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与护理研究范例6篇

临床与护理研究

临床与护理研究范文1

关键词 护理 学生 实验教学方法 临床护理能力 评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护理教学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接近于临床实际,提高评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出色地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但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下,我国大中专护理院校在校期间实验课的开设是分学期、分课程、分章节单独开设,实验教学只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或实验指导的描述,机械被动地模仿做实验,学科之间串联较少,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连贯性和理解现象的内在联系,这是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与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改革。①而作为评价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评判性思维能力是高职学院学生适应医院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②因此,本试验尝试护理专业在校实验实训开设采取阶梯式实验课程群教学方法,通过阶梯一、二、三不仅将一些单独的实验项目组合起来,形成融合多个知识点为一体的综合实验,而且阶梯四将临床专科内、外、妇、儿、康复护理技术和基础护理融为一体,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一专多能综合实验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选取2011级专科护理1、2班的155名学生为试验对象,编号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学生77名,其中男生2(2.5%)名,女75(97.5%)名,年龄(20.64+2.36)岁;对照组78名,其中男生3(2.6%)名,女75(97.4%)名,年龄(20.45+2.65)岁.两组在性别(t = 1.67,P>0.05)、年龄(t = 1.31,>0.05)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将2011级新生按上述方法分组,试验组学生在校期间按阶梯式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组按常规教学,两组学生于2013年7月临床实习前进行考核。

2.1 试验组

2.1.1 成立实验课程群建设督查评估小组

实验课程群评估小组护理专家选择标准:(1)专业临床工作年限>15年;(2)具有护理专业高级职称;(3)在护理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4)能持续参加本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处理和解答。

2.1.2 将学生在校期间实验课程分为四个阶梯(见表1),采用逐级通过的形式

2.1.3 教学内容与方法

护生在学完一、二、三每阶段课程后,分别设计各阶段综合实验进行练习和科研,阶梯四在进入临床实习前一个月进行,由护理专家组结合临床经验和教学过程设计综合性案例,每份案例涉及疾病诊断、护理诊断、疾病观察与常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健康教育五个方面的问题。③实验组学生学生拿到病历后进行分析,可通过角色扮演、护理查房等场景模拟演练方式进行练习。

2.2 对照组

按常规教学。

3 考核结果

两组均采取采用常规护理操作考试和设计临床突发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场景模拟两种考核方法进行。常规护理操作考试,两组比较试验组不及格率(0.13%)低于对照组(6.7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4.36,P

4 结论

(1)阶梯式护理实验课程群培训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研究④认为,评判性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性很强的思维技巧,不能按照常规的授课模式或模型进行培养,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在临床中反复锻炼和使用。护理教学的重要目的是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要求,在教学中强化护理技能训练,提高护生的临床护理能力,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⑤护生学习时期有在校学习和临床实习两个阶段,临床实习是护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护生整个学习阶段中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⑥然而目前护理实习生在临床中获得现场操作机会越来越少,⑦临床护理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很难独立胜任护理工作。本试验试验组学生通过阶梯教学,对临床突发问题独立处理能力高于对照组(P

(2)阶梯式护理实验课程群建设有利于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综合型实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本试验场景模拟—临床突发问题的综合处理模拟,两组比较试验组不及格率(2.6%)低于对照组(15.5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阶梯式护理实验课程群培训模式有利于促进护理专业建设和改革,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实验仪器设备的技术更新和使用率。由于本研究实施不长,阶梯式护理实验课程群建设还需完善,如何高效运行此模式,推动护理教学的发展,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注释

① 常海飞.浅谈实验人员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74-76.

② 李丹,李晓寒.高职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测量与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B):5-7.

③ 刘珍红,吴明.《临床护理综合训练》课程建立与实践的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45-47.

④ 宁艳花,买红娟,张琳,等.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教学因素研究[J].全科护理,2010.8(12A):3279-3281.

⑤ 马俊凌.专科层次学生护理学技能操作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2):152,153.

临床与护理研究范文2

论文摘要:目的深入了解护理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以探讨其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方法 运用质性研究中的深入访谈法,对12名护理专职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并及时进行记录,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出主题。结果 从访谈内容中提炼出两个主题: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认到重要性但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包括对效果的不确定、角色冲突、缺乏归属感、潜在的职业危害及经济顾虑)。结论 教师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参与临床实践现状并不理想,这主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与自尊的需要等得不到满足有关。

临床实践可以提高护理教师实践操作的能力和信心,提高其护理理论和实践授课能力。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许多高校]安排专职教师以短期进修、见习带教等方式参与临床实践工作,以提高护理专职教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防止学校教育与临床实际脱节。目前国内也有关于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报道[,但多以临床实践的经验介绍等一般性报道和临床实践现状的量性研究为主;在影响临床实践的因素上也主要从教学和科研任务重、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下临床等客观因素出发,没有从教师需求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全面反映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曾参与临床实践的高校护理专职教师为访谈对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他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心理感受,并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探讨影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立意取样法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有目的地选取12名从事护理教学的初级和中级职称教师进行质性访谈。年龄28~37岁中位年龄29 5岁;男1人,女11人;其中已获得硕士学位者6人,硕士在读6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5人;有临床实际工作经验者(不包括实习经历)人。

1.2 方法

本研究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采取深入访谈法,以获取受访者的真实感受及体验。访谈以“请您谈谈您对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看法及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感受”为主题展开。访谈尽量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具体时间不限,以受访者认为已经较准确全面地说出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感受为止。在访谈过程中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并及时将访谈录音内容逐字记录。将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取与本研究有关的内容并进行归类,形成相关主题,并返回受访者处求证。在资料分析处理过程中尽量以受访者原话呈现,对部分表述不明确的内容经核实后予以修正。

2 结果

2.1 主题一: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态度

2.1.1 认识到重要性 在访谈中,12名护理专职教师均表示出临床实践是有必要的,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有帮助。“每次学生听我讲在临床碰到的实际例子的时候学习兴趣会更浓一些,对书本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如果我给学生举的例子是我在临床实际碰到的,会讲得比较生动,会有自己的体会,不会干巴巴的,而且举例的时候更自信一点,如果是虚构的病例总是怕与实际不符,说的时候感觉底气不足。”

2.1.2 参与积极性不高

受访教师对参与临床实践的意愿及态度存在个体差异,但总体来说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仅有2名教师表示非常愿意并喜欢参与临床实践。“我很喜欢下临床,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长时间不去就发现很多东西跟不上了”“;上次去医院的时候她们正好要体格检查考核,很多护士不会,我在学校正好教这部分内容,我就示教了一次正确的检查方法,我觉得有这样一个平台让临床老师和学校老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挺好的。”8名教师存在愿意但不喜欢参与临床实践的矛盾心理。“我心里是很想去临床的,但在医院又觉得呆着不舒服”“;我是愿意去的,但是现在每次去的时间太短了,匆匆忙忙的。”2名受访者在访谈中表现出不愿意或不喜欢的态度。“如果可以不去临床那我就不想去了”“;我不愿意去,在那里基本学不到什么知识,浪费时间”“;目前这种临床实践的方式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2.2 主题二:影响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

2.2.1 对效果的不确定

是否能学到知识是影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重要因素。“有些科室带教老师比较认真,我觉得学得挺多的,那我还是很愿意去的”“;除了附属医院外,最好还能去一些其他的大医院,这样能学得更多”“;带教老师既带实习生又带我们的话,一般我们就没什么操作机会了”;“我以前在临床已经工作了好几年,护理操作也很熟练,但是临床实践还是跟着护理带教老师做日常护理工作,这样基本学不到什么,我希望能让我自己去学我想学的东西”“;不同年资教师应有不同的临床实践方式及目标。”

2.2.2 角色冲突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特殊身份让他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压力。“碰到自己教过的学生也在那里实习,总觉得挺尴尬的,所以有时候尽量避开,不和他们一起工作”“;有一次我和一个学生跟同一个带教老师,当时学生说有个患者的静脉不好打,让我去打,当时我觉得心理压力挺大的,如果我没打进,那觉得太没面子了”;“带教老师一般也不教我们,她们觉得我们也是老师,可能比她们懂得更多,就让我们自己看看,不会和我们主动说一些相关知识”“;我怕万一做错了会被护士笑话”“;当学生的时候自己做得不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现在做老师了,总觉得如果做得不好会被人嘲笑。”

2.2.3 缺乏归属感

是否有归属感也是影响老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我比较喜欢去我熟悉的科室,那里的护士、医生都认识了,感觉好一点”“;跟在医生后面查房时,医生都很奇怪地看着我,如果护士长能先介绍一下我可能会好些”“;刚去科室的时候,谁都不认识,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挺难受的。”

2.2.4 潜在的职业危害

部分教师表示对参与临床实践工作的安全问题及职业危害存在顾虑。“万一因为我的操作不当,发生医疗事故该怎么办?”;“我们不是经常在医院,所以很多操作都生疏了,带教老师有时候也不敢放手让我们做,说实话她如果真让我做,我也不一定敢”;“真不想去下临床,医院病毒、细菌这么多”“;被患者使用过的针头扎伤,万一这是个艾滋病患者怎么办?”

2.2.5 经济顾虑

“临床实践与其他工作任务相比较,在各方面都不平衡,下临床也不算工作量,又没有补贴,还不如多上几节课”“;我每个月还要还房贷,如果不上课去下临床或者外出进修,其实经济压力挺大的。”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职教师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临床实践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临床实例及密切联系实际,提高授课质量和效果。但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人在表示愿意参与临床实践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喜欢的态度,因此目前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并不理想。根据访谈的结果,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不主动进行临床实践的现象可能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尚未满足所致。

3.1 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与受访的12名教师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人认为目前的临床实践方式学不到知识,不能达到临床实践的目的及效果是影响其临床实践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护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教授护理操作相关知识,还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这就要求护理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熟悉临床护理工作内容,还应重点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临床新技术新进展等。目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以直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方式为主,难以学习到护理工作以外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医院缺乏相应的带教制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带教老师对带教方法和内容也存在困惑。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会产生枯燥乏味、学不到知识的感觉,不喜欢参与临床实践。

3.2 尊重与自尊的需要

教师在参与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仍以教师的角色要求自己,觉得教师应懂得更多,当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面对自己曾经的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往往不被患者、护士及医生所理解和认同,他们认为教师就应该在学校上课,来医院能做什么?这些都影响了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3.3 爱与归属的需要

护理专职教师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对临床工作环境及医护人员不熟悉。陌生的工作环境、缺乏共同的话题导致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产生孤独感及缺乏归属感。另一方面,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时间较短,医院也缺乏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相关管理制度,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院没有提供工作服、储物柜等,而这些更加重了教师的无归属感。归属感缺乏会导致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影响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3.4 安全的需要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暴露于多种危害因素中,护理工作的潜在职业危害影响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积极性。随着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教师对临床实践中护理安全问题的关注开始增加,也导致教师对参与临床实践工作存在顾虑。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以保障教师的临床实践工作。

3.5 生理的需要

对于少部分青年教师,刚刚成家立业,积蓄较少,有的还需承担房贷等压力,经济因素仍是影响其临床实践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4 对策

可见,要提高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和热情,应从满足教师各层次需求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善教师临床实践现状及提高临床实践效果。

4.1 建立个体化的临床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模式主要有短期进修、参与临床见习带教、不定期下临床了解新技术新进展等方式。应根据教师的不同工作年限、工作经历及个体化需求,建立相应的临床实践目标、方式及内容。

4.2 完善相关专职教师的临床实践制度

包括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管理制度及培训制度。学校应与临床实践基地共同合作,制定相应制度,以加强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管理,提高临床实践效果。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及新同事,以减轻无归属感;在带教方式上,尽量安排高年资带教老师提供一对一带教,以提高带教质量;管理制度中还应包括对进行临床实践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提供护理安全的保障。

临床与护理研究范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的临床护士和本市社区护士50名为研究对象,护士年龄为22~32岁,平均年龄为(25.5± 2.6)岁,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将临床护士分为观察组,将社区护士分为对照组,两组护士在年龄、学历等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问卷调查方法对所有护士进行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形式。问卷的内容为护士基本信息以及优质护理属性两部分。对护士发放调查问卷,待护士完成后再进行回收,调查时当场对问卷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调查者填写不规范之处,帮助调查者进行修改,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1.3评价指标 调查问卷中有6个相关优质护理属性主题,对这6个属性采用Likert五分法[2]进行评分,5分为非常同意、4分为同意、3为不清楚、2分为不同意,1分为非常不同意。分值越高表明护士对优质护理属性的认知程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用T检验;对比以P

2结果

临床护士和社区护士对本研究6个优质护理属性相关主题的整体认同度均较高,观察组护士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且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早期医学上对于优质护理的研究只关注于患者,而护士对优质护理的关注度并不 高[3]。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医院在对患者实施护理时,也逐渐开始转变传统的护理模式,将优质护理应用于护理当中,但护士对优质护理的认知度仍有所欠缺。为提高护理的质量,确保优质护理的落实,首先应提高护士对优质护理的认知度。

临床与护理研究范文4

关键词:肿瘤;PICC置管;临床疗效;护理方法

近年来我国肿瘤患者发病率不断升高,在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经常需要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所以需要保护患者的静脉通路,临床上采用PICC置管,不仅可以减少患者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确保化疗过程的顺利进行。以下结合我院80例肿瘤患者采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临床观察,进一步分析采用PICC置管在临床上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肿瘤病,通过入院评估决定对其采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PICC置管。其中43例男性,38例女性,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30 1.6)岁。其中胃癌26例,肺癌20例,脑癌14例,胰腺癌5例,乳腺癌15例。

1.2 材料 采用美国BD公司和巴德公司的PICC导管,管径为16G,导管总长为60cm,管腔容量为0.5 mL。

1.3 方法 确定给患者插管前首先应该进行消毒,将手洗干净进行消毒,其次确定插管的长度和位置,选择穿刺点为胸锁关节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骨间,做好穿刺点标记。其次再插管前 帮助患者选择合适,是患者感觉到舒服的同时,不影响插管的操作和保持。同时是患者平卧于床插管的手臂,向外展出90°,在整个体味中尽量不要使血管弯曲,特别要叮嘱患者下颚靠近穿刺方向的肩部,防止导管置入内静脉。、插管未定确定好之后,就是血管的选择,静脉穿刺见回血后送入PICC导管,再将导管插入选择的位置,最后接上肝素帽,用10~100u/ml的肝素钠溶液冲管,在穿刺点覆盖无菌小敷料,外用3cm透明敷贴固定导管,加压包扎穿刺处24h。最后拍X光片确定PICC导管位置并记录。

2 结果

2.1 临床观察结果 对80例患者行PICC置管,其中78例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置管成功80例。随着留置导管时间的变化,有5例患者接受了2次置管,1例患者接受了3次置管。置管时间3d~118d,平均置管时间(28.18±24.80)d。我们将置管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短程置管(10d以内)、中程置管(11~30d)、长程置管(31d以上),其中置管划分阶段人数分别为:13例、37例、30例。在最后检查置管到达中心静脉的情况分别为:X光片证实管端位置达中心静脉者69例,到达锁骨下静脉6例,颈内静脉5例。

2.2 留置导管的主要并发症 见表1。

3 临床护理

3.1 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保护好患者的血管是非常重要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并且提高治疗的效果。有肿瘤患者的治疗药物属性是酸碱浓度极高的药物,会对人体的血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破坏,并且会感觉到疼痛,由此长时间反复的穿刺会对患者的血管带来严重的损伤以及痛苦。所以采用PICC导置管,解决了在浅静脉药物带来的局部反应问题,但是静脉较深看不见,不容易定位,并且邻近重要的脏器,容易发生并发症以及会对动脉造成误伤等问题[1]。如果是颈内静脉置管,容易发生血气胸;如果是股静脉穿刺,容易出现感染,不方便观察和护理。然而PICC导置管风险小,血管易见,出现问题便于采取护理措施。药物通过PICC导置管注入血液会迅速的稀释,不会产生局部反应以及药物外溢现象。长期治疗的肿瘤患者如果出现药物外溢会造成局部坏死的状况,PICC导置管解决了这一问题,由此在肿瘤临床治疗上应用较为广泛[2]。

3.2 PICC导置管时间的长短与护理直接有联系,如果护理措施较好,不会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PICC导置管可以持续的保持。但是如果出现肿胀、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应立即拔出,局部使用硫酸镁及氢化可的松湿热敷,肢体抬高后好转。如果患者进针位置有发红现象应及时给予消炎,这样可以增加PICC导置管的时间。在PICC导置管期间为了防止感染,在插管前一定要做好皮肤清洁工作,以免在后期置管时间较长不能清洁,引起皮肤细菌感染,从而造成体内感染的发生[3]。同时要注意的是,在穿刺的操作过程必须保持在无菌的操作下,消毒范围为10cm×10cm,置管后用2%碘酒及75%酒精消毒穿刺点皮肤,用无菌纱布和3cm透明敷贴覆盖,穿刺后绷带加压包扎,以后更换敷贴1次/w,发现敷贴不紧或穿刺点出现渗血、渗液随时更换。

3.3 由于穿刺针与导管的粗细不一致,所以容易发生局部渗血,在PICC导置管使,拔针后应采用无菌的纱布在血管处按压2~3min,减少穿刺点的渗血,并且提醒患者穿刺手臂在1w内不能剧烈活动,发现渗血应立即更换敷贴,给以包扎,可以延长PICC导置管的时间。

3.4肿瘤并热的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如果实施PICC导置管,机体可能会不适应,从而出现血栓因此要防止导管留置后静脉血栓的形成[4]。在穿刺和送官时,护理人员的动作应邀轻柔,以免对机体造成刺激过度,并且尽量一次成功防止多次刺激造成的血栓,同时对患者的血管一可以尽量的避免损伤。在导管留置成功后,立即用10~100u/ml的肝素钠液5mL经PICC导管注入,接普通肝素帽,每次输液采用SASH封管法:生理盐水-药物-生理盐水-肝素液。

3.5肿瘤患者的体制一般较弱,血管的弹性较小,特别是乃年轻的患者,血管腔比成年人小,容易出现静脉炎,在留置导管后,血管可能会发生反应性的痉挛。所以为了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提倡在在肘部血管进行留置导管。注意操作者手,应避免直接接触导管,减少异物的刺激。在插管前对患者的血管评估,如果血管本身不易实施PICC导管,则不能强制采用,以免发生不安全事故[5]。

3.6在患者需要拔出PICC导管时,操作动作要温柔,同时要检查导管是否完整,防止出现断裂,遗留在患者体内。

参考文献:

[1]章岳山,张红梅,侯玉.治疗化疗药物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康复,2011,5(2):51.

[2]吴勤,张继红,吕润华.深静脉置管术在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33(9):529・

[3]陈明.静脉留置针在SICU患者输液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10,15(5):5.

临床与护理研究范文5

关键词:护理学 研究生 临床能力考核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34-02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这是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改革,使护理学研究生教育由过去的培养重科研、轻临床的学术型人才向直接服务于临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转变。但由于时间过短,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考核评估体系和量分标准,各院校只能各自为政,边实践边探索[1]。因此,构建符合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客观、科学的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对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校作为浙江省第一个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点,对此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现报告如下。

1 考核对象

湖州师范学院护理学院2012级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3名,年龄22~32岁,其中4名在入学前有两年或以上医院工作经历,其余9名为应届生。临床实习时间为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

本次临床能力考核为中期考核,集中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此时学生已经进入临床一年,完成了8个月的基本护理实践能力训练和4个月的医疗实践,即将开始专科护理实践能力训练。

2 考核的组织实施

2.1 建立组织管理机构

为保证考核质量,我校成立了由分管院领导、校内及附属医院专家组成的“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委员会”,负责制定评价指标和考核方案,组织、设计、实施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

2.2 细化培养方案

在《湖州师范学院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实施细则,规定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医院实习的2年时间内,轮转不同科室,分别进行基本护理实践能力、医疗实践、专科护理实践能力训练,并要求在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科室轮转时间不得少于12个月,并于第四学期初组织临床能力中期考核。

3 考核方法

3.1 考核内容与工具

参照复旦大学[2]和南方医科大学[3]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安徽医科大学[4]和第三军医大学[5]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框架和指标,我校中期考核主要通过整体护理查房综合考察学生的护理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满分为100分,其中护理基本技能40分,临床思维能力60分。具体内容和分数构成见表1所示。

3.2 考核方法和程序

考前3天考核委员会成员集中培训,就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分标准等达成共识。考核当天,专家赴实习医院现场考核,每场考核有5名专家参与评分,设考核组长1名。病例由专家在学生实习医院临时抽取,临考前10 min考核组长告知学生本次考核的病例、考核目的和方法;学生利用10 min时间做好相关准备,并与患者沟通取得合作;考核以整体护理查房作为基本框架,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简要病史进一步收集资料、护理评估、病例分析、制定护理措施、开展健康宣教,完成一项由考核组长指定的适合该患者的护理操作;最后回答相关问题。每位学生考核时间为2 h。

4 考核结果

本次中期考核,13名学生平均成绩为82.60±6.34,各项目得分如下:护理评估11.87±1.28;基本操作22.13±1.32;病史采集8.09±1.01;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31.06±2.83;护患沟通9.45±0.81。经标准化处理后,得分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护患沟通、基本操作、病史采集、护理评估、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且除基本操作外,其余3项标准化平均分与护患沟通平均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5 讨论

5.1 临床能力考核评价反映的问题

中期考核各项目得分存在较大差异,护患沟通得分最高,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得分最低。所有学生在查房过程中沟通解释到位,处处体现对患者的关心和尊重,可能与目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形势下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也逐步提高的氛围有关。而病例分析与护理措施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该项目得分在学生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入学前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应届生,表明临床综合思维能力需要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能逐步积累和提高。

5.2 对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思考

5.2.1 改革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制度

根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热爱护理专业,具有一定临床科研能力,能直接参与临床护理实践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6]。这就意味着学生毕业后将主要从事临床专科护理工作。现行招生制度规定: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具有同等学力,并已通过注册护士资格考试者,而对于是否具有临床工作经历没有规定。恰恰目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大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除了本科阶段的临床见习和实习外,对专科的认识基本停留在书本概念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7],甚至某些学校为了追求考研上线率让学生放弃实习为考研做准备。这些学生入学后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基本操作训练,同时因为缺乏临床经验使他们在专业学位的学习中难以理论联系实践,尤其是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较为困难。对于在入学前就有工作经历的学生而言,已积累的临床经验在专业学位的学习中不断得到升华,同时用专科知识指导临床实践,必将事半功倍,这在我们的中期考核中也得以证实。另一方面,随着护理本科教育的普及,能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在职护士越来越多。因此,建议招生制度规定报考护理专业学位者应具有两年或以上工作经历。

5.2.2 建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标准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目前国家对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只有原则性和指导性的要求,没有形成统一、规范、具体的专业标准和要求,各个培养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也参差不齐。为确保培养质量,国家应制订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标准,尤其是应尽快建立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核心的临床能力标准,以便对正处于摸索阶段的培养院校起到定向和指导作用。

5.2.3 健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考核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风向标;完善的考核机制可以为导师和学生提供如何培养临床能力的指引,调动培养对象努力达标的主动性[2]。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框架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如科室轮转业绩考核、中期考核、毕业考核等,每次考核都必须有特定的指标和要求,任务难度也应循序渐进,学生只有通过考核,才能进入下一培养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研究生在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夏欧东,何沐蓉,陈爱华,等.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考核体系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44-47.

[2] 刘哲军,胡雁,苏颖,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2,9(8):254-356.

[3] 陈媛,李亚洁,高云,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3):54-57.

[4] 刘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216-218.

[5] 秦永杰,赵坤,王云贵.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3):1644-166.

临床与护理研究范文6

【关键词】 护理; 小儿重症肺炎; 支原体肺炎;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 in Children/LI Yan-f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2):094-096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 in children.Method:125 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6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nalysis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 children,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125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n=62) and intervention group (n=63).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the interven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care was given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symptoms improved time,complication rat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 with high fever and cough,often associated with chest pain,the lungs can be seen in the auscultation of the rales, shortness of breath and so on.The fever,cough,shortness of breath improved time and hospital stay of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ursing; Severe pneumonia in children; Mycoplasma pneumonia; Clinical performance

First-author’s address:Meizhou Women and Children Hospital,Meizhou 51402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2.026

在小悍窝字兄г体肺炎所占比重≥20%,比较常见[1]。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小儿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方面的报道也不断增多,由于小儿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重且病程长,可累及多器官组织受累,同时并发症多,故在临床上早期诊治重症支原体肺炎也成为了当前小儿肺炎研究的热点之一[2-3]。文献[4-6]研究报道,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中加强护理方面的工作,对于患儿症状的改善和并发症的减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择125例重症肺炎支原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表现分析,对其中63例患儿实施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干预组),取得了比较满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106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5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满足《儿科学》中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7-8];经血清支原体抗体检查IgM阳性,或者经痰培养呈阴性,又或者经病毒检测呈阴性;症状重,病程≥6周,肺部病变进展速度快;患儿家长知情研究方式和目的,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有精神病史患儿;伴严重其他重要器官疾病患儿;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儿;中途因自身原因退出研究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5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62例,男39例,女

23例,年龄5~12岁,平均(7.01±1.22)岁。干预组63例,男40例,女23例,年龄4~11岁,平均(6.98±1.27)岁。两组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予以实验室检查和胸部X线片检查。所有患儿都使用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治疗,根据患儿实际情况予以对症治疗。对肝功能异常患儿使用还原性谷胱甘肽予以保肝治疗,对心电图和心肌酶异常患儿使用营养心肌细胞药物;对消化系统症状严重者予以抗感染补液和调节水电解质等。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详细护理措施包括:(1)分开安置有感染性疾病患儿,减少探视次数,避免交叉感染;定期消毒病房,每天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合理调节病房内温度和湿度,病房内强调湿擦以及湿扫,以防止尘土飞扬。(2)保持诚恳和蔼的态度,采用亲切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儿感受到温暖以减少不安全感与孤独感;针对患儿特性,可用玩具吸引患儿注意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加强患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介绍医院环境、管理制度、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等基本情况,使其能够尽快熟悉医院基本环境,同时讲解疾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效果等,增强患儿及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3)咳嗽作为支原体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炎性分泌物比较多,且痰液黏稠不容易咳出[9-11]。在临床中可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实施雾化吸入,以便痰液可容易咳出,有利于呼吸道内黏液分泌物有效排除和减少其滞留。在雾化吸入后,及时翻身拍背以便痰液咳出,注意拍背时手指屈曲,并n四指,以掌心叩击,从上至下,从周围逐渐拍打至肺门[12-13]。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进食,防止过饱对呼吸产生不利影响;在饮食喂养时须耐心,以免呛咳;合理饮水,确保液体摄入量,使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以促进黏液排出;若患儿刺激性干咳症状比较严重,或影响睡眠,则按照医嘱使用镇静药物与止咳药物。(4)针对高热,体温≥38.5 ℃按照医嘱使用解热止痛药物,低于38.5 ℃时采取物理降温,比如擦浴和冰袋冷敷等[14-15]。指导患儿多喝水,防止虚脱。加强口腔护理,勤换被褥以及内衣,出现寒颤时做好保暖工作。(5)密切观察患儿用药情况,在给药之前将药物可能引起的不适及时告知家长,使其做好心理准备。静脉滴注药物时,穿刺应一次性成功,合理调整药物输注速度。若患儿出现肺外并发症,则予以对症治疗,协助家长指导患儿卧床休息,施予保肝治疗和心肌细胞保护治疗,并指导患儿合理饮食,以免刺激胃肠道而引起不适。(6)患儿出院时,向家长讲解有关疾病方面的知识,实施护理宣教,在治愈初期注意休息,同时加强营养供给;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定期到院复查,多运动和锻炼。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症状表现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其中症状表现以高热、咳嗽、呼吸急促为主。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x2检验,P

2 结果

2.1 患儿临床表现 125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表现以高热和咳嗽为主,常并胸痛,经肺部听诊有呼吸急促和湿音;经胸部X线片检查可见肺实变征象,经血常规检查大部分患儿白细胞上升。

2.2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干预组患儿高热、咳嗽及呼吸急促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肺外并发症10例,交叉感染5例,发生率为24.2%;干预组肺外并发症3例,交叉感染1例,发生率为6.3%,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比较(x±s) d

组别 高热 咳嗽 呼吸急促 住院时间

对照组(n=62) 5.23±2.32 8.12±1.01 5.01±0.92 15.72±3.22

干预组(n=63) 3.48±2.03* 6.21±0.98* 3.78±1.22* 9.08±2.37*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小儿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常年都可发病,其流行周期为4~6年,相关报道研究显示,重症支原体肺炎容易引起闭塞性支气管炎造成肺不张而使其愈合延长,严重时还可能需实施肺切除术[16-17]。对此如何有效鉴别支原体肺炎,把握治疗时机予以治疗也成为了当前支原体肺炎临床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中尚无统一标准,多根据症状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鉴别诊断[18]。本研究选择了125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以咳嗽和高热到院诊治,经胸部X线片检查发现大部分患儿存在肺实变征象,经血常规检查多数患儿白细胞上升;另外还有患儿存在呼吸系统症状,比如呼吸急促、湿音等。目前关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准确的标准,多项研究其发生有两个主要机制,即病原体直接作用与病原体所致免疫反应产生的间接作用[19-20]。本文对患儿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对干预组患儿施予了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各症状改善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重且病程长,针对其临床表现早期施予有效的治疗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儿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智升文,白庆芯,田苗,等.小儿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36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2(15):645-646.

[2]马力忠,莫庆仪,梁桂明,等.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小儿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5):44-46,49.

[3]李梦妮,范娟,贾荟,等.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47-48.

[4]马晓珍,陈华,陈海玲,等.个性化护理干预用于小儿支原体肺炎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22):63-64.

[5]魏晶晶,严萍.68例新生儿肺炎临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32(57):185-186.

[6]郑富霞,苗丽君,王静,等.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肺炎小儿的疗效[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8):3071-3073.

[7]杨香红,李艳莉,罗春玉,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程度和疾病分期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7):113-116.

[8]王小仙,陈啸洪,刘淑梅,等.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1):1656-1657.

[9]高海兵,杨凤美,黄婷,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J].中国医药,2015,10(8):1119-1122.

[10]陆彩霞,李春娥,李筠,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神经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5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4,21(1):31-33.

[11]袁卫东,程风华,陈卫红,等.小儿支原体肺炎z测指标与中医辨证诊治相关性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344-345.

[12]朱蕴,李传金.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63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2):85.

[13]尹晓波,吴秀清,史贻芳,等.39例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及糖皮质激素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6,43(1):15-18.

[14]董艳,李静,胡文娟,等.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佐治小儿感冒风热犯肺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3(1):95-97.

[15]刘勤,林世光,郭瑞官,等.小儿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30例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11):491.

[16]何新,符春茹,黄玉,等.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防治[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3):304-305.

[17]王素霞,王静,任常军,等.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22(5):133-134,138.

[18]潘玉泉,韩培卿,宋智华,等.阳泉地区不同年龄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11):1611-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