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促进高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绩效审计促进高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摘要】新时代改革逐步推进,绩效审计作为重要监督手段,在各个领域发挥出积极作用。综合评价高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绩效审计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挥监督管理功能,督促高校在深化改革进程中,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得到提升,保障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基于此,本文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高校绩效审计发展现状,深入探讨了绩效审计在监管高校财政资金效益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绩效审计;财政资金;高校

一、引言

新时代绩效审计广泛运用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校各类项目资金日益增多,同时带来的使用风险不断增大,特别是在深层次改革进程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手段对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空间,通过这种全过程的监督方式,构建活力、高效、顺畅的体制机制,是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应该说,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绩效审计是完善高校财政资金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抓手,对提升高校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经济效益评价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高校管理更加规范和科学。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绩效审计在高校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承担的角色,深入挖掘并找出高等院校管理改革过程中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绩效审计为抓手促进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因此,绩效审计是教育系统财政资金风险管控、构建第三道防线的重要监督手段,对我国教育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绩效审计在高校的运用情况

(一)高校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第一,绩效审计保障了高校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绩效审计是教育改革中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在保障财政资金使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监督作用。绩效审计在开展相关项目综合评估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内部审计方式为主,根据审查的资产、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情况,在各项审计指标中设定相应预警标准,对相关项目从经济效益角度作出评价。当然,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教育领域积极应用大数据审计,加大对学校相关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重点对设备采购、工程建设、科研经费等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对资产实物量和资产质量状况变化情况进行审计测算和核实,通过全方位、多元化审计保证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第二,绩效审计降低了高校体制风险。教育体制中存在着各类隐性风险,仅仅通过相关负责人的主观判断难以识别,必须通过全过程的绩效审计,对相应事项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才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一是政策风险。教育改革速度加快,国家出台各项政策,如《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频率加快,如何避免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是改革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从绩效审计的监督角度来评判风险更加科学和具有针对性。二是经济风险。高等教育建设中的项目工程多,涉及财政资金风险大,对财政资金使用与调配以及融资项目开展项目审计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从而能够保障教育工程具有显著绩效,降低可能的经济风险。三是业务运营风险。高校业务涉及面虽然不广,涉及行业也有限,但是仍然存在管理缺位或错位、内部控制设计失当等方面的风险,通过有效开展绩效审计对降低相关业务运营风险将起到积极作用。第三,绩效审计助推教育改革试点顺利完成。教育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是,首先通过试点展开。在不同的试点中涉及人员调配、岗位设置、课程整改等各方面的内容,存在很多“真空”地带需要进行部署安排,在推进这些项目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风险和道德风险。那么,绩效审计作为第三方监督的重要力量和手段,可以从财务管理角度全程介入,从而能够保障相关教育工作顺利推进。此外,开展教育改革的效果如何需要进一步确认,以此优化改革方案,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也需要绩效审计作为后续综合测评者,对整个试点项目作出最科学、权威的审计报告。

(二)绩效审计在高校财政资金监督管理中的现状

1、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由于高校绩效审计工作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高校工作的重点放在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绩效审计工作质量。另外,教育部门并没有制定一套标准统一的绩效审计流程安排,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初期,很多工作准则没有建立起来,高校绩效审计的规范性内容和工作范围还存在明显的限制性,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并没有引起重视,绩效审计工作停留在表面。而且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没有可行的经验借鉴,收集数据信息无从下手,更不用说用相应指标来考核评价,审计数据信息库难以建立,缺乏具体可行的绩效审计目标,阻碍了高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2、绩效审计标准和制度保障措施情况。绩效审计作为企业提升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监督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绩效审计逐渐运用到政府管理过程中,主要针对政府公共项目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并得到了广泛推广,但绩效审计运用于高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进程较慢。究其原因,主要是高等院校获得的财政资金在有限的情况下,使用比较单一、不易挪用,而且不直接产生经济效应。同时,绩效审计在高校运用中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标准,对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并没有明确要求,审计工作程序和方式流于形式,审计监督制度相对薄弱,缺乏完整的行政问责制度,很多工作内容难以通过审计监督得到有效落实,导致绩效审计在高校运用中范围有限。这些制度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3、绩效审计队伍建设情况。高校对绩效审计工作并不重视,整个审计队伍专业水平并不理想。根据调查发现:一是高校管理体制造成审计人员水平要求低。高校管理主要是建立在上级部门监管的基础上进行合规性管理,缺乏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监管,而且财政资金使用范围较窄,管理部门往往忽视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直接导致不聘用高素质水平的审计人员。二是审计人员缺乏系统性培训。相关审计人员缺乏在实务部门工作的经历,且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缺乏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后期培训学习中,也往往忽视审计专业知识培训,由此,导致高校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绩效审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三是缺乏对审计工作的创新意识。部分审计人员还停留在传统审计的思维框架内,排斥新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导致业务水平提升方面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绩效审计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审计独立性不强

高校教育改革中面临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受校内管理体制的限制问题,严重影响到绩效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降低了内部审计质量。比如邱凤仪(2010)就指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是制约教育系统绩效审计发展的主要障碍,特别是校内审计部门工作性质,对外部审计部门存在隐瞒或者谎报现象,使得绩效审计报告缺乏独立性。《国际职业会计师道德准则(2012)》确定了独立性的两个方面,即精神独立性和外观独立性,这是审计师独立性的必要特征。这种独立性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是心智独立性,即允许审计人员发表意见而不受专业判断的影响,允许以正直的态度行事,并具有客观性和专业怀疑态度;二是外观上的独立性,即在了解所有相关信息(包括所采用的保护措施)情况下,将合理地确定公司或保证团队的完整性、客观性或专业怀疑态度。尽管任命审计师的责任最终可能由高校领导层承担,但多年来任命有效权力一直是执行管理层的特权。在高校治理框架内,审核委员会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种影响,但在绝大多数审核中,审核员与执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仍然至关重要。

(二)绩效审计范围受限

大部分高校绩效审计范围仅仅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方面,偏重于审计监督职能实现,重点审查学校各项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否落实到位,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合法合规。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事后监督,在经济事项发生后追责,但违规违纪行为已经产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很难弥补。对事前、事中的审计监督力度不够,而且没有从学校管理、长远发展、风险控制等角度出发落实高校绩效审计的重点,从而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审计等审计事项的缺失。事中审计流程管理是组织质量保证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部流程审核要求机构的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不断改进流程,在需要采取纠正措施时进行及时纠偏。那么,应该要在绩效审计的基础上建立教育财政资金使用保障体系,以确保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和质量,并通过相应指标反映在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内。

(三)绩效审计方法落后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主要以事后审计工作为主,且审计方法落后,从事审计工作的也大多是老职工,对计算机等审计方法不熟悉,不利于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会计方法运用不够。审计人员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依赖于执行管理层意见,专业会计技术运用不够,尤其是在会计数据或多或少地取决于对未来事件和可能的业务成果的估计的情况下。二是开展绩效审计业务不专业。大部分高校没有开展审计外包服务,主要为了节省人工成本,同时高校具体财务情况属于学校机密,不能外泄。三是信息技术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运用不足。由于缺乏运用电子信息整合内外部资源和资料的能力,仅凭借被审计高校的部分资料难以对整体经济活动实现有效把控,难以获得全方位信息,不能更好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这些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最终导致了高校开展绩效审计难度较大。

四、绩效审计提升高校财政资金效益的路径与方法

(一)建立高校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监督体系

在设计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过程中,构建评价指标是核心内容。要构建一级绩效指标和二级绩效指标才能够清晰地反映出绩效评价的效益。一级绩效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校园项目建设、办学规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建设、师资人才建设、国际合作、社会服务等指标;二级绩效指标在一级指标基础上进一步划分。最后根据各个指标比重并赋予相应权重来评价。

(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提升绩效审计运用水平

不断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高校教育向现代教育推进,绩效审计应该建立在内部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升高校相关项目的绩效运用水平。其中,要通过外部绩效审计制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的管理和实施。而高校内部审计可以连续或定期进行,不断规范审计制度和相关审计内容,不断规范内部审计控制流程,强化内部审计综合治理能力和风险识别管理功能,才能更好地做到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达到优化高校综合管理服务职能。通过构建标准的绩效审计体系,引入内部和外部相结合审核联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嵌入可行的绩效考核办法,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从而构建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使得新时代审计技术在高校绩效审计中真正得到应用。

(三)加强高校绩效审计工作队伍建设

绩效审计人员必须要掌握相应的审计技能才能成为业内人才,而这些审计人员必须能够评估分析审计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内部控制漏洞,才能助推高校相关业务管理,并向管理部门提供可靠信息,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遵守大学和大学内部审计道德守则以及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能够履行好绩效审计人员应担当的职责,从而实现综合评价目标。当然,对于高校审计业务还可以吸纳外部力量参与内审项目,如技术人员、系统运用人员、法务等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协助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对于专业审计人员而言,除了要加强专业培训之外,还应该参与大数据审计方法运用培训,通过各类专业培训,提升对财经类法律法规掌握的专业水平,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四)创新绩效审计方法,提高高校审计工作效率

绩效审计方法创新需要围绕审计目标开展,结合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进行提升并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科技迅猛发展背景下,除了要加强高校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在“互联网+”时代下学习应用更新的审计理论和方法。在大数据信息技术时代,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激增,再加上存储、处理能力和分析工具的技术进步,已使大数据在审计业务中逐渐形成显著的竞争力,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洞察审计业务,对于推进高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着重要影响。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审计效率更高,但是大数据分析的前提是收集和整理数据,特别是内部审计师,必须吸收新技能并获得大数据相关知识,才能有效地保证风险得到解决、收益得以实现。处理大数据的内部审计师应与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其他主要负责人合作,以更好地理解数据安全性风险。同时,运用云计算技术服务于审计项目,如编制、购买符合高校自身情况的审计软件来提高绩效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蔡海鸣.“破窗效应”理论在教育审计中的应用探讨[J].财会学习,2017,(12).

[2]李凤鸣.新中国审计事业与审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03).

[3]李俊.绩效审计促进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路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9,(23).

[4]郝军.关于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财会学习,2017,(19).

[5]江璇.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以J大学为例[J].中国中小企业,2019,(09).

[6]王世田,张世峰.强化审计监督服务教育改革———河南省开展绩效审计的基本做法[J].理财,2013,(10).

[7]余婧.欧洲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审计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资讯,2019,(30).

[8]张莉.经济责任审计中高校绩效审计指标的设定[J].财会研究,2018,(03).

作者:钟鸣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