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技术论文范例

绩效技术论文

绩效技术论文范文1

1.1考核定位模糊

绩效考核双方出现了对绩效考核定位上的模糊,出现为了绩效而绩效,为了考核而考核的怪现象,将个别单位是否开展绩效考核列入工作考核内容之一,结果是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通过临时补课来应付上级检查的怪现象。而在绩效考核后对考核结果应用不到位,往往是消耗了大量的精力,绩效考核双方却不能真正分享绩效考核带来的收益,导致绩效考核进入了无人信任、难以为继的死循环。

1.2关键绩效指标缺乏科学依据

一是未按照团场农业生产的总目标逐级分解制定绩效指标,结果是绩效考核内容偏离团场农业生产发展本身,无法客观真实反映农业技术人员工作实绩;二是大量指标难以量化考核,只能依据主观判断。甚至存在可以定量考核的指标没有定量操作,而是习惯于应用操作简单、模糊性大、执行偏差率高的主观定性评价。

1.3考核关系不够合理,对象不具体

一是被考核单位的负责人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参与绩效考核,出现了因考核者岗位的不同,考核侧重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二是考核结果更侧重于单位生产指标完成情况和单位干部班子整体情况,对制定的个人绩效指标则采取较为模糊的评价。

1.4服务对象评价缺失

团场农业技术人员的服务对象和工作重点是连队生产一线的职工,但在绩效考核体系中未将一线职工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列入绩效考核,结果造成了被考核者只重视对考核指标在数据和理论上的完成,或者在工作中单纯追求和考核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忽视对农业技术服务对象的重视,脱离服务对象,从绩效考核管理角度而言,服务对象绩效考核评价的缺失,导致农业技术人员对绩效考核的根本认识发生偏差。

1.5绩效考核结果未有效应用

一是考核结果不透明,绩效改进环节难以实现;二是人事部门在开展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过程中,并不依据农业主管部门的考核结果,而是以独立的考核结果做为决策依据;三是考核结果未合理应用于薪酬分配,奖金的分配总是按照职务系数划分,正职系数为1.0,副职系数为0.8,其他干部系数0.7,从事农业技术的人员大多数为单位副职和一般干部,但仍有一定数量的聘用农业植保员不参与奖金分配。在历次工资普调中团场劳资部门没有将绩效考核结果列入农业技术人员调资方案。

2优化建议

2.1整合完善绩效考核总框架

一是按照一二一团农业生产发展的总目标要求和特点,设计农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基本框架,建立相对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二是注重绩效考核人员的组成,在考核中吸收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避免非专业人员参与到专业技术考核中来。三是要采取关键绩效指标法和综合考评相结合的基本考核方法,严格按照流程开展绩效考核,实现绩效“双赢”。

2.2确定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

采取以关键绩效指标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一是在绩效计划制定环节,农业主管部门必须依据团场农业生产发展的整体目标和对技术人员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制定控制性考核指标;二是在指标的选择方面,必须重点突出反映技术人员工作性质的专业性考核指标,降低以往非专业性考核指标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三是树立“量化”考核思维,不仅要建立一套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难以量化的指标,仍要尽可能通过量化手段开展考核。

2.3建立畅通的沟通和应用机制

一是在沟通机制的建设上,要建立绩效考核结果的公开机制,提高透明度,提升绩效考核的公信力;二是人事部门要加强和农业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过程中合理应用绩效考核结果;三是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效应,让农业技术人员合理、公平分享团场生产经营的效益,实现农业技术人员个人发展和团场发展的有机结合,建立“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再努力”的良性循环,提升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2.4农技服务对象评价纳入考核标准

按照农业技术人员服务基层连队职工这一工作特性,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引入服务对象为主体的绩效评价机制。农技服务对象评价内容包括:走访次数、服务效果、服务态度、满意度和综合述评等。

3政策建议

一二一团人事主管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要重视团场农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设,正确认识绩效考核对团场农牧业生产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通过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团场农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全面提升一二一团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素质。

3.1为绩效考核提供制度保障

一二一团人事主管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要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为团场农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提供制度保障。一二一团党委应该成为团场农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和落实的核心保障,设立绩效考核监督机构,定期通报绩效考核开展情况,提高绩效考核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2强化绩效管理教育

做到绩效考核执行与绩效管理教育并举,普及绩效管理理念,定期开展对单位绩效考核相关人员的绩效管理培训,为绩效考核体系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

3.3不断创新绩效管理手段

绩效技术论文范文2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营销能力概念内涵的认识并未取得一致。M觟ller和Anttila(1987)认为,营销能力是一种多面体,是企业内部和外部与营销相关的人力资产、市场资产和组织资产的复合体。Carson和Gilmore(1993)认为,营销能力是企业在营销活动中所形成的满足顾客需求的技能。Day(1994)的研究为营销能力概念的界定做出了基础性贡献,他指出能力是技能和知识累积的复合体,它通过组织过程使企业得以协调其各项活动和有效利用其资产,并认为与营销职能相关的市场感知能力、顾客联结能力和渠道结合能力是市场驱动型组织的独特能力。Srivastava、Shervani和Fahey(1999)认为,营销能力就是在市场的变化中形成新观点,并通过重新设计和开发组织过程来创造新的顾客价值的能力。Knight和Dalgic(2000)则认为营销能力是企业利用所拥有的市场知识和营销手段在外部市场成功定位的能力。以Day的研究为基础,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发现,营销能力是企业将集体的知识、技能和资源运用于满足相关市场需求,并通过增加其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满足竞争需要的整合过程。同时,在近年来关于营销能力与动态能力的整合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动态营销能力(dynamicmarketingcapabilities)新概念(Foley、Vorhies和Bush,2005)。Bruni和Verona(2009)指出,动态营销能力是企业通过创造、利用和整合市场知识及营销资源,而适应市场和技术变化的能力。Fang和Zou(2009)则将这种能力称为营销动态能力(marketingdynamiccapabilities),并认为营销动态能力是企业为应对市场变化而创造和传递顾客价值的跨职能组织过程。

二、高新技术企业营销能力的形成因素

(一)市场导向影响营销能力

从基于能力的视角来看,市场导向指公司对顾客要求的感应能力(Day,1994)。如今市场导向的概念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公司层面的资源,它能够使组织感受市场的需求和开发能连接组织和外部环境的其他能力(Day,1994;Slater&Narver,1999;Songet.al.,2007)。研究表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具有审视现状的能力、参与将来的能力和过程再造的能力(Day,1994)。Hooley等人(2005)的研究支持这种观点,并且认为市场导向的价值取决于营销活动的直接影响和取决于它对其他管理职能无孔不入的影响。市场导向作为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正向地影响了营销能力的发展。因此,市场导向被看成高新技术企业营销能力的前因变量。根据Narver和Slate(r1990)的定义,市场导向包括三个部分:(1)顾客导向(2)竞争导向和(3)内部功能协调。市场导向的构成中最核心的部分还是与顾客相关的活动,它反映了组织的信念和文化。这个概念使我们更有理由认为市场导向推动了营销能力的发展。由于营销能力是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建立和维持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考察营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意义深远。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知识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企业营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Gran(t1996)认为,组织能力是通过企业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整合而形成的。同样的,营销能力也是在企业营销人员重复运用其知识和技能解决营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市场学习和市场知识管理能力对营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市场导向有助于推动营销能力的发展。

(二)技术导向影响营销能力

技术导向代表了一个公司识别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Gatgnon和Xuereb,1997;Zhou,Yim和Tse2005)。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司更愿意投入更多的R&D和在组织里应用新技术(Gatignon&Xuereb,1997)。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都鼓励接受新的观点,但他们主要的区别在于何处和如何产生创意。市场导向代表了顾客拉动的经营思想,而技术导向可以看做是乐于应用新技术的技术推动型的经营思想(Gatignon和Xuereb,1997)。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是IT企业营销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基于技术的创新与对顾客的紧密联系是分不开的,新技术的采用对IT企业的营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导向和基于技术的创新存在正向关系(Zhouetal.2005)。相似地,Srinivasan,Lilien和Rangaswamy(2002)的研究表明技术机会主义,即公司对新技术的感知和反应能力与技术的采用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他们的研究还发现高层管理层对新技术支持和技术机会主义的正相关性。而高层管理团队是IT公司营销能力的重要资源,由此可见,技术导向能正向影响IT企业的营销能力。

三、高新技术企业营销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营销能力对营销创新的影响

管理学大师PeterDruker认为所谓的营销创新,是指“营销人员把社会需要转化成有利于企业的各种机会”。实际上是指企业在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营销各要素的重新组合,对新的营销观念、营销技术和营销组织的导入和应用,使得企业在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方式和手段上不断变革。企业能力和资源持续重组和整合创造了新的能力。这与营销文献中的创新的概念,即组织对新过程,新产品或是新观念的开发是一致的(Hult,Hurley和Knight,2004;Hurley和Hult,1998)。创新性是一种公司层面的能力,它反映了公司从事创造性行为的倾向(Han,Kim&Srivastava,1998)。创新是经常性的市场导向学习的结果(Kirca,Jayachandran,&Hearden,2005)。理论界对企业能力的早期研究绝大多数是基于企业整体视角的,关注资源、信息流动,关注过程(Process)、位势(Position)和路径(Path),很少有学者将营销战略引入企业能力研究的范畴中。直到1993年,Meyer&Utterback才在其论文中提到,企业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将产品成功地推向市场的能力。Day(1994)随后也进一步研究了营销能力及其对产品商业化成功的贡献。Vorhies(1998)通过对美国企业的调查发现,营销能力强的企业效率也较高,但是Vorhies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研究的局限性,即营销能力的定义及其贡献。熊伟(2005)认为,营销能力是指企业在掌握经营信息的基础上,与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协作,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有效地向目标市场提供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此后更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更为细致地研究“各种营销能力为企业获得成功分别做了什么贡献”。TigerLi和RogerJ.Calantone(1998)提出了市场认知能力与新产品竞争优势二者关系的研究模型,他们认为企业外部的市场因素和对市场认知的重要性的理解影响了企业的市场认知能力及其研发实力,继而影响了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这两位学者在美国的软件行业抽取了1000多家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证实了他们的研究假设。ErikJanHultink等4人于1998年进行了“新产品上市策略”的研究。他们认为,新产品上市的战略方面的决策(产品、定价、促销、分销决策),并且与战术决策一起决定了新产品的市场绩效。因此,是营销能力推动了营销创新的发展。

(二)营销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在国外,在界定营销能力概念时关注到营销能力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问题。Amabile等(1996)指出了营销能力在整合企业资源与推动创新领域工作方面的作用。Song等(1996)认为,在产品研发阶段,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竞争是需要被评估并且整合到新产品创意过程中,营销能力对于辨识正确的创新方向和价值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就包括了技术创新。不少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营销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如Twiss(1992)、Burgelman(2004)、吴贵生(2000)、银路(2004)等,就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评价体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虽然他们的角度和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将营销能力纳入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范畴。X.MichaelSong和MarkE.Parry在1997年《新产品开发过程的日美比较研究》的论文,通过对日本和美国一千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认为企业的营销能力、技术能力和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集成度决定了企业新产品研发过程的效率,继而决定了新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和竞争优势。因此,营销能力推动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绩效技术论文范文3

一、课程的设置应该注意连贯性

学生在高校中学习专业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课堂,所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具体安排方面必须做到连贯性,素描和色彩作为艺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新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一学生必须学习素描与色彩课程,学习造型和色彩的艺术表达形式,对于日后的设计专业会有很大帮助。在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素描色彩课程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绘画,之后让学生接触一些设计基础课程,如三大构成等,让学生对设计有一个大的概念之后再开设素描色彩的提高练习。比如通过素描课后期的精细素描练习,可以让学生在产品造型方面有更深的认识和更细致的设计;在色彩课中的色彩归纳练习,能够让学生在视觉传达专业中设计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色彩。有部分高校会有一到两年的大类培养,之后分专业,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会更明确自己的兴趣或者专长在哪一个专业,对学生选择专业有很大帮助。现代的设计离不开计算机软件,而最常用的最普及的是《Photoshop软件设计》,所以在很多高校中都开设了该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软件课,应被安排在专业课程之前。但目前有很多高校都把《Photoshop软件设计》课程安排在新生入校时学习,有许多学生在入高校前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并没有太多认识和了解,所以在刚入校的时候学习《大学计算机》是必要的,而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基本软件的时候接触Photoshop软件,会很迷惑,很无奈,这对将来的学习有很大的阻碍。若在《大学计算机》结课后再接触Photoshop软件效果会更好。所以,同样是基础课,在课程安排上也得分先后顺序。

二、课程的安排要合理、科学

普通高校的传统课堂都是两节/次地安排,而在课堂上基本都是老师单方面给学生灌输知识或技术。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不仅仅需要教师的灌输,更多的在于自己动手设计。同时,设计课程是一个开放性思维课程,不推荐学生闭门造车,在课堂上学生需要针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讨论,也就是说传统课堂两节/次安排会使得课堂时间不够用,所以通常设计课程会以四节/次的形式来安排,这样在教师讲授之后学生可以分析讨论,并进行一些动手操作和设计。很多高校会将专业课与文化课程同时安排,大部分课程都是由学期初到学期末一直存在,还有些高校会将专业课程集中安排,如一周五天的课程中,两天半集中上一门专业课,课时修满即结束,一周的另外两天半则平均分布公共文化课。这两种方式都有利有弊,前者各专业课程不能被合理地连贯性安排;后者虽授课弹性较大,学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充分发挥创造力和设计想法,但通常课时修满也只需1个月左右。本文建议根据不同的课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安排,比如艺术理论课程,不需要设计或太多讨论,考虑到授课教师的精力问题,可以以两节/次的形式安排;专业设计课程可以按照几天集中授课的方式安排,因为设计本身是需要灵感的,学生通过几天连续接触某专业某课程会激发更多设计灵感,同时因为时间连贯,学生可以带着老师灌输的知识和自己的灵感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之后再将调研的总结带人设计中,这样各个方面都合理的融合在一起,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有一些技术方面的课程,比如设计手绘课,需要学生长此以往地练习才会出效果,故这种课程需要贯穿整个学期,甚至可以每个学期都安排。

三、实践教学需多样化

几乎所有的艺术设计专业在学生在校期间都会安排一到两次集体实习,一次是针对基础绘画方面的实习课程,另一次则是针对专业设计所安排的实习。通过外出实习,学生能开拓思维,尤其是很多高校会在实习期安排学生参观设计公司或生产工厂,这会促使学生对于自己想要从事的专业有更多更深的认识和思考。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次两次的集体外出实习,更多的在于跟所学的课程相结合。近年来很多设计专业的院校都过于重视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应在每门课的教学中都参与实践活动,如《室内设计》课程,在讲授的同时应教师应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室内设计以及材料市场;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应带领学生到植物园认识植物,并参观比较有设计性的公共景观;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应带领学生到印刷厂等场所了解出图的方式等等。通过此类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各设计元素之间的连接和关系,对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设计行业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并不是个人设计就可以完成的,很多时候需要团队合作,所以在学习和实践活动安排的时候可以适当地以分组的形式来设定完成,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在一个设计团队中的分工与配合方式。

四、设计专业课堂上应加强学生之间对于设计想法的交流

艺术设计的作品都是为人服务的,所以要在乎其他人对于设计作品的态度和想法,现如今很多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设计出的作品都只有自己或者同组人以及指导教师了解,其他同学也都只对自己的作品比较了解,而此时同学们更应该多听听同水平的设计者们对于自己设计作品的意见。所以建议在专业设计课程中多设立类似于答辩形式的环节,让同学们对于其他人的作品多提出建议。

五、结语

目前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设置和安排上都没有足够的弹性,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的艺术专业,基本上都是按照理工科课程的设计思路来安排艺术教学,所以有很多的课程设置还需改进。

作者:毛艳莉 单位:江苏省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

 

第二篇:数字艺术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分析

一、本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1)本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改革方开放不断深入,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也初具规模。然而看似学科门类齐全、教学秩序井然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某些环节仍没有达到自身的完善和相互连贯统一,然而,真正要培养出既懂艺术又精于科学的复合人才,着实不易。本地区有的高等学校“媒体制作与传播”、“动画”等数字技术专业的学生们,入学时大多是文科生,进校时英语、数学相对于去其它科目都较弱,四年间将计算机和艺术两个专业课程叠加起来学习,就显得比较难,又要学专业,同时更要兼顾英语和数学,因为所涉及的一些专业课程的软件是纯英文版的,如:AdobePhotoshop,AutoCAD,Ado⁃beIllustrator,MacromediaFlash,3DSMAX等,学生学起来会很吃力,对软件感兴趣的同学还能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相反的学生就会厌学!共同的体会是学得既累又不精。多数学生对数码技术一知半解,对艺术规律的掌握也不透彻,这是阻碍他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走得更远的主要因素。

(2)专业教师的观念有待转变,目前大家认为计算机只是图形设计的一种辅助艺术设计的技术和手段,认为只是工具,一些造型基础课程基本沿用传统的手工绘制。没有将其两者有效结合,以此来促进教学。要知道随着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硬件、软件水平的提高,它已不是工具,而是成为一种“独立”完成艺术设计的主题——数字艺术。凡是数字化的艺术应用都可以称为“数字艺术”,而数字艺术设计是其中的一项,数字艺术包括:数字绘画(数字插画、卡通、漫画)、数字动画(二维、三维等动画)、网络艺术(网页、网站设计、网络游戏)、多媒体艺术(光盘艺术、互动多媒体、多媒体舞剧)、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等,以此看来传统艺术设计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这一新兴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科学技术发展对教学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如:我们使用挂图,由胶片投影仪到光学幻灯机倒数字液晶,而投影仪也由固定式延伸到便携式一体机,查阅资料由到图书馆改为电子阅览、互联网、手机上网;印刷由手刻板到胶版发展到数字印刷,上课纸质讲义,也被多媒体笔记本电脑所代替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一切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已不再是传统艺术教育,今天的设计已经不是单纯的艺术行为和文化行为,这就要求艺术院校不断整合新的教学资源,形成新的设计教育体系。我们作为设计学科的一员有责任、有义务用发展的眼光把我们的设计专业科学化。

二、针对本地区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几点思考

(1)改变课程设置强调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对于数字艺术设计教学,我们要持有“保持继承、借鉴与创新”观念,首先必须学会“继承”,在立足继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髓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外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和专业课程这样才能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设计,应该深入研究艺术设计本身的规律和艺术设计教学的方法,借鉴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学习体系和相对科学的教与学的评价与评估体系。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应适应当代设计学科发展呈多学科交叉的趋势,融会其他相关学科的原理、理念、方法,产生新思维用于解决各类设计学科存在的问题。合作能力来自于多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交融及创新。

(2)数字艺术对教学体系的影响不仅体现以上几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与地方文化艺术产业对接,以实践教学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地方高校是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联系,更是艺术学科生存和发展的拐点,其发展必须以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事业发展需求为宗旨,以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发掘、传承与创新为己任,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及艺术创作等领域积极与地方文化艺术产业的成长与发展互动。

三、总结

综述,要提升本地区教学内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强大的数字艺术教育与产业技术整体实力支撑,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教育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21世纪视觉艺术的主流,也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新的文化产业的增长点,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进行能够非面对面的授课普及教育。数字艺术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从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的角度来看,从医学到科研,从工程到军事等等,数字艺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宽广,数字艺术走的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路,是发展的路。相信在越来越多数人的关心、参与、支持下,未来本地区的数字艺术设计教育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作者:李蒲洁 白石 单位:蚌埠学院

第三篇: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实践

一、理论依据

1.包豪斯工作坊的教学模式

懂一些作坊的人都听说过包豪斯,他是过去那个时代作坊设计的领军人物之一。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对当今仍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他之所以把作坊作为艺术的基础,是因为在他看来,艺术是很难学得会的,但手工工艺是可以学得来的。而且他还特别重视实践能力,他认为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多与有经验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并通过亲自动手来进行操作,这样可以在前辈的指引下能够作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这就是包豪斯的教学理念。

2.包豪斯工作坊的教育启示

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为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所提出的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所包含的三个方面有:研究、教学以及实践。也就是说在教学工作结束之后,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践;要在实践的过程中研究出可靠的理论依据。而这套理论,在很多西方国家被广泛采纳,延续至今。

二、如何培养艺术设计人才

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使其成为全方位的人才。

1.在民办高校中,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核心理念应该是以重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

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员。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通常都是只注重理论基础,忽视实践的重要性,而这种教育思维,应该在民办高校的艺术设计学科中坚决的摒弃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坚持的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而且还要大胆创新,创建出具有民办学校自身特色的教学理念,这样不仅可以为民办教育事业争光添彩,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2.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并且要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还要能够让学生从发现的问题中寻求解决的办法。

(1)技术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以及计算机和外语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加方便的获得更具价值的专业信息。

(2)实践方面:

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实际操作的能力,以及在遇到问题后的公关能力等。

(3)科研方面:

主要培养学生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应该如何解决,以便丰富学生的设计经验。还有就是要以技术开发为主要方向,这样才能够为所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作出贡献。

三、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民办高校的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所以说教师队伍是民办搞笑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以及达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创建一个结构科学、具有明显特色,并且工作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目前民办高校重点要考虑的问题。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若想让民办高校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那么就一定要建立一个具有过硬教学水平的教师团队。1.专业教师队伍特点因为行业特点的缘故,导致艺术设计类的教师资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对于本科生来说,对实践与理论的要求都相当的高。而且学生若想体现出艺术设计的能力,往往又与学历不成正比,而是与学生的天赋有直接的关系。而这种情况的出现,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在评判的标准上与别的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个准确的人才观才可以。

2.专业教师队伍的构建

(1)要在全国的范围内寻找优秀人才。

在人才观方面要摒弃过往的观念,这是民办高校必须要做到的。并且要把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的能力当作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这样的话才能够构建一个拥有一定水准的教师队伍,以便增进教师队伍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拥有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而在目前,依然存在着师资队伍年龄、学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这就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完善。而在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好老师本人的素质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好一个能够带领团队向前发展的引路人,并且尽可能的挽留住业务人才。

(2)区域性师资资源共享。

“借船出海”是民办高校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通常都是根据当地高校作为基础,然后招聘些有能力的教育家作为主干,这样就能够建议一个具有弹性的教师团队。而在这样的方式下,很多民办高校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发展的一些相关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在全国的民办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速度比较慢。其原因在学校高层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视程度不高,认识程度也比较肤浅。所以,要想让艺术设计专业能够得到重视,那么就一定要加强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对此专业有所了解。为此,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作品展览,以此来加强学生的鉴赏水平。

2.加强专业特色建设

要依照社会需求培养设计人才,同时,也要求根据一些地方的特点,来实行教育计划,这样就可以有机会为各城市提供优秀的设计人员。另外,要依据学校的专业特点来对教育计划进行制定,而且找到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并最终根据教师的教育特点来进行教学。因此,这就需要民办高校要尽可能的运用好教师的特点实行教育指导,以此来培育出优秀的设计人员。国家若想在科学文化方面发展的更加出色,就必须要做到精神文明与文明相结合。而它的作用不只是为今天造福,同时也归纳和表现了艺术设计的自身魅力与悠久传统。并推进了现代艺术设计更好的向前发展。而在今后的教育中,教师团队应该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能力,运用集体智慧,在艺术设计专业革新的轨道上,紧追当下的潮流,推陈出新,从而让民办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迈向新的高度。

作者:张慧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第四篇:地域文化下的高校艺术设计发展探究

一、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很多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专业。从表面上看,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实际上,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同质化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一,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不符,办学定位缺乏科学性和必要的教学特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二,一些高校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较为相似,缺乏地域性特点。其三,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对于学生技能的培养较为关注,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四,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较为缺乏,学生对于企业实际需求了解不够,实践能力欠佳。

二、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走辽宁艺术设计特色教育之路

1.创新思想的培养

要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想,一方面要传承好辽宁民间艺术,加强辽宁本地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改进其目前的传承方式;另一方面要在高校中积极建立好良的教育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与此同时,还须注意有机结合民间艺术中的优秀设计元素,积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辽宁的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于辽宁地域文化的了解和感知。

2.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生活实践的角度引导学生对一些民间艺术造型进行创新设计,并将其引入专业课程教学,设置一些合理的专题实训项目,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包装的艺术设计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地方特产、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专题,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学习各类民间艺术的制作流程和工艺,进一步提升其创新能力。在民间艺术实践中,学生能够解读其文化背景,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民间艺术视觉语言,实现传统与创新、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对辽宁地域文化的了解和科学运用,进而实现民间地域文化资源在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3.构建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须注意充分融合地域艺术元素,从中提炼出区域特色元素,全面整合艺术文化课程体系。第二,课程体系应与文化艺术理论实现有机结合,加强实践教学,促进艺术设计教学与产业经济相连接,实现校企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第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全力培养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强优秀教学人才的引入。第四,建立并完善艺术设计教育数字化数据平台,跟踪调查地域文化创新人才的发展状况,以此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调整与改革。

三、地域文化资源对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1.促进地方高校新型教育教学理念的建立

辽宁的地域文化资源可以帮助地方高校建立教育新理念。地域文化资源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地域文化资源可在艺术设计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也具有更强的艺术魅力。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地域文化的逐步融入可以增强教师对于地域文化与艺术设计间紧密关联的重视度,在教学中逐渐建立完善、新型的教育理念。艺术设计领域发展在于推陈出新,满足社会需求,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创新精神,创新是其生命的活力所在。所以,地域文化资源与高校新型教育理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地域文化资源的发展可以帮助促进新型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建立和完善。

2.促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变革

地域文化资源还可以促进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中,地域文化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帮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辽宁各地区应依托人才、区位、资源特色优势,积极利用各类特色文化资源,为经济与社会的良好发展提供助力。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应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围绕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特点进行创新。

四、结语

地域文化资源的融入可帮助地方高校建立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促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技能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最终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作者:高昕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第五篇:高校师生提高实践能力途径探析

1目前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

当今社会正在从工业化社会迈进知识型社会,高等教育的角色也在发生着转变。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早已走在教育转型的前列,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型向大众型再向普及型方向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近些年也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从1999年开始逐年扩大了招生数量,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数比从原来的5%左右提升到了20%~30%,高等教育慢慢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然而,在这改革转型的时期,国民实现享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矛盾,那就是社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不对等,出现了人才供需脱节的现象。学生在高校学到的知识不能满足社会生产所需,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还要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才能真正上岗。当然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出现在国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这样的问题,这是世界经济往知识型阶段转型中出现的一个结果,是新时代下社会需求向传统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目前,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在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探索新的教育改革模式,尝试更为科学的培养策略,以应对新型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2我国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改革开放开始起步,至今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社会需求量大,艺术设计学科就业局面曾一度供不应求。但近些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市场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渐渐出现,输出的设计人才与需求方的预期出现一定的错位,许多学生毕业进入单位后表现不够理想,尤其是在实践项目的理解与设计表达上表现不足。究其原因笔者主要总结了以下几点:

2.1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

在设计教育领域,传统教学方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是绝对主角,学生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师统一讲授,学生整体的被动接受,中间缺乏对知识理论的理解与思考,更缺少问题的提出。这种施教方式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创新意识薄弱,如何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学科打造多元的、能与当今社会人才需求对接的培养模式,成为现代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2.2招生规模的扩大对生源及教育质量的影响

艺术设计学科而言,短时间内生源的明显扩大必然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这一点从近些年学生入学的专业水平就能看出。学生数量的增加同时也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为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的针对性辅导很关键。为了满足小班授课的需要就得增加教师数量,而符合条件的教师资源并不丰富,所以只能降低教师的招聘标准,因而影响了师资专业化的层次。事实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教师自身能力的缺失所致。教师能力的缺失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下,许多大学生在刚毕业后就选择了进入高校任教,没有在社会中经历过实践性的工作历练;另一方面是部分高校教师因岗位的需要进行跨专业任教,其自身的知识结构不能与专业的社会需求对接。

2.3高校教师传统的知识储备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所需

现在大学与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知识的获取渠道非常丰富,过去高校独占的资源优势在今天被完全颠覆。当今网络技术日臻发达,零成本的享受文化资源成为了可能。许多高校教师自身储备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师资队伍的知识更新能否跟上社会技术发展的速度是教育革新成败的关键。

3艺术设计学科师生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通识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强化专业实践技能,是设计教育连接人才与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自身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对教师定期进行职业培训。

艺术设计学科知识更新较快,教师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除了自身的不断学习外,也需要学校制定相应的职业培训制度来完善。职业的培训必须与社会企业或设计单位建立联合,可以通过对市场的调研考察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进驻设计单位参与实际设计项目实现实践能力的学习等。

第二,开展校内外实践项目的合作。

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服务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学术研究与人才资源优势,多开展校内外服务项目的合作,通过项目的不断合作提升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就像社会思想家彼得•F•德鲁克所说,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也就是“做”——才能够获得。

第三,适当增加实践成果的绩效考核。

目前高校绩效考核制度多以论文、科研(科研结果也多以论文形式出现)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由于实践项目的管理和考核方法还有待完善,致使实践项目内容在考核比重中偏少。在绩效考核时可以考虑适当加重实践成果的比重,以刺激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工作室制度,强化实际课题的训练。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从头到尾都是整班上课,在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教师难以保证对每个人的质量控制。目前许多高校参考国外的经验,实行工作室制度的授课模式,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按兴趣对学生进行专业工作室的分流,然后再进行更为深入的专业教授。这种模式尊重了大部分学生自身的兴致,有效保证了学生后期学习的质量。

第二,改进培养方案,加大实践课程的学时。

根据社会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学科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中可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适当加强实践过程的训练。

第三,加强与校外企业单位的合作培养。

在建立了与校外企业单位相互联合的机制后,一方面可以直接聘请企业一线专家来校兼职适合的专业课程,交流市场一线信息和社会所需;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学生进入校外设计单位进行定期的实践课程培训。

作者:王增成 孙红梅 刘洪彩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城建大学城市艺术学院

第六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思维教育

一、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当前艺术教育起步时间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发展势头逐渐迅猛,表现出的突出内容则是各类院校纷纷增设艺术学科,实现艺术门类的充分融合。结合历史原因分析,国内具备影响力的艺术院校,或多或少的受到苏、美等美术教育模式的影响,致使高校开展艺术教育趋同化,无法实现自主创新。世界范围内对于艺术的诠释形态不同,存在明显差异。美国因民族开放性的特点,使得艺术设计类型更加倾向于对学生个性意识的培养与分析;德国人的思辨方式能够为艺术设计提供更加严谨的线条;日本传统艺术形式倾向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注重文化传承。总而言之,在国际角度转向国内艺术教育,更应该积极发挥本民族所具备的文化传承模式,运用创新思维教育模式提升艺术设计教育水平。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思维教育举措

创新思维教育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当中的作用不置可否。开展思维教育模式,需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开展:

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培养在教育开展中作用明显。当然,兴趣也能够最大限度上的提升想象力与创造力,满足创造愿景的提升。高校开展艺术设计教育,艺术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诱导学生发现与发展自己,激发学生创造。首先,艺术设计开展中,将主体进行明确。结合培养目标与具体规划,避免由于单纯激发兴趣造成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其次,发挥艺术设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创作激情的提升。例如教师提出选题,学生可依据主题内容开展想象,构造一个艺术空间;最后,教师制定具体策略,根据策略开展教学。兴趣需要培养产生,当然创新思维也是,在引发兴趣资源探究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创造出思维火花。

2、革新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的革新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开展创新思维教育的有力措施,该校艺术设计的实践性较强,长期的教学模式当中主要包括“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对于教育模式的探究与更新,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方面,教学手段创新。创新思维教育的开展,倡导互动式、民主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寻找一种平衡机制。启迪、鼓励、引导学生开发想象空间,进而能够在良好的空间环境中发挥出创新思维的才能。打破常规,多角度探析设计艺术的深刻内涵。例如逆向思维的教学模式,实施价值明显。确定设计主题,让学生直接进行创作,运用个人能力差异寻找感受点的不同,在完成创作主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及技能方面的缺陷并不断弥补。另一方面,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变与更新。运用该手段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探究终身学习的原动力。个性因素作为主观能动性宝贵资源,深入挖掘并探究宝贵的艺术魅力。开放式、导师制的教学方法简单可行,在高校艺术教育思维教育模式中应用效果良好。

3、增强教师素质

艺术设计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状态,同时也成为高校开展创新思维教育的坚实后盾。优秀的人才培养环境需要制定适合的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出“人才强效”机制,加大培养力度。首先,教师应该让自己成为一名创新者。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创造出个性化、独特性以及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同时,不断学习,革新传统的观念与教学思想,保持教学活力与教学激情,发挥想象力。其次,教师应该让自己成为一名实践者。创作实践,是教师锻炼自身的一次发展契机。对于不知道学生手中的作业,教师可充分利用实现进行设计,在锻炼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发挥出指导以及榜样作用。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对教学成效进行设计与预见。最后,教师所表现出的示范作用能够直观的为学生呈现技术要点。教师具备专业素质,掌握较高的设计水准,能够发挥出创新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思维,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实效性奠定基础。

4、完善实践教学

实践教育是思维教育开展的重要渠道,但实践教育也是现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薄弱环节。结合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教学现状而言,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学生设计愿景与社会实践脱节,无法真正意义上满足实践要求。基于此,高校应该具备应有的重视程度,探索实践教育渠道的革新,为创新思维教育提供保障。课程实践、创作实践、项目实践、行业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等各个门类,能够让大学生更加直接的接触到社会,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社会技能,提高设计水平的同时接受社会新鲜事物,使得创新思维得到升华。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学院设计学院推广的基础教学与工作室教学结合的模式,值得推广与应用。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最终提高学生认知的深度,满足创新意识与市场意识的培养。

三、结论

绩效技术论文范文4

现状一:作业形式单一,缺乏操作性。目前的作业本类型有同步探究、补充习题、课堂作业本三种。以基础练习为主:形式基本是口算、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缺乏数学阅读、数学审美、动手操作、撰写数学日记等综合实践性作业。

现状二:反馈形式单一,教师以作业批改为主。作业反馈形式单一表现在批改符号单一、缺乏激励性语言。对开放性的、动手操作性的作业,缺少反馈评价。

现状三:形成恶性循环,作业正确率不高。学生的数学作业量大,形式单一,对他们来讲缺乏挑战性,感觉作业枯燥乏味。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只求写完,至于审题习惯、书写习惯、验证习惯等没有得到培养和提高。一旦形成这种恶性循环,作业的正确率就不高了。

造成这些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相关的数学课程理论学习,把教学设计重心全放在课堂教学上,忽略了对作业的精心设计,作业设计在教师教学设计中还属于一片空白。这都说明教师缺少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忽视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处理好作业数量与作业质量、作业内容与作业形式、作业结构与作业效益的关系,使作业成为一种有目的、高效的活动。“怎样设计出有效的作业”这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基于此,我们提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

二、什么是有效作业

就作业本身来说:有针对性(针对课堂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层次性(难易层次),多样性(基础题、应用题、思考题、知识阅读、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数学日记、口述、小作品)。就学生来说:有效作业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能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的,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可操作性。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差异,不造成学生负担的(适量的、适时的)作业。就教师来说:有效作业是学生完成的作业速度快,质量高。就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来说:有效作业应体现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

三、设计出有效作业的途径

1.作业设计

⑴建立以备课组为单位的作业设计小组。⑵教师根据每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符合知识建构原理的练习。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设计适量、适时的作业。低段以操作性作业为主,书面作业为辅。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中段高段作业书面作业和实践应用作业相结合,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适时的作业。根据遗忘规律,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般应与当天的教学内容相关。⑷参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设计出有层次的作业。⑸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设计出生活中的应用性作业。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学生自己设计作业。⑺激发学生兴趣的作业练习。创设情景:整篇作业设计成一个情景或闯关活动。数学作业与游戏结合,数学作业与美术结合。游戏和美术都是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⑻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练习效率。运用多媒体进行分层练习,增强训练密度(时间短,效率高)。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设计练习,省去教师板书和学生书写的时间,能在较短时间内向深度、广度伸展,练习容量大大增加,生动有趣地巩固了新知。运用多媒体完成作业,对于某些抽象的练习内容,可以进行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演示,起到了点拨、疏导的作用,使学生一目了然。

2.作业反馈设计

优化批改符号,保护学生自尊心。我们普遍存在的批改方式,如“:×”、“√”、星级、年月日等,这样单一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好的地方得不到赏识,不足的地方得不到改进,我们可以先将“×”这个符号换一换,比如用“圈“”△”。评语评价,从批改走向对话。写上老师的赞赏、感受、鼓励、教诲、批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写上学习的感受以及对老师想说的话,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以鼓励和建议为主。

评价形式多样化。面改和教师批改结合。适时也可以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价等评价方式相结合。评价标准多元化。我们面对的学生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更没有相同的智力,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反映在作业活动中,不管学生如何努力,他们都将做出水平各异的作业来。我们在评价学生作业的时候,就应该实行评价标准多元化。同样一道题,一位学生完全做对。一位学生解题思路是对的,计算有错,比起之前的作业算是进步,那后者的作业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

四、总结

绩效技术论文范文5

1.学生问题行为较多,课堂秩序较为混乱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下,技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来源也复杂多样,水平参差不齐,总体生源质量逐步下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压力。在美术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睡觉、聊天、喧哗、随意走动、恶作剧、玩手机等问题行为非常普遍,课堂纪律较为混乱,学生的声音经常盖过老师讲课的声音。老师总是不断加大音量,竭力维持课堂纪律,但效果不理想。课堂上很多时间浪费在维持纪律上。还有一类学生不吵不闹,但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听讲,也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2.学生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合作意识不强

美术课经常要进行小组合作,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有的学生进行低效或无效的合作,还有的学生则袖手旁观。有的学生准备齐了美术工具和材料,有的学生没有准备,有的会向别人借用,有的又不愿意借,表现出许多不会合作、不愿合作的现象,同时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作业也是敷衍了事。

3.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方式陈旧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各种问题,有的教师会不断停下讲课,花很多时间尽量维持课堂纪律,但影响了教学效率。有的教师有时在难以忍受的情况下会批评学生,甚至出现训斥学生的情况,这就造成了师生的对立。还有的教师为完成教学进度,只顾着对少数愿意学的学生讲完自己的教学内容,不理睬其他学生的问题行为。这些课堂管理的方式都不利于整体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完成教学目标。

二、技校美术课堂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除了技校生源素质下滑等共性原因之外,美术课的特殊性也是美术课堂管理较难的原因之一。美术课需要准备许多工具和材料,有大量的动手实践,不仅要在教室上课,还要到户外写生,上美术理论和欣赏课时还需要到电教室上课。特别是老师在为学生个别示范、辅导和修改画时,难以顾及到其他学生。学生不带或少带美术工具所引起的说话、走动等行为也是影响课堂纪律的重要原因。课堂秩序的混乱现象也与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的方法措施不力有密切的关系。

三、技校美术课堂管理的优化

1.优化美术课堂空间管理策略

优化美术课堂空间管理就是改革传统课堂的排座形式,采用有利于美术课堂教学的排座形式,比如雁阵模式。它在改善课堂学习气氛,大范围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等方面有显著的效果,是被世界教学理论界公认的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之一。具体做法是:每三个人一组,每组派一个专业最好的作为头雁坐在前面,身后左右两侧各坐一名普通学生,共形成十多个小组,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每个学期再根据学生的专业成绩适当调整位置,起到以点带面、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尽量避免问题行为多的学生坐在一起。

2.优化美术课堂的时间管理

由于学生之间差异较大,教师在给学生安排技能训练内容时要有充分的估计,要使所有学生都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可以对基础高低不同的学生分层布置难度不同的训练内容,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个教学时间段内都有事可做。

3.优化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绩效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性学习;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现阶段人们生活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信息素养也已经成为个人综合素养的评价要素之一。如何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信息素养,是现阶段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学生处于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非常重要。而如何通过创新性学习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是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才能主动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奥妙。例如,在教学图画的移动、旋转、大小的改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教师可以向学生率先展示出一副符合学生审美特点的大森林图画,图画中包含老虎、野兔、小鸟等多种动物。在利用一副图画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再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前,森林中居住着很多动物,各种各样的动物都有,有野兔、有老虎、有松鼠、还有小鸟,等等。但是人们为了发展过度的砍伐森林,生态环境被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恶劣,于是动物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为了让自己生存下去,让自己拥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动物们决定召开动物大会,集合所有动物的想法和智慧。”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大森林的背景图上填充各种动物,并传授各种变多、变少、转向等技巧。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也会空前的高涨,他们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大森林背景图上进行绘画。然后,当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继续深入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颜色的变换和填充,继续让大森林变得丰富、美丽。最后,再挑选出学生中完成效果比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造中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学习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富有创新性元素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尝试之前所没有尝试过的事物,大胆猜测,敢于提问。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现并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和肯定。例如,在教学幻灯片制作的时候,学生一开始会比较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大多都是模仿别人的作品,缺乏创新元素。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努力发现作品中的特点,即便是很少,也要通过多媒体设备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然后再让该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思路,启发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再鼓励学生进行重新制作,而被表扬的学生的创作热情也会被激发。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培养出来了。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以及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教材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然后,当学生拥有了一定的创新思维之后,再逐步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能力的不同,以及创新欲望的不同,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思考问题。这些启发性问题的提出,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还要让学生充分的利用所学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应用的习惯。之后,再重点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逆向思维、顺向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以及批判性。换句话说,就是运用多种解题思路解答同一道题目,一种解题方法多种使用技巧,一道问题可以出现多种变化,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大胆设想,寻求多种解题途径。四、结语综上所述,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学习需要从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开始,然后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让学生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地促进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宁可为,王炜,李甜.创造驱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新方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04):84.

绩效技术论文范文7

1.1学生对于通信技术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兴趣。

高职教育承担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人们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大,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受到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招生工作中与全日制本科院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最为明显的现象就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基本会选择全日制本科院校,而一些学习基础差、不爱学习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这样的生源质量很难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在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由于学生不爱学习,他们对通信技术理论知识不感兴趣,结果导致他们在进行相关实验锻炼的时候会因为对理论知识的不了解,而导致通信技术实验不能有效的进行,甚至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实验只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他们在进行实验时表现得心不在焉。

1.2实践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室设备短缺。

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将通信实验操作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由于通信技术涉及到的学科知识非常多,进行通信实验所需的相关设备也就非常多,比如通信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以及交换设备等等,而这些设备都需要高职院校花费一定的资金购买,但是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的快,相关设备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而且通信设备的市场价格也比较昂贵,因此高职院校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实验设备落后于市场先进设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满足企业对通信技术人才的要求。

1.3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环节问题突出。

校企合作模式拓展了高职教育模式,实现了校企“双赢”,一方面高职院校为合作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合作企业为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提供了校外实训基地,节省了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但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深入的现实情况下,通信专业的实训教学出现了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要求。通信技术实训锻炼的前提就是要具有与通信技术实训相适应的网络环境,以此实现对通信系统运行、测试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然而能满足上述条件的企业数量则非常少,尤其是企业通信机房的面积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成批学生的实习;二是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给学生实践动手操作的机会非常少,学生参加校外实训的企业,其设备都处于正常运转,出于通信设备系统的安全运行考虑,同时再加上通信技术设备价格非常昂贵,实训教学基地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非常少,更多的时候只是让学生参观通信技术的相关设备以及运行规律等;三是校外实训提供给学生进行手动操作的设备基本上是被企业所淘汰的,因此这样的实训锻炼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

1.4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不科学。

首先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所采取的教学大纲的制定并没有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而定,而是根据以往传统的教学思想而确定的,结果造成实践教学偏离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所提供岗位的要求。其次实践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内容不科学,目前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教材侧重于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知识,整体看通信技术教材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教材就缺失对培养学生实用型技能方面知识的讲解,没有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选用相应的教学教材。最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教学理念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师认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完全放任学生的观点,而没有意识到教师的指导作用,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学生自由发挥自己想象力和自己锻炼动手能力的课堂模式,因此在教学进行实践锻炼的时候,教师会采取不到实验室的做法,任由学生自由发挥。

2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2.1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学习兴趣。

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学习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一是要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通过学生的自己动手,让他们感受通信技术知识的兴趣;二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实践学习,以此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对实践教学形成良好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是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与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通信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并且让学生意识到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对自己职业发展、对社会经济贡献的重要性。

2.2合理规划通信技术实验室,丰富实验室设备种类。

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对通信技术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要求高职院校要合理规划实验室的建设,丰富与完善实验室设备的种类,首先在构建实验室时一定要考虑通信技术的长远发展需求,构建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应该站在通信技术整体发展的战略角度,采取模块化思想,保证每个模块具有单独网络,形成系统化、立体化的通信技术试验系统;其次高职院校要增加对通信技术专业试验设备的支持力度,面对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设备的更新,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市场设备更新情况积极引进先进的通信技术设备,以便提高学生对通信技术的掌握与了解,实现通信技术专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

2.3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拓宽校外实训基地。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实现校企“双赢”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设备更新速度很快,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相应的实验设备,而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企业资源实现学生的实训锻炼;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如论是在学习层次还是实践能力表现方面都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培养订单式的人才,这样即可以降低企业用于进行上岗培训的费用,还可以解决企业的用工荒、用工难的现象。

2.4多途径构建实践教学环境。

绩效技术论文范文8

我国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对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研发型工程训练中心占多数,且主要存在于知名大学,服务于教师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在服务于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和工程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明显;第二,教学型工程训练中心通常起源于原有的校内金工实习基地、电工电子实习基地,虽然后来增加了部分工程设备,但多数训练内容简单,对具体的专业性工程培养作用有限;第三,部分地方高校由于是新建本科院校,其工程训练中心只是照搬别人的经验,没有个性化设计,没有考虑学校定位及自身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没有特色,没有比较优势。与全校统管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相比,专业性工程训练中心有其自身优势,尤其适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信技术是信息领域的重要技术,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它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它的知识内容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要么是起源于工程实践,要么本身就是要解决工程问题。因此,在信息类学生的专业教育中应尽量提供工程实践机会。通过校外实践实训基地进行工程训练是一个有效解决方式,但通信运营网络是一个功能复杂的实时网络,并不允许新手进行不成熟的训练性操作与实践,因此建设校内的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2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案研究

2.1建设目标

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应该给本校的信息类专业学生提供很好的工程实践场所,将学生置身于真实具体的工程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工程案例,运用专业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从而增强其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最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通信信息行业;工程训练中心开展的创新性工程训练项目也可以直接服务于社会。最终建成的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必定是一个面向通信技术的理念先进、平台先进、体系科学、内容完善、师资强大的专业性工程实践中心。

2.2建设思路

2.2.1建设水平突出先进性

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其涉及的工程实践范围广泛,因而中心实验平台建设投入巨大、更新快。建设之初就需要充分考虑“统一部署”和“顶层设计”,并站在信息通信全局规划中心的高度来建设和发展,使之符合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2.2建设内容强调针对性

这种针对性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平台建设内容和工程训练项目要为教学这一中心任务服务,适当兼顾学生科研和社会服务;第二,适合地方高校的定位,注意自己的专业培养特色,和特色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内容要重点建设,加大投入。

2.2.3发展模式考虑持续性

为增强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自身持续发展能力,使其能不断完善优化,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紧贴社会需求,整合高校、院所、企业资源,发挥产学研各自优势,加强信息沟通。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及服务社会的同时,既能跟上通信技术的进步,又能引起企业兴趣,提升其加大资金再投入的动力。

2.2.4管理模式体现开放性

改变人工管理模式,使用管理软件和网络,一方面提高工程训练中心的智能化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工程训练中心的开放性,包括工程训练时间、训练内容的开放性。

2.3建设内容

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内容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其中,硬件建设是基础,包括通信技术工程训练平台的总体架构,各分模块的设备组成,具体通信实验实训设备、通信网络设备、通信技术开发设备的选型和参数,不同通信网络的级联方式,工程训练中心管理软件的选择,具体工程训练项目的设置,工程训练中心配套设施的选择与布局。软件建设是提升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运行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它主要包括依托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工程训练中心的运行模式、自我发展机制、师资队伍建设,配套的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

3基于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能力的培养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从人才培养规律,采取由易到难、简单到复杂的流程。因此,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并制订不同的渐进培养目标,分为工程认知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综合能力培养3个层次。低年级主要培养工程意识;在开设了专业课程教学的二、三年级主要培养工程基本素质与能力,即基础学科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搜索和学习能力、专业工作的交流能力、工程技术文件的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四年级则要着重培养工程特殊素质与能力,即多学科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科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工程经验总结能力等。

4长沙学院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实践

长沙学院是一个以工学为主体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了加强电子通信工程系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几个信息类专业的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2012年决定建立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隶属于电子通信工程系。两年来主要完成了以下建设实践:

1)完成了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建设。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经费、学校配套经费、校企合作等多种渠道投入了近千万元建设经费。建设了GSM移动现网、TD-SCDMA3G移动现网、TD-LTE4G移动现网、程控交换、光传输、EPON、PTN、软交换、数据通信、移动网络优化、移动应用开发、嵌入式开发等16个工程训练分平台。自主开发了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软件,并提供了工程训练网络交流平台。

2)打造了“工程训练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专业能力培养,理论实践循序交替,模块化多层次构建”的工程训练教学新体系。

3)开展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理实一体化、兴趣牵引法、职业模拟实训法等依托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

4)加强了工程训练中心师资力量培养,主要通过从企业引进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或培训现有高校教师来实现,中心现有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

5)加强了教材建设。一方面从中兴通信、思科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引入了企业培训教材,另一方面组织中心教师编写并出版了8本适合工程训练的教材。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