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原理范例

金融危机原理

金融危机原理范文1

1.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刚性有余,企业文化意识不足

日前,管理科学发展较快,企业员工文化意识提升明显,但因企业仍然仅关注自身效益,忽略文化建设,现代企业价值观、文化观难以形成,导致企业理念与个人价值观产生错位,企业认同感低,职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足等,干扰了企业健康有序发展,降低了企业自身抵抗风险能力。同时,忽视人才培养、储备、挖掘,极大限制了中小企业升级改造能力,制约了企业发展活力,降低风险抵抗力,风险来临时,中小企业苦无应付之招,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

1.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陈旧,激励、考核机制缺乏

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权责明确等是当代企业显著特征。但国内的中小企业制度陈旧,致使它们面临着以下困境:其一,薪酬激励机制陈旧、单一。这种陈旧、单一、刚性有余的激励特点决定着职工的收入水平一旦达到某种上限,不再有提升空间。而且,无论企业效益如何变化,经济大环境如何改变,受制于政策、法规,职工收入死板、固定。其二,提拔、选用人才制度落后。由于中小企业精神、物质福利制度缺乏,薪酬激励机制陈旧、单一,职员,尤其是管理、技术人才特征难以发挥,个性需求难以满足。同时,这类企业考核标准变化频繁,人的因素干扰过多等,易形成奖惩失衡,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公平、效率。

1.3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管理粗放,缺少核心技术、劳动密集、高污染、高投入等依然是国内诸多中小企业基本特征,而跨国公司以金融及产业资本掌控了国内相关产业,又逼迫中小企业只能停留于产业链低端,激烈竞争环境中的这些企业没有长远的危机应对信心、措施,其生产、管理具有明显的短期性,不愿投入员工培训,担心没回报。部分中小企业认为人才市场目前供大于求,花钱培训员工划不来。搞员工培训的企业也是盲人摸象,没有系列科学培训制度,种种原因导致企业发展至一定规模时,人才短缺现象凸显,最终体现为核心竞争力不强。

1.4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弱化

众多中小企业没有形成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关部门调查资料显示,仅有27.02%的中小企业建立了规范的用人机制,在国家劳动法律法规日益健全前提下,假如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不引起相应重视的话,隐藏风险只能更大。

2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现在,全球金融危机依然在蔓延,给各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损失在持续,我国也无法独善其身,且影响巨大,同时,国内中小企业会面对竞争加剧、需求不足的两难困境。因此,国内这类企业既要争取更多的政府层面支持,也要增强自身的风险抵抗能力,增强人力资源创新管理,变危机为机遇,这样才能平稳、快速地向前发展。

2.1以人为本,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必须发挥更大功能,全力争取负责人支持,与其它机构通力协作,积极赢取职员信任、理解。在加强此项工作时,树立“以人为本”人才理念,尊重、依靠、信任员工,将员工置于企业管理首要地位,把员工当成企业内部最重要资源,做到一切管理工作都围绕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来进行,充分激活员工创新精神与活力,使员工素质可以自由、全面提升,把员工自身发展目标与公司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统一。

2.2构建科学的人才选拔、聘用制度,增强企业人力资本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内的中小企业招揽人才要注重面向世界、市场、竞争这些规律,坚持“外招内挖”原则,通过聘用、竞争等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完全让市场来配置自身的人力资源。尊重高级人才,在薪酬待遇上实现接轨市场价位,持续发掘人才资源配置效应。坚持人才聘用工作科学化、制度化,避免人才聘用时的主观性、随意性。要看到金融危机让海外高级管理、科技人才回流这个事实,及时把握人才抄底良机,尤其是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更要利用时机,增强人事制度创新、改革,提升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力度,对高级科技人才,不但要给予他们优厚的福利、薪酬,更应在其吃、住、行以及家庭等问题上给予其充分便利,以此来发挥其潜能,带领企业快速平稳发展。进行人才选拔、聘用时,企业应当在引进、聘用高层次人才时申请政府机构介入、协调,以免形成一拥而上,出现恶性竞争,加大引进成本;同时,可以试行“捆绑引进”,发掘更全面的人才资讯,减少引进风险。

2.3构建合理的职员职业规划、培训体系

企业合理、有效的培训能拴心留人。所以,中小企业要找到自身特色,根据自身条件拟定人才培养战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方向来帮助职员确立他们的职业规划,让企业、职工个人二者的发展目标吻合。

2.4构建完善的激励、薪酬机制

首先,把红利、优先认股权、薪资、奖金等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所有员工自身利益需求,以此实现物质刺激的最佳效果。其次,打造积极的文化环境进行精神刺激。给职员营造较好的作业环境、氛围,力促职员间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让他们热爱公司、甘于付出;对典型人物及时表彰,让职员学有目标、有榜样,建立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最后,构建协调、严密的岗位检查、考评机制,实现奖罚有据、到位,以此促使职员全面发挥工作主动性。

2.5打造企业文化,营造友好氛围

企业文化能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职员之间产生凝聚力,给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动力保障。所以,中小企业务必要高度重视这一点,把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当成企业自身素质增强等的主要途径,持续提升、整合、培育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打造和谐、有序、乐观的工作氛围、员工关系、生活环境,以此来激发职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6增强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基地

力促产学结合,推动校企合作,发挥高校人才基地效能,给中小企业以全面、有力的技术、人才保障。国内这类企业有必要依据“资源共享,互利双赢”规则,健全合作体系,主动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校企协作,以此培育适应自身需要的人才队伍。

3结语

金融危机原理范文2

当前影响世界的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2007年的次贷危机,这次金融危机被公认为是1929年之后资本主义社会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代表现形式。虽然现在世界经济已经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但金融危机的影响却似乎并没有任何减弱的迹象,甚至有经济学家指出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可能比预期更大。在此情况下,世人开始重新拾起《资本论》,希望能从马克思这里找到认识危机和解决危机的办法,这就为我们改变世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对待政治经济学的消极态度提供了一个难得契机。本文拟从如何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解释现实问题的角度来探讨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师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利用对金融危机相关问题的解释来创新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从而让政治经济学走出逐渐被边缘化的困境,重回中国高校主流经济学的地位。

一、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一政治经济学的根本

方法真正运用到解释和解决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中去,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兴趣和动力。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政治经济学就是在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当今时代出现的诸如金融危机等经济现象缺乏有效的解释,政治经济学解释和解决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明显弱于西方经济学,所以很多学生重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反感政治经济学的学习。追究这种问题出现的根源,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不是出现在政治经济学理论本身缺乏解释力,而是我们老师对以下两点没有充分的认识:一是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理论是在与时俱进的,它在发展中吸收西方经济学的优点,同时兼顾了自身理论的经典部分;二是老师们在给学生解释种种经济现象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更是政治经济学的一般方法,它继承了哲学方法论的一般性,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无所不包,不可被替代,是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法宝。恩格斯在《致威纳尔•桑巴特》的信中曾就此评价,“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例如,我们在运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原理解释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时,要格外地给学生强调几点:一是如果把资本主义比作一个生命机体,那么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这一基本矛盾就是其内在生命的一部分,它导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体现出了较强的历史规律性。二是这一基本矛盾是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深层次的制度原因,西方经济学简单地把其归结为“供需失衡”是缺乏失衡性的。三是只要资本私人占有的实质没有改变,则不管资本形式和生产形式再多样化,都不会改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然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发展,当前金融业高度发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发的经济危机必然表现金融危机。这种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来说明经济问题的方法,给了学生一种更为深刻的认识问题的角度,从而就避免流于表面或西方经济学的解释思路,对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兴趣和动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师要详细介绍抽象方法在政治

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意识到抽象方法完全可以运用到其他经济学科的学习和解释解决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问题中去,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到了“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马克思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从抽象上升为具体,也就是把基本原理从简单的范畴上升到复杂的范畴,从局部到整体,运用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原理和概念,对经济现象进行判断、推理,从而构成理论的体系。

运用抽象的方法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形式,进而得出科学的范式,马克思运用的方法不是显微镜和化学试剂,而是用抽象方法来代替,可以说,抽象的方法得出的科学结论促成了《资本论》的伟大。马克思在《资本论》从分析商品出发,研究了商品到货币、货币到资本的转化,从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到它的各种现象形态———利润、利息、地租,然后一步步地上升到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整体,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实质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消亡这一基本规律。这种思维中的具体是资本主义现实的科学反映,也就是把资本主义现实“当作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如果我们政治经济学教师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和解释抽象法,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引起经济类学生学习和探究抽象法的具体内涵和实质;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引申到:系统抽象法可以帮助所有社会科学的学习者们将社会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现象上升为特有的概念,比如,我们可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抽象出本质规定而形成特有概念。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更趋复杂,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诸多新现象,较好地掌握抽象法这一政治经济学特有的方法论,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经济现象,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意识到政治经济学这一特有方法论的意义,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兴趣,能帮助我们搞好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突破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的困境。

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经济概念的变化都伴随

金融危机原理范文3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地快速发展,其内部经济所隐藏的矛盾也会不定期地凸显出来,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便是金融危机的不定期爆发,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规律。因此,由经济危机所引发的影响将会是长期而又重大的。笔者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进行一些探讨与分析,运用经济法学的原理来为规避和减小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经济法学原理;回应经济危机;规避经济风险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大革命的生产时代,整个人类的物质文明就进入了一个更新且更高的阶段,人类在这场历史性的革命中创造了众多财富与价值,为整个世界的现代化的到来提供了稳定且强大的物质基础。然而,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鼎盛阶段便一定会产生变化,无可避免的变化与革新随时都提醒着人类,眼前的繁华并不是永恒的。对于此,我们更需要重新重视和发展经济理论,并配合以优秀的法律制度作为发展的后盾,那么,人类的持续发展之梦也许终有一天会成为现实。全球经济危机总是会不定期地爆发,悲哀的是,人类无论如何智慧,却无力打破这样的一种怪圈,唯一可做的便是通过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于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弱经济危机所打给人类的沉重打击,从而为人类的未来经济发展寻求一条光明之路。

一、人类宿命———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

(一)世界本身有着其运行的法则,同理,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中也会存在着一定的运行法则,当然,宿命的制约规律也是无法避免的。就如同经济危机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经历的过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国家经济的共荣与共损也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一旦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大国发生了经济危机,便都会产生“蝴蝶效应”,波及与之有着经济联系的各个国家,从而引发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1]。而且,这样的经济危机的发生总是不可预测,不可不避免地,这样的现象不禁会让人类对于多种经济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思考。

(二)经济危机的产生似乎会让整个世界都笼罩着层层阴云,生产与消费在此段时间之中都变得十分乏力,并且该种程度的低迷总是会持续非常漫长的时间,人类身处此种境地里,所有关于经济繁华的美梦都会被眼前的现实所浇熄。然而,人类终究是“万物之灵长”,总会通过不断地努力,运用自身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所处的困境。让人欣慰地是,这样的关于人类拯救自身的美好故事在各个时代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经济法学对金融危机的责任回应

(一)发展社会经济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或许会让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更为稳重,而不会是想空中楼阁一样,不知道何时会被刮来的疾风所摧毁。然而,即便是这样让人类有所依靠的经济模式也会产生让人人类恐慌的问题。因为,经济危机一旦产生,便是任何一种经济模式都无法逃避的厄运。因此,经济法学对于实体经济所面对的困境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制定一些更完善的立法,以此来来保护实体经济,当然,同时也要适度地调控实体经济的发展道路。对于限制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国家政府作为调控的主体,就必须起到调控的巨大作用,这样才能为发展稳定的实体经济提供重要的法律制度的保障。

(二)如果说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抱有一种不锋利但却很绵长的希望,那么此前乃至现在仍然大热的虚拟经济则带给人类的是无限的经济发展的繁华景象,人类内心原始的冒险和欲望都在热衷于发展虚拟经济的竞争中体现出来。的确,不可否认的是虚拟经济带给了人类无限的关于经济发展的美好的梦想,然而,每有实体支撑的空中楼阁在面对强风时,或许会处于一种更危险的境地。因此,利用对经济法学的研究为未来虚拟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长久的大道,是当前研究经济法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发展和完善经济法学不可避免的重大问题。

(三)金融危机的产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经济发展的既定规律,人类无法躲避的宿命,同时也会由一些无良金融家操控经济导致。那么,金融危机的产生与恶化便是可以追溯到经济危机的诱导者的责任。这时,经济法学的地位和作用便要在此刻体现出来,对于经济责任进行合理的法律认定,法律责任的认定程度的把握,以及最终责任认定以及问责的具体实施,都是需要仔细衡量并进行不断地完善的[2]。

三、结语

金融危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有着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的,同时也是人类发展文明的历程中所无法逃避的问题之一。因此,面对经常性爆发的金融危机时,人类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与警惕。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法学原理的利用,以及具体的经济法学条款的完善也许会为未来人类的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型道路。

作者:杨能海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原理范文4

金融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而私法自治是金融市场维持正常秩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商法治理的依据,这使得金融法制烙有商事规范的私法性质美国金融法制所强调的商事规范私法性使得美国金融市场频繁创新产品,并将风险转移到全球金融市场,因而美国金融法制过分强调商事规范私法性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因此,现代金融法制中有关金融市场的进入(商主体)金融产品的开发(商客体)金融市场的交易(商行为)的商事规范理应强化其公法性,即强化其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原则的经济法性质。

关键词:

金融危机;背景;金融商事;规范

金融危机对于世界的影响较大,对于一个国家及社会影响更大,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至今都没有完全消除。自金融危机带来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回顾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甚至其他的较小影响的金融危机的主要发生根源是,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护,尤其是在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相关的企业和个人均需要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各种交易和各种性质的金融投资行为金融产品的交易及产品失常的开发均基于私法自治决定的,因此市场风险传染和积聚导致全球反复发生金融危机甚至爆发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

一、金融主体经济内涵及忖量

商主体是依据法律规定参加商业事物时建立同法律关系,可以以个人的名义,也可以以集体名义参加,但在参加商事的同时也享有应尽的义务和权益,也同样承担在商事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商法中的主体概念规定相对狭隘,指的是商事中的实施商业行为人,没有包括商事活动中的生产者和终端消费者。在进行商事活动中可以是经营个人、合伙人、商法人的情况,除了形式不同但性质是相同的,均为法律意义上的承担法律责任、负责法律义务的主体,但主体的拟定均需要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认定和授权,因此从商事主体规范的性质上分析,不论形式商主体的商事规范的本质具有私法性质,仅仅符合商事主体的法律要求会被授权和准予注册,在金融领域中因经济社会的深度不用、范围广泛,实施商事的主体和进入金融的形式也不同,因此在金融市场中的商主体也不能完全依据其他领域商事主体的规范进行要求,应加强金融市场商主体的公法性。

二、金融商客体的经济法研究

在金融的发展中传统上主要以发展商业交易为主,主要形式是以货币兑换的形式为主,在金融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金融产品,主要为证券、货币、基金、期货、保险等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因此金融市场的客体商事规范就是指在金融产品的发展中应符合金融产品市场的准入标准[1]。在市场发展经济的大环境下,依据商事规范的基本含义,是指各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开发,在法律没有禁止和明确规定下,金融市场的自主开发和衍生相对来讲较为多样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于社会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从这个方面进行分析相关的金融产品中对于新产品的开发实质具有一定的私法自治性质,不需要国家金融法律的规范和约束。所以在商事产品的发展中大部分产品均由商人自治,但伴随各种金融产品走入社会同时不断的发展情况下,则需要满足于国家金融法律的规范,需要符合相关法律规范的标准,因此在市场客体的发展中遵循的法律规范则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规范性,同时设计经济法和商法两个方面,一个是商法属于私法自治的范围,一个是经济法属于公法干预的范围,因此所有金融产品不论主体或是客体产品实际意义上均应符合商事规范标准,同时进出现在产品开发的范围,不属于非市场准入的范围,市场准入应为经济法规范领域,在经济发保护的范围内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发展及市场准入是同步进行的,其具有的同步性应符合商事规范,同时也符合市场经济法[2]。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土地政策,效益可观、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坚持优质客户优先的总体原则。即在行业组合风险控制中优先满足优质客户授信需求。目前,行业政策的重点仍需积极关注国家必须掌握和控制的两大领域:一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领域,包括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六大行业;二是国家基础性和支柱产业领域,包括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八大行业。上述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中的优质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都可作为各家银行积极开展信贷金融和金融创新业务发展的重点对象。

三、金融商行为的经济法完善措施

市场的交易属于典型的商业行为,国家在交易行为的定义中,明确交易行为为法律规范的典型商事规范,规范中明确公平观念、自由交易观念,明确市场主体中基于私法自治从事交易行为,并为交易行为而确定交易市场和创新交易方式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是一种服务性商行为,是指为了融通资金并提供交易安全保障而进行的商事交易行为,属于第五种商行为。金融市场中的交易同其他交易有所区别,因提供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商业行为,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商业行为中最为重要的因素[3]。

(1)在金融商业主体中,相关主体的商事规范一般指的是商业法律意义上的商事规范,因相关主体间具有从事自由交易、自治能力。比如在银行的日常工作中,银行间的拆借就属于自由交易的行为范围,但在金融商业主体同普通的金融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证券交易时,这种自由交易的形式是不被商业法规范所准许的,因在交易中金融商业主体存在一定的优越性,在自由交易的过程中会将商业风险转移到普通的金融投资者身上,因此在证券市场的交易中商事规范应符合经济法的相关规定,同时贯穿于整个交易过程,交易中还应遵从政府干预。

(2)金融主体同非金融主体的交易中,其间的交易行为不能完全遵循商事规范,因在此交易过程中,金融主体处于强势地位,非金融主体处于接受安排位置,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导致非金融主体进行经济发展的主动性降低,从而导致金融主体受到影响;但在非金融主体处在优势地位情况下,金融商主体会发生恶性竞争情况,从而导致金融风险发生,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今天应注意上述情况的发生发展,一旦具有可预见性及时给予适时的干预[4]。

(3)在非金融商主体间的交易中,在完全自由形式的交易中,非金融主体均可以自由交易手中的金融产品,交易的数量和价格可依据双方协商进行确定,在不完全自由交易的过程中,政府的干预介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比如在我国金融市场交易不完善的形势下,出现了较多的黑钱庄、高利贷等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但地下钱庄和高利贷的交易属于自由交易的范围,符合私法自治的范围和标准,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问题,这种形式金融交易形式,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具有一定必然性,因此我国运用了政府干预和介入的方法进行管理,帮助和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所以即使在金融市场的交易中第三类交易的行为,尚不完全属于商法意义上的范畴[5]。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相关的交易市场及交易形式,还需要国家的公法干预和管理,依据交易市场的情况形成原理,大部分市场交易完全依据私法自治衍生的,由商品的交易就会形成市场,金融市场的产品发展和开发不能完全自由化、私性化,因此在准予金融产品的开发中,还应对产品进入市场后可预见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整理和分析,及时给予干预和管理。同时相关的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形成因符合于国境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由市场格局决定,同时不能放任金融市场设立完全自由,如果自由设立金融市场则会导致金融市场产品各式各样,引起金融市场的规范性受到破坏,使金融市场不能得到完善,因此我国目前在完善金融市场的同时,在考虑设立各类期货市场,我国还处于一个经济发展中的国家,大部分的金融市场还需要国家的帮助和管理,因此在金融市场的设立和发展中,国家的干预和管理对于金融市场的完善至关重要[6]。

四、结语

在金融市场的商主体、客体和行为中,在金融这一领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处于发展中经济的我国金融市场,还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稳定发展,同时不能够过分的要求我国金融市场中商事规范中私法性是不合理的,反之,对于我国金融中商事规范应更加具有广泛性和具有特色性,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同时这种思想也不是完全的排斥商事规范中的私法性质,主要在对私法性质中的研讨要考虑到帮助和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的稳步发展这一重要因素,同时在商事发展中应重视国家干预,同时应在完全市场化背景下进行商法私法性质和金融法的论证和研究,对帮助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性。

作者:孙西汀 单位: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邱润根.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商事规范的经济法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0,09:199-202.

[2]左海聪.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评论,2001,03:3-18.

[3]顾华详.从国际金融危机看我国法律措施的完善[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9,01:40-58.

[4]顾华详.论国际金融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制的警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03:97-107.

金融危机原理范文5

人才是企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只有留住人才,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才能留住企业复苏的希望。企业家大都明白这样的道理,但在和平年代,在市场的驱动下,很多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各级主管不懂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同样也可以取得不错的业绩和良好的利润,但此时的企业管理远淡不上精确和高效,人的重要性似乎也得不到明显的体现,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其实足被隐藏起来。然而一旦形势发生变化,人的价值就得到彰显,此时的主管是否具备良好的执行能力,是否具备激励和绩效改善技巧,往往成为影响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以此时的企业,什么投资都可以缩减和取消,但对人的投资唯有加大才是根本。

据一份关于中国企业调查报告显示[1],有33.7%的被调查企业表示人力资源危机对其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困扰我国企业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源危机,这句话已经不是危言耸听。一定的人员流动率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过度频繁的流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企业而言都是一种资源浪费。现今中国企业最缺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更不是市场,而足人才,特别是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当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上要表现为普通员工的频繁跳槽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非正常离职。这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造成危机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的是以下三种[2]:第一,是单纯的利益驱动。为追求高薪,不论是企业的普通职员还是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很多人都可以义无反顾地离开原来的企业,甚至违法也在所不惜。第二,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促成人员盲目流动。企业一方为了节约培训成本,规避社会责任,也只是简单地对自己所需的人才,采取一“挖”了之的态度,无形中促成了人们流动的盲目性。第三,人员流出企业的管理现状确实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导致人们离开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撑起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培育资源的投入也不够;二是技术型劳动力资源和培育缺乏。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对企业的稳定发展影响重大。

二、经济危机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企业经营,大多是依赖客户当前的定单数目需求。在生产过程中,追逐当前的高利润,或急于拓展生产规模而不注重产品的创新、技术的提高、服务的创新和商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下游[3]。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没有来得及调整的中小民营企业纷纷陷于此次危机之中。广东、浙江等以出口为导的中小企业首先受到冲击,超过30%的中小企业倒闭,超过30%的中小企业勉强渡日,超过30%的企业处于微利状态或健康临界状态,只有不到10%的企业正常运营[4]。因此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经济危机中受到以下影响:

(一)招聘环节方面

有80%的企业维持原来的用人计划,并认为这次危机是企业聘用优秀人才的机遇,会积极地进行人才储备。企业目前更偏向于引进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和市场开发人员,以在目前的经济危机情况下取得良好的业绩突破,而研发人员则为市场产品的升级和保持优秀的客户服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薪酬激励方面

根据德翰咨询《2008年度全行业薪酬凋研报告》显示[5]:2008年实际薪酬增长率为10.6%,但此次调研结果显示,2009年预计涨薪幅度不会超过5.5%,其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涨薪幅度出现很大程度的下滑,预计增长4.2%。有20%的企业甚至冻结了调薪计划,46%的企业表示只针对核心员工涨薪,超过半数的企业减少了08年已制定的总奖金数额,也有小部分企业取消了年终奖的发放。

(三)裁员方面

裁掉销售人员的企业占11.9%,其次是普通工人、一般职能人员,分位是8.4%、5.3%,技术工人的裁员率最低[5]。目前,部分企业销售停滞,进入淡季,初级销售人员不免成为企业缩减人员的首选对象,当然,行业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依然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一些行政职能人员也不得不面临着“下岗”的问题,而沿海的低端制造型企业,经受不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减产裁员,甚至倒闭,这必然影响着农民工的大量返乡。

(四)员工福利方面

有35%的企业考虑修改培训计划,超过80%的企业停止公费旅游的计划[5],除此之外带薪假期、补充医疗,补充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以前作为吸引和保留员工,提高雇主品牌的措施,也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企业纷纷采取措施延缓和暂停补充福利。

三、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策略

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人力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组织结构扁平化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很多企业存在机构重叠,人员偏多问题,有必要进行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初衷也是减少决策与管理层次,提高信息流、资金流的运转效率,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运营效牢的目的,组织结构扁平化有助于增强企业快速反应能力。

(二)构建基于高绩效的人才标准

无论任何时期的企业都会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不懈追求的原始目标,人均利润是利润最大化的关键性指标,人均利润水平取决于岗位任职者的胜任水平,只有从胜任素质模型的角度来选聘、培育能够创造高绩效的人才,才能够提高企业的人均利润。只有构建基于高绩效的人才标准,企业才能具备提高人均利润的基本条件。

(三)调整薪酬策略,关注核心员工群体

经济危机来临之后,很多企业放弃了扩张计划,很多员工也暂时放弃了跳槽的打算,这全部是缺乏信心的体现。很多企业借此裁员、减薪,在这些企业中有的却是迫于成本压力,也有的是“趁火打劫”,本文建议是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推动组织结构扁平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对市场的判断重新调整薪酬策略,而不是一味地减薪。根据2/8原理,企业中20%的人创造了80%的利润。在这种非常时期,企业需要着重关注这20%的核心员工群体,特别防范直接竞争对手采取非常手段“挖墙脚”。因此企业可以考虑将通过降低的薪酬支出适度补充给核心员工群体,同时考虑将薪酬结构与支付对象多元化等手段并用,以达到长期稳定核心员工队伍的目的。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要建市预警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凯认为经济危机最深层的矛盾是劳动矛盾[6]。在经济危机影响下,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更应该稳步推进,保护守法企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而不是考虑规避甚至试图废除。就目前来说,企业劳动关系策略应该以劳动用工的凋整和劳资争议的预防为中心,完善和加强管理调控机制,化解劳资矛盾,预防劳资冲突,健全劳动规章制度,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

(五)开展职工培训工作

在经济上升时期,面对大量的商业机遇,很多人会选择投身职场,从而推迟了自身的学习,深造计划。相反,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想通过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另外,处于危机之下的各大企业纷纷减薪裁员,在职人员的工作压力加大。在此时期重点开展对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无形中降低了机会成本,进一步提高职工素质。因此,职工培训等企业培训形式不仅是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稳定就业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培养企业发展能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金融危机原理范文6

关键词:国际金融;课堂教学;改革思考

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重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满足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中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问题。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对国际金融学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国际金融学》是经济类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先修课程主要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以及一定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知识,该课程也是经济类众多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培养应用型经济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的核心概念是汇率,无论是国际收支、外汇市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部均衡,亦或是汇率决定理论、开放经济中的政策工具,大都围绕汇率这一核心展开。

一国际金融课程特点及存在问题

第一,理论知识较多[2]。《国际金融学》这门课程中绝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比如汇率决定理论一般的教材中都会详细介绍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国际收支说和资产市场说这四大类理论。再比如,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理论又包括弹性论、吸收论、乘数论和货币论。这些理论知识一方面比较晦涩难懂,偏离现实生活太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接受;另一方面,如果想学好这门课程,需要扎实的宏微观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比如在考察政策效果时,我们运用IS-LM-BP框架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即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解决开放经济条件下政策效果的问题,因此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框架IS-LM两线模型(包括表示商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和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的推导、移动)。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到这门课的难度较大,产生畏难情绪。第二,《国际金融学》的案例众多,但远高于生活。比如像《微观经济学》中,教师可以准备很多贴近生活的案例,来解释经济学的概念或原理,比如谷贱伤农、商场促销等接地气的案例,学生由于比较熟悉而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原理。然而,国际金融学中的案例也有不少,像欧洲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再比如近期的中美贸易战问题,还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减税问题,美元升值问题,这些已有的以及实时发生的事件都可以拿来作为案例,运用国际金融学的课堂教学中。但这些案例都是非常宏观的问题,牵扯的方面众多,过于高大上,离我们现实的生活偏离较远,因此我们对国际上众多大事的反映及关注可能并没有那么强烈,理解起来势必有一定难度,或可能仅停留于表面,无法深入分析。第三,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现有的教学模式依然比较传统,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非常被动。这种模式,学生精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加之所学内容较难,学生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课堂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平时教学中,部分教师也会努力创造条件,比如提问问题,请学生讲解某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参与一些问题的讨论,在讲到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时,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但由于学生课前投入时间较短,准备不足,讨论的效果也并不充分。另外,每个班级比较活跃的学生基本固定那一小部分,其他同学依然“置身事外”,参与度较低。

二《国际金融学》教学改革思考

第一,组织教研组教师编写《国际金融学》案例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3]。案例集的编写可以依据不同专题,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经典案例部分和国际金融时事部分。经典案例部分比如金融危机专题,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从货币危机到债务危机。国际金融实事部分,比如2018年中美贸易战问题如何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如何影响人民币汇率等。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才会发现所学如此众多的国际金融理论知识终有用武之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赵朝霞(2018)认为应用型金融人才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是专业知识要扎实、知识面要广[4]。其次,专业技能和应用分析能力要强。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今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必备技能。再比如,学期初,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课下搜集与国际金融课程相关的案例和材料,每周由一个小组运用PPT课上汇报他们的案例内容、案例分析讨论及案例启示,并回答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提问,以检验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是透彻、分析是否到位。学生除了选择历史上国际金融方面的案例,也可以选择最新发生的实事,还可以选择国际金融领域的经济学家,比如欧元之父蒙代尔、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学者,主要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国际金融学科的主要贡献,对于学生们理解他们的理论、了解他们的故事都非常有益。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术素养。针对国际金融理论知识较多的特点,专业教师必须熟悉各个理论的假设前提、基本思想、主要内容、理论的不足之处以及对之后理论的影响。对于理论和理论之间的联系、来龙去脉,教师个人要非常熟悉。比如汇率决定理论,主要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国际收支说和资产市场说。这四类理论产生的时代经济背景、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及对后续汇率决定理论的影响,教师都需要解释清楚。这样可以把理论性的知识转换成一个个互相联系的小故事,串在一起,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另外,教师应多参加名师讲座、多进行教学及学术交流,拓宽国际金融知识前沿,注重运用国际金融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教师还应积极参与与国际金融相关的教学教改项目,也可以把国际金融作为自身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第三,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听课并做好笔记,教师并不了解学生对授课内容是否理解,哪些地方不明白,如何讲解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堂在线和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开发了一款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该工具拥有共享课件、习题、试卷、课堂互动等功能,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多,更有利于教学的便捷化。教师可采用雨课堂形式,在讲授过程中,学生如有疑问,随时可以发送弹幕,如果某个知识点,有疑问学生较多的话,教师可重新重点讲解,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雨课堂的分享功能,把比较优秀的作业共享给全班同学,方便大家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营造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氛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密切联系国际金融动态,重点分析国际金融市场发生的重大事件[5],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第四,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原有考核方式主要为期末考试,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分别占70%和30%,而平时成绩主要为作业和课堂考勤。这种考核方式与培养应用型经济类人才的目标不太契合,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比如,改变平时成绩的结构,可加大学生课堂上展示PPT案例分析的分数比例,加大学生课堂参与讨论的分数比例。在期末考试中,可增加对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考查的题目,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来分析现实问题。第五,建立金融模拟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教材中关于汇率和外汇市场的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汇率概念,了解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的货币符号、该经济体货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外汇市场交易的程序、交易的种类,可以让学生在金融实验室进行外汇交易的模拟操作[6],跟踪观察某种外汇或某几种外汇的行情走势,熟悉远期汇率、即期汇率的概念,能够解读外汇交易的行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国际金融学》作为金融学和国际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和实务内容丰富,在应用型经济类人才培养转型中,更应该进行一定改革,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金融领域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丹捷,白炜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金融学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以大连财经学院为例[J].对外经贸,2017(8):137-138.

[2]吴燕.国际金融学教学改革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4):115-116.

[3]冯才华.关于国际金融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对外经贸,2014(6):142-143.

[4]赵朝霞.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背景下《国际金融学》教学改革探析[J].商业经济,2018(2).

[5]唐菁菁,何顺义.广西高校《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1).

金融危机原理范文7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研究工作也逐渐的深入。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的相比较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本文将会介绍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具体内容,以及它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

0引言

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国家历史的影响和熏陶与我国的经济学理论是存在较大的差别的。不同的经济学理论阐述的经济学发展以及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存在较大的影响的。研究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对于一个国家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1主要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介绍

1.1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

主要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有两种:一种是时间较为悠久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另一种是近些年来才研发出来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首先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起源于西方的一场经济危机。在此之前,西方国家只有古典经济学理论一种。但是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无声无息之间就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里。甚至都没有给古典经济学理论反应的时间。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主张的要素是消费。并且推崇国家对经济全面的干预与管理。这一理论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由于消费的欠缺。一时间加强消费受到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推崇。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也在那个敏感的时代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辉煌。虽然短期经济出现了复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过于偏执。在西方国家后期的发展中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它只能短时间地解决问题的矛盾。长时间地实行只会造成失业与通货膨胀共存的局面。

1.2古典经济学理论

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大多数西方国家一直推崇的一个理论。它存在的时间比较长,经历的风雨也比较多。古典经济学理论自西方的工业革命开始就已经存在,它与凯恩斯的理论不同,它并不赞成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是任由经济的自主发展。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本身就是具有调控行为的,所以不需要外界力量的深入。经济自身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与发展。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这一理论似乎并不存在任何的问题,它不断地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它的体制与问题也逐渐地显露出来。接着凯恩斯理论出现,古典经济学理论出现了它生存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与竞争。

2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

2.1不同理论交错更替

现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由于不同的理论存在与国家发展的状况,使得它形成了独特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就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不同理论的交错更替。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一个国家出现了两种经济体系。两种派别之间互不相让,都希望在国家的发展中存有一席之地,也都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另外一种经济理论挤压出局。因为只要不同的理论存在,危机就会一直存在。因此,两种经济理论不断的爆发着没有硝烟的战争,使得西方国家表现出来不同的经济理论不断交错更替的现象。这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

2.2批判与继承共存

批判与继承共存的现状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虽然两大宏观经济理论在不断地进行竞争与排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彼此之间互相选取一些消极的或者极端的措施,相反的是,他们之间彼此也呈现着继承与共存的状态。但是,两种不同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本质上是存在着严重的冲突的。这就会使得彼此之间不可能产生完全的继承与共融。因此,在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共存的状态之下,还隐藏着一种更为真实的、更为突出的批判的关系。两者之间互相批判。古典理论认为凯恩斯理论充满侵略性,对人们以及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而凯恩斯理论认为古典理论太过于温和。不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彼此之间互相批判,却又互相影响着。

2.3“御用”的经济学理论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中,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无论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都是国家经济发展与建设的“御用”经济学理论。这两种宏观经济学理论虽然观点不同、方式不同、路径不同。但是它们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两种理论的存在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国家的一些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充当了西方经济发展的守门神,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带动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有效需求原理”及时地化解了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虽然它引发了一系列的后续问题。但是只站在那个时间节点来看,谁也不能否认凯恩斯理论在那个阶段做出的贡献。因此,无论这两种理论怎样地发生战争,它们都是国家御用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这一事实是磨灭不掉的。

3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分析

3.1归一化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交融的逐渐加深,加之自身宏观经济学理论存在的问题,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不得不好好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才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方向?什么样的趋势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现在正在走的一条道路?这是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内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通过对自身的研究与对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讨,决定归一化发展是它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一个国家不能存在两种经济形势与理论,这样不同的理论在进行竞争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归一化的发展并不是用一种理论取代另一种理论,而是两种理论的融合。但是,经过近百年的争斗,两种经济理论是不可能轻易地相互融合的。因此,归一化的发展是一条长远的发展道路。两种经济理论的融合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只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一种发展趋势与方向。至于是否能够成功,只有时间能够去证明。

3.2创新化发展

创新似乎存在于各行各业,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似乎也离不开创新化的发展。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应该通过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国家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容。因此,要不断地对这些内容进行淘汰,并且不断地刺激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一切的目的很简单,只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创新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新,不应该墨守成规,敢于创新,不要畏惧创新道路上的失败。

3.3简单化发展

简单化发展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或许是受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两种经济理论多年的纠缠与困扰,使得许多的西方国家的经济体系处于严重的混乱状态,又没有办法强制地去除某一种经济学理论。这主要是因为它牵扯到太多的政治问题,并且两种理论都有其各自的优势,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所以,轻易地去除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是,将其简单化还是一个能够做到的目标的。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简单化是它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西方国家多年来追求的目标。

4结语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介绍的关于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以及它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需求创造出不同的经济体制与理论。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虽然存在很大的弊端,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矛盾、带动了发展。

作者:李丹琳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原理范文8

(一)全球经济复苏现状与趋势分析

1.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于美国,与美国经济关联度较大的欧盟地区也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这两大发达经济体先后出现了房价暴跌、信贷紧缩、消费信心不足、股市低迷、失业率高企等现象,并最终演变了全面的经济衰退。危机后,美国的GDP增长率从2010年起回升,之后一直保持为正增长,但增长率数值较低,这表示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并不稳定,且比较缓慢。自2010年以来美国消费者信心相关指数增长态势较好,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表现,高盛对美国2013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为2.5%,较为乐观。但2011年爆发的债务危机和2012年通过的“财政悬崖”立法中涉及到的税负的上升和减赤的推迟为美国未来的经济复苏埋下了隐患。而欧盟的最大问题是2009年底在希腊爆发又蔓延到其他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这一危机将欧元区主要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超标的问题彻底显现出来。虽然危机国、欧盟和IMF都采取了一系列自救和救助措施,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欧元区各国经济状况的差异以及统一的货币政策与不同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欧元区和欧盟的经济增长一直乏力,经济复苏前景并不乐观,高盛对欧元区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仅为1.0%。

2.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和增长势头良好此次金融危机及其后的债务危机爆发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因此危机后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新兴市场国家,亚洲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主要增长点。高盛对成长型市场和金砖国家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期分别为6.8%和7.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1%和发达经济体的1.8%。世界银行对东亚地区2013年至2015年的平均增长率预测为5.9%,东南亚国家2012年的经济数据普遍良好,经合组织预测,东盟十国2013年到2017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5%。其他地区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在2012年保持了4.6%的强劲增长。拉美国家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有所放缓,但仍基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中美地区的增长率最高,达到了4.4%。

(二)货币政策调整及预测

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政策经历多次调整。自2012年起,为应对欧美债务危机造成的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国事实上执行了以满足实体经济、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客观需求为目标的稳定偏松的货币政策。对于2013年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原则,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并确定了进一步优化货币信贷投向和结构、重点支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取向。

(三)贸易保护主义现状与特点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保护市场份额,促进本国企业发展和经济复苏,全球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了加重的趋势,也表现出与以往贸易保护主义不同的新特点。不仅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而且涉及的国家和的范围更广,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市场国家,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大到新能源、电子产品等具有一定技术附加值的产品,特别是来自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针对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影响很大。

(四)人民币汇率波动及预测

经济基本面良好、经济复苏强劲,国际收支特别是贸易收支一直维持着顺差,以及我国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政策,支持了后危机时代人民币币值的坚挺。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已分别升值23.3%和31.9%。鉴于我国国际收支逐步平衡但仍维持经常项目顺差的结构特点,以及欧美等经济体的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小幅升值应是近期人民币币值的主要走向。

二、河北省出口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1.国际市场需求态势不佳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市场需求复苏不力、态势不佳,是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后危机时代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迟缓和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导致欧盟、美国等我国主要出口市场需求没有出现大幅度回升,甚至部分市场有恶化的趋势,比如欧盟区、日本等,这直接影响到出口企业的订单数量、出口计划和实际出口规模。第二,贸易保护主义的加重,特别是欧美对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严重影响了我省的支柱出口产业光伏企业的生产和出口。第三,后危机时代人民币币值整体上呈现升值的态势,由此造成的经济风险也在客观上阻碍了国际市场需求的回升。

2.汇率损失上升后危机时代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变动无序,波动幅度较大,人民币币值整体上呈现升值的趋势,这使得河北省出口企业对欧美等主要市场的出口面临比较大的结算风险。从签订订单到组织生产、对外出口货物、收回货款直至结汇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周期,在这个周期内,如果本币升值、计价结算货币贬值,就会使得企业外汇收入承受汇兑损失。出口企业所承担的汇兑损失上升。大部分出口企业特别是议价能力低的小企业,无法通过提高价格转嫁风险,只能自己承担。

3.融资难度加大后危机时代,由于我国经济复苏的步伐较快,且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因此从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年末,我国曾经实行了比较严格的紧缩货币政策,这使得企业融资的成本加大,正常的资金需求受到影响。自2012年起,货币政策由紧转松,但中小出口企业、民营出口企业的融资困境,特别是从银行获得贷款较为困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

4.出口退税政策调整2010年开始,为促进贸易平衡、调整产业结构,我国逐步取消包括“两高一资”在内的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这对于我省钢铁等部分产业从出口退税、资金融通等方面获得的支持大大减少,对其生产和出口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机遇

1.新兴市场国家市场需求复苏后危机时代,与金融危机关联度较小的部分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显著,其GDP增长率总体上高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市场需求回升态势比较明显。另外俄罗斯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其入世后将履行如减低关税、开放市场等承诺。这些国家都应该成为河北省出口企业的市场选择。

2.对外直接投资环境改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了国际资本流动包括直接投资的萎缩,导致部分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现明显的海外投资撤出的现象,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复苏和发展。于是一些国家采取各项优惠措施,如放宽对外资准入的限制、出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我国近年来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进一步改善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环境。另外,金融危机后人民币整体上呈升值的状态,且未来将继续呈现小幅升值的趋势,这都给我国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后危机时代河北省出口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河北省出口企业和相关部门应在充分了解后危机时代国内外经济形势特点的基础上,清醒的认识到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促进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拓展出口市场

根据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应选择适当的投资进行组合,以达到降低乃至消除该资产组合面临的非系统性风险的效果。应用这一原理,应通过出口市场多元化分散出口的非系统性风险,根据对2013年经济增长趋势的预测,河北省在维护欧盟、美国、东亚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应重视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经济增长预期较高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南非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特别是资源大国,巴拿马、海地、秘鲁、智利等拉美国家以及新加入世贸组织的俄罗斯等出口市场的开发。在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分散风险的同时,密切关注各地区各国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随时对出口市场选择进行合理调整。在这一过程之中,除了企业自身应配置相关部门或人员从事此类工作,政府也应充分发挥外部支持的作用,为企业拓展出口市场进行信息咨询和共享服务。具体可通过以下几个渠道:第一,商务部门、人民银行等政府相关部门作为纽带,加强出口企业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信息沟通和科研合作,利用后者在科研人员上的优势,发展横向课题,开展联合调研;第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在海外设有分支机构或行,建立了广泛的银行网络,在信息资源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可推动商业银行利用海外分支机构,对所在国其邻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势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以上两种渠道进行信息获取、数据分析和对策研究,为企业出口市场的选择与调整提供建议和参考。

(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就后危机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来说,双反调查仍是河北省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特别是新能源行业的双反调查,是河北省出口企业应对贸易保护主义重点领域。应对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立足于国家层面,我国政府已采取了调整光伏补贴政策对光伏产业进行特别支持,另外还可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合理利用WTO规则,抵御不公平的贸易冲击。河北省相关部门需要对此进行主动参与和配合,主要是与企业和行业协会保持良好的沟通,对我省光伏等主要出口产业的贸易动态和市场国的政策动向进行密切跟踪,特别是对销量和价格的变化进行及时的信息获取和预警信号的,以为企业和政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条件。双反调查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市场经济国的地位未能得到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认可,这个目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因此河北省应从自身入手,采取优惠措施普及新能源产品在省内的使用,以促进此类产品的内销力度,并通过行业整合加强产品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以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三)提高产品竞争力

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是出口企业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因此河北省出口企业应根据后危机时代的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及时的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为销售市场的拓展和议价能力的提高,及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结合财税和金融政策,起到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首先,政府可通过专项经费、税收减免、创立基金等方式,直接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等领域;第二,金融机构应加强合作,通过开发科技贷款、科技保险、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积极采取专项贴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健全科技金融中的风险补偿机制,为科技金融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支持出口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优化我省出口产品结构。

(四)规避汇率风险

通过对后危机时代汇率走势的预测,基本上可以得出人民币继续小幅升值的结果,这将使出口企业面临出口数量下降和汇兑损失上升等两大问题。从出口企业自身出发,除了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以提高议价能力,通过提升价格对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损失进行弥补的同时,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汇率风险的规避。第一,合理选择结算币种,尽量选择币值较为坚挺的货币进行结算,并尽最大努力推动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自2009年启动,目前已经扩大范围至全国所有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政府也一直致力于推动金砖国家、东盟自贸区等区域内的本币结算。河北省出口企业应借力于这一有利环境,从非传统发达国家,如东欧、拉美、东南亚等市场国入手,扩大人民币结算规模,彻底消除汇率风险。第二,在贸易合同订立中,缩短结算期限和收汇时间,尽量减少汇率波动对收入的影响,这也是目前出口企业普遍采取的一种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但对于很多在贸易合同签订过程中缺乏主动权的企业来说,这种方法在实施上会遭遇较大的困难。比较有效的手段是适当放弃信用证等传统出口结算方式,转而选择程序更加简便、时效期更强的托收、电汇等结算方式。第三,合理充分的利用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外汇期权等多样化外汇交易方式,减少结算过程中的汇兑损失。另外,我国近年有望推出外汇期货,这也是规避汇率风险的有效方式,特别是有利于当前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的汇率风险规避,企业可提前进行了解,以便于以后的操作和使用;第四,出口企业应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出口押汇、发票融资、票据包买等具有融资作用的金融服务,在从银行获得融资、提前收汇的同时转嫁汇率风险。商务部门、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等机构应加大力度向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进行有关汇率风险宣传,提高出口企业主动采取措施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另外,商业银行应加强合理引导企业汇率预期,加快相关金融产品的创新,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风险敞口,进行避险工具的合理选择与有效组合,如与汇率挂钩的理财产品等,为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更多的渠道。

(五)推动对外直接投资

河北省技术成熟而生产能力过剩的纺织、家电、医药等优势产业的出口企业可充分利用国际投资环境改善的条件尝试到境外投资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开展生产和加工装配业务,经加工成制成品后、就地销售或转出口,在转移过剩产能的同时可规避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控制成本,应选择优惠政策明显、原材料丰富、人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尽可能采取并购而不是新建的投资方式以减少成本;第二,应将市场开发放在重要的地位,在经营管理方面应适当实施“本土化”方式,在品牌、研发、管理等方面利用当地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注意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企业文化整合和市场调研,从成员、结构、控制等角度入手建立顺畅的营销渠道,并通过广告、公关、促销等多样化的营销手段,最大限度的开拓市场提高经营效益。就发展对外投资来说,政府和金融部门可提供以下支持:第一,利用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和行网络帮助有意发展对外投资的企业对对方的政治经济和金融政策及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广泛细致的调研,少走弯路,节省成本。商务部门也应该在这一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可考虑成立专门部门进行相关的培训、咨询、推荐、调研等工作。第二,商务部门应力求简化审批程序,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减少企业的运作成本和时间。第三,企业在发展对外投资过程中会涉及到货币兑换,特别是在人民币升值的形势下,投资利润的汇回环节会遭遇汇兑损失,商业银行应引导投资企业关注汇率走势,合理使用掉期交易等方法规避汇率风险。

(六)调整结算方式

出口企业应尽量采用OA、托收等对买方有利的结算方式,以增加产品销售。当然,这类结算方式会衍生相应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先发货后收款引发的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结汇时间拖后引发的汇率风险和资金占用等。对此,出口商应考虑将赊销、托收与福费廷、国际保理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以及出口信用保险进行结合,特别是前两种金融服务,不仅可以让出口企业获得融资、提前收款、规避信用风险、减少资金占用,而且可以有效的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并同时规避汇率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应从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出发,将资信调查、远期结汇、贸易融资、国际担保等业务进行有机结合,开发组合产品,研发新型产品,特别是采用多种方式承购出口企业的应收帐款,为出口企业提供质量更高的国际贸易融资,以解决出口企业因结算方式调整而导致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

(七)拓宽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