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思维能力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临床思维能力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临床思维能力培训

临床思维能力培训范文1

关键词:医疗查房;临床思维;护理实习生

临床实习是护生职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护生通过临床实习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和临床思维[1-3]。有研究证实,护士参与医疗查房有利于培养疾病专科知识、临床观察分析能力及评判性思维,保证护理质量与安全[4-5]。但是目前关于护生在临床实习中参与医疗查房的研究尚少,本研究在常规临床带教基础上引入护生参与医疗查房方式,意在探讨其对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进入某三级甲等医院消化内科实习的52名护理本科生,女生44名,男生8名,年龄19~23岁,均来自同一所学校,实习时间、教学进度和带教师资相同。

1.2方法。1.2.1组建医护教学小组,制订带教方案。教学小组由消化内科1名护理教学组长、4名护理带教教师和4名医疗带教教师组成,小组成员共同制订护生参与医疗查房培训内容及带教方案(见表1),护理教学组长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1.2.2实施带教方案。采用常规护理带教+参与医疗查房方式:护生进入科室后,由带教组长介绍参与医疗查房方式,每名护生分别对应一名护理带教教师和一名医疗带教教师。护生每日参与医疗查房,医疗带教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其观察、发现、判断,使护生了解患者病情进展及当前治疗方案,熟悉疾病诊疗程序,掌握医患病情沟通、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7]。查房结束后,护理带教教师按计划进行常规护理带教。

1.3评价方法。1.3.1临床思维能力。采用宋俊岩[8]编制的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价问卷,从评判性思维(6个条目)、系统思维(11个条目)、循证思维(7个条目)3个维度进行评价。按照Likert5级评分法依次赋分1~5分,并按公式(实际分数=总分/120×100%)将总分转换成百分制,总分越高代表临床思维能力越强。总分81~100分表示临床思维能力非常好,61~80分表示较好,41~60分表示一般,21~40分表示较差,0~20分表示非常差。该问卷内容效度为0.84,信度系数为O.91。研究者在护生入科第一天及出科前一天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1.3.2学习效果满意度。运用自编问卷对护生进行学习效果满意度调查,包括知识维度(3个条目)、技能维度(4个条目)和情感维度(3个条目)。利用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临床思维能力评价问卷得分为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生对学习效果满意度评价用百分率描述。

2结果

2.1实习前后护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价问卷得分比较(见表2)

2.2护生学习效果满意度评价(见表3)

3讨论

3.1参与医疗查房有利于培养护理本科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思维训练可促使护士在面对复杂的临床情境时正确采用护理程序,提出各阶段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并评价其成效[8]。本研究中护生入科时临床思维能力评价问卷总分为(57.80±2.65)分,处于一般水平,实施常规护理带教+参与医疗查房方式后,护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价问卷总分为(80.84±4.84)分,表示临床思维能力非常好,实习前后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1.1评判性思维评判性思维直接影响护生临床实践水平[9-10],是护理人才培养的核心。从表2可以看出,实施常规护理带教+参与医疗查房方式后,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明显,与实习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与医疗查房可促使护生从病理生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动态了解疾病诊疗,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思考疾病不同阶段护理评估、观察重难点,辨别护理措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避免生搬硬套护理诊断、缺乏针对性护理评估、护理计划与措施脱节等[11]。3.1.2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涉及入院评估、病情观察、提出护理诊断、健康教育、归类整理信息资料等综合能力。参与医疗查房后,护生系统思维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实习前(P<0.01),护生在医疗带教教师引导下去观察、发现、判断,获取更多专业知识,对疾病病因、发病机制、诊疗方式等有一定了解,从而对护理评估、病情观察、护理措施真正“知其所以然”,促进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另外,医疗活动也是一个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动态过程,通过参与医疗查房,能促使护生用护理程序的整体观指导临床实践[12]。3.1.3循证思维循证思维有利于临床决策,包括检索信息和证据、评价文献证据质量、整合证据与实践等。本研究中实习前后护生循证思维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与参与医疗查房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护生主动检索、查阅知识有关,但护生在评价、整合、运用证据方面改善不明显,可能是因为评价证据知识薄弱和临床经验缺乏。因此,护生循证能力培养还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循证教学,并重视临床实践与患者意愿,促进证据与实践相结合[11,13]。

临床思维能力培训范文2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调查研究

评判性思维是由英文Criticalthinking直接翻译过来,也有国内的学者们将它翻译成批判性思维或高层次思维,它是一个主动提问、反思、开放、理性和审慎的思考过程。临床医生在诊断每一个具体患者时,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1]。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以下简称为临床实习学生)作为未来的临床主力军,需要在临床实践中独立解决或处理复杂的临床问题,满足不同病人的需要,因此加强临床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工作后为广大病患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通过对临床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促进医学教育改革,促进临床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在牡丹江医学院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中按班级进行整群抽样,共抽取学生420名,剔除因各种原因未进行临床实习的学生20名,其余400名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时间为10~12个月,平均轮转科室(10.32±0.94)个月。

1.2研究工具

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评判性思维测量表(CTDI-CV),CTDI-CV表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中文版本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工具,本研究在正式调查前前选择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三甲医院)实习的30名实习学生进行了预调查,显示出较高的效度、信度。该问卷共包括70个条目,每10个条目构成一个维度,即开放思想、寻求真相、系统化能力、分析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七个维度;答案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分为6个级别,正性条目赋值为“6、5、4、3、2、1”,负性条目赋值为“1、2、3、4、5、6”,维度分值为10~60分,各维度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最小认可分为40分;维度得分≤30分,表明没有相应的评判性思维能力;>50分,表明相应维度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强[2]。量表总分为70~420分,总分值低于210分表明具有负性评判性思维倾向;210~280分表明倾向性不明,分值在280分以上,表明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分值在350分以上,表明具有很强的评判性思维能力[3]。

1.3资料收集

学生临床实习结束后,返校时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填写调查问卷,每名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400份,剔除无效问卷21份,有效问卷为379份,有效率为94.75%。1.4数据分析全部有效数据输入Epidata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均数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体水平

临床实习学生CTDI-CV得分,在210~280分有169人(44.59%),在280~350分有198人(52.24%),≥350分有12人(3.17%);总体评判性思维能力为(296.58±27.34)分,分值高于30分的维度有系统化能力、寻求真相和开放思想;分值高于40分的维度有求知欲、分析能力、自信心、认知成熟度;所有维度中以求知欲评分最高,开放思想评分最低。具体结果见表1。

2.2临床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

临床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在不同性别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是否进行过循证医学知识培训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等级实习医院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三乙医院与二乙医院之间有差异(P<0.001),三乙医院的临床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强于二乙医院;三甲医院与二乙医院之间有差异(P<0.001),三甲医院的临床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强于二乙医院;三甲医院与二甲医院之间有差异(P<0.001),三甲医院的临床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强于二甲医院;三乙医院与二甲医院之间有差异(P<0.001),三乙医院的临床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强于二甲医院;具体结果见表2。

3讨论

临床思维能力培训范文3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高职外科学;教学

外科学是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治疗方法的学科,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外科学也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作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要学好这门课,在外科见习或实习中,需要大量接触病人,从而积累临床经验,加强外科技能的训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医学生的数量成数倍增加,但是实践教学资源,尤其是到医院见习机会并未相应增加,甚至有所减少,这为外科见习或实习等实践教学带来极大困难。另外,随着患者的隐私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医患关系发生改变,加之新出台的《执业医师法》提出禁止将患者用于临床技能的教学[1],见习或实习生不被大多数病人接受,往往拒绝接受见习或实习生的问诊、查体等。这必将严重影响外科见习或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也是每一位外科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标准化病人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训练后,能恒定、逼真地模仿真实临床病人的情况并接受相应的临床检查,从而充当患者、教学指导者、考核者的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和轻症患者[2]。标准化病人模式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Barrows教授在1964年研发的一种医学教学模式,刚开始主要是模拟神经性疾病,考查医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3]。1991年标准化病人模式被引入我国,首先在国内3所学校试点推广。目前,标准化病人模式已在本科院校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护理、西医相关学科、中医及康复治疗等领域。近几年,我院将标准化病人模式应用于高职外科学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9级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8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5人,女生45人,平均年龄21岁。按照班组及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入校成绩、入校后各科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1.2.1实验组

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内容包括:

(1)招募标准化病人:本次研究采取自愿参与的方式进行,在学生中招募标准化病人,经报名、面试、培训、考核等环节,最终确定6名学生扮演标准化病人。将标准化病人所需模具及外科材料交于6名学生。负责外科理论及实训教学中扮演标准化病人。

(2)编写标准化的病人培训脚本:根据《外科学》课程标准和授课要求,结合临床及教学经验编写脚本。理论课以描述病例的主要症状为出发点,提出问题并结合大量鉴别诊断信息,编写了临床常见外科的典型病例。所选病例都可用于问诊和体检。实训课以标准化病人结合外科模具,设置特定场景,更接近于临床场景,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

(3)情景角色演习:学生根据标准化病人进行问诊及相应的体检或相应的实训操作,待情景演习结束后,由标准化病人给出反馈意见和对应的操作评价,带教老师给与从旁指点[4]。

1.2.2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法,依照外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传统教学,理论课以讲授为主,进行知识点讲解。实训课采用模拟人或外科模具进行“讲解—示教—练习”后,学生在模拟人或外科模具进行练习。

1.3观察指标

(1)考核成绩:本学期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考核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及格率=(优秀+良好+及格)/总例数×100%。

(2)问卷调查:实验组填写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于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的满意率、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提升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调查问卷发放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理论考核、实训考核成绩比较

实验组理论考核、实训考核成绩及格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2实验组对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的评价

实验组学生普遍认同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认为通过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提升团队合作能力,见表3。

3讨论

3.1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的的优势

(1)提高学习兴趣:近年来,由于高职扩招等原因,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质量逐年下降,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采用传统教学法,学生上理论课,每天面对的都是课本。而上实训课面对的是模拟人、模具等。久而久之,学生对外科学的学习失去兴趣。而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学生不论是实训课还是理论课面对的都是“鲜活”的病人,通过模拟医院的场景,更紧贴临床,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刺激学生对外科学产生兴趣,积极投身于外科学的学习之中。真正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的改变[5]。因此,学生对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的评价,87.50%的同学肯定标准化病人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标准化病人教学法是根据《外科学》课程标准和授课要求,结合临床及教学经验,编写标准化的病人培训脚本。理论课以描述病例的主要症状为出发点,提出问题并结合大量鉴别诊断信息,编写了临床常见外科的典型病例。所选病例都可用于问诊和体检。实训课以标准化病人结合外科模具,设置特定场景,更接近于临床场景,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通过精心编写的培训脚本,让标准化病人充分展示出来,能够充分体现疾病的特点,体现患者的痛苦,从而刺激学生,积极探索为患者解除痛苦的有效方法。同时,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不足时,学习的愿望更强,主动性更高,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原来的老师让学生学习,转变为自己主动学习,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标准化病人教学法也能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为真实生动的情境,引导学员“身临其境”,从而体验遇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的评价,85.00%的同学肯定标准化病人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作为一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其临床思维能力的锻炼,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采用传统教学法面对的是书本和模拟人、模具等,无法快速提升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只有多接触患者,多诊断疾病,多积累经验,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而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就是依据现实病例,现实场景,结合教师自身临床经验编写标准化的病人培训脚本。由标准化病人表现出来,通过标准化病人淋漓尽致的表演,促使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从而得出正确诊断,真正实现与临床“无缝衔接”。经过这样长期锻炼,必将极大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4)标准化病人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开展标准化病人教学法之前,所有的实训操作都在模拟人或模具,很少有沟通交流,很少有人文关怀,操作粗暴,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临床工作过程,不能很快转换角色,对待患者不能进行认真地沟通和交流,从而导致医患关系更加紧张。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将所有的实训教学内容通过全真的方式全面、准确地展现,学生可以更真实的体验临床工作,更有效率地掌握实训操作技能,更快速的适应临床工作。研究结果显示,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方面的促进作用与传统教学相当;但在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尤其是医患沟通及人文关怀等需要与患者交流的环节,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故97.50%的同学肯定标准化病人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3.2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的不足

(1)标准化病人的培训难度较大,需要学校持续的经费投入:实施标准化病人教学法,核心是标准化病人。标准化病人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标准化病人通常分为职业标准化病人、教师标准化病人、简易标准化病人/学生标准化病人和电子标准化病人四类[6]。对于目前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职业标准化病人人员少,代价高。所以国内高职学校主要是以学生标准化病人为主。标准化病人的培训需要教师前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设计案例、剧本,并与标准化病人反复沟通协商,再进行多次指导和演练,才能培养出高质量标准化病人。而且,要更好的实施标准化病人教学法,需要学校对教师进行前期培训投入,培训标准化病人也需要学校持续的经费投入。才能确保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的教学质量。

(2)标准化病人的局限性:标准化病人与真正的“病人”是有一定的差距,标准化病人是根据培训脚本预设的典型病人,本身并不具备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尽管标准化病人扮演的很出色,但和临床真实病人是有较大差异的。在临床上,由于患者所处环境、教育背景、生活方式等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千变万化。我们在临床上所遇到的病人的病症有很多都是不典型的,这就可能使医学生在将来实际工作中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存在困惑,造成漏诊或者误诊[6]。而且,标准化病人多数只能模拟出疾病的主观表现,而难以准确的模拟出疾病的客观部分。所以标准化病人并不能取代真实临床患者。

临床思维能力培训范文4

急诊医学是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跨学科的边缘学科[1]。急救技术是每位医学生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随着我国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和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给急诊医学实验教学带来了严重影响。为适应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购置了美国METI公司生产的智能仿真技术模拟人ECS,在近几年应用于实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在急诊医学实验教学中运用ECS模拟人相对于传统实验教学具有多项特点

1.1安全性:运用ECS模拟人进行实验教学,可很好地让患者或受训者避免受到由于接受的操作不正确和不规范而受到意外的伤害甚至死亡。

1.2全面真实地反映临床操作中整个步骤:由于运用ECS模拟人可以较为真实地模仿初级和高级生命支持等,能够贯穿整个过程,可使学生对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干预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2]。

1.3可控制,可调节:运用ECS模拟人进行急诊医学实验教学可以通过软件程序的设置随时模拟出各种抢救场景。不需要再被动地等待患者才能进行实验教学。对发病率较低、危害性较大的病例,更显示出优势。此外,ECS模拟系统可以随时设置意外及突发事件,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1.4及时信息反馈:运用ECS模拟人进行模拟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一轮训练结束后,学生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回放录像,进行错误分析,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改进。所以,运用ECS模拟人进行实验教学不仅可以用于训练—分析—再训练的教学培训,也可以用于技能考核。

1.5可重复性:学生可以对教学课程内容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没有限制,学生可以练习到熟练掌握为止。

1.6给团队合作提供机会:通过全真模拟,培训时为各个抢救小组成员的抢救指挥、协调和应急能力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磨合的平台。

2运用ECS模拟人进行急诊医学实验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2.1训练医学生掌握急诊医学抢救的基本技能:通过单项操作模拟训练器可以进行各项重要的急诊抢救技能的标准化、规范化练习、重复练习、同时还可以设定不同难易程度,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应变能力和困难处置能力,直至熟练掌握,训练后可进行技能考核。如气管插管操作,可在气管插管和气管镜引导下,能直观地看到各个解剖结构,也可通过程序设置模拟各种困难气道,帮助医学生掌握各种困难气道的处置手段。

2.2模拟临床真实病例,对医学生进行系统训练:通过自行编写软件程序,来模拟不同的患者,设计不同程度的疾病情景,如针对性地模拟呼吸心跳骤停、呼吸循环衰竭、严重心率失常、休克等病例,使医学生在模拟全真场景下参与完成从疾病识别、分析、诊断和抢救治疗等全过程,锻炼包括抢救指挥、治疗决策、呼吸循环支持等综合技能。

2.3训练演练急救小组各成员间的团队精神:运用ECS模拟人可锻炼急救小组各成员之间的配合、协调合作等非技术因素,提高默契程度和团队精神,实现从临床思维、实际动手能力到相互协调合作等多项能力的综合演练。

2.4全面锻炼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ECS模拟人功能多样齐全,能变化出各种各样的临床病理、生理表现,可提高学生的紧急临床应变能力和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减少和避免突发情况下对患者带来的伤害,强烈地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患者突然发生心跳骤停,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使用简单的心肺复苏模型,多为单一的技术操作训练,无法锻炼其临床思维的实际应对能力。

2.5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强化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应用ECS模拟人进行急诊医学实验教学,能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临床动态氛围的实战训练中,在处理ECS模拟人变化表现出来的各种病症和诊疗问题时,就会真实、逼真地反映出医学生正确、实际的技能操作水平。又充分展现了在场全部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真实地体验了医生的角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3]。

临床思维能力培训范文5

关键词:妇产科;规培医师;临床思维能力;案例教学

妇产科学属于独立的一个学科,其专业性比较强,实践操作性也较强[1]。为妇产科规培医师实行教学时,多由于妇产科女性存在隐私性,妇产科相关操作机会比较少,妇产科教学知识相当复杂等,导致妇产科规培医师的教学质量不佳[2]。妇产科规培医师的培养目标为实行三年住院医师培训干预,让妇产科规培医师对操作技能充分掌握,促使其临床思维能力提升,让其存在一定临床诊断及治疗能力[3]。所以,为妇产科规培医师选择有效教学方法,促使妇产科规培医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4]。该文针对2017年6月—2019年7月本医院68名妇产科规培医师予以指标研究分析,分别选择传统授课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评定对妇产科规培医师开展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价值,期望为妇产科规培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一定支持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7年6月—2019年7月本医院68名妇产科规培医师用作调查统计的指标资料,抽签方式实行分组干预,每组均有34名妇产科规培医师入组研究。对照组:年龄均数25.39岁;实验组:年龄均数25.41岁。各组妇产科规培医师一般数据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1.2.1对照组。选用传统授课教学方法。依据带教教师授课,让妇产科规培医师一起听课的方法,带教教师让妇产科规培医师参加查房,和实际案例结合对妇产科有关知识予以介绍等。1.2.2实验组。选用案例教学方法。(1)带教教师参考妇产科特征和教学需求,提出几个典型案例,并将案例相关问题列出,为妇产科规培医师下发典型案例和相关问题。(2)对妇产科规培医师进行分组,自己搜集文献资料,找到解决典型案例相关问题的答案。(3)让妇产科规培医师按照小组单位实施典型案例分析,讲述自己小组得到的典型案例相关问题答案,各小组之间予以讨论分析。(4)带教教师对重点知识予以分析,纠正各小组答案存在的不足,予以知识总结,并解决存在的相关问题。

1.3观察指标。分析妇产科规培医师的理论知识考核分数数值、操作技能考核分数数值、教学质量评估情况、教学效果满意情况。其中,教学质量评估情况包含调查妇产科规培医师认为可提升自学能力、可提升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知识掌握、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可提升言语表述能力、可提升学习兴趣、有助于理解及记住教学知识的人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х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妇产科规培医师的理论知识考核分数数值、操作技能考核分数数值比较。实验组理论知识考核分数数值、操作技能考核分数数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妇产科规培医师的教学质量评估情况比较。各组指标调查后,实验组认为可提升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知识掌握,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可提升言语表述能力、学习兴趣,有助于理解及记住教学知识的人数多于对照组,组间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妇产科规培医师的教学效果满意情况比较。各组指标调查后,对照组妇产科规培医师对教学效果不满意有7名,对教学效果满意有27名,对教学效果满意率是79.41%(27/34);实验组妇产科规培医师对教学效果不满意有1名,对教学效果满意有33名,对教学效果满意率是97.06%(33/34)。实验组妇产科规培医师对教学效果满意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х2=5.100,P=0.023)。

3讨论

临床思维能力培训范文6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助产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住院分娩量、高龄孕产妇数量、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1],这就要求助产从业人员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娴熟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应急处理问题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由于中职助产专业学生没有经历过高中阶段教育,基础知识较薄弱,接受能力欠佳。因此,要对中职助产专业实习生进行基于岗位需求的能力评价,实施人才培养策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校2016级助产专业三年级两个班124人为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18.3岁,所有学生均为初中毕业直接进入中职学校。学生已经学完所有基础和专业课程,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分布在广东省19家实习单位。

1.2研究方法。本研究对中职助产专业实习生进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评价,分析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助产士核心胜任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并制定人才培养策略。1.2.1综合考核法。以产前检查及孕期保健、正常分娩期处理、异常分娩的判断与处理、产后出血的处理、新生儿窒息复苏术等为考核内容,由实习医院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考核。1.2.2问卷调查法。在实习结束返校时集中对学生的助产士核心胜任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调查,评价中职助产专业实习生助产士核心胜任力、评判性思维能力。1.2.3访谈。在实习中段及结束时由带教教师、临床专家对其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1.2.4统计分析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分析助产专业实习生助产士核心胜任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实施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中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结果

2016级助产专业实习生共124人,分布在广东省19家实习单位,现将实地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2.1相关操作技能、理论考核项目及评价。按照实纲要求,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应掌握的操作项目有无菌技术、腹部四步触诊、自然分娩接生技术等23项,理论知识有正常分娩的观察及护理、产褥期护理、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等13项。经过与带教教师及临床专家研讨,认为助产专业实习生实习期间岗位胜任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少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自信心、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动手及应变能力不足、人文关怀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沟通能力不足。出科考核评价为良好或合格者占91.9%,有8.1%的实习生补考后达到合格标准。

2.2助产士核心胜任力测评及分析。我国学者王德慧等[2]以国际助产联盟(ICM)制定的助产士核心胜任力中的条目为基础,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助产士核心胜任力量表。该量表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共6个维度,分别为孕前保健、孕期保健、分娩期保健、产后保健、新生儿保健和公共卫生保健,共54个条目。每个条目的评价均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从没有能力到很有能力依次给予1~5分,总分54~270分,得分越高代表助产士核心胜任力越强[2]。实习生实习结束返校后集中进行助产士核心胜任力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前对学生进行统一培训,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如实回答,在15分钟内完成问卷。发放问卷118份,回收11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统计结果见表1。表总分为(193.25±25.38)分,平均分为(3.58±0.47)分,均低于陆虹等[3]对湖南省助产士核心胜任力的调查结果,即总分为(220.44±25.82)分,平均分为(4.08±0.48)分,也低于张悦等[4]对山东省助产从业人员核心胜任力的调查结果,即总分为(221.31±19.18)分,平均分为(4.09±0.36)分。陆虹和张悦等的调查对象是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及妇产专科医院助产从业人员,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从事助产工作一年以上的人员[3]。我校学生在助产士核心胜任力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3评判性思维能力测评及分析。本次采用的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由香港理工大学彭美慈等[5]修订,该量表共有7个维度,分别是寻找真理、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能力、评判性思维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每个维度有10个条目,共70个条目,每个维度10~60分,≥40分为正性,≤30分为负性,>30~<40分倾向不明。量表总分为70~420分,≥280分为正性,≤210分为负性,>210~<280分为倾向不明[5]。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接受评判性思维能力测评,发放问卷前集中培训,告知填写要求。发放问卷116份,回收11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测评结果显示,学生开放思想、分析能力、求知欲3个维度的得分>40分,表示在开放思想、分析能力、求知欲3个方面具有正性思维能力,其他4个维度,即寻找真理、系统能力、评判性思维自信心、认知成熟度的得分<40分,表示学生在这4个方面有所欠缺。问卷总分为(274.22±30.67)分,表明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倾向不明确,处于矛盾状态。

3讨论

经过与实习单位的带教教师及临床专家进行访谈,我们认为助产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为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

3.1夯实基础,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助产专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在我国,助产专业属于护理专业范畴,中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孕产妇保健护理、婴幼儿保健护理、助产等工作。因此,助产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后,需要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而助产专业资格证则需要在毕业后从事相关助产工作后才能考取。因此,助产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助产专业知识又要掌握助产和护理技能。平时考试可借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形式,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为学生日后从事助产工作奠定基础。

3.2职业素养培养。3.2.1使学生认识并热爱助产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用心学好。助产专业学生入学后,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要有意识地介绍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助产专业的历史、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邀请优秀毕业生到校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助产士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使命等;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并逐步喜欢所学专业,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3.2.2加强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助产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尤为重要。赵峰英等学者研究发现,实施护理人文关怀措施后,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医生、护士的工作满意度都较之前提高[6]。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优秀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训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把无生命的教学模型当作有生命的患者来看待,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孕产妇的处境和担忧,营造以孕产妇为中心的良好氛围;开展校园医学人文素养系列活动,宣传医学人文精神。只有将医学人文素养培养融入科学素养培养,才能培育出医德高尚、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的助产专业人才。3.2.3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孕产妇对助产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据统计,目前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多是医患沟通不畅,导致患者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引起的[7]。作为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助产士,不仅要理论扎实、操作娴熟,还要了解孕产妇的感受、个性特征、家庭支持等。因此,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角色扮演、小组互助学习等形式感受妊娠、分娩的艰辛,换位思考,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3.2.4心理素质培养孕产妇及其家属对医疗护理质量的期望较高,且社会普遍关注,助产士承受着较大的心理、精神压力,因此在校期间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进行抗压能力训练。通过组织生存能力训练、户外素质拓展训练、情绪管理训练、挫折教育等,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学生意志力,引导学生遇到困难时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为将来走上助产工作岗位奠定基础。3.2.5信息素养培养中职助产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信息技术能力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校期间要加强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小组交流讨论,布置一些拓展训练任务,激发学生创造力,使其能够识别、评估、使用信息资源,培养满足信息时代要求的助产专业人才。

3.3核心胜任力培养。助产士的工作职责是协助产妇正常分娩、协助产科医师处理难产、指导围产期保健等。3.3.1一年级中职助产专业学生都是初中起点,学习能力与高中起点的大专、本科学生有较大差距,这使得他们在专业理论的掌握和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上,都受到限制。因此,在学生入校时就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刻苦钻研,夯实基础。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学习、一对一帮扶学习、学习竞赛、平时考核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到医疗机构见习,使学生早接触临床,了解助产士工作内容。3.3.2二年级从事助产士工作要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和助产专业资格,因此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实训教学,进行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分组展示、综合实训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见习,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以助产工作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使助产专业教育与岗位胜任力培养相结合。3.3.3三年级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基础护理、助产技术及专科护理岗前培训。实习期间,由临床带教教师全程指导,引导助产专业学生学习孕期保健、分娩期保健、自然分娩助产、产后保健、新生儿护理等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感受到助产士的责任与使命,提高学生岗位核心胜任力。

3.4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特殊要求,专业课教师既要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又要熟练掌握临床技能,以培养出符合临床岗位需要的学生。职业院校要为专任教师提供临床进修、培训的机会,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

4结语

临床思维能力培训范文7

1、缺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评价体系及监督机制

客观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的培训,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因此,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的考核,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缺乏一套对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评价系统量化的指标体系,尤其是外科,例如,研究生需要担当第一助手完成多少例手术,完成什么级别的手术;甚至在导师指导下以主刀的身份完成多少例手术,需要完成多少例疑难危重患者的管理等等量化管理指标。另一方面,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运行以来,国家尚未对各培养单位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估,故严密的培养评价体系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的制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临床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只有1~2年工作经验的低年资医生、基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等,由于这些生源偏重于理论考试成绩,缺乏扎实的临床规范化培训,或因医疗软件和硬件的局限,使其缺乏严格规范性临床训练的机会,故学生入学前没有对临床能力考评,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平。

3、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适应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生为目标。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然受到学术型学位教育习惯的影响。导师在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培养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落实临床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也无监督机制),重科研轻临床,科研选题重基础医学轻临床医学,忽视了对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临床工作时间严重不足,时间都花费在基础实验和论文写作上,并且因缺乏对临床培养具体环节的监管,导致绝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未达要求,临床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无法满足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导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时间不足和教育方法单一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的扩大,导师所培养的研究生人数逐渐增多,并且因为导师本身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异常繁忙,尤其是外科系统研究生导师,束缚于手术室时间较长,致使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临床指导和交流时间相应减少,甚至于个别导师存在“连拖带抱”和“撒手不管”的两个极端现象。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和学术能力相对稚嫩,需导师的耐心指导,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

二、基于以上问题对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建议

1、建立完善的培养和管理体系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与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思想,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采用理论课、专业科室轮转、讲座、教学活动等形式进行培养。目前,有的院校将理论学习时间尽量减少,将以前的全日制基础理论学习改为周末授课,有效地延长了临床工作时间,是一个较好的尝试。结合导师的专业化训练,以及院校对研究生教育的加强管理,始终贯彻以临床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模式,促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2、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训的力度

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积累和掌握,需要研究生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因而需要建立严格的临床轮转工作制度,各个临床轮转科室和本科室应建立合理的导师负责制,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各学科培训的联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培训,规范带教行为,严格考勤制度,明确研究生轮转实习的目标。例如,本科室和轮转科室加强对科室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正规诊疗的培训力度;本科室轮转时,研究生更应该提出个性化的诊疗意见,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正确地进行临床实践;外科系统的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增加担当第一助手或者主刀而完成手术的例数。建立轮转科室出科考核制度,将临床工作尽量量化。

3、加强实践技能考核,建立量化的考核标准

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包括基础知识、基本临床操作技能、教学和科研能力等,要建立各方面的量化指标。例如,基础知识包括专科知识以及相应的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对相应疾病的诊治思维,重点突出在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结合各种辅助检查对疾病的病理和诊治要点进行分析,以此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技能的考核可予以如下内容进行量化,例如,收治患者的数量、病种、疑难病例数、独立或者在上级医生指导下成功抢救的危重患者数、诊断符合率、参加手术的种类和数量、以第一助手或者主刀完成手术的例数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是临床-科研-教学兼备的人才,不仅仅需要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以适应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要求。例如,对患者或者家属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对低年级实习学生的知识小讲座,或者对临床见习的学生进行小课示教等。

4、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水平

临床科研是指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研究,其目的是提高诊断水平、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和进行疾病病因分析的宏观研究。导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临床问题,对临床问题提出思考,结合导师对临床科研方法的指导,促使研究生进行临床科研研究。随着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发展,临床科研也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临床科研不再是以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的方式来总结临床问题,而是采取交叉研究设计、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诊断试验医学序贯分析等方法来研究临床课题,因而需要导师花更多时间,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临床课题的选题、设计和方法、以及具体研究过程中进行指导,才能有效保证研究生临床课题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5、建立和规范培养登记记录,并实施病历监控制度

临床思维能力培训范文8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生;临床带教;主题预习案例教学;综合能力

神经内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主要收治脑梗塞、脑出血、痴呆等患者,收治患者具有病种多、症状广泛、起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护理人员工作繁重,这对神经内科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研究显示,多数神经内科护生初入临床,专业知识薄弱,操作能力低下,难以掌握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影响以后的工作质量[2,3]。因此,本研究在神经内科护生培训中应用主题预习案例教学,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8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实习的护生70名,根据实习时间分为实验组(n=35)与对照组(n=35)。实验组:男2名,女33名,年龄18~22(19.78±0.49)岁,文化程度:中专6名,大专21名,本科及以上8名。对照组:男1名,女34名,年龄18~22(19.81±0.55)岁,文化程度:中专6名,大专22名,本科及以上7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均衡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护生接受常规带教模式,由带教老师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神经内科护理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讲解。实验组护生接受主题预习案例教学,具体教学内容如下所示。⑴组建团队:由神经内科护士长担任组长,选择科内专科护士4名作为组员,要求组员能够完全掌握神经内科治疗方向、规章制度。护理操作及主题案例预习教学相关内容,能够根据临床经验灵活运用主题教学案例对知识点、难点进行讲解;⑵明确主题:根据神经内科护理重点、以往护生关注点及带教老师建议确定此次带教的主题,分别是神经内科疾病知识、病情评估、给药护理、仪器使用、常用急救抢救技术等;⑶提前预习:建立带教微信群,在带教前1周将带教主题相关知识及护理操作流程在群里,要求护生提前预习;⑷主题讲解:由带教老师进行神经内科护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重点展开讲解带教主题,组织护生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⑸案例查房:由带教老师带领护生对新入院患者登记病历,评估患者的病情及病情变化,带领护生进行教学查房,在带教过程中对出现的疑点、难点进行讨论,由护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及经验,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答疑。

1.3观察指标

⑴采用批判性思维测量表(CTDI-CV)在带教前及带教后测量两组神经内科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该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91,总CVI为0.89,共7个维度、70个条目,采用Likert6评分制,总分420分,评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呈正比[3]。⑵自制综合能力问卷在带教前及带教后测量两组神经内科护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病情观察能力、沟通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循证能力、理论知识、专科操作6个维度,各维度评分0~100分,评分与护生的综合能力呈正比。⑶自制调查量表测量带教老师对两组神经内科护生的满意度,包括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成果、工作能力,各维度评分0~10分,评分越高则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越高。⑷自制调查量表测量两组神经内科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质量、自身素质、业务能力,各维度评分0~10分,评分越高则护生的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计算数据,“%”代表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x±s”代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

2结果

2.1两组护生带教前后批判性思维能力比较

实验组护生带教后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护生带教前后综合能力比较

实验组护生带教后的综合能力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带教老师对两组护生的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带教老师对护生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4两组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临床实习是护生的最后学习阶段,是引导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的重要措施,如果提高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实习效果,是当前临床护理带教中的重点[4,5]。主题预习案例教学是由带教老师提前确定教学主题,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方式将主题相关知识发送给护生,让护生提前预习,由带教老师按照主题组织教学,并在查房中详细讲解、提问、总结,以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6]。本研究结果中,实验组护生带教后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主题预习案例教学能够化“主动教”为“主动学”,改变带教老师原来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促使护生参与到临床护理中,从而提高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表2中,实验组护生带教后的综合能力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主题预习案例教学能够提高护生的学习欲望及工作欲望,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表3、表4中,实验组带教老师对护生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主题预习案例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使护生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提高实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双方的满意度。综上所述,主题预习案例教学可提高神经内科护理的带教质量,提高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综合能力,提高带教老师与护生之间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荐。

参考文献

[1]季菁,冯晓艳,赵芸.主题案例预习教学培训对儿科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3):147-149.

[2]徐艳艳.主题预习案例教学在神经内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36):293.

[3]赵金花.预习-主题-案例教学法对重症监护室实习护士教学效果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9,26(5):621-624.

[4]张月娥,彭海琦.预习主题案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3):130-132.

[5]胡亚萍.预习主题案例教学在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