完成之后,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提问,让学生们对历史事件的本质原因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在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能够让人智慧,所以通过这样的本质探究方法还能够让学生的历史感悟更加深刻,也让其思想品德得到提升。

四、通过史实解释内在规律

历史这门学科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国家的历史能够充分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初中历史教材中,很多的史实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的很多史实都存在着深刻的规律和联系。所以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将这些史实之间的深刻联系进行解析。例如在进行唐玄宗开元盛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其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进行联系,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为唐玄宗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并且通过政治上的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也让开元盛世能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得到了辉煌的发展。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有一些史实的教学比较枯燥,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来讲解比较枯燥的史实,这样就能够充分的引起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才能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创设一个历史的环境,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对历史史实的理解来进行固定情节的表演。通过自身对于历史事件的演绎,认识到历史史实与史实之间的深刻联系,从而养成联系的思维,运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这种学习的方法不仅有利于未来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其他所有学科的学习。

五、充分挖掘历史德育功能

历史虽然讲述的都是过去发生过的事件和事实,但是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够让初中生们深刻地总结历史经验,从而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想要完成让初中生能够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能够深刻地了解到他们承载的历史重担,就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积极的思想理念,通过历史知识的讲授,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例如历史教师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地讲述我国著名的历史事迹和历史人物,比如在近代中想要用思想拯救中国的鲁迅先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积极抗战的张学良等等人物,让学生们能够将这些历史名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质,从而致力于我国未来的建设当中,成为国家的栋梁。

总之,初中的历史教学还处于一种基础教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该不断地创新自身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们能够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形成一种联系的思维,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意志品质。

作者:卫武锁 单位:灵台县中庆九年制学校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青春期心理教育探究

摘要:

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心理教育加大关注,是对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的途径。初中历史教学在学生的整个初中学习期间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学生的学习中外历史过程中,有助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具有极大的优势。本文探究了初中历史教学中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具体渗透。

关键词:

心理教育;青春期;初中历史教学

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实现对青春期心理教育要素的引导,同时有机地结合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历史教学需求,根据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从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对学生良好的认知历史、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1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1.1青春期学生的心理表现特征

在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多数,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其他家庭成员的陪伴较少,缺乏沟通渠道。在学生进入青春期之后,开始增长社会阅历,使其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转变,而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逐渐显露出竞争心理、较大的压力,使得青春期心理问题在其人际沟通、自我行为意识等方面逐渐显现出来。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较差的自我控制能力、敏感的人际关系、不平和的心理、易焦躁、偏激的思想等。因此为了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急需加大对其心理教育的重视[1]。

1.2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的意义

广大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是对青春期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历史学科内容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使得历史学科教育的教育功能逐渐突出,而在对青春期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方面也具有较大优势。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对未来进行展望,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实现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是洗涤学生心理的学习,历史教学不但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人格、智慧,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2]。

2初中历史教学中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具体渗透策略

2.1渗透创新精神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依靠互联网技术可以对信息进行快捷的获取,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也难以满足新时期学习需求,而在知识全球化发展下,整个民族的发展开始受到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影响,于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其个性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我不行”这三个字不要轻易说出口,有时教师对学生提出善意的忠告时,很可能会引起学生产生不安、恐惧的心理,导致学生们对冒险、尝试出现害怕的心理,对自我的发展进行限制,使得生活缺乏进步。根据学生出现的这种心理问题,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述历史中的成功人物在开始构想时,很少有人会对其给予肯定,如在开始发明蒸汽机船时,很多人对富尔顿进行数落,说他:“先生,你搞错了么?将一团火在甲板下生起,船能够航行么?”但是富尔顿在不断的创新下,将不可能的变成了可能;在发明原子弹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时无稽之谈;在开始发明飞机时,很多人认为人不可能在天上飞;哥伦布认为地圆学说是正确的,想要从西方国家走到东方国家,于是为了获得旅途的资助,开始向各国游说,最后在游说十几年之后才获得足够的资助。通过向学生讲述历史事件,逐步的渗透出这些伟人的创新精神,以此来鼓励学生在日后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创新,促进新生的全面发展[3]。

2.2渗透价值观教育

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就是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有助于促进学生不断的完善自己、发展自我,而且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之后,还会产生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历史教学中讲述的优秀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境界、积极人生观,将对人们起到强烈的启发作用,而其其精神、言行都将传递奋斗的勇气、前进的力量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向上的努力。如谭嗣同的报国之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的学生会认为他牺牲自己,想要实现对民族觉醒的唤醒,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敬佩的精神。而有的学生会觉得他本可以不牺牲,却没有逃走,这种死是不值得的。学生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其行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告诉学生谭嗣同的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他唤醒了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清政府的真实面目,其精神是可贵的。这样,学生在正确的认识谭嗣同的行为之后,就会重新的思考历史事件,对事件的关注也会向更深层次的方向探究,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4]。

综上所述,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从中可以了解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只有对其心理问题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其价值观念的树立也将朝向正确的方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利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心理教育进行渗透将发挥极大的效用。

作者:吴伟 单位: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顾耀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J].才智,2013,07:22+24.

[2]刘野,许丽芬.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方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35-137.

[3]程传荣.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史志,2015,05:340.

[4]王春红.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实践体会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121.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下的社会要求。而今,教育的主题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且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坚持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的动力。因此,在当今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和创新能力成为教师不可忽视的任务。

关键词:

历史教学;创新意识;自主学习;兴趣培养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扩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的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单单是指某一学科,而是指全面的,综合的创新教育,本文将联系初中历史教学从四个方面来探究初中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通过范例创新,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是一门强化记忆的学科,教师教给学生的大多是现成的结论,并不要求学生知道所学结论是如何分析而得到的。本文所倡导的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求突出教学思维和灵活性,使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通过教师的教育,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不是仅仅知道所学的知识内容。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器,比起教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成果,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其他科目教学中所用的的范例创新也同样适用于历史教学。所谓范例创新,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典型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掌握这一类知识的普遍性和共性内容,并掌握其最规律最本质的知识。掌握典型事件后,学习同一类型的知识就比较容易。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会在对典型认知的基础之上,得出这一类知识的知识结构,使学习内容变的典型化、系列化。由此一来,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大大提高其学习效率。例如初中历史中的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学习,一方面是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另一方面是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史。前者的学习应着重于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华战争,对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结果及其影响要做到全面了解,这也是学习最基本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总结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而后者的学习,着重点应在于中国各个阶级在与西方列强抗争中的抗战形式。从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到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再到资产阶级的和辛亥革命,再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最终新中国成立。把整个中国近代史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不仅容易理解还方便记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能力在此基础上也会有一定发展。

2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成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很关键。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让学生爱学习、想学习,教师要做的就是改变死板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想象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抓住青少年爱冒险、敢于向权威挑战、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在教课过程中积极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从而达到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设计的课堂教学结构和问题应该立足于中学生的基础,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及历史教学规律,尽可能地使历史教学结构合理化。设计问题应该在依据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之上具有启发性,能够让学生在以往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理解、解答问题。提问要有一定的分量,应该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掌握情况,过难或过易都起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必要时可以互相讨论,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谈论后畅所欲言,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并加以纠正和总结。如此一来,既提高了学生历史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学习中,可以将课本内容分成几部分,学完一部分后组织一次历史知识竞赛,鼓励学生积极设问、踊跃回答。知识竞赛的内容可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划分,初中历史知识就可以分为三次科技革命、古今中外的改革、中国抗战中重要战役和关键会议等等。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模块的内容,课下搜集资料、组织6材料设计与模块相关的问题。小组准备好问题后,教师给以指导修整,选定一节课开展活动,各个小组按照顺序提问,最后答对问题最多的小组胜出,教师给以一定的鼓励。设置的问题可以是课本中的知识点,比如: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是?什么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条约?也可以是由所学内容延伸出来的知识点,例如:播放一段战争视频,让同学观察属于哪一次战役;在多媒体上播放不同时代的服饰,提问同学这些服侍分别属于哪个时代等等。无论是课下学生组织材料,还是课堂上学生参与竞赛,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锻炼思维的机会。

4作业的布置要注重学生的整合历史知识能力的培养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培养一种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平时的训练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课堂上的学习很重要,课下作业的布置对能力的养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课下作业不宜过多,重在提高布置作业的质量,例如每学完一课,可以让学生写写本节课的历史知识框架;学完一个朝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写出这个朝代的历史进程,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图等。课后习题是为是为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服务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所以,教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注重质量,切不可应付了事。

总而言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给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历史学习变得条理化、系统化,变得灵活多变。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把创新能力意识和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作者:何苗 单位:江苏省宿豫区实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吴芹.中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宿州教育学院.

[2]陆彦秀.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08.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互动模式

摘要: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互动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和学生的互动上,包括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这些都需要投入足够的注意力。互动教学的使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需要充分发挥出来。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对如何使用互动教学进行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

初中历史;互动教学;教学方式

在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让学生成为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主人,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尽量增进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变得更融洽,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推进教学内容。互动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历史学习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并且很主动地进行深入探究,互动过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一、重视实际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历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要倡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课堂教学,能够主动地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中的主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其他历史课堂中看看,汲取其他教师的优点,并且观看一些和互动教学相关的视频,取长补短,将它应用到日常历史教学中,这样才能一步步地提升互动教学水平,让学生在更高效的环境下学习,这是当下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但是在日常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会给学生讲述大量知识点,错误地将自己进行了定位,会将自己当做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忽视学生能否跟上历史教学的速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都是有限的,这实质上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会慢慢地失去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效果,不能流于形式。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秦朝的统一》这个章节教学的时候,我会在网上先截取一些关于秦始皇的视频,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然后让学生对视频中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点评,在这样的一堂课结束之后,我会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到什么,但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大多数会很茫然,这时候我再提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主要改革是什么,并且秦朝灭亡的原因。学生因为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很迷茫,这时候学习时非常认真和努力,并且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加,互动性得到提高。在他们问题回答的环节,我会增加和他们的互动,弥补他们的不足,这样对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作用。互动教学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相应的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二、活跃教学气氛

历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因为涉及的内容都是先前的事件,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觉得无聊和枯燥,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重视调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互动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课堂是一个给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舞台,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要求是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课堂。因此,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好地培养出相应的团队精神。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历史的深入探究,要理性地对待学生,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例如我在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章节的教学时,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述相应的重要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先阅读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并且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接着让学生讲述对于这个历史事件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自我展示,也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这样教学不仅很好地展示互动的特性,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鼓励学生提问

初中学生还处于一个心智发展的阶段,对于学习的概念还没有完成形成,因此,教师在这样的阶段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初中课堂中,学生往往会认为教师讲的知识点就是准确的,很少会对教师进行质疑,实际上教师也不是没有差错的,很多时候因为知识点过于繁琐,也会在讲课过程中出现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发现,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在发现教师讲错知识点时,及时提出来,学会质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质疑的习惯,而且学习时减少错误,这时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利,也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在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互动教学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互动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使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并且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谊会因为互动教学变得更融洽。互动教学的使用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王海安 单位:舟曲县峰迭新区中学

参考文献:

[1]袁小荣.试论初中历史师生互动教学的策略[J].教师,2011.

[2]吴丽云.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11.

第八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培养

摘要

身处在信息爆炸、人才竞争激烈的当下,学会自主学习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中小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会自主学习,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事半功倍地掌握要点,攻克难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

历史教学;自主学习;策略

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背道而驰的自主性学习,将老师的“地主”权利悄然转移,学生群众成为主体,开始自行去学习,这有效调动起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让欣喜的师生满怀憧憬地迈上全新的学途,上下求索。

一、何为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即自行主动,就是说在没有外力的干涉下,自发想到自己该干某事,并自觉地付诸行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指在没有父母的监督以及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学生自行制定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并投入到学习当中,掌握书本上的相关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将学生从老师的完全“统治”下“解放”了出来,告别了传统历史教学的“满堂灌”模式,让学生自行“觅食”,不饿不撑,易于消化,从而科学有效地吸收知识营养,达到了“养生”求学的奇妙功效。

二、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一)激发兴趣是“泉眼”,“水”入腹中有点甜

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乐在其中者,欲罢不能。教师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和花样百出的授课形式,营造出一个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搞笑与新意引发出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每一个人,生来都喜欢听故事,然而历史课程从来最不缺乏的就是故事,从山川人物到军事科技,道不尽,讲不完。教师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讲上一段简短而精美的历史故事,学生总会想听想了解,想要刨其根源,于是乎学生就产生了学习兴趣,全身心不由自主地投入学习。激发出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便有了对此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开始了自行探索学习,以便能够找到历史故事的来源,及其明白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卖的“关子”。一旦学生有了想懂、想学的内在动力,那么就开启了自主学习的大门。

(二)教师给予学生自由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条件

教师应在历史课堂上预留足够的时间,教师自己闲下来“冷眼旁观”,让学生在课堂上相对自由的时间里自行去安排学习,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即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条件。例如,在教师准备讲解新的课程、新的学习内容的时候,可以在正式讲课之前给予学生10~15分钟的预习时间,让学生自行去发现该堂课所要讲的相关知识点。当然,教师还可在预习的时间里有针对性地给学生留出几道思考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并自行去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消除了盲目性,有了明确的方向性,做到有的放矢,并通过这样长期的锻炼,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清除学生自主学习所存在的误区,教师适时合理指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些许偏差,甚至进入思考的误区,因而教师的适时指导必不可少。些许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因为某一个小问题的纠缠而钻“牛角尖”,身陷其中,无法自拔,进而因小失大。那么,这个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相应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教师指引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所以教师要做的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教师让学生学会新的知识很重要,但教师让学生自己会学新的知识更为重要。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是保障,会学才是根本。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会学”的能力

历史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学习重点的获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记忆内容的应用的相应过程。因此,“会学”就必须从这些方面抓起。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如何快速地获取知识的重点、如何构建重点记忆内容之间的相应联系、如何去快速记忆以及如何对记忆内容的应用的相应方法,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当中掌握获取重点内容的一般规律,掌握重点内容的构建联系,掌握记忆内容的浓缩巧记,掌握知识再现及应用,这是从根本上去锻炼学生应当怎样去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会学”的能力。

(五)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有益和谐的竞争中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性格特点,综合分析,科学建立学习小组,让各个学习小组的成员能够互帮互助,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并不时地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比赛,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在这样的良性竞争中能够自主地去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借此开展课内外活动,以制造出更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各个小组抽取一到两名同学参加“学生讲课比赛”,让学生自行去准备历史课堂老师会讲的相关资料,自行去罗列老师会串讲的知识点,自行去整理课堂需要讲的重点内容,进而达到学习小组成员积极地参与其中自主学习的目的。当然,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到初中历史教学当中,还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各种情况,必须从学生出发,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整体性考虑。同时,让学生自主学习,如果太过勉强,空有其表,那么反而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李辉 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倩.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5(10).

[2]宋增丰.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J].好家长,2015(25).

[3]田延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J].文教资料,2015(29).

第九篇: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性

摘要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改进,学生的成绩已经不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必然少不了教学中的一些反思。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做好反思性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策略

一、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往往是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讲或者记录,这种单方面的教学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导致学生缺乏思维的发散,因而不能在课堂上与老师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样的教学存在的一些失误也就很难得到师生之间的共同关注,故难以达到一个协同上的共识,从而不能很好地做好课堂的反思。其次,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依据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很少引入课外知识,这样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往往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课外知识的拓展,从而无法建立起知识网络,一旦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什么讲解上的偏差,学生由于知识量的限制也很难注意到,也就无法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最后,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一般只是对一些重点知识加以板书,而没有一些新颖的上课方式,这样的课堂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缺乏对初中历史课的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厌倦历史课,学不好历史科目,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往往就会在这个时候出现,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反思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做好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改善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往往都和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有关,由于他们心理素质的不够成熟,加之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很大的抑制,从而在课堂上表现为消极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如穿插有趣的课外知识来吸引学生们的关注,这样一来,课堂上的一些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反思性教学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在讲到《伐无道,诛暴秦》和《大一统的汉朝》的时候,我便会就汉高祖刘邦进行课外的延伸讲解,具体讲述他是如何从一个市井之徒变成一代君王的。通过我所讲的刘邦的一些趣事,特别是他还是小混混时的一些传闻,学生便会充满兴趣,对这样一个人特别好奇,等吊足了他们的胃口,我再对课本知识进行讲授,学生便会听得津津有味。再如,教学《明朝君权的加强》时,我会以朱元璋少时被人所救爱上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切入,让学生的思绪紧紧围绕课堂,在其兴趣被激发出的时候再来对加强明朝君权的具体内容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他们的上课效率,还能做好一些教学中的反思,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二)改进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往往都是教师根据课本和备课笔记来向学生口头讲述大概的知识概要或者板书一些关键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虽清晰简便,但很容易使学生听了新讲的知识又忘了刚刚提的知识要点,更来不及做好记录,再加上教师有些时候的口头表述会有一些不清楚或者逻辑上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学生理解上出现偏差,所以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以打造一个错误率相对较低的高效课堂。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板书方式,通过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多媒体课件来节省上课的时间,一个好的课件能让教师上课的层次变得明朗,在讲不重要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浏览PPT上的内容而一带而过,在讲重要知识时可以依据PPT来展开重点讲解,这样学生上课时便能理清思路,跟上教师的进度听讲下去。同时,教师在必要时还可以播放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视频来辅助教学,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课外知识的拓展。例如,在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会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二战的电影片段,如《兵临城下》、《辛德勒的名单》等,这些电影片段的播放会让学生对二战有更多的认识,能使学生体悟到其中人性的残暴与美的对比,有利于他们对课本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有效避免课堂上的一些学术性的错误,做好反思性教学。

(三)改正教学偏差,做好课堂总结

当然,对于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及时改正,做到防微杜渐,方能有效避免陷入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困境。鉴于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总结和反思,以改正教学中所产生的一些偏差。在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教师一是可以在正常上课时注意在讲一些难点的时候,学生们是否能很好地消化理解,如果发现学生有理解上的困难时就需多加解释,总结的时候也要拿出来继续让学生们巩固学习,这样反复地讲解下来,学生们的错误理解才会修正过来,以起到反思性教学的作用;二是可以让学生自行提问,通过搜集学生们听课时听不明白的知识点,然后再进行总结修正,这样才能不漏过学生的任何一个知识上的盲区,让反思性教学进行得更加彻底。

三、结语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教学上的问题,教师需要及时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开展反思性教学,以争取把这些问题尽早解决掉,这样学生们才能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做到知识理解上的不偏不倚。

作者:陈品娟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杭华.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2015(16).

[2]颜彩莲.论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J].速读•下旬,2015(01).

第十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教学法应用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初中生正处在个性发展的阶段,对于问题的提出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直非常关注到底怎么才能够科学有效地运用问题教学法。本文首先对问题教学法进行介绍,并提出在历史课堂中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使用技巧和对策,希望能给广大同行带来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

问题教学;初中历史;应用

历史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学生往往没有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学习气氛不浓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思考中自己去主动了解历史知识,自己去想办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很多教师提升历史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对于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问题教学法阐述

所谓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知识点的时候,以一个一个问题的形式依次出现,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自己亲自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问题教学法,讲究的是教师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知识变成一个一个的问题穿起来,也就是以问题为线索,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可以说,问题教学法不仅符合新的教学理念,还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主动发现问题,并在和学生的讨论与合作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与合作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上,多数都是由教师讲解,学生听。运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授课的情况下,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不断抛出一个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或者干脆教师把整堂课都设置成很多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查材料寻找答案,个人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商量,在讨论与合作中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单独思考,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开手,让学生当主角。而且,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多进行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又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合理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法是学生取得教学进步的关键。问题设计得好,就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合理,那么就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问题的答案设置。问题的答案必须是学生经过查阅材料、认真思考才能得到的,而不是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的。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就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如果问题过于简单,也会使学生产生傲慢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不能过于浅显,也不能过于隐蔽,这样的情况需要教师引起注意。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之一,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乐此不彼。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产生兴趣的话,很可能让学生不能理解知识点,难以掌握。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没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让课堂不再单调乏味,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在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之后,往往还会发现新的问题,进而怀着更大的兴趣进行新的知识探索,甚至有时候,学生会达到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痴迷状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出疑问作铺垫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对于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适当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想尽办法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教学情境,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设置科学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教学。此时,学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走进课堂,与文本对话,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本的重点和难点,设置好问题,创设好教学情境,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也就是不管学生懂不懂,会不会,就是没有提出问题的意思,不愿提问,不想提问。如果在初中阶段,学生就这样封闭的话,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也不会得到进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放下面子,遇到不会的问题敢于提问,不能担心问题简单,遭到同学们的嘲笑。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对于那些不善于提问的学生,不管所提问题多么简单或者幼稚,只要敢于提问,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表扬。因为学生只有具备这种怀疑的意识,不怕问,不怕错,敢问敢答,才能提高学习能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