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资本管理范例

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范文1

本文结合图书馆知识资本的构成以及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加强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图书馆知识经济管理的措施,希望能够促使图书馆管理工作在新时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知识经济;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

图书馆作为文化产业必然也会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发生特定的变化,自身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程度得到显著的提升,知识日渐成为其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新时期对图书馆实施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将知识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并结合知识经济的构成和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促使图书馆知识经济管理效果得到相应的凸显,为图书馆经济社会效益的获取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图书馆知识资本的基本构成

在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知识经济逐渐成为决定图书馆行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图书馆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应该保持对知识经济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充分分析知识经济构成元素的基础上结合构成元素探索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图书馆知识经济管理水平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1]。一般来说,图书馆知识经济基本由以下元素所构成:其一,人力资源元素,主要以图书管理人员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利用等为主,借助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实现人与知识的协同共存,进而有效提升知识资本的管理效果。其二,知识资源元素。知识资源也是图书馆知识资本的重要构成元素,只有图书管理人员加强对知识资源的挖掘、整合、管理,才能够促使知识资本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进而取得良好的管理成效。其三,技术信息资源因素。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社会上的普及,促使图书馆在技术信息资源的支撑下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工作中,技术信息资源作为知识资本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应该受到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只有借助技术信息资源的管理才能够促使图书馆逐渐向着信息化和专题化的方向发展,图书馆的时代性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二、积极加强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重要性

图书馆立足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其内部资本必然也会受到内外部相关因素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资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传统的管理工作无法满足新时期知识资本管理的需求,严重限制了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效率的提升,对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也产生着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新时期十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工作的重视,结合当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为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质量的强化创造良好的条件。一般来说,当前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产生严重影响的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内部管理因素。当前我国图书馆内部管理系统的建设还缺乏完善性,在信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员工培训意识也相对较差,导致整体管理水平较低,严重限制了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2]。其二,外部管理因素。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渐开始出现一定的弊端,与现代管理工作的契合性降低,导致图书馆在管理工作中无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也对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前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实施知识资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强化自身管理水平,才能够良好的应对时展趋势,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充分把握良好发展契机。

三、知识经济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措施

(一)积极构建以人文本的知识资本管理模式

在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工作中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能够将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和广大读者作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并将其看作是知识资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以人文本管理理念的作用下促使管理人员和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逐步提升知识资本管理质量,为图书馆社会竞争力的强化提供相应的保障。

(二)设立以知识资本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

基于当前知识经济背景,图书馆在创设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该将丰富的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的内容,进而通过对丰富知识资本的合理应用创建全面的知识库,促使图书管理工作能够向着有序化和关联化发展,为读者提供更为科学的服务,保证图书馆管理工作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

(三)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推动力的管理模式

新时期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想促使知识资本管理能够紧随时展潮流,就应该适当的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知识资本管理工作中,借助信息技术的推动力量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质量,保证图书馆的知识资本管理工作能够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未来发展需求相适应,进而为图书馆在未来社会的持久稳定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资本管理是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图书馆管理人员只有认识到知识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才能够逐步提升知识经济管理质量,促使图书馆在新时期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作者:王宇辉 单位:宁夏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经济资本管理范文2

重点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如何正确运用经济资本防范经营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通过经济资本应用引导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提升营销效能,优化经济资本占用,为股东和投资者带来经济增加值;同时提出了一些优化经济资本占用的方法,对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均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应用;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构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已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长期以来,由于有着国家信用的隐形支撑,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理念和机制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企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热衷于规模扩张,忽视资本约束的思想根深蒂固。近年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资产质量压力增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强化资本约束,加强精细化管理,转变盈利模式和利润增长方式,从而摆脱困境。

1商业银行资本的分类和构成

商业银行的资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3类,即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1.1账面资本

商业银行拥有的账面资本,代表其全部净价值,也称会计资本,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所有者权益。账面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1.2监管资本

商业银行根据资本充足率监管口径计算出的资本要求。是其持有的,符合监管规定的资本项目,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根据监管要求,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5%,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6%,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1]。

1.3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又称风险资本,是商业银行用作覆盖非预期损失的资本,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都是为了抵御风险、吸收损失,具有共同的特征。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为了覆盖超出预期的经济损失所需要持有的资本数额,有可能大于账面资本,也可能小于账面资本,3类资本管理的既互相联系又有所区别,日常经营中需要建立三者协调管理的机制。笔者重点阐述经济资本的管理。

2经济资本的内涵

2.1经济资本的概念

经济资本是指在既定的期间和置信区间内,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承担的风险计算的用以覆盖相应非预期经营风险的资本额度。经济资本并非真实的银行资本,而是指所“需要的”资本,是一种虚拟的资本,是由商业银行根据其风险特征和风险偏好,运用模型和方法计算出来的用于应对银行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潜在损失可以分为3类: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2]。其中,预期损失通过计提风险拨备进行覆盖,将贷款根据风险状况由低到高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5类[3],按比例分别提取风险拨备。异常损失(如地震、战争等带来的损失)一般不会发生,但损失巨大,银行不设具体的防范措施。非预期损失介于两者之间,银行可以对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进行量化,并用一定的经济资本进行防御。

2.2经济资本的功能

银行通过对分支机构、业务线等维度配置经济资本,实现资本对风险、规模、利润的约束和平衡。经济资本是银行从规模型管理、效益型管理向价值型管理过渡的核心工具。

2.3经济资本的构成

经济资本按风险类型划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3类。

2.3.1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用于覆盖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无法履约或信用质量下降带来的风险,计量范围包括信贷资产、债券投资、资金业务等表内资产和表外资产,是银行承担的主要风险。

2.3.2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用于覆盖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

2.3.3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用于覆盖由于利率、外汇、期权、股票和商品等价格变动导致的资产损失风险。

2.4经济资本考核的目的和指标

经济资本考核的目的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因为资本是股东的货币化,代表股东行使权力。指标构成由经济资本占用、经济增加值(EVA)、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3部分组成。

2.4.1经济资本占用。经济资本占用=资产余额×经济资本配置系数。

2.4.2经济增加值(EVA)。EVA=净利润-经济资本占用×资本成本率。经济增加值是银行净利润扣减资本成本后的净值。如果银行经营成果的EVA为负值,则很难实现股东价值,需要通过降低经济资本占用或者提高利润来增加股东价值。

2.4.3经济资本回报率(RAVOC)。RAROC=净利润/经济资本占用。经济资本回报率又称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是银行净利润与经济资本之间的比值。RA-ROC既考虑预期损失,也考虑非预期损失,更真实地反映了银行的收益水平。

3经济资本的应用

从2005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先后引入经济资本,将经济资本应用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绩效考核等领域。

3.1经济资本在信用风险领域的应用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银行主要通过发放贷款并赚取利差赢利。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放缓,投资需求下降,加之互联网金融兴起,客户获取资金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同时,银行资产质量面临严峻挑战,不良贷款包袱越来越重。这些因素都严重挤压了银行的获利空间,银行延续多年的靠规模经营增加利润的粗放经营模式已难以为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内涵式增长。因此,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强化经济资本约束,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探索资本集约型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领域现行的经济资本应用模式是通过内部评级法实施的,近年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陆续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建立了科学合理的风险模型,主要有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有效期限(M)等参数。通过对客户和债项进行评级,从而测算出贷款的经济增加值(EVA)和经济资本回报率(RAV-OC)。

3.1.1客户评级。客户评级是银行对客户的信用偿还能力进行评价,商业银行均设立了客户评级模型(个人客户除外),通过对系统性因素和非系统性因素进行分析,设置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客户的信用计算出得分,根据得分测算出客户的信用等级,由高到低分为AAA级、AA级、A级、BBB级、BB级、B级(实际操作中可进行更明确的细分(如AA级可细分为AA1、AA2等信用等级),信用等级越高,其参数指标越好,同等情况下占用的经济资本越少,EVA、RAVOC等指标就越理想。

3.1.2债项评级。债项评级是对交易本身的特定风险进行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后的债项损失大小。商业银行也设立了相应的债项评级模型。主要影响因子有债务期限、担保方式、贷款品种等。一般期限越长,占用经济资本越多,担保方式越理想,风险越小,占用的经济资本就越少。从贷款品种看,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经济资本占用较多,承兑汇票、贷款承诺、信用证等表外业务因其不直接占用银行的资金,经济资本占用较低。

3.2经济资本在操作风险领域的应用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知度一直不高,20世纪90年代,运行了230年的巴林银行因“里森事件”而破产倒闭,该事件属典型的操作风险事件,人们意识到仅靠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是无法维护商业银行的安全运营的,各国逐步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考核范围。由于操作性风险一般表现为具体的事件,既可能是制度漏洞、也可能是人为因素造成,往往比较难以防范。目前通用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分为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因为标准法不需要开发内部模型,比较简便易行,所以较为通用。具体做法是将商业银行的业务条线分类,然后通过业务条线和风险事件类型组合将操作风险进一步细分。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往往对自身的业务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分值,设置调节系数,计算出操作风险经济资本。

3.3经济资本在市场风险领域的应用

市场风险即价格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从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平台,已将资金上收总部,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的价格波动由总部监控,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由总部统一管理。

3.4经济资本在考核中的应用

主要通过对分支机构的EVA、RAVOC、经济资本占用等指标进行考核,将这些指标与绩效、费用等挂钩,这些指标越理想,分支机构的绩效收入、费用就越多,从而引导分支机构树立经济资本节约理念。

4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应用情况看,从应用范围到模型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经济资本的应用往往收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业务领域的渗透尚不够彻底。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应用范围不够广泛

从理论上讲,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均引入了经济资本管理,且涵盖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领域,但在实践中,应用较为表面化。除在信用风险领域运用了较为完备的模型外,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尚未使用先进的计量模型。

4.2难以将经济资本的计量结果作为刚性约束

即便在经济资本应用较为成熟的信用风险领域,经济资本计量结果的应用也没有实现刚性约束。从贷款发放流程看,银行通过债项评级对每一笔贷款测算出EVA和RAVOC,作为贷款发放的参考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型客户往往因为银行间的竞争导致贷款收益率降低,达不到EVA和RAVOC的最低标准,有时甚至为负值,但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往往不考虑经济资本的约束,进行贷款投放,弱化了经济资本的引导意义。

4.3经济资本在绩效考核中所占比重偏低

商业银行是结构复杂的经营组织,其业务范围非常广阔,绩效考核涉及多种因素,导致经济资本所占考核比重不高,一般在20%以下,加之经济资本应用模型不够完善,导致推广难度较大。

5经济资本应用优化方案

针对商业银行在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中存在的困难,有必要对经济资本的应用方案进行优化。较为可行的方法是运用帕累托改进模式,即在不增加银行和客户的成本,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应用达到节约资本、增加经济增加值、提高资本回报率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在不改变客户的信用等级、贷款金额、利率等因素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其他变量来提升贷款的收益水平。从而让银行感受到经济资本带来的实惠,主动运用经济资本进行经营管理。

5.1对存量贷款进行优化,通过精细化管理节约经济资本

近年来,国家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商业银行在公路、铁路、电力等基本建设领域投放了大量的贷款,这些贷款大多是项目贷款,担保方式多为信用方式,经济资本配置系数较高,占用了大量的经济资本。对这些贷款,可以尝试要求客户用收费权或应收账款作质押,这样就可以节约大量的经济资本,改善贷款的收益状况,提升银行的盈利水平。

5.2细化资产管理,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渗透到资产管理全过程

经济资本指标涉及资产业务的各个品种,与资产期限、担保方式、利率水平、贷款时点、贷后管理、审批条件、客户营销等都有关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都有关联。要想做好经济资本优化工作,应当成立专门的组织,从前台营销到贷后管理,都有熟悉经济资本的人员参与决策,使每笔贷款的经济资本占用指标达到最优。

5.3加强业务创新,通过创新优化经济资本占用

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国际国内的金融创新速度不断加快,要求国内商业银行与时俱进。在为客户设计融资产品时既要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又要节约经济资本占用。例如国家要求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监管部门下调了小微企业的风险权重,银行应适应形势,顺势而为。同时,实施和推广表内业务表外化,利用经济资本占用低的表外业务产品如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中期票据等替代贷款产品,在降低客户融资成本的同时有效节约经济资本。在新形势下,面对经营发展压力,商业银行延续多年的规模经营模式已不可复制,唯有转换思路,细化管理,建立资本集约化经营模式,改变盈利增长模式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作者:苏慧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协会.解读银行资本管理办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经济资本管理范文3

文章重点阐述了商业银行基层支行在经营管理中经济资本的应用和意义,通过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EVA)、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等指标的概念陈述和实证分析,找出了传统ROE和RAROC两种不同考核方式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优劣势,以此提出了基层支行如何在实际经营管理中通过上述指标的合理应用而达到收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

经济资本;EVA;RAROC;商业银行;实证分析;经营管理

随着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对于资本本身的运用已很难获取平均收益率,关键还在于杠杆经营。众所周知,资本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砝码,是任何企业开展业务经营的基础,是吸引外部债务的基础。在商业银行中,资本按照角度不同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即经济资本、监管资本和账面资本。

1“经济资本”的概念和构成

1.1“经济资本”的概念

经济资本,是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期限下,对于某个特定的资产组合,银行为了覆盖和抵御非预期损失,所需要持有的资本总额。它是商业银行用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重要资本,是被用作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

1.2经济资本的构成

经济资本是由经济增加值(EVA)、经济资本占用、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三部分组成。其中:经济增加值(EVA)=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10.5%=毛收入-运营成本-减值准备-所得税-经济资本×10.5%经济资本占用=资产余额×经济资本配置系数RAROC=风险调整后收益/经济资本=(毛收入-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所得税)/经济资本

2经济资本在基层支行的实际运用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总行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方案,下辖各分支行主要是政策和方案的执行者。对于基层支行来说,如何理解总行政策的理念和目的,将会有利于基层支行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实证分析———以某基层支行为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有点类同,即EVA表现为绝对值形式、RA-ROC表现为比率形式。以某基层支行的贷款项目为例,某一节点时,该支行共有三个不同类型的贷款项目,笔者用A、B、C代替。贷款余额分别为2000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支行根据项目的信用等级评级结果,分别予以三个贷款项目的贷款利率为5.4%、5.9%、6.4%。笔者假定三个项目资本和资产的配比是10∶1,则三个贷款项目所需投资资本分别为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假设该银行股东的底线回报率(D)为20%。对于上市银行来说,主要采用过两种考核方式:一种是股东回报率(ROE),另一种是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其中:ROE=(收入-资金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投资成本;RAROC=(收入-资金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从利益和风险对称性角度出发,首先是投资项目C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其资金及运营成本最小,投资成本最小,预期损失相对较小;其次是投资项目B,最后才是投资项目A,投资项目A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投资成本在三者中最大,但其有一项指标较好,为预期损失最小,即A出现风险的可能性最小。三者各有特点,若此时将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股东回报率(ROE)分别作为考核指标,出现结果是截然相反。以RAROC为考核指标,支行将会以投资项目A作为贷款对象,因为其RAROC值大于底线回报率D值;以ROE为考核指标,支行将会以投资项目B和C作为贷款对象,因为其ROE均大于底线回报率D值。两种考核方式导致的结果截然相反,从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股东回报率(ROE)两个考核指标的合理性来看,近年来,RAROC已经逐步被各家商业银行作为考核标准,其主要原因是它反映的是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从RAROC=风险调整后收益/经济资本=(毛收入-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所得税)/经济资本的公式可以看出,它的利益和风险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盈利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风险系数的提高。而ROE仅考虑到税后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两项指标,没有将商业银行中的利益与风险的关系进行考虑,可能导致在实际过程中产生对高风险业务盈利能力的高估现象和低风险业务盈利能力的低估现象。不能真实反映商业银行最关心的利益和风险的均衡性发展思路,从而无法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3经济资本在基层支行经营管理中的意义

基层支行在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资本的因素有很多,如客户评级、债项金额、担保方式、客户行业、客户规模等。这多方面的参数对应的是违约损失率、违约概率和违约风险暴露三大方面。比如客户评级,若某客户在支行的信用等级很高,对应的将是较低违约概率,但当市场变化、客户经营不善等导致信用等级下降较多,对应地将是违约概率的上升,从而增加经济资本的占用。如担保方式,目前很多国内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均采用信用贷款,且贷款期限长,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资本占用;而如果是某贷款的担保方式除抵押外,还有着较为优质的第二、第三还款来源,将会大大降低该贷款项目的经济资本占用。诸如此类,每个参数都与经济资本有着莫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各层级机构在经营业务过程中,要充分计算,以达到最集约化,为自身的经营收益和风险创造最理想状态。因此,加强经济资本的理念认识和运用,将对基层支行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利益”和“风险”的关系起到制衡作用,对达到稳步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结论

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达到一定高度,与国外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近年来,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开始逐步重视经济资本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并将经济增加值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其目的是为了将“集约化经营”“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等概念有机结合,以达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和长期可持续的稳健发展模式。

作者:朱雅寒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营业部肥西支行

参考文献:

[1]齐丽梅.商业银行基层支行绩效管理的思路和重要性[J].中外企业家,2013(14):47.

经济资本管理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优化应用

经济资本从内涵上表现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也是评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好坏的重要因素。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风险管理成为核心要务,特别是近年来金融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大、盈利能力面临挑战。为了更有效的摆脱经营管理困境,商业银行纷纷从经济资本的功能及管理应用中,来实现对风险、规模、利润的约束与平衡。

一、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环境多元化背景下,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承担风险的能力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资本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指标,关系到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与可持续发展。为此,商业银行通过对经济资本的有效应用,来构建多种保障措施环境,推进日常经营管理政策的落实。经济资本本身又与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资本的约束条件上,如何利用这一虚拟资本来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来抵御经营中可能涉及的贷款风险,迫切需要从经济资本的平衡化管理上,来有效控制风险,提升商业银行资本回报率。可见,加强对经济资本的管理,其重要性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经济资本的管理是推进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发展的关键点。从商业银行经营现状来看,资本是最基础的要素,也是扩大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重要条件。经济资本管理的好坏,相较于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目标,其根本在于规避经营中的风险,以实现对商业银行资本配置的最优化管理。二是经济资本是实现商业银行短期目标及长期利益的基础性保障。无论是在商业银行经济管理还是在经营决策分析上,利润都是最核心的要素。商业银行各部门在管理实践中,往往通过利润的增长速度来优化管理方向,改进管理方法。然而,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就是要从实现商业银行长期利润目标机制上来促进各部门的协同化发展。三是经济资本是实现商业银行内部考核的重要条件。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需要从构建综合内部绩效考核机制中,来优化经济资本的应用,科学衡量各部门经营绩效,从而化解经营风险,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经济资本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经济资本的内涵及特点分析来看,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的管理角色,推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但事实上,经济资本在日常管理中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有效渗透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领域中。其问题表现在:一是信用体系不完善,使得经济资本管理成效难以发挥。尽管我国金融机构大多引入了经济资本管理,但因覆盖范围有限,使其风险防范效用难以发挥。特别是在信用体系建设上,因缺失相关历史数据,使得经济资本评价难以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业务体系。当然,商业银行管理层对经济资本的重视不足,尤其是在发挥经济资本的配置优势上缺失长效约束机制,也制约了其应用范围的扩大。二是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操作上缺乏规范。经济资本计量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领域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对各项贷款发放、债项评级测算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由于缺失对经济资本的全面了解,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具体操作上,理解存在偏差,操作存在不规范现象,也难以从经营管理风险防范上来进行有效规避。同时,在历史数据缺失、技术条件相对落后条件下,风险的计量缺乏准确性,使得对风险的把控力度受挫。三是对经济资本管理效度的发挥不足,有效性是评价管理的重要方式,而在经济资本管理考核方面,因缺失有效的量化,使得经济资本管理决策不科学,再加之相关执行人员职业素质的限制,更难以推进经济资本管理的高效性目标。另外,一些商业银行盲目地将经济资本与绩效与考核工作相关联,使得员工、领导过于关注经济资本的测算,而忽视经济资本在经营管理中的导向作用,弱化了经济资本在经营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地位。

三、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1.转变观念,重视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地位是突出的,要从具体可行的经济资本管理手段和方式上,深入推进其在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综合评定中的作用。转变认识,全面客观地应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与协调实际,发挥经济资本的导向功能和决策优势。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是未知的,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多元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要明确风险管理理念,注重经济资本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一方面重视科学发展观,合理选择和设定金融业务投向,控制业务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利用经济资本管理来详细分析和把控风险。另一方面,注重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要通过定期的培训工作来内化到员工思想与实务中,来规范自身工作和行为。

2.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科学配置

经济资本管理工作的推进,需要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全覆盖上,完善管理体系。一些商业银行虽然构建了信用风险体系,但缺失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控制,使得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力度较弱,缺失市场灵活性。同样,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环境更加特殊,对风险的计量也存在精度不足问题。因此,要通过构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突出经济资本精细化管理。从各项资本业务的品种、资产期限、担保方式、利率水平、贷款时点、贷后管理、审批条件、客户关系等方面进行细化,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渗透到资产管理的全过程。比如在公路、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商业银行的资本投放量大,担保方式多为信用贷款,导致经济资本配置系数过高。可以通过收费权或应收账款作质押等方式,来改善贷款收益状况,优化经济资本配置结构,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水平。

3.注重整合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风险的识别与计量是进行经济资本配置,提升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措施。当前,商业银行各部门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实践中,为了突出对风险的约束与控制,避免因商业银行资本规模的扩大而带来潜在的金融风险。因此,需要从构建经济资本协同发展运行机制上,通过对资本数量、资本形式、资本配置的优化,来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的协同效率。比如在国际、国内金融创新实践中,商业银行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和改进融资产品,为用户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当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国家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力度较大,在政策监管下,商业银行应该顺势而为,利用经济资本占用低的表外业务产品,如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中期票据等进行贷款产品设计,降低用户融资成本,提升经济资本效率。

4.引入绩效考核机制,推进经济资本可持续发展

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中的积极优势,也应该从技术应用中来充分重视。比如在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上,要从信息资源整合视角,突出数据库建设,针对经济资本管理中的非预期损失的计量,利用甄别系统来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为实现准确计量提供技术环境。以经济资本为基础完善绩效管理体系,特别是在绩效指标设计与管理上,以EVA为核心,提升计量的准确性、可比性。结合商业银行实际构建不同部门、不同金融产品及不同客户经济资本指标评价体系,实现对商业银行相关数据的纵向、横向全覆盖,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彩玲.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问题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7,(09):88+91.

经济资本管理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经营管理

1引言

目前阶段,经济资本是当前商业银行的一个有效管理因素。通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控制与管理,能够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将经济资本这一概念进行了一定的深化,通过研究经济管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使其能够不断的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统一。

2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以及作用

2.1经济资本的内涵分析

经济资本主要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面对高度发达的市场,所产生的配置给资产以及某项务业来降低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的资本。经济资本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当前市场的流动性以及市场的灵活多变造成的,资产价格的变动、市场的多变等导致了商业银行需要面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都是基于市场风险而存在的,市场风险导致了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出现。

2.2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当中的作用分析

首先,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方式,资本是商业银行应对风险、评判商业银行发展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资本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以及市场生存能力。随着当前阶段商业银行股份制度的改造完成,银行在不断地完善有关经营管理模式,而要想保证经营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就需要通过规范的经济资本管理,来实现资本管理对银行分支机构风险以及收益的约束效果。其次,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核心的目的以及手段便是将风险进行量化,将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等,而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以及合理的应用能够使各个部门的风险控制更加显著,将风险管理做得更加到位,最终有效实现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协调与统一,通过资本风险的结合实现风险防范体系的监理。再次,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实现银行短期目标以及长期目标的必然条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大多都是通过经营利益以及账面的效益为基础的。而这样的经营管理目标往往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某些部门为了实现效益的增长盲目的扩张。经济资本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便是控制这一现象的出现,通过速度、质量以及效益三者关系的控制将商业银行的短期目标以及长远的利益协调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真空期。商业银行进行的绩效考核需要将经营成果与风险结合起来进行成本的折算,同时将利益与成本进行协调,最终将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有效的统计与总结。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利用经济资本能够直接对银行内部的各个分支机构以及业务进行综合的评价,实现系统全面的评价构建。

3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当中的应用以及实现方式

前述笔者针对当前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内涵以及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究。能够看出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实现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详细的评定。下面笔者主要来分析探究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当中的应用与实现方式。

3.1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的控制与协调过程中,应当重视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与效果。在商业银行的管理过程中,往往风险是未知的,在市场多元化发展体系之下,风险的未知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管理结构,那么必然会造成商业银行较大的损失等。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未知风险,应当重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合理的选择业务的投向,在控制业务额的增长过程中应当对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把控。利用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与理念来实现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协调。商业银行应当不断的提升自身对于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与理念,认识到经济资本管理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定期的开展培训工作来提升银行内部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与意识,使其能够正确的认识到银行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等。

3.2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当前阶段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应当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覆盖。但是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部分商业银行所构建的经济资本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信用风险体系,但是却忽视对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最终造成商业银行无法在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对各种风险。因此在当前灵活的市场机制条件下,商业银行自身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重视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所面对的风险程度愈来愈多,对于计量的精确度要求也更加的精确,因此在构建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只有重视体系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才能够对未知的风险进行详细的预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3构建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识别以及计量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按照各个部门所能够承担的风险来进行经济资本的分配,通过各个部门的经济资本的实质化控制来构建管理体系,使不同的部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对风险的约束以及价值创造的引导作用。[1]当前来看,随着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同时各个部门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呈现几何数量上升,因此很多单位在进行资本数量的协调过程中出现了大幅上升的现象。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通过运行机制的作用效果充分的利用经济资源,最终实现对各个不同部门的经济资本的协调与分配,促进部门内部的更好更快发展,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整体进步。[2]

3.4重视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构建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对于其绩效考核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商业银行构建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首先应当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有关要求构建以EVA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改变指标设计来提升计量的精确性以及可比性。同时构建在不同产品、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的客户经济资本指标评价中心,将基于EVA的考核体系真正的落实到业务、部门以及客户当中,能够对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横向、纵向的综合考核,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3]。

4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从当前阶段我国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以及特点入手进行分析。随着目前阶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上升,经济资本将成为现代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经济管理体系在发展与研究的过程中应当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本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商业银行规范化的发展模式,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笔者主要从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监理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入手来进行资本经济的作用分析。总之,在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的整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进而不断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臣.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4):109.

【2】朱雅寒.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基层支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6(42):89+91.

经济资本管理范文6

关键词: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态势也日益进步和增长,本科院校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正在不断提升。因此对于众多本科院校而言,存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了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和配置,对于本科院校的工作人员和师资队伍进行优化安排,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提高每个人员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本科学院的教育竞争力以及综合实力。近几年,各大本科学院从学院的内部进行深度改革,希望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全新的变革,改善低效率现象。经济学通过对各个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使得要素实现利润最大化。运用经济学的思路对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配置,能够解决人力资源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表现

在本科院校当中,人力资源管理包括的环节主要是招聘信息的、薪酬制度和福利的制定等等。运用经济学理论对这些工作进行合理安排配置最终能够实现成本最小化。而事实上在一些本科院校中也早已在不同环节、不同程度采用了经济学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通过使用一系列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理论,对相关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培训、安排和配置,最终实现最大化收益。对于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可以从两大方面去理解:简单来说人力资源可以理解为那些具备了正常劳动能力的员工;但是通常人力资源指的是人才资源,是指那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或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比较突出的人才。对于本科学院来讲,人才资源包括了教学科研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党政管理人员以及校办产业人员等等。人力资源管理也主要是对这些对象的管理,从本科学院的招聘环节来讲,一般都是学院根据不同的岗位给出合适的薪酬条件,人才资源凭借自己自身的水平和能力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与其他竞争者进行竞争得以通过聘用。基于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当中可以对资源进行最大化安排和配置。本科院校对目前所需的岗位都能通过人才竞争的方式来招聘需求的人员,招聘到的人才都能够在需求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运用经济学中自由竞争以及市场规律来招聘人才,能够获得更合适的人才资源。在绩效考核环节,因为对于本科学院来讲,教师所付出的主要以知识等无形劳动为主,因此在绩效考核中,不能根据教师具体的行为来进行考核,也不能够有满足充足统计量的参数进行识别。因此,对于本科院校的教师人才和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绩效考核当中教师的绩效考核取决与他的教学水平以及科研水平,具体细分教师的高绩效主要由优秀的教学活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以及科研研究项目三大块组成。根据经济学理论,契约理论中认为在本科学院当中,它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契约关系和委托关系,在契约中会存在问题,因为为了解决本科学院的问题,需要实施一套完善的业绩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来实现帕累托最优。

二、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的经济学理论

1.蛛网效应分析。蛛网效应主要指的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它用来解释的对象的特点一般都是生产周期比较长,因此它往往都是用来调节在供给量方面时间周期比较长的商品。对于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也是一个需要非常长时间的过程,因此经济学中的蛛网理论对此是完全符合的。在对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配置中,在时间和周期上相对而言比较漫长。比如,在现在的本科院校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是金融、会计或者计算机等专业备受推崇,成为了热门专业,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当中,都会选择热门专业作为自己的择业选择,因此导致了相应专业岗位的高校教师队伍和数量也开始飞速增长,但是其实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热门专业往往会出现供过于求,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则会导致热门专业不再热门,就业上也会面临一定的困境,因此这些专业的本科学院教师的需求也开始不断减少。但是因为之前本科学院已经招聘了大量的专业教师,而之后的发展中教师数量饱和,这就会产生很多问题,长此以往,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开始不断下降。通过经济学的蛛网效应可以得到的启发是:本科学院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长期性和长远性,必须考虑蛛网理论,对于本科学院人才的需求需要注重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切入到正确和清晰的方向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2.乘数效应分析。乘数效应主要指在经济活动当中,某一个变量要素的增减变动会引起经济总量的变化。在我国的本科学院当中,拥有非常充足的人才资源,但是在利用程度上却远远不够完善和充足。虽然在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乘数效应理论,但是对于乘数效应来说,其实具有两面性,对于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是一把双刃剑,乘数效应的正向作用是能够使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更加出彩,使整个人力资源团队的积极性和活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同样也不能忽视,乘数效应在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在人员和干部的配置上面导致超额,以及人才的考核也会失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会有负面影响。因此在对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上,需要认识到经济学中乘数效应的双面作用。依靠乘数效应,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发挥乘数效应的正向作用,避免负面作用,使本科学院中出色的教师人才能够为己所用,建设优秀的人才队伍。同时,在运用乘数效应的过程中,也要避免出现学院队伍机构臃肿以及考核失真等现象。

3.边际效用分析。边际效用主要指的是对于特定的一段时间来讲,对于某种特定的商品,消费者在增加该商品消费量的过程中边际效用是逐渐减少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主要就是用来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本科学院当中,运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首先是需要优化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结构,其次是需要调整本科学院人力资源中的机构和岗位。对于我国的本科学院来说,在对机构和人员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需要精简结构,分流人员,所达到的目标是使整个本科学院的效率和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在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需要充分遵守边际效应理论和规律,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人力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不能追求比较臃肿的队伍,需要对本科学院人才队伍数量和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使整个人才资源变得精简干练。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4机会成本分析。最后一个经济学理论是机会成本分析。机会成本主要是指在利用一种资源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收益同时所放弃掉另一种收益。对于本科院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应用经济学的机会成本进行分析,主要包含两大角度:首先是需要运用机会成本来优化人力资源的教师岗位,举例子来说,对于本科学院当中具备行政管理能力的人员如果分配到科研岗位当中,抑或一个非常出色的科研教学人员如果安排到后勤事务管理,这俩者都面临着非常昂贵的机会成本,因为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但是得到的经济效益却非常小,长此以往会造成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二个角度是需要优化人力资源当中的时间安排。在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论资排辈的等级现象,因此需要进行破除。对于年轻的人才资源要进行高度培养和重视,力争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本科学院中达到时间上的效益最大化,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力资源管理的浪费现象。

三、经济学理论指导下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与路径

1.加强经济学观念,着力推进人才市场化竞争。在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常常会存在高校人才的相对过剩以及绝对匮乏。针对这种问题和矛盾,运用经济学理论首先需要重视本科学院的优秀教师人才,从根本上重视本科学院人才,增加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而不是单纯地去进行管理。如果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不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往往会形成不融洽的关系,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正常运行,也会造成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呈现出过度僵硬的态势,同时整个结构和模式的柔韧性也不够。因此对于人力资源来说,很有必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规律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通过经济学理论,可以进行适当地调控本科学院当中人才资源相对过剩的现象和问题,使本科学院的教学功能和科研功能都能够得到提高和改善,同样也可以使社会化倾向得到淡化和改善,能够使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透明化和市场化,最终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实现。

2.实施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核算。对于人力资源来说,核算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就是对人这个主体资源所产生的一些数据进行测量和计算,将测量出来的数据再反馈给相关的教育部门等。对于本科院校来说,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有很多具体的指标进行考量,第一个指标是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个指标是本科学院物质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将以上两者资源进行互相组合的效果等等。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成本包括了很多类别,主要的类别有本科学院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维修费用、非正常耗损费用,还有购买相关材料和低值易耗品。最后,是本科学院教师和职工所产生的各种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因为本科学院的资金投入有限,因此在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找准方向进行投入和开发,有重点有目的地实施,同时需要颁布一些相关的对策和措施,使整个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指标更好地提升,比如,出台一些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和奖惩机制等等。另外,各个不同的本科学院需要按照自己学院实际的发展情况再结合教育部颁布的有关制度和规定,在一定的规模条件下,围绕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以及学科发展等等不同的工作任务建立数学优化模型,最终达到的目标是用最优的人力资源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出色地完成本科学院的教学任务等。

3.统筹规划本科学院退休人员资源。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其中指出通过人力资源的相互流动,人才资源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灵活流动,最终每个人才都根据自己的能力寻找到最合适的岗位。对于年轻的人才资源而言,他们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比较快,因此对新的知识更新也比较迅速,年轻人才在体力上也相对充沛和旺盛,岗位变动也非常灵活和频繁。对于老年人才资源来说,因为年龄比较大,因此身体情况也比较差,接受知识的速度也比较慢,对于日新月异经常变动的岗位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但是同时,老年人才资源总体上比年轻人才拥有更加丰富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他们能够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能力水平来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因此,退休人员对于本科学院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需要统筹规划退休人员,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进程。

4.强化内部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对于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需要对人力资源适当地进行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使人才资源在教育和培训之后能够满足本科学院岗位的基本需求。目前很多本科学院都会强调比较大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斥巨资引进高端人才。比如,在吸引一个学科带头人的过程当中,同时也会对家属进行安置,将房子落实好,并且在岗位之间产生的调动费用也会办理完善。对于目前学院本身存在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本科学院只需要对该类人才支付适当的培训成本。所以目前的人力资源规划来讲,首先需要培养目前本科学院当中已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现有人才资源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如果当现有人才资源无法满足目前的师资队伍时,再考虑引入优秀人才。所以,要坚持将内部培训与外部人才引进相结合,有效地丰富本科院校人才体系,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降低人才资源管理成本。

四、结语

本科学院人力资源对于学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质量的好差直接影响到对于本科学院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因此本科学院逐渐开始重视人力资源,对教师职工等人才资源进行管理和规划。经济学作为一门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学科,和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结合,应用于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更好地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进程。用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收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到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有蛛网效应理论、乘数效应理论、边际效用理论以及机会成本理论,通过对以上四大经济学理论进行详细分析并应用到本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可以实现本科学院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统筹规划。总的来说,本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从其招聘环节、绩效考核环节以及人才培训环节出发,有效地嵌入经济学理论知识。运用经济学相关概念与理论思维能够有效地改进这些环节不必要的成本投入,通过优化这些环节的各个要素,能够实现各项资源的重新配置与组合,降低本科院校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减少人力资源的过多投入,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推进高校人才资源智力发挥,为建设“双一流”高校提供人才基础,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琪,赵艺婷.实验劳动经济学:外延拓展与内涵深化[J].经济学动态,2015(11):123-137

[2]布鲁斯•E•考夫曼,王潇.产业关系的理论基础及其对劳动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7):10=27

[3]王静.关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经济学分析研究[J].中国市场,2014(12):88-89

[4]吴贾,王春超.新时代劳动经济、人的发展与中国方略——首届劳动经济学前沿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8,53(03):205-208

[5]王万星.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6(05):46-47

经济资本管理范文7

关键词:社会资本;农业;经济;动因;对策

2020年4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对社会资本投融农业经济进行指导。在这背景下,如何做到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完善农业经济,引人深思。尽管社会资本投融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面临着政策变化、人员配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资本投融农业经济的积极性。为落实乡村振兴计划,需要不断增强社会资本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合理、有序地投入农业建设,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

1社会资本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因

为贯彻《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指引》的指导性文件,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领域,同时还要尊重农民在农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合作谋求共赢。

1.1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必然选择。党的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全国各级干部和群众都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农业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基础,自然备受关注。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脱贫攻坚战能否胜利。脱贫攻坚,精准是关键。将脱贫攻坚的重点转向农业经济,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经济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科学管理桥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使“青山绿水”真正成为农民财富之源。

1.2弥补国有资本投入不足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主要农作物的国内市场价远超国际市场价,国家补贴政策也接近上限;同时,国家农业联盟申请资金门槛较高,许多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旅游业在发展初期达不到国有资本投资的标准。为弥补国有资本投入不足,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成为必然趋势。社会资产的投入不仅能帮助农业经济发展,解决资金问题,促进农村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同时还可打破国有资产垄断农业市场的局面,给农业经济增加活力。

1.3我国资本改革的必然要求。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资本市场部分的内容相较于前2年有所减少,这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总理也提到:“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从2019年起,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不断改革,新政策也频频颁布,努力打通社会资本和证券的市场通道。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同时也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基础,也在进行资本的深化改革。资本主义市场改革主要包括商品市场化和要素市场化。产品市场化是指生产和交换都是由市场决定,政府干预较少。要素市场化是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用到的资源要素。基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滞后性,中央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体现出我国推进资本改革坚定不移的决心。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关乎着国民生计。因此,应对农业经济适当引入社会资本,增强农业经济活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计划。

2社会资本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机理

社会资本融入农业经济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也是现代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相结合,提供了科学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2.1农业经济发展中社会资本支持系统的结构模式。在经济新常态的引导下,农业经济的新常态主要表现为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由单一的国有资本支持,到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经济发展(图1)。2.1.1结构模式1:社会资本+政府+农户为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联合了《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对农业领域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理论指导。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包括农业补贴、农业减税等,同时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经济发展,并给予其相应的优惠政策。2.1.2结构模式2:社会资本+公司+农户我国以往提倡小农经济,主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但这种分散且落后的小农经济早已不适于经济新常态下的农业经济发展。“公司+农户”是一种新型的结构模式,该模式下社会资本与当地企业签订合同,或购买股份或参与经营。公司利用成熟的管理与经营理念,在社会资本的参与与监督下,极大地减小了农户所面临的风险。这种模式下又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具有完整的生产线和销售模式,社会资本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规模;另一种是中介式的服务公司,由农户提供生产,公司提供相关的技术与标准,统一回收、集中销售。2.1.3结构模式3:社会资本+合作社+农户合作社是指由群众自愿发起的合作组织形式。20世纪50~60年代流行的农业合作社早已不适用于当今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今提倡的农业合作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由先富带后富、先强带后强的农业模式。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建立农业农村合作平台,借助社会资本,助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一结构模式下,社会投资者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并按照合同进行利润分配。这种模式下又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供销合同,如供应、采购、协作、调剂等方面,依据合同内容得到相应的利润;另一种是农户可以入股合作社,凭借合同得到相应的股份,同时农户也可在合作社工作,从而获取相应的工资报酬。该模式下,社会资本参与经营和管理,扩大生产规模,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理念,及时分析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向,同时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提高农业投资收益,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2.1.4结构模式4:社会资本+专业市场+农户专业市场即大型的批发市场。目前,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农产品流通成本较高、价格波动较大、安全质量不达标等。社会资本通过与专业市场合作,可以提高专业市场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专业市场和农户的信息交流,减少由于供销关系的不稳定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在此过程中,社会资本如同“领头羊”,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专业市场的日常经营活动。在整个供销过程中,社会资本占据关键地位,可借助自身的新兴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专业的现代化服务,对专业市场提供技术支持与帮助,带动农户增产增收,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2.1.5结构模式5:独资经营独资经营是指社会资本直接进行投资、自行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农业企业。这种模式一般是指社会资本收购其他农业企业或建立新兴农业企业,利用原有的技术与理念,同时聘请专业的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产品的生产、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进行科学分项管理和规划,社会资本和农户属于雇佣关系,或签订供货合同或支付种植生产工资,从而形成产业一体化管理。

2.2社会资本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动态机制。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不仅是强国基础,同时也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息息相关,可运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整体把握农业经济发展的动态机制。如图2所示,政府组织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经济发展,实行财政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证。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积极参与政府优惠政策和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后,社会资本引进科学的人才管理系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证。政府、金融、人才3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形成了良好的动态机制。政策的保证是社会资本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动态机制的首要条件。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对于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经济的支持。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转为中高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转折阶段,做到以农业为基础、保障农民收入不断增高、提高国内农业生产总值是重中之重;同时也要减少我国农业资源缺乏、土地开发过度、农业污染严重等现象,尽快实现城市、农村共同繁荣。中央也曾多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不断为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证。

3社会资本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建立健全社会资本投融资法规政策体系。社会资本融入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需要政府建立并健全社会资本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加大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投入,同时也需要利用社会资本增加农业经济的活力。目前,农业经济固定资产投入的80%源于社会资本,这就更加强调了在保障各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将有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务,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但对于社会资本的投入还未能形成完整的优惠政策。因此,一方面,继续扩大地方政府的农业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统筹规划城乡建设过程的土地利用率,保证农业用地的数量和质量。农业用地保护是关系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珍惜并合理利用农业用地,降低非农业建设占用率,合理规避由于自然灾害毁坏和农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农业用地面积大幅减少的农业发展问题。鉴于此,农业用地需要建立相应的保护制度,包括农业用地占用补偿政策,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等。另一方面,创新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经济的制度。目前,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农业经济发展备受重视。为发挥好现代经济对农业经济的引导作用,大力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经济建设,不仅要拿出强有力的优惠政策,也要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经济的引导,并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重点项目,合理整合社会资源,有效推进农业经济发展。

3.2加强社会资本监管和预警机制构建,降低投融资风险。资本市场中存在2个主体:监管者和参与者。一方面,监管部门实行监管职责,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三公”原则。在社会资本融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监管部门首先要秉持公平原则,避免加重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其次,监管部门在执行奖励和惩罚机制的过程中,应当本着公开原则,保持信息的透明和公开;最后,坚持公正的执法态度,平等对待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另一方面,社会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参与者,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建立自身预警机制,在面临挑战时能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规避风险。只有建立良好的社会资本监管和预警机制,才能更好地参与市场,降低投融资风险,从而促进社会资本支持农业经济发展。

3.3强化农业经济发展主体信用体系建设。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传统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一定的分散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分散性和封闭性的农业经济文化使得新型农业管理方式面临着融资的约束,因此强化农业经济发展主体信用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应当建立并完善农业经营征信体系和科学的信用评价制度,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主体的信用度,还可缓解融资压力,有助于增强农业经济抗风险能力。建立相应的信用体系,使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建立农业经济发展主体信息平台,建立规范的信用数据库;也可依托银行征信系统,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增加征信环节,为建立新型农业经营管理方法提供信息共享平台。

3.4提升社会资本人才素质,强化专业人才引进。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智慧农业,保证生产与研究相结合,利用农业科学技术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目前,农村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流失严重,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年龄偏高、文化水平较低、性别比例不协调,对现代农业生产认识不足。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调整专业化农业人才的引入政策,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渠道宣导高素质农业人才进入农村。同时,提高留守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调整农民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鼓励农民自主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加强完善农业经济与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高校的理论基础和农民社会资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因与对策研究3的实践基础相结合,建立适合我国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为今后的农业发展储备人才。

经济资本管理范文8

关键词:社会资本;农业;经济;动因;对策

2020年4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对社会资本投融农业经济进行指导。在这背景下,如何做到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完善农业经济,引人深思。尽管社会资本投融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面临着政策变化、人员配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资本投融农业经济的积极性。为落实乡村振兴计划,需要不断增强社会资本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合理、有序地投入农业建设,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

1社会资本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因

为贯彻《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指引》的指导性文件,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领域,同时还要尊重农民在农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合作谋求共赢。

1.1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必然选择。党的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全国各级干部和群众都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农业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基础,自然备受关注。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脱贫攻坚战能否胜利。脱贫攻坚,精准是关键。将脱贫攻坚的重点转向农业经济,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经济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科学管理桥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使“青山绿水”真正成为农民财富之源。

1.2弥补国有资本投入不足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主要农作物的国内市场价远超国际市场价,国家补贴政策也接近上限;同时,国家农业联盟申请资金门槛较高,许多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旅游业在发展初期达不到国有资本投资的标准。为弥补国有资本投入不足,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成为必然趋势。社会资产的投入不仅能帮助农业经济发展,解决资金问题,促进农村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同时还可打破国有资产垄断农业市场的局面,给农业经济增加活力。

1.3我国资本改革的必然要求。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资本市场部分的内容相较于前2年有所减少,这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总理也提到:“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从2019年起,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不断改革,新政策也频频颁布,努力打通社会资本和证券的市场通道。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同时也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基础,也在进行资本的深化改革。资本主义市场改革主要包括商品市场化和要素市场化。产品市场化是指生产和交换都是由市场决定,政府干预较少。要素市场化是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用到的资源要素。基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滞后性,中央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体现出我国推进资本改革坚定不移的决心。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关乎着国民生计。因此,应对农业经济适当引入社会资本,增强农业经济活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计划。

2社会资本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机理

社会资本融入农业经济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也是现代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相结合,提供了科学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2.1农业经济发展中社会资本支持系统的结构模式。在经济新常态的引导下,农业经济的新常态主要表现为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由单一的国有资本支持,到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经济发展(图1)。2.1.1结构模式1:社会资本+政府+农户为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联合了《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对农业领域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理论指导。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包括农业补贴、农业减税等,同时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经济发展,并给予其相应的优惠政策。2.1.2结构模式2:社会资本+公司+农户我国以往提倡小农经济,主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但这种分散且落后的小农经济早已不适于经济新常态下的农业经济发展。“公司+农户”是一种新型的结构模式,该模式下社会资本与当地企业签订合同,或购买股份或参与经营。公司利用成熟的管理与经营理念,在社会资本的参与与监督下,极大地减小了农户所面临的风险。这种模式下又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具有完整的生产线和销售模式,社会资本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规模;另一种是中介式的服务公司,由农户提供生产,公司提供相关的技术与标准,统一回收、集中销售。2.1.3结构模式3:社会资本+合作社+农户合作社是指由群众自愿发起的合作组织形式。20世纪50~60年代流行的农业合作社早已不适用于当今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今提倡的农业合作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由先富带后富、先强带后强的农业模式。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建立农业农村合作平台,借助社会资本,助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一结构模式下,社会投资者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并按照合同进行利润分配。这种模式下又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供销合同,如供应、采购、协作、调剂等方面,依据合同内容得到相应的利润;另一种是农户可以入股合作社,凭借合同得到相应的股份,同时农户也可在合作社工作,从而获取相应的工资报酬。该模式下,社会资本参与经营和管理,扩大生产规模,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理念,及时分析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向,同时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提高农业投资收益,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2.1.4结构模式4:社会资本+专业市场+农户专业市场即大型的批发市场。目前,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农产品流通成本较高、价格波动较大、安全质量不达标等。社会资本通过与专业市场合作,可以提高专业市场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专业市场和农户的信息交流,减少由于供销关系的不稳定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在此过程中,社会资本如同“领头羊”,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专业市场的日常经营活动。在整个供销过程中,社会资本占据关键地位,可借助自身的新兴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专业的现代化服务,对专业市场提供技术支持与帮助,带动农户增产增收,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2.1.5结构模式5:独资经营独资经营是指社会资本直接进行投资、自行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农业企业。这种模式一般是指社会资本收购其他农业企业或建立新兴农业企业,利用原有的技术与理念,同时聘请专业的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产品的生产、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进行科学分项管理和规划,社会资本和农户属于雇佣关系,或签订供货合同或支付种植生产工资,从而形成产业一体化管理。

2.2社会资本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动态机制。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不仅是强国基础,同时也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息息相关,可运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整体把握农业经济发展的动态机制。如图2所示,政府组织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经济发展,实行财政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证。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积极参与政府优惠政策和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后,社会资本引进科学的人才管理系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证。政府、金融、人才3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形成了良好的动态机制。2政策的保证是社会资本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动态机制的首要条件。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对于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经济的支持。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转为中高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转折阶段,做到以农业为基础、保障农民收入不断增高、提高国内农业生产总值是重中之重;同时也要减少我国农业资源缺乏、土地开发过度、农业污染严重等现象,尽快实现城市、农村共同繁荣。中央也曾多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不断为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证。

3社会资本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建立健全社会资本投融资法规政策体系。社会资本融入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需要政府建立并健全社会资本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加大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投入,同时也需要利用社会资本增加农业经济的活力。目前,农业经济固定资产投入的80%源于社会资本,这就更加强调了在保障各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将有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务,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但对于社会资本的投入还未能形成完整的优惠政策。因此,一方面,继续扩大地方政府的农业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统筹规划城乡建设过程的土地利用率,保证农业用地的数量和质量。农业用地保护是关系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珍惜并合理利用农业用地,降低非农业建设占用率,合理规避由于自然灾害毁坏和农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农业用地面积大幅减少的农业发展问题。鉴于此,农业用地需要建立相应的保护制度,包括农业用地占用补偿政策,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等。另一方面,创新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经济的制度。目前,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农业经济发展备受重视。为发挥好现代经济对农业经济的引导作用,大力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经济建设,不仅要拿出强有力的优惠政策,也要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经济的引导,并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重点项目,合理整合社会资源,有效推进农业经济发展。

3.2加强社会资本监管和预警机制构建,降低投融资风险。资本市场中存在2个主体:监管者和参与者。一方面,监管部门实行监管职责,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三公”原则。在社会资本融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监管部门首先要秉持公平原则,避免加重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其次,监管部门在执行奖励和惩罚机制的过程中,应当本着公开原则,保持信息的透明和公开;最后,坚持公正的执法态度,平等对待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另一方面,社会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参与者,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建立自身预警机制,在面临挑战时能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规避风险。只有建立良好的社会资本监管和预警机制,才能更好地参与市场,降低投融资风险,从而促进社会资本支持农业经济发展。

3.3强化农业经济发展主体信用体系建设。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传统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一定的分散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分散性和封闭性的农业经济文化使得新型农业管理方式面临着融资的约束,因此强化农业经济发展主体信用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应当建立并完善农业经营征信体系和科学的信用评价制度,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主体的信用度,还可缓解融资压力,有助于增强农业经济抗风险能力。建立相应的信用体系,使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建立农业经济发展主体信息平台,建立规范的信用数据库;也可依托银行征信系统,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增加征信环节,为建立新型农业经营管理方法提供信息共享平台。

3.4提升社会资本人才素质,强化专业人才引进。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智慧农业,保证生产与研究相结合,利用农业科学技术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目前,农村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流失严重,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年龄偏高、文化水平较低、性别比例不协调,对现代农业生产认识不足。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调整专业化农业人才的引入政策,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渠道宣导高素质农业人才进入农村。同时,提高留守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调整农民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鼓励农民自主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加强完善农业经济与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高校的理论基础和农民的实践基础相结合,建立适合我国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为今后的农业发展储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