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科学研究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临床科学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临床科学研究

临床科学研究范文1

1、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研方法的创新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源泉,科研方法是推动当代学科发展以及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推动科研方法研究是加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愈发细化,在各个特定的领域都出现了专门的科研方法与工具。通常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把临床医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需要用到生物分子学、化学等相关的技术,而临床医学则更多地用到统计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知识。不管在从事何种研究,熟练地掌握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都对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大有裨益。例如,在肿瘤研究领域,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近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如果想深入了解,或者设计相关的课题,就不能不对肿瘤干细胞的分离、识别、培养有较深入的了解。否则深入研究无从谈起。科研工具不仅包括诸如离心机、天平等实体,还包括众多和科研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参考图书等。新的科研工具给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好、更高的平台。因此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关心研究领域的进展,还必须进行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的学习和更新。例如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从文献检索到文献分类保存,从科研数据收集到分析整理,从论文写作到投寄发表,都和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如果还停留在上图书馆查找纸质资料,恐怕会事倍功半,挂一漏万。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显得尤为重要。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来运行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这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如果客观规律是不可探知的,那么科学研究也就是无本之物了。只有这样才能遵循科学的本质,才不会落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陷阱。知识的积累奠定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大量的知识积累。

二、增强科学研究的动力

增强科学研究的动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1、启迪学生去思考,培养科研的兴趣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正面的反馈。启迪学生去思考,一方面要求为师者有渊博的知识,厚重的人文积淀,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还最好要有创新精神。“传道授业解惑”所要求的只是通过知识的积淀,来传授学生知识,解除学生的疑问,并没有指出怎么去发现问题,怎么去创造知识。传道授业解惑———“知识流”单方面从教师流向学生,而没有创新,没有启迪,没有碰撞。很难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想青出于蓝,那么“青”这种颜色必定不是蓝,不管是浅蓝、深蓝,肯定不是蓝,肯定有和蓝相区别,相冲突,但又有相互继承,相互依托的关系。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只甘作为知识的存储器,还需要成为智慧的启迪者,点亮创新之火。培养科研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对科学研究予以正面的支持和反馈

支持学生去想问题,支持学生去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假设。这些支持既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物质上的。有的时候精神上的支持更加重要。科学研究中失败在所难免,这需要人们正视失败,重新审视失败的原因。尤其对于刚从事科研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很重要。往往在他们第一次失败的时候,最需要鼓励和安慰,最需要正确的引导。科学研究者需要正确的世界观,需要有坚毅不拔的意志,需要有细心胆大的心态,需要有百折不饶的精神。而这一开始的锻炼和培养都需要教师做良好的引导。

3、尊重科研创新

社会之所以进步,科技之所以发展:都是由于一次次的创新,一次次的变革引起的。创新才是发展的本质和源泉。当今社会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为科学研究设立基金和奖项等都是通过精神或者物质奖励来刺激求知欲,激励科学研究。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予以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会对科学研究的认可,对科学研究的投入是尊重创新最直接的,最好的体现。尊重创新还体现在去伪存真上。弄虚作假不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由于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有时很难利用现有的制度或者条例来约束。只有科学家,科研工作者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求知欲,工作中求真务实,从内心敬畏科学,尊重创新,方能在去伪存真。这在培养刚进入科研工作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对科研探索的兴趣,而另一方面尊重科研创新又进一步地激励人们去从事科研,去获得创新。

三、树立正确的科研观,用马克思哲学指导科学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中总结并检验真理的正确,并通过实践来完善或者更正这些理论。所谓公理,也就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检验、不需要证明同时也无法去证明的客观规律。公理还有一个特点:公理被证明正确了一万次,一亿次,不能说它永远是对的,但只要证明它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错了一次,那么这个公理必将被改写,被完善。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方法。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在于取得科学发展,即在一定的研究领域内不断地突破对客观世界的现有认识,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理性飞跃,并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形成新的理论,用以指导人们有目的地高级实践活动。在复杂的人类科学研究活动中,实现科学发展和理论进步的关键环节在于创新,而创新性成果又首先源自于创造性思维。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大程度发挥人的意识能动性作用,鼓励不断创新,是科学研究活动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就创新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用哲学上矛盾和发展的观点并结合人的意识能动性作用进行简要的论述。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主观性很强的一种实践。科学研究是研究某一特定条件下一类科学现象的本质,并用此来检验、修正或者创新理论,更清晰地认识客观规律。世界万物是变化的,但客观规律是不变的。之所以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科学现象,但大的规律还是不变的。并不是人们没有认识到它,它就不存在。只不过是人们认识的深浅,看待问题,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正由于科学研究是在研究者制定的特定的条件下探索客观规律,那么研究结果中只有少数刚好吻合客观规律,肯定相当部分的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失败的。

这里指的特定的条件是前人没有创造过,或者从前人没有思考过的角度去研究。而科学研究的失败总的分为两个方面:①设计的失败;②新的客观规律导致的失败。在这些失败中,设计的失败占绝大多数。这要求人们进一步改进科学研究的设计,重新创立条件,重新审视研究。而第二种失败正是人们之所以说的“成功之母”,那是新的规律发现的曙光。无论是巧合的发现,还是经历千万次失败换来的成功,这都需要人们有一定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对待科学研究,就应该有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时代是进步的,科学是向前发展的。如人们至今尚不能说客观规律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但在人类能预知的未来,都有新的客观规律等待去发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但二者研究的角度却不同。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要更全面地认识客观规律。通过哲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坚持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科学正确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质与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因此通过深入地学习哲学思想来指导科学研究大有裨益。

四、科研中创新的几个途径

创新引领科学进步。创新可以促进新理论的形成,新的理论又可指导产生新的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科研中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意外发现,逆向思维,理论研究,长期积累,挑战权威,辩证思维。在泌尿外科临床研究上,西地那非(Sildenafil,即“伟哥”)的发现到应用就极具戏剧性。它原来是美国辉瑞公司研发合成的一种抗心肌缺血药物,但经过10多年的研究发现其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有限,只能中止临床研究。但研究人员发现虽然此药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有限,但参与试验的志愿者热情高涨,并且在试验要终止的时候受试者仍不愿意将剩余的西地那非退回。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该药有很强的改善男性性功能的作用。意外发现需要科研工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逆向思维就是打破故有的思维定势,从问题的另一面去思考问题。药物研发中人们通常关心其原来设计的治疗作用,但历史上新药都是“反其道而行”凭借其副作用声名大噪。原本用来治疗高血压的环孢灵素用于毛发增生,原本用来抗心肌缺血的西地那非用于治疗勃起障碍。临床医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临床医学研究更注重长期的积累。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临床经验、临床决策)以及患者价值观(关注、期望、需求)的结合。EBM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病人。循证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科学研究中,没有“权威”,只有正确与错误、完善与不完善。因此,每一次对“权威”的质疑,就是对理论的深思。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辩证思维给了人们看问题时新的视角,是从事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维方法。除了这些思维方法外,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是获得新想法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在学术交流和探讨时应该抛弃权威,平等地进行探讨,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突破性的,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从事科学研究的都是在跟进别人的工作,工作做得更细、更透彻,即便在这些科研工作中依然需要我们具有敏锐的思维,独到的眼光,别出心裁的创意和扎实可靠的基本功。而且只有在科研中不断地锻炼思维,提升科研能力才有做出重大的突破性的研究的希望。

五、人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临床科学研究范文2

1.1积累知识,了解基本的科学规律

在物理学史上“永动机”的研究就是典型的脱离“能量守恒”的谬误。在积累基础知识和理论方面,现代的教育都注重标准化,通识教育就是这样的。而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则更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特长,从事专门的研究。而医学长年制教育中“标准化”要和“个体化”培养相结合,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注重点,各个阶段的衔接至关重要。就科学研究而言,公理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了普遍的理论,才能在遇到与公理相违背的科学现象时探寻到本质。

1.2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愈发细化,在各个特定的领域都出现了专门的科研方法与工具。通常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把临床医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需要用到生物分子学、化学等相关的技术,而临床医学则更多地用到统计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知识。不管在从事何种研究,熟练地掌握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都对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大有裨益。例如,在肿瘤研究领域,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近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如果想深入了解,或者设计相关的课题,就不能不对肿瘤干细胞的分离、识别、培养有较深入的了解。否则深入研究无从谈起。

科研工具不仅包括诸如离心机、天平等实体,还包括众多和科研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参考图书等。新的科研工具给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好、更高的平台。因此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关心研究领域的进展,还必须进行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的学习和更新。例如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从文献检索到文献分类保存,从科研数据收集到分析整理,从论文写作到投寄发表,都和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如果还停留在上图书馆查找纸质资料,恐怕会事倍功半,挂一漏万。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显得尤为重要。

1.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来运行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这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如果客观规律是不可探知的,那么科学研究也就是无本之物了。只有这样才能遵循科学的本质,才不会落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陷阱。知识的积累奠定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大量的知识积累。

2增强科学研究的动力

增强科学研究的动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2.1启迪学生去思考,培养科研的兴趣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正面的反馈。启迪学生去思考,一方面要求为师者有渊博的知识,厚重的人文积淀,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还最好要有创新精神。“传道授业解惑”所要求的只是通过知识的积淀,来传授学生知识,解除学生的疑问,并没有指出怎么去发现问题,怎么去创造知识。传道授业解惑———“知识流”单方面从教师流向学生,而没有创新,没有启迪,没有碰撞。很难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想青出于蓝,那么“青”这种颜色必定不是蓝,不管是浅蓝、深蓝,肯定不是蓝,肯定有和蓝相区别,相冲突,但又有相互继承,相互依托的关系。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只甘作为知识的存储器,还需要成为智慧的启迪者,点亮创新之火。培养科研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2对科学研究予以正面的支持和反馈

支持学生去想问题,支持学生去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假设。这些支持既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物质上的。有的时候精神上的支持更加重要。科学研究中失败在所难免,这需要人们正视失败,重新审视失败的原因。尤其对于刚从事科研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很重要。往往在他们第一次失败的时候,最需要鼓励和安慰,最需要正确的引导。科学研究者需要正确的世界观,需要有坚毅不拔的意志,需要有细心胆大的心态,需要有百折不饶的精神。而这一开始的锻炼和培养都需要教师做良好的引导。

2.3尊重科研创新

社会之所以进步,科技之所以发展:都是由于一次次的创新,一次次的变革引起的。创新才是发展的本质和源泉。当今社会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为科学研究设立基金和奖项等都是通过精神或者物质奖励来刺激求知欲,激励科学研究。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予以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会对科学研究的认可,对科学研究的投入是尊重创新最直接的,最好的体现。尊重创新还体现在去伪存真上。弄虚作假不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由于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有时很难利用现有的制度或者条例来约束。只有科学家,科研工作者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求知欲,工作中求真务实,从内心敬畏科学,尊重创新,方能在去伪存真。这在培养刚进入科研工作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对科研探索的兴趣,而另一方面尊重科研创新又进一步地激励人们去从事科研,去获得创新。

3树立正确的科研观,用马克思哲学指导科学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中总结并检验真理的正确,并通过实践来完善或者更正这些理论。所谓公理,也就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检验、不需要证明同时也无法去证明的客观规律。公理还有一个特点:公理被证明正确了一万次,一亿次,不能说它永远是对的,但只要证明它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错了一次,那么这个公理必将被改写,被完善。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方法。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在于取得科学发展,即在一定的研究领域内不断地突破对客观世界的现有认识,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理性飞跃,并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形成新的理论,用以指导人们有目的地高级实践活动。在复杂的人类科学研究活动中,实现科学发展和理论进步的关键环节在于创新,而创新性成果又首先源自于创造性思维。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大程度发挥人的意识能动性作用,鼓励不断创新,是科学研究活动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就创新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用哲学上矛盾和发展的观点并结合人的意识能动性作用进行简要的论述。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主观性很强的一种实践。科学研究是研究某一特定条件下一类科学现象的本质,并用此来检验、修正或者创新理论,更清晰地认识客观规律。

世界万物是变化的,但客观规律是不变的。之所以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科学现象,但大的规律还是不变的。并不是人们没有认识到它,它就不存在。只不过是人们认识的深浅,看待问题,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正由于科学研究是在研究者制定的特定的条件下探索客观规律,那么研究结果中只有少数刚好吻合客观规律,肯定相当部分的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失败的。这里指的特定的条件是前人没有创造过,或者从前人没有思考过的角度去研究。而科学研究的失败总的分为两个方面:①设计的失败;②新的客观规律导致的失败。在这些失败中,设计的失败占绝大多数。这要求人们进一步改进科学研究的设计,重新创立条件,重新审视研究。而第二种失败正是人们之所以说的“成功之母”,那是新的规律发现的曙光。无论是巧合的发现,还是经历千万次失败换来的成功,这都需要人们有一定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对待科学研究,就应该有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时代是进步的,科学是向前发展的。如人们至今尚不能说客观规律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但在人类能预知的未来,都有新的客观规律等待去发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但二者研究的角度却不同。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要更全面地认识客观规律。通过哲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坚持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科学正确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质与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因此通过深入地学习哲学思想来指导科学研究大有裨益。

4科研中创新的几个途径

创新引领科学进步。创新可以促进新理论的形成,新的理论又可指导产生新的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科研中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意外发现,逆向思维,理论研究,长期积累,挑战权威,辩证思维。在泌尿外科临床研究上,西地那非(Sildenafil,即“伟哥”)的发现到应用就极具戏剧性。它原来是美国辉瑞公司研发合成的一种抗心肌缺血药物,但经过10多年的研究发现其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有限,只能中止临床研究。但研究人员发现虽然此药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有限,但参与试验的志愿者热情高涨,并且在试验要终止的时候受试者仍不愿意将剩余的西地那非退回。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该药有很强的改善男性性功能的作用。意外发现需要科研工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逆向思维就是打破故有的思维定势,从问题的另一面去思考问题。药物研发中人们通常关心其原来设计的治疗作用,但历史上新药都是“反其道而行”凭借其副作用声名大噪。原本用来治疗高血压的环孢灵素用于毛发增生,原本用来抗心肌缺血的西地那非用于治疗勃起障碍。临床医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临床医学研究更注重长期的积累。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临床经验、临床决策)以及患者价值观(关注、期望、需求)的结合。EBM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病人。循证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科学研究中,没有“权威”,只有正确与错误、完善与不完善。因此,每一次对“权威”的质疑,就是对理论的深思。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辩证思维给了人们看问题时新的视角,是从事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维方法。除了这些思维方法外,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是获得新想法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在学术交流和探讨时应该抛弃权威,平等地进行探讨,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突破性的,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从事科学研究的都是在跟进别人的工作,工作做得更细、更透彻,即便在这些科研工作中依然需要我们具有敏锐的思维,独到的眼光,别出心裁的创意和扎实可靠的基本功。而且只有在科研中不断地锻炼思维,提升科研能力才有做出重大的突破性的研究的希望。

5人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临床科学研究范文3

1.凝练临床中药学学科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

突出学科特色与优势从宏观层面上讲,学科方向建设的内涵是指学科发展的专业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在微观层面上,学科方向建设是指整体的学科布局以及单一学科内部学术研究方向的选择。结合医院具体实际,临床中药学学术研究方向原则上不宜超过3个。

成功凝练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方向,有利于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有效配置,克服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并有利于形成品牌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在我院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实践中,学科团队主要围绕中药材、中成药、中药制剂等研究对象,利用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对中药质量标准进行不断地丰富完善,并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新的用药知识。同时,重视骨伤科中药新制剂、新技术的使用和临床应用研究,丰富了临床中药学的内涵。临床中药学的核心是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我院学科团队成员紧紧围绕临床中药学的核心任务开展中药新药临床药理研究,为开发新药作准备。

平乐郭氏正骨传统药物是我院的特色和优势,继承和发展平乐郭氏正骨传统药物一直是一项重要工作,注重选择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的品种展开新药研发工作是我院的一项光荣传统。临床中药学学科研究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研究方向也体现了学科的特色。学科研究方向要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并符合社会与医院发展需求,具有代表性、创新性,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2.重视学科科学研究建设工作

提高医院科研能力与水平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只有拥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使学科整体力量得到不断发展;学科建设可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合理的知识、人才结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在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科学研究,需要学科人员不断地更新完善临床中药学学科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结合实践与心得,笔者认为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科研建设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医院科研工作要坚持创新的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术成果,促进医院学科发展。

二是注重发挥本单位多学科综合优势,打破学科壁垒,根据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需要,按照适当的组织形式,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实现与临床学科联合承担科研课题。

三是克服科研选题盲目分散,与学科建设脱节的现象,注重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增加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

四是改善学科基地建设,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以利于开展科研工作,形成良性循环。搭建临床中药学实验技术平台,构建适合科研建设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能够为学科的研究者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新型基地。

五是实验平台的建设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通过结构优化、资源重组,使实验教学平台真正成为实践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创新能力的基地。

3.培养临床中药学人才队伍

提高医院临床药学服务能力与学术创新能力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队伍建设是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任务是在学科带头人领导下,在特色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广泛引进人才,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团队。临床中药学学科队伍,是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学科成员等不同层次结构、学历结构的人员组成的团队。科学整合团队成员,使人才个体各得其所,各显其能,以构建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临床中药学学科队伍的整体功效,提高临床中药学学科整体的学术水平。拥有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并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学科队伍建设应结合自身实际。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队伍建设,既要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规律性,又要适应整体科学前进的趋势。要重视学术人才的培养,注重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鼓励学术创新和学术争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使每位学科成员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定位,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条件与环境。

二是注重学科交流,注重学科资源的利用和共享,为学科群体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创造条件。临床中药学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要以此为契机,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主体,以指导临床有效、安全、合理用药为宗旨,坚持中医学与中药学相结合、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并与药理学、药物化学、毒理学及临床各科等多学科协作,以高起点加快学科建设,从而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是学科队伍建设应重视青年人员的吸纳和培养,完善知识传承和帮带机制,使学科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趋于合理,以实现中药学科的持续发展。

二、结语

临床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和基础,临床中药学学科工作不仅要面向药品生产,面向医药管理部门,而且还要直接面向患者,面向临床医护工作者。医院加强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它不仅仅是医院现实与长远发展的需要,更是广大医师与患者的需要。

临床科学研究范文4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我国的医学事业输送高层次、精英级人才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优劣决定着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而医学科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则决定着我国医学科研事业是否后继有人、能否兴旺发达的问题。故医学科学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引起高等医学院校和导师的重视。以下结合笔者长期带教医学科学研究生的工作经历,谈几点看法。

1培养诚信意识

古语云:人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今,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居世界前列,但令人担忧的是,学术造假[1]、论文剽窃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腐蚀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肌体。这个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与我国现有的科研考核体制有关系(科研人员晋升与、出成果挂钩等),另外与部分科研人员功利思想泛滥、诚信意识缺乏有关。为了我国的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医学科学研究生的诚信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迫在眉睫。要让他们进入科研的第一天即树立诚信光荣、造假可耻的意识,为他们营造一个讲真话、宽容的学术氛围,对于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弄虚作假的问题必须严肃对待,坚决从他们科研之路的第一步就封杀这种不良的苗头。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阴性结果及与预期不符合的结果,应该帮助他们探索其中的原因,并作出恰如其分的解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阴性结果也是有意义的,至少可以使后来者少走弯路。有一些重大的发现、突破性的进展往往是在与预期结果不符合时出现的,古今科学史已经不止一次地证实了这一点。

2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科技事业发展的灵魂。在科研创造方面,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要有敢于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在医学科研方面做出成绩,必须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2]是指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思维加工和再造对事物产生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培养有利于创新的健康心态,始终用创新性衡量研究工作,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在研究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善于转移和化解压力对研究工作的负面影响,沮丧、焦虑、失望等负性情绪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放下心灵的包袱后反而会感到一身轻松,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顿时会变得更加活跃,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3]有以下几方面。

2.1培养良好的个人信息素质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给科研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研究生要善于利用网络这个宝库,让他为我所用。首先研究生要养成信息检索意识和检索能力,及时评价科研的创新性,遇到疑惑时,能够主动、积极、高效地寻找到相应答案,体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通过信息检索,医学科学研究生能够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避免做与别人重复的课题,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要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著名科学家有详细的了解,经常到著名科学家的实验室主页或博客主页,了解其最新的学术观点。科技文献是医学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研究生在开展课题研究前必须全面了解领域内的重要文献。也可以通过登陆一些学术论坛网站与本领域内的研究人员进行讨论交流,及时解决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难题。

2.2学会分解问题敢于质疑

医学研究生在课题之初,往往会碰到很多问题,不知从何下手。此时研究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将所遇到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通过查阅文献或者请教导师、师兄、师姐,逐个解决每一个小问题,最终全面解决整个问题。并要聆听学术大家的学术报告,了解其研究工作经历,分析他人在实验过程中面临困难是如何予以解决的,借鉴他人的经验为我所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研究生对以往报道的研究结果要抱一种质疑的态度,对学术权威不可盲目迷信,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许别人研究结果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的方面恰恰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3拓宽知识面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

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所以医学研究生要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其他学科的发展新动向也要有所涉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其他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运用于医学研究领域,往往会导致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医学研究生除了要具备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多涉猎物理、化学甚至人文学科等领域的相关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就更容易产生新的思想。

2.4重视数据整理注意知识积累

医学科学研究生每天实验结束以后,应该对自己的研究结果、研究数据进行梳理,尤其对于与预期不一致的结果,更要分析其原因,结合阅读文献时产生的新的想法,往往会产生新的灵感和想法。

3加强实验平台建设重视学科传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等医学院校、导师要为医学科学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设备齐全、仪器先进、固定的实验室,可以保证实验地顺利进行,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完成,也有利于早日取得成果。良好的实验平台建设,对于科研团队建设也有推动作用。学科团队内部的每一个成员对于基本的实验技术都能熟练掌握,先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可以发挥向后来者传授实验技术及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发挥传帮带作用,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学科建设产生良好地推动效应。

4科研与临床相结合

临床科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三甲医院;科研;人才;困境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循证医学的快速发展,三者相互促进的作用逐渐显现。基于以上背景,国内三甲综合医院的发展策略也从过去的以单纯医疗为主转变为现在的医、教、研协同发展[1]。人才是发展的基础与核心,是科研提升的根本保障,三甲综合医院科研提升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与省级三甲综合医院相比,地市级三甲医院无论是医院规模、人才队伍,还是科研实力、技术力量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2]。如何根据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好人才问题,在获得人才的基础上留住人才、利用好人才,发挥好人才的优势,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是地市级三甲医院科研提升成败的关键。我院地处长三角经济带,是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在探索医疗和科研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人才瓶颈的问题,通过转变思路,围绕人才问题实施了一些措施,取得较好成效。

1省级三甲综合医院的优势

省级三甲综合医院的人才积聚,处于科学研究的第一梯队,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1)通常分布于省会城市,省会城市较市级城市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2)通常是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依托大学可以获得更高的平台及更多的资源,这对人才也极具吸引力;3)省级三甲综合医院的平台高,各种资源更多,尤其是医疗资源更集中,丰富的医疗资源更有利于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这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言自喻;4)省级三甲综合医院对人才普遍更重视,给予的各种政策和资金支持更多;5)省级三甲综合医院的待遇更优厚。因此,各类高端人才在省级三甲综合医院积聚,为省级三甲综合医院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2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的人才困境

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通常是大学的非直属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为了跟上现代医学的发展步伐,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较前有了极大的提升。这就要求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要有一批专职或兼职的人才从事科学研究。由于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并不具备以上省级三甲综合医院具有的优势,因此,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在保证现有医疗的前提下,大力引进和培养医学人才,从而促进科学研究的快速提升。目前,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面临的人才困境是制约科研提升的主要瓶颈。主要表现为人才质量不高、人才数量匮乏、人才后续发展乏力、人才对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等。人才质量不高是指缺乏甚至没有高端人才,如百人计划、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优秀青年等高端人才。我院到目前为止仍无以上高端人才。人才数量匮乏主要表现在博士人数占比低,博士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而博士人数占比是衡量一个单位人才数量的指标,我院的博士占比仅为2.7%(80/3000),而且专业型博士占比高达86.3%(69/80),只有13.7%(11/80)的是科研型博士,可见人才数量的匮乏,尤其是科研型博士人才的匮乏。人才后续发展乏力是指职工的继续教育潜力不足、质量不高,相当一部分职工读博士的目的是提高学历,而为了从事科学研究去读博士的职工少,我院86.3%的博士是在职博士,博士毕业后都是从事临床一线工作,这对科研提升的作用有限。还有一些人才对科研存在误区和偏见,认为科研只是去实验室养细胞、做动物实验,不清楚如何开展临床科研,缺乏开展科研的积极性,认为科研无用,更喜欢在临床上诊疗病人。另外,临床医生不懂得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数量少且大多数从事的是基础研究,对临床研究不熟悉,以上这些因素导致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脱钩,也是导致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缺乏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原因之一。

3应对策略

如何解决人才困境是摆在所有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面前的一道难题,能否解决好人才的问题,事关地市级三甲医院科研提升的成败。

3.1人才的“外引”

“外引”是快速获得人才的有效途径,可以快速为医院的科技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根据我院发展规划,明确学科优先发展等级,然后确定哪些学科需要哪类人才,如高端人才、学科带头人、临床骨干、科研型博士等,之后根据规划寻找并引进特定的人才,成功引进后应根据规划给予相应的政策及人、财、物等支持,如给予启动基金和科室绩效考核指标的政策性倾斜等。虽然“外引”人才有快和准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隐患,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引进的人才不能稳定、扎实地开展工作,出现“水土不服”,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又被其他单位“引进”;②引进的人才脱离了以前的科研团队,虽然给予了各种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仍不能有效的产出成果。虽然以上隐患在人才引进前就做好了预防,但有时仍很难避免。自2014年起,我院成功引进学科带头人8人,临床骨干8人,除了配套的政策外,还分别给予10-30万元不等的课题启动基金,到目前为止剩余14人,2人因各种原因离职;另外,我院共引进青年博士9人,其中两人成为江苏省双创博士。我院引进的25名人才中,6人获得省部级以上课题,省部级以上课题资助率(24%)远高于全院平均水平,可见人才引进的成效显著。

3.2人才的“内培”

虽然“外引”人才具有快和准的特点,但也存在隐患,通过“内培”,可以持续提升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科研水平和竞争力。“内培”主要指培养一批学科骨干、博士、优秀硕士等,这条路虽然漫长而且存在失败的可能,但是从长远来看“内培”是一条必经之路,只有通过加大对本单位职工的培养力度和继续教育水平,才是医院科技持续、稳固发展的根本保障[3]。较“外引”途径,“内培”途径具有以下优势:①一旦“内培”制度化、机制化之后,可以持续地产出人才,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持续地注入动力;②通常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③可以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为身边的同事示范。但“内培”途径也存在速度慢、不确定等不足。“内培”的主要途径有:①院士工作站:我院有3个院士工作站,其中一个为省级院士工作站,通过与院士团队对接、合作,点对点地培养一批人才,进而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②常州市医学创新团队:我院成功引进5个市级医学创新团队,通过引进创新团队来帮扶相关科室,直接从医、教、研等方面展开合作,提升质量、培养人才;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我院于2018年成功创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进站21人,获国家博士后科研资助2项,获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10项。部分优秀的博士进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培训,并给予启动基金,完成个人的原始积累,为进一步成为科室骨干奠定基础;④省市级的人才项目,如江苏省医学人才(9人)、333人才(25人)、六大高峰人才(4人)等,通过以上人才项目逐步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⑤读硕、读博、出国访学、进修等,目前,我院有外出读博士人员35人,读硕士人员51人,通过以上多种继续教育途径全面培养人才。结合“外引”和“内培”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势,我们的体会是需要将“外引”和“内培”这两种方法相结合,对一些紧急、重点的岗位,需要采用“外引”的方法,快速、准确地获得高端人才,对全院一线临床科室和中心试验室等主要科研部门,需要采用“内培”的方法,逐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提升这些部门的整体竞争力,要灵活地制定配套政策留住这些人才,并使这些人才“安心、全心”地开展科学研究。

3.3保障措施

只有完善相关制度和保障措施才能“留得住人才”,才能使他们“安心、全心”的开展科学研究,献身医院的发展[4]。制定保障措施的总体原则是“以人才为本”,充分尊重人才,根据人才等级灵活地给予相应的政策性和非政策性的支持[5]。我院引进的人才,不但获得人、财、物、政策等全面的支持,还能取得科研成果绩效奖励。我院近5年发放的科研成果奖励也呈现出良性态势,且逐年升高(见图1)。另外,为了保证引进人才工作的有效开展,还同时引进了人才的助手或同事,以协助其开展工作;对于出国访学或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员,在保障经济收入的同时,给予优先申报课题等政策支持,部分优秀人员给予院级课题资助,同时适当减轻临床一线工作,给予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为后续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用得好”人才方面,我院完善了相关制度,构建了人才和科研的激励机制,比如科研和教学成果都已经在我院的职称评聘、干部聘任、医疗组长的聘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见图2)。对优秀的青年人才,经过评审给予院内科技新锐的荣誉称号,激励其继续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对获得的成果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也直接刺激了人才的积极性。人才是科研提升的根本保障,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应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外引”和“内培”相结合的途径获得不同层次的人才,并制定相关的政策使之“安心、全心”的开展科学研究。只有“引得进、培得出、留得住、用得好”人才,才能为科研的持续提升提供保障,为提高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科研水平和竞争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贝贝,吴建华.创新驱动背景下医院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8):16-19.

[2]刘爽,洪秀琴,刘湘国.我国医学临床科研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2):209-213.

[3]刘君,梁恒瑞,许可,等.胸外科储备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8(8):811-814.

[4]韩霜雪,罗涛,孙倩.某三甲医院科研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7,24(5):436-438.

[5]齐建康,李宜嘉.抓“五大工程”建设促医院跨越发展[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3,1(2):30-31.

临床科学研究范文6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了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案例式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交互式教学(interactiveteachingmethod)、“双语”教学、临床技能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伙伴,自主提出学习问题,安排学习步骤;精选教学内容,大幅度减少必修课学时数;丰富第二课堂,开设校级资源共享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专业课教学内容,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必修课程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预防医学(含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医学科研方法概论等,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有医学与哲学讲座,选修课程中开设有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自然辩证法概论、循证医学、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创造学等。

三、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学校注重医学生科学思维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其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倡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一是将学生科学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三早教育”计划(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二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放性实验室项目等)进行科学研究。三是建立学生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有经验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鼓励学生撰写论文。

四、丰富实践教学

临床科学研究范文7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新时代复合型医学人才,即除了掌握常规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更需要有科研能力培训[1]。通过科研能力训练,有助于培养研究生更为全面、深入地思考和认识临床问题,善用科学思维解决和处理临床问题,开拓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视野[2]。随着医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临床专业文献不断更新,需要临床工作者有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临床医师国际视野的拓展、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的长远发展,均受益于前期研究生期间科研能力的提升[3]。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更侧重于临床实践,对其科研训练的关注度较低。而且因繁重的临床工作,大多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时间甚少,严重限制了科研能力的发展[4]。为了解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本文对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和博士)进行了科研能力的调查,探析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研究能力的可行之策。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习的不同年级的5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硕士研究生30人,博士研究生20人。所有研究生对本研究均已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方法。

1.2.1问卷调查

采用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5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0.9%。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入学方式、所在三级学科等。②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果,包括研究生入学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经历,是否有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章发表。③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是否缺乏科研能力的训练和科研思维的培养;是否因临床轮转工作繁重缺乏研究时间;是否找不到研究切入点;是否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和英文阅读和/或撰写能力较差。④对科研培训的意愿,包括对临床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设计、基础实验技术方法、数据统计分析方法、SCI论文撰写、课题设计与科研思路以及英文写作能力的培训。

1.2.2个别访谈

本次研究共对12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研究生目前科研工作现状、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以及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想法和建议。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问卷内容和访谈内容中提取出的数据用人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率的比较采用连续性校正的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2结果

2.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情况

在问卷调查的5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中,30名是硕士研究生,20名是博士研究生。其中男生占24%(12/50),女生占76%(38/50);中位年龄为26岁(24-29岁)。研究生入学途径中,通过统一招生入学的研究生占62%(31/50),通过推荐免试入学的研究生占34%(17/50),而其余4%(2/50)的研究生是在工作后进行考试而入学。调查对象分布于血液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普通外科、骨科等13个科室。

2.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经历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30名硕士研究生中,26.7%(8/30)的研究生参加过学科相关基础研究工作;8名研究生撰写过病例报告或文献综述,占26.7%(8/30);仅2名(6.7%)研究生参与过临床研究,撰写过相应文章或论著;仅3名(10%)研究生曾经结合临床问题进行过荟萃分析。在20名博士研究生中,85%(17/20)的研究生曾经结合临床轮转工作,总结特殊病例,撰写病例报告或文献综述;60%(12/20)的研究生能够结合自身临床研究,撰写论著;15%(3/20)的研究生能够结合临床问题撰写经过荟萃分析的论文;10%(2/20)的研究生参与过学科相关基础研究。

2.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产出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入学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文章的研究生占20%(10/50),56%(28/50)的研究生一直进行繁忙的临床实践工作,未曾进行过相关科研能力的培训,38%(19/50)的研究生虽然接受过科研相关培训,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发表任何文章。总体来说,博士研究生的科研产出大于硕士研究生(P<0.05)。

2.4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

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结果表明,影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最大的阻碍是临床轮转工作繁重和学习压力大,时间、精力不足,此问题在研究生中所占比重高达82%(41/50)。相比博士研究生来说,缺乏对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对科研思维的培养是大多数(83.3%,25/30)硕士研究生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约一半多(27/50)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科研想法,但找不到研究切入点。另外,影响他们科研产出的问题还有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力较差、英语水平和论文撰写能力较差。

2.5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科研培训的意愿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一些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训项目,对研究生参与这些科研培训项目意愿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无论是博士研究生还是硕士研究生,均对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感兴趣,要求重点培训临床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和SCI论文撰写。

3讨论

3.1因需施教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本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并轨培养模式后仍然有较大比例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尚缺乏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没有任何科研产出。但是,这些研究生渴望参加科研培训以期提升科研能力,对于他们今后成为学科带头人、学科领军人物,带领学科持续发展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博士研究生来说,硕士研究生更加需要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对科研思维的培养。而博士研究生更加关注如何找到临床科学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如何结合临床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或争议点,合理设计科研课题。故在实际研究生教学指导中,我们应关注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需求,因需施教,有效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科研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点,而非实验技术指导。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更侧重于科研思维训练,如可开设循证医学课程、临床医学研究中的统计分析、EpiData、SPSS、GraphPadPrism、Meta分析、生物信息技术等实际应用型课程[5]。还可通过文献俱乐部活动以批判性思维评价学术文献,探讨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结果是否有效并引发新的研究或应用[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利用空闲时间阅读文献,充分理解其主要内容,再进行思考、讨论和脑力激荡。此过程有助于科研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2基于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平衡医疗和科研的关系是困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问题。本调查研究结果显示,80%的硕士研究生和85%的博士研究生都面临着繁重的临床轮转工作,明显感觉学业压力大、时间紧张、精力不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如能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中统筹安排时间进行科研工作和学习,科研能力将会得到极大提高。解决临床与科研时间问题最好的方式是紧密结合临床工作,以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感兴趣问题作为切入点,寻找科研思路,探究科学的解决临床问题的办法,解除患者的病痛[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很容易捕捉到临床工作中的难题与争议点,为其参与临床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8]。因此,基于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够很好地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可以从临床需求出发,回答解决未知的问题。如多项临床试验及荟萃分析证实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residualdisease,MRD)阴性患者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及总生存(overallsurvival,OS)期均明显延长,MRD阴性已经被FDA作为新药临床试验评估PFS的替代终点,并可能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工具[9]。然而,目前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MRD检测的最适时间节点?以MRD为基础的评价体系与传统疗效评价标准的关系?携带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应用不同治疗对MRD状态及阴性持续时间的影响?如何根据预后价值定义MRD持续阴性和失去MRD阴性状态,能否指导复发MM的治疗?这些都可以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选题。除了对临床上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选题亦可以从临床需求出发,挑战传统观念或开展技术创新[6]。由此可见,临床上存在大量科研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不是没有科研可做,而是要学会如何进行临床科研。

3.3优化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临床科学研究范文8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医学学术型研究生;临床科研队伍;创新型人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在不断探索和优化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发展至今,我国现阶段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新型模式将研究生划分为两类,分别为专业型研究生(专硕)和学术型研究生(学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医学人才的分流[1]。前者主要接受临床思维与技能的训练,而后者则专注于科研思维与技能的培养。然而,由于大多数医学生在本科阶段较少接触到科研,在进行方向选择时,专业型研究生成为了大多数医学生的首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流动的不平衡,因此,进一步优化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步提升科研对医学生的吸引力,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当前医学教育模式的优势。

1我国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现状与问题

1.1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主要的医学教育模式是“5+3”医学教育模式,即5年的医学本科教育,3年的硕士研究生教育[2]。在我国有部分医学生是七年制的本硕连读或八年制的本硕博连读,毕业后分别可获得医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3]。部分国内高校还开创了特色医学培养模式,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推出的“4+4”学制,前4年学生主要接受非医学本科教育,后4年为医学专业教育,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我国医学生学习阶段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改革力度较大的就是硕士研究生阶段。当前硕士研究生主要分为医学专业型和学术型。前者要求完成33个月的临床轮转实习[2],同时做少量以临床为主的科研工作,并撰写以临床内容为主的毕业论文,临床考试和答辩合格后即可获得医学专业型硕士学位。2013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临床医学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将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以尽快培养一批临床技能合格的医学生。专业型研究生在通过相关考核后可获《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俗称“四证合一”[4]。对于大多数医学生来说,“四证合一”的诱惑让专业型研究生成为当之无愧的首选。学术型研究生,对临床轮转实习无硬性要求,主要任务是发表以科学研究为主的研究论文。国内多数高校都有具体量化考核指标,一般来说要求发表SCI论文,并有具体的影响因子指标,达到相应指标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方可获得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仍需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于科学研究的特殊性,相比于专业型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的毕业条件似乎更严苛,因此成为了医学生们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5]。

1.2我国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问题

新医学教育模式下造成人才分流不平衡的原因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的两个显著问题密切相关:其一,部分临床医生作为研究生导师,虽然招收了学术型研究生,但对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指导有限,甚至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从事临床工作,而无法得到系统的科研培训。其二,大多数临床医院缺乏可供潜心研究的实验场所与配套设备[6]。第三,大多数医学生在本科阶段较少接触科研,因此,对科研了解较少,普遍认为自己在科研方面难以有所成绩[5]。对此,结合研究生科研活动中的可能遇到的具体困难,共同探讨更合理的以科研能力为导向的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将对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有极大促进作用。

2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工作创新与探讨

2.1搭建实验平台,打通临床与基础的研究壁垒

医学领域研究生不同于生命科学等基础科学领域研究生,应围绕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招收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导师大多为临床医生,对研究生的基础科研工作的指导有限,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中,搭建系统的实验平台显得尤为重要[5]。而这个实验平台需要多方的协作,例如将临床医学院与生命科学学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导师所能获得的临床资源,瞄准临床实践发现的科学问题,结合生命科学学院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从而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科学问题成为研究生课题的主体方向,而生命科学学院的优势科研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实验技术指导与科研思维培养。通过加强临床医学与基础生命科学研究的合作,打通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壁垒,帮助学术型研究生迈向更高层次实验平台,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长足发展夯实基础。

2.2组建专职科研队伍,培育高水平团队

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在本科阶段主要以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在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培养环节上十分薄弱[5]。尽管许多知名大学早已开展医学本科生创新实验项目,启蒙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实验技术,但由于繁重的临床基础知识课程,相较于生命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差距仍不容忽视。对于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来说,科研能力与思维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临床医生大多难以兼顾临床与学生的科研指导[7]。因此相较于国外“宽进严出”的研究生培养风格,国内大部分高校难以实施严谨的考核制度,结果大多流于形式[8]。为避免不必要的财力、物力浪费,做到真实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需要建立稳固的专职科研人员队伍,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人才培养中的趋同性,追求最大化挖掘研究生潜力。有学者提出学术型研究生“双导师”制,学术型导师主要在科研方面指导学生,而临床型导师可以在临床方面进行指导[9]。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临床医生导师在科研方面指导有限的问题,又不至于让医学生完全脱离临床环境,目前正处于试验阶段。另一种可行性较大的方案是引进高水平专职科研人员或许有助于解决这一困境。如此,为全面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

2.3尊重科研规律,创新科研管理制度

一支优秀科研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对科研规律的遵循和对管理制度的创新。因此为保障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科学合理地开展科研,在此笔者提出部分个人建议,与同道共勉。首先建立学术型研究生不参加临床工作,鼓励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培养制度。其次,实施研究生培养晨短会制度。每日八点召开早会,由研究生用1~2分钟时间简要汇报实验进度及遇到的瓶颈,便于导师发现问题并提供专业指导,形成小型头脑风暴会。这种早会形式既是对课题研究的督促,也是对研究生总结和表达能力的锻炼,由此也碰撞出许多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三,推行研究生培养周会制度。每周固定时间段召开1~2小时周会,1~2名研究生结合热点或自身课题研究做文献精读或专题汇报。2~3名研究生详细汇报实验进度和下一步实验计划,汇报期间,参会人员可随时提问,就实验结果和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10]。一问一答间既加深了研究生对自身课题不足的认识,也锻炼了自己的科研思维,这种“两会”培养方式能够显著提升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优化综合考评制度,激发研究生科研热情

合理、优化的科研考评制度是研究生科研热情的有效保障。由于我国研究生数量众多,要实现国外研究生教育的严格考评制度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8]。但是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考评制度,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此,具体有如下三方面建议:首先,在满足各医学院校研究生基本毕业要求的前提下,摒弃“SCI论文数量是评价研究生科研工作好坏金标准”这一传统考核指标,鼓励研究生从“数量优先”向“质量第一”的思路转变。在评优、评奖中优先支持开展深入的、可持续研究的学生,不以SCI数量论英雄。其次,尊重学科间差异,坚持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分类指导和评价。鼓励研究生围绕所在学科的重大临床疑难凝练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由于学术型研究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将进入临床一线工作,因此研究生期间开展与所在学科疾病相关的课题,有助于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用更加严谨的科学思维来发现和凝练临床实践中的科学问题,真正实现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最后,建议研究生每学期接受第三方专家评审意见和专业指导。为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打破自我认知瓶颈,公平公正地评价研究生科研水平。每学期期末邀请5-6位非本校第三方权威专家参加研究生总结汇报会,由专家团提出的综合考评建议,及早发现科研设计、思路等方面问题,帮助研究生们少走弯路,也是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督促。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