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设计范例

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会展设计;展馆设计与构建

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必然[1]。2018年4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标志着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积极运用信息化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并深入影响到教育理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信息化学习环境与应用水平、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1]。

1教学分析

1.1课程定位

展馆设计与布置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先导课程有会展概论、展览策划与营销、平面设计等。该课程旨在引领学生学习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善用绘图软件,完成展示空间设计操作,借助典型案例分析了解展示设计内容,通过效果图制作表达设计构思,手工模型制作验证工程与空间可行性,利用图形与模型的制作养成严谨的工作习惯,以实现制作完成特装展示空间设计方案图册与制作。本次教学内容选取展馆设计与布置课程中“展位设计综合实训”这一教学单元,对其中的“主题展位设计与构建”实施模块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共4学时。

1.2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基础学科的底子不足,但却具有较丰富的创意和想象力。经过前期课程学习,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技术上已经掌握展览展示设计基础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3DMax软件进行空间设计,但由于实践经验所限,学生对展位的空间限定,如下沉、围合等限定方式缺乏直观的认识。

1.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别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进行设定。其中,知识目标为:①了解展位设计规划和思路。②掌握展位设计方法和准则。技能目标为:①能够独立设计与构建展位。②能够完成展位的空间构造。素质目标为: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团队协作能力。③现代工匠精神。

1.4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在本次教学内容中,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完成展位主题设计并形成汇报方案图册,教学难点则是帮助学生理解七大空间限定方式,实现展位空间构建。

2策略选择

2.1教学策略

本次教学采用“一个全真项目,两重空间体验,三阶平台实训”的教学策略。其中,一个全真项目是指实训项目来自企业的全真项目需求,两重空间体验是指虚实空间技术的结合使用,三阶平台实训包括了课堂实训、企业实训以及实训效果现场展示(图1)。

2.1.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和混合学习法,基于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需求,实现“做中学、做中教”,运用丰富的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2]。

2.1.2信息化教学资源

为了实现教学策略,运用教学方法,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我们将信息化手段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5]。在“主题展位设计与构建”实施模块中,主要运用了以下信息化手段:智慧职教平台和云课堂APP、“BOPO波镨展览”微信小程序、3D漫游动画微课视频、3DMax软件、设计师直播、VR虚拟现实技术、专家连线、3DMax设计教程APP以及3D打印技术[3]。

2.2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共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课前准备、课中探究和课后探索。

2.2.1课前准备

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首先向学生推送校企合作开发的微信小程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展位设计资源库。学生通过访问展位设计资源库,浏览展位设计案例,包括展台设计、展厅设计、活动执行,通过真实有效的案例,拓展设计思路,开拓学生视野,对展位设计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智慧职教平台向学生企业委托的真实项目需求,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设计方案讨论并根据展位设计需求形成设计思路,拟出设计草稿。最后,通过云课堂进入课前测试环节进行答题,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对展位设计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

2.2.2课中探究

课堂教学包括案例导入、微课视频、沙盘搭建、3D建模、VR模拟、三方评价等环节共4学时。在前两个学时中,首先,由教师对展位设计资源库中的经典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拓展设计思路。然后,导入3D漫游动画效果的微课视频,直观地展示展位主题设计的要点与技巧。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展位设计的主题选择,理解:展位设计中选题的作用,可能选择的展位主题,主题的呈现方式等。紧接着,组织学生利用沙盘,模拟展位搭建,明确展位设计风格,确定主题展位设计框架,形成展位的沙盘模型。在第三个学时中,学生基于沙盘搭建的模拟展位,通过3DMax软件进行建模、渲染等操作,对课前绘制的展位设计图初稿进行修改,形成修改稿。在此期间,邀请企业设计师进行直播,并通过弹幕方式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展位设计的空间限定缺乏直观认识,因此将VR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地走入自己设计的展位空间,模拟大空间内的自由移动,带来空间的扩大感和沉浸式的体验,达到接近于100%的仿真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空间的抬起、覆盖、设立、围合、肌理变化、架起和下沉等限定方式,发现自己设计的展位在空间构造上的缺陷和不足。期间,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学生对方案进行修改,完成展位设计图终稿。在最后一个学时中,学生对小组展位设计方案的设计理念、风格定位、主题设定、方案特色等方面进行展示、讲解,教师对方案进行提问、点评并在课堂上利用云课堂发起小组PK,让各小组学生互评。最后,连线委托方的企业专家,对各份设计方案从主题呈现、设计创意、空间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

2.2.3课后拓展

课后,学生运用3DMax实用教程APP进行自主学习,边学边练,巩固课堂知识,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根据三方评价对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运用3DMax软件完成设计方案图册。最终,各小组按照教师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设计方案图册上传提交到智慧职教平台。教师根据三方综合评价选取优秀作品,由合作企业利用3D打印技术配合手工操作制作出立体设计模型,通过云课堂互动,指导学生确定成果展设计方案,组织学生举行自办展,进行设计成果展示。

2.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全程教学评价体系,分别对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打分[4]。其中,对于能够参加成果展和最终被企业选定作为方案落地实施的作品,予以附加分鼓励。

2.4教学反馈

2.4.1教学及实习跟踪

通过课后教学跟踪,我们发现学生对展位设计的熟练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后,学生反馈的教学满意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实习调查中,高年级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2.4.2教学创新及特点

本次教学设计的创新在于充分有效地利用了信息化手段。利用3DMax软件及教程、VR技术、3D打印和自办成果展,扩大空间;利用智慧职教平台、云课堂、小程序、3D漫游动画微课、设计师直播和专家连线,拓展课堂。本次教学有两大特点,特点一:通过虚实结合,放大小空间。利用漫游微课、VR虚拟现实技术,解决学生对空间限定方式认识的不足;利用沙盘建模、3D打印技术,实现设计效果由平面向立体的转移,带给学生一虚一实的两重空间体验。特点二:依托全真项目,开拓大课堂。主要表现为项目来源全真、学习素材全真、专家点评全真以及展示设计全真,为学生提供一课、一企、一展览的三阶平台实训。

参考文献

[1]李海霞.高职旅游类课程导游业务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中山陵景点导游”任务为例[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1):75-77.

[2]胡滨.基于蓝墨信息化教学平台探索项目驱动的高职课程教学过程的实现——以高职会展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知识经济,2018(12):175-176.

[3]张雪云,张强.服装CAD信息化教学有效策略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12):93-94.

课程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认知负荷理论;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效益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教育是基于人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领导着学生间接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设计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新知识理解水平等方面的诊断分析,主张以学定教,即“基于学的教”,凸出“学生立场”“学生意识”。但日常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的分析更多地只停留徘徊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上,学情分析只是表象性的在感知层面和经验层面被描述为“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等,而忽视了学生认知层面的科学分析。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没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和不同的知识能力水平来开展教学,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认知负荷理论对中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启示

认知负荷理论是继建构主义理论后的又一个心理学理论,其主要观点认为,人的认知结构由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其中,工作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但长时记忆的容量本质上是无限的。学习的过程实质是工作记忆理解和处理教学材料,并将获得的信息加工、编码,以图式的形式储存到长时记忆中的过程。由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如果学习者所要加工的信息量超出了其工作记忆所能加工的信息量,学习就变得无效。[1]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每一位学习者所经历的各种认知活动,都需要消耗认知资源,若所有活动所需的资源总量超过了工作记忆的容量,个体就会产生认知负荷,从而影响学习或问题解决的效率。认知负荷被认为有三种类型: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2]内部认知负荷主要取决于学习材料的复杂程度和学习者前知识水平间的交互;外部认知负荷主要取决于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形式,通常由不当的教学设计引起;关联认知负荷是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努力程度相关的认知负荷。其中,内部认知负荷和外部认知负荷对学习活动具有反向干扰作用,而关联认知负荷对学习活动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学习活动中,三种认知负荷相互叠加,相互作用。认知负荷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为中职专业课程教学科学分析学生学情,尤其是从认知层面分析,科学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水平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提供了依据。教学预设,要客观认识和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认知负荷,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他们能承受的负荷范围,以保证学习活动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相匹配相适应,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二、中职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的认知负荷分析

根据认知负荷的类型及其成因,对中职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的认知负荷进行分析。1.学生前知识经验弱(基础能力薄弱)。任何学习活动,都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是以其自身已有的经验和前知识,来理解建构新的知识与信息的。他们根据已有经验,利用前知识,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理解和意义,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由于教育的选拔与甄别,入读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前知识经验弱,复杂或繁琐的学习内容会增加他们的内部认知负荷。2.学习材料内容交互性高。中职专业课程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内容高度交互。以汽车制动系统中的制动器为例,其工作原理分析关联了机械制图、机械传动以及液压传动等学科方面的知识,液压传动又关联了物理学科的知识。高度交互的学习材料,需要操作多种信息元素,并同时理解各信息元素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对于具有高水平前知识经验的学习者而言,可以轻松选择已有信息建立新的图式,但对于只有低水平前知识经验的中职学生而言,高度交互的学习材料是认知过程中的负担,会增加他们的内部认知负荷,阻碍他们的学习活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前知识经验和学习材料的交互性,通过改变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3.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大。学习材料的复杂性一方面取决于材料本身的特性,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学习者的前知识和图式。对一个学习者而言难而复杂的学习材料对另一个经验更丰富的学习者而言却可能是简单的,同一学习材料,对于不同前知识水平的学生,其产生的认知负荷是不同的。中职生较普高生的认知差异悬殊更大,仅以中考分数(满分750分)为参照,普通高中在校生差异最多200分,而中职一个班学生中考成绩分差往往在400分以上。因此,中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须兼顾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资源形态调节他们的认知负荷,促进他们更好发展。4.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够。由于过往挫败的学习经历,中职学生对于学习普遍存在习得性无助感,学习的动力不足,兴趣不浓厚,稍有困难,就会退缩和放弃,学习活动中关联认知负荷低。中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要帮助学生跨越认知上的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关联认知负荷。

三、认知负荷理论视域下中职专业课程教学的设计

综合考虑中职学生前知识水平低和中职专业课程内容复杂,需要很强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中职学生个体与个体间存在认知特点和水平差异较大的矛盾,需要研究教材,从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入手,设计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和多元化的资源形态,降低由此产生的认知负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关联认知负荷。1.可视化设计。中职专业课程中很多以文字符号表征的概念和工作原理,以及无法直接观察、经历和体验的现象,都是中职学生高认知负荷的学习内容。以可视模式(图形、图像等)为代表的视觉呈现方式包含很高的信息内容,能帮助学生在问题间建立起具体而清晰的联系,减少相关匹配信息的搜索,降低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教学中对这些以文字符号表征的内容进行数字化采集,以动画演示、教学视频等形式呈现,具有良好的交互体验,能化抽象为形象,可以快速帮助学生想象整个问题。以汽车制动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为例,运用动画演示其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脚踩下制动踏板,液压缸内部容积变化油液受到挤压,制动轮缸活塞向外张开,制动轮缸活塞在油液压力作用下向外推动制动蹄,直至制动蹄上的摩擦片与制动鼓紧紧贴合,产生足够大的摩擦力,使得制动鼓停止转动,一系列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都被直观地以数字媒体展现。不仅清晰表达了各零部件结构和相互间的关系,更形象地表达了构件间的相互运动,学生只需要在工作记忆中操作少数信息元素就可以开展有效的学习。尤其是新知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大脑中还没有形成所学新知的基本图式,可视化的呈现形式更能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认知支架。2.微型化设计。复杂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很多的关联元素,要完全理解,必须将这些关联元素同时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处理。如果教学内容自身的关联元素数量大于工作记忆能够处理的数量,就会很难理解。许多前知识水平高的学习者可以自己将学习内容分成许多小单元,并将这些小单元恰当地排序,进而便于知识建构。对于前知识水平低的中职学生,教师可对传统的大容量、大粒度课程知识内容进行知识点提炼,开发有效的课程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分离关联元素。将教学资源分割成相对独立、内容简短的小单元、小模块,制作成微型化教学资源。如微课、微视频等,以分离的形式呈现出来,经工作记忆进行处理,并存储到长时记忆中以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控制信息单元呈现的顺序,通过控制学习节奏和学习序列恰当地平衡工作记忆中一次加工信息的速度和总量,避免认知负荷超载。微型课程教学资源不仅就现学的课程内容进行建设,还可将与之关联的前知识加以设计,弥补学生前知识的不足,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前认知水平匹配。如,液压传动主要关联的是初中物理的帕斯卡原理,学生如果对帕斯卡原理已经遗忘或原本就不理解,学习液压传动就会有高认知负荷,教师可将帕斯卡原理制作成微型化教学资源供学生选择学习。3.多元化设计。整体上,中职学生的前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但个体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相同的教学材料,对于具有不同前知识水平的学生而言,其产生的认知负荷的数量和种类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中职专业课程教学的设计还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例如,前知识水平低的学生,在教学资源设计上要多提供一些诸如表格、思维图等引起较低认知负荷的内容,防止他们因认知负荷超载而降低课堂学习效率。对于前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则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内容交互性高、复杂的材料,在保证负荷总量不超标的情况,让他们尽量满负荷工作,以实现最大化发展。[3]从认知负荷视域深入分析中职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认知负荷的类型及产生原因,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认知差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可恰当调控学生的认知负荷,构建出适合学生工作记忆加工的学习对象,以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认知负荷理论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为“以学定教”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唐剑岚,周莹.认知负荷理论及其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9).

课程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平面设计;信息化;教学

当今社会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已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弊端日益暴露,因此,必须改变原有生硬和缺乏活力的教学方式,不能照本宣科,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实现教学目标。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之一就是为滨海新区及周边地区培养和输送具有一定平面设计能力的人才,因此,该专业平面设计方向开设了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Flash等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平面设计与创作能力,是一类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创造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如何把平面设计类课程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学有所获,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专业教师一直探讨和实践的课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影响了教学资源的规划整合,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将地域、时间、硬件等方面存在的对高职学生课程教学不利的因素逐步解决,但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积极地转变教学理念,将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充分发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进行多方面的校企合作,不断完善课程的全部网络学习资源,以交互、开放、共享、协作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更好地掌握平面设计理论,增强平面作品创作能力。通过不断的改进、尝试、摸索、完善,引导学生交互式学习,分享与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课堂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平面设计类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来说,教学情境的创设必不可少。课程教学单元按照学习领域确定教学情境,并强化技能训练,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实施,利用信息化手段与学生一起“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制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完成任务能力。建立基于工作任务的典型平面设计技能训练培养模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突出学生是课堂主人公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如怎样给校园艺术节设计一副宣传海报、为某企业设计文化产品等,并在教学中注意细节,将知识点设计成教学视频,在成品的展示中穿插一些声音讲解或者视频展示,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设计步骤和效果,逐渐养成平面作品设计的思维框架,让学生在完成职业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设计思路、设计流程与专业技能,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职业岗位能力[1]。

2利用信息化技术设计教学课件

不同地域的学生基础不同,教师在课件制作前要做充足的准备,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进行平面设计类课程学习之前,对于前期的一些绘画、构图、色彩搭配等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制成课件,以图画、音乐、视频等方式更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无限次地下载和观看课程教学课件,通过观看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使不同的学生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收获和分享不同的设计经验,从而弥补自身不足,满足学习需求。例如,在给学生讲授Photoshop中的色阶、曲线、色彩平衡等命令时,传统的方法是教师枯燥地讲解工具命令的使用方法后,演示用路径工具对图片进行修改和色彩的调整,学生会觉得无趣,课堂效率也不高,而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可以“翻新自己的旧照片”作为设计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制作教学课件视频,通过讲解演示,直观呈现内容,让学生跟着多媒体课件视频的步骤进行操作,实现知识点的巩固和迁移,这样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有趣,灵活多样,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印象和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审美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借助精彩多样的案例教学,实现理论的升华与运用

案例式教学特别适用于平面设计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是一种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相接轨的教学方式,以本专业教师为例,从事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大多定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从大量的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企业工作案例中筛选出优秀案例作为项目任务,给出任务描述作为核心设计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素材搜集、创意提出设计方案,围绕主题让学生设计制作完成一个或多个实际的平面作品,进行项目实施,最后检测并展示成果,交流分享设计体会和收获,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也是实际工作的完成过程,从而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掌握平面设计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理论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

4拓宽学生学习途径,拓展平面设计学习新方向

对于平面设计类课程,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使用的是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或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以项目任务驱动、校企合作开发为主编写教学内容,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制作教学资源的手段更加丰富,制作教学资源的方法更加灵活,制作教学资源的时间更加节省,而给学生提供的学习途径却更加多元化,教师可以将课件和案例等内容上传至本校建设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平台进行共享,或者由教师们制作关于平面设计方法的各种网络资源、优秀课件、设计标准、微视频等到课程学习平台上,并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平台上传相关学习资料、优秀设计作品、课外拓展项目或通过制作微课、慕课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学平台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使课程教材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开放、广泛、共享、实用性更强的一整套学习资源,并且这些资源还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之中。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平面设计网站资源,正确引导学生重视专利、重视原创,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禁止抄袭,告诫学生尊重别人的创作成果,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有针对性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各类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学习平面设计的新方向,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为将来的职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5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顺应时展潮流,教育教学走信息化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在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必须要将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模式,拓宽学生学习途径和视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本领,提高学生平面设计能力,从而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平面设计原创作品。

参考文献

[1]冯小军,赵鹏飞,陈秀虎,等.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

课程教学设计范文4

计算机应用技术(速录方向)专业教学质量工程批准号JXZL1304

【文章摘要】

本文根据《网页设计》实践性强的特点,探讨了基于项目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为主题,教师为指导的项目教学方法的作用和优势,并为以后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教学设计;网页设计;应用

课程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以及课程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确定教学的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指导实训、评定学生学习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教学的一种技术,其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网页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多,课时有限,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利用有计划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1]。

1.计算机速录专业《网页设计》课程的学习目标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速录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静态网页制作人员,并为学生开发网站打下基础,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速录专业《网页设计》应以行业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实施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指导的教学过程,以灵活的项目教学和项目评价相结合来评价教学效果,并突出学生能力为目标。学生学习完《网页设计》课程后,能够掌握网页页面修饰、美工技术,掌握LOGO的制作、广告动画制作技术;掌握网页编辑技术;掌握Flash软件制作动画;掌握运用Photoshop软件制作与处理网页页面所需的图形图像;能够熟练制作与编辑网页文件。

2.计算机速录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

教师在《网页设计》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项目的工作要求进行设计。本课程在注重理论教育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更好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更好的把理论内容结合到实际应用中,适合应现代的教学模式,

3.计算机速录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

《网页设计》这门课程分四个部分,

(1)运用Dreamweaver软件搭建网页架构;

(2)运用Photoshop软件图形图像处理;

(3)运用Flash软件制作网页中所需的广告动画。

3.1教学目标的设计

(1)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能力目标有:能够进行网页页面布局、能插入网页元素、能够运用Photoshop软件处理图形图像、能够运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能够在网页中插入各种超级链接让整个网络链接起来,并能够熟练使用Photoshop软件与Flash软件修饰、美化页面。

(2)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知识目标有:了解Dreamweaver软件环境、菜单的使用方法;掌握搭建网站架构、掌握表格、表单、定位等操作;掌握网页编辑技术;掌握网页中插入图形、图像、音频、视频方法;掌握网页中插入超级链接的方法;掌握运用Photoshop软件图形图像处理方法与运用Flash软件动画制作方法。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素质目标有:①培养敬业精神、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②培养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探索研究能力。

3.2课程内容的设计

《网页设计》课程中,教师对每一个整体项目划分若干个子项目,每一子项目又划分成若干个任务。如,搭建网页架构、图形图像处理、制作动画效果、修饰美化网页页面,每一任务的内容如下:(1)搭建网页架构;(2)图形图像处理;(3)制作动画效果;(4)修饰、美化页面。

4.《网页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设计

4.1考核要求

《网页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1)考勤占15%;(2)子项目完成情况占45%;(3)整个项目完成情况占40%。

4.2考核过程

为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本课程使用项目教学法。也就是把本班同学分成几个组,将课程中涉及到的每一部分内容当作一个项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评价项目。评价过程是:让学生运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设计与制作一个项目,项目中每完成一个工作过程(子项目)获得一定的分数,且各组成员必须对整个项目过程充分了解,最后让各组成员说明各自完成的工作任务及实现的步骤,再给大家讲解每一模块的功能及代码的实现过程,最后让教师和全班同学一起打分的方法。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小组成员间能够很好的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

4.3优秀作品展示

教师讲解《网页设计》课程过程中,(1)给学生展示国内外公司网站、上一届学生跟课程内容有关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入本课程的内容。(2)展示本班同学优秀作品,鼓励学生。

总之,《网页设计》课程注重理论教育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更好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更好的把理论内容结合到实际应用中,适合应现代的教学模式。

作者:巧云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信息工程系

课程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网络环境;行为系统类教学模式;烹调工艺学课程

网络平台应用于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转变教学思想与理念。如何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将网络平台课程资源与学校课堂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每一位烹饪专业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探索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与课程综合评价等方面对烹调工艺学课程进行深度改革是当前烹饪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当今社会已全面进入网络时代,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运用,从深层改变人们对教学的认识。餐饮行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及学生对学校教学的要求促使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目前,烹调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学生对烹调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利用。因此,对烹调工艺学课程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迫在眉睫[1]。

一、烹调工艺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烹调工艺学课程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武汉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烹调工艺学课程曾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之一。全国几所大学都开设有烹调工艺学课程,几位知名教授都出版有《烹调工艺学》专著。下面对我院烹调工艺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依照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2018年人才培养方案本科层次的“烹饪工艺与营养教育”专业开设有烹调工艺学课程。周课时2节,总课时32节,全为理论讲授,考核方式为考试。所用教材为邵万宽编写,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烹调工艺学》。该课程的内容重点讲授的是中国传统烹调技艺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烹调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利用课堂进行理论讲授,就是教师在课堂利用黑板或电子课件进行讲授,学生坐在教室听课。对于全日制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本身没有做过菜肴甚至连基本的烹调知识都缺乏,上课也就变成了记住教师课堂讲解结论的这一过程。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讲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但学生还是在课堂玩手机,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还说这样的内容不如在实训教室拿实物演示一次的效果好。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出现理论学习不深、技能训练不精的局面。同时,烹调工艺学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烹调工艺学课程要求是闭卷笔试,考核目的在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说明与描述。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不了创新能力。烹调工艺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加以改革[2]。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校对网络软硬件的大量投入,一方面,网络已在学校全面覆盖,有助于智慧校园的建设;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对手机产生了重度依赖。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烹调工艺学课程教学的再设计

烹调工艺学课程利用课堂进行教学在当时环境下曾经是一大进步,但放在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之下,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也就较为突出了。对此需要全面系统地对烹调工艺学课程教学进行系统的再设计[3]。烹调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内容的改革,应结合社会需求、行业发展状况,使其与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相适应,依据行为系统类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以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为重点,充分利用和建设各种网络资源,搭建高效的网络平台来高效地进行烹调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对此,笔者拟通过以下步骤有针对性地对烹调工艺学课程进行再设计。其设计的目的是要切实做到“理实一体”。要求学生在理解弄懂烹调原理的前提之下强化对相关烹调基本技能的掌握。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学目标(即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条件,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双重的指导作用。本科学生都是由高中毕业录取,可以说在入学之前,他们对烹饪专业是完全不了解的。因此,就会产生以下疑问,教学从何起步、教什么、怎么教、结果会怎么样等。由此就引申出课程的教学目标。2018年在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我院提出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烹调原理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将过去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掌握本课程各分段教学技能要求为教学目标,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教师辅导和评价为辅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黑板或电子教案进行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而新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先依据网络资源进行自学,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所学内容或让学生对自学内容进行互相讨论,再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此前提之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具体做法就是课前将制作微视频分段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利用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或手机进行课前学习,并思考教师预先设置的问题,课堂上就可以带着相关问题听课或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甚至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讨论[4]。

(三)课程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需要设置

在烹调工艺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在有限的教学时段内,要明确学生应该掌握什么?了解什么?知识与能力应该有一个精准的界限。将“烹调基本功训练”“烹调技能单项训练”“烹调技能综合训练”“时尚菜品制作”等课程知识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最终抽取烹调工艺学课程的知识点。按照课程教学原理对前面所述课程进行序化处理,紧紧围绕以学生训练掌握技能为主体,教师引导、辅导、督导为辅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进行无缝对接。

(四)开展综合性的教学评价

在网络环境下,要特别重视烹调工艺学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标准的确定,既要以课程教学的要求为起点,同时要结合国家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要求为重点来进行综合设计。要有专科(三年)、本科(四年)一贯制的评价体系,要有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与途径、评价时效。烹调工艺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可以实施计算机模拟,采用计算机网络考试形式。技能考核则逐一分解烹调工艺的各项技能点,作为考核点,分次逐级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考核。实施主讲教师课程内考核与院系组织单独考核相结合,平常考核与毕业技能考核结合,校内实训考核与校外实习考核结合,分散考核与统一考核结合的多种考核形式。既要解决统一考核带来的工作压力,又要加强学生平时的学习与训练,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实施一对一考核,杜绝走过场、走形式的考核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价。

三、网络环境下烹调工艺学课程教学设计的组织实施

(一)实施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烹调工艺学课程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在专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衡量整个烹饪与营养专业的核心指标,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根本。只有树立系统化的观点,才能把课程设计做得尽量完美。烹饪职业技能的体现最终会落实到烹调技能上,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大一的基本功训练、大二的时尚菜肴制作到大三的菜肴综合训练。因此,必须树立系统化的观念进行课程设计[5]。对“烹饪工艺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应以烹饪工艺为主线进行教学,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专业创新能力进行系统设计。既强调烹调理论的学习,又必须与“烹调基本功”“菜肴制作”等课程有机结合,甚至还要尽量、尽快地促使学生进入科研阶段,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加入团队,进行一些科研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二)组建教学团队实施教学

烹调工艺学课程内容多,技能复杂,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掌握全面的烹调技能,那么传授给学生就比较片面。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较多的教师参与,必须组建团队,利用团队成员各自的教学特长实施教学,共同努力,把本门课程教好。烹调工艺学课程教学团队的组成人员必须全面与开放。课程的学习在于运用,团队建设既要考虑在校教师,也要有餐饮一线的大师,与他们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既要有专业师傅,又要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非烹饪人员。我院的做法是按照相关工作分为几个课题组,由部分学食品工程的博士生与专业教师组成项目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三)积极推进课程软硬件建设

烹调工艺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保证课程设计后的顺利实施,必须给予一定的物资与资金保障,务必加强课程所需软硬件的建设。力争做到线上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学生对“烹调工艺学”知识的学习,同时线下又能提供必要的实训场所和必要的食物原料供学生操作。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首先必须加大网络平台的建设。既可以利用第三方教学平台,如超星平台,也可以利用学校自身的网络平台,如武汉商学院有“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网络教学。

四、结语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环境的变化给烹饪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烹饪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机会。只有面对现实,积极主动地掺入其中,才会做出成绩。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探讨了烹调工艺学课程的再设计问题,其目的就是在当今科技环境之下,利用“互联网+”的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烹饪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促使烹饪教育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安德森,克拉斯沃,艾雷辛,等.学习、教学与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2001年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苏炜.关于网络技术条件下课程教学设计的探索:在网络环境中语言学、艺术学课程教学设计的主导作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6(1):50-52.

[3]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4]郭爱平,潘雅燕.对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教学方法的思考[J].美食研究,2014,31(1):58-61.

课程教学设计范文6

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环节已经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该课程的理论教学设计思路和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举措。在理论教学环节中,突出以案例教学为导向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突出按照软件项目开发模式,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采用CASE工具集完成小组项目开发,并对小组成员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开发软件的能力。

关键词:

软件工程;教学设计;实践举措

0引言

软件工程作为一门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软件工程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包括系统需求分析、项目管理、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系统测试与配置管理等内容,涵盖了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作为计算机软件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作为软件工程师所需的专业能力和基本素养。

1软件工程课程存在的问题和特点

软件工程学强调对理论和原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理论学习过程中对理论和原理的实践和应用,学生很难认知软件工程理论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软件工程理论课程的验收标准往往按照“应试”教学方法实施,即以闭卷理论考试的成绩来定级学生学习成果之优劣,忽略了软件工程课程的工程特性和实践本质。学生往往仅从课本上了解该门课程的一些概念性内容,而没有重视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虽然当前很多关于软件工程课程改革的研究都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并采用案例[1-2]或者实例教学[3]的方式讲授该门课程,甚至有的教师将CDIO模式的工程教育模式引入软件工程课程[4-5],但在实际的课程实践中,大多数学生对布置的项目开发训练往往应付差事,从网上下载或复制他人的设计,或者是一个项目小组中往往只有一位学生负责所有的分析、设计与编码工作,其他学生基本上不承担任何工作。因此,如何落实这种工程训练的模式,让项目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承担相应的工作并切实实施这些工作,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软件工程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虽然各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教学效果却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在于软件工程课程具有如下特点:①课程内容的抽象性。该课程开设的时间主要为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上学期,在这之前,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基本都是较为具体的内容,如编程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在这一阶段,学生往往能够独立设计一个算法或者开发一个小程序,其重心在于编码,而对于软件开发标准和流程没有直观的印象,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时感觉非常抽象且理论化。②课程内容涉及面广。软件工程课程内容包括项目管理、软件开发模式、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测试、维护等内容,涉及经济学、工程学、管理学、计算机等众多学科的内容,这些知识必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软件工程课程的工程性质。③课程实验教学涉及众多的CASE工具。由于该课程涵盖了整个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周期,因此在实验教学环节就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生命周期中每个环节的CASE工具,如项目管理工具、需求建模工具、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工具、测试工具等。④软件开发模式和方法的变化性。软件开发模式和方法变化较快,而书本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达不到软件知识的更新速度。因此,教材上关于软件的知识点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软件架构模式、软件开发过程管理、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等当前热点知识在软件工程教材中基本上没有提及。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项目实训将这些新的软件工程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中。

2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软件工程教学方案的设计旨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满足当前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为了增强实用性,也是出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的需要,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软件工程实例、软件开发模式及软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知识,使学生具备参与软件团队开发工作的各项素质。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制定软件工程的教学思路,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其设计思路如下。

2.1以案例教学为驱动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的基本能力,针对软件工程课程各章节的理论知识点,以实际的软件工程开发案例进行讲解,引入“智能会议管理系统”案例,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软件工程案例入手,循序渐进地掌握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并以企业化软件开发过程为模式,讲解软件从需求定义、设计到实现与测试的工作流程,使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的过程,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2.2跟踪IT行业技术主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软件需求的迅速发展,软件工程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当前,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和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模式的出现,使软件工程教材往往滞后于IT新技术。而中间件、网构技术、面向服务计算等一批新技术和理念,对网络资源共享与管理、人机交互及软件服务等各方面提出了软件开发技术方面的新要求。为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密切跟踪IT技术发展主流,引入软件工程的最新发展技术,使得学生能够及时地了解软件工程中的最新发展趋势,并保持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的同步性。

2.3组织开发团队

软件工程课程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将一个教学班划分为若干小组,称为软件项目开发团队。每个小组有4~6人,按照软件工程项目的要求,每个团队设组长(项目经理)一名,以便于管理控制和任务分派。组长全权负责本组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日常事务管理,包括组织会议、交流协调、任务分派、进度控制、成果验收和成绩评定等。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有具体的工作职责,因此小组中需要划分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数据库设计师、界面设计师、测试员、文档员等角色,而且每位成员必须要完成该项目中某模块的编码工作。小组的划分还要注意组内和组间学生的能力搭配和开发实力的均衡,不能由学生自由组合,最好由班长和学习委员来实施分组和任命组长。这样能更好地培养软件开发团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其目的就是保证学生在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有实际的场景环境(主要包括用户、领域专家和工作环境),这对于高质量的软件工程实践过程而言是质的保障。

2.4合理选题

选择项目的内容时必须选择规模、性质和难度适中的软件开发项目。题目来源为教师指定课题和学生自选课题。选题的原则为新颖、实用和规模适中。新颖要求体现计算机发展的主流技术和应用范畴;实用要求所选题目一定是用户的实际需求,而不是由学生随意杜撰和随意想象的;规模适中要求所选的题目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所选项目的功能点个数应该为100~200。

2.5教学质量控制

教学活动必须注重实践教学效果,不可流于形式。尤其是在当前不少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和学习热情不高的情况下,除了加强本课程在讲授过程中的兴趣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制定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个阶段任务的完成标准和相关成绩评定方法,保障项目实践的质量和完整性。

2.6软件设计与开发环境配置

软件工程课程包含软件生命周期的各项内容,如软件分析和设计相关工具,以IBMRationalSoftwareArchitect和EclipseFramework为主;软件开发环境,以Java和C#.Net为主线的开发环境配置;项目管理工具(Project)、测试工具的实际应用指导等。因此,对软件开发环境的熟悉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一种项目开发、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的综合效应。

2.7改革考核方式

本校的软件工程课程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4部分组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期中考试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在实际考核中,笔者将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合并为实践项目成绩。每位成员的实践项目成绩的评分由任课教师和小组组长共同确定。每个小组实践项目的团队总成绩由相关文档编写、阶段性答辩效果和最终软件演示3部分组成,并由任课教师评定。其中相关文档编写占40%,阶段性答辩效果占30%,最终软件演示占30%。每个小组成员的打分由小组组长确定,小组组长根据各个成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表现和贡献给予一定的系数,所有小组成员的系数之和为1,因此,每个小组成员的实践项目成绩等于团队成绩乘以表现系数。由于每位学生的实践成绩与团队成绩和个人对团队项目的贡献有关,因此这种考核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强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举措

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要求,笔者提出了“案例导向、项目驱动”的设计理念,以软件工程的理论指导软件开发的实践,以项目开发带动软件工程的理论学习,并在软件工程的课堂授课和实践指导中贯彻这一思想。案例导向针对大多数学生初次进行完整的软件项目开发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优选案例,并在理论授课的过程中以案例讲解设计理论,为学生提供学习样板。案例分析过程采用“在动手中学习”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来提出案例的解决方案,为实施软件工程项目设计做好准备。项目驱动的主要内容是按照软件企业先进的项目管理和开发模式,开发小组独立完成一个应用软件项目的开发,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系统和规范的软件工程实践的训练,培养创造性的软件设计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软件工程课程的理论教学按照多数软件工程教材的章节设计,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结合面向对象方法讲授本门课程;而实验CASE工具的学习则是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里程碑指的是当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的两个星期,项目团队要完成的工作和纸质文档;而阶段性答辩是指学生完成一个里程碑后进行的阶段性验收。例如,当需求分析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结束后的两个星期,学生就应该提交需求分析说明书文档并准备进行阶段性答辩工作。小组的阶段性答辩由任课教师和该课程的全体学生参加,采用面对面的答辩方式,每个小组限时15分钟,答辩人由任课教师随机指定,但小组中的其他成员有一次补充的机会。在答辩结束后,任课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该问题的解答可由小组中的任一成员完成。由此可见,软件工程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举措的核心在于分段实施。实践过程按照软件企业的项目管理和开发模式进行,重点放在软件需求和软件设计两个阶段,强调组内的交流与协作,考察学生对需求变更的适应能力;要求开发过程反复、迭代进行,培养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同时,任课教师需要强化指导,通过答疑、上机辅导、讨论、资料、E-mail等多种方式,对课程设计进行全程指导,从而保证项目设计的质量。如果任课教师弱化了指导和沟通这一环节,往往会使这种项目驱动的实践模式最终流于形式。因此,教师的指导过程也是一次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

4教学效果分析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会像以前那样确定题目后就马上设计界面、编写代码。通过软件项目训练的学生大都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完成毕业设计,他们会在需求上花费较多的时间,会按照版本管理的规范来管理自己的毕业设计,还会用文档来记录关键的设计。而对于实验CASE工具集的学习和熟悉也帮助他们更早和更好地适应了在企业中的工作。

5结语

未来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的基本能力,学生不但要对软件工程理论知识有所深入,还要在软件开发方面具有“会设计、能开发”的能力。因此,该课程应强调“学生实践、项目实训”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实例教学和企业化程序开发模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在编程、企业开发团队沟通、软件文档书写等方面与企业开发任务无缝链接。

作者:李宗花 朱兆辉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窦万峰,吉根林.软件工程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13):59-62.

[2]张佩云.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案例式分段情景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3):77-79.

[3]吴志辉,唐承亮.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2(2):25-27.

课程教学设计范文7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念;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设计策略

近些年以来,虽然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但是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而言,依然显现出与其他专业课程严重脱节的现象,在教学工作当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变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实际上,高校属于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重要的课程之一,英语读写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为提升学生英语读写水平,教师可以利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设计出适合的教学策略,在激发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同时,确保英语读写课程教学工作的质量。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目标阐释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般来说,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对于思政课程而言,主要针对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通常情况下,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涵盖了众多不同类型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所谓课程思政,针对的不是一门课程内容,而是全新的教育思想。具体开展的过程当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到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当中。具体来说,在高校当中的全部课程均可以发挥出知识讲解、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借助此种措施,能够有效规避思政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形成孤岛化的情况,使所有的教师均参与到课程思政的教育工作当中,逐步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制度。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而言,需要科学利用课程思政理念,合理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便凸显出英语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思想性等优势特征,增强英语教学工作的整体效果,有助于确保英语教学的质量[1]。

(二)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思政目标

首先,提升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应用技能,通过读写课程,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翻译能力。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语言知识。其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提升。在教学中要注重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对比,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能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更加包容和尊重。最后,促进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发展。教师应注重提炼英语的人文价值要素,将其融入德育教学,将学生打造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

工作中的必要性分析从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状况而言,呈现出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大部分英语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均会参考课本中的英语词汇、语法等知识,在科学分析课文结构之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听、说、读、写等各项训练。与此同时,还有教师在英语教学内容中融入较多西方文化,结合不同的西方节日与风俗习惯,与我国形成对比进行科学分析。但是,教师运用此种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过度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东西最好。高校只有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三观,才能完成人才培养的工作任务。实际上,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都显现出制度化性质方面的不足。比如,很多高校会在一些知名国际报刊上面发表相关文章,注重国外大学的文化学历等[2]。为此,从我国高校教师的角度而言,应该积极开展反思工作,及时处理高校英语读写课程教学工作当中出现的不足,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人员队伍。对于英语读写课程来说,要求教师合理利用其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充分发挥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良好作用,既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也达到了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目标。

三、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设计策略

(一)加大对微课教学方法的应用力度,融入更多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进行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加大对微课教学方法的应用力度,融入更多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借助微课这种教学方式,引入更多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充分挖掘出英语教材当中的文化元素,并且和当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契合。与此同时,利用微课教学,不但能为学生讲解相关英语知识和技巧,而且也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启发和帮助,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影响,并及时改变大学生的错误思想,真正攻克思政教育缺位的难题,增强英语读写教学工作的效果。鉴于大学英语教学拥有一定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征,不但能够训练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外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增强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实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进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化的过程当中,要求教师为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同时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对比,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系统掌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分析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别,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大学教师在英语读写课程教学中注重合理应用微课教学方法可谓十分关键,有助于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帮助其深入理解相关英语知识。所以,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规定可知,教师应该提高对相关微课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引入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3]。一是可以将有关语法、修辞以及词汇等方面的内容融入教学方案当中。二是根据英语教材中的内容,需要引入更多的中西文化,并且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三是在英语教学内容当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其中可涵盖爱国主义精神、艰苦朴素、文明和谐、无私奉献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对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有所帮助,而且便于其形成科学的三观,更能加强对英语知识的学习热情。

(二)构建课前良好教学情境

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需要教师构建课前良好的教学情境,紧密结合不同单元中的主题内容以及中心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应为学生合理设置相应的课前预习作业,并且指导学生参与调查探讨与PPT制作等活动中,便于学生迅速融入相应的英语教学情境,能够对后续的英语读写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4]。例如,某高校英语教师为学生讲解《大学英语Ⅰ》“TheDoctor'sSon”课程内容的时候,可使学生了解到年轻人进行成长的时候对父亲呈现出来的态度变化情况,主要包含了崇敬、讨厌以及和解等不同的时期,最终加深了对父亲的感情,表明了父母带给子女的爱是最伟大且无私的。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应紧密结合此节课的主要内容“GrowingUp”,为学生展示出相关视频资料,然后向其提出相关思政问题:“Whyhavewechangedourattitudestowardsourparentssinceadolescence?”由此使学生对视频的内容进行热烈地探讨,深入掌握原文的主题思想,以便充分发挥出课程思政教育方式的良好作用。

(三)科学运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课程教学设计范文8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转型势在必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具体而言,要推动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高校开办应用技术型专业或课程,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通识基础课,也应积极响应国家规定与要求,将其发展为一门着重培养在校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课程,力争让学生在走上不同社会岗位之后,都能够将所学内容加以利用,帮助其发展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全方位实用型人才。为了达到以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然而这一切行动的根本与基础,则是要有有效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只有有了有效的教学目标,才能开展后续各项教学活动,并进行顺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英语课程教学设计。

二、目标达成度的提高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活动会使学生在学习后发生何种变化与提高的具体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期待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各项教学活动都要以相应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好的教学目标能使后续教学事半功倍。为了提高目标的达成度,教师应注意避免流于形式或不实际不实用的内容,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与观察,将应用型大学中英语课程制定教学目标的建议提供如下:

(一)具有操作性,实践性

不同教师面对的学生情况,课堂情况,教材情况,教学要求,学校要求情况等等,千差万别,难以一概而论。因此教学目标也必须有所差异,根据面对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例如不同班级的学生基础背景不同,AB两个班均为我校非英语专业班级,使用相同教材,并接受相同学时的英语教学,教学要求评分标准均一致。其中:A班级为理工科专业,学生对英语有较强的畏难情绪,基础普遍不佳。B班级为文科专业,学生对记忆背诵类知识掌握较好。作为两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然不能将两个班级一概而论。为了使教学目标更具操作性,对于A班级应强调夯实基础,将目标设立围绕单词量,语法知识,阅读与写作技巧等方面。而对于B班级,则应强调发展应用能力,例如口语能力,快速阅读文章能力,应用文体写作能力等。只有做到根据不同学情,制定有操作性实践性的教学目标,授课教师才能更好的帮助到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应该被列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

本门课程面向的学生来自各个学院各个专业,毕业后也将走上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那么学生们也会有不同的英语运用需求。所以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也需要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考虑进去。继续以上述两个班级为例,A班级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多为各类工厂的技工人员,以对工业类专业英语需求为主。而B班级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多为行政类岗位,对日常交际英语需求度很高。针对此类情况,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对不同班级有不同的侧重点,才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带来有用的英语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

(三)组织形式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今学生生活在一个日趋信息丰富,传媒手段多样化的世界中。过去传统的讲授形式越来越难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所以需要有更多样更有趣更贴近学生爱好的形式出现,替代传统以吸引学生兴趣。新颖的组织形式,大多包含充分利用手机及各类app完成教学,此种做法一举两得,首先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尽量避免枯燥乏味;其次,实现了很多传统课堂难以实现或者花费时间较多的活动,例如实时在线答题,上传共享文件,远程批改及云端储存作业等等。

(四)淡化应试痕迹

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常见手段,是作为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不得不予以考虑的一部分。然而过多的重视考试成绩,则难免使得教学忽略过程而过分看重结果。教师应该寻求的是考试成绩与实用性的平衡,既能够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又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正的英语知识,语言能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办法等等,各方面的收获。

三、教学设计原则

在确保较高的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基础上,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实用性职业性

与在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部分的诸多考量之一一致的是,在教学设计中,也应时时贯穿着要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作为应用技术类大学,实用性职业性是特色之一,应该充分加以发挥利用,才能使得学生毕业后,在日趋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取得一些优势。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做到多了解不同行业的工作内容,英语需求,紧跟行业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二)丰富有效的知识

在知识更新迭代异常迅速的时代,教材内容难免陈旧,如果以为遵循教材进行授课,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甚至传递了一些错误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补充更多的授课内容。对补充内容的要求,首先要丰富多样,从实时热点到各行各业的专业英语都要有所涉及,一方面拓宽学生知识面,一方面弥补了教材内容不够灵活的缺陷。其次要注意知识的有效性,要甄别教材内容以及补充内容是否真实有效,避免使用过于陈旧或来源不够权威的内容。

(三)完善评价体系,保证预设和结果相统一

最常见的评价方式莫过于各个阶段性考试,而学生最为重视的也是考试成绩。但过于重视某一次或某几次的考试成绩,容易使学生和教师忽略学习的过程。但实际上,不论在提升教学目标完成度方面,或者教学设计原则考量方面,都没有将阶段性考试成绩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相反,教师还应当避免将授课变为以考试为中心的模式。所以教师应该引入各种评价方式,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量化评价标准,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保证在教学活动之前预设的教学目标,能够在教学完成之后都得到衡量。

(四)手段多样化,优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设计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还要考虑使用何种教学手段。除了要多加使用现代化手段之外,还需要根据不同班级情况,甚至教室硬件情况进行优化。例如,单班授课学生人数在30人以内,则可以加入一些需要走动的课堂活动,一方面消除长时间上课的倦怠感,另一方面新颖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相反,和班授课学生人数在50人左右的班级,教学手段则需要有所改变,首先因为教室空间有限,人员过多不好管理,要减少需要走动的活动。当然手段多样化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教师还应该根据班级情况,学生情况,硬件情况,教材情况,学校要求,课程标准等等各个方面,下力气使得教学手段多样化,尽可能消除学生的懈怠情绪,优化教学效果。

四、其他注意内容

在明确了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注意事项,和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设计重点之后,仍有其他内容需要教师加以关注。首先,要注意平衡教学生态,近些年来,课堂教学被再三强调应从以考试为中心何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种种困难。作为教师,要努力创造出一个良性平衡的教学生态,保证学生有学的主观性,教师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避免过度灌输使学生产生倦怠甚至逆反心态。此外学生这一整体是由很多有差异的个体组成的,所以教师还应该关注个体差异与需求,做到以人为本。例如乐于表达想法的学生,应该多给其发言的机会,同时教师应该给予正向激励,鼓励其继续保持。但对于内向或因为基础不佳而不愿当众发言的学生,教师不应该强迫其在课堂上在其他同学的关注下表达观点,以免加重其对于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

五、结语

以提升目标达成度为前提的的英语教学设计,在应用型大学的公共英语课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不应再墨守成规,一味维持过去熟悉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情况,作出新的变化。只有明确如何提升目标达成度,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才能向学生传授更加实用多样的知识,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职场生涯中打下一个良好的英语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燕,等.学以致用:再谈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实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22-26.

[2]朱江.整合模式下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251-253.

[3]黄炳超.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5):16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