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学范例

金融管理学

金融管理学范文1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职;金融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渐成熟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的用人需求也逐渐转为重视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本科金融管理专业教育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技能型教育,实践教学是其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多流于形式,很难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高职金融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已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服务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满足金融业务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系统性、联系性、递进性等特点。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与评价体系、保障体系四部分内容。

1构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一体”是指以职业技能为主体,即以一线金融人才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为核心,而不是传统的以金融专业理论所具备的内在逻辑学习为重点。在进行教学设计中无论是课时安排、课时内容、教育方法等都应该以专业技能学习为中心。“两翼”分别为职业素质培养一翼和职业证书一翼,也就是在专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就工作所具备的素质(心理、思想、学习、创新等)进行教育,职业证书的获得上以资格证书为基础。这样,所建立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就把素质教育、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有机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了三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关系。

2构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三进阶”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要与区域经济、区域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行“分层培养、层层递进、稳步提升”的阶梯化实践教学模式,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层次,培养学生具备一线金融岗位所要求专业技能。

2.1基础实践层次

该层次包括金融基本技能实训和金融认知教学两个实践教学项目。学生在入学之初对金融行业尚未形成感性的认识,金融基本技能实训旨在让学生通过对点钞、字符录入、传票算等知识的学习具备金融行业必需的基础业务手工操作技能,是学生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和从事专业所必须的基础性技能。金融认知教学可以结合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来校举办讲座或带领学生到金融机构的营业、办公场所参观学习两个方面进行。以加深学生对金融机构工作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2专业实践层次

该层次包括金融核心技能专项实训和金融综合能力实践两个实践教学项目。金融核心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专业经验技术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根据金融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要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并结合专业实训室提供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训条件。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及相关模拟软件,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强化学生实用性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基本掌握实践工作技能。金融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践技能为依托,在实践训练中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训练。通过完整连续的实践训练,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毕业后能直接从事相关金融工作。

2.3社会实践层次

该层次包括生产实训、顶岗实习两个实践教学项目。在生产性实训中,高职院校可与保险公司、金融服务外包公司等机构深度合作,成立生产性实训中心,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担任教导教师,开展真实生产项目,学生对金融职业技能深入了解,对于一线工作所具备的能力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且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分析问题,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顶岗实习是所有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升华和检验,安排学生到金融企业进行对口实习,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金融机构一线业务岗和基层管理岗业务流程和规范,增强知识和技能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初步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3构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双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

“双结合”包括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两方面内容,在硬件管理层面包含执行部门、实践教学基地和管理人员等的硬件管理。在软件管理方面主要涉及管理制度、过程管理和评价体系等管理。

3.1硬件方面

建立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机构,确保实践教学最终目标能够准确达成。从学校整体层面对实践教学进行顶层设计,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各专业,制定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和规划。对实践教学工作起总领和监督作用。系部负责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具体工作。成立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担任管理委员会委员,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课程标准。在实践管理和评估方面实行双师共管的策略,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实践教学的评估,从多方面对实践评估进行准确的定位。

3.2软件方面

3.2.1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可以通过对实践教学文件资料的管理去实现。实践教学文件资料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考核标准、管理模式等,在文件的制定方面校内外教师互动,结合实际情况与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文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有助于对整个实践教学的过程、进展情况的把控,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准确的把握进行及时的纠正。

3.2.2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形成多方联动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企业以及校内外教师的资源多元管理模式。专兼职教师协作,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弥补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的缺点。

3.2.3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系统

实践教学评价系统应以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为标准。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不能仅局限于专职教师,还应引入政府单位、金融机构、协会组织等。第二,应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评估,要关注评价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职业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综合判断。第三,开发多种考核方式,实践评价的方式不仅包括现场的操作、测验,还可以采用实习报告、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考核。要在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否有提升的前提下,设定金融实践教学质量的考评指标,形成金融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系统,对金融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

4构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双条件”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高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由“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先进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软硬“双条件”共同构成。

4.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使学生获得与金融机构发展所需专业技能,就要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更主要的是对实际金融工作有着深度的了解。“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学校专业老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依靠专职教师的培养和兼职教师的聘请,通过“走出去”和“走进来”,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升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

4.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高职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应从校内专业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三个方面进行建设。(1)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校内专业实训室着重模拟企业现场,训练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应建设金融实训中心,打造高仿真金融交易环境,借助各类业务模拟软件,动态发展。实现包括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证券投资业务、保险业务等技能训练。(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严格按照金融企业真实的生产性要求,根据市场对产品的实际需求而建设的校内生产经营实体,接受学生参与生产经营活动。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可选择与具有一定实力的金融企业合作设立校内金融产品营销中心或金融服务外包中心,采用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等形式,开展真实业务的处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将学生纳入到金融机构的日常工作中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以增强,全面达到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高职金融专业可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优质、多元的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外实践基地的选择上,应选择具备一定规模的金融企业,确保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要注意选择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实习单位,满足学生学习业务、提高技能不同层面的需要,帮助学生多维度、多层次开展专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高职院校为社会经济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璐.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培养体系的探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2).

[2]蒋成忠.高职金融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评价机制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金融管理学范文2

1.1专业内涵不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确。

目前我国金融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各派纷呈,没有统一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对专业内容、专业范围的理解不一致,专业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有些金融高校确定的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和很多名校的信管专业非常相似,没有突出金融特色,这是值得商榷的。

1.2课程体系不严谨,知识结构不明确,教学方案比较混乱。

2010年l0月召开的全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确定了8门核心课程。分别是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信息管理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组织、信息存贮与检索、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各高校在制订培养计划时,据此为准则,同时对有些课程进行了调整。有的金融高校根据学校特色增加一些金融管理类专业课程为核心课程。一般情况下,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十几门。但这些核心课程基本上是金融、管理、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架构不严密。

1.3实践教学不够突出,专业能力训练不够,软硬件平台亟待完善。

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软硬件平台亟待完善,有些必要教学设施设备还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训练出学生能够解决专业问题和学习创新知识的能力。掌握丰厚、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打造能力的必要基础,要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程实践、成绩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2金融院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金融院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旨在培养既懂金融管理知识,具有管理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等部门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突出金融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将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专业建设首先要明确专业所在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是构建专业知识结构的依据,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学科发展不断给专业发展产生新的方向,专业发展为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金融院校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中金融是管理的目标,计算机技术是金融管理的手段。信管专业知识应通过金融院校的主干学科、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以及专业培养计划的导学图等方式体现,信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应融化在金融管理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该专业的基础,同时体现金融院校特色。该专业知识结构侧重于基本技能培养,重点在于应用,而不是原理。金融管理是本专业的应用对象,应当从应用的角度去了解金融管理类相关的其他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

2.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

信管专业应设立面向金融领域问题解决的跨学科、多课程集成的综合应用类课程,灵活增加金融学科相关课程,突出金融特色,体现交叉学科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色。精选专业核心课程,突出重点课程,为学生增加管理、计算机、金融等学科的选修课程,菜单式的课程结构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订单或对人才市场的预测,适当地安排最佳的“套餐”课程。同时,对课程计划学时进行整体优化,对照培养目标,分解出每门课程的重点、要点及难点,即找出构架学生课程知识体系的关键因素,再进一步明确该课程所需的教学时数。这样,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删除了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新知识,以反映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学到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3面向人才市场需求,建立阶梯式人才培养过程。

该专业知识结构的重点和关键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数据到金融管理中的信息所形成的独特知识结构。这一知识链的构建,必须符合信息化进程中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高级人才的需求。金融院校制订的专业知识结构应当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尤其在新生入学之初,通过名家讲座、学术引领、人生指点,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更有规划,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热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兴趣。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符合该专业动态的知识结构需要。平时定期安排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的技术讲座,邀请名师专家开设专题报告,尤其是安排一些软件开发企业、特大型工业企业、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各类型的信息主管进校介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及今后的需求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全面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总之,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提高、素质增强等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培养过程。

2.4完善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金融管理学范文3

关键词:多学科视角;企业财务管理;拓展应用;创新研究

基于多学科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的根本意义在于,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中的专业理论联系自身实际情况,找到更加合理、更加节约、更加有效的财务管理办法,形成更加科学,更加前沿,更加先进的财务管理思维,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形成核心竞争力,达成企业盈利的目地,建立更加完善全面的企业管理体系,助力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

1基于多学科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研究的意义

企业的经营牵扯到诸多问题,比如生产、销售、运输、宣传等环节,这些环节会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成果,形成盈利,然而只有盈利而缺乏管理的企业是无法走得长远的,为此就需要企业财务管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的变化速度和幅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对企业的发展本身就是极大地挑战,企业经营中的各个环节都会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而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当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就是加强做好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管理,就是理顺各个环节的运作关系,可以说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动态性综合化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然而现阶段,企业忙于应付市场变化,往往会忽视企业财务管理这个有力抓手,有而不求精,有而不求变。虽然我国的财务管理相关研究一直处于拓展和创新当中,但是许多企业依然受限于思维意识和观念眼界,把企业财务管理单纯看作是一项财务工作,单纯看作是一个专业学科,而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相分离。基于多学科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融合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在内的多专业学科,开拓企业财务管理思路,更新企业财务管理指导理论,引导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实践,打破困局,摆脱瓶颈,指引方向,使企业能够真正用好财务管理这个助推企业发展的抓手,站在更高的位置,更前沿的角度,统筹结合各学科的研究成果,促进企业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保持旺盛活力。

2基于多学科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和许多学科进行结合都会产生良好反应,实现创新,下文主要分析基于管理学、经济学这两个学科视角,进行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具体分析如下。

2.1基于管理学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在“管理”,基于管理学视角做好企业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符合其内涵与本质要求。在管理学中,管理控制要素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的帮助最为有效。对于管理控制要素的研究,国内外呈现百花齐放局面,研究成果丰硕,然而将管理控制要素与企业财务管理拓展和创新融合最好的,是以下五点说法。第一是控制环境。其主要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体制创新。控制环境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经济形势等,较好理解,相比之下,内部环境较为复杂。通俗来说,可以把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体制架构等统称为企业管理的内部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能否落实到位,能否发挥效果,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是否能够被管理层重视从而上升到公司战略发展的高度,而控制环境在企业财务管理的体制创新中的重要体现就是企业财务管理对“权”的态度,放权或收权到何种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能否有活力进行拓展与创新。第二是风险评估。其主要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创新。风险的存在是做好管理的主要原因,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多样,既包括金融、政策、财务等直接风险,也包括施工、事故、内耗等间接风险,这些归根到底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加强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针对风险系数高的因素做好控制与防范,在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上有所针对,有所准备,有所创新,是风险评估在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创新中的重要体现。第三是控制活动。其主要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式创新。控制活动是企业管理者制定方案或事件决策能否被执行的保障,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控制活动,需要其作为重要支撑。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式创新要从控制活动角度出发,使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于各职能部门工作和各经营环节运行当中,明确制定包括上报、审批、授权、核实等一系列流程在内的控制方式,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各项决策的落实到位。第四是信息沟通。其主要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手段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动态性的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信息沟通就是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的关键手段。站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只有各部门之间做好信息沟通,才能确保反馈得到的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才能确保制作的财务管理报告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系统的信息沟通机制和科学的财务管理报告是企业财务管理手段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信息沟通是实现其的基础。第五是内部监督。其主要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机制创新。监督的最终目的是避免发生错误,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要依靠企业监事会或是职工本身,这有利于保障财务管理的合理性,以及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控性。最为关键地一点,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加强内部监督,能够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和决策失误风险,避免出现违法乱纪的情况。

2.2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分析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宏观经济学角度,一是要注意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的长期目标,与企业战略规划相结合,做好应对通货膨胀问题的准备和实施计划,要做好企业发展各阶段的财务分析管理,以确保在企业各个发展阶段都能够完成既定目标,实现业绩增长和扩大就业目标。二是要将货币政策、金融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这是因为货币政策、金融管理与市场、投资、金融等环境息息相关,直接决定了企业财务决策调整的空间大小,所以在宏观经济学视角中,对于货币政策、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微观经济学角度相比于宏观经济学角度,所考虑的问题相对复杂繁多,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点。第一是企业经营中心和财务工作内容的创新。传统观点中,企业经营的中心是资本的保值与增值,围绕这一中心,企业要有盘活资本存量的能力,并且伴随着资本的增值,要能够不断优化资本的配置水平。为此,从微观经济学角度,企业经营中心的创新重点应放在加强对于资本存量的经营与管理上,调动企业全部资本,开发财务管理潜能,使资金最大程度流动起来,从而使收益最大化。第二是控制优化资本的投资方向。在经营中心和财务工作内容创新的基础之上,企业要合理利用资本,认真分析市场环境,调整优化投资方向。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比如一些企业不愿意加大产品创新研发投入,主要就是过分考虑前期投资巨大,收益慢的问题,却忽视了后期产品创新研发完成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所以要控制优化资本的投资方向,提升资本的利用率,发挥企业财务管理重要的杠杆作用。第三是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投融资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确保资本稳步增量,投资循序增加,这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市场的瞬息万变,让企业必须重视对于资本增量的管理与控制,这其中很关键地一点就是加强对投融资渠道的评测与监管,只有得到真实准确有效的信息,才能作出合理的投融资选择,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有利于优化企业的资本增量结构,保证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与安全。第四是提升资本配置的效率。提升资本配置效率,提高资本优化水平,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目的和核心部分。企业的资本在进行投资生产后,要确保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财务管理和规划资本使用时必须分析的问题。一般而言,企业对于资本配置的效率十分看重,企业财务管理在进行年度财务预算等工作时,往往会理顺资本构成、资源配置和产能结构的关系,深度发掘可能性,从而提升资本配置的效率,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推动企业良好发展。

3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基于多学科视角而进行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研究,有利于更新企业财务管理指导思想理论,拓宽企业财务管理思维意识,拓宽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途径,使各学科的研究成果都能与企业财务管理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彼此作用,从而成为企业良好发展的助推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基于多学科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研究,可以使企业始终保持创新动力和旺盛生命,补足短板,弥补不足,紧跟前沿,保持先进,保障企业在应对激烈地市场竞争的同时,可以平稳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次丹阳.关于基于多学科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的研究[J].财经界,2018(29).

[2]蒋书岩.基于多学科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探讨[J].财经界,2018(29).

[3]何刘颖.基于多学科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8(23).

[4]王弘泽.以多学科视角为基础的企业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分析[J].商情,2018(1).

[5]胡智琪.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6).

[6]赵晓红.精细化管理理念下油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16).

[7]胡岽琛.浅析管理会计在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8).

金融管理学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发展策略

互联网金融是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渗透与应用的产物,它的出现不仅颠覆了传统的金融管理方式,更带来了新的金融理念。目前普惠金融的发展是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方式,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如何拓宽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则成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普惠金融的概述

普惠金融主要是指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模式,可以满足社会各阶层金融服务需求,尤其是满足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体、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特别需求的金融服务模式。从宏观市场来看,普惠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高高在上”的局限,将平等的金融服务覆盖到各个社会群体、组织,从整体上营造了公平且有效率的金融环境;从微观市场来看,普惠金融能够面对社会弱势群体,最大限度地延伸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惠及更多的微观主体。相较于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操作便捷,服务及时,普惠金融主要依托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用户可以不必亲自到金融机构,直接通过互联网提交服务申请,如网络贷款,购买金融产品等,网络系统自动进入服务模式,大大缩减了金融服务时间,让用户在“一键操作”中获得更加便捷、有效的金融服务体验。第二,用户众多,覆盖面广,普会金融的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服务,因此降低了传统金融服务中对用户身份的限制,通常用户只要通过智能设备就能够获得服务内容,由此可见,互联网所到之处就是普惠金融的服务范围,这样的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金融管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真正实现了金融服务普及大众、惠及大众的优势。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

在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下,普惠金融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机遇,在金融服务过程中,不仅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还拓宽了金融服务渠道,打通了金融服务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隔阂,打破了金融服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有效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较短,许多金融管理规范尚未形成,从而导致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来看:第一,金融服务的覆盖率较低,难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例如由于网络完全管理能力不足,存在信息风险,影响了金融平台对用户信息的审核与处理;许多低收入、贫困人群,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弱势群体对普惠金融认知不足,不懂或者不愿意参与到金融服务中来。第二,缺乏强有力的金融监管与规范,金融服务存在无序状态,例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方各司其职,但是在互联网金融规范方面却没有实现统一规范,对于不规范操作存在监管漏洞,影响了普惠金融的长效发展。第三,缺乏高效的信用评估体系,对用户的信用信息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于一些用户“刷信用”的行为无法及时防范,增加了普惠金融管理风险。第四,对于虚拟金融与实体金融的认知度不够深刻,二者缺乏协调性,限制了实体金融的发展,增加了互联网金融出现泡沫的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策略

1.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动信息共享

互联网金融平台是普惠金融运行的基本载体,因此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平台优化与构建,推动金融信息的进一步共享,是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在互联网金融平台构建中,相关机构应注重对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对披露内容进行评估,确保金融信息质量,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充分依据;加强信息监管,注重对用户信息的核查与处理,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提高信息管理效果;注重征信评估,对存在不良信用记录的用户应做好风险防范,构建金融管理良性循环;完善网络服务内容,提高智能服务水平,简化服务过程,确保普惠金融的便捷有效。

2.创新金融服务新业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普惠金融的服务方向是惠及社会各个阶层,为不同群体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因此,确保大众对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保证大众能够广泛接触并信任金融产品则是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普惠金融应积极推动金融服务新模式,打造更加符合大众需求,更加“接地气”的金融新业态,并将其融入互联网金融平台中来,才能够激发大众的参与兴趣,体现普惠金融的运行特点。在金融服务创新与优化中,普惠金融一方面要深入对大众的调查与分析,理解其对金融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并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不同类型的服务形式;另一方面注重普惠金融APP的设计,利用智能设备将金融产品融入大众的经济生活中来。

3.加强管理规范,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社会不同阶层的群体,而客户群体的广泛性,必然会由于信用等级差异而造成一定的金融风险,因此为保证普惠金融健康、平稳运行,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规范,合理控制金融风险。例如,做好对用户信息的审核与认定,根据其所申请的金融服务内容对比征信体系,确定其信用等级,以合理筛选用户,控制金融风险;在完成金融业务交易后,应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对用户的经济行为进行跟踪与分析,及时评估用户还贷能力,对于存在偿还风险的用户,需启动应急措施,做到有备无患;加强后期管理,对用户金融数据进行整合,形成普惠金融数据库,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实现风险评估与管理。

4.推动教育宣传,提高民众金融素养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尚属于新鲜事物,大众在接触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误解与顾忌,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发展缺乏规范,也降低了大众对普惠金融服务的评价。针对此,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动金融教育与宣传,将普惠金融服务与维护大众的合法权益相结合,提高大众主动获取金融服务,并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例如,社区可以积极开展金融讲座,推动金融知识的普及,引导群众了解普惠金融发展特点;普惠金融APP也可以在首页进行宣传与介绍,利用多媒体形式提升金融教育的生动性与直观性;强化民众的维权意识,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引导民众依法维权,进而用外力作用规范、监督普惠金融的发展。

5.加强宏观调控,推动金融服务规范发展

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当前金融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普惠金融作为一项惠及社会各个阶层的金融服务,应得到政府的广泛支持。基于此,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引导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并利用政策倾斜,支持其高效运行,为不同群体,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及时有力的金融支持。例如国家应利用指导性方针政策,鼓励普惠金融发展,引导更多市场资源进入其中,提供充足对资金支持,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建立健全金融市场监督机制,针对普惠金融中违规、违法操作给予严肃处理,肃清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影响市场运转的不良因素,推动普惠金融的健康有效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获得了新的机遇,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正视并分析。为推动普惠金融的服务范围,相关部门应积极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完善金融政策环境,加强金融监管与规范,推动金融教育与宣传,进而引导普惠金融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健康发展,让金融服务真正惠及到社会各个阶层。

参考文献:

[1]王丽波.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普惠金融发展的几点探讨[J].时代金融,2019(06):3-4.

金融管理学范文5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当代经济管理;经济建设;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对于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他们以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理论等传统经济管理的思想为指导,通过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更新管理的方式,使企业的经济获得更好的发展。可以说,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使他们开展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为当代新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着管理人员工作的效果。因此,在当前时代,研究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1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概述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全面开展,美国和德国等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采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现的新技术来发展自身的生产力,使得相关国家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实力也随之增强。在这样好的背景下,逐渐出现了企业管理学的雏形,经过相关经济学家的不断研究和创新,在一战之后,企业的管理思想会逐渐成型,为人们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在经济学家不断探究和创新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经济管理流派出现并被认同,逐渐地成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也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基础的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传统经济管理学上不断做出突破,逐渐形成了现代管理,企业管理越来越成为一门完善的、综合性的学科,但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仍是我们研究和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丢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就无法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就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形势做出误判,从而影响到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认知并利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以此促进企业经济建设和管理的全面发展。就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而言,1956年9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正式提出党和国家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但是在其后近30年的时间内,我们一直在摸索中缓慢前进;1982年9月份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标志着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逐渐形成。在邓小平理论中,对于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和总结,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思想的指导。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出我国应“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继续保持着中高速的增长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增长到了80万亿元,稳居世界的第二位,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率已经超过了30%;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结构也不断获得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的产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高铁、公路等基础性的民生设施也在推进建设的速度;而且,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也在稳步推进,年生产粮食达到6000亿公斤以上,并且城镇化建设效率也以年均提高1.2%的速度在快速推进,8000多万的农业转移人口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此外,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果十分丰硕,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而这一切经济发展建设的成果都是基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优化和创新而实现的。

2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

2.1对当代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

农业是一个国家生存和经济建设的根本。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我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数量中占比较大,而且,加之我国人口众多,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以及国民的温饱问题,我们也必须将农业发展作为基本的国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数量数据(见表1),我国的农业人口在2000年以前,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业人口数量逐渐降低。到了2017年,我国的农业人口数量已经由建国初期的90%多降低到了41.48%。在当前的农业、农村建设中,由于新农村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我国的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行动下,“互联网+传统农业”的发展形势,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配上了发展的翅膀,农产品的深加工也不断取得新突破,但这都离不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循环性特征,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三农服务队伍”要充分地认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不断总结农业生产过程,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应用,逐渐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思路和方法,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见表1。

2.2对当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企业和公司也在蓬勃地发展,根据企业和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渐兴起了企业管理学,这门科学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也使得企业管理逐渐走上了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从第二次科技革命发展到今天,企业的管理理念也由最初的理论发展成为科学理论,并逐渐转变成为当前的管理学理论。但这一理论的基础就是由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优化,不断汲取实际的管理经验与改革创新发展起来的,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其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保证该思想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改进和创新,才能使其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3对货币金融管理的影响分析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金融货币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货币的应用把人们的供需关系以及企业的经济管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社会活动充满了经济性。在对金融货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发展,供求关系与相应的管理活动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在我国传统的金融货币管理活动中,是以“士农工商”的顺序进行排列的,商品的价值也是以农产品的价值决定的,但最初我国历史上对货币的管理缺乏统一性,所以,以物易物是主要的交易形式。在秦始皇大一统以后,货币虽然逐渐统一,但各种私铸行为屡禁不绝,影响了当时朝廷对于货币金融的有效管理。当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国家对于金融货币的管理体系日渐成熟,理论体系的发展也日趋成熟,随着越来越严格的货币金融管理行为,很多违法分子为了利益,兴起了小额贷,前段时间的“校园裸贷门”事件就是这种违法高利贷的具体表现,为此,我们应采用强硬的法律措施,利用行政手段加以严格的控制,从而有效管理金融货币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有序和可持续性地发展。

2.4对国政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

中央政府在治理国家时,也需要借助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并对其进行创新和优化,从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提高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在当前我国的国政治理过程中,国家对于经济管理模式的不断调整,就是对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不断优化和创新。在我国古代,由于政府不重视商业行为,只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因此不得不采用“量入为出”的经济管理手段,但这一经济原则直到今天,对我们的经济管理体系还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根据这一经济原则,我国已经全面实行了“营改增”,并且合并了地税与国税,同时推行了新会计准则,并实行了全面预算的财政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的国政经济管理越来越成熟,同时也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经济管理具有极大的影响,这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为此,我们应积极利用有利的一面,促进我们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针对不利的一面,我们也要对其进行优化和创新,促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邱亮.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7):114.

[2]赵霞.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132.

[3]赵梓玮.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J].经贸实践,2018(1X):147.

[4]谷秀慧.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8(1):140-141.

金融管理学范文6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现代经济管理;发展启示

近几年,在全球化趋势逐渐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传统经济管理和现代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也愈发明显,不过,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传统经济管理当中也有很多优秀的内容与观点,这也为企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推动了企业的现代化、可持续化发展。无论时代怎样演变与发展,我们都需要吸收、保留优秀的发展理念,从而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指导。为此,本文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展开阐述,以期找到其对当代经济管理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启示。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阐述

现代经济管理领域,管理是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保证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也就是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积累、沉淀的宝贵经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映射出传统社会的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特点,体现出独特的管理理念,总体上看,传统的经营管理思想更多地体现了政治影响,以下为几项主要的思想观念。

(一)家国同构观念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无论何时,农业产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自改革开放后,不管是社会经济抑或是产业结构出现怎样的改变,农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一直都未曾被撼动。基于农业产业而形成的根本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在封建农业社会,农业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前提,当时属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不过,因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贵族之间在血缘关系的支撑下,逐步形成了立足于国家同构,体现出宗法君主制的社会形态。以此为基础,政治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并明确强调中央集权政治特点。

(二)重农抑商观念

追溯历史可知,这一观念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这一观念是古代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对这一观点持认同态度。孟子曾提出“为富不仁”的观点,在荀子看来,富强是值得向往和追求的,但是不应该忽略“工商众则国贫”的思想,这两种思想是共通之处的,实事上,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权威性对于古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秦代开始,在对货币进行统一管理后,货币金融管理开始萌芽,现代货币金融管理也是由此受到启发,开始在市场上发展并逐渐成熟。

(三)教化观念

从古至今,儒家都在提倡教化的重要性,提出应以伦理道德、三从四德等伦理教条来对家族关系进行定位,这对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另外,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社会存在非常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对于这一社会问题,大量的思想家也做了种种尝试,希望可以扭转这种社会现状,尤其是墨家和儒家,这两个学派都坚持均平原则。不过,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经济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差距最终完全暴露出来并最终被承认。

二、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影响下,当代经济管理的发展启示

(一)促进现代农业管理的完善

基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经济管理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并最终形成了融合小农经济意识与农业生产的一种中庸思想。可以确定的是,中庸思想是偏向保守的,应展开适度的优化创新,不过还应当考虑到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协调性问题,从而使我国农业能够稳定、健康地发展。在传统思想中,农业生产实践问题备受重视,相比之下,现代经济理念注重强调的是管理理论和思想,对于实践管理的重视度不高,无论单一地依赖哪一方,都无法很好地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一点,应思考如何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管理的质量与成效,达成传统和现代思想的有利结合。

(二)提高当代企业管理的有效性

基于企业管理学的不断完善,科学管理对于在现代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也成为一项重要标志。当然,知识经济时代和传统时代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环境已不同于以往,不过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完全摒弃传统经济管理理念是不可取的。传统观念对于提高员工的凝聚力来说可以发挥有效作用,并且还可以对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进行合理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保证当代企业在现代社会更好地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企业需要汲取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精华,并进行优化升级,充分借鉴过去的发展经验,与企业的现实发展情况结合起来,制订与企业发展更加契合的制度和模式,从而是企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得到满足。

(三)优化法律制度,加强货币金融管理成效

货币和金融一直都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无论是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抑或是现代经济管理思想。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二者都被结合在一起形成金融管理思想。金融管理思想主要强调的是以供求关系为基础,从管理的角度着手来展开货币的管理工作,从而逐步建立一套系统的金融制度。从传统经营管理思想着手来研究这一问题,通常更为强调粮食价格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明确货币价值,从而就可能会造成“谷贱伤农”的问题,最终使商业和农业之间产生较大的矛盾。金融市场主体相互间的借贷、利息活动和我国早期的高利贷有很多共同点,经济发展如果忽略地对这一问题的控制,就一定会导致各类不良后果。对于这一点,政府应当积极修订相应法律制度,以防带来不利影响,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

(四)注重传统经济管理的创新,持续推动经济进步

在邓小平理论中,体现出的相关经济管理思想都是以传统经营管理思想为依据而形成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当代的经济发展。在古代,我国的管理思想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熟度,如《孙子兵法》中提到的政策、组织形式等经济管理理念。邓小平对这些思想进行吸收和发扬,流传到当代,这些思想可以和我国现实发展情况结合起来,形成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思想,有效保障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经济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国家要在管理控制财政的基础上,保证国家有充足的发展资金,从而维护生产与管理活动的平稳运行。

三、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对新形势下传统经济管理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归纳,并对其为当代经济管理发展所带来的几点启示进行了总结。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我们应对积极、正向的传统思想及发展管理理念有正确认识,总结其中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并立足于我国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发展形势,取可用之处加以优化利用,并结合以往的发展经历科学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思想体系,为社会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倪雨辰,范均.试论传统经济管理对现代经济管理的启示[J].科技风,2016(10).

[2]王松涛.传统经济管理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启示[J].消费导刊,2018(1).

[3]朱静.古代循环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的启示[J].当代经济,2015(13):10-12.

金融管理学范文7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金融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从生产到消费,从积累到流通,货币、银行、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近些年,科技发展迅速,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金融交易途径逐渐增多,交易资金增大,但是金融管理松懈,金融体制落后,阻碍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入21世纪,我国着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诸多问题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国有金融企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切都标志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迈上了前所未有的新台阶。自世界金融危机以后,金融信贷风险不断增加,信贷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研究人员面临的主要课题。从金融的主要业务——银行业务来看,国际银行和各国银行的管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金融结构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管理。20世纪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方法的革命性变革。近些年,各国相继出台了各种金融类协议,建立多种金融发展模型,例如“两层法”,即在要求大多数金融机构服从其协议规定的简单的标准法的同时,允许一些特定的具备高级研究能力的国际性商业银行使用自己开发的内部模型。就我国银行行业来说,信贷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比重要低于国外的信贷资产比重,降低了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加了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紧迫性。金融危机之后,金融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条令,但存在的问题仍然相当严重,这些都需要我们增加投入,加大研究力度。

二、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信贷行业和领域集中

我国的金融信贷行业主要集中在银行产业。当下房地产、生产制造业及基础建设等的资金投入增多,吸引了大部分来自银行的信贷资金,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价格高企的预期并没有在严格的宏观调控下回归到合理水平。根据获得的数据来看,我国信贷风险暴露周期与信贷业务运作周期相当,金融信贷风险危机处于爆发前期,若房地产市场出现商业转机,容易激发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增加。由于金融行业比较集中,使得其在风险管理上出现不平衡现象,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二)不能正确估计信贷风险概率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虽然银行对客户的评判级别很多,但是银行对信贷客户的信用级别评判方法不严格,造成银行对客户违约概率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缺乏精确的计算。一旦出现问题,风险爆发,不但会使银行遭受重大损失,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整个经济体制运行,金融环境波动扩大,经济损失增加。

(三)质押贷款中对于质押物的估值相对较高

目前在中国金融信贷中,质押贷款是较常见的风险抵押形式。由于抵押物价值的估价时间短,并且它的价值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抵押价值具有不确定性,会影响信贷的准确性。2007年上半年我国股权证券市场处在高位运行,很多贷款企业以股票股权等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由于股票市场时刻在波动着,在后期,股票价格出现回落,陷入低谷,使得在金融信贷行业中以股票作抵押的组织产生了很大风险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在金融信贷风险管理中,质押物评估环节薄弱,使信贷行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流程等不完善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下,金融信贷风险管理分割现象严重,整个信贷风险管理的环节、流程得不到有效衔接和梳理,信贷风险管理的框架和流程不完善,造成信贷机构对风险无法作出系统的估量。特别是缺乏独立且完善的风险报告系统,造成信贷机构的管理者无法把握信贷风险状况,难以掌握准确的信贷数据,不能有效地面对信贷市场环境的变化。另外,我国信贷机构信息化管理出现相对较晚,没有完善的智能分析数据库,成熟的专家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也比较缺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信贷业的发展。

三、改善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的有力措施

不断加大的金融信贷风险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的隐患,阻碍了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怎样解决金融信贷风险问题,将信贷机构的损失降到最低是目前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提高盈利水平、增强内部积累能力

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信贷行业的利益水平,我国的金融信贷机构应提供具有特色的金融服务,增加资金来源渠道,扩大盈利空间,走资本自我积累道路,提高资金储存量。具体来讲,信贷机构风险管理者首先要调整金融资金结构,降低风险资金投入量,改变现在信贷风险管理中资金利用的单一性,改变信贷集中现象;其次,在管理中要大力开设中间业务,减少信贷风险资金的投入量,在一定情况下,减小信贷资金规模,使资本充足率回升到合理水平。

(二)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间资本

在社会经济逐渐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积极吸引国外资金,增加国家资金储备量,在我国可以考虑开设多个股票源,建立开放的多元股权结构,为外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提供通道。在我国,民间资本规模占据全国资金比例较大,由于投融资体制不顺畅,绝大部分沉淀在银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合理利用这些资金,或将一部分资金转为金融行业的股票,可以大大增加金融行业的资金利用率。

(三)建立合理的质押物评估机构

当前信贷机构对质押物的评估偏高,并且有较大部分是以股票的形式进行抵押,这些物质存在不确定性,受到股票市场的影响很大,信贷机构不能精确对风险进行估量,造成金融性信贷机构不可挽回的损失。建立合理的质押物质评估机构,能有效判断抵押物质的价值,评定信贷风险等级,为领导层做出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金融管理学范文8

关键词:金融安全;金融周期;金融风险;管理手段

在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之下,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不仅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必要法宝,同时也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战略武器。因此,面对金融周期的变化发展,需要在整顿金融市场的基础上,调节金融政策和战略部署,有效促进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从而提升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

1金融风险的结构特性

1.1金融具有风险管理的职能

著名金融管理学家莫顿和博迪曾说过,金融具有六大显著职能,其中风险管理是最核心的部分,如果不全力提升风险管理的质量,其他职能也无法有效发挥出来。例如,无法对支付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支付管理的效果就发挥不出来,无法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信用管理的效果也发挥不出来。因此,现代化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实际创造企业价值、拓展经营效益的过程中,应该对金融本身的性质和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际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好风险管理的职能,尤其是金融机构为了业务跨界、过度创新、规避监管等,产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对自身经济体系造成威胁。而且投资者无法马上准确辨认出这些金融产品的价值,再加上搜集不到有效的经济信息,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做出科学的决策。因此强化金融自身的管理职能,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

1.2风险是金融的内在天然属性

在金融体系中,无论是单个危机还是涉及整个体系的危机,金融危机最终的表现形式都是信用偿付。同时,由于金融产生的最基本条件需要与信用和货币联系在一起,再加上有货币的地方就一定有违约概况,从而引发金融风险。也可以说,金融与风险是与生俱来并列存在的。大量事实经验表明,金融体系往往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引发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其他因素可能只起到一定助推作用,例如在商业银行中,内部诈欺风险是各类风险中占比最高的。除此之外,金融机构为了能实现社会效益,总会适时推出一些经济衍生产品,一旦突入市场得不到预期结果,风险会加剧。由此可见,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威胁。

1.3金融风险的具体体现

风险管理和风险作为金融的两大天然属性,具有二元性,一方面在管理风险;另一方面又在制造风险。想要获取最大的利润点就需要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两者的力量根据金融市场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一旦没有控制好金融机构就会陷入经营困境。因此,如果能够始终站在平衡的立场,就能有效控制风险,反之就会促使风险的爆发。金融风险的具体体现表现在宏观和围观两个层面上。从微观层面上来看,金融风险的发生存在必然性。因为就金融机构自身来说,由于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客户的不稳定性,每天的交易都存在风险性。而且就金融群体来说,一定会存在部分机构由于无法解决自身风险而使整个体系承担连带责任。该类型的风险破坏程度较小,还不足以波及到金融安全,但是如果不加以管理,势必会产生重大的安全隐患。从宏观的层面上来看,风险的发生具有周期性。金融机构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可以由外界化解,不必自身承担。因此金融风险总是从形成到破裂在不断获得救助,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并且有明显的重要意义。相关部门提出要不断深化金融机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保障金融公司能够提升自身的独立性和科学性,提升自身抗风险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易引发风险金融个体的数量,还能保障金融群体的利益,从而提升整个金融市场的安全发展[1]。

2金融风险的周期性与经济周期

2.1金融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体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之所以会存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为了经济效益,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不仅破坏了经济周期的良性发展,也会引发信贷危机。伴随着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银行成为该类企业获得资金来源的主要金融机构;但是一旦这些企业走向衰亡,银行也会产生大量不良资产。再加上企业在萧条时期其抵押产品的价值也会降低,也使得银行不得不选择顺周期行为。由此可见,银行风险周期、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巨大的联系。

2.2金融周期也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周期

金融周期不仅能够反映实体经济周期,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虚拟成分。因此金融周期自身的波动幅度,尤其是在市场中的价格变动要比实体经济更加剧烈。一些投资者为了实现短期效益,故意将扩大这些虚拟成分的价值,使其不断超过自身的弹性,最终爆发金融危机,引发市场的动乱。具体表现为,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并蔓延,基本上每十年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而且每次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实体经济的“震感”并没有金融体系强烈,因此对金融周期进行研究和分析对风险管理来说有重大意义。

3当前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1金融组织机构与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健全

想要全面促进我国金融市场高效、健康的运行,就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组织机构以及与之配套的安全管理体系。但是虽然当前距离改革开放已近40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金融组织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也不够完善。相关部门虽然已经出台部分文件和政策,并对金融机构内部组织中的各项资源进行了明确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组织机构内部分工依然不够明确,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例如金融机构中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和管理部门,一旦出现危机企业部门无法独立承担相应的金融风险,使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同时,不良的信贷制度和债券也为银行的发展带来阻碍。

3.2缺乏科学的金融风险防控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逐渐加快,金融机构在面临无限机遇的同时也迎接着一轮又一轮的挑战。但是面对这种大环境,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一些小型金融机构甚至对风险的基本内涵和概念都不是很了解。例如,一些金融机构为了实现预期社会效益,在没有做过市场调研和评估的情况下就满足增加理财产品,再加上客户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机构发生风险的概率。同时,对于投资者来说,最大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也就是投资之后取得的经济回报,因此也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扰乱了金融市场的秩序。

3.3金融市场中的信息缺乏透明性

想要获得金融市场中各类信息咨询,就需要保证金融信息的透明性。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投资者获得有效的金融信息,也能对金融市场作出科学评估和预测,从而促进自身决策的科学性。但是当前的情况却是,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够透明,很多信息和资源都在机构的内部消化,呈现出一种相对不公平的发展趋势。例如,金融市场中的信息无法透明化,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也会造成影响,为经营者和投资者带来损失。同时,一些内部交易行为也会使资金的流向走向混乱,阻碍社会的发展[2]。

3.4业务形式和金融产品相对单一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中的服务范围和产品形式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内容相对单一,主要还是以存贷款为主,没有形成全球化运作以及混合经营的模式,金融产品相对匮乏,金融的业务类型也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求,更无法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尤其对于我国来说,为了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制定出了许多吸引外资的投资政策,导致很多外来资金涌入国内市场,产生一种混乱的局面。

4金融安全视角下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分析

4.1有效加强对我国财政体系的监督

第一,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有效完善对金融机构的财务监管制度,大大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同时还需要确立完善的法律监督机制,使一切监管活动都能做到有法可依,为我国金融机构加入国际金融市场奠定基础。第二,在借鉴发达国家监管机制和偿付能力的基础上,帮助保险企业建立科学的偿付机制,保护投资人和投保人的利益。第三,完善对证券公司的监管,保证证券企业的财务制度与国际情况相符,促进证券企业能够直接参与到金融管理的实际工作中。

4.2建设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体制

想要全面提升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建设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体制。具体应该首先,加强对金融机构内部人员的培训指导,使其对金融市场信息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活动,各部门主管需要建立严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提升其抗风险意识。其次,明确金融市场中的各项制度和准则,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准确把握金融市场机制,发现潜在危机,有效促进金融风险管理效率的提升[3]。

4.3拓展国际间的金融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我国金融市场也面临着“走出去”的发展机遇。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在合理拓展业务范围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国际金融竞争中,在有效融入国际环境的基础上,有效提升我国经济地位。首先,应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在经济联合的基础上,金融机构还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逐渐拓展业务范围。其次,金融机构也需要将分业经营逐渐向混合业务经营方向靠拢,调整自身的经营模式,利用有效的国际经济市场信息,提升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有效拓展业务的同时,保证经济市场发展的合理性。

5结语

综上所述,在金融安全的视角之下,了解金融周期的基本概念是金融机构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在经营和发展中,也应该提升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有效加强对我国财政体系的监督,建设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体制,拓展国际间的金融合作,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安全化和有序性。

参考文献

[1]何德旭.金融安全视角下的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管理[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8(2).

[2]张存刚,胡瑜杰,张小瑛.虚拟经济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机理及其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