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论文范例

历史课堂论文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1

一、情感教学的含义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将感情投入到学习内容中,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情感教学包括以下两方面:其一,教师要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并引导学生共同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另一就是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在对事件或人物了解的过程中,主动的投入情感,并在了解之后能够有所感悟。通过情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主动形成独立的观点与看法,使其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还可以培养起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初中历史课情感教学实施的意义

因为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通过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并有利于学生保持求知的欲望,主动积极地探索历史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事件和人物。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对事件和人物有了一定了解的时候,就可以让其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运用情感教育可以有效的缓解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枯燥和乏味,并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调动起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事件和人物做出判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三、情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充分研读教材,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

初中历史教师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之前,应该对本次教学的教材进行仔细的研读,对教学内容中的可利用的情感教学的素材进行充分的解读。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等不同形式来表达情感,可以让学生主动积极的进入到该历史情境中,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加容易。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利用目前先进的教学工具,来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例如,在教师讲鸦片战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相关的视频和影片,这样学生就对鸦片战争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影响更加深刻。

2.营造良好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良好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就要求教师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的谈遇到课堂加血中,并同教师产生情感共鸣。以人教版的三国时期为例,教师如果直接讲三国时期的事件于任务,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枯燥。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讲解《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学生通过听故事的方式对三国时期的社会人文、地理环境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对一些印象深刻的事件和人物有比较深刻的感受,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3.及时的反馈。

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敏感,自尊心较强,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并尽量以鼓励为主,能够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在满足学生的自尊心的同时,还要注意指出学生存在问题的地方,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缺陷。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尽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改正自己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讥讽,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对历史这门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并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其中的知识点。通过及时的反馈,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情感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并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还能构建起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满足新课标课程改革的需要。

作者:尹宏东 单位:重庆市开县紫水初级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提高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大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初中历史教学的时代使命感,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习学的死板的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学管理无规则

大部分中学的历史形同虚设,要不就根本不排历史课,有些学校课表上排了历史课,但实际也是没有上历史课,或者被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主课挤占。历史教学管理无规则,完不成教学任务,历史课考试也是自由,开卷考也有,甚至叫学生随便抄点内容,这种无规则的历史教学管理削弱了师生的学习意识,让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

2.师资队伍不稳定

大部分中学没有专任的历史教师,初中历史都是学校年龄大、身体不适的主课老师转行的,或学校领导不原意任主课随便担任点的兼课教师。大部分老师年龄大,身体欠佳,课堂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偏弱,掌控课堂能力弱的老师,即使有一二个历史专业毕业的老师,也是心不在焉,或在外面兼职赚钱等,这样的师资队伍非常不稳定,教学质量也自然不能保证。

3.教研氛围不浓

大部分中学没有任何历史教学研究,在教育行政主管心目中,历史本来就属于副课,不给予重视或倾斜。就算偶尔有一二个历史教学研究的任务,也被高中历史课教师挤占,认为高中比初中更重要。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十年没有参加过一个教研活动,也没有去过任何学校观摩教学,学校内部更谈不过任何教学研讨。

4.课堂教学效果不好

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主观上认为历史课教学与不教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历史课学校领导不重视,学生不喜欢,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教学随便应付,甚至随意改点自修课或让其它主课老师挤占等。大部分初中历史老师课堂教学难点、重点不分,或教师独角戏随处可在,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

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途径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初中生的求知欲望比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敏感,不愿意被动接受信息。历史事件中的故事情节或历史人物对初中生的影响力比较大,大部分初中生特别愿意挖掘典型性历史人物的事迹,从他们身上找到闪光点。应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多样化形式,例举比较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动学生的思考能力,积极探索学生的潜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上步培养学生正常的历史观和历史判断能力。

2.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氛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轻松自如的,欢快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开展教学,沉闷消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初中历史课堂如果不积极引导,采用历史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性,那这堂课就会枯燥无味。初中历史教学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利用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采用讨论、辩论等教学方式

课堂本身是教师教学的场所,但也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应该调动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学习主角的积极性,通过讨论、辩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自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得到自主锻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预习,将需要讨论的主题做到心中有数,另鼓励学生讨论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再由其他同学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效的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三、总结

总之,历史课要承担培养学生历史观的使命,注意初中生历史学习方法,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我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自我探究历史的习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问题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采用讨论、辩论等教学方式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调动调动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作者:罗智 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渝水一中

第三篇:情景教学初中历史课堂探析

一、多媒体教学营造情景氛围

初中历史含有很多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增加了学生历史学习的难度。对此教师要营造趣味化的课堂氛围,利用多媒体技术富含变化的特点,激发他们参与历史学习的热情。首先,教师可以巧妙地对网络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播放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影像,用多彩的图像刺激学生的感官,提升他们对知识探究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寻找古代青铜作品和学生一起进行观看,让学生感受青铜器的美感,把学生带入到灿烂的青铜文化当中,为他们更好地参与学习做出铺垫。其次,教师可以在知识点教学的同时选取适当的音乐进行播放,渲染历史课堂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比如,在教学“伐无道,诛暴秦”的时候,教师播放慷慨激昂的曲目,用音乐带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接着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多的收获。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优质的情景氛围,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课堂当中,促使其在历史学科中获得更好的成长空间。

二、合作学习推动情景发展

初中生对教师心中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影响历史课堂教学质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几个人一起对知识进行探究,为他们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供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布置开放性的试题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比如,在“三国鼎立”的教学过程中,让一个小组的三名学生分别饰演三个国家的君主,分别让他们讲述各自的发展历程,让小组成员一起对历史进行更加深入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促使其以更好的状态感悟历史,从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总结

教师积极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沉浸到历史的发展当中,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田本丽 单位:山东省曹县青岗集镇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堂学生参与度的提高

一、提高学生兴趣

初中历史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是非常多的,同时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学生往往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对历史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尤其是在历史课堂上,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较少,这也就造成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互动,教师也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教师可以以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组,然后出一道历史题目,让每组派出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正确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历史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还会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放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历史的学习需要学生进行记忆,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这些历史知识有一个好的理解和系统的记忆,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注意对历史的课堂的开放,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一些,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就能够更好地对历史内容进行把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历史剧的形式,进行历史的学习。例如,在讲“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时,教师可以将这节内容,通过编成一个简单历史剧本,让学生进行表演,不仅能让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的记忆更加的深刻,同时还能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感到更加有趣。

三、总结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中得到参与感,这样也会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上更加的有兴趣。

作者:李万芳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深圳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探析

一、语言关——激发学生欲望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历史教师,语言素养的高与低,直接导致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如果教师的语言枯燥无聊、?嗦唠叨,定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反之,如果语言精练、具有穿透力,寥寥数语就可以牢牢抓住学生们的心,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1.文学性语言,为历史课增色

如学习《祖国统一大业》时,在课之初,展示余光中的《乡愁》,和学生们一起诵读,并体会这首诗歌的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强烈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心愿。在出示课题《祖国统一大业》后,教师提出问题:统一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在学生们自由讨论、发表意见之后,教师的“但悲不见九州同”,诗般的语言以及诗《乡愁》,给历史课堂增添了文学味,根植了趣味化、艺术化的细胞。

2.凝练的语言,凸显精讲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课堂教学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少讲、精讲,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自主构建知识、合作交流体验知识构建的享受。因此,简洁、经典、凝练的语言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应该注重的。如学生在探究了“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时,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从1842年的《中英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等的探讨,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本是同根生”的史实。以“历史主权问题”而高度概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实质问题,呈现历史故事:1894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割台让日;1945年,《波茨坦公告》规定日本必须归还台湾给中国;1949年,将介石等流窜到台湾,人为将台湾和大陆分开。一言以蔽之,现代的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内政问题”。不难看出,“历史主权问题”和“中国内政问题”简单的两个词语高度概括了“台湾的问题”,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发散思维

在学生了解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后,教师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实现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出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而台湾则成了大问题。假如你是当时或者现在的领导人,你打算怎样处理这些事?你感觉怎样处理更利于安定团结?”显然,激励性、想象性的语言,把学生定格在国家领导人的位置上,激发他们敢想、敢说。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回答和讨论,让学生们总结出“(1)一国两制的设想;(2)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翱翔于历史课堂的上空。当然,教师的语言关,还包括激励性语言的使用,委婉指出不足和缺点的语言的使用,还有有效、中肯的评价语言。语言,是每一位教师永远值得致力于提高的素养之一。

二、心理关——构建乐学的氛围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心理特点、身心愉悦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教师应注意根据各个时期的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步伐和变换教学方式,以保证学生处于乐学的氛围,从而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此时,教师应注意适时快一步、慢一步和停一步,切实让学生乐在其中、积极参与。如课堂伊始,一般情况下,学生课前准备不够充分,铃声响了,教室不够安静,教师走进教室,不可急于新授,用2~3分钟,或复习或预习检查,或用独特的方式导入教学,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产生学习的欲望。如《祖国统一大业》新授前,展示一张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域图,以叙述历史故事的形式,介绍《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香港的问题的实质,为学习这节课的内容烘托了乐学的气氛。一般情况下,课进行30分钟左右,学生们经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后,逐渐出现流离状态,似有书到临尾渐渐松之感,那么,此时,教师应慢一步,甚至停下脚步,为课堂增添点调味剂,给学生注入点兴奋剂,通过故事法、表演法、演讲法等,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吸引力,使课堂教学再创高潮。

三、结构关——改变传统课堂模式

传统的教学,教师讲、学生听与新课改相背离,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所以,改变传统的模式和结构,成为课改的中心任务。笔者认为开展“学讲”活动,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1.学进去。

学讲练的基础是“学进去”,课前预习学或者上课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列出自学提纲,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感知全课内容。《祖国统一大业》这节课,先给出几个思考题,如:“香港、澳门、台湾的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一国两制’的内容是什么?提出这个构想有什么重要意义?”等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阅读课本寻找答案,或者讨论研究等,实现会学之效。

2.讲出来。

学进去是为了讲出来,让几位学生分别对预习内容进行反馈和交流,或者对阅读教材、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等进行反馈,这样,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尝到学习的快乐,找到参与的愉悦。初中历史教学,如果过了这三关,教师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方式也会得到强化和创新,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学生也成为会学习的主人,那么,这样的历史课堂才会与新课改接轨,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魏汀默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沭河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课堂下中学生意志品质探索

一、情境教学,优化意志品质

因为历史知识的特殊性是很难让学生直接感知的,甚至会引起乏味之情,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刚刚接触到一门新的课程的时候,往往会有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所以创设历史情境,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期望。优良的意志品质是可以通过学生在重现的历史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这样的个性表现可以使教师有效了解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倾向性。环境学习论者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意图的、复杂的,是处于它所发生的情境脉络之中的。”所以情境教学应当被用于中学历史课堂。在历史教学中为了重现经典教师会创设“音像情景”、“图片情景”和“角色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中看到学生的意志品质倾向,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客观的评价,指引学生完善自己。尤其是在角色情景中,通过角色的扮演拓展教学思路。学生通过课外的资料搜集、材料整理编写新的历史剧本,然后分角色地重新演练并且在课堂中展示有关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教师会讲述这些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让学生扮演、等英雄人物,模仿他们的对话,感受他们内心的真正的顽强意志,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对于历史教材中有关意志品质培养的素材的深入挖掘

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志品质培养的典型,世界历史是人类不断奋斗的历史,从个人到集体的成长都充满艰难和曲折。但是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最终是取得最终的胜利。在历史课堂中,有非常多的材料是关于意志品质的培养的,例如重大的历史事件、个人英雄事迹和名言警句等。历史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挖掘这样的素材,从中寻求关于意志品质教育的结合点,只有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才能获得学生最终的意志品质的提升。在中国近代史中,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无数革命者在战争中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永不言弃的精神。正是这些人的努力才换得今天的美好生活,革命先辈们在战斗的过程无不充满困难与挫折,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确立证明这一部分人的鲜血换来的是最终中国人民的幸福。所以这样的事迹表明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的重要性,这种美好的意志品质是后世学习的楷模。历史教师要将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还原给学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其中的优秀意志品质,在历史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培养自身的意志品质。

三、设计作业,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中学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教学作业,但是新课改后的作业要体现教师的用心设计性。所谓设计性是指在教学完成后的作业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及从中自身是否得到精神品质的熏陶。例如,让学生采访自己身边的英雄,采访参加过战争的人物。在这样的作业完成的同时,学生会亲身体验了解具有优异品质的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直接对中学生的心灵产生大的启发,加深学生对自身意志品质的培养观念。对于学生的读书意识,教师应当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地进入阅读历史的习惯,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相关的励志书籍,阅读是学生二次吸收知识的过程,作业可以和同学互相讨论,当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正确的意志观念,发扬好的摒弃不好的也是教师引导的职责。当学生开始从阅读中思考自我的时候是他们真正受教育的时候。这样的教育是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思考什么是自己应该有的意志品质。

四、总结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有重大的意义,在历史的先驱中表明一个有所作为的人一定是有良好的坚定意志,以及远大的抱负。在历史课堂中通过对重要事件及英雄人物的学习会让更多的学生感悟和理解,对比历史的过往而更珍惜当下,这或许才是对中学生成长最有意义的教育。

作者:庞继春 单位:康县岸门口初级中学

第七篇: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营造历史课堂氛围

现在的学生存在厌学现象,再加上历史作为初中教学课本中的“副科”,不受老师、家长、学生的重视,这样学生很难对历史课产生兴趣。目前我国历史的教学比较落后,老师的教学能力也非常有限,这导致传统的历史课堂死气沉沉缺乏历史学习氛围。老师在历史课堂上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老师讲到一个历史故事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上台重现这个历史故事。这样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其中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还可以激发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教学质量更加高效,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扎实。

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很多中学生的历史成绩都不理想,他们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甚至厌倦历史。在初中课堂我们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不错的历史教学方法。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寻找一个历史人物。小组之间组织演讲比赛,优胜组获得奖励。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查阅历史书籍,收集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这不仅仅拓展了中学生的视野,慢慢地他们就会被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都是老师站在三尺讲堂前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需要动手查阅历史书籍和动脑思考问题,考试前学生只需要背完知识点就行,这样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一个历史人物启发学生思考一系列相关历史人物故事,锻炼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总结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2

(一)课堂提问需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启发学生思维

提问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并能够启发他们的思维,那么这个问题就必须具有强烈的悬念感。通过设问中的悬念感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的兴趣。设问必须要有较高的思维层次与力度,不能够简单的局限在“是什么”和“怎么样”的思维水平上。通过提问要让学生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通过高悬念的问题较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兴趣性、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等思维特点。高悬念的设问方式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同时要求问题设计要设计科学、设问巧妙、逻辑严密。举个例子,在讲授“西安事变”的内容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高悬念问题:“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以‘兵谏’方式捉住了后,会如何处置他呢?是杀?是关?还是放?这三种处置方式有何利弊?当时中国共产党支持哪种方式呢?为什么会支持这种方式呢?”在这个问题中虽然指出了三种处置方式,但是如何进行处置仍然是未知的,因此仍然具有较强的悬念,后面的这些接着而来的问题则在继续提升悬念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严密的逻辑与问题的科学性。这个问题的提出让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积极主动投入思考中。

(二)重视学生的有创意提问,拓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上,不能够只能够教师自己提问,还应该对学生的提问引起重视。同时很多后进生总是会有很多很有创意的想法。例如在教学《古代埃及等国文化》,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两个问题:“古代印度人是怎样创造出10个数字符号的?古代两河流域六十进位法是怎样发明的?”这两个问题也许在考试中根本不会出现,但是却反应出了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拓展开来,对于教材中没有提到的或者教师没有讲到的,他们都能够注意并且能够提出相应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鼓励,要让学能够更多的提出各种具有创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从课堂上不能够直接的得出答案,但是可以通过学生们在课后查询资料得出答案,这样对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十分的有意义。同时通过学生们的提问,不仅可以知道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各种目前在学界中仍然存在争论的问题进行阐述,评价新观点,进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争议。例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对曹操、秦始皇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三峡水利工程的利弊分析等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必然又会产生新的疑问,这时应该让学生们将自己心中的疑问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他们参与讨论、进行思维发生的积极性。

(三)设问激发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通过历史辩证法,我们可以知道任何历史事物现象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对立与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介绍时,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这时教师完全可以同设问来激发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在辩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的发展与历史事件。举个例来说,曾经在一堂课上笔者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这个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结合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回答。回答的学生中主要有这样的几种观点。学生1:三国鼎立有其进步性也必然存在它的退步性。他的理由是:三国之间的竞争成为发展本国经济与军事的动力,其退步性则主要是因为分裂与统一相比就是一种退步。这个观点中基本上表现出了一种辩证的思维。但是笔者并没有因此阻止学生们继续发言表达他们的观点。然后就有学生针对学生1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三国因其分裂而被指是一种退步,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清朝大统一又该如何看?这为学生的观点也指出不能够因为“分裂”就说“退步”,而要辩证的看待“分裂”与“统一”。另一个学生则是在笔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问:“我们常常听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比合’,这在三国演义的开场白里也有这一句话,要回答老师所设的问题,首先我要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天下大势,是合好,还是分好?”这位学生的问题中也不难看出,他也是对“分”与“合”进行过思考。在这个问题中,学生通过对“分裂”的进步性与退步性的辩论,明白了看待事物与历史的“进步性”与“退步性”必须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辩论,让学生慢慢的形成了一定的辩证思维。

(四)设问标新立异,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现在创新已经成为人才的一大特征,社会也在不停的要求学校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来。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精神,不竭的动力。正因此,在新课标中十分的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积极的探索。正所谓思源于疑,当有疑问后才会主动的去思考,只有思考后才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才会有所进步,才能够有创新。因此,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问有效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不惟书、不惟师、不以常规,大胆打破定式,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发展创新思维。在《人猿相辑别》的第一框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在中国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远古人类的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和小块烧骨。这群远古人类,我们称为元谋人。他们生活在距今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直接讲述对于初学历史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显得比较单调乏味,更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现在在学界中仍然存在的对于“人类如何起源”、“最早的人类”等问题的争议则为打破这种现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正因此,笔者在教学的时候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设问:“云南元谋人是否真的就是我国境内出现的最早的人类吗?”这个问题与课文中的观点有着很明显的冲突,学生听到后发现与课文中材料有所出入,于是就会进行质疑:是教师的问法错误,还是课本中的说法是正确的?设问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笔者在放了一段关于巫山人的视频,让学生们知道正确的答案。通过这个过程与设问主要是让学生们明白“课本正不正确,要不要改,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不能够继续固守课本的东西,要有勇气、要学会挑战传统,并能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3

一、多媒体教学

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借助多媒体教学来形象地再现历史,创造出有图、有声音的教学环境,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神经,让他们更好地接受历史信息。比方说,老师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下与课题相关的音乐或者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再图文结合讲解。

二、创设情境

为了让历史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觉得历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创设与历史相关的情景剧,让学生身临其中,并由此引发他们的联想与感悟。

三、教师语言幽默

一位伟人曾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直白地说就是幽默可以风趣巧妙地思考与表达问题。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老师照本宣科,语言枯燥无味,那他就相当于在给学生唱摇篮曲。要是老师的语言幽默,那可能就会有出奇制胜的效果。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还能让教师在谈笑风生中达到教学目标。

四、课堂作业贴近生活

在以往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课堂作业都是直来直往的选择题或者是非常简单的问答题,而在新课改的目标要求下我们要多创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做课堂作业中同样能够获得智力的开发,释放他们的激情。课堂作业的展示可以多种多样,最好能把一堂课的知识点转化为富有活泼气息的生命题型,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及授课方式让我们的历史教学停滞不前,

五、总结

在新世纪、新课改的素质教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只有勇敢向前,痛定思痛,才能走出这一困境。让我们把高中历史教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融合,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让我们走出书本,慢慢感受历史的智慧,细细品味生活的价值。

作者:王雷 单位:宿迁青华中学

第二篇: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阅读研究

一、阅读在农村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体会教学内容的历史价值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完成学业,更希望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历史的教学价值。阅读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课程中,首先通过阅读材料“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其时男务耕耘,女勤蝉织,以为衣食之源,而用以互相交换,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学生们可以有理可据,了解到周人在看到商朝遗民为了维持生计,而奔走做买卖,从而称他们为“商人”,他们从事的职业也称之为“商业”。因此,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们养成有理可据的好习惯,并且让学生们了解到了真正的历史价值,丰富了各人知识。

2.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构建主动学习的乐观前景

农村的高中生视野相对来说较为狭窄,他们的学习习惯不是很严格,这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利用阅读史料,让学生们有充分的知识积累,例如,在学习中国国代的农业经济的时候,了解年的真实含义。年与古代农业经济息息相关,因为年在甲骨文中的意义就是一岁一收成,因此,对于农村的高中历史教学而言,通过阅读这些史料,更能够让学生感觉历史教学的贴近性,从而构建了其主动学习的乐观前景。

3.阅读有利于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体会历史教学的独特魅力

阅读的内涵比较广泛,不单单指课堂阅读,还包括课外阅读,如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课内阅读,学生的兴趣必然会有所提升,历史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等都会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愿望。例如,学习商朝历史的过程中,如果可以阅读一些封神演义这类历史小说,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并且在小说与史实之间可以形成对比学习,极大的体现了历史教学的魅力所在。

二、影响农村历史课堂学生阅读兴趣的消极因素

1.学生认识上不去,影响阅读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思想认识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前提。现阶段的农村学生,尚未认识到阅读的真正作用,未能将有效的阅读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历史教学无非是向他们陈述一些历史事件、人物,更为深层的东西他们无从体会,而阅读是挖掘历史背后深层含义的有效途径,他们却没有给予意识上的认同和重视。

2.老师未能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影响阅读能力的培养

构建农村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除了学生具备良好的意识,并配合老师的进行活动外,还需要老师做出一定的行为,即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准确把握,以此来弥补他们自身思想认识上的不足,督促学生去接触阅读,适应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然而,现实中,老师恰恰做的不够,只是将进行内容平铺直叙的传递给学生而已。例如,在进行古代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商纣王的史实时,只是刻板的进行人物介绍,而不予学生进行深入够用,就会影响学生们学习动力。如果教师可以将商纣王与封神演义的一些神话故事结合,那么通过故事进行引导,阐述一些酒池肉林以及炮烙刑罚等,促使学生们在课外时间进行深入阅读,就可以很好的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

3.课外阅读量较少,课堂教学氛围较差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教学氛围方面。目前,农村历史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反映不尽人意,无法跟上老师的思维,无法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的阅读量比较少,课外阅读量更少,无法满足老师教学的需要。课外阅读往往能够将更多的历史知识反馈给学生,增加他们的信息量,也是保障老师进行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三、提升阅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地位的有效策略

1.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上,巩固阅读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学生应当对历史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深刻懂得一些学习方法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例如,“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教师可以通过这句话,来考察学生们学习的效果,可以问大家“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的原因,并且结合“一言九鼎”这样的词汇,让学生们可以进行融会贯通式的学习。那么,学生们在发现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会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提升学生们在思想上的认同,并巩固了阅读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因此,学生要从自身方面寻找突破口,让自己真正的热爱历史学习,并接受认同借助阅读来保证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观点,以此来更好的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

2.增加课外阅读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对于教学效果非常关键。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适当增加课外阅读量,使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够逐渐增加,并结合自身的信息量,学会对历史相关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课外阅读的途径会被自然的应用,从而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更多历史知识的情况下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3.正确对待现实传播媒介,通过阅读获取正规知识

现实中的知识传播媒介比较多,书籍、网络及电视电影,还包括一些民间故事等等。但是,很多故事、电视电影所传达的历史信息并非完全准确。因此,学生要学会用理性的思维来判断这些传播方式的适当与否,从而打破学生先入为主的现象。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也让阅读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在学习孟母三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们去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并且进行课堂辩论,讨论孟母的做法在当今社会是否可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对于阅读产生兴趣,并且通过扩展阅读的形式,提高了教学中阅读的兴趣性。

四、结语

农村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合理阅读的及时参与,从而满足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善于总结分析问题,以便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使阅读能够被学生所接受,构建有效历史课堂教学,提升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

作者:吴宏锦 单位:福建省连江县连江尚德中学

第三篇:新时期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构建策略

一、新时期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构建的意义

在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需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的生动策略,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体现。所谓的优质课堂主要就是指,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采取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方式,旨在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是优质性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课堂的建立实现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教师需要牢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转变传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的观念,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来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实现优质的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材内容上的筛选与重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上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

二、新时期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1.通过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组织来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由于现行的教材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使得其对于教师的适用性要求不是非常的强。教师需要不断对教材的内容以及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重新的组织,营造一种内容紧凑并且环环相扣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对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吸引,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消化,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高中必修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与调整,诸如,将民主政治建设与曲折发展两个板块进行内容的整合,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从产生、发展、完善以及相关管理等方面来进行统一性的比较性的讲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还能让学生在大脑之中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历史构建体系,还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通过教材的阅读、材料的解析、学生的讨论与总结等,对课堂效果进行点评。总之,教师通过教材内容上的筛选与整合来实现教学内容之间联系性的加强,最终借助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形成。

2.坚持历史与生活的结合来实现历史教学特色的突出

从近些年的教学发展状况来看,无论是传统的教材还是在新课程指导之下编写的新材料,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更注重在史论方面的教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认真钻研教材中的内容,实现历史教材结构的总体把握,通过教材内容上的深入发掘来实现深度上的充分把握,实现其在教材之中的相关的隐性理论的发掘,引导学生不断地加强对历史内容的认识,实现学生在历史探究能力上的提高和历史学习过程中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通过教材隐含性内容上的充分发掘能够实现史实上的具体体现。例如,在进行“辛亥革命”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以史实与理论等内容的结合来实现内容上的分析,诸如,史实上辛亥革命爆发的愿因与理论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渐渐的关系对应性分析,等等。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来实现隐含性的史学理论上的发掘,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参与讨论,最终实现理论观点与具体史料上的辩证统一,通过启发教学的方式来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这样就能够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其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三、总结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使高中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最终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优质课堂的建立能够为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时还能够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支持。

作者:张静 单位:陕西省靖边中学

第四篇:多媒体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探究

一、优化教学设计,把握多媒体运用时机

高中历史教学对多媒体技术、资源的运用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入手,通过确定各项教学环节,把握多媒体技术的切入时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另外,只有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将多媒体资源与书本原有素材有机结合,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促进学生加强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课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教师首先应该整理出整个章节的知识脉络,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这样才能实现各节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教师可以将本章节的第一课“开辟新航路”的教学目标总结为:促进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史实;认识这次地理新发现对世界市场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之上,教师再根据本节课在教学上的关键点与细节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资源。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展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照片、通过插入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图片让学生理解当前世界在经济、文化、政治联系上的紧密,从而引出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主题。然后在新航路开辟与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示意图,组织学生扮演导游,通过图片讲解,带领学生重走新航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史实的印象,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最后,在整个章节学习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有关于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讲述,使得学生能够从系统角度了解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性,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二、发挥微课作用,活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微课是指将历史课程中较为零碎的知识点、学习的重难点及各类题型通过详细、集中的方式进行讲解,微课的时间一般维持在五到十分钟以内。这种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新兴方式,有利于完成新课标对高中历史的要求,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弥补在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上的缺陷。而教师应该通过灵活运用“微课”,发挥其在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教师在章节开始之前,就本章课程中学习的重难点部分进行整合:百家争鸣的含义与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流派与具体主张、意义;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背景与主要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崇儒学的具体措施;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与主张等。并通过精心的设计与录制,制作成微课向学生展示。在微课设计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微课所讲的重难点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章节课程结束以后回答问题;或者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以这些问题为教学的入手点,从而提高教学总体质量,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微课录制过程中,既要把握微课在录制上的时间,更应该对微课用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微课上的自学兴趣。

三、精选课程资源,展开多媒体辅助教学

从目前教师对多媒体运用的水平看,绝大多数教师只是对书本内容进行整合,结合少量多媒体资料展开教学。但教师未认识到书本所展示的历史只有一部分,通过课程资源内容的扩充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从真实资料中产生自己的感悟,从而加深对历史的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与态度。因此,对课程资源的精选与扩充成为高中历史教学开展的关键。教师应该通过引入纪录片、照片、历史文献等资料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7课“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抗战八年》、《一寸山河一寸血》等历史纪录片,通过历史影像独有的震撼力与魅力,使得学生能够在感官与内心受到强烈的感染与冲击,从而萌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在学习本节课时能够正确看待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但是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要注重对纪录片资源的精选,既要与教材内容相吻合,又应该播放一些具有创新观念的纪录片,不能过于照本宣科,但也应该尊重历史的严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的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针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分析与概括,教师就可以播放《百家讲坛》中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或其他相关视频资料,让易中天等学者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的孔孟之道、了解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脉络,从而在课程讲述过程中能够加深学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但教师需要注意:虽然视频、图片资料的引入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是教师也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学生在观看视频与相关资料后心理与思想的发展情况,并作出正确引导,以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历史观。

四、注重课后拓展,促进多媒体优势延伸

高中历史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可以将其功能、作用延伸到课下,打破知识由教师传输给学生的单向渠道,通过组织、安排学生进行自主性网络资源搜集与整合,并举办相应活动让学生展示其成果所得,使得高中历史课堂能够实现双主体的全面互动。这同样是对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的肯定,能够提高学生对网络多媒体资源的利用水平,通过知识的查阅与整合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的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教师可以在章节课程开始前,就布置相应任务,让学生组成小组搜集有关物质生活、系数、交通通讯工具与大众传媒变迁的资料(包括视频、图片等),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向作为主体,自己自主完成PPT制作,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与展示。同时鼓励其他小组学生对成果进行提问、打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动性,真正实现高中历史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学生过于沉迷、依赖于网络,还是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以避免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产生消极负面的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总体质量,教师必须提高对多媒体技术、资源的重视程度,基于全局角度提升多媒体技术的利用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拓展及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

作者:莫易花 单位:贵州省石阡民族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生本课堂构建策略浅析

一、以生为本,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是构建生本课堂的第一步。除了教学目标外,也要进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所有的设计都应围绕“以生为本”这个主体开展,从实际出发,做到要求明确,层次清晰,并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例如,在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一章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有的教师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收集相关资料、与他人合作进行相关讨论。其实这是一种泛泛而谈的教学要求,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对如何落实,如何体现都没有具体涉及。对此,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设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本地区经济开发区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论据。虽然如此设计并非尽善尽美,但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具体性,还是比较可行的,也符合历史生本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要求。分组讨论也是设计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小组讨论能完善和补充学生的个人见解,教师的穿针引线和各小组的交流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整理知识的能力。例如:有一个小组抛出了台湾问题,其他各小组积极参与讨论,旁征博引,很自然地形成了激烈的讨论环境。每个小组的学习途径是不同的,其关注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故结果也各不相同。但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加深对问题的认知,而且还能训练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以学定教,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以学定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以及对历史的兴趣点;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安排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最后,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只有结合这三点,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确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例如,在讲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时,可以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概念进行对比,再加上文字阐述,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能够准确把握这两个概念。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更有深度,教学不应局限于对简单概念的了解,更多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认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进行说明:当在学习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组织构建的目的及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的作用,并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坚定地加入世贸。

三、学为主体,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构建生本课堂要求教学过程具有层次性。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将课本知识准确地传输给学生,而忽略了如何“讲”的问题。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课堂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笔者建议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讲述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重现当时的情境,让画面回到1984年的某一天的凌晨:某一家农药厂发生毒气泄漏。教师可配以大量的图片来渲染事件的严重性,为学生创造一种震撼的情境。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进而加深学生对“双刃剑”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历史

仍以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为例,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中国汽车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数据,学生也可以对周边汽车的数量、品牌、价格进行分析,用实例感悟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四、作业为辅,规划前置性作业设计

生本教学并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真实的教学活动,能够经得住科学与实践的检测。高中历史生本课堂的检测是随机、定性、定量的检测,而不是简单的阶段测试、学段测试,但检测也离不开选拔考试。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布置前置性作业作为教学检测的手段。前置性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阅读课程内容,思考学到了什么,并在课前与小组成员展开交流。教师可以总结前置性作业过程中较好的做法,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共享。例如,在教学中,有位学生反映:在学校附近经常会闻到刺激性气味。对此,教师就可以布置这样一个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对学校周围刺激性气味的源头进行调查,让小组展开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探讨,并阐述理由。这个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加了生活与历史知识的联系,也让学生掌握了探究与合作的基本方法。

五、总结

总之,高中历史生本课堂的构建应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学目标与内容,保证教学活动向最理想的方向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高中历史生本课堂有利于解决学生自身的困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王珊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

第六篇:高中历史一案两课课堂问题解析

1如何有效地“导”

“一案两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流程”的展评课教学流程为主的,在这一流程中,编制“学案”是教师备课的主要环节,而“导学”则又是“学案”的目的所在,因而“导学”则又成了主要内容,成了整个“流程”的“抓手”。“导学”的方式又有很多,而以问题来实现“导学”则是最为常见的。在实际教学中,“导学”的方式与内容是多方面的,笔者感到存在问题最多的是“分析”(“导学”)。分析式提问(“导学”)旨在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以便得到新观点、新认识。如教材中有的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较好地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而是一步到位的分析,学生的思维难以形成渐进式发展,最终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培养。这时教师在设置“导学”时应该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再如:在“导学”中还要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以理清问题来龙去脉,揭示问题(“导学”)的本质。例如:“鸦片战争”一节,以“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问题导入,这时学生会有多种答案,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答案会集中到“落后就要挨打”。这时教师以“中国落后在何处?英国先进在何处?”导入下一步讨论,然后让学生阅读“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国落后在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使皇帝和多数大臣愚昧无知。英国先进在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军事强大。这时教师要接着提出问题:“上述中英力量对比状况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这样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析,重组已知的知识,得出新结论。

2如何深入地“研讨”问题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流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小组研讨。它是就“导学”中提出的问题,或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质疑进行研讨。如何进行研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因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研讨理解的不深入,组织教学也相对简单,一般只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们交流,然后组织学生以代表的形式展示给全体同学。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对研讨的思维过程及思维结果没有准确的把握,不能形成良好的研讨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分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研讨。一是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以课堂研讨形式公布教师或学习小组设计的研讨问题;二是研讨、分析问题,学生自己形成独自的见解;三是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流思考所得,校正自己思考出现的错误或偏差;四是积极参加小组间的展示,以期获得成功或校正错误。在研讨中,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辨、质疑,对历史的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发展进程、内在规律作出新判断、新诠释,再通过分析、比较,使各种信息“聚焦”引起思维方式“大碰撞”,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获得思维的成果。这一过程就可以使个体创造性思维演变为群体创造性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下一步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3如何更好地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案两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同样也十分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绪的培养。但笔者认为,在“一案两课”高效课堂中不应该仅停留在运用史料激发兴趣,补充史料拓宽思维空间上,而是要进一步充分发挥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这两个环节,深入进行探究史料,激发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思维的深刻性。我们知道,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在历史资料中,在激发起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广阔性外,应该引导学生探究史料,形成研究历史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首先,学生阅读各种史料和文献,了解各种观点和解释;其次,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探究:史料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为什么做出来的,可靠性如何?通过思考探究,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形成正确深刻的见解,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

作者:王亚卓 单位:兴和县第一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探析

一、复习导入策略

复习导入策略是现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较长时用的策略之一,因为历史学科具有溯及性,延续性和关联性,因此,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初步了解,使学生在上课初始对于整节课的历史知识学习有一个整体的结构轮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试举一例,在人教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十六节抗日战争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以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1840年后我国的反侵略战争,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再到辛亥革命,国共十年,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旧知识的回顾了解抗日战争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与思想文化背景,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抗日战争的艰难与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成的原因。

二、典故引用策略

典故引用策略是教师在历史授课之前,根据本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向学生讲述有关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导入环节。在历史课程讲授中,典故的引用一定要真实准确,并且要和所讲内容息息相关,这样才能保持课程的连贯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试举一例,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节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的讲授中,老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向学生讲述《牡丹亭》《西厢记》等戏曲故事,这不仅是教材的学习内容,还可以将其提出放在课程的开始来讲,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形式与内容,与此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三、提问导入策略

提问导入策略是指,在课堂的初始通过2—3个问题使学生的思路紧跟教师的教授,课堂提问的内容要循序渐进,与所教内容要有内在联系,与此同时,老师在挑选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定要采取鼓励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试举一例,在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导入,第一“同学们知不知道我国的经济制度经历了那两个阶段?”第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有何区别”老师可以层层深入,使学生逐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

四、悬念导入策略

悬念导入策略是指老师在导入环节讲述一个故事,但是在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位置或是引起学生求知的点上停顿的课堂导入方法。悬念导入策略是根据“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的心理,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与老师的讲授产生共鸣。试举一例,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导入方法进行教学。在第一节的课程中,学生主要应了解的就是“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老师在讲述课程内容前,可以向学生解释现代意义的“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向学生提问“大家是否知道在古代,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老师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讲述,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中,复习导入策略能够有效的连接教材的前后知识,使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形成历史的基础框架,提高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典故引用策略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问导入策略能够最快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动向,使学生的学习思路跟上教师的教学进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悬念导入策略能够长时间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关注历史知识内容,降低溜号的几率。以上,就是笔者对于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的相关分析和阐述,行文中也许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相关问题能够得到解决额完善。

作者:傅连忠 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六中学

第八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丰富性探究

1.用直观教学提升历史认知能力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采用挂图、幻灯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通过视听来加深印象,通过感官的接触来捕捉知识点,从感性认识出发由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来形成理性认识。然而,对于历史课程来说,不是每一章节的每个部分都能够采取直观的方式来展现,但是从情境教学出发,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把学习历史当成一种乐趣,轻松愉快的接受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比如鸦片战争,可以播放一段鸦片战争相关的电影片段或者纪录片,让学生先由一种直观感受来了解历史事件,然后自发的主动的想要知晓发生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结合老师的引导积极进行理性的思考,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重要的历史事件几乎都能够找到直观的教学资料,教师在教学过程如能重视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景,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由此产生积极思维的气氛。比如在讲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说明中国政府从中国安全出发审时度势,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用生动的视频或图片再现志愿军舍生忘死、英勇作战的画面,还可以结合语文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来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印象,通过幻灯片放映来介绍、英雄事迹的史料和图片,让学生感受英雄的崇高。

2.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思维

学习历史不仅仅要求学生了解历史,更要形成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信息,而且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分析历史现象的思维能力。学生如果单纯的了解历史事件可能对历史的领悟还处于粗浅阶段,但凭借历史教师多年来对历史的认知积淀,通过积极引导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分析能力。教师要改变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事件背景、原因、结果等的传统方式,最终达到让学生自觉感受历史,自觉生成历史思维,能够通过现象分析历史问题,并从历史的宏观视角出发来审视某一时期特定背景下的历史事件,从而完善自身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师要转变历史课堂教学观念,开放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讲述背景,二组表演历史事件,三组分析原因,四组做历史评价等。通过创新教学思维实现课堂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的全面开放。历史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的束缚和限制,可以结合现实来讲历史,多渠道深入挖掘和开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资源。尊重课堂学习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引导,体现课堂教学结果多样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生成发展的过程,教师以正面引导和鼓励为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历史学习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不能仅仅把历史看作历史,而是要结合现阶段国情和青年现状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不仅传播知识,还要传播爱国、友善、诚信的理念和对事物客观判断的能力,实现高中教育的最终目的。

3.注重教学互动,挖掘历史深度

教学互动有助于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尤其有利于课堂丰富性的实现。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教师承担启发和引导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和看法。适当增加课堂讨论来锻炼学生的头脑风暴,当讨论进入高潮之后,教师可以总结学生对问题挖掘的水平,提炼出创新观点和深刻的思想,回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使课堂的主要内容得到学生的深刻理解和认同。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学生发言时,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然后再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正确理解党中央的决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总结

总之,历史是一面现实的镜子,历史教学对高中生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历史教学改革必须继续推行下去,只有提高课堂丰富性,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紧跟教学思路,达到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丰富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要加强理论水平还要创新教学模式,使历史课堂真正受到学生喜欢,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作者:周霞 单位:鞍山市第十三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一、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即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感悟“活生生的历史”,注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变成“自我吸收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做课堂笔记。这种典型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不但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心智健康。若是换个角度,让学生“唱主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参与课堂,自主探究,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利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1.华而不实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授课模式的根深蒂固与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碰撞,让历史老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识,使历史课堂成为了一场华而不实的演出。在我们听过的众多公开课中,老师为了课堂的气氛,通常会加入很多的元素,比如影视、动画、音乐等,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就有效性来说,在整个课堂中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太少。这种急于求成的教育理念,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好历史知识,还会由于长时间受多种媒介的刺激让学生产生疲倦感,可谓“华丽丽地上场,失落落地谢幕”。

2.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学习,轻应用;重教书,轻育人;重学会,轻会学”,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比如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时,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遇到问题,老师包办代替,始终不敢“放手”。这种教学方式只是老师的“个人表演”,学生是“台下的观众”“永远的配角”。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就是无效的。

3.学生缺乏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

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引导着学生完成教案中预定内容,完全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学生在课堂中实际扮演着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对历史课堂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因为他们常常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而教师就是主角,学习好的同学成为了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或是观众与听众。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也是意料之中。

三、努力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更新教学方法与理念

第一,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改变过去的“一言堂”,改变事事替学生包办的做法,大胆地从“抓”改为“放”。信任学生,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多思考、多参与、多尝试。学生主动探究得来的知识比老师强行灌输的更易接受和理解,同时学生也更有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第二,在备课方面,不仅要备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等,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同时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懂得如何学。

2.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探究提问、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从整体的角度把握学习过程中的本质与规律,实现传统教学的灌溉式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模式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4

1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毋庸置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人成功的动力。特别是初中阶段历史之类的学科,更应该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死气沉沉,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是检查课堂高效的方法之一,而这种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索然无味的课堂别说实现高效,就是实现有效也是无稽之谈,那么要想实现课堂高效,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转变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动起来。心理学家做实验曾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对某项事物只要感兴趣,就好主动接近它,思考它,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是实现历史课堂高效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启发性问题,做好课前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上课教师都要做好充分准备,以尽快地把学生引入的到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去。例如:在讲鸦片战争这节课是,笔者把导语设置为:“清朝就像一位走到暮年的老头,浑身上下的器官都出现了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咱们师生一起来为这位清朝老头把把脉,给这位老头开一副良药,医治一下这位浑身是病的老头。”这样的导语一下子就能把学生拉入课堂,为课堂的高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好课本插图,增强教学直观效果。初中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都非常强烈,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是建立在学习的兴趣上,所有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好插图,积极引导。通过一系列图片,可以直接展现给学生,学生也会产生兴趣,更加容易的掌握知识,从而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理念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往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由、快乐的学习。但传统教学观念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已不适应现代教学。这就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涛涛不绝的讲解,学生则昏昏欲睡,课堂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学方式,营造宽松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更新教师对学生的观念。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自尊心强,想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理解与尊重。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深入了解学生。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探索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最后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属于过去,是不能更改的,学习历史只有死记硬背,所以课堂上没有必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考试前突击背背就行了。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索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有助于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

3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新时期,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教育教学广受益。最主要的就是多媒体的使用,过往多媒体很少应用到教学课堂,不过如今,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道具。如今,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形象生动等优势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使历史课堂教学不如新天地,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善用多媒体教学,不让要让学生动起来,还要让历史人物动起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制作历史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演示可以得到充分展现。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很多领域,对基本史实的落实和一些课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知识拓展可以分专题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历史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大量的信息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翔实清晰,能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4总结

总之,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教育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兴趣的培养;告别历史,走向创新;以及多媒体的合理使用,从而提高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效果。

作者:邱在娟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育才实验学校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上提高课堂有效性探析

一、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1.营造自由、轻松的上课气氛

由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繁多、复杂的特点,学生容易在学习初中历史课时对教学内容产生疲惫感和厌烦情绪,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投入程度。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或者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在课堂上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课,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实行新的上课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生正属于青少年时期,富有蓬勃朝气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时代的滞后性等原因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目光。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当下学生的喜好和时事热点,创新教学方式,实行新的上课教学模式,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聚集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其中,教师在讲解蒸汽时代的时候,就可以结合现在的发明进行对比,如蒸汽火车和现在的火车、动车、磁悬浮列车的对比等,让学生可以切实的认识到科技进步的迅速,进而联系到科技发展的总的历程,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

二、拓展课堂内容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切实解决学生学习问题,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在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上的知识点并不完善,学生容易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感到一知半解,因而产生学习苦恼。这就需要教师主动采纳学生的问题反馈,克服教材上的弊端,为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无形之间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

2.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

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教材固有的思维方式,大胆创新,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质疑,建立举一反三、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为了达到这样的最终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拓展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设置的方法,让学生在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实现共产主义三种救国道路上自行选择,分别提出选择的依据和立足点,并在选择的基础上介绍如果是自己可能会采取的措施,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3.将主体位置转移到学生身上

教师应时刻谨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能在旁起引导学生的作用。在实际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主体位置重新转回到学生身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不断拓展能力,丰富自身历史知识。

三、不断改进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

1.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学

在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时,主要依据的是学生在这节课上真正学到了多少,而不是教师在这节课上教了学生多少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改进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坚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学改革的原则。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历史知识竞赛,以比赛的形式促使学生记住知识点,使学生在答题的同时巩固自身历史知识,不断强化原有基础,让学生真正学到并掌握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2.通过游戏等形式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应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来取代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死气沉沉的局面,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实现高效率的教学,教师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新型元素,通过游戏等形式把每一个同学都吸引到课堂上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自行举例,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距离,加强师生互动,从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有效性。

四、结语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上提高课堂有效性,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课堂有效性具体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程度、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学校和教师只有切实提高课堂有效性,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学生才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从而能够真正掌握知识。

作者:谢彦军 单位:甘肃省渭源县庆坪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堂情感教育运用研究

一、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

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意识到认识因素的重要性,更要充分意识到情感因素的重要影响,关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情感因素,使教学效果得到优化,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优秀情感品质,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格的健全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片面重视知识技能水平,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唯分数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教育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需求。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阻碍了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存在着只重视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新一轮课改加大了对学生情感方面问题的重视,强调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与人格,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上。因此,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情感教育成了历史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利于培养新时期实用性人才的全面发展。

二、情感教育的实施意义

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过程,通过在教育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态度、信念、情绪等方面,从而对症下药,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有心理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占80%,而智力因素仅占20%,这体现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而在非智力因素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情感智力因素,即情商。情商是现代社会与人交往的重要指标,情商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处境。“人才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智商可以使其更娇艳,而情商则能使其结出累累硕果。”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情商。情感教育体现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在发展自我调控能力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利于对生活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完善独立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多方位人才。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即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教师教,学生学,这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教学应是师生双方共同发展进步的过程。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诉求,调动其探寻知识的主动性。倘若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平等的情感关系,拥有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在双方彼此亲近与认同的环境下学习,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具有巨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肢体语言,通过手势、眼神等表达情感起伏与专业内容,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学真正成为一个平等互动的活动。

2.开发情感教育资源

历史教学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其观点未免具有主观性与变化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不同历史事件的解读也会产生不同。因此,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应首先满足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总体把握。而情感的培养则只是其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开发情感教育资源,给予情感教育以恰当认知。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历史不是万能的,因此需要政治、语文等学科与历史教育相结合,与家庭社会积极配合,从而实现发展学生情感的目的。

3.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除了以往的黑板授课以外,还增添了多媒体教学等新模式。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熟练运用现代教育工具,进行渗透的前沿教育方法。如在进行鸦片战争的讲解时,可在上课前给学生放一段有关鸦片战争的视频。通过视频中生动形象的展示,加深学生对鸦片战争的正确理解,也为教师的后期讲解减少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4.应用科学的评价手段进行情感教育

采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即当学生进行发言之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对其发言的合理之处给予表扬与鼓励,对其不足之处给予补充与完善。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总结

总之,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缺乏了情感教育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生气的、不完整的教育方式。因此,中学历史教师更应加大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并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富有生命力与创造性,让历史教育洋溢着青春活力与永恒的色彩。

作者:卞斌 单位:江苏省宿豫区实验初级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

1.我国的中学历史教育面临的严重的问题

1.1.历史教学不被重视

在具有强烈功利性的教育模式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只注重升学率。在这种情形下历史课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不仅影响教师教学热情,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部分历史教师的水平不高

部分历史老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甚至有些教师是没有接受过系统历史教育训练的兼职教师。而且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将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培养联系起来,而是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这种历史教育既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1.3历史教材问题

中学历史教材多为大学历史课本的缩写,没有自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由于课本中概念多,现成的结论多而且叙述形式呆板,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4教学方式问题

在现代教学手段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学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乏味单调,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推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的重要性

“忘记历史,就等同于背叛.”历史可以医愚,可以清心。历史沉淀的积累是一种贯通古今的智慧,可以培养对人类命运深切关注的情怀,能使人不被狭隘的意识所束缚,形成博大的人文理念。因历史而铸就的理性和良知可以使人一生受益。一个民族,只有重视历史,面对历史,才能不断进取,才会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措施

3.1科学分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理的人员分配关系着小组学习的效率,一个优秀的学习小组应该包含分数段不同的学生,这样才能优势互补,使学生们共同进步。小组合作的原则要遵守如下几条:优势互补、自由组合、双向选择.把学生合理规划,确保小组之间的公平性,这样既有利于老师的管理,也为学生们的竞争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3.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要确立平等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权威,坦然与学生们交流,加入到小组的讨论之中。如此才能提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理沟通,才会使小组合作模式发挥最大的作用。

3.3有效调控,促进合作学习的良性运行

老师要培养学生在小组中倾听不同意见和见解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互帮互助,形成一股凝聚力,引导他们的集体观念。小组中分工合作是必须的,因此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为小组做出贡献,而不仅仅是依靠好学生。小组的存在就是抛弃个体,创立集体,让学生学会从集体层面上思考问题是必须的,更是必要的。

3.3教导学生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虽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只有学生个人努力了才会产生这种作用。老师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先学会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困难学生因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合作学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共同进步,尤其是困难学生。

3.4避免小组学习中的讨论流于形式

在讨论过程中,讨论的内容一定要有价值,要避免无价值、无必要、无针对性的小组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有序的安排学生讨论和合作,保证讨论时间的充足,避免有些学生还未发表观点,讨论就被停止。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准备,深入地研究教材。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4.结语

现代的时代环境和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决定着国家的未来。透过历史可以以更加睿智的目光分析时下问题,给人以人生的指引;透过历史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世界,指引人们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健康成长。历史教育关系到个人思想素质的养成,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历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民族延续的精神纽带,是青年健康成长的人生指南。任何一个有先见的民族,都会注重历史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到初中历史课堂之中,对我国青少年素质的养成有巨大的裨益。

作者:于喜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四小学

第五篇:用激情和真情构建初中历史灵动课堂

一、用激情点燃热情,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在初中历史情感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努力挖掘情感因子,有效渗透情感教育,营造轻松愉悦、兴趣盎然、健康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1.巧设情境,燃烧激情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以教师应创设有效情境,再现历史场景,激活课堂教学氛围,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增强历史的亲近感和真实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因此,在初中历史情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效提问,激情互动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提问既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又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积极的情感交流和多向互动,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初中历史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巧设情境,有效提问,设疑启智,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构建灵动课堂。

二、用真情浇灌心灵,引导自主体验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者、创造者、支持者和主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不同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情感作用,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思考、体验、感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进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升华情感,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1.激活经验,尝试体验

在初中历史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巧借课文内容,巧设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体验,从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深化自身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参与讨论,内化感悟

讨论是一种多向的信息传递,其过程是思维碰撞、智慧启发的过程。在初中历史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鼓励学生针对某个问题或话题,自主思考探究,积极讨论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让课堂涌动出生命的灵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进行讨论交流。这样既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正确引导,深化提升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偏差,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肯定、表扬和鼓励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情感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巧用激情点燃热情,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引导学生内化情感,获得启迪,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情感人。

作者:王兴梅 单位:江西省兴国县第七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巧用成语故事策略

一、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巧用成语故事的重要意义

成语是我国汉语词汇语言中的一大特色,很大一部分成语是从古代历史中传承下来的文明产物,往往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是典故,具有强烈的艺术色彩。成语与历史可谓是息息相关。首先,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巧用成语故事,是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成语故事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教材内容,并且还能够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力与兴趣。其次,不少成语故事取自历史,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关系密切,所以学生通过对历史故事的了解,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在写作运用中会更加灵活,提升了学生写作素养。再次,成语故事文学艺术色彩浓厚,可以熏陶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文学素养,并且成语故事具有代表性,含义深刻,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更多的道理,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巧用成语故事的具体策略

1.巧用成语故事,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在教学课堂中,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巧用成语故事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接触和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与课后环节加入成语故事,并且将其巧妙连接。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查询与搜索相关成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需要使用的成语,然后导出教学内容;课中,教师需要注重挖掘使用成语的深刻内涵,结合具体典故,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历史知识;课后,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成语故事,并进行解读,提升学生的知识容量。例如:在进行《三国鼎立》教学时,在课前教师可以使用桃园结义这一成语故事,来导入教学内容,而在课中则可以使用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和赔了夫人又折兵等成语故事,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而在课后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教师可以用孔融让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求贤若渴与乐不思蜀等成语,帮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

2.巧用成语故事,串联历史知识内容

在初中历史复习中,教师可以巧用成语故事串联历史知识内容。成语故事生动形象、语言精练,在复习中使用成语故事来串联历史知识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各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与增强记忆。例如:在复习淝水之战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使用“投鞭断流”形容前秦军队阵容鼎盛;“草木皆兵”指的是苻坚观察晋军动静,望向八公山,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像无数士兵在动;“风声鹤唳”指苻坚在淝水一战中大败,率领余兵拼命逃回北方,当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穷追不舍。教师用这几个成语把淝水之战的知识很好地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复习,效果极佳。

3.巧用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是仅靠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解与简单的说教,很难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巧用成语故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震撼情感与升华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对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升爱国情怀。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与爱国情怀相关的成语故事有很多,如勾践的卧薪尝胆、蔺相如的完璧归赵、祖狄的闻鸡起舞、岳飞的精忠报国等。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与身份不同,但是都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可以集中体现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要巧用这些具有爱国主义的成语故事,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意识。

三、总结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多个成语故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出发,巧用成语故事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成语故事的合理运用,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与巩固历史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作者:何玉霞 单位:积石山县保安族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认识构建

一、注重导入设计,营造活跃的课堂状态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不失为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的状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课堂调控,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本节课在导入设计方面,可以借助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现北宋都城的繁荣景象,带领学生穿越历史时空,进行“东京一日游”。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为切入点,创设了“东京一日游”的历史情境。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探索图片内容的热情,达到一上课就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图片精心设计几道讨论题,由学生分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二、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梳理线索能力

一节历史课的课堂知识容量相当的多,如何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且掌握下来,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梳理线索的能力。要构建一堂高效的历史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线索梳理能力。关于《宋代的城市生活》这一课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描述宋代城市生活;了解古代的重要节令和民间生活习俗。”教材里关于宋代城市生活的内容既多又杂乱,如何组织内容、梳理线索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本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面的展开、点的聚焦的处理原则,先依据课本将宋代城市生活分为两个方面: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再将每一面分为几点展开,物质生活方面可分为衣、食、住、行四点,而精神生活方面则又聚焦于节日和娱乐两点。经过这样的梳理,整节课的线索十分清晰。在学生课本阅读的基本上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把握历史的能力,最终无疑提高了整节课的效率。

三、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

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缺乏趣味性,如果单一地采用传统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很难吸引学生,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抛开教材的束缚,将更多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体验性的学习。本节课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讲到宋代城市物质生活:衣、食、住、行方面,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精心组织学生表演一出历史小短剧,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宋人,如官吏、商人、贵妇人、书生、茶楼伙计、农民,通过对话再现当时宋人的生活情景。创设这样的一种活动,使学生在一种主动学习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学习历史的无穷乐趣,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四、善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硬件设施的改进,现在的历史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越来越多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这种变化无疑给传统的历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通过图片、声音、影像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视频资料,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课本知识的枯燥无味,增强直观性、欣赏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以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课件与教学内容配合,相辅相成,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值得提出的是,课件上节选的素材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针对性,否则容易“反客为主”,学生只顾欣赏课件上的素材,而忽略内容。本课可以运用的素材较多,制作课件时一定要精心选择,选择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素材为宜。

五、进行随堂练习,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一堂历史课,学生除了听,还要注重练。一般在一节课的最后10分钟左右,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查看教学效果。通过练习检测,既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知道教师自己的教学缺陷,及时补充和修正。练习的设计可分为基础知识运用及强化训练两部分,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渐进。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可以选两种题型,一是选择题,考查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探究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复习重点。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假如你到北宋都城东京游玩,那么你会品尝东京的哪些出名的小吃呢?你会在哪些地方游玩呢?有什么好的见闻呢?请你把这些告诉我们吧。”总之,教学活动离不开习题,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语

以上所谈的认识还存在许多欠缺,但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大胆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定能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作者:庄铃华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

第八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初探

一、自主能动,让历史课堂精彩如花

1.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领导者的身份,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师生之间是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的,千万不可忽视学生们的自我思考。新课标指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点就是优化课堂的教学内容,构建高效的课堂模式,所以,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

2.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学设施也在不断地发展前进,所以,教师应当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交与自主学习的技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大多数是需要教给他们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告诉他们答案,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能够让历史课堂更具有活力。

二、注重评价,活跃历史课堂

1.评价讲究实效性。

课堂的有效评价是构建初中历史课堂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的评价需要恰到好处,不能够太早,也不可过晚。评价要抓住时机,这是做出评价的关键点,适当的做出课堂的评价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还会让教学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评价讲究真实性。

真实的评价才能让学生重视,教师要先从人格上让学生尊重,才能对学生有着信服力,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相信老师,只有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才会更认真地听从教师的评价。

3.灵活运用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法尤为重要,教师光知道要评价还不够,也应当充分的了解为什么要评价,该有怎样的方法去评价。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不仅可以用言语去表达,还可以用肢体语言,用眼神去交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去判断应该给学生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

三、注重提问技巧,讲究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在提问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一种交流,更是让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达到有效地共鸣。课堂的提问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仍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注重问题类型,保证问题质量。

很多教师虽然一直很重视提问的重要性,但是却忽略了提问的质量,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的问题类型,必须很好地区分出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需要教师做到“因材施教”。

2.全面撒网,重点捕鱼。

教师要保证提问对象的平等性,很多教师只是提问一些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但是往往很容易忽略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很多教师甚至觉得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提问很大程度上浪费了课堂的时间。教师一定要转变这种不公平的观念,往往提高课堂气氛的正是那些“待优生”,虽然他们的答案并不是最准确的,但是只要他们学习的态度认真就应当受到鼓励,也有权利被提问。

3.给学生鼓励,让学生有动力。

学生在完成问题回答之后,教师往往需要对答案做出自己的一定见解,教师应当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找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有它的可取之处,教师千万不可全盘的否定。对于初中生来讲,在历史课堂上能够做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受到教师的鼓励,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四、巧用现代科技,引进多媒体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教学方式的变革速度也大大的加快,尤其是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在很多初中学校都已经普及了起来。巧用现代的科技技术也就是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的教学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传统的“黑板式”教学虽然能够让学生学习的更加仔细,内容更加清晰,但是课堂效率是很低的,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能够从根上提高课堂的效率,这也是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历史教学内容里有很多的图片需要解释,而且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了解一个时期的历史发展状况,很多时候也可以放相关的时代性视频给学生看,这些图片和视频用板书和教师自己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只有通过多媒体才能更清晰的表现出来。屏幕上的内容能够直接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这样的有效利用使得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五、有效发挥小组机制的带头作用

课上讲学生们分为若干个小组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点之一,团结才有力量,同学们在一种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容易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思维火花的碰撞使得学生更愿意融入到课堂中去,并且也并不会觉得历史课堂乏味。课堂上也可以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彼此进行讨论学习,这恰恰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小组式的学习能够使优秀生起到很好地带头作用。历史老师在分组的时候也需要注意到很多问题,包括小组成员的分配,只有适当的分配才会起到小组的真正作用。

六、结语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仅关注的是知识的教育问题,更是对智慧的一种崇尚之情,为学生创造高效的课堂,更新教学方法,积极地进行有效性的探索才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所在。

作者:彭梅杰 单位:江苏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

第九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分析

一、研读新课标、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结合学情备学生是前提

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决定的因素是课堂,备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每一位教师上课前一定熟悉教材、研究教材、吃透教材、驾驭教材。一定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真备学生,结合学情,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准确无误,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必须富有针对性。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每一环节井井有序,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有效地掌握与理解知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研读新课标、熟悉教材、吃透教材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每一位教师一定研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熟悉教材,明确每一节的教学目标,界定每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多维度准确解读教材。不断研究教材,正确运用教学设备,告别照本宣科的历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研读教材:教师讲述哪些内容、如何讲述这些内容以及学生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有的教师讲述《开元盛世》时:问题之一‘开元之治’,课文叙述唐玄宗做了皇帝后,锐意改革,勇于进取,开元年间的政局焕然一新,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世;问题之二盛世经济的繁荣,通过三方面体现:其一唐朝农业生产的进步,其二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主要史实,繁荣局面出现;其三唐朝的衰亡,叙述了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政权日趋衰落并最终瓦解。熟悉教材、研究教材后,很容易确定本节课学生掌握的重点问题,也就是盛世经济繁荣。由于初中一年级学生对于政治、经济的内容陌生、不感兴趣的,因此,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适当采用音像、图片等材料,让学生走进历史感知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与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二)结合学情备学生

教育实践证明:学习动机是学习知识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学生的动机实施教育事半功倍。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倍增,自觉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全身体投入学习,思维想象的空间活跃,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正如著名的教育家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这种学习方式理解的最深最到位,学生亲身实践,有效的掌握问题内在的规律、实质和联系。所以,每一位教师一定潜移默化有意识创设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迫使学生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探索探讨问题,学生就能自觉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巧妙设计每一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

(一)故事典故引入,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当有的学生没有从课间活动的余兴中恢复平静的时候,教师说:讲一段故事可以吗?顿时,学生的目光如此渴望,秩序井然有序,教室里霎时静悄悄的。此时,抓住时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故事或典故的导入的作用不言而喻,有的教师讲述《春秋战国的纷争》,绘声绘色地描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学生轻松走进西周末年诸侯争霸的场景,连年不断的争霸导致西周的灭亡,西周灭亡,东周的建立,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随后讲述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等历史知识。通过故事质疑激趣,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导入新课自然,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设置悬念,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

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决问题,吸引学生,紧紧抓住学生的内心,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结合教材难点、重点,把教材中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吸离出来,用设问存疑的形式吸引、诱导学生,学生带着极大的悬念,紧扣学生心弦,引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心。有的教师讲述《贞观之治》,设计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你们知道吗?她如何登上帝位的呢?称帝后有什么作为呢?一系列疑问紧扣学生的心弦,学生们迫切希望得到答案,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轻松导入,事倍功半。

(三)学及时肯定生的学习成绩

教育实践证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更上一层楼的欲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会有知耻而后勇的欲望,坚信我的学习成绩一定能提高的。学生精神的满足,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及时给与评价。确定教学目标一定考虑合理的分层,优秀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向深层次知识领域探索,与时俱进;较差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到成功与喜悦。

(四)展示自己才华,体验解决问题的惬意

丰富愉快的生活情景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学习处于亢奋状态,学习的每一秒、每一分钟是一种享受,各种感官更活跃、更灵敏,学习潜能得到发挥,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昂,学习效率就提高了,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作者:李跃华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六中学

第十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措施浅议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纵观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仍旧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在历史科目的课堂教学方法上大多数采用教授与听课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成为历史教学课堂上的主角,负责讲授,灌输;而学生就成为了历史教学课堂上的配角,主要任务就是听讲,接受以及被灌输。在这种缺乏民主性的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缺乏交互式交往,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对弱化,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部分历史教师在开展授课活动的过程中,脱离学生实际,并没有从知识内容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性出发,而是机械、单一化地对着历史教科书进行自我说课活动,这种脱离生活实际,理论多于实践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成效并不明显。

二、新时期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的有效措施

(一)创设情境,创新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产生求知欲望才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追寻知识的想法,才能积极地去探索学习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但我却认为,在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最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结合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引入“情景创设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使教材内容知识以真实情景的方式重现,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之中感受真实的历史,学习历史,从历史主人翁的角色出发,站在历史的“原点”看待历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处的阶级出发,结合传统文化等,对历史做出客观评价,从而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教学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在照本直说,单一化的对着历史教科书进行自我说课活动,学生很快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兴趣也不会持久,教学成效自然也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播放视频录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视频录像观看有关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教学视频,通过画面与课文的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秦始皇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

(二)发挥主导,确立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陈旧古板的历史教学方法是妨碍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的一大拦路虎,要切实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立脚点,提出实际可行的改革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的措施。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脱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禁锢,走出“填鸭式”教学的误区,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历史教学课堂上的主角,教师本身则扮演好学习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来,使学生释放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自主能力,让学生从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三)改进方式,丰富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给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不仅为课堂教学创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还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投入到课堂中去。教师大多利用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播放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教学课件,并没有加上自己的想法或创意,久而久之,让学生感到沉闷、单一,从而对历史课程失去了学习兴趣。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方式,充分发挥它们的使用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三、结语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5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掌握学生不同的实际学习情况、心理发展状况、接受知识程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通过讲述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的内容和过程,有利于向学生教授新知识,加深巩固知识。其中可以运用叙述生动性的方法,将学生吸引到史实的意境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历史的真实场面。同时,用描述的方法,将历史形象化,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探索的能力,逐步领悟历史的相关结论。例如在讲《》的时,把重点放在描述谭嗣同慷慨就义的壮烈场景,将当时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生动立体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用讲解法中的综合分析、实例论证、释文说明、相对比等方法来讲解史实中的经济发展、经济体系、政治制度、科技文化等内容。同时融入谈话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理解难点、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应用图示法快捷的优点,向学生展示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方法。通过讨论的方法调动课堂的气氛,让课堂活跃起来,颠覆以往历史教学的枯燥现象。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应用具体的历史知识向学生证明正确的观点。在一些历史课堂上,例如讲解《百家争鸣》时,我会应用新型的角色扮演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会先分组,让学生自己学去讨论和归纳各派的学术观点,自己融入史实意境:接着我会提问请用百家争鸣某派的观点,将现实生活中乱丢垃圾这类素质的问题,谈谈自身的见解。通过小组讨论、发言,指导学生归纳:法家:“此地禁止乱丢垃圾,违者罚款!”道家:“丢垃圾吧,污染环境,我不住在这里。”儒家:“请不要在这里丢了,为什么还要在这里丢呢?”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就是求知的起点,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产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作为出发点。而历史本身也非常具有趣味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死记硬背”,学生逐渐失去对历史的兴趣,更加不会去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使用教材,贯穿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不同历史时期的时候,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讲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时,引用《射雕英雄传》这类家喻户晓的故事,又如在讲述秦灭亡的时候穿插“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又如在讲解汉武帝时,引入“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的故事,这样既能给与教材框架与灵魂,又能激发学生学历历史的兴趣,使其学生很有兴趣的在课内课外自主的收集材料、丰富相关的历史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精心设计的问题,适时设置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杠杆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题,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参与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杠杆。教师做为学生的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灵活的教学方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具有的开放性的问题导入,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图书资料,或在家长的指导下运用身边的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的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开展活动。例如“辩论会”、“讨论会”的多种形式来检验教学效果。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通过一些列教学活动,活跃课堂的气氛,锻炼学生的口才能力。

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激发思维能力多提问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其学生在探讨、探究中学习历史知识,提升能力。在教《唐朝前期的繁盛》时,我会巧妙的设计问题,吸引学生善于思考。我会提问:“如何看待作者对隋亡的认识,你觉得是否正确,有什么看法?”然后追问:“你如何看待武则天这位女皇帝,她是否是位凶狠残暴的皇帝?”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将历史背景的重要人物和历史发展的评价相结合,在教学上应该属于比较高层次的问题。它要求学生将历史背景或观点放在广阔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去激发思维能力。

(二)精炼准确的讲解学习内容

历史教师应该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难点问题,然后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把课文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的结构。在教学《春秋战国的纷争》这课时,课文中介绍了战国使其的著名战役,例如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在对学生讲解这两场战役的时候,部分学生会认为庞涓能力不行。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这两场战争的真实情况,我将学生带入历史图册,通过观察示意图,找出两场战争的不同之处,抓住双方的行军的路线,看出重点。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明白不是庞涓能力不行,二是孙膑太强。在加上庞涓率军侵略而发起的战争,所以在历史意义上也是失败的必然因素。对历史内容的深层次分析,让学生对春秋战国的史实更加感兴趣,加深了影响,即使在课后也会自觉的学习和收集相关的资料,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培养自学意识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为目的。使其学生明白:学习是自身的事。应该如何听课、完成作业、课后复习,如何发言、讨论、思考,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独立性、自学性,保障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部动力,以达到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加以引导和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理清课堂疑点;同时指导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资料,给与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外生活中也能寻求答案。在教学《美国的诞生》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会通过目录是独立战争前的“美国”,让学生发现这个标题的特殊意义。学生迅速的发现“美国”上面加了引号,抓住这个资源,让学生寻找原因美国是一个国家,在这里为什么会加上引号?因此学生在认识上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掌握学生心理很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心理方面给学生有创新意义的刺激,使其学生在感受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信心。从教学方面讲,这种具有新鲜意识的激发能将学生的记忆力高度集中,促进他们积极向上,自觉性的调动全部的力量来进行学习。

(四)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中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6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能够从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加以提升。一般有效性教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教学任务的增加,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二是让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实现教学目标,并能够理解目标学习对自身成长的意义。三是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深层次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有效性教学能够唤醒和激励学生,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促使学生理想和信念的放飞,实现学生的发展。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历史作为一门研究史实的学科,需要广大师生投入大量心力,紧随时间长河,从中摘取一颗颗耀眼的明珠。我国是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从秦横扫六国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抗击匈奴,从魏蜀吴三分天下到魏晋南北朝名士风流,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如同瑰宝闪耀在历史长河中。历史教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出发,根本上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明确教学目标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对新课程标准加以有效研究和把握,并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指导学生有效运用历史的规律性知识。教师在备课中,应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构建。教师要对学生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加以重视,并促使学生收集史料,了解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加以强化,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重大事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课堂导入形式加以重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教学内容而言,教师应保证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可以适当引入历史小故事,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课堂魅力和教学影响力,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当然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指导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点以及历史规律,如在评价秦始皇时,可以指导学生从农业、军事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合理运用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利用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点,并对学科学习加以有效拓展,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当然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存在本质差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加以强调。由于学生在兴趣爱好以及个人文化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资料来源较为有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如在对“近代中国的中美关系”这一内容进行研究时,教师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资料的搜集,在确立课题后,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给各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整合搜集的资料,并引导学生从资料中寻找主线,理清知识脉络,从而促使学生体验到研究的乐趣,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优化整合

高中历史知识具有综合性、丰富性以及过去性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借助语言讲述,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目标。以《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在对北伐战争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可借助多媒体将北伐战争示意图进行绘制,并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三大军阀控制区和革命根据地。然后让学生结合示意图,对北伐战争当时的形势进行分析,并让学生担任指挥官指挥战争,这样学生能够开展激烈的讨论,确保课堂的活泼生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运用研究性学习,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优化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作者:盛丹星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江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课堂情境创设探析

一、创设历史故事情境,导入新课——引人入胜

众所周知,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历史课上也热衷于听一些历史故事。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可以选择一些和教材内容相关的精彩的历史故事,是一种非常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学生也会听的起劲,而且还能够能增强历史课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便于激活他们的思维,课堂教学自然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探究"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导入一段关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当学生听的入神时,再顺势过渡到教学内容上,这个时候,学生对新知识也会兴趣倍增。由于西方人对古希腊文明怀揣着无法释怀的感情,而且还奉其为文明之源,在众多的西方古代史著作当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辉煌属于希腊!”这样的赞美。正是因为人们的推崇,更使得古希腊文明染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东方人同样也对古希腊文明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教学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借助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对新课进行导入,既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又能吸引学生跟随着历史教师一起去探究古希腊民主的政治文明,与教师一起走近这个神奇的国度去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锁定时空要素,创设相关的情境

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经常会觉得教材中有些知识的年代久远或者是地域空间概念强,这也就导致了有些内容较为抽象,教师讲授起来也比较枯燥,学生学得也没滋没味的。比如说,《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部分内容,时间上跨度太大,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一直到清朝,学生也就很难在这么快节奏的时间跳动中掌握其中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了。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首先需要锁定好时空的落脚点,并且再在此基础上创设相关的且有效的教学情境。时空落点主要指的是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不管历史离现在的我们有多么的遥远,但是它必然发生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而且还和特定的人物相关的,因此,只要能够锁定好时空的落点,就能大幅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例如,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把时空落点定在汉武帝的身上,教学时,以汉武帝作为突破口创设关于“汉武帝和诸位大臣宫廷辩论”的教学情境,在特定的情境当中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原因以及表现与意义。有效的突破了因为时间跨度较大带来的教学难点,教与学都相对简单了些。

三、在历史教学中,结合问题创设相关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新课程对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要逐渐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历史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探究《辛亥革命》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供学生们思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四、利用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与文学是分不开的,历史中的很多人物也都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很多文学作品当中包含着的典故有时候也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历史与文学之间的这层关系,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与掌握。在讲到一些历史人物,比如说范仲淹、岳飞以及文天祥等人的相关历史事迹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结合他们的文学作品加以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先阅读一些关于他们的文学作品,然后再讲解创作的背景,让学生都能够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下对这些作品进行品读,便于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为进一步体会作者内心深沉的情感奠定基础,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解读。

五、总结

总而言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历史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使用这些知识为自己服务的。为了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先喜欢并且爱上这门学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当中去学习,去成长。此外,教师也要在学习当中,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还要有敢于怀疑一切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只有如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才能逐渐得以实现。

作者:李洪宁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探究

一、了解学生的经验、需求和差异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需求和学生的差异,分析学生在旧知识学习中所掌握的方法提供的支撑,对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进行估计,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反应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入课堂前的起始状态和走出课堂后的终结状态的发生,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变化。

二、开发和利用学生本身存在的潜能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开发的潜能,提供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使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得以展现。教师制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和提升学生的发展需求,促使学生的潜在发展的可能性转化成现实发展的确定性。为学生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实现创设条件和提供平台。教师不仅要相信学生有可以开发的潜能存在,还要将学生的多种潜在可能视为教学的资源和财富加以开发和利用,把他们身上存在的多种潜在的可能变成现实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教学中潜在的可能状态,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三、承认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推动课堂教学不断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独特性,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生的差异越来越来大。我们应把学生置于社会时代、文化背景、生活环境来考查,从学生的各种状态中做出正确的解读,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差异,唯有对学生个体情况的正确分析,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不同学生已有的基础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凸显人的发展价值,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升。承认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推动课堂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沿着同一路径到达相同的终点,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教育中的完全趋同是不可能的,它会妨碍相当部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有积极主动地激活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通过教师重组,把差异变成新的共同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根据学生的多种状态与具体情境,通过多元的互动形式,使资源围绕课堂教学主题发挥作用,教学实践活动的丰富、复杂性不仅给教师提供了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独特的个性,通过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正确解读,才有可能在丰富复杂的具体情境中表现出灵活的教学智慧,从而形成智慧灵动的课堂教学。学生个体的已有经验和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和学习困难是教师研究学生的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个体差异以及他们在学习潜在的多种可能,设计出师生资源共享和互动灵活的教学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促进不同学生知识和经验之间的共享和互补。

四、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的成长是通过主动参与实现的。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但不可以代替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靠反复强化来维持学习活动并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是学习质量降低,并且压抑学生的发展,学生已有的知识、个体经验和个体差异等反映的是他们进入新知识学习前的真实状态,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基础性资源。以前课堂教学是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行进,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教师过于重视以符号系统形式保存、积累下来的社会知识,只关注现成知识的传递,忽视社会知识的个人化,忽视学生从自己的个人经验中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不断地提炼抽象形成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个体的学习的主动性就没能充分地得到老师的重视,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主动性没调动起来,紧靠老师在课堂上的独立讲解,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是不会很好地提高的,甚至都不能提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没有兴趣,还谈何提高历史成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体验,以及自己从实践中获取的生活经验往往被掩盖在知识概念体系之外。学生很难从自己的个体经验出发,参与到知识符号背后的实践活动之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便捷。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将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基础性资源加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主动性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就会创造性地实现目标,形成对人生、世界的丰富认识。

五、放大个体经验的正面效应

高中学生所具有的个体经验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比较丰富,但是对于高中历史课的学习来说,很有可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正面效应,也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教材的具体内容,尽量减少学生的个体经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放大学生个体经验对高中历史学习的正面效应。这就要求高中的历史教师应从学生的已有知识与个体经验出发对学生进行教学,为高中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坚实的平台,为学生新知识的内化提供感性的支撑。在当今时代的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强调学生个体的主体作用,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对学生已有经验的解读和分析,已显得十分重要和急迫。总之,高中的历史教师只有注意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已有经验、个体差异,注意思考学生潜在的多种可能,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的问题、困难,才有可能在历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基础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者:蔡文勤 单位:甘肃陇南文县第二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应用

1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当前,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现在很多学生都厌学,丝毫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被动灌输,学生痛不欲生,备受折磨,在高考中无法考出好成绩。历史教学内容五花八门,时间跨度大,死记硬背不可能掌握好知识。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实现相互交流,使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沟通情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可以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主人翁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在给予小组必要的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对于表现突出的,要给予及时表扬,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评讲,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讨论的机会,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变为主动学。长此以往,必将有好的收获。在分组讨论中,要鼓励组员间密切配合,尽可能挖掘学生的潜力,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可以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创建竞争模式,激励学生们为了小组的荣誉,探究、发现、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气氛,组员间会互相帮助、相互督促、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情境中,使学生将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学习枯燥无味。相反,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拥有更广泛的发挥空间。[2]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是一个整体,是学习伙伴,合作性强大,可以汇集小组的智慧,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提高,积极性不断增强,最后学生“活跃”了,教师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

2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从教师方面分析。

首先,教师教学理念的落伍。当前,仍有很多教师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式。学生听的累、效果很不好,学生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部分历史教师缺乏激情、能力有限。有的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高中历史教师无心去深入钻研课标,根本就不去琢磨教材,了解学生。更有教师课堂教学非常不正式严谨,教师素质不高,只有“半瓶水”。再次,教师精力有限,教学任务繁重。高中历史教师往往都身兼数班的教学工作,工作量相当巨大,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承受巨大的压力,身心疲惫,没有精力研究设计细致的高效课堂。

2.2从学生方面分析。

首先,高中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缺乏兴趣。根据笔者调查显示,高中98%的学生讨厌学习,这部分学生当中能有一半学生可以约束自己认真听讲,而剩下的一半往往经常思想开小差、发呆、多动,没在学习。探究其厌学情绪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根本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很难可以主动地去进行学习。其次,学生知识面很狭小。现在的高中生知识面非常的狭小,平日很少看历史书籍。历史的无知,是一种可怕的现象。

2.3从教材方面分析。

目前,我市高中历史教材是岳麓的版本,节选的都是历史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较人教版教材缺少了连贯性、体系性、完整性。教材事件具有距离感、陌生感,让他们感到难以接受。

3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3.1从教学目标上来看。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重视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的成绩,严重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注重对学生的情意目标的培养,实现教学情意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平衡。

3.2从教学过程上来看。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至高无上,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十分低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升,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了学生个人的进步。

3.3从教学评价上来看。

传统教学中,教学评价环节的最终结果只是看学习成绩,成绩不好的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而小组合作学习中,则采用互相帮助的教学手段,在同一层次进行评价,使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只要肯努力都会实现个人的价值,促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应用的实施

4.1有效应用的前提: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1)小组人数。合作小组以4~6人为准,在班级老师的帮助下,每名组员都有展示的机会,使每一名成员积极发挥才能,有利于发挥小组的优势。

(2)分组依据与形式。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让优等生、中等生、差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有利于组员之间相互帮助,形成一种优势互补。

4.2有效应用的关键:制定目标,精确问题。

首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味性,问题要难易适度。再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性与开放性。

4.3有效应用的环境:营造氛围,培养意识。

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可以在班级的墙壁上布置小组合作学习考核成绩表,展示个人所在小组在班级所处名次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斗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学会合作是人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高中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合作意识,不愿与他人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必须组织起来,发挥每个人的智慧。“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实践中,学生学会合作的重要性,每一个人为了小组共同的目标奋斗,学生合作意识逐渐建立。

作者:宫富春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化旅游学院

第五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本理念实践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本实践

1.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不等同于课前简单的看看书,它是教师让学生“在正式课堂教学之前所进行的目标明确的自主性预习。”如何在历史生本课堂上激发出学生要继续往下学习探究的兴趣,课前预习的设计很重要,需要教师精心考虑。课前预习的设计要考虑与下一节上课的教学内容衔接,服务于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教师要能够把三维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重难点内容转换成课前学习任务提前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这样上课自然而然会在关键点上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同时也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预习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分层。不同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课前准备时不仅仅要备教学目标,备教材,还要备所教的学生。每个学生自学的深浅和效果是不同的,这种超前性和差异性正是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宝贵资源,当然课前预习任务要能够让全体学生具有可操作,尽量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布置的任务面向全体学生,即使是后进生也要通过多样的方式有兴趣地去准备。

2.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参与群体活动的意识。

高中历史生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根本,小组合作讨论成为教学的常态贯穿于生本课堂上,充分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通过合作讨论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融入到小团队当中,组组有活力,生生有动力,大家齐飞奔!

3.全班动员上台交流,激发多元化的思维火花。

生本课堂就是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全班总动员,班上任何一位有想法的同学在举手示意并得到教师的允许下上台展示。人人成为主角,讲台就是自己的舞台,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棒、黑板等就是表演的道具,人人都参与,个个有收获。教师主要做好点拨与引领的作用。当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没有把握时,鼓励他们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去寻找答案的证据,并且不断地去完善他们的答案,即使他们的理解与教师准备的教材权威所违背,也不可以粗暴地打断学生的猜想,我们需要的是懂得聆听学生的心声而不是武断地裁定结果,我们需要的是适当的点拨引导而不是给出标准答案的范本。让学生学会判定知识的对错,主动成为问题的思考者,真正成为知识的获取者。

4.教师点评学生监督,师生合作知识升华。

全班群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本节课进行点评。所谓一两拨千斤,教师要把学生课前所做的前置性作业情况反馈给学生,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对各小队合作讨论的成效给出相应的表扬和补充性建议,要把各小队汇报中未能注意的易漏点易混点点到位,要把全班群学中未能想到的拓展点提升到相应的高度。此外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水平有限,在看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树木不看到森林,教师在点评时需要引导学生搭建完整的的知识框架,在脑海中形成知识链、知识树。

二、生本课堂评价体系的改革建议

1.学生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生本教育评价应当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生本评价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知情共振,激发学生与生俱来存在巨大的潜能和提升向上发展的内驱力,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师课堂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主动发展的最好褒奖。一个笑容、一个点头、一个“好”字,一次鼓掌,会让多少学生心里感到暖意。其实学生是需要教师的肯定,只有教师真诚的赞许才能有利地激发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当然面对学生的不足,教师也应委婉地指出。学生自主评价:教师并不是生本课堂评价体系的唯一评价者,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动态变化的,是面向未来的。所以学生对自己的了解是最有发言权的。学生之间彼此存在个体差异,“一刀切”的评价标准是不能真实反映每位学生的学习概况,评价应该更具个性色彩。生生评价:在生本课堂上有小队讨论和合作的环节,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应该与自己所在小队的成绩捆绑,所以学生本人在小队中能否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承担义务、为小队争光,本小队其他成员都要给予其学生一定的加分与扣分奖惩评价。生本课堂评价并不是为了得到结果证明学生之间存在高低好坏之分,而是强调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对被评价者作出认同与对现有状态的改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2.教师评价体系的完善化。

对生本课堂上的实践者,教师评价也应该用发展性的眼光看问题,让教师通过多渠道来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从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走上一条专业化发展道路。同行课堂点评:仅仅根据所教平行班级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学能力高低是不够的,数字只能说明某些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还需要教学同行深入课堂听课,挖掘课堂有效信息,通过教师之间内部的交流点评,寻求教师发展的突破口,也是教师快速成长的捷径。教师自主评价:对于生本课堂实施的效果如何,教师自身是有很大的发言权的。每一堂课后写下自己的教学日记,教学随   笔,总结自己一堂课的得与失,把自己的感想、感受、感悟通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形成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财富,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学生问卷评价:生本课堂上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其学习的助手,所以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更应该听到学生的呼声。学生对教师的问卷评价就是生本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普遍的方式。生本从评价教师来说,它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断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其他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实施保障

1.教师方面。

历史生本课堂和谐的氛围是通过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的,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真诚地关注每一位学生。“那些不理解青少年这个特定年龄阶段所出现的特定行为的教师、更注重自己所教的科目而不是自己学生的教师、个性内向且缺乏幽默感的教师,将得不到学生的尊重与合作。”所以我们看到风趣幽默、温暖学生心灵的历史教师总会让学生盼着你来上历史课。生本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生生之间的分组合作都对历史教师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拥有广博深厚的专业历史知识、扎实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娴熟灵活的课堂驾驭操控能力、历史科学的研究能力、并且能坚持做到阶段性培训和终身学习。在生本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需要磨练课堂教学智慧在历史课堂上做到教学节奏收放自如、教学程序活而不乱。

2.学生方面。

学生是生本课堂历史教学的主体和核心。高中学生对未知的世界和过去的历史都会多多少少存在好奇心,正是有这颗好奇心,所以会去思考历史问题探究历史知识。学生的好奇心一旦激发,他们必然会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地运用发散思维大胆猜测、体验和想象,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历史材料来获取想要的答案。历史课堂也就成为他们寻找答案的办法之一而不是唯一。教师也仅仅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帮助者而不是答案的权威者。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揭开历史的疑惑,好奇心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有进一步往下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班级管理者方面。

要推进历史生本课堂,还需要上到整个学校的领导、班主任,下到学生班委小队长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学校领导要为教师创设生本课堂的校园氛围,可以组建生本骨干教师沙龙,经常组织教师交流和探讨生本教学策略,鼓励骨干教师开设生本教学公开课、示范课。作为班级第一负责人,班主任要支持任课教师开设生本课堂,做好对学生生本意识的宣传工作,为任课教师提供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性格、能力、学情等第一手资料,有利于生本课堂小队成员的均衡组建。

作者:张玲 单位:丹阳市第六中学

第六篇:高中历史课堂探究学习策略探析

一、课前:以合作互助探究为重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创造性活动,学生自身的认知系统也是由自己进行意义建构的,但由于学生个体的经验、能力和学识有限,独立的学习探究活动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如果学生间能够以合作互助的形式展开探究活动,便能弥补这一缺陷,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和成长。而课前的前置学习又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最佳时机,再加上高中历史知识本身可探究性较强的特征,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前,引导学生深入开展合作互助探究学习活动,是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前,教师以近年来英国苏格兰举行“不流血”的温和式公投的时事为契机,引领学生通过追本溯源的方式,深入探究这种制度或现象的来源,具体如下。师:“最近我们都知道苏格兰举行了历史上又一次的全民公投事件,但最吸引人眼球的不是公投的事实,而是这场公投是以非常温和的方式进行的,没有流血,也没有牺牲,这跟英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革命非常相似,因此,老师想请大家先自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这一课,并与同伴合作,具体探究为什么英国会频繁发生如此温和、不流血的事件。”事实上,这个问题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所在,引导学生深入合作探究这个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仔细地预习本课内容,而且能够开动学生的大脑,让全体学生齐思考、齐合作、齐探索。

二、课中:以精巧留白设置为诱因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和动力,人类也总是为了弥补一个个新生的知识空白而不懈努力和奋争,这与人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息息相关,探究学习活动也一样,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抛出各种知识留白,才能调动学生这种无穷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动机,不至于使学生的个性和探究热情被一步步地束缚和框定。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典型特征是保留了君主制的传统,也正因为君主制的保留,才使得英国的革命能如此温和,没有血腥味。但君主制的存在对于新生资产阶级以及新贵族来说,始终是一种隐患,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权利法案》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了学生这一认知冲突,科学设置了如下探究问题,让学生积极地进行补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排除隐患,给君主制戴上了一个‘紧箍咒’,并附上了神秘的‘咒语’,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出这个‘紧箍咒’的所在,并看看你会不会念这个‘咒语’呢?”在此,教师显然将枯燥的《权利法案》学习活动改造成了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探究活动,而且设置了两个明显的悬念,学生完全可以在这个趣味的探究过程中进行快乐的补白和对话。

三、课后:以知识拓展研究为核心

虽然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随着一堂课的结束而终止,相反,课堂教学其实只是学生系统学习活动和过程的冰山一角,学生主要的学习探究活动应当在课堂之外,课堂教学只是起着核心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所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当学会将作业渗透到学生的课后探究学习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将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创新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也满足了学生对历史学习和探索求知的需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这一课所涉及的知识量较大,教师只能引领学生对知识的梗概以及教学重难点进行梳理,对于学生个性所指向的细节,或需要更加深入探索的内容,都只能放到学生的知识拓展学习当中,让学生通过自主互助探究的形式,彻底学好本课内容。如教师可以以材料“卡梅伦当选为英国首相”为基础,借助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和提升,具体的探究问题可以设置为:“卡梅伦当选首相的条件有哪些?作为首相,他都具有哪些权利?他与议会、女王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四、结束语

探究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高中历史学习的活动过程,在此,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构建自身的历史知识体系,通过自己的亲身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高中生主要运用和参与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应当得到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视和运用。

作者:金春红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索

一、全面了解学生,实施有效的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要让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能够达到最优的学习配置,全面地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安排,让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都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二、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赋予小组合作学习以深刻的意义

对于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采用,教师切忌将这种教学模式表面化,只赋予分组合作学习以“名”,却没有给予真正的“实”。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设置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群体内部的学习小组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同时也要对内部学习小组在内容上予以支持,为学生设置难度适中和具有研究探讨意义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来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会通过小组之内的互助和协作来逐步地提升自身的历史能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学习经验,为自身历史知识水平的提升铺平道路。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分组合作教学对于我们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分组合作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历史这门学科学习兴趣的提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全面的历史知识水平。

作者:李永芬 单位:山西省汾阳市第五高级中学

第八篇:微课翻转课堂高中历史教学运用

一、基于探究活动类微课历史翻转课堂

探究是思维的升华过程,也是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的过程。现阶段,社会非常重视人才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契合社会发展需求,需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做好历史课程的问题探究与深入学习,将历史与现代对比分析,探究原因、过程与发展,以及历史给予我们现代生活的启示。学习历史是为了借鉴历史,服务于现代生活和生产实践,让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能实现高效、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并谨记历史,不忘记古人的奉献。如设计“重农抑商与海禁”探究活动微课,展开对中国古代这两个政策的学习。教师选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影响为依托,基于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微课视频的架构,结合历史资料、图片等,将课文内容及教师收集的资料精炼的展现在微课视频中。翻转课堂上,教师提出了微课视频后的几个问题:重农抑商和海禁有什么联系?资本主义萌芽是什么,其发展需要什么条件?明清时期,东西方选择了不同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不同的命运,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基于微课问题,展开探究活动,重点围绕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这三个方面,建构专题知识网络,深入理解与拓展。

二、基于专题知识类微课历史翻转课堂

专题知识类微课是引导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某章知识、某类方法深入学习的课程,依托于网络技术存在,借助微型网络课程的作用,展现教师想要表达的核心知识点与方法。微课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解决了高中历史课堂时间少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随处可以抽取短暂的10~15min完成微课学习,查漏补缺,深化理解,结合专题知识类微课,建构知识网络。如引入专题微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引导学生在课下自己查阅资料,以及与教师、家长的交流分析,了解相关内容。再学习专题微课,涉及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这几大部分。学生借助微课学习,课堂上对不同的地方查阅资料,并与师生交流讨论,建构专题知识网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孕育了新经济政策,同时苏联成立,两者结合下斯大林模式产生,其有积极方面与弊端方面,斯大林模式孕育了社会主义改革,包括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

三、基于交流讨论类微课历史翻转课堂

历史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历史的学习,与物理、化学学科不同,它难以展开真正的探索实践,较多的历史知识学习过程,都需要借助历史史料,运用逻辑思维和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展开思维的研究、探索与分析过程。基于此,交流讨论类微课对于高中历史知识学习来说显得尤其重要。以视频微课的形式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兴趣,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互助合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构建高效翻转课堂。如学习“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相关知识,教师收集资料,制作微课视频,或者借助网络上、校园资源网上已有的视频作为微课素材,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并将疑惑、问题记录下来,以作课上讨论交流学习用。微课包含了三个部分商人由来、市的由来、商业都会的崛起,作为对明清时期商业的阐述。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分为6人一组,学生们将预习中做的圈圈点点和问题记录表达出来,与同学分析探讨,结合资料收集,以作为讨论的辅助。重点探讨研究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征这几个问题。基于交流讨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生思维发散能力。

四、基于综合实践类微课历史翻转课堂

学习是为更好的生活而服务,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我们谨记历史,二是学习历史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政策、方法与规范引导下的历史历程的不同,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是鼓励学生将历史与生活结合起来,运用历史服务于现代生活,为现代生活决策提出建议。由此,可以准备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类的历史微课,让学生学习微课的同时,能够学习微课中的知识、方法与思路,展开课堂上的实践探索、生活应用。如针对“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建立了怎么样的外交方针与政策?分别有什么含义和意义”。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综合活动类微课学习。学生们借助微课,对各项方针分别学习,查阅资料、记录要点,并记录下自己未解决和已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展开师生互助合作探究。以小组形式展开学习。学生们以论文撰写、PPT制作作为学习成果,理清思路,向师生展现学习效果。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综合能力。

五、总结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们在紧凑的高中历史课堂中,有效把握时间,在课前借助微课预习的情况下,课上与师生共同展开探究分析、专题研讨、互助交流、综合实践,以此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同时能够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今后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把握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形式化与教学的关系,突出能力、方法教学,避免过于形式化。同时,需要将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相结合,相得益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鼓励学生运用历史,以史为鉴,提升分析、创新与运用知识、方法的能力,奠定今后发展的基础。

作者:谢毅勇 单位:浙江省嵊州市黄泽中学

第九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新思路探析

一、设计探究类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历史教学的探究活动就是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从教材知识点出发,以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生活积累或者能搜集到的知识为依托,采用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与学习活动。例如,“文艺复兴”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欧洲人文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又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在讲授时,作者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课前作者让学生搜集文艺复兴的相关资料,提醒他们注意资料的全面性、具体性、生动性和权威性。课堂上,作者首先展示了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欧洲中世纪天主教教义等资料,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提出问题。学生很快提出:西欧中世纪有哪些时代特征?基督教宣扬的主要观念是什么?14、15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与基督教宣扬的观念产生了哪些冲突?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探究解决了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接着,作者又展示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文学的比较材料,学生又提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与中世纪的史学与艺术作品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这种不同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等诸多问题。最后,通过展示文艺复兴前后欧洲思想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材料,探讨文艺复兴的影响。这些探究的材料来源于学生的搜集,探究的问题由学生提出,探究的结果大家共享,这些探究活动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探究、发现、思考、交流和倾听中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设计讨论类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讨论类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而具体的问题进行交流的一种形式。与探究类活动中学生通过所掌握的材料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得出结论有所不同,在开展讨论类活动时,历史教师要确定讨论的主题和形式,并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发言的准备,所以讨论类活动中师生双方交流和讨论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讨论类活动的群体性更强,在广泛交流中集思广益,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工业革命”一课中,“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这个知识点既是教材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个问题作者设计了如下讨论活动:师: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那么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呢?(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然后发表自己意见)生1: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工业化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了原料资源,开拓了商品市场,从而迅速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生2:对亚非拉等地区而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就是一场“噩梦”、一场灾难。生3:我赞成生2的观点。但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对殖民地而言也有客观作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冲击了当地的旧制度、旧观念,客观上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社会变革。师:大家都非常棒,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同学们还有其他观点吗?生4:我觉得还可以从对世界的影响这个角度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世界性的分工开始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这个讨论活动中,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深入思考和理解教材,从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全球视野这三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对亚非拉的影响上,分别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体现了思维的发散性。

三、设计辩论类活动,活化历史课堂教学

由于时代不同、阶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不同的人在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新课程教学中,教材的一些内容很适宜用辩论类活动来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一课时,作者通过辩论活动来评价克伦威尔的功过。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向来毁誉不一,争论不休,一种认为克伦威尔从来都不是革命者,另一种则认为克伦威尔是坚强的反封建战士、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新制度的探索者。作者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一组为正方,另一组为反方,正反方小组分别推出主辩手。剩下的学生组成评委组,对双方的辩论进行评判。在辩论活动开始之前,作者要求学生认真搜集辩论所需的资料,以使自己在辩论赛中有理有据、史论结合。在开展辩论活动时,课堂异常活跃,正反方都能提出观点反驳对方,辩论赛让历史课堂走向了精彩的对决。学生在碰撞观点时,不断深入思考,学会了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辩论赛结束后,作者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同时告诉学生辩论的目的是为了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国情、人物的阶级属性等,不能简单地对历史人物贴标签。辩论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尤其锻炼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设计表演类活动,强化学生的历史感知

表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当时的历史情境演绎出来,强化学生对历史的感知。表演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充分了解历史的过程,是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强化了学生将历史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课的“军机处的设立”这一知识点时,作者设计了情境表演活动。选择的表演情节是雍正帝正在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作者让学生自告奋勇地选定角色,扮演雍正帝和几个军机大臣,将军机大臣的职责以表演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历史情景剧剧情包括:第一,扮演雍正帝的同学首先要选出军机大臣,并向大家解释选择这些人做军机大臣的依据。第二,模拟雍正帝处理西北军务的全过程。第三,当表演活动结束后,作者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军机大臣知道军事机密吗?军机大臣有权参与决策吗?与前几个朝代相比,皇帝的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这个表演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从而进一步厘清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这一历史趋势。由此可见,融入角色的表演活动比单纯的教师讲解和死记硬背来得更直接、更深刻。

五、总结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7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新课程改革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授课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师在主观传授,至于学生的反馈是什么,并没有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师一味讲授、学生一味练习。纵然教师将教学的文字内容全讲到了,但是关于学生吸收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却无从了解,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课业的负担。21世纪的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真正意义的人才,尤其在历史课程的教育上,要求不能让学生成为死记硬背的“奴隶”:只记得几个历史、一些年代、几个事件,“只会死读书的学生肯定不是真正人才”。因此,教师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多在营造教学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下功夫,帮助学生将已经掌握的那些知识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其深层次的学习潜力,并以多样化的传授方式来满足大家在学习上的各种要求,变死板的教学为丰富、活泼、有趣的教学,让这门课程教学在组织和管理方面发挥最佳作用。如讲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诸子百家”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有关百家思想、学派等方面的视频信息来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各自的思想主张和代表人物,并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让他们成为课程的主导者,自己讲述、相互辩论,让他们和历史之间零距离,增强兴趣和体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图示教学、历史地图相结合

在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方法是教师经常使用的,如图示法,这一教学方法能够让要点变得更加直观,便于学生了解和记忆。而引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之后,教师可以将这一教学方法与之结合,从而产生更加强大的成效。比如,《冷战中的对峙》这一课,是可以通过图示法进行教授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制作了一个PPT,不仅使用图示来展示整个历史时代的发展线索,更加入了数字列表、地图等资料,并将重要人物的代表性语录进行了展示和进一步说明。这样一来,历史知识就会变得更加明晰和丰富,同时教授给了学生理清线索、逻辑思维的学习方式,效果十分理想。

三、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初中历史课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之有效融合和整合,并配合上网络的使用,能够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超越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上局限的目的。举例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互联网,将古代夏、商、周等历朝历代的史实进行直观的展示,就仿佛让学生进入了时间的隧道,回到过去,博览世界,可以真切地感受各种历史信息。如此一来,我们可以轻松地增加教学课程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容量,提升学生在一堂课中所能够了解、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量,提高教师授课的效率。除此之外,在课下教师还能够通过互联网方式让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对于所学课程进行补充和自学,而互联网的互动方式还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实时交流,教师可以及时回答学生自学时产生的各种问题,掌握学生的学习方向,帮助其调整方法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效引入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达到多渠道、多感官学习知识的目标,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可以说,引入信息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程教授辅助手段,从实际效果来看,我们能够预言:教师重视传授知识过程中学生的各种需求,注重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融合,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灵活和广阔的学习空间。事实上,不仅是初中历史课程,目前各个学习阶段、各个学科都已经开始推广和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获得了不小的收益。

作者:徐建香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十二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堂问题式教学法运用

一、问题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新兴事物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好奇心会转化为问题呈现到我们面前,运用问题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真正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调动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适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第二,问题式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使他们能够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活跃的思维一般都是从疑问开始的,产生疑问才能有思考的过程和主动探究的欲望。问题式教学法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和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新课程改革中比较有效的一个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第三,问题式教学法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健康发展。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中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要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对于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于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条理清晰的脉络,能够正确地获取历史知识和处理历史材料。最后,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后,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通过这些分析,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运用问题式教学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提出针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

(一)设置适合课堂内容的问题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质疑是学习创造的基础条件。所以,教师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要结合本堂课的主要历史内容来设计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教学节奏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这些问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进行的不同阶段了解不同历史材料的基本概念,从而从这些知识的学习中去发现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简单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历史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带着教师的问题去学习,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比如在学习各国列强瓜分中国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复习旧知识的方法来导入新课,设计关于上节课内容的问题: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有关《马关条约》的历史知识,大家还记得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带来了哪些危害吗?然后由此递进,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朝政府向各国列强借了大笔款项,这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肯借这么多钱给中国?他们想要通过借钱给中国达到什么目的?通过这些逐层递进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借钱给中国的最终目的有一个清楚深刻的认识。教师提出这些问题,继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者班内共同交流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的相关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长此坚持下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学生的历史思维也会得到提高,历史视野也会越来越开阔,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涨。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和分析,也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寻找教材中的重点,对历史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探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的过程中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将问题和材料相结合,适当发挥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事件中,进一步完善历史概念,正确把握历史。

(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就会进入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小组讨论阶段。小组的划分可以是教师事先就安排好的,也可以是课上临时组合的,小组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在竞争中激发出他们的求异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这个氛围中畅所欲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四)师生共同做出解释和总结

在经过小组内的热烈讨论和班内的畅所欲言之后,师生可以共同就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教师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极致,让学生来进行总结,教师只需在这个过程中给予积极的评价,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要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帮助,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见解独特、勇于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肯定。

三、总结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需要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展开积极热烈的讨论,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苑克彬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龙化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

一、把握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精心计问题,每个问题都要有针对性,要围绕某个教学内容来设置,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达到某一学习目标和要求。而且问题的设置应放在教学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而盲目地、随意地给学生提出问题,则会造成“问多无趣、问多无效”的果,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也影响了的教学效率。

(二)激励性原则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动参与程度,要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就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课堂提问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提的效果,更需要尊重、信任、鼓励、扬学生。其实,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都想被别人肯定和表扬,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历史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他们恰当的评价,让他们树立信心。即便是学生对问题的解读和回答不准确,教师也不要批评他们,而是引导学生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寻找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当然,教师也不能无原则地表扬学生,对于他们不合理、不切实际的回答要及时引导和纠正。

二、巧设问题情境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使他们产生认知需要和学习欲望,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动机。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很多内容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出,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选取哪一种,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定。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影视作品来设置疑问,在教授《对外友好交往》一课时,笔者就利用了学生都非常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创设问题情境:唐僧师徒的通关文牒有什么作用?文牒犹似现代人去国外时所持的合法护照,唐僧师徒每到一国,总要进朝谒王验牒,倒换关文,由该国在文牒上盖宝印,签花押,然后再行。他们需要获得通关文牒,然后才能顺利通过一个国家,学生由此明白每个国家都需要与各国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设问题情境,能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知识并非离我们很遥远,历史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教师不能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随意地创设问题情境,那种只是为了追求表面形式的教学设计,虽然使课堂气氛很活跃、很热闹,却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而且提问要恰当。

三、把握好提问的“度”

这里所说的“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数量,一是问题的难度。虽然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我们不能无限制地提问,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合理科学地设置疑问,既不能一直向学生提问,也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讲解知识。此外,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难度,避免问题过难或过易两个极端。如果教师的提问太简单,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既起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也会使学生懒得思考,而且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如果教师的提问太难,即便学生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也找不到正确的解答思路,这就会打击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面对太难的问题,学生还会产生恐惧心理,因为他们考虑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担心自己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设计有效的问题,还需要教师把握好提问的“度”。四、师生共同参与提问单一的教师提问,有时难免会陷入某种模式,因此,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的力量共同提问,适当激发并尽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多给予他们成功的体验。历史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体验”历史的机会,而且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表现欲,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参与探讨的机会。这种参与不仅是表现,而且是学习,更是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清代桐城学者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学生提问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提问。比如,在布置了学生自学之后,不是由教师以提问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而是要求他们分别就教材内容每人提一个问题,问题可大可小,并对自己提的问题在课本上找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反馈和回答的质量评价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而且设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过渡性,要能串联起教学内容。面对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提问的新要求,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提问技巧,并通过有效的提问打开学生思维之门,促进他们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运用能力的提高。

作者:李爱缺 单位:河北省柏乡县槐阳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1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互相联系、有多个层次,比如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等等方面。历史知识有很多的层面,内容丰富,能够让学生开拓视野,促使学生掌握我国的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了解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喜欢学习历史,主动学习历史知识,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要想进行创新教学,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只有确定教学理念,才能更好的实践下去。在目前的历史教学中,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在新课改中强调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因此,在历史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历史素养。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公平、民主的对待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只是充当着教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的地位,通常一节课都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和提出自己的想法,而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大部分都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在教育教学中,教学手段是重中之重。教学手段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之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在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也有了变化,同样,对初中历史教师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思考和提出自己想法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行自主学习,探索新的知识,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产生学习历史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的分析和思考问题,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历史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积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互相交流,借助多媒体设备,更好的完成教学。教师备课要充足,在课前要阅读丰富的学习资料,通过学校的资源以及互联网上等等渠道获取信息,教授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还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主动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4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4.1运用语言艺术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运用语言的艺术,创设出轻松的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氛围,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表达出来,能够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增加课堂的感染力,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4.2利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备,更加直观、准确的把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使课堂氛围更有感染力,学生会对历史知识更感兴趣,促使学生进入历史角色。

4.3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第一,要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在学习了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历史内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所学的知识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对所学的内容的知识结构进行内在联系的梳理,让各个小组互相讨论和评价,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理解,更好的归纳和整理。第二,要培养学生跨学科结合的能力。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能够揭露历史的本质,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全面掌握历史事件,并且能够客观评价,寻找出其中的历史规律。

4.4重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

要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初中生的思维很活跃,好奇心强,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都很关心。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要重视社会热点问题,联系现实生活来解答学生关系的问题。

5结束语

在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是必然的。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潜力,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引导学生扩展历史知识的范围。教师要运用语言艺术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轻松自由的氛围。要运用多媒体设备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要重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作者:刘树德 单位:长春市第八十五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基本策略研究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1.尊重学生。

渴望被尊重、渴望被理解、渴望被认同是每个人的精神需求。为此,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要得体、文明,对学生一视同仁。探讨问题时尽量用商量的口吻,如:“哪个同学能来谈一下?”遇到学生无法完成任务时,不要用鄙夷的眼神、生硬的口吻讥笑学生,而应该用安慰、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其再接再厉。

2.学会换位思考。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将心比心,不要苛刻地要求每一个学生45分钟始终保持一种姿势,要想想换成是自己,行吗?不要苛刻地要求每一个学生45分钟每一分每一秒都要聚精会神地听讲,要想想换成是自己,行吗?不要苛刻地要求学生每次考试都必须优秀,要想想换成是自己,行吗?作为教师,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剑拔弩张的紧张的师生关系就不会发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换来高效的课堂。

3.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有差异,但每个学生都有他自身的优点。作为教师就要像一位探险家一样,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优点,从而学会自我欣赏。点燃深藏于他们心中的星星之火,这个火种一旦被点燃,那么燎原之势必会来临。通常,我对于问题学生会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指责。对于他们小小的进步也会给予肯定,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胜利的甜蜜,让他们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乐观的情绪来学习,这样的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时,我以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国送给联合国的生日礼物是———世纪宝鼎。大家知不知道世纪宝鼎实际上是中国哪件文物的复制品?为什么要送这样的礼物呢?”通过问题的设置,意在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当然,设置问题时必须简洁,否则就会有喧宾夺主之嫌。

2.挖掘教材的趣味性。

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如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烽火戏诸侯等。在讲授知识时,可以通过讲解故事的形式来完成历史知识的传授。这种知识的传授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受学生喜欢,从而能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3.联系生活,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

由于历史是对过去人与事的记载,学生往往会有“学史无用”的想法,进而学习就懈怠了。作为老师可以从身边熟悉的事物讲起,让历史走进生活、贴近生活。比方说,如今许多电视节目热播收藏节目,许多家庭也开始热衷收藏。基于这样的情况,就可以成为老师教学上的一个契机。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与生活如此密切,从而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老师就可以从贴近生活的收藏小知识讲起。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精心备课,然后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当成是空空的储物箱,教师就是搬运工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拼命地塞进储物箱。这样的教学过程往往是枯燥的、令人乏味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学过程不能是简单的搬运过程,而应该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的身份,还可以把简单、枯燥的静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由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知识就会在其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达到课堂充满活力、效率提高的目的。比如,在给初一新生上第一节历史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门学科,而且该课内容距今年代久远、知识点多,要理解并形成清晰的印象难度较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可能会给学生的留下的最初感受是:学习历史太无聊、太累。那接下来上历史课学生的热情就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教法上下工夫,可采用探究、动手、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如引导学生制作表格,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在掌握了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知识的方法。在填表的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内容的不同主动置疑。如好奇心比较强的学生往往会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山顶洞人是怎样学会人工取火的?这些质疑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求知识的主动性。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并通过学生自主评价,使其产生成就感并受到激励。

四、总结

历史课堂论文范文8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基本的道理他们都明白,只是自制力较差,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情感、兴趣、爱好,有敏锐的观察力,具备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予适时的引导鼓励。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很活跃,教师应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和精辟的观点应加以鼓励、概括升华和扩展,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性和自尊心,这样学生也敢于发问。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尊重教师、配合教师,才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并且秩序井然的课堂。

二、提高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

首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使其尽可能丰富多彩,借鉴一些历史中的著名事件和小故事,使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还应该注重与一些其他教学科目的结合,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历史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可以和语文、地理进行很好地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广泛收集相关契合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良好地调动。其次,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发挥。一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力和课堂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帮助其掌握相关知识点,并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处进行综合评价。

三、用好图文史料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只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大部分可来自课本,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选择一部分,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合作互动中解决问题,形成多种思维方式,采取多种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非常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清晰的板书下来,才能记下来,可以有学生代表到黑板板书,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张扬。

五、信息技术手段和课程的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多媒体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作者:普布卓玛 单位:西藏拉萨那曲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境界探究

1.搞好初高中衔接

由于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地位、教材形式、学生年龄特点、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在初中阶段,一些学校根据中考学科分数比值确定教学目标侧重点。因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数比值低,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不成比例,教师根据有限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在教学上出现教师赶进度,整合或者复述教材,更有甚者教学满堂灌;学生划教材、背教材,强化训练题、中考模拟试题“满天飞”。初中教学现状和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初高中新课改要求和三维目标的落实及与高考考纲能力目标的实现相距甚远。

1.1熟悉初高中教材,帮助学生整合教材结构。

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借鉴初中教材,注意帮助学生形成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嫁接。在青少年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高中新大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都是一些挖掘学生潜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最终使学生乐学、会学,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2.研读课标与教材确定教学主题中心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模块+专题”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体系的重要特点。在这一体系下,每一模块都有特定的主题。如历史必修一围绕“政治文明”这一主题,展现古今中外、不同时期政治文明的发展情况,反映人类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及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化。在模块下,教材的单元知识基本上是围绕模块主题设计和安排的,具体到课,也是符合模块主题和单元中心的,而每一课的重点内容更是突出主题。所以深入思考和理解教材知识与课标的关系,对教学主题的确立十分重要,即在明确课标要求的前提下钻研教材、领会教材主题思想,弄清本课教材的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把握教学重点,找准本课教学主题。如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标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则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潮”三方面,展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就是说,教材内容和方向与课标要求是一致的。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侵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迈出近代化极其重要的第一步。这个时期中国学习西方,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主要目的是维护旧制度和旧传统。甲午战争的失败,引起中国思想界的深刻反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的设想。可以看出,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思想的主流。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过程,教学中必须理清这个线索,讲清这个趋势。

3.教学可适当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

学案就是指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的学习方案,是由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把握课程内容主旨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编制的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老师帮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链接老师与学生的枢纽,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学案导学的模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启发思考、学生课后的练习巩固,将“学、思、做”三者有效结合,实现有效教学;学案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具备基础知识的了解后,在课堂中以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史料对历史进行宏观展示,在把握教材主旨的前提下不再用空洞的理论套,而以史料论证历史,激发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

3.1学案内容的设计、实施必须具有层次性和梯度。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心理存在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发展,有所收获,采取的策略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状况、心理特点等实际,在主要学习板块的形式、内容安排上体现层层递进,具有一定的梯度(可以在学案上有标记,分层不仅体现在习题上,还应该体现在合作探究上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的分层递进。

3.2学案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要合理。

如果每一节课,都开展学案教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每一堂课都使用学案,一定要适度。

4.提高历史作业的有效性

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是对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什么是作业呢?作业应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一项活动,也就是说教师设计、布置作业的过程就是促进自身成长的过程,而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设计有效性作业。那么,以往传统的作业有哪些值得改进的问题呢?从功能上看,传统作业大多侧重于甄别与选拔;从形式上看,传统作业大多是单一的基本知识的再认再现。所以,学生整日陷在题海中挣扎,老师整日埋在作业堆里痛苦,师生都感到身心的疲惫不堪。师生厌倦作业的原因,恐怕主要源于作业的无效性。

作者:常海侠 单位:抚宁三中

第三篇: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一、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于高效课堂的含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总体来说是针对课堂教学中低效性或者无效性而言的。它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具体的表现在:学生的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教育目标上解读,高效课堂就是把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加以实现化。对于历史课堂教学而言,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高效课堂教学既是理念,也是策略,更是我们教育教学第一线教师的价值追求。任何课程都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都有其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独特的学科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科学性。要真正做到课堂的高效,教师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

二、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等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它是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灵魂,其实质是一种科学方法和艺术。教师设计的任何教学环节都应该贯彻基本的教学理念,讲究教学策略。笔者结合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及观摩了一些国内知名的历史教师的优质课的心得,谈一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的策略。

1.备课环节研究课标和教材,整合资源,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在前几年新课程的远程培训时,有位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标和教材是本书,万人一版,它们是教师备课必不可少的资源。在继续教育教学培训过程中有幸听了山东省中学历史特级教师钟红军老师的讲座,她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读课标时,可以往前再读一步”。我一直坚信这句话: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备不好课就上不好课,效果好坏就更谈不上了。很多老师在备课时,关注的仅仅是本节课的内容,却忽略了研究它在教材中的“面”。实际上,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更重视的是整册教材、整个单元的安排。因此,在备课的环节中,不仅仅限制于所备本节课的单一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宏观性。例如,在2011年海南省教育培训院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年会上,笔者上了一节《辛亥革命》的研讨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需要把宏观、中观、微观的目标做一个全盘的规划,做好统筹安排。经过300多位与会的老师及专家观摩和研讨后,专家的评价是这样的:从本堂课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已经做到避免就事论事,指导和帮助学生从世界潮流和中国社会进步趋势的角度,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关系不是居高临下式的,探讨问题也不是预先就定封闭性结论的,而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思想开放、思维自由的探究活动。还有专家觉得在整堂课中,课堂紧凑,教师的引导有效得当,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中兴趣浓郁,课堂互动性很强,三维目标落实到位,高效实现预期的教学任务。最后评委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堂合理整合资源的高效历史课。实践证明,高效的历史课是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的环节中,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不断地整合,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2.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优化课堂教学。

自从暑期的新课程远程培训后,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假期里我定好计划在网上观摩全国优质课,同时也温习了自己曾经用过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并写了一些听课记录和心得体会。我在观摩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共性的规律特征,那就是每节课都是学生学习、发现、思考、训练、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现、反思、总结、改进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突破传统的许多固定的形式,譬如课堂教学活动可能没有完全按照原来预设的程序进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能没有想到,对老师课堂把握能力要求极高。那么在课堂上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呢?我采取以下几点来优化课堂教学。

(1)明确目标,有效设置历史教学情境。

布卢姆指出:“有效教学是通过有准备的教学达到一定目标。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要建立以目标为导向、以反馈矫正为核心的目标控制体系。”我们重点关注教师是如何对课堂进行掌握和调控、学生又是如何参与其中和反馈信息的。如高中必修Ⅱ《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一系列大萧条时代的图片资料,再结合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人民生活的贫困,体会经济危机的危害。学生通过观看、讨论,在脑海中想象经济危机下美国的情境:上千家银行倒闭,造成千家万户分文皆无的灾难性后果,从而为接下来的内容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笔者认为这节课使用了很好的策略,因为教师从整体上考虑情境设置,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情境体系。依托文献材料和图片材料,有效指导相应的读图技巧,让学生指出所看到的一切:人们的姿态、穿着打扮、神情、街道店铺的招牌、建筑物等,教师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每个问题指向明确,步步为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因此,我认为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对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不知道如何根据材料创设问题,不知道如何选材,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意义建构,就有可能在课堂上堆砌一大堆材料,使学生思维混乱。学生的知识结构尚在形成过程中,知识、能力的储备尚不足,对历史现象还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认知,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问题的设置不宜过长过大。

(2)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不仅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更要凸显于教学过程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试图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参与的局面,力求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提倡把以往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转变为师生有效互动、生生有效的多维活动。教师的教学重在引导和培养,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历史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后编排的历史教材内容,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最根本的做法是转变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实践中追求高效教学。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切实地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这是历史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所有老师的共同追求。

(3)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就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方法得当往往就事半功倍。我们选择怎么样的教学方法,必然影响到课堂教学高效与否。常言说: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讲授法遭到了一定的质疑和挑战。历史课堂教学的讲授是指历史教师运用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而连贯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并形成科学价值观及人生观的方法。其优点是授课对象多,信息量大,知识系统性强,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在新一轮课改中,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备受广大教师的关注,并且其研究成果也开始得到应用。如某学校为了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首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班级内进行分组,并指派小组长、副组长,明确每一位学生的角色。其次,在课堂上,把教学任务转变为课堂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问题,小组中每个学生负责一个子问题。再次,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研讨,确保小组交流,进一步分享学习成果。最后,针对各组完成的情况或者解决问题的水平,教师进行及时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小组的学习成就加以对比。这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在分组讨论教学时,采取合理设计小组的任务难度、改进组间竞争规则和精心选择小组长等措施,最终找到了有效的解决策略。另外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加强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每一次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都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完善的认识中归纳出一定的结论,这样才能避免形式主义,从而唤起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热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课堂背后及时反思教学,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反思作为一种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探讨“如何上好一节课”的策略。近年来,学界有关“好课标准”的讨论和“高效教学”标准研究,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更多的参考。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为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应是问题驱动教学,学生活动较多,这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多次对随堂录像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捕捉课堂信息,及时调控教学,影响了整个教学效果。在事实上,影响课堂参与度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个人魅力等。针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一是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实践;二是进一步优化教学程序,营造参与氛围;三是增强课堂调控,提高参与意识;四是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参与热度。我特别强调反思课堂教学的语言问题。我觉得教学语言准确精练,关系到课堂高效与否。历史课堂教学不是说书,不能一个人在那儿包场,老师讲得过多,那么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时间就少了,这样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这样的课堂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老师的语言不够简洁,学生就很容易精力分散。心理学表明:如果课堂教学语言这一项环节做到准确生动,那么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产生愉快、高兴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就高,兴趣也浓郁,活动的效果也突出。

三、总结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要阵地,要切实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高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仅仅以个别环节来下定论。不仅要从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角度来认识它,更应该从学生的积极发展、终生获益的方向去把握它,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进一步研究出更加合理的策略,以科学、高效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使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郑锋 单位:海南省海南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课堂科学评价体系建构

一、当前高中历史评价体系的现状

(一)目标统一性评价

所谓目标同一性评价就是给予每个学生树立同样的学习目标,建立同样的目标体系。并鼓励学生向着统一的目标发展,忽视人本身存在客观差异性的事实。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要求。高中生一般接近成年阶段,对外界的事物以及思维都有着独立的见解。他们多有自己的思想及主见。假设,教师设立统一的目标评价体系,自然会迫使他们统一价值观、统一发展方向、统一目标。自然会有学生被迫使放弃自己的原始目标,甚至打消他们自身全面发展的积极性。

(二)过程同一性评价

当前很多教师,在进行学生过程评价时,大多数是建立统一的学习模式、统一的教学模式。这种评价体系自然违背了人们自身差异性的特点。学生出身不同、教育不同。那么,存在接受能力、认知能力及思维能力各不同的现象也就十分正常。那么,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标准一样,自然会导致很多学生接受能力不足,学习自信心受挫。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结果统一性评价

结果一致性评价不仅出现在高中历史课堂评价中,也是当前基础教育共同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的将尽力投入到班级的升学率、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身发展。这种结果性的评价体系必然会严重违背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阻碍自身多元化的发展,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综合素质化人才的培养战略,又回到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机制下的“考试机器”培养模式。

二、高中历史教学科学评价原则建议

(一)元认知评价

所谓的元认知评价实质上就是自弗拉维尔(Flevell)于1976年在其《认知发展》一书中提出的,其本质目的就是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的认知方式。这种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符合学生自身实际,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智力发展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要做好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的学习方法。例如学习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时。教师可以对学生对于夏、商、西周的政治熟悉程度进行了解,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了解自我的学习不足。然后教师抓紧的引导,建立表格对比、强化概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发展性评价

所谓发展性评价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认知发展的评价。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等特点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我们知道,每个学生出身不同、家庭教育环境不同、社会教育不同,存在客观上的认知能力差距也就不足为奇。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符合学生的自身实际。例如,学习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时,这就对学生平时对于国际新闻的关注要求很高。很多学生家庭环境不同、爱好不同,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叫世界多极化概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分组进行关于世界多极化的信息收集。也可以设立“关于世界多极化出现的好与坏”进行一场自主的辩论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多元化评价

所谓多元化评价就是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种考核标准,告别传统的唯成绩论的评价标准。从学生价值观、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等等方面进行评价考核,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锻炼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用历史的角度分析现有的问题。然后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规划并和同学分享。引发自我的历史思考,拓展自我的历史思维及知识面。这不仅符合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符合社会对综合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标准。

三、总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自身智力的发展、历史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及借用历史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很好的帮助。所以,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就十分重要。

作者:彭长白 单位: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安福二中

第五篇:高中历史课堂兴趣教学策略探究

一、转变高中生的认知,注重他们历史素养的提升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对于人才的定义,不只是智商方面的考察,情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希望学校教育能为社会输送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在高中阶段,历史课堂是对高中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和环节,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不仅让高中生学习到相关历史常识,更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在实践教学中,应该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高中生的素质培养,不让这句口号流于形式呢。笔者认为,应该要树立一个理念,即要让高中生全面发展,要让高中生主动发展。主动发展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高层面的要求。如果能做到让高中生在历史课堂获得主动发展,让高中生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关联性,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培养高中生个体内部课堂的学习兴趣,从而使高中生能够享受学习、快乐学习。

二、充分挖掘教学素材,合理的开发利用教材

由于我国教育设施的局限性,历史教材是老师进行传道授业的基本方式,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课改之后,对教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这一教学环境实际情况,历史教材也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外部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此来吸引、诱导高中生形成相应的课堂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教材编写者应树立新的教材观,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全力做到教材内容符合高中生的发展要求,不让教材内容流于形式化和程序化,而作为教育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以高中生为中心,在了解高中生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整合教材,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真正做到活用教材教知识,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墨守成规地教教材。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界定师生角色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正确的意识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将这个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历史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就历史教师而言,要做到以高中生为中心,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要历史教师付诸于实际教学中,老师们要改变过去唱“独角戏”的做法,真正把课堂让出来,做一个引路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形成大家共同讨论、共同学习的氛围,让高中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应有的体现。相信通过历史教师和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高中生历史课堂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一定程度地激发。

四、帮助高中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立志教育,启发高中生自觉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高中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取得高分数,而是获取相关的历史知识,然后做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更为重要的是在以后的人生中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突显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理想的产生是以现实作为基础的,虽然理想的建立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息息相关,但是更应该与社会的现实需要相联系,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会更大。随着我国加入了WTO之后,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范增,更加重视人才道德的考察。根据这种要求,历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帮助高中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具体指导学生实现理想的方法,从理想这一高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运用教师期望效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就是教师期望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它主要是指如果教师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加关怀与爱护,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尊重与信任,从而激发出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反之,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表现出厌恶或是失望,不重视与学生交流思想,师生之间关系逐渐冷漠、疏远,就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因此,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对待学生应该秉承公正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理应对每一个学生都建立积极的期望,不要总是消极地看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特别是对待那些上课爱捣乱、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更应该努力发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关注他们身上某些积极的变化,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生历史课堂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实现兴趣课堂教学,根本上讲就是使“以教促学”变为“以学促教”,通过“任务-活动-评价”的方式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作者:张强 单位:山西省灵石县第一中学校

第六篇: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满堂灌,这种学习模式使得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只会一味的接受,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效率非常低,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多大好处。对于现在新课标教学来说,很多原有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新形势下的教学。新课标教学的理念是主体回归,但原有的教学确实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这在根本上就有区别。现在强调的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体现的是一种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思想,很多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自己去思考,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原有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配合,教师在课堂上把该讲的知识点全部讲完,学生在课堂上先把该学的学习了,课下再去认真复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满堂灌给老师的感觉就是他们已经把很多知识都讲授给了学生,而且每节课都是那么的充实。但对于学生来说,太多的知识量在很短的时间内记住是非常困难的,根据研究显示学生的听课有效时间只是那么短短的十几分钟,剩下的时间学习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想在这种教学现状下让学生学到、掌握更多知识,总感觉是少数同学的能力范围内,大部分的同学是做不到的。我们都知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只有抓住课堂才能提升成绩,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二、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1、以故事的情景来展现问题原型

我们在高中学习的很多知识都是前人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发现求证的,这里面肯定会有很多有趣和发人深省的故事。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历史问题的学习。我们现在讲究的是一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所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以这些名人故事教授一些道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起到强化素质教育的作用。而且,历史本就是发展长河中的一个个故事连接在一起形成的,把这些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以故事的情景展现在课堂上,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历史知识以及它所表现或包含的意义是非常难懂的,这个时候如果以故事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在同学面前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2、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是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所加入的元素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信息的时效性更加显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更加及时、准确的为学生带来更多有用的知识。例如讲到某个故事、某个片段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件里面加入有图片、视频记录以便将历史事件还原出来,学生不仅会非常感兴趣,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同时还会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更好得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缘由和所隐含的意义。这样一种技术的使用,使原本只能从课本上获得知识与资源的课堂教学突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现在就是网络信息量非常大的时代,信息的多样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时效性强等特点使信息的交互性更强。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可以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

3、创设相对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历史学习是非常严谨的,它不像其他的学科那样会有一些模棱两可的表述。所以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事件,一切都是已经发生的事,都是有历史证据可循的事件,都是不容更改的。但是,历史事件本就是给我们研究历史以及从历史事件中收获知识的课程,创设相对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帮助教师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总结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对于高中教学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升学情况,还对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探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是现阶段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

作者:刘宗丽 单位:平度市第一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课堂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一、前提:认清高中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首先,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由发生在过去的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组成,而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是有原因和经过的,发生了以后会产生一定的历史结果和影响。每个历史事件,皆有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这几个要素。同时,每个历史事件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在这个时间和地点上有一定的人和事。这也就是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的四个基本要素。在学习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时候,必须抓住这四个要素,抓住这四个要素,比死记硬背课文要容易。其次,人类对历史的探索是有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总结和结论。在课堂阅读历史的时候,也要有这么一个认识的过程。当然,在进行总结和得出一些结论的时候,人们所处的阶级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在对这些历史史料进行阅读的时候,也要理解到这一点。再次,历史知识是有体系和结构的,课堂上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同时,历史事件的发展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体现在有的是横向联系,有的是纵向联系。学生对这些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要能理解和掌握的话,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先让学生对其进行阅读,理解了这些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也就能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是有联系的。

二、基础篇:不可忽视的教材模块中的“课前导言”部分

历史教材中的课前导言对本节内容起到抛砖引玉和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说画龙点睛。所以,对教材中的课前导言部分的阅读关系到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重视导言的阅读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古代商业的发展”这一节,让学生先阅读导言部分,导言部分介绍了古代传奇人物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仇后,弃官经商,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春秋战国时期关东地区最繁荣的经济中心是“陶”,有“天下之中”的美誉。在引导学生阅读导言内容后,然后提问:从范蠡身份的转变,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范蠡为什么要选择“陶”作为他经商的地方?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然后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入本课学习。

三、加强篇:加强对教材模块“历史纵横”的阅读

学生课堂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年龄越大知识积累程度越丰富课堂阅读能力就越强。所以,对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在讲述“发达的农业”这一部分时,让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的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前,先抛出问题:世界上有哪几大主要的农业发源地?中国的主食是什么?与其他的几个地区有什么不同?然后学生阅读,总结回答:中国农业是独立发展各成体系的。学生阅读讨论完后,让学生回答难度更高的问题:古代中国,人们为什么会出现频繁的迁徙,最后为什么变成了稳定的定居?学生继续阅读“历史纵横”中的材料,同时老师加以引导:从迁徙到定居的过程中到底解决了什么?是为什么?表现是什么?其根本又是什么?把这四个难度更高的问题解决后,学生明白了人们从迁徙变为定居是因为有了稳定的农业。

四、提高篇:重视教材模块中“教学案例”的阅读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教学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比如“古代的经济政策”这一课的教学案例中,关于“海禁”和“闭关锁国”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先阅读。在阅读的时候,先用多媒体出示“唐代丝绸之路”路线图和“宋元海上交通图”,学生边阅读边比较,发现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然后提问: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与宋元天壤之别,原因是什么?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倭患猖獗,危及明朝统治;清初,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种回答显然不符合史实。然后,老师可以引用1793年乾隆皇帝复英王乔治三世信,“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必要之物,是以恩加体恤”,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案例,进而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五、总结

除了在课堂上通过对历史教材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训练,比如做一些历史阅读题,尤其是材料题。通过这些题目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以,课外练习题的选择和设计也是值得老师认真思考的。

作者:严晓芳 单位:江苏吴江高级中学

第八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全面把握历史教学内容全局,科学实现知识间的灵活调整、重组

高中历史作为文科综合学科之一,其课时相较于其他语数外而言明显减少,但是教学内容却繁多,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得不以高考内容为指向标,着重讲解考试重点内容,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使得历史教学内容肤浅,事件的发展缺乏必然性。再加上,枯燥的课堂讲解模式和学生的强记硬背使得学生在分析阅读材料时缺乏准确的灵活运用,所背诵的内容不知道该运用到何处,知识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历史内容之间的相通点,科学把握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主要脉络,实现知识间的有效衔接,比如按照事件发展或人物发展的前因后果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打破历史教材的顺序编排,科学重组教学内容,这样能有效加强历史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呈现出环环相扣的局面,凸显历史知识的全面性和紧凑性。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和重组主要需要把握住人物和时间两大主要脉络,并以此为主干,科学总结和梳理,形成一个连贯有序的知识链,呈现出知识间环环相扣。比如以时间为脉络梳理历史知识,可以有条不紊地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历程和大事件;以人物为主要脉络进行历史知识梳理,可以沿着这一主线,联系人物参与的重大事件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这样形成的知识链既有利于学生的掌握,也能更加全面地拓展知识内容,摆脱以考试为方向的选择性课堂教学模式。

2开展研究性课堂教学,科学指导学生辩证性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开展研究性活动是课堂教学深入的重要体现,也是师生共同探索的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学生借助史料、网络等资源自主查阅相关知识,丰富和拓展个人的知识范畴。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促进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转折性人物和重大举措,教师要指导学生辩证性,不能片面的、狭隘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设置专题展开讨论研究性活动。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制定出高中各年级有所差异和侧重的研究性学习目标并科学指导研究性学习成果。比如就争议性历史人物的活动、地位、作用进行评价或争鸣式论辩,如秦始皇、拿破仑等等;对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研究,如鸦片战争等具有转折性事件的前后变化等;对国内外热点性、焦点性事件作历史根源的探究性分析,如中东问题、美国反恐战争等,有助于学生的正确认识和系统把握。教师也要善于利用社会热点话题,如紧张的中日关系根源,以及日本单方面的否定南京大屠杀事实展开话题研究,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研究性活动是科学构建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使课堂活动的研究目的、任务和背景更加明确,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多元。对于课堂研究内容,教师可以科学设疑,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讨论,教师要科学评价、积极总结和补充,使研究性活动取得成效。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科学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观

实践活动是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的最直观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观,改变学生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思维,正确看待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事件,强化个人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电视电影,并以此开展讨论或发表自己的观后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先烈遗像等等;访问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参与者和亲历者;利用特殊纪念日,开展“历史上的今天”的专题讲解活动,如九一八、双十二、七七事变等等,也可以利用城市区域特点,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大事件遗址,如马江海战纪念馆等等,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加深体会,更加深层次的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观。

4总结

综上所述,科学构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是在课堂这一基础教学活动实施场所内,最大程度地突破教材内容局限,以更加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拓展教学宽度和教学深度,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链,对中国历史及世界各国历史发展有全面深刻的了解,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

作者:高骏 单位: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

第九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结合问题分析

一、深入剖析,适当开展地方史专题讲座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以史为鉴做到继往开来,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一些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历史素材作为教学内容。虽然全国各地使用历史教材的版本不同,但是教材内容大致相同,都是以历史大事件为教学主线。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少会有老师将地方史当作教学内容贯穿于课堂之中。但有必要去开展以地方史为主题的讲座。例如,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宗教、民族关系变得复杂化,所以很有必要去开展以地方史为主题的讲座,这对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有很大帮助。

二、渗透地方史,突出民族个性的培养

如今的高中学生缺乏历史知识,尤其是缺乏对自己民族以及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因此,将地方史渗透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是大势所趋。让学生铭记中国历史,必须了解自己民族以及家乡的历史。所以,教师应该对地方史进行研究开发,并且将其渗透到历史教学中,令地方史得以传承和发扬。在我国所有的高中历史教材中,都偏重于对历史大事件的教学,往往忽视地方史教学的重要性。为了让地方史得以传承,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方史,所以必须要将地方史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例如,教师在讲授林则徐虎门销烟时,可以让学生查阅当地史料,了解当地是否也有像林则徐一样抵制鸦片的英雄,并将自己所了解到的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与其他同学分享。

三、丰富地方史,让学生走进历史

除了教材上的内容,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还包括当地历史在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的博物馆进行参观博物馆中的每一件展览品都是历史的见证,相对于枯燥的历史描述而言,这种直观的视觉体验所起到的教学效果要更加突出。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来开展历史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去参观博物馆、去烈士墓祭奠等。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将历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四、转变教学观,端正“教”“学”关系

教学活动是由“教”与“学”这两大部分构成,因此,教师必须要认清教与学两者之间的联系,真正做到以学促教以教助学。只有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将地方史渗透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学生可以通过电视或者是网络等一系列途径,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将高中教材内容和当地历史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当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维以及观念,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实现优化教学过程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授秦始皇的功与过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结合参考资料进行思考,经过讨论后,将自己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论与师生分享,教师在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结合历史资料,查阅本地区在历史上出现过哪些领导人物?他们又做过什么贡献?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地的历史,有利于当地史的传承与发扬。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