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综述范例6篇

临床免疫学综述

临床免疫学综述范文1

关键词:卡介菌多糖核酸;兔疫调节;临床应用;综述

卡介菌多糖核酸(BCG polysaecharide and nucleis acid,BCG-PSN)是在卡介苗的基础上,通过热酚法提取卡介菌中的多糖、核酸混合而制成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我国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免疫调节剂[1,2]。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调节体液免疫水平的作用。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本文就卡介菌多糖核酸的药理作用及其目前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卡介菌多糖核酸的药理作用

1.1通过调节机体内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刺激网状内皮系统,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功能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1.2通过稳定肥大细胞,封闭IgE功能,减少脱颗粒细胞释放活性物质,以及具有抗乙酰胆碱所致的支气管痉挛作用,达到抗过敏及平喘作用。

2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进展

2.1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多与机体过敏、产生变态反应有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了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近年临床常用BCG-PSN联合口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李日清等[3]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用药6w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8.2%;对照组为63.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左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好。

2.2湿疹 湿疹发病机制复杂,普遍认为是由于内外激发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联合肌注BCG-PSN,服用抗组胺药物,外用类固醇激素药物治疗湿疹,痊愈率高,复发率低。周卫东[4]用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卤米松乳膏与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序贯外用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治疗湿疹,6个月疗效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扁平疣 扁平疣是由人类瘤病毒(HPV)所引起的慢性皮肤病,患者多为青少年,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易患本病。近年临床多用BCG-PSN联合CO2激光、液氮冷冻、电离子机及抗病毒药物治疗扁平疣效果显著。李艳峰[5]用二氧化碳激光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扁平疣,连用8w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5%,说明二氧化碳激光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扁平疣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徐红英[6]用液氮冷冻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扁平疣,经过8周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扁平疣消退复发状况及不良反应,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也是由(HPV)引起的皮肤黏膜良性增生物,目前临床上的传统疗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和化学疗法,但复发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临床使用物理切割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尖锐湿疣效果显著。艾莉[7]用微波治疗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治疗尖锐湿疣,3个月后试验组治愈率为88.89%,对照组治愈率为57.78%.该法临床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且经济、安全、操作方法简单.

2.5斑秃 斑秃是一种常见的脱发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应激、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钟华杰等[8]利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斑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4%,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也只有71.79%.说明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斑秃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2.6白癜风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病,其发病机制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相关。临床用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白癜风疗效确切。任虹等[9]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白癜风,治疗组有效率为83.67%,对照组有效率为51.02%.NB-UVB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白癜风疗效确切。

2.7生殖器疱疹 生殖器疱疹(RGH)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Ⅱ型感染生殖器部位皮肤黏膜所引起的炎症、水疱、溃疡性疾病。近年临床研究表明,用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临床疗效确切,且能纠正患者免疫紊乱,有效预防复发。BCG-PSN治疗RGH的临床疗效确切,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外周血CD1+细胞,纠正Th1/Th2平衡失调有关[10]。韩庆东等[11]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盐酸伐昔洛韦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1年后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8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是一种急性炎症性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病程有自限性,病程较长,平均为(6~8)w,少数可迁延6个月以上。蔡冰等[12]采用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治疗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67.86%,说明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临床疗效更佳,无明显不良反应。

2.9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性反应性皮肤病,其发病与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有关,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补体功能均有异常。付玲[13]采用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同时口服复方氨肽素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传统的方法上联合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起效迅速、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BCG-PSN作为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可以通过增强细胞免疫,平衡体液免疫等功能,从而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抗敏、抗感染的能力。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毒性皮肤病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及其他多种免疫功能异常疾病。随着其功能机制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BCG-PSN的临床应用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晏子厚,曹慧,何菊,等.卡介菌多糖核酸的试制[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9,12(4):208-210.

[2]Li J, Luo DF, Li SY, et al. Efficacy of intramuscular BCG polysaccharide nucleotide on mild t o moderate bronchial asthma accompanied with allergic rhinitis;a randomized,double bli-nd,place bo-controlled study[J].Chin Med J(Engl.)2005,118:1595-1603.

[3]李日清,程培华.斯奇康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华夏医学,2013,26(2):263-265.

[4]周卫东.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96-97.

[5]李艳峰.二氧化碳激光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3:108.

[6]徐红英。液氮冷冻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扁平疣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7):186-187。

[7]艾莉,祁秀格。微波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尖锐湿疣9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6:48-49.

[8]钟华杰,吴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斑秃41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4):388-389.

[9]任虹,解春桃,邵银红.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16(4):325-326,330.

[10]张灵鹏.卡介菌多糖核酸对生殖器疱疹患者Th1/Th2的调节作用[J].中国药师,2009,12(11):1619-1621.

[11]韩庆东,张建平,胡佳圆,等.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盐酸伐昔洛韦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5):315-316.

临床免疫学综述范文2

【摘要】临床检验为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技术的研发为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样本用量,实现了疾病准确、快速、无创的诊断。同时也需正视存在的困难,对复杂的数据行合理和有效的应用,以减轻患者负担,控制成本。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让从业者加强各种技术的培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免疫检验;实践;探索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多学科交融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免疫学检验定义

4.1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定位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无专业的检验设备,无实验室,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质量管理分析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发展建议

临床免疫学综述范文3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病;熊去氧胆酸;还原型谷胱甘肽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2.123

自身免疫性肝病, 指的是肝胆系统发生的炎症性疾病, 其主要由自身的免疫反应介导发生 [1]。本院在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治疗, 联合应用了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熊去氧胆酸,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8例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诊断标准。男15例, 女53例, 年龄61~78岁, 平均年龄(66.8±10.3)岁。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4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口服熊去氧胆酸软胶囊(0.1 g/粒), 1~ 2粒/次, 2~3次/d, 持续用药3个月后, 将服药剂量调整为250 mg/次, 2次/d;研究组同时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针, 静脉滴注给药, 剂量为1.8 g/d, 持续用药1个月。对照组同时应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和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静脉注射甲泼尼龙, 40~80 mg/次, 1次/d, 重症患者给药剂量可增加到30 mg/kg, 注意滴速不得过快, 以免引起心律不齐;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75 mg/d, 治疗1周后开始减量, 在1个月内减至维持剂量10 mg/d, 并一直维持到治疗终点。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年。

1. 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进行症状体征评分。症状体征积分降低90%以上, 半年内谷草转氨酶(AST)或免疫球蛋白G(IgG)、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恢复正常, 免疫应答至少维持半年, 为治愈;症状体征积分降低70%以上, 半年内AST或IgG、TBil、ALT降低70%以上, 免疫应答至少维持半年, 为好转;正在体征积分降低50%以上, 半年内AST或IgG、TBil、ALT降低50%以上, 免疫应答至少维持半年, 为进步;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好转+进步)/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症状体征积分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2. 2 综合疗效 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x-±s, 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4 45.8±3.7 22.1±6.3ab

对照组 34 46.3±4.1 38.1±5.7a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以自身免疫反应为基础, 以高抗核抗体(ANA)、高抗肝肾微粒体(LKM)、高抗平滑肌抗体(SMA)、高IgG为主要特征的炎症性病变。本病的治疗难度较大, 且容易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纤维化,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西医治疗本病多以糖皮质激素为主, 或联用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缓解率可达到60%~80%, 但是免疫抑制剂对合并肝硬化者和2型AIH的临床疗效相对较差, 并且长期用药容易引发向心性肥胖、糖尿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骨髓抑制等合并症[2]。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一种由人类细胞自然合成的三肽物质, 含有-SH(巯基), 其由甘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酸组成, 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自由基损害是多种肝脏疾病的病理基础, 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够与过氧化物酶作用, 对机体中的超氧基团进行分解, 从而减轻自由基对肝脏的损害[3]。在本次研究中, 对研究组患者联合应用了熊去氧胆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 结果显示, 其综合疗效达到了82.35%, 与应用熊去氧胆酸、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的对照组79.41%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的症状体征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熊去氧胆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疗效与标准治疗方案相当, 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减少激素副作用, 安全性更好,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钱金花, 徐庆武.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20):4999-5001.

[2] 刘儒曦, 杨娉婷, 李裔烁, 等.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干燥综合征患者肝功能的研究.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1(12):1146-1147.

临床免疫学综述范文4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a)-0105-02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包括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炎和Graves病,当有蛋白尿伴发时,临床定义为AITD相关肾病。以膜性肾病病理类型多见,可能为甲状腺微粒体抗原和甲状腺球蛋白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外诱发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机制在部分病例中也有所参与,使肾小球受损,进而形成蛋白尿[1]。AITD相关肾病病理其它类型还包括新月体肾炎、系膜增殖性肾炎等,但尚缺乏足够的研究。该病多数患者仅以轻度蛋白尿为临床表现,极少可有肾病综合征,多数无肾功能损害及高血压,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相关。该研究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相关病例,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择研究对象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8~57岁,平均(39.2±2.3)岁,其中乔本甲状腺炎2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5例,以肾病综合征为表现9例;均有程度不等的蛋白尿,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为0.16~5.30 g/d,其中呈肾病综合征表现10例,白蛋白12.3~28.4 g/L,24 h尿蛋白定量3.6~7.9 g;轻至中度血压增高9例;镜下程度不等血尿15例。患者均自愿签署该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

1.2 方法

应用他巴唑(产品批号:961001)或丙基硫氧嘧啶(生产批号:100803-201002)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取甲状腺片(批号850726)替代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或甲减。在针对AITD治疗的基础上,取糖皮质激素(生产批号:930907)治疗22例,其中呈肾炎表现者13例采用泼尼松(生产批号:0204020)5 mg・kg-1・d-1,并取双嘧达莫(生产批号:20031002)等药物辅助治疗,并依据患者机体情况行对症支持;呈肾病综合征表现9例采用泼尼松1 mg/(kg・d)治疗。另8例因AITD症状不重,蛋白尿较轻,仅对症支持治疗。

1.3 效果评定

显效:经药物治疗,血肌酐(SCr)异常者SCr水平降至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尿蛋白阴性或定量减少>50%;有效:SCr异常者SCr水平治疗后无明显变化,与疗前比较,尿蛋白阴性或定量减少25%以上;无效:上述标准均未达到。

2 结果

该组选取病例行8~12周治疗后,14例显效,占46.7%;11有效,占36.7%;5例无效,占16.7%。

3 讨论

研究显示,临床上AIRD相关肾病多有甲状腺疾病前驱病史,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肾炎等,病理上呈膜性肾病改变[2]。甲状腺疾病与蛋白尿属一种或两种疾病类型,具有深入研究价值。国外报道显示,患者病发甲状腺疾病后,有轻度蛋白尿伴发,可能为早期肾脏疾病表现。故甲状腺疾病有蛋白尿且全身浮肿者,需对蛋白尿的变化动态观察,及早做肾脏免疫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3]。临床在针对甲状腺疾病单纯治疗时,尿蛋白数并未减少,还需取免疫抑制剂应用,才可发挥效果。AITD诱发的肾脏损害多表现为蛋白尿,但程度不一,部分可为肾病综合征,部分仅为轻微蛋白尿[4]。有镜下血尿伴发,较少见肉眼血尿,患者中多数无肾功能及高血压损害,损害小管间质的程度较轻。有肾小球病变伴发的AITD,多见膜性肾病,也有膜增生性肾炎、系膜增生性病变等。

临床目前在甲状腺疾病与肾病综合征相互独立或互为因果的研究中尚存有争论。国外研究[5]观点为病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患者肾脏可能发生损害,因免疫复合物(由甲状腺抗原介导)可沉积在肾脏,引发肾脏损伤。体内还有多种抗甲状腺成分的抗体存在,如MCA、TGA,血清中可检出循环免疫复合物和抗原。AITD相关肾病膜性肾病发生机制与肾小球基底膜外由甲状腺微粒体抗原和甲状腺球蛋白沉积,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相关,患者中部分循环免疫复合物机制可能参与其中。表明异常的甲状腺疾病免疫功能,为诱导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因素。有文献指出,针对Graves病患者,PTU可诱导P-ANCA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有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民P-AN-CA阳性的肾脏病相关,甲状腺功能相对紊乱,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在相关性肾病P-ANCA阳性患者中多见。故需对抗甲状腺药物诱发的相关必肾病加以关注。且严重肾病综合征血清T3和T4可能降低,为自尿中丢失大量蛋白相关,需与原发性甲减症鉴别。需注意一般肾病综合征FT4略偏高或正常,血TSH和FT3正常。而原发性甲减症,FT3和FT4呈减少表现,血TSH升高。该研究甲减者均与原发性甲减症符合,可将继发于肾病综合征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排除。

目前尚缺乏对AITD相关肾病的统一认识,甲状腺切除、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免疫抑制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均可能发挥治疗作用[6]。当AITD有蛋白尿伴发时取状腺素单纯替代治疗可能发挥效果,一旦有肾病综合征出现,其临床效果即下降,单纯免疫抑制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也不能减少蛋白尿。故治疗此病时,需在对AITD积极治疗的同时,取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加用,以改善预后。有学者对比单行AITD治疗的患者,取免疫抑制剂或糖皮激素加用,效果较为显著[7]。该研究中,首先充分治疗AITD,并针对肾炎综合征患者加半量泼尼松,肾病综合征患者加足量泼尼松应用,并取百令胶囊、雷公藤干多甙等药物联用,以对免疫功能起到抑制和调节的效果,肾脏病变得到尽快控制。采用泼尼松效果不理想者,可取CTX免疫抑制剂应用,以改善预后。该研究结果显示,该组选取病例行8~12周治疗后,14例显效,占46.7%;11有效,占36.7%;5例无效,占16.7%。

综上,针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病患者特征,采用针对性方案规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玲,胡玲,黄慧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动物模型的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3):7-8.

[2] 肖复茜.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1,17(11):1555-1557.

[3] Ozbek MN,Uslu AB,Onenli-Mungan N,et al.Thyroidperoxidase gene mutations causing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 in three Turkish farnilies[J].Pediatr Endocrinol Metab,2009,22(11):1033-1039.

[4] 张海涛,张文富,张晓轩.良性甲状腺疾病手术方法改良及疗效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1.18(6):78.

[5] 王慧,李广宙,李洪忠,等.313例甲状腺关病核素显像的回顾性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8(28):15-16.

[6] 黄建萍,张敬京,宗媛华,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伴肾小球肾炎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5):305-308.

[7] 周秀华.核医学诊断和治疗甲状腺癌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13.

临床免疫学综述范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2011年本院收治的格林一巴利综合征患者2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8~62岁;I型(四肢肌力3级以上,可独立行走)13例,Ⅱ型(四肢肌力3级以下,不能行走)8例,Ⅲ型(球麻痹,四肢无力或瘫痪,活动时轻微呼吸困难,但不需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3例,Iv型(在数小时或2 d内发展到四肢瘫、吞咽不能,呼吸肌麻痹,必须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2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8~62岁;I型11例,Ⅱ型7例,Ⅲ型1例,Ⅳ型1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入院后给予免疫球蛋白0.4g/(kg·d)静脉滴注,5 d为1个疗程,足疗程后继续予甲泼尼龙针及同时给予营养神经保护胃黏膜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入院后给予甲泼尼龙针同时给予营养神经、保护胃黏膜及对症支持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

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生活基本自理。好转:部分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生活部分自理。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生活能力严重受损。

1.4 统计学处理

2组疗效比较用x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治疗组显效18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92.3%;对照组显效8例,好转6例,无效12例,有效率53.8%。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不良反应治疗组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性可靠。

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病因并不清楚,一般认为系细菌或病毒感染后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已经明确格林一巴利综合征是由细胞及体液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的作用机理可能为(1)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份是IgG,约占机体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且免疫球蛋白具有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征;(2)在抗独特型反应位点上发挥竞争性抑制抗髓鞘IgM抗体作用;(3)免疫球蛋白还有固定补体,中和或封闭巨噬细胞膜上Fc段受体,抑制巨噬细胞在免疫发生过程中的活化调节作用;(4)免疫球蛋白中包含抗基因型抗体,结合及下调产生抗原相应抗体的B细胞,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5)有促进修复神经髓鞘功能;(6)抑制T细胞或NK细胞而降低病理性免疫应答。通过上述机制,可能起免疫抑制作用,减轻神经髓鞘的中毒性损害,促进髓鞘的修复再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使用人工呼吸机的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糖皮质激素治疗虽能纠正自身免疫异常,抑制炎症,改善脱髓鞘区的神经传导功能,但能引起应激性溃疡、血糖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而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具有简单、方便、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各级医院均可开展,安全、有效、无明显禁忌证、并可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

[2]陈海棠.临床神经病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

临床免疫学综述范文6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抗体;纤维化

中图分类号:R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878-03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组原因未明,伴血清自身抗体、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肝脏慢性纤维化组织学改变的反应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多器官受累的疾病,近年来,国外对AIH的研究日趋活跃,国际已成立了AIH研究小组,制定了权威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不断更新。我国对AIH的研究报道也逐渐增多。笔者现就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诊断综述如下。

1 发病原因及机理

迄今,AIH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致病过程可能涉及到遗传、病毒感染、免疫异常等多因素参与。

1.1 诱发因素

目前认为,外来抗原和自身抗原间的分子模式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诱因之一,已有报道多种外来抗原可以通过与自身抗原共用类似表位,以及突破抗原隐匿、模拟蝥合表位和出现新的表位等方式破坏自身耐受,发生自身免疫反应。肝炎病毒A,B,C以及一些特定的药物(如呋喃妥因)等多种诱发因素有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破坏自身耐受,从而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1.2 自身抗原

所有关于发病机理的理论其本质是机体逐渐不能耐受自身抗原,从而导致出现疾病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并在肝脏内出现免疫细胞浸润。

1.3 细胞因子网络

CD+4T辅助细胞活化后分为THl细胞和TH2细胞,THl型细胞因子通过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扩增调节细胞免疫机制,TH2型细胞因子通过激活B细胞和刺激自身抗原的产生影响体液免疫机制。两者结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免疫调节网络。在AIH中,患者的细胞因子调控以及细胞因子的生成发生紊乱,这表明AIH与细胞因子网络变化相关。

1.4 肝细胞的损伤

AIH肝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至今未明.细胞介导的和抗体介导的路径都可能牵涉在内。由于自身抗原致敏细胞毒T细胞对MHCII类分子提呈的自身抗原敏感,通过粘附分子与靶细胞相连,粘附分子诱导了前炎性细胞因子,且肝细胞损伤导致了淋巴因子的释放,由此发生了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抗体介导细胞毒效应由细胞膜组分的自身抗体介导,浆细胞所分泌的IgG与正常细胞表面蛋白发生交叉反应,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成为自然杀伤细胞的目标,自然杀伤细胞与肝细胞膜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导致细胞介导的溶细胞效应。在全球范围内,AIH占慢性肝炎的10%~20%,维持自身耐受的内环境稳定机制的多种失调均可在AIH中出现。

2 临床表现

AIH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常无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及α-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等的证据。其生化特点为慢性肝酶水平升高,10%~50%的患者合并有肝外表现,常见的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其中AIHⅡ型患者较年轻,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白癜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患者血中r-球蛋白及IgA水平较低,而器官特异性抗体如壁细胞抗体、抗甲状腺抗体和抗胰岛抗体常呈阳性。AIH常伴疾病有肾炎、甲状腺炎、肺炎、干燥综合征等。

3 AIH不同类型的鉴别

随着血清学试验研究的进展,一些新的自身抗体得到鉴定,因而导致了AIH新的分型(表1)。

3.1 AIH-I型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抗核抗体(ANA)和平滑肌抗体(SMA)阳性,肝活检示门脉区浆细胞浸润是I型AIH的诊断基础。I型AIH占AIH患者的绝大多数,发病率占80.8%,70%的患者为女性,且年龄小于40岁,其中属于SMA的聚合F肌动蛋白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Cassani研究表明:同种型ANA(ANA-H)和肌动蛋白特异性SMA(SMA-AA)对诊断AIH具有高度特异性,血清中ANA-H和/或SMA-AA阳性率高达71%,抗体滴度也较高(1:320),同时对于区别AIH和HCV感染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国外报道ANA单一阳性15%,SMA单一阳性35%,ANA和SMA同时阳性49%。在93%的I型AIH患者中利用ELISA方法可检测到核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主要为IgG。型,其理化性质及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g]。既往认为ds-DNA为SLE特异性抗体,在於强等的研究中,14例AIH患者中lO例ds-DNA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阳性率为71.4%,其均值与正常人群的ds-DNA均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建议将ds-DNA作为I型AIH的特异性抗体,在其研究中5例肝组织加做免疫荧光检测,4例可见在肝细胞膜或血窦区、汇管区有不同程度的IgG沉着,表明有免疫因素参与,故肝组织加做免疫荧光检查可提高AIH在病理学上的诊断率。赵景民等[1嵋报道临床病理检查I型AIH可见明显浆细胞浸润患者占95.2%,桥接坏死患者占57.1%,可见玫瑰形细胞患者占71.4%,肝细胞小叶中央区融合性坏死患者占33.3%。

3.2 AIH-I型

AIH血中存在肝肾微粒体I型抗体(抗LKM-1),患者年龄多小于14岁,主要分布于西欧,病情进展快,易形成肝硬化和暴发性肝衰竭,根据是否合并丙肝感染,又分为Ia型(抗HCV阴性)和Ib型(抗HCV阳性)两种类型。肝细胞溶质I型抗体(抗LCl)仅存在于Ia型患者中,占总数的67%,患者较年轻,多在20岁以下,病变活动性强。抗LCl是一种特异性标志物,可作为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赵景民等报道临床病理检查I型AIH可见明显浆细胞浸润患者仅占20%,桥接坏死患者占80%,可见玫瑰形细胞患者占100%,肝细胞小叶中央区融合性坏死患者占80%。

3.3 AIH-I型

血清中抗可溶性肝细胞膜(SLA)抗体或肝胰腺抗体(抗LP)阳性,占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患者的18%~33%,且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是目前发病及研究较少的亚型。

3.4 AIH-IV型

为隐匿性肝炎,具有AIH的典型特征,但缺乏血清学自身免疫标志,目前其他较新的自身抗体如肝膜脂蛋白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抗体和抗肝胰抗体等,在AIH分型中的意义尚不清楚。如抗ASGPR抗体在I、I、III型AIH患者中均可出现,通过诱导T细胞的增殖和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可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

4 AIH的重叠综合征

临床上慢性肝脏疾病常伴有自身免疫现象,除自身免疫性肝炎外,乙型、丙型肝炎也可出现自身免疫现象,同时AIH经常与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SC(原发性肝硬化性胆管炎)重叠,造成诊断上的困难,但临床上由于不适当使用干扰素可能使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情恶化,而盲目使用免疫抑制剂又可能加重病毒血症,故区分自身免疫性肝炎与病毒性肝炎、PBC、PSC的重叠表现尤为重要。

4.1 AIH/PBC重叠综合征

PBC是一种慢性非化脓性肉芽性胆管炎,其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肝内肉芽肿、小叶间和界板处的破坏性炎症改变,以ALP、GGT升高为主,免疫球蛋白以IgM升高为主,流行率>400/10万,女性易患(超过90%),绝大多数在10~30年内发展为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功能改变、线粒体抗体(AMA)滴度>1:40以及相应的组织学病理学特点三者具备时可作出确诊性诊断,其中AMA-M2型最具特异性。汇管区肉芽肿可能与肝脏肉芽肿、Hodgkin淋巴瘤、药物反应、肝脏排斥反应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某些具有AIH所有生物化学和组织学特征的患者也可能有低浓度的PBC血清血标志物(AMA)。Klopple等D4]报道了AIH/PBC重叠综合征,后来研究发现,此种情况占AIH/PBC总数的8%~9%。

4.2 AIH/PSC重叠综合征

PSC是一种进展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流行率为130/10万。PSC主要表现为胆管的进行性纤维增生性炎症,可侵犯整个肝内外胆管系统,引起胆汁淤积、肝纤维化和肝硬化。PSC的诊断主要依赖独特的胆管影像学改变,表现为肝内外胆管受累,其组织学特征是纤维性闭塞性胆管炎,抗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2亚单位抗体是诊断PSC的特异性指标。丘得凯等在60例已确诊PSC的患者中仅12%的肝活体组织检查标本呈现纤维性闭塞性胆管炎。事实上,PSC肝内胆道的典型改变极少能在针刺活体组织检查时被发现,此病也可能发生于血管性、病毒性以及新生物等引起的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许多经内窥镜逆行胆道造影(ERCP)检查证实为PSC患者,其肝组织学特征却呈典型的AIH或PBC改变。Van Buuren等采用调整过的AIH评分,回顾性评价了113例PSC患者,发现约有8%的患者可确立AIH/PSC重叠综合征的诊断。Gregorio等对55例具有AIH临床、生物化学及组织学特点的儿童进行了16年的随访,发现其中有27例患者最终根据胆道造影检查被诊断为硬化性胆管炎。目前建议用“自身免疫硬化性胆管炎ASC”来描述这种AIH/PSC重叠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