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范例

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词:经济结构;一带一路;新时代

青海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乎着青海省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同时要立足于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念,推动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1青海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1地理位置

青海牧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较大,空气稀薄,甚至有些地区严重缺氧。特殊的地理位置限制着当地某些产业的发展,但也成就了一些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的牧民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但是这些收入是微薄的,很难支持牧民开展其他产业。地理位置的特殊原因给当地牧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不是说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而无法发展经济。牧区经济的发展还是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独特优势资源,克服自然原因大力发展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牧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摆脱贫困落后的社会面貌。

1.2传统观念的因素

青海牧区主要生活着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他们大多数人由于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导致先进的思想理念很难落实。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单薄,对市场经济缺乏一定的认识,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计划经济观念的根深蒂固和小农经济思想意识的影响很难转变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许多当地的牧民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上缺乏一定的改变,他们习惯于一切听从于上级,服从安排,而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理念。在封闭的生活环境下生活,他们对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产方式很难快速的转变过来。

1.3经济结构的制约

青海省牧区社会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以畜牧业、旅游业为主,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许多牧民以畜牧业和旅游业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种植业占据比较小,企业工商业发展规模较小,社会经济效益较低。一部分牧民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资料需求而不得不走出牧区到外地打工,很难发展当地的优势产业。另一部分牧民生活在牧区发展畜牧业和少量的种植业,但是这种发展方式是简单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加剧。

1.4人才资源的欠缺

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发展青海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青海牧区人才资源缺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处于偏远地区,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第二,交通不便,社会经济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较差。第三,语言交流不便,在日常、工作的时候有一定的语言障碍。这样导致许多的年轻人才不愿意到这里工作,甚至有的年轻人工作了几年之后就离开牧区去大城市发展,这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青海牧区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观念落后,新观念新技术很难落实

当地的许多牧民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地区,新的事物、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产方式接受较慢。许多牧民受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问题以及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使得他们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一定的认识,很难快速发展当地的社会经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投资、消费、出口”来拉动社会的经济发展,新时代下要打破以传统的经济需求管理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结合青海省情和当地牧区的实际情况来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发展理念。

2.2缺乏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青海牧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低,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这不仅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也关系到民族地区能否实现全面脱贫的问题。由于许多牧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在产业发展方面缺乏一定的资金支持,贫困户很难找到金融机构的贷款,使部分企业很难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由于人才资源的短缺导致技术人员的紧张,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致命性的危害。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对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比较重视,加大力度投资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但是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是很大。

2.3地理位置偏僻,缺乏一定的市场信息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市场信息,市场的需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虽然有一定的盲目性、滞后性、自发性,但是及时掌握市场经济的信息有助于推动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把“看的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结合,及时掌握最新的经济信息,把握市场经济的发展导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念,发展社会经济,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开拓广阔的市场,充分利用好市场环境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搞封闭的市场。青海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好新时代下“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思想,通过这个良好的经济发展平台来发展牧区社会经济,扩展市场信息交流的渠道。

2.4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规模较小

社会经济结构是否单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社会经济结构多元的地区社会经济实力相对来说比较雄厚,而单一的经济结构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牧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导致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占据着首位,而传统的手工制造业、个体私营企业占据比例很小,社会经济效益较小,很难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前,牧区全民所有制结构比重较大,这种单一制的经济结构模式是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当地的一些企业缺乏一定的市场活力,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缺乏一定的认识,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3青海牧区产业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3.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青海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转变以前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要调整产业结构,把自身的优势资源转化到经济资源上打造出一条符合青海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之路。青海省牧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以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为前提,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来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加大绿色循环产业的投入。青海牧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在经济结构发展的问题上存在着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能源。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乎着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社会需求与自然资源保护的问题。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变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淘汰落后的产业结构。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建设美丽乡村,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使人们通过新的发展模式真正的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利益。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以及发展结构。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从而也导致了人们对自己的生活需求、消费需求都发生了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产业结构的改变。传统落后的产业结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社会要发展就要改变传统落后的产业模式,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理念。

3.2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先进的思想理念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先导。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思想理念,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青海省是一个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先进的思想理念,在牧区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更离不开先进的思想理念的指导。居住在牧区的人们由于生活在偏远的山区,教育水平落后,接受社会先进的思想理念较慢,很难将先进的理念落实到社会实践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先进的思想理念在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就要学习先进思想观念,打破传统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走低碳、绿色、循环、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3.3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动高原绿色产业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模式转变为绿色的、循环的、低污染、低消耗的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出一条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双赢模式。青海牧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绿色产业的发展是青海省未来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绿色发展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经济模式,也是青海省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时代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绿色发展所带来的美好生活是人们向往的目标。

3.4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发展的战略部署。青海省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走一条绿色的、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结合青海省情,立足实际情况来发展经济,而不是照搬其他省份的发展模式。要把自身的生态优势资源充分的挖掘出来,这种挖掘不是传统所说的开采挖掘自然资源,而是通过发展旅游业、绿色产品、节能循环产业来带动青海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发挥好当地的优势资源,把生态优势化为经济优势,坚持牧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旅游业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多杰才让.对推进青海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理性思考[J].攀登,2004.

[2]王树华,李珊.论青海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与路径选择[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6.

[3]俞花.青海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考[J].青海农林科技,2003.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2

关键词:艺术设计;社会经济;相互促进

艺术设计是有目的的创造性工作,它与环境、社会、个人、生产、消费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协调的。有别于其它的艺术活动,艺术设计是具有经济属性的,这一点是艺术设计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征。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使艺术文化繁荣,与此同时使艺术设计具备了技术性、经济性、文化性等特点。它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现状表明在我国,艺术经济还是一门新兴学科,伴随着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经济消费进入新消费时期,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研究有待开拓,艺术经济正成为艺术文化产业的重要动力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19年初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的成立,凝聚到一大批艺术经济领域的理论专家和行业精英,能够为中国艺术的健康发展、为中国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两者间的跨界融合,对艺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研究价值。复杂的社会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精神、物质层面的要求相比之下高于以往。艺术设计的出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使生活更具艺术气息。艺术设计是将艺术与技术有规划的结合而成,这一过程创造出了艺术设计的价值。艺术设计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经济性,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艺术设计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两者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艺术设计的繁荣

经济决定了艺术设计的发生和发展,也决定了各个时期艺术设计的产物形态。原始时期,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发达直接影响艺术设计的发展,如原始时期有设计感的绘画,由于受经济影响,人们的绘画工具有限,于是就地取材将特殊符号、象征性图案、文字绘制在洞窟、岩石之上,形成原始时期的艺术作品;随着时代的文明与进步,经济的发展,后来人们将需要记录的文字、图案、绘制在了竹片、动物皮制品面上;贸易往来、新技术的影响下,促进经济的繁荣,后来出现的纸张、绢等,于是人们将艺术作品描绘在上面,使其以更具价值的形式呈现世人,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艺术设计的呈现形式与内容。另外,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科技、技术水平提升,使艺术设计有了更多与先进技术结合的方式,展现繁荣经济背景影响下的艺术设计,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推动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艺术设计从设计开始到设计完成,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经济的呈现形式与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设计初期,经济的形式体现主要表现为对设计的产品市场需求度的分析,对设计的产品附带价值的分析,对设计产品的方案的价值分析等方面,对所设计的产品所含价值的分析,是设计的基础。设计阶段,这一时段的艺术设计是将设计理念转换为方案落地的过程,也是艺术设计产物实际制作的过程,整个生产过程直接受经济的影响,生产过程经济越充裕,产物质量越有保障。设计完成,这一阶段的艺术设计产品主要面向消费市场,是艺术设计实现经济价值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将设计产物作为商品进行推广、销售实现社会经济。

二、艺术设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形成一种无形的市场,因为被需要所以产生了艺术设计,也形成了艺术设计发展的主要动力。这种动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时也是自发产生的。正因如此,艺术设计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纵观人类设计史不难发现,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艺术设计结合起来。当人类物质、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后,艺术设计的功能则变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此时它不仅解决人类的精神需求,同时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经济建设的预期过程是指将规划的目标、传达的观念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对经济建设活动进行设计与计划。这种情况下的设计、计划是进步的、发展的。从某种意义而言,说明艺术设计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回顾历史,我们得知,设计史上,出名的以艺术设计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件为发生在德国的“包豪斯运动”,后来该运动影响到了美国经济,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信息化的时代,更应该提倡将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相结合共发展,在社会经济中,艺术设计服务于社会经济,它是人类意识形态的表现,反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分析可知,艺术设计同时是受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影响的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三、艺术设计融于社会经济发展

艺术设计需要融入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为其服务。艺术设计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它与社会经济的融合发展,又有助于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社会经济较量中的艺术设计文化元素日渐居多,如与艺术设计文化产业的形成。艺术设计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近年来已成为重点热门产业形势,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艺术设计相关产业也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反映国家的实力,同样道理,一个国家艺术设计水平的发展同样会反映国家的整体实力,艺术设计的发展必将融入社会经济的发展之中。艺术设计发展要想达到设定的目标,需要借助外力、载体来实现,在我国可以满足这样要求的外力、载体即为产业,实现艺术设计经济化的方式方法也就是通过发展产业来实现。艺术设计通过发展产业的形式而得到发展,从而实现与社会经济的融合,也就是说,艺术设计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是艺术设计融入社会经济的最快捷方式。如今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如果艺术设计出现发展停滞、固化现象,将不利于艺术设计、艺术经济的发展。因此,艺术设计、艺术经济的发展应受到重视。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艺术设计经济发展应该放眼全球,多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按照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艺术经济的发展应该重点注意数字化与法制化方面,在法制法规的范围内发展艺术经济,同时建立我国完整的艺术经济法律体系,完善艺术经济相关的组织机构建设、规章制度体系、配套设施等。在高校设立艺术经济学科、专业、课程等,大力推广艺术经济知识,使艺术经济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引导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注重艺术设计产业人才的培养,抓好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使产业需要的人才带动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艺术设计产业的经济增长,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我们要知道的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只是通过经济的发展得到证明,而是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实力体现。当一个国家实行多元化发展,靠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发展的压力相对也就弱化,比经济实力提升更重要的是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这比单方面追求经济实力提升更为重要、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冯玉雪.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J].美与时代,2003,(09).

[2]叶卫霞.浙西地区设计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J].艺术教育,2006,(11).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3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作用

一、引言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布局,是关系民生福祉、关乎实现美丽中国梦的百年大业。生态文明建设重在阐释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要发现和利用自然规律,还必须在自然界可承受的范围内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完善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更好地实行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人类追求的美好愿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不断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实践和创新,我国生态环境得以持续向好发展。汾河是山西人心目中的“母亲河”,也是黄河众多支流中数一数二的大河流。由于当地地下水的开采长期超过本地开采量的最大值,且煤炭矿产也是常年大规模开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汾河流域的地下水位开始急剧下降,其分支河道近乎断流,汾河两岸的环境显现出年久失修、垃圾满目的景象。综合各类调研报告发现,汾河流域在整体的保护方面存在较大隐患,污染排放量较大,对改善汾河水质存在相当大的阻碍,主要集中为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重工业及其他企业的生产废水排放问题,农村在污水处理方面的经验不足、基础薄弱以及城乡结合治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渐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纳入其中,将其放在突出地位,并深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总书记曾先后两次视察山西,2017年6月,对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汾河流域的治理和修复做出重要指示;2020年5月,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弘扬“右玉精神”,他指示,“右玉精神”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的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为的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2]。这两次调研都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鞭策我们全方位、全地区、高标准地推进汾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修复,为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可持续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等方面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的原动力。近年来,山西省不断改进、完善全省的生态环境修复体制机制,加快对汾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明确了总体目标和分阶段性的目标计划,加强汾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减少环境污染;在降低碳排放方面标本兼治,不遗余力地攻克对汾河流域的污染,持续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和雨污管道的分流工程,整改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基础设施,重点聚焦改善工业企业的生产污水治理和防范[3],完善、落实好河长制的相关工作机制,切实落实监督机制。截止到今年6月,山西省的营造林已完成总体任务的78.75%,汾河的水质历年最优[4]。山西人民的母亲河也因此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山西省整体绿化后的“含金量”不断增加,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二、汾河治理路径研究

自古以来,黄河始终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汾河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忽视了在生态文明方面的建设,过度开发资源,排放工业污水,大量进行农田灌溉,导致汾河流域周围的环境污染一度恶化成疾。2017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对山西开展全面的调研后,明确提出“汾河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未见改善”。而后,山西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坚决打赢环境治理攻坚战,让母亲河焕发往日容光。

(一)汾河治理措施分析

1.加强城市环境优化

在污水处理方面,加大对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及处理设备的建设力度;在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等地区深化污水分流改造,确保做到应收尽收。在对自然资源的监管方面,强化对生态空间的管控,做到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相均衡,经济社会发展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在生态修复方面做到创新发展,探索多元化的环境修复路径,探索科学的环境治理模式。在重点工程建设方面,做到狠抓、严抓,制定全面的环境修复任务。

2.坚持生态环境标本兼治

在环境治理方面,首创“扶贫造林合作社”模式,在植树造林方面,统筹促成由单一模式向造林、管护、经营一体化转变,将汾河两岸的城镇和农村相结合,造福全省52万贫困人民。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着重推进将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的转变,在生态产业方面增添创新元素,全力打造连接各个行业的生态“强链”,大力提升了全省的生态产业链竞争优势。在对生态环境的监管执法体制机制方面,落实对生态环境损害的补偿、赔偿制度,创新开展省级环保督察“回头看”,率先实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一票否决”举措。

3.创新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以小可以见大,每一个成功的壮举都由若干个小的成功汇聚而成。近年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方位地推进生态文明安全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性举措、长远性的工作计划,标本兼治,成效显著。不管是在环境治理的小方面,还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都实现了认识到践行的历史性转变。目前,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最重要的成就,是在201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其被誉为“史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这部法律在政府责任、管理权限、处罚力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在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面的作用,是史无前例的。这些举措表明,环境保护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经历着对我国发展尤为重要的治理革命,从更多的依赖政府治理,转而更侧重于社会治理,这样的转变对环境保护现状起着重要的改善作用。

(二)汾河治理后所得成效

山西省在以汾河流域为总抓手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出了转型发展的新道路,到2020年7月,汾河流域水质得以稳定达标,改善成效显著,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汾河河道明眼可见地从干涸到清水潺潺;上下游的河水重见往日的清澈;地下水位也连续10年回升;汾河两岸及流经县市的林草覆盖率也已达到60%。不断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伟大转变,到目前为止,山西省的58个贫困县已经实现全部摘帽,贫困地区的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都增长到近1万元[6]。这充分说明环境治理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推动的同时,更能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汾河治理意义

1.环境治理促进社会治理

通过环境保护治理促进社会治理,是对现存环境保护工作方式的发展和改善,更突出了社会公众在环境保护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不能因社会治理而去推倒之前的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政府治理,二者应该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当下的环境治理体系中,应该是突出政府的关键性作用,结合市场和社会力量的辅助作用。由环境保护推动社会治理更好地发展,是我国社会的一大进步。放眼全世界,社会的进步总是伴随着强烈的社会动荡,与此同时社会意识的历史沉淀也往往会产生重要的作用,要打破这种局面也必须有猛烈的外界的摩擦碰击。而对我国目前环境治理的发展来说,既需要小火慢炖式的意识形态思想灌输,也需要狂风暴雨般的极速前进。设立环境保护社会管理方面的政府机构,打开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部门的“对外开放”的窗口[5],方便人民群众建言献策,更好地推进环境治理以及社会治理,完善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2.环境治理推动经济发展

山西作为环绕与卫护京津冀、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壁垒,始终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身体力行地落实“两山理论”,始终如一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力建设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美丽山西。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年。在这关键时刻既要确保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如期收官,还要做到不因短期的利益而损害到长远的生态环境安全,这无疑又参加了一次“大考”。在这样严峻的局势下,深刻分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经济、加大对外开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我们当时的经济目标就是快速发展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生态安全,可以说是“要了金山银山而忽略绿水青山”。我国的发展处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大背景下,容易受到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只顾短期的经济增速,而使生态问题在一定时候处在边缘化地带。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融为一体,五者相互协调,形成良性互动。在政治领域,制定政策时不忘完善、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在宣传文化时不忘增加在生态文明思想方面的意识形态引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保护生态环境;在建设社会基层时不忘提高全民的参与性;在生态文明自身领域加强科学创新,更好地适应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党的四中全会中,又着重强调,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对环境保护问责等方面要严明纪律、责任问责,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项上做到全面贯彻,全方位落实。2021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和经济发展稳重向好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坚持做到“稳中求进”,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同时,总书记多次到各地考察,每一次考察必是看环保、必是谈生态,做到在我国稳步向前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坚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7]。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连上新的台阶,在世界这个经济体中的排名也还在不断攀升,综合实力倍增,但与此同时,我们一定要防范在注重快速调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文明安全,不能将长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放在边缘地带,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处理好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这样才能有长远的发展。

三、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4

关键词: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测绘行业

测绘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或者是人工设施的空间位置、大小及属性进行测定,从而获得相关数据,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动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测绘工作的要求在相应提升,测绘工作发展又使其自身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1测绘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使人们对于测绘工作的要求趋向于多样化,不同部门应用测绘技术的需求不同,由此对测绘机构产品提出了多尺度、多种类、可叠加可视化要求,从静态比例尺模拟产品发展到动态多尺度数字产品,多数据叠加数据信息系统,形成了多品种、多系列、多用途的数字信息产品与测绘模拟产品。从目前测绘技术应用来看,其提供的模拟产品大多是静态,并且成本较高,更新较慢,使用不方便而产品单一,只有少数部门在使用,局限性较大。作为工作参考地图而存在,测绘工作前期需要做大量准备,后续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各项投资比较大,在花费了大量投入之后,如果不能体现应有价值,就无法满足工作以及经济发展需要。也正是基于此种状况,各项新技术相继应用于测绘工作并取得了有效成果,比如应用3s技术。新技术应用使测绘行业得到根本性转变,数据信息获取更加快捷。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实时动态更新数据,基于数据进行三维动态仿真,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测绘工作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对于交通、水利、规划、土地、林业、农业部门而言,三维立体产品相比于传统的静态产品更加受欢迎,三维模型或者立体图像系统带有虚拟现实设计、仿真技术功能,基于工作开展需要进行规划设计,并展示规划设计效果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便于工作人员分析修改,从而确定最优方案,对于政府部门而言,系统建立能够获取大量数据信息为宏观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并且利用数据进行模拟,获得决策应有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使决策科学性增强,避免盲目性开展工作,其应用方面包括市政规划设计、房产管理、工程建设、抢险救灾等。

2社会发展对测绘行业的要求

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要实现发展需要以可持续原则为指导,人与自然相协调,社会发展需要资源提供支撑,基于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需要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使用。基于绿色环保理念,社会经济发展要避免影响破坏环境,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改善人类生态环境生存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宏观方面来看,要研究全球自然环境变化,从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如海平面变化、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预测、污染动态监测、荒漠化监测。分析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与人类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与人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与灾害防御等相关问题。研究上述问题需要大量的数据提供支撑,而数据来源于各个方面,比如大地测量、地形图、等高线、交通规划、水系分布、数字影像等。需要建立大量数据库,如模型、数据库、地籍数据库、地名数据库,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持续更新数据,利用相关技术模拟仿真并直观显示出来。对于我国而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耕地资源紧张。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要走集约化道路,推进开展精细农业、无污染农业、高产节水农业。实现上述工作目标前提是要通过测绘工作开展,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变化状况、土地质量状况、农作物生长状况,基于综合分析而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3测绘事业与信息化社会

通过测绘工作能够了解某些地面要素的信息,获取地理空间相关实体的性质、运动状态、特征。地理信息可以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目标,描述空间物体的形状、位置、大小、不同实体之间的关系,具有区域特性与位置识别特性。此外还具有多维结构特征,在同一位置具有多个属性与专题信息结构,比如,在某一地面点位,可以通过相关方法应用而获得噪声、交通、污染、高度等方面信息,体现了动态变化与时序性特征。测量控制点,独立地物,居民地,交通,境界,水系,地名,地貌特征,地表覆盖物等相关地理信息,尤其是对地表自然,社会,经济等普适性与基础性信息的反映,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通过互联互通机制的建立实现了信息资源最大程度共享,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关行业信息化发展。测绘事业开展是空间定位、空间地理信息获取、地理信息技术平台建立、数据建立等系统的集成,也是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各项活动开展,自然界变化都是基于时空框架进行的,而不同的信息分布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信息在分布方面具有地域性特征,此外还具有地理相关性特征,地理演化性特征,空间重叠性特征。信息自身具有时空特性,而当前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持续发展,地理空间信息则是不同信息合成的保证,并且是不同的信息的空间承载基础,使不同信息之间产生联系并赋予其相应的地理属性。信息能够被预测与监测,能够满足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管理的相关功能能够正常发挥。地理信息的用途十分广泛,比如制定计划、不动产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业务开拓、市场研究与管理、环境变化监测、能源利用、卫生保健、紧急事件处理。国家与地区都大量使用了信息,从而为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基础支撑,通过对信息收集与分析使决策工作更加的科学化与标准化,促进管理工作水平提升。测绘信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测绘信息应用于电子商务领域,互联网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不同的销售模式使得产品与服务模式得到了根本性改变。网络购物与物流派送等形式利用互联网将企业、个人、政府等联系到一起,使社会与经济发展信息化速度增快。而上述内容实现,需要有地理信息空间平台作为支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业务发展迅速,商业范围进一步扩大,测绘工作的开展为电子商务更大范围应用提供了地理信息支持。从交通方面来分析,交通行业发展需要测绘工作为其提供基础支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交通发展提供支撑。无论是前期工程建设还是后期应用,测绘工作的作用都十分重要,道路交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拥堵问题,将GIS、GPS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引入道路管理指挥系统。通过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合理调度,确保交通运行通畅,提升运输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交通运输工作安全。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系统逐渐向着智能化方向演进,车载导航以道路数据作为基本框架,将道路不同环境集成,基于此为用户提供服务。用户可以利用电子导航图查找车辆当前所处的位置,也可以进行地址查找及匹配,计算最优路径,指示车辆到达目的地。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来分析,测绘工作开展能够使国家了解各种资源状况与分布,在应对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时,能够基于已有数据资料快速而准确的作出决策。了解并掌握各项经济活动变化与发展情况,为数字化城市建设工作,数字仓库建设工作,数字化物流配送提供相关地理空间信息等。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加工与处理,基于各项工作开展的需要得到相应产品,并应用于工作中。比如,测绘信息可以应用于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监测、农业监测、林业监测、相关资源调查等。基于不同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从而服务于气象工作、交通服务、社会安全等方面。

4测绘事业未来发展

测绘生产工作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发展,传统模拟测绘向着数字化方向转变,传统手工测绘结果也转变了数据及数字化产品。从前期信息获取到后期处理已经实现了自动化过程,某些工作对数据更新的要求比较高,而自动化技术应用则能够满足需要。测绘工作向着多元化与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化主要体现在测绘工作获得的数据量更大,内容方面不存在局限性。测绘结果能够良好反映现势性数据信息,测绘产品更加多样化。测绘服务工作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传统测绘工作主要是提供内容,而信息化测绘服务工作则主要提供服务。计算机及通信技术发展,测绘服务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测绘产品社会化,测绘服务社会化建立于地理信息集中与简洁化的基础之上。测绘产品社会化的主要目的在于产品应用的范围更广,居民在有需要时能够最大程度享受到服务,从而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与提升。在信息化测绘时代则实现了测绘技术数字化转变,推动了测绘工作发展。

5结语

测绘工作通过获取地物信息,应用于生活的多个方面,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测绘技术得到了根本性改变,测绘工作服务的群体范围扩大,测绘工作产品基于市场需求而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测绘技术应用必将普及,成为社会管理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洁.测绘工程的管理及发展趋势[J].中国招标,2017(33).

[2]冯海超.浅谈工程测绘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8).

[3]马立军.试论信息化测绘的应用与发展[J].商品与质量,2017(10).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5

【关键词】社会;经济法;市场

经济法一般情况下是根据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制定的,经济法能够对社会市场中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因为以往我国发展较慢,导致经济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也因此,经济法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但是经济法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经济法体系的完善性与合理性,并将其应用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所以,本文将针对社会发展中经济法的应用相应内容进行阐述。

一、经济法在社会发展中应用的重要作用

(一)确保经济市场竞争公平性

法律出台的主要目的是,使得社会公正与公平得到保障,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经济法的出台与应用也不例外。通过经济法的制定,促使各项经济活动的展开都能够有相应的准则可以依靠。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经济活动开展中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为经济行业的更好发展打下基础。促使经济竞争之间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确保双方利益。将经济法应用在社会市场中,为各种经济行为提供有效保障,制约不合理经济行为,为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

在将经济法应用在社会发展中,不仅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经济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同时使得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协调。通常情况下,在经济法的制定中,需要结合政府部门对我国经济市场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使得经济法的合理性与完善性得到保障。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法是经济市场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1]。政府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能够加强对经济法的应用,从而对市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对市场经济运作情况进行调整与完善。基于此,将经济法应用在社会市场发展中,促使政府部门对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有正确认识,及时对经济法中的内容进行更新与完善。为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打下基础,增强我国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二、我国经济法特点分析

(一)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产物

政府部门在我国经济法的制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政府部门对于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需要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与统计,确保经济法的制定,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法是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通过加强对经济法的科学合理应用,使得我国社会经济能够朝着规定的方向发展与进步,实现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进一步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与发展,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展开都能够在相关法律允许范围下。避免出现违法行为或者违规行为,使得经济活动可以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将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作为目标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渐转化为当今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今的经济发展模式,取决于当今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特别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符合我国自由经济的发展需求[2]。但是,我国经济法的制定主要是结合当今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市场经济可以朝着规范化方向进步。将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目标,促使社会经济的稳定性得到保障,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发展打下基础。

三、社会发展中经济法的应用

(一)加强对自由程度中的应用

市场经济又被称为自由经济,是交易自由的公平交易过程,也是定价自由的公平交易过程,是我国目前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促使经济社会具备一定的自由性特点与开放性特点,交易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自由性,这一情况的出现,使得金融行业的发展会面临一定的风险。为将经济风险问题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要加强对经济自由化程度的控制,确保经济发展能够在稳定发展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由交易与开放交易,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基于此,要将经济法应用在经济自由的控制中,确保经济市场能够在一定的框架中发展,避免过于随意情况产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能够明确经济法的重点与注意事项,使得经济风险能够降低,实现市场稳定发展。

(二)在经济行为合法性中的应用

经济法除了可以应用在加强对自由程度的控制中,还可以应用在经济行为合法性的管理中。经济法属于法律制度,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在社会市场的发展中,通过经济法的颁布与应用,使得各行各业中的经济行为合法性可以得到合理控制。在具体的应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经济法对于经济执行者的行为可以实现有效监督与管理,对其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使得各项经济活动能够在合法情况下展开,不断提升经济活动的交易成功率。第二,在经济法的实际应用期间,可以实现对许多不法商人的惩罚,将自身的法律效力充分发挥。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在经济活动中出现不和谐问题,从而构建出更加和谐的社会,促使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在信息互动中的应用

各项经济活动的展开,需要在有效信息传递基础上进行,通过加强对经济行为相关信息的分析与研究,使得经济活动成功率得到保障,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因此,在经济法的应用中,要将其应用在信息互动中。对经济法科学合理的应用,使得经营决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得到保障,实现对经济活动的正确引导。在市场经济发展与实施中,经营者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市场中占有以一席之地,而是需要不同经营者之间能够相互协调、相互帮助,实现彼此之间的合作共赢。基于此,对于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互动过程,要给予更多关注与重视,明确经济法传递出的有效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活动的安全稳定进行。

(四)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当今我国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快速发展,才能逐渐跟上发达国家的脚步,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促使人们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提升,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从经济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存在一定的阶段性,要确保每一阶段发展的稳定性,从而降低经济风险的发生[3]。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要加强对经济法的重视程度,并且将经济法应用在市场发展中。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进行有效控制,防止经济发展过快,导致经济朝着错误方向发展,降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促使我国的高效、安全、自由发展。

(五)在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中的应用

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不难看出,虽然经济得到一定的进步与优化,但是,贫富差距情况在逐渐增大,除此之外,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能源资源浪费问题愈发严重。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一结果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在共同富裕理念的倡导下,我国对许多经济制度进行改革,促使人们对于经济法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与思考。通过加强对经济法理论情况的研究,可以推动我国经济法的立法,并且将贫富差距控制在有效范围内,缩小各个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不管是贫困地区的发展,还是富裕地区的发展,都要对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了解。虽然在将经济法应用在缩小贫富差距中无法实现绝对公平,但是,可以实现相对公平。在有效范围内,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总而言之,对于经济法要有正确认识,明确经济法内容与优势,这样才能在缩小贫富差距中将经济法的作用充分发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得到保障,实现社会稳定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法在促进我国社会更好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实现我国社会的进步,同时促使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展开,要对经济法有正确认识。将经济法应用在不同环节工作中,同时明确经济法优势与特点,从而构建更加高效经济发展体系,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正确引导,防止我国市场经济朝着错误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结合市场发展与时展,对经济法进行完善与优化,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殷继国,阳雨璇.寻找经济法中的法理——“经济法中的法理”学术研讨会暨“法理研究行动计划”第七次例会述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9,25(06):203-220.

[2]谭晨.新发展理念的经济法释义:关联、定位及内涵[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06):105-113.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3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指引下,各地区部门根据中央的要求,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突发性非典疫情的冲击可以进行抵御,并且要克服大自然灾害的频繁严重影响,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农业结构的稳定调控。为了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改革需要稳步推进,农民收入逐步增加进一步使得农村社会保持持续稳定。同时要认真地了解清楚,农业对于和农村发展中目前还是存在许多矛盾和影响。

1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必要性

1.1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

市场需求不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国农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促进了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扩张,农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经济的快速增长取决于投资和需求。到目前为止中国生产力还不够壮大,我们不能让国外需求成为我们的寄托,而主要依靠国内需求。中国的农村应该成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并且应该努力开拓中国的农村市场。中国的人口数量大约是十三亿,其中有大约百分之七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中国的农村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和提高空间。只要搞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绝大多数农民的消费需求就很大,农村市场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

1.2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农业

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国家。党和政府关心的问题一直都是我国的粮食问题。过去,由于我国农业不发达,中国的粮食长期一直处于短缺状态。随着改革开放,虽然粮食生产有所改善转变,但也要看到,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多、农作物的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问题层出不穷,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粮食增产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使得粮食安全的问题一直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所以一旦粮食出现安全问题,那么就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国家强调不论什么时候都不应忽视农业问题,任何时候都不应放松粮食生产的问题,以保证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长期稳定。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解决环境问题

长期以来,低水平开垦扩张的道路是中国农业发展所进行的道路,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农产品数量的增多。太多的生态资源被农业发展所消耗,从而破坏了农作物发展的生态平衡,不知不觉之中使得农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人口多、土地少是我国的特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正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是提高土地产量的首要方式。重要的非点源污染是“现代”农业生产。由于非点源污染不易控制,非点源污染还导致地下水污染甚至食物污染。此外,我国北方农村的农业膜污染、秸秆和垃圾焚烧污染也造成了相当大的环境危害。

2.2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

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两极分化。城市实行组办工业生产、农村重点发展农业、城镇户籍与农业户籍分离、城市居民结构和农村农民结构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与我国目前的城乡关系相比,虽然已经打破了城乡分割和相互封闭的模式,但仍存在一些不一致之地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加强和城乡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基本作用得到加强,城乡资源流动速度加快,流动规模扩大,甚至膨胀。然而,由于农业是一个薄弱的产业,风险系数非常大、比较效益低、资本回报率低,城市资源要素缺乏向农村流动的内在动力,而农村资源要素受市场利益驱动,正在竞相向城市流出。大量优质农业劳动力流失。据调查,进城务工人员从事非农产业的总体素质普遍高于进城务工人员留在农村的总体素质;农村土地、农村耕地的流失,特别是周边地区的流失。城镇用地实行低价征收和使用,农民被剥夺土地。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农村资金流失严重,每年由金融机构提取六千亿人民币,回流到城市。

3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问题对策研究

3.1破解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要使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消除农村二元结构障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入手。通过工农业的共同利益,农民可以平等享受改革红利,并且还可以享受更多平等的发展机会以及生存空间。并且要从土地使用权、收入权、处分权的规范化着手,要给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给予农民合理的财产补偿,做好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从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障体系。强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各个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平衡的公共资源和服务。

3.2深化农村经济改革,为农村法治化营造经济环境

农业是农村主要发展依靠来源,但中国的农业发展相对十分落后,使得中国的农民生活经济水平不高,因此产生了我国“三农”问题。困扰当代中国的主要问题之一当之无愧就是“三农”。“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关键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把农村经济纳入法治市场经济。因此,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规范农村市场经济,依法促进经济发展。相反,一旦农村实现了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势必能够大力提升农村法制化水平。相当来讲推进农村经济改革是实现农村法制化建设的最强的合格保障。长时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过于单一,首先是产业的活力不够充分,收入难以增加,农村产业结构过于偏向以往传统农业,缺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支持。因此缺乏经济实力。积极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农村农业、畜牧业、渔业的全方面的综合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农村发展中长期规划,在增强政策稳定性的同时,确保基层政府在政策实施中,不因领导层的变动而使一些项目半途而废或改变原有意图。

4结语

农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以后进行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农业单独自己的发展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融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阻碍。功能错位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是农村金融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在研究农村金融问题时,没有适当的理论指导,理论与我国实际不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把指导列为科学发展观,从而进一步研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农村社会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发展治理于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蔡宗发.浅析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管理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7(02).

[2]何新梅.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

[3]李红梅.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J].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017(03).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7

关键词:沙特阿拉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格局

1沙特阿拉伯R&D投入研究

沙特阿拉伯在科技发展方面,非常重视对现有科学技术的提升和改造,同时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瞄准前沿技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本国科技发展整体水平。2019年R&D投入占GDP的百分比为0.7%,约49亿美元,与2009年的0.1%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近几年来数据缓慢下降,如图1所示。

2沙特阿拉伯科技论文分类研究

SCI中共收录沙特阿拉伯共发表的科技期刊论文130391篇。按研究方向分,最多的是化学类21523篇,其次是工程类18040篇,第三是物理学方向13612篇,此外材料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类别数量也较多。沙特阿拉伯科技论文数量如图2所示。沙特阿拉伯科技论文按研究方向分类数量如表2所示。基于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统计,沙特阿拉伯2019年有82名学者上榜,高被引论文2716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方向为化学、农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机构是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KAU),高被引数38篇。被引用最多的学者是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KAU)的客座教授VINODKG,他同时担任石油与矿产大学达赫兰分校化学系系主任、副校长,他在2019高被引文排行榜中排名第22,这也说明沙特对化学工业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3沙特阿拉伯专利申请研究

截至2018年,沙特阿拉伯共有专利35448件,其中居民申请量8747件,海外申请量26701件。沙特阿拉伯专利申请数如图3所示。从专利申请量可以看出,沙特阿拉伯的专利大部分是由国外申请,居民申请专利量虽然也在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低于非居民及国外申请量。沙特阿拉伯每千亿美元GDP居民申请量如图4所示。专利主要分布在采矿技术、化学催化剂技术、烃油裂化、高分子化合物等方面。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专利拥有量最多,在全世界共拥有3952件专利,排名第二的是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产大学,拥有1568件专利。

4沙特阿拉伯在线教育投入方面的探究

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既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政治现代化;又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民政治意识的觉醒。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投入。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沙特财政收入随之增加,沙特王室也不断加强对教育领域的投入,从而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在全国各地兴建学校,教育同时也是培养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以及普通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劳动力如果受教育时间增加11年,该国的GDP就会相应增长9%。沙特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一直都居于世界前列,2019年公布的财政预算中,教育支出达1930亿里亚尔,折合249亿美元,占年预算的17.4%。除大学外,教育部也加大了对职业学校的投资,建立皇家职业学校的资金达400万美元,仅实验车间的设备价值就达300万美元。除此之外还开设了包括软件、汽车、电子、通讯等专业课程,极大地振兴了沙特阿拉伯的实业。对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使沙特受教育人数有了显著提升。科学与教育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石油以及其他产业的进步,还使受教育人数迅猛增长。教育不仅为沙特阿拉伯提供了一批熟练和半熟练的劳动力,还改变了民众的思想,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提高了统治阶级的知识水平,提升了其对现代化的适应性,在客观上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教育入学率如表4所示。

5沙特阿拉伯科技创新投入方面的研究

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沙特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增加资金投入以及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等。自2017年以来积极发展制造业,出口产品以化学品、塑料制品、基础金属制品和电器机械设备为主。沙特阿拉伯萨比克公司1991年就在首都利雅得启动“国家研究发展中心”,随后又相继在朱拜勒、休斯顿、印度、尼德兰建立了四个辅助发展研究中心。为致力于对石油催化技术的研究,成立了科研设计公司,其后加大同法国石油公司合作开发丁烷技术工程,在11个国家中建立了19个石油分公司,大大提高了企业效益,拓展了海外市场。这些举措都有力地促进了沙特石油生产技术现代化。除石油工业外,钢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和建材产业也都发展迅速。沙特科技的发展在推动石油产业进步的同时,也使交通、通讯设施等先进的西方工业化技术进入沙特,修筑了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学校、医院、发电厂、灌溉系统以及城市供水设施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通过创立农业示范区等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实行农业补助和无息农业贷款,鼓励农业方面的民间投资,提高农业机械化,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到达国际水准。科技进步为沙特实现多元化经济,摆脱对石油经济过渡依赖提供了新动力。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沙特推进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推动经济多元化和工业化。沙特制定了新的经济发展规划“2030年愿景”,主要目标是使政府收入多元化,摆脱对石油经济的过渡依赖,使石油行业实现上下游并举,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石化工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发展钢铁、电解铝、水泥、海水淡化、电力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非石油产业。②实施私有化战略,积极引进外国资本。面对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的困境,沙特更加重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实施私有化战略和引进外国资本。2015-11,沙特民航总局(GACA)宣布,在沙特航空公司已实现私营化运作的基础上,沙特将全面实现机场及相关服务运行私营化,沙特的机场、空管和航信服务计划在2020年前实现私有化。③大力发展包括太阳能、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伴随“后石油时代”的到来,沙特政府日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这也是“2030年愿景”的一个重要目标。目前,沙特正积极筹建太阳能发电站和核电站,以减少国内的石油发电需求,从而释放出数十万桶原油用于出口。

6结束语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8

交通运输能融入社会生产的全过程,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方式不断丰富,运量不断增加,这其中公路运输又具备“点对点”直达运输的唯一优势,也就是说它可以一次性直达终点,门对门,户对户,无需二次转运和分流,如现代物流业中的“宅急送”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在这点上,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则无法比拟,这几种运输方式更多的还需要公路的二次甚至多次分流,才能把货物最终送达目的地,这不仅延长了运输的时间,也增加了运输成本。

由于公路运输网比铁路、水路网的密度要大十几倍,分布面也广,可以说公路运输就在你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身边,随时就能提供运输服务,满足你生产生活的需求,方便、及时、便捷。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适应性强,不仅对地区之间经济发展起到的互联互通的作用,同时也为城镇居民提供就业,为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平台。它适应性强,不受货、客供给量的限制,对不同量的客、货运输都能提供相应的运力和方式,灵活多样。公路的建设密切了城乡与外地发达地区的沟通和联系,是先进技术、科技信息、管理理念、传递的有效载体与平台,拉近距离缩小差距,对于改变落后地区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理念、行为都产生重要影响。使得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缩短,城乡与外地发达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了,有利于促进信息交流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公路运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公路运输业的需要增加,公路运输业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路运输已经深入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一)公路运输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者获得原材料都是通过运输来实现的,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具有相互依速的特性,而无论选择哪种运输方式,而最终大都离不开公路运输这一重要环节,它延续和接力未完成的运输服务。它点对点、门对门、户对户的特点忆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所不可或缺,因此公路运输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公路运输成本相对低廉

公路运输使得地区间货物流通的时间大大缩短,这不仅加快了地区间货物流通的速度,从而大幅度的降低了运输成本。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它安全、经济、快速、舒适的特性条件极大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也解决了普通公路高能高耗的问题,使之运输质量极大改善。高速公路的节能高效,更便捷、更经济,它使各种运输资源之间进行有效调节,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公路运输是其它运输方式的有效补充

公路运输可以有效补充其他运输方式的不足,公路运输不像其它运输方式那样,因行为一垄断而存在体制僵化、模式单一等憋端。对其他运输方式之间产生的断裂进行衔接,起到了衔接、传承的作用,使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相互配合、完善,从而促进经济全面均衡发展。

三、我国公路运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理特点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运输业必须把发展公路运输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针对广大的内陆地区,公路运输对经济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对我国经济总体战略的实现,促进东部沿海、中部内陆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融合,对产业的转移与承接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