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临床医学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临床医学理论

临床医学理论范文1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科学学科在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模式改革实践、注重教学导向等措施促进医学生完成临床医学本科阶段毕业学年外科学学科的学习,以期对存在问题加以改进。

【关键词】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问题与改进措施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临床医学学科重要的二级学科,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学科的基础。现代外科学的研究内容不但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及其他外科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且还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范畴不断在更新变化。现代外科学体系庞大,不管在深度还是在广度均迅速发展,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不能再掌握外科学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了[1]。如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外科学不断呈现专业化分科,学习外科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对于每一位有志于做外科医生的临床医学生至关重要。然而,临床医学生由于越来越大的就业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外科学课程在毕业学年的学习,特别是实践环节的学习更容易被医学生所忽视甚至放弃,这对于毕业后或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工作中的临床业务训练及思维均可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临床医学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改进措施予以探讨。

1存在的问题

1.1外科学教学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医学院校多重视外科学的理论教学,而轻临床实践带教,在外科实践中未带给医学生应该获得的学科知识。外科学是医学院校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必修学科,通常从第3学年下学期开始学习,整个学科学习时长基本达3个学期。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的第3、4学年,外科学理论得到了良好的讲述,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系统理论认识和训练。在临床医学本科的第5学年,即毕业学年,临床实习即开始,本科生开始在医学院或综合大学附属医院等各级医院开始接受以临床医生带教的临床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式。通常教学医院在外科学理论讲授中有较系统的教学计划,投入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教授外科学学科理论。然而,在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多数教学医院未建立将理论与临床实践良好衔接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外科学教学队伍;因临床工作繁重,也不能抽调专职带教老师讲述日常外科实践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导致没有专业师资研究具有外科学的特色教学,更做不到对临床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的系统教育和对外科疾病相关知识的全面教学。

1.2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从临床实践中获得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被忽视

外科学为多数三级甲等医院的发展重点,多数大型教学医院已达到以系统或器官为依据的外科分科,如泌尿外科、乳腺外科、肝胆胰腺外科、血管外科等外科专科,外科学的发展及细化分科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外科学整体的认识无疑具有强大的冲击力[1]。本科外科学教学以讲述外科学基本理论和训练外科基本技能为目的。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虽已完成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学习,并通过外科学基础实验课初步得到了外科操作技术和技能的认识和培训,但多数学生对外科疾病并无立体的认识,也对外科疾病的诊治如手术原则等无清晰的概念。医学生进入外科系统各科室后不知从何开始学习和开展实践工作。相对于内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外科学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及临床操作能力通常要求更高,学习强度也更大。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面临毕业后的找工作、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甚至在外科等学科系统实践过程中脱离临床,放弃临床实践,从新开始毕业学年前的理论学习。

2改进措施

2.1制定符合毕业学年医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的教学体系

临床医学生并没有专门为其设计的实践学习及培训过程,目前的外科学临床环节也没有固定而有效的教学体系。随着规范化培训制度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临床实践带教教学较前有所好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践积极性。通过,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采访调查,普遍反映外科学课时压缩,教学内容节奏过快。因此,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方案,充分讲述外科学理论知识,将对医学生毕业学年掌握外科临床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外科学实验课作为临床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通过良好教学可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外科临床实践能力。但临床实习的医学生普遍反映外科学实验课课时安排过早,当开始临床实践时实验内容已经生疏。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外科学实验课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虽然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有利了外科学学习,但是外科学实践更像是一门连接外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一门课程。如安排学时在毕业学年,可能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外科学知识。重视临床外科实践能带医学生的不止是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给他们良好的外科临床思维,这些可以使医学生对外科学知识的认识更立体化,更容易达到对知识的长期记忆[2]。

2.2加强教辅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毕业学年临床医学生的观察、沟通及采访,发现其普遍心理是怕临床实践占用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时间,而且临床见习无专业指导老师,实习带教老师教学辅导欠佳。因此,构建良好临床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人员传授外科学理论技能和培训考试经验,能增加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获得外科学知识达到临床工作能力和研究生入学水平的信心。目前,多数教学医院的中青年带教老师多数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为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有丰富的学科学习经历,有严谨的学科思维模式,有找工作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经历,对本科生的外科学培养有良好的经验和针对性。选拔具有优秀素质、德才兼备的临床带教老师,建立结构合理、团结一致的临床外科学教学队伍可将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良好衔接,为临床医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对提升外科学教学水平,使医学生获取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外科学理论知识均有益处。发展外科学优秀带教师资,开展特色的外科学实践教学,建立对临床医学生知识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以后的研究生升学及工作推荐进行评估评分,将有利于系统对医学生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实践和外科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教育[3]。

2.3加强外科学实验课程与临床实践精品课程建设

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临床实习是最佳获得外科学知识的学习方式。如果能在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学习中有良好的教学衔接,使医学生能受到良好的临床实践前教育,对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提高理论知识转化能力将有较多裨益。在医学院校尚无将实践教学编纂为教学教材的内容,没有可用的临床实践教程对医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辅导,多数医学生因为无可利用的如实习手册等临床实践书目,导致在临床工作中难以掌握外科学知识重点和胜任临床实习工作。因此,建设临床实践精品课程能够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重要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增加在实践工作中的信心,强化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结合,提高对外科学整体的学习能力。

2.4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升医学生学习动力

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生命发展变化规律和个体疾病诊疗的科学。其对人类的影响力与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医学高等教育,除必须使学生具备牢固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多种综合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科学,是以病人为中心展开的外科科学研究与实践,多需要对病人进行有创性操作,器官切除或重建等,不仅对病人身体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病人心理也有明确的影响。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外科学实践学习环节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临床医学生对外科学学习的热情及动力,使学生们更积极的参与到理论和实践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4-5]。

综上所述,相比于内科学,外科学学习更为直观和立体,一个外科疾病,在外科理论和技能支持下很快能得到验证,获得完整的认识。在临床实践环节中学习外科学知识更为直观,更为实用,记忆也更为深刻。临床医学本科生在毕业学年如能带着问题在临床中学习外科学知识,将更能深入理解研究生入学等相关考试的思路,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完善的教学模式及优秀的带教老师可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对以后的外科学以至于整个医学科目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刘江波 杨延辉 邓淼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

【参考文献】

[1]陈孝平.绪论[M]//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

[2]陈创奇,李引,何裕隆,等.加强外科学教学管理,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教学[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4):196-198.

[3]张学志,凌云阳,王观发,等.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结合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397-1399.

临床医学理论范文2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全科医学;理论考试;操作技能;教学满意度;教学效率

全科医学是一门面向社区和家庭的综合性学科,包含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等内容,作为医疗保健体系的基础,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2]。目前,全科医学主要采用常规课堂教学,虽然能够促进学生对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缺乏实践性,不利于全科医学人才的全面培养,需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完善[3]。实践性教学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具体工作中,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具有显著的实践价值[4]。为此,本文以临床医学专业2017年9月入学的160名大学二年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全科医学教学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及效果,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班2017年9月入学的160名大学二年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医学生中抽取160名,采用随机序贯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名。对照组男44名,女36名;年龄为20~21岁不等,平均年龄为(19.24±0.85)岁。观察组男42名,女38名;年龄为20~21岁不等,平均年龄为(19.31±0.83)岁。所有学生对本研究结果均已知情同意,两组基本资料数据呈均衡分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全科医学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在全科医学课堂讲述相关内容,对于疑难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以保证其知识掌握;在实验课上通过示范和练习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教学。观察组:在常规全科医学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教学。教师领学生深入社区,首先熟悉社区医疗服务的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然后在教师或社区医师的指导下,与患者交流沟通,强化全科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然后进行社区培训,对学生进行讲课、示教以及病例分析和讨论等,给每个学生布置全科医学社区任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对其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和相关技能,从而保证学生对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度。

1.3观察指标

课程开始前和课程结束后统计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操作技能成绩有关数据,并调查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并加以比较分析。理论知识评估:采用我院自制的全科医学理论知识考核试卷进行评估,该试卷满分为100分,分数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度成正比。操作技能评估: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40分)和实践技能考核情况(60分)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分数与学生的操作技能掌握度成正比。教学满意度:采用自制的全科医学教学满意度问卷开展调查,该问卷由学生自行填写,主要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等于或大于90分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基本满意,等于或低于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80×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160名学生的数据输入SPSS23.0软件处理,定性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成绩

课程开始前两组患者理论考试、操作技能成绩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课堂结束后两组上述评分均明显增长,与课程开始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两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教学满意率

根据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观察组非常满意43例,基本满意35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率97.50%;对照组非常满意40例,基本满意30例,不满意10例,总满意率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6,P=0.016)。

3讨论

临床医学理论范文3

关键词:临床医学;全英语;教学策略

当前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利用英语开展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研究发达国家先进的医学理论,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临床医学的交流和发展。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开展全英语教学十分必要。

1开展全英语临床医学教学的优势

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和提升,甚至很多临床医生的医疗水平已经超越了同期内其他发达国家的医疗水平。但是我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人口数量众多,对临床医学的需求也很高,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一些方面来讲,部分西方发到国家的临床医学理念是非常先进的,甚至有些临床理念,西方先进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目前所流行、权威的医学文献大部分是英文文献,在中文教学或是双语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能力有限,并不能很好的查阅、利用、学习文献资料。而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一起理解文献中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先进的临床医学信息,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受到更高水准的临床医学知识的启发。另外,全英语教学是培养优秀临床医学人才的必要方式。当前本科医学教学中,一般使用中文授课或者是双语授课,有些专业词汇老师也不是十分理解,直接导致学生的理解有限,导致很多前言的临床医学理论和技术不能及时的被国内医学界所了解和接受。并且,在传统语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能力有限,也不能将我国的先进临床技术向世界输出,这就导致了世界对我国临床医学水平的认识不足。同时,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实施全英语教学,能够提高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方便学生继续出国深造。

2当前临床医学全英语教学主要面对的困难

首先是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统一开展全英语教学时,有些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老师的全部意思,影响教学质量。在初高中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更加注重、擅长在书面上表达英语,但是实际应用、听说英语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十分困难。比如针对英语中的一些表达方法、谚语等,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课堂的活泼和生动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临床医学教学人员的英语水平也是限制全英语教学的重要原因。其次,当前临床医学教学中,全英语教学可供选择的教材很少。目前国内还不具备专业的英文医学教材,一般都是老师针对某一个课题展开文献调查,然后编写教学内容再开展教学。有些学校采用英文原版的教材展开教学,但是很多专业名词的理解不够准确,影响了教学质量。

3临床医学全英语教学的相应策略

构建完善的全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不管要重视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也要重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考察学生在学期之中,是否参与了有价值的临床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是否能够针对课题积极的展开谈论与思考。日常教学中,可以用英语形式向学生留作业,针对学生的作业作品,教师需要认真进行分析和评价,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分析不足和优势,并积极和学生展开讨论,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学生的表述中,了解自身教学的不足,并加以改善和提升。对学生的英语听说、应用能力进行评估,这样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掌握应用表达的合理方式和方法,确保全英语教学的质量。通过网络开展全英语临床教学,网络是现如今必要的沟通交流途径,利用网络开展全英语教学能够方便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实现实时沟通,方便师生之间随时就某一课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可以在网上设立专门的答疑小组,学生可以在线提交老师布置的任务或是作业,教师在有时间时可以利用智能设备随时进行查看和批改。也可以开设专门的公众平台,定时分享英文文献内容,并就某些新的临床医学课题,让学生谈论他们的观点和看法,用英语加以表述。或者,教师也可以带领比较优秀的学生参与临床科研工作,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先进的临床课题,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参考和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英语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需要不断的进步和创新,需要相关院校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在新时期内,为了促进中外临床医疗课题的交流,需要积极尝试开展全英文教学,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相关教学人员和学生都应该积极克服困难,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全英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东亮,赵树梅,丁嘉祥.留学生与国内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讲授的对比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5):1223~1224.

[2]梁文华,蔡苏媚,邹绪森.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全英班教学质量与成效的调查分析[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08):1204~1207.

[3]李美华,罗云纲,张天夫.探讨全英语教学在临床医学教学应用的体会[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04):696~697.

临床医学理论范文4

1.1实践教学模块

一是医学人文学习领域;二是基础医学学习领域;三是临床医学学习领域;四是能力拓展学习领域。

1.2实践教学环节的布局及各环节课时

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临床医学专业行业的特点,制定实践教学环节一览表。实施过程:①入学第一、二周进行军事训练教育,第三周到教学医院各临床科室体验,初步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②第一、二学期开设的公共人文及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在校内实验室及学校的模拟医院完成,约342学时。③寒假学生到当地医院见习两周,体验临床的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暑假统一安排到医院集中见习两周,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疾病的诊疗过程。④第二学期开始进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实训教学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由校内实训操作、模拟医院见习和教学医院见习(其中一周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交替进行。第四学期开设一门临床诊疗综合技能课程,在实习前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综合实训。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约545学时。⑤能力拓展学习领域的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约86学时。⑥第三学年到医院临床实习约989学时。⑦实习结束毕业前进行一周的毕业职业素质教育。

1.3实践教学与基础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

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共138学时。四大学习领域的课时分配为:医学人文理论课298学时,实践课206学时,总课时504学时;基础医学理论课319学时,实践课136学时,总课时455学时;临床医学理论课417学时,实践课1534学时,总课时1951学时。能力拓展理论课时94学时,实践课86学时,总课时180学时。临床医学专业总课时3090学时,理论教学1128学时,实践教学1962学时,实践教学课时占63.5%。

1.4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有校内实验和校外(医院)的实训,科学进行校内、外的实践教学的交替,把学校搬到医院,把课室搬到实验室。

1.5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方法和手段。①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采用情景模拟、病例讨论、医院见习和实习训练,并强化沟通技巧、人文关怀技巧、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②体格检查采用学生相互检查、计算机模拟病人、临床见习和实习训练。③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和急救技术采用技能操作训练、医护同场情景教学和计算机虚拟教学。④外科基本技术在模拟手术室使用模型、离体组织、动物手术进行训练。⑤辅助检查操作和判读采用技能操作训练和TBL教学等。

1.6编写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校内教材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及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要求,各门课程制定系统的、可靠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指导教材,以介绍实践理论、实验方法、实践技能为主,以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并介绍当前国内外最先进的实验思想、实验方法、操作技术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实践教学管理

2.1校院共同管理的长效管理体制

实践教学包括校内的实践教学和校外的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统筹安排课程上课时间、地点和课时,系部为主要责任人和项目管理协调者,专业负责人为项目具体实施组织者,实验中心负责各实验平台建设、监管和保障,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由相关教研室的专业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实施,分工明确,责任具体落实到人。校外实践教学实行校院共同管理,由学校统筹安排实践教学项目,医院协调管理及组织实施项目,各临床科室负责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依靠学校和教学医院的力量,检查、督导实践教学过程和考核环节,达到有效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与发展。

2.2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考核方式:①水平测试:检测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的程度,侧重知识的综合与运用能力;②能力测试: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医学基础课实验考核侧重动手能力、知识的综合与应用能力,以现场操作的形式完成项目为主。医学专业技能实训考核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考核制度。按照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核的要求和形式,对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影像诊断等课程开展多站式考试。毕业综合考核采用国家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的多站式考试形式,按照国家执业助理医师(临床类)考试大纲进行。同时把人文关怀、职业态度列入评价内容中。

3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3.1“工学结合,校院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在“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院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按照“真实设备、真实情境、真实工作过程”情境建设,基本实现实践教学项目与实际工作岗位技能“零距离”对接。校外实训基地(医院)是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评审的“教学医院”,能较好地满足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

3.2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把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兼职兼课教师纳入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规划建设中,通过加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聘请行业专家,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3.3各项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各项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

4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效果及面临的问题

4.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效果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打破了三年制高职高专是五年制本科压缩版的传统观念,具有鲜明的高职高专特色。构建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可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学水平。二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临床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力。

4.2构建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临床医学理论范文5

关键词:内科学;教学系统设计;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是一组精心安排的外部条件,用以促进、支持、激发学习者学习。学与教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学与教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教学过程应该以学习者为核心,为学习者服务,以教促学,教与学共同决定了学习的成效。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systemdesign,ISD)是教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生的学习。ISD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过程实施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1]。教学设计侧重于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系统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2]。广义的教学设计是指把课程设置计划、教学过程、媒体教学材料看作教学系统的不同层次,进行系统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是在教学之前,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目标,教师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活动模式,通过对教学过程各个要素的系统设计,形成有序的教学流程,以指导教学工作实施的教学行为方式。笔者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文献发现,ISD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成为教学的主流方法[3-5]。ISD的运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的课前充分备课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设计,可以完善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提高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投入,提高任课教师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动性,并可以稳控课堂教学质量。合理的教学设计也可以促使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预设课程教学内容的引入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及板书设计,在落实教学设计过程中加以实施,并提供教师事先认证的适用于教学对象的知识拓展学习资源,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效协调教与学的紧密结合程度,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心向与能力,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及进一步主动拓展相关知识的主动性,最终提高课程理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课内掌握程度。课程教学设计是备课环节的改革与提升,教师在实施各个教学环节后,按照完整的教学设计要求,进行各种形式的形成性评价,并通过综合性评价,科学合理地测评课堂教学效果,明确是否实现教学目标,再依据评价结果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有助于教师的成长及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课程教学设计不仅适用于自然学科的课程教学,对医学临床课程的教学具有更积极的意义,其应该在临床课程中广泛被采用、探索,从而提高临床课程的情景化教学效果,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岗位胜任能力。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发现ISD在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中的探索和应用不多。本研究通过比较法,初步进行了传统教案备课模式与新型的课程教学设计备课模式的对比,调查了ISD在临床课程内科学的课堂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按照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下达的教学任务,笔者选择本校中医学七年制的两个自然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级在学生人数(43/44)、男女生比例(1:4)、以往相关主干课程(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1.2教学实施

两个班级的内科学理论教学学时均为108,使用相同的教学大纲及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教学进度及周课时分布相同。两个班级内科学课程各系统疾病的教学任务均由本校内科学教研室教师及附属医院教师承担,各系统任课教师随机分配,任课教师均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其担任上一届相同专业年级学生的内科学课程教学,学生评教均在85分以上。任课教师在年龄、教龄、职称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教学内容均按照本校中医七年制内科学教学大纲指定的教学日历完成,教师应用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理论讲授。

1.3课程教学设计要求

A、B两个班的任课教师均于开学前分别进行集体备课。课程教学设计采用Dick&Carey模式,提供统一的课程教学设计模板,B班任课教师在授课前按要求完成课程教学设计,并论证其设计的可行性,教学过程按照课程教学设计实施,保证不低于80%的实现度。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基本情况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教学过程设计;互动环节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资源;课外作业;形成性评价及综合性评价;教学反思[6-7]。A班任课教师沿用传统的备教材备教案的形式完成教学准备。进行集体备课内容包括:课程基本情况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教案及讲义。

1.4期末考试

由教研室统一命题,在教务处规定的考试时间完成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包括:A1型选择题(30%)、A2型选择题(10%)、B1型选择题(10%)、名词解释(15%)、论述题(20%)、病案分析(15%)。考试结束后由教研室组织专职教师按照试卷参考答案,流水作业完成试卷批改,得出卷面成绩。

1.5教学反思

采用任课教师及学业指导教师到班级进行自由对话形式完成反思过程,任课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学习委员)分别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意见与建议进行发言。同时完成无记名调查问卷的信息采集。

1.6数据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做正态分布检验和组间方差齐性检,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问卷采集信息

信息采集选择在课程教学实施的第15周的课后进行,调查表采用无记名独立填写形式,要求学生将其与以往传统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前后比较后独立作答。A班收回问卷41份,B班收回问卷43份。结果显示,采用ISD后实施教学的B班,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课内掌握程度、课后自我知识拓展主动性、获得有价值课后自学资源等方面均优于未采用ISD的A班,经卡方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以及课后自我知识拓展的主动性等方面提升的感觉很明显(表1)。

2.2期末考试成绩

课程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的B班学生,期末考试卷面平均成绩(81.95)、A2型选择题答题正确率(70.9%)、病案分析题得分率(86.3%)均高于A班学生(平均成绩76.79、正确率67.3%和得分率63.7%),这显示学生重点知识的掌握率及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有所提高,尤其是将理论知识初步应用于临床病例分析的能力有所提高(表2)。

2.3任课教师教学投入

承担B班教学任务的任课教师,其课前备课投入时间,教学的目标性及教学大纲内容实现率,师生互动的教学效率,教学反思时学生投入反思过程的积极性,均明显高于传统备课实施教学的A班。A、B两个班的任课教师备课投入平均时间分别是97.5min/学时和121.8min/学时。

3讨论

临床医学理论范文6

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改革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医学影像学是重要的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之一,也是改革中的一门关键课程。在形成大连医科大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对五年制临床专业新的整合课程体系中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对改革未来进行了客观思考,如医学影像学在整合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实现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教学内容如何重新设置、教学方法的探索及崭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

教育,医学;诊断显像;教学方法;系统整合

21世纪医学教育已呈全球化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内众多医学院校先后进行了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其中课程之间合理、有效的整合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同[1]。在此大背景下本校于2012年发起“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五年制临床专业为对象,将临床阶段所有学科进行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构建全新课程体系,为培养卓越医生及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医学影像学以此为契机,力争上游,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

1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中的作用

1.1医学影像学是重要的桥梁课程

医学影像学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治的医学学科[2]。其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神经内科学等多种学科均有紧密联系,使其成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1.2影像诊断学渗透在整合教学体系各系

统疾病教学中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模式是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根据临床需要综合和重组医学基础各学科知识,实现功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生理和病理等多种综合,淡化了学科意识[3]。而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像诊断学已被誉为人类一双能透视的眼睛,在各系统疾病诊断中发挥重大作用;且影像学几乎涵盖全身各个系统,与整合课程体系具有天然亲和力。本校教改提出的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分为呼吸、循环、消化、骨肌、神经、泌尿生殖、内分泌、血液及风湿免疫8个系统疾病,而医学影像学渗透在各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型分期、预后及随访中,其作用举足轻重。

2教学改革实施的基本保障

2.1教学对象分析

学情分析是优质教学的先导。处于大学三年级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有如下特点:(1)基础医学知识扎实,对人体各系统的解剖及生理、病理已有了初步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各系统疾病打下了良好基础;(2)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思维活跃,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3)专业英语能力欠缺,查阅文献及自学能力稍差;(4)对教学改革没有准备。故提出相应策略,教学中反复复习所学知识,建立与临床疾病的联系;根据学习兴趣,适时设置问题、布置中英文作业、考评奖励等调动学习积极性;组织教学前动员会,讲解教学改革的意义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4]。

2.2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校及教学医院的支持下积极利用网络、院报、工作会议、继续教育活动等各种渠道在校内广泛宣传系统整合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并借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关于教师培养的方法,重视骨干影像医学教师的培养,设立各层次教师培训项目,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人重点培养,提升教学水平,树立名师风范[5]。具体途径如下:(1)适时派遣各层次教师参加国内外影像医学教学培训和交流,本校各影像学教研室至今已有多名教师到国内外学习先进教学理论、方法,并有多名教师在国家级临床技能大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增强了教学荣誉;(2)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教学会议、各类教学公开课程[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及技巧,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为开展新的影像医学教学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2.3教材选择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白人驹、徐克编著的第7版《医学影像学》为教材基础,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各器官系统教材,编写适合本校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教材草案。

2.4系统整合课程的硬件准备

本校创建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十年余,主体包括两部分:(1)校本部建立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总部;(2)各附属教学医院分别设立独立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具备各项临床操作技能教学的功能,形成了满足多专业临床实践需要的综合性教学训练平台。另外各教学医院医学影像科均应用国内先进的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archive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获取、显示、存贮、处理医学影像学资料,PACS是一种高效率、无胶片化的图像综合管理系统。在大幅提高医疗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6-7]。

3教学内容的设置

3.1设置原则

借鉴国外医学院校相对成熟的教学内容设置方式,结合我国具体要求,做到先破后立[8]:(1)教学内容必须涵盖国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规定所有要求,保持教学目标不变;(2)为达到课程纵向整合,加强学科间融会贯通,打破原有大纲顺序,结合其他临床学科各系统知识教授次序重新安排相应教学内容;(3)删减学科教学中的低效重复,促使内容间的有机融合,增加见习学时。

3.2具体安排

为配合系统整合教学改革将医学影像学理论内容拆分重组为8个系统包括呼吸、循环、消化、骨肌、神经、泌尿生殖、内分泌、血液及风湿免疫系统,并按系统总论和系统各论分步教学,另外创造性设置了PBL课程,占16学时。总论内容包括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与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熟悉常见的影像学术语;各论教学重点为各系统不同疾病的影像学特征,以呼吸系统为例,与其他学科系统整合课程同步,以疾病为中心,依次按照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癌、纵隔疾病等逐一讲解,利用具体临床病例,结合疾病临床及病理表现,将学生之前所学相关临床学科理论知识与医学影像学真正应用到病例中,重点讨论影像学特征及进展、转归,并学习该疾病的影像学描述,从而提出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其他各系统疾病不做赘述)。将所学重点内容贯穿整合,培养学生医学影像学诊断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对影像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诊断信心,并创造性加入少量涉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部分中医学影像学考试内容,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建设添砖加瓦。

4教学方法探索

在医学影像学系统总论、系统各论及实践课程3个阶段的教学中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lecturebasedlearning,LBL)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完整,条理清晰,框架明确,故选择应用于第一阶段系统总论授课。第二阶段系统各论的教学中借鉴国内多所医学院校改革经验,根据各系统疾病的特征选择PBL与LBL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和教师均成为课堂主体的一部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平台。实践课程中更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利用先进的医院PACS,应用案例导入式教学法[9],既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教师也从中获取了教学效果的初步信息。

5考核评价体系

将以往卷面考试为主转变成综合考评方式,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本课程成绩包括采用课堂案例导入式教学参与度成绩、期末理论笔试成绩及病例实践考试评分三方面。其中教改评分采取量表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改进、课前准备重要性等方面的认识程度。并创新性应用数学公式的方式计算最终成绩,公式如下:总成绩=18%×课堂表现成绩+80%×期末考试成绩+2%×调查问卷评分。学期结束后将不同教学方式的班级成绩进行对比,归纳总结,结果发现系统整合教学改革班级成绩优于传统教学方式的班级。

6思考与展望

以系统整合课程为中心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是医学教育不断发展创新的产物。本校医学影像学教研室借此良机,依托原有教学大纲设计改进教学内容,学习并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让临床医学生减负之余,增强自学能力,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和学习乐趣,且提高了影像学诊断能力,值得参考借鉴。但仍有很多不足,如整合临床课程与自身内容逻辑关系之间的冲突,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手段匮乏之间的冲突,传统内容与知识更新之间的冲突,考试方式改变与学习兴趣的冲突等[10],在未来的实践中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作者:孙博 苗延巍 张维升 刘爱连 易桂兰 许驰 刘静红 刘铁利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务部 大连医科大学影像系

参考文献

[1]赵振富,王子梅,张健,等.临床医学专业整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7):570-572.

[2]白人驹,徐克.医学影像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

[3]周新文,曹福元,晏汉姣,等.器官系统课程体系改革中基础与临床桥梁课程的设置和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52-253.

[4]李萍,岳凤莲,刘白鹭,等.医学影像学课程整合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5(6):71-72.

[5]黄钢.以提升学生胜任力为导向构建PRICE教学改革模式[J].医学教育管理,2015,1(1):1-5.

[6]徐贵平,金晨望,强永乾.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策略与趋势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4):817-820.

临床医学理论范文7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师;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培养

在医学生的培养体系中,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医学生在将来可以迅速成长为既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具备高尚的医德品质、崇高的敬业精神的现代化的医务人员。现代教育学观点认为良性的医德心理和医德观念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医德教育环境和氛围,临床医学教师可以运用感染、暗示、趋从等教学手段来引导医学生医德心理发展和医德观念的形成[1]。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即为医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高尚的师德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同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医学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计划性的优势,使医德教育不仅体现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有良好医德教育环境的建立及环境课堂的研究与应用上。

1临床教师职能

作为大学附属医学院的一名医学教师,在课堂面对济济一堂的大学生通过讲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讲述临床工作中的奇闻轶事,填充着大学生对临床的向往。该研究认为临床教师有如下职能。

1.1医学理论的讲授者

与其他专业的专职老师一样,作为临床医学教师,也必须具备深厚而透彻的医学理论知识,掌握医学发展的前沿,让学生们能接触到最新的医学理论知识。

1.2专业技能的领路人

临床实践是医学生培养的很关键过程。在临床医师的带领下,具备了一定医学常识的学生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接触患者,对学生们来说既新奇又充满挑战,他们既跃跃欲试,又手足无措,需要临床老师悉心指导。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医学生们逐渐适应临床工作,还培养了神圣的职责使命感。但如果老师认为实习同学的到来仅仅是又多了个干活的帮手,带教过程敷衍,让同学们产生挫败感,可能会影响到将来的职业选择。

1.3医学人文的身教者

医学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自然科学,医疗过程中,需要接触患者,患者的家属及其他一些可能影响疾病转归的自然及社会因素。专门知识的系统学习始终是高等教育基本的、核心的任务,但它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领[2]。一个德才兼备,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临床带教老师的每一举手投足都会深刻映入每一个医学生的心底。《医学生誓言》对他们来说是空泛的,在身边带教的老师才是他们将来的楷模。

2影响医务人员临床教学工作原因

而同时作为一名医生,在医院还需面对着繁重的临床工作,各项考核,以及科研论文等。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既要做到一个让“群众满意的医生”,同时也要成为一名让“学生满意的老师”。在目前的医学教学过程中,下列因素影响医务人员潜心临床教学工作。

2.1多重身份属性

目前附属医院临床医学教师同时拥有医生、科研人员、教师等多重身份,承担着教学、科研、医疗等3项基本任务。因此个人时时都面临着需要平衡医、教、研3项工作,作为每个非专职教师,首先定位是服务于患者的医生,其次才可能是教师。不像专职教师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授课准备,繁重的医疗任务挤占了教学准备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教学效果。

2.2教学与科研的平衡

医疗行业中科研工作能力和质量是衡量一个个人及单位的重要标准。在教学医院,各级课题、科研成果及SCI论文等成了医院考核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职称评定和晋升。而教学工作的成果很难被科学评价,也不能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尤其是处于事业上升期的青年医务工作者更是认为,参与教学工作只是锦上添花的行为。

2.3学生数量与质量的变化

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国的医学教育也不是像欧美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导致医学院校学生数量迅猛增加,同时,由于对医学职业的不认同,很多品学兼优的高考生没有选择进入医学殿堂。当前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已不同以往。进入临床实习期间,学生常常将宝贵的临床实践机会让位于找工作与考研复习,这也严重影响了的医务人员的临床教学热情。

2.4教学环境变化影响临床带教

在法治日益健全的社会,一系列的法律及部门规章陆续出台,规范了每一个医疗活动都需要相应的资质。而且,现阶段的医患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实习医生们无法获得更多的动手机会,而临床带教老师迫切需要的是书写病历的学生,这些学习环境的改变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临床技能培训不能得到落实。

2.5人生价值的迷失

受到市场经济的激烈冲击和深刻变革,医务人员的价值观朝着更加自由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3]。医学生的职业理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致使一些人物质利益观念增强,而奉献思想弱化。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道德无序现象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医学道德观念,影响着医生与医学生的医学道德评价标准。

3教学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作为临床医学教师,既有丰富的临床实践,是医疗活动的主导者;也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的言行对培养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从事医疗职业的决心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医学美德是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支撑和体现[4]。因此,作为教师的临床医生,应该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3.1掌握高等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实施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学理念

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教会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以问题发现为课堂学习的起点,以问题探究为学习的进程,以问题解决为学习的归宿。从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教师要使知识充满活力,这也是创新教育的核心问题[5]。

3.2提升个人素质整体水平

医务人员是临床教学的执行者,是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医学后备人才的“工程师”,加强其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医生基本职责是治病救人,而教书育人则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所以更应强化临床医生也同时需要具有教师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使临床医学教师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职业情感,把教学带教工作,放在与临床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探索提高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师职业道德精神及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3.2.1努力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及专业修养

高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博爱的精神对待每一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思想及行动的榜样。

3.2.2强化教师的反思与自我激励精神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教活动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修炼、自我激励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呈螺旋型的上升,没有顶点,只有更高点。刚走上讲台的临床医学教师更应以优秀教师为榜样,揣摩教学方法,品读人格魅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生热爱的教师。

3.2.3培养个人的“叙事”能力

医师和教师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医生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就必须有良好的叙事知识和叙事能力;而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全面的交流,也必须懂得叙事知识,提高叙事能力[6]。具备良好叙事能力的教师,既可以有效地与学生交流,同时可以将晦涩的医学知识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呈现出来,还能传达医疗行业的正能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坚定他们的职业选择,也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叙事能力,有助于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沟通技能。

3.2.4提升个人人文素质

医学教育应以培养同时具有高水平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人才为目标,传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7];丰富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强烈的敬业精神及高效的医患沟通技能[8]。而作为教师的临床医生,需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人文素质培训,对患者、学生具有同理心,于教于无形地感染着医学后备人才。

3.2.5持续学习的能力

医学科技及医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临床医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学对象的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停发生改变,教学方式在科技的推动下也更为丰富,所以临床医学教师应该具有吸收、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

3.3协调好临床与教学工作

作为临床医生,医疗服务任务本来已很繁重,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备课、命题等教学任务。而且,部分临床医学教师走上讲台的动力并不完全契合于教学工作要求,由此常会导致医务人员对教学工作难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教学、科研、医疗有机组合,部分释放临床医生的压力,让有兴趣的临床医生能更投入到医学教育过程中,使临床教学成为医务人员肯定自我、施展个人才能的另一片舞台。而作为医学院校,也应加强师德培训、完善考评及监督机制。借助多种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师德培训活动,向学生、教师及社会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使每一位高校教师在无形中感受到身为教师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要不断完善对教师的考评和监督机制,将师德纳入考评范围,通过各种奖励和惩罚的形式激励教师践行良好的职业道德[9]。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将要继承和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卫生行业健康发展的步伐,关系到整个社会持续地进步和发展。而作为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临床医学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患者的不理解、抱怨,各种媒体对有关医疗行业纠纷的报道也会不断刺激医生的神经。将要走上医学之路的医学生也会在这种形式下对自己的最初志愿产生动摇,甚至会导致他们在毕业后放弃医疗工作,所以,作为临床医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真善美,用仁爱之心观察社会,用慎独之心要求自己,用责任心回报社会对医学的信任,用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推动医学教育事业[10]。医学大家裘法祖院士以“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自省,终身以治病救人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深获医者敬仰。临床医学教师要深刻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需要不断加强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修养,掌握医学教育特点,了解医学生的需求,培育出更多适应当前人民需求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孙华峰,鲁超.论内隐学习对医德教育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6):77-78.

[2]方红萍,张继平.论学生本位的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J].继续教育研究,2013(9):4-7.

[3]肖冬梅,李嫩柳,钱瑞卿,等.市场经济下医务人员价值观的现状研究与实施策略[J].现代医院,2013,13(10):1-2.

[4]何翠媛,杨耀防,郑美蓉,等.医患冲突升级背景下对医学美德论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5):651-654.

[5]肖莉华,杨素清.,曾庆良,等.影响教学医院医务人员临床本科教学积极性的因素与解决思路[J].临床医学工程,2010,11(17):153-154.

[6]满强,杨晓霖,王宏.临床医师的基本功:叙事医学知识和能力[J].医学与哲学,2016,37(6A):32-36.

[7]俞春利,冯修猛,王志刚,等.新时期医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探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5):452-455.

[8]瞿秋,计畅,高璐莎.浅谈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5):12-13.

[9]李晶,范玉陶,鲍晓宁.浅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途径[J].山海经(故事),2015(5):40-41.

临床医学理论范文8

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的教学方法不能与普通临床医学学生同日而语,临床医学是一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但其系统性却区别于其他专业,虽然大专生的生源也来自于各地普通高中,但生源质量却大不相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相比之下较弱,而且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只需要在三年的时间内利用专科教材对临床医学的相关内容理解并应用,更加强调对学生临床医学操作性的培养,因此研究针对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的教学方法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全日制临床医学;教学方法;现状

前言

与普通临床医学学生不同,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在毕业后多分布于国家基层的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等,是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的医疗中坚力量,承担着基层为基层人民群众卫生保健服务的责任,也是不可忽视的专业操作基础要求较高的医疗人才。在对临床医学大专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立足于临床医学大专生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难点,创新教学思路,不断完善对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现状

(一)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在对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对未来工作不抱希望,这主要是由于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专生认为临床医学这门学科较难驾驭,而且纠结于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认为临床医学大专根本不具有社会地位,难以与临床医学本科以及研究生匹敌,虽然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主要以高层次的人才需求为主,临床医学大专生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遍会感到前途渺茫,悲观失望,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另外,有一小部分临床医学大专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与一些区或县签订了用人合同,因此毫不担心就业去向问题,也同样会产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1]。

(二)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心态

目前存在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问题还有学生的心态问题,由于临床医学的专业指向性较强,学生毕业后将任职各个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而国家高层次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逐年增强,即使临床医学大专生专业技能优于其他临床医学专业的高层次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很难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新时代新思想的冲击也使得学生的情绪较为敏感,对未来的就业去向不甚明了,导致了对学生心态的严重影响,大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率[2]。

(三)教师教学手段过于传统

传统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比较刻板,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都不注重体现时代特征,不能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结合,即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所掌握并结合到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全日制临床医学的重要性,无法塑造学生的临床医学学习体系,从而导致学生与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脱节,学生的各个科目学习效果得不到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就无法达成,也就无法为社会输送基础医疗人才。

二、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方法

(一)把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想要完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学生教学的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各个地区、各所院校、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最终目的。在这方面,教师在进行科目教学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深入考察[3]。例如,每学期课程开始前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或者开展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看法和对当前就业形势以及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看法,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源所在,强化科目教学的效率。

(二)赞赏学生进步,鼓励学生探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心态时刻监控,由于临床医学大专生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普遍无法乐观对待就业前景,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时刻在科目教学过程中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施行发自内心的教育,贴近学生的心理动向,消除学生的焦虑和自卑心理,鼓励学生在临床医学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中勇于探索,及时化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明确临床医学大专生并不劣于其他,而是拥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重要性[4]。

(三)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式

全日制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革新教学理念,将教学策略的设计融入时代的特征,使其符合当今临床医学大专生的学习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出一个充满积极和愉悦氛围的课堂。例如,教师可以将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现代化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确保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

结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促进了临床医疗专业的发展,虽然目前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还不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日制临床医学将成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主流,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生的需求度也会逐渐提高,因此,教师有必要总结出一套有效的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刘圆月 侯菊花 单位:益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谢立群,王霞,王平,魏睦新.PBL结合C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0).

[2]王长虹.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生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实用预防医学,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