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

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范文1

一、我国高等教育性别隔离现状

1.学科和专业选择上的隔离学科和专业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有学者指出:“在高等教育专业方面的性别隔离是妇女平等参与发展的重大障碍”[6]。而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两性在选报专业时的不同偏好,导致两性在某一类专业上性别隔离。在不同专业上,学生性别隔离意识也存在差异。绝大多数女性进入的领域,仍是以为他人提供服务为主的辅行业,主流社会对妇女进入传统的“男性职业”还是持排斥态度的[6]。这促进女性对“男性学科”的选择持慎重态度,绝大多数还是向服务类专业流动,处于低职位的职业性别隔离。

2.入学机会中的性别隔离高校招生中的性别限制。环境艰苦、危险系数高、野外与体力劳动强度大的专业,比如公安刑侦类、考古地质类、航海类、军事类等绝大部分都是女生限报的专业,而师范类特别是教育学、文秘类、护理类、语言类等专业更符合女性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社会期望,更像是为女性“量身定做”的专业。

3.教育过程中的性别隔离的表现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层次偏低,且层次越高,女性比例越小。首先,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了,但进入的学校类型的层次相对偏低。其次,从学历层次的性别结构来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随着教育层次提高而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女性对社会的参与程度。此外,在声望较高的学科中女性也处于劣势,影响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和作用的发挥,女性高等教育资源占有率不平等。女性占有高等教育资源的情况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女性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弱势。

二、性别隔离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中女性学科的形成

虽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性别隔离程度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隔离现象在各类高校中学生的教育层次和专业选择上均有体现。在女性进行高等教育领域之初,她们的学习科目就有所限制。社会传统文化的限制和男性文化的制约使得女性的专业在最开始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时便和男性截然不同。将美国1993-1994届学位获得者通过专业领域不同分类统计得出:商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是女性学士学位出处最多的领域,而硕博学位的获得主要是教育领域[7]。直到现在,这种状况也没有发生改变。目前,我国女性在高等教育的比例稳步提升,但其中性别隔离的问题仍然存在,究其主要原因如下:

1.性格刻板印象的延续:女性更适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性格刻板印象(genderstereotype)主要是传统观念和社会传统的影响,指的是由于性格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要求和笼统的看法,这是从幼儿时期就逐步影响两性对其本身性别角色和属性的定位。社会性别将女性定位为语言能力的擅长与数理能力的缺乏,自幼儿时期女性便接受了这样的角色安排,在成长中逐步形成对人文社会领域类学科的倾向。在社会化进程中,两性在其专业和学科的认同与选择中受到性格刻板印象潜移默化的影响。女性从小被期望与鼓励靠近女性气质的方向发展,同时“男生学理科比女生好”等传统性别观念的刻板印象的不断延续,严重影响了女性高等教育多层次的发展,使得虽然高等教育领域内女性的比例不断在上升,但却更加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造成性别隔离问题却愈发严重。

2.女性生理和心理与男性的差异从生理角度来出发,男女左右脑的专门化和荷尔蒙系统的不同是研究者们最为关注的,雄性荷尔蒙激素对性格差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高等教育阶段,这种差异不可避免地表现在学科和专业的选择上[4]18。大量研究显示,男女大脑半球存在着差异。由于女性大脑专门化较早,这赋予女性相对于男性较好的语言能力。女性大脑专门化较早影响其高水平学习能力和空间能力,这就使得在高等教育阶段,女性在涉及高水平数学能力和空间能力的硬性学科心有余而力不足,促使其选择较擅长的社会人文科学领域。从心理角度来看,女性的母性本能使然,使其很少考虑从业难、理论性强、体力和野外的职业,更倾向于选择高等教育中专门为女性设置的与“抚育”和“母性”相关的学科。

3.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期望“女性学科”的出现并非只是男女本性差异的结果,其有学科发展演变的因素,更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利益基础在学科领域内的表现结果[2]42。在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之初,便在传统社会文化基础上被限制学习设定所谓适合女性的学科,并期望将女性塑造成社会期望的样子,被置于与男性不同的知识领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个女人应该知道和应该做的事情,能够增进丈夫和家庭福利的事情。”在早期的高等教育中,食物和营养、保育和健康、衣着和纺织、教育和花园设计等都是女性被认为应该学习的,专门为女性设计的科目。最初的高等教育并不是因为女性适合什么学科而设置“女性学科”,而是期望通过这些学科将女性塑造成传统社会文化需要的样子。同时随着学科制度的演进,“女性学科”的划分与意识形态、利益等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系统发生了转型,人文科学地位下降,与科技相关的学科地位却越来越重要。

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范文2

关键词:新疆高校;学生体质;体育教学

0前言

学校体育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历史时期,体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也必须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标准是衡量学校体育科学发展的依据之一.新疆作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其体育教育的改革还滞后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1].因此,依据新疆高校学生体质的动态变化和教学实际,建立适合新疆高校的体育教学,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塔里木大学2014-2015级学生作为测试对象,总共2000人,其中男生1200人,女生800人,平均年龄19.23±0.71.

1.2研究方法

1.2.1测试法

以《标准(2014年修订)》为测试标准,对监测样本进行了现场测试,测试指标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身体机能(肺活量),身体素质(男子一分钟引体向上和女子一分钟仰卧起坐、男子1000m和女子800m、立定跳远).

1.2.2对比分析法

将样本测试指标和全国大学生体质标准均值比较分析,为新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测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身体形态指标现状分析

身体形态是反映个体身体发育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指标之一[2].从表1看出,14-15级男、女生身高平均值为172±4.36cm,158±3.83cm,男、女生体重平均值为57.71±6.96kg,51.72±4.83kg;其中男生身高均值高于全国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生平均身高高于全国均值0.1,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体重均值低于全国均值,分别为0.5,0.82,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从总体上肯定了新疆高校近几年来的体育教学改革对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发展是有一定效果的.

2.2身体机能指标现状分析

肺活量是评价呼吸机能的重要指标[2].表1显示:14-15级男、女生的肺活量均值分别为3931.68±621.48mL,2443.89±487.6mL.分别比全国均值低56.31和63.48,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新疆高校大学生心肺功能与全国均值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造成这一原因在于新疆学校体育教育的落后,教育方法陈旧和单一,学生对健身的需求无法满足,特别是女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学.

2.3身体素质指标现状分析

身体素质是评价大学生体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3].表2表明,14-15级学生男生上肢力量的男生引体向上、腰腹力量的女士仰卧起坐的均值分别为12.87±2.84,19.76±3.11,比全国均值分别低3.8和1.48,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新疆高校男生上肢力量和女生腰腹力量素质有待加强.反映学生下肢力量爆发力的立定跳远男女均值为231.61±16.86,171.19±15.78,比全国均值低0.49和0.22,经统计学检验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反映学生耐力素质的1000m(男)和800m(女)均值分别为247.93±45.99和259.86±33.94,比全国均值高15.72和16.5,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新疆高校学生耐力素质较弱,需要加强.综上所述,新疆高校学生身体形态指标表现出好的发展趋势;机能指标的肺活量和全国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下降比较明显,特别14级下降明显;身体素质的男生上肢力量和女生的腰腹力量下降明显和全国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和全国基本持平,耐力素质同全国相比呈现显著性差异.在所有指标中15级均好于14级,这充分说明了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暴露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应受到社会各界重视.

3新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3.1根据学生体质变化情况设置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及目标

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随年龄的增长在提高,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所以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质的测试显示新疆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的现状,首先,要根据新疆区域的实际和学生体质现状明确教学改革方向,把“健康第一”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体育教学改革当中.其次,教学改革要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础,把体能训练贯穿于体育教学始终,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3.2转变教法旧模式,建立新体系,实现科学化的体育课程新体系

新疆高校大部分体育课开设在一、二年级,并且每周只有一次课,而且学生选取不同的体育项目,每次课都是学习运动技术,对于基础素质练习较少[4].因此,根据新疆高校学生体质现状,改变重技术的旧模式,建立全新的科学的健身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根据学生的爱好、需求和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需要组织各种类型体育课.另外,应加强体育课的课时,要在高年级学生中开设体育选修课,使学生保持必要的体育锻炼活动,保证后期阶段的学生仍有健康的体格.

3.3提高体育理论教育和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理论指导实践,体育理论是体育实践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体育理论的普及,让学生首先对体育的基本概论、基本原理有所了解,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参与体育运动是为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活动,而不是单纯的增强体质的手段.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体育课的延续.因此,新疆高校应在体育教育改革目标制定中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实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点和主要途径.

4结论与建议

根据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出新疆高校大学生女生的身高、男女生的体重等身体形态以及立定跳远等素质与全国大学生基本保持一致,肺活量、耐力素质及男生的上肢力量、女生腰腹力量等方面与全国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15级学生比14级学生体质好.因此,根据新疆高校学生体质发展趋势,教学改革应制定科学的教学体系;转变教法旧模式,建立新体系,实现科学化的体育课程新体系;加强体育理论教育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宋正刚,我国高校学生体质测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2(6):14-15.

[2]于红妍,张亚平,常冬青.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效果的真实性评价设计[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9(2):7-8.

[3]杨伟林.中学生弹力带健身操创编与健身效果的实验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1.

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范文3

关键词:因材施教;初中;语文教学

一、因材施教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有其必要性

(一)因材施教与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目的具有内在一致性

为了适应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作为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改革实践活动,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较为流行的一种思想观念。注重育人,强调素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崭新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培养人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初中语文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自然需要担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责任。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以注重人各方面的程度和水平的实际发展为主要特征,追求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引领和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初中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应是素质教育。各科教育都要从各个不同侧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学科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能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提供前提,必然成为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语文学科又以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来扩展学生的视野,以各种各样美的人、事、景、物、情、理来陶冶学生的心灵,以人生哲理、自然奥秘、历史规律、处世态度等来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促进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养成。语文课是一门主课,语文课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着整个素质教育的成败。初中语文教育无疑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和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

(二)实施因材施教是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在内容上、具体操作上有一定的发展变化,它的内涵有待扩展。不同之“材”不光指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指学生的性别差异、受教育者享用的教育资源差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根据不同之“材”进行不同之“教”。

第一,个体差异性的需要。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地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第二,性别差异性的需要。与小学生和高中生相比,初中学生的性别差异性表现尤为明显。在这个时期,女生较擅长于运用具体形象的方式去分析和处理对某一事物的记忆和思维,男生则擅长于以一种综合的方式去概括和处理。在言语能力方面,女生比男生占有总体的优势,而在创造能力方面,无论是创造意识,还是创造思维或是创造的行为活动,男生总体水平优于女生。在两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教育是应该起主导作用的,在学校教育中,因材施教应该重视性别差异,实施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三)教育资源存在差异性的需要

诚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资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城乡差别是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城市和乡村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环境氛围、学习方式等等,都相差悬殊。先进发达的城市教育水平比较高,而闭塞偏僻的农村则相对落后。这种差异性在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初中语文素质教育要注意学生的地域差异性,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在综合性学习中,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处于核心地位。

二、因材施教法的具体实施

(一)积极开展分层化教学

初中学生个体由于遗传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不同,自身的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不同,同一班级的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笔者所实习的学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大部分学生是农民工转学子女,他们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也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小学语文基础很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要想这些学生在同一班级、同样教师的教学下语文素养都能得到各自最大的发展,传统班级授课制下的分层教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二)积极开展性别差异化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性别化教学,是指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男女学生施以侧重点不同的教育。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意识,能扬长避短,有利于消除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以及教材运用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性别成见,能真正促进男女学生身心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三)根据不同的教育资源开展教学

初中语文教育资源是教学活动的因素来源和实施条件,其中,教师决定了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由于不同的教育情境,语文资源的分布,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条件性资源方面有着地区的差异而不平衡。我国的一般情况是中西部地区资源状况比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落后,农村比城市落后。与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相比,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受教育资源差异性的影响尤为明显。部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偏向宏大,对经济发达地区与条件优越学校的学生较为有利,而经济落后地区与偏僻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只能望洋兴叹。像“探索月球奥秘”、“黄河,母亲河”及“莲文化的魅力”等涉及到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这对于缺少网络资源与图书资料的乡镇或农村学生无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中贯彻因材施教法,根据不同的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唐亮.探讨“因材施教”的几个问题[J].文学教育,2010,(7).

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范文4

高校体育教学性别透视性别分化1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的性别透视现象分析

1.1 在2000年某机构做了一次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师资的调查中,发现男体育教师的数量是女体育教师的三倍。在接受体育教育时,我们不难发现男性教师远远多于女老师,这也给予了同学们不正确的心理暗示,这会使得学生认为男人比女人在体育活动中有着明显的优势,更适合体育活动。同时,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体育教学男女教师项目分化现象,球类运动以及武术或比较大运动量的项目上男性教师远远多于女性,女体育老师主要从事健美操、瑜伽、毽球等体育项目。教师意在教授学生,而这种教师中存在的现象潜移默化了学生们的心理,使他们接受了心理暗示,这就会影响到女同学自身的期望值,对自己失去信心,造成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性别印象。

1.2体育运动项目选择上的性别分化现象

大学体育教育中,学生选课的比例很明显,男女大学生自愿选择的项目上都有着明显的倾向。更多的男大学生会选择篮球、足球、网球、武术等技术复杂、对力量要求较高、运动量较大的活动项目,这些运动项目久而久之已经被人们再不知不觉中范范的归为男性项目,男性大学生第一选择便是这些。而像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健美操、瑜伽、轮滑等低对抗性、运动量较小、力量要求不大的体育项目学习。这些项目体现了女性的柔美和技巧,被人们广泛划分为女性运动,女大学生的首选,而很少有男性学生选择。在生理上,男女性的速度和力量等体质存在了明显差异,男性和女性各有优势,男性更善于速度和力量,而女性更擅长柔韧性和协调性。

1.3女性的体育积极性刻板印象

调查中不难发现,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远远低于男性大学生,教学互动上面女性并不活跃,并且表现的不自信,往往不主动参加互动,也不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而无论是男女教师也都会优先选男学生进行互动,而教师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使得男女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的同时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暗示,往往体育教师对男学生比较严厉,对女学生比较宽松,这种期望值的不同,间接使得女同学越来越有依赖性和惰性,对体育活动的不积极性也更明显,这种教师的有意无意的表现,将会造成抑制女性同学参与体育活动,这种性别刻板印象越来越深。教师的语言传递的信息已经超出了语言含义的本身。

1.4体育活动参与男女比例失调

与文化课教学相同,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延伸,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课外体育活动的表现、参与大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反映大学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课外体育活动不像课堂教育那样有强制性与枯燥性,完全是凭借学生兴趣和需求去参与,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这种课余体育活动更能体现出性别差异程度,更直观更客观,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男性是为了强身健体或者是兴趣爱好,而女大学生是为了减肥而锻炼,也没有持续性,主动性也很差。

2高校体育教学资源不公平性分析

2.1文章前文提到过高校体育教育的公平性

从表面来看,教学资源相同,教师、体育设施、受教育机会等都是一样的,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正是因为这种所谓的平等,造成了性别屏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照顾到男女性别上的差异,不能一视同仁对待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教育教学统一的方式和标准实际上便是造成性别屏障的一大罪魁祸首。不能把对待男性的标准视为一般性。而以这种标准对待女学生,这样给女大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找不到自我的感觉,始终觉得自己与男性相比出于弱势地位。由先天的差异决定了自己无论怎样学习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超越男性,使其学习和课外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大大降低。这种刻板的印象已经成为我们的传统思想。而对待不同性别采取同等标准又会给女同学带来危机感。忽略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其实就是不公平的。

2.2 高校体育设施建设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在高校体育设施建设过程中,多数都是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等男性为主的体育活动场地,虽然在体育运动中并无明确意义上的性别项目区分,但不同的体育项目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质是男女完全不同的期望。社会性别和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就决定了男女的不同分工和不同特质,完全的统一是不科学的。这样会使得女大学生受到局限。也会造成体育教学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建设运动场地的不合理恰恰好似在暗示大学生们的体育活动是为男大学生准备的,而女大学生不做课余体育锻炼是正常的现象。这样限制了女大学生对待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发展的机会。往往高校举办竞技比赛也都是诸如此类的项目,参与者多为男性,女性则多是观众或拉拉队。这也造成了性别歧视。

3对各高校体育领域的性别平等的深度探讨

3.1转变学校领导者和体育教师的性别观念

学校的领导者和体育教师都是贯彻和执行教育理念的重要参与者,所以应加大力度对学校的教育者的能力提升,加强他们的性别意识及其社会关系的重视度,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统一,丰富教学知识和视角,彻底转变传统的对于性别认定的方式,创新对女同学的体育指导方法。为教师教学和受教育者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性别平等的氛围,让受教育者得到正确的科学的性别引导,将过去体育领域内存在的性别失衡问题彻底删除,逐步实现教学发展的性别平等和优化配置。

3.2转换性别角色视角,提高女同学的主流意识

现代的高等教育就是要真正地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同时,还要增强弱势群体和女同学的主流地位,转换传统看待性别的视角,促进女同学的独立和自主,提高女同学的主流意识,重视对女学生进行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谆谆教导,进行自我肯定和认可,准确定位自己的社会价值。

3.3缩小体育领域的性别差异,创新多元化的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男生和女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生理和文化等差异,这些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作。为了缩小体育领域内的性别差异,就需要我们视具体情况发展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忽视女同学的弱势群体的地位和作用,要结合女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无性别差异的平等的体育教育,并从实际需要出发,采用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形式,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转换多种教学方法并实时的进行互动环节,减少在性别方面易出现的问题,做到真正无差异的性别平等的体育教学,提高女同学在体育领域内的主流地位。

参考文献:

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范文5

关键词:中等学校体育教学方法兴趣培养教学改革

1研究目的

中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构成。当前,我国中等学校体育方法的改革一直是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离的矛盾中举步维艰,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电所谓“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云云,在很多的中等学校中只是停留在理论认识上,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呢?本文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对象是指全日制的普通中等学校。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调查访问法。

3结果与分析

3.1目前中等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中的若干问题

3.1.1体育教学中未能注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经李庆杰的《关于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资料显示,由于苏式理论对我国的广大地区特别是申等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摆脱不了苏式理论凝重的阴影,在教学过程中,仍是以教师为主导,过分强调统一性,教法沉闷,呆板,始终拘泥于一些条条框框,学生只能是机械被动的学习,学生的主体精神及个性得不到发挥。根据本人的实习及平时参加的一些优质课的观摩,感到虽然这些课设计精心,组织严密,学生达到足够的运动量,但课堂气氛严肃,师生关系伊然,学生在布满器材,画满线条、框框圆圆的场地上被教师指挥机械地练习着,难有兴趣可言。

3.1.2未能正确对待学生差异的个体差异进行创新教学

在中等学校里,体育教师往往会将其班里的学生定位:这是体育差生,那是体育好生,而往往对那些差生很多老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他(她)好了最好,不好了也不给予足够关注,所以造成更多的差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意义。

3.1.3体育教学中的基础条件问题

经江苏省苏州市平直中学的谈苏、吴金赛关于《面向未来、走向自然创体育教学新模式》的资料表明:目前仍有不少的中等学校是没有足够的场地和器材。某中学学生人数将近1600人,人均场地不足1·3平方米。而在如此小的空间里,每一节课由于课程的安排都要有3-4个班级(每班60个学生)同时上课,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学生的安全问题令人担忧。显然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是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势必代替的是另一种新科技教学。

3.2中等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方向、对策及建议

3.2.1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方向应是解放思想,打破常规,明确目标,实事求是,加强交流,加快发展,同时还须注重个性的培养。为此,毛振明先生有关体育教学中注重“懂,会,乐”三者关系,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的论述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乃至爱好,让学生充分体验达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是奠定学生终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前题。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呢?另外又如何判断老师们上的每一节课是受学生喜爱的呢?由于体育内容的特性和体育学科的特点所致,在体育教学中并存着“明白道理、掌握技能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和目标,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懂、会、乐”这三者的要因。概括地说,所谓体育教学改革,其实也是在追求这三者的完美结合。只注重"懂"的教学,是“光说不练”;只注重“会”的教学,容易产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而只重视上面两者不重视“乐”的教学,也会导致学生内在动力的不足和感情的失落,使体育课失去原有的意义和魅力。这样的课应该都是失之偏颇的。

我们可以从下列的关系图中进一步确认“懂、会、乐”三者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有八种不同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类型的课(图一)……

体育课的三要素……

1理想完美型(既懂又会又饶有乐趣的体育课);

2理性练习型(虽懂虽会,但不受学生喜欢的体育课);

3愉快练习型(虽会虽乐,但缺乏道理讲解的体育课);

4理性愉快型(虽懂也乐·但没有掌握实际技能的体育课);

5技能型(只会,不懂也不乐的体育课);

6理论型(只懂,没掌握运动技能,也不愉快的体育课);

7娱乐型(只乐,但掌握技能和明白道理效果都差的体育课);

8放任型(不懂,不会也不乐的体育课)。

上述八种体育课型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于目前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在注重技能形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我们常常可以见到第2和第5种课型;当快乐体育思想被人们重视后,第3和第7种课型逐渐多了;当人们注意到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对他们的未来的重要性时,即终身体育的思想日益被人们接受时,理性的成分被强化了,于是第1种完善的课型就多了起来,当然在重视了理性同时也失去了实践性的第5及第2种课型也有存在。成系统的体育教学思想,三者的融合就会发生,而体育教学中“懂、会、乐”三者的融合就会发生,而体育教学中“懂、会、乐”三者的融合则必然导致体育思想的进步,也会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一条经过一代又一代体育人的努力而划出的教学趋向的轨迹(图2)……

体育课优化的过程……

因此,体育教师使用教学方法时应充分把“懂、会、乐”这三个要因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体育课才会有兴趣可言。

3.2.2转变观念,正确对待学生差异,了解学生差异进行创新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把差异看成是消极因素,不懂得利用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进行教学分组。体育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无论学生在体育的学习中起点如何。差距如何,他们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内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学中不应该有歧视不公、漠不关心和冷遇,也不应该有不合实际的无用的教学,这才是真正的平等的教学,因为差异并不是优劣的表现,只是类型和程度的不同”。

体育教师必 须了解学生的差异,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平等公正的待遇。同时了解学生的差异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可变差异,达到一般发展的效果,便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例如,在了解学生的初始成绩之后,教师可以在课上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实施重点辅导和个别教学,以求共同发展;了解学生的差异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个性潜力得到发挥。教师应根据学生差异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心理上对个体发展"的需要。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思想,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了解学生差异可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来进行,了解学生的差异也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因为学生的差异是变化的,只有不断了解学生差异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3.2.3采用新科技教学手段,赶上时代的步伐

教学手段是传授体育技术知识的媒介和导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随着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控制论、生物工程、人体生命科学的发展,教学中新的多样化教学将丰富原有单一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传感器实现人-机的相互作用)也将被引入教学的前沿,这将改变传统的教育、训练、研究、设计和实验的方法。教师可依靠一台虚拟现实设备,使学生全面地感受到训练时的环境情景等真实情况。音乐、图像的广泛应用,并因其在听觉。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性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

室内运动场馆配备电化教育设施,大屏幕,hi-fi音响。多媒体计算机等一应俱全。如新授篮球课先观看nba联赛,再分析具体技术动作。体操教学更可享虚拟现实技术所带来的好处。学生将更直接地获得各项运动顶尖选手经验的传授,获得更科学的动作分析,而不再无法选择的接受从反复“克隆”如同而来并因此质量降低的教师的技术动作。

由于体育信息的传输速度加快。传输含量加大,体育运动所反映出的更快、更高、更公正的宗旨将更直接地深入人心,对学生的公民教育。民主训练也能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功效。理论课上将会有更多新近发生的体育事件被搬上讲台,如奥申丑闻、nba风潮、亚冬会裁判不公事件等都有可能及时成为教师与学生探讨的对象,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的兴趣,希冀他们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持者。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那种必须是学生面对真实的教师时才能实现的教学过程己经不再是唯一的教育方法。不久远程教育也将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学校体育教学将是最经济实用的方式。远程教学应该体现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特点,要能够进行互动式交流,学校体育教学课实践、学校体育资源库和学校体育远程教学网站三者互相关联,前两项是基础。以网络为基础的学校体育远程教育资料要方便阅读,方便下载,方便观赏。当然在学校体育远程教育时应该做到理念清晰,工作流程设计合理,技术应用合理,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

4.结束语

卢梭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心灵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他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这种形式去教育而不是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就。面对21世纪,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和教学方法,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情感以及思想方式,将学生引导到积极的道路上去,体育尽可能培养他们个性的发展,通过体育课,更多地给他们以美的教育,从而真正使体育教学成为中等学校整个教育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程士钧.促进学校体育能够进行远程教育的方法研究,体育与科学,20__.(1)

[2]毛振明茗.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夏志刚.展望21世纪的学校体育教学,体育教学,1999.(5)

[4]邱远.关干进一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调查研究,体育科研,20__,(1)

学科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差别范文6

教育的差距有显性差距和隐性差距。显性差距表现为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师资配备上的差距。隐性差距则表现为由学校软实力差距而造成的学生发展的差距,隐性差距不一定完全体现在学业成绩上,更多的反映在学生的内涵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是教育中更为重要、更需要重视的差距。

隐性差距的核心要素是“观念”、“课程”、“学习”。观念是灵魂,课程是基石,学习是翅膀,正是这三个要素汇聚了学校发展的能量,成就了学生内涵素质的提升。

教育观念的差距体现在它的内源性生成上。教育不仅要知晓新观念“是什么”,更要理解新观念“何以如此”。前者是“知”,后者是“行”,在“知”向“行”的转变过程中,信念是力量之源。深居人心灵深处的信念,最容易外化为那种不经意间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行动。教育的信念源自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对教育矛盾的深度剖析,对天真儿童的无限情怀,这是植根于教育沃土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思维。正如夸美纽斯《大教育论》中所述:“由别人的言论和见解汇集而成的知识就像农夫在休假日支起的树木一样,虽然也有枝条、花儿、果实、花环和花冠,但是不能生长,甚至不能耐久,因为它的装饰不是从它的根儿生长出来的,只是挂在上面的。这样的树木结不出果实,附在上面的枝条会枯萎、会掉落。”因此,从教师内心深处自然迸发的、符合教育本质的、着眼儿童需要的教育追求,才是教育观念的自觉思想。

课程功能的差异反映在它的整体性生成上。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支柱,蕴藏着育人的无限能量,任何一种教育行为只有以课程形态来呈现,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育人的功能。然而,每一个人理解课程、表达课程的程度迥异,不同的实践者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每门学科的差距,每一堂课的差别,日积月累,自然形成了教育的巨大差异。一些传统名校之所以有名,固然有其历史的传承,有其特色的凝炼,有其个性化的教育主张等因素,但核心根源在于他们都视课程为学校发展之生命,视课程为学生成长之基石,最大限度追求课程的整体性育人功能。学科教学整体性育人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策略。它不仅揭示了学科内容的深刻性,更构建起了学科教学与人的发展的关联性,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修养、教学场景等因素对学生的价值指向,这种价值指向是由知识层面向人的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跃进。这样的追求是教育极具理性的从容,其实质就是抓住了教育根本,发展了教育对象。

学习探究的差别表现在它的自发性生成上。推动教育进步的力量是教师,“大学之大因大师之大”,成就教育之大师不在于教师智商有多高,而在于学习有多深。现在的学习培训越来越多,但教师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究其原因,是教师丧失了学习的热情,成为了“被学习”的对象。真正有效的学习,不是为了应付学生,应付上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一个教师,如果每天坚持学习2小时,一定能在教育过程中应对自如。有人说教师的差距就在于“晚上8点到10点”,这是极其中肯的一句话。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学习时间段的特殊性,上课之余潜心学习,读有字之书,读无字之书,有了这样的一份热情,才能走进孩子的生命世界,找到教育的“道”,才能获得丰富快乐的人生体验。在自发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才能不断地成长、成熟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