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范例

临床医学理论

临床医学理论范文1

《病理生理学》涉及基础和临床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门“难教”、“难学”、“难考”的课程。目前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1)目前《病理生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框架一直保持20年前甚至25年前的状态,长期以来并没有太大变化,明显滞后于我国医学及医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医学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2)长久以来,病生的课堂教学都是以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主,忽略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本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在教学过程中长期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极易形成依赖性的思维方式,使之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失去学习此课程的兴趣及动力;(4)缺乏实践、互动环节,造成理论与临床实际脱节等。为解决上述问题,达到培养目标,教研组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以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

2调整培养方案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我国重点医学院校本科培养计划中,一般将本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因为这学期的学生刚刚学习完医学基础课程,如本门课所要用到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对这些的基础知识仍较熟悉,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相对容易;另外主讲教师可以减少在讲授过程中对以上所学知识的回顾,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这样的安排也有一定的弊端:这个时期学生还未接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对具体疾病及其相关知识非常陌生,甚至一无所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困难,很多知识点不能理解,这也是学生感觉《病理生理学》非常难学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教学效果。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在培养计划制定上进行了创新性变化: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起将《病理生理学》的课程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开设。经过3年教学实践,通过随机对临床医学专业570名本科学生进行问卷,结果表明:有一半以上学生表示在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同时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理解本课程中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发病机制有很大帮助,同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并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认识到了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显然,对培养计划的调整是适应该课程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及学习规律的,增加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内容

3.1与其他课程紧密联系、有机融合

由于《病理生理学》涉及内容多、纵向内容深、外延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比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突出和强调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的联系与融合,这样可使各课程之间不再是离散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帮助学生搭建对各专业课学习的整体框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病理生理学》在临床上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明确地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授课教师也发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更容易带着问题来理解本课程,从而优化了教学效果。

3.2与临床专业知识密切联系

《病理生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单纯依靠60学时的理论课教学是无法全面讲解所有基本病理过程的,更无法要求所有学生完全掌握全部的知识点。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将理论课教学与临床病例密切结合起来:尽量做到每个基本病理过程的讲授过程是与临床病例分析同步的,每个系统病理教学过程是与病例讨论同时进行的,让学生感到知识点不再枯燥难懂,而是愿意跟着授课教师一起分析每一个临床病例,从临床病例中学习本课程的知识点,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方法探索

4.1PBL教学法的应用

临床医学生今后从事的是与人打交道的具有很强专业性的职业,更加要求对其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培养,因此学习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这也是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是非常被动的学习模式,记笔记、看笔记、背笔记是传统医学生的学习三部曲。但是现代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所以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落伍。需要结合《病理生理学》课程的特点,对于基本概念和机制的学习以老师引导为主,但也必须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从问题中学习知识。PBL教学法是较为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它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从本质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引导学生以《病理生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围绕临床病例应用所学理论展开对病例的讨论,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由自发学习转化为自觉学习,最终具备终身自觉学习的能力,为生存和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实践结果表明,PBL教学法不仅转变了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较好的根基,这种教学方法也获得大部分学生的认同。

4.2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临床医学理论范文2

1.1动手实践能力差

医学生在进行临床实习前的实践课只是临床见习和实验室模拟训练,其动手实践的对象为标本、模型人及病案。实习生进入医院直接在患者身上进行视、触、叩、听等操作检查,其操作的技巧、手法的轻重等,都需要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临床上就会表现出动作僵硬,动手能力差。

1.2组织纪律松懈

医学生进入医院实习期间,缺少了学校老师学生的管理,加之有些同学自我控制能力差,则出现纪律松懈、懒散,学习不求上进。

2影响临床实习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高校扩招及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使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效果欠佳。调查发现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岗前培训不足

医学生实习前学校一般都组织实习动员和培训,教学医院也有岗前实习培训,但培训内容大多为医院规章制度、主要注意事项等。缺乏患者首诊的接诊、沟通交流、诊治宜忌等系统性培训,更缺少转入不同科室前该科室独特诊疗常规及注意事项培训。使实习生进入每个不同科室都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难以很快进入角色。

2.2高校扩招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地逐年增加,医学院校招生规模更是不断扩大,进入临床实习医学生不断增多,而相对稳定的实习医院承担的临床实习任务越来越重,医院教学资源则难以满足不断增多的实习生学习需求,临床老师带教也难以对成群结队实习生逐一指导。这样,通过临床实习也难以培养出技术精湛的临床医学人才。

2.3医患关系影响

由于不断增多地医疗纠纷报道,医患关系也日趋紧张,带教老师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亲自操作。调查显示,1/3的实习生没有进行过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等临床实践技能的操作,1/2的学生只是偶尔操作。随着相关医疗法规的颁布,患者维权意识日益提高,有些患者拒绝实习生对其检查,甚至个别患者对医生带着成群的实习生查房也产生反感,使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显得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质量。

2.4升学、就业压力

调查显示,医学生中25%的本科生放弃实习,全力准备考研;30%的专科生积极准备升本考试。他们平时加紧学习英语及医学理论知识,参加考研或升本辅导班。75%的实习生在春节前后就忙于查阅招聘信息、准备和投递个人简历、参加就业招聘会,甚至有些学生因实习期间没找到拟聘单位而焦虑。如此种种,学生根本无法专心临床实习。

3临床实习中的教学管理

为了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顺利通过由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转变,保证临床实习教学的质量,下面就临床实习中的教学管理加以探讨。

3.1加强岗前培训

医学院校在学生到医院实习前进行实习动员和培训,实习动员师生共同参与,调动学生实习兴趣,了解实习的目的、意义及程序;培训为实训教师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指导,带教老师重点就临床实习中的病史了解、病历书写、沟通技巧、学习方法及相应法律法规进行培训,实训教师重点对临床实习中的常用诊疗技能进行规范化指导、强化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到医院的临床动手能力。带教医院培训应分阶段进行,进入实习前医院医教科对实习生进行医院管理、整个实习流程、转岗程序、规章制度等大体培训,让学生尽快熟悉实习环境和流程,避免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而茫然无措。转岗实习前相应科室应对实习生进行本科室的特色诊疗、注意事项进行培训,避免因特别沟通或特殊诊疗欠佳而影响医患关系,影响学生实习。

3.2加强实习期间管理

建立实习双重分级管理制,一是“学校-教务处实习科和系部辅导员-实-实习学生”分级管理,教务处实习科定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结合医院医教科选择患者进行现场诊疗、病历书写等考核或竞赛,组织学生开展病例讨论;系部辅导员密切联系实,对学生的出勤、心理、生活等进行管理和帮助。二是“医院-医教科-带教医生和实-实习学生”分级管理,医教科结合带教医生对实习中的病历书写、动手操作进行指导,组织医生、学生共同开展病案讨论;结合实和带教医生对学生的出勤等劳动纪律加以管理。由此可见,实在实习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医院与实习生之间的桥梁。应选用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担任实,既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可以加强实习管理。

3.3严格毕业考核

学生实习结束返校进行毕业考核,毕业考核应着重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也是对临床实习效果的检验。我校毕业考核是模拟临床执业医师考核的程序进行,即“笔试测试(病史采集、病历书写等)-技能操作和体格检查-机试(心肺听诊、心电图、X线、B超、CT等)三站进行。考试不通过不予毕业。实践证明,严格毕业考核,是促使学生重视临床实习、加强技能训练的有效途径。

4总结

临床医学理论范文3

关键词:医学护理;临床医学;地位;作用

0引言

护理工作的临床医学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直接关系到了患者的护理质量和预后效果,并且,近年来的医疗技术和护理服务方式都有广泛的发展,这些为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让基础,而医院也需要通过护理方式来不断的完善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为此,本文选择我院在2017年接受的临床患者178例,分析了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择我院在2017年接受的临床患者178例,其中有男90例,女88例,年龄在18-78岁。

1.2实验方法。针对患者分别从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常规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五个角度开展了护理工作,具体如下。1.2.1环境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和护理环境,为此,护理人员对临床患者需要进行环境护理[1]。具体而言,护理人员需要确保病房的干净和整洁,进行定时打扫和消毒,及时更换患者用过的物品并进行消毒,避免出现院内感染;控制好病房内的温度和湿度,为患者提供相对舒适的住院环境;在查房期间,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并了解患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积极解决患者的问题;为了预防跌落和摔倒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需要确保病房、走廊、卫生间地面的干净和干燥,针对需要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床边安置栏杆。1.2.2心理护理。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为此,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服务,并结合患者的心理素质和基本情况,为患者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心理护理。具体而言,护理人员需要就患者患病类型、治疗方式、护理方式、预期效果等基本情况,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另患者对自身疾病能够一个足够充分的认知,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2]。此外,护理人员可以组织患者参与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分享自己的疾病治疗情况,在为其他患者提供参考的同时,也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并增进护患关系。1.2.3常规护理。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例行进行各项身体检查、按照医嘱为患者提供治疗药物和静脉注射、密切关注患者身体指标变化、通知患者进行检查、组织患者参加健康宣教活动、引导患者就诊和检查等。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向患者家属讲述护理注意事项,通过和患者家属的共努力来帮助患者。总之,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降低汇报给主治医师,以便主治医师能够更好的开展对患者的治疗工作,建立主治医师和患者之间的桥梁,为治疗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巩固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和出院[3]。1.2.4饮食护理。为了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期间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物质补充,护理任太原需要为患者提供饮食护理,具体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身体素质、各项身体指标、饮食习惯、饮食禁忌、康复需求来为计算患者每日所需的热量,并为患者制定针对性饮食方案。此外,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术后康复需求和病情需求等情况,为患者进行适量的营养物质补充,在维护患者基本生活状况和营养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推动患者的康复。1.2.5运动护理。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期间,可能会因为身体虚弱和长期不活动等原因出现免疫力低下的现象,不利于患者的后期康复,为此,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和后期康复情况,为患者制定针对性运动护理方案,以此来引导患者进行适当训练,进而起到增强患者身体素质的目的,为患者康复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例如,护理人员可以引导患者进行慢走和抬腿等运动训练,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避免患者在长时间的卧床治疗中出现压疮和肌肉萎缩等并发展。

1.3观察指标。本次实验将患者接受护理前和接受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和焦虑症量表评分作为观察指标。

1.4数据处理。本次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2.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取t检验法。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接受护理前和接受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63.45±5.14)分、(80.14±4.32)分;患者接受护理前和接受护理后的焦虑症量表评分分别为(53.78±5.23)分、(38.23±4.56)分。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要高于接受护理前,焦虑症量表评分要低于接受护理前。

3讨论

自从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之后,护理工作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现代护理模式和程序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这为临床医学工作的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4-6]。患者的病情变化往往较为迅速,尽管治疗工作才能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病情,但是大部分细致的临床工作需要由护理人员来完成,而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病情的有效观察,也为治疗工作的进行提供了精确的数据和信息,由此可见,护理工作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早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帮助患者早日康复的同时,也加快了医学工作的发展[7-8]。患者接受护理前和接受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63.45±5.14)分、(80.14±4.32)分;患者接受护理前和接受护理后的焦虑症量表评分分别为(53.78±5.23)分、(38.23±4.56)分。本次实验说明了,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地位和有效作用[9]。综上所述,护理工作对于患者治疗工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医院需要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程度,针对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健康宣教,另护理人员能够有效的掌握新型的护理方式和技巧。同时,医院还需要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和护理安全意识,进而有效的预防护理安全事故,降低护患纠纷的数量,维护医院的稳定运行,并另护理人员意识到自身职责所在,进而自觉的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配合主治医师完成对患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赵梦云.浅析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8):197.

[2]唐双.护理模式与医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

[3]杨惠娟.临床医学上的外科护理新技术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4):189.

[4]刘晓黎,倪晓丽,陈静.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实习学生医护合作态度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08):701-703.

[5]王小龙.循证护理在助产士陪伴分娩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09):98+138.

[6]李莉.整体护理在慢性盆腔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A0):296.

[7]黄丽.舒适护理在静脉采血中的临床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0):4122-4124.

[8]朱晓琴.“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中职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临床医学理论范文4

【关键词】临床药学理论;要点;对策

临床药学理论是一个新兴综合性的理论,指的就是药理学、药剂学、治疗学等新技术的结合。通过临床药学理论的应用,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经济、有效,进而实现了临床药学服务的人性化,为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医院临床药学理论要点

1.1药物合理配伍

在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新药品种日益增多,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疗效好、不良反应轻的药物,还易产生一些药物配伍、合理使用等方面的问题[1]。在临床治疗中,药物合理配伍能够充分发挥药物作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倘若药物配伍不当,就会增大毒副作用,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为了保证用药安全,需对所有药物进行详细了解,如作用机制、配伍禁忌等。

1.2临床制剂研制

临床制剂是抢救患者所需的特殊制剂,在临床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临床药师必须注重临床药剂手册的编制,这样不仅可以展开全面的学习,还可以促进复习,更加牢固的掌握有关专业知识。在临床制剂研究中,为了保证治疗效果,一定要对给药途径进行探索,并且制成相应剂型,之后予以动物药理试验。在临床中,为了保证患者用药疗效确切,需不断进行药物试验与探究,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2医院临床药学应用对策

2.1强调用药咨询服务

在门诊药房中,药物咨询窗口设置较为普遍,为患者用药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同时设有专用咨询电话,便于患者及时了解药物信息。为了保证临床药学得到了充分利用,药师还可以对患者展开选择性跟踪随访,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调查患者用药满意度及病情康复情况,从而予以详细记录。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合理用药咨询服务的落实,以此增加患者药师工作的认知,同时让药师加深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从而合理指导患者用药,提高药师地位[2]。

2.2加强药物血浓度监测

在临床药学中,药物血浓度监测非常重要。在临床治疗中,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必须加强药物血浓度监测。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够为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参考,并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保证用药合理、安全[3]。为此,在临床中,建立患者病历,提出合理用药方案,加快患者康复。

2.3加强药学监护

药学监护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方式,临床医师、护士、药师直接面对患者,参与治疗、护理工作,一直处在临床第一线。在临床中,通过药学监护工作的开展,可以充分发挥药师协助作用,保证临床用药更加合理、有效、安全。比如,内科一医嘱:静脉推注0.2g阿米卡星注射液,而此药多为肌内注射,且需用100~200mL输液稀释,此时,药师可直接向临床医师说明:阿米卡星不可静脉推注,以此提高了用药安全性。

2.4提高药师综合素质

为了有效提高药师综合素质,一定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药师积极参与执业药师考试,并定期派遣药师外出进修,支持药师在职学习,从而掌握更加先进、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定期组织临床药学的学术讲座,鼓励药师积极参与,并通过集体讨论与专家辅导的形式,不断提高药师职业素养,从而为临床药学服务的全面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2.5强调用药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

在药品种类越来越多的形势下,用药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多。所以,临床药师一定要重视用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进而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在实际工作中,编制用药不良反应知识宣传手册、组织业务学习,从而促使广大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用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4]。同时,积极派遣药师收集用药不良反应信息,并组织专家进行分析与判断,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医务科,进而防止用药不良反应反复出现。

2.6强调与临床的沟通

药师在了解一些医学、药学理论知识以后,进入临床工作时经常感到束手束脚。要想改变此种情况,就要让药师多接触临床,积累实践经验。对于药师来说,要持有当临床医师参谋的心态,认真倾听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的看法,并参与治疗方案制定,基于自身掌握的知识,提出相关意见。此外,药师应做好药历,对部分用药疗效显著、病情反复发作的病例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与总结。只有不断坚持与积累,才可以真正做好临床药学工作。

3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药学覆盖范围非常广,潜力巨大,为此,应对临床药物理论要点进行分析与整理,从而提出有效的应用对策,以此为临床药学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有效提高药师的综合素质,丰富药师的临床专业知识,从而促进临床药学的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修田.医院临床药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北方药学,2015,18(09):119-119.

[2]方向毅.医院临床药学理论要点及应用措施[J].科学与财富,2015,14(07):218-219.

[3]乔适雨.探讨临床药剂的研究范围和优化临床药剂工作的方法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14(07):4087-4087.

临床医学理论范文5

1.1一般资料

31例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9.2岁。致伤原因刀刺伤14例,为开放性损伤;车祸13例,钝器伤6例,均为闭合性腹部损伤。其中有合并伤23例,合并胃穿透伤4例,十二指肠破裂伤2例,胰腺挫伤2例,脾脏挫裂伤6例,肠系膜挫伤4例,膈肌破裂伤3例,肋骨骨折12例,肺挫伤7例。存在一种合并伤的患者11例,两种或两种以上合并伤的12例。

1.2肝脏损伤分级

按照美国创伤外科协会器官损伤分类法(AAST)分级,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19例,Ⅳ级4例,Ⅴ级3例,无Ⅵ级病例。

1.3临床诊断

本组病例均有胸腹部、特别是肝区受暴力外伤史并表现程度不等的腹痛;有进行性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的22例;有明显的腹膜炎体征的9例,其中4例血流动力学稳定,CT提示肝脏实质裂伤合并膈下游离气体;另5例来院即有休克,行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即刻探腹手术。本组有6例血压、脉搏正常,但肝区有触痛,应用床旁B超、CT反复复查提示肝包膜下积液逐渐增多,肝实质血肿逐渐增大,血流动力学趋于不稳定,由保守治疗改为手术并经手术治疗证实。

1.4手术方式

单纯缝合修补6例,带蒂大网膜填塞修补5例,血肿清除、肝创面血管、胆管结扎加对拢缝合11例,不规则性肝切除6例,规则性肝切除2例(其中规则性肝左外叶切除1例,规则性右半肝切除1例),左肝静脉修补1例,纱布填塞捆绑止血1例,同时行脾切除6例,胃十二指肠修补6例,膈肌修补3例,胸腔闭式引流术4例。

2.结果

31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痊愈29例,死亡2例。根据肝脏损伤不同分级,我们采用了相应的术式。其中Ⅰ、Ⅱ级患者6例,因合并空腔脏器破裂,行相应的胃十二指肠破裂修补术,肝脏创面部分已凝血,为防止再出血,行单纯缝合。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膈下感染,予以对症抗感染治疗,冲洗引流管后痊愈。Ⅲ级患者19例分别行带蒂大网膜修补、血肿清除加直视下肝创面血管、胆管结扎加肝创面对拢缝合及不规则性肝叶切除等术式,4例术后并发肝脓肿或胆瘘,发生率为21%,无一例死亡。Ⅳ级患者3例,行不规则或规则性肝叶切除,止血效果确切,无死亡病例,但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0%)。2例Ⅴ级病例为极重度肝脏损伤,其中1例为右肝叶Ⅴ、Ⅵ、Ⅶ段大量肝组织毁损,行规则性右半肝切除,因休克时间过长,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手术后27h死亡。1例为第2肝门下腔静脉撕裂伤,用纱布填塞肝脏捆绑,出血不止,术后6h死亡,病死率为67%。另1例存活病例因胸腹刀刺伤,致左肝静脉破裂,迅速采用胸腹联合切口,打开创面,肝门阻断,直视下行左肝静脉缝合修补术,成功救治,且无并发症。

Ⅲ~Ⅴ级肝损伤为中重度肝损伤,不同的手术方式其术后并发症发生亦有明显差别。其中带蒂大网膜修补、规则性肝叶切除两种术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分别为40%(2/5)和50%(1/2),而血肿清除、肝创面血管、胆管结扎加对拢缝合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8%(2/11),不规则肝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2/6)。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胆瘘、肝脓肿、膈下感染,其中肝脓肿发生概率最大,占所有并发症的40%(4/10)。

3.讨论

3.1肝脏损伤特点

肝脏损伤在腹部脏器损伤中发生率很高,合并胸外伤、胰腺外伤、胃肠道外伤者病情更加复杂。肝脏体积较大,质地脆弱,血流丰富,解剖结构复杂,发生大出血常致失血性休克,肝脏外伤病死率约为10%。肝脏损伤严重时或合并有其他脏器损伤时病死率更高,应引起足够重视。

3.2肝脏损伤手术指征及时机

随着肝脏外科的技术进步以及创伤中心综合救治水平的提高,肝脏外伤的手术指征及时机的把握国际、国内正逐步趋于严格化。大量的临床试验及文献报道了保守治疗成功率,甚至肝脏穿透性损伤的选择性非手术治疗日益成为国外肝外科医师的研究热点。国内治疗肝穿透性损伤仍绝大部分以手术治疗为主。钝器伤的手术时机,则需根据B超及增强CT对术前肝脏伤情分级评估、血流动力学、有无腹膜炎体征、有无腹内其他脏器合并伤等情况综合决定。因此笔者认为:(1)Ⅰ~Ⅱ级患者大部分采用保守治疗。本院收治的32例手术病例以外的另51例均通过上述几点评估,经积极保守治疗后痊愈,保守治疗成功率为88.2%(45/51),2例疑空腔脏器损伤探腹时发现肝创面无活动性出血,仅行创面单纯缝合术加空腔脏器修补术,4例在保守治疗过程中B超、CT动态检查提示肝外伤分级加大,血流动力学趋于不稳定,最终改为手术治疗;(2)Ⅲ~Ⅵ级患者为严重性肝损伤,须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本组26例Ⅲ~Ⅴ级患者全部采用手术治疗,除Ⅴ级2例死于失血过多外,其余患者均获得满意止血效果,有效率为92.3%(24/26);(3)各级肝损伤疑有空腔脏器损伤须行剖腹探查术;(4)各级肝损伤合并有其他实质脏器损伤(本组病例中6例合并脾破裂,3例合并膈肌破裂,术前均经CT证实)采用手术治疗。

3.3肝脏损伤手术方式

肝脏手术方式繁多,但其原则主要是迅速、确切止血,清除失活肝组织,缝扎创面内小血管、胆管,充分引流。我们主要是根据不同的损伤级别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1)Ⅰ~Ⅱ级及部分Ⅲ级损伤的患者,用大圆针贯穿缝合修补是处理肝脏损伤的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止血效果确切;(2)对于Ⅲ~Ⅳ级损伤,我们主要采用3种手术方式,其中采用肝创面切开、充分暴露肝内血肿、逐一缝扎肝创面血管及肝内胆管,具有时间短、易操作、止血效果确切等优点,能有效的减少术后胆瘘、肝脓肿等并发症。本组Ⅲ级病例中11例采用此法,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8%。而采用大网膜填塞止血术式,止血效果尚可,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为40%(2/5),这主要是因为肝创面内胆管及血管未充分结扎所致,仅适用于稍表浅Ⅲ级损伤;(3)部分Ⅲ~Ⅴ级病例由于裂伤范围大,有大量肝组织毁损,采用规则性或不规则性肝切除术。不规则肝切除术可有效去除肝毁损组织,尽可能保留肝正常组织,对患者手术打击比规则性肝切除小。本组6例行此手术取得良好效果,并发症仅为33%。规则性肝切除术由于切除范围较大,保留肝组织少,术后易出现严重肝功能不全甚至肝衰,正越来越多的被摈弃,仅适合于大片肝脏离断或损伤局限于一叶内,对于重度肝外伤仍能有效降低其死亡率;(4)Ⅴ级患者死亡率高,要尽量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应用控制性损伤理论,多采用肝周纱布填塞捆绑术,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极高,适用于初次手术时条件有限,患者有病理生理障碍或无法控制的出血,且随后多合并应用肝血管栓塞治疗,有一定的疗效。本

组1例为下腔静脉撕裂性损伤,术中出血凶猛,纱布填塞肝脏捆绑止血效果不佳,术后6h死亡;另1例Ⅴ级损伤存活病例则为开放性刀刺伤,经胸腔刺破膈肌后损伤左肝静脉,采用胸腹联合切口,暴露充分,直视下用指捏法压迫止血,用血管缝线缝合修补,止血成功。

临床医学理论范文6

(一)研究对象

通过电子邮箱和纸质问卷两种途径,对莆田学院临床医学院2008级毕业生发送66封电子邮件,回收57份,有效答卷回收率86.36%;对2009级学生发放55份纸质问卷,回收52份,有效答卷回收率94.55%。共计109份有效答卷。

(二)测量工具

采用杜天骄编制的《医学生就业压力问卷》测定压力均值,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按1(无压力)~5(压力很大)级评分,得分越高压力越大。其研究认为,量表压力源从大到小分别包括社会环境压力、家庭支持压力、岗位要求压力、个人素质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就业指导压力以及学校影响压力7个分量表。本次调查的Cronbach’sAlpha系数(内部一致性检验)为0.945,信度良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量自我效能感均值。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测量大学生的应对趋势,量表含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按0(不采用)~3(经常采用)级评分。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类别的差异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以上类别的差异性分析采用F检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般现状

总就业压力得分为(3.061±0.622)分,压力水平中等偏上,在正常范围之内,最高为4.19分,最低为1.57分。得分区间在1~2分的占3.67%,2~3分占44.04%,3~4分占43.12%,4~5分占9.17%。七项压力源中,社会环境压力[(3.401±0.800)分]和家庭环境压力[(3.208±0.934)分]是临床毕业生最主要的两项压力源,其余为个人素质压力[(3.046±0.688)分]、就业指导压力[(3.042±0.736)分]、岗位要求压力[(2.974±0.592)分]、学校影响压力[(2.963±0.694)分]、专业供求矛盾压力[(2.801±0.672)分]。

(二)就业相关影响因素对总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对不同年级、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有无意向单位五个方面的总体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见表1。不同年级、学生干部担任情况对学生的就业压力感知、积极应对、自我效能感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女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更趋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但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明显低于男生;所处家庭经济状况越差,相应的压力感知越大,诉诸积极应对的频率也越高;未确定就业单位比确定的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在应对方式上,积极应对的均值明显高于消极应对。可见,面对就业压力,毕业生采取积极主动的问题应付方式的频率次数上升。调查发现消极应对在各因素间差异均不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地域优势在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三个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结合Schwarzer的表述,本调查中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值为2.243分,总体水平中等偏下;低效能者(得分低于2分)占12.84%,表明被试偶尔会自信心不足,需要帮助其找出优势、悦纳自己;得分在2.1~3.0分的占80.73%,表明被试抱有一定自信心,感觉有能力胜任一般工作;高效能者(得分在3.1~4.0分)占6.42%,表明被试自信心过高,需要帮助被试进行客观评价,避免盲目自信。此次调查的男、女生自我效能感得分低于前人研究。

(三)总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

临床医学生就业压力、应付方式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见,总就业压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总就业压力为因变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及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采用逐步进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有积极应对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可解释总方差的16.7%,结果见表3。其中,消极应对被排除(与其余因素间无显著相关性),一般自我效能感为反向预测源,得分越高,压力水平越低;而积极应对为正向预测源。

三、讨论

(一)莆田学院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临床医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临床医学专业性强、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毕业后就业面窄、薪资待遇底等限制因素成为临床医学生顺利就业的限制性因素。首先,莆田学院临床医学生的构成五成以上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偏下,学生自我认知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相对偏低;其次,新办本科院校在近年的发展中存在诸多挑战,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还有待提升,近两年的就业质量也随着社会对医疗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呈稳中有降的发展趋势,就业难度略有提升;再次,福建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系统,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特别是近年来由地方卫生部门与高校合作招收定向委培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的加剧;此外,通过五年的专业技能培养,结合必要的就业指导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开展师生座谈会、职场模拟面试大赛、专家讲座以及QQ群、微博、微信等多渠道积极调试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拓宽就业途径,提升就业能力,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毕业生总体压力水平中等偏上(得分3.061分)。

(二)莆田学院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及自我效能感分析

通过压力归因调查发现,社会环境压力和家庭环境压力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主要压力源,社会、家庭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期望水平和大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关系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而专业供求矛盾压力对毕业生的影响,相比杜天骄的研究明显下降,推断这与福建省内医疗卫生市场需求量较大存在一定联系。就自我效能感而言,总体得分中等偏下,低于其他高校的总得分。其中,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男生,对压力的感知力也略高于男生,这与之前的研究相符。就应对方式而言,倾向于积极应对,并与就业压力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表现为:在高水平的就业压力和相对偏低的自我效能感的推动下,毕业生面临学校、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及时的介入与调试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应对所感知的就业压力,更多地咨询诉说、倾诉内心烦恼,征求他人意见,同时克制负面情绪、改变方式方法来进行自我调适已达到较佳的心理状态,为顺利就业做准备。数据显示,在高就业压力、低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下,辅导员介入并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调适工作,引导其合理释压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五年的专业技能培训、就业能力开发及就业心理疏导,学生能够相对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定位,大多数人都能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妥善处理就业压力,使之转化为就业动力。

(三)高校辅导员在临床医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临床医学理论范文7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在2002-08〜2004-10到我医院就诊的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男32例,女16例,平均年龄(62.1±7.3)岁,冠心病18例,2例(二尖瓣狭窄除外)例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5例,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19例,4例心功能Ⅳ级。对照组:男34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6±8.1)岁;其中19例冠心病,3例(除二尖瓣狭窄)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6例,心功能Ⅲ级17例,3例心功能Ⅳ级。所有选定患者均没有哮喘,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肾功能异常,血脂紊乱。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年龄、性别、病因、心功能方面均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包括控制诱因、休息、限盐、强心、利尿等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1)试验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与氢氯噻嗪,从25mg/d始,3d内逐渐增加到50mg/d,同时静脉点滴参附注射液80mL/d(2)对照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和氢氯噻嗪予以治疗,从12.5mg/d开始,逐渐增量至50-75mg/d。MHA分级改善2级以上为显效;改善1级为有效;无改善为无效。

1.3观测指标

1.3.1临床疗效

①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②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③无效:心功能没有任何改变。显效率加有效率等于总有效率。

1.3.2超声心动图指标

在治疗前与治疗一疗程后分别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项目包括:①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mL)、每分排血量(CO,L/rain)。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48例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各项指标结果,可见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及心输出量与对照组治疗后及本组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3.1心力衰竭的用药特点

心力衰竭发生率较高,在70岁以后呈指数上升,目前心力衰竭是住院老年患者最常见的诊断。其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并有不同特征。随增龄而产生的其它脏器的改变和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常由多种心脏病同时存在所致。可与其他脏器病变所引起的症状相似由于年老体弱,心脏外各主要脏器如脑,肺,肾等的疾患又常引起酷似心力衰竭的表现,如胸闷气急可因慢性气管炎引起,肋下触及肝脏可因肺气肿压迫,肝脏下移所致,肺底部的啰音可因长期卧床所致。同时老年人在心衰时较易出现低心排出量和低氧血症,使对各脏器的供氧能力减退,出现多种系统的临床症状。药物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目标维持量。通常,目标维持剂量就是临床研究中使用的剂量,但这一剂量往往并不适合老年患者,治疗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特点个体化。一般原则为在没有明显水肿且症状较轻的收缩期功能不全患者,开始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若出现容量负荷过重或水肿,则可给予利尿治疗,逐渐调整至能维持体液平衡的最小剂量。如症状加重或出现心房颤动,则可加用洋地黄类药物。老年人舒张性心功不全发生率相对青壮年较高,治疗中应予以重视。但舒张性心功不全的治疗主要靠经验,目前临床研究资料尚较少。因为舒张性心功不全的患者中多为重度高血压或血压控制不好的高血压病人,因此控制血压是基本目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拮抗剂较为常用,但目前尚不能说明哪一种药物能改善老年人的舒张功能。其中β受体阻滞剂是一个较好的应用,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疗效得到普遍肯定,尤其是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这类药物确能缓解症状,降低病死率,现已成为一类标准治疗用药。多数老年心衰患者只要无禁忌证,NYHAⅡ-Ⅲ级心衰均可应用。经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洋地黄治疗后稳定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药物为美托洛尔和卡维地洛,老年人由于往往一人多病,对β受体阻滞剂耐受性差,个体反应的差异较大,因而起始剂量应非常小,一般应从常规剂量的1/8~1/4起,如美托洛尔从6.25mg每日一次开始,卡维地洛3.125mg每日一次开始,首剂后严密观察1~2小时,如患者能耐受,可逐渐加量,但初始剂量至少服用2周。伴有慢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尽量使用心脏选择性者,哮喘患者禁用。

3.3联合用药的比较

参附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人参、附子提取物混合而成,含去甲乌药碱、人参苷。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的作用,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去甲乌药碱能刺激β受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可恢复血管功能。在本研究中,2个月内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而16-18个月,各组之间有差异(P<0.05),三药合用比两种药物好。这可能与两种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关的差异。研究发现,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对心肌细胞表面β受体阻断,多选择性的β1-阻断剂相比,大大减少肾上腺因子的活性,此外,药物阻断血管β1受体,使平滑肌松弛,血管舒张,降低外周阻力,这不仅不会产生过多的心肌早期治疗抑郁症,可提高心脏功能,降低心肌损伤,左房重塑的逆转;选择性β1-阻断心脏衰竭可能增加受体水平,恢复对交感神经受体敏感性的作用,但卡维地洛没有增加受体和β1到β1β2受体,在血液循环阻力儿茶酚胺,使周围血管舒张,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卡维地洛联合参附注射液效果明显高于西药单独使用,中药具有独特的抗氧化及心脏保护作用具有连带效应。研究其作用机制继续,目的是猜测:(1)直接抑制细胞毒性氧自由基;(2)没有氧自由基的调控作用阻断血管扩张阶段;(3)氧自由基的转录调控因子激活抑制自由基,如:应激活化蛋白激酶(激酶)及相关炎症基因(如:白细胞介素1和ICAM-1),(4)更多的内源性抗氧化系统保护作用。

临床医学理论范文8

兽医临证思维训练,就是在遵循兽医学基本思维规律的基础上,以临床病案为载体,采用媒体再现或模拟的方法对临床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独立的思维训练。兽医临证思维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技能(检查方法)训练:兽医临床检查(问诊、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是诊疗动物疾病的基础,六诊技能训练强调操作的规范、准确和全面,通过系统的训练进一步锻炼学生敏锐的宏观和微观观察能力。辨证思维训练:辨证是临床兽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过程,是兽医临床思维的精髓。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剖析,锻炼学生临证的辨证思维和诊断分析的能力。质疑(逆向)思维训练:兽医临床误诊是伴随着临床诊疗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通过对既往临床误诊案例的分型与回顾,从反面为兽医临床诊断提供借鉴,让学生学会临证质疑,形成良好的科学诊断思维习惯,为将来的兽医临床诊断工作奠定基础。

2兽医临床误诊案例教学在临证思维训练过程中的优势

2.1临床误诊案例教学在临证思维训练过程中的意义

误诊案例是对临床误诊过程的真实记载,在临床兽医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典型的、与大学3~5年级学生相匹配的、易理解接受的临床误诊案例,在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临证诊断思维模式的构建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2.1.1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临床误诊案例所提供的资料,可能就是由于某个观察角度不同,某个知识点掌握不扎实,某个理论理解不够全面,某个临床检查技能操作的不规范,或某种辨证方法的使用不当所导致的。教师通过媒体对误诊案例的情境展示,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寻找或发现临床检查操作不当或不规范之处,分析临证思维过程中所用理论的准确性及不足,促使学生对误诊案例中易出现错误理解或运用不当的重点、难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认识更深刻,掌握更牢固。

2.1.2拓展学生的临证逆向思维

传统的临床兽医学课程的教学是一种以正向教育(成功典型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易使学生形成直线临证诊断思维,当其在临床上遇到真正的复杂案例时,就会显得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处置。而兽医临床误诊案例更多的是前人失败的经验教训,教学过程中引入误诊案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从案例中反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寻误诊的关键原因,培养学生临证的逆向思维,避免误诊的发生。

2.1.3贴近兽医临床诊疗实际,构建学生的辨证思维模式

动物疾病病种繁多,病因和诱因复杂多变,在诊治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更有误诊误治的教训。在临床兽医学课程教学环节引入误诊案例,让学生在接触兽医临床之初,就了解到临床并非如同教材或名家医案所记载的那样,均是成功有奇效的案例,误诊在兽医临床诊疗过程中也是常见的一个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更加贴近兽医临床诊疗的实际情况。同时,通过对误诊案例的剖析,总结导致误诊的原因,牢记误诊造成的危害和经验教训,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随病情或病程发展的动态临床辨证思维模式。

2.2临床误诊案例教学在兽医临证思维训练中的优势

应用临床误诊案例导入临床兽医学课程的教学更符合临床兽医学的特点,因为与兽医临床上有关的误诊误治往往会引发医疗纠纷,甚至造成较大的不良社会影响。病例形象、直观,引人入胜,当扣人心弦的病例造成了一种深刻的视觉冲击时,转入与误诊案例主题相关知识点或临床检查操作要领的阐述,让学生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形成形象、深刻的记忆。通过误诊病例教育还可提高学生的社会及责任意识,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与此同时,误诊病案中往往能揭示其它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和理论以及一些非医学因素对疾病诊断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误诊病案时不仅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旧知识点的前后贯通,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运用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间接亲历的误诊案例进行思维和推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现象(症状中)深刻认识疾病的本质,明白误诊病案的根源,弄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在这里发生错误,以加深理解,巩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临证鉴别诊断能力。

3基于临床误诊案例教学的临床思辨

3.1师生对临床误诊案例的认识和探索过程

师生对临床案例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动物表现出的一组初始症状来判断一个疾病,并利用相关临床检查或检验结果来作出进一步解释和判断,形成一个或多个与病因或诱因相关的假设诊断,在假设诊断生成的过程中有助于临证思维的聚焦。随后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鉴别诊断或论证诊断)对假设诊断进行恰当的评价,确定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或防治方案。如果师生能够确诊,那么就可以着手进行治疗;否则,师生必须返回到假设诊断,重新评价所考虑的假设诊断的依据,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上次假设诊断错在哪里,新的假设诊断依据应当通过什么检查或检测手段获得,并进行验证,以达到临床正确诊断的目的。师生对临床误诊案例的认识,往往是根据先前的临床经验和知识贮备来予以评价和理解案例中的失误,比较案例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解析临床误诊案例误诊原因的过程一般包括六个部分:①识别,案例中动物疾病的症状;②回忆,过去的相关临床经验,并将其与案例动物的疾病症状关联起来;③应用,通过假设诊断生成的方式将回忆的信息应用到案例疾病的诊断中;④鉴别,通过临床检查或检测,获取更多的疾病诊疗信息,以辨别所有的可能假设诊断;⑤解释,原有或遗漏信息,以确定或推翻案例中可能的假设诊断;⑥评价,假设诊断是否正确或错误原因所在。这些部分是以循环的方式进行运作的,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提高临证思维能力,避免产生误诊。师生对临床(误诊)案例的认识和探索过程。

3.2影响临床误诊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3.2.1教师扎实的理论讲授是临床误诊案例分析的前提

临床误诊案例分析是在辨证思维的指导下的基本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临床误诊案例分析要求学生从中找出导致错误诊断的关键原因,就需要学生掌握牢固、翔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因此,将临床误诊案例引入到临床兽医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时要求教师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讲解更加全面、深入和透彻。

3.2.2以学生为主体是临床误诊案例教学的基础

教师应预先将临床误诊案例发给学生,留给学生相对充裕的时间,由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完成对误诊案例的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认识和见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在汇总学生的讨论结果后,进行总结分析,分析过程以启发为主,着重针对本案例误诊的关键点进行讲解,总结原有诊断的思维路线、存在的问题和引起错误的原因,提出新的诊断假设及依据,应注意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等。

3.2.3与正向案例相结合是保证临床误诊案例教学目的的关键

每一个误诊案例都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导致误诊的关键因素,将其与对应的理论和技能的讲解相结合,与此同时尽可能寻找与其类似的正向经典案例,提供给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案例对比,让学生了解临床误诊案例失败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正向案例其成功的原因又在哪里,进而要求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复习,加强理解与记忆,真正达到临床误诊案例的教学目的。

3.2.4借助网络平台是拓展临床误诊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由于临床误诊案例的剖析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而临床兽医学各课程的学时是一定的,我们将临床误诊案例引入到临床兽医学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并不是去和原有的课堂讲授抢时间,而是强调在确保课堂讲授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以作业或兴趣小组讨论的形式布置一些主要是针对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临床兽医师容易出错的问题,与学生学习能力相匹配的“少而精”临床误诊案例,让学生借助图书、网络等资源去寻找与之相契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达到拓展学生视野和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

4临床误诊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