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角论文范例

经济视角论文

经济视角论文范文1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服装企业的营销模式不断演变与创新,总体表现出具有时代感的营销模式创新特征。以及时尚经济的推动,服装企业的营销模式正以新的产品内容、组织架构和商业模式向前发展。同时,工业发达国家的服装企业已率先完成了从传统制造向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体验服务为核心的转变。

2时尚经济背景下服装企业营销策略实践与趋势

承上所述,服装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必然导致企业营销策略的配套创新。在时尚经济的视角下,我们发现服装企业的营销策略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崭新趋势,并且这些趋势正在不断的被企业所实践,以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这些趋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2.1消费体验前端化

时尚产业业态中,消费者已不再是传统的“提袋型消费”而是在业态中以感官体验为主的“体验型消费”,并且此时采购商甚至是消费者可以直接到工厂店体验,将消费体验向更前端化推进。时尚产业的这种趋势满足了市场的更深层次需求,增加了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共赢因素。这种消费体验前端化的趋势正极大体现了时尚产业所具有的新奇性、针对性、扩散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2.2产品设计独立化

在物质需求的社会背景下,现代的时尚设计便充当了使大众的个性化意识在生活中得以表现的角色,设计师的个性语言也在此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充实和带动市场的消费机能。这一点在时尚产品设计领域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时尚业态中多数企业成立专门设计部门或产品设计外包,使产品设计更为独立化、个性化。同时,随着时尚产业的发展,优秀人才的企业化趋势逐渐呈现,通常一个好的设计师就能成为一个企业,从而设计师品牌涌现。

2.3渠道整合外包化

从时尚产业业态现状来看,为时尚产品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公司已初具规模,它们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加工订单,负责分销,等等。这有助于时尚企业进行产业链有效整合,更关注设计、研发、品牌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而将“微笑曲线”的底端,如运输、包装、售卖等外包给专业化服务公司,从而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

2.4销售载体特色化

随着时尚产业的发展,时尚产品的销售载体更为多样化、特色化,如网络、微营销等线上载体,线下高端化、文艺化的时尚产业街区等。可以预见,这些特色化的时尚销售载体将进一步推动时尚战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时尚业态的创新。

2.5核心品牌自主化

在当今时代,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的巨大价值不言而喻,这一点在时尚产业各业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时尚企业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品牌经营意识,并且拥有自主的核心品牌,走品牌化运营道路,这是时尚企业谋求长久发展的最佳选择。

3时尚经济视角下宁波服装企业营销创新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服装产业在宁波蓬勃发展,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同时伴随新经济、电子商务的兴起,纺织服装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逐渐呈现。宁波目前已形成国家高新区、研发园、市大学科技园、和丰创意广场、宁波杭州湾新区等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在新经济时代,如何创新服装企业营销模式与策略,从而推进服装产业向时尚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宁波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鉴于此,我们遵循服装企业营销模式的演变规律,在提炼企业营销策略创新趋势的基础上,为宁波服装企业基于时尚经济发展的营销创新提出可选思路与策略。

3.1时尚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是构建核心价值的一种营销方式,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以时尚经济的视角,不同的服装设计风格表达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服装企业实施文化营销,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让消费者在对时尚产品价值的理解上与时尚品牌企业达成一种默契和共识,从而增进时尚品牌企业和消费者的交流和沟通。具体而言,宁波服装企业应根据特定产品选定市场环境,适时、适度、适当地引入时尚文化营销理念,通过文化背景创造时尚营销的文化环境,塑造时尚营销的文化内涵。宁波服装企业在进行时尚文化营销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企业在进行时尚文化营销时要避免只重视时尚形式而忽略内容的错误,如有些企业只注重产品的包装不重视时尚产品的质量,有些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只提口号而实际不执行,更有企业只知道做广告宣传,忽视视觉识别系统与企业理念、企业行为的统一。另一方面,要用系统的观点对待时尚文化营销。时尚文化营销对企业而言是一个整体、有机的系统,需要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做先导,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环境分析制定科学的文化营销组合策略。

3.2时尚品牌营销

承上所述,时尚经济更强调品牌,一个设计师就能成就一个品牌,在这种新环境下,时尚品牌营销显得更为重要。它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为时尚品牌持续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同时,由于它能给顾客提供优质的时尚商品与时尚服务,可以更好地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忠诚。宁波服装企业应把握时尚经济发展的契机,恰当地运用时尚品牌营销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时尚品牌营销策略。结合宁波服装企业特征,建议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时尚品牌营销策略。

(1)开展时尚品牌联盟,实现双赢。

宁波服装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强强联手或强弱联手等方式形成品牌联盟,以增加销售、扩大品牌影响力,从而提升时尚品牌形象。当强势品牌进入新市场时,亦可以采用这种策略,以降低营销成本,尽快实现本土化。雅戈尔收购国外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即采用的该种策略。

(2)以全球化的视角,开发本土化品牌营销策略。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外时尚品牌的竞争日趋激烈,在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宁波服装企业必段抓住有利于时尚品牌竞争的关键点,以全球化的视角,完善品牌内涵,积淀品牌内在精神,开发本土化强势品牌。可以着眼于营销的各环节入手,从渠道铺设、宣传推广到市场划分等方面,布局全球品牌策略,从而实现服装企业时尚品牌营销的塑造与提升。(3)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在时尚经济的视角下,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产品的附加价值,这种附加值可以源于品牌影响力、产品创意设计、时尚体验服务、工艺技术创新等方面,企业可以利用独特特点传播时尚品牌定位,形成品牌差异,赢得竞争优势。

3.3时尚概念营销

时尚概念营销是时尚品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趋势,赋予新开发的时尚产品或原有产品以特定的时尚内涵,形成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特色,并通过宣传推广使消费者对时尚产品产生认同感和购买欲望,以达到营销目的的一种时尚营销方式。时尚概念营销本质是差异性营销,通过挖掘时尚产品内在的符合顾客消费心态和消费趋势的特征,达到时尚营销促进的作用。宁波服装企业开展时尚概念营销时要遵循文化层面、技术层面和情感层面的消费者诉求,同时还要注意:

(1)以市场调研为基础。

市场调研是时尚概念营销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调研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市场,准确把握消费需求,形成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时尚概念并转化成现实购买力。

(2)跟进产品设计。

时尚概念要以产品为载体,即产品本身要能够体现时尚概念的诉求要点。如太平鸟的快时尚概念是以时尚产品设计和产品质量为竞争基础的。

(3)融合营销渠道。

企业要加强终端销售人员的综合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营销渠道的高效畅通,从而实现时尚概念向现实购买力的转化。

3.4时尚网络营销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快速提升,中国电子商务迎来了高速发展期。网上交易规模从2004年的49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近8万亿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以超过百分之百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此时,时尚网络营销不仅是一个与实体互补的新兴营销策略,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商数据的分析,能让企业在售后服务、后续产品研发等方面有更多积累,也是一种发展模式上的创新与兼容。网络销售相比传统销售,客户需求、群体等统计更加准确,营销的点对点特性更加明显,反应也特别明显。同时,它也对运营者的执行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波服装企业从2007年开始纷纷“触网”并表现出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已从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专业从事时尚服饰产品设计、生产的“GXG”“、太平鸟”“、博洋”“、雅戈尔”等企业已成为国内网络营销在时尚服饰应用领域的领头羊,网络营销为这些企业带去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而且是对传统经营与管理模式的彻底改变。总结多年来宁波服装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实践,在时尚经济视角下发展时尚网络营销企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目标,精准定位。

时尚网络营销的目标是要获取更多的潜在客户,因此其网站建设要具有营销功能,线上营销策略要与目标市场的消费有效匹配,从而提高营销效能。例如,宁波服装企业领头羊雅戈尔于2013年4月12日,开启天猫商城、京东商城官方旗舰店,主推雅戈尔品牌并选择雅戈尔旗下时尚男装GY品牌开展线上推广。雅戈尔之所以开启线上渠道并选择GY品牌,主要是针对新的年轻消费群体在线上进行品牌传播。据调查,雅戈尔在线下门店80%以上都是其自有渠道,所以在平衡线上、线下利益时,必须要特别考量线下渠道利益。同时,对于服装品牌尤其是高端服装品牌,其线下体验相当重要。因此,当雅戈尔在做电商的时候,更注重推广其单品,比如其汉麻系列产品、GY产品等,而在目标受众的选择上更有针对性,更加贴近年轻消费者。

(2)增强互动,强化客户关系。

经济视角论文范文2

(一)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公众低碳意识教育不足。

人们并不清楚什么是低碳经济,它对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为什么要践行低碳消费,限制自己的消费,控制自己的欲望,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比较茫然,意识也较为淡薄。可见,政府并没有很好地对低碳经济予以宣传,更没有给公众渗透低碳的理念,才会出现公众对低碳经济认识不足,不知如何践行的问题。

2.政府制定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不健全。

首先,涉及低碳和能源的立法不够完善,涉及能源、消费和环境责任的单行法规缺失,而且也在内容上缺乏具体的规定,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责任不明确,执法效果不佳,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无法借助法律手段来予以制裁。另外,在鼓励公众和企业进行低碳实践方面虽然已有了相关的措施和政策,如税收优惠等,通过降低税率,定期免税等优惠措施,来激励企业或公众实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不够细化,因此在现实中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虽然目前有《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等具体的法律在实施,但还是缺乏整体性的“大法”和围绕该“大法”的配套的“小法”,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有些地方甚至不明确,出现问题时,法律只能袖手旁观,因此,亟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有所保障。

3.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政府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但要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激励机制来引导企业和公众的低碳生产和消费,而且,在体制上必须建立创新的管理体制,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目前,政府在能源和资源的问题上,虽已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制度,比如:中国的环境保护制度,具体作出规定,谁污染谁负责。但是在具体操作中,环境资源的产权问题含糊不清,导致了企业和个人在环境污染中忽视了自身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所以致使环境污染后得不到及时的治理,污染者的责任较为模糊,不利于公众和企业树立环保意识,实施环保行为。另一方面,在发展的工业化阶段,政府投资的领域倾向于高碳领域,在低碳领域的投资缺乏,造成了低碳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因此,政府应改变投资方向或领域,明确环境资源的产权,运用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理念的渗透激发民众实施环保行为的积极性。

(二)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污染物排放、生活垃圾剧增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我们不得不考虑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生产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只有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树立正确的伦理观,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实行绿色经营,进而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1)企业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存在偏差;(2)企业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3)企业低碳技术不成熟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

(三)个人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公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个人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扭曲的消费价值观和过度浪费的生活方式已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也阻碍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个人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非理性的消费价值观盛行;(2)享乐奢靡生活方式泛滥;(3)“一次性消费”现象严重。目前关于低碳经济发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到很多利益方面,给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带来了难题,而且,低碳经济的发展还涉及到很多经济层面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未来的收益,不容测量,但是目前的发展成本却很大,另一更重要的原因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范围很广,很难界定。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法律体系方面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关于低碳经济的立法不够完善,如一些能源方面的单行法规缺位,同时缺少能源公共事业法,这就导致环境和能源和谐共处的领域不够全面。(2)相关立法制定不精细,缺乏操作性。目前,在中国已有了环境保护法,但是还存在执法不佳,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的问题。(3)在企业的发展中,由于没有具体的奖励实施办法,虽然制定了优惠的措施和规定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制定法律和相关的政策提供制度的保障,显得尤为迫切。

二、法学视角下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与措施

(一)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责任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主体,既承担着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管理的职责,同时也是社会生产产品的直接的消费者。因此,政府应该在引导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树立起低碳化运行的榜样,并在发展低碳经济时遵循管理伦理的宗旨:满足人的需求,以人为本。

1.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价值支撑。

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外的低碳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认可,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让人类意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意识到仅靠技术的改良和当前经济结构模式的转变,已不能使人类摆脱恶劣环境的影响,我们只有通过树立正确的低碳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2.完善政府法规政策,为发展低碳经济探索可行立法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低碳意识日渐增强,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制度保障,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法规的制定要本着“发展规划、能源立法、生活消费”三个维度来进行。以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面临的主要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等,面临寻求政策法律的支持。加快“低碳经济”的立法进程,完善政府法规政策,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积极的意义。

3.健全政府管理体制,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机制保障。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被列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长远发展规划”。因此,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顺应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不断促进发展低碳经济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力求政府治理能力的根本改变和治理模式的完善创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生态治理的层面上要实现的境界就是“政府、企业、公民社会追求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趋向协同至善的公共管理过程,善治的对象不单是社会子系统,还包括自然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综合而言,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重赢利,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共处,更好地实现提高全社会国民的最大福祉。

(二)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社会责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社会生产的环境企业是能源消费的主体,企业的生产决定着社会消费。因此,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1.企业要转变发展理念,潜力推进低碳节能减排。

传统的企业盲目生产,一味以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使企业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相矛盾,从而忽视了发展的价值目标。在这种不正确的发展价值理念指导下,部分企业盲目发展,拼命开采,已使有限的资源不能承担高碳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还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企业应转变发展的理念,实现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走低碳发展之路。

2.促进产业转型,打造以低碳经济为指导的产业体系。

我国正在进入低碳经济发展时代,低碳经济的发展给国内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将成为我国发展的新主题。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已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现等,造成其重要原因是高碳的生产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呈现人与自然不协调、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促进产业转型,那么就无法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应结合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树立发展低碳方面的伦理价值观,以低碳经济发展为重点,加快改变低碳产业价值链的分布,大力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农业和工业进行低碳改造,努力形成以新能源和新产业为特征的产业链条,降低GDP的碳强度,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把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3.加强企业管理,使低碳治理模式落到实处。

发展低碳经济,转变产业结构的同时,应加强企业的管理,使企业发展坚持3R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减少能源消耗和废水、废品的排放,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循环利用,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和低消费。企业也是低碳消费的主体,应加大对低碳产品的生产,引导企业对碳排放自我约束,制定配套的环境法制,从而利于政府的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公众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公民责任

消费活动包括了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要进行消费引导,就必须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相关法律的约束,从而树立低碳意识。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育公民低碳意识,牢固树立低碳生态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低碳概念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面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有很多地方和很多人需要了解并认识低碳发展的重要性。从社会公民个人生活的方面来说,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培养人类的低碳意识,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社会的关键环节。低碳不仅仅是生活中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张纸;生产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彻底杜绝浪费现象。低碳价值观本质上是实现人的生产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因此,民众改变高碳社会的最大力量,是要做到低碳生活、生产,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使人们意识到培养低碳意识与培养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同样重要,通过每个个体的自身努力,培养人的低碳意识,从而养成勤俭节约消费伦理观,通过正确的意识,使人类能自觉自愿地按照低碳生态理念进行自律,逐渐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培育低碳文化生态,全社会推行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全社会低碳文化培育。低碳经济价值观倡导的是可持续、和谐的发展理念和生态文化,践行的则是低碳简单的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社会低碳文化塑造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文化环境支撑。尤其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如果人们仍然坚持原来的浪费生活方式和理念,还是按高碳的模式进行生活、消费,那么资源的耗损殆尽将成为必然。对于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能力,实践低碳生活,比如:洗衣服倡导自然晾干方式,拒绝洗衣机甩干;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等,明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其实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我们这里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就是要求人们从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方面做起,提倡绿色、节能、环保、高效率低碳生活方式,使其成为人们的生活的新时尚和新选择,杜绝一切如“一次性筷子”和“餐后不打包”之类的铺张浪费生活,其实只要我们主动约束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这也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一种贡献。

3.培育公民低碳德性,促成社会低碳行为习惯的养成。

经济视角论文范文3

1.低碳经济的基本简述。

低碳经济是随着能源发展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理念。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对能源的消耗和掠夺造成全球气候严重恶化。很多环境问题的出现导致生态系统相对脆弱,自然灾害的频发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尤其对农业和水资源的影响相对严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来,国际社会签署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条约,例如《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等,在这些条例中设定了具体的减排计划,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开始发生变化,低碳经济逐渐受到世界组织以及各界人士的关注。低碳经济本质上是通过对环境保护制度进行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新型能源合理开发等目的。利用新能源代替传统的常规能源,这样就可以减少人们对常规能源的开采,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

2.低碳农业的概述。

低碳农业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农业发展方式和理念,主要是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以此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等目的。低碳农业和现代化学农业有所不同,也不同于生态农业等回归自然的替代农业,其主要指的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这种农业既能充分吸收现代化常规农业的特点,也能够使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技术来增加农业产量。除此之外,低碳农业还能够吸收自然化农业发展理论中的各种优势元素,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达到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低碳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还能为以后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尤其在当今全球变暖以及能源紧缺的时代,走低碳农业的发展道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农业发展技术相对落后。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业品逐渐增加,虽然这些工业品的使用能够达到农产品增产的效果,但是长时间的使用也使其负面效果逐渐显现。湖南作为南方水乡,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同时也为虫害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农产品在生长的过程中遭受病虫害的侵蚀现象严重,为了保护农作物的生长,人们习惯使用农药除病虫害,较多的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上,从而造成农业污染问题严重。作为水乡城市的湖南,对于农业的灌溉通常是漫灌,据统计,灌溉用水在农业总用水量中占比90%,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而且采用漫灌会有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因为渗漏或者是其他原因而流失,造成水源浪费。在我国庞大的人口面前,再多的水资源也不能保证用之不竭,很多的城市因为缺水导致农业干旱问题较为常见。水资源的节约是非常必要的。

2.农业制度不合理。

号称鱼米之乡的湖南在农业发展领域创造了较多的佳绩,但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所谓的三高模式造成很多农业发展阻碍,即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农业户缺乏减排增效的经济动力和社会责任。一些低碳农业用品和农业发展技术价格相对较高,较多的农民没有经济支持难以使用该技术,此外,农民长期使用传统的农业发展技术,对新型技术使用后的收获情况有所怀疑,不肯尝试使用,研发的新技术在投入使用方面占据比例相对较少。

3.农民对于低碳农业认识不足。

较多的农民居住环境在广大的农村,信息传播方式相对单一,外加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在新事物的接受方面速度较慢。较多的农民对于低碳经济没有足够的认识,低碳农业的发展也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接受。此外,农民在理财方面都是精打细算的,他们习惯于使用效益相对较高的农业产品,作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技术在他们认为不够成熟,效益不高,所以宁可使用传统的农业技术也很少去尝试使用新型技术。

4.农业发展模式单一。

湖南地区农业在种植中主要是方块田种植,没有独特的模式,农业发展效益相对较低。近年来,城市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更多人选择到农村旅游,但是在农业种植区域较广的地区却缺少观光景点,农村发展应该抓住机遇,在这样的形势下实现旅游农业既能增加农村的环境效益,也能增强农民收入。

5.不可再生能源浪费严重。

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大量使用化石能源,造成能源枯竭,能源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使得不可再生能源枯竭。无节制的开发对土地造成破坏,较多的绿地成为寸草不生的荒野,生态环境的恶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呼唤。

三、湖南低碳农业的主要发展路径分析

1.改进农业发展技术。

湖南地区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发展技术,使用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针对农作物的污染问题可以采用有害物质减量替代技术,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在农产品生长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其生长规律和土壤状况选择合适的施肥方法和施肥量,同时还应该注意施肥的具体时间,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农产品施肥的效果,提高农产品产量,还能够避免不合理的化肥使用造成环境的污染。此外,还可以增加农家肥的使用量,这样能对土壤的生长条件进行改善,还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技术,减少农药在农作物上面的残留量,进而为生态平衡打下基础。针对农业用水问题而言,需要采取科学措施,发展管道输水或者是采用节水喷灌技术,例如滴管技术或是微灌技术的使用既能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又能够让农作物有效的吸收更多的水分,避免水分下渗或者是流失现象的产生,最终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创新农业发展制度。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将低碳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计划,结合湖南的资源状况和农业技术水平,制定长期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走低碳农业发展路线。针对不同时期农业的生长情况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结合农业现代化进程制定相关考核体系,对低碳农业的发展效果实施客观的评价。这样就可以将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能够纠正,促进低碳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新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低碳农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严重缺乏,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支持。政府需要在现有的农业基础上加强资金的投入,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和农业机械的投入能够更好的帮助低碳农业的发展和成熟。此外,对于高价低碳农业技术,农民在选择上有一定的困难,政府需要发挥财政补贴的作用。政府应该建立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引导农民选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产品。此外,在农业生产环境上政府也应当适当的给予补贴,按照农民对农业生态建设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补贴标准,引导农民实现农业生产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3.改善农业发展观念。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低碳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加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的认识,对农民讲解低碳农业的概念和其发展的必然性。以此来增强农民的低碳农业认识和理解,促进他们能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自觉的使用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对于低碳农业的经济效益,推广人员可以选择一些地区进行示范,通过示范强化农民的低碳农业意识,激励他们积极采用。

4.农业发展过程中使用新型能源。

低碳农业的发展对于能源调整是必须的,应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或者是风能等,也可以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这样既可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也能够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在我国农村,太阳能的使用已经是非常普遍,湖南作为南方城市,光照充足,使用太阳能有较多的优势。在农村地区可以建立太阳能发电站,利用太阳能发电等。也可以利用风能发电解决农村的生活用电问题。此外,农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较多的农业废弃物,尤其是在湖南这种气温较高的南方城市,可以将农作物秸秆或者是禽畜粪便发酵做成沼气,这样既可以达到废弃物的再利用,也可以解决照明等用电问题。既净化环境又能减少农民的支出。

5.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农村作为休闲度假的地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潮流,但是在较多的偏僻地方,拥有碧水蓝天确缺少观光旅游的景点。农业是农村规模较大的植物生长区,可以将其发展为观光旅游的景点。将不同种类的农业设置为农园,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根据游客的需求改善发展规模和服务方式,在规模较小的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采摘或者是种植,让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益。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展设施农业,根据湖南农业种植的资源状况和气候条件,制定科学的设施农业发展战略,将其分为园艺农业和养殖农业两部分,采用安全无毒的发展模式。这种农业的发展也适合低碳农业的发展要求。

四、结语

经济视角论文范文4

(一)三大诉讼失灵

1.刑事诉讼是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追诉犯罪和适用刑罚的活动,它对于公益保护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它的受案范围狭窄,只有当行为违反了刑事法律,构成犯罪才予以制裁,而对严重侵害社会公益但却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却无能为力。第二,提请主体范围十分有限,除了法律中明确授权检察机关对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可以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以外,公民只能就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权益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公共利益被侵害,公民不能作为公益的代表人提起诉讼。

2.传统民事诉讼纯粹为私益诉讼,它以“个人本位”作为基础,以“意思自治”为理念,旨在解决当事人就私人权益争议的纠纷,允许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实体与程序权利。然而与民事纠纷不同,公益纠纷则以“社会本位”为出发点,公益救济中的原告除了主张自己的利益之外,还试图维护其他与之处于同一立场的社会群体的扩散性利益。这种权利救济模式不是以私人权益为中心,具有浓烈的公益性色彩。在公益诉讼过程中不以意思自治为原则,当事人的处分权受到严格限制,因此民事诉讼的理念不能够完全包容公益救济。

3.行政诉讼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同样存在局限性。第一,从行政诉讼的性质上看,它所依据的行政法是以国家利益为本位,侧重追究违法人的行政责任,难以兼顾对受害主体特定权益的补偿,不能达到全面维护公益之目的。第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狭窄。行政诉讼是行政相对人认为国家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旨在解决行政争议,审查的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现实中由于国家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所造成的公益侵害并不在少数,但却无法通过此途径得以救济。

(二)公益诉讼制度与经济法理念具有契合性

我国现行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公益救济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失灵的情形,无法达到全面维护公益的目的,诉讼作为社会成员寻求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冲突进行司法控制的基本手段。在任何社会中诉讼都以解决某种社会冲突为自身使命。换言之,当某类社会冲突大量出现,需要相应的解决手段时,一定的诉讼形式便获得了产生的根据。公共利益作为一种新型的权利有其独特性,这是传统救济机制所无法与之相匹配的。为了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益,跳出传三大诉讼模式,在现有的体制之外构建一个能够体现经济法公益维护理念的诉讼机制势在必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具有社会性的经济关系,即直接涉及或影响社会或公众重大利益的经济关系;与国家代表社会对市场经济的规制和调控,相对应的是市场主体接受规制和调控的义务,这是个体对社会的义务;经济法责任是行为主体对社会的责任。因此违反经济法的行为一定是侵犯不特定多数人利益或全社会公共经济利益的行为,对经济法权利的救济便表现出强烈的公益色彩,对违反经济法行为的司法救济程序就不应当是私益诉讼,而应当是公益诉讼。经济法公益诉讼作为新型诉讼模式,为我国解决经济法中的大量不可诉现象,走出社会经济利益保护途径缺失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二、如何构建新型经济法公益诉讼制度

(一)原告主体资格放宽

当事人适格是获得诉讼救济的重要限制。由于经济公益诉讼中当事人是基于维护公益的目的而参与诉讼,这与传统诉讼中的私益维护有较大差异,基于公益诉讼的特殊性,其诉讼主体应当适当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与社会一体化的局面被逐步打破,与国家相分离的市民社会逐渐成熟,逐渐进入到国家权力向社会转移的过程。民间社会从国家权力的统治之下挣脱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力量,这要求公共利益的代表不仅包括国家机关,更应将社会团体与个人纳入其中,将国家机关的强制性与社会团体的专业性和公民个人的广泛性相结合,优势互补,共同起到公益维护之目的。例如,当诉讼涉及的利益群体较为广泛,公民个人和社会团体相较于被诉方力量悬殊,代表性有限时,或者当国家利益受损而无特定原告起诉维护时,国家机关作为传统公益代表人以其公权力适时介入来维护社会公益就成为必须。国家特设机关提起诉讼,不仅能够监督和有效遏制侵害公益的行为,维护公民、法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还可以保证诉讼过程的统一公正,避免私人起诉可能产生的报复和滥诉弊端,实现诉讼的效率与效益;而在公权力鞭长莫及的权利真空领域或公共利益受到来自公权力的侵害时,赋予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诉讼主体资格,则有利于更加全面地维护公益并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同时,为了防止滥用诉权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在放宽公益诉讼原告范围的同时还需要设置一定的限制。相较于在诉讼前设定主体资格限制堵塞公益救济的途径,笔者认为,在诉讼过程中通过限制原告部分处分权以预防其滥诉行为,防止诉讼主体范围扩大而带来的负面效应,这样更加有利于公益的维护。

(二)既判力范围扩大

按照传统诉讼法中既判力主观范围的理论,判决的效力原则上仅限于诉讼的原告、被告,仅在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形下,才能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产生效力。经济公益纠纷中当事人人数众多,并且具有潜在性和不特定性,若在经济公益诉讼中坚守传统既判力理论,就会导致判决结果仅在当事人双方间具有约束力。那么在公益侵权案件中,其他当事人为了维权仍需单独提起诉讼,法院将就不同当事人因同一事件提起的诉讼而疲于奔命,这会造成诉讼资源的极大浪费,也违背了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的初衷。此外,从权利腐败理论出发,在经济公益诉讼中,如果部分当事人出于“搭便车”的动机而放任公益侵害于不顾,当其他当事人以公益代言人的身份参与诉讼后,法院的判决结果对其不利时,再以既判力主观范围进行抗辩,笔者认为,该主张在公益诉讼的制度下不应当成立。

(三)举证责任分配理论

在公益诉讼中,当事人双方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实力与信息占有量上存在巨大的差距,而且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较为复杂,经济公益诉讼的原告能力有限或者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在诉讼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若按照传统的举证责任理论,公共利益将难以得到切实维护。经济法作为“抑强扶弱”之法,它致力于协调社会权利冲突,其实质是对社会强弱势主体利益冲突和矛盾的化解,通过对市场强势主体和市场弱势主体进行权利义务的倾斜配置,将失衡的天平重新扶正,恢复利益均衡状态。为了实现经济法的宗旨,必须构建符合经济法理念的举证责任制度。让较少有条件获得信息的当事人提供信息,既不经济,又不公平,因此,经济公益诉讼中,在双方当事人举证能力严重不对等的情形下,可考虑适用举证责任部分或全部倒置原则。在审查证据时,法庭如果认定当事人双方在信息资源上严重不对称,可以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让占有更多证据资源的当事人承担对某要件事实的举证责任。

(四)法律责任形式多样化

经济视角论文范文5

(一)低碳经济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是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能源效率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依次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由劳动密集型占主导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占主导转变。当前,我国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走低碳化经济道路,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推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出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工业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转型。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必然推动服务业现代化,对资源实现有效的整合,使其发展更加符合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二)服务业发展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对的严峻的挑战之一,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全球范围内开启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共同致力于创建一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多年来,我国作为全球的主要生产制造中心,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面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现状,用高新科学技术革新传统产业、优化结构、大力发展低碳化服务业,显得分外重要。现代服务业相对传统产业具备能耗低、污染小等特征,加速发展金融、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可以减少我国的碳排放数量,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容易产生规模效应,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耗费,使得资源、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可能,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服务业的规模有所扩大

一方面,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高。1990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为31.60%,而2010年达到43.00%,上升11.4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服务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急剧上升。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由1978年的4890万人增至2005年的23771万人,增长了4.86倍,是经济转型期间就业人数增加最多的部门。从三大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看,1978年至2005年,三大产业就业职员分别增长19.96%、160.39%和386.11%。此中第一产业就业份额连续降低且降幅较大,这表明第一产业就业已基本进入饱和状态,第二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量比重大约稳定在22%,但也有小幅度下滑趋向,近年来对劳动力需求较大的是第三产业部门,稳步提升到30%左右,成为真实的“三分天下”的局面。

2.服务业的结构有所改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型服务业,交通运输邮件通讯业、保险金融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行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增长较快。

(二)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结构上不合理,产业层次相对较低

我国服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行业,如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饮食业,而新兴的和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产业如信息业、咨询服务、各种技术服务等在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2008年服务业的增加值中,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7.4%,接近占服务业比重的三分之一;而金融业、信息服务业、软件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为28.4%,而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已占50%以上。目前我国这种依靠资源和环境的传统服务业发展,已经不适应时展的潮流,改善这种低端产业链,提升服务业层次势在必行。

2.总体规模偏小,增加值虽不断增大,但未达到低碳经济发展要求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吸纳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10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截止2005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增至23771万人,较1978年增加了4.86倍,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是70%-80%,由此看出我国服务业规模还是偏小。另外,我国服务业虽然有了显著增长,但在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而且我国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远远不及。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使得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在全球产业链中,我国的服务业还属于低端产业,未能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

3.低碳服务业人才匮乏

据某招聘网站数据,2010年3月份北京低碳行业的需求人数相对2009年同期增加了117.3%,伴随着企业对低碳人才渴求与人才现状的矛盾,高等教育低碳专业的设置却还是一片空白。高等院校低碳教育的培养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调,已经严重阻挡了服务业的低碳化发展。

4.地区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具体而言,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慢;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快,内地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发展慢。东部地区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为86749.21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59%,西部地区增加值为25992.29亿元,仅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8%。除了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之外,我国服务业部分还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市场准入问题严重,比如邮政通信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行业,市场化程度低,服务成本高,竞争力相对薄弱。

5.服务业领域企业低碳责任缺失,消费者低碳消费观念薄弱

如今一些现代服务企业运用低碳旅游、低碳物流等新型运营模式来自觉承担企业对社会发展应有的责任。但我们也应看到,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诱导下,认真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仍不普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另外,服务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有更高的消费关联度,所以消费者重视健康、生态的低碳消费需求是拉动现代服务业低碳发展的巨大引擎。但是民众的低碳消费增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依然缓慢,主要体现在低碳消费意识不强,消费结构不合理,奢侈浪费之风严重等方面。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依据低碳经济原则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型

1.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促使服务业向产业链高端晋升

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时期,推进传统服务业向低消耗、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过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现代服务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上下两头,属于产业链的高端。改造传统服务业就是对服务业的优化升级,使其不断向高端服务业延伸和渗透,充分利用现有服务资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包装传统产业,冲破行业垄断,改造传统服务业高消耗、技术落后的现状,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新的服务业态。

2.运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不断创新高端服务产品

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是非常基础性的,低附加值,如国内金融服务的中间业务有数百种,尽管发展很快,但过于集中在结算和代办等传统服务方面,高附加值的并不多。相比之下,外国银行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市场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将来的高端市场会是中外资银行竞争的重心。为此,可考虑创新一些高端领域的金融服务产品,如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住房信托基金、汽车金融和证券融资等。

(二)在符合低碳经济要求下增强服务业竞争力

1.加快发展提高我国服务业比重,促进服务业的低碳化发展

当前,我国工业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挤压着服务业比重空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制约着服务业向纵深推进,城镇化程度不高也影响其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也对其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面对这些问题要促进服务业的长足发展,就要不断拓展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支持,逐步增加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让更多的劳动者从事服务业,提高该行业的就业比重。加快经济的发展,增加国民的收入,促进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产业的低碳化发展。

2.大力推进服务业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走现代服务业道路

现代服务业是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依托的,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其关键在于人才。因此,大力推进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加快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培养大批服务业的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就成为向现代化服务业转型的关键因素。深入实施人才投资战略,加大对服务人才的专项投资,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教育培训领域,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吸引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顺利实现向现代服务业的过渡。

3.加强服务业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推进服务业

经济视角论文范文6

网络会计在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共同作用下孕育而生。依托于互联网,网络会计是一种对各种交易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同时它也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会计相比,网络会计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无纸化的会计核算工作在网络经济时代下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网络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技为会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网络会计的主导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它使会计信息从单一的统计走向管理,帮助企业加快财务信息的处理步伐,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在区别于传统会计信息的存储方式下,网络会计还改变了会计信息的载体,更全面及时地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加强了信息的共享与使用性。

(一)核算得更为准确与高效

网络会计的对象不仅仅只局限于企业自身,还将范围扩大到相关客户、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在网络会计时代下,货币形态的价值信息已经不足以成为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信息使用者更倾向于使用类似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售后服务质量等,能够体现出企业竞争能力或是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非货币性信息指标。众所周知,计算机最大的特征就是存储量大,网络会计利用这一特点,不断地增添财务报表主表以及附表的信息容量,为使用者提供企业更全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快速的传输功能,降低了手工处理信息的成本,加快了会计人员处理信息的速度,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促使财务工作更统一规范

在传统会计时代下,手工会计记账模式处于主导地位,很多重复登记的工作,导致各种错误不可避免地发生。企业通过会计电算化进行信息核算,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网络会计要求根据会计人员职责的不同,设置相应的权限与密码,从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达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更好地依法行使职权,防止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处理错误的出现,降低实际操作中对规范标准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的正确性,有利于企业对会计核算进行监督与控制,使企业的财务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三)便于加强财务内部控制

为了提高经营水平,有效地进行会计管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内部控制是企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会计档案管理形式因财务数据的记载形式和保存媒介的改变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而进一步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变革。在网络条件下,财务的授权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内部控制而言,制度与程序软件双重控制取代了单一的传统手工模式下的制度控制,不仅削减了产生差错的可能性,同时在会计信息化工作环境下,及时对财务软件进行更新,减少财务软件的漏洞,强化系统权限与口令管理的财务软件控制成为内部控制的又一项重要工作。

三、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支付安全问题

1.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还要承担由于网络安全所带来的支付安全问题。对任何企业而言,并不是所有的会计信息都能够进行共享和披露,例如企业的成本费用、定价决策等这些信息都属于商业机密。企业部分会计信息的保密性与网络会计的开放性和数据的流动性产生了矛盾,使得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商业机密一旦被竞争对手得到,对企业是沉重的打击。

2.虽然电子商务在互联网时代下备受欢迎,电子票据、电子合约、电子财务报告等无纸介质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在支付结算时电子签字或是相关密码仍然存在很大的漏洞,网络会计在辨别真伪上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新的挑战。

3.新时代的经济与网络密切相关,网络经济虽然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发展程度明显不够成熟。一方面病毒的感染与传播、黑客的攻击、计算机硬件的故障、用户的操作失误等因素,使得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得不到全面的保障;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足够的经验,同时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文加以保护,支付问题日益严重。

(二)档案资料的存档问题

1.财务部门是公司的重要部门,财务部门涉及公司的重要数据与资料。网络时代,财务数据开始向电子数据转化,会计信息已经通过纸介质过渡到磁性媒介和电子媒介。新型的存储媒介容易受到温度、磁性或是激烈震荡的影响,其保存的数据资料和传统的纸质数据相比更容易丢失。

2.由于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各不相同,加上各种财务软件的差异,任何一种因素如数据加密方式的不同,都会导致以前的会计信息无法录入网络财务系统,会计信息使用者可能因此无法找到相关的信息,无法做出下一步的决策。因此,会计数据资料的不完整性和易于失效的风险性值得引起企业管理者的关注。

四、网络经济条件下改善会计的建议

在网络条件下,安全问题成为财务的主要问题之一,只有解决了安全问题,网络财务才会得以更好地推广。

(一)加强对企业网上信息的输入、输出管理

不仅对企业整个财务系统的所有环节,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方面的技术,还要对企业所有的联网系统与不联网电脑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对于财务软件开发者而言,在研发软件的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数据存储、操作以及传输的安全性,为企业提供精密的数据安全保护。

(二)加强防火墙设置

在独立的网络环境下,防火墙可以在内外部网连接处或是网络安全域之间建立一个访问控制系统,通过对不安全信息的过滤和对外部访问的验证,为企业设置一道关卡,增强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三)运用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

在运用加密技术时,建议使用非对称加密,以适合财务管理系统的需要。数字签名是公开密钥密码技术的另一类应用,在计算机通信中验证对方身份,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四)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网络下的财务人员不但要具有会计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网络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鼓励会计人员经常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同专家研讨交流,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五)及时备份财务硬盘数据

企业应对现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更好地满足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档案的管理需求。企业应至少准备三套软盘隔日备份循环使用,分别放于不同的地方保存,以减少发生意外或是人为错误造成的损失。会计档案保管员应该定期清理备份数据,过期数据的清理应每年进行一次。一旦系统出现故障,会计资料无法及时修复,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

五、结语

经济视角论文范文7

株洲县域经济包括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与醴陵市五个区域。四县一市行政区域面积10726.8km2,占全市的95.2%,常住人口280.19万人,占全市的72.6%,人口密度261人/km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42人/km2,城市化水平41.2%,比全市水平低14.3%;近年来,四县一市的工业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比全市水平分别高4.8%、40.3%。此外,醴陵不仅位于湖南省特色制造业重点县之首,还稳居全国百强县之列,攸县为全省十强县之一,炎陵入围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株洲县域经济特色明显。醴陵一直以来生产花炮、陶瓷,享有“中国花炮之都”和“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被称为中国“红官窑”所在地;近年来,醴陵的纺织服装业与农副食品加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俗称“醴陵三辣”的辣椒、大蒜与生姜已成为醴陵农副产品的特产;醴陵的毛尖、草鸭、黑山羊等也逐渐被人认可;此外,醴陵文化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即出现了左权、李立山、宋时轮、耿飚等老一辈革命家,又有彭道儒、汤飞凡等一批有影响的科学家,是一个旅游的好出处。总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株洲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开发区从无到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活跃,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商贸水平明显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凸显,为株洲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职业教育视角下株洲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1.政府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人力资源质量不高。

株洲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而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方应该是政府。然而,在该地区,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仍比较明显,在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所占比重较小,而且针对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与奖助贷力度也不大,效果并不明显,这严重影响了该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而在县域经济建设中缺乏合适的人才,劳动者的素质普遍不高,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人才紧缺。

近年来,株洲县域经济表现为现代新农村与现代农业建设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这样的发展趋势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而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教育设置合适的专业。然而,从相关部门的专业设置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所设的专业为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如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焊接技术与数控技术等,其次为酒店管理、护理与计算机网络等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而涉及第一产业的专业则较少,这显然无法为现代农业与现代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无法培养大量的相关人才为现代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专业设置也没有很好地衔接当地经济发展。如醴陵市旅游资源丰富,很少有职业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即使有些职业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教学内容没联系到当地实际,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或旅游管理的一般知识,没有因地制宜地进行专业化教学,显然无法明显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双师型”教师短缺,劳动者技能不高。

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教师,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劳动者技能的关键。然而,株洲各县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在质量与数量,还是在专业结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等方面与高标准的“双师型”队伍仍有较大的差距。大多数教师教学实践经验匮乏、理论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高、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完整、素质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农村劳动者学习基础本来就比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与学习,所学的东西并不多,不能很好地为该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服务。

三、职业教育视角下加快株洲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对策

1.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农民技能。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培训,提高其技能,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多渠道筹资,分层次、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农民素质,如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做法,根据职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之比,设定相应的投入比。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一方面需要政府提高重视,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供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加强监督。不仅要把投入与就业挂钩,而且还要把投入与受训者素质提高挂钩,建立起培训、就业、素质提高的衔接与监督机制。

2.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

地区产业结构是专业设置的前提,而合理的专业设置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株洲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农业为基础、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为依据,强调地方性,为当地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株洲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应在县政府的指导下,推动地方产业与职业院校密切结合,为株洲县域经济中的优势产业、新型产业设置新的专业或对已有专业进行调整,通过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行业所需人才,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用人才,是指在农村科技、经济、教育、卫生、文化与经营等领域中,不仅具有一技之长与一定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人才。实用人才在株洲县域经济发展中作用至关重大,他们可以通过发展一项事业,富裕一方百姓,带动一片经济。因此,应加强实用人才的培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保障与智力支持。实用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广泛开展调研,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并对其进行网络化、信息化的动态化管理,探寻具有实用人才潜质的劳动者。实用人才应主要从有文化、品德好、会经营、懂技术等方面去衡量。其次,整合各方资源,拓宽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渠道。除了传统的农民技能培训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训实用人才:一是依托协会的辐射能力,由协会向农民传道授业;二是院校学习,对于基础较好,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可以将其送到专业的院校进行深造,或者请相关专业到当地来进行培训;三是异地参观,增长见识、扩阔视野、拓宽思路。最后,加大政策支持。对于实用人才创业兴业,政府在税收、工商、信贷方面给予支持,对其成长及时关注,鼓励其做强、做大,为当地经济服务。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首先要开展师资队伍水平调研,摸清该地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教师编制、教师聘任、职称评定与培训考核等多方面的信息,并以此来建立适合该地区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投入上,要严格按照执行“城市教育附加费的20%用于职业教育”的标准;在教师编制方面,不仅要建立专职教师编制制度,还要明确兼职教师编制,以此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在教师聘任上,要重点考虑从企业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丰富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在职称评定方面,应充分考虑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把实践能力作为考核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在培训考核方面,不仅要加大投入,还要拓宽培训渠道。

四、结语

经济视角论文范文8

传统教育多数是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出现的,即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传统教育中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如此,一般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构成,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讲授和教学演示的辅助,将教学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如果从经济学视角来审视传统教育,我们会发现传统教育存在这样一些局限:

(一)传统教育的资源稀缺性

人类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定要与特定的资源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离开了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无从谈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源之所以宝贵,就是由于其具有稀缺性。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则是无限的。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世界上的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资源无法满足人们需要或希望拥有的一切。由于资源稀缺的特性,社会资源的管理和合理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经济学这个学科所要研究的,恰恰是社会如何管理和合理配置自己的稀缺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在大多数社会中,资源并不是由一个全权的独裁者来配置,而是通过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共同行动来配置的。在众多教学资源中,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传统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决定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1.教学场所的稀缺性

因为学校必须具备校园、教室、操场、办公场所、宿舍、食堂等一系列场所性条件,所以校舍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没有正常的教学场所或者无法达到正常教学的要求,校舍基本的条件不具备;或者即使具备正常教学场所的学校,由于其本身规模的限制,所容纳的学生人数也是有限的。

2.教学资源的稀缺性

传统教育中的学校教育除了具备基本的场所要求之外,还需要维持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具备充足的教学资源,例如:桌椅板凳、多媒体、教具、水、电、教辅人员、管理人员、管理机构等等,这些都是具有稀缺性的教学资源。

3.教师资源的稀缺性

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学校的正常教学需要数量上足够和质量上合格的师资力量,但由于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上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的培养数量比社会实际需求量要少,所以,教师资源也是一种稀缺资源。

(二)传统教育的行为成本局限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出的每个选择都是有经济成本的,这个成本就是我们在已经做出一个选择时必然要放弃的其他选择,以及放弃可能拥有其它想要的东西的机会,也就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中包含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其中,显性成本就是用货币支付的一种显在的支出成本;而隐性成本就是使用某种生产要素但又没有直接用货币支付所消耗的资源成本,例如时间和空间成本。经济学把社会中的人都假设为“理性人”,理性人在作为日常决策的主体时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他们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理性人绝大多数的活动中,主体所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取最大的利益。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无法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而改变的成本,是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或者消耗。当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或继续做某一件事时,除了考量该事件对自己是否有利,还要看自己是否曾经已经在该事件上有过投入。由于学习时间和地点、甚至是学习内容的限制,受教者选择在接受传统教育时,必须同时做出放弃掉对其他事情的选择。传统的学校教育意味着人们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去接受教育,同样的,教师也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去传授知识。因此,除去学习费用等货币成本之外,人们还要付出时间成本、跨越地域等众多行为成本,此时基于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如果行为成本过高,则选择接受教育的人数便会相应减少;同时,由于教师的教授知识的行为也要受到行为成本的限制,因此教师只能局限于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从事教学工作。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网络教育特性分析

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是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是指借助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向受教者传授知识内容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有别于传统教育中需要在校舍安坐于课室的教学模式。我国的网络教育兴起于成人教育,与自学考试、成人高考中的函授、夜大、广播电视大学等共同构成成人教育学历中的教育模式。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已经批准了67所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允许上述共68所试点高校在校内开展网络教学工作,即通过现代通信网络,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200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三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联合办学”项目达成合作协议,探索新型的网络教育联合办学模式。2003年9月“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正式启动。教师网联计划是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其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实现全国教师教育网络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2〕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相对于传统教育,网络教育具有一些明显的特性。

(一)网络教育有助于弥补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从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来看,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弥补传统教育资源的稀缺性。网络教育的这种特性表现在:第一,从教学场所来看,受教者和教授者都不需要在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时间上课,这同时意味着任何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用户都不需要受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却可以正常地接受和学习相关的知识信息。第二,从教学资源来说,网络教育不再需要专设的桌椅板凳、教具等有关于授课所必需的教学设备、设施。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教学所需要的成本,相对节约了一部分教学资源。第三,从教师资源来分析,一方面,受教者能够通过网络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教师资源的授课,另一方面,是针对教授者而言的,在开放的网络教育平台上,他们能够面对更多的学生,其中不乏大量的外籍学生。因而,在借助现有的网络交互平台的前提下,教授更多的学生不但利于教授者吸收更多元、更高效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也有益于国际文化之间的良性交流。

(二)网络教育有助于降低教育活动的行为成本

网络教育摒弃了传统的以学校为学习单位的教学模式,把受教者从固定的教学地点和规定的上课时间转移到灵活、机动的网络教育中。让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自由支配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使教育双方跨区域移动,减少了时间和空间所带来的隐性成本。在内容的选择上,网络资源容纳量相对较大,信息更新的速度也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就决定了网络教育能够使受教者接触到的知识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以及相关外延的知识,网络教育为受教者能够获取更为有兴趣的知识信息开辟了新的路径,更丰富、更详细的知识内容被提供出来供受教者进行自主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受教者的知识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购买知识信息所需要的显性(货币)成本。从节约时间成本和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的角度来说,网络教育所提供的资源没有限制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受教者可以对网络教育的内容进行反复学习,也可以随时中断和恢复学习进度。此时,受教者的选择不必因为过多的限制条件而增加学习所带来的沉没成本,这有利于受教者自由支配时间,有效节约时间成本,有效减少受教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沉没成本。

(三)网络教育自身的局限性

应该看到,网络教育也有一些自身的局限,主要表现在:第一,现存的网络教育和受教者都没有更好地利用网络优势。网络资源丰富却冗杂,如何高效地利用网络,如何从中筛选出对受教者自身有用的资源,这些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网络其自身所具备的交互性、自主性等优势在网络教育领域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受教者依旧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而对于受教者本身而言,其自身也缺乏网络学习、获取自身所需资源的能力。网络资源十分丰富,但如何使用有效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第二,反馈信息不及时。受教者在对所获取的知识信息抱有疑问时,无法及时地通过询问教授者来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同样的,教授者也无法在课堂上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无法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随时变更教学内容。第三,教育理论与网络技术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网络教育要求教学内容、教师能力与受教者的需求相匹配。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教育理论与网络技术开发与应用得不到更好融合。比如,从事网络技术开发的专业人员很难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没有互相及时进行信息的有效沟通,造成教育理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网络技术开发出来的程序之间无法形成统一。第四,缺乏监督管理网络教学质量的体系。网络视野相对开放,网络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受教者缺乏辨识的能力,而网络教育又缺乏一定监管体系。第五,一些课程难以通过网络教育达到教学目的。比如以增强身体素质为目标的体育课和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实验课等,这些课程都需要学生切身体验式的学习,这是在网络教育中无法进行的学习。这些局限的克服,则需要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整合。在教育整体环境中需要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并存,取其优势,更优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

三、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整合问题

网络教育虽然兴起于成人教育,但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简单地利用网络教育来辅助传统教育,而是要把二者进行高效整合,这样就能把教育资源变得可复制、可共享,把教育功能变得多元化、宽领域。我们要把网络教育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教育阶段全面展开并广泛应用,使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有益于受教者和教育本身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不同层级的教育分析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整合问题。

(一)初等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整合问题

初等教育是最为基础的教育阶段,也是打下文化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多数国家都把初等教育阶段设定为实施义务教育或普及教育的目标。所以在这一阶段中,受教者接受信息知识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网络教育可以弥补优质教师分布不均的问题,把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入校园,让学生能够接触了解到更全面更完善的知识体系,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等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整合问题

中等教育又可以分为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普通中学承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生以及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而中等专业教育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除了需要具备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以外,中等教育还处在受教者树立三观和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对此,网络教育能够以更为多样化、多视角的教育方式来指导中等教育的受教者,对其身心健康成长都是极为有利的。

(三)高等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整合问题