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范例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范文1

一、转型社会中的权利阻碍与权力异化

“社会转型”是我国的社会学者在研究中国现代化社会变迁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被认为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论支点”,“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2]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社会阶层、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动。转型社会中的权力运行、权利保护以及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已经开始了向权利本位转变,但这种转变尚在进行中。在传统社会中,人身的互相依附关系决定了权利实际上的缺失,一切以权力为中心,权力决定了一切社会产品的分配。社会成员没有基本政治权利。

在转型社会中,法律尤其是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权利,然而权利的行使,却受到传统血缘地域关系、各种非正式规则、政府权力运行、经济社会地位的制约,权利的广度和深度还没有达到普遍化和同一化;权利意识开始在公民中普及,然而权利的主要内容、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政府与社会、个人的边界还没有厘清并在社会生活中以规则的形式确定下来。权利开始由法律保障,而公民保障自己权利的手段仍然有限;政府已经开始了向法治化迈进,但是权力运行仍然不规范,权力肆意干涉权利、伤害权利的现象屡见不鲜,城市扩张中的强制拆迁、部分地区的司法不公正、税负与政府收费的定价机制不合理等等都是公共权力侵害个人权利的典型表现。在理想的状态中,权力应该是与权利和谐共处的,权利做出让渡与牺牲创制权力,权力以自身运行保障权利,并不断扩大权利的内容和范围。权利的内容与行使程序有着明确的法律保障和救济手段。而在转型社会中,保障权利的权力发生了异化。主要表现为第一、权利的私人化,权力由保障大多数人变为维护特定个人、特定阶层的特权。第二、权利内聚,权力为权力行使者自己所有,各个有权机关竭力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第三,权力结合,各个有权的机构、阶层结合起来,权力交易、互换以获取利益。第四,权力流失,权力向本不应掌握权力的个人、单位阶层外溢,形成所谓“隐形权力”。第五,权力运行的不规范和异化导致权力的权威下降,权力执行梗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权利的自我觉醒井喷式的爆发出来,长期的权利压抑导致的对权利的不当期望与经济社会改革的滞后、政府对权利的不当理解构成了显著的矛盾与冲突,现行法律的缺失与漏洞也加剧了权利与权力的对冲。于是,权利主体与权力所有者任何一方面的不理智行为都会导致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觉醒的权利找不到行使和救济的途径,权利主体甚至会采用过激的手段表达不满或寻求自我救助,近期不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行政对抗事件如“贵州瓮安打砸暴力事件”、“陕西府谷事件”、“云南孟连县冲突事件”等就是这种行为的典型表现。如何有效的规制权力,维护权利,达到权力与权利在权利主导下的平衡与和谐成为转型期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权利与权力不和谐状态的危害

1.威胁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法理上的,就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问题的普遍认同,这其中,权利与权力的关系问题是核心;另一个是现实意义上的,即统治的有效性,也就是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管理社会生活方面的现实表现。政治合法性最重要的来源是前者,一个稳定的政治体系的基础就在于社会各个阶层在协商的基础上对普遍价值的广泛认同,成熟的政治体系即使政府效能不佳也不会导致社会大规模的动荡。而在转型期的中国,还没有进入权利主导下政治和政府构成方式、运转程序距离建立完善的政治体系还有一定的距离。依靠高速成长的经济成就,执政党在很长时间内获得了政治合法性,但社会建设的长期缺失反而加剧了部分社会成员的政治疏离感,对政治体系失去信任,如任其发展,就会给经济成长造成困难,并危及政治合法性。

2.影响行政有效性,造成政策执行梗阻。权力自身运行的混乱最终会损害权力本身,得不到支持的权力等于没有权利。权力本位的政府运作模式与业已觉醒的大众权利意识之间必将形成激烈的对冲,当政府为了某种长远目标或者一部分人的利益继续以行政命令压制甚至伤害个人权利的时候,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了,当行政权利出现梗阻的时候,社会的运行往往不再依赖正式的规章制度,而是依靠在正式规则之外的由各种风俗、约定和习惯做法,既所谓的“潜规则”。“潜规则”本身就带有不合法的内容,其对正式规则的取代作用进一步降低了正式规则的有效性和政府的权威。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政府的服务意识缺乏、信息输入渠道的不畅通和利益的倾向性,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往往忽视一部分社会成员的要求而偏向于另外一部分团体,当这种情况持续的时候,政策本身的指导性和正确性就失去了保障。当权力成为权利的障碍和制约的时候,权力就失去了意义。

3.影响社会稳定。转型社会中的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保障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加速推进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维持社会稳定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我们虽然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的代价,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平稳度过发展的关键阶段,考验着执政党的智慧。在转型期,虽然权力已经由部分领域推出,但是权力在权利与权力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从经济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的成果,权力甚至变得更为强大。权利与权力关系不和谐状态的发展,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的运行重新回到权力本位,导致整个社会分化为拥有权力的既得利益阶层和没有权力的大众,而且由于权力分布的不均一性,即使在既得利益者中也会存在着权力差别,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的分裂。

三、推进权利为本的社会转型和行政改革

1.持续深化政府行政改革,建设法治化服务型政府

“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现实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使得一个人有可能十分肯定的预见到当局在某一情况中会怎样使用它的强制权力,和根据对此的了解计划他自己的个人事务。”[3]也就是说,法治的根本要义不在于颁布了多么完备的法律制度,也不是制定法在多大程度上为社会成员遵守,法治不是针对公民的,而是针对政府而言的,是人们可以依据法律预测政府的行为从而调整自身行为;是法律对政府的权力做出限制,进行分割,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公共权力伤害个人权益。“……但今日我们最感痛苦的是种种政府机关或假借政府党部的机关侵害人民的身体自由及财产”。[4]必须持续深化行政改革,以往历次行政改革总是着眼于行政组织内部权属的分分合合,对国家、社会、个人之间、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比较少的涉及,或者只是提出了保护正当权益的概念而实际的措施力度不大,政府的转型仍然没有完成。新时期的行政改革必须树立真正的权利至上的观念,放松管制,为权利的实现服务,扩展权利的范围和空间;正确理解法治精神,约束政府行为,使政府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立法机关通过的,业已颁布的法律要求和法律的精神。#p#分页标题#e#

2.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

“授权是美国的一项传统,历史同开拓边疆时代一样长久。我们是一个充满自助组织的国家。我们组织公共事业时反而忘记了历史的教训。我们让官僚主义者控制了公共服务,而那些愿意提供帮助的人反而没有机会。”[5]由政府以外的公共组织提供服务在中国和外国都是很早就存在的现象,在现代行政管理改革中又重新成为一种潮流,在一些领域内,如需要一对一服务、需要服务者的爱心、更贴近基层的公共服务中,非营利组织可以做的更好,更有效率。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公民的参与权利也得到了扩展和实现。非营利组织与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密切相关,也与政府的扶持密不可分,国外非营利组织运营的一大部分资金都来自于政府,其业务也大多来源于政府的授权。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扶持非营利组织需要政府更多的精力。

3.建立个人权利伤害的法律救济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等的相继颁布实施,为权利的救济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对于个人权利中的抗争性权力,我国宪法还是禁止的,宪法也没有明确的违宪审查机制,使个人权利的行使缺乏最重要的保障机制,立法机关需要对公民权利的实质内容、行使程序、现实保障做出规定。

社会转型范文2

 

一、制约中国转型发展的难题   第一,思想上“不愿意转”。个别领导干部对加快转型发展的认识低了,理解窄了。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只看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短期效果,而忽略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支撑发展条件的恶化,更没有看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二是主观上不愿意打破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下形成的利益格局,不愿意舍弃眼前的既得利益;不愿意承担任何改革创新的风险而习惯于坐享其成。   第二,行动上“不会转”。不知道如何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实现既定的目标。一是工作能力不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是错综复杂的,有很多两难选择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领导干部具有非常强的工作能力。但个别领导干部知识欠缺,本领不强,实践经验不足,在推动转型发展的能力上还远远不够。二是干部作风不务实。在实际工作中,个别领导干部的作风还存在不够过硬,管理松弛等问题,有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   第三,动力上“不持续转”。一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即促进转型发展的动力推进机制,如财税管理体制、资源价格管理体制、国企管理体制、收入分配体制、干部考核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尚需大幅度改进和完善,还没有形成针对加快转型发展而设计的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二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即促进转型发展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这里既有立法的问题,也有司法的问题。在立法上,表现在部分法律法规还不科学不完善,在司法上,表现在各级法院严格执法还不到位。在三大难题中,体制机制不健全最重要,即影响转型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体制机制问题。   二、促进中国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中国转型发展的重点   1.以提高发展质量为核心,加快经济转型。经济转型要以提高发展质量为核心,尽快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型:一是需求结构转型,即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二是产业结构转型,即从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转变为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工业结构转型,即从重工业主导的工业格局转变为高附加值、高技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格局;四是就业结构转型,即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就业产业格局;五是要素投入结构转型,即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资本、土地、不可再生资源投入为主转向以知识、技术、人力资本为主。   2.以持续改善民生为导向,加快社会转型。要围绕民生这个工作做好社会转型:一是分配结构转型,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或者是收益。降低低收入人口比重,大幅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二是财政结构转型,即通过增加财政投入,解决好老百姓所关心的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就医问题、物价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交通问题,等等,构建城乡均等化服务体系;三是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即继续转移农村人口,由农村人口为主导转向城镇人口为主导的现代社会。   (二)促进中国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   1.着力转变发展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转型发展,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发展理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转变。一是由“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理念转变。经济发展除了增长这一要素外,至少还包括结构、分配、就业和环境这四个要素,仅仅坚持增长难以解决结构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就业问题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问题;二是由“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的理念转变。实行“国富优先”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并导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坚持民富优先的发展,能带来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社会消费率的提高。三是由“做大蛋糕”向“分好蛋糕”的理念转变。从中长期趋势看,能否“分好蛋糕”成为“做大蛋糕”的主要约束条件。   2.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1)推动政府转型。即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政府应把做好公共服务放在第一位。全面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不断完善政府组织架构,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继续以国有大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垄断行业企业为重点,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着力点。与此同时,要加快创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   (3)加快财税转型。不改革现行财税体制,不界定好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不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采取有区别的财税政策,很难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加快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建立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   (4)继续深化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重点是理顺水、电、煤、油、气和运输等基础产品的价格,完善土地、资本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不公的另一表现是东西部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矿产资源税费过低且分配不合理和要素市场特别是土地市场不完善。   (5)改进政府业绩考核办法。必须尽快设计符合科学发展需要的政绩考评指标体系。在生态环境、资源节约、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也要有明确的、可衡量的硬性指标,增加所占权重,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用发展的、全面的视角,合理设计“显绩”与“潜绩”的测评方法,引导干部正确处理短期与长远的关系,消除各种追求短期政绩的行为。#p#分页标题#e#   (6)健全利益补偿机制。针对国家在不同区域制定的差别化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健全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与区域功能规划实施目标有机结合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或引导市场化补偿的利益平衡机制,或两者兼用的方式,对经济发展受约束的地区进行补偿,以促进建立产业发展引导机制,引导企业到符合要求的功能区落户发展,增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3.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提高研发投入。2009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突破了5800亿元,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位居世界第四,但研发投入强度只有1.7%,与世界领先国家3%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研发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所占比重偏低,显示我国科技发展根基不够坚实,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十二五”时期,要大幅度提高研发投入,争取把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5%以上。   (2)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在发达国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投入、创新人员、创新成果大部分属于企业所有,而我国的创新资源大部分是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所有。因此,要努力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创新机制,制定各种激励政策,促进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   (3)加快教育制度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成长。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个性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创新思维和创造发明,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   (4)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健全的法律体系激励、规范、保护创新行为,出手重拳打击侵权行为,着力创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竞争环境。

社会转型范文3

从我国当前的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社会群众文化的建设正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我们应在现行社会背景下,找出当前社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困境用以解决相关问题来作为关键点入手。本文就社会转型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作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望能为群众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思考;突破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深化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文化建设还是经济建设都处在一个较为关键的位置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不再仅仅是经济建设重要,在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的文化建设也同样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建设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同时也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应当更加注重文化的建设。而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群众文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快群众的文化建设是提高群众文化水平的关键,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载体。

一、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更高层次上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时应该注意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对在文化建设中的群众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有足够的认识,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文化氛围。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发展是我国进行群众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从一个方面来看,随着社会在分配方式以及经济结构上的深刻变化已经导致社会思想变得更为多元化,这也为在社会转型期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增加了难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先进的技术产品都为新时期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广大群众追求的丰富文化活动与传统文化之间是有着不小的差异,所以,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应注重对群众文化的建设,满足广大群众精神追求及其他实际需要,应把握住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根据发展需要,及时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

二、社会转型时期群众文化建设中所面对的困境思考

(一)社会服务与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在快速发展。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提供给群众的文化服务无法满足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第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着文化服务形式过于单一,就内容来看也是不够全面,不能有效的开展文化建设创新服务,与城市的文化建设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第二,群众文化建设中心主要设立在了城镇,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很多地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农村与城市是存在比较大差距;第三,实际上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对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多半是没怎么开展,有些开展的活动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这也就导致了存在的服务与工作的两极化,没有真正落实到群众中去。

(二)群众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失调

在我国,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发展结构的变化以及随着不断加快的社会城市化进程,导致我国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以前存在的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传统文化缺失的同时还存在着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进展缓慢也主要是由于部分的工作人员、领导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由于他们工作态度落后等问题所导致的大量物力人力的损失,以上的这些原因都是导致群众文化建设和社会转型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程度失调的原因2。

(三)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逐步衰落现象

由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结构都处在急剧转型的时期,在加上我国之前数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我国文化建设的步伐已经跟不上经济建设的步伐,出现比较严重的文化活动衰落现象,主要的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之前存在的一种文化活动变得多元化,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在涌现,这也就使得群众文化活动的衰落,比如说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所存在的城市广场文化活动的参加者主要是一些中老年人,很少有年轻人参与其中,这是导致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开始衰落的主要原因。

三、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些具体策略分析

(一)群众文化内容的创新

无论是任何一种发展模式来讲都是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对于文化的发展同样如此。群众文化建设时需要能够跟得上时展的步伐,进行文化发展模式上的创新,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各种文化发展的优势以及弥补各自发展的不足,尽量将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之间完美的融合。

(二)群众文化空间的整合

在我国群众的文化活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城镇文化服务体系和城乡文化服务体系两类。如果希望对这两类文化空间进行整合就必然要新增一种独立的文化空间,对于已经逐渐淡出的文化空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和重新整理,在有关的新旧文化空间中相互借鉴,充分利用发达科技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搭建新型的群众文化活动空间3。

(三)吸引民族文化形态中的民间文化

对于经重建的群众文化来讲,这是代表着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应该具有独立的文化品格以及符合时展的时代精神,可以更加高效的推动群众文化的繁荣。对于群众文化建设还需要吸引民间文化,艺术是离不开人民的,也是进行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构建因素,传统民族文化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所以在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时还要注重对于民间文化的吸收,这样才能彰显民族精神,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群众文化。

四、结语

从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看,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以期满足广大群众文化发展为主要需要。所以在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时主要还应注意需符合群众的文化空间,创造出符合群众文化发展的形式以及内容,坚持群众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凌 单位: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文化馆

注释:

1.胡守勇.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质、困境与方略[J].民族艺术研究,2011,06:81-86.

社会转型范文4

关键词:新时期;社会转型;现代工艺美术;设计

一现代工艺美术概述

就我国当前的现代工艺美术,它主要是由传统的工艺美术发展创新而来,在发展中结合了当前人们审美需求,民间工艺美术是现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从民间工艺美术到现代工艺美术转变的这一过程是从辛亥革命之后所确定的。和传统的工艺美术相比,现代工艺美术经过了长时间的现代化发展,尤其是在近代,在传统文化的快速发展和西方工业文化的背景下,现代工艺美术在当前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无论是现代工艺美术的形式、方式、构成、整体、消费对象还是价值观念等,都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因此,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也更加的多元化。此外,现代工艺美术的还呈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不但吸取了传统的工艺美术精华所在,更在此基础上有了颠覆性的创新,使得现代工艺美术在当前新时期社会转型下得以发展[1]。

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转型

从近代到现代,为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轻工业的建设,工艺美术又被列入到轻工业领域内,这就让工艺美术的定位不再明确,在实践过程中,工艺美术出现了被设计取代的可能,因此,工艺美术迫切的需要不断的健全与完善。工艺美术的存在被人质疑过很多次,尤其是1980年以来,工艺美术被很多学长否认,他们主张以西方先进的艺术设计来代替落后的工艺美术,把传统工艺美术的各方面都予以批评,甚至有部分学者支持废除装饰论,进而谋求设计论的发展。工艺美术从上世纪九十年至今的时间里,工艺美术最开始只是小作坊模式的发展路线,到如今以变化为企业模式,这一变化所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企业模给工艺美术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加优秀的发展模式,工艺美术通过企业模式所提供的设计及营销模式在当前有了更加独特的发展元素,也有了新的活力[2]。

三新时期社会转型下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保护思维的错误

在现代的艺术领域中,出现了很多因为传统艺人死亡而导致的传统工艺美术手法失传的问题,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而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在对工艺美术进行的保护工作应该对相关艺人所精通的手法保护,从而确保这一工艺美术技艺的传承,确保工艺美术的基础不被动摇,现代工艺美术才能健康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工艺美术技艺的深入研究,从而明确工艺美术技艺的内涵,因此,为避免此后工艺美术继续出现因艺人死亡而导致的技艺失传问题的出现,一定要加大对工艺美术的保护力度[3]。

(二)没有与新科技和传统工艺深入结合

工艺美术能够在我国现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传统工艺美术在我国的文化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所发展,但也由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性,很多学者把它误解为一种老旧的、保守的、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艺术作品,这种观念在根本上否认了传统工艺美术,进而在对工艺美术的保护及研究上有较大的不足。工艺美术在当前时代的发展要重视对现代科技的应用,要搞好工艺美术的发展,忽视高科技这一关键对工艺美术而言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工艺美术设计如若无法作为高科技的载体,也将影响其在我国当前的发展。

(三)未健全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机制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得以发展进步的关键就是有着源源不断的人才在为行业的发展做出努力,工艺美术也不例外。工艺美术领域要想在新时代社会转型下快速发展,就离不开对人才的需求。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作为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美术教育虽然在一些学校有相关专业的设立,但就重视程度而言,远不如其他热门美术专业,这就导致了工艺美术专业的科研经费、配套设施等都相对匮乏,进而致使工艺美术人才储备日益减少。我国工艺美术在当前发展较慢的原因也正是如此,特别是在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之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对于工艺美术设计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工艺美术设计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一来,工艺美术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就暴露出来,需求进行迫切的完善。在当前,工艺美术的模式存在思维上的僵化问题,没有进行有效的改善,这对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的工艺美术领域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若只是遵循着老旧的生产模式进行工艺美术的生产,那么无疑是一种固步自封、不求上进的行为,这中状况下的工艺美术是得不到发展的。

四推动新时期社会转型下的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工艺美术设计的时代性

无论是那种艺术形式,其在历史中能够不断发展并传承的关键就在于能够不断的适应社会,始终向时代看齐,结合时代潮流的进行创新,正是如此,工艺美术的发展才更应该紧跟时代,在不同时代明确不同的时代需求,从选材到设计,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把自身所想表达的含义和自身的艺术水平在作品中正确展现。此外,还要根据需要为作品加入不同的意义和生命力,在设计作品时,设计者需要结合当前科技技术,重视对产品本身现代化的设计,使其能够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具有更高的审美性,从而达到美感与实用性二者的整体结合[4]。

(二)重视表现工艺美术设计的内涵

工艺美术在当前仍旧被很多人所接受,这不但是因为工艺美术的形式创新,还因为工艺美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工艺美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此外,工艺美术在当前还有这较高的精神文化特征。在工艺美术发展的新时期,必须增强其作品的表现力,从而为设计者的创作意图以及精神内涵做出明确的诠释,使得工艺美术在现代能够持久发展,在不断变更的社会潮流中健康发展。工艺美术的组要表现形式中的工艺美术设计再现,是一种对细节的表现。这种对细节的展现具体表现为对事物的加工上,但就目前我国的时代特色而言,设计师对作品的表现更应该着重于对设计的表现,从而符合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

(三)增强工艺美术设计的民族性

在工艺美术中,民族性不但是工艺美术中展现民族特色、民族历史文化的部分,更是对我国数千年文明的一种表现,因此,民族性在工艺美术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作用,是工艺美术设计灵感的来源。在工艺美术的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对民族文化的结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得工艺美术作品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进而为工艺美术在世界上的发展做出保障。对于工艺美术作品的设计,设计师必须明确自身职责所在,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表现的正确化、合理化,并且在作品中充分展现出现代艺术形式与手法,为工艺美术在新时代的发展做出努力。

(四)结合工艺美术的自然性和生产性

在手工业时代,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时代的代表物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时代的进步,工业时代取代了手工业时代,这就使得传统手工业得不到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此外,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手工业逐渐被先进的科学技术取代,这一取代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正在不断加快。工艺美术的设计在当前如何继续快速发展是工艺美术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这样问题也有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例如在生产高质量的生活用品时应用全手工的制作方法,具体应用在家具、手工工艺品等的制作。这一措施将为工艺美术在新时代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增强工艺美术竞争力的同时还为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变为艺术生活,这一转变将是工艺美术在新时期社会转型下发展的新道路,也是工艺美术为人民生活中审美享受的一次重大提升。

(五)重视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创新

由我国独特文明所构造成的传统工艺美术,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前重视消费、重视市场的时代下,传统工艺美术若固步自封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所以,只有对传统工艺美术加以创新,并结合现代化的艺术手法,才能使得工艺美术在新时代仍旧能够符合人们审美意识与审美需求,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这也是工艺美术设计在当前发展所必须的一个进步。为此,工艺美术在创新环节里不但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创新的同时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艺美术正确合理的传承和创新。总而言之,当前时代所需要要的工艺美术设计必须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继承,只有符合时代所需,才能当前新时代社会转型背景下持续发展。为此,工艺美术设计中必须增强其表现力、民族化、时代性等方面,并且切实提升工艺美术设计师等相关人员的能力水平,以高素质、高质量的从业人员来推动工艺美术的发展,为我国工艺美术在新时代下的茁壮成长做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傅梦萍.设计悟道——浅议道家思想与现代艺术设计[J].包装工程,2004,25(2):179-180.

[2]陈金明.旧元素新组合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设计创新[J].上海工艺美术,2004(2):44-45.

[3]魏陵.浅析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4):134-134.

社会转型范文5

关键词:民间书会;说唱艺术;社会转型;保护策略

一、引言

民间书会是自发形成的传统说唱艺术交流集会,主要存在于我国的北方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民俗活动。民间书会土生土长、原汁原味,是民间说唱技艺传播交流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也是我国民间文化和民风民俗传承和发展的活化石。一般而言,民间书会每年一度,会期固定。一些大型书会曲种、曲目也种类繁多。以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的马街书会为例,据统计就有河南坠子、河洛大鼓、山东快书、徐州琴书、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凤阳花鼓、评书、乱弹、三弦书、鼓儿哼等数十种曲艺形式出现。交流、切磋甚至带有竞技性质的书会也造就了众多优秀的民间说唱名家,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说唱艺术作品。民间书会和民间说唱一起构筑成具有传统美学质感的民俗文化景观。

二、当前民间传统书会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急遽变化,传统民俗和民间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间传统书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民间传统书会数量急遽减少。据统计,1949年以前,我国北方共有民间书会30余个。目前仅有河南马街书会、山东惠民胡集书会、安徽界首苗湖书会、河南许昌杜寨书会等个传统书会还在续存。1像中原大河屯书会、河街书会、保安山书会、大槐树书会等数十个传统书会都已经相继消失。(二)现存民间书会的规模日趋萎缩。2008年以来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存的四个民间书会中,除河南马街书会和山东胡集书会在个别年份由于政府介入,到会艺人有所增加之外,四个书会规模是呈现萎缩趋势的。特别是河南许昌杜寨书会,目前已经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三)依托于民间书会的民间说唱艺人流失严重,老龄化问题突出,且后继无人。(四)民间说唱的曲种、曲目、唱腔、唱段儿特别是长篇大书数量剧烈减少,一些口传心受的绝活儿面临失传。(五)书会原有文化内涵、民俗特质被稀释、冲淡。由于政府介入方式和商业化的影响,民间书会原有的生态体系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书会民间性、民俗性、自发性被削弱。造成民间书会目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转型及民间书会所在地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根本原因。民间书会作为传统民俗节庆,往往形成历史较久,如河南马街书会的形成具考证已经有700余年。这些书会形成于农业文明背景之下,因此演化出了一整套适应当时农业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的体制机制。书会会期的选择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特征: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河南许昌杜寨书会、山东惠民胡集书会会期均在农历正月十三,属于典型的年后农闲区间;安徽界首苗湖书会会期在农历六月初六,则属与夏季农闲时节。因此会期选择绝非偶然,而是和农业生产的时间规律密切相关。农闲时节则在时间上保证了艺人和乡民参与书会的最大可能。就书会的运行机制来看,这一特征也显得尤为明显。民间书会不仅是艺人交流集会,还有曲艺交易会的性质。特别是马街书会和杜寨书会,艺人通过“亮书”2,吸引潜在买主是民间说唱艺人前往书会的最大动力,乡民前赶书会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写书”。农业文明背景下,乡民遇到难以解决或者不可预测的困难,往往求助于神祗的庇佑。向自己信奉的神祗发愿,如能实现心中所想之事,定请说书人大唱三天等等。如此,当事如所愿,乡民就会认为是神灵保佑的结果,并在会期前往书会,请说书人到家说书里还愿。另有庆丰、娶妻、得子、得财、丧葬等原因促成乡民赶书会延请艺人。近二十年来社会经济转型加剧,城市化进程加速。民间书会所依托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无异于釜底抽薪。工业化带来的机械化使得与在农业文明时代吻合的农闲会期变得不再有意义。相反,大量流出人口往往在书会开始之前已经回流到城市。随着网络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说唱艺术失去了原有的观众群体。在说唱艺人方面,由于需求减少,收入减少,很多人离开这一行当投身于经济回报更丰厚的行业。农业文明时代“一艺顶三工”3的境遇一去不返,学习曲艺对年轻人来说已经没有太大吸引力了。艺人老龄化现象十分明显,传承后继无人已经成为当前最核心的难题。以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所在的宝丰县为例,根据郑州大学王颖超2018年所提供的宝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龄表显示,“目前宝丰县共有曲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3人,其中80岁以上1人,70到79岁为13人,60到69岁为15人,50到59岁为8人,40到49岁6人,40岁以上传承人数量为0。”其次,政府行为是造成目前民间书会现状的另一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无神论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反观民间书会与民间说唱,很多仪式活动和书目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民间书会和民间说唱活动一定程度受到了影响。特别是期间,“破四旧运动”把民间书会和民间说唱中的传统大书作为清除的对象,很多艺人被迫放弃说书,仍留下来的民间艺人被要求选择《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智取威虎山》等这样的新书来表演。此间,民间书会上“愿书”活动也受到严重抑制。无论是艺人数量还是书目、唱腔都损失严重。整体上来看,结束到1980年代中后期是民间书会和相关说唱艺术发展较快的活跃期。一方面,思想的解禁使得民间书会的活动和习俗得到恢复,另一方面民间艺人回归传统,一些放弃说书的艺人回到队伍中来。一些常年不准碰、不让说的传统大书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在这一过渡性阶段,原来的政策限制不复存在,意识形态管制相对宽松。而新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刚刚萌芽,后来出现的电视、流行歌曲、网络游戏等娱乐方式尚未出现或未普及,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变化不大,为民间书会和民间说唱的生成提供了适宜的土壤。由于当时广大农村的和生产队等集体经济尚未解体,以集体为单位聘请说书艺人说书成为潮流。加之各县区政府及文化部门对民间说唱和艺人实行保护、扶植,“一艺抵三工”,说书艺人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也相对其他阶段为高。在这种状况下,自然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拜师学习说唱艺术。据笔者在山东惠民县、山东阳信县、河南宝丰县、河南郏县、河南太康县、安徽界首市、安徽太和县等地调查,当前活跃在民间说唱舞台上的相当一部分中坚力量正是在这一时期加入曲艺队伍的。1980年代末到2000年代中后期是民间书会和民间说唱受到冲击较为严重的一个阶段。在此期间现代化进展加速,农村人口外流,集体经济解体或名存实亡,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出现。各地政府着力发展市场经济,追求效益,对于文化的关注相对减少。从整体上看四个书会周边艺人演出场次是减少的,从业人员流失也比较严重,一些民间艺人甚至放弃演艺外出打工。收入低下自然也难以吸引年轻后辈进入这一行业。有赖于这些民间艺人多是半农半艺,依靠农业生产收入尚可以维持生计,这一境况才没有变得更严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宝丰马街书会由于当地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私营小煤窑,下矿挖煤往往带有较大的事故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煤矿企业主和与之相关包工队、运输队个体户的“愿书”活动激增对转型中的马街书会和说唱艺术的持续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当前,弘扬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中国在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增长之后的社会共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保护政策,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地方政府也充分认识到民间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甚至形成了政府主导、主办的新格局。应该承认,政府在保护传承书会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就影响来讲也是正面积极为主。如宝丰县政府主导下马街书会开展的全国曲艺邀请赛、艺人帮扶活动、恢复民间书状元评选活动、创建以说唱文化为主的国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开办曲艺学校等。“形成了由活态化达到常态化,由常态化达到精品化,由精品化达到市场化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中,地方政府发挥的积极作用更是决定性的。但是,也应看到,政府在介入方式上也存在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书会自发性、民间性被削弱,乡民参与度和主人翁意识被破坏。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这种运转模式下,书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已经发生变化。

三、民间传统书会保护策略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书会以及民间说唱的重要性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所广泛认同。政府、民间组织、艺人自身对于保护书会、保护说唱也都有强烈意愿。但是,书会、说唱艺术究竟应当如何保护却需要系统地研究。第一,政府介入,引导民间力量恢复已经消失的民间书会。历史上形成民间书会的地区,往往民间文化繁盛,曲艺艺人众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民间书会消亡了,但是其存在根基尚存,文脉未断。对于这种情况,当地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其潜在的意义和价值,提供养分,培育根基,引导利用民间力量在恰当的时机恢复书会传统。第二,调整政府介入方式,回归书会民间性质。“政府的宣传倡导和行政理力量的介入,对改变民间曲艺的外部环境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也必须看到。民间传统书会的原生态和自发性是其民俗价值和文化价值得以保存的重要依托。在民间书会受到冲击和破坏的大背景下,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政府力量的参与,很多传统民俗就会日渐消亡,政府介入方式不当,又会破坏书会的内在运行机制和文化内涵。因此,政府既不能不管不问,也不能一手包办。应该在尊重书会民间自发性的基础上引导培育,防止把书会办成纯官方不接地气的曲艺汇演。第三,解决被传承人的出路问题,培育说唱艺术后生力量。书会保护与说唱艺术保护密切相关。说唱艺术传承最大的难点在于后继无人。由于看不到前景,即便是对说唱感兴趣的年轻人,也会因为出路问题而放弃。政府从解决学习者的出路方面着力是十分必要地。第四,扩大宣传力度,增加民间书会的社会关注。民间书会保护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行动。利用包括自媒体在内的各种宣传手段,吸引公众参与,为书会保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结语

民间书会和民间说唱艺术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民间说唱文化的载体和根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民间书会是劳动人民时代相承、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出来的民间说唱交流形式。它所蕴含的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因此,政府、民间组织、全社会共同行动,保护文化的根脉,维护文化主权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颖超.宝丰马街书会传承保护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郑州大学,2018:29.

[2]赵民强.曲坛圣地宝丰马街书会[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110.

社会转型范文6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群众文化建设面对全新的形势其方式有了一定的变化。本文就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质和其面对的困境展开分析,就如何加强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困境;应对措施

一、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质

我国群众文化工作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精神文明已经成为亿万人民群众有能力自己去经营和管理的事业,因此在丰富群众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肯定群众的重要性,从而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生活、娱乐氛围。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发展群众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转型发展。一方面,随着经济成分、分配方式以及社会利益的变化,社会思想逐渐变得多元化,这对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使得人们对群众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更希望有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来满足他们的日常休闲娱乐需求,但这与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总的来说,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群众文化建设应结合我国综合实力,着力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把握发展方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二、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实际服务不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社会信息化的普及给群众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人民群众展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文化的发展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鼓励人民群众自发的文化创新活动。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群众文化建设与服务不能满足转型期人们对于群众文化的需求,群众文化活动过于滞后,这也是限制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与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不协调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也随之有了一定的变化。而传统的群众文化建设模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最终导致群众文化建设与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不协调。同时,因与社会主义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存在较大差异,群众文化不能与经济同步发展,这也是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缺乏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

在社会转型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空间受到限制。因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群众文化建设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再加上前面所说群众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脱节,致使群众文化活动无法满足人们逐渐提高的精神需求。另外,丰富多彩的私人文化生活也限制了群众文化的开展。因此,群众文化活动如果不能进行自我改善和创新,不能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就不能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三、基于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应对措施

(一)注重目标,整合群众文化空间

对乡村和城镇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进行系统的整合,这些都属于群众文化的活动空间。首先,对新增的文化空间进行必要的调试,改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并不断进行优化和调试。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实现高效性、网络化、信息化的群众文化活动空间。其次,要注重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目标重建,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与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大众”为主体,实现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二)创新群众文化内容和形式,促进统筹发展

要加强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基础进行创新,将群众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中来,与时俱进,促进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创新群众文化形式,开展综合性、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扬长避短,并结合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建立独特的群众文化路线。除此之外,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统筹发展群众文化,加强基础建设,合理分配资源,平衡公共服务,实现城乡群众文化的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群众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服务人民,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要注重目标,整合群众文化空间,创新群众文化内容和形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翟媛媛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文化馆

参考文献:

[1]胡守勇.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质、困境与方略[J].民族艺术研究,2011,(6):81-86.

[2]李秋霞.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质、困境与方略分析[J].黄河之声,2014,(17):125.

[3]胡守勇.社会转型期的群众文化建设:“下里巴人”的重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04(6):21-26.

社会转型范文7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公共管理;伦理;正义

现代公共管理的产生是以公众利益为目标的,其行为是一种公共责任行为,本质是谋取公共利益最大化,维护社会正义。公共管理伦理关注的就是正义,并以正义为原则指导人们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公共管理伦理在当代的公共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由于公众利益不是完全靠着公共管理的公共权力运作才能够实现,更经常的,只是需要公共管理创造出良好的公共秩序,通过个体自身的行动来获取自身利益。因此,公共管理虽然以实现公众利益为目标,但更多的是在履行维持公共秩序的职能。当然,这并不否认由公共管理直接给公众提供现成的利益成果,只是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即使公共管理直接提供利益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公共管理仍然必须履行其维持公共秩序的职责。因此,公共管理最终指向的是利益,直接指向的是秩序。然而,人天然的自利性,在利益冲突中和利益熏心的情况下,会导致秩序的破坏,而公共管理者更可能因为掌握着公共资源、倚仗职权的便利性,做出对他人更为严重的伤害而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对秩序的危害性更大。因此,一种可能将自利倾向控制而不伤及他人的利益范围之内秩序是最有利于人们实现自已利益,简而言之,是一种正义的秩序。如罗尔斯所说的:“正义否认某个人失去自由会利于别人有更大的利益而变得理所当然起来。”由于公共管理活动是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进行的,许多时候需要管理主体随机自主做出决定,这是刚性的法规、政策没法也无力约束的,况且任何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都不可能涵盖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因此,为了规范公共管理行为,符合公民的期望,在强调外在强制性的硬生规范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公共管理伦理的自律意识,以提高公共管理者的伦理修养来弥补政策法规等的有限作用,更多地依靠公共管理者的内在伦理与道德准则进行“裁决”,这样就形成了对公共管理行为的伦理判断。公共管理者不仅仅要具备职位所处的环境、时间等因素所要求的伦理素质,还应该具备诸如在组织中的服从、执行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等等伦理素质,特别是正义感,因为公共管理的主题正是维持正义。它既要求公共管理者在维持正义秩序时,将受到的公共管理伦理的鼓励而积极努力,以期实现公众的利益;也要求公共管理者以公共管理伦理为准则,把所掌握的权力的作为被限制在公共管理伦理所能容忍的范围之内,这也是公共管理伦理的压力与规范力。

一、社会转型期公共管理伦理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形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在转变。物质利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消极方面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极大,相关制度建设的缺失,导致了一些不良风气恶性生长,原有的一些社会规范会失效,在新的社会规范形成之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将很容易出现失范现象。公共管理者掌握着公共资源特别是公共权力,其失范的倾向更大,公共管理者履行公共职责出现了一系列矛盾与冲突,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1.权利冲突。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有时两种或多种外部权力对公共管理者的要求是不相容或相冲突的。例如在行政部门中,常常出现政府领导和党委领导,或者一把手(正职)和二把手(副职)或者副职与副职之间的不一致甚至是冲突的要求或者指挥,权力边际模糊,使公共管理者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而权力的扩张性也可能加剧这种冲突。2.角色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公共管理者承担着一大堆社会角色:某部门的主管、某人的下级、某些人的上级、父母、儿女、配偶、邻居、朋友、公民、合伙人等。这些角色常被赋予不同的义务,社会角色模糊,形成角色冲突。例如,朋友这一社会角色所应履行的义务是相互帮助,但作为公职人员的义务则是秉公处理。这种朋友和公职人员两种角色义务在某些特定情况就会形成尖锐的对立的冲突。公共管理者要有效地实现公共责任,必须平衡各种角色,并做出正确的决策,但实践证明,这是非常困难的。3.利益冲突。公共管理者自身利益与作为一个公职人员的义务之间会产生冲突,这是公共管理伦理缺失的深刻原因。公共管理者被授予大量的公共权力和职责,要求在行使公共权力时,以公共原则行事,坚持公共利益最大化。然而,人的本质在某种程序上是一系列价值观、欲望动机和利益的“综合体”,有实现自己利益和目标的倾向,并以理性“经济人”的方式行事,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争取一种高质量的生活;而公共职责具有对有价值的稀缺资源进行权威分配的功能,其非公共运用能够给公职人员带来额外的收益。因此,公共管理者在行使公共权力时,可能会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偏离“忠实公共人”的要求,有意非客观地行使自己的职责,使职权所要承担的责任关系失衡瓦解。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形:贿赂、权力兜售、信息兜售、财政交易、组织外就业、裙带关系,这些行为违背了正义原则,失去了公共的本义,而公共管理伦理无论是在动力方面的作用还是规范力方面的作用,在面对这些非正义的公共管理作为时,都显得乏力。如果这种状况持续恶化,那么公共管理将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因此,强化公共管理伦理作用,重塑公共管理者的良好形象,成为当今政府与社会的重要任务。

二、重塑公共管理伦理的路径选择

韦伯提出“责任伦理”的概念,对于解决公共管理伦理危机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责任伦理”强调对责任的担当。[2]社会转型期的许多失范,本质上是利益和价值观由原来的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所导致的一种过渡现象。在这种多元化的世界中,强调一个人对其行为负责,是最有效地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手段。将韦伯的“责任伦理”运用到公共管理中,多途径强化公共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可以重塑公共管理伦理。一是创新伦理教育。首先,引导公共管理者科学认识公共管理伦理冲突中的功利价值。要重建公共管理伦理价值的等级次序,承认并坚持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一切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取向,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行政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其次,引导公共管理者正确认识公共管理行为选择中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公共管理手段的有效性决不能违背目的伦理性,而必须是真正为了实现这个规律目的。对于公共管理目的与手段来说,伦理性与有效性这两个要求是不能分开的;公共管理伦理监督的对象不只限于目的,也包括手段。既要重视公共管理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也要提高公共管理者对公共管理伦理是为政之本的认识,一个公共管理者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好人,那么也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公共管理者。庸俗低下的伦理修养,是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可的,也不可能履行好职责。第三,改善公共管理伦理教育方式。要改变呆板的教育方式,采取更为灵活各样的手段,要利用光、声、电等具体富有吸引力的手段提升教育效果。要创造一种把法制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整合贯通、协调互补的新教育机制,跳出把伦理教育泛化为政罚教育、形式主义的道德灌输、政治性的宣传等传统方式,多层面多方式进行。二是健全法律规范。道德良心作为软件必须通过政治法律等硬件系统的功能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如果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再好的道德本系也很难对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因为人的道德品质的不完善性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局限性,不能保证公共管理者永远正确行使权力而不发生失误和偏差。倘若权力落到了道德恶劣者手中,就极易变成牟取私利的工具。所以要有一种外在的力量来制约公共权力运行过程中的负效应和被滥用现象。因此,必须通过公共管理伦理立法,把伦理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将一些必要的伦理规范纳入到社会的法律体系之中。越是文明发达、法制完善健全的国家,其法律就接近于伦理规范。在美国很有名的黑格斯诉帕乐默案中,一个16岁的男孩毒死了他的祖父,他能否继承被害人的遗产?按一般的法律规则是合法继承人,应当继承遗产。但这与一般的社会伦理不符,最终法院依据“一个人不能从他的不当行为中得利”这一伦理原则剥夺了男孩的继承权。[3]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同样不能让公共管理者通过其不负责任的行为获利,并通过法律的刚性特征,强化公共管理者的责任意识,促进公共管理责任的落实。三是完善监督机制。公共权力源于公众,目的就是为公众服务,必然要接受公众监督。由于法律无法规范所有公共管理行为,我国法制又不够完善,通过公众对公共管理者进行无缝隙化监督,造成对不正义之公共管理者的强大压力,是必然选择。应敞开新闻监督的大门,敞开政府机关的大门,让更多的民意直接传达给政府,增加政府与民众的直接交流,这是公众参与的非常有效的伦理监督机制。社会舆论反映整个社会对人民行为的一种监督,具有明显的行为约束优势,能对相关的公共管理者指明行为,引导行为方向,从而起到规范管理行为方式的作用,促进公共管理者遵守最起码的伦理道德秩序。在公众的严格监督下,公共管理者必然会增加履行好职责的压力,也会更自觉地担当其责任。要加强监督的制度建设,建立相应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公共部门应就重大事项以及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定期或及时地向社会通报。可借鉴国外经验,各级人大分别设立伦理委员会专门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与公共管理者伦理道德的举报并做出处理。四是创建伦理文化。公共管理伦理需要厚重的文化积淀。公共管理是群体性活动,管理模式取向直接影响了公共管理伦理状况,而合适的组织管理文化有助于公共管理模式建立,因为管理意识、管理理论、管理认知、管理情感、管理态度等管理文化的诸多要素直接构成了管理模式取向。在正义性组织文化中,非正义管理行为会得到纠正,正义管理行为得到强化。公共管理部门要加强文化建设,树立好公共品牌。加强勤政、廉政、公正、忠诚等组织文化建设,创建公平正义文化,为营造环境、强化意识、培养公共管理伦理观夯实文化基础,使公共管理者具备诸如在组织中的服从、执行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等伦理素质,作为社会成员具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动力与规范力的伦理素质,形成内在约束机制与良好管理模式取向,使其既明白其应承担客观责任,也义不容辞担当其主观责任,更公正地履行其公共管理职责,建立公共管理应有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罗尔斯.正义论[M].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社会转型范文8

我国当前的发展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这一重要发展阶段,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比较重要。多元化的思想对青少年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性的加以纠正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有着诸多的不利。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现状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探究教育的原则以及教育的优化策略,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保障作用。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

0引言

社会转型过程中,就会在思想价值等各方面面临着挑战,由于受到强烈的新思潮的冲击,就会对传统的道德规范产生影响,造成社会道德的无序以及混乱。青少年的发展中,如果没有充分重视道德教育,就会不利于其健康的成长,对其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的优化,才能有效保障青少年未来的良好发展。在这一改革背景下,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实施理论研究就有着其重要性。

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1.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重要性分析: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要不断的对青少年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方面加强[1]。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增长对原有的社会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新的思想的影响下,对旧有的思想道德观念也有着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并对青少年的道德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保证青少年能够有效应对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挑战。

1.2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现状:

对于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的空泛化,在教育的内容上没有和青少年的实际相联系,在单一化的标准上对青少年的多样化发展也有着影响。在教学的形式上也没有紧密的和现实得到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不参与的问题,以及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没有得到有效明确化,有的在价值观上存在偏离轨迹的问题。面对社会转型这一环境,青少年也比较容易形成有着时代特色的道德新质,在人际道德以及信息道德等多方面都有着其独特性。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多表现为道德反叛,这就比较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的问题,对传统的道德观念会过多的否定,以及将西方的道德观念和现代的道德等同看待[2]。青少年在当前所表现出的幼稚以及消极的缺点也比较突出,对青少年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也比较大。再者,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的理想信念上比较趋于迷惘以及淡漠化,而在价值观的取向上就比较的功利化以及自我化,行为方式上则是趋于不文明化等。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要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应对。

2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原则和优化策略

2.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原则分析:

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能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保障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将学生为主的原则得以遵循,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性在教育中得以展现,才能有效保证教学的效率提升[3]。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能将科学化的原则得以重视,道德教育不能盲目的进行说教教育,要能采取合理化的教学方式,针对性的实施教育,让不同性格差异以及群体等在道德教育的作用上都要能够得到积极的发挥。

2.2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优化策略:

第一,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能充分重视对学校的教育加以改革,优化学校的道德教育环境,这才有利于青少年的道德优化[4]。从具体的措施实施来看,就要能够对学校的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建立,要能够将教师和管理员间的关系以及学生间的关系等都能得到平衡的发展,通过相应的标准来加强学校教育,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水准得到提升。在学校的道德教育过程中,也要能将工作的实施有效落实。第二,对青少年实施道德教育,就要能够将奖励以及惩罚措施得到合理化的应用。通过奖励措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纪律的遵守,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等。在进行道德教育中,要能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将传统道德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下,能够有新的时代内涵,将传统的道德得以有效发扬等。第三,为能够对社会转型期中青少年道德教育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就要将相关的法律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良好建立[5]。将各项的法规得以健全和有效的执行等。还要能够在道德观念的整合上能得到充分重视,从而结合实际建立新的道德体系。还要能够在青少年自身所处的环境认识上能得到有效的加强,只有从这些方面得到充分重视,才有利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第四,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让青少年能够在思想方面不断成熟。老师要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不断强化,从而让青少年能够在远大的理想上得以树立,这样才能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还要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的教育能不断加强,这对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就比较有利,让青少年能够在爱国思想上不断深化。第五,对强少年的道德思想的教育,要能充分的重视对青少的艰苦奋斗以及勤俭节约方面的教育,让青少年能够对艰苦奋斗的传统得以充分的发扬。还要在法制纪律方面的教育得到有效加强,通过法律来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及在礼仪教育方面进行加强。只有多方面的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才能更好的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结语

总而言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的强化,要能充分保障措施实施的科学性,在社会的转型发展时期,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必要的,道德教育的良好实施,才能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此次主要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则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然后结合实际探究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希望对实际的教学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李程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景园中学

参考文献

[1]姜玉峰,徐爱玲.试论青少年道德教育向度的转变[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4(02)

[2]文利,王颖.“中华美德与青少年道德教育”暨纪念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伦理学研究,2014(02)

[3]李玉冰.青少年道德教育要从“人格化培养”抓起[J].宝鸡社会科学.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