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

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突破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困境的对策。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部门管理,发挥内审的独立性;加强科研经费审计的全程追踪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审计队伍建设;构建科学的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体系。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对策

自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科技投入日益增加,科技事业发展空前绝后。高校是开展科学创新工作与学术研究的主战场,大量科研经费投入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后勤保障支持,呈现出资金量大,来源渠道多,使用时间跨度长等特点,但与此同时,科研经费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因此,为了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使科研经费能够真正为科研做贡献,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内审机构的作用,减少审计风险发生,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已成为当前内部审计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围绕科研经费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进行独立的审查、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程序,是否合规合法,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学校资源,是否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效益。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开展学术研究的两个主要阵地,如何将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对于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至关重要,开展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大势所趋。当前,面对着高校科研经费数量和规模如“井喷式”增长的实际,监督管理却滞后乏力,不可避免导致高校科研经费腐败问题层出不穷。加强内部审计,促进制度健全和有效执行,确保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在目前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加强高校的职能部门强化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科研管理部门在内审部门及内控制度联合约束下,会逐步开始从长远利益考虑关注科研经费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和漏洞,切实保证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监控。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部门机构管理不完善

高校的审计部门无论在机构设置还是在人员配置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的出现了与其他职能部门分担审计职能的情况;对审计职能不够重视,专职审计人员不够专业;高校主管审计的领导层级较低;高校审计部门受到种种管制,难以充分发挥审计独立性等。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内审职能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上的发挥。此外,高校的荣誉、排名与获取的科研经费密切相关,因此,很多高校的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不合理的项目支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科研审计丧失真实性。

2、审计时效性差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大多以事后审计为主,由内部审计部门在项目结题后对科研经费业务收支情况进行审查、监督。事后审计虽然能发现问题,但是缺乏对科研项目的全程追踪调查,不能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计时间的滞后会导致既成事实难以及时整改,顺利结题受到重重阻碍。要想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审计就应介入,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审计,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

3、内控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内控机制薄弱,呈现出“三级内控失效,项目级内控没有,院系级内控虚设,校级内控乏力”的局面。完善的内部控制从根本上保障了科研经费安全和有效使用,同时内控制度也是科研经费审计的重要依据。此外,内部审计一般停留在审核报销票据层面,无法对内控进行全局把握,重点不突出,审查不深入,并且审计人员并没有全程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也就无法对一些支出是否真正应用于科研工作中给予准确的专业判断。因此,资源有效利用和项目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内部控制,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会减少审计的工作量和降低审计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4、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的矛盾性

就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科研项目数量增多、经费资金量增大,内部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短缺的内审人员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科研项目审计需求;此外,许多高校普遍存在同一时间大量科研项目集中送审的现象,在这样审计工作量如此之大,人员又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审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如何协调有限的审计资源和繁重的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性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5、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对科研经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而忽视了对效益性的审查,致使科研经费在使用管理上出现了漏洞。因此不适宜的审计评价标准会弱化审计的监管职能,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是有效开展科研审计的依据和前提。

三、突破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困境的对策

1、加强内部审计机构部门管理,发挥内审的独立性

首先,明确审计部门职责,做到各职能部门之间既分工又合作。审计部门要严把监督审核关,并密切配合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将预算支出控制到位。为使高校审计人员对科研知识掌握更加专业化,审计部门可以分派审计人员到科研机构参加培训,接受科研专业知识,增强审计人员对整个科研项目的宏观把握,使得审计工作更加适应项目发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高校的审计工作往往受到行政部门的干预,使得审计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因此审计部门要熟习科研经费财务报销制度,并据此对项目支出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独立检查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审计部门应积极与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协作,对科研经费进行联合控制,在项目进程中,对科研经费事项进行仔细校对,遇到含糊的账目要及时与项目负责人沟通,提出疑问并且要求解答。

2、加强科研经费审计的全程追踪控制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要与科研项目的实施相结合,因此应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审计体系,形成全过程跟踪审计,这样便于在项目进程中实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整改,增加审计的时效性,充分体现内审工作的灵活性,发挥了内审工作的监管职能,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促使科研经费得到合理规范使用,保证科研项目有效运行。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要净化高校的内部审计环境。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可以降低审计风险,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奠定基础,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充分贯彻执行。其次,高校要做好科研经费审计的宣传工作,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认识,学校各部门都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减轻审计人员工作压力,同时保证项目顺利开展。第三,高校应建立规范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组建专业的审计团队,购置先进的审计软件,共同创造和谐的科研经费审计氛围。第四,不断完善“校级、院系级、项目级”三级内控制度,促进三级内控得到落实。第五,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管理作用,保证科研经费支出规范有效。

4、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高校应配备一支知识全面、结构优化、专业素养高的内部审计队伍,并提供充足的审计经费。学校应扩大审计后备力量储蓄,重视对审计人员的技能培训,可通过聘请校外审计专家方式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引导审计人员向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并鼓励内审人员开拓视野,不仅学习国家最新的财经方针、政策,还要熟悉会计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技能,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程序,全面掌握科研管理知识,充分了解科研经费管理的全部流程,对每一笔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5、构建科学的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体系

绩效审计的核心是指标,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效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科学的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根本条件。科研经费的审计内容不仅体现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上,还体现在效益性上,如经济和社会效益。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建立科研经费常规绩效评价指标来衡量科研项目的综合效益,比如年度科研收入完成率、年度科研支出完成率,科研成果转换率等。设立评价指标应立足于我国高校实际,利用一些财务标准、经济指标和一些非财务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机制能促使科研项目负责人真正在科研上有所作为,将科研经费切实用在刀刃上。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关系到高校科研事业能否顺利运行,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科技进步。因此,高校管理部门要不断提高认识,完善法律法规,改革创新内部审计制度,净化内审环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监督和服务职能,保证学术研究合理有序进行,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参考文献】

[1]郑克强,林星,沐得力.关于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考.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1)53-55.

[2]吴小玲.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创新.中国市场,2016(29)245-246.

[3]任琳.浅谈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3)10-11.

[4]刘华清,陈秋金,郭楠.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54-56.

作者:李岱锦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