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论文范例

临床护理论文

临床护理论文范文1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124例,均为在本院治疗的泌尿外科患者。随机把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2例。其中男79例,女45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为(51.5±5.5)岁;病程8~22年,其中泌尿系结石5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48例,肾结核2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方法如下。

1.2.1培养优质的护理观念

通过组织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让护理人员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的各种相关文件精神及内容。建立宣传栏,建立健全的临床护理工作规章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和临床护理工作规章制度标准,并督促护理人员将观念落到实处,给患者带去全新的护理理念。

1.2.2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重新调整原有的人力资源配置,根据泌尿科手术的特点及当日的手术量来安排人力,弹性排班。成立护理责任小组,实行责任制护理,由一名责任组长带两名责任护士,分管一定量的床位,确保每个组的高年资护士与低年资护士合理搭配,分工明确,及时满足患者需要。

1.2.3完善管理模式

根据基础护理的情况,重新安排合理的护理时间表。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医院的服务项目、时间及目的,以获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如患者对服务质量不满意,一定要调查清楚并给患者一个满意的交代。实行流动护士站,将护理操作所需的器械及用品备好放于流动护士站的治疗车上,可节省护士往来护士站与病房的次数,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1.2.4加强常规护理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同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治疗期间,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征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患者需重点观察导尿管情况,确保通畅,如有异常,立即报告主治医生。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护患纠纷率、对护士工作的满意程度。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护患纠纷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缺陷、对护士满意程度的情况。

3讨论

当前,优质护理服务已成为护理模式转变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广优质护理服务是进一步提高医院护理质量的关键,而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是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医院泌尿外科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除了需要护理人员的全力配合之外,还需要国家、政府、医院及各临床总务后勤部门的支持、理解与配合。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患纠纷及护理缺陷明显降低。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时,一方面可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高度满意提高,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自身素质也不断在提升,对护理理念的理解也逐渐深入,使其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小结

临床护理论文范文2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实习的43名护理本科生,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泸州医学院、川北医学院等4所高校的4年制护理本科生,均为女生。其中,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我院重症医学科实习的第4批9名,第5批12名,共计21名本科护生为对照组,年龄21~23岁,平均年龄21.67±0.79岁;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实习的第5批7名,第6批7名,第8批8名,共计22名本科护生为观察组,年龄21~23岁,平均年龄21.77±0.86岁。两组护生入重症医学科的评估成绩(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基本技能、护理实践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带教教师均具有本科学历,持有临床带教资格证,参加了我院举办的合作学习理论学习班,临床和教学经验比较丰富。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由带教老师集中开展专科知识、疾病小讲座,专科示范,护理操作,集中查房,然后实习护生分别跟不同的带教老师轮班,出科前对护理基础理论知识、护理基本技能(CPR、人工气道吸痰、GCS评分等)、护理实践能力(护理查房、小讲座、个案护理)进行统一考核。观察组采用“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实验教学方法。第一,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实习护生的成绩、认知能力、个性特点、交流沟通能力、兴趣、爱好等,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观察组的22名实习护生分为5组,每组4~5名,形成“固定合作学习小组”。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确定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小组讨论和学习情况的管理、小组学习成果的汇报。第二,确定合作学习目标,带教老师结合ICU临床护理教学要求及护生自身特点,提前1~2周向实习小组预告教学方案和有关教学要求,实习小组根据教师所提要求,在正式查房和讲课前收集好有关病案资料以及相关的护理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和实习护生一起查房,发现缺陷问题,完善临床资料,引导护生依据ICU临床护理教学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合作学习目标。第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与讨论。首先由带教老师组织专题讨论,实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针对专题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定期督导讨论,并根据小组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鼓励等。之后,由各学习小组在小讲座上汇报讨论结果,同时其他小组可提问,汇报小组成员进行答辩。针对小组学习、讨论和汇报中提出的问题,带教老师集中讲解、答疑,提出解决问题的处理意见或建议,最后形成较为统一的、正确合理的方案。第四,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估。实验教学评估采用各小组成员自评、小组间互评、带教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第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由带教老师组织查房、讲课总结、教学质量点评、教学效果测评,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下一阶段的整改措施和方案。

1.3评价指标

主要评价两组护生出ICU的成绩。成绩(一)主要包括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基本技能、护理实践能力3个部分。采用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基本技能测试,护理实践能力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两组护生的实习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护理基础理论测试主要测试两组护生经过实习教学后的护理基础理论水平;护理基本技能测试主要评估两组护生经过实习教学后在CPR(40%)、人工气道吸痰(30%)和GCS评分(30%)等方面的操作水平;护理实践能力主要评估两组护生经过实习教学后在护理查房(30%)、小讲座(30%)和个案护理(40%)等方面的护理实践能力。成绩(二)主要评估两组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该成绩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从护生自我评价(30%)、带教老师评价(40%)、患者评价(30%)3个方面获得。

1.4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护生实习期间的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基本技能、护理实践能力、问卷调查结果等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概率以百分比表示,计数数据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习结束后,考核教师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对两组护生的护理基础理论、护理基本技能、护理实践能力进行统一考核。同时,就两组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在护生、带教老师和患者中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护生自我评价占30%、带教老师评价40%、患者评价30%。

3结论

临床护理论文范文3

回顾性采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剖宫产术术后发生急性压疮的4例患者临床资料。采集患者手术时年龄、身高、体重、妊娠期合并症、手术时孕周、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及血浆白蛋白、术后并发症等相关信息。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

2结果

本研究中共收集剖宫产术后发生急性压疮患者4例。此4例术中压疮病例均为腰硬联合麻醉下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后1d之内骶尾部发生压疮。病例信息、妊娠期合并症、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特点分别如表1、表2所示。患者手术时的年龄是(33.25±5.56)岁,BMI是(23.72±4.56)kg/m2,手术时间是(4.75±2.22)h,4例患者均发生产后出血(100%),产后出血量为(1750.00±1658.31)mL,围手术期血红蛋白降低浓度为(43.50±3.11)g/L,围手术期血浆白蛋白降低浓度为(10.87±5.63)g/L。

3讨论

压疮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风险不能通过单一因素明确解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其发病风险。有学者研究发现III-IV期压疮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显著低于急性外伤创面,认为胶原纤维合成减少或消失可能是形成压疮的重要因素。通常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会自分泌或旁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进一步刺激新生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构成细胞外基质以填补组织缺失,为表皮细胞覆盖创造条件。胶原纤维是肉芽组织中细胞间质的主要成分,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形成基质。正常皮肤组织中存在大量胶原纤维且排列整齐;急性创面虽有一定量的胶原纤维但出现部分融合;在压疮创面其含量较少甚至消失,提示胶原纤维是影响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张等进一步研究观察发现压疮边缘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压疮中心组织,但两者都显著低于急性创面,提示压疮边缘相对于中心部位具有较强的组织修复能力,但仍不能满足创面愈合所需。在临床工作中重点是发现有发生压疮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其护理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其发生风险。Coleman等的一项包括54个研究34,449例患者的荟萃分析认为,发生压疮的三大主要危险因素是患者自主活动度减小、血流灌注异常和皮肤状态异常;与此同时,皮肤湿度、年龄、血液成分、营养状态、基础健康状态对压疮的发生及发展依然重要;而皮肤温度、免疫力对于压疮的发生发展是否重要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压疮的发生率已被列为衡量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标准之一。2011年卫生部《三级妇产医院评审标准》第七章第二部分中,对住院患者安全指标如何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进行具体规定。2011年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第三章患者安全中,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进行具体指导。发生压疮给患者带来痛苦,给家庭带来压力,并增加经济开支。虽然产科压疮的发生率较低,但是其发生与产妇特殊的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值得引起产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3.1产科压疮产生的原因

3.1.1卧床时间与压疮关系:

4例压疮患者手术时间3h-8h,其中病例1出现产后DIC紧急抢救,病例2、病例4术中出现膀胱损伤进行膀胱修补,病例3术中进行子宫肌瘤剔除,因此手术用时较长,加之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常规去枕平卧6h,患者腰骶部持续受压达9-14h。国外有关学者提出,在69.75mmHg压力下组织持续受压2h以上就能引起不可逆损伤。另有报道提出患者处于被动体位,局部受压6h以上可能发生压疮,可能是长时间的被动体位使患者变得躁动,体位耐受性降低,患者臀部和骶尾部的扭动增多,增加了扭动过程中皮肤与床单不断的摩擦,增加了皮肤的外界受力。正常情况下,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术约需1h,如需要进行其他妇科手术或因发生产后并发症如胎盘残留、子宫收缩乏力、DIC等需要紧急处理时必然要增加产妇平卧位的时间,因此术后出现压疮的风险加大。

3.1.2BMI与压疮关系:

BMI与压疮间的关系尚未被明确阐明。Kottner等的一项包括50,446例住院病人的研究发现较瘦的患者(BMI17.00-18.49)发生II、III、IV期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肩部位置压疮的概率高于体重正常(BMI18.50-24.99)、超重(BMI25.00-29.99)和肥胖(BMI≥30.00)的患者,提示了BMI是预测身体躯干部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而足部压疮与患者BMI无关,提示了BMI不是预测足部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Shahin等的一项横断面研究认为BMI<18.5kg/m2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Balzer等同样认为BMI较低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同时亦认为高龄、合并其他疾病、自主活动能力受限及自理能力受限均是预测发生压疮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相反有研究认为肥胖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高于体重正常患者。可能是由于肥胖患者较大的体重给骨性凸起处皮肤施加了机械压力,从而造成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伤。本研究中4例压疮患者的体重指数1例偏小(BMI=17.50),1例超重(BMI=28.44)(分娩时BMI≥27为体重过重)。另2例虽然分娩时BMI处于正常范围,但随着孕期营养摄入增加,孕妇体重平均会增加12.5kg左右,持续性垂直性压力是引起压疮的最主要原因,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越大,组织发生坏死所需时间越短。

3.1.3营养状态与压疮关系:

已有较多研究证实营养不良、体重降低、营养物质摄入过少与压疮具有明确相关性,是预测压疮的风险因素。亦有学者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贫血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4例产妇均在术中发生产后出血(出血量≥500mL),致使血红蛋白下降41-48g/L,血浆白蛋白下降4.5-15.2g/L。由于产后大量出血造成丢失过多红细胞和血浆白蛋白,又因摄入不足,使产妇术后形成负氮平衡,皮下脂肪减少,肌肉随之萎缩。一旦局部组织受压,肌肉和脂肪的保护作用减弱,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压疮。其中1例BMI过低,说明已经存在营养不良,肌肉和脂肪对骨隆突处的保护作用减弱,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压迫时间过长也容易产生压疮。

3.1.4麻醉药物及镇痛泵的使用与压疮关系:

此4例压疮患者均为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后都使用了镇痛泵。术后镇痛泵在缓解产妇疼痛的同时使产妇因畏惧疼痛或担心导管脱出或受压而影响了产妇的主动活动,从而增加了骶尾部持续受压的时间。麻醉及镇静药物的使用可使受阻滞部位以下的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受压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而易发生压疮;术后使用镇痛泵比未使用镇痛泵患者的压疮发生率要高3倍。

3.2预防剖宫产术后压疮的对策:

近年来,压疮现患率被用作评价护理质量和压疮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的指标,并且也被用来评估预防资源的需求量,作为制定预防计划和分配预防资源的依据。一旦发生压疮,将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强化压疮的预防知识。

3.2.1加强术前访视:

对有压疮高危因素的产妇进行全面的评估,责任护士做好健康指导,包括术后翻身活动重要性、饮食的选择等。对孕期体重过高、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患者要重点交班,填写压疮评估表。

3.2.2加强手术管理:

手术室护士术前要访视患者,评估压疮的高危因素,对手术时间长者需要提前准备预防压疮: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因素中手术时间与压疮的发生率有关。故术中患者身下要放置预防压疮的气垫,对易发生褥疮的部位进行保护。手术床单平整,不可牵拉患者增加皮肤摩擦。剖宫产手术麻醉时待消毒液干燥后再让患者取平卧位,医生消毒手术范围时,消毒液不要使用过多,避免流入骶尾部。

3.2.3加强回室后管理:

对于高危患者术后出室前护士再次检查患者皮肤情况。回室后与病房护士进行交班。病房护士要对手术过程进行了解,对于手术时间超过2h,产后大出血、体重过重、低蛋白血症、妊娠合并糖尿病等高危产妇,回室后病房护士必须协助产妇每2h翻身一次,严密观察受压皮肤情况。对于采取腰硬联合麻醉的产妇术后建议采取抬高床头,床头抬高角度控制在30度以下,既可以缓解腰骶部受压又可以降低剪切力对皮肤造成的伤害。

3.2.4加强出院后的家庭访视:

出院后加强访视,电话指导与家庭随访相结合。评估病人的疮面愈合情况、营养状况,监测相关疾病及指征如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血色素等。给予产后康复及相应的健康指导。

3.2.5低蛋白血症患者压疮预防:

对于体质较差如贫血妇女在孕期需注意加强营养,食用优质蛋白饮食,如鸡蛋、瘦肉等。从而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增加体内蛋白含量和提高免疫能力;因妊娠高血压、产后出血过多造成血红蛋白与血浆白蛋白丢失者除加强术后营养外需要口服补血药物或及时输入白蛋白及全血和血浆,护士应遵医嘱按时准确给予药物治疗,并注意相关化验结果。临床工作中,预防压疮方面可能存在以下误区:①使用气垫圈:使局部血循环受阻,造成静脉充血与水肿,同时妨碍汗液蒸发而刺激皮肤,特别是水肿和肥胖者更不宜使用;②局部按摩:使骨突出组织血流量下降,应避免以按摩作为各期压疮的治疗措施;③使用烤灯:使皮肤干燥,组织细胞代谢及需氧量增加进而造成细胞缺血、甚至坏死;④频繁、过度清洁皮肤:进一步损伤皮肤表层等。

4结语

临床护理论文范文4

1.1一般资料

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科接收的护理本科实习生16人,实习时间为每批两个月,科室设病区总带教教师。在护士长的领导下,带教工作由病区总带教教师负责,按照护理部及外科教学计划拟订科室带教计划,及时反馈带教信息,持续改进带教质量。

1.2方法

1.2.1入科教育

护生由学校进入临床实习或由一个科室进入另一个科室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因此入科教育工作尤为重要。护生入科后由病区总带教教师热情接待,讲解实习环境及要求:(1)介绍病区的环境、布局、物品位置、人员分工,本科室护理特点、教学计划、出科考评内容,说明院部及科内的规章制度。(2)强调职业安全及个人安全。(3)强调严格遵守劳动纪律的重要性,介绍各班次交接班的时间及带教教师。(4)病区总带教教师向护生阐述优质护理的内涵,让护生认识到基础护理是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基础护理可以拉近护患距离、促进护患沟通,使护患交流的机会增多,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带教教师示范操作后告知护生该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在护生实际操作时带教教师如实评价,指导护生正确操作。另外,组织护生学习卫生部和省卫生厅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文件,了解服务内涵、标准,明确提高护理专业水平是保障医疗安全、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教育护生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树立“4个第一”的观念,即把患者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患者的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把患者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患者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最终使患者得到方便、快捷、舒适、满意的服务。通过言传身教强化护生的优质护理服务意识,在临床护理责任管床中体现自我价值和职业成就感。

1.2.2改变临床带教模式

实行护生临床护理责任管床带教模式:(1)根据护生能力,让每位护生分管带教教师的3~4位患者,在带教教师指导下,以患者为中心,运用护理程序对分管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实施全程、整体护理。要求护生在带教教师指导下独立或合作完成所管患者的全部护理工作,带教教师对护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评价,使其知识、能力充分发挥。带教教师对护生所做的入院介绍、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记录等各项工作均给予具体检查、指导,从而使护生真正进入护士角色。在与教师共同管床的过程中,让护生体会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护理,主动关心询问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及时记录,了解和掌握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转归情况。(2)引入基于问题的带教方法,带教教师与护生之间确定固定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带教教师组织护生进行床边查房、讨论,在讨论中要求护生回答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必要引导,最后补充、总结、评估。(3)增强护生的服务意识,重视生活护理。生活护理是优质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临床护理最直接、最贴近患者的护理,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也是护理服务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我科采取多种方式增强护生的服务意识,重视对患者的生活护理。通过临床护理责任管床带教模式的实施,患者的满意度和带教教师的满意度均得到提高,护生对该带教模式的满意度也较高。临床护理责任管床带教模式的实施,增进了护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使其主动为患者提供专科护理、基础护理、健康宣教、康复指导等服务,患者在接受护生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包容他们的不足,减少了纠纷的发生。该带教模式也增加了带教教师与护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带教教师动态掌握护生实习的全过程,指导护生学习专科新知识、新技术,激发护生学习的兴趣及主观能动性。

1.2.3注重临床带教教师的选择

带教教师应经过护理部统一培训,取得带教资格,持证上岗。护士长要认真做好带教教师的选择工作,选择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熟悉本专业护理工作、责任心强、乐于带教的护士担任带教教师。要及时更新带教理念,提高带教教师的带教水平,充分调动带教教师的带教积极性;要注重提高带教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技能和人文素质。教师应以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鼓舞和带动护生;应注重培养能适应当代护理模式的新型护理专业人才;应把人性化服务观念和人文关怀整体护理服务理念的培养作为现代临床护理的新主题。

1.2.4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1)带教教师鼓励护生主动与患者沟通,加强护生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教会护生按照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的需要,有效运用沟通技巧,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2)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模式实行责任包干制,每位护生分管患者不超过4人,由带教教师从患者入院到出院,从基础护理到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进行示范操作及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护生应多观察教师如何与患者沟通,学习怎样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技巧,以提高语言交流技巧。(3)带教教师指导护生应用护理程序对所管患者根据护理级别进行护理,护生应主动巡视病房、关心患者、及时给患者提供帮助、满足患者需要,教师应做到放手不放眼,对于护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及表扬,对不足之处及时指出并纠正。护生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既增强了责任感,又融洽了护患关系,更提高了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实践表明,护生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下的责任管床带教模式,掌握了一定的沟通能力,取得了患者的信任与配合,护理操作机会增多,操作技能随之提高。自开展临床护理责任管床带教模式以来,无投诉护生的情况发生。

1.2.5加强护理技术操作

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的目的在于培养护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由科室或者病区根据临床护生出科考核项目的标准对每批次护生进行操作示范及讲解,并指导护生的其他护理技术操作,在带教过程中提出明确要求,使护生务必掌握护理操作规程及正确的操作方法。

2结语

临床护理论文范文5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校统招2010级护理专科两个班级的131名学生,将其分为实验组(63人)和对照组(68人)。两组均已完成基础医学课程(护用解剖、生理、药理、病理、基础护理技术及健康评估等)的学习,年龄、前期课程授课教师以及学生考核成绩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以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按照教材顺序,精讲与略讲相结合的方法从疾病概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以及健康教育等全程讲解疾病的医疗、护理知识,辅助于挂图、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实验组采用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学案导学教学,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1)学案编制。

深入研究外科护士的职业标准、《外科护理课程标准》教材,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结合护理职业特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结构,确定学习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依据临床护理路径表编制学案。内容主要包括案例导入、学习任务描述、课前准备、课前实践、工作任务、能力拓展以及自我评价等环节。其中“学习任务描述”参考临床护理路径,以时间为轴线提出工作任务;“课前准备”以回忆、复习学习任务所需的基础知识为主,加入图片、文字资料,采用简述、填空、连线、选择及绘图等形式考查知识准备情况;“工作任务”是学案的“重头戏”,以临床护理路径表为依据将时间变为纵轴,编制护理工作任务流程图,向学生提出护理工作任务;“能力拓展”主要提高工作任务难度,拓展学习空间;“自我评价”包括个人对完成任务情况的描述性评价及护士资格考试的客观评价。

(2)学习过程。

教师提前1周发放学案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同时提供教学录像、PPT课件,如有条件最好提供临床和(或)社区见习机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讨论、查阅资料及临床见习等填写学案的有关内容,在外科模拟病房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完成工作任务;在课堂上,展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展开充分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指导;将学生工作任务展示质量、表现,学案完成情况列入考核内容。

1.3评价方法

(1)学生学习态度评价。

课程进行过程中,通过对授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学习态度。

(2)理论测试评价。

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主要参考课程标准和护士资格考试,包括客观题(占60%)和主观题(占40%)两部分,客观题主要为护士资格考试题型,主观题以描述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为主,如你如何指导胃大部切除患者恢复饮食?

(3)学生评价。

教学效果采用自制的《教学方法效果评价调查表》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内容共6项。选择“达到”“基本达到”或“未达到”的唯一答案。发放问卷63份,收回63份,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分析。

2结果

2.1学习态度的比较

对照组学生课堂气氛平静,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依赖教材才能解决,无主动讨论、争论问题的情况,课下预习复习完成情况较差,难以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联系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环节。而实验组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团队合作能力强,自学能力显著调高,能够提出有针对性问题,并有一定的见解,初步具备临床思维。

2.2理论测试成绩比较与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P<0.05)。

3讨论

该教学以临床护理路径为依据,以学案为载体,学生通过完成学案,进入护理路径完成若干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从做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这种将融入临床护理路径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护理工作的方法、程序,践行“以患者为本”的医护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师生交流的机会增加、反馈及时,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为以后较快地胜任护理工作奠定基础。实践证明,并非所有学习任务都适合学案导学,其原因为:①受到学时、学生课余时间、学生的适应性与积极性等多方面的影响;②临床路径是一种新的医疗模式,目前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病种。因此,在每个学习情境中选择2~3个有代表性的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组织经验丰富的双师素质教师编制具有适当的难度和可拓展性的学案并试行该种教学。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学案导学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较高要求。

4结语

临床护理论文范文6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62例外科患者,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35.2±1.3)岁。其中普外科患者22例,脑外科患者15例,骨外科患者18例,胸外科患者7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健康宣教,促使患者了解熟悉外科疾病治疗及检查中的重点注意事项,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病情实行严密观察,谨防出现意外情况。

1.2.2实验组护理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本院自拟的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方法包括:①首先对外科护士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指导护理人员掌握临床路径的内容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程序。②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责任护士将有关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内容及相应的护理目标进行全面细致的说明。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患者做好解释说明,以此获取到其理解合作,从而帮助在护理工作中达到最佳护理效果。责任护士根据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的内容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患者病情出现变化,且未朝着临床路径方向发生改变,需做好认真记录,以此提醒相关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在护理记录中体现患者病情发生变化的原因、影响因素分析,从而促使患者病情朝正常路径发展。③患者在入院后,护士要对患者热情迎接,进行入院环境介绍,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在护理过程中,不但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其焦虑与恐惧,做好饮食指导,做好疾病康复知识的宣教,患者提出疑问时应耐心解答,做到语言温柔,态度和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

1.3评价指标

在所有患者出院前发放护理工作满意调查表,表中满分总计为100分,85~100分为满意,60~84分为比较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中,30例满意,1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6.77%;对照组中25例满意,1例比较满意,5例不满意,其满意度为83.8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质量评分中,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分为(9.7±0.2)分;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分为(8.1±0.1)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论文范文7

CNP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一种标准化护理工作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它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各理想护理措施为纵轴的日程计划表,是有预见性地进行工作的依据。现今,我国许多医院已将其运用到疾病护理、健康宣教、临床教学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2.1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

随机抽取本校统一招收的2011级护理专科两个班级分为实验组(65人)与对照组(65人)。两组均已完成基础医学课程(护用解剖、生理病理学、护用药理、基础护理技术、健康评估、护理心理学等)的学习,学生的年龄、授课教师以及以往各科成绩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教学内容选择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专科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中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的护理。

2.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复习、期末考核。实验组采用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具体方案如下。(1)教师通过集中授课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知识;(2)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集体备课,选择临床典型案例,提炼护士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形成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模式;(3)在理实一体教室,让学生按照临床路径表完成学习任务。以“早产儿的护理”为例介绍具体实施情况。

3教学效果评价

3.1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评价3教学效果评价

3.1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评价

两组学生在本单元(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的护理)学习结束后,由儿科护理教研室主任组织学生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理论考核选取2013年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护考急救包”中有关本单元的内容,共选用50道题,每题2分,共100分;操作考核采用场景设置的方法进行新生儿护理操作(如保温箱、蓝光灯的使用及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等)考核,考核标准相同。理论、操作考核各占总评成绩的50%。

3.2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

单元学习结束后,采用自制的“教学方法及效果评价调查表”对两组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及时了解两组学生对本组教学方法的评价。评价内容共7项,包括教学方法6项、教学内容1项。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46%。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4讨论

4.1开展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的必要性

儿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系统地掌握好儿科的护理知识,还应对临床实际护理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临床护理的特点和制度要有深刻认识。近年来,CNP在护理领域广泛开展,为护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我国护理教育教材中却几乎没有提及CNP理论,也没有有关如何将CNP在临床实施的教学内容,这显然有悖于职业教育的理念。作为护理教育者,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认识这种新的护理理论与方法,使学生进入临床时具备运用CNP的能力,缩短教学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学生步入临床护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2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实验组阶段考核总评成绩优秀率(38.46%)明显高于对照组(10.77%),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任务引领教学法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教学目标这个大任务与学生一起提出并分析小任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使学生在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新知识和技能。学生的知识框架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CNP是针对某一疾病制作护理日程计划表,对病人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护理,何时出院等进行详细描述、说明与记录。在授课前,将此表提前发给学生,使学生学习有计划性、预见性、目的性、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临床知识。

4.3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实验组学生对本组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的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在理论联系实际、锻炼临床护理能力、熟悉临床护理工作流程等方面的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这表明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能将学生引入临床,体会不同阶段临床护理工作的动态变化,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融会贯通临床技能、形成职业意识均有重要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通过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模式,实验组学生对CNP的认识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基于CNP的任务引领教学法能够缩短学生的临床准入时间,使其能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

5结语

临床护理论文范文8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2月住院的372例应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均是首次接受置管,且置管4周以上。按置管单双号顺序随机分为168例对照组和186例观察组。对照组男92例,女76例;年龄32~78岁。观察组男100例,女86例;年龄35~76岁。两组患者均由2名经过资质认证的护师进行置管操作,置管前后均进行相关PICC的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患病类别及病程长短、肘部血管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对照组:置管前术者对患者手臂血管状况进行评估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详细记录护理记录单,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置管后护师跟踪评估置管情况并记录在护理记录上。健康教育宣讲内容以护士口述为主,并辅以患者PICC健康教育单学习。②观察组:同上述对照组护理计划外,对于置管患者的护理记录单加入专用的围置管期PICC护理单。围置管期PICC专用护理单采用打“√”简化记录,表格内容翔实,评估全面情况,指导护理,使护理工作更合理具体化。此外术前评估还考虑患者全身疾病情况,避免不必要的置管及不良反应的发生;PICC健康教育宣讲针对置管不同时期,指导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维护置管,提高护理满意度。护士长定期进行临床护理路径质量控制检查。

1.3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①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②不良反应发生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导管堵塞率、非正常拔管率;③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对PI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PICC相关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是依据置管日常维护涉及的问卷调查,均为选择题,满分100分,≥90分为护理健康教育知识达标。此外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必有一人也需通过健康教育知识达标。护理满意度本院通过电话与问卷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估,总分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分为不满意,71~89分为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179例,成功率96.24%;不良反应:非正常拔管者2例、静脉导管堵塞1例、机械性静脉炎3例,共计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735%;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PICC相关健康教育全部达标,护理满意率100.00%。对照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161例,成功率86.56%;不良反应:非正常拔管者10例、静脉导管堵塞23例、机械性静脉炎15例,共计4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9.81%;患者PICC相关健康教育全部达标,PICC相关家属及陪护人员健康教育75.00%达标,护理满意率90.00%。两组比较,观察组具有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少、PICC相关健康教育达标及护理满意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为宗旨的护理理念。临床护理路径是以循证医学的基础为指导,规范护理工作行为、降低临床护理成本、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护士在PICC临床护理路径指导下工作,不再是执行医师的医嘱,而变成医疗日常护理活动的主导者,提升了护士在医疗活动中的地位,护士理论技术水平与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护理质量、护理安全都得到很好地保障。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小,都与该路径提高个人护理工作质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该规范也强调了健康教育的规范专业化,对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的宣讲,促进医患的交流理解沟通降低了护理成本,提高了对医疗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增加患者对日常置管维护的依从性,进一步降低了置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PICC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是PICC临床护理路径,PICC临床护理路径是优质护理服务的保障,两者密不可分。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